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技术现状

2024-06-23

我国建筑技术现状(精选十篇)

我国建筑技术现状 篇1

节能是我国的国策, 建筑节能是节能中的重中之重, 应该列为我国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建筑能耗在我国整个能耗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据预测, 到2010年, 我国房屋总建筑面积将达到519亿平方米, 其中城市171亿平方米。然而, 截至到去年, 我国节能建筑的总面积还只有2.3亿平方米, 在每年近20亿平方米的竣工面积当中, 只有五六千万平方米是节能建筑, 只占3%左右, 也就是说有97%属于高耗能建筑。

2004年11月25日, 经国务院同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我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规定中指出, “十一五”期间, 中国新建建筑要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其中, 北京、天津等少数大城市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发改委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司长赵家荣当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我国将全面展开供热体制改革, 在各大中城市普遍推行居住及公共建筑集中采暖按热表计量收费, 在小城市试点。鼓励采用蓄冷、蓄热空调、节能门窗, 加快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物的利用。虽然我国已经陆续颁布了全国各气候区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 但全国城市每年新增建筑中达到节能建筑设计标准的不到5%。我国目前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赵家荣说, 由于集中供热比分散小锅炉供热效率提高50%, 到2010年, 中国城市集中供暖普及率争取由2002年的27%提高到40%。

2 建筑节能技术

建筑节能包含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 另一部分就是从供暖、供冷的热源、输送渠道及实现方式来节约能源。一般的房子里, 30%的热量从窗户跑掉了。如果选用双层玻璃, 中间再充上惰性气体, 就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热量散发。35%热量从墙体散发, 如采用隔热材料, 增加保温层, 节能效果就很明显。智能化建筑首先要达到节能的标准和良好的居住舒适度, 其次才是家具的智能化和安全保卫的智能化。实际上, 智能化建筑不一定就是豪华的, 但它必须是低能耗的。美国有些智能化建筑造价比普通建筑还低15%, 因为它们追求合理的结构, 讲究实用功能和外观的简洁, 利用了可回收材料, 而不追求豪华装饰。还可以充分利用地热泵技术, 如冰岛等国家, 建筑房子时先在地上打两个洞, 通过电泵将地下水循环起来, 为整座房子供热。惟一耗能的就是电泵。而在丹麦等国, 由于地处海边, 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条件得天独厚, 使用热泵技术时结合风能与太阳能, 用风能与太阳能来带动电泵就可以做到“零能耗”。

3 新能源的利用是节约建筑使用能耗非常

有效地办法, 新能源通常指非常规、可再生能源, 包括有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等。新能源技术用于建筑节能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太阳能致冷

利用太阳能制冷空调有两种方法, 一是先实现光一电转换, 再以电力推动常规的压缩式制冷机制冷;二是进行光一热转换, 以热能制冷。前者系统比较简单, 但其造价约为后者的3-4倍, 因此国内外的太阳能空调系统至今以第二种为主。太阳能致冷的方法有多种, 如压缩式致冷、蒸汽喷射式致冷、吸收式致冷等。压缩式致冷要求集热温度高, 除采用真空管集热器或聚焦型集热器外, 一般太阳能集热方式不易实现, 所以造价较高;蒸汽喷射式致冷不仅要求集热温度高, 一般说其致冷效率也很低, 约为0.2~0.3左右的热利用效率;吸收式致冷系统所需集热温度较低, 大约70~90℃即可, 使用平板式集热器也可满足其要求, 而且热利用较好, 制作容易, 致冷效率可达0.6~0.7, 所以一般采用也多, 但设备庞大, 影响推广。

3.2 太阳热水器

太阳热水器是太阳能热利用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装置, 它的用途广泛, 形式多样。人们最常见的一种太阳热水器是架在屋顶的平板热水器, 常常是供洗澡用的。其实, 在工业生产中以及采暖、于燥、养殖、游泳等许多方面也需要热水, 都可利用太阳能。太阳热水器按结构分类有闷晒式、管板式、聚光式、真空管式、热管式等几种。

3.3 太阳房

太阳房是利用太阳能采暖和降温的房子。人们的生活能耗中, 用于采暖和降温的能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对于气候寒冷或炎热的地区, 采暖和降温的能耗就更大。太阳房既可采暖, 也能降温, 最简便的一种太阳房叫被动式太阳房, 建造容易, 不需要安装特殊的动力设备。比较复杂一点, 使用方便舒适的另一种太阳房叫主动式太阳房。更为讲究高级的一种太阳房, 则为空调致冷式太阳房。

3.4 太阳能热发电

太阳能热发电是太阳能利用中的重要项目。太阳热发电是利用集热器把太阳辐射能转变成热能, 然后通过汽轮机、发电机来发电。根据集热的温度不同, 太阳热发电可分为高温热发电和低温热发电两大类。按太阳能采集方式划分, 太阳能热发电站主要有塔式、槽式和盘式三类。

3.5 地热发电

地热发电是地热利用的最重要方式。高温地热流体应首先应用于发电。地热发电和火力发电的原理是一样的, 都是利用蒸汽的热能在汽轮机中转变为机械能, 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所不同的是, 地热发电不象火力发电那样要备有庞大的锅炉, 也不需要消耗燃料, 它所用的能源就是地热能。地热发电的过程, 就是把地下热能首先转变为机械能, 然后再把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要利用地下热能, 首先需要有“载热体”把地下的热能带到地面上来。目前能够被地热电站利用的载热体, 主要是地下的天然蒸汽和热水。按照载热体类型、温度、压力和其它特性的不同, 可把地热发电的方式划分为蒸汽型地热发电和热水型地热发电两大类。

3.6 地热供暖

将地热能直接用于采暖、供热和供热水是仅次于地热发电的地热利用方式。因为这种利用方式简单、经济性好, 倍受各国重视, 特别是位于高寒地区的西方国家, 其中冰岛开发利用得最好。该国早在1928年就在首都雷克雅未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热供热系统, 现今这一供热系统已发展得非常完善, 每小时可从地下抽取7740t80℃的热水, 供全市11万居民使用。由于没有高耸的烟囱, 冰岛首都已被誉为“世界上最清洁无烟的城市”。此外利用地热给工厂供热, 如用作干燥谷物和食品的热源, 用作硅藻土生产、木材、造纸、制革、纺织、酿酒、制糖等生产过程的热源也是大有前途的。目前世界上最大两家地热应用工厂就是冰岛的硅藻土厂和新西兰的纸桨加工厂。我国利用地热供暖和供热水发展也非常迅速, 在京津地区已成为地热利用中最普遍的方式。

3.7 风力致热

“风力致热”是将风能转换成热能。目前有三种转换方法。一是风力机发电, 再将电能通过电阻丝发热, 变成热能。虽然电能转换成热能的效率是100%, 但风能转换成电能的效率却很低, 因此从能量利用的角度看, 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二是由风力机将风能转换成空气压缩能, 再转换成热能, 即由风力机带动一离心压缩机, 对空气进行绝热压缩而放出热能。三是将风力机直接转换成热能。显然第三种方法致热效率最高。风力机直接转换热能也有多种方法。最简单的是搅拌液体致热, 即风力机带动搅拌器转动, 从而使液体 (水或油) 变热。“液体挤压致热”是用风力机带动液压泵, 使液体加压后再从狭小的阻尼小孔中高速喷出而使工作液体加热。此外还有固体摩擦致热和涡电流致热等方法。

结语

建筑节能并非建筑业一个行业的问题, 目前国内乃至全球正在面临的能源危机是关系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大计。我们必须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备, 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到更重要的位置。要坚持统筹规划, 依靠科技进步, 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污染治理, 大力植树种草, 搞好水土保持, 改善生态环境。

