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担保公司

2024-06-11

政策性担保公司(精选十篇)

政策性担保公司 篇1

一、目前现状和问题

荆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公司) 是按照荆门市委、市政府的决定, 在原荆门市投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原公司) 的基础上重组, 于2005年12月正式成立的。公司是以政府出资为主组建、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企业单位法人。公司现有资本金2700万元。其中荆门市相关政府部门出资2080万, 企业出资620万。重组后 (2006年至今) 为企业提供融资业务83笔, 融资额6421万元。公司重组以来办理的业务中, 尚未发生一笔代偿。虽然公司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公司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 历史遗留问题包袱沉重

历史遗留问题主要是指原公司的逾期大额担保贷款问题:本金有907.2万元, 占公司现有资本金的近40%;其中, 本金100万元以上的逾期担保贷款有4笔, 分别是:象山市场352.2万元、杨家桥大市场300万元、金龙王投资股份有限公司110万元、市政府驻武汉办事处100万元。目前, 逾期未收回的本金、利息及担保费合计达1138.35万元。这些贷款逾期最长达七年以上, 由于这些逾期贷款已作为公司注册资本金, 对公司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 既影响公司与银行的合作, 限制业务的开展, 又影响了公司信用和形象, 使公司评级授信情况非常不理想, 也不利于公司持续发展。

(二) 资本金筹集困难, 公司规模太小, 担保能力有限

荆门市财政较困难, 投入有限, 尚未形成资本金的补充机制, 加上企业入股数额少, 扩大资本金的努力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导致担保资金规模小, 低于与银行合作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的基本门槛要求, 低于全省担保机构平均注册资本金2800万元的水平, 银行合作意愿不大, 业务开展受到限制。

(三) 银保合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开展担保业务缺乏合作银行支撑

原公司的运作情况不佳, 在银行中的印象较差, 导致银保合作更加艰难。原先确定的市农信社, 由于多种原因, 特别是省农信社将杨家桥大市场担保贷款问题的解决作为市农信社与公司合作的前提条件, 所以一直未能顺利开展工作, 目前合作处于停滞状态, 导致部分业务一直无法正常开展, 工作受到了较大影响;在与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合作方面, 因公司资本金规模不大, 公司评级级数和授信额度很不理想, 只能通过现金存单质押担保方式进行, 100万元最多只能担保95万元。

二、对策建议

担保业是国际上公认的高风险行业, 担保公司的经营管理必须遵循商业化运作、专业化经营的内在规律。

(一) 不良资产剥离, 政府行为由政府协商解决

担保公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府行政性担保, 而是政府扶持下的市场化运作, 是政府责无旁贷的重要职责, 没有政府的领导和参与, 担保公司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政府部门要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 做好不同时期的角色转换, 以保证担保公司脱离行政干预, 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如果担保公司走政府办信用的老路, 必然会影响公司的健康发展, 原公司的遗留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在重组之前的逾期担保贷款中, 政府指令性担保贷款占逾期大额担保贷款本金的83%。解铃还须系铃人!为了推动公司健康发展, 建议由市政府协调各相关部门协商解决, 可将历史形成的遗留问题剥离出去, 还原为荆门市投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 保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这个载体能够轻装上阵, 并通过这个载体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推动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当地税收增加、就业增加。

(二) 扩大资金规模, 形成有效的资金补充机制

遗留问题剥离后, 公司注册资本金减少40%, 急需补充新的资本金。途径有三, 一, 政府加大投入, 扩大资本金规模。作为政府出资为主的政策性担保机构, 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的同时, 应形成资本金的逐年补充机制, 根据当年财政预算平衡要求和担保业务开展情况, 安排一定数量的担保资金纳入当年财政预算。二, 吸纳市内重点企业及有实力的个体工商户入股到公司。具体筹资方案包括企业入股和入会两种形式, 按企业入股金额的大小分为核心股东和一般股东, 股东除按《公司法》依法享有相应的权利外, 还享有公司制定的优惠政策;对其他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实行会员制, 会员可自由入会出会, 也享受公司的部分优惠政策。三, 整合荆门市现有的各类担保公司, 在自愿前提下, 吸收经营业绩好、管理经验丰富、有一定资本实力的其他担保公司入股, 以壮大公司资本金规模。

(三) 规范市场运作, 防范风险

为了规范担保公司运作, 防范风险, 解决政府干预以及内部人控制等问题, 可以借鉴十堰市的做法, 担保最终决策权由聘请的专家委员会投票表决。十堰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是由市政府出资2000万元组建的事业单位, 运行两年多来, 累计担保企业62户、64笔, 担保金额9500万元, 无一笔损失, 履约率100%。该担保中心专家评审委员会由十堰市财政局、经贸委、人民银行、协作商业银行、会计师、评估师和常年法律顾问组成, 评审会实行记名式投票表决, 三分之二以上表决同意方可通过。

担保公司还要加强内部管理, 健全制度和业务流程, 完善保前、保中、保后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 实施岗位分离, 建立各环节责任约束、追究以及激励机制, 做到操作程序制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 降低经营风险。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的做法值得借鉴:该公司业务人员围绕“三品”、“三表”, 通过面对面、背靠背等多种方式全方位考查客户, 较好地约束了公司的贷款风险!“三品”就是客户的人品、产品、抵押品 (如房子汽车等) , “三表”就是客户的水表、电表、海关报表。

(四) 开展风险投资等创新业务

可借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服务公司 (简称“高新投”) 的做法, “高新投”是深圳政策性担保机构, 以担保为主, 以投资为辅, 以投资收益弥补担保代偿损失。

担保公司可以通过参股的形式投资一些有发展潜力而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 经过一段时间该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后, 公司再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收回投资。由于被投资企业及经营项目选择得当, 这种投资方式为深圳“高新投”带来了丰厚回报, 1999年“高新投”投资400多万于一家高新技术企业, 占有其51%股权, 两年之后转让了46%股权, 收回2400万元, 保留5%股权, 获得了6倍的收益。

(五) 改善外部金融环境

目前, 各地运作较好的担保公司都拥有范围广泛的合作对象:与所在地城市商业银行合作为主, 与农信社、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为辅, 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为补充。

从荆门市的情况来看, 情况比较特殊:荆门是全省唯一没有地方商业银行的地级市, 是全省没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地级市, 也是没有成立村镇银行的地级市;还是全省银行存贷差相对较大的城市。荆门的金融体系非常欠缺、不完整, 金融活力不足, 金融人才缺乏, 金融生态环境不良, 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发展。为此, 必须加大力度培植本土金融机构, 积极创造条件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或其他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 同时, 还要下大力气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小型机构。

本文是湖北省荆门市科技局2008年科技计划项目《荆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撑体系构建研究》 (项目编号08R03) 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童哨兵关于制约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发展的几个问题[J]武汉金融2004 (2) 54-55

【2】张锴雍曾石泉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运作机制及创新[J]中国风险投资2003 (3) 38-50

【3】四川银监局课题组四川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情况调查[J]西南金融2006 (9) 31-32

【4】王传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与政府关系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6 (1) 20-21

【5】李忠鹏政策性担保公司制度缺陷与改革路径[J]西南金融2008 (3) 57-58

政策性担保公司 篇2

(中经评论·北京)提供信用担保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种手段,为此,各国政府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作为一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社会经济政策。初具规模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对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能力和解决其信贷缺口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大部分的担保机构资本金较小,抗风险能力弱,担保规模不够用,再加上现有信用制度尚不健全,担保机构已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解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所面临的风险问题,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建立完善的中小信用担保制度,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和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信用担保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信用担保的涵义

信用担保,也称信用保证,是指由专门机构面向社会提供的制度化的保证。信用担保作为一种特殊的中介活动,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保证结合在一起的中介服务活动,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交易活动对信用和社会性风险管理的客观要求。信用担保的涵义包含三个要点:一是由专门机构提供的担保,而不是一般法人、自然人提供的担保;二是这种担保是制度化的担保,即指它是在一定的政策、法律、制度、规则框架安排体系之中的,是一种标准化、规范化的业务;三是面向社会提供的担保,不是对内部关联机构或雇员提供的担保。

(二)信用担保的功能

信用担保实际上是一种专业担保,专业担保具有经济杠杆的属性。当专业担保为政府利用时,就成为贯彻特定经济政策的工具。经济杠杆的属性是信用担保最重要的属性,它能够引导社会资源、生产要素的流向,对社会资源、生产要素的动态过程或者说是对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等提供保障。

这种属性直接由信用担保的放大功能体现。放大倍数是担保机构所提供的担保额与其承担担保风险的担保资金或资产的比例。一般来说,担保放大比例越高,其对社会做的贡献越大。同时,担保放大比例越大,担保机构所要承担的风险就越大,这就需要担保机构具备更高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刘新来,2003)。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不是一个简单的常数,而是随着担保机构各方面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担保放大倍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在担保机构社会贡献率、担保机构风险承受能力、债权人、债务人认可度之间存在着一个平衡点。过高或过低地确定担保放大比例,都会对担保机构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现状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指通过政府财政出资(或以其为主要出资人),组建信用担保机构(基金),为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专门化的信用保证,它是信用担保机构以一定的财产(或资金)为基础约定的保证债务的履行和保障债权人实现债权的各种手段和措施。其基本职能是通过信用保证的方式,为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金融机构惧贷解决后顾之忧。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现状

