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2024-06-22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精选十篇)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篇1

一小学语文的特点

1. 基础性质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 它不仅仅教会学生读书写字, 也是教育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同样也是传播民族文化的基础。

2. 人文性质

小学语文的教材中包含着从古至今、中西结合、人文地理等文化, 对从小培养孩子人文修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工具性质

语言文字记载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也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4. 实践性质

检验真理往往是需要靠实践来完成的, 语文教学中也需要进行实践,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快地记住某个观点, 还能在实践中学到知识。

二生活化教育

生活化教育, 说明教育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教育中加入生活的智慧, 在生活中运用教育的知识。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老师与学生要加强情感沟通, 学生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也要与学生谈论相关的生活经验, 或者进行情景设定, 让学生自主研究与学习, 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教学的参与度,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生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就是将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设定到生活情境中, 营造出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 达到生活与学习兼并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生活化理论

1. 情景化教学

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 不仅是检验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 还能在检验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社会生存知识。完成情境学习过程的同时也是完成一次社会实践性的参与过程, 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学会思考。

2. 诗意化教学

语言是一种生活的表达, 是美的表达。将教学诗意化, 也就是在教学中加入生活元素, 让教学更加饱满, 让学生更加愿意投入课堂, 表达自己的情感, 自主掌握学习的知识, 从而全面提高发展。

四生活化教学的基本要求

1. 以教育改革为基本

新课程标准强调, 孩子的教育不能只重视应试教育, 成绩固然重要, 但是孩子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因此, 在小学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让孩子从小就能健康、全面地发展。

2. 内容要真实, 具有代表性

意识形态的形成在语文教育中也很重要。在教学中, 选择生活题材时一定要选正面的、真实且具有代表性的, 让学生接受正能量, 形成正确的生活意识, 提高自身修养。

3. 不能脱离科学

科学是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学的过程也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不能忽视理论本身所带来的教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 也要避免无关环节的进入, 珍惜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4. 不能忽视理论

教育的生活化意义并不是将生活完全带入课堂, 而是要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 体会到生活的真谛。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还是要以理论为基础, 不能过于形式, 要让孩子运用理论, 在生活中反思, 从而来完善自身,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五实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育的策略

1. 老师要做好前期准备

在前期备课时, 老师就要做好一定的准备, 在基于孩子生活的现实情况下, 从孩子的心理以及已具备的知识出发, 有的放矢, 制定适合孩子发展的课堂, 提高孩子的全面发展。

2. 课本与实践相结合

在进行课堂教育时, 老师可安排一些实践活动, 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住所学知识, 而且通过实践的过程, 还可以培养孩子善于发现、积极思考的能力。

3. 课堂生活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文中的重点, 考试会考哪些内容, 久而久之, 学生会对学习产生厌烦, 反而不利于其发展。其实,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加入一些娱乐手段, 调动学习气氛, 让学生在玩中学习, 在学习中得到知识。

4. 注意营造和谐氛围

老师与学生不应该是相互对立的, 而是要彼此尊重。老师要尊重学生, 多与学生交流。同时, 学生也要尊重老师的辛劳成果, 这样既形成了和谐的课堂气氛, 也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5. 课外实践

在课堂学习中, 学生所能接收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 老师可以在周末或者假期布置作业时减少书面作业, 添加一项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这段时间内所学到的, 或者学生自身比较感兴趣的知识进行一次社会实践, 将时间交给学生,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 还能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六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做法

1. 教育回归生活, 生活存于教育

第一, 引导学生, 学会观察生活。生活与课本所带的知识经验还是存在着差别的, 因此, 学生应该进入生活, 来检验、体会课本知识, 从而获得更多知识。

第二, 增加课堂的灵动性, 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已经越来越完善, 在上课时, 老师可以借助一些外力进行课堂教学, 比如使用多媒体。

第三,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2.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学素材

第一, 立足家庭。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那么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的家庭环境获得教学素材。

第二, 立足学校。学校其实像是一个很多家庭组成的小社会, 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情, 而且就在身边, 很容易就可以获得素材。

第三, 立足社会。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 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实践学习, 从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与不足。

七结束语

孩子是一个时代的未来, 培养孩子的高素质高文化也是一个时代的重要策略。无论在什么阶段, 孩子的语文教学都对孩子产生着影响。在小学, 孩子们的思维是最发散的时期, 如果再加上语文教学的发散性和生活性, 那么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 教师要努力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入生活。

参考文献

[1]程大妹.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 2013 (74) :37~38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篇2

阜南县王化镇花门楼小学

倪月峰

【摘要】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但综观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这一重要理念并未得到全面真正落实。脱离生活的教学方法,使原本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远离着生活世界。走出这一误区的关键,就是要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教材观和评价观,让语文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

【关键词】回归生活小学语文教学堪忧的现状理性的思考适当的对策

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但综观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这一重要理念并未得到全面真正落实。时下校园流行这样一首打油诗:“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脱离生活的教学方法,使本可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单调、机械;使原本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远离着生活世界。

