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思想

2024-06-25

新闻传播思想(精选十篇)

新闻传播思想 篇1

传统的儒家礼乐传播,刚开始是在儒家学院中由导师进行高层次的基础乐理讲解,最后由大众学员进行群众礼乐宣传,高级礼乐传播教程由高级教师进行依次解说。儒家礼乐传播的精神之一是“文以载道”,经过岁月的累积和文化的进步,“文以载道”已经成为儒家礼乐传播的一种主要的传播方式。中国早期的戏剧主要传播的内容就是忠诚、明孝、明仁和智义,这些都属于传统儒家理念,符合礼乐传播内容。随着儒家礼乐传播体系的不断健全,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但是缺乏丰富新颖的基础礼乐内容。

(一)儒家礼乐传播作者

从历史所记载的来看,儒家礼乐传播者颇有争议,但是究其根源,儒家礼乐传播者一定是制作礼乐的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孔子曾经一度以为“礼崩乐坏”,于是便重新编订儒家礼乐传播内容,修整儒家礼乐传播体系。孔子又对儒家礼乐基础知识进行整编,同时统一全国的儒家礼乐基础知识。早些时候,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儒家礼乐基础文化。后期孔子对其进行整编,使儒家礼乐基础知识更为丰富和全面,后来又经过许多年的传承和发扬,一些喜爱儒家礼乐文化的学者,自发地参与到儒家礼乐文化的编订之中。由此说来,现下流传的儒家礼乐基础文化的作者已经无法得到更科学的验证,只是主要作者是孔子。

(二)儒家礼乐传播的内容

儒家礼乐的传播内容主要是围绕怎样建设一个和平的年代,儒家礼乐的传播内容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用以建设文明社会的经验。在儒家礼乐传播的内容中,有一个板块是关于怎样建设一个文明的部落,怎样建立一个和谐的秩序,这些内在的道德规范都值得我们借鉴。

二、儒家传播思想对当代新闻传播的意义

(一)“中道而立”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内容

儒家传播思想对现代新闻传播具有深远意义,其中“中道而立”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对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进行了督导,对新闻传播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丰富和改编。现代新闻传播内容典型的缺点就是,只见光明不见黑暗,只宣传一些正面的新闻,而刻意掩盖一些对社会有不良影响的新闻报道。“中道而立”就是要求现代新闻传播做到双向新闻播报。在宣扬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也要鞭策不良的社会现象,要做到接收社会多方面的声音,聆听百姓疾苦。

(二)“民贵君轻”观念丰富了新闻传播的党性和人民性

“民贵君轻”观念丰富了新闻传播的党性和人民性,其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崇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孔子把老百姓比作水,把君主政权比作小舟,水能推舟前行,亦能将其倾覆。借这一点,孔子将“民贵君轻”视为礼乐传播的思想之一,中国现代新闻传播,需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说话。

三、儒家传播思想对当代新闻传播的启示

(一)“善教得民心”与新闻传播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广施善政自然会得民财,广施善教自然得民心,用礼乐传播方式广泛施播仁孝之道,自然会将民心收为己用。将得民心作为儒家礼乐传播内容之一,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是因为“民之所向,王之始矣”,儒家礼乐传播过程中很注重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所以儒家礼乐传道者会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他们极为推崇“修身,休家,方可修天下”的道理,只有提高自身的学识素养,才能广泛树人、育人。通过广泛的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才能将完整、全面的知识框架以及内容传授给别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儒家礼乐传播活动的顺利开展。承教于儒家礼乐传播方式,在现代新闻传播上,可以借鉴儒家礼乐传播理念,这样可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反响,同时还能通过新闻传播获得一定的社会经济收益。

(二)“化道”与传播引导舆论的作用

儒家的重教化影响颇深,儒家礼乐传播中的“化道”,逐渐引导了舆论的传播作用。“化”字言简意赅,一个字就将礼乐传播内容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精神概括。就像现代新闻舆论传播一样,当你面对新闻舆论时,你可以敞开心扉、泰然自若,你也可以责怪批判,但最后你都要化至于心,这就是儒家礼乐传播的精髓。经过年代岁月的洗礼,儒家礼乐传播精神对现代新闻舆论起到了一定的督导作用,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化”其中蕴含的道理就是,以理服人,用道理去感化事情的争端,去消融新闻舆论的起因。总而言之,“化道”就是教会你要用平和的方式去处理新闻舆论风波。

(三)需谨慎对待传播的双面效应

总结儒家礼乐传播多年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出需要谨慎对待新闻传播中的双面效应的结论。孔子曾经说过:“一言兴邦,一言可丧邦。”这句话在极大程度上证明了,孔子认为儒家礼乐传播这么多年,虽然带来了许多积极效应,但是他也看到了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我们需要严谨地对待儒家礼乐传播带来的双面效应,积极解决出现的问题。现代新闻传播中,消极的信息如果经过过度的宣扬,就会对社会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如果传播创始人的思想出现偏差,那么他所传授的思想都是偏离轨道的,传播下去只会荼毒越来越多的人。所以作为新闻传播者,需要提高自身的学识素养,只有提升自身的学识素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去传播文化。

四、结语

在现代新闻传播中,如果过度地宣扬消极的信息,就会对社会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借鉴儒家礼乐传播的主要方式。同时,由于儒家的礼乐传播对现代新闻传播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严谨地面对儒家礼乐传播过程中的双面效应。随着社会思想建设的不断完善,传统儒家礼乐传播方式对现代新闻传播具有深远的影响,现在的新闻传播大多借鉴了儒家礼乐传播的主要精神。

摘要: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早已发掘出礼乐传播的途径,儒家礼乐传播具有健全的体系,传播途径、有效传播领导人、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在礼乐传播途径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同时礼乐传播具有先进的传播效果,儒家的礼乐传播对现代新闻传播具有深远影响,我们可以借鉴儒家的礼乐传播方式来健全现代新闻传播体系。

关键词:儒家思想,传播功能,新闻传播

参考文献

新闻传播思想 篇2

思想汇报就是申请入党的人或党员为了使党组织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思想情况,自觉地争取党组织的教育和监督,定期用书面形式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以下是由

尊敬的党支部:

在进入文学院分党校培训班学习后,总会联系自己的专业在课余时间思考,根据所学习的相关知识,尽管在战争时期和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征有所不同,但都是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都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在进入培训班学习后,这种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的认识更加得到了强化。

什么是党性呢?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而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就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一切有关政治问题和政治事件所持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倾向。具体到我们来说,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所固有的明显的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性,就构成了我们党的党性。而所谓党性原则,概括起来主要包括:

1、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

2、为实现****远大目标而奋斗终身。

3、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

4、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和组织纪律。

5、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6、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公开申明党性并坚持党性,这是我们新闻事业的一个基本特性。我们的党性原则是铁的纪律。从发展史上看,自然要追溯到民主革命时期的党报阶段。党报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自然要严格遵守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我们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闻事业所遵循的党性原则,就是战时党性原则的继承和发展。确切地说,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在新闻工作者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行为准则,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贯彻和表达本党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

具体到新闻实践,我们又该如何怎样坚持贯彻党性原则呢?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宣传的根本指针。

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党领导的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在我们的新闻宣传实践中,能否真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是衡量我们的新闻事业党性强弱的重要标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针,具体到新闻工作的实践中,就要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密切结合实际,完整地、准确地、生动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明白晓畅。

2、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各种新闻事实进行正确地分析、解释、报道和评论,使人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

3、坚持真理,敢于并且善于同各种错误的思想行为进行斗争。

马克思主义要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具有高度的政治坚定性和鲜明的战斗风格,在原则问题上明确是非,“对于那些攻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观点的谬论,要进行有充分论据、确实能够说服群众的批判。”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就应该坚定地捍卫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坚定地贯彻和执行马克思主义。没有坚定的捍卫和宣传,就没有坚定的贯彻和执行;而没有坚定的贯彻和执行,捍卫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也只是一句空话。

二、积极、正确、全面、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正确制定和宣传贯彻自己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作为党的喉舌,新闻工作要积极、正确、全面、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使党的政策化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对新闻工作的要求,在新闻工作实践中贯彻这一要求就要做到:

1、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2、明确由来,把握实质。

3、坚持辩证法,防止片面性。

4、内容生动,形式灵活。

三、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工作纪律。

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接受党的领导,是新闻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一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领导的事业的一部分,必须服从党的统一领导,不允许同党闹独立性。为了保证实现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宣传工作的组织纪律和工作制度:

1、全党服从中央。

2、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

3、坚持重要稿件的送审制度。

4、坚持向党政机关反映情况的制度。

四、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利益完全一致。

范文网【】

我国的新闻事业经历了曲折的道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只有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发扬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纽带作用,做到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统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既要坚持党性原则,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做好新闻工作,同时又要表达人民的利益,充分反映民情舆论。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新闻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篇3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新闻传播;教育功能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我国目前处于多种经济成分与各式各样价值观并存的状态,人们的思想状况日益复杂、思维认知也更加活跃。在这一背景下,媒体在向人民传递新闻信息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对新闻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深入的理解和认知,才能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其内涵实质,基于此笔者以广播新闻媒介为主要入手点,分析广播新闻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1 广播新闻的传播特点

1.1 公共性。新闻传播需要的是面向大众,它可以对整个社会人员的行为思想产生一定的作用,所以说选择新闻的标准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也就是说在进行新闻的选择,必须丢弃自我,用现社会阶段的眼球去挖掘有价值的新闻。

1.2 规范性。广播新闻对社会人员的思想行为的规范体现在:对合乎社会伦理的行为规范进行保护;对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进行批评。这一特点则是通过广播新闻本身的舆论导向作用实现的。

1.3 选择性。虽然说新闻传播行业的自律性是以社会普遍认同道德的标准进行,某些行业的准则也会根据新闻传播趋势进行制定的,这就是新闻传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从道德的自律性的重要体现。但是行业之间的影响是不同程度的,各个行业的发展犹如百花争艳,各有千秋,新闻传播人员则是应该在合理的,不违背社会道德范围下,选择传播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新闻。

2 广播新闻传播内容

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中,人们不断的接触着不同的新闻,在长期耳濡目染的情况下,新闻的传播甚至会改变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对于广播新闻传播内容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其传播内容主要有:(1)先进的文化以及科学知识。加大对先进文化以及科学知识的传播,可以在人群之中产生深刻的印象,不但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同时也可以相应的得到一些较好的社会效益,从而达到一个一箭双雕的效果;(2)时事形势。广播新闻传播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对于国内外时事动态的报道,可以让人们更好的掌握国内外形势。传播一些具有正确导向的时事形势,增加人们对现代形式的了解的同时也可以引导群众对现今形式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3 广播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3.1 宣传教育功能。媒体可以通过利用其本身的优势,对事件进行多角度深度解析,为大众揭开事实的真相,并且还可以和相关政府保持联系,及时的传递政府对某一时间的关注和措施,为政府和人民建立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勇敢地担起了寻找真相,凝聚人心、服务大局以及弘扬正义的重任。我国的广播新闻的职责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就是要把党的路线方针进行及时准确的传递,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及时的反映上去。广播新闻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首先就是要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宣传,让党的纲领、方针、政策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广泛的宣扬到人民群众中去。

3.2 舆论导向功能。从其意识形态来看的话,那么广播新闻就是一种舆论工具,其功能包括有反映舆论、表达舆论以及引导舆论,就是要把受众所关心的现实问题以及情绪进行及时的反应,并且要把他引导上一条符合传播者利益社会道德的道路上去。他的舆论导向功能的体现就是根据一定的社会价值标准,选择合适的新闻事实和评论,以对受众的舆论导向产生印象,简单的来说,就是传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意图来选择新闻,以实现舆论方向可以向自己的预期目标进行。

3.3 舆论监督功能。就是新闻媒体对公民、国家事务以及社会事务等进行言论监督,就是言论出版自由制度的具体体现,实现公民参政议政,保护其当家作主的权利。广播新闻传播的这一舆论监督功能,能够对真理以及正义进行捍卫,对腐败以及邪恶进行鞭笞,对整个社会以及政府权利部门起到很好的批评以及监督作用。

3.4 道德养成功能。广播新闻传播的是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彰显着这个社会的良好规范,并逐渐的使之变成人们的生活准则,扶正祛邪,伸张正义,对全民的社会化进程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有人曾经把广播新闻传播比喻成为是社会的学校,帮助大众养成一个好的社会习惯。利用广播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轻松完成了社会道德的培养工作,使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和谐的、互相帮助的生活状态。

3.5 政治沟通功能。广播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非常的广泛,不但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的思想空间,帮助社会使人们形成了共同的人生观和价值,加强了人们之間的交流联系,还建立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帮助政府和人民、社会阶层以及不同的利益集团等进行声音的传递,有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只有进行交流沟通,才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一种合力保持其稳定状态。

3.6 释疑解惑功能。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倾向,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由此形成了一定的难点和热点,如果这些问题和疑惑得不到解决,那么有可能会对大众的生活状态以及学习积极性产生一定的影响,非常不利于人们的成长以及和谐社会的建立。但是广播新闻这一媒介其覆盖面广、时效性强,而且传播速度又快,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释疑解惑工具,消除人们心中的疑惑,引导人们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调动起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

广播新闻作为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不同类型的广播新闻节目所具备的社会文化价值也不尽相同,但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对党的方针路线进行及时的宣传,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吕继敏,广播新闻在文化传播中的特殊作用[J],新财经(理论版),2012,2,292—293.

浅谈新闻传播如何凸显“善念”思想 篇4

一、不能做杀人的媒体

有的媒体为了取得第一手材料、获得独家信息, 而突破人性底线, 不择手段, 采访获得成功。虽然刊登之后的确引起了轰动效应, 但是, 有良知的受众会厌恶这种消息。

比如腾讯娱乐专稿:李双江在今日 (9月26日) 中午12点50左右, 从学校离开后露面。见到记者时, 李双江先是跟记者很友好地打招呼, 还主动问记者去几层, 在记者表明身份后, 他表现得比较严肃, 一语不发。在记者的追问下, 李双江表示:“我身体还好, 心情不好, 我现在非常不好, 我家里出了大事, 我现在不想说话。”当记者问到李某某刑期等问题时, 李双江全部不予作答, 非常着急地离开。随后李双江与梦鸽会合, 当梦鸽看到记者很惊讶, 说道:“哎, 怎么回事儿啊?”然后说:“不好意思。”阻拦记者拍照, 随后快速进家门。

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 有责任心, 有好奇心, 敬业, 这都是优秀的品质。但是, 没有良心底线的工作是对自己、对社会是有害的。几年前, 在新闻业界曾经讨论过的“敬业与道德”的问题。那时说的是暴雨中一位摄影记者在马路边上定好位置, 支好架子, 对着一个丢了井盖的污水井随时准备拍摄。因为雨大, 水面已经漫过地面, 人们根本看不到那里是一个陷阱。这位摄影师就等在那里捕捉有人栽进陷阱里的一瞬间, 后来果然等到了, 照片出来后效果非常好, 因此他获得了当年的一个不错的奖项。这个摄影记者无疑是敬业的,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他是成功的。但是, 作为一个人, 在许多人看来其缺失的东西很多。一个善良的人、心理健康的人怎么可能为了一张可能获奖的照片而制造机会, 眼看着别人受伤甚至致命呢?对李双江的采访也是如此, 李天一违法犯罪, 理应受到惩处。媒体把真相告知受众并号召大家关注此事, 以保证司法机关能够公开、公正、公平地审理, 也是应该的。但是, 李双江作为当事人的父亲, 无论他在教育子女上有多大的失误, 但儿子犯罪他还是无罪的。此时的他既是一位响誉中外的艺术家, 更是一位年迈的父亲。当儿子让家人颜面丢尽、即将身陷囹圄之时, 他的心情该是怎样?大家都是人, 推己及人, 可想而知。新闻记者竟然非要面对面地去见证一下, 李双江到底有多么痛苦!假如李双江, 看到有人不辞辛苦专程来看他的笑话, 这无异于在他的伤口上再洒上一把盐, 他一时承受不了发生身体状况, 那位在场的记者如何收场?做这样的事情岂不是等同于杀人!

