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贴压法

2024-06-24

耳穴贴压法(精选六篇)

耳穴贴压法 篇1

1 基本机制

痹证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多由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经络, 引起气血运行不畅, 经脉痹阻。痹证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 常伴有活动障碍, 从其临床特征来看, 痹证大体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疾患, 主要包括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病、软组织炎等疾病。

路老认为人体脏腑器官、皮脉肉筋骨与四肢百骸通过经络联络成一体, 从而达到沟通内外、运行气血的状态。在生理方面, 皮脉肉筋骨支撑护卫着脏腑器官, 皮脉肉筋骨也依赖于脏腑化生气血津液的濡养;在病理方面, 皮脉肉筋骨的病变可内传至其相应脏腑, 而脏腑疾患亦反映皮脉肉筋骨的特定部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故善治者治皮毛, 其次治肌肤, 其次治筋脉, 其次治六府, 其次治五藏。”同时, 在疾病传变过程中, 留驻于皮脉肉筋骨的病变可内应于相应脏腑, 如筋之病可内应于肝、骨之病可内应于肾等。此外, “有诸内必形诸外”, 脏腑本身的病变, 也必然不同程度地显现于相应的皮脉肉筋骨特定部位。《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 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五七, 阳明脉衰, 面始焦, 发始堕, 六七, 三阳脉衰于上, 面始焦, 发始白”, 病机多为肝肾阴虚和阳明脉虚。《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强调本病是由于体虚感邪所致, “由血气虚, 则受风湿, 而成此病”, 故治多以滋养肝肾, 补益气血, 辅以疏通经络。该病的发生多为正气不足, 腠理不密, 多与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或虚损以致筋骨失养、督脉空虚、感受外邪、动作失度等因素有关。因此痹证为多经发生疼痛, 针刺取穴方法常采取多经取穴法。故针刺多以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为主, 再结合耳穴贴压疗法, 刺激与机体疼痛部位对应的阳性反应点, 同时调理脏腑气血阴阳。

2 病案举隅

病案一:胡某, 女, 52岁, 双膝关节伴右肩关节疼痛8年余, 伴耳鸣2月, 于2014年4月13日就诊。查:双膝关节无红肿, 右肩关节无活动受限, 皮温正常, 睡眠欠佳, 多梦易醒, 喉干舌暗红、苔黄、脉数;患者既往未予重视, 未曾就诊治疗。辨证:由于患者为绝经后妇女, 阳明脉虚, 肝血虚少, 不能濡养筋骨, 血不舍魂, 故多梦易醒, 肾中精气渐亏, 耳失所养, 为肝肾虚损致使局部经络气血不利而发病;诊断为肝肾两虚型, 治宜补益肝肾、疏经通络。针刺取穴:右侧外关、神门、双侧犊鼻、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 留针30min, 隔日1次, 6次为1个疗程, 共3个疗程。耳穴贴压:膝、肩、肝、肾、皮质下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嘱患者回家后每天按压4~5次, 隔日1次, 6次为1个疗程, 共3个疗程。肩部拔罐:留罐10min, 隔日1次, 6次为1个疗程, 共3个疗程。

经治疗后好转, 双膝关节疼痛较前减轻, 右肩关节未诉疼痛。随诊3月, 疼痛未复发。

病案二:杨某, 女, 40岁, 行政职员, 因过度劳累至颈部疼痛、双上肢疼痛10天, 于2014年6月10日就诊。查:头胀痛, 睡眠差, 舌红、苔黄、脉数。辨证:患者40岁, 患者因过度劳累和长期伏案等, 致气血不畅, 加之肝血亏虚, 血不养筋, 为肝肾虚损致使局部经络气血不利而发病;诊断为肝肾两虚型, 治宜补肝益肾、疏经通络。针刺取穴:双侧合谷、外关、曲池、风池、臂臑、太溪、三阴交、颈夹脊, 留针30min, 隔日1次, 6次为1个疗程, 共3个疗程。耳穴贴压:颈椎、指、肩、颞、枕、神门、皮质下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嘱患者回家后继续按压, 每日4~5次, 隔日1次, 6次为1个疗程, 共3个疗程。

