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言语

2024-06-17

人物言语(精选五篇)

人物言语 篇1

那么, 对话教学的选文如何确定? 哪些课文最具对话教学价值? 我首先对苏教版三年级两册教材进行了统计, 发现三年级上册教材中11篇课文带有对话, 三年级下册教材中14篇课文带有对话, 且这些课文涵盖了对话的各种形式。接着我又仔细研读了三年级两册课文中对话描写, 确定了占有一定比重, 具有一定特色的对话形式的课文, 并将这些内容整合, 设计了“学用相融”的对话教学流程, 发展学生指向“人物对话”的言语智能。

一、关注对话形式, 了解对话方法

1.丰满的对话提示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可谓对话单元, 该单元三篇课文《石头书》《小稻秧脱险记》《航天飞机》中都有丰富的人物对话, 也涉及了对话的多种形式。其中对话最精彩的, 要数《小稻秧脱险记》了。读读课文, 我们就会发现文章对话的形式非常丰富, 人物的对话也极富个性, 无论是小稻秧遇险还是脱险, 都是凭借对话展开叙述的, 人物形象也依托对话栩栩如生展现在我们面前。 为什么对话会有这么强的感染力呢? 提示语起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 带领学生认识提示语。 对人物说话时的表现描写就叫提示语, 如“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 看了看天说:‘不对呀, 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其中“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 看了看天说”向我们讲清了是谁说的话, 他是怎么说的, 这样的内容就是提示语。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几种简单易行的写提示语的方法:将提示语与动作相结合, 如“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 看了看天说”;将提示语与人物神态相结合, 如 “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将提示语与人物心理相结合, 如“ 他俩看了看面前这块光秃秃的石头, 感到很奇怪”。 当然, 有的时候提示语也可以同时涵盖动作、神态、心理等内容。

教学中,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发现对话带提示语有助于准确地表达内容, 突出人物形象, 让读者更容易联想到对话所描述的场景, 对话更具魅力, 读起来也更加生动。

2.变化的对话形式

我们知道, 提示语的位置决定了对话的形式, 一般来说对话有提示语在前、在中、在后以及不用提示语这四种形式。三年级上册11篇带有人物对话的课文中, 前6篇出现了提示语在对话前和在对话后的两种形式。《石头书 》 首次出现了对话中无提示语的形式, 《小稻秧脱险记》一文中则首次出现了提示语在对话中间的形式。 至此, 提示语在对话的不同位置的形式都已经全了。而提示语也不再是“你说”“我说”“他说”, 内容也愈渐丰满, 有动作、神态, 不少提示语部分还带有逗号。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提示语位置的变化。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 如将一篇课文中的提示语全部放在对话之前, 再和原文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灵活地运用提示语, 能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使文章语句更加连贯, 更加流畅。

至于在怎样的情况下提示语放在对话的哪个位置,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理,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还无须感悟过多。

3.正确的对话标点

提示语在不同的位置, 标点也不一样。 在对话描写的起步阶段, 标点的使用也是一个很重要, 很基础的语文知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中年级要能“根据表达的需要, 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标点使用的规律, 提示语在对话前面时, 提示语后跟冒号和双引号;提示语在对话中间时, 除了人物说话部分要用双引号, 提示语后面则跟逗号;提示语在对话后面时, 提示语结束, 对话就结束了, 所以提示语后面要直接跟句号。学习标点的使用规律, 让孩子们一开始写对话的时候就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 因为课文中对人物对话的描写注意了在提示语部分写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等, 还能让提示语或前或中或后的位置变换, 有效地配合人物的语言,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才使得人物的语言如此生动, 人物的形象如此鲜明, 文章也增添了感人的魅力。

二、 触摸对话内核, 提升言语智能

形式只是对话浅表的外显, 在学生初步掌握对话的形式之后, 还需引导学生触摸对话内核, 不光知道人物说了什么, 还要知道人物为什么要这么说, 方能真正体会对话的精妙。

1.让人物说体现自己个性的话

三年级下册中有对话的课文有14篇, 其中对话比较有特色的是17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和19课 《放飞蜻蜓》。 这两篇课文中的角色分别是父与子, 陶行知和小朋友, 人物年龄差距大, 因此人物语言的区分除了人物说话时的情态之外, 由于身份年龄的不同, 说话的感觉差异也很大。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父亲遵守社会规则的威严和儿子的无奈, 陶行知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长者形象和孩子们的纯朴天真。也可以让学生用替换比较的形式发现如果父亲用孩子的语气说话, 根本体现不出他的威严, 文中的汤姆, 但凡父亲有一点松动, 就不会放掉那条大鲈鱼。 引导孩子明白, 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说话是不一样的, 对话不能千人一面, 要让人物说自己的话, 方能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

2.掌握观点加理由的说理策略

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中鹬和蚌两个相争, 一个威胁, 一个毫不示弱, 相持不下;《争论的故事》中, 兄弟两人一个要煮大雁, 一个要烤大雁, 争论不休。 两者相持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从沉浸文本思想内容转移到关注文本语言形式, 学习课文中的人物是如何争论的。 通过思考, 学生自然能发现角色在争论的时候不仅有观点, 而且有理由。 鹬威胁蚌的理由是蚌不松开壳儿, 几天没有水, 最终就会干死;蚌威胁鹬的理由是鹬被蚌夹住了嘴, 拔不出来, 最终会饿死。他们对话均有理由有观点。《争论的故事》中的人物对话也是如此, 弟弟认为大雁就该烤了吃, 理由是烤了吃皮香肉嫩, 味道很美。说理就要既有观点, 又有足够支撑观点的理由才能让别人信服。

3.体会不同句式表达的语气

语气是一种语言学术语, 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 因此它一定带有具体的思想感情, 此外, 它还具有具体的声音形式。语气在不同的语种中一般有陈述、疑问、祈使、反问、感叹等。语气存在于一个个有具体语境的语句当中, 语言就是语气的载体, 因此同样一个意思, 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进行表达, 但由于句式不同, 语意轻重上也有差别, 表达效果迥异。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注意句式的变化, 体会不同句式所表达的语气的差异。