一、堪忧的现状

1.教学内容局限

不少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内容就是教材的内容,教语文就是教教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课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就是讲解一篇篇选文,教和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这一篇篇选文。教师一味地扣着教学参考答案,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参规定的教学目标,而不思考这些教学内容该怎样与学生的实际和心理需要相联系,教学目标怎样才能真正转化成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对教师来说似乎是教教材,就是使学生掌握和复现教材中的知识,并且以掌握的程度衡量学生;对学生来说似乎是学教材,就是为了学会那些教材中特定的知识内容。教学内容完全被僵化在几百篇的课文内,被隔离在教室的水泥四壁内。这样的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应用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看不到知识与他们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关系,看不到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教学方法单调

虽然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已被否定,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也不断涌现,但就大多数教师而言,“满堂灌”、“满堂问”、“填鸭式”还仍严重地存在着。尽管教师们也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总是收效甚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结果的掌握,忽视的是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而对课文产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学生无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介入自己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使他们在课堂上体验不到语文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的意义,当然也就无法促进学生在语文教学主动追求人生经验与意义的建构。很多学生认为学语文就是上课听教师分析字、词、句,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然后把教师要求划的重点词句划起来,把教师要求摘记的内容记下来,课后做做练习册,与教师对对答案,考试时背一背。认为语文训练就是做练习、做试卷,语文能力的高低就是语文试卷上分数的高低。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也只停留在教材的狭小范围内,只有课堂,才有语文。由于语文被抽去了生活的本质特征,使它与生活成了“两张皮”。这种划

一、呆板的学习方法,能真正提高学生多少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终身受益呢?

3.教学场所单一

毋庸置疑,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方法、知识技能等很大程度上在课堂上获得。但课堂不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更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它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场所。刘国正先生说:“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所以,语文教学空间应尽可能拓展到校园、家庭、社会生活中去,课内课外,双翼并举。只有这样,那原来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篇篇课文,才不至于成为抽象乏味的教学符号,而是还原了它的本来面目,变得亲切、生动,充满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气,充满活力。可我们却总是把学生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上,禁锢在教室的水泥四壁中。

4.教学评价简单

把评价简单地等同于考试,等同于分数。分数的高低就等于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而考试的主要方式也只有笔试,测试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而在学生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听、说却在考试中没有占一席之地,因此导致学生存在不同轻度的轻视“口语”的现象,口语教学也得不到重视,甚至形同虚设。考试,作为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仅凭一张试卷来测定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显然是不完整、不科学的。这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无法充分发挥评价的多方面的作用,并且容易对语文的教学活动产生消极的导向作用,并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理性的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1.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一个里程碑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鲜明地提出了基础教育“为了生存”和“学会生存”这一主题;面向21世纪的“德洛尔报告”则更明确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个重要支柱。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被视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基础教育关照生活世界,回归生活,注重生活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建构,成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导致了学生对人生与社会自主思考的忽视,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命的活力,导致教育丧失生活意义。总之,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的教育难以体现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无法给予学生“走向生活的通行证”。正是从此意义上,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重建的根本依据。

2.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学科性质的要求

(1)语文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语文学科的社会性是指语文渗透于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每个角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语文无所不在。学生学习语文并非是从学校开始,也不会以走出学校而结束。语文学习广泛而长期地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它在书本里,也在生活中,书本以外的生活,更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读书看报是学语文,欣赏名山大川是学语文,了解民俗风情是学语文,参加公益事业是学语文,甚至休闲娱乐游戏亦是学语文,语文学习的触角可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真可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吕淑湘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另一方面,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真正掌握,学生的语文素养到底有没有提高,提高了多少,只有在人的生活语言活动中才得以真正的检验。语文学习联系生活,可让学生深切体验到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需要语文,学语文可更好地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效率。因此,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将学校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努力将教学活动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整个空间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学好语文然后再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2)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具体地说,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和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述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将所教所学的语言有效地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依托于人的生活,语言介入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唯一途径就是介入他的生活。而“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因为它本身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了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最大可能。读、写、听、说本身就属于他们的生活形式,本来就是实现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因而语文教学可以顺水推舟地把作为学习形式的读、写、听、说自然而然地变为学生的生活形式。也就是说,本来是生活中作为实现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手段的读、写、听、说,与语文教学作为教学手段的读、写、听、说融而为一,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读、写、听、说活动中实现成长,实现完美的自我。我们应当而且必须使两者合流,我们也能够使两者合流。”语文教学只有认识到学生是人,是生活中的人,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生命世界,才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才能使教学充满着人文关怀。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语文工具的能力,才能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感、发展学生个性。