经治疗1个疗程即疼痛感减轻, 睡眠改善, 3个疗程后疼未诉疼痛。随诊3月, 疼痛未复发。

病案三:张某, 女, 52岁, 颈部强痛, 伴双上肢麻木9个月, 复发加重1周, 于2014年4月14日就诊。查:颈椎活动受限, 压顶试验 (+) 、劲椎牵拉试验 (+) 、椎间孔挤压试验 (+) 、神经根挤压试验 (+) 、颈牵引试验 (+) ;软组织检查:斜方肌上部有增厚、条索样病灶, 压痛;舌质红、苔黄、脉数。辨证:患者为绝经后妇女, 肝血虚少, 不能濡养筋骨, 肾中精气渐亏, 为肝肾虚损致使局部经络气血不利而发病;诊断为肝肾两虚型, 治宜补益肝肾、疏经通络。针刺取穴:双侧颈夹脊、天柱、外关、昆仑, 留针30min, 隔日1次, 6次为1个疗程, 共3个疗程。耳穴贴压:颈椎、肝、肾、肩、肘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4~5次, 隔日1次, 6次为1个疗程, 共3个疗程。

经治疗1个疗程疼痛感即减轻, 3个疗程后双上肢麻木情况减轻。随诊3月, 疼痛未复发。

3 结语

针刺治疗痹证疗效较好, 旨在疏通局部经络气血, 结合耳穴贴压疗法, 较单纯针刺疗效更显著。耳穴贴压是一种简易刺激方法, 可起到持续刺激的作用, 对于脏腑失调类型病症更为适合。当内脏或肢体患病时, 耳穴会出现各种阳性反应, 根据病情反应可诊断疾病, 刺激耳穴治疗疾病。近年来, 研究[1]表明:内脏患病后, 相应耳穴在组织学层次产生改变, 还可引起耳穴的组织化学改变;耳穴着色部位的新陈代谢不同于周围皮肤及无关耳穴;耳穴着色部位组织为酸性;耳穴着色部位的磷酸醋键水解, 磷酸基出现转移;耳穴着色部位的细胞内维持着一定磷酸浓度, 经膜吸收和转运处于旺盛状态;过氧化物酶的存在, 说明耳穴具有杀菌解毒抗病毒作用以及抗变态反应作用。

路老根据多年临床经验, 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痹证, 强调辨证取穴, 根据主症取穴, 尤其强调脏腑调理, 同时在预防疾病过程中良好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

摘要:路绍祖为全国第二批中医药名老中医,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 采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法治疗痹证效果明显, 强调中医辨证施治, 标本兼治, 根据主症选穴, 多选与身体疾病部位相应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对路绍祖采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法治疗痹证临床病案进行简单阐述, 以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路绍祖医案,针刺,耳穴贴压,痹症

参考文献

耳穴贴压法 篇2

【关键词】耳穴压丸;肛周手术;止痛

【中图分类号】R764.9+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142-01

肛周疾病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时常感到疼痛难忍,尤其是在注射局部麻醉药时。这一方面是由于患者紧张、害羞害怕等原因产生的心理应激[1],另一方面是因为肛门皮肤血管神经单元十分丰富。我院自2011年3月起采用耳穴贴压法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手术,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2年2月100例在局部麻醉下进行肛周疾病手术的患者,其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0.5岁。混合痔60例,肛门狭窄合并外痔10例,肛瘘20例,肛周脓肿1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耳穴压豆法。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固定头部,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待干后取神门,皮质下,肛门穴 ,镇静穴等穴位。用探针找出穴位压痛点,将王不留行籽用0.5cmX0.5cm胶布固定在所选穴位上,用拇指和食指对压耳穴,压力由轻到重,患者自感疼痛,耳廓酸胀发烫为佳,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指导患者在手术前1小时,开始消毒时及打麻药前分别按压耳穴,每穴按压10—20次。

1.2.2疼痛的评估 评估方法:运用0—10级视觉模糊评分方法,即在标尺的两端标有0—10的数字,数字越大表示疼痛强度越大。患者可根据自身感受提出疼痛视觉的范围。评估标准:1—4为轻微疼痛,5—6为中度疼痛,7—9为严重疼痛,10为剧烈疼痛。

