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心理

2024-06-07

中介心理(精选十篇)

中介心理 篇1

1 中介语石化现象

中介语的石化概念是由Larry Selinker (1972) 首先提出的。他指出:“语言石化现象时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言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 年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都对改变这种状态不起作用。”后来, Selinker (1992) 又对石化现象做出了进一步解释:“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 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与固定下来的状态, 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状态不起作用。”Selinker&Lashmanan (1992) 将石化现象修正为“学习者的中介语学习还未达到目的语的模式之前就永久的停止了”。

Selinker和Han (2001) 将石化特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 石化是发展的停滞; (2) 石化的特征出现在中介语的各个层面; (3) 石化的特征是持久的并有抵抗力的; (4) 不管二语学习者是成年人还是儿童, 石化现象都会出现; (5) 石化的特征往往表现为语言的回退、固化了的错误、学习高原等等一些中介语形式的反复出现; (6) 具体的、持久的中介语特征可以通过实证研究被发现。

2 影响中介语石化的心理认知机制

2.1 语言迁移

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用母语规则认知目的语语言规则, 并由此产生学习者的中介语语言规则。如果这种认知对目的语的迁移是起促进作用的, 则为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反之, 则为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显然导致语言石化现象的语言迁移属于负迁移, 母语中的语音、词法、语法、表达习惯等被迁移到中介语中, 干扰了第二语言的习得。

2.2 第二语言学习和交际策略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典型的规律性学习方法。Selinker (1992) 认为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与学习者所处的文化有关 (culture-bound) 。中国的许多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常采取回避的策略 (avoidance) 和简化策略 (simplification) 。第二语言交际策略指学习者与作为本族语的目的语使用者之间典型的规律性交流方法 (戴炜栋蔡龙权, 2001) 。Schachter (1974) 研究发现:讲汉语的英语学习者比美国本族语者使用少得多的关系从句, 而用若干简单句来代替。长此以往, 就形成语言使用方面的石化。

2.3 目的语过度笼统化

目的语的过度笼统化指扩大目的语规则中产生的中介语认知。笼统化的前提是规则适用对象的某些相似, 而笼统化的本质是相似类比 (Richards, 1971) 。过度笼统化是学习者将个别的相似运用到部分甚至全体相似的一种错误认知。如将名词复数规则、动词过去式规则、动词第三人称规则、动词搭配等语言规则过度笼统化, 从而造出如下句子:

-He give (gave) that book. (将过去时态与现在时态混用)

-One of my friend (friends) is a engineer. (未能正确给出可数

名词的复数)

3 结束语

中介语作为二语习得中一个重要概念, 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而中介语的石化在二语学习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出现。石化的形成一定有其内在的原因。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学习者的心理认知因素会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发生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为此, 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学习者的语言错误, 从辩证地的角度来看待中介语和中介语石化现象, 这将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潜在的控制石化现象的内部机制, 从而提高二语教学效率。

摘要:中介语是用来描述介于二语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种非连续性的语言体系, 中介语石化现象是二语习得区别于母语习得的一个重要特征。关于石化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二语习得研究者的关注。该文将从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其特点和引起中介语石化产生的心理认知机制作些探讨, 旨在进一步认识潜在的控制石化现象的内部机制, 以求对二语教学产生一点启示。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目的语,认知机制

参考文献

[1]Anderson J R.Language.Memory, and Thought[M].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1976:117.

[2]Anderson J R.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M].Sanfrancisco:Freeman, 1980:223-256.

[3]Brown H D.Princi 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1987.

[4]陈万会.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习得认知心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

[5]戴曼纯.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2) :138-160.

中介心理 篇2

一、引言

早在1969年,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在论文《语言迁移》一文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1972年,发表《中介语》的论文,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而确立了它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地位。中介语又被Coder和W.Nemser分别称为“过渡能力”和“渐进系统”。中介语本身不仅是一个阶段—过程的双重系统,而且是一个更加庞大的系统,即母语—中介语—目的语系统中的一个必然成分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二语学习者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到达目的语。中介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所创造的语言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系统性、可渗透性、阶段性、石化性的特点,其中最让人难以解释的是它的石化性。本文从对石化的内外因分析,探讨应对策略,以教师提到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更好掌握第二语言。

二、中介语的石化(fossilization)

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论学习者年龄的大小,其接受的输入多少,都会出现母语的词条,规则和系统保留并体现的倾向,这就是石化(Selinker,1972)。这种石化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中,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状态起不到根本的作用。从理论上讲,石化是普遍存在于中介语习得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无论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语言形式都会石化。

三、中介语石化产生原因

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在Selinker的研究中,从认知主义观点出发,把中介语产生的根源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语言转移(language transfer),训练后转移(Transfer due to the effects of teaching),第二语言学习和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L2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目的语的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3.1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语言迁移指学习者用母语规则认知目的语语言规则,并产生学习者的中介语语言规则的现象。这是学习者的母语潜在影响其认知目的语的结果。假如这种认知对目的语的迁移是促进的,即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则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如: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即使学习了很长时间,也难以摆脱汉语在用词,语法或语音等方面的干扰,经常造出下面这类不正确的句子:

Thank you for solving difficulties for me.I am writing to reflect some problems.此处solve与difficulties,reflect与problems的不正确搭配即为受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也就是说,学习者还是在受母语搭配使用思维的支配,说出了中式英语。

3.2训练后转移(Transfer due to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针对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材料影响而形成的中介语认知。学习者的这种认知方式典型地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甚至制约。在严厉的教学管理或替代式学习环境中它表现得更为突出。显然,训练方式、训练环境和训练量的选择和控制直接影响学习者认知方式的发生,产生正向或反向的训练效果。在目的语课堂上过分强调某一结构或规则也会引起迁移,多由教师教学不当引起。例如,在练习中过多使用he,而she的使用频率偏低,会使二语学习者在应该使用she的地方无意识地用成he。

3.3第二语言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典型的规律性学习方法,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某种语言(包括学习母语)时,他们的语言能力还没有达到熟练运用(proficiency)的程度,却试图对该语言进行策略性的处理。这个策略包括:简化(simplification)、减少(reduction)、迁移(transfer)、省略(omissions)、替换(substitutions)、重构(restructuring),使用套语(formulaic language)等。学习的使用有助于二语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宏观调控,对中介语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3.4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第二语言交际策略指学习者与作为本族语的目的语使用者之间典型的规律性交流方法。说话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运用的一套呈系统的技巧。交际策略应包括接受(即理解)和表达两方面。选择是什么样的交际策略反映了二语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随着目的语知识水平的发展,二语学习者会从以母语为基础的策略转到以目的语为基础的策略。二语学习者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从而不断构建、审视和调整那个新语言的心理模式,沿着中介语连续体的路径,从母语转化到目的语。反映中介语认知发生的交际策略有回避(avoidance)与替代(replacement)。回避指学习

