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互教学

2024-06-15

网络交互教学(精选十篇)

网络交互教学 篇1

1.1 研究背景。

基于网络的翻译教学也称信息化翻译教学,是指“在翻译教学中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地开发和整合信息资源,开放性地优化和活化教学内容,从而达到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翻译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过程”。它顺应现代信息技术与翻译课程整合的国际翻译教学主流趋势,也符合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版)提出的英语教学新模式。

国内外学者对信息化翻译教学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探索。他们的研究大致可归为三类:(1)构建信息化翻译教学的理论基础(Kiraly, 2000;万宝林,2003;杨柳,2005;师新民等,2006); (2)设计信息化翻译教学的教学模式(陈洁,2005;黄洪,2006); (3)尝试现代信息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这些研究奠定了信息化翻译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证明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与翻译教学整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开创了中国翻译教学的新局面。

但上述研究均忽略了翻译网络教学环境下学习发生的核心因素———教学交互。伴随“建构主义”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交互的重要性日益引起国内外翻译教学界的重视。Kiraly等西方学者和刘宓庆、穆雷等国内学者均提倡将翻译教学视为增强学生翻译自主能力的动态性的交互过程。计算机网络不仅能使学生共享多媒体资源,而且能很好地支持师生和学生间的教学交互。与面对面的交互相比,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交互具有交互形式多维、交互时空灵活、交互对组可变化、交互对称性可选择和交互信息可永久保存等特点。应用于翻译教学,上述特点可以克服单一依赖纸介学习资源和课堂教师面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局限,为师生和生生提供更加开放、灵活的互动对话环境,也有助于展示学生的翻译过程,或实现师生共同构建译文,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建构能力,从而提高翻译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本研究聚焦基于网络的翻译教学交互,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实现利于学生翻译知识和能力自主建构的师生和生生交互,为更有效地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翻译教学的整合提供参考。

1.2 研究问题。

网络交互主要分为同、异步交互,不同的网络交互工具可以分别支持这两类交互方式。本研究旨在调查下述问题:

(1)基于网络的翻译教学中学生间同步交互质量如何?

(2)教师参与对学生间同步交互有何影响?

(3)学生间同、异步交互有何差异?

2. 研究方法

2.1 抽样。

选择某网络教育学院2008年秋季参加“汉英翻译”课程学习的“专升本”英语学历教育3年级的成人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基于虚拟课堂的同步交互中翻译学习者的教学交互水平。

在课程学习中,学生每两周有4个小时的面授辅导课程,课下完成翻译作业,并通过虚拟课堂就作业进行实时在线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上传问题或译文;提出问题,或回答他人问题;浏览他人的翻译习作,并和自己的译文作比较;表达观点和与他人商榷。

研究对象被随机分成A、B组,每组15人,分别在虚拟课堂就同一篇翻译作业进行1小时的讨论,每组举行4次讨论,涉及4篇作业。A组有教师参与,B组由学生自主讨论。

2.2 测量工具。

目前各种网络同、异步交互工具都能通过线索的形式记录所有成员参与讨论的内容和结构,可为基于内容分析法的评价研究提供完整的交互内容。

为与基于网络的翻译教学中异步交互质量进行比较,笔者采用Gunawardena的线索解析模型作为网络同步交互质量的评估工具。它将交互水平主要分为5个阶段:

(1)知识的分享和差异的呈现。成员交流观点,相互提问,描述讨论主题。

(2)分歧的发现和观点的分析。成员试图找出观点中的分歧,提问并回答问题,进一步阐述主题。

(3)知识的共同建构。成员协商讨论,通过提出新的观点或者整合各种观点,实现知识的共同建构。

(4)新知识的检验和修订。成员利用个人经验、收集的信息检验和修订新构建的知识。

(5)新知识的运用。成员达成共识并适当运用新构建的知识。

笔者运用此模型对翻译教学中学生间的网络交互进行内容分析,按照交互阶段将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类研究。

2.3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包括描述性统计和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分析A、B两组研究对象在不同交互层面的差异。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基于网络的翻译教学中学生间同步交互质量。

学生间交流中学生的主动性问题受到Kinginger的关注,他通过使用Van Lier的编码方案 (1) 对学生对话中的主动性特征进行编码分析,以探究学生在对话中的主动参与程度。因此,在评判基于网络的翻译教学中学生间同步交互质量时,笔者以译文讨论中学生的话轮转换为单位来衡量交互数量。

A、B两组在交互水平5个阶段和情感交流层面的交互数量如表1所示。

与基于网络的异步交互研究结果一致,A、B两组的交互水平主要集中在第1和第2阶段,少部分达到第3阶段,更少达到第4和第5阶段。在此基础上,笔者利用SPSS软件从上述6个层面检验了A、B组间的交互质量差异程度,选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注:*—P小于或等于0.05;**—P小于或等于0.01。

结果表明:

(1) A、B两组在6个层面的交互上均呈现显著差异;

(2)在译文/法的分享和比较和情感交流层面,B组的交互数量大于A组;

(3)在其余4个层面,A组的交互数量均大于B组。

笔者发现,鉴于网络教学环境下师生和生生间的准分离状态,网络学习者比校园学习者承受更严重的孤独感和焦虑感,因而他们非常珍惜和享受与教师或同学的任何实时交流机会。在没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学生间的交流更容易倾向个人情感交流,因此B组中情感交流的交互数量明显多于A组。同时在B组中,因为没有教师参与,交互过程缺乏引导和监控,所以交互水平更多地停留在译文/法的分享和比较阶段,未能向更高阶段发展。而A组在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下,学生在第2至第5阶段的交互数量显著高于B组。整体而言,A组的交互数量和质量都胜于B组,这说明教师参与对学生间基于网络的同步译文交互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调查教师参与对学生间同步交互质和量的影响。

3.2 教师参与对学生间同步交互的影响。

实验结束后笔者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教师参与对交互质量的影响。问卷与异步交互实验中的问卷一致。如表3所示。

注:每题的选项均按照“李克特 (Likert) 五分量表”的形式从 (1) “非常不同意”到 (5) “非常同意”分级, 平均值高于3表示多数学生持肯定态度, 平均值低于3表示持多数学生持否定态度。

统计结果表明,在同步交互中,学生对教师参与的期望和认可程度与其在异步交互中非常接近。例如教师参与学生的翻译过程,在同步交互中研究对象的认同程度为4.40,在异步交互中研究对象的认同程度为4.35。翻译教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由传统教学中侧重对学生的翻译产品———译文的关注转而到对学生的翻译过程———译文建构的关注。在同步交互中,教师可以直观地展示对学生译文的修改过程,将个人翻译思维的变化和各种翻译技巧的实际操作更直接地传达给学生,促进学生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翻译能力的发展。在及时获得教师反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期待教师关注自己的翻译过程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热情等方面,研究对象也持较肯定的态度。

3.3 学生间同、异步交互差异。

学生间同、异步交互差异如表4所示。

注:*—基于网络的同步教学交互实验组;**—基于网络的异步教学交互实验组。

鉴于交互工具和时间的差异,笔者主要比较网络环境下学生间同、异步交互在上述6个层面上的百分比差异,而非绝对数量差异。

A1、A2组均有教师参与,前者以虚拟教室为网络同步交互工具,后者以论坛为异步交互工具。两组的相似之处在于第1至5阶段的交互比例呈逐次递减趋势;两组间最明显的差异是同步交互中出现一定比例的情感交互,而异步交互中则没有。这一对比结果说明学生的学习交互能力并未明显受到交互工具改变的影响,而可能与交互意识和能力相关。同时,因为同步交互更接近面对面的人际交互,人际交互中常见的出于礼貌或维系感情功能的情感交流在同步交互中出现更多。此外,同步交互中的“秘谈”功能保护了交互双方交流的私密性(只有主持教师可以看到),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学生间就一些感兴趣的私人话题进行交流。所以在没有教师参与的B1中,情感交互的数量大于其它3组。

B1、B2组则均没有教师参与。两组中学生的交互水平也主要停留在第1、2阶段,但B2组在这两个阶段的交互数量略高于B1组。这主要因为B1组的交互更偏向情感交互,此类交互占据了交互总量的1/3,而B2组的交互更集中对主题———翻译作业的讨论。

有教师参与的两组在5个阶段的交互总量大于没有教师参与的两组,并在第3至第5三个更高层面的交互数量略多,说明教师参与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间网络交互的水平。