像《鹬蚌相争》中的那只鹬, 面对不肯松口的河蚌, 是这样说的“……今天不下雨, 明天不下雨, 没有了水, 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一个感叹号, 就让威胁的意味顿时浓了许多。如果用“今天不下雨, 明天不下雨, 没有了水, 你会干死的。 ”就太过温柔了。在《争论的故事》中, 弟弟所说“再好的东西, 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哥哥所说“……烤了吃, 烟熏火燎的, 能有什么好味道?”均用了反问句, 质问的语气就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换成“再好的东西, 煮着吃就没有什么味道了。”“烤了吃, 烟熏火燎的, 味道不好。 ”哪里还有半分争论的感觉。 变换句式, 不仅能表达一定的情感, 还能使语言更有力度, 更有针对性。 因此在陈述、威胁、争论等不同的语境中, 对话的语气发生变化, 应该选用恰当的句式表现人物对话时的语气。

4.关注对话前后的发展变化

很多时候角色的对话并不是一个回合就能结束的, 往往要你来我往多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怎样让对话前后不断变化, 使对话不断深入呢?

以《争论的故事》为例, 课文共写了兄弟俩两个回合的争论, 但第一个回合中提示语为 “哥哥说”和 “弟弟说”, 到第二个回合中, 提示语则分别为 “哥哥不以为然, 大声争辩道”和“弟弟很不服气”。 提示语部分的变化, 不仅交代了两人对对方第一回合的话语做出的反应, 而且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兄弟俩愈争愈烈的争论 “升级”过程。看来, 在多回合的对话过程中, 除了注意句式之外, 还要注意前后对话的提示语部分, 也能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发展, 这样才能使读者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跟着文中的人物一起进入情境中去。

下面是作者教学《争论的故事》的片段。

… …

师:真不错!同学们, 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中兄弟俩第二个回合的争论。请同学们自己一边读一边找找看, 在这一回合的争论里面, 有特殊的句子, 你能发现吗?

生: (读文) 我发现了反问句。

师:哪里?

生:烤了吃, 烟熏火燎的, 能有什么好味道?

师:同学们, 你们发现了吗?发现的请举手。 来, 我们就先来看看他读的这个反问句好吗? 一起读。

生:烤了吃, 烟熏火燎的, 能有什么好味道?

师:能把这句反问句改成带句号的陈述句吗? 意思不能变哦。

生:烤了吃, 烟熏火燎的, 不能有什么好味道。

师:“不能”有点生硬。 谁再试试看。

生:烤了吃, 烟熏火燎的, 没有什么好味道。

师:“没有什么好味道”这样说起来更加自然一些, 意思也对。 那作者为什么不用这样带句号的陈述句, 而要用反问句呢? 先别急着举手, 自己读读两句话, 琢磨琢磨, 看看这两句话读起来有什么不一样?

生: (自读体会后交流) 我感觉反问句的语气更加强烈一点。

生:他们俩在争吵, 用反问句就感觉他们争吵的语气更强了, 陈述句就感觉不到他们在争吵了。

师:哦, 陈述句说起来比较平淡一些, 是吧? 看来大家都认为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更为确定, 语气更为强烈。 我们来读读看是不是这样? 老师读陈述句, 你们读反问句。

(师生合作读句体会)

师:看来反问句还真不少。看, 这里还有一个带感叹号的句子是感叹句。 一起读。

生:皮香肉嫩, 味道多美呀!

师:语气也很强烈。同学们看哦, 哥哥和弟弟争论的时候, 一开始用的是带句号的陈述句。说明哥哥此时的心情是比较平静的。接下来就用了那么多的反问句、感叹句啊。 你感觉他们的争论怎么样啊?

生:我感觉他们的争论吵得越来越凶了。

师:争论后面就不要“吵”了。

生:争论得越来越强烈了。

师:争论不能用“强烈”, 要用“激烈”了。争论升级了。此时除了他们说的话里面, 还有哪些地方你能看出来他们的争论是越来越激烈了?

生:还有提示语部分可以看出他们争得很激烈。

师:你说说看。

生:第一回合的提示语就只有“哥哥说”“弟弟说”。第二回合就是“哥哥不以为然, 大声争辩道”和“弟弟很不服气”。

师:你有一双慧眼, 很会发现。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两个回合的提示语。

… …

师: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个小故事, 我们还学到了一个新本领, 如果我们也要写一段人物间的争论, 该怎么写?

生:可以注意提示语要有变化, 不能总是谁说谁说的。

师:提示语的前后要有变化, 还要注意什么呀? (板书:提示语)

生:说的话里边可以用上一些感叹句和反问句。

师:哦, 用反问句、感叹句来表现强烈的语气。 (板书:句式?! )

生:标点不能用错。

师:嗯, 对话中的标点问题我们上个学期就开始强调了。

… …

教学中始终引导学生用心体会, 像这样描写人物争论的经过, 如何让人感受到争论“越来越激烈”的感觉?经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会明白, 对话的时候, 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会发生变化, 说话的语气也会发生变化, 阅读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人物对话描写时提示语的变化和句式的变化, 就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

三、丰富实践策略, 追求学用相融

“学习金字塔” 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成果, 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金字塔”上部的四种学习方式“听讲”“阅读”“视听”“演示” 是被动学习的方式, 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分别为5%、10%、20%、30%;“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这三种学习方式是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分别可以达到50%、75%、90%。

“学习金字塔”给我们的提示是:对儿童的教学不仅要适合儿童认知发展水平, 还要注重儿童的学习方式。按照这样的要求来设计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言语智能亦如此。 所以, 绝对不是将我们从文本中挖掘到的教学点一股脑全灌给学生就是教了。人物对话是一种最典型的言语活动, 因此我们不能只停留于课文中的人物说了什么, 怎么说的, 还要让学生掌握“我该如何说”, 这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获得“言说的方法、能力与智慧”。对于人物对话的学习不仅要注意循序渐进, 更要学练结合。 结合这些典型的例文, 针对对话学习的不同阶段, 学用结合, 听说写跟进, 让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真正发展指向人物对话的言语智能。