2结果

轻微疼痛中度疼痛严重疼痛剧烈疼痛实验组25(50%)20(40%)3 (6%)2 (4%)对照组5 (10%)25(50)15(30)5 (10)如表中所示,实验组自感中度疼痛,严重疼痛及剧烈疼痛的人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采用耳穴压丸法可有效缓解患者手术时的疼痛感。

3讨论

人体十二经络与耳朵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耳穴埋豆是根据人体经络 穴的分布与脏腑经络的密切关系,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相应穴位,达到平衡阴阳,疏通筋络,活血止痛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通过按压耳穴可使微血管扩张,改善局部微循环,5 羟色胺等致痛物质运转入血,使局部组织中5 羟色胺水平降低,从而使疼痛缓解。耳穴贴压法是一种经济简便又实用的止痛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耳穴贴压法 篇3

关键词:中药,耳穴贴压,结核病伴抑郁,疗效观察

抑郁症 (Depression) 是现代医学精神科常见的疾病, 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 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1]。中国疾病预防中心指出, 中国目前大约有3 600万抑郁症患者[2]。而结核病是传染性疾病, 病程长、显效慢、家庭经济负担重、患者对愈后担忧, 又担心受到歧视, 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它不仅可使病情迁延从而影响疾病的转归, 严重时甚至有自杀意念或行为。有资料表明, 抑郁症对人体的健康生活、社会交往和工作学习及躯体都有显著的影响[3]。因此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使患者尽早改善和消除负性情绪, 从而提高结核病的化疗疗效, 缩短疗程, 促进结核病患者早日痊愈, 有着重大的作用。西药抗抑郁症的品种繁多, 但药物的副反应均较大。我科自2010年9月起运用自制的健脾柔肝安神中药内服配合耳穴贴压既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负性情绪, 又提高了结核病的化疗疗效, 收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①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4];②抑郁严重程度评估参照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5];③结核病符合《实用内科学》制订的诊断标准[6];④中医辨证为肝郁痰热型[7], 表现为舌暗红, 苔薄白, 脉弦, 感胸闷, 失眠多梦, 不欲饮食, 人则悲伤欲哭, 不能自止, 频频太息, 胸胁胀痛难忍。

1.2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严重的躯体性疾病患者; ②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患者;③有严重智力或认知障碍患者;④有药物或酒精依赖史者。

1.3 一般资料

所选48例均为我院结核科的住院患者,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其中初治肺结核11例、复治肺结核18例、继发性肺结核14例、结核性胸膜炎5例;病程2~39个月, 平均4.8个月;其中重度抑郁2例、中度抑郁25例、轻度抑郁21例;所有患者神清, 痛苦貌, 食欲减退, 神疲乏力, 注意力不集中, 记忆力减退, 其共同心理特征是恐惧焦虑、悲观失眠、自卑多疑、孤独寂寞;特别是青年患者表现为多愁善感, 担心自己的工作、婚恋及前途等问题, 求医心切, 期望尽快摘掉结核病的帽子。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28例, 男11例, 女17例;年龄22~66岁, 平均 (45.93~44.30) 岁;抑郁病程1个半月~5年。对照组20例, 男8例, 女12例;年龄25~64岁, 平均 (45.95~46.81) 岁;抑郁病程2个月~5年6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肺部体征、各项实验室检查、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临床资料, 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一般治疗

①结核病常规治疗;②心理治疗, 渐引导病人走出抑郁困境;③西药治疗, 对于轻、中度抑郁症口服赛乐特40mg, 1次/日;重度抑郁症加服阿普唑伦0.4mg, 2次/日。

2.1.2 治疗组治疗

①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健脾柔肝安神中药汤剂, 组方:党参15 g、柴胡15 g、当归15 g、茯苓15 g、生龙骨、生牡蛎各15 g、枳实15 g、胆南星15 g、白术15 g、石菖蒲15 g、郁金15 g、白芍15 g、黄精15 g、远志20 g。水煎服每日1剂, 分早晚服, 30 天为1个疗程;②耳穴贴压法 选取神门、心、交感、肝、脾等穴区敏感点, 用王不留行贴敷对准穴位贴好并按压, 每日按压3次, 每次1min, 各穴位按压以能耐受为度, 切勿强刺激, 双耳交替使用, 每周5次, 30 d为1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0、20、30天观察并记录①患者的抑郁症状;②患者生活质量;③结核病临床疗效;④不良反应。

