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术体系

2024-06-12

建筑技术体系(精选十篇)

建筑技术体系 篇1

1 外墙保温技术

外墙保温技术是广泛用于现浇维护结构的绿色低碳技术之一。其技术原理为通过在现浇围护结构敷设导热性低的保温材料, 从而提升围护结构的热惰性达到绿色节能的目的。从保温材料的敷设位置可以分为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外保温两种形式。

内保温技术的实施方式是将保温材料敷设在建筑外围护结构墙体内侧, 是早期现浇维护结构建筑中常用的技术措施。其优点主要有:由于保温材料位于围护结构墙体内侧, 对墙体外饰面材料的选取和施工没有影响, 且保温材料本身的耐候性和防水性要求不高;维护结构施工完成后再敷设保温材料, 室内作业施工方便。其缺点在于建筑外墙楼板处无法敷设保温材料, 形成冷桥, 不利于节能;保温材料位于建筑墙体内侧不利于室内装修工程效果。近年来的工程做法中也有一些内保温技术的革新, 如在保温层中加设隔汽层, 增强了复合墙体的耐候性。

外保温技术的实施方式是将保温材料敷设在建筑外围护结构墙体外侧, 其优点是:对维护结构起到保护作用, 减少室外环境如雨雪、冻融对建筑外围护结构的损坏;对围护结构包裹完整, 有效减少维护结构中冷桥的产生;有利于建筑室内装修。其缺点在于施工全室外作业, 需要脚手架施工, 且在保温材料的选取问题上需要与外饰面材料和构造一同考虑。但是, 就维护结构复合墙体的保温隔热整体性能来说, 外保温要优于内保温, 所以, 目前的在施项目中多采用维护结构外保温技术。

2 倒置式屋面技术

平屋顶建筑中近年来常采用倒置式屋面, 即在屋面构造中将保温层置于防水层上部。倒置式屋面相对于传统保温屋面来说主要优点是:保温层位于防水层之上, 能够对防水层起到保护作用, 延长防水层的使用周期;可以保证屋面的排湿功能。传统做法是将保温层置于防水层之下, 使得保温层和下部的找平内的水分和蒸汽不易被排除, 日久造成保温层吸水降低保温效果, 甚至导致变形破坏。倒置式屋面做法是保温层位于防水层之上, 保护防水层的同时有利于蒸汽排除, 但是需要选取吸水率低的保温材料;同时, 在保温层上部铺设砾石或混凝土砌块, 致使保温层内的水蒸气能够蒸发, 从而保证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

3 高反射率饰面技术 (冷屋顶)

节能降温涂料中添加的高反射颜填料可将太阳光中可见光的95%和红外线的90%进行反射, 总反射率可达89%, 远高于市场同类产品, 从而不让太阳光的热量在物体表面进行累积升温, 大幅降低物体表面温度 (图1) 。同时, 涂层又能自动进行辐射热量散热降温, 将85%的物体表面吸收的热量辐射到大气中去, 降低物体的温度。

对于屋面来说, 采用节能涂料, 节能效果明显。再根据相应的负荷计算可以得出, 相同构造情况下, 比未采用节能涂料的深色屋面要节能87.5%, 比中色屋面节能85.7%, 比浅色屋面节能75%。对于外墙来说, 采用节能涂料, 东西方向节能效果最好, 南向次之, 北向最不好。东西向, 相同构造情况下, 比未采用节能涂料的深色外墙要节能66.6%, 比中色外墙节能60%, 比浅色外墙节能50%;南向, 比未采用节能涂料的深色外墙要节能60%, 比中色外墙节能50%, 比浅色外墙节能33.3%;北向, 比未采用节能涂料的深色及中色外墙仅仅节能33.3%, 跟浅色外墙节能效果相同。

4 种植屋面

屋面作为建筑顶部围护结构, 其接受热辐射的时间和强度最大。屋面的热惰性高低直接影响了建筑的室内热环境。种植屋面可以使屋面具有更好的保温隔热能力, 通过绿植加强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 (图2) 。种植屋面通过种植介质可以分为覆土种植屋面和无土种植屋面两种。覆土种植屋面是在屋顶上铺100 mm左右厚的覆土, 其上种植绿化植物, 但此种做法增大了屋顶结构荷载, 提升造价。无土种植屋面指用硅石、营养锯末等替代覆土, 其质量一般为覆土屋面质量的三分之一, 但因为其质轻、松散、透水性好的特点, 无土种植屋面的保温隔热效果要优于覆土种植屋面的隔热效果。

5 结语

建筑技术体系 篇2

近几年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各地高职院校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新路,初步建立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当地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施工图识读和绘制能力,能对建筑材料进行选择和检测,开展建筑施工放线、标高引测和施工观测,能编制单位工程施工技术方案、设计施工组织。同时,他们还应具有编制施工图预算、决算和投标报价的能力,能进行合同管理、施工索赔,理解、审核施工图设计和技术文件,组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管理,能分析解决施工实际问题和预防、分析处理工程质量事故,有管理、监理建筑工程项目、从事技术开发的初步能力。此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文字、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利用文献、计算机网络等手段获取信息、使用信息。职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就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一、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1.重组课程结构,实行课程综合化”。在能力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根据能力培养要求将课程形成三化:技术基础课“系列化”、专业方向课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化”。同时,还把计算机应用、外语教学更好地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实践课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外语阅读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2.整合课程内容,建立能力课程观”。专业方向课中均安排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彻底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完善以开展能力课程研宄为目标的5个课程组:建筑基础课程组,测量课程组,施工技术课程组,工程管理课程组和建筑结构课程组。重点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树立新的能力课程教学原则,理论教学注重实践性,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适当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学时,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之比为1:1,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3.开发新课程,以便适应能力培养的要求。针对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能力培养分别开设建筑施工工艺实训、建筑材料质量检验和建筑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实训课程,研宄制定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大纲、课程实施方案和指导书,编写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实践教学教材。

1.适当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学时。在教学计划中,《钢筋砼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三门课程合为一门课《建筑结构》,学时由原来的151学时减为125学时;同时;《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门课程合为一门课程建筑力学》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

2.开展理论课的现场教学。这样可以将理论课教学场所由教室向试验室、实训室、生产现场过渡。部分课程可安排一定学时的现场教学,学生在现场可以直接参与、观摩,进行互动教学。

3.依据能力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课程考试方式方法进行改革,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要改革成绩评定办法,对专业方向课进行能力考核,能力成绩”由各模块课程成绩和集中实践环节成绩组成,各模块成绩又由理论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课成绩综合评定。同时,结合各课程特点改革考试方法,大量采用面试、总结报告、答辩、技能操作、论文等形式,考核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成绩真正反映出学生掌握专业能力的水平,促使学生对知识消化进行自我检测。

二、技术与人文融通,构建职业能力训练体系

1.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深入分析,探寻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为宗旨的整合策略和方法,对教学目标、内容、条件、组织、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研宄,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为此,我们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实践教学相对理论教学在形式上独立,这有利于对实践教学的组织、督导、检查和考核;二是在实践性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等方面,保持与理论教学的紧密联系,实施以能力课程建设为核心,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实现技术与人文的融通,形成七环节一制度”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七环节”指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等七个教学环节;‘一制度”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构建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成应用”为主旨构建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市场需求,确立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确立主干课程,形成教学计划;加强课程建设,精心选编和自编教材;按照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能力,规划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同时,还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实践,跟踪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断完善职业能力训练体系。此外,以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等七个教学环节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来保障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的顺利实施。

在教学组织和学生学习方面建成两体系一环境”,即:实践教学体系、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和仿真的职业环境。在能力培养方面形成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搭建土木工程基础知识平台,让学生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技术基础理论的学习,辅之以基本技能培训,开展系列化”的技术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第二层面,进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一年时间内完成建筑工程专业主要单项技能训练和其必需的理论知识,使学生通过工艺实训和施工实习,在仿真的职业环境和施工现场中进行岗前训练,使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形成模块化”;第三层面,通过毕业实践,安排学生顶岗锻炼,让学生直接在工地现场技术员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达到毕业就能上岗的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采取阶段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将实践教学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本专业单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这是实践教学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专业技能训练,称为中级阶段;第三阶段是综合能力实训,包括毕业综合实践,称为高级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最终完成职业培训。

三、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保障职业能力训练的顺利开展

1.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我们采取各种措施,如选拔部分教师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锻炼、顶岗;通过一对一”帮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从生产一线引进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工作任务;通过以上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根据专业建设规划,建立健全满足专业实践要求的实验室、实训室。对学生开放部分试验室,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达到规定要求。此外,根据行业特点,不断更新试验设备,在设备配置方面体现高标准、高起点的特色。

3.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建设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同时,积极寻求校外合作伙伴,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与当地建筑企业经过协商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双方互派相关人员进行业务交流,开展多方面、深层次的学研合作,使专业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科研上从项目论证、市场调研到技术攻关不断进行交流,使校企双方的产学研工作真正达到了一个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

木构古建筑消防技术保护体系分析 篇3

【关键词】木构;古建筑;消防保护

0.引言

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古建筑是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以及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和实用价值,在研究历史和科学过程中,还能提供有效的实证,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就消防方面来讲,由于我国古建筑不仅历史久远,而且其结构大部分又以木构架为主,因此木构古建筑面临着严峻的防火形势,对木构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的研究就变得尤为紧迫及重要。