摘要:21世纪建筑节能技术已经成为住宅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城市建筑水平的标志。建筑节能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涉及到建筑、施工、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电器、建材、热工、能源、环境、检测、计算机应用等许多专业内容, 是在许多学科边缘的交叉和结合后形成的, 因此建筑节能技术也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 包含了多个领域。

我国建筑技术现状 篇2

1 我国桥梁工程转体技术发展的情况

在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在20世纪70年代起,很多相关的施工单位都开始研究桥梁的转体技术,在1977年期间我国首次把平转技术实施在四川遂宁的桥梁建造之上,再次之后平转施工之后我国建造的拱桥跨径一般都在100mm以下,也是在那个阶段之后我国转体施工技术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2 桥梁转体施工分类以及其组成

2.1 转体施工的分类以及组成

按照我国桥梁的结构,以及桥梁的转动方向能够把桥梁的转体施工技术和方法分成几个类型,分别为:竖转型施工技术、平转型施工技术以及竖转和平转相结合的施工技术,在这三种技术之中,平转型技术在桥梁的建造过程中应用的范围最广泛。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需求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大跨径桥梁转体建造需求呈现出来,因此越来越多的桥梁建造开始使用平转和竖转相结合的建造方式。这也是现阶段我国比较重视的一种技术类型。

2.2 转体施工工艺特点以及其适用范围

我国现代建筑管理的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 现代建筑;管理;现状;改进措施

建筑工程管理主要是指在工程立项后,对于招标、规划、设计和施工等过程的管理,使得建筑工程项目能够高效的完成。因为我国实行的工程管理的时间还不长,所以缺乏一些深入的研究,在建筑工程的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及需要改进的措施。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一、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现代建筑管理中缺乏一套完整的、与世界先进的管理体系接轨的管理体系。目前的管理体系在管理规范上存在许多严重理由,如:对管理人员和建筑工程的约束性较差,在管理制度和策略上与世界先进建筑工程脱轨。这些因素都制约我国建筑管理体系向科学、专业的管理体系前进的步伐。

二、人员管理缺乏

目前中国工程管理人员的现状是:技术素质较强,管理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人文基本素质、尤其是国际化素质较为薄弱。在工程管理人才总量不足的前提下,工程实践中所需要的既懂工程技术、又精通工程管理、具有较强的人文、法律素质和国际化观念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尤其十分匾乏。

我国当前高层次的建筑管理人员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基层中上来的,现场经验非常丰富,但很多人文化水平都比较低缺乏对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管理工作基本都靠自己的经验对付,缺乏现代知识的武装,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创新精神,正是这种现状导致了工程管理人员在管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缺乏领导风范,管理者的人格魅力缺失,对员工的凝聚力不强;不善授权和合理分工;协调能力欠缺和资本运作能力差等问题。

三、建筑安全管理的缺陷

随着建筑设计理念的提升,人们更加重视建筑安全性能。而施工单位在新时期环境中所采取的安全管理方式存在诸多不足,日常管理不到位给建筑安全性能的维护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当前,施工单位在安全管理方面出现的缺陷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安全意识方面。施工单位领导在制定施工计划时将重点局限于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对于施工阶段的安 全管理问题未能考虑周全。安全意识的缺乏造成施工单位片面追求工程质量,对建筑安全方面的管理也不够重视,这就影响到了后期施工单位安全政策实施。②管理政策方面。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使得施工单位安全管理显得“杂乱无章”。此外,施工单位各部门在安全施工阶段未能协调一致,制定好的安全管理政策难以投入到现实管理中。③设备控制方面。设备控制失误主要表现在施工单位没有及时考核设备操作人员的技能,正常施工阶段的安全事故发生率上升,设备运行故障次数多。

我国现代建筑管理改进措施。

四、以技术管理为重点保障工程施工质量

现代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革新、抗震等级要求的提高以及设计方案的变化使得施工企业缺乏粗够的施工经验。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加强技术管理以保障施工质量。首先,根据砖混结构与混凝土框架浇筑结构变化带来的技术革新,施工企业应加强自身技术学习。同时针对工程建筑所采用的技术方式进行技术管理体系的完善。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还应根据施工基础参数、现场施工技术要求与注意事项等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通过技术控制与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实现技术管理对质量控制的促进作用。

五、加强人员管理

1、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培训,改变其落后观念和生产技术,掌握现代建筑施工技术。定期对建筑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和运用现代建筑管理技术,培养现代建筑管理理念,建立竞争、市场与效益的观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从而有利于建筑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2、加强企业内外部的人际关系沟通。建筑施工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障碍,人员之间也会出现一些摩擦,这时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巧用技巧,运用一定的协调艺术,来化解矛盾争执。

六、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力度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作为施工管理工作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必须加强监督和管理力度。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就是项目负责部门在施工过程中组织施工安全生产的全部活动,通过具体控制施工的生产因素,尽量减少生产因素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项目的正常运行。坚持安全管理原则就是要坚持安全与生产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调节生产的同时也要加强安全管理,使安全与生产相结合,相互促进。制定和完善一套可行性较强的安全管理措施,加强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力度,制定实际可靠的安全管理体系。要想对生产中的各因素起到一定的约束和控制作用,就必须要坚持贯彻落实安全责任制度,实行个人责任管理,加强生产安全教育,加大安全检查力度。

七、深化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制改革

我国建筑技术现状 篇4

1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涵义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1.1 涵义

明白弱电技术的涵义是理解智能建筑弱电技术涵义的前提。所谓弱电, 其主要是根据强电的相关概念来进行定义的, 其指的是电压或直流电路在32V之内的直流电压, 能够通过相应的电能来对信号进行有效的传播、交换[1]。同时, 信号传送效果的优与劣是衡量弱电的主要标准, 而频率高、电压低则是其主要的特征。在实际的建筑工程应用过程中, 根据不同弱电的差异, 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将弱电作为信息源来进行信息的交换, 如家用电器 (电脑、电视等) , 此类的技术都能够被称作为弱电技术。而另一类则用于电气消防、楼控、周界报警等大型的公共设施, 这类弱电则为低电压电能。所谓智能建筑弱电技术, 即就是通过对弱电技术的利用来让建筑的消防、安防、楼控等方面实现智能化的技术。

1.2 我国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应用

针对于我国的智能建筑弱电技术而言, 虽然起步较晚, 且无论是在建筑的系统、结构还是管理与服务等诸多方面的智能化上都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 随着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 其在我国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所谓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即是通过对弱电技术的利用来将智能建筑中的通信自动化系统、办公电子设备、空调控制系统、给排水系统、智能卡技术、智能化监控管理等所有智能建筑的设备以数据传递或通讯等方式来实现互相之间的联动管理, 从而将智能建筑的便利、舒适、节能、环保、安全等各项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二是综合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是弱电技术能在智能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基础条件, 弱电技术所形成计算机或通信网络都是通过依赖综合布线系统来作为物理基础以及信息传输通道的, 其是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产物。由于智能建筑弱电技术能够为广大的住户提供语音、视像、数据为一体的全方位控制设备、安全设备、通信设备, 其必然就具备了相当复杂的线路。因此, 对于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设计而言, 通过综合布线系统的利用来将建筑物与数据终端或外部网络进行有效的连接必然是整个设计过程中相当重要的环节之一。三是火灾报警系统。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已经在建筑物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今的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已经逐渐的发展到通信装置与灭火装置联动, 有效的形成了高效的建筑安全控制网络, 这个网络具备了自动灭火、自动报警、消防档案管理、无线电安全引导等诸多先进功能。显然,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应用使得如今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智能安全理念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同时进一步保障了广大居民的安全。