4. 教学应用意义

通过对比基于网络的翻译教学中学生间同、异步交互实验的结果,笔者发现,首先,学生的交互能力不足,主要停留在译文的表层比较层面,而较少向译文的评判、改进和新译法的探究与协商等更高阶段发展。其次,学生对教师参与和指导他们的交互具有较高期待。最后,同步交互对学生的情感支撑作用显著优于异步交互,但后者在促进学生的翻译知识和技能分享和建构方面胜于前者。

笔者在实验基础上就基于网络的翻译教学中实施同、异步交互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有助于实现具有教学意义的高质量交互。

4.1 提高交互有效性。

基于网络的教学交互效果有赖于两类因素。

4.1.1 交互起点。

学生必须拥有并能维持对同一学习问题的关注,希望通过讨论对所面临的困难及可行的解决方案达成明确共识,因此在翻译课程的网络教学交互中适宜使用“任务协作型”教学策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员分工明确且彼此联系,共同完成翻译任务。该策略可有效地促进学生翻译技能的自主建构和沟通协调能力的发展,符合现今社会对译员素质的要求。它与网络交互相结合能提高学生间的交流频率与水平,是实现高质量网络交互的一个重要方法。

4.1.2 交互过程。

教师和学生是影响这一过程中的信息交流的两大主要变量。为有效进行教学交互,学生需要清晰地表达观点,同时准确理解对方信息,并有一定的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能力,以推进交互向更高的层次进展。另外,一些社会和个性因素也会阻碍学生参与交互,如担心别人笑话或不愿反驳他人意见等。因此为保证网络教学交互的质量,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并实施有效的教学干预。笔者认为教师参与对提高网络教学交互质量非常重要。实验表明,无论同步还是异步交互,当学生刚开始进入网络交互环境时,其交互水平较低,非常需要教师的培训。教师是交互的设计者、组织者和评价者,要引导和调控学生交互,以促进交互向更深层次发展,学生也希望及时得到教师的支持和评价,以激发他们的交互热情和提高交互能力。

4.2 协调使用同、异步交互。

翻译网络教学同步交互的实验结果与前一阶段异步交互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这两种交互方式在教学功能方面具有一定差异。同步交互更容易激发学生间的自由讨论和情感交流。学生在没有教师参与的同步交互中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可以根据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决定是否发表意见和发表什么意见,不必担心自己的表现可能会成为评价的依据。学生在绝对轻松的同步交互环境中更愿意表达真实的观点,容易成为主动学习者。虽然学生在同步交互中可以进行实时交流,但这种实时因网速或键盘操作等原因会产生一定的延迟。计算机技术熟练的学生在同步交互中往往占据更多主动。此外,长时间注视计算机屏幕也易引起疲劳,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上述两点都会影响同步交互的质量,所以在进行同步交互的教学设计时需考虑减少这些负面因素,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异步交互中,学生由于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思考他人观点并组织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可以引起较深层次的交互。但同时学生由于可能得不到及时反馈而对交互减少兴趣。异步交互的时空隔离状态也容易使学生忽略别人的存在,只关注自我观点的表达,导致交互水平降低。因此,在选择网络教学交互方式时应考虑将两者结合,扬长避短,协调使用。

4.3 重视替代交互的作用。

有研究者发现交互不仅可以通过参与交互发生,而且可以在观察或听取他人的交互过程中发生,即替代交互。由于软、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真正能够参与交互的机会很少,技术支持的交互行为也有限。因此替代交互对于解决网络教学中交互机会不均等的现象具有重要意义。解决方案包括将交互内容制作成学习资源,放置在可供学生登陆使用的网络学习平台上或制作成光盘发给学生,以及将交互过程通过网络教室直播给没有机会参与实时交互的学生。

交互对于学生翻译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成为国内外翻译教学界的共识。现代信息技术为翻译教学交互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实现手段,但网络环境下翻译教学交互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仍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理论模式尚未建立,交互的理想人数,教师介入的适宜程度,以及课程特征对交互的要求和影响等实践问题也有待更深入的探讨。笔者希望基于网络的教学交互能够获得更多关注和研究,令信息化翻译教学科研与实践更上一层楼。

摘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交互是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现代信息技术极大丰富了教学交互的途径, 但目前尚缺乏针对网络环境下翻译教学交互设计、实施和评价的系统理论和实践探索。本研究聚焦基于网络的翻译教学同步交互的案例, 旨在探究翻译学习过程中学生间网络同步交互的质量和规律, 并将其与网络异步交互比较, 为信息化翻译教学中有效交互的实现提供建议。

网络交互教学 篇2

安徽省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 汪文华

虽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培训者可以依托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通过讲解、示范、讨论、指导等方式,引导学员理解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引导学员的教学技能自我训练。但是,教师培训低效的问题一直存在。观察教师培训,不难发现以下几个方面是制约教学有效性的几个主要原因。

一、制约培训教学有效性的原因

1.对话不充分。由于培训者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情感、态度、性格等方面的原因,无法形成立体的交往、有效的对话。培训课堂通常出现培训者讲授的“一言堂”局面,交往和对话是“点”对“面”:培训者──全体学员(其实,教学对话是不存在的)。又由于设施的、技术的、时间的限制和学员的学习的主动性不足等原因,适时无法实现,使得培训教学几乎不存在对话,或者对话不充分。

2.认识不全面。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各科教材一标多本,教学实践日益发展,而培训教材不可能包容兼蓄、与时俱进,加上教材编写者的自我学术见解,使得培训者的教学如果仅仅依据教材进行教学,会导致教学的片面性。由于培训者、学员本身知识视域的限制,加重了对新课程教学认识的片面性。

3.功能较单一。教师培训课程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由于教学条件的、培训者观念的原因,培训者往往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注重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偏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很少关注教学技能的系统训练,忽视学员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解决制约的方法探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寻求一种多方位、全面获取信息,多维、立体地交往信息,能够有效实施技能训练的途径,以提高培训的有效性。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利用教育博客、播客,专业聊天室,BBS等实现信息交互,已经逐渐成为培训者、学员的交往方式之一。基于网络,通过交互平台,使提高培训教学有效性有了一种选择。

(一)构建学习共同体

一般根据课程、班级和培训者的情况,以及学员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需求,构建基于课程,或基于班级,或基于培训者的学习共同体,有博客、播客、聊天室、BBS等形式。学习共同体,可以是封闭的,面向本课程,或本班级。也可以是开放的,面向班外,邀请在职教师、教研人员、课程专家等的加入,允许学科课程之外的人员参与。

1.博客和播客

在学校网站建设教育博客,也可以依托其他网站建立培训者、学员个人的博客,如新浪网、新思考网、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等,建立一个博客群组或圈子,并赋予一个名称,如“小学语文教学”。培训者、学员双方可以通过发表自己的博文,阅读他人博文发表评论、留言,实现师生间的交往。

有的网站在个人博客上,建有“播客”。通过播客,培训者可以上传视频,供学员观看。上传的视频,可以是课程专家的专题讲座、课程教学视频、中小学教学片段。学员观看后,可以通过发评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后感受及引发的思考等。有条件的学员也可以上传视频,如课堂教学片段,供大家分享和研讨。这种方式,有利于进行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

2.专业聊天室

培训者借助于QQ、新浪UC等建立自己的专业聊天室,引导学员加入聊天室团队,通过文本、语音、视频、网络电话等方式开展教学观摩、主题研讨、协同备课等活动。

比如,在新浪UC中建立“小学语文教学”团队,培训者担任管理员,并吸纳学员参与聊天室的管理。要求培训班学员加入“小学语文教学”聊天室,参加聊天室活动。聊天室管理人员制定活动计划,统筹安排活动,确定主题、主持人、时间等。通过UC的专业聊天室,播放讲座、课例等,供学员观看,即时和观后围绕视频进行聊天(交流)。确定研讨主题,如“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方法谈”,组织学员展开聚焦主题的交流研讨活动。搜集有关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组织学员进行网络集体备课,等等。培训者、学员之间,还可以借助聊天室的“对聊”“网络电话”等进行私人聊天,比如学员就教学问题与培训者对话,与同学对话。从而实现多维的、多方式的交流互动。

3.BBS

利用学校网站或借助其他网站上的专业“论坛”,开展师生广泛的交往。在论坛上建立一个版块,如“小学语文教学”,培训者担任版主,引导学员发帖、回帖,开展语文教学方面的交流活动等。