仿: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早在1924年就提出了儿童语言模仿理论。模仿对于儿童言语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人物对话特色鲜明的课文时, 我总会要求学生仿写相应的对话, 比方说把老师说的话或者把某个同学说的话, 仿照课文对话, 写一句提示语在中间的人物对话, 写一句提示语带动作的人物对话, 或将一个提示语在前面的句子转换成提示语在中间或在后面的形式等。在仿写的过程中, 学生能更加熟练地了解对话的不同形式, 逐渐丰富提示语, 正确掌握对话中常用的标点。

论:仿完后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讨论和辩论, 商量班队课活动该如何开展, 去看望孤寡老人时每个人的分工情况, 你眼中的马小跳是个怎样的孩子, 鲸鱼究竟是不是鱼, 蝴蝶究竟是益虫还是害虫, 小学生究竟能不能用电脑……引导学生在发表见解的时候态度大方, 语气得当, 论述有观点有理由。 与人商量该如何说, 反驳对话该如何说, 对方无理取闹时又该如何应对。 通过鲜活的言语实践活动, 让学生言语能力和智慧得到增长。

记:一段对话学习之后, 组织学生观看他们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中的人物对话, 剪切 《喜羊羊和灰太狼》《名侦探柯南 》中精彩对话的视频, 只需一两分钟, 播放给学生看, 进行相应的观察指导。视频播放的好处是能一遍遍回放重看, 有助于老师帮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从一开始的先听人物对话再看人物表现, 到后来熟能生巧之后能边听人物对话边看人物表现。 观察后还需记录, 当然除了对话内容还要注意提示语的内容、形式以及标点的使用。

接着将对人物对话的观察和记录拓展到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如同学之间的辩论, 家人餐桌上的谈话, 与父母的主题对话, 公交车上听到的人物对话, 等等。 通过大量的观察和记录, 学生能养成善于观察倾听的习惯, 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筛:是不是将自己观察的人物对话记录下来就到位了呢?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记录的人物对话与经典对话进行对比, 学生就会发现课本中或者视频中的人物对话主题鲜明, 内容集中, 语言精练, 而生活中的对话随心所欲, 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在这基础上, 引导学生要学会对人物对话内容进行筛选, 选准主题, 砍去废话, 疏通语句, 使得一段人物对话能有序地围绕一个主题来表现。

描:如何使对话更具表现力, 生活中人物说话的时候可能表情动作单调, 语气单一, 能否进行适当描摹, 使得语言更具表现力?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已有经验, 有意识地对人物对话时的表情、动作、语气进行描摹, 使得语言更具感染力。

创:当给你一个情境, 能否进行语言的创造, 结合人物身份, 揣摩人物心理, 创造人物语言。如在教学《鹬蚌相争》的时候, 因为鹬蚌是相持不下, 而课文中只写了他们一个回合的对话, 他们相持时又会继续说些什么呢?《争论的故事》中的老人对着争得面红耳赤找他评理的兄弟俩会怎样说服他们呢? 在创编童话故事时, 对于故事中的人物, 你能否用“我”的立场换位思考, 在这样的情境中, “我”会怎么说, “我” 该如何去说服别人。如在编写《小白兔采蘑菇》的故事中, 如果你是兔妈妈, 看到小白兔在采有毒的蘑菇, 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会有怎样的表现?该怎么说才能让小白兔第一时间放下毒蘑菇?如果你是小白兔, 正想采摘漂亮的蘑菇, 看到妈妈这么着急地阻止自己, 会有怎样的反应, 会说怎样的话呢? 一旦学生创造的人物对话能合情合理, 流畅有序, 富有感染力, 那么学生也就初步具备了与人对话的言语智能。

相应的课文重新整合, 使得老师在教学中能将人物对话教学不断深入。 仿、论、记、筛、描、创等言语实践策略并不是按照先后顺序依次进行, 学用之间也并非截然分开, 而是在整个对话教学环节适宜处均可以练习, 反复练习, 螺旋上升。读练结合, 学用相融, 引导学生进行灵动的人物对话训练, 层层深入, 发展学生言语智能, 让学生善读、会说、能写, 三年级学生的对话也能因此“立”起来。

人物言语 篇2

一、Grice的合作原则

美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作了三次演讲,他指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所谓的合作原则。Grice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Grice,1975):

1、 量 的 准 则(Quantity Maxim):

a) 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b) 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2、 质 的 准 则(Quality Maxim):

a) 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b) 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 关 系 准 则(Relevant Maxim):要有关联。

4、 方 式 准 则(Manner Maxim):要清楚明白。

a) 避免晦涩;

b) 避免歧义;

c) 要简练(避免罗嗦);

d) 要有条理;

以上就是Grice 提出的著名的合作原则,在此Grice其实又具体说明了,在一些特定的语境和某些情况下,人们常常会在遵守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有意违反合作原则及其次准则,产生言外之意。这种违反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在特定环境中,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泰坦尼克号》故事情节的一样,这种违反不但不会影响人际的正常交往,反而更能刻画出人物性格,反映出人物的真实内心世界。

二、《泰坦尼克号》人物会话中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

《泰坦尼克号》是一部经典爱情影片。故事从号称“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开始,完美的演绎了人类永恒的话题—生与死,爱与恨。富家少女罗丝与母亲及未婚夫卡尔坐上了头等舱;另一边,放荡不羁的少年画家杰克也在码头的一场赌博中赢得了下等舱的船票。罗丝厌倦了上流社会虚伪的生活,不愿嫁给卡尔,打算投海自尽,被杰克救起。美丽活泼的罗丝与英俊开朗的杰克相爱,杰克带罗丝参加下等舱的舞会、为她画像,二人的感情逐渐升温。然而此时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罗丝和杰克刚萌芽的爱情也经历了生死的考验。在巨轮沉入海底后,杰克将罗丝托起在木板上,自己却冻死在海中。影片将人物置于阶级这个牢笼中,使得男女主人公在交往中无形受到不同阶层的束缚,道德和自由使双方都倍感折磨和痛苦。在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下,双方交往必然要注意“伤害”和“避免伤害”,所以双方的对话中明显带有许多对合作原则违反的话语。

1、对量的准则的违反

量的准则要求我们说话时所提供的信息量不应少说也不要多说,既不能把对方不要求或不期待你说的说出来,又不能出现沉默不语、冷场的局面。但在《泰坦尼克号》中就出现了很多此类情景。比如罗丝的妈妈一直要求罗丝要保持贵族妇女的高贵与矜持,不能随意说粗话和做不符合贵族形象的事情,但是罗丝偏偏执拗的不遵守上述规则,在大家聚餐的时候,顺手点燃了一根香烟,违背了作为贵族应有的行为规范。

Mother: You know I don’t like that, Rose.