1.古建筑中存在的火灾隐患

1.1建筑材质所潜在的火灾隐患

众所周知,我国古建筑所用材料大都以木材为主。由于长期干燥以及自然的侵蚀,古建筑中的木材往往会出现很多大小不一的裂缝。还有很多古建筑的柱子,尽管从表面上看象是一根直径很大的柱子,然而它并不是整块木料,而是由几根木料拼和而成后,在外面包裹一层麻质布料并涂抹上油漆。同时随着年代的久远,逐年疏松的木材燃点也在逐渐降低。古建筑中木材的以上这些特点都导致了古建筑一旦遇到火源,木材都很容易引起燃烧,并且火势会沿着其缝隙,向纵深蔓延,进而燃烧到建筑内的装饰品,如悬挂的绸缎、字画、匾额,纸张等易燃物。那么一旦火灾发生,木材及建筑内装饰品都能使火势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另外,古建筑的布局形式通常使得消防通道不畅,从而极大地影响到对古建筑火灾的扑救。

1.2特殊的布局特点所造成的隐患

古建筑的布局由于没有很好地考虑到消防因素,因此也存在着很多的消防安全隐患。通常,主体建筑大多建在大台基上且用红墙包围,同时又布置在古建筑群体的中心部位,在发生火灾后,消防车辆难以跨过层层布置的台阶及门槛而驶入最佳救援位置,将严重影响到对火灾的初期救援。此外,我国的很多古建筑都建在远离城镇的郊外或是环境偏僻的深山之中,由于周围没有消防给水网或天然水塘等水源,不能满足火灾扑救所必需的硬件设施和条件,都不利于对古建筑火灾的扑救和救援工作。

1.3雷击的影响

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古建筑没有完善的避雷设施,同时又具有高耸、突出的屋檐,从而使得其容易遭受到雷击的危害。

1.4对电气设备的使用不当所造成的隐患

由于古建筑都不会考虑到用电问题,因此在设计之初,本身不具备敷设电气线路的条件。然而,在古建筑的管理使用中,对此容易忽视。从而造成大多数古建筑不能按照国家现行技术标准的要求严格安装用电线路,而是乱拉临时电线。而且,长期使用的电源线、刀闸就直接敷设在古建筑的梁、枋、柱等木质结构上。

1.5难以控制的吸烟现象

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的古建筑被开发利用从而成为人们旅游的热门景点。一方面,旅游业的开发为古建筑单位带了能有效改善古建筑现状的经济收入。而另一方面,游人的大量涌入也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火灾因素。最严重的就是吸烟。历经千百年风干的木质古建筑,本身耐火等级就很低,而在遇到气候干燥的季节,那么很有可能会因为一点点火星就能引燃整个木结构,从而引起严重的火灾。

2.构建现代消防技术在木构古建筑体系

2.1科学合理地规划消防布局

前面已经讲到过,由于木质古建筑群通常在布局上,源自内部及周边环境的功能缺乏导致严重地影响了木构古建筑群的消防安全,从而为整个木构古建筑群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首先要从布局出发,以有效地降低消防负荷为目的,科学地规划木构古建筑群的消防安全布局,从而减少可能引起木构古建筑群发生火灾的隐患。在进行古建筑的消防安全设计时,要重点改善消防给水设施,比如可以通过人工水井和天然水源或市区水源以及市政供水管网对室外消火栓的合理设置,偏远的古建筑中消防池的设置等措施来解决消防用水的问题。

2.2消防通道的设置要因地制宜

针对在木构古建筑群普遍存在的消防通道不畅这一问题,如果只是简单地采取诸如拆除部分价值相对较低的历史建筑或者拓宽拉直整条道路构建消防通道等方法,尽管解决了消防通道这一问题,提高了木构古建筑群的消防安全性,然而却造成了对木构古建筑群空间特征的破坏。因此,我们需要秉承“保护为主,消防为辅”的原则,在解决木构古建筑群的消防通道问题时,要因地制宜,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

2.3防雷装置的设置

古建筑防雷装置的组成部分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接闪器被安置在建筑物的顶墙,作用是引雷。接闪器截获的雷电流则是通过引下线引至接地装置。接地装置在接收到雷电流后将其顺利地散入大地。在选择接闪器时,要根据不同的建筑风格,选择不破坏古建筑观赏性的接闪器,从而保护其艺术形象。避雷针则采取在阳光下由于视距和视角的关系,不宜被察觉的短支针。引下线的敷设,置要对称合理,选择最短路径。

2.4用火用电制度的完善

火源的控制是古建筑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古建筑物内,要严格禁止使用液化气或煤气,以及在供游人参观和举行宗教等活动的地方吸烟。在祭拜香火的地方,要设置采用不燃材料制成的香炉或焚纸炉,严格管理拜祭用的香火,并要有专人进行值班巡查。在用电方面,必须要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消防部门批准的前提下,严格执行电气安装规范。

2.5规范游览秩序 严格控制吸烟

在供游人参观的古建筑中,要通过在醒目的位置张贴、悬挂“禁止吸烟”、“严禁烟火”等标志来提醒游客禁止吸烟,如果发现有人吸烟时, 古建筑内的工作人员必须立即制止。要力争以对一人的教育,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

3.结论

木构古建筑消防安全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到火灾科学、安全科学、木构古建筑以及消防科学等诸多领域的系统性工程。随着新时期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要通过不同领域、不同学科间的交义、渗透与融合来更好地进行木构古建筑消防安全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勇,柴克承.空气采样火灾报警系统与古建筑火灾防护[J].武警学院学报,2004.

[2]陈保胜,曹辉.古建筑火灾分析与消防安全对策[J].武警学院学报,2004.

浅谈绿色医院的建筑技术体系 篇4

1 绿色建筑技术的内涵

绿色建筑技术是针对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现代建筑技术提出的,是一种以减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态为要素的绿色技术。所谓绿色建筑技术是指通过应用这一技术,建造出拥有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共生的建筑,且在其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中,能协调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由于医院接待的是患者这一特殊人群,因此对其绿色建筑技术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1 安全性

绿色建筑技术首先必须保障运行和使用的安全与稳定,确保自身符合“绿色”的特征,不会存在污染环境、资源浪费等问题。作为保障人类健康的医疗机构,医院对各种绿色建筑技术实施的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创建绿色医院必须依托于以病人为中心、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技术保障体系。

1.2 价值性

绿色技术的结果是承载环境价值的绿色产品,其功能特色是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不仅如此,绿色建筑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使得绿色医院的综合效益和长期优越性也开始被更多的人所认识,不仅仅是绿色建筑技术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包括患者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均能从中获得效益。

1.3 创新性

与现阶段建筑技术相比,绿色建筑技术针对未来建筑和医疗领域的特点,在“四节一环保”上进行了大量的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但是,目前我国缺乏绿色技术创新的能力和环境,为此在绿色建筑技术研究方面开展了一批国家级科技重大攻关项目,初步确立了绿色建筑适宜性关键技术体系[2]。

2 绿色医院的建筑技术特点

“绿色医院”的建设是基于国际、国内节能环保大环境的顺势而为,包括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环境、绿色管理四大要素[3]。围绕这些要素,绿色医院的建筑技术分别表现了“健康空间、低能消耗、舒适环境、智能控管”等特点。

2.1 健康空间

在医疗活动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医疗废弃物和病菌,然而,患者则需要一个健康、安全的治疗空间。绿色医院必须在建筑的总体规范、设计、结构以及“绿色”产品的使用等方面,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如采用模拟技术优化功能布局,利用氧化电位水技术做好病菌的消毒,以及通过热解焚烧技术实现医疗废弃物的“零”排放等,来改善室内环境的品质。

2.2 低能消耗

低能消耗是绿色医院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绿色建筑技术在绿色能源上的重要体现。目前,低能耗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节约,即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丢失,如墙体保温技术、昼光照明技术等;二是开发,即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光伏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等。往往只有通过应用这些节能建筑技术,才能够实现绿色医院达到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2.3 舒适环境

绿色医院建筑在注重健全、安全的室内环境的同时,还必须将营造舒适、方便的外部环境放在与保护环境同样重要的位置。因而,在建设绿色医院时,我们应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利用立体化、网络化、生态化等多样化的绿化配置新技术,搞好医院建筑区域的绿化,有效防止噪声污染、光污染及大气污染,充分改善患者来院就医的环境,满足大家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

2.4 智能控制

绿色医院的各项功能要想在实际运行中得以体现并加以放大,就不能把医院的绿色管理排斥在外,必须运用成套先进的智能集成控制系统技术(如设备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等),来实现对室内环境的实时监控,对建筑设备的节能监控,以及对患者病情的动态监控,确保绿色医院建筑的节能、舒适和高效。

3 绿色医院的建筑技术体系

3.1 绿色建筑技术的分类

3.1.1按特点划分。根据绿色建筑技术的重要性和适应性等特点,可包括关键技术和适宜性技术两个方面。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施工技术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绿色建材技术等方面。适宜性技术与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密切相关,是本土化的适应性绿色技术,比如自然通风、外遮阳措施、雨水收集等低技术。

