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调整

2024-06-27

利润调整(精选六篇)

利润调整 篇1

项目论证是进入市场前期的重要步骤,如何进行项目论证分析的细化,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三点:

1、要从思想上认识项目论证的重要性。

项目论证分析是判断项目是否可行,是否值得投资,需进行反复比较,寻求最佳方案,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时间延误。

2、调查研究要深入细致。

对项目调查研究的肤浅,会导致投资收益的失真,低估成本,调查研究要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组成一个班子,从各角度对新项目、新市场进行考察论证,要与相关部门做深入的沟通而获得真实信息,应调查项目的市场价格是多少,和其它市场进行比价,根据市场价格预测目标利润等。

3、做好敏感性和风险分析。

在拟进行项目投资前,要考虑其风险,其决策阶段分析和考虑的风险通常主要应包括投资环境风险、地质风险、设计和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供应风险、资金风险和不可抗力的风险等。

二、项目目标利润的合理确定

一个公司的队伍进入新市场后,对项目进行考核,在充分考虑市场目标产值、产值利润率,按区域市场产值利润率确定上缴利润,目前钻井公司在对各分公司、项目部的经营考核上一直以来采用下达上缴利润指标的方法,各单位奖金情况直接与本单位经营考核挂钩,并按经营考核完成情况进行兑现。这一方法的运行极大的推动了各单位完成经营任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保障了公司的各项经营任务的圆满完成。但是,确定经营指标时却存在一些需细化、平衡的因素,例如,某钻井公司有甲和乙两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3支钻井队,公司给这两个项目定的指标是每年上缴利润1000万元,甲项目年底为公司上缴了1000万元,乙项目年底为公司上缴了800万元,您认为甲比乙的经营业绩好,管理水平高吗?笔者认为不能简单的以项目是否完成目标利润作为评价项目经营成果的唯一标尺,在对项目的目标利润的下达应考虑以下几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1、市场价格:

假如甲项目在A区块施工的井的米费是1000元,乙项目在B区块施工的井的米费是800元,若两个队其它条件完全相同,完成同样的工作量,发生同样的成本而产生的利润是不同的。

2、用工类型:

假如有两个钻井队创造了同样的产值,其它条件都相同,一个队有20名职工20名协议工,而另一个队有30个职工10名协议工,因职工发生的费用(职工的工资奖金收入+公司为职工上缴的其它费用)比协议工高,在这两个队就存在因用工的成本差异,用工成本的不同也会造成利润的不同。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前,在钻井队一名职工发生的费用大约是协议工发生的费用2.8倍。例:一名职工年人均收入按4.5万计算,一名职工的用工成本在4.5万×1.56=7.02万,一名协议工年人均收入按2.5万计算,一名职工和一名协议工的用工成本差异是4.52万,若两支井队用工类型差别有10人,则用工成本差异为45.2万。但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这块费用的差距将缩小直至消失。

3、装备情况:

若两个队使用的设备资产原值不一样,原值高的折旧就高;两个队使用的设备的资产因净值的不同,净值高的固定资产占用费就高;设备新度系数也会影响到项目的目标利润,设备新度系数低的设备修理费用要比设备新度系数高的设备修理费用要高。

三、项目完成利润情况考核中的分析与调整

一个项目进了新的市场,公司对其下达了目标利润,经过一年的施工,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没有完成下达指标,没有完成目标利润,有可能只完成了目标利润的80%,原因是市场工作量不饱和,施工中等井位时间长,或者是因竞争激烈,同行之间都想占领市场,互相降低价格竞争,钻井公司如果按80%给项目兑现奖金的话,有可能出现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的现象,引起职工的不满意。针对这种情况,公司应考虑市场的前景,如市场前景不太乐观,就应撤掉低效市场,如果市场前景看好,公司就应重新对市场进行定位,重新设定目标利润。

第二种情况公司进入市场时定位准确,完成了目标利润。

第三种情况是超额完成了利润,因市场前景好,井位充足,承钻的井没有预计的难打,有可能完成了1500万的利润。如果按同一比例兑现奖金的话就会造成项目之间收入悬殊太大,笔者认为,这1500万元应该分成两块考核,其中1000万元按一个标准,500万元按一个标准,因为同一套钻机创造1000万利润和1500万利润发生的固定费用是一样的,摊到每一口井的固定费用也发生了变化,中间应有一个加权值。