Rose: silence.

Cal: She knows.

罗丝的妈妈看见罗丝抽烟,她对罗丝说你明知道我不喜欢你这样。罗丝保持沉默,向她妈妈吐了一个烟圈。卡尔说,她知道的。在这里罗丝用抽烟这个动作,完成了对她母亲的反叛,其轻佻的行为动作和沉默不语,深刻的反映出罗丝对世俗社会的厌恶和背弃。在这里她保持沉默,也明显的违反了会话的合作原则中的量的准则。再比如:

Cal: We’ll both have the lamb.Rare, with very little mint sauce.You like lamb, right, sweet pea?

Rose: sausage.

在大家聚餐的时候卡尔说我们俩要羊排,三分熟,一点点薄荷酱。你喜欢羊排吧? 按照合作原则中的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罗丝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就足够结束双方的会话,但是罗丝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例如“I don’t like it, but I like sausage.”因此,罗丝明显地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量的准则,委婉地表达了她抵制卡尔的情绪,并且故意和他唱反调。

2、对质的准则的违反

在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要求发话人不要说出明知是不真实或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在谈话时要注意话语的真实性,强调说话要有根据。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却故意违反质的准则,用反语、隐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说一些自知没有根据或虚假的话。比如电影中,罗丝的生活由于万分讨厌这个虚伪的上流社会,在与卡尔争执后,万分沮丧,对将来的生活失去信心,跑到船头意图自杀,但是被杰克所救,当杰克把罗丝救上来后,他们惊魂不定的搂在一起,而这时卡尔却说你怎么可以这样?是谁允许你碰我未婚妻的?看着我,你这下流的东西。你们干了什么好事?罗丝说卡尔,别这样,那是个意外。我趴在栏杆上,结果滑倒了。我趴在栏杆上,想看想看…卡尔说是想看推进器吗?罗丝说对,想看推进器,结果我滑倒了,我差点掉下去,是道森先生救了我,他也差点掉下去。

Cal: This is completely unacceptable.What made you think you could put your hands on my fiancé? Look at me, you filth!What do you think you were doing?

Rose: Cal, stop.It was an accident.

Cal: An accident?

Rose: It was.Stupid, really.I was leaning over and I slipped.I was leaning far over to see the…

Cal: propellers?

Rose: Propellers, and I slipped.And I would have gone overboard,but Mr.Dawson here saved me.And almost went over himself.

在这里罗丝明明是想跑到船头自杀,她却说是想跑到船头看推进器,说了自知是虚假的话,明显违背了质的准则,她一方面掩饰了自己自杀的意图,另一方面,也掩饰她对杰克奋不顾身救自己的感动之情。再比如在下一段对话中:

Rose: Jack, this is impossible.I can’t see you.

Jack: I need to talk to you.

Rose: No, Jack.No.Jack, I’m engaged.I’m marrying Cal.I love Cal.

杰克深爱上了罗丝,但是罗丝被阶级的牢笼所束缚,在道德与情感的选择上充满了矛盾,她虽然也向往自由的爱情,但思想上却挣扎万分,她唯有自欺欺人,隐瞒了自身的不快乐,而违心的说她爱卡尔。她对杰克说,这是行不通的,我不能见你。杰克说我有话跟你说。罗丝说不行,我已经订婚了,我要嫁给卡尔,我爱卡尔。罗丝明明不喜欢卡尔,她却对杰克说她爱卡尔,明显违背了质的准则。还比如:

Jack: But I’m too involved now.You jump, I jump, remember?I can’t turn away without knowing you’ll be all right.That’s all that I want.

Rose: Well, I’m fine.I’ll be fine, Really.

杰克对罗丝说,但我已不能自拔,你跳我就跳,记得吗?我要确定你幸福才能掉头。我没别的要求。罗丝说我很好。我会很好,真的。在这里,罗丝明显违背了质的准则,因为她早就厌倦了贵族们的无聊生活而且她也不爱自己的未婚夫卡尔,他们俩在一起肯定是不快乐的,肯定是不开心的,然尔罗丝却说我很好,我会很好,她自知此话是不真实的却还要说出来,明显违背了质的准则。

3、对关系准则的违反

关系准则要求交际双方在会话过程中应该提供与话题相关的信息,双方的话语必须连贯、贴切,都是对对方所说的话语的恰当的反应,这样双方的对话才能进行下去。在实际交际中,有些人也许不愿意或者不方便回答,往往会顾左右而言他,违反关系准则。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能够根据语境理解对方的意思,达到继续交流的目的。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最经典的表现就是,卡尔本想用20美元打发杰克的救命之恩,但是不得已邀请杰克来头等舱就餐。

Cal: Mr.Dawson is joining us from the third class.He was of some assistance to my fiancé last night.

Rose: It turns out that Mr.Dawson is quite a fine artist.He was kind enough to show me some of his work today.

为了报复,他故意奚落杰克,说杰克是从三等舱过来的,他昨天晚上帮了我的未婚妻,也是这个原因我才请他来,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富豪和上流社会的人。但是罗丝故意叉开话题,违背关系准则,解除杰克的窘迫,而说事实上杰克先生很会画画,我看了他的作品。在这里罗丝一方面帮助杰克顺利脱离窘迫,树立信心,另一方面也表示出对卡尔行为的不满。

4、对方式准则的违反

方式准则要求说话人条理清楚,话语要有逻辑性,避免话语歧义、晦涩难懂。但是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往往会咬文嚼字,以拐弯抹角的表达方式传递信息。在影片中,聚会结束后,卡尔奚落杰克不懂政治和经济,不再陪同他继续餐后论坛,杰克只有先行离开,但是罗丝想挽留杰克,但是杰克也厌恶这种虚伪的社交活动,

Rose: Jack, must you go?