2.3 疗效判定标准

①临床总疗效按我国现行《精神疾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 减分率≥75%为痊愈, 74%~50%为显效, 49%~25%为有效, <25%为无效。②患者生活质量调查表评定生活质量[8], 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③结核病临床疗效评定, 症状消失, 病灶完全吸收、钙化消散, 痰菌持续转阴为治愈;症状基本消失, 病灶部分吸收、钙化, 痰菌转阴为好转;症状稍有改善或加重, 病灶无明显吸收或扩大, 痰菌阳性为未愈, 无效[9]。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例 (%)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及结核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组达45~60分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核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率、好转率、无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3 不良反应

两组病例在治疗临床观察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4 讨论

抑郁症属中医学的“郁证”范畴。是由于情志不舒, 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 与肝、脾、心三脏失调有关, 多因情志失调致肝失疏泄, 则气机逆乱, 气血不和, 可使情志异常, 或抑郁或暴怒, 诸证丛生;更可因疏泄失司而脾失健运, 气为血之帅, 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瘀。 肝体阴而用阳, 内寄相火, 气郁日久化热化火, 耗伤阴血;情志不遂, 肝郁抑脾, 耗伤心气, 营血渐耗, 心失所养, 神失所藏, 而致心神不安, 气、痰、瘀互结, 故治疗上既要行气化瘀、祛痰解郁, 又要预防其传变, 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我们运用自制的健脾柔肝安神中药内服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方中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枳实理气宽中而解郁;生龙骨、牡蛎、远志养心安神;白芍养血柔肝;柴胡、当归、郁金疏肝解郁、行气凉血、以除胸胁胀满、郁闷不舒;黄精补肝肾、益精血, 微温而不燥热, 补虚而不滋腻;石菖蒲长于开窍, 胆南星擅于化痰、一化一开, 两药配伍其他药使化痰开窍解郁之力更强。诸药合用, 共奏疏肝解郁、清热化痰、理气益血、健脾安神之效, 从而达到治疗抑郁的目的。《内经》认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十二经脉皆通于耳, 全身脏器皆联系于耳, 刺激耳部相应的穴位反应点, 即可治疗机体疾病。我们为提高疗效, 选取神门、心、交感、肝、脾等耳穴区敏感点, 用王不留行贴敷并按压以调节相应脏腑功能, 起到平肝理气、养血滋阴、宁心安神的作用。综上所述, 通过中药内服配合耳穴按压, 能使经络疏通, 气血调和, 不仅可使抑郁症状减轻、还能提高结核病的化疗疗效, 以达到疾病治愈的目的。

《临证指南医案·郁证》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患者要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需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从而消除或减轻患者的躯体症状, 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增加和巩固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龚绍麟.抑郁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

[2]鲁洪香.抑郁症及其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 2011, 23 (5) , 15-18.

[3]鲁成.生活质量的评价及其在抑郁症领域的应用[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2005, 3 (25) :305-307.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 (CCMD-3) ,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5-76.

[5]王振, 苑成梅, 黄佳, 等.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中文版在抑郁症患者中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 2011, 25 (6) :476-479.

[6]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34-552.

[7]蒋有倩.中医辨证分型治疗26例抑郁综合征[J].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9 (5) :20.

[8]钟凯惠, 张英华.自我护理教育对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18) :97-99.