从1992年开始,我国确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由计划转向市场,企业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国家信用逐步从一般经济活动领域退出。信用担保已经成为法律所规定的经济政策的制度化措施。尤其是近几年,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推动下,以财政资金来源为支撑,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担保机构在全国普遍设立(李敏,2004)。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由于多种原因,制约了其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规模较小、出资分散、风险较大。地方政府按县区设立担保基金,决定了担保机构的小规模和大数量。有的基金只有几百万,大部分企业互助基金规模较小,很难得到银行的信任。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设立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3366家,累计担保总额8051亿元,机构数量还在加速扩张,机构数量如此超常、无序地增长。其背后必然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2、担保品种贫乏,担保功能薄弱,期限集中于短期。担保品种基本上局限于流动资金,鲜有设备、技术改造之类的长期贷款担保。累计担保责任金额仅为可运用担保资金总额的2.5倍,没有起到应有的放大作用。目前我国多数担保贷款的期限一般是3个月至半年,最长不超过1年,数额不超过200万元。国际上,多数国家都对中小企业的长期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所以担保期限较长,一般都在2年以上。最长的是美国,其担保期限长达17年,担保品种也很丰富,包括创业贷款、票据贴现、科技开发贷款、设备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等。

3、政府不适当地干预和政策的不连续。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在各级政府的直接支持下建立的,如果政府行为得不到制约,政府就可能会以出资人身份不适当地干预担保业务活动,信用担保就会重蹈政府干预贷款的覆辙,出现各种形式的指令陆担保。虽然政府提出要减少行政干预,实行公司化运作,但是领导说了算、领导定项目造成呆坏账的现象还广泛存在(廖艳群,2007)。另外,信用担保机构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尤其是资金上的支持。如果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发生调整,或者减少对担保机构的资金注入,担保机构就难以为存。

4、信用担保机构内部管理不规莅。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出现时间不长,没有一套现成的可供借鉴的模式,只好参考国外的经验并结合国情自己摸索。目前,内部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内部管理不规范、不科学,大部分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从业人员素质低,专业人才匮乏。人才匮乏是困扰担保机构发展的普遍问题。由于担保机构扩张很快,但担保专业人员增长很慢,担保业务运作与开发显现出了人才不足状况。担保机构的担保品种设计和开发、担保风险的控制都需要专业技术、专家队伍和经验来实现。如工程履约担保,为控制风险,需要按工程进度和开发商的履约信誉分阶段担保,动态地对担保阶段内的风险因素作出预测,重新审视担保条款等。

三、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策略

(一)积极创新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形式,扩大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

一是自上而下创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国家级信用担保机构重点对科技含量高、风险大、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支持,而地方性担保机构则对本辖区内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二是不断创新担保机构的设立形式,如政府独资、政府控股和会员制等。

(二)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外部监管体系

1、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银行等部门组成担保监督委员会,对担保机构进行监督。担保机构要规范运作,防范风险,应采取公司制的形式,对目前一时尚难采用公司制的担保机构,应逐步规范,在条件成熟时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各级政府出资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应一律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并实行市场化运作。各级政府不得指令具体担保行为,不能干预具体项目的决策,不得操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具体业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要与财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依照法律、法规对担保机构进行有效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2、建立信用担保行业协会,形成行业行为规范,加强行业自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督管理、政策扶持,还需要担保业协作和自律。协会要依据中小企业担保的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制定行业准则和业务规范,监督担保机构依法运作。通过培训、信息融通、信用评估、研讨交流等指导担保机构开展业务。通过行业自律,逐步规范业务操作、行业协作、交流信息,树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行业的社会公信力。

(三)健全再担保制度,完善风险分散机制

1、逐步建立全国和省级的再担保机构,对担保机构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有效地分散担保风险。同时,再担保机构还可以进行再担保,即再担保机构将已承保风险通过再担保的方式向全国性再担保公司再次转保出去,这样通过多层次转保,使担保机构最后承担的风险被最大限度地转移。

2、建立政府补偿机制,保证担保机构有稳定的补充资金。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规模不能太小,不能过于分散,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抵御风险(梅强、谭中明,2002)。政府部门应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贷款担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担保机构规范操作,不存在人情担保,那么政府担保补偿金支出越大,企业获得的银行有效贷款就越大,对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有利。

3、建立贷款银行、受保企业与担保机构的共担风险机制。防止银行放松对借款人的审查,要通过合理的担保比例来增强银行的贷款责任。因此,除了确定适当的担保比例,在贷款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之间合理分担风险外,信用担保机构还应定期审查贷款银行的担保贷款业绩。同时,还要强化中小企业的风险责任,如强制要求中小企业主要管理者以个人财产提供反担保品,以此来约束主要管理者的经营行为。

4、开展联合担保,分散担保风险。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对某些担保额度偏大或异地项目开展联合担保,可以分散部分风险,并有利于对项目的监管,增进了机构间交流,实现了共同发展。

(四)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与决策程序

担保机构应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规范的领导体制与决策程序,注意控制担保决策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要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建立一套科学的规章和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程序。内部组织机构之间要建立相互制衡机制,同时具有良好的外部约束和相互牵制机制。目前应强调按经济规律自主决策,项目选择上应杜绝行政命令担保和人情担保,担保对象要体现扶优扶强,不搞扶贫济困。要重点防范道德风险,要建立监事会和内部审计机构并保持其权限的独立性。要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加强信息反馈系统的建设。

(五)规范担保基金的运用,实现资本金的保值增值

规范担保基金的运用,实现担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是政府有关部门,也是每一个法人化管理和市场运作的担保机构共同面对的问题。与其让担保机构私下到资本市场上运作资本金,还不如明确规定允许担保机构按照合理投资组合,在保证其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资本金的保值增值。

除此之外,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队伍。担保风险的高发性与不确定性,势必要求担保机构管理层和员工应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管理层人员应具有一定的风险管理经验,对担保风险和经营环境应有充分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同时,要建立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并具备财务、管理、法律、投资等专业知识与从业经验的员工队伍。

四、关于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建设的建议

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的建设,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未来几年,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以中小企业、企业经营者、担保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征集、信用评估和信用发布为主要内容的信用担保制度建设将会加快,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和信息可信度将会得到提高,满足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需求的信用服务市场将逐步建立。

(一)明确政府担保基金的扶持重点

要明确享受担保的中小企业的规范和性质。享受担保的中小企业范围不能过宽,政府担保基金的主要对象是没有业绩的创业企业,抵押品不足、但有前途的企业,或者是能够正常经营但有暂时困难的企业。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现阶段政府担保基金应重点扶持解决就业、技术进步和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或项目。因为各地中小企业发展不平衡,各地方政府可能在中央政府确定的大原则下,因地制宜地确定担保重点。

(二)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利用现代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使决策管理层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本单位的各种会计、统计数据和其他经营管理信息,从而保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各项决策和业务经营活动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持基础之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管理信息系统应当做到信息来源广泛、处理迅速、传递快捷、反馈及时,特别应注意信息的预测功能,适时调整业务经营方针和发展策略。

(三)加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规范管理和监督

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不是金融机构,不能从事融资活动。同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又不同于一般的保险业。为了保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健康发展,国家应明确授权一个政府部门管理和监督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是对担保机构的资格、担保机制、担保程序、收费标准等进行规范和管理。

五、结语

政策解读:小额贷款担保新政策 篇3

近两年,随着上海市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微小型企业的创业环境逐年得以优化。根据全市居民创业状况最新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全市整体创业活动率为7.4%,创历年新高,但资金短缺仍成为制约市民创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沪府发[2009]1号)的精神,切实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新政策进一步降低贷款门槛,扩大政策的惠及面。较之于现行开业贷款担保政策,这项被部分专家称为“力度前所未有”的新政策主要呈现出“提高”、“扩大”、“前移”、“突破”的特点。

关键词一:“提高”。个人免担保贷款一向是诸多创业者趋之若鹜的方向。此次新政策将个人免担保贷款额度从目前的7万元提高到10万元,将担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目前的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在两个“提高”的同时,还允许企业以企业法人名义申请小额贷款担保,与沪上其他从100万元起贷的贷款融资项目实现了有效衔接,为部分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以及资金周转发生困难的小企业解了燃眉之急。

关键词二:“扩大”。创业初期的3年间是创业风险高发时段,为帮助创业者顺利渡过这个阵痛期,新政策将开业担保贷款的扶持对象从目前1年内的创业组织扩大到3年内的创业组织,即具有本市户籍、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并在本市注册开业3年以内的个体工商户和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业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以及小企业法定代表人或法人,都可以申请享受开业贷款担保。