Jack: Time for me to go row with the other slaves.

在离开之时,罗丝想挽留他,说你一定要走吗?杰克把约会的纸条留给了罗丝,并说了一句“我们奴隶要去划船了”。本来他可以直接邀请罗丝,但是用这句晦涩难懂的语句表达了去意,明显违背了方式准则。在这里他一方面表达了对这样的社交活动的不满和厌恶,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罗丝他们两人之间的阶级差距,同时也鼓励罗丝要摆脱这样的束缚,去争取爱情的自由。

三、结语

总之,《泰坦尼克号》中人物的对话有意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了特殊的会话含义和语用意义,这些会话含义一方面体现了在特定环境下人物想要传达的真正意图,另一方面又真实刻画出人物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征,也成为《泰坦尼克号》能影响大众情感的成功因素。通过分析《泰坦尼克号》中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我们可以正确认识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上的作用,对了解英美文化和英语教学将有很大裨益。

[1]Grice, P.Logic and Conversation [A].In P.Cole & J.Morgan (eds.).Syntax and Semantics[C].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5.

[2]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 Longman, 1983.

[3]Levinson, S.Pragmatic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4]Rod Lawrence.Titanic[DVD].成都:成都音像出版社,1998.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5.

人物言语 篇3

关键词:《纸牌屋》,言语行为理论,语言技巧

1.引言

美剧《纸牌屋》的播出获得了无数观众的好评,该剧精彩的人物对话更是抓住了人们的眼球。随着《纸牌屋》在中国受关注的程度提高,学者开始对该剧进行各种分析,但着重于跨文化传播和政治经济等层面,而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从现有文献来看,从语用学的合作原则的违反方面研究剧中对白的文章较多,但是从语用学角度,使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纸牌屋》语言技巧的文章是没有的。故本文运用约翰·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从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三个方面解析《纸牌屋》中男主角弗兰西斯的语言行为及言语技巧。特别是对其言外行为的分析,因为言外之意是人们日常交际表达里最主要的部分,出于礼貌或是各种原因,人们常常不是直抒其意,而是委婉表达,希望这样的分析使人们能更好的理解剧中人物,同时学习他们的语言技巧推及至我们日常的交际活动和其他文学影视的欣赏。

2.言语行为理论

英国语言哲学学家约翰·奥斯汀(J.L.Austin)认为人说话不单单只是提供信息,而且还在施某种动作。言语行为的本质是说话者借助话语传达交际目的或意图,不论我们是在向他人叙述某件事还是表达某种情感,我们所说的话语中一定传递了交际意图,包含了一定的功能。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通过发声和句法说出单词、短语和句子,表达的是字面意思;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表达的是言外之意或者是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也称言外之力;言后行为指某一行为意图一旦被听话人所领会而对其产生的效果或影响,即语言交际带来的后果。总之,言语行为理论坚持发说话看成是一种行为,它强调的是语境和发话者的意图以及一些语用因素。可以说言语行为是对话交流的基础,也是说话人通过话语表达意义的基本功能单位,更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基本分析单位。言语行为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理论和系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用言语行为理论解释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不失为该研究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方向。

3.言语行为理论分析《纸牌屋》中人物对话

《纸牌屋》中弗兰西斯善于使用各种语言辞令达到其目的,他的话语行为体现出高超的技巧性,本文从《纸牌屋》台词中选取两段代表性对话,用言语行为理论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三方面进行解析,分析对话人之间的言语表达内容和技巧。从语用的角度具体分析人物之间的字面字外之意,通过词汇、句子和修辞等语言手段表现出来,同时结合语境、语用推理,非语言行为,结合起来分析,正确理解说话人的交际目的。

3.1弗朗西斯与凯瑟琳·杜兰克对话

弗兰西斯为了赶走将要被总统提名为国务卿的科恩,他找来了凯瑟琳·杜兰克(Catherine Durant),他希望拉拢到凯瑟琳,扶植她坐上国务卿之位,以此为条件帮助他实现其政治目的。以下是弗兰西斯(F)和凯瑟琳(C)的一段对话。

C:Walker just nominated Kern.

F:It's a long road to confirmation.

C:Kern is a boy scout.

F:Nobody is a boy scout,not even boy scouts.

C:What do you have?

F:Absolutely nothing.

C:Then what are we talking about?

F:Just asking the simple question,does the job interest you?

C:Why would you want Michael gone?

F:Cathy,you and I came up together.The 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 needs a Secretary we can work

with,someone who isn't afraid to stand up to Walker when he's wrong.We need you.

C:Let's just assume I am interested.

F:I do not want to assume.I want to know(《纸牌屋》).

首先第一句对话“沃克刚刚提名了科恩。”“离确认通过还早呢。”面对凯瑟琳的质问,弗兰西斯回答的言内行为是总统虽然是提名了科恩但是还没有最后确认,给予明确的说明。言外行为是国务卿职位尚未最后确定最后人选,谁都有可能当选。此话一出,可以想象它的言后行为对于凯瑟琳影响是非常积极的,它表明了他此次谈话的目的,并成功的引起了凯瑟琳的高度兴趣。

虽然是引起了凯瑟琳的兴趣,但是她也有很大的疑虑,于是第二句话她就问道“科恩可是童子军身家清白。”弗兰西斯则非常巧妙地答到“没人是真正清白的,童子军也不例外。”从言内行为来看弗兰西斯是指就算科恩是个童子军,作为一个政客他也不会是清清白白的。他的言外之意就暗含弗兰西斯可能掌握了一些关于科恩不清白的把柄。所以此句的言后行为使得凯瑟琳追问道“你有他什么把柄?”面对凯瑟琳的质疑,弗朗西斯转守为攻反问道“就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你对这份工作有没有兴趣?”这句话就是表明弗朗西斯的意图,他直指问题根源,他明白作为一名同样有野心的政治家凯瑟琳绝对是想要往高位爬,他用这样一个问句实质上是表明他有能力帮助凯瑟琳争夺国务卿一职,并且拉拢他到他的阵营里来。之后弗朗西斯更是打感情牌“凯茜,你我是‘同门’,外事委员会需要一名能够配合的国务卿,不怕站出来反驳沃克的错误,我们需要你。”这句话言内之意是说凯瑟琳和他本背景相同,现在委员会希望她能主持工作。言外之意是表达他两的渊源颇深,拉近他两的关系,拔高凯瑟琳的政治地位,恭维她,通过互相的扶持各取所需。