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回避使用某种不熟悉的语言材料。然而,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不会就此止步,在大多数情况下,学习者会自觉地采取替代的方式。关于回避的经典研究是Schachter(1974)研究发现:讲汉语的英语学习者比美国本族语者使用少得多的关系从句,而用若干简单句来代替。语言学习者采用这种策略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时候他们会意识到其中的不足,但是由于相信不会影响理解,所以会继续使用。长此以往,就形成迁移transfer。当然,引致石化现象的语言使用方面的石化。

3.5目的语的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指在扩大目标语规则中产生的中介语认知。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二语学习者常常会把一些规则当作普遍的规则来使用,将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简单化,从而创造出一些目的语中没有的结构变体。这种结构变体没有母语的特征,却反映了目的语的特征。例如,My classmates tell(told)me that thing.(学习者将过去时态与现在时态混用)

One of my friend(friends)is a manager.(学习者未能正确给出可数名词的复数)

The new life means live(living)with a man.(学习者错误地使用了动词live的谓语形式)

四、石化现象对教学的启示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中介语主要是由于二语学习者受母语干扰,不正当的学习和交际策略产生的,尽管他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很多人还是不能通达外语目的地。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应对学习者中介语及其错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手段,防止二语学习者中介语出现石化现象,这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1认识外语学习的目的在注重语言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语言应用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传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许多中介语的产生是由于二语学习者没有真正了解不同文化间的语言差异。因此,教师应具备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帮助二语学习者纠正他们的中介语。

4.2减少母语文化的干扰

母语的干扰是石化的主要来源之一。针对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应该想方设法将正迁移最大化,而将负迁移最小化。但如何区分正、负迁移呢?作者认为:一方面,学习者要积累知识,区分正迁移和负迁移。但学习者由于水平有限,他们往往很难区分;所以另一方面,更重要地是教师要首先区分,然后将两种语言的差别解释给学生听,并操练强化他们的记忆。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习者分析两种语言的区别,并反复举例进行比较以加深他们的印象,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4.3提高教师和教材的质量,消除培训迁移所造成的石化

要消除培训迁移所造成的石化,须提高教师和教材的质量。现在我国很重视英语教育,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英语教育工作,但很多英语老师的英语能力还欠缺,尤其在一些小城镇和边远县城。Krashen(1982)指出教师的任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把语法和词汇知识解释给学生听,二是要为学生提供最优化的语言输入。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他们所肩负的第二个作用,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输入有助于学生习得,所以教师应该不断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并扮演好第二个角色。同时教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应该选择一些新的、地道的教材和发音纯正的听力材料进行辅助教学,而且这些材料要能为学生所理解。

4.4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教师应区分两种不同的错误,一是理解错误,二是表达错误。理解上的错误往往说明二语学习者对某一语言规则的无知,尚未掌握所学的目的语体系,一般不能由二语学习者自己发觉和纠正。教师应告知其正确的用法,使其成为他们新的语言知识。表达上的错误也许是由于二语学习者的笔误、口误或粗心、紧张造成的,教师可让他们接触正确的说法,使其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

4.5重视交际中的情感因素

要消除情感障碍,就要克服消极情感因素,培养和加强积极情感因素。也就是要避免焦虑、抑制、自卑、性格内向等,并加强学习动机、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等。学习者通常在学习初级阶段兴趣最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会逐渐减弱,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初期教育。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提供的是大量的简单句型操练和抄写,这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渴望。对学生来说,大量的时间被占用,而效果又差。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尽最大努力保持他们的兴趣和动机。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当学习者理解输入并且输入所包含的语法形式符合“I+1”(即比学习者目前中介语水平高一点点)时,语言习得才会发生。所以教材的难易程度要符合这个原则。

4.6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运用

关于学习策略的运用,教师应该努力发现有助于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并训练学生使用这些策略。要让学习者既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也注重语言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较好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过程,并有针对性地、灵活地、恰当地运用学习策略。让他们充分运用元认知策略,即整体性的学习策略(包括对学习的计划、监控和评价)。作者认为学习者一方面应该使用交际策略来提高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差距”并努力掌握正确的目标语形式。教师应该加强学习者的交际策略观,训练他们的交际能力,激励他们用结构多样的表达方式,创造性地、自如地使用目的语,不断地帮助学习者树立更高的目标。同时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有效输入,反复示范更为地道的表示法,帮助学习者攻克似懂非懂的薄弱环节,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系统,减少学习者使用简化、回避、放弃等学习策略的频率。

4.7适应目标语文化,缩小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社会和心理差距

对文化了解越深,语用失误就越少,相应地语用能力越高,中介语的程度也就越高。所以教师应该进行文化教学,传授与外语教学内容或语用交际有关的文化知识,有文化差异的内容应给予解释,提高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还要注重培养他们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如果他们在交际中不能自觉使用,那么交际技能仍等于零。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在外语交流过程中用外语的思维和文化方式规范自己的言语行为,以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目的语文化中。

五、结束语

中介语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是母语向目的语转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每一个二语学习者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此类问题,认识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及第二外语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中介心理 篇3

关键词:心理契约破坏;组织公民行为;后悔;社会交换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3002406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Regret

WANG Liping1,2, YU Zhichuan1

(1.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 China; 2.Tianj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Key Research Base, Tianjin 300384, China)

Abstract:Because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about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negative influence 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do not apply to special situations and individuals, According to the dynamic social exchange between employees and enterprises,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regret as an intermediary variable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the influenc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This paper takes knowledge workers a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sample, and confirms that the regret partially mediate the effect about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negative influence 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except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the empirical findings, the reason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negative influence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was not significant is explained. This study extends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manager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Key words: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regret; social exchange

1 引言

中介心理 篇4

1. 工作压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工作压力成为企业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课题。工作压力不仅与工作绩效有显著的负相关,甚至可能导致身心疾病。Lazarus等学者提出“压力是需求以及理性地应对这些需求之间的联系”,强调人对工作压力的认知评价过程。同时,这种压力的交互作用说认为个体特征和应对方式在工作压力的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压力的概念已被学者广泛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做了大量的研究。

2. 职业倦怠。

目前得到广泛认同的职业倦怠理论来自Maslach她指出职业倦怠包括三个维度:情感耗竭、玩世不恭和个人成就感低落。情感耗竭是指情绪资源耗尽、不堪疲惫的感受,常常伴随挫折感和紧张感,是传统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也是倦怠最先出现的症状。玩世不恭是指对工作不再那么投入,被动完成工作且对工作的意义产生怀疑。成就感低落是指对自身的消极评价,不认为自己能够胜任目前的工作。Maslach根据工作倦怠的三个维度提出了“三阶段理论”,并认为这三个维度是按一定的顺序相继出现。

3. 心理资本。

自1998年Seligman建立并倡导的积极心理学发展至今,已扩展到管理、咨询、社会等心理学的多个领域中。Luthans(1998)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理念应用于组织行为学中,发展出了积极组织行为学,关注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员工工作的影响。Luthans(2004)发现自我效能感、韧性、乐观和希望这四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在工作的许多方面有着特别的核心作用。因此Luthans提出了心理资本的核心概念,其中即包括自我效能感、韧性、乐观和希望。但同时Luthans也指出新的得到实证支持的积极心理状态也有可能在未来整合到心理资本的核心概念。目前,心理资本已被证实与工作满意度、绩效和组织承诺有关(Youssef,2007)。

