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2024-06-17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精选十篇)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篇1

危机发生之后,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开始着手协调各国政策以应对金融危机,并加强了各国的金融监管。特别是在银行处置制度方面,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了完整的政策意见以及实施的时间框架,从而实现了由普通银行破产制度向银行特殊破产制度的逐步转变。在开放程度较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这项银行特殊处置制度将会对中国银行业的未来经营与监管产生重大影响。

一、FSB的成立及职能转变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成立之初主要是由七个发达国家(G7)为促进金融体系稳定而形成的合作组织。之后,由于新兴市场国家对全球的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2009 年的伦敦峰会决定将FSB成员扩展至包括二十国集团及相关经济体和国际组织,同时FSF正式更名为FSB(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借助于二十国集团这一有利平台,在加强金融监管和制定银行处置制度上达成广泛一致。它使二十国集团结束了最初几年的松散、非正式国际组织的状况,并开始在促进和维护各国和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监管及相关政策制定与执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银行特殊处置制度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在2007—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为遏制系统性风险的扩散,金融监管机构一般采用两种措施处置问题银行。第一种措施是运用社会公共资源来救助危机中的银行。为防止系统性风险冲击国民经济,政府不惜动用大量公共资金去救助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从而形成其“大而不倒”(too-Big-to-Fail)现象。大型金融机构经营失败的风险损失最终由纳税人买单。第二种措施是采用传统的公司破产制度来应对银行破产问题。由于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公司破产管理人和清算人也难以胜任银行破产的清算任务。此外,普通破产法由于程序拖沓,并且缺乏处理危机的有效条款,因此,对金融稳定维护的贡献率不高。而且,该种措施主要考虑债权人的价值最大化,在存款人利益的保护上却没有作明确的说明,所以,这种措施很有可能会导致社会公众对该国的金融系统丧失信心。

以上两种应对措施在金融危机中都暴露了诸多弊端,各国意识到现有的处置制度并不能有效应对银行所面临的危机,因此,建立新的银行危机处置机制应成为各国的首要任务,以便当银行再次发生危机时能够有效应对。为此,金融稳定理事会(FSB)致力于构建系统重要性银行处置框架。不同于普通公司破产制度,银行特殊处置制度有利于保护问题银行的资产,并且程序简捷高效,具有专业性。

三、系统重要性银行有效处置的主要内容

(一)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概念与识别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是指其倒闭可能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进而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并危及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对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界定,其主要标准是该机构对整个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潜在影响。该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规模,即金融机构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总量。二是关联度,即该机构与金融系统其他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三是可替代性,即若该机构破产倒闭,其他金融机构能够迅速地在很大程度上提供相似或相同的服务。

(二)系统重要性银行处置制度框架及介绍

1.加强处置中的自救权利

自救一般可分为合同式自救和法定式自救两种类型。根据FSB对自救的定义,处置中的自救是指在特别处置程序内行使法定权利,因此,属于法定式自救。自救主要是通过补充资本或是对过渡实体的资本化来使得金融功能得以延续。银行自救能够有效减少“大而不倒”现象,因为自救是确保危机中银行的成本由股东和无债权担保人承担,而不再是由纳税人承担,从而减少政府运用公共资金去救助问题银行,将破产程序导致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制定恢复和处置计划

金融危机之后,FSB一直致力于研究并制定银行处置制度框架,其中恢复和处置计划是该框架中最重要的一项。“恢复和处置计划”(Recovery and Resolution Plan,RRP)又称生前遗嘱(Living wills),包含“恢复计划”(Recovery Plan)和“处置计划”(Resolution Plan)两个部分。恢复计划主要用于那些处于危机中的金融机构,它们往往具备清偿能力,能够持续经营,但无需立即进入处置环节的阶段。处置计划是在当恢复计划不足以使金融机构摆脱困境,监管机构将采取必要的行动和措施,以确保机构得以有序处置或关闭。处置计划旨在避免纳税人资金被用于救助金融机构。对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处置计划应该由母国当局与东道国当局共同制定。

恢复与处置计划的最终目标就是解决银行“大而不倒”的问题,因此,RRP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使银行更科学、更合理地把握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平衡。但是,RRP的实施对全球化经营的银行可能会产生相当影响,例如,在RRP尚未形成全球统一监管标准之前,各相关监管机构可能会对RRP有不同的具体要求,这样就增加了银行的协调成本、银行面对的不确定性以及从事监管套利的机会。

3.债权人先后受偿顺序

商业银行是主要的金融机构,它的业务范围大、客户数量多、涉及面广,所以,商业银行破产时的债务清偿顺序安排也尤为重要。因此,各国立法必须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作出适用于商业银行本身的破产清偿程序安排。

在破产中,清算人应根据法律规定的索偿顺序来进行分配,最高优先权的债权人最先得到偿还。一般来说,优先权排序由高到低为:有担保债权人、在清算安排中优先权排序上升的债权人、其他优先债权人、一般无担保债权人、无担保次级债务持有人、股东。但是在一些国家,存款人与一般无担保债权人的优先权并不相同。这被称为“存款人优先权”。存款人可以通过存款保险机制得到保护和补偿,但在存款保险机构基于法律规定在赔付了存款人的存款损失之后,其取得的代位求偿权相对于一般债权人具有优先受偿的权利。存款优先权的设立降低了非保险存款人维持排序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无存款负债持有人对银行监控的积极性。

4.建立跨境合作安排

SIFIs跨境处置合作法律框架是从总体对金融机构的母国和相关东道国的处置责任和义务作出指导性安排,旨在推动与促进各国在金融机构跨境处置上的有效合作。SIFIs跨境处置合作采用的是法律救济与司法行动相结合的模式,即SIFIs的处置机构应当在有效的法律救济和司法程序制度下有能力迅速、灵活地运用处置权利。在司法管辖权范围内,法院的指令仍然适用于处置程序,以便确保处置计划符合法定的时间要求。此外,为实现母国与东道国之间信息的共享与协调,所有SIFIs应建立母国和东道国相关当局之间的单家机构的合作协议。

(三)银行处置制度的作用及目的

第一,促使各国进行立法改革。为防范系统重要性银行破产带来的影响,FSB制定了SIFIs有序退出的处置框架。不少国家受此影响开始着手立法改革:澳大利亚引入了存款保险制度等。英国在2009 年《银行法》中引入处置制度(SRR)后,再次通过立法规定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必须建立“恢复与处置计划”(RRPs);此外,英国财政部在2012 年8 月发布一项立法咨询报告,主要针对如何增强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SIFIs的危机处置机制进行了论证(FSB,2012)。在美国,《多德- 弗兰克法案》明确了危机处置中作出决断的权力,同时也提供了有序清算的方案。

第二,高效、专业地处置问题银行。银行处置制度赋予了相关机构更多的权限,能够使其快速地处置问题银行。比如,监管机构可以在不举行听证会的情况下直接任命管理人对银行进行处置。相比于普通公司破产制度,银行处置制度简化程序,限制法院的角色,使其在金融机构的处置上更具有优势。同时,银行处置制度将处置权限赋予监管机构,央行或存款保险公司,由于这些机构具备较强的专业性,所以,银行处置制度也解决了专业性缺失的问题。

第三,提高自救能力。根据FSB的要求,自2012 年起,SIFIs需每年提交生前遗嘱计划。制订生前遗嘱计划会迫使管理层对其内部蕴涵的风险进行估量,能够使其在以后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有意识降低风险和规避风险,从而对SIFIs形成内部的限制和约束。提交生前遗嘱计划,能够使大型金融机构谨慎地选择投资计划,同时也会使破产成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此外,存款保险机构在危机管理和处置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他们会保护保险范围内的存款人,所以,存款保险机构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参与金融机构的处置。银行处置制度的实施将加强金融机构的自救功能,逐步减少“大而不倒”(too-big-to-fail)现象。

四、银行处置新规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一)我国问题银行处置的现状

我国银行业长期以来实行严格的监管和分业经营,所以银行破产处置的情况并不多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98年对于海南发展银行的破产处置。我国在处置破产银行上仍缺乏完善的机制,在银行处于危机之中时,中央银行一般会通过增资扩股或再贷款的方式给银行注资;在这些手段不能满足问题银行的流动性时,监管当局会成立接管组织强行介入问题银行的处置,以保障债权人和存款人的利益。问题银行若在各种方法之下都难以救助成功,结果一般是被其他金融机构收购或是合并,甚至会被依法关闭并进行清算。

(二)银行处置新规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启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影响逐渐加深。作为二十国集团成员国之一的中国,在银行处置制度上也逐渐与国际规定趋于一致。但由于中国银行业处于发展阶段,在银行处置制度的很多方面尚需完善。