2 我国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1 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

虽然山东、上海等地区已经陆续的制订与出台了关于智能建筑包含弱电工程系统设计的相应标准、规范, 并且相关部门也制订了综合布线标准规范, 但是从整个行业、全国的范围来看, 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在这样的局面下, 就很难以明确的依据来作为标准进行弱电系统的设计, 加之这方面的起步较晚, 我国能够作为参考的成功实例显然不多。因此, 基于这样的情况, 我国就必须尽快选择与制定出适合于自身国情的设计标准。只有这样, 目前在弱电系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而也只有在统一标准与规范约束之下, 我国弱电系统设计的工作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

2.1.2 设计中的主要漏洞

目前, 我国在智能建筑弱电工程的设计工程中普遍存在着以下漏洞:一是没有对设备、线缆安装的工艺及物理尺寸进行充分的考虑, 这就导致了安装空间不足、开孔尺寸错误、线缆弯曲半径不足等诸多问题的出现;二是图纸设计不规范、设备点位布置设计不当, 同时在电源的容量上以及线缆的半径与备份设备的设计上冗余过大, 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将直接增加系统造价, 并极有可能增加维护的成本。另外, 由于对部分设备、材料的使用效果并不了解, 很多工程师在新的设计过程中总是将使用效果不好的设备、材料以及施工工艺进行重复的使用[2]。

2.2 我国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弱电系统施工管理工作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与关键环节, 但就当前建筑弱电系统工程的施工管理情况来看, 还存在一些不足, 这些不足或多或少对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等造成了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受施工管理人员素质能力、施工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施工质量控制未能全面落实到位;理论与实际脱节, 未能将施工进度计划和具体施工情况紧密结合;在施工安全方面, 一些安全措施还不到位, 一些施工人员缺乏安全责任意识或是缺乏安全防范技能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 才能提升弱电系统施工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3 完善弱电工程设计、施工的相应对策

3.1 完善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对策

3.1.1 提高设计规范, 加强智能化设计水平

施工方案设计与功能设计是整个弱电工程设计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此阶段的设计过程将直接决定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总体方案。显然, 要想让设计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我们就必须保证所设计功能以及使用的设备与设计的方法都完全符合于实际的施工合同要求, 并且要以广大用户的角度来对智能化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 在弱电工程的设计中, 必须充分结合设计设备的功能来合理制定相应的施工内容。而所提供的智能化设计内容也必须充分的结合目前我国电子设备技术的发展现状, 要新的智能化设计方案。另外, 必须让设计工程的信号匹配、系统功能以及施工工序的合理性得到保障, 对施工总体方案也要进行严格的审核, 只有这样, 智能化工程设计的规范性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

3.1.2 做好验收检验, 让实施建筑的可靠度得到保障

显然,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很难避免一些失误的现象出现, 因此我们就必须通过有效的验收工作来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从而为广大用户提供具有规范性的智能化弱电设备。另外, 建筑弱电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温度与湿度以及清洁程度的直接影响, 所以我们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极有可能导致弱电设备的寿命减少,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设备的使用说明来对弱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分别进行严格的验证。如果在验收过程中发现了问题的存在 (如信号、电流、电压的不稳定等) , 就必须及时的组织相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来进行分析, 然后进行技术维护或返工。

3.1.3 控制成本, 提高系统性价比

建设的标准与规模以及建设项目投资规模的大小都取决于设计阶段。因此,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就要在充分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下对系统方案进行简化, 以此来降低投资成本、运营成本。同时, 通过因素估算法的应用, 基于“wbs”的全面估算来对成本进行精确的估计, 并且通过限额设计、设计招标等方式来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3]。

3.2 完善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管理对策

3.2.1 弱电系统施工前的管理

首先, 要结合弱电系统涉及到的内容掌握有关规范与标准, 严格遵守弱电工程施工和验收的规范标准、工程所在地区的工艺标准以及工程所在地有关部门的相应规定。通常来说, 弱电系统工程安装施工应遵守五个规定, 分别为GB50200-94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16-92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EAI/TIA-568A商用建筑线缆标准、GB/T7427-87通信光缆一般标准以及CECS72-95建筑和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其次, 熟悉并审查施工图纸, 掌握每道工序的要点, 为此, 需要学习图纸, 知晓图纸设计意图、内容以及需要的技术条件, 结合施工现场具体情况, 检查土建和安装图纸是否吻合, 掌握各个专业间的协调配合关系。再次, 在施工前还要做好完善的准备, 如需要的材料、设备、劳动力、施工图纸等。

3.2.2 弱电系统施工中的管理

(1) 施工人员管理。弱电系统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管理和技术人员, 为此需要做好这些人员的组织协调工作, 结合施工进度合理分配管理人员、安装人员、技术人员以及调试工程人员的时间, 确保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同时, 还应做好劳动力和技术力量两者的和谐统一, 充分发挥两者的结合效用。

(2) 施工进度管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 施工进度占有重要地位, 很容易对施工人员的组织协调、设备供应、与相关工程的配合等造成影响, 所以, 弱电系统施工进度的管理十分重要。在施工进度管理上, 要合理编制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三个时期的施工进度计划, 在具体施工的时候, 每个系统的管理人员都要定期召开调度会, 结合弱电系统施工情况作出相应调整, 保证施工安装图纸设计、设备安装与验收、管线施工、调试等工作均能顺利开展。

(3) 施工安全管理,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 强化在安全方面的投资, 便于安全措施能贯彻落实;制定安全责任制度和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明确每位人员的安全责任, 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就要追究相应人员的责任, 并做出相应处罚;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及培训, 有效提升全体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制定技术交底制度, 便于施工人员有效掌握施工组织设计、技术内容、安全技术措施等, 并且严格实施持证上岗制度, 杜绝一切无证上岗的情况。

(4) 施工界面管理。在弱电系统施工里, 施工界面管理是施工内容的有效划分与协调, 各子系统负责人员可以通过召开调度会的形式, 结合工程的相应承包方式, 事先明确相应施工工序的施工与指导负责人, 做到每项工程都能有专人负责, 逐步实现各类系统与产品之间通讯、接口以及信息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在管理施工界面的时候, 要注重系统设计界面、施工界面、技术接口界面以及相应子系统设备、软件、材料供应界面的确定;在具体管理的时候, 要协调好各个子系统间的界面管理, 规范、协调处理系统与外部环境两者间的关系, 保证弱电系统施工的组织管理系统得以稳定、高效、安全运行。

(5) 施工质量管理。准确定位工程质量目标, 强化落实施工材料以及设备的质量管理, 结合施工标准以及有关技术规范, 严格把关施工设备、施工材料以及各种元器件的质量关口, 杜绝任何质量不合格的设备或是材料进入施工现场, 投入施工;强化弱电系统施工设计以及工程技术的审核工作, 在施工前施工人员要反复审核图纸, 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优化施工班组, 做到施工图纸、施工质量以及验收技术的及时交底, 让施工人员能及时、全面掌握施工图纸以及相应的施工规范;结合相应施工标准与验收规范对施工质量实施分阶段控制, 全面监督施工过程, 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结合施工工艺要点检查单体设备的安装质量, 基于质量标准与验收标准的基础上, 重点落实电管、电缆、线槽敷设以及隐蔽性工程的记录与验收工作。