关键词三:“前移”。“我有好的项目,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就是不知去哪里筹集启动资金”——针对许多有志创业的青年人缺乏创业启动资金的困境,新政策吹出春风,将小额贷款担保的扶持阶段从“创业后”前移到“创业前”:即对于上海市户籍的青年意向创业者,可申请创业前小额贷款担保,只要所持的创业项目经专业论证通过后,即可获得担保金额最高不超过10万元、期限最长不超过年的个人免担保的创业前小额贷款担保。

关键词四:“突破”。青年大学生是最具潜力的创业群体,为解决当前青年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此次新政策在支持青年大学生创业方面进行重点突破,首次将在上海市高校的非上海生源毕业生纳入开业贷款担保的对象范围,对于其在毕业两年以内在本市注册开业的,通过提供第三方的个人信用反担保的方式,也可以享受到开业担保贷款和贴息的支持。

申请注意事项

个体工商户和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业主以及小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申请开业贷款担保的,申请人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向经办银行提供有效的担保:贷款金额在10万元及以下的,申请人可免于个人担保;贷款金额在10万元以上30万元及以下的,申请人应提供不低于贷款额10%的有效个人担保;贷款金额在30万元以上50万元及以下的,申请人应提供不低于贷款额20%的有效个人担保;贷款金额在50万元以上100万元及以下的,申请人应提供不低于贷款额30%的有效担保。

上海市高校非上海生源毕业生申请开业贷款担保时,须提供第三方的个人信用反担保。这里的第三方是指具有本市户籍,无违法犯罪行为和不良信用记录,且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本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请人除按照原开业贷款担保申办流程进行申请外,还须提供本人毕业证书、第三方身份证、第三方单位职工证明和由第三方签字的《开业贷款反担保协议书》。

政策性担保公司 篇4

一、大同市融资担保行业概况

到目前为止, 大同市担保企业有27家, 其中由市县两级财政出资组建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12家, 民营担保机构15家。

尽管民营性质担保机构为推动大同市担保业的发展做出过贡献, 但是也存在一些自身的缺陷。民营性质的担保机构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目标, 商业气息浓, 服务范围窄, 并且主要为其关联企业取得银行贷款而运作, 业务运作不规范。因此, 民营性担保机构对大同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作用有限。

在大同市12家政策性担保机构中, 市级的1家, 其余11家为各县 (区) 的。我国政府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市场定位是:“政府间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扶持机构, 不以赢利为目的。”从某种角度讲, 中小企业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和担保机构的高风险特征, 是政府介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原因。因此, 政策性担保机构在信用担保体系中应担当绝对的主力, 它是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和合理性的有效手段。

二、大同市政策性担保机构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 资本金规模小, 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授信

大同市12家政策性担保机构均由市、县财政注资成立, 资本金规模普遍较小, 按照银监会关于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合作中风险提示的要求, 不能满足五大国有银行对担保机构的授信条件, 目前合作的主要是民营和股份制银行。

(二) 县区政策性担保机构体制不完善

2009年, 省政府大力推进担保体系建设, 要求全省各县 (区) 在年内全部设立政策性担保机构。按照上级要求, 大同市11个县 (区) 在年底前相继成立了担保机构, 虽然为独立的法人, 但人员配置大多都是由各县 (区) 财政局的工作人员兼任。“一套人马, 两块牌子”的机构设置加之担保行业的高风险性造成了其很少能主动积极开展业务,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也使这些担保机构很难真正发挥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职能。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县 (区) 担保业务发展缓慢甚至停顿的主要原因。

(三) 银行担保地位不对称

国务院 (2006) 90号文件要求的银保关系是“互利合作、分险共担、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但是, 在实际与银行合作过程中, 信息不对称及担保公司的实力、品牌等因素使我国多数国有商业银行缺乏与担保机构合作的主动性, 使担保机构在与银行合作中处于弱势地位, 话语权较少。银行把和担保机构的合作实质上变成了一种转嫁风险的手段, 且即使合作也要求其承担100%的连带责任, 使风险朝着担保一边倒, 这也造成担保机构在开展业务时“小心翼翼”。这样既弱化了银行对企业的授信审查, 又严重制约了担保机构业务的发展。这种不平等的合作关系极易引发银行的道德风险, 恶化担保机构的生存环境。

(四) 中小企业自身的一些原因

1. 企业资产质量较差、管理不规范

大同市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仍然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层次上, 对市场的判断能力、营销水平都比较差, 难以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 经营风险大, 产权意识淡薄, 很少考虑用自留资金弥补经营资金的不足, 经常造成“负债、经营、还债”的恶性循环。由于银行的“惜贷”, 部分企业为了周转, 只有靠民间借贷, 但过高的借贷成本导致企业无利可图, 压缩了企业的生产规模。过差的资产质量、不规范管理也导致担保机构“望而却步”。

2. 企业诚信有待提高

诚信为本, 自古而然。不讲诚信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是, 大同市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还存留着“国家的钱不花白不花”的思想, 将财政注资成立的政策性担保机构视同于政府财政机构, 还款意识淡泊。俗话说, 好借好换, 再借不难。企业必须自身树立信用, 共同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 人人做到有诺必践, 才能实现银行、担保、企业的密切合作, 形成三方共赢的局面。

三、解决政策性担保机构发展困境的建议

(一) 加强纵向联合, 建立健全与银行的风险共担机制

目前, 随着各民营、股份制银行进入大同市, 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很多银行已把目光转向中小企业。而银行在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中更倾向于选择有政府背景的政策性担保公司, 这也为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政策性担保可以以此为契机, 加强建立以省级信用担保企业为龙头、市级信用担保企业为骨干、县 (区) 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体的担保体系, 发展再担保、联保、共保业务, 扩大业务规模, 避免风险集中于一家的弊病。同时, 积极推进在政府指引下有效整合省、市、县 (区) 三级的担保资源, 可以采取下一级政策性担保公司向上一级政策性担保公司入股的方式, 增大资产规模, 增强自身实力, 统一与银行谈判风险共担, 逐步扩大银行风险承担比例, 使担保和银行形成一种风险共担、业务共享的局面。

(二) 建立担保资本金扩充和风险补偿机制

政策性担保机构具有首倡、引导功能, 通过为某些领域提供担保, 使资金先行投资于这些领域, 这表明了政府对这些领域的扶持意向, 同时增强了商业性金融机构对该领域的投资信心。政策性信用担保作为公共产品, 必须依赖于地方财政的持久支持,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的资本投入。当然, 也可探索以适当方式引入民间资本参股政策性担保机构, 以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同时, 建立有效的补助金制度, 政府优先扶持骨干型政策性担保机构, 明确政策性担保机构正确的价值定位, 使其能更好地推动大同市经济的发展, 促进大同市的社会就业。

(三) 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与绩效考核机制

首先,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行金融体系的主体架构并非为中小企业而设计, 多数银行的信贷风险评估、绩效考核和成本收益模式不适用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如果信用担保机构经营模式开始与银行相同, 那么将是金融发展中的一种倒退而不是进步。因此, 应坚持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公司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其次, 政策性担保机构必须以灵活务实的经营、高效快捷的服务弥补企业与银行间的信用鸿沟和信用缺失, 为中小企业找到一条现实的融资捷径。最后, 为避免政策性担保机构走向商业化, 政府应通过建立对政策性担保机构长效考核来实现对其的政策性导向。

(四) 不断创新企业反担保方式

中小企业灵活多变的经营决定了其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仅仅依靠传统的金融产品难以满足其需求。目前, 金融产品的创新更多地依赖银行的努力, 作为担保机构应该多从企业反担保条件的创新方面做出创造性的设计, 如除传统的不动产抵押外, 积极在企业流动资产中寻找合格的抵押物。同时, 完善并规范股权、无形资产质押, 使其逐步成为可供选择的主干性反担保措施。另外, 政策性担保机构应加强信用担保人才的培训, 提高担保人员的素质, 以适应自身的经营与发展。

摘要:政策性担保公司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大同市政策性担保公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解决政策性担保机构发展困境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政策性担保公司,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童彦.政策性担保机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J].西部财会, 2009 (09) .

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解答 篇5

1、哪些人可以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答: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准备创业或者自谋职业、身体健康、诚实守信、有一定劳动技能和就业愿望的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军队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以及创业的农村劳动者。

2、小额担保贷款标准多少?贷款期限有多长?

答: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5万元;对

合伙经营的企业或项目,最高不超过2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期限一般为2年

3、小额担保贷款是否支付利息?

答对利用小额担保贷款从事个体经营、合伙经

营或组织起来的就业的(国家限制行业除外),均作为微利项目,在贷款期限内均给予全额贴息。贷款到期后贷款人提出展期的,经办银行可以展期一次,期限不得超过一年,展期贷款财政不贴息,由借款人直接支付利息。

4、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程序?

