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规律论文

2022-04-16

摘要在全媒体条件下,广电媒体新闻传播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较多挑战,这就要求广电准确分析社会形势,把握新闻传播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新闻传播的正常进行。在实际情况中,广电媒体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是受人为因素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较多问题,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都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致使广电的发展受到较大阻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闻传播规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闻传播规律论文 篇1:

试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内在要求

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2008年6月20日前往人民日报社看望工作人员,并针对新闻宣传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①。在对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的学习中,我们发现他特别强调:“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那么,何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有哪些基本的内在要求,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从学术角度加以简要阐释。

一、新闻传播规律的内涵与构成

⒈新闻传播规律的内涵及特征

理解规律是理解新闻传播规律的前提。“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②“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秩序和必然趋势。”③那么,所谓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一个事物运动变化的相对比较稳定的轨迹或者方式,主要是由该事物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决定的④。正是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也正是在系统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事物的具体运动方式。如果事物运动变化的轨道或方式始终依赖要素间某种或某些稳定的关系,这种或这些稳定的关系就是规律性的关系;这种或这些稳定的关系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秩序和趋势,因而也就是该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因此,规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描述的、反映的不过是事物或者一个系统相对比较稳定的、常态的运动变化方式、变化趋势。

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认识活动,必然具有自己特殊的活动规律。马克思认为,“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人们通常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是它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任意摆脱的。”⑤根据前面对规律的基本认识,新闻传播规律要探讨的问题,就是新闻传收过程中,传收之间内在的、稳定的、本质的关系。

新闻传播过程本质上是传播者与收受者之间的以新闻信息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信息交往活动、精神交往活动,其间依赖各种各样的新闻传播媒介。看得出,“新闻信息的分享是结成新闻传播关系及推动新闻传播过程不断循环往复的基本动力,它不仅是讨论整个新闻传播过程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归纳新闻传播过程规律的立足点”⑥。

新闻传播是由传播者、收受者、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四大要素构成的⑦,因而,新闻传播规律就蕴含在这四大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之中;这四大要素的相互关系最终可凝结为传收主体之间的关系⑧,这也正是新闻传播过程的总矛盾和基本矛盾,因而新闻传播过程的基本规律就是传收主体间恒久的、稳定的关系的体现和反映,即新闻传播规律揭示的就是传播者如何通过传递新闻满足收受者新闻需求的内在关系,这种内在关系就是存在于、作用于新闻传播过程的不以主体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法则——新闻传播规律。

作为规律体系中的一种规律,新闻传播规律具有任何规律都具有的第一特征——客观性;作为人类认识实践规律的一种,新闻传播规律是主体性的活动规律,即新闻传播规律是作为新闻主体——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一种活动规律,也就是说,新闻传播规律具有主体性;作为一种规律,新闻传播规律具有一般规律都具有的稳定性特征,即新闻传播规律的存在与作用具有历史的持久性和稳定性;作为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规律,新闻传播规律具有随新闻传播水平、新闻传播方式、新闻传播规模不断变化而变化的特征,这也可以看做是新闻传播规律的历史性特征。

⒉新闻传播规律的基本构成

如上所说,新闻传播规律揭示的是,构成新闻传播系统的基本要素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内在的、稳定的、固有的、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传播者通过一定媒介如实又有选择地及时公开传送收受者需知而又未知的新闻事实信息⑨。因而,新闻传播过程像其他信息交往、精神交往形式一样,在本性上永远都是传播者与收受者在一定传播环境中的互动过程,互动律可以看做是新闻传播的永恒规律、总的规律⑩。但这一概括必定过于笼统、过于大而化之。要具体把握新闻传播规律,还需要揭示这一总规律的内涵。那么,新闻传播规律主要有哪些具体的表现?新闻传播规律主要由哪些主要规律构成?