3.1.2按功能划分。根据绿色建筑技术“四节一环保”的功能特色,可分为资源节约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资源节约技术主要有墙体保温、昼光照明、太阳能发电、地源热泵等节能技术,污水分流、雨水回用、中水处理及科学给水等节水技术,还包括节地技术和节材技术。环境保护技术主要包括减排技术、绿色建材技术、绿化配置技术等。

3.1.3按流程划分。根据绿色医院的建设流程,可将绿色建筑技术分为绿色设计技术、绿色施工技术、智能管理技术等。

3.2 绿色医院的建筑技术

目前国外的许多绿色建筑的关键技术比较成熟,但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还不能把整个生态技术建立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4]。因此,在绿色医院的建设中,我们应该以简单技术和常规技术为主体,同时还应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把其他绿色建筑领域的高新技术,按照资源、环境、气候等相关要求,改造重组成属于绿色医院建筑自己的适宜性关键技术体系(见图1)。下面将针对“绿色医院”的技术特点介绍几项绿色建筑新技术,供大家参考。

3.2.1 地源热泵供热制冷技术。

即通过地源热泵系统,从地下浅层的土壤或地下水作、地表水作为低温热源中,提取热量或冷量,送至医院的空调系统,可供冬天采暖或夏天制冷。这项技术属于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每年能为绿色医院节省大量的能源。

3.2.2 室内环境智能控制技术。

即运用先进的智能集成控制系统,实现对室内CO2浓度、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实时监控,以及对空调等设备的节能监控,再通过自然通风利用、自然光利用、暖通空调系统等自动调节,来保证室内环境的质量和节能的成效。

3.2.3 垃圾控气热解焚烧技术。

即将医疗垃圾先热解气化成可燃气体后,给足氧气,使其充分完全燃烧,再通过先进的尾气处理装置,能实现对二恶英等有害气体的零污染排放。该技术安全可靠,对于医疗垃圾数量较多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比较经济适用。

3.2.4 医用环保墙体材料技术。

通过这项技术所研制成的医用环保墙体材料,经过处理可防止霉菌生长,对细菌也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具有无菌、防霉变、防灰尘吸附和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医院手术室和无菌病房。

3.2.5 氧化电位水消毒技术。

氧化电位水是自来水加盐后通过电解生成的绿色高效消毒剂,能高效快速改变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使其细胞渗透而死亡,且对皮肤粘膜无刺激,消毒作用后还原成普通水,无污染,无残留。这项技术可应用于医院的常规消毒。

4 绿色医院建筑技术的选择要求

技术的选择决定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水平。因此,在建设绿色医院时,我们必须在建筑技术的选择上考虑到受地域气候、建筑规模、经济效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4.1 结合实际,制定绿色建筑技术的设计目标

对绿色医院的建筑技术设计时,除了要了解自身的特点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建筑选址地域环境的气候条件,同时必须结合医院自身的建筑规模、医疗特色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性的绿色建筑技术,并根据这些具体实际情况,制定详细明确的技术目标,来引导绿色医院建筑技术体系的合理设计。

4.2 放眼未来,确保绿色建筑技术的长远成效

目前许多绿色建筑的造价较高,且开发商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使绿色建筑技术得不到体现[6]。所以,绿色医院在建筑技术的选择上必须要放眼未来,引进绿色发展战略,从长远成效的角度规划医院的节能消耗、控制污染、绿化环境等,确保绿色医院未来运行成本的降低和所带来的巨大效益。

4.3 相互整合,确保绿色建筑技术的成套一体

许多绿色建筑技术之间本身就可以相互交融,同时它们还可以与建筑材料、医院管理等相互配套使用。我们在选择绿色医院的建筑技术时,必须从医院的整体上去考虑,尽可能将它们整合成为一体,形成一套绿色建筑集成技术体系。这样一来,既便于操控,还可以加倍地放大“绿色”效应。

参考文献

[1]李胜才,刘建荣.建构兼具传统理念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31(1):98-100.

[2]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2008[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41-42.

[3]王树峰.“绿色医院”建设的3个关键问题[J].中国卫生工程,2010,(4):59-61.

[4]吕相青,许小雍.浅谈绿色建筑在中国[J].民营科技,2009,(5):209.

[5]乔世军,何林.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与节能技术应用[J].城市建筑,2008,(10):102-103.

建筑技术体系 篇5

陈卫 韩旭东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的成本中心,同时也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随着建筑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强化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已经成为施工企业“截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对施工企业来说,加强建筑工程的成本核算、“减支增效”将成为施工企业今后主要的经营战略。

关键词:建立现代化;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建立现代化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的真实性是把企业生产经营结果的统计、审计和归纳做好,施工企业从承揽工程的招投标开始财务管理机制就已经启动。而招投标费用、签订合同、施工图预算、工程备料款、进度款、材料费、劳务费、机械等费用的发生无不显现财务的管理作用。

目前,国内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监督力度不够、经营权责不清、账务不清等问题,这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为此,必须建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财务管理工作。

1.1 建立企业的权责范围 明确企业法人代表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明确总会计师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范围,明确企业财务部门的权责范围,明确企业各职能部门的权责范围,明确企业内部各级单位的权责范围,明确企业财务人员的权责范围,建立有条不紊的权责体系,通过建章立制达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目的。

1.2 依法建好账目、管住企业钱财 要严格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建立各种账目,把帐建真建实,做到会挣钱、会理钱、会管钱,建立和完善会计管理机制,做到从管理秩序看财务水平,从所建账本看管理效果,建好账目是管住钱财的依据,只有把钱管住了,反映的企业经济效益才是真实的。

1.3 加强会计监督,全面提升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要建立好财务队伍,它是财务管理上水平求突破的组织保证,对财务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整顿,作为财务人员不仅要学习贯彻会计法,还要学习国家的各种法律法规,规范财务秩序,加强财务人员的守法观念。要明确责任、增强财务人员的自律意识,提高遵守财务纪律的觉悟,培养其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勤勉作风以及对企业的忠诚理念,继续深化财务管理改革,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1.4 积极盘活企业资产、使企业保持良性循环 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工程任务尤如农民的土地一样重要。目前“垫资施工”和“工程拖欠款回收难”就像两把插在企业背上的利刃,虽然未深及致命、但也构成严重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要严格规范“垫资施工”、下大力气清收工程拖欠款,对恶意不偿还工程款的建设单位要用法律的手段进行解决,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

总之,财务管理体现在企业各项工作中,体现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更体现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企业的目标规划、投资决策、资本运营、资金筹集等都与财务管理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企业就会丧失科学性的支撑、就会放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建立现代化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

建设工程的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如何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对项目发生的成本费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预测、核算、对比、分析、改进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实施财务成本控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预定的效益目标,这是摆在所有施工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2.1 人工费的控制方法 加强劳动工资管理,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劳动有计划管理,合理安排劳动,减少窝工浪费。分工种列出定额用工,作为人工费承包依据,全面考察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工程业绩。选择好分包队伍,对某些专业工程项目可实行分包,承包价应低于企业与业主所承包的这部分工程金额。压缩非生产人员的比例,减少临时用工数,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把临时工作量分流到人工充裕的分部分项工程之中。采用工作量事先确定的方式,以做到在施工的初期就可基本确定人工费用的支出,便于准确地把握人工费用的盈亏情况。

2.2 材料费的控制方法 根据定额和施工进度编制材料计划,并确定好材料的进出场时间,因为如果进场太早,就会早付款给材料商,增加公司贷款利息,还可能增加二次搬运费,有些易受潮的材料更可能堆放太久导致不能使用需重新订货、增加成本,若材料进场太晚又会影响工程进度还可能造成误期罚款或增加赶工费。对采购的材料要认真计量验收,如遇到材料数量不足、质量差,要及时进行索赔。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用料,实行限额领料制,加强现场管理,做好材料的保管工作,减少保管损耗。并充分利用边角料,做好包装品和余料的价值回收工作。加速周转材料的周转速度。在项目施工中,周转材料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施工企业在施工计划安排时,应该本着经济、有效的原则,尽量缩短周转材料的周期,加速周转速度,提高周转次数,从而减少费用开支,节约成本。对于存在分包情况的,项目经理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与分包商确定一个合理的材料损耗率,建筑材料由其包干使用。如果材料节约,则双方分成;反之则按照超额量从分包款中扣除相关费用。这样有利于让每一个分包商或施工人员在材料用量上都与其经济利益挂钩,降低整个工程的材料成本。

2.3 机械使用费的控制方法 机械费的支出是否合理,其根本在于施工技术方的编排是否科学。在工程开工前期,施工企业就应针对施工方案,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做好机械使用的成本预测,并在施工规范准许的范围内,权衡整体效益,不断完善和修改方案,最终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机械使用安排。在施工过程,机械费的降低,应做好以下工作:

①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方案,从机械性能、操作运行和合理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工程施工的施工机械,做到经济与实用并存。②本着“利用率高、经济适用、技术先进”的原则,做好工序、工种机械施工的组织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效能,节约机械费用。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施工机械设备管理体制,按计划对企业施工机械设备进行维修改造和保养,保证机械完好,随时都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在施工中正常运转,提高机械利用率。同时开展对外经营业务。