1.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我国的《破产法》、《民事诉讼法》属于普通破产法,程序拖沓,缺乏专业性,不利于保护问题银行资产,运用破产法处置问题银行势必会增加成本。而《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虽然规定了商业银行被接管、合并,被撤销,解散和破产清算的形式,但是实际上这些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法规,是处理银行危机的重要前提。

2.开辟多种资金援助渠道。在我国,当金融机构面临倒闭时,一般是财政部的中央专项借款或是央行再贷款提供救助资金。金融危机后,这种救助方式的弊端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为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开辟多样化的救助渠道是必经之路。因此,我国可借鉴国际上的做法,比如,采取发行次级债券、特别国债、有担保再贷款等手段。

3.坚持损失分担和最小解决成本原则。当政府对问题银行注资救助时,应当建立明确的约束机制,股东、管理层等利益相关者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损失。在此期间,股东应承诺支持银行不分配股利的计划;管理层也必须面对调整,并压缩其薪酬计划或延迟长期激励的支付。这也是解决“大而不倒”问题的有效措施。如果银行利益相关者均免于承担损失或是将损失转嫁给纳税人承担,便会极大地增加道德风险。

4.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银行处置制度。由于当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逐步加强,我国银行业应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意识,各风控部门要严格履行其职责并定期汇报。同时,对于生前遗嘱的制订,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将首先制订恢复及处置计划,其中,恢复计划由商业银行自身拟定,而处置计划更多由监管部门担当。对于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生前遗嘱的执行离不开存款保险制度的配合。因此,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制订迫在眉睫。这些举措不仅仅是与国际银行处置做法接轨,更重要的是考虑到中国的银行业目前属于分业监管但银行业务模式正向混业经营发展的特殊形势。

摘要:金融危机前,各国一直沿用普通公司破产制度来处置问题银行。但是,普通公司破产制度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而无法有效处置银行破产问题,从而使得银行破产的社会成本上升。金融危机后,金融稳定理事会针对系统性银行构建了处置框架,对我国银行业的未来经营和问题银行的处置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稳定理事会,系统性重要银行,银行处置制度,公司破产制度

参考文献

[1]苏洁澈.英美银行破产法述评——以银行特殊破产制度为中心[J].环球法律评论,2013,(2).

[2]赵宗博.关于二十国集团活动成果的若干思考[J].当代经济,2010,(2).

[3]李雪颜,张俊杰,谢亮,张莉琴.从G-SIFIs到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J].海南金融,2013,(4).

[4]李仁真,周忆.论金融机构的“生前遗嘱”制度[J].证券市场导报,2012,(7).

[5]孙珺.德国《信贷机构重整与有序清算法》介评[J].德国研究,2012,(4).

[6]Robert De Young.Michal Kowalik.Jack Reidhill.A theory of failed bank resolution: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political economics[J].Financial Stability,2012.

[7]Ciprian Necula.Alina-Nicoleta Radu.A world assessment of bank resolution fund premium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篇2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是指其倒闭可能给金融体系造成系统性风险,进而可能引发金融危机、损害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一般认为,评估系统重要性的标准主要是其对整个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的潜在影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规模,指特定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总量。二是关联度,指该机构与金融体系其他要素的关联程度。三是可替代性,指在该机构倒闭后,其他金融机构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提供相同或至少是相似的服务。从历次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规模仅仅是衡量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标准的一个方面,更为关键的是金融机构的关联度和可替代性。

鉴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倒闭具有强烈的负外部性,政府往往不愿意任其倒闭,而是采取所谓的“监管宽容”政策,即通过中央银行再贷款或者直接的财政资助帮助金融机构渡过危机。这种“监管宽容”往往会导致两大问题:一是引发市场主体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由于巨额损失一般都最终由政府埋单,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将政府救助所投入的财政成本转化为股东和高级经理人的巨大私人收益,在此基础上甚至出现逆向选择行为,即热衷于从事高风险的经营业务,成为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爱好者。二是引发市场失灵。在“监管极端宽容”的市场环境下,市场参与者也产生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不会倒闭的预期,因而,即使这些金融机构能够对市场进行适时、真实的信息披露,金融市场也不会很快地运用“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机制对金融机构的高风险行为给予约束,而是将这些系统重要性机构视为“永不沉没的金融航母”。由此,市场中的优胜劣汰机制和自我纠正机制将在一定程度上失效。

二、防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风险的制度选择

围绕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问题,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国际金融组织以及美英等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金融监管当局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措施。但是,纵观迄今为止所出台的主要监管政策,其目的不外乎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降低系统重要性的规模、业务复杂性和风险关联性。一是推行“简约金融”模式。推动系统重要性银行简化内部结构,分拆过大的金融机构;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将信用违

约掉期(CDS)等高风险衍生产品剥离到特定的子公司,而这些公司将接受特别的资本金、保证金和职业操守等监管要求。二是大幅提高交易账户资本金要求,控制系统重要性机构参与高风险的交易业务。三是建设衍生工具合约的中央结算系统。近15至20年来,衍生产品的急剧扩散骤然增强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之间的系统相互联系性,故应尽快建立起交易对手衍生工具合约的中央结算系统。四是限制以至禁止商业银行从事自营业务。如“沃克尔规则”(Volcker Rules)明确要求,除特定情形下,商业银行不得从事自营交易,其对私募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的投资总额不得超过银行一级资本的3%以及基金资本的3%,同时禁止银行做空或做多其销售给客户的金融产品。

(二)增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损失吸收能力。一是设定资本附加,即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以普通股形式增加留存资本,设置“资本缓冲”,进一步增强吸收非预期损失的能力。二是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提出额外的监管标准。三是建设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自救安排(Bail-in)机制。所谓自救安排,是指借助合同或法律的形式,设定债权转换成普通股或债权核销的机制,以确保债权人能够承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之损失的危机处置做法。具体表现形式是在银行风险加大或处于紧急状态时,要求银行将次级债或可转债按一定比率转换成普通股。四是征收金融机构税(levies)。与普通金融机构相比,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由于对宏观金融稳定有着额外的影响,对其他金融机构的运营风险有着额外的关联度,因而应支付相应的风险溢价,具体形式为征收附加税。

(三)健全有效处置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政策和法律框架。一是健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危机处置的损失分摊机制。应确保所有金融机构均可被处置,且政府援助处置过程中产生的最终成本,由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机构承担,而非纳税人承担。处置过程中,应建立起股东和债权人之间有序的损失吸收机制,确保责任承担的合理性;应避免机构的处置给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造成较大破坏,维护处置期间的宏观金融稳定。二是健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跨境危机处置机制。完善法律制度安排,赋予处置机构开展跨境合作和信息交换的法律权利,废除法律中可能阻碍公平跨境处置的条款;明确母国和东道国当局在机构处置中的作用、责任和义务;母国与东道国监管当局应积极建设危机时期的信息共享机制,消除信息缺口;建立有效的监管联席会议机制,通过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协调各方,形成全球意义上的监管合力,从而严格、准确地评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三是审慎选择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危机的处置方式。要在注资援助和正常破产之间进行谨慎抉择。政府注资援助或注资支持下的收购兼并,虽然可以避免大型金融机构的轰然倒塌,但毕竟属于政府注资前提下的“包办婚姻”,有可能助推“大而不倒”全球性金融机构规模的不断扩张,进而破坏市场纪律,无限扩大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倒闭的负外部性。

三、加强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政策建议

(一)科学认定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银行监管部门应紧密结合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实际运行形势,按照规模、可替代性及风险关联性的标准,科学、谨慎确定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名单。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范围过于狭窄,固然会危及宏观金融的稳定,但是,若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范围过于宽泛,又会造成严厉风险监管标准在银行业中的过度使用,从而增加银行体系的运营成本,降低银行体系的运行效率。建议设置一个科学的数学公式,针对所有可以影响系统重要性的指标设置参数,定期按此公式计算出一个系数值,最终依据该系数值确定该机构是否纳入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之范畴。系数值的测算每年进行一次,确保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名单的动态管理。

(二)强化资本监管,增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这应是当前我国强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核心环节。一是要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实施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应在考虑留存资本、逆周期、系统重要性的基础上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实施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目前,通过首发公开上市、配股、可转债发行等途径,五家大型银行已经达到了较高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下一步资本管理的重点应是强化资本约束机制,充分节约资本使用,防止资本充足水平的再度快速下降。二是适度引入自救(Bail-in)机制,要求大型银行增强次级债和可转债的普通股属性,可以考虑建立起次级债和可转债的自动或强制转股机制。

(三)加强跨业风险和金融创新的监管。根据我国目前银行业现状,对于防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来说,限制银行资产规模和降低可替代性的途径并不可取,最有效的办法是降低系统性重要机构的风险关联度。因而,应强化对跨业风险和金融创新的监管。重点是强化并表监管和加强理财产品监管,要求大型银行切实落实并表管理制度,理财产品必须做到“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可披露”。金融创新必须立足于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必须置于监管的有效覆盖之下,严禁通过高端的金融工程技术开发出过于复杂的结构性衍生金融产品。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篇3