经过研究,我认为新闻传播规律主要由以下三大规律构成{11}:

第一,新闻传播效用律。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系统内部基本要素之间所凝结的一种稳定关系就是:传收者双方利用新闻传播媒介、收受媒介,通过同一传播过程追求不同的效用——传播者追求传播需要的实现,收受者追求收受需要的实现。追求一定的传播效用和收受效用无疑是新闻传收的直接目的或者说是动力根源。只有这样的动力根源或者说动力关系存在,新闻传播才能得以存在和展开。因此,新闻传播效用律,实际上就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动力规律。任何新闻传播的展开过程,都是双重主体双重目的通过新闻媒介的互动过程。

第二,新闻传播选择律。任何完整的新闻传播过程,都是新闻活动主体(新闻源主体、传播主体、收受主体、控制主体),主要是新闻传收中的双重主体——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选择的过程和选择的结果。新闻传收行为,从总体上说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行为,选择机制支配着新闻传播的整个过程。新闻传播的经验事实、实践过程告诉人们,凡是发生新闻传收的时候,凡是发生新闻传收的地方,就存在着传播者与收受者之间的互相选择行为。尽管双重主体由于所处地位、活动方式的差别,而在选择的方式、选择的程度、选择的水平上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不同和差别,但他们之间互相选择的行为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实在现象。因此,对于新闻传播来说,对于任何一次具体的新闻传播过程来说,选择是内在的、必然的,传播者与收受者互相选择的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稳定的、不可避免的关系,因而是一种规律性的存在,不是偶然的行为。

第三,新闻传播接近律。新闻传播过程直接表现为传收主体间的事实信息(广义上还有意见信息)分享或共享过程,而“达到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之间的精神交流与接近,进而产生行为上的某种一致”,“是新闻传播的深层目的和理想境界,也是新闻传播过程遵循的一条重要法则”,可以称之为“最佳双重主体接近律” {12}。因此,新闻传播接近律也可以说是新闻传播目标律。传播者与收受者之间的接近,是一种新闻传播过程创造的内在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如果没有这种关系的存在和延续,新闻传播也就不存在了;如果传播者与收受者都没有相互接近的愿望和动力,新闻传播也就不可能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新闻传收活动中双重主体的接近是新闻传播过程的客观关系、客观规律。

⒊三条规律的基本关系

新闻传播效用律、选择律和接近律,是从不同角度对新闻传播过程总规律——传收主体互动律的——具体化。效用律揭示的是新闻传播过程得以运行的动力规律,追求效用、满足需要是所有新闻传递与收受活动的根本动力;选择律揭示的是新闻传播过程得以运行的方式方法规律,或者说是手段规律,任何一次新闻传收活动都是通过一定的选择手段得以实现的;接近律揭示的是新闻传播过程追求的目标规律,人类创造新闻活动、通过新闻传收就是为了达到人类之间的交流和接近。这三条规律,在动力、手段、目标之间形成一种自然的内在逻辑关系,比较全面地揭示了新闻传播过程的客观内在关系。

二、新闻传播规律的内在要求

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有多方面的内在要求,限于篇幅,我们只简要论述最为主要的几个方面。

⒈以新闻思维(新闻观念)对待新闻传播

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首先当然是把新闻当做新闻看待,把新闻传播当做新闻传播对待,以符合新闻本性的新闻思维方式对待新闻和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监测环境、守望社会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新闻是对现实世界中最新的、有意义的变动的及时反映。怎样才能“监测环境、守望社会”,对于传播者来说,就是按照新闻思维方式、新闻观念指导自己的新闻传播活动。我把新闻思维概括为“倒金字塔结构式的思维”{13},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传播者在应用新闻价值标准选择新闻事实时,总是首先选择最能满足新闻价值标准的事实,然后才会选择能够满足新闻价值标准的事实,最后才会选择勉强满足新闻价值标准的事实,也就是说,新闻选择是按照新闻价值大小程度依次递减的,是典型的倒金字塔思维方法支配下的选择。运用这种思维方式选择的新闻内容才符合上述新闻传播规律的要求。

