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乳晕缘切口

2024-06-23

经乳晕缘切口(精选六篇)

经乳晕缘切口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乳腺良性肿瘤184例, 年龄18~76岁, 平均年龄34.9岁;所有病例均经针吸等方法明确为乳腺良性肿瘤。肿瘤距离乳晕5~50 mm, 肿瘤直径12~50 mm;肿瘤位于内下象限16例, 内上象限34例, 外下象限30例, 外上象限54例, 中央区50例。将184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分为常规手术组86例、乳晕缘切口组98例, 两组病例在年龄、位置、直径、分类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乳晕缘切口组

对入选病例进行全面检查, 包括手检充分了解肿瘤所处位置与周围组织关系、与乳头距离、乳后间隙的深度, 并在彩超下对肿瘤定位作好标记线, 设计切口位置及长度。麻醉方法:大部分病例采取l%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部分病例采取全身麻醉。经乳晕缘弧形切口, 切口长度要和肿块直径相匹配, 由腺体表面剥离皮瓣, 向向肿块方位进行分离, 充分暴露乳腺病灶范围。如果肿瘤离乳晕缘弧形切口较远, 牵引包块向切口方向, 并进行推挤, 将肿瘤牵引到切口部位, 将腺体组织放射状切开, 分离切除肿块;术中进行充分电凝止血, 并且保护乳头乳晕下方腺体组织, 减少对局部血运的破坏, 避免造成乳头乳晕变黑、坏死;术后应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 于敷料中央位置剪开保留乳头置入空, 避免发生乳头受压发生坏死。

1.2.2 常规手术组

采取肿瘤局部浸润麻醉, 依据肿块位置采取放射状切口, 分离皮下组织、乳腺组织, 对肿块进行充分显露后切除肿瘤, 对手术野进行彻底止血, 逐层进行缝合, 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

1.3 观察内容

观察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切口感染、皮下血肿、术后复发情况。

2结果

98乳晕缘切口组病例切口感染2例均为脂肪液化经换药后痊愈, 其余96例均I期愈合, 进行随访, 初期局部硬结, 3个月后瘢痕软化, 切口瘢痕轻微, 仅乳晕处留有白色条纹, 双乳对称乳房外观形态正常。对两组病例观察内容进行统计, 具体见表1。

3讨论

女性乳晕部位由于有[2]皱纹、结节状乳晕及较深色素掩盖, 在该部位采取切口具有良好的掩饰作用, 局部瘢痕不容难发现, 可以起到良好的美观效果。女性乳晕部位局部皮肤具有良好的弹性, 易于术中进行伸展[3], 能显露较大术野, 利于对肿块分离切除, 皮肤较薄容易恢复, 局部瘢痕较少;乳晕下具有丰富的腺体及皮下组织, 具有良好血运, 恢复较快, 并且能够保证乳房的圆润丰满, 达到良好审美效果。

乳晕缘切口在病材选择上尤为注意, 由于术中受到切口限制应通过针穿、超声、钼靶等方法充分明确为良性肿瘤, 避免术中延长或改变切口, 对患者造成损伤[4];切口弧度不能够超过乳晕周径1/2, 切口长度应保持在3 cm以内, 避免造成乳头缺血坏死, 必要时皮肤边缘月牙形扩大切口, 使术后无外观显著变化;术中要注意对乳腺管道保护, 乳腺组织切开时采取放射状切开, 顺着输乳管方向进行肿块分离[4];术中由于对肿块向切口牵拉, 应严格注意术中止血, 保证无活动出血, 避免发生术后皮下血肿, 必要时进行引流。

总之, 采取乳晕缘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肿瘤可以达到手术切除肿瘤目的, 有达到对乳腺美观的要求, 保证了女性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乳晕缘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肿瘤效果。方法 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乳腺良性肿瘤184例分为常规手术组86例、乳晕缘切口组98例,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98乳晕缘切口组病例切口感染2例均为脂肪液化经换药后痊愈, 其余96例均I期愈合, 进行随访, 初期局部硬结, 3个月后瘢痕软化, 切口瘢痕轻微, 仅乳晕处留有白色条纹, 双乳对称乳房外观形态正常。结论 采取乳晕缘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肿瘤可以达到手术切除肿瘤目的, 有达到对乳腺美观的要求, 保证了女性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晕缘切口,乳腺良性肿瘤,疗效探讨

参考文献

[1]亓发芝, 顾建英.乳房手术切121的美学选择.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0, 10 (1) :35-36.