(二)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课堂以外的学校、家庭、社会都蕴藏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语文教学内容,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所以,语文在完成本学科所规定的教学需求的同时,还要联系现实生活,对教材作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自觉地调整语文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语文教学内容要突破“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限,拓展到学校、社会中去,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发生意义的关联。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开放性、活动性、现实性的教学内容,突出语文教学特色,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适当的对策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弊端,本着“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根据生活化教学的特征,遵循生活化教学的原则,下面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方面来探讨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教学内容:优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已由原来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变成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教材活动由教教材、学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和学。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重要部分,而非语文学习的全部。我们的语文教学未必逐段而下,也未必面面俱到,而需根据学生的实际大胆取舍,开发更多新的语文课程资源。

海伦说:“课外阅读像一艘船,带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课外阅读可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把课外阅读看成是课内教学的继续与补充,是课内教学引向广阔社会生活的扩展与延伸。网络把全人类的智慧与知识汇集交织在一张庞大的网络之中,形成了一条覆盖全球、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让网络源源不断地给课堂生活注入“时代的活水”,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从而构建更加开放的语文学习内容。每一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资源经过整合,完全可以纳入语文教学内容,成为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使语文更加生活化。

2.教学方式:开放

课堂生活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历程之一。这一历程对他们一生的发展方向和生命的有意义的建构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随着教育在人一生中地位和作用的增强,课堂生活对人的终身发展更是具有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关注是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它拒绝封闭的课堂生活方式,提倡创新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开放的教学方式。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应从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开放为核心,拓展语文教学时空,突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主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探究、自我理解、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与独特的见解,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鼓励创新与实践,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健全个性品格。

3.教学评价:多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要使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发展,就必须打破评价形式单一化,评价内容狭窄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能化的评价模式。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评价的主体上,要从以往的教师的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这里的“多元主体”,既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甚至鼓励家长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方面的情况,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我,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评价的内容上,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包括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以及潜能等方面。在评价的方法上,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并存,既重视终结性评价,更关注形成性评价。既有测试型评价,又有非测试型评价。测试型评价不仅是笔试,还包括听力、口试。只有通过全面性的评价,才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成尚荣.构建生活的课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篇3

关键词:热爱生活;真情实感;亲身经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82-01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

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语文学习不能读死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大量“活”的情境中学语文,学“活”的语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识字教学的生活化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低年级学生要多识字,尽快地进入阅读阶段。如何让学生在单调枯燥的横、撇、竖、捺中学得有情有趣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因此,在词串识字教学中,我觉得应从整体入手尽量让这些字在学生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生活画”。

曾听过一堂低年级的识字课“寒流、大雪、北风、腊梅、翠竹、苍松、蟒蛇、蚂蚁、刺猬、滑雪、跑步、跳绳。”,印象深刻。老师首先用多媒体手段显示寒流侵袭、北风呼啸的场面,让学生说说此时此刻的感觉。有的说:“真冷呀!”有的说:“我要是在大路上的话,一定会缩着脖子、低着头,冻得直发抖!”老师让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认读这些词语,学生读出来的不仅仅是几个词语,更是自己的感受。

二、阅读教学的生活化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学生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具体生动、引发联想的情境,设计双向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吐真言、抒真情”。

如教学《井》一课时,井水的特点是“很甜很甜”、“很凉很凉”,任凭老师怎么讲,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感受。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井水这些特点呢?我设计了“拍广告”、“编广告词”为场景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表现井水“很甜很甜”这一特点时,有一组学生是这样表演的:一个学生蹲下来当井沿,另外三个学生演过路人。一个远足干渴的过路人发现了这口井,惊喜地喊道:“啊,井。还有水呢!”于是弯下腰准备喝井里的水。另两个过路人“闻风”一拥而上,三人你争我抢,各不相让。学生的表演显然是为了突出井水的“甜”,但表现的方式有些欠妥。这时,我对他们说:“孩子们。井水虽甜,但人情更重要啊!你们能不能改编后再来表演一次?”第二次的表演就显得非常文明,一个学生说:“井水真甜啊,请你喝一碗尝尝!”然后两人各捧起碗来“一饮而尽”,再把碗一举说:“真甜啊!”台下响起了一阵掌声。表演后的采访更让我感到惊喜,我问:“你们喝井水时有什么感觉?”一生答:“甜!”另一学生补充说:“很甜很甜!”我本来没打算再问,因为已经“很甜很甜”了,不可能再有比这更好的赞美了。没想到第三个学生赶紧走到我跟前说:“老师,喝井水的时候我感觉到人情更甜!”我真的被他们打动了,笑着说:“你还喝出了人情味!”

