低碳化档案管理

2024-06-01

低碳化档案管理(精选十篇)

低碳化档案管理 篇1

一、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低碳化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传统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工作大多还是依靠手工来查找和记录信息, 不仅效率低, 而且工作量也很大, 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计算机代替人工, 极大地整合和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减少了财力、物力、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方便缩短了档案信息的查阅时间, 使成本降低, 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档案计算机化管理, 可以投入一次, 产出多次, 极大地节约了经费。实现了低碳化档案管理。我国在档案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 由于很多档案部门信息技术利用不充分, 信息化程度不高, 计算机没有联网, 甚至还处于手工管理状态, 档案信息的共享受到了严重阻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实现低碳化档案管理。

二、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低碳化档案管理途径

随着以通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已到来,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 我们必须主动探索低碳排放的档案管理方式,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研发档案信息资源新技术和新途径, 实现低碳化档案管理, 为社会的低碳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 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 促进档案低碳化管理。随着档案信息资源的海量生成, 建立各类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库非常必要。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首先把档案信息数据进行规范处理和合理分类, 然后形成标准格式在计算机中存储, 最后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合理组织与加工档案信息资源, 提高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可读性、完整性和有序性。数据库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 既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方便, 又使开发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档案部门应该利用信息技术, 大力建设档案信息全文数据库, 随时满足需求者对档案的利用与查询, 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同时, 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 封存档案原件, 以复制件形式向社会提供利用, 不仅能使档案的寿命延长, 而且能减少抢救和保护档案的成本, 促进档案低碳管理。

(二) 信息技术开发档案管理共享系统, 实现档案低碳化管理。传统环境下各个档案馆之间相互隔绝, 除了业务往来联系极少, 这极大地限制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 而且收集的成本也极高, 更难以满足人们对档案的利用需求。现今,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各个档案馆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 实现上网、联网, 信息资源共享, 构建档案管理共享系统, 足不出馆即可把馆际间收藏档案信息的情况了如指掌, 实现馆际调档极其便利。开发了档案馆管理共享系统, 给利用者带来了极大方便, 仅凭借档案馆平台, 在权限范围内即可获取所有联网的其他档案馆的资源信息,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减少了馆际之间的来回奔波和消耗, 缩短了查阅时间, 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 实现低碳档案管理。

(三) 信息技术整合档案信息资源, 构建低碳档案信息化模式。面对无限膨胀的电子档案资源信息, 现代信息技术如信息储存和灾备技术可从容应对, 利用云计算整合档案信息资源, 实现电子档案信息集中管理与实体档案信息分布管理的有机结合。低碳经济的经济模式是低污染、低能耗和低排放。而低碳档案信息化模式是经济效益的信息化建设和成本节约。档案部门可借助云计算平台, 整合云资源, 构建低碳档案信息化建设模式, 实现服务器的无限制访问, 这样成本投入极低获得的运算能力却极高, 避免了为购买服务器等相关硬件而花费大量资金。档案部门可以按照实际使用付费, 随用随付, 按需支付, 从而使网络系统的运行费用得到极大降低, 大大提高了其可靠性和效率。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低碳化档案管理的实现提供了保障。本文从分析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档案低碳化管理的必要性出发, 探讨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档案低碳管理的途径, 为档案管理低碳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化档案管理,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①张雪莉.论电子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02.

②夏凤娟, 李净仪.关于企业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 2008, 19.

低碳化档案管理 篇2

1 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提出

1.1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为世界城市建设提供了环境条件

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报告称:“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预计至2025年将达到59%。”目前中国有特大城市近50座,大都市、都市圈、城市群大规模快速形成,这为世界城市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区域背景。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化质量,有效启动内需,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这为中国的世界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背景。

1.2 世界城市的特征与本质

国务院参事、亚洲低碳经济促进会会长牛文元分析历史进程和当前世界形势指出:“世界城市”是指具有特定的人口数量、空间规模、经济强度、社会成熟度、人居适宜度、环境缓冲能力、生态自净能力和文明推进能力的城市,少了哪一条都不能成为“世界城市”。同时,“世界城市”还要具有国际优势、制度优势、社会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的领袖气质。因此世界城市从本质上讲是国际政治的影响中心、战略资源的价格形成中心、产业发展的国际引领中心、国际文化的传播中心、时尚潮流的国际领导中心[1]。

1.3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正当其时

中国经济增速长期以来保持全球领先,当前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影响力已经遍及全球。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首都,北京是全球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首都,其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当中,并处于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明确提出,要“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发展首都经济,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2010年1月25日,在北京市十三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建设世界城市被写入了市政府工作报告,北京正式拉开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序幕。

2 低碳城市和低碳文明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良好模式和必然选择

资源与能源、生态环境、城乡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是对新时期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严峻挑战,也是当前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挑战,而这些问题最终都直接或间接地归结为能耗与排放问题。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需要较大容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以促进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另一方面若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少排放,则会逐步陷入对“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率”经济增长方式的过度依赖,届时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方式转变则会困难重重,成本代价更加高昂。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首都,北京如果能积极应对挑战,平衡好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发展与排放的关系,形成一套成熟的低排放高增长的发展模式,不仅对中国本身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而且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也是一个值得广泛借鉴的先进模式,这本身就会奠定北京世界城市的世界号召力地位。因此,积极推动北京城市低碳减排和高效快速发展,塑造城市低碳发展文明,是北京世界城市地位奠定的良好途径,也是建设世界城市进程中应对挑战的必然战略选择。

3 低碳型都市农业是低碳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2],如何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探寻减排方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从应对气候变化来看,农业是一、二、三产业中唯一能够通过管理措施的改进,由“碳源”转变为“碳汇”,从而为减缓气候变暖作出积极贡献的产业。

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是当前世界各国发展现代农业所关注的热点模式,三者均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但在内涵上还存在明显的差异。张秀明等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循环农业为生态农业的高级阶段,包含生态农业所表述的内容[3]。而低碳农业,是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角度而提出的一种低能耗、低温室气体排放和高固碳型农业,是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气候环境调节功能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的综合型农业模式。因此,低碳农业是一种比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概念更广泛的概念[4],由于其进一步关注农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使其涉及的对象范围更加全面系统,更具有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内涵。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都市区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区域或全球生态、气候环境矛盾最为集中体现的区域,化解矛盾的良策只能是也必须是考虑包括环境在内的、更加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对现代大都市可持续发展贡献较大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而言,低碳农业是较为科学的良好发展模式。

4 耕地土壤低碳化管理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核心

赵其国等总结认为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业和畜牧业导致的森林减少;水稻土壤长时间淹水形成厌氧条件,产生并排放CH4;过量施用氮肥造成农田土壤N2O的排放;家畜粪肥处理过程引起CH4和N20的排放以及生物质燃烧等[2]。全球农田土壤面积达133800万hm2,土壤碳储量达140Pg~170Pg,占到全球陆地碳贮量的10%,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碳库[5]。全球人类活动每年向大气中释放3.3 Pg C[6],农业土壤对大气温室气体的累积贡献巨大,积累量占人类活动释放到大气中CO2的1/4[7]。Bruce等认为同期美国和加拿大仅农业土壤固碳就可达到60Tg C/a,相当于两国在京都协议上承诺每年减少CO2排放总量的15%[8],因此针对农业土壤推行低碳化管理是发展低碳农业一个重要方面。

5 都市区耕地土壤低碳化管理的路径分析

5.1 耕地低碳化管理的技术路径

5.1.1 增施有机物料 促进土壤结构固碳

据研究,作物秸秆还田(4500kg•hm-2)1年后,土壤有机碳增加0.3 g•kg-1(相对增加量为18%),连续还田10年,比对照增加1.2g•kg-1(相对增加量为19%)[9]。石灰土壤上16年的试验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及复合体有机碳含量,并有更多碳进入水稳性复合体,施有机肥促使水散性组复合体减少,而水稳性复合体增加,因此这对形成稳定良好的土壤结构是有重要意义的。另一方面,土壤团聚体结构对土壤中有机碳具有保护作用[10],是土壤碳存储的基本机制和重要条件。目前北京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为15.16g•kg-1,与全国25.1 g•kg-1(2009年国家肥力监测点数据)相比,北京耕地土壤的储碳固碳潜力巨大。所有增加向土壤的碳输入、促进土壤碳固定和减少土壤存储碳分解的技术措施均有利于耕地土壤碳汇功能的实现。另据调查,2008年北京市有机废弃物总量达2543万吨,其中,人粪尿和畜禽粪便量占有机废弃物总量的80%,达到2046万吨;生活垃圾其次,为326万吨,占总量的12.8%;第三位秸秆产生量为150万吨。据估计,农作物秸秆只有30%得到了再利用[11],家畜粪尿平均回田率仅为43.6%。因此北京市有机物料的资源量巨大,可以采用直接还田、翻埋还田或堆沤腐解还田等多种方式增加回田率,这对促进耕地土壤固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1.2 实施氮磷减量与限量控制技术 逐步减少化肥依赖

逯非等[12]在综合考虑氮肥使用的固碳和排放效果后认为,氮肥可以增加作物产量,并能通过增加土壤碳输入达到固碳的效果。过量的氮肥并不能固持更多的有机碳,只会增加土壤N2O的排放和氮肥生产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综合其他多项研究认为,提高氮肥效率,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适当减少氮肥的生产量和施用量,采用有机肥替代部分氮肥,都对减缓全球变暖有益。磷素肥料不同于氮素肥料挥发损失,其进入土壤会被固定,即使按作物需要合理推荐施肥,长期施用也会产生富集问题,最终导致营养失衡,影响作物稳产增产,并造成面源污染等环境风险。因此京郊农业应大力做好测土配方科学施肥技术的普及工作,推行化肥减量、有机无机科学配比、CO2气体肥等新型低碳绿色肥料施用等技术,努力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特别是随着经济效益好的设施农业生产中,由于化学肥料的相对低成本,使得化肥投入更加倾向于高水平,而忽视利用率问题,最终会不利于土壤净减排的实现。