[2]林玉斌.乳腺肿瘤的钼靶X线诊断叨.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0, 26 (4) :356-358.

[3]张克昶, 吴宁海.乳晕切121行乳房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3) :233-234.

经乳晕缘切口 篇2

1 资料与资料

1.1 一般资料

对该院收治的采用乳晕缘小切口手术治疗的97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进行观察, 其中男2例, 女96例, 年龄29~58岁, 平均 (48.6±3.2) 岁。所有患者均经钼靶X线摄片、彩超进行检查确诊为乳腺良性肿瘤。肿瘤最大5 cm×6 cm, 最小0.3 cm×0.5 cm, 据乳晕距离0.7~4.5 cm。左侧51例, 右侧46例。病理检查:31例乳腺纤维瘤, 28例乳腺囊肿, 25例乳腺增生症, 7例乳管内乳头状瘤, 6例乳腺增生病并纤维瘤。并随机抽取该院同期收治的采用传统切口手术治疗的53例患者进行对照, 男2例, 女51例。

1.2 手术方法

术前确定患者肿瘤位置、象限、大小、肿块的深浅、与乳头乳晕的距离采用B超检查, 根据肿瘤所在位置于乳晕处设计切口。患者均取仰卧位, 外展, 采用1%利多卡因作局部逐层浸润麻醉。观察组:选择离肿瘤最近的乳晕缘作一长约2~3 cm的弧形切口, 依次将皮肤、皮下组织切开, 并将乳腺组织的腺体层表面, 皮下脂肪层与乳腺腺体表面之间的皮瓣用手指钝性剥离, 按B超显示的定位在相应层次找到肿瘤, 拉长切口用小拉钩, 将肿瘤完整分离并逐渐取出。可直接用拉钩拉开位置表浅的肿瘤皮瓣, 肿块周边的腺体用血管钳牵拉, 切除暴露的肿块;如肿块过小 (<0.5 cm) 无法找到或位置较深时, 可在肿瘤处做细针标记, 然后行区段或放射性切除在相应的皮瓣下乳腺组织中找到的肿块。手术时注意避免损伤乳腺导管, 术后打开的腺体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电凝充分止血、0/5的可吸收线行缝扎处理或皮内缝合、0.9%Na Cl局部冲洗, 如手术中剥离皮瓣较多时, 切口下应用引流管引流, 最后将皮下组织与皮肤切口缝合, 局部加压包扎。术中应对乳头及乳晕下方的一薄层腺体组织进行保留, 以使乳头及乳晕的血液供应得到保证, 在术后乳头及乳晕坏死、变黑的情况得到避免。术后常规给予换药处理和抗生素。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切口切除。

1.3 观察内容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等, 于术后随访3~6个月, 复查乳房外形、乳头乳晕血供、有无复发及切口恢复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比较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观察组共切除乳房良性肿瘤110枚, 对照组共切除乳房良性肿瘤61枚, 均为一期缝合, 手术成功率为100%。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皮下血肿及瘀斑形成, 2例, 乳晕区感觉减退经例, 经局部穿刺加压或自行好转, 无感染发生;对照组皮下血肿及瘀斑形成2例, 感染1例, 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无严重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见表1。

注:P>0.05。

2.2 术后随访

术后随访3~6个月, 观察组乳房外形和形态均正常好, 丰满、挺拔, 乳头乳晕没有沉着色素, 血供良好, 无变黑或坏死的皮瓣, 切口瘢痕无明显增生、隆起, 切口不明显, 无复发及肿瘤残留, 患者满意度达98.7%。对照组复发3例, 切口瘢痕明显6例, 患者满意度达79.2%。