其实,学生读一篇文章的感受,不也正如品尝井水一样,各自都能品出不尽相同的结果吗?“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也应注重价值取向。”我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启动了学生积淀已久的情怀。于此情景中读书。学生不但饱含着浓浓的“甜味”,还表达出自己心中的真情实感。

三、习作教学的生活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对写作的要求来看,强调作文教学要生活化。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一句话,“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在教学实践中,我鼓励学生以“记录生活”的形式进行习作训练,倡导生活中有什么记什么,生活中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这很像美术中的白描写生,见到眼前的事物,便用线条如实描绘下来,而无须进行刻意的艺术处理。要求学生的习作记录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

四、课外实践的生活化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

在学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后,我让学生把自己当成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写一封回信。孩子的想象力特别丰富,有的说:“爸爸,我懂得了‘给永远比‘拿愉快,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尽量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有的说:“人活在世上要懂得奉献,放心吧爸爸,您的儿子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这样的实践活动源于生活而又超越于生活,不但丰富了孩子的语言,而且在情感、态度方面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篇4

一、教学氛围的生活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的世界单一纯净却又丰富多彩,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借助语文来感知世界,需要让语文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可以在青翠的草地上、在宽广的原野上、在五彩的花丛中、在清澈的小溪旁诵诗读文、感知语文。此外,在学习到相关动物或者植物时,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去野外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

例如,在学到苏教版二年级上学期的课文《夕阳真美》的时候,老师除了在课堂上讲解,让学生体会到夕阳的美丽之外,还应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当中去,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夕阳美的意境,这样学生才不至于空洞地理解美的含义。在学习本课的生字词时,如光芒的“芒”字,在看夕阳的过程中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记住自己看到的光芒,然后在记忆“芒”字的时候自然联想到自己所看到的,这样学生把知识与现实相结合,便会记得更加牢固。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在处理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之时,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让学生把语文与生活相结合,做到从生活中理解语文。

1. 设置对话情境

教师应该教导学生把文章中学到的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其实质就是把自己生活中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语文上来。教师让学生与文本知识零距离地接触,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无限兴趣,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负担来认知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从生活中去理解学习到的内容,还应该设置一些生活上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分小组进行对话讨论,将文中复杂的问题简单处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看法来对课文进行体会。

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猴子种果树》一文中,教师在教完课文之后,可以安排学生扮演角色,自己来表演这只种果树的猴子。在猴子一次一次舍弃之前种的果树再中下一种果树之后,猴子的心理是什么样的,这些内容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2. 设置辩论课题

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并且小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总是有一些奇思妙想。教师在教学之时,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设置一些富有争议的辩题,从多方面鼓励学生创新思想。不要一开始就否定他们,而是让学生自行讨论和思考,这种方法使得学生在争议的过程得到别人的思想也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在这样激烈的讨论中,学生自己的思维会更加发散,通过相互交流沟通,学生也就理解到了文章传达出来的寓意。

如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学到《培养良好的习惯》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设置问题给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思考该不该养成良好的习惯,怎样养成良好的习惯等,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学生自己也就能理解到习惯的重要性。

3. 扩充学生想象空间

语文充满了魅力,语文会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因此,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想象,把自己想象的东西写下来和其他同学分享,这样,课堂也会变得更加活跃。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篇5

金沙县第二小学:王德艳

说到作文教学,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事情,从教十余年,在阅读教学上还积累些经验,而在作文教学上,真是无计可施啊!2017年8月,我通过努力,考进金沙县第二小学任教,来到这样的大型学校,我才真正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这里人才济济,突然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懂。不过,不懂就学吧!在这半年里,我潜心研究,虚心向同事请教,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断地努力着。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以“生活化作文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以及李弦名师工作室和我校联合开展的“小学生体验式作文教学”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陶行知老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原来我们在关于作文内容的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的作文写作过于书面化、形式化,显得不够生动、真实,这主要是因为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不够生活化,很难使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真情实意真切地运用到写作中来。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对小学语文作文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尝试,通过引导学生对于生活素材的收集,培养学生生活化的思维等方式。通过这段时间的积累,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1.通过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任何的文学创作都必须来源于生活,大到作家的文学写作,小到小学生的作文写作亦是如此。同样对于作文写作来说,想要写作一篇好的作文,必须通过足够仔细地对生活观察,因此生活体验,生活素材收集是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比如以“动物园的小动物们”为题写作时,就需要学生们将动物园中的动物种类、样貌、性格和原本的生活环境等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再通过将在动物园游览参观之后的感受都真诚地表达出来。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在日常的生活和学校教育之中就应当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注意观察父母或者朋友的生活习惯和爱好特长等,就能够通过在相关题材的写作过程中加以运用,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只要老师细心引导学生多听、多看,就一定能够使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2.通过体验生活丰富情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的道理当然也适用于作文的写作,学生只有通过在生活中积极的感受生活的魅力,体会生活的乐趣,才能够写出有思想、有内涵、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比如,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通过亲手种下一棵棵小树苗,学生能够感受小树长成大树的不容易,通过亲手参与树苗栽植使学生能够从内心产生爱护树木的意识,从而形成对于保护环境的自我约束。这种通过亲手植树产生的成就感以及对于保护环境的自我约束能力,也会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劝导别人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进而间接地影响到身边的人。以后在此类的作文写作过程中,学生的写作将不仅仅只是写具体的植树过程,还会更深一步的写出保护环境的意愿,从而提升文章的内涵,加深文章的思想深度。