最后凯瑟琳表现出极大的心动说到“假设我有兴趣呢。”弗朗西斯立马斩钉截铁的回应到“我不要假设,我要最终答案。”从最初的引起兴趣,引人入胜到最后坚定的表明态度,弗朗西斯一步步的用语言技巧,迫使凯瑟琳站到同一阵线上来。于情于理,不卑不亢,虽为求人办事,但却步步为营让对方就范,弗朗西斯语言技巧可见一斑。

3.2弗朗西斯与女记者佐伊·巴恩斯对话

弗朗西斯对于总统任命唐纳德起草教育法案一事很不满意,他希望自己能亲操此事以展现其政治地位和政绩,故他将唐纳德起草的法案的草稿秘密交给他一手扶植起来的女新闻记者佐伊·巴恩斯(Zoe Barnes),希望借助新闻媒体炒热法案内容极左一事,给总统难堪并借机揽下起草法一责。以下是弗朗西斯(F)和佐伊(Z)的一段对话。

Z:We are in a very grey area ethically,legally which I'm okay with……

F:I just love this painting,don't you?We are in the same boat now,Zoe.Take care not to tip it over,I can only save one of us from drowning(《纸牌屋》).

弗朗西斯私自把法案草稿交给媒体或他人虽算不上一种违法行为,但是如果东窗事发也是会影响他本人的政治前途的,所以佐伊表明了她的态度。而弗朗西斯的回答则是十分的压迫性的。弗朗西斯开始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向了挂在墙上的一幅画,两个人在划一条皮筏艇,问道“我很喜欢这幅画,你呢?”言内之意是引发佐伊去关注这幅画的内容。但他的言外之意可不单单是说他真心喜欢这幅画,让别人去欣赏,而是接下来他要说的“我们现在是一条船上的人了,佐伊,当心别翻船,我只能救一个。”弗朗西斯要向佐伊表明的是,他两现在的关系就和那副画上的一样,他两同划一条船,是拴在一条身上的蚂蚱。他在警告佐伊,千万要小心不要泄露秘密,不然事发之后,他也只能自保救不了她。其实整件事的破败只会对弗朗西斯产生危害,但他却现在却把这种危害转嫁到佐伊身上,在这样一种身份地位和言语上的压制下所产生的言后行为是完全符合弗朗西斯预期的,佐伊按命令发表了新闻引起了政界的一片骚乱。先扬后抑,一步一步的深入,语言先是婉转而又转向直接,震慑力的威胁,把听话者牢牢的掌握在手中。弗朗西斯政治手腕和话语力令人惊叹。

4.结语

本文节选《纸牌屋》人物对话的台词,对其中人物对话言内,言外和言后之意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弗朗西斯对语言的极致运用。要想达到我们的说话目的,说话者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说话的同时密切关注受众即听者的反应,并揣测听者的心里,并据此实施自己的言语行为,而在听别人说话时不仅要仔细听言内行为,还要透过言内行为揣摩出言外行为,推测出说话者的目的及心理,并据此做出相适应的反应,促使听话人做出符合说话者预期的言后行为。同时希望我们能以此赏析其他的影视文学作品,感受语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Austin,John 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1962.

[2]Grice,H.P.“Utterer’s Meaning,Sentence Meaning,and Word Meaning”[J].Foundations of Language,1969.

[3]付习涛,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J].求索,2004(6):174-177.

[4]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王秀波,丁雅敏,《红楼梦》人物王熙凤语言技巧的言语行为理论解析[J].东南传媒,2009(5),177-178.

人物言语 篇4

一、针对交际对象选择适合的言语交际特色

对待不同的对象, 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接对应, 尽可能做到分寸得宜, 不卑不亢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达到交际者的目的。在《红楼梦》的众多人物中, 王熙凤就是其中的言语高手, 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运用不同的语言技巧, 将人际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例如, 在林黛玉刚到贾府这一回中, 王熙凤的出场就是未见其人, 先问其声。一句:“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就将所有人的注意力引到了自己的身上, 除了贾母之外的所有人都敛声屏气, 可见其在贾府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并且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当时在场的人虽然很多, 可林黛玉初来乍到, 并深得贾母喜爱, 所以王熙凤首先就对林黛玉进行了一番赞美, 但是这一赞美却并不显得阿谀奉承, 一句:“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感觉是那么的自然、得体, 比起直接的赞美其美丽、标致、漂亮, 要委婉、真诚的多。这样不仅在无形中拉近了双方之间的距离, 融入到大家的讨论之中, 还深得贾母欢心, 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

二、针对场合选择适合的言语交际特色

《红楼梦》中的另一言语交际特色就是充分结合特定的交际场合, 运用特色言语来传达其意图, 以实现其交际目的。例如, 在书中第三十二回中, 有关袭人的一段对话中就充分的表现出了针对不同场合选择合适言语交际特色的重要性。袭人的母兄本想将她从贾府赎回, 接她回家的, 可是她却哭闹了一番, 并且说:“权当我死了, 再不必起赎我念头”。之所以说出这样决绝的话只是在那种特定的场合之中, 只是为了能够让母兄能够明白其致死也不回去的心意, 断了他们的赎念。除此之外, 她还当着其母兄的面故意表现出对宝玉的感情, 这样做也是希望通过行动让母兄更加的放心, 从此彻底断绝赎念。再如在第三十四回中, 宝钗前去探望被打的宝玉是说了这样一段话:“早听人家一句话, 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心疼, 就是我们看着, 心里也……”这句话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言语技巧, 即模糊化语言。宝钗话并没有说完就哽咽的收住了, 不仅表达出了其对宝玉的深切关怀与疼惜之情, 还不失大家闺秀所应具备的矜持。