学员可以围绕培训者所发帖子,通过回帖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学员发帖提交自己将自己的问题,如课堂教学的问题,课后的思考练习,教学实习中遇到的难题等等,培训者和其他同学共同研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智慧共享。

(二)实现交往互动

形成全班学习共同体,为师生间的广泛交往奠定了条件和技术的支持。通过网络交互平台,可以进行协同备课、资源共享、教学研修等活动,提高培训教学的有效性。

1.协同备课。培训者将自己的讲稿、教案提前在博客或BBS上发布出来,供学员学习。学员阅读后,提交自己的对培训者的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以利培训者修改。学员有了课前的预习,培训者有了对教学的再次设计,课堂教学就能够围绕重点、难点展开。

课后,培训者可以通过聊天室,与学员交流,获取学员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进行课后备课。这样的适时聊天,可以促进学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巩固,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还有利于培训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资源共享。培训者围绕所教学的内容,自己搜集教学资料和学员搜集学习材料,将拓展资料(或网络链接)发在博客上、BBS上,也可以将链接地址发在聊天室的文本交流区,引导学员课前和课后阅读,以补充教材的不足,丰富学员学习的资源,使教学材料更加全面。课前,对拓展材料的阅读可以使学员全面认识将学知识的。学员课后的阅读,可以延伸课内学习。课前、课后的阅读的同时,学员可以通过发布评论、回帖等,与培训者、与同学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等,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不仅师生提供的拓展资料是教学资源,培训者的回帖、评论,学员的回帖、评论,也是可贵的教学资源。师生在阅读帖子、评论的同时,也就是在共享资源,分享智慧。

3.教学研修。培训者通过博客、BBS布置作业,引导学员撰写教学设计片段、教学小论文等。教学小论文,可以写自己的实习反思、教学实习叙事、观课随笔等等。培训者、同学,对教学设计片段、小论文的评论,可以较有效的改进学员的教学设计,较深入地研究教学问题等。通过培训者与学员、同学与同学的合作研讨,既培养了师生的合作习惯,沟通师生情感,也有效的提升学员的教研能力。

培训者还可以通过播客播放教学讲座、教学课例等,学员也可将自己搜集的视频资源在播客上播放,在培训者的组织下,学员观看讲座,开展观课、议课等活动,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员的教学研究技能等。

基于网络交互的教学模式改革 篇3

关键词:任职教育;网络交互

培养和提高学员能力素质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学员在短时期内是否能够胜任岗位,具备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它更多的是关注于培养学员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近年来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影响日渐深入,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发挥网络交互的优势是我们在教学实施中重点要考虑的问题。[1]

1.任职教育课程教学特点和现状

1.1任职教育的特点

任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具有周期短、强度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

训时间有限,因而课程的周期设置普遍较短。例如普通高等院校的通信课程普遍设置在50~80课时,而任职教育中通信课程可能只有20~30个课时。一方面,专业课程通常需要深厚的理论背景做支撑,需要考虑到大量知识资源的综合和灵活运用;另一方面,由于课程周期短,也加剧了吸收消化的难度。任职教育面向各个具体的部门和岗位,重在将理论应用于各种工程结构的设计和设备的使用,应用性强。

对象普遍具有相关专业基础,并且在部分领域表现优异。经过征选的学员自身具有学习主动性,对于投身岗位,献身建设具有良好憧憬和充足动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虽然专业相近,但仍不能忽略不同专业在岗位应用上存在着缺失。原所属不同专业的学员的优劣势学科基础分布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原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员可能对硬件电路不甚了解。

1.2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任职教育的特点上来看,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必然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

1.2.1对象不同,重点不一

课程涵盖的内容广泛,周期短,不能面面俱到,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分配知识的重点。而对象的专业差异造成适合不同对象成员的重点可能大相径庭,容易构成顾此失彼的局面。

1.2.2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足

背景不同,各有所长,如果采用统一的方式授课,无疑是一种浪费资源,会出现部分学员浪费时间的在已有知识上,而其他学员吸收不良。所以,必须要发挥学员在擅长的领域的优势,让个人智慧尽可能转化为集体智慧。

2.网络交互的优势

2.1高效性

网络的开放性和网络资源的丰富使得学员可以随时地、尽快地认识到缺失的知识和环节,捕捉薄弱点,逐个击破,能够尽快地查漏补缺。

2.2反馈充分及时

通过网络提供给学员的开放式交流园地,可以使教员充分及时了解学员情况,把握节奏。通过网络交互加强师生联系,指导教员可以更加细致准确地了解学员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可实时地调整课程进度和内容,有的放矢。

2.3流通可利用资源

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多渠道的知识来源,充分发挥资源互补,可加强学员与学员之间,往届学员与本届学员之间,以及任课教员与学员之间和其他教授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这样可以使学习者起点更高,避免一些弯路。

2.4激励性

无形的鼓励机制,增强竞争。学员通过了解他人情况,特别是一些进步快、吸收好的例子作为典范能够形成竞争互助的风气,有利于学员素质的提高。

3.网络交互教学模式构建

3.1总体教学设计

根据前文中对课程特性的分析和学员特质的了解,要尽可能帮助夯实知识基础,充分引导和发挥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拟采用课堂教学为主、实验教学、开放式网络教学为辅,综合一体化、面向过程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辅以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通过开放式网络教学的模式,让同学们在开辟的课程专业网站上,完成后期的实验验证及自主性设计,并在设置论坛中互助、讨论。

教师通过网站实现对课程、实验的全程跟踪、全程指导和全程管理。

3.2网络资源辅助

所谓网络资源辅助具体内容如下:

构建专用的学习网站,网站应包括课程教学板块、基础支撑板块、表彰栏和讨论区五大板块,各版块的具体分工如下;

3.2.1课程教学板块

教学板块分为指导单元和模拟实践单元。

①指导单元

单元中,教员负责登入课程的相关介绍、课程安排。对每次课对学员的学习方法给予一定的指导建议,如如何在课堂上把握重点,对于难点知识如何理解。在这里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的学科基础、专业背景和个性特征来划分不同的培训内容,并根据逐步深入了解的学员学习情况更新。

②模拟实践单元

该单元主要负责提供与课程中技术相关的仿真题目,并通过单元设置的常见问题分析和典型错误案例,引导学员在课余按进度完成课程的研究。

3.2.2基础支撑板块

设立基础支撑板块,主要提供相关的基础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如随机过程、非线性电子线路,编码理论等等。一方面有助于学员对本课程的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有兴趣的学员扩展知识面。

3.2.3表彰栏

网站设置表彰栏,将学员发表的成功案例作为示范文件,激励学习积极性,并可以给其他学员(甚至下一届学员)的学习起到借鉴学习的作用。

3.2.4讨论区

提供给学员进行信息反馈和探讨交流。例如,不懂的例题,作业、仿真中碰到的问题等等。解答由教员或其他学员都可完成。设置讨论区旨在能够更及时地答疑解惑,促进互帮互学的风气的形成。

为便于运作和管理以及保密的需要,网站设置管理员和普通用户两类用户;

①由任课教员和学员课代表作为两名管理员,通过登录计录及学生提交的作业的情况;以及学生课外实践遇到问题的分析,掌握学习状况,以便调整教学,达到对教学的全程管理;

②其他学员每人设置一个用户名和密码登陆。每次登录和实验作业的提交,反映同学们的学习状况;

③网站邀请专家教授进行监督、辅助教学,通过网站和同学们交流,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4.总结

基于网络交互的教学模式是以提高学员任职能力的原则,注重学员的发展,培养学员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2]在学习评价中,树立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观念,综合理论知识、实践结果和教学过程,作为课程评价的依据。重视建立和巩固学员的成就感,帮助学员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形成良性的教学激励互动。充分考虑学员技术水平的差异,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员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宛楠,张义.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12,32-33.