金融机构的事后监管即风险处置制度进行探讨。

一、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制度概述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性,其一旦破产,将导致整个金融体系混乱从而影响实体经济,破坏性十分大,因此在金融机构范围内,任何具有系统重要性或者可能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一旦破产都应有相应的处置机制来进行规范,,且处置机制应清晰明确,公正透明。

二、风险处置制度的处置机构

在实行处置制度时,各国当局都应有一个指定的处置机关或部门负责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破产行使处置框架范围内的处置权力。如在一国内有多个处置机构,那么它们各自的职权,角色与责任应清晰明确、协调一致。不同的处置机构负责处置同一个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处置机制应该明确一个领导部门负责协调并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行处置。

各国的处置机构具有相应的法定目标和功能,并在适当的时候协调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具体应包: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并确保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日常服务,支付,清算和结算功能的正常运行。保护相关利益方如储户,保单持有人和投资者的权益。避免不必要的损坏价值,并尽可能降低处置成本与债权人的损失。各国当局还应充分考虑处置措施对其他管辖范围内金融机构的稳定所带来的潜在影响。

三、风险处置制度的处置权力

当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不可行或可能不可行或没有希望可行的情况下应启动处置机制。并确保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资不抵债或股权清空之前处置机制能及时尽早的发挥作用。因此,各国当局应制定明确的标准或指标来指导金融机构是否满足启动处置机制的条件。金融机构一旦进入处置程序,处置机构便被赋予一系列处置权力,具体应包括:解除或替代高级管理人员与董事,要求相关负责人恢复资金包括追回可变薪酬;指定管理人控制和管理受影响金融机构,并有目标的进行重建,或恢复部分业务,以便继续和维持公司的可行性;处置机构应有权要求同一金融集团的其他机构继续为被处置机构,接收者或收购方提供基本服务功能,确保被处置公司的基本服务功能的继续;为了完成重组或破产清算,处置机构有权限制股东的权力,以批准合并、收购、出售重大资产等措施;处置机构有权建立一个单独的资产管理机构并将不良贷款或难以估价资产进行转移;处置机构应有权短期冻结对无担保债权人和客户的支付;处置机构有权向有偿还能力的第三方或新建立的桥机构转让或出售资产和负债,且任何资产与负债的转移不需要征得利益关系人或债权人的同意;处置机构有权建立一个或多个桥机构来接管和继续经营破产公司的某些关键功能和可行性业务;处置机构有权适度引入自救(Bail-in)机制。

四、可处置性评估

可处置性评估是实施恢复和处置计划的前置程序,该评估由处置机构实行。处置机构应定期进行可处置性评估来评价处置战略的可行性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破产对金融体系及实体经济带来的可能影响。在进行可处置性评估方面,处置机构应与其他相关机构协调评估:尤其是在关键的金融服务,支付,清算和结算功能的继续方面,信息披露的范围以及带来的影响

此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应建立信息分享机制,为可处置性评估提供足够详细精确及时的信息。金融集团及其子公司的可处置性评估应由不同的监管部门进行评估但应相互协调。

五、恢复与处置计划

各国当局应将恢复与处置计划的有序进行落到实处,要求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一旦失败有可能给金融稳定带来影响的金融机构建立一个健全可靠的恢复与处置计划。恢复与处置计划可根据可处置性评估来建立并充分考虑到金融机构的特殊环境以及它的性质,复杂性,关联性,替代性和规模。各国当局应要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为处置机构提供必要信息如:处置计划的评估和执行处置计划的处置机构的准备。具体而言,恢复与处置计划包括恢复计划与处置计划两部分。

1.恢复计划

恢复计划是指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面临严重压力时通过一定措施保证机构的存续;其目标在于为面临压力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提供“恢复指南”(guidetotherecovery)。此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情况尚未到达触发处置程序的标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尚未进入处置程序。制定和执行恢复计划的责任方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处置机构只行监督之责。恢复计划应包括:缓解市场压力的可行性选择;解决资本缺口和流动性压力;在一系列压力下确保及时实施恢复的可行性选择。

2.处置计划

处置计划意在促进处置权力的有效利用以便保护系统重要性功能在没有被严重破坏,没有损失纳税人利益的前提下让处置顺利可行。它包括一个实质性的处置战略和一个可实施的操作计划。处置计划的核心保证由处置机构承担维持、执行处置计划的责任;在国家层面,监管机构、处置计划、强制执行机构均得参与处置过程,处置计划应要求相关金融机构提供必要数据和信息;处置机构应对处置计划实施必要的评议。

探讨组建智囊机构对记者的重要性 篇4

因此, 记者的理想状态是要努力成为“杂家+专家”, 这是现代信息传播对记者提出的要求, 却也是一种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的状态。

笔者在11年的记者生涯中发现, 要想短时间内既要做到知识上的广博, 又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深度, 除了自己平时注意向采访对象请教、从书本中学习外, 还应建立自己的“智囊团”, 减少自己适应新口子的时间, 同时做到及时、准确地报道新闻, 并在此基础上策划、实施深度报道。

1 记者为什么需要“智囊团”

“智囊”一词, 最早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而现在的“智囊”, 则主要是指在某个专业领域从事研究、具有某种专业技能或知识水平的人, 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专业建议。而多个智囊的集合, 就构成“智囊团”。

记者需要“智囊团”, 主要是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在对新闻事实把握不准的时候, “智囊团”可以给予记者一定的专业支持。对新闻进行准确的报道, 是记者职责所在。但新闻在截稿时间的压力下, 有些拿不准的数据或事实可以请“智囊团”从其它角度进行核对, 减少不必要的错误。

在2006年时, 笔者曾从统计部门拿到了当年小春生产的数据, 其中有一个是当年重庆市小春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600多万亩。根据笔者以往跑农口的经验, 这个数据偏大。但统计部门是发布相关数据的权威部门, 一般不会出错。因此, 当晚上八点钟、接近截稿时间时, 在数据来源部门已下班情况下, 笔者只好拨通了市农委一位专家的电话核实。专家认为, 这个数据明显偏大, 建议记者进一步核实。第二天一早, 与该部门核对后, 发现是该单位的新同志错把小春播种面积当成了小春粮食种植面积。而这一次向“智囊团”请教, 避免了一次“新闻事故”, 也使笔者赢得了统计部门的尊重。

其次, 深度报道是记者最需要“智囊团”作大量“技术支撑”的时候。

作为深度报道的两大类型, 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是“以今日的事态和对昨日的背景, 从而说出明白的意义。”此时, 记者虽然也通过调查对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可以借“智囊团”之力, 对相关事件、现象作作有一定的理论深度的解释或评论, 以增加受众的理解, 增加新闻报道的“厚度”。

2012年8月, 笔记参加了重庆日报编委会策划的《武陵山区扶贫攻坚系列报道》, 承担其中的工业发展篇。以前媒体对武陵山区的工业发展作的报道大多是“就事论事”型, 对于这片自然条件差、生态保护责任重的区域, 该不该发展工业、如何发展工业却没有过探讨, 而笔者以前主要是以跑三农新闻为主, 因此刚接触到此选题时, 备感艰难。幸好笔者在平时的采访中结识了两位专家, 研究领域分别为工业发展和区域经济。通过求助于他们, 不但了解了当时理论界对类似山区发展工业的观点, 还在思路上获得了启发, 最终写成《昂起工业经济龙头》。此稿在重庆武陵山9个区县获得好评同时, 也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组的肯定。

第三, “智囊团”还可能成为当下相关领域的发展前沿动向的新闻源。从“智囊团”获得产业发展前沿动态新闻, 笔者获益良多。

2012年2月, 记者采访重庆首届晚熟柑橘节时, 一位长期从事柑橘品种研究的专家告诉笔者, 以前重庆的晚熟柑橘品种主要是从国外引进;随着政府对晚熟柑橘的重视, 重庆在不断自主培育更适应本地土壤气候的新品种, 目前这些品种种植面积已经占全市晚熟柑橘发展面积的40%左右。笔者就此写成《晚熟柑橘新品种:“重庆崽儿”挑战“鲍威尔”们》。试想, 如果没有“智囊团”专家的指点, 笔者可能要再过很久通过自己的口子才能获得这条好线索。

2 建立“智囊团”的三大误区

记者可以尽力使自己成为“杂家+专家”, 但事实上却很难做到“万事精通”。“如果从新闻传播的实际来看, 世界上也根本不存在什么都知晓的记者, 特别是在知识社会时期, 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 记者很难做到什么都知晓。”

在采访中, 笔者发现不少同行也有建自己的“智囊团”的习惯, 但在组建中存在三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 “智囊团”的专家仅仅是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有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智囊”确实应是在某个专业领域从事研究、具有某种专业技能或知识水平的人, 他们确实也主要集中于科研院所, 但科研院所不应是“智囊团”的全部输送地。笔者在采访中发现, 民间的“草根专家”或许没有职称, 但却同样可能在某个专业领域具有自己独到的研究、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或技能水平, 因此也同样值得尊重, 应将其纳自己的“智囊团”中。