四、相互配合完善台帐是考核分析的依据

项目目标利润的确定和调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想最为精确的确定目标利润,需要相关部门互相配合,要各项目部加强基础资料的管理,建立一套设备变动台帐,通过设备台帐可以反映出资产的变更情况;建立一套设备新度系数及修理费用测算台帐,通过修理台帐可以及时反映出修理费用和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变化;建立人员调整表,通过表上数据能反映出人员固定费用的变更。公司应每月对变更情况进行统计,根据不同情况的存在对固定成本及兑现利润的影响,可以更高层次的细化了成本投入,细化了各项目的利润兑现,平衡了各项目部的利益所得,既能调动更多人的劳动积极性,也对成本进行了细化管理,使资金支出收入更加明确,细化,加强了资本管理。

综上所述,项目目标利润的确定和调整没有现成的公式,它需要随着企业的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既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也不能刻舟求剑。随着精细化管理的推进,严格考核、及时兑现,体现经营管理的公平、公正、公开的民主化管理,是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愿望,合理调整目标利润可以在保证公司持续盈利、经济总量和效益增长的同时,平衡职工收入,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摘要:本文对项目目标利润的确定和调整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以求教于同仁。

关键词:项目目标,利润,确定和调整

参考文献

[1]、孙思中;《实现公路工程项目利润目标的措施》, 载《公路与汽运》2006年第5期;

特别纳税调整之利润分割法案例 篇2

一、企业基本情况

C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分公司”)是C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公司”)的分支机构。C公司于1992年3月由C集团成员香港C企业有限公司与深圳X公司合作设立。1994年成立了广州分公司,C公司派员管理,独立核算,所得税在广州缴纳。

广州分公司从1994年开业至今,销售收入不断增长,1996至1999年的销售收入保持在5亿多元。2000年开始,销售收入大幅增长,达到7亿元,比1999年增长了33.27%,以后各年销售收入稳定,在7亿至8亿元之间。其中,2002年和2004的销售收入分别达到8.5亿、8.3亿元。1996年至2004年销售收入累计达到62.5亿元,经营状况良好。但该公司利润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发展规模与获利能力不相匹配。除1996年和2001年的销售利润率达到6%以外,其余为1.51%——4.85%。虽然2002年为收入的高峰达到8.5亿元,但销售利润率也只维持在3.10%.1996年至2004年平均销售利润率只有3.51%。

二、主要避税疑点

广州市税务局通过调查认为,该公司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较大,1996年至2004年分别占销售收入的14.38%——20.10%。其中,各年商标使用费分别占销售费用的29%——54%。据统计,该公司1996年至2004年计提商标使用费累计达到4.8亿元,而企业历年利润总额只有2.7亿元,计提的商标使用费占利润总额的1.78倍。

经调查,该公司在1996年1月1日将商标使用费计提标准由原来的按销售总额(含增值税)的3.5%调整至5%,1997年1月1日再次调整至7%.调整的比较随意,且没有提供相关的文档证明来说明提高计提比例的依据,由于该公司自1994年开业至1997年三次提高计提商标费的标准,使商标使用费占销售费用的比例不断提高。

从C国际有限公司网站下载的公司报告中显示,商标使用费的收取方是Y公司,该公司是C国际有限公司设立在开曼群岛,专门用于授权使用商标专利权的公司,注册资本只有200美元。开曼群岛是国际上著名的避税港。因此,广州分公司存在通过提高商标使用费计提比例转移利润的避税嫌疑,是调查的重点。

三、情况调查分析

针对上述情况,税务机关对广州分公司按照全部销售收入(含增值税额)的7%计提商标使用费的合理性进行了调查,发现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计提比例不合理

通过对广州分公司职能和风险的综合分析,广州分公司作为中国地区的实质管理机构,除了负责广州地区的零售业务外,更主要的是负责该品牌成衣在全国的采购供货、批发等业务,负责全国广告宣传的策划和推广,负责全国业务协调有序的开展,负责在各地通过设立分公司或特许加盟店的形式发展业务,并对各地分公司和加盟商实施不同的管理和监督等一系列职能。同时承担了职能的全部风险。