同时,对心理资本与结果变量关系的研究中主要采用的范式有三类:主效应模型(main effect model,认为心理资本对个体、群体和组织层面的相关结果变量具有直接的增益作用,其效应独立于其他变量)、缓冲效应模型(buffering effect model,认为心理资本是通过影响一些中介变量来间接地影响个人、群体与组织层面的结果变量的)和调节效应模型(moderate effect model,认为心理资本是通过调节作用来影响结果变量的)。但也有观点认为心理资本与相关结果变量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而是随着时间和空间发生动态变化,有时是曲线关系,有时是阶段性变化或阈限(threshold)的关系。而在实证研究范式中出现的动态效应模型(dynamic effect model)为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和研究思路,这也是未来对心理资本作用机制的研究趋势之一。

4. 工作压力、心理资本和职业倦怠三者相互关系。

尽管现在不同研究中对于工作压力的定义还各有侧重,但是,对工作压力的整体研究框架已经趋于整合,倾向于将工作压力视为一个包含压力源自变量、压力结果因变量和一系列中介调节变量以及各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对压力中间变量的研究主要分为个体和组织两个独立的层面。以往对个体层面的研究关注个性特征的影响,研究中的个性特征常常是稳定而不可发展的,因此研究结果虽然具备预测的意义,但对于组织-个人的发展路径而言缺乏足够的支持。

一方面,心理资本相对于个性特征而言有着可发展的特性(Luthans,2008)。已有的心理资本中介变量研究显示,组织支持氛围对心理资本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假设负性的组织环境,例如高压力的组织环境,对员工的心理资本有破坏作用。同时,心理资本还可以有效的预测员工的离职、缺勤、绩效等行为,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心理资本也可以预测员工的职业倦怠水平。如果可以证明,心理资本是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关系中的中间变量,则提示我们可以以组织-个人整合的思维模式去考虑工作场所中出现的问题。

二、理论假设

根据已有的研究和压力感知、心理资本和职业倦怠可能的关系,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压力感知对职业倦怠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假设2:心理资本对职业倦怠有负向的显著影响;

假设3:压力感知直接负向影响员工心理资本水平;

假设4:心理资本是职业倦怠的重要控制因素,在压力感知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综合以上关系假设,得到本研究的基本理论模型,见图1。

三、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与过程。

研究对象是来自于某服务型行业的正式员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研究对象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组织员工群体施测。施测过程要求参与者独立完成,并现场回收问卷。同时在两周内向研究对象反馈研究呈现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研究共发放问卷117份,回收问卷110份,回收率为94.01%;其中有效问卷104份,有效率为94.55%。参与者平均年龄27.32±4.24岁,平均工作年限4.86±4.19年。高中及以下学历为6人(6%),大专学历45人(43%),本科学历48人(46%),硕士及以上学历4人(4%),另有一人在该项上未作答(1%)。

2. 研究工具。

1)工作压力感问卷。本研究使用2006年潘莹欣、王垒等人于2006年编制的中国员工工作压力感问卷作为组织环境中的压力感主观体验指标。问卷直接描述员工对工作中压力情境和事件可能产生的反应,要求被试在7点量表上进行评价,“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问卷共16个项目,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将压力感来源分为3个维度,即“缺乏控制带来的压力感”、“时间紧张带来的压力感”和“信息不足带来的压力感”。

2)心理资本问卷。研究中使用的心理资本问卷(PCQ)包含24个项目(Luthans 2007),包括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韧性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各6题。被试的反应使用里克特6点评分的量表进行测量,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有点不同意,4代表有点同意,5代表同意,6代表非常同意。

3)职业倦怠问卷。这部分量表采用修订的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通用版(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该量表共15个项目,根据理论和因素分析结果分为三个分量表,即情感耗竭分量表,共5个项目;玩世不恭分量表共4个项目;低自我效能共6个项目。

3. 统计方法。研究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信效度检验;应用AMOS16对相关变量进行路径分析。

四、研究结果

1. 量表信度分析。

经过SPSS16.0的科隆巴赫信度检验,压力感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821,心理资本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889,职业倦怠问卷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情感耗竭0.887(5items)、玩世不恭0.870(4 items)和低自我效能0.895(6 items)。说明各问卷的内部结构良好,适合进行数据分析。

2. 变量相关关系。

表1给出了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根据结果可知,各变量的标准差在合理的范围内,表明数据的分布满足研究需要。从相关系数来看,压力感、心理资本和职业倦怠显著相关,为验证假设提供初步的支持,即心理资本可能在压力感对职业倦怠的作用中起到了中介作用。本文将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3. 路径分析。

为研究心理资本在员工压力感对职业倦怠影响的中介效应,根据Baron&Kenny(1986)的研究,必须对描述变量关系的三个回归方程进行检验,如图2所示。

如满足三个条件:(1)自变量与因变量相关显著,即方程1中c不为0;(2)自变量与中介变量相关显著,即方程2中a不为0;(3)中介变量与因变量相关显著,即方程3中b不为0,则中介作用是可能存在的。c’不显著则是完全中介效应,c’显著但小于c则说明是部分中介。根据中介变量示意图,我们建立了研究中的两个结构方程模型,见图3。

将员工压力感和职业倦怠关系的结构方程输出后,得到其结构方程RMSEA=0.086,CFI=.773,chi=118.8,df=34,P=0.000,卡方值显著。而员工压力感与职业倦怠的标准化决定系数为0.665(p=.000),说明员工压力感与职业倦怠显著相关,假设1得到验证。

将员工压力感、心理资本和职业倦怠的结构方程结果输出后,得到其结构方程RMSEA=0.095,CFI=.863,chi=83.16,df=32,P=0.000,卡方值显著。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的标准化决定系数为-0.469(p=.000),假设2得到验证;员工压力感与心理资本的标准化决定系数为-0.474(p=.000),假设3得到验证。

根据中介变量的检验要求,结合结构方程的输出结果,我们发现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与中介变量、中介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均显著,即a、b、c均不为零,又由于c(c=0.665)大于c’(c’=0.438)且c’显著,表明心理资本在员工压力感与职业倦怠的中介效应是部分中介。

卢谢峰等人(2007)提出两种检验中介变量大小的方法,本文选取其中一种计算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之比,求得心理资本在员工压力感与职业倦怠关系中中介作用的大小。计算公式为:中介效应比例=a×b/c’,即-0.474×-0.469/0.438×100%=50.75%,说明心理资本在员工压力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间有中等强度的中介作用。