三、针对话题选择适合的言语交际特色

“借题发挥”也是语言特色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在《红楼梦》中就有不少情节充分发挥出了这一语言特色的作用。书中人物巧妙运用话题表达己意。以先前的一个话题, 通过引伸、切换等, 引出说话者或听者更深的意思, 从而达到自己欲表达的意思。例如, 在书中第三十二回中宝玉向黛玉诉肺腑这一情节中, 宝玉看了黛玉半天, 才说了一句:“你放心”这三个字虽然简单、含义模糊, 但却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 只有非常了解其用意的人才能够明白。可是林黛玉虽然非常明白其华中的意思, 但却故意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你这个话, 你倒说说, 怎么放心不放心?”这句就是黛玉借题发挥, 希望能够让宝玉将其对自己的感情说的更明白一些。而宝玉听了黛玉这句貌似不明白的质问, 心里又急又痛, 不由得点头叹道:“好妹妹, 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 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 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缘故, 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 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黛玉终于听到了宝玉的肺腑之言, 虽然自己也有千言万语要说, 但却半个字也说不出来, 只因不知从何说起, 也只是愣愣的看着宝玉。这对有情人虽然并没有说太多的话, 但却借助放心不放心这一简单至极的模糊词语表达出了彼此之间的心意。

四、针对目的选择适合的言语交际特色

语言是为目的服务的。再好的语言都必须围绕目的。但好的语言所表达的目的的效果却不一样。在《红楼梦》中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的人物, 她不仅将腹内大小事务处理的妥妥当当, 还将语言交际技巧发挥的淋漓尽致, 经常针对不同的目的运用一些比较模糊或者是具有歧义的词语。例如, 书中的第六回中贾蓉与王熙凤见面谈完事情后, 贾蓉就辞别凤姐走了出去, 这时王熙凤突然想起了什么事, 就向窗外叫其回来, 外面的人连忙传贾蓉回来。贾蓉忙回来, 满脸笑容地瞅着凤姐, 听何指示。那凤姐只管慢慢吃茶, 出了半日神, 忽然把脸一红, 笑道:“罢了, 你先去吧, 晚饭后再来说罢。这会儿有人, 我也没精力了。贾蓉答应个是, 抿着嘴儿一笑, 方慢慢退去。”这是一段社交辞令中的歧义性的特色言语的精彩运用。从用语来看, 隐隐绰绰, 十分朦胧说话人话中有话, 听话人也听出了话中有话。旁边不相干的人听不出其真实目的, 而特定交际对象却能心领神会。出自某种原因, 觉得真实意图难以直言相告, 于是就欲盖弥彰, 或顾左右而言他地以话中有话的方式说出来, 以达到表达自己真实意图的目的。

五、结束语

《红楼梦》中所运用的言语交际特色是非常丰富的, 本文作者只是从交际对象、场合、话题以及目的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研究。无论是在《红楼梦》中还是现实生活中, 掌握良好的言语交际技巧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 本文作者对对这部经典著作中人物在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特色进行了探究, 希望能够让人们进一步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魅力。

摘要:《红楼梦》中人物的成功塑造不仅表现在不同人物个性的深入刻画, 还依赖于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在一个规模庞大, 关系复杂的家族环境中, 良好的言语交际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个性,言语交际,语言特色

参考文献

[1]祁福雪.《红楼梦》人物语言与交际技巧试析[J].文学教育 (下) .2007.11:37-39.

[2]郭霁虹.但闻其声, 如见其人——浅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特色[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11-13.

[3]万子章.论《红楼梦》中人物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语言特色[J].南昌高专学报.2006.06:33-35.

人物言语 篇5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即:以言指事, 以言行事, 以言成事。根据言语行为理论, 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本文通过该理论的三个方面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行为与心理, 进一步揭示言语行为理论指导下的人物对话的深层含义。

二、以言指事

Austin (1975) 把“说某种事情”的行为 (the act of saying something) 叫作完成“言有所述”。他认为, 人们的交流在多数情况下需要开口说话 (包括书面形式的讲话) 。 (梁燕华, 2013) 在这本书的第二章, 欧阳萸评论了小菲的演技, 以下是欧阳萸的话语。“你演戏劲使太大。不要使那么大劲, 含蓄一点。懂不懂含蓄?”“过犹不及, 演戏就怕‘过’。不过这也没办法, 不用拙劲就说你没有阶级感情。”这几句是欧阳萸对小菲的演技提出的建议。在他心里, 小菲的“真”接近于“俗”, 小菲夸张的演技, 对剧本的理解与表现力度都是是他欣赏不了的。这里就是以言指事, 说话人通过声音和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话语的表面意思就是说话人想表达的意思。以言指事说的就是句子的命题意思, 是指说话人的话语代表说话人的态度, 阐述说话人对一件事情的看法。

三、以言行事

Austin将言外行为分为五类:断言式、表达式、宣告式、指令式、承诺式。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 人们通过说话可以达到其想要的目的, 如传递信息、发出命令、威胁恫吓、问候致意等等。

(一) 断言式

以言行事, 在说话人表达一个命题意思的时候, 同时也在表述某种心理状态, 陈述说话人认为的某件事情。比如, 陈述, 报道, 描述, 解释说明。

在小说的第十章, 批“右”的时候, 那些被欧阳萸批评过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们一致针对欧阳萸, 给他扣上右派帽子, 这个时候方大姐说了一席话为欧阳萸解围。

“你还说什么?别人不了解你, 我还不了解你?你的小布尔乔亚意识从上海延续到现在, 怎么出生入死也没用!经历了白色恐怖、严刑拷打、大战役就以为自己百战不胜, 是无产阶级老战士了?做梦!小布尔乔亚不改造好, 就会和无产阶级离经叛道!同志, 不要以老资格共产党人自居, 批评这个, 指摘那个, 目中无人, 傲慢无礼, 以为自己多读几本书就是权威!这样的傲慢是要好好接受群众批评的!”