广州分公司并非像企业解释的那样是一个单纯的分销服务提供商。C商标的价值如果有提升(或保持)的话,与被许可人(广州分公司)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是分不开的。但是,广州分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营销支出从未得到回报。为此,广州市税务局认定广州分公司按7%支付商标使用费比例过高。此外由于广州分公司计算商标使用费的口径为含增值税的销售收入,因此经换算的商标使用费实际计提标准为销售收入的8.19%,远高于表面上的7%。

(二)计提基数不合理

广州分公司销售给C集团在外地分公司的货物,如出现退货情况,不是开具红字发票对冲,而是由外地的分公司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以成本价返销给广州分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核算上将该货物作为存货处理并进行再次销售,同时按再次销售价格的7%重复计提商标使用费。此外,广州分公司销售给商场专柜按8折开具发票,但计提商标使用费时则按全额计提。该公司给予商场的折扣作为一种利益的让度,是作为商场利润留在商场的。所以,广州分公司将该部分作为企业销售收入计提商标使用费显然是不合理的。

四、调整方案落实

在税务机关出示的证据面前,企业同意对商标使用费采用利润分割法进行调整。用于分割的利润是广州分公司实际计提的商标使用费4.8亿元。

广州市国税局通过BVD数据库选取了15家与广州分公司业务近似的公司,营业利润率在3.87——7.61%之间,中位值是6.43%。广州市国税局一方面用可比公司的中位值6.43%去测算广州分公司的常规利润,另一方面用广州分公司1996年按5%计提商标使用费后营业利润率仍然达到6.01%,从而认定广州分公司的常规利润在6.43%左右比较合理。由于税企双方对选取可比企业仍然存在不同意见,企业坚持用国家统计局的行业中位值4.78%设定为常规利润率,在税企双方各自做出让步的情况下,最后将企业1997年至2004的常规利润率定在6%。

考虑到广州分公司1996年的营业利润率6.01%已达到常规利润水平,拟对1996年暂不作调整。对企业1997年至2004年尚未达到常规利润的进行调整。在保证广州分公司取得应有的常规利润后,余下的剩余利润作为超额利润在广州分公司与境外公司之间根据各自职能和贡献的大小进行分割。1997

利润调整 篇3

成本占比攀升,利润率明显下降

今年1-7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活动利润31257.4 亿元,同比增长11.2%,比去年同期增加6.1 个百分点;但是利润率为5.31%,较去年同期减少0.32 个百分点。成本占比上升是利润率下降的主因,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主营业务成本较去年上涨0.23 元,而财务费用上涨0.08元,直接挤压了利润空间;而其他各项保持基本稳定。就整个工业而言,工业品进出厂价差收窄、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贵等因素或为影响利润的关键,而税金政策、企业的管理成本及营销支出对利润的影响并不显著。

行业利润结构性回调,重塑利益格局

近年来,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的上涨趋势明显(图1 右),但分门类观察,成本占比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分化(图1 左):制造业中成本占收入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电力热力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成本占收入比呈现积极的下降趋势,采矿业成本占收入的比重大幅上升。后者是带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占收入比上升的关键因素。即便如此,采矿业成本占比依然远远低于制造业、电力热力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从长期趋势看,各工业门类的主营业务效益正在趋于均衡。

进一步分行业观察采矿业(除其他采矿业和采矿辅助业),结构性差异同样明显。2014 年7 月份,大部分采矿行业的成本收入比接近85%(图2 右),主营业务利润率也降到10% 以下,与制造业相近;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依然保持超高的主营业务利润率(35% 左右),四倍于其他行业(图2 左)。

基于我国采矿业,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经营方式、监管机制、定价模式与行业集中度现状,我们认为,这样长时间大幅度利润率下降并不仅仅是由于内外需不振、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外部因素,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对采矿业企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同时,我们注意到,进入2014 年之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率下降趋势放缓(图2 左),大量超高的垄断利润依然留存于行业内部,竞争力不足、市场失灵和生产要素错配可能仍广泛存在。在保持稳定的局面下,能源体制改革应当逐步深入,瓦解固化的利益集团,破除企业对垄断经营的依赖,为我国工业企业营造一个依靠技术进步带动企业效益的市场环境。采矿业利润率的短期下降或许是我国实现提质增效、产业升级和深化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局部阵痛。