耳穴贴压治疗室性早搏100例 篇4

关键词:室性早搏,耳穴贴压,临床研究

室性早搏 (或室性期前收缩) , 简称室早, 是指在窦房结冲动尚未抵达心室之前, 由心室中的任何一个部位或室间隔的异位节律点提前发出电冲动引起心室的除极。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以20~40岁为常见, 多数为频发, 可由心肌炎后遗症、神经官能症等各种疾病引起。本研究采用耳穴贴压治疗室性早搏,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室性早搏患者200例,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干预组患者中, 男性56例, 女性44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48例, 女性5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第8版《内科学》[1]和第6版《黄宛临床心电图学》[2]室性早搏诊断标准: (1) 症状标准:心悸、心跳、间歇感或无症状;可闻及提前心搏, 其第一心音增强, 第二心音减弱, 可呈联律出现, 或不规则、早搏的脉搏较细弱, 甚至不能扪及。 (2) 心电图诊断标准:QRS-T波群提前出现, 其前无异位P波;QRS-T波群畸形增宽, 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往往有一个完全代偿间歇;可呈多源性或多形性。

1.3 纳入标准

居住在福州市区的常住居民;符合室性早搏的诊断标准;年龄18~30岁;暂未用药物干预者;获得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标准

年龄>30岁者;室性早搏由原发性心脏病或其他脏器疾病引发者 (如恶性心律失常及潜在性心律失常) ;继发于药物或其他因素的室性早搏患者;耳廓有冻疮、湿疹、炎症等;室性早搏伴精神病患者;胶布过敏者。凡具有以上条件之一者, 均排除出研究。

2 研究方法

干预组所选主穴为:心、神门;配穴:交感、内分泌、皮质下。使用耳穴探针探明穴位后, 将耳廓皮肤用75%酒精局部消毒, 取王不留行籽1粒, 剪1cm×1cm医用胶布, 贴于心、神门等穴, 对准耳穴贴压后, 再用手指按摩1~3min, 其强度以患者能耐受即可, 每天1次, 每次一侧耳穴, 两耳交替, 贴后稍微用力按压, 共15次, 嘱患者每日按压3~5次, 每次3~5min。对照组除常规健康教育外不进行任何干预, 保持原来的生活行为习惯。记录患者年龄、身高、体重、病史、症状、体征、心电图结果及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 比较两组基线指标, 以衡量两组平衡性。

2.4 随访

干预后, 每周随访1次, 并在15天后复查临床症状、体征、常规12导联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血压等, 以判断远期疗效。

2.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完全消失;有效: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无效:动态心电图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2.6 统计分析

使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Ridit分析,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经治疗后, 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4.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0%。干预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n (%) ]

注:经Ridit检验, *P<0.05。

4 讨论

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异常, 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可由各种原因引起, 安全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现在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的热点。临床上抗心律失常药副作用较大, 易产生耐药性, 同时易致新的心律失常[3,4]。有些类型的心律失常临床上不建议药物干预但还是有自主症状, 影响生活和工作。

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范畴, 其病位主要在心。中医认为“心寄窍于耳”;《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 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 ...”;《证治准绳》指出“心为耳窍之客”;《灵枢·口问》篇曰:“耳者, 宗脉之所聚也”等都表明心与耳的密切联系。心主血脉以荣耳, 心神系耳以明意。耳为手足经脉所集聚之处, 耳穴刺激能促使经络恢复气血运行, 抗御病邪, 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故治疗取耳穴。

耳穴疗法在心脏问题的治疗上尤其是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上因其无创伤性、无毒副作用、经济实用而被临床医生所关注, 而且运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中[5,6,7,8,9,10,11,12]。耳穴贴压疗法可以调节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乙酰胆碱与肾上腺素的平衡作用, 并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 对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有良效且易于被患者接受。但它大多只作为辅助手段或经验疗法, 难以判定其单纯疗效。

本研究在不用任何药物干预下单纯用耳穴贴压法对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干预, 摒除了其它药物方面的干扰, 亦非辅助性干预, 对室性早搏患者的干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判断单纯耳穴贴压法的疗效。本研究取主穴:心、神门;配穴:交感、内分泌、皮质下。耳穴心可活血化瘀、补心气、扶心阳, 直接增强心脏的功能;神门穴镇静安神, 是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穴;交感穴滋阴潜阳, 现代医学认为可调节植物神经;内分泌穴可调整机体的内分泌;皮质下穴能调整大脑皮质, 平衡兴奋与抑制, 治疗心律失常、神经衰弱等具有显著疗效。

本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应用耳穴贴压法对临床常见的室性早搏疗效显著, 可缓解症状, 其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其为耳穴贴压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及临床使用范围提供依据, 亦是对中医传统疗法的推广。

参考文献

[1]葛均波, 徐永健.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陈新.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3]KNOEBEL SB, KNOEBEL, MD, et al.Ventricular Arrhythmias:why is it so difficult to find a pharmacologic cure[J].JACC, 1989, 14 (6) :1401-1416.