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个人,持《就业和失业证登记证》,或《高等院校毕业证》,向公共就业服务中心提出申请,并填写《小额担保贷款申请表》和《小额担保贷款申请审批表》。

申请人所在社区应对借款人提供资料的真实性、申请人个人资信状况、经营场所、经营项目等进行初审和调查,初审合格的签署推荐申请人贷款意见。

人社部门在收到借款人申报资料的15个工作日内牵头,召集财政部门、小额贷款担保机构、经办金融机构相关人员对借款人申请项目进行审查。汇审后由国资公司将结果答复申请人并办理相关担保事项,银行及时办理贷款手续,不符合贷款条件,说明理由。

5、办理小额担保贷款需要什么材料?

(1)《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2份

(2)《小额担保贷款申请表》和《小额担保贷款审批表》2份;

(3)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2份;

(4)个体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2份、税务登记证复印件2份;

(5)经营场所租赁合同复印件2份;

6、目前我区小额担保贷款贴息项目有哪些?

我市小额担保贷款贴息项目有:家庭手工业、修理修配、图书借阅、旅店服务、餐饮服务、洗染缝补、复印打字、理发、小饭桌、小商品零售、搬家、钟点服务、家庭清洁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婴幼儿看护和学生教育服务、残疾人教育训练和寄托服务、养老服务、病人看护、儿童托管

政策性担保公司 篇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日益加大, 融资难成为一个长期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信用担保行业开始起步, 经历了起步探索阶段、试点规范阶段、推进完善阶段, 逐渐走向成熟。截至2011年底, 全国政策性、商业性和互助性担保机构共有4439家, 实收资本已达4591亿元, 全年共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66.9万笔,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余额2.6万亿元。其中政策性担保机构共计1072家, 占比24.15%, 实收资本1380亿元, 占比30%[1]。需要说明的是, 作为政府财政或国有企业出资为主的政策性担保机构, 虽然在整个担保体系中占比不是最多, 但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 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这主要是因为政策性信用担保的高风险—低收益特征所决定的。

虽然政策性担保机构快速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缓解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但政策性担保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在政府支持、自身建设、银保合作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解决, 将会直接影响到政策性担保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效率, 不利于提高中小企业担保融资获得率和覆盖面。因此, 本文主要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研究对象, 探讨其存在的制度约束问题及破解策略。

2 我国政策性担保机构面临的制度约束

为了解我国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现状和问题, 笔者通过与中国信息协会合作, 对中国信息协会2012年-2013年举办的5次会议中, 对参会的担保机构进行5批次调查。此外, 通过与江苏省、山东省等地方政府的合作, 开展了一些调研。共对江苏、山东、四川3个省份160家各类担保机构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收回有效问卷148份, 其中收回政策性、互助性和商业性担保机构有效问卷分别为36份、8份和104份。需要说明的是, 虽然回收的政策性担保机构问卷相对较少, 但基本能够反映这3个省份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发展现状, 主要原因有:按照我国政府的规划, 每个地级市应设立政策性担保机构1-2家, 江苏、山东、四川3省共有地级市51个, 理论上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总体数量应在50到100家之间。参与调查的担保机构有36家, 约为3个省份平均政策性担保机构总数的48%。因此, 收回的问卷数量已达到一定的比例, 基本能够反映3省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基本情况。

此外, 对部分担保机构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访谈。在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调研中, 笔者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问题, 并征求了担保机构的意见 (结果见表1) 。

注:本项目只有34家政策性担保机构进行了填写, 且部分担保机构只填写了一个选项。

笔者对调查所得问卷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 并将政策性担保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归纳如下:

2.1 政府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政策性担保机构作为政府引导经济发展、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有效工具, 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以保障其平稳运营。然而就目前我国政策性担保机构发展状况来看, 政府的政策支持仍未完全满足其发展需求。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有关信用担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仍不够健全。虽然我国已颁布了例如《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公司法》等法律, 近年来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又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文件, 如《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第3号]》和8个配套文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企 (2012) 97号]》等, 有力支持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2]。但在政策性担保机构实务中, 这些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仍相对滞后,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14家政策性担保机构认为法规政策的对担保机构的支持不够, 占有效样本的41.18%。行业内人士表示其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的具体措施不足, 对担保机构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性质要求及标准。

二是政府政策性资金补偿力度不够, 有14家政策性担保机构表示政府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资金补偿机制不健全, 占有效样本的41.18%。目前, 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担保费率仅为1-2%。其低担保费率导致其担保业务收益和风险不对等, 需要由外部进行担保资金补偿。而在实务中, 我国部分地方的担保机构, 尚未完全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政策性的担保资金补偿机制。问卷调查中反映, 36家政策性担保机构中仅有8家 (占22.22%) 能够得到政府的定期资金补偿, 有12家 (占33.33%) 能够获得政府的不定期资金补偿, 而其余的16家 (占44.44%) 担保机构没有资金补偿。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性资金补偿机制, 导致政策性担保机构难以发挥其应有效用。

2.2 政策性担保机构与银行的合作关系不够密切

调查显示, 有12家 (占35.29%) 的政策性担保机构认为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间合作不够积极。作为担保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 没有银行的支持, 政策性担保机构就难以发挥其经济杠杆效应, 难以实现对符合国家扶持目标的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

一方面, 银行严格苛刻的审核条件对银保合作造成一定限制。为了控制风险, 银行对贷款担保有严格的审核条件, 担保机构需由银行授予信用额度, 限制了其业务规模[3]。调查结果显示, 有4家担保机构的放大倍数在5倍以下, 有24家在5-10倍之间, 另外8家表示没有确定的协议倍数;其中有27.78%的政策性担保机构认为目前自身的担保资金放大倍数偏低, 且都将银行协议放大倍数的限制作为其主要原因。同时, 银行对担保机构的结构制度也有严格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 银行将担保机构的信誉、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存入保证金数额与注册资本规模作为其合作主要考察条件, 见图1。

另一方面, 政策性担保机构自身的性质限制了银保合作范围。政策性担保机构主要服务对象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各类中小企业, 在担保业务中, 政策性担保机构会有选择的进行担保贷款, 调查显示, 有20家 (占有效样本55.55%) 政策性担保机构仅为县、区以下级中小企业提供服务。这就导致其业务操作不如一般商业性担保机构灵活, 业务经营范围也不如一般商业性担保机构广泛, 而使部分政策性担保机构与银行间合作关系不及商业性担保机构紧密。

2.3 信用担保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

在被调研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中, 有16家 (占有效样本的47.06%) 认为风险管理成本过高。担保体系的风险分担机制是保障信用担保机构持续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融资、分散风险的重要保证, 但是我国目前的担保风险分担机制仍然不够完善。笔者针对担保风险分担机制, 征求了担保机构的意见, 并专门设计了问卷 (结果见表2) 。我国信用担保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注:36家政策性担保机构中, 有24家采取了两种及两种以上的风险分担手段, 而有12家仅采取了反担保的方式来分担风险。

一是我国再担保体系尚未完全覆盖。目前, 我国担保机构虽然已经覆盖了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但省级及国家级担保再担保体系仍不够健全[4]。截至2010年3月, 全国已设立了14家省级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 同时在17个省市开展再担保业务, 基本达到全国省级行政区的一半以上, 东、中、西部地区都已经成立省市级再担保机构, 并形成多种各具特色的运营模式。在被调研的36家政策性担保机构中, 有10家 (占27.78%) 担保机构所在省市地区尚未建立起再担保体系。再担保体系对促进信用担保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银保风险不对称, 绝大部分担保机构承担了全部风险, 仅有极少部分由合作银行承担少部分风险。而在被调研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中, 共有8家 (占22.22%) 发生过代偿, 并且全部由担保机构承担100%风险。这样使担保机构的风险高度集中, 当发生代偿时担保机构怎会处于完全不利的状态。

2.4 自身制度及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政策性担保机构作为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落实者, 其高效运作是国家政策有效落实的前提和保障, 然而我国部分政策性担保机构依然存在自身制度和运营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一是部分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内部规章制度和组织结构不够完善。调查显示, 部分政策性担保机构没有设立董事会、理事会或基金管理委员会, 在36家政策性担保机构中有22家 (占61.11%) 只设立了董事会, 有4家 (占11.11%) 仅设立了基金管理委员会, 同时设立了董事会、理事会和基金管理委员会的有10家, 占有效样本的27.78%。我国政策性担保机构在自主审计、监督管理和审核制度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部分政策性担保机构缺乏有效的保中跟踪制度和监控措施。

二是少数政策性担保机构不能严格规范地按照业务流程进行操作。在笔者组织的扬州、无锡部分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三方座谈会中, 有业内人士表示部分担保机构存在放宽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要求、不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办理、甚至存在抽逃资金等现象。这些不规范操作增大了担保机构判断识别风险的难度, 大大增加了政策性担保机构的风险。

2.5一定程度上存在政府干预及担保专业人才紧缺问题

在管理运营过程中, 一定程度上政府干预问题与政策性担保机构独立性要求产生了冲突, 有41.18%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将政府干预过多列为其经营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政府在人事、业务受理及财务等方面的干预, 使得部分政策性担保机构丧失了独立识别风险的能力, 对政策性担保机构运营管理造成了一定影响。