融资成本分化,采矿业成本明显上升

财务费用是仅次于主营活动成本外对工业企业利润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从财务费用占主营活动收入的比重来看,工业行业融资成本出现分化:2012 年以来,制造业一直稳定在1% 左右,制造业财务费用增长是与主营活动收入上升相适应的,不存在过快增长;电力热力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保持在4% 左右;采矿业增长迅速,从1.5% 上升到2.1%,融资成本上升明显。采矿业中多为上游资源开采型行业,如煤炭、石油、金属等,这部分行业融资成本上升符合我国工业控产能、调结构、促转型的调控目标。总体上,工业行业融资状况呈现分化趋势,采矿业融资负担加重。

工业企业面临环保政策硬约束

近期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细则出台、政策落地,工业企业结构调整力度将进一步加剧。2014 年7 月,环保部、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住建部和能源局等六部委公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 试行) 实施细则》,标志《大气十条》(国发〔2013〕37 号)正式落地。《实施细则》主要包括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两部分。后者对我国工业发展有直接引导作用,并主要考核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共10 个省( 区、市)。实施内容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清洁生产、煤炭管理与油品供应、燃煤小锅炉整治、工业大气污染治理等十项。《实施细则》的政策效果预计将在2015-2017 年逐步显现。

《实施细则》中的条款指向明确、操作性强,将切实调动地方政府意愿,发展绿色经济、严控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企业、限制污染物排放。同时,工业企业面对的环保硬约束将呈现常态化、制度化、法制化,修正过去的粗放增长模式,将是其唯一出路。最终,这将有助于我国尽快落实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迎来利润增长新常态

浅析净利润的现金流量调整 篇4

以净利润为起点, 通过调整相关项目, 利用现金流量表项目数据的结果, 就能得到产生现金流量的净利润。

第一步, 调整不影响现金流量的损益。

净利润

加: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

无形资产摊销

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减:收益)

结果:净利润1

第二步, 分析存货影响非付现营业成本和其他损益的情况, 对存货项目进行调整。

净利润1

加:存货的减少

结果:净利润2

第三步, 调整往来科目、预计负债对净利润现金流的影响。

净利润2

加:对应损益科目的其他应付款的增加

预计负债的增加

减: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的增加

预收账款的减少

对应损益科目的其他应收款的增加

结果:净利润3

第四步, 调整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影响净利润但不影响现金流量的部分。

净利润3

加:应付职工薪酬的增加

应交税费的增加[“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除外]

结果:净利润4

第五步, 调整所得税费用对净利润现金流的影响。

净利润4

加: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的增加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 (减:增加)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 (减:减少)

结果:净利润5

说明:“净利润5”即为经营活动层次产生现金流量的净利润

第六步, 分析企业的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中既影响净利润又影响现金流量的业务, 将净利润调整为整体层次产生现金流量的净利润。

净利润5

加: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 (减:收益)

固定资产报废损失 (减:收益)

投资损失 (减:收益)

财务费用 (减:收益)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取得的现金净收益 (减:现金净损失)

固定资产报废取得的现金净收益 (减:现金净损失)

当期实现的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

减:偿付当期利息支付的现金

结果:净利润6

说明:“净利润6”即为整体层次产生现金流量的当期净利润

调整前期涉及损益而在当期产生现金流量业务, 是对产生现金流量的当期净利润 (即“净利润6”) 的向前延伸。调整如下。

净利润6

加: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的减少

对应损益科目的其他应收款的减少

应收利息、应收股利的减少

减:对应损益科目的其他应付款的减少

应付职工薪酬的减少

应交税费的减少

应付利息的减少

预计负债的减少

结果:净利润7

调整当期产生现金流量而在后期确认损益的业务, 是对产生现金流量的当期净利润 (即“净利润6”) 的向后延伸。调整如下。

净利润7

加:预收账款的增加

结果:净利润8

“净利润6”与利润表“净利润”的差异是对“净利润”进行现金流量调整的结果, 可以说是权责发生制下的收付实现制, 反映企业当期净利润的有效增长。通过两者的对比, 可以揭示资金与利润的关系。而“净利润5”排除往来资金影响经营活动资金的干扰, 有效反映企业经营层次的成果。“净利润8”是对净利润向前期和向后期的延伸, 而这种延伸是现实和可实现的, 它完整地反映企业实现的经济利益。

对于固定资产、油气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这类预付资产, 是通过折旧或摊销的方式在实现的营业收入中得到补偿, 因此, 为了夯实净利润的现金流量, 应对付现情况下形成这部分资产进行调整。