3 讨论

乳腺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 越来越多的患者对术后切口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高, 尤其是对年轻女性而言, 乳房部位切口愈合情况直接影响到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3]。传统的多采用开放性的切口切除乳房肿瘤, 不仅对乳房的美观造成了影响, 在乳房上留下众多瘢痕, 而且还造成乳房发生塌陷和变形。因此, 患者追求, 乳腺良性肿瘤手术的外观也就成为医生们研究的重要课题[4]。目前, 乳晕缘小切口作为微创技术的一种方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 不仅能使乳房的原有性质保持不改变, 并且隐蔽瘢痕性强, 从而起到良好的美容效果。

乳房乳晕区皮肤薄、富有弹性、伸缩性好, 与腺体之间有较大的推动幅度, 再加上乳晕旁脂肪组织少, 有皮脂腺及色素沉着, 在手术时不仅利于手术操作, 还能使瘢痕不易显现, 符合女性的审美观;另一方面, 乳晕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胸廓内动脉第3~7肋间后动脉、胸肩峰动脉的乳腺支和胸最上动脉及胸外侧动脉的乳腺外支等[5], 特别是在乳头、乳晕下形成的血管网, 使其有充足的血液供应, 从而更有利于乳晕缘切口愈合, 减少切口感染的机会, 而且可有较大幅度的移动乳腺与胸大肌之间的组织间隙, 使肿瘤容易剥离, 切除更彻底, 有效减少了复发的可能, 在手术中只要避免乳头、乳晕及底部的广泛剥离和切口长度不超过乳晕周长的1/2~2/3[6], 就不会引起乳头坏死, 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在该组资料中,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术后随访中, 观察组在乳房外形、血供、切口瘢痕及复发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无复发及肿瘤残留, 患者满意度达98.7%, 对照组复发3例, 患者满意度达79.2%。结果表明, 乳晕缘切口治疗乳腺良性肿瘤是安全、可行的。

通过对该组资料的研究认为, 在实施乳晕缘切口治疗乳腺良性肿瘤时, 根据乳房的不同解剖层次、肿瘤的位置和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切口是保证乳房皮肤的美容效果, 提高患者治愈率的重要保证。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 (1) 做乳晕缘切口时要避免在肿瘤位置上切开, 以免影响肿瘤的触摸感, 不能完整切除肿瘤增加肿瘤的复发机率; (2) 乳晕切口应依次切开, 避免切口过深损伤输乳管, 如肿瘤位于腺体深部, 应在肿瘤的表面纵向切开腺体, 切除肿瘤, 以防术后皮肤缺血坏死; (3) 在肿瘤切除后, 应注意对乳腺残腔出血的处理, 对残腔的渗血电凝止血, 对明显的出血点, 则用5.0可吸收线缝扎处理, 国内吕永添等[7]研究表明, 切除乳腺良性肿瘤术中不缝合保留残腔组相比于缝闭组, 保留残腔组术后外形基本无变化, 缝闭残腔组明显凹陷、变形出现在局部。但研究认为, 对残腔小的患者, 缝合与保留无明显变化, 如残腔较大时适当游离两侧乳腺组织, 在残腔内或外侧缘进行缝合是残腔直径缩小, 更有利于乳腺的平整与外形恢复; (4) 对需要做腺体区段切除的患者, 应在乳腺的表面向腺体的下缘进行分离, 将乳头向上提起后将腺体完整切除, 以保留乳头、乳晕区的血供与导管组织。从而更好地满足女性对乳房美观的要求, 减少术后复发的可能。

综上, 采用乳晕缘小切口切除术治疗乳房良性肿瘤具有安全、有效、美观、复发率低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邬江华, 刘宙, 王得胜, 等.乳晕缘切口治疗乳腺良性肿瘤150例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26) :16-17.

[2]张炎, 郭晓东, 姜福亭, 等.56例乳晕小切口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临床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4) :97-99.

[3]潘东亚.乳晕外缘切口经皮下隧道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疗效分析[J].医学前沿, 2012, 2 (4) :77-78.

[4]陈余.经乳晕缘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J].吉林医学, 2012 (36) :54-55.

[5]冀峰.乳晕边缘小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肿瘤体会[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2, 10 (4) :312-313.

[6]常亮.乳晕缘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肿瘤疗效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5) :140.