5.1.3 推行节水与水肥一体化技术 实现资源节约与增效减排

现代农业抽水灌溉是促进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因作物增产而增加了土壤有机质输入而利于土壤固碳,特别是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但是由于抽水灌溉消耗能源所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可抵消土壤固碳效益的56.7%~66.0%,另外,由于灌溉使土壤湿度加大,这也为反硝化过程排放更多温室气体N2O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得该措施在减少大气温室效应方面前景有限,还有其他一些造成排放的因素存在[12]。另一方面,大都市区水资源非常匮乏,推行包括工程节水和农艺节水在内的全方位农业节水技术,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既可以节约水资源,又可以节省化石燃料消耗,特别是推行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水肥的作物利用效率,达到节水、节肥、保产或增产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讲,都市区推行全方位的低碳节水技术,远比南水北调等大工程远距离输水更有意义。近年来北京市已经探索了不少良好的低碳节水模式,如采用抗旱品种、等雨播种等技术,实现玉米免灌或少灌;在设施蔬菜地推广滴灌施肥、随机灌溉,提高滴灌使用率;利用温室大棚膜面、园区屋顶路面等良好的集雨条件,修建集雨窖、配置提水泵等,补充灌溉用水,减少地下水开采等。

5.1.4 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 实现最佳储碳固碳功能

频繁的传统耕作往往破坏土壤的团聚体结构,使土壤有机质暴露出来,解除了原有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保护[13]。而美国CTIC定义的保护性耕作由于至少保持了30%的土壤表面有机残体覆盖,减少引起水土流失的任何耕作和栽培系统,避免由于水土流失引起土壤有机碳的减少,促进了土壤团聚体的增加而增加碳的存储。另外,少、免耕等保护性耕作由于减少了耕作中农业机械操作的次数而节约了化石燃料的消耗,实现CO2减排。但是从长期来看,免耕也许并不利于有机残体进入土壤更深层次,实现更多的碳储藏,适度的土壤耕作使得土壤与有机残体混合而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从而对新加入有机碳进行保护,因此在有机肥或有机残体覆盖情况下少耕或者隔几年深松是实现碳固定的更好方式。

5.1.5 发展绿肥种植技术 实现农田覆盖治裸与固碳增汇

我国农业生产曾长期保持绿肥种植的习惯,当前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恢复和发展绿肥种植的重要意义。绿肥是清洁的有机肥源,不存在像化肥和畜禽粪便中重金属等残留物问题,可以活化和富集深层土壤养分到表层,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实现节能减排;另外,绿肥种植和还田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大幅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恢复和发展多种方式绿肥种植可以治理都市周边裸露农田,有效阻止因风蚀与水蚀导致的土壤质量退化与土壤有机碳损失。北京都市区应重点在沙源区、春玉米种植的季节性裸露农田、京西北部等山区裸露耕地、果园开展绿肥种植,积极推广春玉米—二月兰景观冬绿肥种植、果园—生草—养殖等生态低碳种养模式,加快促进都市区农业逐步形成生物高效固碳、翻压还田增碳、减少侵蚀保碳、减少化肥施用排碳的生态环保型绿肥种植农业轮作模式。

5.1.6应用草炭型栽培基质替代技术 就地利用废物资源和保护稳定碳库资源

都市区是园艺市场发达地区,按照北京现有人口数量、每三口之家年消费3盆花卉估算,则年花卉需求量达到200万盆,采用无土基质栽培,则年基质需求量为30万m3,这还不包括育苗、温室栽培过程中以及其他各种园艺种植对基质的需求量,目前不少经济作物也逐步转向基质栽培,基质需求量逐年增加。由于目前基质配方多为草炭型,随着市场基质的大量需求,已使许多草炭产区开采过度,甚至滥挖乱采,对其他区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使原本稳定固存的土壤碳大量分解损失;另一方面,都市区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利用率却仅有30%~50%,大量资源闲置得不到利用,产生无效的温室排放。因此,应积极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开发草炭替代型基质配方和规模生产加工工艺的研究与技术推广,具有保护草炭资源固碳功能,提高农业废气物资源循环利用率的巨大潜力。

5.2 耕地低碳化管理的实施路径

5.2.1 积极引导 理念先行

意识观念的更新与发展是低碳型都市农业、低碳城市乃至世界城市发展目标落到实处的先导和前提,必须先行开展。就农业耕地而言,推行耕地资源的低碳化管理与利用首要的就是观念的破旧立新。首先,各级领导部门和领导应站在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来重新认识包括耕地管理在内的都市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和环境功能的意义与价值,重视发动媒体、科研、技术推广等部门宣传培养社会各层面的低碳化发展理念;促进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部门跳出仅将农业或耕地作为生产功能的单一研究思路和技术服务思路;推动社会公众进一步加深农业或耕地对于城市美好生活、城乡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的认识,更加关注其发展状况;引导一线农业生产者逐步体会到农业生产中重视耕地低碳化管理与利用,发挥农业生态、生活和环境友好功能所带来的发展机会与益处,促使其主动采用生态安全、循环低碳和环境友好型新技术或替代技术。

5.2.2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推动都市区耕地低碳化管理应从世界城市建设的长远目标出发,但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受到不同区域资源特征、生态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发展矛盾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正因为如此,更不能贸然推行某项或某些技术措施或政策,应按照系统工程设计的要求,组织相关部门或单位广泛深入调研区域特征,科学规划不同区域耕地低碳化管理分阶段目标、实施策略、步骤、进度与效果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耕地低碳化管理的有效推进。北京都市区可以从都市型现代农业三大圈层功能区域角度来确定推行目标的设定、技术组合选择、政策制定与实施。另外,低碳化管理规划中需特别注意区域优势作物、设施种植中受效益驱使而盲目高水肥、低利用方式的高耗能碳排放问题的应对。

5.2.3 政策保障 机制创新

5.2.3.1 积极制定耕地低碳化管理科研资助政策

目前中国的气候变化应对研究项目中农业科学和农业经济学专题研究还严重滞后。而IFPRI、欧盟和澳大利亚的农业经济课题组对此作了前瞻性研究,目前这些机构此类课题都获得巨额资助。围绕世界城市建设,推动都市区耕地管理的低碳化必须将科学研究作为第一要务,只有通过系统全面的科研工作来摸清耕地资源管理和利用背景,发现关键问题,才能够抓住重点,实现技术研发创新或引进吸收。特别是耕地土壤固碳机制、管理过程的固碳减排方法、固碳与减排量的估算、不同区域耕地土壤固碳减排如何与城乡发展相协调等问题,受认识与经费制约,在理论研究和技术成果应用等方面尚存在较大不足,这对耕地实施低碳化科学管理非常不利。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尽快研究制定这方面的科研资助规划政策,对耕地低碳化管理所涉及的理论机制、技术研发、技术引进吸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等各方面提供必要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并通过组建专门的研究团队、技术创新小组,为耕地低碳化管理技术提供必要的和可持续的智力支持。

5.2.3.2 建设耕地管理碳计量与监测体系

耕地低碳化管理要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可计量、可跟踪、可评估的制度体系。应在研究基础上构建耕地碳计量评价标准、估算方法模型,在全市主要农田区域设立长期定位监测点,培训观测技术人员,逐步完善构建监测计量管理体系,为各种低碳化管理技术开发完善、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基础支持和评估评价。北京市可在当前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网络(170个监测点)与管理体系上进行建设改造,通过扩充监测指标、完善监测设备、改进监测技术和配备耕地低碳管理专业监测人员,可以较快推动初步计量监测工作的开展。

5.2.3.3 探索实施耕地管理减排增汇补贴政策

耕地的生态、生活、环境属性属于公共物品属性,因此耕地资源与多元功能的保护成本存在成本分担和补偿问题。应积极制定和构建耕地低碳化管理的生态环境补贴机制,配合分期规划出台补贴政策,引导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推行耕地低碳化管理。2009年北京市出台了《关于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意见》,提出在严格控制全市排放总量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城区和山区之间关于排放控制指标的碳交易制度,即碳排放量高的城区在享受生态效益的同时,将拿出一部分经济效益,对生态保护区即山区进行补偿。这事实上是将生态环境作为资源探索实践市场交易机制,为耕地碳减排增汇补贴政策提供了参考案例。

5.2.3.4 健全耕地资源保护与质量建设管理法律法规制度

耕地土壤是城乡发展与宜居生活的基础性资源,同时也是固碳减排、环境缓冲功能发挥的基本空间,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耕地资源的严格保护与持续建设,就很难确保城乡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当然也无法持续发展低碳农业,实现都市型现代农业应有的多元功能价值。因此,对于耕地资源十分有限的都市区而言,必须制定和执行更加严格的耕地管理法律法规制度,明确保护与建设的具体责任部门或单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奖罚机制,严禁非法占地、占优补劣等行为,依照“谁破坏谁受罚,谁保护谁收益”的原则落实法律法规制度,目前这方面尚存在责任不明,执行操作困难等问题,急需加强研究制定工作。

5.2.3.5 建立耕地低碳化管理的多方合作机制

耕地低碳化管理相当长时期内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组织引导产学研共同参与,加强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功能转变、低碳绿色消费市场培育等各方面的工作。由于耕地本身涉及工农业、城乡、人与自然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因此推行耕地低碳化管理必须要突破行政界限开展区域协调合作,打破国家界限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通行业间隔;促进人才、技术、资源的整合,积极构建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教育机构、技术推广部门、生产企业与农户的多方合作机制,共同分享耕地低碳化管理利用的益处,共同分担耕地低碳化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为低碳绿色科技创新机制、合作机制、成果转化应用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成效评价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创新提供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 邓洪波,尧秋根,李锋等.把握发展规律探索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模式.时代经贸. 2010, (162):34~44.

[2] 赵其国,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生态环境学报.2009,18(5):1609~1614.

[3] 张秀明,姜志德.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比较.农机化研究. 2009,6:231~233.

[4] 武智勇,王爱玲.文化.北京市发展低碳农业的思考.吉林农业.2010,6:1~3.

[5] 杨景成,韩兴国,黄建辉等.土壤有机质对农田管理措施的动态响应.生态学报.2003,23(4):787~795.