净利润8

减: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结果:净利润9

“净利润9”体现了更为谨慎的净利润现金流, 能够更好的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

总之, 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 在获取利润的同时还应获取现金收益, “盈利必须辅以良好的现金流入”才是最有利的。通过对现金流量和净利润的比较分析, 可以帮助经营者对收益的质量做出合理的评价。

参考文献

[1]中级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利润调整 篇5

林斌

(江西农业大学经管学院)

摘要:本文结合分解法及公式法的手段,通过引入中间变量“经营活动利润”,将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整个调整过程分解成两个环节,从而全面、细致、简洁地分析出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调整项目中损益类项目、经营性资产变动及经营性负债变动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的调整作用,对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调整过程会有一定帮助,并供从事会计课程教学的同仁们参考。

关键词: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利润,投资活动,筹资活动

自1998年以来,我国企业开始被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并且要求同时编报以直接法编制的主表和以间接法编制的补充资料。由于主表部分各报表项目的意思表达直接、通俗、易懂,能够较好地被理解和接受。但对于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部分,一直都是会计理论界、教学界及实务界中的热点问题及难点内容。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全面地揭示了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揭示又主要是通过部分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项目来综合反映。因此,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所涉及的会计信息是相对综合而复杂的,其所反映出的经济活动信息对于判断企业利润的质量很有帮助。根据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内容可知,在净利润基础上,通过加或减去规定的报表项目金额,即可获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仅仅根据报表的设定内容生吞活剥地强行接受一个个调整项目在表内的计算规定,显然不是合适的。如果不能真正理解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每一个调整项目的由来,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有些项目是加项而有些项目是减项,就无法做到活学活用;若不能真正懂得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各项目应填列金额的编制原理,也就无法有效地阅读和分析这部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如果从教学的角度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是教学的根本。作为师者,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为此,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透析出从净利润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调整全过程,让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初学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现金流量表的调整过程及其内在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应对在复杂的会计报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一、“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关系分解

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内容就是以“净利润”为起点,通过加或减去若干调整项目的金额,最终得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如果只从“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两者的字面上看,很难看出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也就无法探究如何做才能从“净利润”开始调整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便于理解,有必要引入“经营活动利润”这一概念,作为“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两者的中间变量,即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分解成两个环节。其中,第一环节是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的过程,第二环节是在“经营活动利润”的基础上继续调整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这样,“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之间的调整关系也就初步明朗。

二、从“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过程的解析

众所周知,净利润来自利润表,是根据“营业收入-营业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的损失”计算而来,也就是利润表的设计原理。但是,在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思维环境中,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净利润是由“经营活动利润+投资活动利润+筹资活动利润”三部分组成,即“净利润=经营活动利润+投资活动利润+筹资活动利润”(简称公式①)。这种组成划分与现金流量表主表将现金流量划分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及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是完全一致的,是理解现金流量表主表及补充资料的共同假设。于是根据公式①变型,就可以获得“经营活动利润=净利润-投资活动利润-筹资活动利润”(简称公式②)。公式表明,只要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将含在净利润中的“投资活动利润”及“筹资活动利润”调整出去,剩下的就是“经营活动利润”。

对于“投资活动利润”,主要来自两个内容,一是对外投资,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及长期股权投资这四大金融资产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若亏损则为投资损失),也就是在利润表项目中反映的“投资收益(减: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损失)”;另一部分内容是对内投资,即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及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及收益,其在利润表中对应的项目主要是“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因此,“投资活动利润=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简称公式③)。

对于“筹资活动利润”,其内容相对简单,主要是存款利息收入减去企业当期借款费用中费用化的部分后的净额,其在利润表中直接以“财务费用”项目列示(这里假设利息收入小于借款费用中费用化的金额,下同),即“筹资活动利润=-财务费用”(简称公式④)。因此,将公式③及公式④代入公式②可得“经营活动利润=净利润-(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财务费用)”,经化简可知“经营活动利润=净利润+投资损失(减: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财务费用”(公式⑤)。由于公式⑤中除“经营活动利润”外的其他项目均可从利润表中分析获得,由“净利润”为起点调整得到“经营活动利润”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从“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过程的解析

通过前文所述,第一环节的调整过程还算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对于第二环节的调整过程,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找到了方法,理解起来也就不难了。本文继续通过项目分解的思路探讨这一问题。