[4]邹建刚, 黄元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8, 2 (1) :52-55.

[5]余萱, 余芸.耳穴贴压治疗心悸60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 (20) :23-24.

[6]蓝玉松, 陈怡秀, 班华娟.稳心颗粒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室性心律失常60例[J].广西中医药, 2012, 35 (5) :16-17.

[7]李杰, 李慧丽, 肖文娟, 等.耳穴压豆治疗心悸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3 (8) :78-79.

[8]刘桂珍.麝香保心丸耳穴敷贴治疗室性早搏100例[J].上海医药, 1996 (8) :8-9.

[9]徐颖梅, 杨丹红.耳穴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杂志, 2013, 48 (9) :700-701.

[10]吴耀龙, 肖伍华.耳穴贴压治疗心律失常100例[J].湖南中医药导报, 1997, 3 (5) :17-18.

[11]张彪.耳穴贴压治疗各型快速心律失常86例[J].中国针灸, 1999 (7) :402.

耳穴贴压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 篇5

本研究应用耳穴探测仪测定血脂边缘升高,危险分层为低危或中危患者耳穴上阳性反应点,且根据阳性反应点行耳穴贴压疗法,治疗48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来源与本院门诊的血脂边缘升高,危险分层为低危或中危患者,治疗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52岁,平均(41.23±3.11)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年,其中初次发现者21例。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46岁,平均(36.12±3.93)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年,其中初次发现这1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血脂异常诊断标准及水平分层、危险分层标准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制定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指南(2008)》中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同意参加本临床试验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的受试者;(2)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的住院或门诊患者;(3)6.22mmol/L>TC≥5.18mmol/L和(或)TG≥1.70mmol/L;(4)育龄妇女在试验前已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同意在研究期间采取有效工具避孕措施。

1.4 排除标准

(1)由药物引起的高脂血症或由甲状腺机能减退、痛风和肝、胆及肾脏等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脂血症。(2)TG≥11.3mmol/L或有其他引起脂肪性胰腺炎的高危因素者。(3)动脉粥样硬化病史者。(4)因合并疾病不宜进行临床试验者,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活动性肝病、凝血系统功能障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感染急性期、脏器衰竭等。(5)长期酗酒、药物依赖或患有精神、神经疾患,不能配合试验者。(6)入选前3个月内服用降脂药物者。(7)入选前3个月内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2 治疗方案

2.1 耳穴探测:

所有受试者均需对耳穴相应的心、肺、肝、脾、肾、三焦、小肠、大肠、胆、胃、膀胱11个点进行探测。

操作:应用SUKO牌耳穴探测器(型号:CLRH-A)进行耳穴探测。(1)探测器调较准备:打开电源开关,试验者用右手捏住探测器,右手大拇指紧贴手捏电极,用食指调节灵敏度转盘,将转盘向逆时针方向(向前)转动至“0”位开始,准备调教开始。(2)探测调教标准点:试验者用左手拇、食指捏住被受试者的耳垂或耳轮,右手手握探测器,针头垂直轻触受试者的“上耳根穴”,压力适中,不宜压力太重。试验者用拇指紧贴手捏电极,用食指从0位开始顺时针方向(向后)缓慢调节探测灵敏度转盘,以黄灯熄灭,红灯刚开始发亮及发出小鸟叫声为准,则标注点调较好。(3)探测结果:在标准点调较准后,试验者的右手保持手握探测器,及右手拇指紧贴手捏电极,左手拇食指捏住受试者的耳垂或耳轮,将探测器探测头移到耳穴心、肺、肝、脾、肾、三焦、小肠、大肠、胆、胃、膀胱的对应点,压力要均匀,探测压力大小应与调教标准点时一致,探测角度与皮肤表面垂直。绿灯表示阴性,红灯表示阳性,并发出“比比”声响。

2.2 基础治疗:

所有受试者均需接受饮食运动疗法。(1)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2)选择能够降低LDL-C的食物(如植物甾醇、可溶性纤维)。(3)减轻体质量。(4)增加有规律的体力活动。