经乳晕缘切口 篇3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乳腺纤维瘤患者, 依据入组的先后秩序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年龄27~46岁, 平均 (34.2±4.7) 岁, 均经乳腺B超等检查确诊, 排除乳腺增生、囊肿及恶性肿瘤。其中单发22例、多发28例;发生部位:左侧26例, 右侧27例, 双侧8例;肿瘤大小:肿瘤最大6cm×4.8cm。最小0.5cm×0.5cm, 观察组采用经乳晕切口治疗, 对照组采用传统传统放射性术式治疗, 手术后3d进行换药, 10d后拆线。观察患者切口愈合情况。术后随访3~6个月。疗效标准: (1) 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术后3个月B超复查无复发, 瘢痕大小≤0.2cm; (2) 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 术后3个月B超复查极少复发, 大多数患者的瘢痕大小≤0.2cm, 少数患者的瘢痕大小>0.2cm; (3) 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术后3个月B超复查有复发, 患者的瘢痕大小>0.2cm,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统计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13例, 有效11例, 无效1例, 并发症1例, 无复发病例, 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显效9例, 有效11例, 无效5例, 并发症3例, 复发1例, 总有效率为80%, 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 两组术后血肿或瘀斑大小、并发症及复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术后3个月瘢痕大小比较观察组7例>0.2cm (21%) , 对照组20例 (80%) , 差异有显著差异 (P<0.05) 。

3 讨论

乳腺纤维瘤是女性常见疾病[1], 乳晕处于乳房的正中, 不受乳腺肿块处于哪个象限的限制, 经乳晕切开有利于手术操作, 既能保证肿瘤切除的完整性, 又保持了乳房的外观美化, 同时能减少瘢痕的产生, 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乳晕色素深, 并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皱折和丰富的皮脂腺, 使术后瘢痕不显露。同时乳晕有丰富的血液供应, 特别在乳头、乳晕下有血管网, 有利于促进乳晕旁的切口愈合, 减少了伤口感染的概率[2]。本观察结果显示经观察组显效13例, 有效11例, 无效1例, 并发症1例, 无复发病例, 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显效9例, 有效11例, 无效5例, 并发症3例, 复发1例, 总有效率为80%, 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 两组术后血肿或瘀斑大小、并发症及复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术后3个月瘢痕大小比较观察组7例>0.2cm (21%) , 对照组20例 (80%) , 差异有显著差异 (P<0.05) , 基本与文献一致[3]。总之经乳晕切开是治疗乳腺纤维瘤的有效方法, 能有效减少切口瘢痕, 降低感染发生率, 同时能达到女性对美观的要求,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高祖巨.乳晕边缘切口在乳腺纤维瘤手术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29) :147-148.

[2]江玉娟.环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61例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 2012, 25 (2) :56-57.

经乳晕缘切口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年龄16~49岁, 平均 (32.6±4.2) 岁。患者均经术前体检以及钼靶检查获得初步诊断, 罹患恶性肿瘤的患者需要排除本次研究范围, 其中乳晕切口40例 (乳晕切口组) 及传统放射状切口40例 (传统组)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传统组常规取放射状切口。乳晕组在手术进行前1d对患者进行B超检查以定位乳房肿块, 同时进行体表标记, 对肿瘤大小、活动度以及与乳晕距离进行测量, 对手术的可行性进行判断。对肿瘤以及切口位置用美兰进行标记, 患者取常规仰卧位, 或根据手术操作需要以及肿瘤位置取患者斜位。用1%利多卡因适量局部浸润麻醉, 然后根据肿瘤位置做乳晕弧形切口, 切口长度需低于乳晕周长的一半, 防止术后患者发生感觉异常以及乳头缺血现象[1]。将皮肤切开至皮下浅筋膜层, 然后自浅筋膜层直至肿瘤方向进行钝性分离, 对皮瓣进行游离操作, 不得短于术前标记的远端部位, 将皮肤及浅筋膜依次牵开从而使腺体获得充分暴露。将肿瘤向乳晕区推进, 另一手则通过血管钳将肿瘤远端腺体提起并进行切开操作, 若患者存在明显包膜则沿包膜外进行潜性分离, 然后将肿瘤完整切除[2]。若肿瘤位置较深或没有包膜, 则可以对腺体进行逐层钝性分离, 同时结合术前定位及手术过程中探查的具体情况进行区段切除或肿瘤切除。应用电凝对腺体残面进行止血处理, 为了保持乳房形态, 无需进行常规缝合, 根据手术情况以及患者具体的身体状况留置负压引流管, 避免发生局部积液以及感染等现象。应用可吸收线缝合皮下组织以及真皮质, 应用普理灵线对皮肤切口进行连续缝合, 为有效减少切口张力, 对局部进行免缝胶带粘贴, 有效控制瘢痕形成。手术完成后对患者局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持续包扎12~48h, 避免发生出血以及积液, 手术完成后10d即可将缝线拆除[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愈合率、复发率及切口渗液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乳晕切口组愈合率高于传统组, 复发率及切口渗液率低于传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传统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乳房手术最优的切口选择为乳房轮廓线, 在乳晕部位做切口能够显著降低瘢痕增生的发生率, 同时由于结节状乳晕皮脂腺及皱纹和色素的伪装能更好的隐藏切口, 可避免对乳房外观造成的不良影响。乳晕弧形切口不但能使肿瘤顺利摘除, 同时还能防止遗留明显的瘢痕, 使乳房原有的自然形态得以保持[4]。