专业人才紧缺也是政策性担保机构不容忽视的问题。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人员多来源于政府机关工作人员, 外聘专业人员较少。在接受调研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中, 有14家 (占38.89%) 将信用担保人才短缺列为阻碍其发展的障碍。对于专业人才聘用方面, 笔者专门设计了问卷, 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中, 其中有12家 (占33.33%) 担保机构有相关从业经验在职人员的人数在5人以下, 有20家 (占33.89%) 人数为5-10人, 仅有2家担保机构有从业经验的在职人员超过了10人。专业人才紧缺, 政策性担保机构难以形成专业的业务团队, 因而难以在财务、管理、法律、评估等方面形成合理的业务能力结构, 也就难以实现担保机构对受保企业的经营现状进行合理评估, 难以实现对担保风险和经营环境进行充分的认知和客观的判断, 限制了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业务能力。

3 新形势下政策性担保机构制度约束的优化设计

在当前外需不足的背景下, 为解决政策性担保机构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制度约束,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破解:

3.1 加大政府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力度

一方面, 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近几年, 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都出台了不少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但相比日本等国家成熟的担保法律体系, 这些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还相对滞后。对此, 我国可以参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并结合国内担保行业的发展现状,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内部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经营范围、风险控制、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 促使担保行业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运行[5]。

另一方面, 应适当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由于我国政策性担保机构本身为非盈利性组织, 其担保业务收益和风险不对等, 需要政策性财政支持。而问卷统计结果反馈, 在被调查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中, 有32家填写了注册资金来源这一项目, 其中有18家 (占56.25%) 政策性担保机构是由政府独资设立, 有8家 (占25%) 为政府财政出资为主, 在填写此项目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中, 仅有18家注册资金超过1亿元, 占56.25%。这一比例远低于担保体系较成熟国家的发展水平。对此我国政府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加大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财政支持力度:一是加大政府财政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资金投入, 以中央及地方政府财政出资为主, 并引导社会资金向担保体系流动, 扩大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 从而扩大担保机构的规模。二是设立稳定的资金补偿机制, 通过政府财政资金的定期拨付, 分担部分信用担保风险, 保证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稳定运转;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 减轻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税务负担。

3.2 深化银行与政策性担保机构间的合作关系

一是加强银保间信息交流, 充分发挥银行的指导作用。银行作为向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金融机构, 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成熟经验, 并有较为系统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 而起步较晚的担保机构在融资风险判断和控制方面则极为缺乏经验。信用担保机构作为银行向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的主要风险承担者, 银行有责任也有必要向其提供一些技术方面的培训指导与帮助[6]。通过银行的专业培训指导, 可以有效提高担保机构的判断识别风险的能力, 提高担保机构的业务效率, 促进担保机构的发展。

二是促进银行适当承担一定比例风险。目前, 大部分银行都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转嫁给担保机构, 多数担保机构被迫承担了100%的信贷风险。这一状况不仅造成了担保机构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等, 减弱了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 也弱化了银行对企业的考察和评估, 从而加大了银保合作的整体风险。因此, 政府应积极推动银行适当分担担保风险, 不仅能减轻担保机构所面临的担保风险的压力, 而且可以增强银行的责任意识, 促使银保共同审查监管受贷企业, 降低担保风险。

三是适当提高信用放大倍数。在担保行业, 信用放大倍数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担保机构的净资产与担保余额之比;二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担保贷款总额与担保机构在金融机构存入的保证金之比。这里指前者。信用放大倍数的提高具有两方面有点:一是充分发挥了信用担保的杠杆作用, 提高了担保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扩大了信用担保的覆盖面, 促进了更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 在我国现阶段情况下, 银行可以综合考察担保机构的各方面条件, 对担保业绩持续稳定、信用良好、担保能力强的政策性担保公司应适当放大担保倍数, 提高担保机构的运营能力。

3.3 尽快完善我国区域及全国信用再担保体系

信用担保行业作为高风险行业, 其自身并没有足够能力完全规避和化解风险, 因而通过建立和完善再担保体系来分散担保风险非常有必要。日本担保体系中, 信用保险公库就扮演了为日本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提供再担保的角色。通过保险公库的再担保, 信用保证协会在实际业务操作中仅承担了20%-30%的业务风险, 极大提高了保证协会的抗风险能力。

在我国, 虽然部分地区 (如北京、江苏、广东、东北等) 已经成立了再担保机构 (公司) , 但目前再担保体系仍然没有发挥出最大效用, 完善再担保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7]。一方面, 尚未成立再担保的省份地区, 应该尽快建立起省级再担保体系, 为地区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 根据现实要求按比例承担地方担保机构的担保风险。另一方面, 应加快建立国家级再担保体系及担保机构, 从而形成中央与地方、担保与再担保相结合的担保体系。再担保体系的完善和再担保业务的开展, 将实现地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信用增级, 既增强了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 也能大大提高了其担保业务能力。

3.4 完善政策性担保机构自身制度和运行机制

部分政策性担保机构自身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增大了担保机构判断识别风险的难度, 减弱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企业危机的产生。对此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加强政策性担保机构自身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建设:

首先, 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和组织结构。政策性担保机构应在担保业务的受理、审查、保后追踪、索偿等方面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并依据科学、实用的原则相应设计合理的业务流程, 同时应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正调整相应制度和流程, 保证其科学性与实用性。同时应完善担保机构的内部组织设立, 建立健全董事会、理事会和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设立, 建立健全担保机构内部自我监督管理机制。其次, 应严格按照相应规章制度进行业务操作。在业务的具体操作中, 担保机构应实行审、保、偿分离制度, 严格按照业务规章制度及流程操作, 以增强担保业务操作的透明度, 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监控。最后, 担保机构应积极参考、借鉴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国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成功运营先例, 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不断实现其自身制度的改进与创新, 实现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8]。

3.5 适当减少政府干预并注重担保专业人才培养

应切实减少行政干预, 实现以政府政策引导为主、政府监督为辅的运营模式。目前在我国政策性担保机构中, 仍存在管理层多为政府调派的现象, 部分政策性担保机构按照政府意愿对担保机构的人事、财务、业务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干预, 加大了担保风险[9]。因此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应调整自身定位, 加强政府的监督作用, 适当减少管理干预, 以保持担保机构运营的独立性, 实现其应有的市场效率。

员工的素质决定企业的素质。政策性担保机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在专业人才方面, 政策性担保机构应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 提高业务水准。担保行业作为新兴行业, 在社会上缺乏与之对口的专业人才[10]。政策性担保机构在以合适的待遇从社会上招纳贤才的同时, 还应定期组织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的培训,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争取在财务、管理、法律、评估等方面形成知识结构、个性与年龄互补的高效团队, 实现技术的进步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保障担保机构的长久发展。

摘要:在对江苏、山东、四川3省36家担保机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系统归纳我国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几点现实约束, 如政府扶持力度有待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关系不够密切、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等。结合我国担保业的现状, 要使政策性信用担保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必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强化银保合作、完善再担保体系建设、完善自身担保制度和机制, 以破解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体制机制约束。

关键词:政策性担保机构,中小企业,企业融资,制度约束

参考文献

[1]王峰, 黄建, 洪丹.第十三届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召开[N].金融时报, 2012-12-12 (1)

[2]文学舟, 梅强.日美意三种模式信用担保机构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 2011 (7) :174-176

[3]付俊文, 赵红.商业银行在信用确认基础上对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机制[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2006 (12) :566-569

[4]邓丽娜, 王凤飞.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破解[J].经济与管理, 2012 (1) :64-66

[5]谢清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 2007 (2) :156-158

[6]翁建兴, 罗建华.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能力测度:本土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软科学, 2010 (3) :132

[7]文学舟, 梅强.中国三种模式信用担保机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8]文海兴.融资性担保行业自律组织:现状、问题及构想[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 (3) :5-8

[9]魏修建, 刘霞, 丁伟.我国担保业市场结构及区域竞争格局演变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3 (4) :109-112

政策性担保公司 篇7

政策性担保业务的道德风险是一个常见问题, 主要包括企业道德风险和担保机构自身的道德风险两大类, 企业道德风险通常是指由于一些企业管理不规范, 或者素质低下, 尤其是道德素质低下, 决策权、财务权往往掌握在企业法定代表人手中, 其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状况不确定因素较多, 无论是银行还是担保机构都不容易真实把握;而有的企业为获得银行贷款和担保机构的支持, 通常采取提供虚假信息或隐瞒重要真实情况骗取资金, 或者在获得资金后, 擅自改变之前约定的资金用途, 蒙骗银行和担保公司, 使贷款风险和担保风险增大。企业的道德风险、还款意愿主要取决于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综合素质、道德观念和诚信意识,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理论上银行和担保机构面临的道德风险将不可避免。实践中我们只有通过制度安排和提升自身的尽职水准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 从而降低企业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把企业道德风险与企业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结合起来考虑, 应该属于技术风险的范畴。