笔者采访过的农业部部级示范社——彭水县苗香优质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尹叶华, 虽是农民出身, 但他长期在基层, 对基层粮食生产不仅熟悉, 还通过自己的钻研对粮食产业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因此也被笔者纳入自己的“智囊团”中。在遇到采访与粮食有关的题材时, 采访他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佐证市场波动、政策执行的真实情况, 他的一些观点还代表了基层种粮农民的真实想法, 有效地提升了报道的深度。

第二个误区是, “智囊团”只需组建, 无需“维护”。重组建、轻维护, 最后, 记者与“智囊团”专家的关系日渐疏远、甚至失去联系, 也是一种常见的情形。如果能在平时也与自己的“智囊团”专家沟通、交流, 并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专家也会将心比心, 给予媒体朋友以鼎力支持。像前文提到过的那位介绍笔者认识戴思锐的专家, 曾因为找不到一幅照片而着急。笔者在无意中得知后, 通过自己的朋友网络帮他找到了这幅闻图片, 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第三个误区是, 专家的话只需按自己的需要摘用, 无需做到准确、全面。许多专家治学严谨, 对媒体发表自己的话尤为关注, 而关注的重点是其准确性。但受篇幅限制, 或是记者自己所处立场的定位, 稿件往往不能做到全文引用, 只使用其中一个观点或一句话。笔者在采访生涯中发现, 有的记者在使用“智囊团”专家的话时, 按自己的需求“节选”, 造成“断章取义”, 专家的意思往往变了味、走了调。这样的事发生后, 往往会引起专家的愤怒。笔者的一个同行在采访一位他熟识的专家时, 专家对一件事物表达了两个方面的观点, 理论上说, 这样的报道应更客观。但在发表的稿件中, 这位同行就只将其中一个观点, 报道立场呈现“一边倒”趋势, 而稿件发表后, 这位同行也上了该专家的“黑名单”。

3 如何建设“智囊团”

在采写实践中, 笔者认为, 记者确实应努力让自己具有更广的知识面、掌握一定的所跑口子的专业知识, 但组建“智囊团”仍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组建一个有优秀专家参与的“智囊团”, 更是能让记者在工作中“如虎添翼”。组建自己的“智囊团”, 可以有两种途径。

一方面, 在日常的采访中要有意识地结交专家, 不论是与自己所跑口子联系紧密或不紧密的。日常采访中, 一些专业的会议往往会请到该领域的专家、甚至是国内顶级专家参会, 这时是结识专家的大好时机。此时, 在会议茶歇或到现场参观过程中, 可与专家多聊天, 拉近彼此的距离, 进而可以提出遇到相关题材时, 可以采访他 (她) 的请求。这样的结交方式可使专家先将记者视为朋友, 进而建立工作上的联系, 有效而自然。在笔者的“智囊团”里, 85%以上的专家是通过之种方式认识并建立联系的。

另一方面, 在一些较紧急的报道中, 可以通过同事或朋友联系到相关领域的专家。有的专家并不一定有机会碰到, 而遇到相关题材需要采访这些他们时, 可以问问同事或相关的朋友, 是否知道这些专家的联系方式, 是否愿意引荐。通过熟人介绍, 在记者作好采访前的充分准备后, 专家往往愿意接受采访。同时, 在这种间接认识的方式中, 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 即通过自己的“智囊团”的专家, 联系自己想找、却不易联系到的专家。2008年, 笔者在采写《发展前景看好但需摸索前行——对重庆市承接沿海出口鲜销蔬菜基地的调查》一稿时, 想采访我国知名的农业经济专家戴思锐。但戴很低调, 一直不愿接受媒体的采访。而笔者自己的“智囊团”中恰好有一专家与戴熟知, 在他的引荐下, 笔者得以顺利采访到戴。

摘要:记者的理想状态是要努力成为“杂家+专家”, 这是现代信息传播对记者提出的要求, 却是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的状态。因此, 记者要组建自己的智囊团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详细论述了记者为什么需要智囊团, 组建智囊团的几个误区, 并提出了记者如何组建自己的智囊团, 对于记者进行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智囊团,记者,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蔡雯, 媒介背后的“智多星”和“智囊团”.当代传播, 2000 (1) :26-27.

[2]吴晓春, 闾春飞.论记者知识结构的动态建立.新闻界, 2005.5:60-61

金融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重要性 篇5

金融企业是专门从事各种融通资金活动的法人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它在市场上靠负债经营,与一般生产企业相比较,它的负债率较高,一般超过90%。因此金融企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其风险不仅影响自身效益,而且还会影响广大储户和客户,进而波及整个社会和国家经济,所以世界各国都对金融企业实施严格的监管和控制。

内部控制是金融企业自身的内在要求,是防范金融风险和银行危机的基础性、根本性制度,是银行经营的关键所在。作为经营特种商品货币的企业,会计管理对象就是货币本身,其会计核算过程就是具体办理银行业务,实现银行基本职能的过程。因此,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仅是一种管理活动,而且会计系统本身就是内部控制结构的重要因素,会计核算的正确性、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在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充分显示着自身的重要性。

金融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内控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现阶段,一些银行为了适应业务发展和稳健经营的需要,对本系统的制度作了补充修订,但从总体上看,对新技术、新问题研究不充分,在会计制度中所体现的内控措施显得陈旧。如电算化条件下,“柜员制”劳动组合使原“四双”制度已不能发挥效能,计算机没有设置严密的内部控制防范程序,对核算和有关程序无法监控,这给金融企业带来了重大风险隐患。

内控制度针对性不强。虽然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制订了一些文件和规定,但由于商业银行间的性质不同,业务开展程度不同,计算机软件特点不同,组织机构设置不同,各行有各行的情况和特点,致使各行的会计控制风险也不相同。所以执行财政部、人民银行的制度规定操作起来仍有一定难度,有些制度则难以实现。

内部稽核控制不严。一些金融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有价空白凭证与印章不分离使用、保存的现象,给个别银行公职人员带来可乘之机携款外逃。内部稽核控制不严,导致一些银行与法院串通虚假核销呆坏账,使金融企业资产大量流失。

会计核算程序倒置或无序状态屡屡出现。银行会计基本核算程序实行的是双线核算法,即一笔业务通常由两人分别核算,达到一笔账务相互制约。但在计算机操作时,根据程序无需对一笔账务通过换人二次输入,也无法通过“平行记账、双线核算”来检验其账务的正确性。在银行中间业务程序设计中,存在着内控制度未及时跟进的现象,暴露出逆向倒置操作的隐患。如制度规定:先收妥款项再签发银行汇票、本票,但有些银行先签发汇票、本票;商业银行跨系统的转汇应通过人民银行,但有些行硬是通过其他商业银行、信用社转汇。

强化金融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措施

严密设置核算与监控程序,完善会计内控体系。按照金融企业业务处理流程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分析核算程序中的重点控制环节,设置会计核算与监控程序,对联行、结算等重要环节要建立一套严密的、刚性约束的会计操作程序和账务处理系统,使信息流程与业务流程相结合。计算机核算程序既要有严格的相互牵制和控制,又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如在联行核算方面,要设计出不经过三个相互独立的操作就无法实现该业务的会计流程,并进一步完善其对账系统,使联行对账由事后账务核对转变为事前风险防范。对银行汇票业务,可将收款、记汇出汇款卡片账与签发汇票三权分离,增加一道“防火墙”,强化会计核算流程的硬性约束。

拓展新兴业务的会计控制。存贷款业务是银行传统业务,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利率的屡次下调,尤其是加入WTO之后,金融企业通过存贷利差取得收益的比重越来越小,各银行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很快,除现有的代理、咨询等业务外还在进一步拓展,如又衍生出期权、远期外汇合约等新兴的金融业务。进一步对这些现有的以及即将产生的新兴业务进行规范、控制、监管,是当前金融企业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加强电子银行的会计控制。目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银行业务与交易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随着网络银行、自助银行、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必须具有前瞻性,不能仅仅局限在手工操作条件下的会计规范,还必须充分考虑电算化条件下的风险防范及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监管问

题。

浅析微积分在金融领域的重要性 篇6

关键词:微积分;金融;投资

当今时代,经济数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微积分是学好经济学、剖析现实经济现象的基本工具。高等数学的各种方法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增强了经济学的严密性和说理性,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一、微积分与金融学的现状和联系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数学在金融经济领域的应用都很广泛,但是由于国内的研究更热衷于理论技巧,故而我国国内的应用比较粗浅。总体来看,经济研究主要集中在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水平相对成熟且稳定,新的经济现象不多,运用微积分学来研究金融领域的各种问题的方法不是特别成熟,对于这样的状况我们今天有必要来论述一下二者的关系。