其次,从最为直观的新闻传送方式来看,任何一种媒介形态的新闻编排,从宏观到微观,几乎都是倒金字塔结构方式;典型的、占主导地位的新闻再现和新闻建构方式,仍然是倒金字塔结构方式。倒金字塔结构方式,之所以能够成为比较稳定的新闻传送方式、新闻文本结构方法和写作观念,就是因为它体现了新闻自身的本性和新闻传播的直接目的——以最简洁、最快捷的方式向人们报告最重要的事实信息,从而实现传收双方的最有效的沟通和接近,而这,如前所述,正是传播规律的内在要求。

再次,任何新闻媒体,在受众定位问题上,总是首先把传播指向的核心受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将其称为“目标受众”,而把其他受众则称为“边缘受众”。新闻媒介总是优先满足目标受众的新闻需要,然后才会尽可能满足更多受众的新闻需要。任何媒介的受众结构模式都是倒金字塔结构模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受众结构是按照倒金字塔思维观念、思维方式选择的、建构的,而这样的受众定位方式,本身就是新闻选择律要求的必然,也是实现传收双方有效接近的前提条件。

⒉以新闻标准选择新闻传播内容

在新闻传播内容选择上,新闻传播规律的内在要求是:按照新闻标准选择,而不是按照其他标准选择。如果首先按照宣传标准、公关标准、商业标准、主观意志标准等选择新闻传播的内容,那就意味着新闻传播将不再是新闻传播,也就根本谈不上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如果不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还想取得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新闻标准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类:规律性标准,包括新闻价值标准和媒介形态标准;规范性标准,包括合法性标准、合德性标准、合政策性标准、合纪律性标准{14}。新闻内容首先必须具有新闻性、具有新闻价值属性,否则,传播就不再是新闻传播。新闻价值属性为什么能够成为确定新闻报道内容的标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具备这些属性的事实,不仅能够满足传播主体的新闻传播需要,也能够满足收受主体的新闻收受需求。因此,用来确定新闻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标准,是新闻传播选择律的必然。媒介形态标准要求选择报道内容时,要考虑媒介的“工具尺度”或“技术尺度”,符合传播工具的客观属性。有什么样的传播工具才能进行什么样的传播,不同媒介拥有不同的技术支持,不同媒介传播新闻的媒介符号系统也有一定的差别,这些都是客观的东西,作为传播者必须遵守客观规律。传播主体还要根据一定社会提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具体的条件确定新闻传播的内容。这是因为社会整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通过一定的法律规范、道德规范、政策规定、纪律约束等,决定着新闻传播媒介的根本制度和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新闻业自身的行业规范、职业理念和运作方式。新闻传播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不可能完全超越整个社会系统对它的诸多约束和限制。因此,按照一定的规范选择新闻传播内容同样具有必然性。

在这两大类标准中,规律性标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规范性标准是对符合规律性标准事实的进一步的合目的性选择。规律性标准反映的是新闻传播的客观需要,是一种规律性的要求;而规范性标准更多的是一种合目的性的要求。如果法是良法,德是好德,政策科学,纪律合理,其本身就是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社会生活对新闻传播在事实选择时的要求,在这一意义上,亦可说合法性、合德性、合政策性、合纪律性是一种合规律性的要求,是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要求,因而,科学的规律性标准与合理的规范性标准本质上总是统一的。

⒊以新闻传播原则传播新闻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包括真实、客观、全面、公正、及时、公开等{15}。只有严格遵守新闻传播原则,才能具体实现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内在要求,因为新闻传播诸多原则是新闻传播规律的具体体现。