二、让课堂教学成为生活化的平台

1.把课堂内容转变为生活化的内容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年纪还比较小,生活经验相对比较缺乏,加之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因此学校内的课堂教育对他们来说,就是把课外经验转化为课内写作素材的最佳方式,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写作素材。例如在学习《挑山工》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体验课文中描写的挑山工的心理情景,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于课文内容进行现场演绎,使学生通过扮演挑山工、游客等不同角色,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能够更好地理解挑山工的心理状况。通过学习了解文章作者所想要向我们传达的这篇文章的真实意义,通过对于不同角色的扮演然后再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能够换位思考文章中主人公的真实心理状况,将自己融入到课文所描写的环境中,从而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及对于生活的珍惜、热爱,促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能够运用真情实感写出有内涵、有情感温度的文章。

2.把课外经历运用到写作之中

尽管课内的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学习场合,但是课堂之外的学习同样不可忽视,因此应当适当地开展课外学习的相关活动。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同老师、同学相互分享课外有趣的经历,然后用写作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之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分享写作经验,分享式的写作方式以及将生活中的趣事口语化地表达出来,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使学生将从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技巧同实际生活经验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引导学生主动用生活实际写作

1.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由于年龄小、好奇心强,小学生们在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各种问题,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十足的好奇心,若老师在这一点上能够加以引导,将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抓住现实事物的本质用自己充满想象力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描述自己的感受体验。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指引,让他们对于不同问题能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运用发散式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去了解问题,并且尝试性地自己去解决问题。比如在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作时,我们可以对学生多提一些问题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提问学生:“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如果长大了要工作了,希望能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通过类似提问的形式,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日积月累,笔者相信对于学生的写作一定会有所帮助,并且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让学生爱上写作

在小学的语文课程中,作文写作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想要使学生能够提高写作能力首先要赢得学生的喜爱,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教学的关键就是取得学生对于作文写作的喜爱。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生活实际提出能够使学生引起共鸣的话题,从而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据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之中,对于学生的写作题材要选取适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并且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话题,比如“假如我是超人”“我想做一名科学家”“我最喜欢吃的食物是”等,通过切实地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设置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环境的题目,使学生能够从自身的真实经历出发,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增进对于写作的信心和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简而言之,在提高学生的语文作文写作能力上,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探索应当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同时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与学生日常的实际生活融合到一起,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换位思考,同时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以及感受写作生活的乐趣。

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作文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探讨,分析了我国目前小学学生语文作文写作存在的诸如学生写作的作文过于书面化、形式化等问题,对此,教师应当通过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使其体验生活中的真情实感,积累丰富的生活写作素材,将课堂教学转变成为生活化的平台,引导学生运用实际的生活经历进行写作。最终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同行提供借鉴、帮助,从而能够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促使学生爱上写作、爱上生活。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篇6

一、小学语文生活化的相关概述

小学生的学习还处于起步阶段,提升其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对他们的生活行为、价值观念、良好品质的养成具有指导意义。语文是小学生接触最早的学科之一,它浓缩着中国浓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文学内涵以及丰富的文化知识。为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的教育工作在受到高度关注的同时,也逐渐步入到改革和发展的轨道。在新课标的大环境下,语文教学要做出全新的改变,文化知识的传授是一方面,除此之外学科与学生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同样不容忽视。将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逐渐应用到教学的诸多环节,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二、小学语文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交流。学生和教师要时刻的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样教师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在生活、学习中的困境,教师才能切合实际的展开教学工作。第一,教师要适当启发学生,发挥自身的角色优势。课堂的教学仍旧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形式,这使教师的角色显得十分重要。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水平、处理问题的能力等还处于发展阶段,教师角色的重要性更是提升到了新的层次。教师要放低姿态,要树立和蔼可亲的形象,教师要扩充自己的眼界,不要只局限于学校层面,要主动地接触学生并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家庭拜访形式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基于语文学科倡导感情的抒发和培养道德素养的特点,教师要对语文学科特点有明确的把握,通过自己的道德素养与优秀的品质去影响学生令其满足社会对人文素养的要求。第二,增强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工作要紧紧围绕学生展开,他们是教学实践的实施对象。首先,要保持与学生的良性沟通,了解学生的喜好和厌恶事物,通过对其喜好的仔细分析,规划教学内容。其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管理者,培养学生自身实践的能力。最后,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地位的等同,并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鼓励,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转变教学理念,渗透生活气息。传统的课堂教学对理论的重视程度过高,而对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不够重视。针对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教师要担负起责任,要更新陈旧的教学理念,将语文教学生活化贯穿于课堂的始终。第一,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真正适合学生学习的语文教材。教材的选择既要看其内容的多样性和质量,也要看其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启发学生,让学生有兴趣探索的欲望。第二,扩大教学课堂,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保证学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展开学生感兴趣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以增进课程与生活的互动。第三,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如让学生设计多样生活题材的板报,并定期进行评比,让学生提升文化水平的同时,感受语文学习中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创设生活情境,体验生活内涵。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重视课本知识的传达,这样的课堂氛围令学生感到语文学习的索然无味。因此,教师要认清教学弊端,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