五、讨论

本研究验证了上文提到的全部四个假设。职业倦怠作为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形式,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必然存在的。心理资本在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关系的中介作用得到证实,表明组织环境对心理资本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与Luthans等(2008)研究结果一致。同时,工作压力环境部分通过心理资本对职业倦怠产生影响,这提示我们一方面改善组织环境降低员工压力感,以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挖掘、塑造可发展的心理资本抵御风险因素,减少职业倦怠发生的可能性,从而防止员工的绩效降低,提高竞争优势。

过去对心理资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结果变量的领域,而很少探讨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尤其是与组织相关的影响因素。随着心理资本作为中间变量在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等领域的深入探讨,心理资本与组织相关的影响因素正逐步被发现。苏勇等(2011)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在工作设计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不同的工作设计会影响员工的心理资本水平。尽管在研究中心理资本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其在变量关系中的影响作用机制仍然是不明确的。

参考文献

[1]Hurrell,J.J.,Jr.,&Murphy,L.R.Psychological job stress.In:W.N.Rom(Ed.).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2nded.)Boston:Little Brown&Co,1992

[2]Luthans,et al.(2008).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ment:towarda micro-intervention

[3]Martin E.P.Seligman(2000).Positive Psychology,PositivePrevention,and Positive Therapy

[4]Luthans,et al.(2008).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capital in the supportive organizational climate

中介心理 篇5

请问:职业介绍所的此种做法是否合法?

分析:职业介绍所拒绝退回中介费的做法是不合法的,王某有权要求职业介绍所退回中介服务费。

该案例涉及到“居间合同”问题。所谓居间合同也叫中介合同,是指当事人双方约定一方为他方报告订约机会、提供订约媒介等交易媒介服务,他方给付报酬的合同。在居间合同中,提供交易媒介的一方当事人是居间人,给付报酬的一方当事人是委托人。判断是否促成居间合同成立的标准有:一是看委托人与相对人是否建立合同关系;二是看居间人的居间活动是否为合同的成立起到促进作用。在本案中,职业介绍所为居间人,玩具厂为委托人,王某为相对人。

首先,王某根据职业介绍所开具的介绍信到玩具厂上班,并不等于职业介绍所完成了居间任务,因为双方并没有约定居间义务的完成,是以上班为准。在本案中,职业介绍所虽对合同成立起了促进作用,但王某并未与玩具厂签订劳动合同。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却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可见,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标志。因而说,王某与玩具厂并未建立正式劳动关系,即居间合同不成立。

中介心理 篇6

自我和谐与积极心理资本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6 - 9]。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水平及内部变化机制更值得关注。本研究选取江西高校大学生,探讨大学生生活事件、积极心理资本与自我和谐水平之间的关系,深入揭示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变化机制,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

2014年5月,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江西省3所高校大一至大四共1300名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264份,其中师范类487人,占38. 5% ,理工类410人,占32. 4% ,医学类367人,占29. 1% ; 男生595人,占47. 1% ,女生462人,占52. 9% ; 大一450人,占35. 6% ,大二407人,占32. 2% ,大三294人,占23. 2% ,大四113人,占9. 0% 。

1. 2工具

1. 2. 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Adolescent Self - Rating Life E- vents Check - list,ASLEC) 。该量表共27个条目,包括6个因子,分别为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及其他。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 89,分半系数为0. 85。

1. 2. 2自我和谐量表( Self -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 , SCCS) 。该量表由王登峰编制,由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分量表组成,共有35个条目。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 α 系数分别为0. 85、0. 81和0. 64。其中“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他两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即为总分,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1. 2. 3自编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问卷( Students Positive Psy- 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UPPQ) 。该问卷具有6个维度22个题项,分别为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宽恕、韧性、亲社会,问卷的Cronbach α 系数为0. 896、分半信度0. 807。

1. 3统计方法

运用SPSS13. 0对数据录入,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 Pearson相关分析、一般线性回归分析,采用Lisrel8. 70进行结构方程分析,对数据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2结果分析

2.1大学生生活事件、自我和谐、积极心理资本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总分与大学生生活事件各因子 、 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 、 自我的刻板性间都存在显著负相关,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总分与自我和谐中的自我灵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大学生自我和谐中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 、 自我的刻板性与大学生生活事件各因子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的灵活性与生活事件中受惩罚因子 、 丧失因子 、 其他因子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 ( 见表1 ) 。

注:*P < 0. 05,**P < 0. 01

2. 2大学生生活事件、自我和谐、积极心理资本回归分析

以大学生生活事件各因子、积极心理资本总计7个因子为预测变量,以自我和谐为结果变量进行一般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学习压力、健康适应、积极心理资本对大学生自我和谐回归效应均显著( 表2) ; 以大学生生活事件各因子为预测变量,以积极心理资本为结果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表明,人际关系、 健康适应、其他、生活事件总应激量对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回归效应均显著( 表3) 。

2. 3大学生生活事件、自我和谐与积极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分析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 SEM) 对大学生生活事件、自我和谐与积极心理资本的关系模型进行分析,最终获得模型图如图1,模型的拟合指数为: χ2= 393. 63,df = 88, NFI = 0. 88,NNFI = 0. 92,CFI = 0. 92,IFI = 0. 92,GFI = 0. 63,AG- FI = 0. 62,RMSEA = 0. 075.

3讨论

本研究首先对大学生生活事件、自我和谐与积极心理资本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 1)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总分与大学生生活事件各因子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大学生生活中负性事件的发生频率的降低,尤其是人际关系、健康适应等方面的负性事件发生频率的降低,可提高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水平; ( 2)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总分与自我和谐中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自我和谐中的自我灵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即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良好构建能够增强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 3) 大学生自我和谐中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与大学生生活事件各因子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负性生活事件的增加往往会产生更多心理和情绪问题,从而导致自我和谐水平的下降; 自我和谐中自我的灵活性因子与生活事件中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其他因子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即生活事件的发生率的降低,尤其是受惩罚事件、挫折性事件、丧失事件等负性事件,可以提高大学生自我和谐。

对大学生生活事件、自我和谐、积极心理资本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学习压力、健康适应、积极心理资本对大学生自我和谐回归效应均显著。这与前人的研究较一致: 何绍红、刘少锋等人对全国各地256名税务人员的测查中发现,自我和谐总分及各因子与心理资本总分及其各因子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积极心理资本对自我和谐有重要影响[10]; 桑青松,葛明贵等人对450名大学生的数据调查显示,自我和谐总分与生活满意度的各个维度有显著负相关,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越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越高[11]。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 SEM)[12]对大学生生活事件、自我和谐与积极心理资本的关系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大学生生活事件和积极心理资本共同预测大学生自我和谐时,大学生生活事件对于自我和谐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而生活事件对积极心理资本对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直接效应显著,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对于大学生自我和谐直接效应显著。这表明,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在大学生生活事件与自我和谐之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13]。

中介心理 篇7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2013年12月—2014年1月方便选取安徽省某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进行身心健康问卷调查。 共收回问卷1 958份,其中有效问卷1 875份,有效应答率为95. 8% 。男生517 ( 27. 6% ) 名,女生1 358 ( 72. 4% ) 名; 一年级学生1 315名( 70. 1% ) ,二年级学生560名( 29. 9% ) 。平均年龄为( 19. 6 ± 1. 0) 岁。