根据上图所示,“经营活动利润”=A+B-C-D(公式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E+F-G-H”(公式⑦)。其中,A代表本期收到现金的经营活动收入,而E代表本期确认为经营收入的现金流入,即A和E代表的都是“本期确认的经营收入”与“本期发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的交集,因此有“A=E”;同理,还可知“C=G”。于是,令“⑥-⑦”可得“经营活动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A+B-C-D)-(E+F-G-H)”,又因为“A=E”且“C=G”,化简可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活动利润-B+D+F-H”,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活动利润-本期未收现的经营收入+本期未付现的经营费用+未确认为本期经营收入的经营现金流入-未确认为本期经营费用的经营现金流出”(公式⑧)。这样,就完成了第二环节的调整,最终获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四、第二环节具体调整项目透视

根据公式⑧可知,第二环节将“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中,应调整加上“D”和“F”、同时调整减去“B”和“H”。那么,这四项具体分别代表哪些调整内容呢?

1、关于本期未收现的经营收入(B)之透视 所谓“本期未收现的经营收入”,就是指虽在本期确认、但在本期未因此收到现金的经营活动收入,即因该经营性收入的确认所产生的现金流入是发生在前期或后期。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收入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非现金项目,贷:经营收入”。这里的“非现金项目”如果具体到用会计科目来表达,则可以是“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收账款”等。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借方科目,则有“B=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等。这样,就弄清了为什么这类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减项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了。

2、关于本期未付现的经营费用(D)之透视 所谓“本期未付现的经营费用”,就是指虽在本期确认、但在本期未因此支付现金的经营活动费用,即因该经营性费用的确认所产生的现金流出是发生在前期或后期。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费用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经营费用,贷:非现金项目”。这里的“非现金项目”如果具体到用会计科目来表达,则可以是“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预付账款”、“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负债”、“累计折旧”、“累计摊销”、“长期待摊费用”、“原材料”、“库存商品”、“递延所得税资产”、“资产减值准备”等。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贷方科目,则有“D=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存货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资产减值准备”。这样,就弄清了为什么这些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加项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了。

3、关于未确认为本期经营收入的经营现金流入(F)之透视 所谓“未确认为本期经营收入的经营现金流入”,就是指虽在本期获得经营现金流入、但未在本期确认为经营活动收入的现金流入,即因该经营现金流入所产生的收入是在前期或后期才被确认为经营收入。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现金流入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现金项目,贷: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收账款等”。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贷方科目,则有“F=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这样,就弄清了为什么这类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减项及其所包含的内容了。

4、未确认为本期经营费用的经营现金流出(H)之透视 所谓“未确认为本期经营费用的经营现金流出”,就是指虽在本期发生经营现金流出、但在本期未因此确认经营性费用,即因该经营性现金流出所产生的经营性费用是在前期或后期才被确认为经营性费用。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性现金流出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负债、原材料、生产成本、库存商品、递延所得税资产等,贷:现金项目”。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借方科目,则有“H=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存货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等。这样,即弄清了为什么这类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减项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了。

六、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调整过程的最终形成

将代表“经营活动利润”的公式⑤及分别代表“B”、“D”、“F”和“H”的调整项目代入公式⑧,可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投资损失(减: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财务费用-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资产减值准备+存货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存货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经化简可进一步得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投资损失(减: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财务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存货的减少(减: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减: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减:减少)”,该计算过程正是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全部调整过程的公式化表现形式。

七、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调整过程总结

1、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可以折分成两个调整环节,即先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再将“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2、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的过程中,只需将投资活动损益及筹资活动损益调整出去,主要涉及“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及“财务费用”等科目核算的内容。

4、将“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过程中,只需要调整除现金类科目以外的经营性资产及经营性负债类科目的变化金额。其中,经营性资产的增加及经营性负债的减少在调整中为减项,经营性资产的减少与经营性负债的增加为加项。若要简化记忆,则无论是经营性资产还是经营性负债,只要其变化应记在借方,即为调整的减项;只要其变化应记在贷方,即为调整的加项。

5、调整过程中必须牢记“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负债”与“非经营性负债”的区分。