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篇7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无穷兴趣。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例如:在教室布置时将课桌椅摆成几个大方块, 学生围坐在一起, 犹如家里, 大家积极思考, 尽情交流, 主动合作, 学生怎会不思潮涌动, 在这样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里学习, 大家心情舒畅, 师生关系融洽, 和谐的课堂必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中的语文更鲜活, 更丰富, 更具生命力, 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这一理念为指导, 老师鼓励同学们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 观察生活, 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来丰富生活, 把课堂上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1. 访一访, 观察生活

过年时, 大家都爱在门的两旁贴上春联, 有些对联寓意丰富, 在此, 可利用这一习俗, 让学生去搜集一些对联到学校中来展出。这样, 既让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神韵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且也能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语文积累。又如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 如“精点一百”“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 让你牙口无炎”等等, 这一类故意用错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 在假期可以让学生分组去查找, 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 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 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 养成写规范字, 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 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 说服他人的能力。再如秋天到了, 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收集各种各样的落叶, 认识他们, 了解他们的形状、颜色等, 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树叶贴在纸上, 写上名称或者写上一个自己喜欢的描写树叶的词语或句子。或者用树叶镶一幅画, 再给画取个好听的名字, 给画加上文字说明等, 然后展出、评比。这既是一幅由学生亲自创作的艺术, 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识字、学词、学句, 积累语言, 发展思维。

因为学生喜欢活动, 特别是到户外去观光、体验, 更让学生心情愉悦。通过这一活动, 也实现了学生情感体验, 把语文学习变成了学生情感需求。这样, 学生心中涌动的是努力后的快乐和自信。

2. 演一演, 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 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 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 “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 激起学习兴趣, 引起高度注意, 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 让学生演一演, 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 《狐假虎威》一课时, 我先通过全班朗读, 让他们自由组合, 就地取材, 虚拟情境, 尽情发挥。由于学生们表现欲望强烈, 生动的表演使他们很快理清了课文线索, 并依据这一线索条理地组织自己的内部语言。真正让学生通过课文知识, 实现了情感的流露, 学生们都能领会到文章的主旨。

3. 学一学, 体验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景, 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身临其境, 再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 去体验, 去感悟,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如学了《万里长城》后, 可让学生分小组去找找民间的古老建筑。在此, 不仅让学生锻炼了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且对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再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 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 回去向家长, 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此外也可让学生在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 宣传等实践活动等。教师也可组织集体活动, 如参观访问、野外游玩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4. 品一品, 感悟生活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 它凭借语言文字、透露出物美、景美、事美、情美、人更美, 由此巧妙运用, 欣赏富有韵味的语句、段落, 能唤起人们的美感, 对事物的认识有个质的飞跃。《西湖》一文, 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 找出重点句, 用自己的口把作者的心表达出来。学生反复朗读, 寻找感觉, 体验“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汇报时, 学生边读课文, 边配上音乐, 让学生头脑中浮现画面, 想象当时的情景, 理解美的语言, 美的意境, 学会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领。

5. 动一动, 感受生活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诗文画面优美, 意境深远。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一画, 让优美的文字倾注柔和的线条, 绚丽的色彩, 又会别有一番景象。此外还有歌唱、朗诵、画流程图、小记者在行动、小老师登场等, 只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课文的内容, “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 “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 “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 “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 开放课堂教学, 让教学生活化, 就能产生求知欲望, 促进学生思维, 萌发创造力、创新力和想象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篇8

1 有情有趣———识字教学的“生活化”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低年级学生要多识字, 尽快地进入阅读阶段。如何让学生在单调枯燥的横、撇、竖、捺中学得有情有趣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因此, 在词串识字教学中, 我从整体入手尽量让这些字在学生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生活画”。如教学“寒流、大雪、北风, 蜡梅、翠竹、苍松, 蟒蛇、蚂蚁、刺猬, 滑雪、跑步、跳绳。”一课时, 我首先用多媒体手段显示寒流侵袭、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的场面, 让学生说说此时此刻的感觉。有的说:“真冷呀! ”有的说:“我要是在大路上的话, 一定会缩着脖子、低着头, 冻得真发抖! ”我让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认读这些词语, 学生读出来的不仅仅是几个词语, 更是自己的感受。“在这么恶劣的气候里, 你们看它们表现得怎么样? ”多媒体依次出现蜡梅怒放、苍松挺拔、翠竹挺立的画面, 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见所感。有的说:“它们真勇敢! ”有的说:“它们真是好样的, 是个小英雄! ”“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些小英雄的名字吧!”“蜡梅、翠竹、苍松!”学生朗读的声音变了, 语调变了, 就连姿态和神情都变得个个腰杆挺直、精神饱满, 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英雄。接着, 我把话题一转:“小朋友们, 你们再看它们又在干什么呢? ”学生看到三种动物冬眠的图片都笑着说:“它们都在睡觉呢! ”“对了, 有些动物到了冬季就不吃不喝, 这叫冬眠。你们看它们睡得多香呀!我们应该怎么读呢?”学生纷纷说:“我们应该轻轻地读, 不要把小动物们吵醒了!”在这样的课堂里, 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跳跃、灵性在升腾……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的那样:“这不是单纯的理解, 也不是简单的评价, 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在这充满着生活的气息、饱含着亲身的体验与激荡着情感的情境中进行识字教学, 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负担为享受、变苦痛为快乐。