1.2调查内容

1. 2. 1一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 ( 男、女) 、年级( 一年级、二年级) 、户口所在地( 农村、城镇) 、是否为独生子女( 是、否) ,父母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专或大专以上) 、自评家庭经济状况( 较差、一般、较好) 、自评学习负担( 较轻、一般、较重) 以及亲密伙伴个数( 0,1 ~ 2个,3 ~ 5个,≥6个) 等。

1. 2. 2生活事件采用“学生生活事件多维评定问卷”,该问卷共43个问题,每题包括未发生过、没有影响、轻度影响、中度影响、重度影响和极重度影响6个选项,分别赋值为0,0,1,2,3,4分。问卷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同伴关系、健康成长及恋爱与性5个维度。根据全国样本常模,生活事件总分≥28分者界定为生活事件高应激群体[7]。问卷Cronbach α 系数为0. 923,信、效度良好。

1. 2. 3自我伤害行为本次调查过去1 a发生的不以自杀为目的的自我伤害行为,包括故意打自己,故意拽头发,故意撞头或拳头击打其他物体,故意掐自己或抓伤自己,故意咬自己,故意割伤或刺伤自己,故意过量服用药物、饮酒或吸烟,故意吞食异物等8种自伤方式[8]。询问每种自伤行为发生的次数,任何一种自伤行为发生1次以上界定为有自伤行为。

1. 2. 4心理病理状态利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 MSQA) 心理亚健康维度[7]调查受试对象3个月以来实际感受的不适症状,心理亚健康维度包括情绪症状、行为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3个方面。 该部分共有39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6个评定等级( 6 = 持续 >3个月,5 = 持续 >2个月,4 = 持续 >1个月; 3 = 持续 >2周,2 = 持续 >1周,1 = 无或持续 <1周) ,等级越高表示心理病理状态持续时间越长。合计心理亚健康状态持续时间 >1个月( 即4,5,6等级) 的条目数,当该条目数 ≥8,则评定该研究对象为心理病理状态。

1. 3质量控制根据知情同意的原则,学生在上课时间完成调查问卷,时间约20 min。问卷调查使用统一的指导语,研究对象以专业为单位,匿名填写调查表。质控人员现场解答调查人员的疑问,并负责收集、审核调查表。剔除回收问卷中填写漏项较多( 漏填率 > 5% ) 的问卷。问卷Cronbach α 系数为0. 957, 信、效度良好。

1. 4统计学分析采用Epi Data 3. 0软件录入资料, 利用SPSS 13.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 χ2检验比较男女生之间高应激生活事件、心理病理症状和自伤行为检出率的差异。根据中介因素的评价条件[9,10], 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应激生活事件对心理病理症状、心理病理症状对自伤行为、高应激生活事件对自伤行为发生的影响,并观察以心理病理症状为控制变量的情况下,高应激生活事件与自伤行为关联的变化情况,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性别高职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心理病理状态和自伤行为检出情况高职生中高应激性生活事件、心理病理状态和自伤行为的检出率分别为42 3% ,14. 1% 和14. 7% 。女生高应激性生活事件的检出率高于男生,而男生心理病理状态和自伤行为的检出率高于女生,但各变量检出率在性别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 0. 05) 。见表1。

注: ( ) 内数字为检出率 /% 。

2. 2应激性生活事件、心理病理状态与自伤行为的关联高应激性生活事件及心理病理状态者自伤行为的检出率分别高于低应激性生活事件及非心理病 理状态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 0. 01) 。见表2。高应激性生活事件者心理病理状态的检出率 ( 24. 3% ) 高于低应激性生活事件者( 6. 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19. 08,P < 0. 01) 。

注: ( ) 内数字为检出率 /% 。

2. 3心理病理状态在高职生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伤行为间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在控制混杂因素的作用后,应激性生活事件是心理病理状态、自伤行为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 ( OR值95% CI) 分别为4. 568( 3. 418 ~ 6. 106 ) ,2. 671 ( 2. 039 ~ 3. 500 ) ,P值均 < 0. 01],而心理病理状态也与自伤行为发生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 OR = 3. 166,95% CI = 2. 331 ~ 4 301,P < 0. 01) ; 进一步控制心理病理状态的作用,应激性生活事件仍是自伤行为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OR = 2. 243,95% CI = 1. 695 ~ 2. 969,P < 0. 01) ,但OR值相对减小,提示心理病理状态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伤行为的关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16.0%。

3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高职生中高应激性生活事件为42. 3% ,男、女生高应激性生活事件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余益兵等[11]研究发现,男生报告的日常应激性事件发生率高于女生,但女生报告的有较大影响的应激性事件多于男生。可见男女生可能都是应激性生活事件的高发群体,但表现有严重程度的差异。心理病理状态的检出率为14. 1% ,略低于付继玲等[12]的报告,可能与样本选择的不同有较大关系。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14. 7% ,低于国内相关研究[13]; 但自伤行为男生高于女生,与闫敬等[14]研究结果一致; 不同研究检出率的差异,可能由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选择及社会文化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应激性生活事件是心理病理状态、自伤行为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在调整了心理病理状态后,应激性生活事件仍是自伤行为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有研究分析显示,负性生活事件是青少年自伤行为 和心理病 理状态发 生的独立 影响因素[15,16]。国内外研究也发现,抑郁症状、多动行为和冲动行为等对青少年后期NSSI的新发和持续都具有预测作用[5,6,17]。应激性生活事件—心理病理状态症状与自伤行 为的关联 也得到了 相关研究 的关注。 Hawton等[18]研究发现,应激性生活事件会产生心理困扰或绝望以及一些精神疾病,通过某些途径导致自伤行为的发生。O'Connor等[19]提出了自伤行为发生的动机—意志整合 模型 ( integrated motivational-volitional,IMV) ,此模型将生物社会环境带来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作为自伤行为发生的动机前阶段或潜在危险因素,将不良情绪或心理病理状态作为动机阶段,阶段性促使自伤行为的发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往往会产生不良的情绪,而这种不良的情绪可能会导致心理病理状态,从而加速大学生发生自我伤害行为。本调查结果验证了心理病理状态可能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伤行为的关联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的理论假设。

本调查的主要研究对象来源于高职学校的在校大学生,样本的代表性有限,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尚需在更大样本的研究中进一步加以论证。另外,本调查属于横断面研究,难以说明应激性生活事件、心理病理状态及自伤行为之间相互关联的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这些关联性需要在队列研究中进一步验证。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研究结果仍可提示心理病理状态在高职大学生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伤行为关联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从而阐明了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伤行为关联的部分机制,因此减缓心理病理状态可能有助于对经历应激性生活事件者自伤行为的预防与控制。