[6]Somebroek W G,Nachtergaele F O,Hebel A.Amounts,dynamics and seques tration of carbon in Tropic and Subtropical soils.AMBIO.1993,(22):417~426.

[7] Duxbury J M. The significance of agricultural sources of green house gases. Fertilizer Research.1994,(38):151~163.

[8]Bruce J P, Frome M, Haites E, et a1.Carbon sequestration in soils. Soil Water Co nservation.1999,(54):382~389.

[9] 林而达,李玉娥,郭李萍等.中国农业土壤固碳潜力与气候变化.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126~127.

[10] 化党领,介晓磊,张一平等.有机肥对石灰性土壤肥力属性的长期影响.生态学杂志.2005,24(9):1053~1057.

[11] 蒋林树,范学珊,方洛云等.北京市秸秆资源调查及应用前景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3,1(18):33~35.

[12] 逯非,王效科,韩冰.农田土壤固碳措施的温室气体泄漏和净减排潜力.生态学报.2009,29(9):4993~5006.

浅析流通类企业管理的低碳化 篇3

1 低碳化的内涵

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 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 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 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 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 “低碳经济”、“低碳发展”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 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 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 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 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 实现经济低碳化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内涵体现了两个基本点:其一, 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 把二氧化碳 (CO2) 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 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 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 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 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早在2007年, 我国政府就曾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三低”经济模式。然而, 低碳思维和观念能否在企业得到落实, 归根结底取决于企业对成本的投入与产出, 这对于连接生产的流通类企业来说, 做到低碳化非常必要。当企业做到低碳化时, 其流通产品也是环保绿色产品, 这不仅符合环保的要求, 还符合消费者对绿色环保产品的需求。

2 流通类企业管理低碳化的必要性

流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产物,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能动因素, 流通可以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流通的概念缺乏对流通社会目的的揭示, 这就不能充分揭示流通的本质。因此, 流通应该以经济低碳化、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选择和实施有利于企业资源与外部环境相匹配的流通管理体系, 确保企业和经济永续发展。其中, 经济低碳化,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是对流通本质最深刻的揭示。

2.1 流通类企业社会责任要求其管理的低碳化

流通类企业处于供应链环节的末端, 它关系到供应链所有成员的价值实现, 是整条供应链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同时, 流通类企业网点众多、劳动密集、与消费者接触频繁, 因而在保护环境方面也承担者重要的社会责任。从普及企业社会责任的立场出发, 在广大流通类企业管理中贯彻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 流通部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增大, 流通类企业承担着越来越大的社会责任, 这就要求流通类企业对环境和社会负责。流通类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在实现流通产业对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 通过流通类企业管理的具体活动, 自觉和不自觉履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系列社会职能和任务。

2.2 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流通类企业管理的低碳化

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概念被提出来。低碳经济是指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三低”经济模式, 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即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和能源消费生态化。从低碳经济的内涵可以看出, 其所包含的交换、分配环节都与流通紧密相关, 这两个环节的实现不能脱离流通, 而这正是流通类企业的主要活动, 所以其交换和分配的经济活动低碳化和能源消费生态化, 会渗透到流通类企业的活动中, 体现在流通类企业管理的低碳化。此外, 尽管从表面上看, 生产和消费不直接包含在流通环节里, 但是这两个环节通过流通才能连接起来。没有流通, 生产和消费就会出现脱节现象, 因此生产和消费的经济活动低碳化和能源消费生态化, 由于流通这个桥梁而传递到流通类企业管理中, 表现为流通类企业管理的低碳化。

低碳经济以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为目的, 依托低碳经济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低碳经济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前提条件下的流通, 要求企业不断开发新技术、引导新消费、传递新的生活标准, 是流通类企业的义务。流通类企业作为流通的主体, 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变革者和传播者, 加强其管理低碳化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低碳经济的理念和思想。因为流通类企业管理低碳化, 有利于生产企业的低碳化, 也有利于消费者的低碳化消费。

2.3 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流通类企业管理的低碳化

任何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 必须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 现在社会已经进入低碳化时代, 任何企业必须把低碳化作为其活动的目标。流通类企业也不例外, 如果生产企业采取低碳化经营, 流通类企业不能满足生产企业产品的低碳化流通, 一方面增加了生产企业的成本, 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自身企业的成本, 这使得企业的合作伙伴减少, 进而减少企业的利润, 最终导致企业可能被市场淘汰。因此, 作为流通主体的企业, 不能简单地跟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还必须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进行预测, 以及对未来消费趋势进行预测, 积极创造更新服务, 引导消费。流通类企业处于复杂的市场环境中, 要想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就必须以全球市场发展为视野, 把握全球经济发展趋势, 按照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全球范围内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资源与外部环境相匹配的管理策略, 努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经营。

3 流通类企业管理低碳化的体现

流通类企业管理低碳化, 必须认识到流通类企业与市场的结合问题, 流通类企业与市场的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密不可分, 而其流通本身就体现了市场的交换和分配环节。因此, 其管理低碳化要从这四个方面考虑。

首先, 从流通与生产环节来说, 生产方式决定了流通方式, 而流通反过来会影响生产。流通类企业管理低碳化, 要求流通类企业所流通的产品符合国家低碳经济的要求, 从产品的原材料、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环境等都要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产品, 流通类企业在其流通中应该根据产品情况采取不同策略, 产品要求与低碳经济相比很差的, 流通类企业可以不让其流通, 或者征收过高的费用, 进而使生产企业觉得产品回收重新加工成本要低。对于产品基本与低碳经济要求符合的产品, 流通类企业可给予生产企业适当的流通优惠, 而对于流通类企业的成本, 可由国家给予补贴, 以支持流通类企业低碳化发展。

其次, 从交换和分配环节来说, 产品交换和分配环节就必须要有产品的流通, 那么流通类企业管理的低碳化, 就体现在流通类企业自身的低碳化, 采取环境污染少的运输工具、运输方式, 采取可以回收利用的运输包装, 提高产品流通的效率等, 而在这些过程中, 流通类企业管理必须从只注重企业内部管理延伸到企业包装材料选择和定制的过程, 延伸到产品流通的方式和工具的过程, 流通类企业通过对与流通相关环节的管理, 要求其每个环节都符合低碳化的要求, 进而做到流通类企业的流通环节低碳化, 以使流通类企业管理形成低碳化的氛围, 进一步通过流通传到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

最后, 从流通与消费环节来说, 流通环节的产品决定了消费环节的产品, 因此流通类企业管理低碳化, 加强了产品的低碳化, 这使得消费者消费的产品符合低碳化的要求, 同时这也为消费者传达了一种文化——低碳文化, 消费者在产品消费后, 对产品回收、再利用等也会考虑低碳化要求, 积极把产品进行分类, 进而送到回收站或回收点, 比如我国的电池回收点等。通过流通类企业管理的低碳化加强了消费的低碳化, 进而有利于消费低碳化范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骏阳.中国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010, (4) .

[2]王曼莹.对现代市场营销本质的再认识[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07, 15 (3) .

英国的交通低碳化之路 篇4

政府领头,推动交通低碳化

采用全新动力能源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全球低碳减排的长远目标。英国人将低碳精神与决心延伸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每一根脉络,而交通是一条不可忽视的主神经。英国政府宣称,在不久的将来,在其国内的街道和停车场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电动车和充电站。

这个被称为“充电场所”(Plugged-In Places)的计划,由英国政府于去年9月提出,计划耗资3千万英镑来支持建设充电站点,以满足今后越来越多的电动车行驶需求,同时起到培育和壮大电动车市场的作用。该计划将分阶段实施,最初会先在英国3到6个重点城市和地区设置站点,作为电动车技术实际应用的试点区域。这些区域在未来将成为英国发展电动车充电设施的基础性建设,并以这些区域为辐射中心形成全国性的电动车充电站网。

去年2月,前任英国交通大臣阿多尼斯勋爵在宣布该计划时说:“英国会成为电动和低碳汽车的先行者,这就是为什么政府已经承诺投入约4亿英镑的经费,鼓励开发和了解超低排放车辆的原因。”他说,“我们的目标是在5年内,使电动低碳汽车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并行驶在英国的大街小巷。尽管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充电场所’是让我们坚定地走向低碳未来的重要一步。”商业大臣帕特·麦克法登补充到:“向低碳交通方式转移是汽车工业的一个转折点,而且具有创建新的工作机会和新产业的潜力,比如围绕着充电设施的建设。”

“在我们朝着绿色环保的目标前行时,”在今年9月的一次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TSB)举行的会议上,刚接过交通大臣接力棒的菲利普·哈蒙德也强调说,“交通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铁路将是未来远距离城际旅行的首选,但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依然有84%的出行者需要使用汽车。“汽车在复杂的点对点旅途中为人们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便利。”哈蒙德表示,“我们所提倡的环保,并不是简单地要求人们把车搁在车库里不开。”问题不是出在车上,而在汽车的碳排放上,他认为。

这个雄心勃勃的交通“电动”改造计划,将可能再一次将英国推至这场低碳革命的前沿,并在交通低碳化这个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全球化市场赢得极大的竞争优势。

跨界联合,多项目支持

为了加速推动英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在2009年7月15日成立了跨政府的低排放车辆办公室(OLEV),主要职责是协调和简化政府各部门在该领域的政策,包括创新与技能部、交通部、能源与气候变化部、社区与地方部和财政部,并通过与城市、地区和工业界的联系推动政策的落实。

该办公室的主要工作即为“充电网络基础设施框架”项目,政府将在这个项目中投入3000亿英镑,在3到6个城市试验和建立充电网络。早在2003年英国即建立了由300多个政府部门、汽车与燃料企业、环境组织、科研机构等参与的咨询性组织“低碳汽车伙伴关系”,形成促进低碳交通发展的初步跨界联合。

2009年9月9日,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TSB)与英国交通部共同提出了10个创新研究项目,支持开发用于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先进高效电气系统,资助金额1000万英镑。这些项目是总额为2亿英镑的“综合运输项目”(Integrated Delivery Programme)的第一批,旨在加速英国低碳型汽车的发展,约有30个英国企业与七所大学参与开发工作。