3.2.3 检查和验收管理

弱电系统工程施工的检查与验收管理也十分重要, 在每道工序结束后都应该认真填写相应的施工记录以及安装表格, 就需要安装的单体设备或是接线和穿线的时候, 应结合隐蔽性工程、有关工程验收标准以及施工图纸要求全面落实工序验收工作, 并详细记录单体设备的测试情况, 并把最满足标准的测试结果及时提交给工程技术资料档案。此外, 弱电系统工程施工后期的质量管理工作也相当重要, 具体应落实以下检查与验收工作:落实所有配电箱、开关、插座等有关设备在竣工前的清理工作, 确保这些设备里没有污物, 相应的名称、功能、编号等均清晰完整, 面板也十分整洁;检查弱电系统施工单位是否完成了通电测试、接地电阻测试、漏电保护测试、绝缘电阻测试以及相应测试报告的编制;落实监督工作, 看弱电系统施工单位在弱电技术资料、合格证书、材料测试报告、质量保证书等方面是否做好了资料的汇总以及整定成册;督促弱电系统施工单位结合工程具体施工情况编制出完整、合理的工程竣工图, 做好整理汇总工作, 并装订成册, 为弱电系统工程的验收以及建设单位日后进行工程维修提供借鉴和依据。

4 结语

弱电系统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和复杂性很强的工程。弱电系统工程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只有不断了解与掌握新设备、新技术, 科学合理的制定出弱电工程设计的施工标准, 强化落实弱电系统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 才能有效确保弱电系统工程的质量, 为业主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的空间, 真正的为社会与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舒适的智能建筑。

参考文献

[1]王煜.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时代, 2012 (4) :39-40.

[2]宋福韫, 黄朝辉.有关弱电工程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 2013 (3) :298.

论述我国建筑企业管理现状 篇5

姓名;###学号:####

【摘要】本文讲述了建筑企业管理的含义、我国建筑企业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企业管理的任务以及我国在建筑企业管理现状及问题

【关键词】建筑企业管理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企业管理任务我国建筑企业管理现状及问题

1、引言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建筑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工程业务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建筑企业内部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上。因此,对于明智的企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改变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实现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和最佳效益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我国建筑企业也在激烈的竞争当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

2、建筑企业管理含义

建筑企业管理就是指对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进行的管理。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指建筑企业内部的活动,它以生产活动为中心,包括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生产技术准备过程和生产服务过程等。对于生产活动的管理,称为生产管理。另一部分是指建筑企业涉及外部流通领域的活动,它是建筑企业与外部进行来往周旋的活动,包括工程任务的承揽、材料和机具的采购、职工的招聘、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信息的收集、市场的调研等。对于这些活动的管理,称为经营管理。建筑企业管理是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的统一。

3、我国建筑企业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

我国建筑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共经历了六个阶段:

(1)放权让利(1978-1982年)

(2)利改税(1983-1984年)

(3)市场深化(1984-1986年)

(4)承包制的全面推广与完善(1987-1991年)

(5)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转换企业经营机制(1992-1993)

(6)全面创新,协调配套,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1993年十月以来)

4、企业管理的任务

(1)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

(2)根据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正确的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方针和经营战略

(3)合理组织生产力

(4)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5)不断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关系的改善和生产力的发展

5、我国建筑企业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来说,我国建筑企业特别是一些特级、一级资质的企业,大多技术力量还是比较雄厚的,具有承建、招揽大型工程项目的能力。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不少大型企业和多数的中小企业并没有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所有权制度、分配制度、人事制度及运作程序等基本制度方面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缺乏活力,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从经营模式上来说,目前多数的建筑企业仍属于劳务密集、粗放式和外延式发展模式,技术因素在建筑生产中的作用未能实现。这种模式的发展受有限资源的限制,与国外先进企业在不增加或少增加资源投入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进步来获得更高的产出的发展模式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工程管理水平较低。

5.1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1)、激励方式和方法存在缺陷

主要表现为:激励计划随意性比较强,缺乏系统性和明确的目标;人为激励没有任何针对性,如以前推出的一系列的“年终奖”、“效益奖”等名目的奖励计划,由于“一刀切”,实习“平均主义”,打击了贡献大的项目部员工的积极性;轻视或不考虑约束和惩罚措施,陷入激励就是奖励的误区,约束和惩罚往往流于形式,结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将片面的惩罚作为激励的唯一措施,正好与认为激励就是奖励这一误区相反。

2)、缺乏科学合理的人才量化考评方法

对人才的考评采取定性考核,不能合理、公平、准确地衡量人才工作绩效大小,所以不能实现对人才的有效激励。考核结果和激励没有有效地结合,形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虽然也提出了末位淘汰等措施,但往往流于形式,真正执行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由于经营状况不善,造成信用和创新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人才流失严重。

5.2成本控制问题

1)、投标环节存在的问题。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制约,投标环节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投标报价风险加剧。投标单位为提高中标率在报价时恶性竞争,相互压低报价使造价降低幅度达到预算成本难以接受的程度,严重地制约了项目的效益水平。二是投标费用难以控制。

2)、项目评估环节存在的问题。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项目评估依据不统一、项目评估思路与方法随意性强、为了提高项目评估效益指标,有意压低应上交费用,变相降低项目应承担的劳动保险费等政策性费用,有违国家政策,侵

害国家和职工的长远利益。

5.3安全管理问题

1)、对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工作重视不够。在管理工作中,未能将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摆到应有位置,未能真正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安全施工监管薄弱,检查、处罚不到位,影响了施工安全工作的落实。

2)、安全生产体系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形同虚设,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未能认真落实和对各自的职责负责,经济承包合同未能体现从施工企业—项目部班组一施工作业人员逐级落实安全生产指标。

3)、安全经费投入不足。目前,由于建设资金不到位,垫资、不正当竞争或者违法分包、转包等因素,使部分施工现场安全设施投入不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5.4质量管理问题

1)、企业的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大部分质量管理上的不合格和实物质量不合格的出现都与职责不落实密切相关。对分承包队伍的评价选择和管理不能满足实现质量目标的需要。对劳务分承包队伍的评价大多只停留在其所持证件的验证上,忽视对其实际质量保证能力的评价、考察。

2)、政府监管不到位,竣工验收把关不严。验收作为工程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实行竣工验收备案制后,工程质量由业主负责,开发企业在验收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一些质量监督部门监督不力,竣工验收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质监部门只对工程质量进行程序性监督的方式也存在一定问题。

4、结束语

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非是一朝一夕或是一个人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对我国建筑企业来说,企业管理水平受到了体制、观念、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更是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与国外先进企业管理经验的不断碰撞,自身经验的不断积累,才能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尤建新《建筑企业管理》

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探析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 造价管理与控制

0 引言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指的是利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对工程各阶段的造价进行合理的控制与调节,在保证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花费,最终达到节约工程建设资金的目的。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及其他各有关部门、各地区对建立健全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改进建设工程计价依据做了大量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期,除了继续按照全过程控制和动态管理的思路对工程造价管理进行改革外,在计价依据方面,首次提出了“量”、“价”分离的新思想,改变了国家对定额管理的方式,同时,提出了“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改革设想。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它主要包含的特点有:项目法人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负责,在国家宏观控制下,以市场形成造价为主的价格机制,充分发挥协会和其他中介组织作用等等。

1 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

1.1 在现代社会,随着项目性质的改变,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很多大型项目的性质近年来已经改变,随着这些改变,改善项目管理的需要变得更加迫切。首先发生的一个改变是商业发展项目的融资、设计、营销和管理的创新,导致私营部门商业项目规模日益扩大和日益复杂。特别是集零售、办公、住宅和其他设施于一身的大型综合发展项目。这些项目都是纯商业性质的,其成功或失败都倚靠管理团队保证开支不超过预算的数字。随后一个改变是项目融资的其他创新导致私营部门日益深入参与此前只有政府才会涉足的建造和营运。如果未能恰当地控制成本,则整个项目可能一败涂地。因此今日的大型项目的私营部门投资程度很高,从而导致对预算的严格控制。于是,在这种现状下造价控制的重要地位便突显出来。