何为道德风险?道德风险这个词起初源自保险行业, 是指投保人故意不作为而导致投保财产遭损并由此获得更多理赔的可能性。目前在经济领域, 这个词的含义和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道德风险主要是指代理人利用信息不对称侵害委托人利益的一种可能性。这种侵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 既可以是代理人被动地不作为, 不尽力去履行相应的义务。也可以是代理人违反法律对委托人的保护规定, 以营私舞弊的方式主动地去侵害委托人的利益。道德风险所导致的行为, 有的是只能在道德范畴内给予谴责的, 有的则是违反了法律规定, 可以给予法律制裁的。道德风险产生的基础是代理人利益与委托人利益之间存在一定冲突。

担保业务中存在道德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道德风险存在于一切委托代理领域。代理人能够背离委托人的目标, 其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代理人掌握的信息比委托人多, 比如政策性担保公司的项目经理占有的信息远比公司领导或主管部门的官员多。在信用担保领域, 道德风险问题应该比较突出, 主要是由于不确定性和不完全的、或者限制的制度安排使负有责任的经济行为不能承担全部损失, 因而他们不承受他们行动的全部后果, 同样, 也不享有行动的所有好处。

二、政策性担保业务中出现道德风险的成因浅析

政策性担保行业存在道德风险滋生的天然土壤。既然政策性担保公司主要是从事政策性业务, 必然受到政治、行政因素的影响, 市场机制和利润导向将被弱化, 即政策性担保公司为了完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将有可能或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的担保损失, 而这种担保损失后果的承担者也许不是公司自身, 也可能不是相关责任人, 或是无法追责, 或者是财政兜底及政府买单。这些因素都将导致政策性担保公司业务运作中有更多产生道德风险的机会。

从宏观角度看, 第一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速度迟缓, 在融资担保活动中信用信息失真, 信用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严重失衡, 信用行为混乱等现象时有发生, 使担保机构面临巨大风险。第二是国家还没有出台比较完备的担保机构组织法及行业管理规定, 与担保业的迅猛发展不相适应。第三是政策性担保业务的收益和风险不对称, 受其业务特殊性限制, 担保费的收取只能基本做到保本或微利, 大部分担保机构尚未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政策性的担保资金补偿机制。同时担保从业人员承担的风险压力远比银行工作人员高, 但是其收入却往往比后者低。第四是政策性担保机构普遍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和分散风险的制度安排。且行政干预现象比较突出, 甚至还存在政府领导圈定目标, 担保机构负责担保的现象。第五是专业担保队伍人才不足。担保业务的设计和开发, 评审和管理, 担保风险的控制都需要专业技术、专家队伍和从业经验来实现。目前总体来看, 担保专业知识和经验匮乏的现象普遍存在。

从微观角度看, 在担保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 也是道德风险存在的客观基础。由于担保申请人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 其提交的相关材料可能是经过“技术处理”或粉饰的, 这就使项目经理在评审调查时需要收集大量信息进行核实和分析, 而这种信息的收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有些信息资料的收集由于难度太大, 成本太高而被迫放弃这种努力。项目经理与公司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 项目经理为了完成任务, 或急功近利, 有可能想方设法使项目可行, 使评审获得通过, 也可能会掩藏信息, 甚至编造假信息。道德风险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担保结果的不确定。

从实践过程来看, 政策性担保公司业务拓展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微企业, 大多涉及民生工程、城乡统筹及再就业工程, 一般情况下风险较高。即便涉足不少大中型企业, 也因为大部分项目存在先天性不足而普遍不被银行看好或认同。要么管理不规范, 要么抵押物严重不足, 要么资信等级低。这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与高风险性同大量政策性业务拓展的并存是政策性业务区别于商业性担保公司的重要特征。政策性担保公司浓厚的行政色彩, 增加了市场化运作和规范化管理的难度。同时, 由于面对的是一个新兴的业务领域, 担保业务的具体运行过程及其规范管理国家并无相关具体规定, 全国性甚至区域性行业监管机制仍未建立健全, 担保公司的业务运行大多处于探索和总结完善阶段, 可资借鉴的经验较少, 多数担保机构的业务流程、制度、方式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很难通过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来防范可能发生的道德风险, 也无法制定道德风险的客观判断标准。加上信用担保市场也处于发育和起步阶段, 又使我们不太可能通过市场来检验某一项担保业务受理过程中项目经理是否尽职尽责, 是否存在道德风险。

三、如何防范政策性担保业务中的道德风险

构造担保业务开展过程中防控道德风险的技术机制, 即合理的制度安排, 高效的组织架构和科学的业务流程。

(一) 从技术方面看, 必须建立科学的业务机制

若担保业务受理流程是合理而严谨的, 从严把控项目准入门槛, 担保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然后应结合担保公司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 对各业务部门作出比较明确的分工, 设计业务受理及项目评审的合理流程, 以达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运行有序、审保分离、平衡制约的效果。如果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就容易导致业务受理混乱, 审保连体, 容易形成滋生道德风险的温床。

(二) 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信用担保的道德风险与业务人员和管理层的职业精神有很大关系。通过职业精神的培养来防范风险属于个人道德约束的范畴。应该十分重视和发挥道德约束的作用, 但不能安全依赖道德, 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来强化这种约束机制。我们认为建立信用担保业务中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关键要抓住以下三点:一是对业务拓展目标市场现状 (如经济环境、信用环境、司法环境、管理成本等) 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判断;二是以担保业务开发量为基础, 寻找担保费收取额度与担保成功率之间的合理结合点, 既要鼓励业务拓展能力和效率, 更要有效防范风险;三是通过设计科学的组织架构和合理的职责分工来保证这种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在内部激励机制的设计上必须高度关注:管理层必须对每一项拟担保的项目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 判断拓展、受理、评审及管理的难度、技术含量和工作量的大小, 并依此为基础对项目经理制定考核目标和考核激励标准。同时, 必须体现多劳多得、按劳付酬,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奖罚分明, 质量优先、兼顾数量, 前后台有所差异等原则。这就需要适当的区别对待, 实行差异化管理, 避免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如果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不仅无法真正体现激励约束机制的效用, 而且由于这种隐性不公平的存在, 还可能从另外的层面引发道德风险。

(三) 高度重视和强化担保业务的内部审核机制, 不断完善风险控制委员会项目审议制度

风险控制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尽可能多元化, 除了经营班子和部分中干外, 重大疑难项目还可以外聘行业专家和律师等专业人士参加, 风控会主持人实行经营班子成员轮值制等等。只要业务审批决策制度真正做到专业、专职、专注、民主、公开、公正, 担保公司审批决策上的道德风险将可以降到最低限度。第一、必须要有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过硬的风险控制及评审队伍, 打铁还需自身硬, 风险管理及评审人员必须有很高的业务素质, 只有具备很高的业务素质, 才能更加客观地理解把握项目申报材料中的各种技术要素, 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 以决定项目担保是否可行, 是否风险可控。第二, 担保公司业务部门 (或风险管理部门) 在对担保项目申报材料审核时, 对其中涉及担保申报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和完整性的问题, 应进行相应的调查、核实、取证、分析、判断等工作。第三, 业务部门与风险管理、法律事务等部门之间, 项目组之间应经常性地进行业务交流与讨论, 充分沟通信息, 解决业务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达到防微杜渐, 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 政策性担保公司应当坚持“政策性导向, 市场化运作”经营模式

政策性担保公司 篇8

一、我国农业政策性贷款担保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从总体上来说, 应该以美国的政府补助和个人信用体系的模式为主, 以发展中国家的以农业产品抵押担保或偿还贷款的模式为辅, 各地可以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特点的其他模式。

建立完善的政策性贷款的补助制度, 将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补助列入到政府财政预算中, 充分发挥财政支农的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 降低金融交易中的成本。美国是金融制度最为健全和完善的国家之一, 其与农业政策性金融相关的各种金融和财政制度也是合理高效的, 采取政府补助模式, 即能满足农业生产对资金的需求, 减少农业发展银行“惜贷”的情况发生, 又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化的要求, 即通过财政途径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2]但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农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 单独采取某一种模式, 不利于农业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发挥, 因此, 必须在以美国模式为主、以发展中国家的抵押担保模式为辅的前提下, 根据各地农业和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灵活采取适合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担保模式, 如小额信贷等。

在运用美国模式时必须注意几点。首先, 必须切实加大财政对政策性金融扶持的力度, 逐步建立一套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补贴制度, 充分发挥财政对农业政策性贷款的后备担保作用;其次, 在确定对各地政策性银行的补贴的额度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当地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情况, 对于比较落后的地区要给予相应的倾斜;再次, 必须加强对政策性资金流向的监管, 确保政策性金融资金运用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防止其他个人或组织恶意获得政策性资金。

对于发展中国家模式的运用仍必须注意几方面的问题。首先, 各地必须根据当地的农业结构和发展状况因地制宜, 灵活应用, 切不可强制推广不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所谓“样板模式”;其次, 在对农产品定价时, 必须坚持以市场为依据, 在双方平等的前提下共同协商, 防止农业政策性银行依仗其对政策性资金的垄断恶意控制农产品的价格, 损害农业生产者的利益。