方大姐知道党内运动和群众运动对一个人的政治生命的影响, 在话语中她着重强调欧阳萸的“出死入生”的经历, “老资格共产党人”的身份, 让观众慢慢忽视这次批斗的主题。她知道欧阳萸宁死不屈的性格, 这时候她只有让大家认为欧阳萸只是“多读几本书”, 才能不让欧阳萸继续受批斗。方大姐这段话属于对当时情况的解释说明, 属于以言行事的断言式话语。

(二) 表达式

说话者陈述当时自己的内心感受, 这种类型的言语行为可以是表述自己的喜悦之情, 痛苦悲伤, 说话人的好恶, 这种类型就是在描述说话人的经历和感官认知。

在小说的第十二章, 两人在书房的对话, 小菲想跟欧阳萸聊天, 努力寻找话题, 但是说话途中被欧阳萸打断, 以下是两人的对话。

“艺术真神秘啊!有时一上台我就感到缪斯向我显灵了, 我有一种被附了体的感觉, 变成那个角色自己了!写作一定也是很神秘的, 缪斯来不来, 你完全没办法!”小菲说。

此时, 小菲的言语行为是表达式言语行为, 说话人使用陈述的方式表达内心世界, 试图给对方传递自己的所思所想。欧阳萸一直觉得小菲文化水平不高, 跟她没有精神上的共鸣。小菲说这些话是想让欧阳萸明白, 她对于艺术也有独到的见解。这就是说话人通过自己的话语想要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三) 宣告式

在一个特殊的语境里面, 说话人扮演一个预设的特定的角色, 从而顺理成章地实施某件事情。通常这类言语行为表现为任命, 辞职, 解雇, 命名等。以下是在小说的第十三章, 欧阳萸预感自己将会被批斗的时候, 跟父亲的一段对话。

欧阳萸说:“好的, 我很快就要做真读书的人了。”

欧阳萸他父亲说, 真读书的人是不见书的。欧阳萸说自己很快也要做真读书的人了。欧阳父子心领神会对方说话的意思, 是因为知道现在所面临的处境。文革开展之后, 家里不会再有那么多书了。书中作者写道:“没有被读进记忆的书, 就等于从来没拥有过它们。”父子俩的言外之意就在于此, 真读书的人, 即使手上没有书, 心里也会藏着书。在一种特定的社会语境中, 说话人的话语也可能暗含其他意义。

(四) 指令式

说话人说某些话让听话人去做某件事。具体表现为:要求、命令、建议等。可以是肯定形式, 也可以是否定形式。在小说的第十一章, 欧阳在家喝醉之后, 方大姐打来电话想指责欧阳萸近期的所作所为, 小菲接了电话。

“你叫他来!看看我说他也听不听!”

“叫他接!怎么成这样子了!”

以上话语表述的就是方大姐对于小菲指令式的言语行为。方大姐用“叫他来”、“叫他接”等指令式的语言, 要求小菲找欧阳萸来接电话。

(五) 承诺式

说话人向听话人对即将要发生的情况作出的承诺和保证。具体表现为:承诺、威胁、拒绝等。在小说的第十七章, 陈益群让小菲回家找欧阳萸给自己的剧本写推荐信。但是欧阳萸觉得这个剧本根本上不了台面, 拒绝了小菲的要求。以下是两人对话。“推荐这种东西?”“我跟杂志社的人还做不做朋友了?”“我不签。”欧阳萸并不想推荐自己看不上的剧本, 是担心别人质疑他的水平。他态度强硬, 立场坚定, 拒绝写推荐信。拒绝或者承诺都是以言行事中的承诺式, 拒绝小菲的要求就是承诺式的具体表现之一。以言行事是指说话的同时也是一个施为过程, 也就是说话人用自己的言语去实现自己要做的事情。人们在说话时总是有一定的意图和目的, 会借助特定的语言完成一些行为, 比如:感谢、要求、命令、允诺、批评、抗议、威胁等。在分析文学作品人物对话的过程中, 我们着重分析以言行事, 即言外行为。通过分析言外行为, 我们能观察到说话人字面意思里所隐藏的真实用意。

四、以言成事

言后行为明显发生在说话以后, 但两者相距的时间应该极短。Austin (1975) 强调言后行为是指“说某事会经常, 甚至常规地对听话人或说话人或其他人产生一定的影响, 影响他们的感情、思想或行动”, 即话语 (包括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 产生的影响或对方对话语的反应。 (梁燕华, 2013) 说话人的话语内容对听话人产生的影响, 逐渐改变听话人的心理状态, 然后影响到听话人的行为举动。在小说的第十一章, 方大姐给欧阳萸打电话, 欧阳萸以醉酒为由拒接。以下是人物对话。“让他滚, 我不要听电话, 我是个醉鬼, 来处置我吧!”“真对不起, ”小菲转向方大姐, 脸上的歉意和难看的笑容从电话线里输送过去。“太不像话!醉成这样!”方大姐盛怒爆发, “我看他这样下去, 要犯大错误!”她那边“咔嚓”一声, 话筒砸在电话座上, 砸断了谈话。欧阳萸喝醉之后, 不想理会任何人。他从乡下回来之后, 目睹百姓的现状, 对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员十分厌恶, 而方大姐正是其中一员。从个人情感上, 他对于方大姐的感情早已发生了叛变, 从震惊到恶心再到幻灭, 而方大姐却毫不知情。方大姐原以为自己在欧阳萸心目中是一直受尊敬的, 她没有想到欧阳萸的反应会突然转变, 受到欧阳萸“让他滚”的言语刺激后, 方大姐气愤到了极点, “话筒砸在电话座上”。这是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话语内容作出的行为反应。

结语

《一个女人的史诗》实际是写一个女人精神上的苦难史。主人公小菲为了追求爱情, 在过程中受到很多质疑与打击。本文用言语行为理论的三个方面: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 来分析小说中的对话, 剖析人物性格。运用语言学理论来分析具体的话语, 可以帮助读者通过字面意思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 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通过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小说文学体裁, 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的力量如何推动情节发展, 同时也证明了该理论用于诠释小说类文学作品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梁燕华.语用与言语交际[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2]Searle J R.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3]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姜望琪.语用学—理论及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香港经济体制下一篇:合作医疗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