1.2 我国目前造价工程师处于紧缺状态,由于考试要求严格,资质审查细密,迄今已取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注册造价工程师资格证者,全国只有十万余人,而全国预计需求则在100万人以上,如此庞大的一个人才缺口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弥补,因此人才也是制约造价行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根据这两个问题,工程造价在未来的发展必定要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尽快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机制,监控法律落到实处,这样才能给这个行业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另外在人才严重紧缺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间内,肯定会催生出大量的工程造价培训机构和造价人才服务机构,这样又会面临新的问题,例如会有许多不够资质的培训机构会培养出一大批貌似合格的“造价师”,但实际上是有名无实的造价人才,还会有一些新的人才服务机构,打着造价人才招聘的旗号四处敛财等等,这些都是目前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但终究到底,相比以前工程造价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要想加快工程造价的发展步伐,国家和协会还有个人都是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只要每个人都严格以行业规范自律,工程造价的未来发展会更好。

2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

2.1 工程造价管理的国际化趋势。在现在,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国际性的跨国公司和工程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招标,咨询等工作。相对的,我们国家的企业在国外投资经营建设的工程项目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就促成了国内外市场经济的融合。而国外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又在总体上高于我国,在工程总承包市场势必会对我国的企业造成冲击。

2.2 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趋势。随着网络的普及,知识经济时代的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在工程管理中形成的协同办公模式,推动了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我国应全新构建中国工程造价分析的技术框架,工程造价人员在造价分析时,应具有企业级和行业级实时准确动态的造价关键要素的数据库支撑,即工程量、价格、消耗量指标(造价指标、企业定额)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具有低成本、高效率自增长积累和自完善机制,为具有快速准确的动态造价分析能力创造条件,将工程建造过程中所有变化的因素融于一体,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分析,掌控动态造价成本变化过程。

3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3.1.1 加大力度投入到每一年全国各个地区的造价行业的薪资调查中。尽管人才十分紧缺但是我们要给这个行业提供一个有理可循的薪资参考,这样可以避免人才的漫天要价,也可解决企业不知该开出多高的价格而烦恼。

3.1.2 人才培养从学校抓起。每年继续举行校园招聘。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鼓励并建议用人单位多自主培养人才,从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学生抓起,这样给同学们一个成长的过程同时也可给企业的人才储备提供一个循序渐进的缓冲过程。

3.1.3 继续扩大跟企业之间的交流,及时的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面临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加有助于服务于企业。由于地域,地方政策的不同,他们的需求和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档案,针对这些不同需求的企业一对一的研究,一对一的为他们提供帮助,达到即使没有分管人力资源的专职部门也可以让这个部门的工作超值超量的完成。

3.1.4 扩大人才的面。因为造价行业本身是一个针对性局限性都很强的行业。但是对人才的知识面要求确是相当的高。所以扩大这个行业的人才面,使其资源共享,打造中国最优质的土木人才资源服务机构。

3.1.5 工程造价的发展离不开更多人的努力,呼吁行业内外的相关机构和个人,都能提出有利于工程造价行业良好发展的方法,并一起为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工程造价体现出中国土木工程中应有的价值。

3.2 加强工程招投标,合理确定工程造价。

3.2.1 在评标过程中,应在合理低价中标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既能降低工程造价成本,又能保证工程按质按时完成的中标单位。应充分考虑投标单位的社会信誉、资质情况、施工能力、设备状况等,对它们予以综合的考虑。

3.2.2 严禁人为地要求施工企业压价让利和提出垫资施工等条件,禁止招标人员利用施工企业找活心切的弱点。

3.2.3 对评标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编制质量提出更高一步的要求。

3.2.4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对招投标的监督。

3.3 积极推行无标底合理低价中标方式,它是以工程量清单报价为主要模式的。工程量清单报价是无标底合理低价中标的主要计价模式,它是国际通用计价方法,也是建立在充分完善市场和工程担保制度基础之上的进行的,是我国招投标制度改革的方向。

3.4 加强全国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络的建设及应用。为具有快速准确的动态造价分析能力创造条件,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分析,将工程建造过程中所有变化的因素融于一体,掌控动态造价成本变化过程。

3.5 完善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管理职能。尽快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机制,监控法律落到实处,这样才能给这个行业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4 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涉及到工程建设的诸多方面,完善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提高造价人员的素质,是为企业能够长远发展的基础。它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紧密相连,只有提高技术经济分析论证能力,才能最终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卫华,夏绍模.中美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的对比研究[J].浙江建筑,2004(12):51-57.

[2]汪敏,朱双庆.应加强对工程造价的管理[J].财会通讯,2003(2):274.

[3]David G,Carmicheal.On Risk Terminology,Journal of Project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1998,Vol.4.

我国建筑技术现状 篇7

1 我国建筑刚结构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

1.1 技术与材料

近几十年间, 由于建筑钢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较长的使用寿命、较高的生产效率以及更加环保节能等, 已经被普遍应用于各种建筑建设之中;而在这期间, 建筑钢结构的焊接技术也正跟随时代的脚步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起, 焊条电弧焊技术被应用进了建筑钢结构的焊接工作当中, 到了五十年代中期又引入了埋弧焊接技术, 而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实芯焊丝和药芯焊丝气体保护焊接技术、螺栓焊接技术以及熔嘴电渣焊接技术等新型焊接技术又相继出现, 给现代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其中, 很多焊接技术尤其是气体保护焊接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焊接工作的工作效率, 缩短建筑工程的工期, 为我国的建筑行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不过在建筑钢结构的焊接过程当中, 通常不能仅采用一种焊接技术来进行焊接, 而是要根据其钢原料与焊接材料的不同而选取相适应的焊接技术和工艺, 尤其必须要保证所选用的钢原料与焊接材料的硬度与韧性能够相匹配, 并根据其硬度与韧性而选择相应的焊接技术。

1.2 焊接设备

焊接设备的选用对于建筑钢结构的焊接工作来说十分重要。目前在我国多采用的是来自国外的进口焊接设备来进行钢结构的焊接, 而国内所自主生产制造的焊接设备在其技术特性与自动化程度上大多都远远不如国外。然而即使如此, 国内很多相关企业仍然没有放弃对焊接设备的自主研究与开发, 并且近几年来已经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 水平较以往也有了很大提升。

1.3 技术人员

目前因为我国建筑钢结构行业的蓬勃发展, 使得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技术人员也越来越多。然而, 由于建筑钢结构的焊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因此它对焊接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的要求也比较高。目前我国在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仍然非常紧缺, 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技术人员虽然数量多但其技能水平却参差不齐, 真正能达到合格标准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 很多需要较强技术性的钢结构焊接工作的建筑工程都非常缺乏这方面的人才, 这极大地阻碍了建筑工程的顺利建设。总体来说, 我国的焊接技术人员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其自身的素质水平还是市场的管理模式都比较落后, 从而导致了建筑钢结构焊接工作的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更加也不利于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 我国建筑刚结构焊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2.1 技术与工艺的创新

建筑钢结构的优势在于其空间较大、跨度较高且较为环保节能, 因此建筑钢结构在近几十年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广泛的应用, 其焊接技术与焊接工艺也在不断发生变革与创新。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是用来连接建筑中钢结构的重要技术, 它的焊接工艺与切割工艺对于整个焊接工作来说十分重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 智能切割与智能焊接设备的研究生产会为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能量。创新的智能焊接与智能切割技术能够大大减少原材料的浪费、提高焊接的效率与质量, 有着很大的发展前途。