2.4 其他直接费的控制方法 原则上,其他直接费是按以上费用分析转入的。特别注意的是,现场材料二次搬动费发生的汽车、小拖运费,应按白班计价,经项目经理签证后,分析记入此项费用。

2.5 间接费用的控制方法 项目部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记入“间接费用”明细科目。按工程取费标准计取的施工管理费,由企业本部、工区(建筑分公司)、项目部三级按比例分成,上交部分记入“间接费用”;其他在施工中发生的费用归入有关成本科目。

为了落实上述几项费用的控制活动,必须完善企业的成本管理核算体系。把成本管理贯穿于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之中。施工企业的核算体制应随企业的管理体制而转变,形成以项目为中心,分层管理、分布核算的核算管理体制。在组织施工生产过程中,每个部门、每道工序与经济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紧密衔接、互相制约。在实施过程中,以月度为核算考核期,对应于月度施工计划,逐月核算出工程项目的实际

钢结构体系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 篇6

【关键词】钢结构体系;技术;工程应用

1.高层钢结构住宅承重钢结构体系

1.1体系的分类

1.1.1钢框架结构体系

其特点是受力明确,平面布置灵活,为建筑提供较大的室内空间,且结构各部分刚度比较均匀,具有较大的延性,自振周期较长,因而对地震作用不敏感,抗震性能好,结构简单,构件易于标准化、定型化,施工速度快.但框架结构属典型的柔性结构体系,其侧向刚度差,易引起非结构构件的破坏。

1.1.2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

为了提高钢框架的侧向刚度,有效地抵抗水平荷载,减少层间位移,通常在墙体平面内布置由角钢或槽钢构成的垂直支撑体系,当房屋较高时,较纯框架经济。支撑设置的位置要合适,为了与建筑设计相协调,一般布置在窗台下至下层窗顶之间,既隐蔽又能满足支撑体系的需求。考虑到门窗的布置,可采用W 形、X 形、K 形、人字形和门式等形式。支撑与框架铰接,按拉杆或压杆设计。设计时可根据建筑物高度及水平力作用情况调整支撑的数量、形式和刚度。为了有效地提高钢框架的侧向刚度,支撑应沿建筑物同一平面四周环向封闭布置,以形成一个封闭的加强箍。偏心支撑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较好的延性和耗能性能,可在强震区采用。

1.1.3交错桁架结构体系

由房屋外侧的柱子和跨度等于房屋宽度的桁架组成,桁架高度等于层高,在相邻柱上为上下层交错布置,楼板一端搁置在桁架的上弦,另一端搁置在相邻桁架的下弦。由于两开间布置一榀桁架,且中间无柱子,所以非常适合要求各单元灵活布置的住宅、旅馆建筑。同时,因为桁架隔层布置,减小了桁架弦杆引起的局部弯矩,使柱在框架平面内的弯矩很小,主要受轴力,有利于减小柱的断面尺寸,框架的横向刚度大,侧向位移小。

1.2设计原则

承重钢结构体系的结构设计宜遵循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的一般设计原则,在具体设计时,若较难满足强柱弱梁的设计公式,则满足轴压比要求也可。框架主梁的材料一般可选用热轧或高频焊接H 型钢,次梁可以有多种作法。框架柱子的材料一般可选用热轧或焊接工字钢、H 型钢、方(箱形)钢管、圆钢管或冷弯薄壁型钢、轻型热轧型钢。为了节约钢材,降低造价,框架柱也可采用在空钢管内浇筑高强素混凝土而形成的钢管混凝土框架柱。由于钢管混凝土柱结合了钢柱与混凝土柱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抗震性能和耐火性能。其单柱的轴向承载力大幅提高,使钢柱截面尺寸大幅减小。与H 型钢柱相比,用钢量可节省约50%,造价约降低45%。

1.3连接形式

框架横梁与柱在强轴方向适于采用刚性连接;而在弱轴方向宜结合支撑布置采用钢管柱设计方案。钢框架梁柱节点连接的构造形式为:①螺栓连接;②焊接连接;③栓、焊混合连接。焊接节点的连接刚度大,混合节点次之,螺栓节点的连接刚度较小,但螺栓连接的安装施工速度最快,且在现场拼接和安装时,施工质量容易保证。主梁与次梁之间一般也采用铰接,在连接构造上以焊接和高强度螺栓连接为主,也可采用栓、焊混合的连接方式:梁腹板用高强度螺栓连接,翼缘用焊接,可先用螺栓安装定位,再对翼缘施焊。

2.楼面结构体系

楼面结构由钢梁和楼面板组合而成。楼盖除了将竖向荷载直接分配给墙、柱外,更主要的作用是参与并保证和抗侧结构的空间协同作用。因此,必须保证楼盖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同时应尽量采用技术和构造措施减轻楼板自重,并提高施工速度。作为民用住宅的楼面结构,楼板还应具有较好的隔热、隔声、保温、防水和防火性能。为了保证钢梁的整体稳定性,楼面主、次梁应采取紧凑型构造措施。目前主要采用的楼板形式如下:

2.1压型钢板-现浇混凝土组合楼板

整体分析时要考虑组合楼板的各向异性对框架梁的影响:①根据楼板设置情况确定是连续板或简支板、传力路径是单向还是双向;②组合钢梁是按强边还是弱边组合造成的刚度差异;

2.2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板

即钢梁与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薄板连接,上浇混凝土薄板以组成叠合楼板。由于这种楼板不仅具有现浇组合楼盖的整体性,还可以省去压型钢板,也无需支模,施工方便,可降低楼板造价,应为首选。

3.围护结构体系

内外墙的造价约占钢结构住宅总造价的30%,对钢结构住宅的造价影响很大,同时,为减轻结构自重,满足建筑节能要求,充分发挥钢结构住宅的优势,其围护墙体要满足自重轻、强度高、保温隔热性好、安装可靠、经久耐用、经济合理的要求,故应采用轻质材料。如外墙可采用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墙板(ALC板)、SRC 复合保温墙板、钢丝网复合保温板、植物纤维强化空心墙板、玻璃纤维加强水泥墙板等工厂预制的标准化轻质墙板和玻璃幕墙等。内墙可采用轻钢龙骨石膏板、加气混凝土轻质墙板、ALC 轻质砌块、轻质改性石膏砌块、夹层复合板、稻草板等。ALC 板自重轻,抗震性好,安装方便,施工速度快,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防水性和防火性,非常适合与钢结构配套使用,使用250mm 以上厚度的ALC 板作为外墙,可达到节能50%的要求,是理想的节能型墙体材料。钢丝网复合保温板或夹层复合板具有质轻、墙薄、高效施工等特点和较好的抗震、隔音等性能,可分别用于各种结构的外墙或框架结构的非承重墙。稻草板除了具有质轻、墙薄、高效施工等特点外,还具有抗震、透气性和人居亲和性好等特点,适用于多层建筑非承重的内隔墙。屋盖系统尽量采用有檩体系,屋面材料可与楼面相同,也可采用彩色压型钢板防水屋盖,该屋盖系统既具备了良好的防水防腐效果,又起到了屋面的隔热保温作用,丰富了建筑物的外部造型。如洁面彩色涂层压型钢板屋面系统,具有如下特点:①屋面无明钉,防水性能极佳,可做成大小头,适应屋面的复杂变化,且可自由伸缩;②板肋较低,采用卷边方式固定;③惯性矩小,易做成三维曲面板,屈服强度为300MPa;④造价适中;⑤适用板材:钢板、铝板、铜板、钛鋅板等,其中尤以钢板的造价最经济。彩涂板本身具有良好的防水性,不会漏水,产生漏水的主因是压型钢板、夹芯板板缝处理不好。

4.钢结构住宅的特点和综合效益

4.1结构轻质高强,抗震性好,工程造价低

钢材的抗拉、抗剪强度相对较高。钢结构住宅可以充分发挥钢材自重轻、强度高、延性好、塑性变形能力强、抗震性能好的特点,不仅所受的重力和地震作用小,从而减小梁、柱截面尺寸,节约钢材,而且还可以降低造价和运输安装费用。

4.2外部造型美观,空间布局灵活,建筑功能增强

由于钢材轻质高强的特点,便于形成大柱距、大开间的建筑空间,灵活地分隔和布置室内的分区,更好地满足现代住宅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与砖混结构或混凝土结构相比,其有效使用面积可提高10~15%。建筑造型可丰富多彩,也可简洁明快。

4.3易于改造,管线布置方便

钢结构的内部分割、接高、加固等较为灵活。钢梁的腹板允许穿越小于一定直径的管线,加之结构空间的孔洞与空腔,使管线布置、更换、修理方便。

4.4符合节能环保要求

钢结构住宅建筑所用材料主要是环保型绿色可回收或易降解的材料,在建筑物需拆除时,钢材可全部回收利用,大大减少了建筑垃圾,对周围环境污染小,利国利民。

5.结束语

建筑中水利用技术体系研究与探讨 篇7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瓶颈, 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形势更为严峻, 而北京是极度缺水的特大型城市。北京是资源型重度缺水的特大城市, 每年水资源缺口已达到15 亿m³,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00m³, 更需要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早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耗资千亿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 月正式通水, 一期通水时, 习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在南水北调之前, 北京市水资源缺口约15 亿m³/ 年, 然而北京冲厕用水量超过4 亿m³/ 年。据统计, 建筑生活用水约占城市用水总量的60%, 建筑节水不容忽视, 其中冲厕用水占生活用水总量的30% 左右, 用南水北调的水通入居民家里用来冲厕非常可惜。中水冲厕弥补水资源空缺有很大的必要和空间。