中介心理 篇8

1概念界定

1.1真实型领导的定义

Walumbwa和Avolio (2008) 界定真实型领导是利用和促进积极心理能力与积极道德氛围的一种领导行为模式, 这种行为模式能够培育领导者更高的自我意识、内化道德观、信息平衡处理能力和关系的透明性, 从而促进下属的积极自我发展。同时他还开发了真实型领导量表 (ALQ) , 包含四个维度: (1) 自我意识, 是指随着时间的流逝个体追溯世界的起源及其意义, 及其意义的产生过程是如何影响个体对自己的看法, 同时还指洞察自我优势和弱点和了解自我多层面的本质, 还包括通过展示自我并认识到自己对他人的影响。 (2) 关系透明, 指的是对他人展示真实的自我, 公开分享信息和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觉, 以此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 尽量减少彼此间不合适的情绪。 (3) 信息平衡处理, 指领导者们在决策前会客观分析所有相关数据, 同时即使在挑战其地位时也会征求各种信息。 (4) 内化道德观, 指自律的内在化及其整合形式, 这种自律是靠内在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引导的。

真实型领导重注领导者的积极心理能力 (如积极情绪、信任等) 在领导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利用领导者本身的积极榜样作用感染和激发下属的自我意识和积极的自我开发行为, 培养其的积极心理能力并促进其成长, 进而影响他们的工作行为和态度, 最终提高组织整体效率。谢衡晓 (2007) 在中国情境下开发了真实型领导者的量表, 包含下属导向、循规蹈矩、领导特质、诚实不欺和正直无私五个维度。本文采用的真实型领导维度是将两者的维度涵义进行组合, 包含内化道德观、下属导向、领导特质、诚实不欺、正直无私五个维度。

1.2心理资本的定义

心理资本起源于美国的积极心理学运动, 首次界定心理资本概念的学者是Luthans (2004) , 认为心理资本是一般积极性的类状态的核心心理因素, 符合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标准, 并通过投资和开发“你是谁”来获得竞争优势, 超越了人力资本 (你知道什么) 和社会资本 (你知道谁) 。后来Luthans (2007) 又对心理资本的定义进行了完善, 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 具体特征有: (1) 有信心 (自信) 承担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并付出必要的努力获得成功; (2) 对现在和未来的成功做积极的归因 (乐观) ; (3) 坚持不懈地完成目标, 必要时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 (希望) ; (4) 当被难题和逆境困扰时, 能坚持和迅速恢复甚至超越 (韧性) , 以取得成功。本文将基于Luthans的定义, 认为心理资本是符合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类状态的积极心理状态, 通过投资和开发可以提升绩效和获得竞争优势, 并采用他开发的心理资本维度, 即自信、乐观、希望和韧性。

1.3组织公民行为的定义

组织公民行为的涵义是由Katz&Kahn (1966) 提出的“组织公民”概念而发展来的。Katz &Kahn认为组织还需要组织员工有创造性或自发性的第三种行为, 而此种行为是超出组织角色规范的。于是Bateman &Organ) (1983) 将第三种行为称为“组织公民行为”, 由此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后来Organ (1988) 提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系列有利于组织的非正式合作行为的总和, 这些行为既非组织角色强调也不是劳动报酬合同所要求的, 而是员工自发的与工作相关的、能提高组织整体效能的自主行为。同时他还提出组织公民行为包含利他主义、运动员精神、责任意识、礼节和公民美德五个维度。本文将以此定义为基础, 认为组织公民行是员工自发职责外的能间接提高组织整体效能的行为。将采用Farh和Earley (1997) 开发的中国文化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涵义。

2研究命题

2.1真实型领导与组织公民行为

Organ (2006) 对组织公民行为研究领域的实证研究进行总结, 发现领导行为是影响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有利于组织整体效能的自发性个人行为。组织员工们会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的前提是他们有很强的组织认同感、信任感和忠诚感。员工在领导对其更诚实和信任的关系中能展示更多组织公民行为。而真实型领导者能为员工提供一个相对公平和开放的工作环境, 并通过帮助员工意识到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和开放式沟通的价值来促进员工的利同事行为。同时真实型领导的积极榜样作用也是利同事行为的一部分。相关实证研究显示真实型领导对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正向影响。Walumbwa和Avolio (2008)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发现, 在分别控制道德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两个变量之后, 真实型领导对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和领导对下属满意度均有积极正向影响。随后在2010年的实证研究中用阶层线性模型也发现真实型领导行为对领导评定的组织公民行为、工作参与度有积极的影响, 而且下属对领导的认同和下属感知的授权中介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综上所述, 提出研究命题:

P1:真实型领导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

2.2真实型领导与心理资本

真实型领导通过榜样行为向下属传递积极价值观、动机、目标和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鼓励下属进行自我开发, 培养他们的优势并影响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行为。真实型领导者通过典范行为和自身的积极心理力量的模仿榜样作用, 在为下属创设支持性的工作环境氛围 (如提供平等沟通的机会、自我决策权、信任和建设性的反馈意见等) 中, 激发和培养员工的伴随着自尊和心理幸福感的积极心理状态, 增强其实现目标的信心, 进而通过判断实现目标的可行性途径来增强员工的希望水平, 可以通过增强下属认同和鼓励员工的积极情绪来影响员工的乐观水平, 通过促进员工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增加员工的自信和心理安全感, 激发员工的积极情绪, 使员工更有韧性面对问题和困境。相关的实证研究表明真实型领导对心理资本有积极影响。Woolley和Caza (2010) 的最新研究表明, 真实型领导水平与下属的心理资本有积极影响, 积极的工作环境部分中介其中的关系。Rego和Sousa (2011) 通过实证研究, 发现真实型领导对员工心理资本和创新行为有积极影响。因此提出命题:

P2:真实型领导对员工心理资本有积极影响。

2.3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

心理资本强调个体发挥其心理力量和积极优势, 高心理资本水平可以促使员工主动努力完成角色内行为, 并表现出较多地帮助同事和超出组织要求的行为, 即组织公民行为。心理资本高的员工, 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和与工作相关的事情中, 积极面对各种问题, 更愿意维护组织的利益、协调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各种矛盾, 表现出更多的利同事行为或利组织行为等, 进而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相关的实证研究也显示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影响。Avey和Luthans (2010)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心理资本对角色外的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正向影响, 对愤世嫉俗、离职倾向和反生产行为有消极负面影响。仲理峰 (2007) 实证研究发现希望、乐观和韧性及三者合并而成的心理资本对人员指向的组织公民行为和组织指向的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综上所述, 提出命题:

P3:员工心理资本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

2.4心理资本在真实型领导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虽然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真实型领导对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 但是对其具体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还是较少, 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实证明晰其中间机制。Avolio和Gardner (2004) 提出了真实型领导影响下属的工作态度和行为的理论模型。他认为真实型领导通过认同 (个人对领导的认同和个人对群体的社会认同) 、希望、积极情绪、乐观和信任等关键心理过程来影响员工的态度 (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工作的意义和工作参与度) 和行为 (工作绩效、额外努力和撤退行为) 。该模型揭示了追随者的希望、乐观和积极情绪等积极心理变量以及追随者对领导者的信任在追随者认同与追随者工作态度之间的关系中所起的中介作用。Peterson和Walumbwa (2012) 对240名美国士兵进行实证研究发现, 在控制积极组织氛围的条件下, 真实型领导对心理资本有积极的预测作用, 心理资本对绩效有积极正向影响。同时下属的心理资本完全中介了真实型领导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因此心理资本可能会中介真实型领导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综上所述, 提出研究命题:

P4:员工心理资本中介了真实型领导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

基于上述理论回顾与逻辑推理, 本文提出的关于真实型领导对工作行为即组织公民行为的理论概念模型如下图1所示:

3结语及研究展望

近年来真实型领导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但是对如何发现、开发和培养真实型领导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主要在个体层次上探讨真实型领导与下属工作行为即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互动机制, 提出了员工心理资本在真实型领导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

本研究不仅丰富了真实型领导理论, 同时还能为实践者提供一些启示。首先本研究可以帮助管理者深入理解真实型领导对心理资本的影响作用。近年来心理资本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者比较关注的焦点。企业的人才管理理念也正将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整合起来, 或是启用员工帮助计划和心理资本增值项目。但最直接影响员工的幸福感其实是领导行为。因此真实型领导也是开发员工的积极心理力量的途径之一。其次本研究可以让管理者明确提升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路径。组织公民行为虽是职责外行为, 但对于现阶段整个经济环境下企业面对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 需要员工实施一定的职责外行为。只有提升员工的积极心理力量和心理幸福感, 员工才乐意为企业付出额外的职责外行为。

当然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 本文仅仅提出了一个理论假设框架, 未搜集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基于本文的研究框架进行实证检验。 (2) 本文只是选取了心理资本这一中介变量, 至于真实型领导和工作行为之间是否有其他的中介变量或者调节变量的影响, 还有待于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摘要:真实型领导和心理资本均是近年来学术界和实践界的研究热点。对于真实型领导是如何进一步影响下属的工作态度和行为的机制仍不明确, 因此探讨了真实型领导对员工工作行为即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作用, 并以员工心理资本作为中介变量, 提出了相应的理论研究命题, 为相关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中介心理 篇9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竞争日益激烈, 工作压力成为影响个人心理、生理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医护工作具有劳动强度大、职业风险高、专业知识难度大的特点, 近几年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使得医护工作成为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有研究证实, 组织支持感和心理资本可以部分缓解工作压力, 但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和工作压力三者的关系尚待研究。 本文尝试将三者纳入一个研究框架, 以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 探究心理资本在组织支持感与工作压力关系中的作用, 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医护人员工作压力释放的合理建议。

二、研究假设

(一) 组织支持感与工作压力的关系

近年来, 学者们开始关注组织支持感与工作压力的关系。Asad等 (2003) 的研究表明, 具有较高组织支持感的组织可以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进而降低员工压力水平。 白玉苓 (2010) 发现服装业员工的工作压力总体上与组织支持感呈负相关关系。 基于上述研究,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组织支持感与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呈负相关关系

H1a:工作支持与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呈负相关关系

H1b:利益关心与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呈负相关关系

H1c:价值认同与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呈负相关关系

(二) 组织支持感与心理资本的关系

目前, 组织支持感和心理资本关系的研究尚少。 Eisenberger等 (2001) 发现, 组织支持感会影响员工的自我评价, 并对员工的乐观特质有积极影响。 赵光利 (2011) 认为除了韧性维度外, 心理资本的其他三个维度对组织支持感均具有预测能力。故提出以下假设。

H2: 组织支持感与医护人员心理资本呈正相关关系

H2a:工作支持与医护人员心理资本呈正相关关系

H2b:利益关心与医护人员心理资本呈正相关关系

H2c:价值认同与医护人员心理资本呈正相关关系

(三) 心理资本与工作压力的关系

Lazarus (2003) 曾指出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能够提升员工的压力适应性, 并研究了心理资本对员工工作压力的影响过程。 郑红英 (2014) 指出IT企业中知识员工的心理资本与工作压力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心理资本与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呈负相关关系

H3a:自我效能与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呈负相关关系

H3b:希望与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呈负相关关系

H3c:乐观与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呈负相关关系

H3d:韧性与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呈负相关关系

基于以上三组关系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提出以下假设。

H4:心理资本对组织支持感与医护人员工作压力起中介作用

三、实证研究

(一) 研究对象

以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 采取问卷调查形式。 问卷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个人背景资料;第二部分包括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和工作压力。 调查样本来自河北、黑龙江、天津等地的5 家医院, 通过电子版和纸质版问卷收集数据。

共发放350 份问卷, 回收326 份, 其中有效问卷313 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96%。 有效样本统计发现, 在性别结构方面, 女性244 人, 占78%, 男性69 人, 占22%;在年龄结构方面, 25 岁以下121 人, 占38.7%, 25~30 岁124 人, 占39.6%, 31~40 岁53 人, 占16.9%, 41~50 岁14 人, 占4.5%; 在婚姻状况方面, 未婚202 人, 占64.5%, 已婚111 人, 占35.5%;在工作年限方面, 1 年以下100 人, 占31.9%, 1~5 年134 人, 占42.8% , 6 ~10 年56 人, 占17.9%, 11~15 年12 人, 占3.8%, 15 年以上11 人, 占3.5%;在学历方面, 高中/中专24人, 占7.6%, 大专90 人, 占28.8%, 本科162 人, 占51.8%, 研究生及以上37 人, 占11.8% ; 在工作岗位方面, 护士155 人, 占49.5%, 医生158 人, 占50.5%。

(二) 研究方法

组织支持感测量, 采用凌文铨等编制的组织支持感量表, 选取其中12 个题项;心理资本测量, 采用Luthans等开发的心理资本量表 (PCQ-24) ;工作压力测量, 借鉴李小妹等编制的护士工作压力量表和Cooper等开发的工作压力指标量表 (OSI) , 并根据医护人员工作特殊性加以修正, 量表共包含21 个题项。

本文采用SPSS18.0 对三个量表进行了信效度分析, 表1 的结果说明三个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和收敛效度。

(三) 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与工作压力的关系分析

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 研究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和工作压力之间的相关关系。 由表2 可见, 组织支持感的三个维度与心理资本在0.01 显著水平上均呈正相关关系, 而与工作压力均存在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均与工作压力存在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P<0.01) , 这为前文所作假设提供了初步的支持。

(四) 假设检验

本文采用Amos17.0 验证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和工作压力之间的关系。 由表3可知, 组织支持感各个维度与工作压力的各路径系数均为负值, 且影响显著, 表明组织支持感各个维度与工作压力呈显著负相关, 因此假设H1、H1a、H1b、H1c得到了验证; 组织支持感各个维度与心理资本各路径系数均为正值, 且影响显著, 表明组织支持感各个维度与心理资本呈显著正相关, 假设H2、H2a、H2b、H2c得到验证;心理资本各个维度与工作压力各路径系数均为负值, 且影响显著, 表明心理资本各个维度与工作压力呈显著负相关, 假设H3、H3a、H3b、H3c、H3d得到验证。