2.2 向自动化焊接发展

现如今, 国外发达国家的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已经纷纷开始走向自动化, 自动化焊接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其技术水平也越来越发达。利用自动化焊接技术来进行钢结构的焊接工作, 可以有效提高建筑钢结构的整体质量与其建设效率, 并能大大缩短建设工期, 可谓省时、省力、省钱。而在我国, 自动化焊接技术也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业内工作者的关注和使用。应用自动化焊接技术,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专业焊接技术人才不足的缺点, 因为自动化焊接技术对焊接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低, 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自动化焊接技术将会是我国建筑钢结构焊接行业内的重点发展方向。

2.3 更多专业技术人才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与人才并行的时代, 在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行业, 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入进来。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将会给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生机, 相信在未来不久内我国的建筑钢结构焊接行业会得到越来越广阔的发展。

3 结语

钢结构建筑在我国现今众多建筑中可谓随处可见, 其焊接技术水平如今也已基本达到了国际化的水准, 然而这其中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之处, 有待人们的解决与更加完善。因此, 研究我国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对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古以来建筑都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当代建筑行业更是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与新型材料, 也越来越符合新时代下人们对于建筑的更高要求。建筑钢结构是整体建筑结构的基础, 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水平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建筑的整体质量优劣, 因此, 建筑行业必须要时刻重视对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的发展。本文就针对我国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浅要分析, 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关键词:建筑,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

参考文献

[1]李斌.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2]段斌, 孙少忠.我国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J].焊接技术, 2012.

[3]周瑜.钢构奇葩绽放七彩云南——2011年全国钢结构行业大会圆满成功[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11.

[4]韩淑梅, 姜玉秀.浅析当前焊接技术的发展[J].知识经济, 2011.

[5]陈立新, 浅谈钢结构施工中机械焊接工艺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2.

浅谈我国绿色建筑现状 篇8

什么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 但明确提出最早源于1991年兰达·维尔和罗伯特·维尔合著的《绿色建筑——为可持续发展而设计》一书, 其主要观点是: (1) 节约能源; (2) 建筑适应气候; (3) 材料资源的再生利用; (4) 尊重用户; (5) 尊重地理环境; (6) 整体的设计观。在此期间, 一些国际性的组织不断进行着有关绿色建筑的交流, 逐渐演绎和明确绿色建筑的概念和主题。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明确指出,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二、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与问题

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的认同, 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1996年, 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计划重点资助课题。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布的《北京宪章》, 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新世纪中的工作准则。我国众多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随即启动了绿色建筑技术研究, 在一些办公建筑、高等院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进行了绿色建筑实践, 还进行了与此相关的“生态建筑”、“健康住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性探索。2002年底, 在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奥组委支持下, 由清华大学牵头并联合有关单位, 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 针对我国具体情况, 系统地提出了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内容和重点, 建立了科学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形成了绿色建筑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 提出了全过程控制的观点和与之相应的评估方法和实施指南。2004年, 我部和科技部开始组织实施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技术导则, 开发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 并力求通过系统的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 形成我国绿色建筑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和自主创新体系。2004年下半年, 我部正式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该奖的设立证明了我国进入了推广绿色建筑工作阶段。但是, 此项工作才刚刚起步, 还存在许多问题, 对绿色建筑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

1、缺乏绿色建筑的意识和知识

不少地方尚未将建筑节能与发展绿色建筑工作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由于从政府部门到开发商、投资商和大多数设计、施工、监理、物业管理人员以至广大人民群众均缺乏绿色建筑的基本知识和意识, 因而难以保证绿色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渗透力和质量。

2、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

长期以来, 国家对能源的管理偏重工业和交通节能, 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和扶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的节约, 我部颁发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 作为一个部门规章, 力度远远不够, 致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广工作长期落后, 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的环节。

3、缺乏有效的新技术推广交流平台

在西方发达国家, 绿色建筑已经有几十年的成功发展史。有的国家甚至已经取得经济发展和能耗持续下降的突出成就。及时、系统、广泛地引进它们的成功经验和技术, 对引导我国刚起步的绿色建筑的发展尤为重要。这对于我们少走弯路, 加快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和管理经验的推广是不可替代的。但在今年初我部会同其他部委成功举办首届绿色建筑国际研讨会和新技术展示会之前, 一直缺乏吸收、推广国外绿色建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计理念的平台。

4、缺乏系统的标准规范体系

虽然我部已先后颁布实施针对三个气候区的节能50%%的设计标准, 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 但工业建筑的节能标准尚未出台, 公共建筑的节能标准也才刚刚颁布。而关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 更是还没有建立。

5、缺乏严密的行政监管体系

不少地方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尚未予以高度的重视, 尚未将其列入政府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在“三定”方案中均没有相关的职能和编制, 管理薄弱, 个别地方甚至放任自流, 导致政府管理部门缺位, 该管的没管住。

6、缺乏合理的城市能源结构

目前我国还是以煤为主要燃料, 城市能源结构不合理, 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和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利用率还很低。目前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中85%以上为高能耗建筑, 既有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 对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建设中还存在土地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严重、建筑耗材高等问题。

参考文献

谈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及发展 篇9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 建筑节能在建筑行业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也是建筑技术的重要标志。建筑节能的主要目的是在建筑施工和使用中降低能源需求量, 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筑节能是实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有力措施。

2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建筑是一个高能耗的行业, 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约为1/3。目前我国现有建筑面积可达400亿m2, 其中95%的既有建筑和85%的新建建筑都是高能耗建筑, 年建筑能耗3.50亿t标准煤。随着科技的进步, 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建建筑物出现。每年新建面积高达20亿m2, 消耗全世界近40%的水泥和钢材。预计到2020年将增加300亿m2的建筑面积, 建筑能耗将达到10.89亿t标准煤。所以建筑节能, 节约资源是建筑工作中的重点任务[1]。同时, 可以看出我国建筑节能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我国采暖设备主要燃料为煤炭, 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建筑每平方米采暖能耗约是发达国家的3倍。例如, 在北京郊区农村每年冬季取暖用煤430万t。而煤炭在燃烧时会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烟尘、废气等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能够在空气中积淀, 成为造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因此, 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是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建筑节能在我国有着非常长的道路要走。我国建筑特点是占地多, 缺乏统一的建筑规划;建造技术水平低, 缺乏科学性, 能源利用率低, 保温隔热性能差, 门窗气密性差, 整体能耗大, 舒适度低。因此, 需要科学制定农村建筑规划体系, 因地制宜地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建筑节能技术, 发展节能建筑[2]。

国家非常重视建筑节能工作, 逐步建立了以节能50%为目标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 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来对建筑相关部门进行指导和约束。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指南》等。如果对目前城市中不符合节能标准的既有建筑实行节能改造, 每年即可节约3 500万t左右的标煤, 且如果仅对既有建筑中近20亿m2的大型公共建筑进行全面的节能改造, 即可带动形成近4 000亿元的建筑节能产业链。

3 建筑节能措施

3.1 整体规划节能设计

以节能减排作为建筑设计的主要原则, 从整体综合的角度,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降低能耗。建筑设计要严格依照《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规范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 如:温度、湿度、日照时间、降水量、当地的地质条件、生态环境、附近建筑物情况等, 项目选址要合理, 符合城乡规划要求。建筑物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 主要房间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建筑物的楼间距要合理, 满足采光、通风的需求。建筑物之间要有合理的绿化, 既可以净化空气, 遮挡风沙, 还可以降低噪声, 遮阳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形成良好的微气候。