2 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与实际相联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只有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 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 让教学活动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 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 做生活的强者, 做生活的智者, 更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 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访一访, 观察生活。在我们的书中, 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与学生实际很贴近的, 有些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存在着时空距离的差距, 所以在学习中, 学生常常会出现对课文内容认识不全面, 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但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 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 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 通过观察去认识并扩大视野, 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课文, 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 起到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的作用。针对前者, 教师在准备教学之前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调查访问, 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 由于距今已有20多年, 这对学生来说已是非常遥远了, 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此先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有关于周总理的一些资料, 也可以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人,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周总理的任务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也能有助于课堂上感情的激发, 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 学生也兴趣盎然。在教学这篇文章后, 我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诗词《周总理, 你在哪里》, 让学生诵读, 学生读得非常投入, 感情充溢。针对后者, 例如:《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天景象:小草、嫩叶偷偷地长大;挑花、梨花、杏花竞相绽放。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 可能学生感受不大, 不妨带着学生走出教师, 到田野上, 小河边去感受一下大自然, 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 不需教师多费口舌, 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显得具体、精彩, 回味无穷。如《猫》一文, 猫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 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 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 从而知道小动物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 它们一样富有生命和活力。这样, 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 得心应手了。并且在学完了之后, 还可让学生去仿写, 这样又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再如《火烧云》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云彩, 领略天空的美景, 感受自然的千变万化;这样, 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演一演, 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 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 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 , “充分提供情景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教学时应借助于情景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 激起学习兴趣, 引起高度注意, 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成课本剧, 让学生演一演, 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 在教学《田忌赛马》时, 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孙膑、田忌和齐威王。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 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孙膑胸有成竹的理解, 而且对田忌和齐威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 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了很好的锻炼。又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 播放当时战斗的英雄场面, 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 使学生入境动情, 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革命战士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同时获得一种强烈情感的陶冶。使学生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总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也处处用到语文, 语文教学生活化, 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 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 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 才能发芽, 开花, 结果。

摘要: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同时将教学的目的 、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关键词:语文,生活化,学生

参考文献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篇9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语文,影响,措施

小学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 所涉及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 例如, 社会生活、市场经济、历史文化、道德观念和科学知识等, 教学起来, 如果拓展到这些方面的话, 会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语文, 还可以开阔知识视野。在生活的环境中更加充满丰富的语文知识, 教师充分利用这点就会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来无穷的乐趣。

一、生活化教学对语文课堂的重要意义

采用生活化教学到语文课堂中, 教师引入生活中更多有关智力范围的生活情境, 那么学生就会对所接触到的事物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生活情境起到很大的诱发作用。其次, 是开拓了学生的体验方式, 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 然而知识确实是起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 当学生学习的时候, 知识都可以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 正是因为如此, 教师需要提供更多的条件让学生接触到生活, 为学生的体验提供更好的途径。

二、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举措

1.借助生活情境, 让学生融入生活体验

每个人要体验到生活的情境, 全身心投入其中, 才可以深切地体悟到其中的道理, 才能够更好地表达个人的感悟。然而小学生的情感也相当丰富、活跃, 那么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课堂内容时, 要从学生这些特点出发, 结束课堂内容或者是开展课堂内容之前, 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当中, 体悟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教师可以展开一些融入生活感受生活的活动, 例如, 组建小组, 布置相关任务, 让小组融入不同的生活情境当中, 比如田野、村庄、娱乐场所、工地,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如何按照相关的内容进行调查, 然后把相应的情境感悟描述出来, 最后课堂汇报。

2.把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

如果教师在教学课堂内容的时候, 能够充分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然后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 将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的方式, 例如, 教师在教学有关访问的课堂内容时, 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访问, 或者是在电视上的有关访谈节目, 应用到课堂上, 可想效果将会更佳。

生活可以丰富学生对事物的认知,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 真正体会到语文给自身带来的真正用处。教师应该重视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影响, 努力把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篇10