浅析网络交互教学的效果及影响 篇4

1 传统英语教学与网络交互教学的比较

传统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授为主, 侧重语言知识和语法的传授, 学生被动接受语言知识。教学手段单一, 基本上采用粉笔、黑板加教材的形式。英语课堂缺少双向交互, 学生缺乏口语和写作练习机会, 语言输出能力欠缺, 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受到限制。

网络交互教学以计算机的显示器屏幕取代传统的黑板, 以键盘操作取代粉笔, 以鼠标器操作取代教鞭, 以网络学习资源作为教材的补充, 称为计算机多媒体交互式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其优势在于教学形式更加自由, 可根据教师学生的需求安排和调整上课时间地点, 更人性化。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注重自主学习, 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教师可以通过QQ, 网上链接上传各种资源, 方便学生学习。教学氛围更轻松活泼, 通过语音聊天打破传统教学的沉闷, 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知识。英语教学中可以使用的网络交互方式包括电子邮件、即时通讯, 在线论坛、博客等。

2 网络交互教学模式的效果及影响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网络教学模式对教师角色转化,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拓宽学生知识面, 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效果和影响。

(1) 以学习者---学生为主体, 促进教师角色转化, 增进师生互动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 老师教学生学,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提供者,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的地位, 是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网络交互教学中, 教师是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 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分配学习任务,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课文背景材料, 提倡学生独立学习和阅读。学生英语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只要在教师指定的期限内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就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 教师可以利用聊天软件QQ, Email, 微信和视频等方式与学生交流, 实现网络交互教学。教师可以给每个班级的学生建立一个QQ群, 可以在群里进行讨论交流, 布置作业, 提问答疑, 为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一个平台, 增进师生互动, 提高教学效果。

在网络交互教学中, 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态度, 教师的任务是布置学习任务, 安排教学内容, 检查和督促学生参与网络学习, 及时对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评价, 解答学生疑问, 归纳学习重点, 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自我总结, 自我评价, 达到知识建构的教学目的。在网络交互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新型的平等、民主的关系, 师生之间积极配合, 相互协作,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人人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真正实现网络交互教学中以教师为引导者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主导教学, 学生自主学习, 是网络交互教学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 缺少任何一方的参与, 都达不到网络交互教学的目的。师生交互活动是网络交互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哈佛大学教授, 交互教学的倡导者W.M.Rivers在其专著《交互性语言教学》 (1987) 中,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 分析兴趣在交互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参与交互教学的兴趣。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把握自己学习的能力, 它是一个在一定教学环境中, 学习者基本上不依赖作为教学管理者与方法提供者的教师而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的过程。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和教育的目标, 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 使学生学习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网络交互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自主选择学习材料, 通过观看英文电影, 听英文歌曲, 即时通讯等方式, 可以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网络交互教学的开放性、交互性、跨时空性的特点, 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自己决定学习时间和空间。网络交互教学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个体性和自主性。

(3) 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高职英语教学可以不受教材的束缚, 不局限在课堂教学。利用网络交互教学, 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资源和更大的学习空间, 使学生有机会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各种学习软件,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材料。英语学习视频、文化讲解、口语练习等丰富的学习资源, 给学生听觉和视觉上极大的享受, 拓宽学生视野, 增进对语言文化的了解, 增长见识, 扩大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习不再是简单枯燥的背单词, 记语法。学生处于有声的英语学习中, 感受英语国家真实的语言环境, 学习兴趣增加, 学习向个性化自主化方向发展, 学习效果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网络教学跨越了空间的限制, 使学生获取庞大的信息资料和最新学习资源, 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是单一的课堂和单个的教师。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增加, 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成为必然的结果。网络交互教学有助于学生听说读写译应用能力的提高。

3 结语

以互联网和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交互教学模式的应用, 为传统英语教学改革带来实质性革命性的变化。从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转变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网络交互教学模式,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网络交互教学促进教师角色转化, 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灌输者和提供者转变为学生英语学习的激发者和引导者。同时, 网络交互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学习效果, 具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交互教学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势, 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网络交互教学使英语教学朝自主化、探究式的学习方向发展, 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也是达到自主学习教育目标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摘要:本文对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交互教学模式进行比较, 探讨网络交互教学的效果及影响,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传统教学模式,网络交互教学,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柴迎红.多种网络交互方式在英语教学中的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8, (10) :52-54.

[2]范艳梅, 管卫业.网络交互模式下的高级英语教学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 (5) :81-83.

[3]胡虚怀, 杨志和等.网络交互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理论及应用[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 2012, (6) :77-81.

[4]李蕾.浅谈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12-13.

[5]欧阳建平.英语网络交互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云梦学刊, 2011, (11) :142-145.

[6]尚书辉.浅析课堂与网络交互教学模式对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的要求[J].科教文汇, 2011, (2) :145, 200.

[7]王红英.基于网络交互学习系统的网络视听说教学模式成效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2010, (1) :204-206.

强势交互-网络游戏交互深思 篇5

游戏一直都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也锻炼了每个人逻辑思维能力.曾经我们尝试了各种纸牌游戏、色子游戏等,游戏中我们得到了心灵的满足,如今互联网这种新媒体让游戏迸发了超出想象的`活力,在网络游戏光彩照人的背后,我们也看到政府工作人员上班时间网络游戏、学生玩网游不能自拔等负面的新闻.游戏加入商业的成分,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

作 者:郑磊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北京,100081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808 关键词:商业运作   诱惑   虚拟   游戏  

★ 浅淡如何打造强势企业文化

★ 性格体现于简历强势

★ 强势的奶奶周记

★ 女性签名

★ 女性座右铭

★ 女性诗歌

★ 莫把网络营销变成强势营销

★ 女性尿路感染怎么治

★ 女性服装广告词

网络环境下交互式教学模式探究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交互式;大学英语精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279-02

一、引言

学习不仅是个体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在交际语言教学时代,互动是交际的核心,也就是说互动是交际的来源,即两者或两者以上的人之间交流思想、观点、情感,因而相互产生影响的过程[1]。当前教学理论越来越关注学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主动性, 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学习建构的过程。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应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确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教学模式的改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的转变。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精读教学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在尝试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网络环境下“交互式”教学模式便是其中的一种。

二“交互式”的涵义及理论基础

“交互式”是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并对对方产生影响的过程。目前流行的交际英语教学理论的关键就在于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具备“交互式”这一属性[3]。这是因为人类使用语言的目的就是传递信息。

语言学家H.Brown根据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各个学科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学习者的角度,在他的《根据原理教学:交互式语言教学》中提出了指导第二语言教学的12条原理。交互式教学法就是在这12条原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H.Brown提出的12条教学原理为基础的交互式语言教学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重在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交互主要体现在:具体课程内容互动,从众多内容中去粗取精;知识掌握上的交流与互动,根据未知点、难点,循序渐进;知识适用上互动;教学手段上互动等。

三、交互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中的运用

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多种互动的互动式的教学。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教师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里的互动能力既包括师生、生生互动能力,人与学习材料的互动能力,以及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能力。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三版第一单元课文“The Dinner Party”为例。

1、师生、生生互动

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可通过一系列活动激起学生的阅读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本书在该阶段安排了导入内容与课文的主题或与主题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提问。

(1)Pre-reading task

①Women used to be referred to as the weaker sex. What do you think?

②Do you think there is real equality between the sexes in present-day China?

③Who is the heroine you admire most? Give your reasons.

通过阅读课文之前的活动,教师引领学生进入阅读情境之中。在这个教学阶段,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发师生互动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讨论。在就课文的内容进行讨论后,学生会产生与课文有关的问题。这样在阅读时学生头脑中已有课文相关的概念,并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的阅读才更有意义。此阶段不适合培养学生的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能力,因为在没有进行英语阅读前就让学生依赖网络来完成教师的问题不利于学生自我思考。

2、人与学习材料互动

课文内容是学生学习的素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中介。阅读中,学生主要要了解语篇的内容、结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同时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在此过程中,学生略读课文并有英语概括出课文的中心思想或各段落的大意,然后再细读课文,解释句子的英文意思。同时,找到教师在阅读阶段中提出问题的答案。

(2)、While-reading task

①Discuss about whether men are braver than women is settled in a rather unexpected way.

②Get the main idea and structure of the text.

③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 in Chinese:

a The American comes to with a start.

b In India, milk in a bowl means only one thing ---bait for a snake.

阅读过程中强调学生与课文内容的互动:第一、学生读一篇文章,列出文中所具有重要的事实,观点或其中所包含的事件和观点。第二、阅读中思考文章想让学生找出的观点:在无法预见的情况下,男人与女人相比谁更加勇敢。

就课文内容,生生互动活动也可以适当地加入:1.学生分小组在不改变其基本意义的前提下,对所读文章的内容进行解说,这就要求学生密切关注文章的意思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学生可以列出所读文章的纲要,在必要时教师可给出一定的线索和关键词,学生之间互相读出自己的纲要,讨论各自纲要的有效性。3.在阅读前,从课文中挑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合作把这些句子重新组成一个合理的短文。这些句子必须和所要读的课文的发展顺序有一致性,这就需要学生分析文章的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注意文章中的语境的连贯性因素。4.学生之间讨论在阅读中所遇到的难懂的问题。5.学生读过文章这后可以重述课文的相关内容。6.学生就课文所产生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回答,也许在某些方面同学之间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学生会尽量提出他们认为会产生岐义的且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讨论。7.在读完一篇文章之后,同组的同学之间讨论得出一个合适的题目,然后和其他组的同学进行比较,讨论它们之间的区别。

3、人机互动

阅读后,学生就阅读的内容进行讨论,例如文章的中心思想、句子的英语意思。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在与其他同学交流的同时获得他人的观点看法,提高自己的领悟并从中提高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Post-reading task

①Find the usage of the following verbs: expect, reactargue, widen,etc.