3.2 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

围护结构指的是建筑及房间各面的围挡物, 如门、窗、墙、屋顶等。围护结构要求具有良好的保温性、隔热性、隔音性、耐候性、耐火性等, 达到有效抵御不利环境的影响。

3.2.1 墙体保温系统

在建筑建材之中, 墙体材料比例达到70%, 所以选择合适的墙体材料对建筑物的节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墙体材料主要包括空心砖、粘土砖、复合板材、加气混凝土等等。加气混凝土由于具有良好的性能, 将成为以后建筑中主要的墙体材料[3]。加气混凝土质地比较轻, 孔隙达70%~85%, 可以减轻建筑物自重, 大幅度降低建筑物的综合造价;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能;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 导热系数为0.11 W/ (m·K) ~0.16 W/ (m·K) ;良好的抗震性, 比粘土砖提高2个抗震级别;环保无污染;耐候性强。新型环保再生墙体材料以粉煤灰、煤矸石、石粉、炉渣等等废料为主要原料。这些材料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光能、热能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和垃圾排放。再生材料在市场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比例。例如:广州市建委要求市政工程、园林工程等等项目使用再生建材占同类建材产品的比例不低于30%, 财政和国有资金的房屋建筑工程、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等项目, 比例不低于15%。

保温隔热材料正朝着高效、节能、薄层、隔热、防水外护一体化方向发展。保温隔热材料主要包括发泡聚苯乙烯保温板、挤塑型聚苯乙烯保温板、水泥聚苯空心砌块、苯乙烯泡沫塑料、泡沫混凝土、玻璃棉、岩石棉等。泡沫混凝土保温板是一种具有轻质保温、耐久性好、燃烧性能达到A级、低碳环保、节能利废等特点, 将替代苯板等有机材料用作外墙保温材料。

3.2.2 门窗节能设计

门窗在整个围护结构中绝热性能最差, 耗能最高。在门窗的设计过程中, 要合理确定门窗的形式、板材、穿墙比例、面积等, 以降低噪声污染、光污染, 能量损耗。《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明确规定:窗户 (包括阳台门上部透明部分) 面积不宜过大。窗墙面积比按照房屋朝向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规定。

门窗玻璃有Low-E光化、真空、热反射以及中空等玻璃。采用中空玻璃降低门窗的传热系数, 增强门窗的密封性。暖边中空玻璃的暖边种类很多, 如:硅酮泡沫间隔条、断U形金属间隔条、塑料条、复合胶条、优质钢条和不锈钢间隔条等。其中不锈钢由于具有适应性强, 成型性好, 节能效果好, 投资小而被广泛使用。充气中空玻璃内部填充惰性气体, 惰性气体导热系数都比空气小, 是较好的隔热体。但充气中空玻璃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考虑气体保持时间。镀膜高性能中空玻璃, 在外侧玻璃中间空气层侧涂上一层热性能好的特殊金属膜, 可以截止由太阳射到室内的相当的能量, 起到更大的隔热效果。从节能、安全、美观等综合考虑, 镀膜中空玻璃将成为建筑玻璃的发展趋势。

3.2.3 屋顶和地面节能设计

屋顶节能主要是通过降低屋顶所受的太阳辐射热, 阻止热传递来实现的。常用的措施有架空屋面、反射屋面、种植屋面、蓄水屋面等等。其中, 种植屋面由于技术简单、保温隔热效果好、绿色环保等等优点将成为现在建筑流行的趋势, 但是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由于覆土给屋顶承重带来的问题, 以及对建筑结构要求更高。随着科技的进步, 新型的太阳能集热屋顶、可控制的通风屋顶以及冷屋顶节能技术等等也在不断的发展, 以更好的实现建筑节能。

地面能耗在围护结构中能耗较小, 但不可忽视。地面节能工程主要包括采暖建筑接触土壤的墙体和地面, 不采暖地下室、车库上面的楼板, 接触室外空气的地面。地面节能的保温材料主要有:聚苯乙烯板 (XPS) (EPS) 、加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板、膨胀蛭石 (粒径3 mm~15 mm) 、膨胀珍珠岩、矿棉、岩棉、玻璃棉、炉渣 (粒径3 mm~15 mm) 等。保温材料进场时应检测其密度、抗压强度及导热系数, 保温材料的厚度应符合规范设计要求, 施工过程应保证保温材料的粘贴强度和干燥。

3.2.4 建筑设备设施节能设计

建筑设备设施的节能主要包括电气、暖通、空调、消防给排水等[4]。

绿色照明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需要。尽量减少白炽灯、高压汞灯的使用量。建议使用直管型细管径荧光灯和紧凑型荧光灯和高光效、寿命长的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灯具除了应该具有良好的机械以及电气性能外, 更要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例如:光强分布 (配光) 、遮光角、灯具效率, 该性能对于节约能源有着重要的影响。充分利用天然光, 如镜面反射光, 合理的照明控制系统。

中央空调系统耗电占办公建筑电耗达60%。有统计数据显示, 欧洲节能型中央空调超过15%, 美国在20%以上, 澳大利亚在60%以上, 而我国仅有1%的建筑使用了节能型的中央空调。中央空调在节能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使空调系统达到节能效果最基本的是选择变频空调系统, 同时还应辅以适当增加供回水温差、提高系统效率、变流量水系统、变风量系统等等方法。

建筑节水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水资源的用量,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选择节水型的配水装置和卫生设备, 一般可节约水15%~20%。保证合理的管网设计和合格的供水管材, 减少跑冒滴漏现象。积极采取废水循环利用措施, 并设计中水以及雨水回用系统。

3.2.5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节能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可供建筑使用的可再生能源有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热泵、风能等[5]。太阳能既可提供供热所需能量, 结合光伏电池技术, 还可以供电。例如印度孟买的蛋形办公楼, 专门为里约热内卢2016年奥运会设计的太阳能塔。地热采暖在新建住宅之中应用普遍, 是一种技术成熟、热效率高, 节能的采暖方式。目前我国建筑用可再生能源以太阳能和地热能为主。未来5年内太阳能、浅层地能和生物质能是建筑用可再生能源的重点方向。到2020年, 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消费比例占建筑能耗达15%。

4 结语

我国建筑节能措施和效果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建筑节能在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建筑节能监督管理力度, 争取每一个建筑都能满足国家相关节能要求。其次, 坚持节能设计理念, 不断发展新技术, 更多新型环保的建筑材料和可再生能源能够应用到建筑物中, 为建筑节能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低能耗、零能耗建筑将会出现, 人类将会有一个更加健康、舒适的绿色环境。

摘要:以我国建筑节能现状为出发点, 针对我国建筑高能耗、占地多、规划性差、能源利用率较低等特点, 从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可再生能源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提出我国建筑节能可采取的措施和发展方向, 为建设绿色建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建筑节能,围护结构,可再生资源

参考文献

我国建筑模板的现状与发展 篇10

建筑模板是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中使用面大、量广的周转材料, 在一个工程建设中, 模板工程的用工量占混凝土结构工程总用工量的30% ~ 40% , 费用占总造价的20% ~ 30% , 占工程工期的50% 左右。由此可见, 工程建设的造价、质量和工期很大程度上受到模板技术的影响, 同时模板技术的发展也推动着我国建筑技术的进步。因此在建筑工程中, 我们要充分了解各种不同的建筑模板的性能并合理应用, 并积极研究与开发新型建筑模板材料。

1 建筑模板材料的现状

1. 1 木胶合板模板

木胶合板有素面木胶合板和覆膜木胶合板两种, 这种模板在国外应用很广泛, 它具有很多优点, 比如材质轻、脱模容易、耐磨性强、能多次重复等。因为木胶合板层板粘结力比较强, 并且具有较高的板面平整度和防水性能, 应用时不易产生脱皮或脱层现象, 可延长模板的使用时间。木胶合板模板适用于楼板和墙体等不同的结构施工中, 它的使用范围是很广泛的。