这件事很容易让人想起“传媒杀人”的议题, 英国皇妃戴安娜因狗仔队的追捕式的采访而发生致命的交通意外, 就是直接的杀人案例。还有, 对于张国荣的抑郁症和自杀, 大部分歌迷都认为“香港传媒”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受众第一时间从这些媒体获得了第一手的信息, 但是看过新闻之后, 人们就会分析、设想记者是如何获取这些信息的, 从而他们就能够得出结论, 记者采访的渠道、采取的方式不地道、不人道。会说的不如会看的, 经常从该家媒体阅读此类新闻之后, 人们就会总结出这家媒体的从业者是一群道德低下之人。因而, 乐于传播这类信息的媒体会被受众瞧不起。

二、做新闻为的是激起人们的善念

笔者论述前几件事情并非认为记者不能做批评报道, 相反, 对于那些为揭露黑恶势力冒着生命危险, 用非常手段取得证物的记者抱有崇高的敬意, 恶意制造新闻与直接批评现实有着根本的区别, 前者是唯恐天下不乱的小人心态, 不是幸灾乐祸就是为了一己私利;而后者则是呼唤正义和良知, 希望社会多一些阳光、多一分温暖。

2011年10月13日, 2岁的小悦悦 (本名王悦) 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 7分钟内, 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 漠然而去, 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 引发网友广泛热议。大家热议这件事, 是批评人们冷漠自私的现实, 其实是想借此来激起人们的良善之心, 有人有难大家要伸出友爱之手, 从而营造社会和谐气氛。这样跟前面的事件不是一种性质。

作为占有舆论阵地的新闻人, 拥有评价是非、拨乱反正的权利, 负有引导社会风尚的责任。光明网滚动新闻上有一则消息:“老大爷突然发病公交车客串救护车”, 标题旁边还有一个小副题:“四位乘客也主动去医院帮忙”, 原文如下:

本报讯昨日14时05分, 公交司机李硕驾驶192路公交车行驶至和平路与中华大街交叉口时, 有个乘客跑到他跟前说:“司机师傅, 有个七十来岁的老大爷突然说不舒服。”

这时车刚好进了二中站, 司机李硕停车后, 走到老大爷身边了解情况:“大爷您哪儿不舒服?”大爷说:“我头疼、恶心, 我有高血压。”李硕立马对乘客说明情况, 得到了广大乘客的支持与理解后, 就近将大爷送至石家庄市中医院进行紧急治疗。还有4位乘客说:“司机师傅, 我们跟你一起去吧!人多力量大。”李硕感动地说:“我替家属谢谢你们, 你们扶好大爷。”

在救治过程中, 得知大爷姓张, 李硕联系上了张大爷的家属。家属赶到医院后, 紧握李硕的手连说感谢。李硕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更感谢那4位乘客的善举。” (《燕赵晚报》2013年11月11日)

这则消息很短, 但是记者眼中的人物充满着人性的光辉。他们都是普通人, 说的都是平常话, 但是读起来让人心中充满温暖的感觉。这才是正能量, 也是媒体受人尊敬的社会价值所在。但是, 采访李双江时, 读者能够感受到什么?只能是幸灾乐祸。

三、大力弘扬善行善事

2012年2月, 河北省文明委出台《“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方案》, 方案指出, 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牢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任务, 针对影响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突出问题, 以互助、诚信、孝敬为重点, 引导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平凡事做起, 弘扬真善美的社会主流价值。

2012年, 笔者负责文学作品版的编辑工作, 收到一篇来稿为《朴实的颜色》。我一看标题很吸引人, 朴实还有颜色吗?那是一种什么颜色呢?带着疑问, 仔细地阅读文章, 那是一篇写母亲的散文。母亲是一个不容易出彩的题材, 虽然每个人都有母亲, 但是感动作者的细节未必感动编辑和读者。因此, 我又带着挑剔的眼光往下读这篇文章, 作者的文字很平实, 没有很多的形容词, 她写了母亲在生活琐碎中的言语和行动, 爱孩子、爱丈夫、孝敬老人, 这是受儿女尊敬的母亲共同拥有的品质, 但是, 她还说了母亲的坚韧、刚强、自立, 最后打动我的是一个细节:姥爷因为老年痴呆经常胡说乱讲, 让舅舅很生气, 所以, 他不理姥爷了。姨妈很生气, 想去找舅舅理论。母亲说了一句话:不要怪他, 什么都不要说, 咱能管咱爹多少就管多少。那段时间, 母亲忙完蒸馒头的活儿, 一天两趟到舅舅家照顾姥爷。从这些言行中, 可以看出, 这位母亲是一位明理的人, 而且不张扬。不像有的人做一点点孝敬父母的事情便唯恐天下不知。她就是一个朴实的人, 就像大地一样, 不会因为生长了人类需要的万物而自傲。大地不言, 无论春花烂漫, 还是稻谷飘香, 始终保持着黄褐的颜色, 这是最朴实的颜色, 孕育着春天的希望。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很强, 虽然文中提及的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 但是她叙述得很顺畅, 娓娓道来, 却能感人肺腑, 就像春风拂面, 读后让人感觉身心通泰。我一遍一遍地读, 一遍一遍地感受。最后, 此文刊登出来之后, 参加河北省副刊好新闻评选, 荣获河北省副刊好新闻一等奖。高兴之余, 我在想这篇作品之所以能够得奖, 一个是作者的文笔精彩, 更重要的是紧扣“善行河北”的主题。这位母亲是一位善良的农妇, 她的行为可学可用, 人人都能做到, 有很好的榜样作用。

科技传播视角看科技新闻传播论文 篇5

对于科技传播的构成,学者们多有不同的看法。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类。

吴国盛认为科学传播包括三个层面:科学界内部、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以及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科学界内部的交流包括学科同行间的交流与跨学科交流,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传播是指科学与其它文化如哲学、宗教、艺术等的对话与交流;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是科学传播狭义的指称,既继承传统科普的科学向公众传播,又强调公众向科学传播。翟杰全认为科技传播既包括科学的传播,也包括技术的传播,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技术传播是科技传播的四个基本渠道,其中技术传播指的是技术在社会中的扩散、交流与共享活动。凌小萍、谢慎兰把科技传播分为学术交流、科学教育、科学普及三个层次。分析上述分类,总体而言,是将科技传播划分为学(技)术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三个层次。学(技)术交流,指在科技专业人员之间传播、交流科技信息的过程和行为。开展学(技)术交流避免了科研活动中的重复劳动,使学术研究由个体劳动成为集体劳动,有利于肯定学术成就、纠正学术错误、拓展学术交流的范围,有助于学术界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大大加快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吴国盛的科学界内部的传播、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传播,翟杰全的专业交流、技术传播,凌小萍、谢慎兰的学术交流,都可归于此类。科技教育,是指通过传授科技知识、研究方法,传承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来培养科技人才。科学教育培养了科技专业人员队伍,使得科技劳动成果的创造、传承与扩散得以延续,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科技传播方式。吴国盛的分类中,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如此重要的科技教育,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即使他提出的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在广义方面似乎包括科技教育的一丝味道,那也颇为勉强。

科学普及,是国家和社会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一直被认为是科技传播最基本的含义。科学普及拉近了科技与民众之间的距离,促进公众理解和支持科学。正如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所说,“科学技术正是通过普及的途径和手段变为生产力的。”吴国盛将科学普及拓展为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强调了公众向科学传播和科普者与公众的平等关系。上述三个层次的分类,也不是没有问题。当前,科技传播的范畴已经比以往包含了更多的.因素,由于科技信息在国民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很多日常普通的信息(如新闻、广告等)或多或少含有科技传播成分。因此,不能忽略科技新闻对科技传播的作用。

一些学者也看到了这一点。刘华杰认为“科学传播”在中国有“科普”和“科技新闻”两大传统,很多科技新闻报道都是“标准的科普工作”。吴国盛也强调了新闻媒体对科普的重要作用。徐孝枫、李云娣则按照科技知识在传播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将科技传播分为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向其他领域专业人员的传播、教育机构内部面向学生的传播、科技公共传播等四个不同阶段,并认为科技新闻是科技公共传播的主要形式。