传播者怎样才能高质量地满足收受者的新闻需求,实现与收受者的有效互动,达到二者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接近,达到利益的共同追求,对于传播者来说,唯一不二的法门就是按照新闻传播的原则反映新闻事实,反映人们生存、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的最新变动。我国新闻界(连同我国党和政府)在汶川特大地震报道中,为什么能够赢得国内舆论、世界舆论的普遍赞扬,最重要的就是因为新闻报道把“以事为本”和“以人为本”高度结合起来了,就是因为新闻界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对地震、救援等连续不断地进行了全面的、立体化的客观报道。从根本上说,则是因为我们的党、政府和作为其耳目喉舌的新闻媒介尊重了新闻传播规律,按照新闻传播规律进行了新闻报道。有报刊评论家做了这样的总结,恰好说明了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事实上,中国政府对地震灾情的及时公布就是一起典型的新闻传播案例,尊重新闻的规律换来的是媒体对政府的信任与尊重,换来的是国家形象的提升,这也充分说明,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国家要塑造良好的形象、影响他国受众的能力,不仅取决于政府的治理能力,还要能够把握全球化背景下信息传播的规律,以更透明、更公开、更及时的方式来应对突发事件。”{16}

注释

①《人民日报》在随后发表的题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社论中认为,胡锦涛的讲话“……深刻阐述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分析了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着重强调了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就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指导性,是我们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纲领。”参见《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载《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一版

②田心铭:《认识的反思》,第2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③陶富源:《实践主导论——哲学的前沿探索》, 第222页,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④这是一种必然性的变化方式,但是,当事物与其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它会出现很多偶然性的变化。一个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或方式不仅取决于其内在要素的相互作用,也取决于它作为整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⑥黄旦:《新闻传播学》,第235页,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⑦参阅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48页—第5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⑧参阅杨保军:《新闻活动论》,第96页—第10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⑨参阅项德生、郑保卫主编:《新闻学概论》,第86页~第88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⑩参阅姚纪纲:《交往的世界——当代交往理论探索》,第86页~第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关于新闻传播规律的构成,我曾作过专门探讨和总结,至今没有改变基本看法,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我在《新闻价值论》《新闻理论教程》《新闻活动论》中的相关论述

{12}参阅杨保军:《新闻价值论》,第23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参见杨保军:《倒金字塔——新闻思维的规律性结构》,载《新闻战线》,2008年第6期

{14}关于两类标准的详细论述,可参阅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五章

{15}关于这些原则的详细论述,可参阅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六章

{16}单仁平:《“第一时间”公布信息考验中国》,载《环球时报》,2008年7月3日第11版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是作者主持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研究课题《新闻活动主体论》的部分成果)

作者:杨保军

新闻传播规律论文 篇2:

全媒体条件下广电媒体新闻传播规律探究

摘 要 在全媒体条件下,广电媒体新闻传播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较多挑战,这就要求广电准确分析社会形势,把握新闻传播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新闻传播的正常进行。在实际情况中,广电媒体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是受人为因素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较多问题,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都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致使广电的发展受到较大阻碍。因此,把握新闻传播规律至关重要。文章主要对全媒体条件下广电媒体新闻传播规律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全媒体;广电;新闻;传播规律

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媒体行业得到了较大进步,各类媒介不断涌现,信息传播渠道也逐渐增多,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了较大便利。在全媒体条件下,各类媒体不断融合,信息的传播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虽然扩大了新闻传播的受众面,但由于各种媒体存在无序性,所以难以保障新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因此,广电必须准确把握新闻传播规律,维持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1 全媒体条件下广电媒体新闻传播规律分析