参考文献

利润调整 篇6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是反映上市公司盈利状况的主要财务指标。净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核算的, 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经营成果的数据指标。现金流量则是以第三方机构———银行提供的数据为依据, 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形成的, 反映企业现金的变动情况及结果的数据资料。由于所依据的核算基础不同, 两个指标经常存在差异。而这样的差异往往会使投资者在进行报表分析和投资决策时无所适从。近年来, 不乏媒体曝光国内外诸多公司用各种手段虚构利润, 提供虚假的净利润信息, 或为完成利润产值指标, 或为保持上市资格, 或为操纵股票价格以谋取暴利。这一现象使市场上的投资者普遍对相关财务指标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用性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 也引起了我们对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净利润的项目调整的思考和研究。

2 项目分类与调整

2.1 提出假设

为了更好地理解调整项目的意义, 不妨首先建立以下三个假设:

假设一:企业内部所有影响净利润的项目都属于经营活动项目。

假设二:企业内部所有的经营活动收入、费用项目都将以现金方式核算。

假设三:企业所有以现金方式结算的收入、费用项目都于当期完成收付, 同时当期发生的所有现金收付都确认为当期的净利润项目。

2.2 分类与调整

基于以上三点假设, 对现金流量表附注中经营活动的各个核算项目逐一进行比较、分析, 将不满足于假设条件的项目依次剔除, 以此将经营活动的所有项目 (共16项) 分成三类。

2.2.1 不满足假设一, 即:涉及现金的损益项目, 但现金流量不计入经营活动现金流动

(1)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

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发生的损益, 属于投资活动产生的损益, 不属于经营活动产生的损益, 所以, 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 需要予以剔除。如为损失, 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 应当加回;如为收益, 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 应当扣除。

(2) 财务费用。

在实务中, 企业的“财务费用”明细账一般是按“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或“投资活动”设置的。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中不属于经营活动的部分, 应当将其从净利润中扣除。

(3) 投资损益。

企业发生的投资损益, 属于投资活动产生的损益, 不属于经营活动产生的损益, 所以, 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 需要予以剔除。如为净损失, 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 应当加回;如为净收益, 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 应当扣除。

2.2.2 不满足假设二, 即:不涉及现金的损益项目

(1) 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 包括在利润表中, 属于利润的减除项目, 但实际并没有发生现金流出。所以, 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 需要加回。

(2) 固定资产折旧、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

企业计提的相关折旧、折耗损失, 是一种非付现成本, 并不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应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将其全部加回。当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包含在存货中时, 虽然未影响净利润, 但是增加了存货, 这里也将其加回, 然后在“存货的减少 (减:增加) ”项目中再将其以相同净额扣除, 形成自动平衡。

(3) 无形资产摊销。

企业的无形资产摊销也是一种非付现成本, 调整思路同“固定资产折旧”, 均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将其全部加回。

(4) 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企业的长期待摊费用摊销也是一种非付现成本, 调整原理同“固定资产折旧”, 应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将其全部加回。

(5) 固定资产报废损失。

固定资产报废损失计入了营业外支出, 使净利润减少, 但这部分损失并没有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所以应在调节净利润时加回。固定资产盘亏的处理, 也会影响净利润, 使净利润值减少, 也应在净利润基础上加回。

(6)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使净利润减少, 但这部分损失并没有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所以应在调整时加回。

(7) 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

本项目可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的 (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的差额填列。

(8) 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

本项目可根据“递延所得税负债”账户的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的差额填列。

2.2.3 不满足假设三, 即:权责发生制核算下的运营资金的变动

(1) 存货减少。

存货的增减变动一般属于经营活动。存货增加, 说明现金减少或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存货减少, 说明销售成本增加, 净利润减少。所以在调节净利润时, 应减去存货的增加数, 或加上存货的减少数。在存在赊购的情况下, 还应通过调整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减变动来反映赊购对现金流量的影响。若存货的增减变动不属于经营活动, 则不能对其进行调整, 如对外投资减少的存货, 接受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等业务。

(2) 经营性应收项目减少。

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减变动一般属于经营活动。经营性应收项目增加, 说明收入增加, 净利润增加, 但实际的现金流量却没有增加;经营性应收项目减少, 说明现金增加。所以在调节净利润时, 应减去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数, 或加上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数。若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减变动不属于经营活动, 则不能对其进行调整, 如收到客户以固定资产抵债业务减少的应收账款等。

(3) 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

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减变动一般属于经营活动。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 说明存货增加, 最终导致销售成本增加, 净利润减少, 但实际的现金并没有减少;经营性应付项目减少, 说明现金减少。所以在调节净利润时, 应加上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数, 或减去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减少数, 若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减变动不属于经营活动, 则不能对其进行调整, 如债务重组业务中以固定资产抵债减少的应付账款等业务。