经济学,从本质上说,就是这样一个数学公式:F(x1,x2…xn),其中x1,x2…xn是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变量因素,而F(x)就是这若干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而最终导致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经济现象。金融与数学之所以是密不可分的,是由于数学对于金融来说,是一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只有结合数学才能使得经济学从一个仅仅对表面现象进行肤浅的常识推理、流于表面化的学科,变为一个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数理分析,再结合各社会学科的丰富知识,从而分析出深层次的、更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基本结论的学科。

二、微积分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微积分是一种数学思想,“无限细分”就是微分,“无限求和”就是积分。无限就是极限,极限的思想是微积分的基础。如何用微积分的思想看待问题呢·比如,经济学的核心词语“边际”便是一个将导数经济化的概念。“边际效用”是说在多消费一单位产品时,对消费者所增加(或减少)的效用。通过研究各种带有边际含义的经济变量,再赋予一定的样本数值,我们便可以达到生产最大化。例如,关于最值问题。

例:设生产x个产品的边际成本为c(x)=100+2x,其固定成本为c(0)=1000元,产品单价规定为500元。假设生产出的产品能完全销售,问生产量为多少时利润最大·并求最大利润。

解:总成本函数为C(x)=■(100+2x)dx+c(0)=100x+x2+1000 总收益函数为R(x)=500x

总利润L(x)=R(x)-C(x)=400x-x2-1000,

L’(x)=400-2x,令L’(x)=0,得x=200,因为L’(200)<0。

所以,生产量为200单位时,利润最大。

在这里我们应用了定积分,分析出利润最大,并不是意味着多增加产量就必定增加利润,只有合理安排生产量,才能取得最大的利润。

除了上述例子之外,还有规模报酬、货币乘数、马歇尔-勒那条件等无数的经济概念和原理是在充分运用导数、积分、全微分等各种微积分知识构建的。这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金融学问题的实际例子极大地丰富了经济学内涵,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帮助。

三、微积分对金融学的作用

首先,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与此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学好高等数学知识,才能对现实中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进行剖析与研究,在国家宏观和企业微观的不同层面提出经济政策建议,进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其次,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对其经济环节进行定量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将数学作为分析工具,不但可以给企业经营者提供精确的数值,而且在分析的过程中,还可以给企业经营者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这也是数学应用性的具体体现。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企业经营者,应该掌握相应的数学分析方法,从而为科学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最后,对于国家宏观调控而言,学好微积分的课程对于宏观经济的预测与調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不难想象,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随时在发展变化,而制约经济发展的外力有很多种,包括不可抗的外力(如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人为因素、政治因素等等,这些因素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便是我们需找的函数关系式,其中是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变量因素,而就是这若干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而最终导致的结果,而运用数学的思维将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建立模型,甚至画出清晰的函数图像来给出可靠的分析结论,这是国家宏观调控正确做出经济决策的忠实保障。可见,微积分的学习对金融、经济的作用之大。

微积分作为数学知识的房基,是学习经济学的必备知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的方法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将数学中的极限、导数、微分方程知识在经济中运用的理念,都是当下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聂洪珍,朱玉芳.高等数学(一)微积分[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

版社,2003.

[2]李春萍.导数与积分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商业视角,2007,(05).

论金融危机背景下带薪休假的重要性 篇7

1.1 提高员工满意度

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有助于工作绩效的提升, 想要提高员工的满意度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员工的需求。在有关带薪休假问题的网络调查中, 有64.81%的投票者会主动要求带薪休假 (表1)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始于2009年1月16日, 即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中国, 此时大多数人仍然存在“带薪休假”这一需求。

1.2 降低人才身心有形损耗

有形损耗是指人力资源在工作中引起的体能过度消耗, 使劳动者的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具体表现为因工作引发的生理性疲劳、疾病以及劳动者因生命自然周期导致的衰老。生理性疲劳是由于工作强度过大、时间持续过长或压力过大造成的, 它可能造成生理疾病的发生, 以及心理方面的注意力不集中, 创新能力的缺失等。广东省曾推行过“强制休假”, 这样做就是为了避免积劳成疾或身心疲惫造成的工作效率低下。

1.3 传递企业文化与价值观

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日常行为, 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有助于企业未来整体的发展, 而且可以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的幸福感与归属感。如果企业能够满足员工带薪休假这一需求, 那么传递的是一种企业关怀员工的企业文化, 让员工能够切实感受到企业与自身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契约关系, 从而提升员工的忠诚度。

2 金融危机背景下带薪休假的重要性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带薪休假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如何发挥作用呢?

2.1 裁员企业

裁员企业的留职员工由于担心自己会是下一个被裁员对象, 因此在工作时无法集中精神;与其他员工分享工作经验或是讨论工作问题时更是有所保留, 因为担心其他人在进步的同时导致自身的淘汰。

在感受到强烈危机感的留职员工中推行带薪休假, 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 让其感受到在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企业依旧关注员工需求, 留职员工的工作状况不会因裁员发生较大的改变。通过提高员工满意度来增强其工作积极性, 传递“人文关怀”来稳定人心。

2.2 减薪企业

选择减薪方式的企业通常认为相对于裁员来说员工对减薪的接受度更高。为了避免裁员导致的人心涣散, 希望通过减薪来降低运营成本;另外是由于当前裁员的成本大于经济复苏后再招聘成本, 这种企业一般在员工入行之初投入了大量的成本用于培训且挑选机制严苛, 因此裁员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不论是哪种原因导致的减薪, 对于平时不注重员工归属感培养的企业来说, 都有可能导致核心人员的流失。具有独特技能的技术人员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对于企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无论外部经济环境如何变化, 这一类人都是其他企业争相抢夺的对象。当前在一阵阵裁员风中各地都掀起了一股人才抄底潮, 此时企业采取减薪措施伤害了核心人员的利益, 极有可能导致其自行离职。

利用带薪休假对核心员工进行补偿是降低其离职风险的有效手段。企业从关注个人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需要的初衷出发, 根据核心员工的具体需求, 给予带薪休假, 供其旅游或参与培训, 报销旅行或培训费用, 提升其幸福感, 从而增强忠诚度。

2.3 不减薪裁员企业

由于当前的企业运营问题没有严重到必须通过裁员减薪来解决, 此时企业认为与其裁员造成人心惶惶不如通过不裁员减薪来团结员工。那么带薪休假可以给予因产品需求减少而暂时空闲的员工, 让其自主选择安排时间。

在经济疲软的当下, 不少人都出现了危机意识, 并且强烈希望通过多方位学习来提高自身竞争力。不仅是员工, 企业也应该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的组织才能应付复杂多变的环境。因此, 不论是企业组织内训, 或是鼓励员工在外参与培训都能够促使组织内部进一步加固终身学习的企业文化;通过培训增强员工的多样性发展, 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新思维, 而且在企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时候能够使员工更快更好的适应工作的变化。带薪休假正是为培训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时间条件。

3 落实带薪休假需要企业的认同与政府的引导

有网络调查显示当前76.89%的民众没有享受过带薪休假 (表2) 。如何改变当前带薪休假受众少的情况?调查结果一面倒的偏向了政府的引导, 这充分说明了群众对政府的依赖和对其较高的期望值。

早在2007年年末, 国务院就出台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但时至2009年初, 仍有如此多数量的受访者没有享受到带薪休假。可见, 仅仅依靠政府的引导是不够的。当企业没有意识到带薪休假对企业本身带来的实际益处时, 他们会认为带薪休假是国家强加给企业的负担。因此要将带薪休假落实到位,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 企业的认同

只有企业自觉地鼓励员工休假, 带薪休假才能真正实现。由前文有关带薪休假的作用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企业内部员工来说, 带薪休假作为一项可以提高员工满意度的员工福利, 可以间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而且在传递企业关怀文化的同时提升了员工归属感, 因此, 当前金融危机下的企业更应该对员工的这一需求给予足够重视。

2008年末, 金融危机导致欧美国家购买力下降, 进而引发我国沿海出口型企业出现倒闭裁员潮, 他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对我国受到国外需求减少而导致生存困难的外向型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现今社会, 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一个企业的生产销售各环节牵扯着其他多个企业, 最终产品的销售情况对多家企业的运营发展产生影响。如果各个企业都能够意识到各行各业之间相互联系与依存的关系, 鼓励员工通过带薪休假进行消费, 那么在帮助其他产业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

3.2 企业在沟通的基础上制定带薪休假方案

表2中, 在落实带薪休假这个问题上员工对领导作为的选项选择比例如此之低, 看来雇佣双方的沟通出现了问题。沟通问题的出现必将导致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不信任, 如果双方的联系仅仅是靠一纸合同, 那么员工对于企业来说毫无归属感可言, 不仅是工作积极性会降低, 而且离职率也会大大提高。