注:N=313, ** 表示p小于0.01

(五) 心理资本中介效应检验

本文采用温忠麟等 (2004) 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 由检验结果可知, 前面3 个回归系数均显著, 可以判定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显著。 其中第三个回归检验c'=-0.29, 显著性为P=0.00, 是部分中介效应, 中介效应比例=a*b/c=58%。 虽然心理资本在组织支持感和工作压力之间是部分中介, 但所占的中介比例较高, 可以验证假设H4。

四、研究结果与管理建议

1. 医护人员整体工作压力均值超过3, 工作压力偏高, 医护人员在工作本身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最大, 主要因为工作量大且需要经常加班和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

2. 组织支持感各个维度均与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H1、H1a、H1b、H1c均得到了验证。 当医护人员获得更多的工作支持、利益关心和价值认同, 工作压力相对较轻, 反之工作压力较高。

3.医护人员组织支持感的各个维度与心理资本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H2、H2a、H2b、H2c均得到了验证。获得较高工作支持、利益关心和价值认同的医护人员, 其心理资本水平较高。

4.心理资本各个维度均与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H3、H3a、H3b、H3c、H3d均得到了验证, 自信、乐观、充满希望和坚强韧性的医护人员承受更少工作压力。

5. 心理资本在组织支持感和工作压力间的中介作用得到了验证。 说明组织支持感和心理资本对工作压力的影响不是相互独立的, 心理资本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 还会间接影响组织支持感和工作压力的关系。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 可以通过提高医护人员的组织支持感和心理资本水平降低其工作压力水平。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工作管理措施, 改善工作环境;同时医院应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缩减不必要的环节, 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医院应建立相应的沟通部门, 及时解决医患关系问题。 另外, 医院要重视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 建立合理有效的薪酬福利体系和激励措施, 可以聘请心理咨询师定期为医护人员做心理分析和心理疏导。

摘要:文章探讨了医护人员组织支持感与工作压力的关系, 以及心理资本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基于对313名医护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 构建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和工作压力的关系结构模型, 并运用SPSS18.0和Amo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支持感各个维度与工作压力均呈负相关;组织支持感各个维度与心理资本均呈正相关;心理资本各个维度与工作压力均呈负相关;心理资本在组织支持感与工作压力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关键词:医护人员,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Stamper, Christina L, Johlke, Mark C.The Impact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undary Spanner Role Stress and Work Outcom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 (29) .

[2]赵简, 张西超.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03) .

[3]白玉苓.组织支持感对工作压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 2011 (03) .

[4]Eisenberger R., Armeli S., Rexwinkel B.Reciprocation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1 (01) .

[6]赵光利.企业员工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与员工敬业度的关系研究[D].浙江:浙江工商大学, 2011.

[7]王钰.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与员工敬业行为的关系研究[J].中国商界, 2010 (06) .

[8]凌文辁, 杨海军, 方俐洛.企业员工的组织支持感[J].心理学报, 2006 (02) .

房产中介“入冬” 篇10

在房地产市场迎来“寒冬”之时,与其紧密相连的地产中介业也明显“寒气逼人”。业内人士分析,此轮关闭潮主要源于二手房交易量的急剧下降,而随着政策的持续作用,中介市场将会进一步萎缩,行业仍将上演洗牌大剧。

上千家房产中介关门

初冬的北京,在广渠路上,房产中介置业顾问小高支起了房源牌吸引顾客。与以前不同的是,小高房源牌上的信息不再以二手房买卖为主,而全部变成了租赁信息。小高说,“限购令”下,买房子的人越来越少,房子很难卖出去。房产中介遭遇了自2008年以来的最艰难时刻。

今年2月“限购令”实施细则出台之后,北京中介公司便受到巨大冲击。据一位大型中介公司负责人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全行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最先关店是门店只有50家以下的中小中介,而随着市场的不断调整变化,大中介也支撑不下去现有的规模,纷纷开始关闭门店。据他的保守估计,全行业今年共有上千家门店关闭,约5万名经纪人失业。“链家地产”日前也公布,今年以来,北京二手房中介共关闭门店约1000家左右,为3年来最多。其中10月份就关闭了数百家,单月关闭超过100家的情况已持续多月。

目前,这股关闭潮正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迅速蔓延。据武汉市房管局数据显示,武汉市10月份二手房仅卖出1721套,平均每天成交57套。这意味着全市近3000家房产中介有半数整个月“没开张”。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限购限贷等政策的持续作用,楼市成交遇冷,二手房成交量也大幅萎缩,大小中介公司都在跟随市场的调整而缩减开店规模。而对中小中介机构直接的影响就是没有生意可做,熬了一两个月就撑不下去了,只有关门。“链家地产”首席分析师张月表示,此轮关闭的中介有近70%是中小经纪机构。

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数据显示,北京10月二手住宅销售量为7262套,环比下降了17%左右,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一半,而这一成交量也创下近两年来的最低。

张月分析,前两年二手房市场上遍布着炒房者的身影。许多投资客将刚买不久的毛坯房以“二手房”的名义出卖,从中牟取高额差价利润。而从今年1月底开始,行业严格执行了不满5年的房子一律全额征收营业税的规定。紧接着,各大城市纷纷实行“限购令”。这些措施限制了短期炒房,抑制了投机购房,导致二手房“火势”迅速被压了下去。

中介业将进一步洗牌

相关资料显示,2009年房地产投资火热,许多中介公司出现了盲目扩张的现象,二手房中介门店数量一度急剧膨胀。

但今年下半年以来,二手房市场急剧缩水,导致市场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局面。同时,二手房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规范,市场更加向大型中介公司集中。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二手房成交中,排名位居前七的中介公司市场份额达到了50%以上,除去自行成交,中小中介公司的市场份额只有约25%。

张月认为,在当前冷清的成交之下,中小中介公司都面临着更大的生存考验,关闭的门店还会增多。下一步走势还要取决于政策的变化是否会引导二手房市场趋稳。

面对来势汹汹的倒闭潮,地产中介业内人士坦言,虽然处境困难,但每一轮中介关闭潮之后,中介市场的集中度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武汉市房产中介协会副秘书长霍飞虎认为,当前房产中介的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许多业务员都不具有正规授权的资质。此外,有些小的房产中介实际上就是房地产公司的“合伙人”,它们根本就不是靠赚取佣金赢利,而是靠炒房号牟利。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介心理】相关文章:

房产中介公司及房产中介客户委托书04-13

中介协议04-24

中介监督05-15

中介模型06-30

保险中介监管04-16

中介订金合同05-20

留学中介注册06-25

金融中介学06-26

中介机构留学07-01

网络信息中介05-21

上一篇:养成方法下一篇:压力示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