尽管如此,刘华杰、吴国盛提及科技新闻是为了强调新闻媒体的科普功能。徐孝枫、李云娣虽将科技新闻作为科技公共传播的主要形式,但所说的科技公共传播还是在科普意义上的扩展,其他三类还是没有脱出上述分类的窠臼。结合前文所述,科技新闻除大多有科普的作用外,其所蕴含的新闻价值也常常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一些引人瞩目的事件背景类科技新闻、管理类科技新闻有时甚至并不具有直接的科普价值,如SARS疫区的划分、科技规划发布等。但是这些科技新闻由于可以满足人们希望了解科技的需求,吸引人们关注科技,讲述了科技事实,符合科技传播中科技信息交流与共享的要求。科技新闻传播具备了科技传播的基本内涵,毫无疑义属于科技传播的范畴。由于科技新闻的科普作用并不能涵盖其在科技传播中的意义,因此,将科技传播划分为学(技)术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科技新闻四个层次更为合理。在四个层次的科技传播活动中,学(技)术交流、科技教育有相对固定的传播对象、明确的传播内容、清晰的效果评价标准,分别通过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合作研究、专利许可,以及专业教育、培训等方式进行。

“三贴近”与新闻传播 篇6

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改进有关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等工作。会议提出要"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那么怎样做才能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呢?让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一些探讨。

新闻媒介(WHO)

作为传播者的新闻媒介自身(WHO)来说,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就要将自己的定位找准,不要将自己凌驾于群众和生活之上,要把自己深深地根植于群众和生活之中。正如穆青所说:"作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是一天也不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群众,等于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生活的源泉,记者工作的生命就要终止。"

1995年元旦,第一个提出"市民生活报"定位的《华西都市报》创刊。它在中国开创性地率先提出"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传播宗旨,并响亮地喊出了"办一张党和人民都喜欢的报纸"的口号。它不仅报道各种与生活有关的信息,还提出要努力去解决市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既办报又办事,把办报和办事结合起来。

它所报道的内容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实用性。《华西都市报》最初创刊时,就在8个版面中辟出了"生活服务版",扩版后更将"实用"、"服务"灌注到其他版面中,为市民服务到位。二是突出大容量性。《华西都市报》创刊时就提出,要改变"日报的补充"、"茶余饭后"等传统晚报观念,满足市民多方面的信息需要。

就是因为有了市民生活报的定位,才为其在报业市场竞争中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传播内容(SAYSWHAT)

新闻传播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发现,受传者的主要需求是求新、求知、求近。于是新闻价值要素也就被概括为以下五种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才能做到"三贴近"呢?受众关心的是与自己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信息。这种切身利害关系表现在职业、年龄、心理、地理、文化层次等各个方面。新闻信息要赢得受众,就必须吸引受众。吸引受众就必须从与受众休戚相关的问题入手,从"大多数人最关心最焦虑的问题"上选题,从受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选题。即使是从"上面的精神"选题,也要与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找出"上头"所着手解决的问题和老百姓要求解决的问题的结合点,把"上头"的工作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挂起钩。受众接受信息的目的,在于了解周围发生的事物的意义和影响,在于解疑释惑。因此联系受众的关心点选题,使选题平民化,是增强新闻吸引力的前提。

再一个是新闻角度的问题。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报道效果。我国的传媒已经多元化,不同的传媒面对不同的受众,承担着不同的宣传任务,发挥着不同的传播功能,各有侧重,各有分工。要选择最佳的新闻角度,首先要明确你的受众是谁,而且要学会充分利用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受众在时间、地点、心理或利益上的接近点。接近的因素越强,受众阅读或观看的愿望也就越大。

何种渠道(IN WHICH CHANNEL)

新闻传播媒介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中介,是信息的物质载体。没有媒介,社会交往和对信息的共享就会中断,新闻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纽带和"生命链"。In which channel,以什么渠道,就是指传播者以什么样的方式和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将信息呈献、传递给受众。采用何种渠道和方式才能使新闻为受众喜闻乐见呢?

一方面是新闻文字语言的运用。美国传播学专家施拉姆的研究显示:有效传播的一个秘密是把一个人的语言保持在受众能够适应的抽象程度上的能力,以及在抽象范围内改变抽象程度的能力,以便在具体的基础上谈论比较抽象的内容,使读者或听众能够不感困难地从简单熟悉的形象转到抽象的主题或概括上来,并在必要时能够再回到原来的形象上去。也就是说新闻信息表述要平民化,要增强新闻信息的亲和力,追求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平实亲切的话语。这种朴实的、平民的真实自然的话语,能在编辑记者和受众之间架起一座无言的桥梁,拉近编辑记者和受众的心理距离。

另一方面是新闻版面语言的运用。媒介可以运用版面符号,比如字符、图像、线条、色彩等,采取主次、组合、层次等版面布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影响受众。可以说,版面是媒体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媒介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也反映了媒介的个性。在版面编排中,客观的内容和主观的认识是结合在一起的。受众透过版面,可以感受到媒介对各类事件的态度和感情,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着这种态度和感情的牵引。

谁是受众(TO WHOM)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To whom,向谁说,就涉及了这样一个问题--受众细分问题。

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要想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媒介就要弄清楚自己要向谁传递信息,弄清楚自己的观众是谁。都市报面对的是市民,青年报的读者是青年人,农村报的对象是农村干部和农民,《工人日报》的对象是工人。弄清了受众是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受众多发现与受众的接近点,就可能较好地实现"三贴近"。

何种效果(WITH WHAT EFFECT)

新闻传播效果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效果问题是整个传播活动的中心,这个问题贯穿于传播活动的全过程。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主要说明的是这一过程。

传播学的"培养分析"理论认为: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如果新闻报道较好地做到了"三贴近",传播的新闻使受众愿意看、乐意看、喜欢看,那么媒体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受众认同和接受,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思想、观念,这样,也就无形中使自己的媒介在受众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三贴近”的新闻学意义

"三贴近"原则是我党当前提出的思想工作的原则和要求,也是新闻宣传和报道的原则和要求。"三贴近"既是我党工作路线和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体现,也是我党新闻观的反映,具有新闻理论意义和价值。"三贴近"对新闻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贴近"的内涵和意义

李长春说,贴近实际,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从实际出发部署工作,按实际需要开展工作,以实际效果检验工作,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从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汲取新鲜营养、展示美好前景,激励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奋发图强,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共同奋斗,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可亲可信、深入人心(宣传思想工作要在"三贴近"上取得新进展人民网2003.4.23)。这是"三贴近"的基本内容。

"三贴近"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它从三个方面体现了我党的工作路线、观点和基本指导理论,它的内涵正像人民日报总编张研农同志指出的那样:"三贴近"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有实践第一的观点,有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有人民生活是创造源泉的观点等等(《新闻战线》2003年第5期第9页)。

二、"三贴近"原则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指出了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工作内容上的要求以及达到的目的及其途径,不仅具有思想指导上的价值,还具有实践意义,概括性地指出了新闻的基本理论问题。

首先,"三贴近"中,在每一方面包含着三层意思。第一是对新闻工作者这个主体行为的要求,贴近实际要求工作者的立足点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贴近生活是要求工作者首先"深入生活",贴近群众就要求工作者"扎根群众",这是实现"三贴近"原则的首要要求。这些要求是有高度概括性的,在对主体要求中主要是从出发点和工作实践的内容源泉上提出来的。新闻宣传工作者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就要求工作者必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而深入生活和扎根群众,是立足于客观实际的出发点和必然结论,充分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哲学观。第二是对思想工作内容的要求,要求工作的内容上要符合实际需要,要"反映客观现实",要切实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求和感情。包括新闻宣传的思想工作必须用客观现实来说服人、教育人。思想工作的形式概括来说主要有三种形式:理论的阐释、艺术形象的塑造和生活真实的再现,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理论著作、文艺作品和新闻报道。而这些形式所要达到的目标正如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而科学理论、文艺作品和新闻舆论的形成源于现实,从不同的角度来宣扬和诠释真善美的问题,体现现实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客观存在的美好的事例为基础,必须以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为依据,而美好的东西也正是存在于生活的实际中。