二、依据我国农业政策性贷款的种类采取不同的担保模式

按照贷款的用途对我国农业金融需求进行分类, 大致可以分为:农业生产性流动资金贷款、农业生产用固定资产贷款和其他用途农业贷款等。根据不同的期限可以将政策性贷款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其中, 短期是指一个农业生产周期, 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半年和一年等。[3]根据不同的贷款额度可以将我国农业金融需求分为小额贷款、中等数额贷款等。这里的大、中、小是按照我国农业资金需求的平均情况进行分类的, 其中, 小额贷款为10元~1000元、中额贷款为1000元~10000元、大额贷款为10000元以上。

小额农业生产流动资金贷款, 既可以采用发展中国家比较典型的农副产品抵押担保贷款, 也可以采用发展中国家新兴的小额信贷, 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选择。采用这种模式时可以根据各地不同情况, 在农村建立政策性贷款专管员和监督员制度, 专门发放小额农业生产流动资金贷款。将贷款专管员和监督员制度与美国模式中的个人信用体系相结合, 既可以减少增设基层农村机构的成本, 增加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也可以保证政策性贷款的安全性, 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

农业生产用固定资产贷款可以采用农户联保, 也可以采用融资租赁。对于农业生产用的机械设备购买贷款适合采用多个农户联合购买、联合担保的模式, 各农户间也要对各自拥有的机械所有权和使用权和担保份额进行事前约定。农户联保是一种新兴的贷款担保模式, 节约了农业发展银行获取信息的成本, 降低了贷款的风险, 也符合我国农业生产中大型机械设备可由多个农户共同拥有、共同使用的特点。这里的融资租赁是指当农户需要筹款购置机械设备时, 政策性银行不是向其直接发放贷款, 而是代其购买所需机械设备租赁给农户使用, 从而以融物代替了融资。农业发展银行购买农户指定的农机设备, 并将除了所有权以外的其他权力 (包括是使用和租赁的权力) 一并授予租赁的农户直到租赁期满为止。这样, 农户可用较低的成本获得农业生产所需的农机设备, 农业发展银行扩大了支持农业生产范围。融资租赁虽然是银行的中间业务, 但却可以满足农民对农机设备的需求, 也有利于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资金流向的合理性, 有效防止政策性资金在发放后的挪用和外流。

中等额度的其他用途农业贷款多数为农业科技应用或农业产业化生产贷款, 可以采用非全额抵押担保或农副产品抵押担保。非全额抵押担保是对农户、农民的合法、优质抵押物进行合理估价, 只要求这个抵押物估价达到贷款额的一定比例就可以对农户、农民发放以这个抵押物为抵押担保的贷款。由于这类贷款多数为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产业化生产贷款, 他们均经过农业专家和粮食龙头企业的严谨研究和分析, 农业科技应用的产品大多数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农户也大多与粮食加工企业签订了产销合同,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贷款的风险, 提高了贷款的安全性。另外, 农副产品抵押担保也是这类贷款适合采用的模式之一。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 农业政策性贷款的抵押担保问题只有随着金融监管的逐步加强、个人信用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逐渐提高而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白钦先, 曲昭光.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2〕王相品.中外农业政策金融理论与实践[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政策性担保公司 篇9

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开展融资担保活动, 是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 担保机构的作用更加明显。具有国资背景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更是充当了排头兵的作用。

国有担保业的发展总体来说是良性而富有成效的, 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在发展上过于追求速度与规模, 忽略运营模式的研究, 特别是一些大型担保机构在业务运作上过多受制于政府行政干预或者风险管控方面过于依赖政府。公司运营市场化程度低, 管理行政化色彩浓厚, 如果任其发展, 势必会对全市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危害甚大。

政府主导设立的国有担保机构都不同程度地推行了“五位一体”运作模式, 即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实行“政府引导、公司担保、银行放款、中介协助、企业受益”的运行模式。其中的政府引导就是通过政府推荐程序 (政府出具推荐函) 的形式来体现, 将政府行为植入到担保业务的具体操作环节, 同时通过政府承担一定风险比例来约束其责任。这种模式在一些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运作上曾取得过一定成功, 对国有担保公司起步阶段的业务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科学运用好这一模式, 这模式中的“五位”能够真正围绕“支持服务企业发展、有效防控风险”的目标, 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该模式应当是有生命力的。

2 用新思维对“五位一体”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 形成适合担保业务规律的新运作模式

(1) 政策性银行拥有资金资源, 其稀缺性以及对政府的吸引力远远超过担保公司, 在与政府及企业合作过程中具有绝对的强势和战略主动性。而担保公司的业务更多地依附于银行业务, 属于金融中介性质的特殊企业, 对政府及企业 (尤其是优质企业) 的吸引力无法与银行相提并论。

(2) 政策性银行人员少、工作量大, 很难将业务力量渗透到各区县和各项目现场, 对各区县上报的项目往往需要依靠政府专管机构协作, 参与初审和推荐。国有担保公司业务总量和发展速度都难以同银行相比, 一般情况下可以做到对项目现场的尽职调查, 依靠自身力量做好受理评审工作。如果仍过度依赖政府专管机构, 不仅使许多工作陷入重复劳动, 还变相否认了公司内部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尽职水准。

(3) 政策性银行几乎把所有风险都转嫁给了担保机构, 即使出现贷款风险, 也容易很快得以化解。其承担的风险是弹性的、容易被转移的, 适度依靠外部力量拓展业务无可厚非。担保公司一旦出现风险, 一般都将面临立即代偿, 承担的风险是刚性的、不易被转移的, 过度依靠外部力量拓展业务容易导致风险扩大。

3 “五位一体”运作模式的弊端体现

(1) 业务拓展过度依赖政府, 过多地受制于政府, 公司自主经营权受损。国有担保公司虽然是政策性担保机构, 但归根结底是一个企业, 应当遵循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五自”基本原则来办公司, 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预和影响。如果失去了自主经营权, 也就失去了灵魂, 就失去了企业长远发展的内在动力。从一些国有担保公司的实践经验看, 由于业务工作片面执行“五位一体”模式, 使公司运营受当地政府牵制过多, 直接影响到担保业务的正常开展。

首先, 政府专管机构大多属于行政事业机关, 人员编制、费用基本由当地财政承担, 责、权、利不统一, 缺乏搞好项目推荐工作的内在动力和外部约束, 因此并不关心担保公司的业绩好坏与风险大小。其次, 政府专管机构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兼职较多, 总体上专业性不够, 业务能力难以满足项目调查的需要。同时推荐项目受行政长官意志和地方政府政绩冲动的影响大, 包装上报的项目往往水分多、成熟性较差, 相应的风险也比较大。从实践结果看, 目前一些大型国有担保公司出现的较大不良担保项目往往是当初地方政府力推的对象。最后, 政府介入过多容易引发道德风险。一则可能使少数业务人员为了完成考核任务, 会不由自主地降低风险意识, 对政府推荐项目忽略尽职调查, 降低准入门槛;二则使不少企业下工夫去做通政府相关人员的工作, 甚至串通一气, 暗箱操作, 以达到在担保公司“一路绿灯”的目的。长此以往, 政府推荐项目的质量势必难以得到保证, 不仅担保公司大批业务人员的市场拓展能力和尽职调查能力被日渐弱化, 担保公司风险也将会日趋扩大且难以控制。

(2) 银行、企业、担保公司经常被政府官僚作风所拖累, 办事效率受到较大影响。在“五位一体”模式中, 除了政府以外, 其余“四位”都属于企业, 一般都重视办事效率。而政府机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官僚作风在某些地方还普遍存在, 加上多数政府平台并非专职人员和专设机构, 除了融资担保事务外, 他们还担负其他公务, 不能保证其集中精力为企业做融资服务工作。不少项目本来银行和担保公司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完成了评审报批工作, 由于政府相关工作无法落实而迟迟得不到融资担保支持。

(3) 部分政府专管机构利用推荐项目的机会收取企业保证金或其他费用, 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 变相增大了担保风险。在与担保公司合作过程中, 存在着部分政府专管机构利用介入融资担保工作的机会收取企业保证金或其他费用的情况, 使企业无法取得全部贷款的正常使用, 融资成本被人为抬高, 给本来就比较吃紧的资金链“雪上加霜”, 变相削弱了企业偿债能力, 增大了担保公司的风险。区县政府专管机构收取保证金等费用名义上是为了防范其自身风险, 实际上是为了逃避责任, 同时也存在违反法规之嫌。

(4) 银行推荐项目的积极性受挫, 影响银担合作, 存在优质客户流失之虞。担保公司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关键因素在于搞好与银行的合作。但是由于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无时不在以及由此衍生的重重弊端, 银行推荐的许多项目无法得到及时跟进。多次受挫之后, 银行向担保公司推荐项目的积极性自然会降低。毕竟他们的选择余地较大, 如果国有担保机构不对此有一个清醒地认识, 只能一点点将市场份额拱手相让, 融资桥梁职能将日渐式微。