这是技术战略委员会近来对电动汽车技术进行的第二次主要投资,今年6月该委员会宣布了“超低碳汽车示范项目”,将投资2500万英镑为340辆低碳汽车在英国进行18个月的路试提供支持。成立于2004年的技术战略委员会是由英国商务、创新与技能部支持下的非政府部门,主要支持全英国的技术创新活动。

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的低碳汽车项目主管约翰·拉夫林认为,目前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在行驶里程与储存能量之间取得平衡。

委员会希望通过投入使英国居于低碳汽车技术的前沿。目前的重点是开发超高效电动与混合动力车的动力与辅助系统,使能量得到最佳利用。

联合城市,形成充电网

与此同时,英国能源技术研究所(ETI)也启动了名为“联合城市”(Joined-Cities)的专项计划,以协助各大城市部署具有成本效益和兼容性的充电站网络,投资总额达1100万英镑。该计划将致力于建立支持单一的全国性网络,使充电式汽车使用更便利,让更多驾驶插入式电动车的人士能够在英国的主要城市随时随地充电。

这项计划最初将在伦敦、伯明翰、考文垂、格拉斯哥、米德尔斯堡、米尔顿凯恩斯、纽卡斯尔、牛津和桑德兰等城市展开。为此,ETI成立了“智能基础设施顾问组”,将全球系统集成商和主要汽车充电网络提供商集中到一起,包括IBM、西门子、英国Elektromotive公司等业内翘楚都位列其中。

“联合城市计划”和智能基础设施顾问组是ETI于今年7月9日宣布的“充电式汽车经济与基础设施项目”的主要部分。该项目包括了对消费者对充电式汽车态度的评估和对基础设施的支持,ETI将据此确定具有成本效益的基础设施部署和车主刺激策略,以发展可自持的大规模市场。该计划得到了英国科学与创新部的支持,并建立在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的“超低碳汽车示范项目”基础上。

该计划已立项来帮助铺设一个全国性的网络,该网络将最终使插入式电动车的使用变得简便,并且能够使其在包括自己家中等任何地方进行充电。

能源技术研究所首席执行官大卫•克拉克说:“我们支持英国各市间进行的合作,这使评估变得简便,并加快插入式电动车市场的发展速度。”

“由于插入式电动车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所以与汽油和柴油车较量,会存在很大的制约性。现在消费者对于插入式电动车并不了解,他们只关心这些车辆是否具备多种功能,他们是否能负担其费用,以及充电或加油是否方便。”克拉克对电动车的普及显示出了一丝担忧,但面对未来他显得很有信心,“但我们的计划将会帮助提高插入式电动车的多功能性,并使充电变得更加方便,让消费者在面对电动车时少一些后顾之忧。”

从政府“武装”到民间

英国Electromotive公司发明的被称为“充电湾”(Elektrobay)的路边充电站,刚刚获得英国杂志颁发的杰出成就奖。它的外形象是个咪表,电源插座和家用的交流电源插座相同,由于电动汽车需要的能量比家用电器更大,因而为了减少充电时间,充电站的电流量达到了13安培,比家里的空调专用插座的电流量还大1倍多,因而不仅可以为微型电动车充电,也可以为大功率的电动车快速充电。

为了配合英国政府的电动车普及计划,英国政府出资2500万英镑,购买了500个这种路边充电站设置在停车场和路边,方便电动车使用。

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说:“使用零污染排放的电动汽车,将大大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这可改善空气质量并减少噪音污染。我们计划在伦敦建设25,000座充电站,这样可以使电动车的推行更加迅速。我很高兴地看到,伦敦也加入了‘联合城市计划’来帮助加速电动车在全国的发展。”

半数的充电站将由伦敦交通局组织建在伦敦,计划把这些充电站设立在街道以及地下和地面的停车场中。此种充电站的可用性被看作是成功向更加清洁、无污染交通形式转变的关键。它将鼓励汽车产业接受这一向传统汽油和柴油发动机车辆发起的严肃挑战,并能吸引到投资解决减少充电时间和增加每次充电量的问题。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鼓励电动车技术研究与开发,政府还在年初宣布了总数达2.3亿英镑的消费者刺激机制,将从明年一月开始为有意购买绿色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提供车价25%的优惠,每辆补贴上限为5000英镑。

英国政府单位也以身作则,规定其员工上下班必须使用低污染、低排放交通工具,并且鼓励英国民众也一起支持、参与到这项计划中来。可以看到,英国对于发展电动车充电设施的行动,将要从政府“武装”到企业甚至个人。

追求“低碳化”的品德课堂 篇5

一、去芜存精, 目标精准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在课堂教学中, 每一个环节的设置, 每一项活动的安排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

品德课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其他学科不同, 学生学习的结果不单单是知识的获得, 认知水平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学生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 使他们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总之, 设置目标要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三者融合统一。也正因为如此, 不少老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常常追求“高大全”, 设置多个目标, 然而, 过多的目标集中于一节课根本不可能有效达成。

品德课堂要“低碳化”, 必须先从精简教学目标开始。精简目标绝不是简单机械地减少教学目标, 也不是任意降低教学要求, 而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设定。目标宜少不宜多, 宜精不宜泛, 去芜存精, 在其中重点目标上花大力气, 做深做透, 力争一课一得。

要使目标精准, 教师首先要用全局的眼光整体地解读教材, 弄清课文与整个学段、整册教材、一个单元之间的关系, 从而对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有正确的把握, 在此基础上通读整组教材, 分清每篇课文的重难点, 使课文教学目标与单元主题相照应, 从而合情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

其次, 目标的定位要贴近学生实际, 不应照搬照抄教参, 而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特征、情感需要、社会现实需要来制定适合的教学目标, 为课堂教学指明正确的方向。

如笔者在执教一年级下册《进厨房》 (浙教版, 下同) 时, 在对教材作整体解读的基础上, 对学生一日三餐情况作深入调查, 发现学生早餐吃得马马虎虎, 晚饭则吃得又饱又好, 中饭都在学校食堂就餐, 于是对他们中午就餐情况作细致观察, 发现不少学生存在偏食现象, 不爱吃蔬菜爱吃肉, 而且浪费现象非常严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笔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 知道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 初步懂得一日三餐营养合理搭配才能促进身体健康的道理。

2. 调查、了解家庭一日三餐的情况, 乐意为家人合理配制一日三餐。

3. 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 做到吃饭不挑食、不浪费。

笔者把教学重点放在第一个目标上, 因为只有学生知道了六大营养素的作用以及一日三餐营养合理搭配的重要性, 才能达成后面的两个目标, 所以它是目标中的重点, 是整堂课的重心所在。由于这节课目标的制定是在深入钻研教材, 又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而量身定制的, 加上教学中紧扣目标展开, 因此, 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去伪存真, 内容精选

新课程强调, 教材只是一个范例, 一个话题, 一个提示, 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供教师讲授, 乃是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 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不少教师还是习惯性地把教材当做致胜法宝, 过分依赖教材, 不但对教材提供的材料面面俱到, 而且对内容不断拓展、延伸, 使得教学内容芜杂, 教学时间仓促, 学生也因过多的信息输入而显得无所适从。

“低碳化”的品德课堂应简约、实在, 教学内容也应简明、扼要。为此, 教师必须不囿于教材, 摆脱教材的束缚与禁锢,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挑选, 大胆合理地取舍, 去繁就简, 去伪存真, 摒弃学生早已熟知的或是难以理解的, 留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资源, 真正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如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精彩的社区生活》时, 教材中有一内容是让学生去采访了解社区学院的知识。课前笔者就此询问了相关人员, 可他们却不甚了解。于是笔者改用图文资料向学生介绍, 使他们对社区学院有初步的认识。为了让学生体验采访活动, 笔者把采访的主题由“社区学院”改为“我们的社区”, 由于采访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 他们就自然而然地以小主人的身份投入到活动中去, 积极主动地参与调查、采访, 从而对自己生活的社区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指导了学生生活, 使德育有了针对性与实效性。

其次,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补充和调整, 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 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适时适量地补充符合学生需要的鲜活资源。如在执教五年级下册《日新月异的交通》时, 笔者及时补充杭州湾跨海大桥相关信息, 感受大桥建成所带来的种种便利, 学生都深有体会, 纷纷畅所欲言。接着向他们介绍正在我们家乡建设中的杭甬高铁情况, 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交通发展的巨变以及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三、避虚就实, 资源精挑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课程整体优化的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翻开教材, 我们会发现有几课仅仅以几幅图、寥寥几行字来呈现教学内容, 这为教师留下了自主发挥的空间, 当然, 也为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挖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 我们经常看到, 有些教师呈现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使得课堂教学出现热闹纷呈的景象, 可仔细分析, 发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停留在表层, 缺乏有效的挖掘和探究, 使得教学资源耗费大、收效小。

品德课要实现“低耗高能”就要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时避虚就实, 精挑细选。回归生活, 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德育课程的基本理念, 教师要秉着这一理念甄别与筛选教学资源, 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 针对学生情感上的障碍, 认识上的盲点、行为上的误区有的放矢地撷取符合儿童需要的教学资源, 同时给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空间, 从而使学生动情、明理, 进而促进道德品质的内化。

如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漫话邮政》 (第二课时) 时, 以一张邮票串起整堂课。课伊始, 笔者向学生出示一张精美的邮票, 生动地讲述第一枚邮票诞生的故事。然后, 让学生仔细观察邮票, 说说发现。在他们回答的基础上介绍邮票知识, 如齿孔、面值、种类等。接着, 出示一本集邮册, 告诉学生这枚邮票是集邮册中的一个成员, 通过欣赏集邮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中间穿插讲述集邮中发生的私拆信件及私揭邮票的故事, 使学生明辨是非, 知道一些集邮常识及要文明集邮的道理。最后让学生动手将邮票贴在信封 (信及信封书写已在第一课时完成) 上。整堂课笔者没有使用过多的教学资源, 但由于是从学生实际出发,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选取教学资源要重在“质量”而不是“数量”, 要做到以少胜多, 以质取胜。