因此各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来施行带薪休假, 除听取员工的意见来安排其带薪休假的时间段和长短外, 对于不能批准休假的, 给予员工正当的理由, 通过修改休假时间或其他方式来弥补。

3.3 政府的适当引导

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 企业可能会提出带薪休假增加了运营成本, 或是企业少有带薪休假的先例, 因此不主动施行, 这时还需要政府的进一步引导。对于积极鼓励员工带薪休假的企业, 在纳税方面可以给予适当的优惠;另外, 发放机票或景点优惠券给企业, 由企业根据员工工作绩效做出奖励。

带薪休假作为员工福利的一种具有普遍性, 即大多数员工都能享受到这一福利。员工福利能够提高员工满意度从而间接提高工作绩效。但是当大家普遍获得带薪休假的同时, 根据各自绩效的高低, 获得额外的奖励, 如机票、酒店优惠或是培训费用的报销, 那么此时的复合带薪休假奖励可以看作是一个直接影响工作绩效的激励因素。因此, 政府发放机票、景点优惠券不仅可以拉动区域旅游经济, 如大量发放四川地区景点与机票优惠套餐, 而且对于企业来说, 接受度更高。

参考文献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篇8

斗轮堆取料机是一种被广泛用于散状料的堆取、运输和均料的大型移动机械, 现今其广泛应用于港口、发电厂、钢铁等行业的运输取料。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其回转机构在长时间使用会发生定位螺栓松动、断裂的现象。文章结合其定位机构的结构等进行分析, 提出如何在设计制造时采用更为合理的方式来避免出现此种现象。

1 斗轮堆取料机简介

斗轮堆取料机 (堆料机和取料机) 是一种新型高效率连续装卸机械, 其使用斗轮进行连续取料, 同时在机子上装有皮带机进行快速输送, 其多用于散状物料 (散料) 储料场的堆料与取料操作, 这种堆取料机是由煤矿的中的斗轮挖掘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通过与卸车 (船) 机、带式输送机、装船 (车) 机等联合使用可以达到每小时1万多吨的输送能力。现今其主要用于散货专业码头、钢铁厂、大型火力发电厂和矿山等的散料堆场装卸铁矿石 (砂) 、煤炭、砂子等。该机因其作业效率高, 故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斗轮堆取料机按结构分臂架型和桥架型两类。臂架型斗轮堆取料机主要是由斗轮机构、回转机构、带式输送机、尾车、俯仰与运行机构组成, 是一种常用的堆取料机形式, 进行堆料作业时, 物料通过臂架上皮带输送机输送到斗轮堆取料机臂架的前段, 从而达到抛洒到料场的目的。同时, 斗轮堆取料机可以移动通过和臂架协同运行可以达到对方物料成梯形断面等各个整齐的形状, 而取料过程则是与堆料过程相反, 其是通过臂架和斗轮旋转的结合使用来达到取料的目的, 散料经过斗轮取得后经斗轮堆取料机的皮带机输送到斗轮堆取料机的中心下面的漏斗输送到料场的皮带输送机上, 由于斗轮堆取料机可以通过移动以及臂架的回转、俯仰等达到将物料装卸完成的目的.臂架型斗轮堆取料机的斗轮可以分为无格式、半格式和有格式三种, 以无格式斗轮使用最多, 其中无格式斗轮的铲斗没有相应的斗底, 在非工作区可以使用固定在臂架上的圆弧挡板来挡住斗中的散料, 在卸料区内没有圆弧挡板而有一个固定的斜溜槽。当铲斗随轮体旋转至卸料区时, 斗中物料在自重作用下经斜溜槽滑到带式输送机上。使用无格式斗轮的斗轮堆取料机卸料区间很大, 同时斗轮的的转速很高, 可以在同等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 可以对一些粘性较大的物料进行装卸, 而半格式斗轮的结构与无格式斗轮的结构相近, 仅将斗壁向斗轮中心延伸了较长的一段, 增大了圆弧挡板与轮体之间的距离, 增大了抵抗在圆弧挡板与轮体之间产生卡料的能力, 而最后一种有格式斗轮则是在每个铲斗的斗底增加了一个扇形的斜溜槽, 当铲斗在旋转到一定的高度以后, 斗轮中的物料沿着扇形向斗轮中心进行滑动, 当轮斗旋转到卸料区后, 物料滑送到皮带输送机上, 由于有格式的设计结构特点, 其适宜堆送较为坚硬的物料, 且不会产生卡料的现象.斗轮的传动方式分为机械传动和液压传动两种, 在进行转动时不需要进行调速, 而斗轮堆取料机的回转机构是由回转支承和驱动装置等组成, 来带动斗轮堆取料机的臂架进行旋转, 多数斗轮堆取料机采用的都是直流电动机或者是液压驱动的方式。斗轮堆取料机臂架上加装有带式输送机, 输送机提供物料的输送之用, 在斗轮堆取料机堆料时, 输送机正向运行, 而进行取料作业时, 输送到则需要进行反向运行。尾车则是连接斗轮堆取料机带式输送机和料场的皮带输送机的重要机构, 料场带式输送机的输送带绕过尾车机架上的两个滚筒, 呈S形走向, 以便在堆料时把物料由料场带式输送机转运到斗轮堆取料机上去。而另一种斗轮堆取料机则是桥架式的, 其根据桥架的结构形式分为门式和桥式两种。门式取料机与臂架式斗轮堆取料机不同的是其具有像门一样的金属框架结构和一个能够升降的桥架, 在门架上具有一条固定的和一条可移动且可双向运行的堆料带式输送机, 同时在门架的输料一侧安装有可以随门架一起移动的尾车。

2 斗轮堆取料机回转机构的定位

斗轮堆取料机回转机构通常是由回转电机、限力矩联轴器、立式星型回转减速器、回转支承组成, 同时回转支承结构选用的是标准的回转支承形式, 采用的是三排滚柱式支承, 连接使用你的螺栓为M42和M36, 而对应的螺栓孔则为45和39, 回转支承上下面的支承法兰连接处没有定位止口, 因此在安装时会造成一定的偏心, 回转驱动和回转支承齿啮合之间的精度要求较高, 为了保证驱动小齿轮与回转轴承大齿圈之间的齿轮啮合, 回转驱动装置采用的是回转减速机小齿轮相对于减速机外壳止口偏心的结构, 通过转动回转减速机来进行啮合间隙的调整, 所以, 回转减速机使用止口定位较好。

2.1 对于斗轮堆取料机回转机构驱动调整

对于“一期”回转电机的水平安装时, 回转电机在与减速机通过法兰盘进行连接时, 通过对回转减速机进行转动调整, 在调整时, 通过使电机底座与减速机进行反向的旋转并使电机保持在与调整前的同一个位置。

2.2 对于斗轮堆取料机回转机构偏心结构的调整

回转减速机的外壳止口的中心与小齿轮中心的偏差达到2mm, 减速机的螺栓安装孔有24个, 在这个法兰盘面上均布, 驱动装置的中心线与回转支承中心线应当是在同一值上, 而回转减速机每转过一个螺栓孔, 小齿轮的中心线距离止口中心线就会有一个微小的偏差, 当小齿轮与回转支承中心距最大或最小时, 调整间隙最小, 而当中心距为中间值时, 调整量达到最大, 通过旋转微调来调整驱动装置中心线与回转支撑中心线的距离, 从而达到配合精度的要求。

2.3 斗轮堆取料机回转减速机定位

在进行回转减速机安装时需要对其偏心度进行调整, 从而使其达到回转齿轮间的啮合要求, 可以通过在将回转平台的止口进行破坏, 而后再减速机的底座法兰上铣两个相对的直边, 在将减速机的齿轮啮合间隙调整到1mm左右时, 通过在转台法兰板处对应于减速机法兰直边出加装抗剪块来进行定位同时来抵消来自于横向的剪切力, 而当还需要进行齿轮啮合间隙调整时, 需要将抗剪块重新取出并重新进行安装, 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螺栓使用正常, 并无松动与挤压压溃的现象, 通过在堆取料机回转驱动机构中采用定位止口配合尺寸与小齿轮偏心结构调整中心距的方式, 能够有效的提高安装精度, 尽管在现场安装调试时增加了一定的调试工作量, 但是其调整方式便于现场调整, 并且有益于提高回转小齿轮与回转支承齿圈的啮合精度, 通过对止口定位的总要作用进行分析, 便于后期对设备进行相应的改造, 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3 结束语

斗轮堆取料机回转机构是堆取料机中的重要一环, 其性能的好坏与定位安装到位与否都会对斗轮堆取料机的使用寿命造成很大的影响, 文章通过对斗轮堆取料机回转定位机构进行分析, 找出其中造成其螺栓松动的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提高了斗轮堆取料机的回转减速机构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左燕明, 董明, 周鼎怀.悬臂斗轮堆取料机斗轮减速和臂架转速的确定[J].电站系统工程, 2011, 5.