新闻传播过程中包含多种传播要素,包括内容、传受形式、传播方式等,广电新闻传播则包含广电新闻内容以及相应的传播要素。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广电新闻相应的内容与传播形式和其自身的传播方式有着紧密联系,所以广电新闻的传播规律也会受到广电媒体相关特性的影响。在新闻内容的创作方面,以往主要由记者根据相关选题收集相关资料,而在全媒体条件下,所有受众都可以提供相应信息,参与到新闻内容的生产过程中,帮助新闻工作者制造新闻。在新闻节目的运营方面,以往只是单纯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而在全媒体条件下,新闻节目的运营过程逐渐加入了受众要素,整体互动性得到增强,而且节目更具实时性以及多样性,较好地满足了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在传播方式方面,以往只是单纯的报纸、广播等媒介传播,而在全媒体环境下,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传播渠道也在逐渐增多,各类媒介得到了较好整合,并促进了新闻形态的转变,而且受众也转变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新闻传播的经营方面,受全媒体条件的影响,新闻的发布形式逐渐由单一转变为丰富,而且能够支持多种媒体业务,从而保障了媒体经营的有效性,给广电媒体的发展带来了较大便利。因此,从广电媒体新闻传播规律可知,在全媒体条件下,新闻传播中受众的参与度得到了增强,与传播主体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在对新闻传播规律进行明确后,广电必须分析全媒体时代给自身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并根据自身实际理性应对,从而更好地保障新闻传播的有效性,促进广电媒体的进步。

2 全媒体条件下提高广电媒体新闻传播有效性的方法

随着广电媒体新闻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对新闻传播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广电必须意识到自身运作的不足,并根据受众需求构建全新的运作体系,完善各种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维持广电的正常运作。

在全媒体条件下,新闻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媒体的导向作用也逐渐减弱,在这种情况下,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实时互动性也在不断增强。由于传播者的媒体主导地位逐渐降低,所以很多时候反而是接受者处于主导地位,甚至有时候传播者还需根据受众的意识调整传播内容和方式,致使主流媒体的热点效应正逐渐弱化。因此,广电必须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完善自身的新闻传播体系,坚决抵制各种不良信息,从被动状态逐渐转变为主动状态,回归到媒体的主导地位,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新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确保受众新闻信息接收的有效性。

在全媒体条件下,信息的聚合作用得到了有效增强,但是分化作用也在同步增强,在这种情况下,热点效应的作用便逐渐减弱,进而影响到新闻传播的有效性。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当某个事件成为热点时,在全媒体条件的作用下,各受众都能迅速接收到热点信息,不会受到空间的限制,而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则很容易受到时间因素以及空间因素的影响。受众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媒体工具迅速获取信息,并参与评论和反馈,而这些反馈信息也会在瞬间散布到传媒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并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热点的数量太多,人们无暇顾及所有热点,也不会对一个热点进行集中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刚刚产生极强轰动效应的热点可能在一分钟后便无人问津,在这种情况下,广电难以对新闻热点进行有效掌控,从而给自身的发展带来不利。

因此,广电必须对热点的分布情况及传播情况进行明确,制定出良好的热点发布方案,让受众在不同时间段内接收到各种热点新闻,确保热点新闻的热点维持时间,这样才能更好对热点进行有效控制,在满足受众热点需求的同时维持自身的稳定

运作。

3 结束语

在全媒体条件下,新闻的受众面得到了有效扩大,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给新闻传播的进步带来了较大便利,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全媒体的无序性,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变质现象,进而损害新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因此,面对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广电必须准确分析新闻传播规律,制定出完善的新闻传播计划,并对传播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新闻传播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寿富.论全媒体语境下的新闻体裁概念[J].江淮论坛,2014(4):157-160.

[2]王国星,邵一民.广电媒体新闻全媒体化建言[J].电视技术,2014,38(18):19-22.

作者:矫健

新闻传播规律论文 篇3:

外交机构也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要求“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这个要求不仅是针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更大程度上是说给各级党政机关的,因为他们常常不尊重新闻传播的规律。对传媒发出种种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指令。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新思维转变为各级党政机关的认识,需要时日。下面发生的事情,便反映了我国的外交机构缺乏对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正义的立场用错了地方,造成传播的负面效果。

我国驻美使馆就CNN播放专访达赖节目提出严正交涉

2010年2月18日,达赖受到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接见。我国政府就此向美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这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政府行为,十分必要。达赖到了美国,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拉里·金直播节目”对达赖进行了专访,并将节目播出。对此,中国驻美大使馆向CNN提出严正交涉,并就此发表了声明,要求CNN采取措施消除专访产生的负面影响。声明发出后,“拉里·金直播节目”宣读了中国驻美使馆涉藏立场声明的有关内容,CNN和该节目的网站也分别全文刊登了声明。