四、化繁为简, 方法精巧

一说起教学方法, 我们的头脑里就会跳出情境创设法、实验演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毋庸置疑, 合理使用教学方法确实能为课堂增色不少, 但归根结底, 它都是一种手段, 一种形式, 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 方法过于繁杂、花哨, 只会干扰目标的实施, 抑制学生情感发展, 剥夺他们思维的空间。

品德教学要“低碳化”, 需要教师对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取舍, 化繁为简, 教学方法不求多, 只求精而巧。

首先, 方法设计要精。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服务的, 因此, 选取怎样的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及已有的道德情感, 站在他们的角度设计活动, 开展教学。心理学表明, 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一致性越高, 学生接受的程度也越高, 兴趣也越浓。同样, 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学生实际越相符, 就越能激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主动参与性也越高。

如我校一位教师在执教一年级下册《我会学习》时, 精心设计了一个简单又有趣的“手指操”活动, 激活了课堂, 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课刚开始, 通过师生谈话了解学生已学会的本领, 随后, 教师展示最近新学的本领———手指操, 老师灵活运动的手指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 学习热情被激发, 接着老师教他们做“手指操”, 几遍下来学生们已做得像模像样, 老师趁机采访做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有的说刚才做之前听得很认真, 有的说老师做时看得很仔细, 还有的说多练几遍就快了。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把它归纳为学会学习的“法宝”:认真倾听, 仔细观察, 动手试试。课至一半, 老师让学生轻松一下, 再做一遍“手指操”, 做完后夸学生们越练越好, 并及时点拨:要学好本领还要坚持练习。看似随意的安排, 却隐藏着老师的“别有用心”, 一方面照顾到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的特点, 另一方面通过游戏深入理解道理, 可谓一举两得。课至尾声, 老师又一次与学生们兴致盎然地做起了“手指操”, 此时, 他们的脸上带着收获的喜悦并意犹未尽。这节课可谓朴实无华, 没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没有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 但老师精选了符合学生特点的方法, 从而使课堂简洁又高效。

其次, 使用方法要巧。常言道:好钢用在刀刃上。同样, 教学方法运用要找准时机, 用在当用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教师在一节课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 学生目不暇接, 而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为什么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问题在于教师没有把教学方法当做达成目标的手段, 只是为方法而方法。只有用对方法, 巧用方法, 才能为整个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共庆六一节》时, 把时间特地安排在六一节前夕, 一年级孩子对小学第一个儿童节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在学生交流完“幼儿园的六一节”之后, 笔者把学校前几年庆祝活动时的录像和照片展示给学生看, 学生们立即被其中热闹有趣的活动场面吸引住了, 他们的情感瞬间被点燃, 思维也被激活, 接下来, 他们饶有兴趣地设计游戏内容, 布置美化教室也就顺理成章了。

产业集群低碳化升级研究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集群升级,制度创新,技术创新

产业集群低碳化是以低碳理念为导向,发挥集群优势,促进低碳技术与政策的创新推广,实现集群内产业链中各节点企业的低碳化发展。冯奎认为,低碳产业集群是指通过技术与制度创新,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集群。吴晓波提出,低碳产业集群是指以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为目标,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整合产业集群产品供应链,做到节能、减排、企业经济三方面兼顾,最终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经济体系。产业集群低碳化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来临,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我国作为一个资源匮乏、污染严重、经济发展落后的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除调整产业结构,还必须促进产业集群低碳化升级,引领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状况、问题及原因

面对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在2010年“两会”上以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在讲到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时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同时指出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这都为今后中国发展的低碳经济指明了方向。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愈加明显,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呼声日趋强盛。我国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大国责任主要体现在减排与发展低碳产业方面。2009年9月胡锦涛就曾在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优化技术。”这个承诺充分反映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能源消耗和生产大国的国际责任,表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方向。

低碳技术涉及电力、建筑、交通、冶金、石化、化工以及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等方面,如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几乎涵盖了GDP的支柱产业。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也一时难以改变。所以,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技术创新就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重点问题。目前存在的经济发展中以下问题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瓶颈。

1、追求GDP的快速增长。多年来各级政府业绩政绩主要指标是以GDP的增长来衡量。各级政府及领导为实现GDP的快速增长,忽视环保、低碳、节能和生态保护,导致了“三高”的严重后果。如钢铁、石化、造纸等行业,为追求产值降低成本,只顾大量生产,排污设备成为摆设,有关部门对排污不能依法治理,严加监管。自国家提出明确要求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50%后,碳排放有所控制。可以说过去的高碳生产政府的政策失误是原因之一。

2、国外需求推动了我国许多“三高”出口企业只顾大量生产,不注意环保、节能、低碳减排。如服装生产的上游环节的布匹印染的污染,家具、玩具生产的污染,化工用品的生产污染等等。出口企业只为出口赚钱,不顾节能减排。而国家为了鼓励出口往往忽视节能减排。

3、外企来华投资造成的“三高”。改革开放以来,为加速经济发展,我国急于招商引资。而外国来华投资的大多是“三高”行业企业,这些在本国不允许的生产项目转移到中国来,给我们造成环境等方面的严重损伤。

4、国人“便利消费”习惯所致。如我国的“限塑令”颁布已久,但看看菜市场的塑料袋使用情况是那样的惊人。其实“限塑”的意义在于节约石化资源、减排二氧化碳,这是一个相关链条性节约意识和行为。但是,我们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最后的结果是资源浪费和大量碳排放。据《全国节能减排手册》的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相关生产能耗约1.2万吨标煤,实现碳减排31万吨。此外,国人的出行理念及无节制的驾车出行都导致了大量的碳排放。

5、科技落后使得某些资源“变宝为废”。如每年农村春秋两季的秸秆燃烧造成了严重雾霾,大气污染。秸秆是非常好的可再利用资源,但是没能开发利用,不但浪费资源还污染了环境。垃圾不分类在许多大城市普遍存在,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都造成了高排放。

这些看细节小事却带来了严重后果的问题不解决,很难从整体大局、产业发展上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从各个方面抓起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集群低碳化升级的路径与策略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传统产业仍占很大比重,为适应全球经济发展潮流,我们必须以此为切入点,实行产业集群低碳化升级,进而实现绿色转型,发展低碳经济。产业集群升级的目标是低碳化,这对于实施已久的“三高”生产模式已经形成路径依赖的企业生产来说是很难的,所以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甚至是强制性政策措施。

1、将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升级为低碳产业集群。我国现有产业集群,特别是东北地区的产业集群大都以制造业为主。这种三高产业目前既不能取消,又不能转行,除非产能过剩。所以,只能在原有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技术研究,使这些产业集群做到生产中节能减排。同时政府要采取科学有效措施甚至是强制措施,必须转变原有三高生产理念和生产模式,达到高碳产业低碳化。

2、避免国外高碳类企业来华投资。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经济招商引资,大量国外的高碳排放企业趁机而入,导致我国碳排放严重。国家应该严格审查来华投资企业的性质,对其生产是否达到国际有关条款规定的炭排放要求严格把关,如果超标一定严禁来华投资。已在华投资生产的企业必须承担“低碳”责任,否则严加处置。

3、尽快扭转三高出口产品企业的高碳模式或减少某些出口,使出口产品产业集群低碳化。西方的消费需求加剧了中国相关企业的碳排放。许多相关出口企业,为出口赚钱不顾高碳排放大量生产。目前我国对欧美国家出口商品不仅量大,而且主要都是高能耗产品。这样的产品出口问题不解决会带来两大问题:一是加重我国的碳排放;二是面临国际“碳关税”的高课税,所以,必须转变这一格局。为此必须强制这些企业减排,否则强行停产整改,不能为赚取外汇而阻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4、将已有工业园区及经济开发区优化或提升为低碳产业集群。化工、新能源等产业在某些省市如上海、吉林省等都是举足轻重的产业;建材、冶金等也是某些省的重要产业。该类企业要发展,必须进行低碳化改造,实践证明,只要将其纳入低碳化目标,采取强制及科学有效措施是能够实现低碳化的。这一点上海走在了前头,其万元产值循环经济指标远远领先于全国同行业水平。耗能、耗水、废弃、废水分别低于同行业1/2、1/12、1/3、1/8。这些足以说明只要措施及制度得当,企业的低碳发展是能做到。原有三高企业能够做到低碳化,新建产业园及经济开发区必须以低碳作为起点和目标。我国就是要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在发展和低碳中寻求最佳经济发展平衡点。

5、政府要强化低碳管理政策制定和制度创新,保证产业集群低碳化升级,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有效的制度和政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保障,特别是严格的奖惩制度,如对低碳减排的企业给予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予以重罚,提高其违规成本,使其不得不低碳减排。类似开启燃油税、阶梯式电价、排污排碳超标予以重罚等措施都不失为节能减排的好措施。

6、强化低碳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集群低碳化发展。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产业集群低碳化需要低碳技术的推动。低碳技术创新是通过技术范式的转变对传统生产技术系统进行改造的过程。我们应根据各地情况和各行业产业集群的性质特点制定措施,构建适合自己情况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通过技术创新建立起低耗、节能、清洁、减排及资源循环利用等多元化的技术体系。要做到这一点,政府、企业及科研机构等要密切合作,政府在其中应构建相关政策和利益机制,保障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寻找低碳技术创新的重点。

7、要以法律及制度约束政府、企业、民众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共同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国家要制定有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和实施环节,不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企业应关注国家低碳、气候等方面的政策,要在低碳经济方面进行战略性投资。强化民众的作用,约束和引导民众低碳消费会有效果的。比如制定消费者责任法,强制民众低碳消费,节约环保,对违规者予以严惩。仅靠公益广告起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要使民众认识到低碳、环保是公民的责任,从我做起。

要推动产业集群低碳化升级发展,就要通过对已集聚的产业进行以既定目标为发展战略的引领和构建,发展低碳经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使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和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明确产业集群升级目标后,要创新技术体系、制度体系,制定科学合理地战略,多方努力,共同配合,定能实现产业集群低碳化升级,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奎.中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9(10).

[2]吴晓波,赵文华.论低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8).

[3]2010年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4]低碳技术在中国[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04-30.