②Write a paragraph of your opinion about whether men are braver than women is settled in a rather unexpected way and give reasons.

阅读课文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比如,推断文中的个别单词意思、就课文内容判断正误、或进行多项选择练习。学生对于一些陌生单词的相关用法并不了解,或对于熟悉的单词了解的并不全面。同时,针对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存在的西方文化等学生难以从英语国家的角度看待的问题,学生与网络的互动更适合学生在自主学习下了解文章背景。

此阶段人机互动活动在此阶段是十分必要的。为了通过阅读达到人机交际功能,教师可以就课文进行一些互动性的活动,提高学生寻找学习资料的能力。网络能给予广泛而全面的知识点,这给予了学生一次人机互动活动。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 借助计算机的帮助,较快地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四、交互式精读教学注意点

1、调动学生参与的自主性

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交互式教学就无法展开。在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自行学习,并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因此,学生可以自行安排学习时间,资料查找,学习方法等,真正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经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灵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等学习动力因素得到增强, 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2、讨论方式的多样化

教师可组织两人或三人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还可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由学生来主持,这样可活跃气氛,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习惯。还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安排不同的讨论任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讨论方式的多样化,如:师生讨论、生生交流、人机互动等。

3、讨论内容的生活化

张楚廷指出:“语言学习不是从语法开始的,而是要从作家开始的,即从活生生的文学开始的。”联系教学实际,从中可以受到启发:教学要尽可能多地使语言融入生活,成为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成为学生自身生长的因素。学生的阅读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思维的过程将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融入阅读内容,促使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升华,达到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时,生活也是阅读的一部分。

五、结束语

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与“交互式”教学理论相结合,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 实现了教与学之间的多向互动,不仅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同时,对教师、学生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一崭新的教学模式为我们创设了开放的、广阔的、自由的语言学习环境,实现了真正的个别化、分散化、社会化和个性化教学,必将成为新世纪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新途径。

参考资料

[1] Douglas Brown, H. 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郭坤. “交互式”教学理论与多媒体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 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9(4).

[4] Christine Nuttall.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J].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 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项目组编.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 王绍钦,杨继环. 多媒体环境下外语学习的思考[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

浅谈网络教学中的交互 篇7

关键词:网络教学,课堂教学,交互,答疑

一、网络课程中交互的内容

以学习者为中心, 有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学习者与内容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以及学习者自身的交互。如图1。

二、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中的交互比较

1. 课堂教学中的交互感性内容丰富, 具体直观, 学

生可以从教师的语言、神态、动作中得到肯定或否定、赞扬或批评。网络教学中的交互协作有可能是文件、数据, 也有可能是语言、图形、图像, 且大多数情况是以媒介为依托, 师生双方无法见面, 网络交互带有更多的抽象和理性成分, 交互的程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2.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流限制在固定的时空结构中, 多数为实时交互。

而网络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实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非同步交互, 给师生双方都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 学生可以随时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同学交流, 但这种时空上的不确定性也在某些方面给信息交流带来延迟, 给交互带来不便。

课堂教学中教师与每个学生的交互比较平均, 教师可以刻意增加与那些不太活跃学生的交互, 但网络教学交互自主性很强, 由于学生能力、性格不同会带来明显不同的结果。但也有许多学生持不同观点, 认为网络教学中交流不比传统方式少, 他们感觉这种非见面的交流方式反而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让人感觉更加亲切随意。

三、答疑

答疑作为网络课程中重要的交互, 必然成为交互设计的重点。

1. 答疑的作用

答疑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并提供评价的依据。

如图2, 网络课程中的答疑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源积累的过程, 答疑过程中学习者所提出的问题及教师对问题的解答, 经过积累就成了可重复利用的宝贵资源。其他学习者可以从以往学习者的问题及其解答信息中获得有益的帮助, 教师也能够利用这些资源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和策略进行调整, 提高自己的教学。

同时, 答疑系统能记录学生参与答疑活动和教师辅导行为, 为评价学习者和教师提供依据。

2. 答疑的分类

(1) 常见问题答疑系统

学科教师把学习者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比如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及一些容易作错的习题等, 事先收集整理好并做出标准答案, 放在网络课程的常见问题答疑栏中, 当学习者遇到类似问题时就可以直接从常见问题答疑系统中迅速获得解答 (如图3) 。

常见问题答疑系统包括:

(1) 问题解答模块

学生提交问题后, 系统首先进行关键词切分, 再进行Web数据挖掘, 找到知识库中的类似问题的答案提交给学生。如果知识库中不存在类似问题, 将问题转发给老师, 再由老师将答案提交给系统, 同时将该题目以及答案纳入到知识库中, 以后再有学生问到相似问题时, 可以直接给出答案 (如图4) 。

(2) 问题管理模块

对于某个具体问题, 教师可以决定与之相关联的关键字、知识点、章节点以及具体问题。而对于一些没有意义或重复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将其删除。

(2) 邮件答疑系统及设计

一般的网络课程中都为学习者设立了教师答疑专用信箱 (E-mail) , 以便学生有问题时随时向老师请教。邮件答疑系统的设计要注意加强对答疑专用信箱的管理, 使教师能够及时回复学习者请求答疑的信件;加强对问题邮件的分类管理;加强对答疑信箱的安全设置, 防止病毒的侵袭、垃圾邮件和别人的恶意攻击。

(3) 讨论答疑系统

讨论答疑系统是指利用BBS论坛或聊天室进行答疑的方式。网络课程的学习者可在网络课程专门开辟的聊天室或论坛上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 他们可以向别人提问, 也可以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 也可以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 或聆听网络课程辅导教师回答的一些共性的问题。由网络课程辅导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 结合实际就热点、难点问题发布讨论主题并主持讨论。

讨论答疑系统的设计时, 应确保学习者以自己参与网络课程学习的帐号登录, 身份得到确认后才可以参加讨论答疑活动。确保参加讨论的人员是网络课程的学员, 确保讨论的有效性并有利于管理者对讨论的监控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黄荣怀.信息技术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杨改学.远程教育与民族教育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2

网络教学内容的交互化设计研究 篇8

本研究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 从实践的角度出发, 以教学内容的交互性研究为核心, 通过分析知识的内在特征, 设计符合学习者认知规律的多种可编辑的交互模板, 来丰富网络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 方便教师迁移实际课堂教学经验, 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网络教学内容的研究现状

根据教育部有关网络课程质量认证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看出, 在“教学性、可用性、技术性、艺术性”四个一级指标中, “教学性”占评价总分的60%, 其二级指标“教学内容”约占50%。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教学内容的设计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影响网络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国内外关于网络教学内容的设计研究, 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从信息科学的角度在对网络中的信息做量化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教学内容信息组织的基本模式。二是依据知识分类和学习策略等心理学理论, 对网络环境中知识的呈现策略进行系统设计研究。三是应用样本的实验研究方式对教学内容呈现策略的效果作初步的检验考察, 验证教学设计成果的有效性。研究的成果表明, 良好的信息组织与设计能使学习者有效加工信息, 并且信息的呈现模式影响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知识类型的特征分析及交互化呈现

根据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的研究成果, 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表现为一系列的概念、命题、法则、定理和理论等, 用于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程序性知识则通常表现为某种操作程序, 用于回答“怎么办”。这种划分更有利于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下文将根据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特点, 提出网络教学内容中相应知识点交互模板的设计构想。

1.陈述性知识的特点及其交互化呈现

陈述性知识又称描述性知识, 是关于事物及其相互间关系的知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 符号学习, 也就是学习与记住事物的名称; (2) 事实学习, 一个事实就是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名称的客体或事件之间关系的言语陈述; (3) 有组织的知识学习, 即学习由许多单个事实连接成的大的整体, 也就是命题网络学习。按其难易和复杂程度, 我们把符号学习和事实学习称之为简单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而后者则称之为复杂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简单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不在理解而在保持, 因为它们的遗忘速度快, 而且遗忘率高。在这类知识的设计过程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记忆习惯非常重要。而在复杂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中, 学习的实质是习得言语材料中的意义。意义如果以命题网络或是认知图式存储, 则能持久保持且易于提取和应用。经心理学家研究证明, 有效且适合陈述性知识的策略和方法如下:

◇多维度表征策略。多维度表征策略是指要充分运用不同的符号、不同的角度来呈现事物的特性, 通过对知识意义的多角度建构、多类型表征, 最终形成对知识的全面深刻的理解, 以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提取和利用。

应用此策略设计网络教学内容时, 若能提供说明该学习内容的文本等言语信息, 并凸显该文本含义的图形等非言语信息, 将极大地促进和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模板构想如图1所示, 点击图片后, 图片翻转显示背面的解释文字, 使实物与文字相结合, 感性认识和抽象概念相匹配。

◇复述策略。复述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采用复述与结果检验相结合的方法, 可达到提高记忆效率的目的。

在复杂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中, 复述策略包括:边看书边思考;在阅读时做摘要、记笔记、画线或圈出重点等。有研究表明, 划线和其他符号注释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思考文章的内容。因此, 在设计网络教学内容时, 可提供灵活、方便的注释标记工具, 以辅助学习者的隐形知识外化。

◇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把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方法。组织策略可以表现为多种具体的形式:如描述策略, 即把孤立的词组织成一个描述性的句子;归类策略, 即将分离的项目按类别组织成一个序列, 以减轻记忆项目的数量;表象策略, 即将言语形式的信息转化成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的信息。

对于复杂陈述性知识的设计, 我们采用组织策略往往表现为对学习内容进行纵向梳理、横向比较的方法。例如, 采用课文提纲和画网络图的方法对材料进行组织。在每章的开头提供内容结构提纲, 这样可以使学习者清晰地知觉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模板构想如图2所示, 当然模板还可设计为水平的可收缩的形式, 用户每点击一级标题即可展开二级标题;点击二级标题可展开第三级的内容。点击第三级的内容标题, 即可出现该概念的解释文本。

2.程序性知识的特点及其交互化呈现

程序性知识是一种能指导实践如何做的知识, 更注重概念和规则的应用。正如命题可以组成命题网络一样, 许多产生式也可以组合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经过充分练习后的产生式系统的一系列动作能自动发生, 不需要人清晰地回忆每一个动作产生的条件。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回忆知识, 而是在回忆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概念和规则进行实际的运算和操作, 并且经过充分练习, 使有关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的程度。规则作为一种智慧技能, 其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在体现规则的变化情境中适当应用规则。检验这种能力的行为指标是学习者在面对各种必须应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则的情境时, 能顺利进行运算和操作。

在设计呈现策略时, 除与陈述性知识相通的策略外, 还有以下两种策略:

◇同时呈现正反例。将知识应用的正例与反例同时呈现, 突出呈现其差异显著的核心特征, 引导学生将两者加以比较, 通过对比掌握知识内容, 把握正确的知识应用方式、应用条件等。

◇呈现应用情境。呈现知识的多种应用情境, 为学生习得知识提供尽量完备的背景, 促进学生全面领会知识的内涵。这同时也为知识的保持和迁移应用提供了线索。模板构想如下页图3所示, 呈现一个完整情境的所有过程 (step1-5) , 学习者只需点击每一步, 就可以查看这一子情境的详细内容介绍。在设计开发时尽量重现真实的情境, 同时还可加入一些提示或注意事项, 供学习者参考借鉴。

●交互模板的可编辑性

如果已经拥有了这样丰富的交互模板库, 那么教师在开发独立课程时, 只需就章节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类, 然后选择适合此种知识类型的交互模板, 就可以根据知识点的大小及复杂程度随心所欲地编辑模板进行教学内容设计。

◇添加或删除模板中的子节点。根据知识点的大小及用户需求, 教师可以任意增加或删除模板中的节点。同时, 模板也会自适应所输入的知识点的数量变化。

◇编辑模板中的文字及图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替换模板原来的文字及图片材料。

◇改变模板的整体风格颜色。模板的主要意义在于它的便捷性、通用性, 因此在开发时可设计多种风格的模板样式, 在保持不同教学平台的界面一致性的前提下, 同时也迎合了不同学习者的视觉倾向。

●小结

网络教学中的情感交互支持策略 篇9

网络教育以其优越的技术特点, 在现代教育中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那就是情感交互的缺失[1]。教育的本质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育中, 教师面授讲课, 师生间便于进行情感交流, 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可以得以进行。网络教育中, 由于师生的异地分离以及其虚拟性, 导致了学习者感情的淡漠、知识与情感的分离, 从而影响了学习者健康、全面的发展。

在网络教学中, 师生缺少情感的交流, 学习者的情感需求无法及时满足,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都仅仅限于知识交流的层面, 对于情感与语言的沟通则几乎不存在。因此, 有必要对网络学习支持中的情感交互进行一下探讨。

二、网络教学中学习者情感交互支持策略

网络教学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主要有6个大模块:信息服务、学习服务、导学服务、交流社区、学习评价服务、平台管理服务。他们密切配合, 正常运作, 共同促进学习者地学习;其中与学习者发生情感交流主要产生在学习服务、导学服务、交流社区、学习评价服务思大模块。

以下部分主要就学习服务、导学服务、交流社区、学习评价服务4个模块进行了情感交互支持策略的设计。

1. 学习者学习服务模块的情感交互支持策略。

学习者的交互支持是网络学习支持情感交互设计的重要环节。在交互设计当中对学习者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支持: (1) 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弄清楚课程所需最低限度的技术及知识基础, 课程材料的可获得性以及问题解决渠道。 (2) 学习者了解课程的学习策略、目标和任务, 使老师及时有效地解决学习者课程内容中不明白。 (3) 学习者了解如何通过网络进行有效交互, 知道如何使用网络得到帮助。 (4) 学习者踊跃参与讨论尤其在课程讨论之中, 使学习者学会基本的沟通、表达的技巧, 以便在网上交流中能清楚明白地进行表达, 尽可能地减少误解[2]。 (5) 学习者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使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有效、有规律地进行学习。努力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 (6) 对学习者进行及时反馈评价, 以便学习者及时改进学习策略、进度。

2. 导学服务模块情感交互支持策略。

(1) 课程辅导教师的情感交互支持策略。办学机构对远程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帮助, 需要专门的“导师”, 以达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需要的支持。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3]:第一, 通过教师网页或BLOG, 增进学习者对远程教师的了解,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网站或个人博客和学习者增进认识, 还可以借此发布教学计划、课堂作业及提高性练习, 通过彼此的留言以及私聊, 增进感情, 拉近距离, 从而实现情感的交互。第二, 关心了解学习者、与学习者保持联系。远程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每个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和经历、以及各种活动及交往表现等。基于此, 根据每个学习者的各自优缺点, 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是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第三, 了解并监控学习者的学习进程。网络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学习者的作业完成情况、提问、留言等信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进度。第四, 提供优良的导学服务。对于学习者在课程学习各个阶段给予明确的指导以便控制学习进度。对每一个学习者予以关注, 及时批改作业并回答学习者提出的咨询问题, 通过各种评价方式了解学习者是否取得进步并给出反馈, 建立网上社区, 监控、参与网上专题讨论, 围绕授课内容开展各类型的相关学习活动。

(2) 导学的策略支持。 (1) 任务导学, 在新内容学习之前, 提出预先设计好的任务, 使学习者带着问题去学习, 可以拓展学习者的注意力, 同时也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 (2) 项目导学, 以项目为学习目标, 学习者完成项目的过程就是知识的获得过程, 项目完成情况即是学习的成就。 (3) 电子档案袋导学, 在网络课程的开始, 为学习者建立个人档案, 用以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针对不同学生的各自特点, 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对于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策略。 (4) 流媒体资源导学, 录制教师所授内容并增加相应解释, 运用音频、视频点播使学习者可以随时进行复习。实时弥补文字导学的不足。并运用各种交互资源及时解答学习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实时的答疑解惑。

3. 交流服务模块情感交互支持策略。

(1) 为学习者提供完善的交流服务。交流服务支持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各种的教学资源信息, 还可以提供各种学习上的咨询。以及时解决学习者学习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包括对学习者问题的及时答疑、对作业的及时辅导、对讨论的及时评比、对测试的及时评价、对内容的及时咨询等;同时对于网络学习者来说, 网站导航要合理, 内容查询要快捷, 交流要方便。