以下为经乳晕切口的适应证:术前检查被诊断为乳腺良性肿瘤, 肿瘤直径为乳晕周径1/2, 且可推动肿瘤至距乳晕外缘>3cm的部位。只要肿瘤活动度较好, 手术操作人员能够保证层次分离的正确性, 同时能够充分游离皮瓣, 则可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以下患者不得接受经乳晕切口治疗:术前, 相关检查显示患者存在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肿瘤最小直径大于乳晕周径2/3, 通过切口无法有效取出肿瘤, 扩大切口会导致患者术后感觉以及乳头乳晕血供受到影响;存在明显下垂以及乳房过大的边缘性肿瘤, 应用该治疗方式会加大治疗难度[5]。

为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以下几点需密切注意:确保手术过程中上肢体位与术前超声定位相一致, 防止由于定位误差而加大瘤体的寻找难度, 导致手术时间延长, 增加手术风险;术中需要局部麻醉, 在游离皮瓣下方以及切口部位进行局部浸润阻滞, 完成游离后, 在乳腺后间隙进行局部麻醉药物追加能取得更加理想的麻醉效果, 同时提高患者手术的耐受性;经乳晕将皮肤切开后, 将浅筋膜层打开, 向肿瘤方向进行皮瓣分离可减少出血量, 避免对切口周围皮肤造成热传导损伤;第4肋间神经上侧皮支发出的乳腺外侧支为支配乳头乳晕的神经, 因此, 在切除乳头外侧象限肿瘤时需要尽量避免损伤神经, 降低术后乳头乳晕感觉障碍的发生率;应用放射状切口能够防止过多乳管受损, 满足适龄女性对有哺乳以及生育的要求;切除肿瘤后需电凝止血, 并进行对层常规缝合, 保持乳房的自然形态。为了取得理想的止血效果, 若患者有较大的残腔, 需放置负压引流球, 防止发生积液、出血以及感染等现象;此外, 为了明确病变性质, 切除肿瘤后需进行冰冻病理切片的检查;手术完成后需要应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 能够避免发生血肿及出血。加压包扎时肿瘤区域、游离皮瓣区域以及切口区域需为自然状态, 以保证包扎松紧度的适宜性, 不得过紧, 尽量使包扎时间保持在24h, 具体包扎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具体手术情况而定[6]。本研究结果示, 乳晕组临床情况明显优于传统放射状切口组。

综上所述, 对乳腺良性肿瘤经乳晕切口切除效果理想, 不会对患者乳房的形态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方欣, 林乃弓, 刘坚.经乳晕切口行乳房良性肿瘤切除术418例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 2010, 22 (10) :1155.

[2] 王晓华, 陈建安, 华伟.经乳晕切口行乳腺良性肿块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 2009, 3 (2) :528-529.

[3] 侯英奎, 张剑锋, 王少渊, 等.经乳晕切口行乳腺良性肿瘤切除的手术体会[J].四川医学, 2012, 33 (11) :1960-1961.

[4] 张英豪, 林黎春, 蒋宗刚.手法张力美容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体会[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8, 18 (5) :32-51.