2.3 治疗组:

选取耳穴脏腑对应点中的探测阳性点,使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耳穴压豆。嘱患者自行按压,使耳廓充血、胀痛,按压力度适中,避免皮损引起感染。每天按压5次,每次按压5min,每3d换贴,两耳交替。共治疗3个月。

2.4 对照组:

选取耳穴脏腑对应点中的探测阳性点,使用棉签柄按压后,让患者有胀痛的感觉后,使用胶布贴敷。嘱每天按压5次,每次按压5min,每3d换贴,两耳交替。共治疗3个月。

2.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并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指导原则》[4]中的疗效标准。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血脂检查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何一项者:TC下降≥20%,TG下降≥40%,HDL上升≥0.26mmol/L,LDL/HDL下降≥20%;有效: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何一项者:TC下降≥10%,且<20%,TG下降≥20%,且<40%,HDL上升≥0.104mmol/L,<且0.26mmol/L,LDL/HDL下降≥10%,且<20%;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血脂检测未达到上述标准。

3 结果

3.1 耳穴脏腑阳性点

见表1、2,图1、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男、女组组内分别两两行卡方检验,耳穴肝点、脾点、三焦点、小肠点、胆点、胃点与其余耳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其余耳穴点阳性率高;男、女组两组组间行Ridit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年龄30~40、年龄≥40组组内分别两两行卡方检验,耳穴肝点、脾点、三焦点、小肠点、胆点、胃点与其余耳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其余耳穴点阳性率高;年龄30~40、年龄≥40两组组间行Ridit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分别两两行卡方检验,耳穴肾点、小肠点、胆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0组较年龄30~40组耳穴肾点、小肠点、胆点阳性率高。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比较

见表3。

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HDL-L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TC、TG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LDL-C水平较对照组低,HDL-L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临床疗效

见表4。

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1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7.1%;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22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66%。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加之脾失健运。久坐少动、肝失疏泄、水聚痰饮、痰浊不化、痰瘀结聚变生脂膏。其病变早期以痰浊为主,久则兼有瘀血内停,致痰瘀胶结。本虚主要表现为脾肾阳气亏损,蒸腾气化无力,膏脂不得布散,反渗入血而成。或肝肾阴血不足,虚火灼津为痰,痰阻血凝,最终为患[5]。但血脂异常早期常常不伴有特异性症状,中医生常常面对“无症可辨”的局面。从本研究看,耳穴探测提示边缘升高,危险分层为低危或中危的血脂异常与肝、胆、脾、胃、小肠、三焦等水谷运化代谢重要脏腑有密切联系,提示水谷运化代谢的失衡是引起早期血脂异常的中心环节。因此在早期血脂异常的治疗中应该以恢复水谷运化代谢平衡为切入点,或疏,或消,或和,或健,或补,多脏腑整体调节治疗“以平为期”。

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中医药涉及血脂异常的临床报道及临床研究不断出现,其中复方、单味中药、中药提取物、针灸疗法颇多,均提示疗效较为满意,无毒不良反应。中医强调“病在于内,症见于外”,既然出现血脂异常内在变化,经络作为人体内运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的独特系统,必会出现相应改变。诚如《灵枢·经别》: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耳者,宗脉之所聚”、“十二经皆聚于耳”,因此耳穴的测定能科学客观地反应血脂异常患者的经络虚实情况,且通过对耳部相关穴位的刺激能达到治疗的目的。现代医学也认识到耳穴疗法可以平衡机体功能,调节神经,促进机体代谢,调整内分泌机能,调动人体内脏的积极因素,增加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6]。本研究表明,耳穴贴压能有效降低TC、TG、LDL-C,升高HDL-C,是一种能起到多靶点作用治疗方法。但对于耳穴贴压如何有效调节血脂异常的作用机制没有进一步研究。耳穴贴压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方便、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等优点,患者的依从性高,在社区高脂血症人群管理中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冬,吴兆苏,王薇,等.北京地区1984~1997年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变化趋势(中国MONICA方案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1):14-17.

[2]王文化,赵冬,吴桂贤,等.北京市1984~1999年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变化趋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4):269-272.