1. 2 竹胶合板模板

竹胶合板模板除了具有和木胶合板模板相同的特点之外, 竹胶合板模板的刚性大、密度高、受潮不易变形。而且我国竹子资源丰富, 为模板的生产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资源, 市面上的价格较低, 所以在各类建筑工程施工中也广泛应用到竹胶合板。而且在一些国家新技术示范工程和各地重点工程中也采用竹胶合板模板。

1. 3 铝合金模板

铝合金这种材料的密度小, 用它制作的模板自重轻。铝合金模板还具有运输方便、操作简单、耐磨、表面光滑、回收性强的优点。但是价格比较昂贵, 投资成本高, 这是它在国内不能普遍使用的主要原因。近年来, 国内外相关工程选择铝合金模板的逐渐增多。

1. 4 塑料模板

塑料是一种新兴的建筑模板材料。塑料模板突出优点是自重轻, 抗水性极好, 而且与水泥不粘连, 易脱模。生产塑料模板的原材料很常见, 来源相对容易, 价格较低, 而且废旧的塑料模板可再次回收利用。因此在建筑模板工程中使用塑料模板能够节约资源, 降低消耗, 减少环境污染, 但是它也有刚度低、耐久性较差的缺点。

2 建筑模板的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2. 1 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建筑模板是胶合板模板, 它们的承压性能不好, 导致重复使用率很低, 一般情况下, 木、竹胶合模板最多能周转使用3 次~ 5 次。然而根据我国住建部在推广与应用建筑业的10 项新技术中的规定, 胶合板模板的周转使用次数范围是30 次~ 50 次[1], 可见我国现行的胶合板模板的周转使用次数仅仅是国家规定的标准次数的1 /10, 这也就意味着在建筑施工中使用我国现行的胶合板模板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浪费。除了材料本身的浪费, 另外, 在生产模板时需要把原木从生长地运到生产地, 以及在生产完成后, 由生产地运送到施工现场, 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运输能源。而且由于周转使用率低将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 这些建筑垃圾的运出和处理又将消耗大量能源。

虽然我国拥有的森林面积庞大, 森林覆盖率也不低, 但是人均占有量却很低; 另一方面,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加强建设, 建筑规模也越来越大, 有资料表明, 它已将近世界建设规模的1 /2。这也势必会消耗非常多的资源和能源。因此我们在建筑模板的应用中更应该注重节约能源, 应倡导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

2. 2 建筑垃圾污染环境

之前我们已经分析到由于胶合板模板的周转使用率低, 往往没用几次就出现很多质量问题, 如开胶、变形、古包、起皮等。这不仅使混凝土表面的观感受到影响, 而且造成了大量的建筑垃圾, 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 每1 万m2的建筑施工会产生的建筑垃圾是500 t ~ 600 t[1]。城市垃圾总量的30% ~ 40% 是由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大量的建筑垃圾影响了一个城市的美观, 也加重了垃圾处理的负担, 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垃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2. 3 模板管理机制和加工技术还比较落后

在我国由于模板的生产条件有限、加工设备不先进、生产工艺不够合理、加工技术比较落后等因素造成模板的组成体系不够健全, 生产出来的模产品质量不够稳定, 因此, 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设施建设逐渐发展起来后, 不同模板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显现了拼缝多、刚度弱等缺点, 已经很难达到混凝土施工高质量的要求。我国在模板的经营和管理方面, 已经开始逐渐变得更加商品化和市场化, 虽然出现了大量与建筑模板相关的公司和企业, 但是它们的性质比较单一。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 他们的模板公司往往不仅可以研发新型模板产品, 还承担着模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角色。所以我国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在建筑模板的生产与管理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

3 新型建筑模板———木塑复合材料模板

3. 1 木塑复合材料

简单地说, 木塑复合材料是采用比例合理的木纤维经过一定的方法得到的一类新型材料, 也被简称为WPC。美国材料试验协会标准 ( ASTM) 中给出WPC的定义为“一种主要由木材或者纤维为基础材料与塑料合成的复合材料”[2]。它的主要原料是木材加工剩余物以及一些采伐剩余物, 如木屑、锯末、竹屑等, 还有一些农作物的废弃物如麦秸、谷糠、棉秸秆、花生壳、甘蔗渣、大豆皮等, 并大量地利用了回收过来的废弃塑料。WPC的加工成型主要是利用了塑料填充改性的特点以及高分子界面化学原理。此外, 加工过程中还需配混一定比例的塑料 ( PP, PE, PVC等) 基料。这种高分子复合材料有效地缓解了木材资源短缺的状况, 并解决了塑料难降解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 关于木塑复合材料的产业和市场已经比较规范化了, 但是我国还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

3. 2 木塑复合材料建筑模板的特点

1) 易于脱模, 混凝土表面平整。木塑复合板材非常容易脱模, 其表面平整光滑、坚固。木塑复合板材表面与混凝土构件表面一般不会粘结。这就使得生产出具有平整均匀表面的混凝土构件比较美观, 从而可节省装饰费用, 降低工程造价。

2) 抗湿性能好, 节省用工量。木塑复合材料的抗湿性能好, 模板本身不易吸水, 使得混凝土浇捣前不需要大量浇水。在浇捣时, 水泥油的漏油现象很少, 从而提高了混凝土质量。

3) 重量轻, 施工方便。木塑复合材料定型模板单位面积的重量比建筑施工中常用的钢框胶合板模板及钢模板要轻的多, 这样施工操作起来就便利多了。

4) 耐磨性能好, 周转使用率高。木塑复合材料耐磨性能好, 使用寿命长。胶合板模板使用几次后就变得表面粗糙, 不再满足施工要求, 但是木塑复合材料模板经多次使用后依旧能保持板面平整, 而且报废后的模板还可回收再利用。

5) 适用范围广。由于木塑复合材料具有耐酸碱、耐虫蛀、不易腐蚀的优点, 而且在潮湿的环境下不易产生霉菌, 所以其适用范围比较广泛。

3. 3 木塑复合材料的应用

首先在建筑工业领域, 因木塑复合材料具有易脱模、抗湿性能好、重量轻、耐磨性好、使用周期长等特点, 已经应用于建筑施工模板、室外铺板、室内地板、门窗、窗台、墙裙、包边、围栏、护栏、装饰及板材等方面; 因其防虫蛀、耐潮性能好, 也用作仓储行业的货架铺板; 在包装行业, 它主要用来制作托盘、包装箱等。此外它也开始渗入汽车行业、军用行业, 以及物流、包装、市政、环保等行业。总之, 它的应用前景是很广阔的, 年生产总值逐渐提高。而且木塑复合材料有效地缓解了木材资源短缺的状况, 并解决了塑料难降解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 节能环保, 它将给我国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结语

耐久、高强和环保型木塑模板的研究应用, 能有效地将废弃资源进行高效综合利用, 对于保护我国现有有限的木材资源、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 开发的木塑材料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并回收再生产利用, 使用成本低廉。另外, 建筑业作为一个城市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大小施工企业数量巨大, 近几年, 随着建筑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一些新型的建筑材料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企业的关注, 为此, 将木塑建筑模板应用于市场前景广阔的建筑领域, 形成相关产业链, 对带动建筑行业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宝申.绿色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施工技术, 2009, 38 (6) :101-104.

[2]胡世明.模塑模板复合工艺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3]季建仁.塑木复合材料 (Wp C) 产品介绍[J].塑料制造, 2006 (6) :16-19.

[4]王绍民.我国建筑模板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争议与对策意见[J].施工技术, 2011, 33 (9) :849-853.

上一篇:地理课堂快乐教学法下一篇:大学党建文化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