[5] 黄桂填, 何佩丽, 韩宝泉, 等.乳腺纤维瘤美容切口治疗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 2009, 30 (11) :65-66.

经乳晕缘切口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12 月至2014 年12 月在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行经乳晕切口乳腺纤维瘤切除术治疗的患者28 例, 均为女性, 年龄20~39 岁, 平均 (34±3) 岁;病变部位:右侧乳房12 例, 左侧乳房16 例, 患者乳腺纤维瘤病灶多呈圆形和椭圆形, 瘤体表面光滑, 边缘较为清晰。

1.2护理措施所有患者均行经乳晕切口乳腺纤维瘤切除术, 对乳晕切口线、肿瘤大限、肿瘤部位等进行标记, 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麻醉护理, 分离肿瘤与正常的腺体, 并将瘤体取出, 进行止血和缝合, 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围术期全面、优质的护理。

1.2.1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在手术前根据患者恐惧、不安、焦虑等负性情绪进行心理护理, 并进行一定的安慰和疏导, 同时详细讲解手术的相关情况以及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解答患者的疑问, 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 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并对各项临床指标进行监测。

1.2.2 术中护理手术过程中帮助患者取仰卧位, 并提醒患者注意减少胸式呼吸, 协助医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术后帮助患者充分按压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嘱咐患者24 h后方可松开弹力绷带, 并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加压时间及病灶切除情况等。

1.2.3 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 同时预防发生感染, 进行切口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和引流条处理, 仔细检查患者切口绷带的松紧情况, 确保切口干净、清洁, 缩短切口的愈合时间, 提高愈合率, 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2 结果

本组28 例患者中, 经乳晕切口乳腺纤维瘤切除术治疗和围术期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后, 所有患者的瘤体被完全切除, 手术切口较小, 术后恢复相对较快, 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相对较高, 患者手术一期愈合26 例, 手术一期愈合率为92.9%, 手术愈合率为100.0%, 无1 例患者发生手术感染。

3 讨论

经乳晕切口乳腺纤维肿瘤切除术是一项全新的手术方法, 对乳腺纤维瘤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过程中具有切口小、术后瘢痕不明显、切口平整等优点, 不会影响患者乳房的美观,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术方法, 但是要保证手术效果, 应该在良好手术操作的基础上加用优质、全面的护理措施[3]。

经乳晕切口乳腺纤维肿瘤切除术患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可以全面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让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 手术过程中可以得到全面的护理, 避免各种突发情况的发生, 术后可以监测患者的临床指标, 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 缩短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 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 是良好的手术治疗和护理方法[4,5]。本组28 例患者中, 瘤体均被完全切除, 手术切口较小, 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快, 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 在经乳晕切口乳腺纤维瘤切除术的实施过程中, 围术期给予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 缩短了恢复时间, 提高了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满意度, 临床效果显著。

摘要:目的 探讨经乳晕切口乳腺纤维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经乳晕切口乳腺纤维瘤切除术治疗的患者28例,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总结和分析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护理要点, 提高临床治疗和护理的有效性。结果 本组28例患者中, 患者肿瘤均被完全切除, 手术切口较小, 术后恢复相对较快, 术后一期愈合率为92.8%, 手术愈合率为100.0%, 无一例患者发生手术感染;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相对较高。结论 对经乳晕切口乳腺纤维瘤切除术患者实施治疗过程中, 在围术期给予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 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满意度, 具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乳腺纤维瘤,经乳晕切口乳腺纤维瘤切除术,手术护理,手术切口

参考文献

[1]李军, 刘艳红.环乳晕切口切除术治疗乳腺纤维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7) :109-110.

[2]朱淳厚, 姚志帅.经乳晕切口乳腺纤维瘤切除手术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12) :1442-1443.

[3]张爱珍, 马圣君, 李静.经乳晕切口乳腺纤维瘤切除手术的护理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6) :496-497.

[4]岳慧芳.经乳晕切口乳腺纤维瘤切除手术护理分析[J].大家健康 (下旬版) , 2013, 7 (9) :142-143.