3 实例分析

3.1 数据计算

以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为对象展开研究, 运用以上分类和调整的研究方法, 结合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2012和2013年度的现金流量表附注, 运用数据对该企业这两年的经营活动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 综合分析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资金运转情况。

3.2 数据分析

通过对上述表格数据调整后的结果,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3.2.1 纵向比较 (分析2013年度数据)

(1) 类别一, 即不满足假设一的各个项目中, 投资损失是主要影响项。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国内投资市场发展有所受阻, 该公司的投资损失导致了大量资金流出企业, 使企业的运营资金减少, 不利于企业的资金周转和生产经营。

(2) 类别二, 即不满足假设二的各个项目中, 固定资产折旧、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是主要影响项。可以推测, 该企业会计核算注重谨慎性原则, 折旧费用计提较多;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家用电器为主的生产型企业, 企业注重生产技术和设备机器的更新换代, 固定资产等维修改良周期较短, 折旧计提额较大。此外, 资产减值准备、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也是其中的主要影响项目。但这些项目不涉及到实际现金的流出, 只会使得企业内部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少。

(3) 类别三, 即不满足假设三的各个项目中, 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是主要影响项。这一现象说明, 企业应付金额增加, 企业购入了更多的生产资料、设备机器等存货, 有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可能性。但企业应付项目相比前一年有增无减, 可以推测该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 现金不足, 负债累累。此外, 经营性应收项目有所增加, 说明企业的销售收入变现率低, 有钱要不回, 可能是企业的产品落后、质量下降、售后维护不到位等原因所致, 这也是导致企业的生产环节资金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

3.2.2 横向比较 (分析2013年度与2012年度数据差额)

通过上表中各项2013年度与2012年度的数据差额比较,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2013年度的净利润相比较2012年度增加了27.31%。净利润的增加反映了企业经营业绩有所上涨, 企业的运营资金有所增加, 所有者权益增加, 企业整体来看的运营趋势是良好的。

(2) “涉及现金的损益项目, 但现金流量不计入经营活动现金流动”一类负值较大, 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总和影响最大。此项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财务费用、投资损失, 这两项都是负值, 说明企业筹资、融资过程中的现金流出量较大, 投资受损, 导致企业现金流出, 周转资金减少, 企业运营受阻。

(3) 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的情形, 如果一项费用被列入了递延所得税资产, 就会冲销一部分费用, 使得费用比原来减少, 所以利润会增加。

(4) 两年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 该企业经营性应收项目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 推测该企业现金收入能力有待加强, 现金收付率有待提高。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 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不断推进科技研究, 降低生产成本, 扩大市场营销和宣传, 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或者研究新型产品, 发现新市场, 积极开发市场竞争蓝海。

(5) 该企业可以考虑未来发展迎合时代进步和城市发展的需要的业务。企业管理者应认真分析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和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领域, 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 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迎合市场进步的潮流, 积极开拓新兴的科技市场, 以保证企业充足的经营活力和长久的发展潜力。

4 结语

准确分析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项目调整, 是大多数上市公司保持其市场竞争力的一项必要举措。一方面, 若一家上市公司净利润远大于现金净流入量时, 该公司往往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因此, 投资者往往更关注现金流量的信息。但若一味追求经营现金流入量, 则可能会偏离公司的经营目标, 有碍于公司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从而不利于其长久发展。另一方面, 分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项目调整, 有助于政府、市场及相关专业机构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再者, 有助于公司管理当局更透彻地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 更科学地进行决策, 更高效地加强管理;有助于投资者更客观地评价公司的经营业绩, 更正确地改善投资决策, 有效防止内部操纵行为, 有助于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尽管这样的项目调整在各个上市公司的作用有所差异, 但它都应贯穿于整个财务分析的始终, 在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里处于核心地位, 对企业、国家乃至整个社会利益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我国各大上市公司应积极重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项目调整, 共同营造一个长期稳定、长远发展、长治久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孙宇明.浅析现金流量表的重要性[J].经营管理者2011, (16) :14-16.

[2]孙志浩.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新探[J].财会通讯, 2010, (7) :28-31.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9) :277-279.

[4]刘永泽, 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 (第三版) [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436-441.

上一篇:亚急性实验下一篇:我国劳动争议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