(5) 与政府政绩关联性不大的履约担保、司法保全担保等业务几乎不可能得到顺利开展。一般情况下, 政府推荐项目积极性主要源于政绩需要、税收回报和就业效果。所以带动效应强、社会影响力大的超大项目往往是政府力推的对象。中小微企业对当地GDP的贡献度小, 单体影响力弱, 在政府领导心目中微不足道, 政府机构对其融资担保提供服务兴趣不大, 推进融资担保工作自然会极不顺畅。中小企业尚且如此不易, 政绩效应更加逊色的工程类担保、司法类担保等非融资性业务就几乎成了“与政府无关的事”, 要其承担必要的责任和义务, 将更加困难。

4 对“五位一体”重新认识和定位, 探寻并设计更加行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

国有担保公司作为政策性担保机构体现“政策性”的要素很多, 包括资本金来源、经营宗旨、服务导向、收费标准等都可以体现公司业务的政策性, 不能把政府推荐手续作为是否坚持政策性的标准。作为政策性担保公司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依靠政府有益的协助是有必要的, 但不能完全依赖政府, 这在法律上、现实操作上都存在诸多障碍。政府不能充当担保业务的直接操盘手角色, 更不宜介入到担保业务的具体环节, 而是应从行业规范、市场监管、利益协调、财政补偿等角度扮演宏观管理指挥官角色。设计怎样的模式才更加行之有效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第一, 把原设计的政府承担的最终损失份额转由政府融资平台或者担保机构承担明确的风险责任。即对政府积极主动推荐的项目或金额较大、不确定因素较多的项目必须由当地区县政府的担保机构或平台公司提供反担保。由于各区县担保公司 (平台公司) 基本上都是地方政府出资的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 这种操作模式可以更好地锁定地方政府责任, 法律约束力亦更强。

第二, 着力推行银担合作中的风险分担机制, 强化业务推荐银行的责任约束, 提高项目准入质量。

第三, 加大对政策性担保公司的补助政策倾斜力度, 建立长效的风险补偿和担保费补贴机制, 创造条件形成一批经营业绩突出、管理规范、制度健全的担保机构。

第四, 建立政策性担保公司资本金长效补充机制。由于担保公司不同于银行可通过吸收公众存款来解决自身资金来源问题, 对企业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受到自身资本金总额及放大倍数等因素的限制, 要不断增强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 发挥更大的融资杠杆作用, 需要不断补充注册资本金。因此, 建议政府对担保公司的资本金补充纳入财政预算, 定期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补充政策性担保公司资本金, 兼顾吸收外部股东注资。

总之, “五位一体”运行模式在国有担保行业中的生命力是毋庸置疑的, 关键在于如何找准定位, 扮演好“五位”中各自的角色。随着担保业务的不断开拓发展和推陈出新, 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机遇将赋予它更新更广阔的内涵, 每一个担保人都有责任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证分析, 对“五位一体”业务运行模式不断修订完善, 使其始终能够与时俱进, 始终能够与担保业务规律相吻合, 最终达到促进国有担保体系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

摘要:本文针对现有大型政策性担保机构“五位一体”的运行模式, 全面分析其运行机制与效果, 客观阐述其利弊;并结合担保行业的发展规律, 探讨并提出了不同时期与不同阶段, 担保公司如何完善运营模式, 充分发挥“五位一体”的优势, 促进政策性担保机构健康有序的发展。

政策性担保公司 篇10

我国数量日益增多的中小企业逐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小企业在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个性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培养创业家与企业家、实现社会专业化分工协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中小企业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最为突出的表现为融资难问题。在国家统计局一项针对中小企业的调查问卷中显示:“企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一项, 近70%的企业给出的答案是“资金不足”。

政策性担保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但由于担保本身就是高风险低收益的行业, 担保经营成败的关键就是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环境来看, 没有针对性强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征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都给我国融资担保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障碍, 同时监管体制也有待完善。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

在成熟市场经济体中, 初创阶段企业主要筹融资方式是股权融资和吸收风险投资;到了企业生命周期的成熟和发展期, 企业更多的会选择使用自有资金或利息成本稳定的银行贷款。而我国小企业融资结构同其所处的行业发展特点并不完全匹配。本该风投资金在初创、起步阶段的小企业占比不高, 甚至小于1%代替的是较高比例的民间借贷和银行贷款。数据显示, 在大部分初创型中小企业资金中, 风险投资占比低于1%, 民间借贷和银行贷款分别占到约38%和31%;进入高速成长阶段后融资结构大体特点不变, 较不正规的民间借贷比例有所减少, 风险投资占4.1%, 而银行贷款增至60%。

1. 小企业阶段性融资结构特征分析

上图可以看出, 中小企业发展各阶段的融资结构中, 担当主角的还是银行贷款, 而现实中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大豆需要第三方担保。股权融资、风险投资、票据贴现等融资方式也都存在着类似的体制问题, 而民间借贷本身存在不够正规和不利于监管的特点。充分结合上述特点, 才能更好的完善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2. 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主要的担保方式

三、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相关利益主体关系

政府在整个链条中是主导和发起者, 通过向担保机构注资以启动整个体系。担保机构有了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后则有雄厚基础为中小企业提供借款担保, 并在违约发生后向贷款银行代偿借款。当然合同签订时也会经过严格地审查步骤, 由中小企业向担保机构提出反担保, 包括担保机构考察相关企业的主营业务、还款能力、信用记录等以降低违约的可能性。

政策性担保涉及到的多方经济主体, 都对整体经济运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要维持政策性担保体系的持续发展, 就必须理顺政府--政策性担保机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1. 政府与担保机构的关系

在政府与担保机构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政府作为出资人是委托人, 担保机构是代理人。政府希望担保资金作为一种间接投资能取得较好的投资收益, 在社会经济中形成正外部效应。然而政府并不能完全掌握担保机构具体如何管理和使用资金, 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

从本质上讲, 政策性担保因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 可以看做是政府提供给社会的一种准公共物品。政策性担保都是由政策性担保机构发起的, 而这些政策性担保机构大都是由政府出资设立并在税收上享受一定的减免优惠, 政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弥补担保机构承担的高风险, 从而推动担保体系的正常运转。

2. 贷款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我国金融机构, 特别是大银行, 一般都不愿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高交易成本和高风险。因此, 借鉴德国、日本等国的经验, 建立以扶持和帮助小企业为主要业务之一的政策性银行可以有效帮助大部分中小企业走出融资难困境。这也需要政府在相关政策上的支持, 并在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中展现鼓励和支持的姿态。

目前政策性银行向中小企业银行的逐步转型, 使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原有的利益冲突的关系逐渐变为积极的影响。近几年来, 政策性银行担任着政府开发投资的任务, 越来越多地开始扶持国内创新性强、成长性好、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例, 国开行已经向中小企业提供向中小企业贷款、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向微小企业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

综合来看, 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的存在正是因为其在国民经济中并存的重要的地位和自身缺陷而对其进行帮助和扶持, 并将我国财政和金融有机结合, 以最大发挥财政杠杆的作用。所以说, 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是国家实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载体。

3. 中小企业与担保机构的关系

担保机构在中小企业筹融资的过程中充当重要的中介, 反过来对于担保机构而言, 争取中小企业是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的基础。因此理清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在融资链中的关系, 有利于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担保机构是委托人, 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在收取一定的担保费用的同时也承担了中小企业的部分经营风险;受保企业是代理人。一旦受保企业违约, 担保机构的或有债务就会变为现实的债务。尽管担保机构也会审核项目可行性、监督企业经营状况, 但仍无法完整掌握其内部信息。考虑到担保机构面临的潜在风险, 当违约发生时, 不仅可以通过司法手段维护权益, 还可以借助行政手段强制性追索代偿资金。

政策性担保机构可以促进资源在中小企业领域合理分配, 提高运作效率。政府设立信用担保机构, 在市场调节失灵下投入信用资源, 定向性地支配资金优于政府无偿补贴、拨款, 甚至财政承担无限责任的方式。

4. 贷款银行与担保机构间的利益关系分析

(1) 银行与担保机构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由于贷款银行掌握相对更多的受保企业的信息状况, 贷款银行是代理人, 担保机构可视为委托人。受保企业接受银行贷款, 是一个连接担保机构和贷款银行的纽带, 受保企业的信用状况和经营效益直接决定了另两方的损益状况。

(2) 贷款银行与担保公司间的合作与利益冲突

贷款银行和担保公司之间应秉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原则。担保公司的介入使银行放贷的可能性增大, 同时担管理费用降低, 放贷失误责任减轻, 市场风险得到有效分散转移。

总结上述问题, 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 并结合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特点, 分析现有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仍存在的问题以促进金融体系有序发展, 并最终达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同时相关监管法规也有待细化, 监管体系有待完善。综上,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加深对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相关利益主体间关系的了解, 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健康发展发挥理论与实践双重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钟玲.对发展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 2005.

[2]蒋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1.

上一篇:采用多种形式下一篇:断奶应激对犊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