经乳晕缘切口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实验观察对象66例均为本院自2015年5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乳腺纤维瘤患者。按数字奇偶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 治疗组33例, 其中年龄20~33岁, 平均年龄 (23.18±2.57) 岁;肿物直径:0.81~4.52cm, 平均直径 (2.58±0.62) cm。对照组33例, 其中年龄21~32岁, 平均年龄 (23.25±2.47) 岁;肿物直径:0.92~4.60cm, 平均直径 (2.56±0.63) cm。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 采用超声监测并对乳腺肿块体表进行定位,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静脉全麻或者局部麻醉, 在此基础上, 治疗组根据肿瘤的实际位置顺着乳晕边缘快速做弧形切口, 将皮肤、皮下组织依次切开, 并顺着大乳管走向进行剥离。将皮肤与腺体分离, 将瘤体快速推到切口位置, 对瘤体的位置、大小进行反复确认, 分离瘤体与周围组织, 切除薄层腺体以及瘤体, 进行彻底止血, 对皮下脂肪以及皮下组织进行缝合, 对皮内进行连续缝合, 加压包扎切口, 并将标本送病理检查。对照组则选择传统的放射状切口进行手术。

1.3 观察指标

术后对两组患者随访半年, 调查并统计两组美容效果满意度, 满意度= (十分满意+满意) /总病例数×100%。统计两组术后切口感染、局部血肿以及乳晕感觉异常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及计量资料分别行χ2、t检验, 用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美容满意度对比

治疗组术后美容满意度为96.9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76%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对比

治疗组33例女性患者中, 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例、乳晕感觉异常1例, 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6% (2/33) ;治疗组术后复发1例, 复发率为3.03% (1/33) 。对照组33例女性患者中, 术后出现切口感染2例、局部血肿1例、乳晕感觉异常2例,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15% (5/33) , 对照组术后复发2例, 复发率为6.06% (2/33) 。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4383, P=0.2304;χ2=0.3492, P=0.5546) 。

3. 讨论

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不良作息习惯的养成下, 乳腺纤维瘤在临床中的发病率呈明显增加的趋势。通常情况下, 虽然乳腺纤维瘤表现为良性, 但同样有恶变的风险, 所以, 需引起患者的足够重视。针对此类患者, 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根治方法, 在医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下, 手术方式也得到了长足的改进。

传统上通常选择放射状切口进行手术, 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获得根治的效果, 但受切口大的影响, 导致术后往往遗留较长的疤痕, 影响外观的美观, 无法满足女性的美学需求, 特别是对部分多发性病灶女性患者, 选择放射状切口手术将对乳房外观产生损害, 导致双侧乳房无法对称, 进而给患者的心理带来严重影响[3]。而超声引导下经乳晕切口手术能够在获得可观的疗效的同时, 取得美学效果[4]。此种术式具有如下优势:①切口入路选择乳房几何中心, 即乳晕边缘, 能够摆脱病灶位置的限制, 相对乳内病症来说, 具有相同的几何距离, 均可将其切除, 进而有利于减少切口长度;②乳晕颜色普遍较暗, 因而能够对术后疤痕起到遮瑕的作用, 获得美容效果;③在皮下脂肪层作隧道, 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小对腺体的损伤, 保护乳管, 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④不影响乳晕的血运以及感觉;⑤乳晕区皮肤普遍较薄弱, 同时弹性好, 因此术后切口愈合往往较平整柔软, 不会对患者的形体造成影响, 避免了术后双侧乳房不对称的现象, 更易让患者接受。⑥在超声引导下切除, 能够确保肿块切除完全, 无遗留。

本研究中, 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治疗组的美容满意度高达96.9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76% (P<0.05) 。结果表明, 将超声引导下经乳晕切口手术应用于乳腺纤维瘤患者的治疗中, 肿瘤切除干净、完全, 能够保留术后女性乳房的完整性, 同时获得良好的美容效果, 加上不增加切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 患者的接受度更高。

参考文献

[1]代海鹏.经乳晕切口手术治疗乳腺纤维瘤效果探究[J].吉林医学, 2013, 34 (9) :1726-1726.

[2]陶玲.经乳晕切口乳腺纤维瘤切除手术围术期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13) :179-179.

[3]宁永存.经乳晕切口乳腺纤维瘤切除手术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6) :26-27.

上一篇:如何上好中学美术课下一篇:现代中学政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