高碳能源低碳化途径的探讨 篇7

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化石能源不仅占主导地位,而且是以高碳性更强的煤炭为主。煤炭差不多占到70%,石油只占到20%,天然气更少,只有3.5%。在二次能源电力的消费中,燃煤火电占到77%,水电占到20%。即使在化工原料中,煤炭也占到50%左右。这种消费现状是由我国的化石能源禀赋特点“多煤、少油、缺气”所决定的。因此如何实现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特别是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

本文从化石能源的源头避免高碳排放、过程减少碳排放和终端碳的利用与固定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高碳能源低碳化的途径。

2 能源源头避免高碳排放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不论燃料还是化工产品的原料都有多种来源,同时也对应着多种不同的匹配性工艺过程。由于达到同一目标,不同的原料和工艺过程对应不同的CO2排放,因此针对具体的应用对象和原料开发和选择适宜的原料和工艺,能够从源头上避免产生不必要的CO2排放。这是目前CO2减排最有效的途径,主要通过国家政策和税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及合理的能源定价机制和能源产品价格来实现。

以燃煤发电为例,选择低灰精煤和合理的过剩空气系数就能有效降低烟气量,减少无效热量外排,从而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CO2的排放。同样采用循环流化床燃烧发电、RGCC和多联产发电、超临界发电等均能达到上述目的。

以合成甲烷工艺为例,选择褐煤和长焰煤采用燃气型的鲁奇炉气化和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要比合成型的德士古气流床气化、壳牌气流床气化、四喷嘴对置气流床气化和航天炉生产的合成气甲烷含量高(约10%左右)、氧耗低;合成甲烷时产生较难利用的低温热源减少10%以上。从整个合成甲烷工艺核算,前者煤的利用率高、能耗和氧耗低,同样规模的合成甲烷,自然就减少了CO2的排放。对于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和液态排渣的鲁奇炉气化来说,固态排渣相对换热容易,水封用水量较低,加之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相对鲁奇炉气化合成气不含煤焦油,不会产生含酚废水,因此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合成甲烷的工艺过程能耗更低,更有利于避免高碳排放。

对于焦炭这一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其产品95%以上用于炼铁。如果采用移动床原位气化炼铁工艺,无烟煤粉和铁矿粉冷固结造球,移动床连续加料上部出煤气、下部直接还原熔融炼铁出铁水。这样炼铁无需焦炭,省去了炼焦和炼铁团球化过程,同时由于铁矿粉和无烟煤粉微细接触,还原过程大大加快,设备处理能力大约提高50%以上,能耗降低40以上,解决了炼焦和团球化过程严重的环境污染,避免了其能耗产生。

对于烯烃,主要的生产工艺有轻质油高温炉裂解、重油催化裂解(CPP、HCC、HS-FCC等)、重油高温裂解、重油高温裂解气化、FCC干气回收乙烯、甲醇制烯烃(MTO、MTP、FMTP等)以及天然气催化氧化制烯烃等。从原料角度来看,天然气氢碳摩尔比接近4.0、轻质油1.8左右、重油1.6左右、煤尚不足1.0,而烯烃氢碳摩尔比2.0,从元素利用率来看,利用煤生产甲醇再制烯烃,原料消耗和能耗最高,吨产品排出CO2最多;利用FCC干气回收乙烯和轻质油生产烯烃最为经济和节能。按照合理的能源定价机制和能源产品价格,大规模生产烯烃工艺首选重油裂解(催化或无催化)工艺。现在急需解决的是乙烯低能耗分离(如络合分离工艺)、甲烷和乙烷制乙炔工艺和工艺过程中裂解焦的合理利用(如重油高温裂解气化)技术的开发和工业示范。

另外煤化工发展含氧化合物燃料和多联产工艺、民用燃料采用天然气、大力发展核能、水电、风能和生物能、化工行业大力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纯电动汽车等均能实现从源头避免高碳排放。

3 能源过程减少碳排放

能源在开采、生产、使用和终端产品消费全过程中,各个阶段都需要能耗,其产品都有一个使用效率,尤其我国目前万元GDP能耗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物理能耗水平约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0~30%左右。如2002年,我国每千瓦时供电耗煤比国际先进水平高67g标煤,每吨钢能耗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69kg标煤,每吨水泥综合能耗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4.3kg标煤,分别高出21%、11%和35%。另外生产的产品利用率偏低,又变相地增加了能耗。通过优化设计,使用高效节能的工艺设备、高效适宜的催化剂和合理使用优质产品均能实现节约能耗,减少终端产品的使用量。减少终端产品的使用量就是相应减少了产品生产量,避免生产这部分产品产生的能耗。节能降耗自然就减少了CO2的排放,这是目前CO2减排最容易实现、成本最低并且具有较大收益的途径。各行各业节能降耗技术和产品枚不胜举,均能通过自身调整和改造实现这一目标。

煤炭在开采中采用先进采掘机械和工艺以及高效的选煤工艺和设备均能提高效率,降低能耗,同时又降低了后续运输和使用的能耗。石油在开采过程中需要间歇式从地下抽送,采用可间歇式操作的直线电机驱动往复式抽油机要比现有油梁式抽油机更能根据地下原油渗透聚集的情况有效调节抽次,提高采油效率,实现节能40%以上。原油集输过程使用高效旋流式油水分离器、管道减阻剂、原油降凝剂、高效管道加热炉等均能降低输送成本和能耗。

对于现代煤化工的龙头——大型煤气化来说,空分是投资和能耗均占气化工艺50%左右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其产品主要是液氧,副产的液氮只需使用部分产量,其余的均比低效利用或排放。如果采用深冷分离为主的梯级分离工艺,大部分氮气组成在低压端就作为产品气外送,无需经过空气压缩机高能耗加压,最终产品主要是液氧和部分液氮,工艺所需的高压氧气通过泵液体低能耗加压即可满足,这样大大降低了空气压缩机的处理量和能耗,从而达到降低气化工艺投资和能耗均的目的。

以煤炭生产甲醇为例,相对于壳牌气流床、GSP气流床和航天炉德士古气流床干法气化,德士古和四喷嘴对置气流床等湿法气化可以等压合成,减少了合成气的加压能耗,更有利节能。与现有的激冷流程和部分流量变换控制相比,德士古和四喷嘴对置气流床等湿法气化采用废锅流程换热,低水汽比可控全流量变换除了节能,更有利于后续净化工艺。在甲醇生产中,如果采用高效催化剂和级间脱除的均温合成工艺或低温液相合成技术将CO单程转化率提高到90%以上单程合成甲醇,比现有仅有10%左右CO单程转化率的循环合成将大大提高设备的处理能力,大幅度降低甲醇合成能耗。

利用化石能源花费巨大的能耗和成本生产的氮肥,由于我国化肥产品落后、使用工艺不当和不合理施肥,利用率仅有30%左右,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不仅造成了浪费,而且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如将现有的化肥改造为缓控增效肥料,并采用相应的耕作模式,就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以及化肥使用效率,从而减少了肥料的消费量和生产这部分肥料的所产生CO2排放。

化工行业合理选择高效催化剂以及分离、反应、换热和泵送高效节能设备,采用调频技术等可以大幅度降低能耗。蒸馏是化学加工工业中首选的均相体系分离技术,也是目前总能耗最大的化工分离过程。据估计,化工过程中40~70%的能耗用于分离,而蒸馏能耗又占其中的95%,蒸馏的强化和节能显得尤为重要。如将梯形垂直长条帽罩与规整填料有机结合的NS倾斜长条立体复合并流塔板用于改造F1浮阀塔板,阀孔动能因子高达34,开孔率高达40%以上(国内外目前塔板最大开孔率仅为20%左右),提高处理能力2倍以上(目前国内外最高提高70%)、降液管通过能力3倍以上,降低板压降30%以上,同时提高板效率30%以上,操作弹性为4倍,解决了塔器大型化塔内件结构和安装难题。工业应用表明用于现有装置改造只需更换塔内件,就可实现处理量翻番扩能改造,节能50%以上,节省投资80%以上;用于新建装置降低投资40%以上。提高处理能力2倍以上的同时提高板效率30%以上的塔板,这在国内外尚属首例。

将工字钢双层错流复合穿流筛板与规整填料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塔内空间,增大气液接触相界面,开发的适合于塔器大型化的“全混级”、高点效率、低压降、大通量的NS高效穿流式立体复合塔板,正常操作空塔动能因子高达2.41,压降不大于1kPa,点效率高达95%以上,处理能力提高1倍以上,效率提高50%以上,解决了高效塔器大型化的难题,经结构力学计算无需复杂的支撑可满足16m以上超大型高效蒸馏塔结构需求;并在该塔板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点效率的非平衡级模型,解决了现有精馏计算模型准确性差的难题,为将蒸馏学科从传统的凭经验、半经验过渡到依靠半理论以至理论提供了依据。

在建筑领域合理设计,可以大量节约钢材、水泥、石灰等高耗能高排放产品,节约化石能源的使用量;推广使用纯电动汽车,可以节约石油资源和使用成本,提高能源利用率,最有效的治理城市污染;开发和示范人造天然气家庭分散式能源系统,相对大一统的发电、输电和终端峰谷式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减少CO2的排放。各行各业节能降耗技术和产品枚不胜举,这是目前CO2减排最容易实现、成本最低的途径。

4 能源终端的利用与储存

目前,大气中CO2含量高达27500亿t,每年在碳循环中的CO2约6600亿t,但每年因人类活动和森林退化额外产生257亿t CO2,这些未平衡的CO2约占碳循环的3.9%,导致大气中CO2的浓度从工业化前的270ppm到目前的380ppm,并作为主要温室气体引发了日益变化无常的气候问题,导致在过去的100年中全球平均地而温度上升0.3~0.6℃。从能源使用的终端——工业废气中进行CO2捕集、利用和封存,降低CO2排放或加快CO2循环,这是迫不得已和最终解决CO2减排的方法,也是国内外目前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和热点。

工业排放的CO2浓度高低不同,不能希望某种技术解决一切问题,应采用不同的利用与储存技术。

如煤化工和石灰等行业排放的高浓度CO2 (90%以上)采用捕集技术回收,通过制造干冰、用作合成尿素、水杨酸、环碳酸酯和聚碳酸酯等的原料以及CO2驱采油、农业大棚CO2气肥等,成本和能耗较低,具有减排和经济效益。