二、新建保障性住房应安装户内中水冲厕设施

2014 年8 月8 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节水工作的通知》建城【2014】114号文提出了“优水优用、就近利用、循序利用、集散结合”的再生水利用原则, 在第六条明确规定:积极推广建筑中水利用, 广泛开展绿色建筑行动, 鼓励居民住宅使用建筑中水, 将洗衣、洗浴和生活杂用等污染较轻的灰水收集并经适当处理后, 循序用于冲厕, 提高用水效率。

2015 年4 月2 日《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国发【2015】17 号文) 简称“水十条”要求, “自2018 年起, 北京市2 万平方米、天津市5 万平方米、河北省10 万平方米以上集中新建的保障性住房, 应安装建筑中水设施。”

2015 年7 月13 日《中国建设报》刊登的“创新思路, 加强节水, 推进“水十条”的落实——访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的文章中说:“目前, 要解决好建筑再生水利用, 应把目光再度聚焦, 即从小区投向每一个家庭, 把水循环利用解决在住家之内。在住宅卫生间之内解决灰黑分离, 灰水将简单处理后循序用于冲厕, 此举可节水30%。”这就是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的“集散结合”, 积极推进建筑中水利用, 在保障性住房中率先要求安装建筑中水设施的依据。章林伟认为, 居民自家将洗衣、洗浴和生活杂用等污染较轻的灰水收集并经适当物理过滤和消毒处理后, 循序用于冲厕, 这就是户内中水, 是目前比较可行的提高用水效率的途径。采用户内中水, 第一节水效果明确;第二简单易行, 有可操作性;第三自家用自家的水, 避免交叉感染, 也解决了居民的心理障碍问题。

三、模块化户内中水集成系统技术简介

( 一) 定义

模块化户内中水集成系统建筑排水节水领域的创新技术, 是对室内排水系统的重大结构改变和创新, 填补了户内废水循环利用的空白 (见图1) 。该技术是将卫生间排水横支管集成为模块, 集同层排水与盥洗、淋浴、洗衣 (“三洗”) 优质杂排水自动收集、储存、过滤、消毒、回用冲厕功能为一体的户内循环水利用集成装置技术。

( 二) 水量分析

根据2012 年我国居民家庭生活用水类别比例进行分析, 三洗废水占生活用水总量的47.2%, 冲厕用水29.1% (见图2) 。因此, 三洗废水完全可以满足冲厕用水, 其余部分18%用于模块内部反冲洗和排空等功能, 保证模块的清洁。

( 三) 主要技术功能

首先它是一个户内中水冲厕系统, 能够为居民节水省钱;其次它是一套健康安全的卫生间同层排水系统, 能够根治传统住宅卫生间“裂、渗、漏、臭、堵、污染、排水噪音”质量通病;另外, 从建筑单体整体来看还是一套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 节地节材。

( 四) 主要技术优势

1. 高效节水减污节水效率高达生活用水总量的30% 以上, 三口之家每年可以节约40吨水, 节水的同时等量减污。

2. 智能化运行使用简单可靠

模块内配有水质识别装置、排空装置、溢流装置, 而且采用物理原理, 过滤装置无需能耗就能够实现两级过滤和自动反冲洗, 比其他生物处理方式更为可靠。

模块化户内中水的收集、处理、回用全部智能化控制, 可实现液位控制、中水泵回、自动溢流、自洁排污等安全运行, 操作简单, 功能齐全, 不改变居民生活习惯。无需专人值守无需洗网。住户仅需每隔3 个月~ 6 个月自助投药一次。

3. 水质安全可靠杜绝室内二次污染

2013 年9 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卫生学评价研究中心对该系统的中水水质进行了卫生学检测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 模块化户内中水集成系统水样中未检测到相关健康危害因素。结合已经使用5 年~8 年的实际效果, 未发现水质对户内环境及人体健康危害现象;系统设计的自动定时消毒功能及消毒措施, 消毒效果能够满足水质安全性要求;谱尼测试结果表明, 系统正常运行工况下, 水质各项指标均能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 冲厕用水水质要求。

防虹吸倒流污染措施可靠, 满足《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空气隔断防止中水倒流污染自来水的强制要求。

4. 安全可靠的同层排水系统

(1) 使用寿命长

汇集水箱采用工程UPVC整体成型制作, 一个卫生间一个整体模块, 敷设在地面内, 不见阳光, 潮湿密封, 不易老化, 能够与建筑主体同寿命。

(2) 同层安装不渗不漏

整体模块没有接头, 不存在渗漏隐患。集成装置安装于结构楼板上方, 排水横支系统均不穿越楼板, 划清了楼上和楼下的户界, 产权明晰, 节水模块地面设有检修口维护自主, 解决了漏水和噪音的户间干扰问题。无需吊顶, 增大了建筑各层卫生间空间, 与设计同步使得卫生间器具布置灵活不受支管定位限制, 节约室内空间, 提高了卫生间使用效果。

(3) 排水能力大

内螺旋加强型塑料材质的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排水能力强, 在湖南大学进行了高塔试验测试, 结果显示最大排水能力可达到10L/s。能够实现单管排水又排气, 并且对于高层建筑—节省一根通气管, 实现节地节材。

(4) 地漏防臭效果好安全防疫

模块内设有集中隐蔽式间接排水水封装置, 洗衣、淋浴、洗手任何一个排水点排水, 都对集中水封进行充水, 地漏水封置换率高, 水封有保证, 比其它排水系统防臭效果提高了10 倍以上。

5. 无需管网, 运行费用低

优质杂排水户内微循环, 没有公用管网, 居民对自家中水冲厕来源放心。无需单独设置小区中水站、中水管网、泵站、中水表等, 并且无需公共管理, 运行成本很低。简单的计算一下, 模块化户内中水技术只有在潜流泵启动时耗电, 启动1 次只需40s, 寿命是30 万次, 而小区中水需要24 小时保证供水, 泵和管网的耗损都比户内大。综合耗电、药剂和滤网等每月运行费用仅需3 元~4 元。

6. 技术标准完善建筑一体化设计优势突出

(1) 模块化户内中水集成系统技术的设计、施工验收可依据使用的技术标准和标准图集: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住宅卫生间》14J914 ( 二) 第66 页~ 70 页, 立项启动编制的2015 行业标准《模块化户内中水集成系统技术规程》, 已经完成征求意见稿, 预计2016年6 月份报批;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等四局委编制了《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应用模块化户内中水集成系统技术导则》, 为贯彻落实“水十条”关于新建保障性住房安装中水设施要求, 近期将在北京市保障房结合精装修环节集中推广。

(2) 创新节点, 防疏结合, 根治楼板渗漏

从建筑构造和结构设计入手, 采用专用节点和防止夹层积水, 解决了楼板渗漏问题。在穿越楼板部位, 采用了独特承口连接方式的立管穿楼板专用连接件, 用于连接楼上节水模块和楼下排水立管, 根治降板区楼板集水渗漏难题。

( 五) 即将全面推广普及

模块化户内中水集成系统已经经过10 年工程实践, 应用建筑面积超过600 万平方米。该技术在2012 年被列入科技部《国家科技惠民先进科技成果目录指南》、2013 年国家重点新产品、2015 年《节水治污水生态修复适用技术目录》、《2014 年北京市绿色建筑适用技术目录》。多地已经列入贯彻落实“水十条”节水截污的重要技术措施和部品予以推广普及。

四、建筑小区再生水综合利用技术体系

( 一) 合理选择再生水利用方式

目前, 再生水利用方式主要有三种, 市政中水、小区中水和建筑中水 (户内中水) 。北京是国内使用中水冲厕执行最好的城市, 为中水冲厕再生水利用技术方案实践和评价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过10 年的实际应用表明, 市政中水入户冲厕存在需要建设入户管网, 投资巨大, 成本倒挂和很难实现的问题, 小区中水站存在受到入住率已经专业管理、水质无法保证、成本倒挂、住户有心理障碍等实际问题, 户内中水是将住户自家的三洗废水进行利用, 比较容易接受。因此, 户内中水利用是住宅节水减排的重要方式。

依据“水十条”提出的“集、散”结合原则, 笔者认为构建市政中水、小区 (区域) 中水、户内中水三级利用方式, 形成对生活污水、公共市政污水再生利用的科学利用体系, 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以及与雨水收集利用相结合, 实现“雨、污”共治及再生水利用的生态文明用水、排水体系, 创建普及海绵城市、海绵小区、海绵建筑, 实现“人水和谐, 绿色发展”的目标。

( 二) 建筑小区生活污水综合利用原则

在“水十条”等诸多指导性、纲领性政策文件指导下, 转变节水和治水思路, 城市再生水利用应以“先户内、后户外, 户内梯级利用与户外污水再生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以“源头节水减量, 户外就地处理, 就近利用”为目标。从原水水质、使用要求与功能区分, 全过程综合选择户内中水、小区中水和市政水中。