第三是工作上要達到的目的:"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更加入情入理,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更加可亲可信、深入人心"。一切思想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起到教育、引导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党所制定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重要的是我们的思想工作必须让人信服,让人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威信,才能使思想工作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三贴近"在各个内容上也是有深刻的逻辑联系。贴近实际是工作的立足点和前提,只有贴近实际,立足实际,才能够实现后两个贴近;贴近生活是重要的途径,只有贴近生活,才能在思想工作上找到好的途径,才能在思想宣传上使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群众是根本目的和归宿点,我们党的一切工作,说到底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各种利益而奋斗。这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紧密相联系的。它是包括新闻宣传在内的思想工作基本理论,阐述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及实现途径等问题。

总之,"三贴近"原则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现实理论指导意义,是在新时期思想工作中必须遵循和贯彻的,是一切思想工作者和新闻宣传工作者应该在实践中遵守的。

三、"三贴近"是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工作上的具体体现和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体现,在新闻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闻理论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三贴近"与新闻的本源的唯物性相一致,又有新的发展和发挥。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是说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这个观点还反映了新闻的时间性问题,它是具有时间要求的,讲究时效性,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报道是对客观世界新近或正在发生事件的一种主观反映。贴近实际的要求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部署工作,按实际需要开展工作,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要贯彻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

"贴近实际"不仅是对新闻的客观性进行要求,同时也有时间上的意义和要求,在这里还明确地交代了在新时期的客观实际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这就赋予了新闻报道更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性,换个角度讲就是在时间上提出了要求,这个时间范围就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现实历史阶段中,一切的工作内容和对象不能脱离这个历史阶段的要求、特点和目标,这就要求包括新闻宣传的思想工作者必须在工作内容上体现当前的事实。这就是说新闻必须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把握住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根据这个历史阶段来及时地反映客观事实。在这点上,贴近实际的要求是反映了新闻本源的问题和时间性的问题。

第二,"三贴近"和新闻价值方面的问题相一致,并提出了新的内容。在新闻价值中,新闻的接近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新闻的接近性含有多层意思,包括新闻事件同受众地域的接近性、生活上的接近性、对受众主体利益的接近性等等。贴近生活的内涵,是针对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对象要求和新闻报道的内容而言,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深刻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特征,才能够捕捉到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才能够接近广大的受众,熟悉他们的情感和要求。新闻如果做到贴近生活,新闻就反映了接近性的要求。只有熟悉生动的现实生活,才能全面地使新闻接近广大人民群众,从而受到他们的拥护和喜欢。

第三,和新闻的基本功能和目的相一致,反映了我党的新闻观。新闻具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是和目的性相联系的。只有明确目的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新闻的功能。新闻事业的功能主要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反映舆情,引导舆论;传授知识,普及教育;提供服务和文化娱乐等。概括起来就是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各种精神上的要求、对生存状态的要求。

新闻媒介在社会主义中国既是党的耳目喉舌,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是联系我党和政府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在新时期又具有经济实体的一些特征。但是,在根本上它是社会主义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和我党的根本目的相一致,那就是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及时地反映到政府和领导部门,把党的政策活动及时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以便于执行贯彻。

在贴近群众这一表述中,包含着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目的性,这个原则的根本要求就是人民群众第一的思想。我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上也同样适用。从贴近群众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我党执政为民的思想,始终是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要求新闻工作要充分想到群众的要求、情感和利益,这同时也是衡量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尺度。这样就体现了新闻的重要功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是群众的代言人,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工具,是社会公器。这里充分地强调了新闻的人民性。

新闻传播思想 篇7

首先,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集中在政治方面的。梁启超关注国家独立的自由和大众政治参与的自由, 他认为用“民”取代天意应成为政治合法化的最高标准, 但梁启超的思想也受到“群”观念 (含整合、政治参与、新的政治共同体的地域范围之义) 的影响, 这就使得一方面梁启超强调报纸在表达民意方面的功用的发挥, 另一方面他又把报纸奉为促进地区交流、国家团结的一种工具, 提倡新闻传播应承担社会责任与公共利益。

相对于当今的新闻传播活动, 就体现为新闻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作用。

一方面, 新闻传播活动要起到监督政府的作用, 而不能仅仅是政府的“喉舌”。政府的活动和权利只有在受到有力的监督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为民众服务的功能, 而报纸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其所具有大众传播的特性使它成为监督政府的很好的工具。具体来说, 报纸的报道要真诚公道, 要出乎自己的良心, 要能够并且敢于反映真实的民意, 而不能畏惧权势甚至是刻意讨好当权者。惟有如此, 才能实现新闻传播活动的舆论监督作用, 才能真正体现尊重民众的言论自由权, 进而增进国家的公共利益。同时, 报纸在内容关注的重心上, 也应该侧重于与民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面;对于政府决策、政坛动向甚至国际上的重大事件等也需要有高度的敏感, 在对民众进行信息传播式的报道的同时, 也要具有洞察政府行为背后的动机及其未来影响的能力, 以便更好地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另外, 报纸在体现其独立性的同时, 也应该有着对自己的言论负责的态度, 在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需要尽量恪守理性审慎的原则, 无论是评论还是谴责, 都应在信息收集基本客观全面, 思考成熟深入的基础上, 而在进行一些“曝光”性的新闻活动时, 也还是需要考虑到保守国家机密等方面的问题。

另一方面, 新闻活动在加强对政府的监督的同时, 仍不能忽略它的引导舆论的作用, 必须考虑到它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公共利益。这类似于西方的社会责任理论, 在强调新闻活动中的言论自由的同时, 新闻媒体也必须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由于报纸等新闻媒体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这就使它的传播内容有着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 因此, 新闻媒体在进行报道活动时, 就更应该以社会价值的实现和国家及全体民众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 在新闻选择及语言语气的运用上, 要以公众利益、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等方面为取舍标准, 体现出一个“把关”的作用, 而不能只一味去强调“吸引眼球”。同时, 对于一些良好的社会风尚、价值倾向以及国家的政策方针等, 也可以通过对新闻素材的选取、报道的强度、版面的安排等手段对大众进行适当的舆论引导, 不过, 这又涉及到了新闻媒体对于日常信息的价值判断的问题, 这也就的新闻媒体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事实上, 这种注重社会效益新闻思想, 也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自由主义者办报的一贯作风。

第二, 对于新闻记者的实际工作来说, 梁启超提出了“史家办报”的思想。

梁启超认为人才问题是制约中国新闻业发展最主要的病根, “从事斯事业之人, 思想浅陋, 学识迂愚, 才力薄弱, 无思易天下之心, 无自张其军力。”因此, 他大声疾呼“从事报馆事业者亦益复奋勉刻励, 日求进步”, 而奋勉刻励的目标就是要成为德才兼备的现代史家。对此, 梁启超曾明确说道:“西哲有言:‘报馆者, 现代之史记也。’故治此业者, 不可不有史家之精神。史家精神何?鉴既往, 示将来, 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者也。故史家必有主观客观二界, 作报者亦然。政府人民所演之近事, 本国外国所发之现象, 报之客观也;比近事, 察现象, 而思所以抽绎之、发明之, 以利国民, 报之主观也。有客观而无主观, 不可谓之报。主观之所怀抱, 万有不齐, 而要之以向导国民为目的者, 则在史家谓之良史, 在报界谓之良报。”

在这一点上, 对于新闻记者的具体业务而言, 需要以梁启超所说的“史家精神”来要求记者。一方面要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要能够做到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客观真实并且公允地叙述, 即“政府人民所演之近事, 本国外国所发之现象”都要客观地加以报道, 而不能在报道时有意进行主观上的曲解或是故意对新闻素材进行带有明显倾向性的剪裁;同时, 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格外强调客观公正, 要尽量避免带着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去对待, 不要随意对新闻事实进行主观评价, 即使是评价也应是建立在掌握了全面的事实性信息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要努力去发现客观事实中所蕴含的意义, 并能够依此实现对国民的引导作用, 这就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要求记者具有将事实中所蕴含的道理或启示意义发掘出来的能力, 要求记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的能力以及深入思考的习惯。这也就是梁启超所说的, 无论是客观叙事还是抒发“主观之所怀抱”, 只有具有了史家的才德才能实现“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的目的。尽管, 目前报纸“开民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弱化了, 但作为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 拥有透过表象看本质的“史家的才德”也还是必需的, 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具有深度、能起到舆论引导作用的新闻作品。