对于教师来说, 要积极参与网络学习者的学习活动,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及时解决学习者的存在的各种困惑, 帮助学习者快速掌握网络学习工具, 包括如何查找有用的学习资源, 如何在网络中获得帮助, 从而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

(2) 为学习者设计形式多样的的小组讨论和项目任务。作为教师, 首先要对专业知识有深入的了解, 要对相关知识有广泛的涉猎, 要对课程内容有深刻的把握, 要对学习者学习过程要有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 我们才知道学习者在初学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常见问题, 并对问题给出解决方法, 放在答疑系统中以供学习者参考。

除此之外, 教师利用对专业的和课程的了解可以为学习者设计多样的小组讨论和项目任务。这些讨论和任务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 形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通过这些对问题的讨论和任务的完成, 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协同合作能力, 以弥补时空相隔的缺憾, 促进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互。

4. 学习评价服务模块情感交互支持。

远程教育中, 学习评价服务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主要体现在自测题目的设计, 评价活动的组织及监督, 考试机制的完善和学习评价的合理性等方面。

(1) 阶段性测试信息反馈要及时。成功的测试模式应该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 应该为学生提供及时的信息反馈。教师或者教辅人员要针对教学内容提前进行阶段性测试的设计, 可以是单元测试, 也可以是小组项目测试, 从而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了解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阶段性测试可以及时反馈学习者的特定阶段的学习情况, 使教师从反馈信息中了解教学的存在的不足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2) 多元化测试形式可以多角度、深层次了解学习者。课程教师或者教辅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样的测试形式, 比如随机抽查、协同作业、课堂提问等形式, 让学习者从不同侧面展现自己, 提高自己。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4]。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往往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评价相结合。目前在测评中涉及情感态度测试的题目比较少, 分值也较低, 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因此在测试中要适当加入这方面的试题, 以便获得学习者情感态度方面的反馈信息, 从更全面的了解学习者的情感需求、学习态度等情感方面的因素, 以便对症下药。

(4) 多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5]。激励性的评价和表扬是积极有效的教育手段, 是一针催化剂, 能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和动力, 进而开心地学习。在测评结论中多用一些激励性评语, 会让学生享受到富有情趣和人情味的陶冶,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形成创新意识, 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 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总结

传统教育中, 教师面授讲课, 师生间便于进行情感交流, 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可以得以进行, 但也存在资源稀缺, 不充分的问题。网络教学中, 虽然可以将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 满足学习者对学习资源获得的问题, 但由于师生时空的隔离因而缺少情感的交流, 使学习者的情感需求难以满足。虽然我们通过各种途径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但至今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情感支持策略也只是试图解决弥补情感缺失的许多途径其中之一, 也有许多不足, 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H

参考文献

[1]刘景福, 钟志贤.网络教育的情感缺失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 2001 (6) :15-17.

[2][3]任瑞仙, 张敬环.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情感交流[J].开放学习, 2004 (5) 上:37-38.

[4]张千千, 张建彬.网络课程的导学系统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6 (10) :38-40.

网络交互教学 篇10

以学习资源网站来呈现教学内容、以在线互动交流来展开教学活动, 这是本课件最大的亮点,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1.交互功能强大

课程学习、资源帮助、交流讨论、课堂测试、学习反馈、共建资源、展示和评价作品、信息和文件传送等, 都可在线完成。

2.备课授课方便

教师可在线备课, 轻松整合授课资源, 还可利用课堂全局控制, 结合学生学习状态查询, 掌握学生学习内容与进度, 轻松授课。

3.资源传送便捷

每节课题可导入导出, 班级、学生数据可导入, 作品、成绩可导出, 课题、试卷、反馈选项等都可在线共享和使用, 整个系统的数据导入导出采用智能化处理, 实现了高效数据流。

系统的创新点, 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激励机制上。例如, 学生可共建资源获得积分。系统设置专门的“推荐资源”板块, 学生可在线推荐本课优秀的资源和教程, 教师审核后即可供全班学生浏览、点评, 并获得相应的贡献度积分。激励机制的引入,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设计意图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常常苦于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监测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也烦恼于优秀的授课资源缺乏方便的共享与交流平台。同时, 为了照顾实际操作水平差异较大的各层次学生,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的能力, 教师需要创造一个适合他们自主合作学习的网络环境。

利用网络创建互动学习与教学授课平台, 采用课堂引导、帮助教程来自主学习, 结合在线交流、协同合作上机操作, 再通过评价反馈、贡献积分来激励参与, 这样不仅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极大的帮助, 而且让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 学习起来更轻松。

2009年, 笔者结合学校实际, 自行开发了深圳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平台1.0版本, 并在校内信息技术课上正式使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过一年的实践, 不断地完善系统问题, 新增了课题导入导出等许多方便实用的功能, 将系统升级到了2.0版本, 并于2010年5月正式改名为交互式网络教学系统。

●设计思路及表现手法

为满足自主学习和交流互动的需要, 课件采用B/S架构, 使学生能用自主浏览网页结合实际操作的学习方式来完成课堂活动, 授课所形成的课程资源方便在互联网上共享与传播, 适应主流的网络多媒体教室;能灵活设置课题内容以适应现用版本教材, 可供教师直接用来授课, 每个重难点内容均可设置相应的教程, 使学生能在线获得帮助, 全程自主学习;学生可在线填写课堂反馈, 方便教师及时调整课堂;可在线进行课堂检测, 作为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 可在线发布、浏览和评价作品, 达到互动合作学习的目标, 可在线讨论、发送消息, 达到互相交流的目的;后台可在线导入课题、教师、学生和班级数据, 管理课堂反馈、考试检测、作业展示、互动交流等, 采用全动态菜单导航, 全过程学习状态查询, 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进度, 跟进其学习活动;引入“经验值”和“贡献度”作为学生在线学习的记录, 创设共建资源板块, 让学生能在线推荐优秀课题或帮助资源, 供大家学习。

●内容结构与艺术布局

课件的内容结构按功能来分, 大致可分为资源、引导和互动3个板块 (如图1) 。

1.资源板块

由“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技能”、“相关资源”、“拓展探究”五个栏目组成, 这些内容原则上是按照教材内容来进行设置的。“知识技能”内容就是教材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相关资源”内容是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辅助教学资源。“拓展探究”的内容是与教材相关但未在教材出现的课外知识内容, 或者设置为课外自主学习的内容和探究的任务。

2.引导板块

由“课堂活动”和“帮助教程”两个栏目组成。“课堂活动”内容为教师安排这节课的学生活动内容, 简单地说就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流程和任务。“帮助教程”内容是本节课知识点的操作实例或操作帮助, 主要是为了让学习遇到困难的学生能有效地借助教程, 掌握操作的步骤和方法。一般来说, 教程可以是图文, 或者演示视频。“帮助教程”栏目是由教师发布和学生推荐的帮助资源共建而成的。

3.互动板块

由“讨论交流”、“学习反馈”、“学习检测”、“作品展示”、“我的地盘”四个栏目组成。“讨论交流”栏目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教师提出的某一主题进行留言交流。“学习反馈”栏目主要是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反馈调查, 学生通过这个栏目填写课堂学习反馈表, 提交后可实时看到全班学生的反馈统计情况。“课堂检测”栏目提供在线课堂检测, 有单选、多选和判断三种题型, 学生测试完成可看到答题情况和成绩, 该栏目还提供历史答题情况和成绩查询。“作品展示”栏目除列出了本节课发布的作品外, 学生还可查询发布过的作品, 分组合作发布作品, 并对其他学生的作品进行浏览、评价和评分。根据评价的分数, 平台显示排行榜。“我的地盘”栏目提供在线文件传送和消息发送, 方便学生在线交流和提供合作学习的可能。

整个学习界面采用天蓝色为主色调, 搭配各种鲜艳水晶图标, 协调、清新、明快、富有个性。为方便学生操作, 笔者设计了“导航菜单”、“我的地盘”两个浮动面板, 将各学习栏目和常用操作集中固定在左右两边显示。中间部分则为主学习显示区域, 从上到下分为课题信息、分组信息、学习内容、教材及版权信息四个部分。整个版面设计简洁明了, 操作方便 (如下页图2) 。