( 三) 技术体系流程

住宅卫生间是城市给水管网的末端, 排水管网的始端。因此, 在住宅卫生间内推行微循环的模块化户内中水集成系统, 是节约优先、源头减污的重要措施。实现供水减量节水30%, 同时实现源头减污30%, 户内微循环, 经济安全。符合居民需求有利于提高住宅品质, 便于推广普及。户内排水全部经污水管道排出, 立管无需废污分流, 可节约管材和室内空间。

户内排出的污水, 收集到小区中水站, 处理后用于小区绿化、道路冲洒、景观用水或建设中水洗车站, 同时考虑与雨水收集和储存设施并网运行, 提高水源和再生水利用可靠度, 以便形成稳定的再生水利用途径和常态。

多余的中水可以进入市政管网, 参与大循环, 构建大体系。实现污水“零排放” (含达标排放) 的理想状态 (见图3) 。

通过户内中水微循环、小区中水中循环和市政中水大循环的三级管网建设方式, 可以实现户内重复利用, 小区污水再生利用及污水零排放目标。通过市政大循环实现城市再生水综合平衡与调度, 贯彻落实“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和推进再生水利用, 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难题, 实现生态文明用水, 山青、水秀、城市美、人健康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5 结语

综上分析, 模块化户内中水技术已具有推广应用的条件, 符合“四节一环保”可持续发展要求, 居民点滴生活方式的选择就可以为国家节省水资源而作出贡献, 并减少污水外排量, 降低城市污水处理负担以及对水环境污染。它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使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的技术措施与部品, 能够为用户营造安全、舒适、健康、宜居、环保的住宅环境。

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 越是“微循环”的建筑小区再生水综合利用策略越绿色, 由居民家中的微循环, 到小区的微循环, 再到市政的就近利用, 符合“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 从根源上解决了再生水利用矛盾, 是落实“水十条”的可行途径。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水资源利用和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再加上存在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 水问题越来越突出, 并直接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虽然近年来再生水利用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并已有一定发展, 但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建筑中水利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散循序利用的理念下逐层分析户内中水的理念、原理及技术优势, 基于就近利用、集散结合的原则提出了户内中水与小区污水再生处理方式联合利用理念, 构建住宅小区生活污水零排放的技术体系, 为提高海绵住宅、海绵小区、绿色建筑再生水利用率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案和措施, 贯彻落实绿色发展和到2020年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 北京达到30%的节水减排要求, 减少碳排放, 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关键词:建筑中水利用,政策趋势,户内中水,模块化

参考文献

建筑中水利用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篇8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城市建设中对节水型城市和非传统水资源利用都有相关要求, 我国已把节水作为一项重大国策。建筑中水利用根据其途径和规模分为市政中水、小区中水和户内中水。本文主要以我国建筑小区和户内生活中水利用形式的现状和问题展开研究与应用, 并且基于近年来节水和中水利用的新政策及其趋势为基础, 剖析我国再生水利用发展过程所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导向。提出了在建筑领域尤其是老旧小区功能提升改造、绿色建筑及海绵建筑、海绵小区的建设中, 应坚持“先户内、后户外、优水优用、就近利用”改造、建设原则, 做好建筑领域内再生水利用工作, 实现节水减污目标。

模块化户内中水集成系统已经经过10年工程实践, 应用建筑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该技术在2012年被列入科技部《国家科技惠民先进科技成果目录指南》、2013年国家重点新产品、《2014年北京市绿色建筑适用技术目录》、2015年《节水治污水生态修复适用技术目录》。多地已经将其列入贯彻落实“水十条”节水截污的重要技术措施和部品予以推广普及。

2014年8月8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节水工作的通知》 (建城[2014]114号文) 提出了“优水优用、就近利用、循序利用、集散结合”的再生水利用原则, 在第六条中明确规定:积极推广建筑中水利用, 广泛开展绿色建筑行动, 鼓励居民住宅使用建筑中水, 将洗衣、洗浴和生活杂用等污染较轻的灰水收集并经适当处理后, 循序用于冲厕, 提高用水效率。2015年4月2日发布的《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国发[2015]17号文) 简称“水十条”要求, “自2018年起, 北京市2万平方米、天津市5万平方米、河北省10万平方米以上集中新建的保障性住房, 应安装建筑中水设施。”

二、重要途径

据统计, 建筑生活用水约占城市用水总量的60%, 建筑节水不容忽视,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瓶颈, 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形势更为严峻, 而北京是极度缺水的特大型城市。北京是资源型重度缺水的特大城市, 每年水资源缺口已达到15亿m³,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00m³, 更需要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早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其他地区应增强忧患意识, 要解决好建筑再生水利用。

建筑生活用水中, 冲厕用水占生活用水总量的30%左右, 居民家里用净水冲厕非常可惜, 中水冲厕弥补水资源空缺有很大的必要和空间。耗资千亿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正式通水, 一期通水时, 习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在南水北调之前, 北京市水资源缺口每年约15亿m³, 然而北京冲厕用水量每年超过4亿m³。

2015年7月13日《中国建设报》刊登了加强节水创新思路推进“水十条”的落实——访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一文。该文中说“目前, 要解决好建筑再生水利用, 应把目光再度聚焦, 即从小区投向每一个家庭, 把水循环利用解决在住家之内。在住宅卫生间之内解决灰黑分离, 灰水将简单处理后循序用于冲厕, 此举可节水30%。这就是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的“集散结合”, 积极推进建筑中水利用, 在保障性住房中率先要求安装建筑中水设施的依据。章林伟认为, 居民自家将洗衣、洗浴和生活杂用等污染较轻的灰水收集并经适当物理过滤和消毒处理后, 循序用于冲厕, 这就是户内中水, 是目前比较可行的提高用水效率的途径。采用户内中水, 第一节水效果明确;第二简单易行, 有可操作性;第三自家用自家的水, 避免交叉感染, 也解决了居民的心理障碍问题。

三、模块化户内中水集成系统技术

(一) 定义

模块化户内中水集成系统建筑排水节水领域的创新技术, 是对室内排水系统的重大结构改变和创新, 填补了户内废水循环利用的空白 (见图1) 。该技术是将卫生间排水横支管集成为模块, 集同层排水与盥洗、淋浴、洗衣 (“三洗”) 优质杂排水自动收集、储存、过滤、消毒、回用冲厕功能为一体的户内循环水利用集成装置技术。

(二) 水量分析

根据2012年我国居民家庭生活用水类别比例进行分析, 三洗废水占生活用水总量的47.2%, 冲厕用水29.1% (见图2) 。因此, 三洗废水完全可以满足冲厕用水, 其余部分18%用于模块内部反冲洗和排空等功能, 保证模块的清洁。

(三) 主要技术功能

首先它是一个户内中水冲厕系统, 能够为居民节水省钱;其次它是一套健康安全的卫生间同层排水系统, 能够根治传统住宅卫生间“裂、渗、漏、臭、堵、污染、排水噪音”质量通病;另外, 从建筑单体整体来看还是一套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 节地节材。

(四) 主要技术优势

(1) 高效节水减污

节水效率高达生活用水总量的30%以上, 三口之家每年可以节约40吨水, 节水的同时等量减污。

(2) 智能化运行使用简单可靠

模块内配有水质识别装置、排空装置、溢流装置, 而且采用物理原理, 过滤装置无需能耗能够实现两级过滤和自动反冲洗, 比其他生物处理方式更为可靠。

模块化户内中水的收集、处理、回用全部智能化控制, 可实现液位控制、中水泵回、自动溢流、自洁排污等安全运行, 操作简单, 功能齐全, 不改变居民生活习惯, 无需专人值守无需洗网, 住户仅需每隔3个月至6个月自助投药一次。

(3) 水质安全可靠杜绝室内二次污染

2013年9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卫生学评价研究中心对该系统的中水水质进行了卫生学检测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

一是模块化户内中水集成系统水样中未检测到相关健康危害因素。结合已经使用5年~8年的实际效果, 未发现水质对户内环境及人体健康危害现象。

二是系统设计的自动定时消毒功能及消毒措施, 消毒效果能够满足水质安全性要求。

三是谱尼测试结果表明, 系统正常运行工况下, 水质各项指标均能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冲厕用水水质要求。

四是防虹吸倒流污染措施可靠, 满足《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空气隔断防止中水倒流污染自来水的强制要求。

(4) 安全可靠的同层排水系统

1. 使用寿命长

汇集水箱采用工程UPVC整体成型制作, 一个卫生间一个整体模块, 敷设在地面内, 不见阳光, 潮湿密封, 不易老化, 能够与建筑主体同寿命。

2. 同层安装不渗不漏

整体模块没有接头, 不存在渗漏隐患。集成装置安装于结构楼板上方, 排水横支系统均不穿越楼板, 划清了楼上和楼下的户界, 产权明晰, 节水模块地面设有检修口维护自主, 源头过滤防堵, 解决了漏水和噪音的户间干扰问题。无需吊顶, 增大了建筑各层卫生间空间, 与设计同步使得卫生间器具布置灵活不受支管定位限制, 节约室内空间, 提高了卫生间使用效果。

3. 排水能力大

内螺旋加强型塑料材质的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排水能力强, 在湖南大学进行了高塔试验测试, 结果显示最大排水能力可达到每秒10升。能够实现单管排水又排气, 并且对于高层建筑节省一根通气管, 实现节地节材。