第三, 梁启超很早就提出了报纸的可读性问题, “犹恐文义太颐, 不能尽人而解, 故有妇女报, 有孩孺报”, 并由此进一步提出了报纸的可读性与选择性是不可分的, “其出报也或季报, 或月报, 或半月报, 或旬报, 或七日报, 或五日报, 或三日报, 或两日报, 或每日报, 或半日报。”, 以及“弟前有一议, 谓《日报》宜分张别行。太平纪时务者为一张, 纪新闻者为一张, 纪商务者为一张, 可以分购, 可以合购。”这是梁启超分别从报纸的出版时间、内容和受众的购买力来考虑, 提出了报纸需满足受众阅报的选择性的观点。在这一点上, 其实已经涉及到报纸经营方面了。

报纸的可读性问题即使是对于当今的新闻活动而言, 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首先, 在内容上要注重体现新闻的趣味性的要素, 即使是重大题材的报道在写作上也应努力实现生动而简洁, 文笔要力求清新自然且明白易懂, 要避免冗长烦琐、枯燥晦涩及说教意味过重的文章, 这样才能实现报纸可读性的增强, 从而吸引读者, 提高报纸的竞争力。其次, 既可以在一个报业集团内的几份报纸之间实现内容的分工, 也可以在一份报纸的不同版面间进行内容的分类, 同时还可以在报纸的第一版上设置导读类的信息。这种内容分类的方法可以使报纸极其版面对于不同的读者群更有针对性, 这也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并为读者的阅读提供方便, 有利于报纸竞争实力的提升。

第四, 梁启超认为报刊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党派性, 是政治斗争的重要武器。在这里, 其实涉及到了报纸的宣传作用。虽然在当下报纸对于政党或国家的宣传作用往往被放在负面来讲, 但无法回避是报纸的确是很好的宣传工具, 也正因为如此, 政治家从来不会忘记报纸。

对于目前而言, 报纸依然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为党和政府做宣传的工作。其实, 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毕竟在很多时候民众仍然是需要进行引导的, 善意的政治方向、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宣传和引导, 以及国家的新政策新法规也是需要宣传的, 这对于稳定民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根据“议程设置”理论, 政府在宣传的同时, 也是民众进行了“议程设置”, 使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某个政府需要或者希望民众关注的问题上, 这既可以以此集思广益, 又有利于形成团结一致的局面。尤其是在目前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中, 尽管也许政府对报纸的控制及政治宣传多少影响了言论自由理念实施, 但至少对于巩固社会安定, 维持稳定的政治局面的作用也还是不能忽视的。另外, 在政治斗争上, 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一个政党而言, 不仅可以进行大范围的宣传自己的政策纲领, 也可以通过对其正面活动的大量的报道来无形地提升它在民众心中的好感, 甚至还可以借助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的功能, 隐晦巧妙地对民众进行引导, 形成有利于自己的民意氛围。

最后, 针对报纸的舆论表达, 梁启超提出他的要求, “一曰常识……二曰真诚……三曰直道……四曰公心……五曰节制……以上五者, 实为健全舆论所不缺乏之要素, 故命之曰本。而前三者则其成全之要素, 后二者则其保健之要素。”这是梁启超对于健全舆论的主张, 他所提出的健全的舆论的五个要素对于的当今报纸的舆论表达也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常识, 要求文章在表达时要尊重客观事实与事物的客观规律, 要以事实为基础;真诚, 要求记者在报道或评论时能真实地记述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要本着诚心去对待新闻报道或评论;直道, 要求新闻作品能直叙事实, 既不可以故意歪曲捏造事实, 在写作上也不应故弄玄虚;公心, 要求记者在报道时需怀着为社会公共利益而写作的诚意, 要有着社会责任意识;节制, 则在具体的写作上提出了要有节制的要求,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上都要有一定的选择, 节奏上也应尽量实现简洁明快, 而不能天马行空般的想到什么写什么。

总而言之, 尽管梁启超的时代已过去很久了, 但他的不少新闻思想却并没有随之过时, 尽管有的显得并不严谨也并不新颖了, 或者已不适应于当代的实际情况, 但仍然不可否认的是, 他的一些新闻思想, 在现今的新闻传播活动中, 依然起着一定的借鉴和启示的作用。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 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报人, 不仅在办报实践上有诸多建树, 其新闻思想也对后世的新闻传播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涉及到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很多方面, 尤其在办报活动与政治宣传的关系、新闻工作者专业主义精神、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以及新闻舆论监督方面, 提出了不少颇具建设性的意见, 即使在当下的新闻传播活动中, 也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梁启超,新闻传播,舆论监督,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启超文集》, 吴松编,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 张品兴主编, 北京出版社, 1997年版

[3]、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郭庆光主编:《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5]、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6]、韦英平:《晚清中国的民族报业与报人》, 中华读书网, http://www.booktide.com/news/20000703/200007030187.html

[7]、梁启超:《梁启超全集》, 张品兴主编, 北京出版社, 1997年版, 第2893页

新闻传播思想 篇8

普利策的办报年代正值美国历史由旧时代向新时代转化的关键时期, 报刊的大众化趋势继续发展, 报纸数量大幅增加, 在这个转型时期, 普利策凭借着独特的报业经营管理理念进行报业实践, 开创了崭新的“新式新闻事业”。纵观他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活动, 诸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揭露社会弊病和刊载煽情新闻、超党派的独立旗帜、在新闻业务上的创新以及他所留下的新闻遗产等, 我们能从中看出其反映的新闻传播理念。

一、传受本位关系的变化

1833年普利策《纽约世界报》的出现标志着廉价报纸取代政党报纸成为报刊的主体, 这也促进了传播理念从“传者本位”为主导向“受众本位”为主导的转变。

普利策认为“新闻要容易引起人们的谈论”, 新闻传播要按照接受主体的利益需要来进行;新闻要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要按照他们的利益需要选择确定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当他发现关于谋杀事件、犯罪行为和两性问题的消息能够吸引读者注意时, 便开始大打煽情牌, 适应了广大读者的心理需求, 扩展了报纸的销路。这种传播观念的变革与政党报刊时期的报纸形成了鲜明的区别。

二、传受互动的新追求

传受互动强化了新闻接受者作为新闻活动主体的地位, 使传播主体有更多的机会展开对话。最能反映这一传播理念的就是女记者内莉·布莱的周游世界。在内莉·布莱乘船、乘火车、骑马周游世界各地时, 《纽约世界报》不仅每日刊她的旅行路线、沿途报道, 还举办了猜谜比赛, 赢者可免费旅行欧洲, 吸引了近100万人参加此项活动。

《纽约世界报》与广大读者互动的举措使作为读者的接受主体从相对被动的角色转变成为相对主动的、与传播主体相似的观察者、分析者和发言者。这一举措一方面提高了报纸的知名度, 另一方面由此带来的就是受众的广泛参与和报纸发行量、收入的大幅提高。

三、酝酿出早期的“新闻策划”

例如以上提到的《纽约世界报》派内莉·布莱周游世界, 又如为募集建立自由女神台基座的新闻策划都是非常成功的。普利策认为好的报纸不只是报道已发生的事实, 还要关注明天会发生什么事, 尤其是要“让应该发生的事发生”, 而做好这一点必须具备良好的新闻策划能力。

四、媒体的环境监视功能

《纽约世界报》的一系列新闻改革打破了“政党报刊”时期一味强调政治宣传功能而忽视其他社会功能的状况, 大大扩展了媒体的社会功能。例如:普利策批评揭露一些无赖政客、有钱的偷税者、受警察保护的贿赂集团及营私舞弊的公共事业单位等, 这其中体现出媒体的环境监视功能。

美国学者赖特在1959年发表的《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谈到了媒体的环境监视功能, 他认为媒体传播应肩负起社会“瞭望哨”的作用, 一是警戒外来威胁, 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普利策上述类似报道在揭露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中, 起到了社会雷达的作用, 加强了媒体的舆论监督。

五、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传播必须真实。普利策意识到自己喜爱有声有色的故事和新闻, 难免会助长编辑、记者们添油加醋的作风, 导致新闻失实, 因此他命令在编辑部的墙上贴了一幅标语:“准确, 准确, 再准确!”当出现新闻失实时, 传播虚假新闻的记者将遭到斥责和罚款。普利策的这一举措体现出他竭力维护新闻真实, 确保报纸上的新闻做到准确客观。