如发电和中小锅炉等排放的低浓度CO2(13%左右),采用现有的物理和化学捕集工艺,进行地质封存、海洋深层储存和陆地蓄水层(或废油、气井)等,都存在成本高、难操作和可能引发其他环境灾难的问题;矿石碳化封存尽管引起其他环境灾难可能性小,但自然发生过程非常缓慢,目前不具有工业应用前景。

生物CO2固定法就是将排放到空气或烟气中的CO2通过生物利用光合作用转化固定,释放氧气。这是地球上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固碳方式,在碳循环中起决定作用,利用此法来进行CO2减排,符合自然界循环和节省能源的理想方式。香山科学会议第279次学术讨论会与会专家认为,生物固碳是最安全有效、经济的固碳工程。能利用该法进行固碳的主要是植物、光合细菌以及藻类。

微藻具有光合速率高、繁殖快、环境适应性强、处理效率高、可调控以及易与其他工程技术集成等优点,目前可获得高效、立体、高密度的培养技术,同时固碳后产生大量的藻体具有很好的利用价值,具有高度的工业化潜力,因此微藻CO2固定有望成为一种具有相当可行性和经济价值的CO2固定方法。

塔式立体养殖反应器微藻法生物固碳,并且利用副产微藻连续湿式制生物原油的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了立体化养殖的难题,向空间要地,满足像电厂这样的大规模工业集中排放源的实际情况而开发的一项捕集和利用CO2,通过制造生物能源,实现CO2资源化的技术。该技术利用电厂烟道气作为CO2供给来源,在塔式立体养殖反应器中将含有CO2的烟气从塔底分段进气、逐级溶碳脱氧、分段外排;含有藻种的养殖液体从塔顶逐级流到塔底,通过光合作用完成微藻的一个生长周期;塔底微藻与养殖液分离,大部分藻液外排分离微藻和养殖液,小部分藻液作为藻种,回收的养殖液在补充营养后,用养殖液泵再送回塔顶进行再次循环,通过微藻连续养殖和CO2减排偶联,最终实现CO2的固定和资源化利用。再将成熟微藻通过连续湿式高压液化装置无需干燥低能耗制取生物原油,从而加快了CO2循环。但这一过程需要外加人工光源,消耗电能。

从我国目前的土地分布、土壤组成、农业现状和生物能源地发展以及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和剪刀差等具体情况,对于低浓度CO2烟气,无需采用集中固碳处理,可利用碳交易进行异地化固碳。工矿企业将用于集中固碳处理的投资和操作费用反哺农业,出资改造中低产田、发展碳汇林和草原、在非耕地、盐碱滩涂和沙漠利用现代农业技术种植适宜的速生能源植物,充分利用太阳能,大幅度提高生物质产量,副产氧气,实现了低成本生物固碳,也有效地解决了以工哺农和“三农”问题,从而实现工业、农业、政府和社会的多赢,能够满足我国今后较长时间的减排任务,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如采用现代农业技术种植甜菜,亩产量高达6500kg,生物质干产量不低于5t,较现有普通种植法产量增加一倍,按照光合作用反应式亩固碳至少10t以上,副产氧气13t以上,农产品销售还有较为丰厚的收入。100万t甲醇的煤化工企业只需出资不到集中固碳处理投资的1/10扶持28万亩高效甜菜种植就可实现零排放,300万t煤制油的煤化工企业只需出资不到集中固碳处理投资的1/8扶持264万亩高效甜菜种植就可实现零排放,另外化工企业每年还节省了固碳处理的巨大的操作费用和能耗。另外像芒草、柳枝稷、水葫芦、沙柳、沙打旺、芦竹和荻、菊芋、甘蔗、甜高梁、麻疯树、油楠、油棕、银合欢、香胶树等能源植物适应我国不同气候、土壤和沙漠种植,亩产干物质均在1t以上,减排幅度大于2t CO2/亩。

我国中低产田面积达十多亿亩,按现有耕地的粮食生产潜力划分,亩产量大于900kg/年的耕地面积不足5%,亩产量在500~900kg/年的耕地面积占1%左右,亩产量在200~500kg/年的耕地面积占30%左右,亩产量100~200kg/年的耕地面积占11%左右,其他都是每年亩产量100kg以下的耕地。由能源使用企业出资改造中低产田,进行碳交易,这也是一个巨大的低成本高收益碳惠项目。另外海洋、河流和湖泊的水生高产植物,如藻类、速生芦苇和水葫芦等,也是巨大效益的碳惠项目。

将生物质转化为能源燃料时,无需考虑生物质作为食品时所需顾及的转基因和有毒有害微量物质问题,转基因物种在产量提高、种植地域和污染土壤修复中均能产生巨大的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技术是下世纪有发展潜力的技术,是国内外生物质液化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和热点。该技术能将分布分散、形态各异和能量密度低的生物质部分或全部转化为能量密度大、易于存贮和运输的液体燃料,直接或加以精制就可作为车用燃料以及化工原料,不存在产品规模和消费地域限制,是环境友好性、最有希望的石油替代品,从而加快了碳循环。

另外利用生物质不到7d的快速腐化生产腐植酸,作为有机肥提高土壤的腐殖质,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保肥保水性,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将我国绝大多数土壤腐殖质含量不足2%提到东北土壤现有的5%左右,这也将是一个千亿吨级的土壤安全储碳。

5 结论

(1)针对具体的应用对象和原料提出了开发和选择适宜的原料和工艺,从源头上避免产生CO2排放的措施,是目前CO2减排最有效的途径。

(2)提出在能源开采、生产、使用和终端产品消费全过程中节能降耗,从过程减少CO2排放的措施,是目前CO2减排最容易实现、成本最低并且具有较大收益的途径。

(3)提出了对不同浓度CO2废气采用不同的适宜捕集、利用和封存措施,降低CO2排放或加快CO2循环,从过程终端消除CO2过剩和累计,是迫不得已和最终解决CO2减排的方法,也是国内外目前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和热点。在生物固碳中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工矿企业异地固碳的低成本减排措施,解决以工哺农和“三农”问题,实现工业、农业、政府和社会的多赢,能够满足我国今后较长时间的减排任务,从而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摘要:本文提出了从化石能源的源头、过程和终端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高碳能源低碳化的途径。开发和选择适宜的原料和工艺,从源头上避免产生CO2排放;在能源开采、生产、使用和终端产品消费使用中节能降耗,从过程降低CO2排放;对不同浓度CO2废气采用不同的适宜捕集、利用和封存措施,降低CO2排放或加快CO2循环,从过程终端消除CO2过剩和累计。另外在生物固碳中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工矿企业利用农业异地固碳的低成本减排措施,解决以工哺农和“三农”问题,能够满足我国今后较长时间的减排任务。

关键词:高碳能源,低碳化,源头,过程,终端,CO2排放

参考文献

[1]谢克昌.重视高碳能源低碳化[J].中国人大,2009(18).

[2]乔英云,田原宇,谢克昌.NS倾斜长条立体复合塔板在工业中的应用[J].石油化工设备,2009,38(3):78~80.

农业经济低碳化发展思路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生产,思考

1 前言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农产品安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健康需要和安全需要。从现代农业和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看, 中国农业正在向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方向发展, 农业发展不仅要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充足的安全食物, 还要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实现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减少消耗、较少排放、减少污染, 实质在于提高现有资源的综合利用度。农业经济低碳化要求在农业生产当中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走高效、有机、生态农业的发展新思路。本文在分析国内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障碍的基础上, 就农业经济低碳化发展思路进行论述。

2 国内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障碍

第一,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业经济近些年的飞速发展, 除了为人类谋福祉的同时, 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比如说: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恶化;土地退化、沙漠化严重;水土流失、酸碱化、沙化明显;森林生态功能连年下降, 等等。诸如此类问题的出现, 严重破坏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源。

第二, 农业生产粗放式经营。国内农业粗放性生产问题由来已久, 原因在于:1) 务农人员素质低下, 不论是文化水平, 还是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都处于较低的水准。再加上, 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 剩下的“脆弱劳动力”更是加剧了粗放生产的进程,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高科技发展速度。2)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 由来已久的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理念, 导致国家对农业投入力度始终徘徊在微妙的境地之中。由此,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滞后导致农业产出地下也就有了一定的社会根源。3) 农业科技转化率低, 这些年随着倡农意识的提高, 农业科研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但是, 转化率却比较低。与国外相比, 国内每年农业科研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要低于国外30个百分点。同时, 国内每年近6000项农业科研成果中, 仅有不到30%被农业生产所利用

第三, 农业资源浪费严重。从中国现阶段发展国情来看, 资源短缺始终是制约农业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障碍。尤其在国内人口不断增长、工业化进程飞速的现阶段, 人口与土地资源、水资源的矛盾问题更是加剧明显;耕地资源流失严重, 草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 退化、酸化、沙化越来越严重;同时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严重, 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只有40%是发达国家的一半;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 农业经济低碳化发展思路

低碳农业经济可证实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 农业经济要想实现低碳化, 可向如下几种借鉴思路发展:

第一, 倡导生态农业经济。生态农业经济是在保护农业经济的基础上, 结合各种现代化的生产技术,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产模式。实际上, 在国内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的这段时期, 人均资源短缺、农业生产压力大等等问题一直以来制约了国内农业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鉴于此, 非常有必要结合国内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正视农业产业与生态合理规划的和谐发展问题, 通过切合国内实际的调研、分析、评价, 制定切合实际的生态农业模式。笔者认为任何一种新型产业模式的诞生与政府政策的引领有着更为密切地关系, 由此, 推动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政府必须要加强行政立法和监督, 将其提上重要的议事议程。

第二, 倡导绿色有机农业经济。所谓绿色有机农业是在遵循生态环境系统自身运行规律的基础上, 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 选择优良生态环境的基地, 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或基本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 不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的生物及其物, 防治工业“三废”的污染, 实施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技术, 通过第三方认证的农业生产体系。可以说, 绿色有机农业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高水平阶段。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可以减缓农业生产对生态的压力, 更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绿色有机农业为高劳动密集性产业, 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新的思路;绿色有机农业生产的农副产品, 更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 有利地提高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三, 农业与观光旅游产业融合。真正的现代农业绝不是传统的第一产业概念, 而是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的多种产业的有机结合体。从农业产业发展来看, 除了基本的食品保障之外, 还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附属功能。尤其是在工业化社会发展的带动下, 居民精神生活压力大、人际关系松散等社会问题日趋突出。如果能够将农业产业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附属功能发挥出来, 为居民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 在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亲近自然、回归田园旅游的需要同时, 重视人的参与性, 不仅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而且也是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综合产业形式之一。此外,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 农业与观光旅游产业融合, 不仅增加农民收入, 而且对于新农村建设也是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胡新萍, 张庆文, 苟天来, 等.低碳农业发展的瓶颈分析——以山东省S村为例[J].农村经济, 2013, (7) :66-70.