●关键技术处理

1.学生学习实时控制

教师通过后台页面操控全局变量, 控制学生导航的每一个栏目显示与否, 从而使得菜单能根据教师的需要动态显示, 达到在课堂上控制学生学习内容的目的。同时, 通过数据统计, 按班级将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后台页面显示出来, 教师可以对某个学生的某个栏目学习状态进行重置, 方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另外, 教师可在线设定学生某些操作的上限, 主要有:每节课上传文件、传送文件、发送消息的最大数量, 限定各个栏目学习时间、分组人数等 (如图3) 。

2.学习成绩统计导出

学生期末的学习成绩, 是根据以下的记录数据:经验值、贡献度、作品的评分、每次课堂检测的成绩, 按照设定的比例综合相加而成。教师可选择班级、各单项分及其比例来进行统计。为了使成绩更客观公正, 每一个单项 (如经验值) 的原始分换算成标准分输出, 并将输出结果写入Excel文件提供下载。

3.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励机制

首先, 引入学生熟悉的“经验值”和“贡献度”, 量化他们的在线学习过程。按经验值和贡献度的排名, 分为“平民”、“能人”、“高手”、“精英”四个等级, 期末对“高手”和“精英”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 同时经验值和贡献度将作为期末成绩评定的一个依据。具体的加减分规则如右表。

当然, 教师都可以通过后台设定以上规则具体的加减分值。

其次,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共建课题资源。“相关资源”和“帮助教程”两个栏目设置专门的“同学推荐”板块, 学生可在上面推荐本课优秀的资源和教程, 教师审核通过后即在页面显示, 全班同学都可浏览、点评, 推荐学生获得相应的贡献度积分 (如图4) 。

【注】:因同学无故感谢, 赠送贡献度, 被老师删除赠送记录, 扣相应赠送的贡献度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课堂上分组合作学习出现的概率相当高, 主要表现在分组合作制作作品上。教师通过后台在全局控制中启用分组, 并设置分组数量。学生通过“自由分组”页面选择加入或退出某一组, 达到每组人数上限时不能再加入成员。每位成员可互相推荐, 被推荐最多的组员自动设为组长。组长可以根据全体组员的意见更改组名。这样学生登录后将会根据身份的不同 (组长和组员) 具有不同的权限。组员可以上传、删除、共享和发送文件、发布作品 (需组长审核) , 组长除了有组员的所有权限外, 还可以直接发布作品、审核作品。

为满足合作学习的需求, “作品展示”栏目共设置五个板块 (如图5) 。学生通过“上传文件”上传素材、作品的半成品或成品文件。上传成功后即为“个人文件”, 其他学生看不到。学生可对文件进行删除、组内共享、班级共享、发送和发布为作品操作。“共享文件”板块显示组内和班级共享的所有文件, 学生可对文件进行下载、发送操作, 如果是文件的作者, 还可以取消共享和发布作品。“作品展示”板块显示所有发布出来的作品, 未审核的作品需要组长审核。“以前作品”板块显示该学生之前所有发布过的作品。

具体合作的步骤是:组员和组长首先必须清楚自己需要完成作品的哪个部分。组员完成自己那部分作品后上传作品文件, 并将文件组内共享或发送给组长, 组长下载文件, 与自己制作的部分作品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 上传后发布作品, 作品正式发布, 其他学生才可对作品评价和评分。

5.学生作品互动评价

对于发布的学生作品, 同学可在线评价和评分。首先, 教师在课前将本节课的活动任务和作品要求进行分析, 归纳出作品可能呈现的优缺点, 录入到系统中, 并在全局功能中启用作品评价。然后, 学生在发布作品后 (未发布不能浏览和评价作品) , 可下载或浏览作品, 在打开10秒后 (防止学生不看作品直接评价) 显示评价选项 (即教师课前设定的优缺点) , 便可进行评价和评分。在浏览作品的页面, 实时显示作品的学生评价结果, 包括优点、缺点、总评分。

●评价与反思

此课件经过两年多的开发, 相比1.0版本, 无论是在功能实用性或是在操作简便性上, 都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但目前系统在细节上仍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每个人对界面的颜色、布局等喜好各不相同, 因此设计界面更换与定制更能体现个性, 更能吸引学生兴趣;目前课堂测试题型只有单选、多选和判断题三种, 未实现作品的自动评改。通过ASP页面调用VB宏代码来评改Office软件制作的电子作品, 实现难度较大, 但这是系统未来发展的方向。

点评

本课件以信息技术课为例, 完美演示了系统功能。系统说明和软件帮助做得很专业, 步骤清楚, 内容规范而详细, 工作量极大, 这显示了软件作者的专业精神和能力。

本系统以学习资源网站来呈现教学内容、以在线互动交流来展开教学活动, 为教师教学搭建网络研讨平台, 为学生学习提供自主合作平台, 尤其是对教师、学生的全面评价是本课件的最大特色。

从技术层面看, 系统采用了B/S架构, 兼容性好, 对安装运行环境要求低, 维护简单, 操作方便, 功能强大而全面, 有试用版和注册版之分, 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软件界面以天蓝色为主色调, 搭配各种鲜艳的水晶图标, 协调、清新、明快, 富有个性的“导航菜单”和“我的地盘”两个浮动面板, 将各学习栏目和常用操作集中固定在左右两边显示。中间部分为学习显示区域。整个版面设计简洁明了, 操作方便。

系统模块主要分为网络备课、课堂教学、协同学习、评价反馈四个功能模块;使用角色有四种:游客、学生、教师、管理员。

从学生操作看, 学生可自由分组、选择学习课程、在线讨论交流、实现自主合作, 可实名评价他人, 同时学习过程和对他人的评价会自动加入自己积分, 以等级来体现学生学习情况, 同时也是自我评价的过程。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也很完善, 有“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课堂活动、知识技能、帮助教程、相关资源、拓展探究”等栏目, 特别是学生求援功能的设计是一般软件中较为少见的, 而这一设计更能培养学生主动与人合作的精神, 不但能帮助别人, 有困难也要大胆求援。课堂检测可以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学生能上传作品, 发布资源必须经过审核, 做到了共享作品的合理合法性。作品“排行榜”对学生有激励作用, “经验值”、“贡献度”其实是对学生的全面评价, 是对学生在线学习过程的量化考评。这既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励机制。

“感谢同学”既给学生提供互助的机会, 也培养了学生参与交流的热情和主动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课堂检测”有时间限制, 对学生的解答与思考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作品展示”为师生提供了多渠道交流的机会, 给学生提供了互相评价、分析的平台;此外, 作品文件格式种类较多, 收件箱功能还可以在线发送个人消息、文件等, 都说明了本系统的功能大而全。

从教师操作看, 基本的备课、上课、评价、反馈、管理等功能一应俱全。“我要备课”可以对教学各环节进行基本设计;“我要上课”可以设定各环节的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生数据管理”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量化管理、查询学生分组情况、学习状态, 统计学生成绩, 进行课题数据管理。系统的回收站管理功能, 是师生的“后悔药”, 给师生操作加了“安保设施”;课题资源管理、共享课题数据, 可以把课题数据推荐给别人, 防止重复工作, 减轻了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课堂反馈管理”、“学习反馈管理”, 可以调查课堂学习效果, 反馈课堂教学情况。此外, 还有作品评价设置、课堂检测设置、试题库管理等功能。

管理员操作管理能进行平台全局设置、信息系统配置等, 教师、学生的所有操作权限管理员也都能做, 还可以添加教师管理员。

从以上分析看, 本课件印证了“没有做不到, 只有想不到”这句话, 如此功能强大的网络学习系统由一人制作, 非两三年不能完成。仅此一点, 作者的技术功底与毅力便值得叹服。本系统交互功能强大, 各功能模块均可在线完成;教学管理方便, 课堂教学全程可控;资源、数据传送便捷高效, 特别是通过构建学习社区、共建资源全方位实现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是本系统的最大亮点。

美中不足的是软件界面需要从色彩、布局等方面进一步美化, 各模块功能需要进一步智能化, 学生不能拥有个性化的个人专栏或专版, 课堂测试题型不能多样化, 未能实现作品自动评改。

利用网络创建互动学习与教学授课平台, 采用课堂引导、帮助教程来自主学习, 结合在线交流、协同合作上机操作, 再通过评价反馈、贡献积分来激励参与, 这样不仅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极大的帮助, 而且让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 学习起来更轻松。

虽然本系统是作者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 但我感觉不仅仅能应用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 也适用于其他学科教学, 值得推广, 是全面建设网络学习资源课程的好平台。

上一篇:国有企业班组建设下一篇:压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