关于这场中国驻美使馆与美国媒体之间交锋的消息,3月1日被我国诸多媒体发表,《北京青年报》甚至安排在头版,引起了读者的讨论和关注。如果从双方行为和传播效果上来评价此次事件,我方维护国家主权的目的正当,但是处理手段和途径却是不恰当的,效果也是负面的。

传媒专访名人。新闻价值使然

一个普通的中国游客来到美国,没有发生任何不同寻常的事情,通常不会引来传媒的采访,而中国的公众人物到了美国,越是著名,越会有众多的美国记者蜂拥而至。撇开达赖的政治立场和言行不谈,他是符合新闻价值中“显赫度”的人物。在美国公众的眼中,达赖是诺贝尔和平奖和美国“民主荣誉勋章”的获得者,是宗教领袖,加之美国总统刚刚接见了此人,对于美国的商业媒体来说,采访达赖自然能够带来一定的收视率,达赖成为稀缺采访资源。另外,达赖身上所带有的“冲突性”,也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因此,单从新闻价值和媒体报道新闻的职能来说,专访达赖是CNN的正常职业行为。

全文发表中国驻美使馆的抗议。新闻平衡使然

中国驻美使馆向CNN提出严正交涉和发表抗议声明之后,CNN在专访达赖的“拉里·金直播节目”、该节目网站、CNN网站三种平台上都报道了声明的全文。从新闻从业基本准则的角度看,CNN给相互对立的观点以同等的表达机会,这是新闻业界通常遵循的平衡准则。从新闻报道的技术规范上来说,CNN的此次报道无可挑剔。

倒是一个国家的正式外交机构,向一个商业媒体提出严正交涉,交涉的原因不是对方发表了不真实的新闻,而是采访了他们不喜欢的人,因而要求对方“消除专访产生的负面影响”,这在世界上罕见,因为不仅不对等,而且不合外交逻辑。如果CNN是美国政府的一个部门,这样做是正确的,但CNN仅仅是美国的一家商业媒体,它不代表美国政府。于是,中国驻美使馆对CNN的严正交涉,对CNN来说,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观众来信,颇为重视,使馆的声明在节目中被朗读,在网站上全文发表。对于美国公众来说,他们会感到CNN做得很专业,而中国使馆做得很不专业,这样,这种“严正交涉”变成了被嘲笑的对象,其传播效果对中国来说是负面的。

途径和方式不对。传播效果适得其反

我国驻美大使馆向CNN提出严正交涉和发表声明,本意是表明中国政府的态度,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个声明使得CNN获得了彰显其专业、平衡、旁观记录的机会,使得它的被指责显得很无辜,我方反而在这个问题上失了分。

CNN当然不是生活在政治真空中,众多的美国媒体在对外关系上虽然有不同立场,但总体上反映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我方要消除它的节目的负面影响,要在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前提下,寻找适当的途径和方式。例如引发对抗性新闻事件,引导媒体进行报道和传播。秉持公正平衡原则的媒体,就不得不将抗议和专访两种声音同时摆在传播平台上。这种方式,优于政府直接对话媒体的方法。

出现这类表面上显得十分强硬、实际上没有成效的事情,究其原因,恐怕在于我国的驻外机构在国际传播中缺乏对新闻学理论的了解,使用的是在国内对传媒下命令的方式,如声明中要求人家“采取措施消除专访产生的负面影响”之类的话语。

中国驻美大使馆作为中国政府的代表,与商业媒体CNN并不是对等的对话主体。像对待美国政府那样对待一家商业媒体,显然是不恰当的。

(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本刊学术顾问;肖若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作者:陈力丹 肖若昕

上一篇:美术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教师备课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