浅析电网绿色低碳化运行发展的方式 篇9

摘 要:电网企业是重要能源骨干企业、公用事业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是绿色发展的表率。本文为实现电网绿色低碳化发展目标,剖析了电网低碳产生低碳效益的具体实施路径,通过内部低碳运营,提高自身节能减排,高效运作,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培育电网低碳运营理念和公司低碳管理理念;通过外部低碳引领,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推动电能替代,服务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建设绿色产业链,引导电力用户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培育需求侧节能用电理念,促进全社会节能减排。

关键词: 电力企业;绿色低碳;运行发展

一、电网低碳发展的概念

低碳发展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是指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双赢之策”和必由之路。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生态平衡。电网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产业,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载体,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电网低碳发展目标分解

围绕电网绿色低碳化发展的总体目标,研究其发电侧、电网侧、用电侧的低碳目标,细分形成“降低生产碳排放”、“减少运行损耗”、“负荷整形”以及“用户低碳节能理念”四个子目标。

为实现电网低碳化子目标,剖析智能电网低碳产生低碳效益的具体实施路径,得出包括接纳可再生清洁能源、降低线损、电动汽车发展等6个具体实施路径。

三、电网低碳化运行发展思路

电网低碳化是响应电网企业深化“两个转变”发展方式号召的重要发展思路,旨在通过内部低碳运营,提高自身节能减排,高效运作,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培育电网低碳运营理念和公司低碳管理理念;通过外部低碳引领,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推动电能替代,服务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建设绿色产业链,引导电力用户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培育需求侧节能用电理念,促进全社会节能减排。

四、电网低碳化发展的建议与启示

(一)发挥绿色低碳电力生产引领作用推进高效清洁能源发展

建立低碳电源电网一体化规划低碳电源电网一体化规划过程中,电网企业需要将发电侧的碳排放水平纳入电网规划目标中,保证国家制定的电力系统碳减排指标能够充分消化。其次充分发挥能源管理部门在能源领域标准管理方面的作用,尽快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电源接入配电网的并网国家标准。

建立发电权交易低碳化,实现电力节能减排和交易共赢。拓宽发电权交易的开展范围,进一步完善电力交易机制。可以尝试推行水火发电权交易。水电超出计划电量和必须跨省消纳的水电电量,由水电企业购买火电机组(本省或受电省)的发电权,以火电机组电价结算该部分电量进行。进一步加强发电权交易和其他电力交易品种的协调衔接,引导市场主体采取理性的市场博弈策略,促进行业良性、健康发展。

(二)充分开发电网企业自身运营全过程减碳潜力

加强基于绿色电网的降损管理,提升低碳化管理水平通过研究针对智能电网的降损措施及整合型的网损管理对策。在坚强智能电网降损环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如基于智能电网反馈技术,加强线损统计管理;合理规划输配电路径及新技术应用等方式降低网损,提高低碳化效益。

SF6作为六种温室气体之一,随意排放后产生的温室效应影响是二氧化碳的近2万4千倍。应在智能电网推广建设过程中引入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完善维护措施,减少SF6气体泄漏;并建立完善SF6回收机制。

(三)促进需求侧全面节能,推进电能替代

电网企业应鼓励发展电能替代项目,比如扶持电采暖等政策,对居民相关改造进行适当财政补贴,提高用户的积极性。其次,电网企业还应充分挖掘潜在目标客户,扩大电能市场。同时对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进行终端能源竞争力分析,寻找论证可能存在煤改电、油改电、气改电的领域、行业和设备。只有政府部门、电网企业和市场三者共同推动,才能最终电能替代工程真正成为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

(四)培育低碳发展、全面节能理念

住宅建筑的低碳化设计 篇10

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行动。我国政府已经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45%,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将成为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

国际能源组织的数据表明,目前67%的能源是城市消耗的,城市排放了约占总量70%的二氧化碳;到2030年,城市能源使用将增加到73%。城市建筑将排放占总量约40%的二氧化碳,因此,解决建筑能耗问题,尤其是利用新技术和新系统减少城市建筑的碳排放成了当务之急。

未来15年~2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预计将会再增加3.5亿人,城市人口总数预计将会超过10亿人,这就要求每年新建20亿m2的房屋。这些城市如何进行规划和建设,将会极大地影响中国实现碳减排目标。

近年来,中国建筑节能的关注力度逐渐加大,国家对住宅建筑的发展政策亦更加注重绿色、环保、低碳和可持续性。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明确提出:积极推广节能环保型建筑和绿色建筑,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2 住宅建筑的发展方向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作为生活必需品的住宅建筑的建筑面积、功能、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由此不可避免的造成住宅建筑的能耗指标大幅提高,资源和环境大量付出。

按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住宅建筑设计应坚持以下三个方面:

1)以人为本,健康舒适。2)节约资源、能源和再利用。3)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和融合。

即住宅建筑应该在消耗最少的能源资源,同时将给环境和生态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的前提下,为居住和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和良好服务。

3 住宅建筑低碳化设计思路

首先,遵循建造与装修整体设计的原则。

过去,建筑和装修是分开设计的,住宅建筑的平面形式和空间形态往往不能满足业主要求,普遍存在业主入住后拆墙打洞的现象,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在整体设计要求下,建筑师应加强与室内设计师的沟通,避免上述问题再度出现。

其次,延伸建筑设计内涵,推行简装修、重装饰。

虽然建筑设计与建筑装饰对于修饰建筑空间具有共同的作用,但在设计的内容和工艺上仍有一定的区别。相对于建筑装饰,建筑设计考虑工程性因素较多,而工程性很少具有可变性。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建筑师应减弱在表现个体风格特征上的“量”,适度地控制每一幢具体住宅空间在表现风格上的“度”。这样,既可以使住户通过自由选择或更换各种装饰品,表现个性风格,也具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第三,设计方案标准化、模块化。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住宅建筑部件的工厂化和装配化,我国住宅建筑部件的尺寸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已基本形成。因此,建筑师在优化设计方案时,应尽量避免一些非标准化、非模块化的设计,努力实现建筑设计的标准化、模块化。

第四,设计全过程遵循节能与环保的原则。

随着建筑能耗问题的日益突出,要求建筑师在优化设计方案时必须做到:最低限度地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4 住宅建筑低碳化设计技术措施

随着住宅建筑低碳化观念的普及,给建筑设计带来了各种变化,建筑师应积极地改变一些不适应住宅建筑低碳化的传统设计观念,理清思路,从而设计出令业主满意的低碳化住宅。

住宅建筑的能源消耗属于日常生活领域,其节能途径:1)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效率;2)适当减少服务总量,改变服务方式。

从建筑构造来讲,住宅建筑在设计时应考虑:1)在建筑平面设计中增加房屋进深,减小体型系数。体型系数愈小,围护面积也就越小,散热量愈低,节能效果愈好。2)选择房屋最佳方位。通过朝向和周围环境合理布局,使住宅建筑在夏季能遮挡、避开太阳光直射,节约空调的电能消耗。3)减少传热面积。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传热量与其传热面积是成正比的,因此,减少传热面积可以有效地减少传热量。重视屋顶的保温隔热设计,顶层尽量采用坡屋顶,既丰富了建筑造型,又有利于保温隔热。4)合理控制窗墙比。设计应优选节能窗型,将能量损失降到最小。5)重视对冷桥和热桥的阻断。6)重视围护结构的隔热措施。7)要注意墙体材料和隔热保温材料的选用。选用的材料要有利于节土、节能、利废。

从设备、技术节能来讲,住宅建筑在设计时应考虑:1)供热系统和制冷系统的平衡技术。2)变频空调和蓄冷空调技术。3)高效采暖和供热系统。4)低温地板辐射采暖。5)热泵技术。

从降低运行费用来讲,住宅建筑在设计时应考虑:1)自力式调节阀供热。2)智能化控制设备。3)按户调节热量及温控。4)按户热量表计量。5)空调系统热量回收。

从节约土地角度来讲,住宅建筑在设计时应考虑:1)合理规划用地。2)科学分析日照。3)合理控制层高,提高容积率。4)提高内部空间使用率。 5)利用地形坡度,提高建筑密度。 6)利用架空平台、过街楼等节约地面层空间。7)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增加建筑面积。8)细化土地平衡,注重土地资源的存留和重复利用。

5结语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良方。随着我国低碳环保理念的提高,住宅建筑低碳化作为降低建筑能耗的一项重要内容,前景不可估量,住宅建筑低碳化设计无疑成为降低住宅建筑碳排放的关键所在。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国际交流和学习,培养下一代的低碳专家型建筑师,打造中国特色的低碳宜居住宅,实现与自然生态密切关联和良好的人际互动。

摘要:针对目前气候变化趋势,结合当前低碳经济发展形势,详细介绍了住宅建筑低碳化设计的思路和技术措施,对我国开展住宅建筑节能,实现低碳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气候,低碳,住宅建筑,技术

参考文献

[1]朱梓溢.循环经济理念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师,2008(4):61-62.

[2]潘坚力,陈赛.居住建筑节能设计[J].中外建筑,2007(5):60-63.

[3]吕远.浅谈建筑节能与环保[J].山西建筑,2009,35(15):217-219.

上一篇:英国电网技术的未来下一篇:如何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