六、事业属性和商业属性的必然冲突———报人与企业家角色的矛盾

普利策利用刺激性、煽情性的方式去推销他的报纸, 又用教育性让他的报纸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当有人批评他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时, 普利策对批评家的回答是:“人情味报道和煽情故事是取得高发行量所必须的, 在发行量扩大之后, 可以通过吸引读者关注社论栏和公共事务的新闻报道, 来营造健康的公众舆论。”在普利策看来。这两者并不矛盾, 他以表达新闻理想为最终目的, 煽情新闻是以表达新闻理想为最终目的, 煽情只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扩大发行量、获得更多利润, 但根本还是为促进新闻理想服务。

报人的角色使普利策获得了美名, 企业家的角色使他遭致骂名, 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美名和骂名正是普利策天使和魔鬼两种角色的外在符号。

小结:普利策的“新式新闻事业”对现代报业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新闻活动对于当今的传媒活动来说, 具有相当重要的启示意义, 例如他在新闻业务上的改革与创新, 其中有许多已为现代报纸所承袭。■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美国新闻史——大众传媒解释史》 (第九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闻传播思想 篇9

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初涉近现代史满眼的创痍曾让我怀疑过这句话的真实性, 但是静下心来一想, 这相对性的落后又怎么遮掩住那前进的光彩, 古老的民族驾驶着车徐徐前进, 落后又如何, 我们已经在前方开始思考过去了。而这一切都被一种新生的力量记录着、影响着, 在这种力量前我们现在仍然落后, 因为还不能名正言顺的称其为一种权利, 却不可否认它的现在和未来将扮演的重要角色, 那就是新闻传播事业。从原始社会的口耳相传、图画、烽烟等到封建制度下的各类官报, 虽然并没有一个成熟、完整的体系或组织但却反映出了传播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可以说是文化存在的见证, 而这一切却又都要依赖于人, 依赖于人的动作和思想。近代史是诡谲的、是凌乱的、但乱世出英雄, 那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开化的民风, 开启了民智, 他们的武器却只是纸和笔还有那些无形的东西。

1841年1月, 清钦差大臣琦善擅自与英军签订《穿鼻草约》, 香港为英国侵略者侵占, 大量英国移民拥入香港, 是香港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并为报刊的创立创造了有利条件。5月1日, 《香港钞报》开始发行, 成为了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纸, 也开辟了英文报纸在香港独占熬头的时代, 而这些报纸大都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因为有帝国的支持, 它们因为敢言而在当时被知识界认可, 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些报纸是帝国的喉舌, 在中国宣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生活方式。19世纪50年代, 近代中文报业开始在香港出现, 英国传教士创办的《遐迩贯珍》作为代表开始更加广泛的介绍西方文明, 并且有自己的政治立场, 对清政府的政策及评价也是公正和客观的, 逐渐的涉及到了时政, 并且近代新闻体裁也初具雏形。这些都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渠道。若想使自己变的强大先要了解对手的实力, 这一阶段的知识分子大都是清朝末期的地主阶级的开明官员, 并没有真正的领导要改革的潮流, 大都围绕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思想。有很强的局限性。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新闻传媒的发展开始有了微妙的联系。

维新运动时期, 太平天国后期将领洪仁轩曾在《资政新篇》中详细阐述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也正是这一系统的办报主张催生了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 也正是着份报纸办报目的中的“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的主要传统之一。加之后来又强学会主办的《中外纪闻》无不受其影响, 报纸成为了当时思想界知识分子对外宣传的渠道和方式, 内容无不围绕变法展开, 并且当时的稿件多依赖于有名的高歌家或思想家, 并不是专门的记者, 文章都是一家之言不能称其为现代意义的新闻稿。这也引导了第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但主旋律却从为脱离变法, 内容也都是对时事的针砭, 吹捧变法。但是影射出了是知识分子开始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以报刊的形式来唤醒民众, 开启民智, 为变法拉拢人心, 以新学新知为武器, 同传统封建意识进行斗争, 对以后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报纸成为了人们获取时事动态最直接的渠道, 虽然还不具备现代新闻的种种特征, 但是其宣传的作用已经不容小觑,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族思想寻求解放的呼声。

1901年, 清廷举办“新政”、开放“报禁”后, 已经认识到办报宣传之重要的中国知识分子把中的民族新闻事业带进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形成了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内容开始成熟, 以《神州日报》为例, 内容分为言论、纪事、从录三部分, 除了宣传同盟会的主张外也开始报道时事, 并进行评论。不再是把报纸单纯的为一小群人的主张服务, 而是开始为更多的人的命运服务。

直到辛亥革命爆发, 民国建立, 中国资产阶级的理想的言论出版自由终于成为现实, 并在《鄂州约法》中明文规定:人民自由言论著作刊行并集会结社。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政权并将新闻传播这一力量合法化, 自由化, 他们对于新闻媒介的重视可见一斑。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 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有人开始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之为:报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代政党报刊泛滥, 又从一个角度显示了当时先进的思想的活跃程度及寿命长短, 先进的知识分子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的方向和道路, 民族思想也开始被深刻的灌输着自由、民主、解放, 不再单纯的是西方文化和对时事的针砭, 而是通过媒介知识分子和革命家开始唤醒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是袁世凯对新闻自由的压制或是北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扭曲与迫害, 即使他们可以破坏新闻事业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对于其背后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民众要求解放的呼声以及以刘少少、邵飘萍等为首的报业人的职业精神却显的力量过于单薄了。

五四运动宣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注意革命的开始, 马克思主义报刊的出现也标志着我国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其中影响最深渊的是采用白话问和革新副刊, 并且有了第一本准问关于新闻教育与新闻研究的新闻学著作。《新青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 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 通过开化青年之头脑来改变社会, 他们发动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大力介绍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新思想、新道德、批判中国封建主义制度和思想。并成为当时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的集中的阵营, 一直保持其先进的地位, 李大钊、刘半农、周作人等都是《新青年》发起文学革命运动的战士, 他们不仅从思想上也从文字上给中化民族的青年和民族彻底洗脑, 冲破种种束缚, 来表达心中的所想。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开始将报纸真正的平民化, 大众化不再是生涩的文字和句读。

无法用简短的文字来概括这一阶段我国报刊业的蓬勃景象, 像是开闸后的洪水一泄千里, 每一个报刊的创立都是一种思想和勇气的绽放, 无论是处于宣传、宗教、利益或各种其他的目的, 都为知识界锦上添花, 成为了书写中国近代史的羽笔, 很轻、很容易被破坏但却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把它握在手里, 这支笔只属于历史, 先进的知识分子经历了百余年的奋斗热血、激情、智慧来解放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的灵魂, 为云锦抹去污垢, 开始他们企图把云锦重新放回到木兰匣中可是失败了, 后来他们想让保存好木兰匣献出云锦但是也失败了, 最后他们抛弃了匣子, 把云锦挥上了天, 他们成功了。新闻传播事业就是其中的力量之一, 很渺小, 渺小的还只能称其为一种工具或是一种力量, 但是却一步一步反映着我国近代史上了沧桑巨变, 翻云诡谲的历史现状, 洋溢在纸张上的是先进知识分子们的思想和历史进步的潮流, 就想历史车轮的过去后的车辙, 是方向也是见证。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的历史就是思想解放的历史, 有着同样的脉搏和血液, 直至今日, 新闻传播事业仍然是万众瞩目的领域, 社会时评、黑幕揭露、新文化和思想的传播都是同样通过这些方式来传播, 并且更加多元化, 也许不再如当年般犀利和发民族之深省, 依旧是思想的传播, 无不是建立在那段辛酸历史上的基础, 近代史不单纯是屈辱史, 也许我们可以冷漠的把它定义为一种残酷的进步方式, 也许我们可以客观的来分析其中的原因, 但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和思想却是这方方面面的进步迹象所给予不了的。

参考文献

新闻传播思想 篇10

1 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具备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 随着网络这一新型媒体的发展, 网络新闻模式迅速发展, 给传统媒体途径的新闻传播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其具备一些与传统媒体相较更为独特的优势:

1) 网络媒体途径的新闻传播内容更加丰富, 且凸显出受众自我选择特性。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通常是以庞大的互联网络为背景资料库, 与新闻相关的链接信息能够帮读者迅速地建立起对新闻事件的感性认识。海量的网络新闻信息, 也能充分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自主选择的需求, 能够极大地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 实现新闻信息的高效传播。

2) 网络媒体途径的新闻传播时效性也更强。由于网络媒体新闻传播具备速度较快的特点, 加之网络信息来源范围更广, 新闻信息的制作和发布也更为简便, 有着随时随地接收和发布新闻信息的能力, 所以实效性较传统媒体更强一些。

3) 网络媒体途径的新闻传播具有更强的互动性。网络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往往具有共享性、流动性和自由性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网络媒体新闻传播, 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间的界线进一步被淡化, 每一个体均拥有了话语权, 新闻信息在网络媒体中进行传播时, “传播者”和“接受者”间渐呈交替互动态势。

4) 网络媒体途径的新闻传播实用性更高, 检索也更简便。网络新闻传播通常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 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络十分强大的信息存储能力, 新闻受众可通过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 或是专业的新闻网站, 在任意时间浏览和获取所需的新闻资讯, 充分满足受众对需求信息的及时掌握和了解, 所以其实用性更为强大。

2 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具体差异分析

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可以发现, 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这两个途径,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是存在较大差异的, 这主要体现在:

从新闻信息传播者角度分析, 网络媒体新闻传播者大众化特征明显, 融合了互联网络视听一体化和互动化等优势的网络新闻信息越来越受到普通网民的关注。而且, 因为网络媒体所特有的互动性特征, 很多网民本身便成为新闻信息发布者, 特别是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媒体的发展, 网络新闻信息传播逐渐步入了自媒体时代。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普通民众接受或发布新闻信息, 让新闻事件相关信息得到极大的补充和完善。然而, 其同时也可能会给网络新闻传播带来一些问题, 最常见的是因新闻信息传播监管不足, 导致的新闻信息真实性严重不足, 进而误导受众对新闻事件或信息的正确认知问题。而电视作为传统媒体,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 对传播者约束和监管是十分严格的, 新闻信息要经电视平台发布, 通常需经过严格审查。基于以上认知, 与网络媒体新闻信息相较, 电视媒体发布的新闻信息公信力更强。此外, 由于电视新闻信息要结合视听两方面内容, 采访制作和播发的速度与网络途径相较要慢一些。而且专业电视媒体工作人员与庞大的网络使用者数量根本不具可比性, 虽然公信力和权威性更强, 新闻信息的数量要远低于网络新闻信息。

从新闻信息的接受者角度分析, 网络媒体新闻覆盖性更强, 且具全天候的特点, 信息一旦发布, 网民可于之后任意时间浏览, 随着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发展, 普通民众更是可随时随地的接收所需新闻信息。当然, 从受众数量来说, 电视受众始终排在各类媒体的前列, 网民数量增长虽然较快, 但数量上依然赶不上电视用户, 所以新闻信息感知的广泛度也就不如电视媒体。分析两类媒体的受众可以发现, 网民以年轻人为多, 儿童及老年网络用户较少, 而电视媒体则老少皆宜, 电视新闻传播在这一层面上是占据优势的。

3 网络媒体新闻传播对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探讨

3.1 网络媒体新闻传播对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分析

首先, 网络媒体新闻传播途径的发展, 使电视新闻传播受到了冲击。广播电视在现代新闻信息的传播中已不再是唯一的主要途径了, 网络媒体的发展为新闻信息传播提供可以信赖的多种传播途径, 给人们了解新闻信息提供了更多选择。互联网新闻信息的及时性与普及性, 极大地提升了新闻信息传播速度, 使信息接收人群进一步扩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电视新闻信息的传播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其次, 电视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服务受到冲击。互联网尚未得到普及前, 作为最有效的新闻传播媒体, 电视在传统新闻传播媒体中优势十分明显。其以声色结合方式, 给观众提供接受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 传播方式也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然而,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和普及, 网络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包括文字、音频、图片、视频等更多新闻传播方式, 更易为受众接受。特别是网络新闻信息互动性更强, 使很多年表人对网络新闻信息的更加偏好。

再次, 电视新闻信息传播途径的影响力受到冲击。网络技术发展, 推动了网络、手机等新媒介的进步。与传统媒介不同, 新媒介优势体现在可与新闻受众间形成互动。特别是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 互动的优势就会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如, 突发某一新闻事件后, 有网友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布新闻信息, 之后就有网友发贴回复, 新闻信息内容在反复回贴过程中逐步得到确认, 新闻受众对新闻内容了解也会更加深刻, 这使得人们更乐于从网络途径了解新闻信息。

3.2 在网络媒体冲击下, 电视媒体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探讨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电视新闻信息传播优势、劣势都是显而易见的, 应采取何种措施, 才能扬长避短, 吸引受众, 发挥应有作用, 有效传播新闻信息呢?实践表明, 可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首先, 重视电视评论, 加强新闻信息的深度报道。数字技术使得人们面对庞大的新闻信息, 网络上的新闻信息虽然数量较多, 但多呈碎片化、简单化, 这样的信息虽然也能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基本需求, 却难以满足受众全面、深入了解新闻信息的内在要求。而这正是电视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的长项。所以, 面对网络媒体新闻信息的冲击, 电视媒体新闻传播中应着眼于此, 重视电视评论, 加强新闻信息深度报道, 提升自身竞争力。例如, 央视的《道德与法制》、《今日说法》等栏目, 就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准确评析和深度解读, 让观众了解新闻信息的同时, 获得相应的法律知识。这无疑是网络媒体新闻信息传播所不能替代的, 是电视媒体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 这绝不仅是为了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竞争力, 更是信息爆炸时代, 让电视受众了解新闻的深度信息, 并从新闻当中接受教育的现实需求。

其次, 尽量采用形式更加多样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由于网络新闻传播形式的多种多样, 或是简短的文字, 或是声形并现的视频, 或是仅依靠图片来说明某一新闻事件。若电视新闻传播依然沿袭相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 语言字正腔圆、表情严肃认真, 而且语调的感情色彩又不够浓郁的话, 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必然是平淡如水的, 这种毫无悬念的新闻传播模式已经失去了竞争力,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原来的电视新闻观众流失到网络媒体受众中去。

全新的形势, 要求电视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要多采用形式多种的播报方法, 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 这样才能使自身竞争力不断提升。例如, 更多地采用现场直播的新闻传播形式, 因为这样的新闻播发形式能够让观众感同身受, 使观众能与新闻的现场紧密接触。还要让电视新闻主持人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即以主持人特点为依据来确定节目风格。若是知名度非常高的节目主持人, 且其特点鲜明, 水平较高, 其主持的新闻节目就可以按主持人风格确定基调, 以使新闻节目和主持风格联系更加紧密, 节目会显得更为流畅自然。要知道, 新闻节目注重突出主持人风格, 通常能够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此外, 新闻节目也可适当地采用脱口秀或是方言等形式进行, 当然, 这种形式更多地是应用于地方台民生类新闻节目传播之中, 能够让观众倍感亲切。

再次, 电视新闻传播也应借力媒体融合, 不断增强节目的互动性。电视新闻具有较高权威性不可否认, 但新媒体注定会给电视新闻带来冲击, 只有与网络媒体进行适度融合, 使网络媒体优势为我所用, 增强互动性, 才能提高电视新闻传播的知名度现影响力。例如, 可通过微博等网络方式与受众展开互动, 加强与受众的沟通。

4 结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 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不断拓宽, 电视新闻受到一定冲击不可避免。电视媒体只有把握自身优势及特点, 不断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竞争力, 增强电视新闻传播的生命力, 才能促进电视媒体的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 网络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特别是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 网络媒体普及率不断提升, 已逐渐成为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外, 另一高效的新闻传播方式。网络媒体的发展必然会对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一定影响。如何在上述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 推动电视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值得深入探讨。

关键词:网络媒体,特点,电视新闻传播,影响,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小红.浅谈网络时代的电视新闻传播[J].新闻世界, 2011 (9) .

[2]丁靖.论网络新闻与电视新闻的差异化传播[J].当代电视, 2013 (8) .

上一篇:语文民主化教学摭谈下一篇:用户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