[2]邵明亮, 于国飞.斗轮堆取料机[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6.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篇9

关键词:品牌战略,标准化技术机构,发展,重要性

2011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9.2%。分季度看, 一季度同比增长9.7%, 二季度增长9.5%, 三季度增长9.1%, 四季度增长8.9%。分产业看, 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 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 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 增长8.9%。从环比看, 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 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标准化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基础。近年来标准化事业的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党的十七大以后,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框架更加明确和具体, 各种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 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观念和管理模式, 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所面临的新形势的需要, 更难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因此标准化工作必须进行改革。作为省级标准化技术机构, 自身发展的关键是如何抓住机遇, 以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把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在“发展”二字上, 紧密结合本地经济工作实际和产业特色, 通过解放思想、创新思路, 在推动工作、注重实效上下功夫。经过实践与思考, 笔者认为标准化技术机构求发展就要转变工作思路, 快速提升知名度;求新创新, 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引进高科技人才, 建立一支强大的技术创新和技术保障团队;努力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建立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连锁机制。而快速提升知名度是当前标准化技术机构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关键是实施品牌战略。树立科学发展的品牌效应, 注重自身素质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扩大单位的知名度, 争取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大做强才是目前的当务之急。下面就提升全员素质和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浅谈自己的认识。

一、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

要提高经济效益就要发展, 一个单位的发展是靠它的市场竞争能力高低来体现的。只有实施品牌战略, 创立自己的品牌, 发展自己的长处, 树立良好的单位形象, 最好形成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竞争力自然就强了, 才有资格与国内同行一比高低, 进而促进业务快速发展、扩大市场、提高效益。创办于1996年12月18日的“森马”公司是一家以虚拟生产、经营休闲服饰为主导产业的特许连锁经营企业。“森马”在发展过程中, 以“创大众服饰名牌”为发展宗旨, 结合温州特有的区域环境和优势, 高标准、高起点地实施品牌兴业战略, 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企业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称号, 连续两年跻身中国服饰行业“双百强”和中国民企“500强”行列;“森马”服饰也先后荣获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国家休闲服类质量一等品 (连续三年) 、中国最受消费者喜爱品牌等殊荣, 为打出区域品牌, 叫响“穿在温州”, 竖立了一杆鲜红的旗帜。由于品牌的推动, “森马”的发展日新月异, 连锁网点500余家, 形成较为完整的市场网络格局, 实现销售年年翻番。1999年销售额就突破了亿元大关, 现企业资产总额是创业初期的五倍,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在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内, “森马”连锁网点就达180余家, 并创立了日开8家、月开31家的骄人业绩, 很快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市场网络格局。

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管理机制是扩大品牌战略的首选

在市场经济时代创自主品牌, 要重视对人的知识资源、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森马”企业正是通过专业培训、外出考察、行业交流、专题进修等多种方式为人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先后有8批20人送往各大专院校深造, 聘请专家教授举办专业技术讲座18场, 从而为其职业生涯提供了一个长远的规划, 造就一大批管理技术人才。在“森马”, 以能力为衡量基准大胆使用人才是用人机制的一大特色。把适当的人放在适当的岗位上的原则为森马创造了许多奇迹, 一个个“不可能的任务”变为可能。“森马”提倡人文管理, 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贵在体现对员工的发现、尊重、理解、宽容、善待、创造, 对员工的一种主动性管理、疏导、调理和培养。“森马”先后为30多位引进的人才解决户口, 办理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做到在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人格上尊重、精神上满足, 给“森马”增添了凝聚力和创造力。“森马”现有管理技术人才180人, 其中中、高级人才56人, 大专以上水平的员工占直属员工人数的90%。在现有高素质管理人才中, 由“森马”自行培养、成长的占总数的30%。总之, 人是创名牌的主体。目前, 我院的品牌优势不多, 与上海、山东等周边发展较快的省市相比较存在很大差距,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尚未形成激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单位没有了人才, 创名牌就自然成了一句空话。

(一) 在意识方面

1、提高全体员工素质, 树立品牌意识。

品牌是指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 或者是它们的组合, 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 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品牌最持久的含义和实质是其价值、文化和个性;品牌是一种商业用语, 品牌注册后形成商标, 单位即获得法律保护拥有其专用权;品牌是一个单位长期努力经营的结果, 对于我们标准化技术机构来说是灵魂。品牌是一个单位文化价值的产物, 是职工文化素质、思想素质、技术素质的集中体现。品牌意识是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 需要在职工、管理者各个层面展开。只有职工的素质得到提高, 树立品牌意识, 把“创造品牌, 服务社会”作为事业发展的最高宗旨, 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要强化商标意识。

商标在国际上公认为是最重要的知识产权, 品牌商标尤其如此, 它代表着质量、信誉和完善的服务, 随着市场的发展, 消费者商标意识的增强, 商标的作用及对单位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商标意识是单位对品牌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认识及运用, 商标是以产品为龙头的企业形象, 是企业占有市场, 获取最佳效益和良好信誉的有力保证与象征。有了商标, 就有了市场, 就能带来巨额利润, 就能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占据优势地位。

3、提高全员素质, 打造锐意进取的实干团队。

一个团队管理者应具备一定的忧患意识, 品牌决非“终身制”, 一朝成名不思进取, 以为名牌在手就可以一劳永逸, 高枕无忧, 以一种不变的品牌去应市场的万变, 势必要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淹没。所以提高全员素质尤为关键, 引进一批各具特长的高层次高学历专家, 造就优秀的实干家, 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建立职工教育制度, 培养职工爱岗敬业精神, 全面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技能。同时良好的整体形象能够提高单位知名度,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对于增加实力, 扩大规模, 提高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4、淡化对政府的依赖心理。

政府对标准化技术机构的保护并非长久之计。政府就其职能而言, 不应直接介入, 然而我国现阶段市场机制还不完善, 行业的主体意识不强, 民族工业落后,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给予产业政策、税收、能源、资金、外汇等方面的扶持是必要的。但从长远看来, 政府的主要任务仍是为各行各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服务。政府的保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标准化技术机构发展的关键问题, 反而可能增强职工的依赖心理, 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利于我院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 理论认识方面

1、注重自身服务质量的提高。

创品牌不易, 保品牌更难。要使自己的品牌效应达到好的境界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明确目标, 孜孜以求。标准化技术机构要想求发展, 从创业之日起, 就要树立起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有不创出品牌誓不罢休的雄心壮志, 这是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二是要严格把关, 精益求精。品牌一旦创出, 就要有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做保障, 而整个服务的流程是精益求精的过程。因而要坚持高质量、高标准要求, 严格把好流程关。三是要突出特色, 赢得市场。要善于在客户最注重的服务质量方面集中精力, 下大力气给予更充分的满足,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这是一个单位拥有非凡的质量魅力的秘诀。同时做好“售后服务”是发展客户新的增长点。

2、注意创新开发并且起点要高。

要始终立于一个“创”字。单位应该将创新看做是动态、渐进的过程。在服务质量开发时, 注意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 注意总结经验教训, 并及时更新思路, 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3、重视公关与广告手段, 提高知名度。

如今, “好酒也怕巷子深”“好酒也要靠吆喝”。实施以公关与广告相结合的宣传是塑造我院形象的最直接、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再好的服务若不进行广告宣传、公关策划, 或者宣传力度不够, 将难以吸引广大客户, 更难以成为有口皆碑的品牌。

(三) 在运行方面

1、加强单位形象建设。

良好的形象能够快速提高单位的知名度, 同时提高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 对于增加竞争实力和扩大规模,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传递价值, 成就你我”是芙蓉王品牌所追求的文化、价值、人生观的最好演译和诠释, 它以这种深厚的人文文化底蕴, 含蓄、潜移默化地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

2、不断完善“江苏标准信息服务网”。

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特色服务和与众不同的良好形象, 做好网页宣传, 利用灵活的策略, 把眼光放长远, 对不同的客户群, 采取高品质全方位的服务, 迅速占领市场, 从根本上赢得客户, 赢得市场, 同时也为单位创立品牌提高知名度。

3、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 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进行创新。

根据市场生命周期理论, 任何一种产品都将经历产品的导入期、市场成长期、市场成熟期和市场衰退期。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产品生命周期有缩短的趋势。单位要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 必须及时了解自身的服务在市场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 不断调整技术结构, 创新工作思路, 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服务理念, 使我们的服务在市场上始终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保持旺盛的需求趋势, 才有可能赢得信誉、赢得市场、赢得新老客户, 进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练好内功, 提升标准化技术机构的整体形象。

一是要造就优秀的管理者。二是要引进或聘用一批具有标准化专业特长的专家教授。三是要培养造就优秀的职工队伍, 建立职工教育制度, 培养职工敬业爱岗精神, 提高职工的专业技能, 全面提升单位的整体形象。