一、在书籍报刊中学习语文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一本本的好书中, 我们可以看清社会百态, 感受到诗情画意。而且, 看书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期刊和杂志, 因为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而且, 学生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抄写在采蜜小本上。这样, 学生既学会了知识, 又陶冶了情操, 开阔了视野, 形成了读书的习惯和思维, 养成了爱读书, 读好书的好习惯。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 一辈子住在宫殿里, 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 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 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 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 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二、在网络广播影视中学语文

电脑的运用, 软件的开发, 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因特网的兴起, 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信息资源。以往听广播, 只闻其声, 不见其人, 这种情况容易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 使学生联想主持人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有些电台播放的歌词非常优美, 就像一首首的现代诗一样。对此, 教师可指导学生抄录下来, 并反复地记忆背诵一下, 就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另外, 有的电台还播放一些名家散文或者小小说。当这些文章配着动听的音乐以声音的形式呈现在学生耳边的时候, 对学生来说, 无疑是一场听觉大宴。

比如, 在学习老舍先生的《养花》时, 我把中央电视台“艺术与人生”栏目搬进了语文课堂, 获得了成功。我是这样做的:教室内移开讲台, 模拟中央台布置。任选4名准备好的“老舍先生”, 他们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教师任主持人, 台下学生都是观众和记者。就课文中的中心思想, 老舍先生是如何养花、如何爱花的这些主题, 教师、学生和“老舍先生”进行了良好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像朋友一样平等对话, 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去参与学习、参与实践。当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时, 教师及时精妙地加以点拨。师生在交流中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在交流中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高。

三、在平时与人的交流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的学科, 我们说话其实就是语文在生活中的呈现。当我们听了一个故事之后, 把它完整地叙述给小伙伴们听;当我们放学回家后, 把一天的见闻感受告诉父母;当我们走在大街上, 边走边描述一下环境的变化;当我们跟父母去菜市场, 与小商贩讨价还价, 这些都是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表现。另外, 在我们的生活中, 有许多生活阅历丰富的老人, 他们经历过很多我们闻所未闻的事情, 倾听他们的故事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过程。在倾听中, 我们可以听到许多奇闻轶事或者民间俗语。这些鲜活生动的语言恰恰是我们平时语文课堂上所缺乏的。

四、在谜语对联歇后语笑话中学语文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 有很多流传下来的俗语和笑话等。这些古老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如谜语这一形式。猜谜语其实是一种文字游戏, 谜语有谜面和谜底两个部分, 一个字、一个动物或者一件事物, 都可以通过谜面的形式来形容出来, 然后人们根据提示来猜出谜底。有些汉字的谜面, 读起来生动有趣、概括能力强, 当我们猜出谜底之后, 就会非常轻松、愉悦地就记住了这个汉字的特点。当然, 有的谜面概括的知识就更丰富了, 如有的是对地名的描述, 有的是对人物特点的概括。这样的谜语, 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丰富了他们的语文知识。在猜谜的时候,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要求学生自己以班内同学的名字为谜底设计几则谜语。学生热情高涨, 一则则精彩的谜面被设计出来。如:“夏日里的渴望———是清风 (施青峰) ”“结婚———成亲 (程钦) ”……总之, 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 眼里有资源, 心里有教育, 语文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五、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语文

语文学习应该是把已有的语文知识投入生活实践, 在实践中提高、发展的一个过程。所以, 我们不仅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更要融入生活, 在生活中实践语文知识。

(一) 生活中需要语文知识来进行点缀

在语文课上, 学生都学过拟人、比喻这些修辞手法。对此,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活学活用, 运用这些修辞给班级书写文明用语, 为校园树立新风。于是, “小草在成长, 请勿打扰”“不要弄脏小草的绿裙子”“悄悄地来, 悄悄地去”“你给我爱心, 我奉献绿荫”等一条条充满童真童趣、朴实无华的警示语从他们的大脑中迸发而出。“产品”一旦为生活采用, 学生就能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的用处非常大, 从而使他们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语文。

(二) 探索社会生活中的神秘地带

我们都是一个个普通的社会成员。对学生来说, 社会上有很多他们想触及的“神秘地带”, 比如, 城市水资源污染程度如何呀?革命圣地南湖有什么典故呀?卫星是怎么发射到太空的呀?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好奇心, 带领学生去深入到大自然和社会中考察研究, 并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运用实物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论证法与合理想象、推理法写出科技小论文或考察报告。

(三) 纠正社会生活中的语文“病症”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甚至错误使用语言文字的现象, 对语文教学有一定负面影响。与其“严而守之”, 不如“以攻代守”。因此, 在语文课上, 我经常向学生灌输一种意识:人人争当语言文字小医生, 为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做贡献。于是, 学生经常能从店牌、广告牌、电视字幕、报刊杂志中找出错别字、病句, 从家长、教师、同学、节目主持人的话语中找出不规范的、错误的表达。

变大社会为小课堂, 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 这样, 一个“在学中用, 在用中学”的良性循环系统就产生了。

上一篇:中药饮片养护下一篇:项目计划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