4. 地漏防臭效果好

模块内设有集中隐蔽式间接排水水封装置, 洗衣、淋浴、洗手任何一个排水点排水, 都对集中水封进行充水, 地漏水封置换率高, 水封有保证, 比其它排水系统防臭效果提高了10倍以上。

(5) 无需管网运行费用低

优质杂排水户内微循环, 没有公用管网, 居民对自家中水冲厕来源放心。无需单独设置小区中水站、中水管网、泵站、中水表等, 并且无需公共管理, 运行成本很低。简单的计算一下, 模块化户内中水技术只有在潜流泵启动时耗电, 启动1次只需40s, 寿命是30万次, 而小区中水需要24h保证供水, 泵和管网的耗损都比户内大。综合耗电、药剂和滤网等每月运行费用仅需3元~4元。

(6) 技术标准完善建筑一体化设计优势突出

1.模块化户内中水集成系统技术的设计、施工验收可依据使用的技术标准和标准图集、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住宅卫生间》14J914 (二) 第66页~70页, 已经立项启动编制的2015行业标准《模块化户内中水集成系统技术规程》已经完成征求意见稿, 预计2016年6月份报批。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等四局委编制了《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应用模块化户内中水集成系统技术导则》, 为贯彻落实“水十条”关于新建保障性住房安装中水设施要求, 近期将在北京市保障房结合精装修环节集中推广。

2.创新节点, 防疏结合, 根治楼板渗漏。从建筑构造和结构设计入手, 采用专用节点和防止夹层积水, 解决了楼板渗漏问题。在穿越楼板部位, 采用了独特承口连接方式的立管穿楼板专用连接件, 用于连接楼上节水模块和楼下排水立管, 根治降板区楼板集水渗漏难题。

(7)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及同类技术比较

2013年,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住宅实验室对模块化排水及户内中水集成系统, 在北京市某建筑面积5万m2的公租房小区, 进行了全生命周期节水减排量评估。其中住宅面积3.2万m2, 户数700户, 每户2.8人。小区内按照3栋32层住宅楼 (层高2.7 m) 计算, 标准层每两户一个公共管井, 户内卫生间降板300 mm。

减碳量

在计算标准工况下, 采用户内中水系统与小区中水系统的碳排放量结果见表1、表2。

节能量

户内中水系统不出户, 无管网, 且仅在向马桶水箱提水时耗电。而小区中水需要向楼房高压供中水, 应属于公共系统, 需要24小时不间断保压供水, 耗电量大。因此, 户内中水比小区中水节电量高达90%以上。

节水量

户内中水系统利用优质杂排水冲厕, 从用水总量来看, 节省的水量基本等于居民生活冲厕用水量。仅从用水量角度来说, 与小区中水系统并无实质差异。表4为采用户内中水系统与不采用任何中水系统的用水量对比。

投资成本分析

小区户数以700户计, 建筑全寿命期以50年计。模块化排水及户内中水集成系统按照每户成本6000元计算。户内中水与小区中水系统工况及成本分析如表5、表6所示。

综上所述, 在计算标准工况下, 全寿命期过程中, 采用户内中水系统比采用小区中水系统减碳约65.8%;节约钢材约17.39 t, 节约混凝土约64.95 t, 节约运行耗电量86500 k Wh/年, 节约维护耗电量4325 k Wh/年, 全寿命期节约耗电量454万k Wh;节约基建加运营总投资约97万元。小区采用户内中水系统比不采用任何中水措施年节水2.1万m3, 全寿命期节水105万m3。

四、建筑小区再生水综合利用技术体系

(一) 合理选择再生水利用方式

目前, 再生水利用方式主要有三种, 市政中水、小区中水和建筑中水 (户内中水) 。北京是国内使用中水冲厕执行最好的城市, 为中水冲厕再生水利用技术方案实践和评价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过10年的实际应用表明, 市政中水入户冲厕存在需要建设入户管网, 投资巨大, 成本倒挂和很难实现的问题, 小区中水站存在受到入住率已经专业管理、水质无法保证、成本倒挂、住户有心理障碍等实际问题, 户内中水是将住户自家的三洗废水利用, 比较容易接受。因此, 户内中水利用是住宅节水减污的重要方式。

依据“水十条”提出的“集、散”结合原则, 笔者认为构建市政中水、小区 (区域) 中水、户内中水三级利用方式, 形成对生活污水、公共市政污水再生利用的科学利用体系, 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以及与雨水收集利用相结合, 实现“雨、污”共治及再生水利用的生态文明用水、排水体系, 创建普及海绵城市、海绵小区、海绵建筑, 实现“人水和谐, 绿色发展”的目标。

(二) 建筑小区生活污水综合利用原则

在“水十条”等诸多指导性、纲领性政策文件指导下, 转变节水和治水思路, 城市再生水利用的应以“先户内、后户外, 户内梯级利用与户外污水再生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以“源头节水减量, 户外就地处理, 就近利用”为目标。从原水水质、使用要求与功能区分, 全过程综合选择户内中水、小区中水和市政水中。

(三) 技术体系流程

住宅卫生间是城市给水管网的末端, 排水管网的始端。因此, 在住宅卫生间内推行微循环的模块化户内中水集成系统, 是节约优先、源头减污的重要措施。实现供水减量节水30%, 同时实现源头减污30%, 户内微循环, 经济安全。符合居民需求有利于提高住宅品质, 便于推广普及。户内排水全部经污水管道排出, 立管无需废污分流, 可节约管材和室内空间。

户内排出的污水, 收集到小区中水站, 处理后用于小区绿化、道路冲洒、景观用水或建设中水洗车站, 同时考虑与雨水收集和储存设施并网运行, 提高水源和再生水利用可靠度, 以便形成稳定的再生水利用途径和常态。

多余的中水可以进入市政管网, 参与大循环, 构建大体系。实现污水“零排放” (含达标排放) 的理想状态 (见图3) 。

通过户内中水微循环、小区中水中循环和市政中水大循环的三级管网建设方式, 可以实现户内重复利用, 小区污水再生利用及污水零排放目标, 通过市政大循环实现城市再生水综合平衡与调度, 贯彻落实“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和推进再生水利用, 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难题, 实现生态文明用水, 山青、水秀、城市美、人健康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结语

综上分析, 这些新技术符合“四节一环保”可持续发展要求, 居民点滴生活方式的选择就可以为国家节省水资源而作出贡献, 并减少污水外排量, 降低城市污水处理负担以及对水环境污染。它是“十三五”规划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落实, 同时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使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的技术措施的实施, 能够为用户营造安全、舒适、健康、宜居、环保的住宅环境。

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 越是“微循环”的建筑小区再生水综合利用策略越绿色, 由居民家中的微循环, 到小区的微循环, 再到市政的就近利用, 符合“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 从根源上解决了再生水利用矛盾, 是落实“水十条”的可行途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对水资源利用和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并且存在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 水问题越来越突出, 直接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虽然近年来再生水利用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并已有一定发展, 但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建筑生活中水利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散循序利用的理念下逐层分析户内中水的理念、原理及技术优势, 基于就近利用、集散结合的原则提出了户内中水与小区污水再生处理方式联合利用理念, 构建住宅小区生活污水零排放的技术体系, 为提高海绵住宅、海绵小区、绿色建筑再生水利用率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案和措施, 贯彻落实绿色发展和到2020年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 北京达到30%的节水减污要求, 减少碳排放, 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关键词:建筑中水利用,政策趋势,户内中水,模块化

参考文献

建筑技术体系 篇9

1 实践教学的意义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相对比较强的学科, 其实践性教学应处在其教学体系中的核心位置。近年来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统计呈现出, 绝大部分的毕业生最终的毕业去向是施工企业和监理公司从事现场施工技术和监理的工作, 少部分人是从事土建行业行政管理、建筑设计等工作, 及少数人则改行从事其他工作。这表明, 绝大多数专业学生毕业后, 最终工作去向还是在生产一线的。所以, 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相应的调整, 构建以职业技术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地位, 对培养高级工程类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教育教学改革普遍滞后, 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得不到充分训练, 理论教学过程与建筑行业工程实际脱节。

2.2

高校在设置实践教学课时分配上不合理, 实验、实习及实训效果甚微, 课程实习及毕业实习, 与建筑业的实际情况相距较大;课堂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施工企业的新工艺没有长效动态的对接机制;而学生在校外学习实践中, 教师无法长期跟随在学生身边, 对其进行指导监督, 导致专业实习教学质量差, 收效低。

2.3

目前高校中所使用的教学参考书滞后或没有适合于工程实际的实训教材, 在实训环节往往以指导老师为主体安排布置任务,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没有形成内容体系。

2.4 实践教学方法综合性不强,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无法满足建筑施工单位的现场要求。

因此, 围绕职业能力研究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成为工程教育的主体和立教之本, 也是工程教育能否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3 实践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不断整合与探索, 实践教学环节不断优化, 切实构建一个以能力为核心、应用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是保证取得实践教学优秀成绩的前提条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应以“产学研一体, 教学做合一”为主要形式, 以生为本, 获得实践工作经验为目的, 以就业为导向, 建立健全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