三、以人为本, 加强标准服务能力建设

为适应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 切实提高标准服务的有效性, 建议加强以下两方面建设:

(一) 强化标准信息服务“主体”———“人”作用的发挥

一是在内部机制上, 人员分工、考核细化, 强化岗位工作目标责任, 使全员积极性调动起来, 以任务“逼”业 (下转第49页) (上接第46页) 务能力、技术水平、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忧患意识的提高, 努力开拓市场, 提高服务覆盖面和影响力;二是在服务对象上, 适应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的需要, 为相关单位和重点企业提供主动、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三是加强对“老”客户的服务, 为“老”客户提供深层次的新的技术服务。

(二) 加强标准信息服务“客体”———“资源和功能”建设

一是紧扣地方产业实际, 以研究成果带动标准馆藏, 形成特色馆藏;二是改版网络, 进一步完善网络平台功能, 在网上开设若干查询专栏, 充分展示农业、食品、纺织、服装、食品添加剂、服务业等优势标准资源;三是借助中国标准出版社“国家标准网络发行服务系统”形成标准在线阅读、远程在线按需打印等新的服务功能, 吸引远程客户;四是加强与国家标准馆及周边省市标准化院的协作, 扩大“虚拟馆藏”, 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五是深化咨询服务, 重点围绕反复遭遇技术壁垒的企业, 开展专题咨询, 提升TBT工作的有效性, 跟踪国际、国内热点问题, 开展有关专项研究。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篇10

1 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在本阶段, 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负责和参与的主要工作是:

1) 协助建设单位完成工程项目的投资估算、经济评价的编审任务;

2) 协助建设单位完善项目前期的报建资料。

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主要成果资料, 也是上级主管部门审核的重要文本, 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应结合项目实际, 现场勘查并实地调查、考察, 随后根据自身实际经验和平时积累的工程造价信息指标按照国家的各项规定和文件、标准估算投资额。

项目建议书的审批在前,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在后, 两者都需要编制投资估算, 只是二者编制的精度存在差别, 前者编制粗点也行, 但后者编制必须详细、严谨, 其方法必须采用指标估算法, 不得采用简单的匡算法。此时, 造价咨询机构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 (建设规模、建筑面积、用地面积等) 和自身积累的经验数据尽可能准确地估算出项目的总投资额, 为后续的造价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在可研报告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造价咨询机构在调查、分析某产品的生产能力后, 合理计算出项目在运营期的盈亏平衡点、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等重要指标, 使项目在合理的期限内利益最大化, 为建设单位 (业主) 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是在项目初步确定的技术方案可行的基础上, 运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方法和参数的相关知识对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合理”的理念进行分析和计算, 预计此项目建成后会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 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在本阶段, 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负责和参与的主要工作是:

1) 协助设计单位对其完成的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进行把关, 并提出改进建议;

2) 对设计单位出具施工图纸进行初审, 保证出图质量, 避免日后带来麻烦。

概算文件的内容应准确、完整、经得起推敲, 应结合当地的价格水平, 合理考虑项目施工条件、合理的施工工期和设备的租赁等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在初步设计阶段, 造价咨询机构人员跟进项目, 会在设计方案的比选、建筑结构形式的选择等方面, 充分利用价值工程的专业知识, 为设计师们提供很好的建议和思路。他们会站在工程造价合理的角度, 促使设计人员选出物美价廉的设计方案, 是工程造价有效控制的最佳途径之一, 也是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工作之一。如果在初步设计阶段, 造价咨询机构就派人对项目进行跟进, 对待选的建筑方案在工程造价方面进行比选, 定会选出“质量好花钱少”的建筑方案, 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 造价咨询机构人员跟进项目, 至少会在施工图纸的绘制阶段尽早发现问题, 从而起到过程审图的作用, 他们会站在工程造价的角度分析图纸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施工图中各专业间矛盾之处、图纸中未明示的部分和明显错误的部分等。社会上, 有个别设计单位的人员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导致其施工图纸质量不是很高、问题颇多, 这就需要造价咨询机构人员在施工图纸未打印成蓝图时对施工图的质量进行一个很好的检查, 避免日后在编制工程量清单、施工单位提出一系列图纸问题影响施工的进度和工程造价的大幅增加。另外, 在施工图阶段, 造价人员对项目进行跟进, 在材料的选用、设备的选型方面运用价值工程进行比较和分析, 可有效遏制投资的增加。

3 交易 (招投标) 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在本阶段, 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负责和参与的主要工作是:1) 准确编制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 配合相关单位进行审核;2) 和招标人员一道, 共同选出能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工程产品的投标人;3) 拟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涉及造价的关键条款, 确保其公平、适用。造价咨询机构在交易阶段的核心工作是编制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 并且对施工合同的造价条款合理准确地拟定, 因为上述工作将直接关系到施工过程中承包人提出各种索赔事件的发生, 导致发包人对工程造价难以控制, 从而发生超预算的现象。不可否认, 尽管做好上述工作也不能保证结算不超预算, 所以, 在编制招标工程量清单时, 合理地确定暂列金额是造价咨询机构人员的关键工作。在招投标阶段, 造价咨询机构人员跟进项目并结合招标工程实际情况, 协助招标人员拟定出招标方案、合同条款、选择合理的合同类型并认真执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条款, 为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时协助招标人员选出能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建筑产品”的中标人。

4 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在决策、设计、交易阶段, 工程造价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合理地确定, 而在施工过程中, 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工作则是有效地控制, 而且尽量是事前控制、主动控制。

在本阶段, 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负责和参与的主要工作是:

1) 审核施工单位针对工程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增加的费用, 并通知发包人;2) 对建设单位和施工方的施工合同进行合同管理, 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避免停工等事件的发生;3) 审核施工单位提出的工程预付款、进度款等相关款项;4) 针对工程中发生的实际问题, 站在造价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指导施工。

若造价咨询机构对施工过程进行跟踪, 会时时了解工程的动态, 及时解决施工单位提出的签证、索赔事项, 甚至会针对工程实际发生的情况提出反索赔, 确保建设单位的投资控制, 及时解决工程难题, 工程的各参建方基本不会发生较大分歧, 工程也会保质、保量, 按时进行, 最终实现共赢。

在实施阶段中, 如果前面的工作正常进行了, 那么此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会变得相对简单, 只需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进行即可, 因为该考虑到的都考虑到了, 没有事后的被动审核一说, 此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和施工现场的人员做好配合, 针对清单外签证和变更。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设计变更时, 需要造价咨询机构人员提前计算、预估工程造价的增加额并报发包人同意后方可进行, 否则, 发生造价增加的责任由责任方承担。

5 竣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在本阶段, 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负责和参与的主要工作是:

1) 对施工单位上报的各种竣工资料进行核实;

2) 审核施工单位最终的竣工决算书;

3) 对完成的工程进行总结, 好的东西继续发扬, 坏的东西下次避免再次发生。

大部分的造价咨询机构目前的工作是竣工结算的审核, 若造价咨询机构对一个建设项目进行了全过程跟踪, 便会利用全过程的咨询成果、造价信息、工程指标等其他咨询单位没有的东西更好地控制建设投资的发生, 真实反映建设项目过程中各项费用的发生, 特别是针对总包单位, 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建安工程造价的瞒报数额, 使之接近真实, 避免因不熟悉施工状况导致造价咨询机构审核数据和施工单位不能达成一致而迟迟不能结算, 甚至会出现农民工讨薪事件影响社会的安定。

造价咨询机构也可以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 完成竣工决算的编制工作, 竣工决算是工程完工的最后一个造价性文件, 它涵盖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 包括建设中的收入和支出, 是工程完工后上交固定资产投资的一个重要文件, 也是上级审计部门审核的重要资料。

若前几个阶段进展顺利, 那么竣工结算阶段就是收网阶段, 主要的工作就是以前数据的累加, 此时的竣工结算已经接近实际, 再委托审计已变得毫无意义, 而且某些程度上已经代替审计。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 (建标[2014]142号文) 中健全市场决定工程造价制度中“国家要大力培育工程造价咨询机构, 在今后造价咨询企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真正和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接轨, 真正实现建设资金的合理支出”。

既然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能受到国家这么大的重视, 那么相应地, 对从事工程造价的专业人员就提出很高的要求, 需学习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和工程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并熟练运用, 同时也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正确的为人处事能力。只有这样, 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才能真正起到工程“管家”的作用。工程造价咨询服务工作是一项神圣的工作, 因为它的工作成果涉及到工程建设各参建方的经济利益, 管理着国家国有资金的投资使用, 同时也承担着各种风险。

6 结语

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在我国基本建设领域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希望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和专业人员本着求实、创新的精神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周和生, 尹贻林.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

[2]柯洪.建设工程计价[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3.

上一篇:少儿读者活动下一篇:班主任的协调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