[3]王文化,赵冬,吴桂贤,等.北京市1984~1999年急性脑出血和脑血栓发病率变化趋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5):352-35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5-89.

[5]王学关.《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指南(2008)》关键内容解读[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2,11(3):180-182.

耳穴磁珠贴压治疗身材矮小的疗效 篇6

儿童身材矮小是指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同民族正常儿童身高标准的两个标准差以上或低于健康儿童生长曲线的第3个百分位。引起儿童身材矮小的原因很多,如生长激素缺乏症(GHD)、家族性矮小(FSS)、Tumer综合征(TS)、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甲减)、宫内发育迟缓(IUGR)、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CDGP)及目前不明原因的特发性矮小(ISS)等均可引起生长障碍。

笔者基于耳穴疗法治疗疾病的安全、方便、无痛、易接受的优势,将耳穴贴压法应用于治疗儿童身材矮小,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2月-2016年1月收治身材矮小患儿58例,其中家族性身材矮小49例(其中曾接受过生长激素治疗6例),不明原因的特发性矮小9例,年龄9~15岁。

治疗方案:①患儿多吃蔬菜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禁止吃零食(尤其是袋装食品及饮料),以免影响代谢;②患儿晚上9:00-9:30必须睡觉,争取人体分泌生长激素时,患儿处于熟睡状态,以增强效果;③每天睡前口服1片药准字的维D钙片,给增高准备充足的营养;④嘱患儿每天最少做10 min跳跃动作,以刺激骨骼发育;⑤取耳穴垂体、脑干、肾上腺、甲状腺、内分泌、兴奋线(西医理论取穴)、肝、脾、肾、三焦(中医理论取穴),按取穴方法的不同将这些穴位分在两个耳朵用磁珠贴压,每天按压5~6次,2~3 min/次,1周换1次,换贴时双耳穴位交换。一般4周后患儿下肢会出现生长痛(已出现第二性征的患儿要6~8周才会出现),查耳郭,在对耳轮上脚可见充血的毛细血管出现,这时再双耳加下肢相应部位三粒磁珠连贴。3个月为1个疗程。

结果

1个疗程结束全部有效,患儿3个月增高2~5 cm。疗程结束后3个月回访,患儿继续增长2~4 cm。接受过生长激素治疗的患儿,在注射生长激素的时候5个月增长4~5 cm,停止应用生长激素后3~4个月身高未变,改用耳穴治疗2个疗程增高7~9 cm。

讨论

1956年在地中海针灸学大会上,诺吉尔公布了耳穴在耳郭上的排列,相似于子宫腔内倒置胎儿缩影的学说,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轰动,他说外耳并非单纯唯一弯曲软骨,它是与内脏器官存在密切联系,内脏疾患时在耳郭上有相应点出现。现在全球有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应用耳穴治疗疾病,耳穴治疗的理论基础:经络学说、全息学说、神经体液学说,耳穴疗法安全、无不良反应、无痛苦、易于接受、没有依赖性。

身材矮小多为生长激素缺乏或分泌不足,导致身高不能正常生长,西医治疗方法为注射生长激素,然而注射生长激素价格昂贵并会引起其他激素的代谢正常(本组接受过生长激素治疗的患儿,后因甲状旁腺素异常而被迫中止治疗)。

耳穴取穴依据:按中医理论,身材矮小属于“五迟”,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三焦调节五脏六腑,通利关节;内分泌、脑干、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兴奋线、皮质下为西医理论取穴,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内分泌及激素水平,调节机体代谢,再加上纠正日常生活的一些弊端,加强运动,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耳穴磁珠贴压治疗身材矮小的效果。方法:收治身材矮小患儿58例,使用耳穴磁珠贴压方法进行治疗。结果:1个疗程结束全部有效,患儿3个月增高2~5 cm,疗程结束后3个月回访,患儿继续增长2~4 cm。结论:耳穴磁珠贴压治疗身材矮小有一定效果。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耳穴贴压法】相关文章:

针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可行性09-11

耳穴压豆治疗05-13

耳穴疗法缓解一例丙型肝炎患者的热极生风证09-12

上一篇:肠癌手术下一篇:中职学校写作教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