3.1 分析企业实际需求, 增加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与建筑行业日常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性, 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对接程度。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是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 其主要实现形式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上, 包括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撰写、教学条件分析、教学途径延展等。专业教师通过深入企业一线调研, 获得企业人才供需信息, 将企业对员工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及工作态度要求进行归纳、整理、总结, 建立相应的实验、实习和实训标准, 包括建筑制图识图、测量放线、工程概预算、建筑材料检测等, 并在对应的课程中贯彻始终。考虑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和特点, 增强了实践、实习、实训等环节, 并与实际工程项目接轨。

3.2 专业课程合理设置

应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为教学的主导”的教学理念, 以知识的实践应用和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为核心, 所以课程体系的创建思路就必须打破固有的理论知识体系模式, 分析在建设单位反馈的调研信息 (如:在建设业中, 涉及到的相关建设规章, 制度等内容很多, 通常依据这些建设单位来进行施工质量监控和技术管理。) , 从中抽取实际工程案例, 进行“工程任务课程化”, 把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活动所需的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态度, 分解到实际的工程中, 将项目恢复到真实的实践中去, 以项目的实施为主线, 增强相近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 删减教材中重复内容, 真正实现在“做中学, 学中做, 学做合一”。

3.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建设单位的实践资料, 提升学生对所从事建筑行业的理解和热情

通过对建筑行业的社情和学生的学情分析, 可以看出, 在学校实训室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无法令专业学生完全实现模拟现场施工和生产工艺流程。根据施工企事业单位现场实际情况, 如何将现场工地无序的教学教学信息与教学计划进行深度对接, 如何实现“工程任务教学化”, 就是摆在每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因此, 大量工科院校的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 通过现场图片、施工流程视频、工程实际案例介绍等第一手资料, 把理论教学转化为实践教学, 使学生了解施工的实际手段, 增强感性认识, 进而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提升学生对未来将要从事建筑行业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 将“学生被动的学”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学”。

3.4 不断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为了提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自身的业务素养, 工程教育院校还应定期组织新教师进行生产社会实践, 收集现场第一手材料, 然后, 再把各位老师在现场中看到的、听到的、发现的和遇到的问题汇总, 统一进行集体集中讨论, 以教师们分小组讨论为组织形式, 进行充分交流与探讨, 取长补短, 从而达到提升新教师业务水平的目的。对实践课程而言, 应在内容上强化基础, 注重工程特色, 在不断充实新知识的过程中, 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内相关的实践课程内容有条不紊的整合起来。

结束语

纵上所述, 实践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构建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不断完善优化对提升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技术方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越来越受到建筑行业和教育界的关注, 关于实践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的研究改革在今后一段时期, 仍然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科改革的热点。

参考文献

[1]杨令芝, 彭湘华.高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M].西安:新西部杂志社, 2008 (6) .

[2]史忠建.高职教育育人新模式[C].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建筑技术体系 篇10

建筑工程模板施工因施工条件和环境复杂多变, 对施工环节本身、后续钢筋施工和砼成型等施工构成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在高大建筑结构模板工程施工中, 一旦失控将发生群死群伤的风险, 严重影响生命安全, 是施工技术管理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因而, 建筑施工模板工程的技术管理问题尤其突出, 引起各方责任主体高度重视。但在日常施工现场建筑模板工程施工专项检查中, 发现不少技术管理人员未落实模板工程施工技术措施。对模板工程支撑体系施工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 对模板工程重要的技术资料、支撑架构安全系统及搭设过程中存在一些容易忽视的问题, 未能达到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 未能可靠地承受新浇混凝土的自重、侧压力和施工荷载等部令强规要求。现将这些问题系统地总结归纳分析, 结合相关模板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采取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 以此提高施工质量, 防控事故的发生。

1 技术资料

问题:质量控制资料不健全, 专项施工方案内容不全, 针对性、实施性不强, 设计图不能指导施工;施工技术与安全交底不清;施工作业人员未组织教育、培训、考核。

安全管理对策:

(1) 组织编制、审核、审批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砼施工方案及模板工程施工应急预案。

(2) 对超高、超重、大跨度模板支撑体系专项施工方案, 落实部令要求, 组织专家论证、审查。

(3) 模板支撑体系搭设作业人员经培训考核, 持有特种作业资格证书。进场施工前, 经三级安全教育和专项安全技术交底。

(4) 按企业技术负责人及总监理工程师审批的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组织交底和施工。

(5) 关键工序关键环节施工项目负责人必须现场组织施工。

(6) 模板工程架设施工完成, 应组织行为责任主体各方对模板工程架设专项验收, 形成验收记录。

2 承载材料质量

问题:钢管和扣件外形、尺寸、表观质量未达到设计要求, 顶托直径未达到理论计算标准。

安全管理对策:

(1) 模板支撑体系材料 (钢管、扣件和顶托等) 应具有与现场批次一致的产品合格证或质量保证书、生产许可证、检验报告。

(2) “U”顶托长度应使其螺杆伸出立柱顶部不大于200mm, 螺杆伸入立柱内不得小于150mm。螺杆外径与立柱钢管内径的间隙不大于3mm。

(3) 进场材料应把好检查检验关, 实测实量, 保证其良好的承载性能, 保存抽检记录。

(4) 不同材质、尺寸注意甄别、隔离、分类及标示, 防止混用。

3 支撑架构系统稳定

问题:立柱基础未能满足承载力要求, 架构系统杆件虚设漏设;施工过程控制不严格, 自检、互检和交接检验不落实。

安全管理对策:

(1) 底层立柱基础按施工方案基础承载力要求施工和验收, 基土分层夯实, 相对密实度大于90%, 地面做素混凝土硬化, 基础外围设20cm深排水沟或集水井组织排水。

(2) 立柱安装在楼板上, 下层楼板应能支撑上层楼层荷载的能力。

(3) 立柱底部设置底座或垫板, 沿基础纵向或横向铺垫通长跳板。立柱悬空未落地的局部位置, 如:后浇带、预留洞口、电梯井等, 应设工字钢或槽钢卸荷。

(4) 模板工程竖向施工荷载采用100mm×100mm方木和“U”型顶托向竖向钢管支撑有效传递。这是落实支撑有效传递及保证分户验收中主体结构净高的重要措施。“U”顶托与楞梁两侧间的间隙必须楔紧, 安装时上下同心。

(5) 立柱间距垂直度符合规定及设计要求, 立杆的总垂直偏差不超过±100mm。

(6) 立柱采用对接扣件对接, 对接扣件应沿竖向错开的距离应大于500mm布置, 且扣件接头距离主节点不大于步距的1/3。严禁搭接, 不得将上端的立柱与下端立柱错开固定在水平拉杆上, 不得采用扣件向钢管支撑传递竖向施工荷载。

(7) 框架边梁斜支撑与内部立杆“一对一”拉结, 不得使用旋转扣件连接。

(8) 立柱底和顶分别对应设置扫地杆和水平拉杆。即在距地面上200mm立柱上, 沿纵横水平方向按纵下横上设置扫地杆。在可调顶托底部的立柱顶端沿纵横向设置一道水平拉杆。

(9) 每步距设置纵、横向水平拉杆。首层步距不大于1.5m。水平拉杆应采用对接。

(10) 竖向剪刀撑、水平剪刀撑、之字斜撑应在方案中预先画出布置图。布设时, 剪刀撑杆件的底端应与地面 (建筑结构) 顶紧, 角度宜为45~60°, 与纵、横向水平拉杆和立柱连接固定, 增加固定点的数量。剪刀撑的连接应采用搭接, 搭接长度不小于500mm。

(11) 在三维剪刀撑体系薄弱位置及荷载较大处节点, 在模架内设成格构柱形式, 使之形成双向几何不变框架单元体系, 增加模架稳定性和抗侧移刚度。

(12) 墙柱与梁板分开浇注, 所有扫地杆及纵横向水平拉杆的端部均应与四周建筑物顶紧顶牢, 提高模架支撑稳定性。

(13) 扣件的拧紧扭力矩按45~60N·m控制, 施工、监理对关键部位的扣件的拧紧扭力矩应有抽检记录。

4 施工荷载

问题:未控制堆载, 水平施工荷载超设计要求。

安全管理对策:

(1) 支撑系统应有设计计算。

(2) 泵送砼、布料机等施工采用独立支撑体系, 消除和减少施工工艺产生的水平冲击荷载。

(3) 模架上均匀分散堆料。避免局部超承载力, 使模架失稳。

(4) 大模板存放有可靠固定措施, 防倾倒。

5 结语

随着建设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发展, 影响建筑工程模板支撑体系安全的因素增多。如结构异形、外挑、错层、转换层、超大、超重等。在防治建筑施工“五大伤害”各个环节中, 建设各方责任主体应提高安全意识, 在施工前进行详细周密的施工策划, 施工中有针对性的过程控制, 施工后严格地逐项检查, 严格落实各项技术和管理措施, 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 防控施工重大危险源, 使建筑施工安全运行, 有效制止安全事故发生。

摘要:针对建筑工程模板支撑体系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总结归纳分析, 提出对策, 采取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 对提高工程质量和防控施工重大危险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模板,支撑体系,问题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JGJ162-2008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

[2]建设部建质[2009]87号.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2009.6

上一篇:作品内容下一篇: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