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编制与设计

2024-05-28

结构编制与设计(精选九篇)

结构编制与设计 篇1

关键词:旅游类高职,学习状况,结构探索,问卷编制

一、引言

在近年我国“旅游热潮”的逐渐兴起及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下, 旅游类高职院校作为我国的学科特色院校, 学生的学习状况事关人才培养质量, 势必对我国日益发展的旅游业产生影响。目前, 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如何?这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关于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的研究, 尚属一个较新的领域。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职生学习状况的理论研究, 有学者认为高职生学习状况不尽如人意[1], 有学者从学习目标、课程安排等方面探讨高职生学习状况的改善对策[2], 但是都较少研究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状况。少数研究面向高校旅游专业学生[3], 但是旅游类高职院校一般含有酒店、旅游、烹饪等多个与旅游产业相关的专业, 如果只研究其中一两个专业的学生, 未免以偏概全。在实证研究方面, 已有研究多涉及理、工、农类高职生[4[5], 且研究工具的信、效度有待检验, 研究不够细致、深入。鉴于此, 本研究拟结合我国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特点, 探讨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的结构, 并进一步编制出符合国内实际、有效的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问卷, 以期为研究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现状提供标准化的测量工具。

二、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的初步建构

1. 学习状况的涵义

什么是学习状况 (learning situation) ?练缤艳等认为学习状况是指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及其特征, 涉及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各方面情况。从内容看, 学习状况主要包括学习的自身前提性情况 (通常称为学习的准备) 、学习的环境情况、学习的过程性情况 (通常称为学习策略) 、学习的结果性情况[6]。刘建文等指出学习状况是一个人学习的综合性情况, 决定于学习状态。学习状态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所具有的与学习活动相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7]。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 笔者把学习状况界定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 包括学风总体状况、课堂学习情况、自主学习情况、学习成绩情况、课外活动情况、未来发展意向等, 与学生个体、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有关。

2. 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的基本构想

通过对文献综述资料的总结和学习状况涵义的梳理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专家咨询法, 确定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的结构维度。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对120名在读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 问卷内容如下:“请您根据实际情况, 列举出您学习的基本状况。”其次, 对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内容分析, 提取有代表性的词汇进行分类、汇总、排序。再次, 对40名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深度访谈, 将所得资料予以编码、生成条目和统计频数, 经过探讨分析、讨论总结, 结合相关研究文献, 确立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的主要维度为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学习评价、学习期望、学习兴趣五个方面。最后, 为验证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结构的合理性, 研究者咨询12位教育心理学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总体赞同度达95%。

综上所述, 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初定为五个维度: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学习评价、学习期望和学习兴趣。

三、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问卷的编制与检验

1. 预测问卷的编制

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问卷的初始题目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1) 已有文献中有关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方面的论述。 (2) 对在读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 搜集高职生在学习状况方面的信息。其中, 第二种途径是研究者编制测题的主要方法。

研究者向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发放开放式问卷120份同时对40名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访谈, 以收集有关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方面的信息。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根据问卷编制的方法和原则, 研究者编制包含6个项目的原始问卷, 分为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学习评价、学习期望、学习兴趣五个维度。请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专家及心理学博士进行评定, 根据评定意见对一些项目的表达进行了修改, 形成问卷的初稿。问卷的答案形式为Likert5点记分, “1”表示完全不符合, “2”表示大部分不符合, “3”表示不确定, “4”表示大部分符合, “5”表示完全符合, 得分越高, 表明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水平越高。

2. 预测

在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两所学校共选取高职生200名施测, 剔除无效问卷, 最后获得有效问卷196份。预测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 数据结果表明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问卷的KMO值为0.851, Bartlett球形检验差异极其显著, 但因子负荷不太理想, 题目存在交叉现象。针对这一结果, 研究者对初测问卷进行修订, 删除27道题目, 保留37道题目作为再测之用。

本研究中, 研究者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剔除无效问卷: (1) 将项目选择90%以上为同一答案的问卷剔除; (2) 问卷中有5题以上 (包括5题) 没有作答的予以剔除。

3. 正式施测

修订之后, 研究者对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再测。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选取江苏、山东、浙江、河南的4所旅游类高职院校, 共计1000名高职生作为研究对象。剔除无效回答, 得到有效问卷924份。

4. 数据的统计处理

主试按统一的测试指导语实施团体测试, 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卷中的所有题目, 并强调回答的真实性, 对测试的结果用SPSS17.0和LISREL8.70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

1. 项目分析

将被试在问卷中各项目的得分累加求和, 得到问卷的总分, 将总分按照降序排列, 把得分排名前27%的被试作为高分组, 得分排名后27%的被试作为低分组, 分别赋值, 作为分组变量, 对各项目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求出高低两组被试在各个项目上的差异性, 将差异不显著的项目删除。

2. 探索性因素分析

研究者采用SPSS17.0对其中616份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问卷的结果进行巴特利特 (Bartlett) 球形检验, 并进行取样适应性检验。结果表明KMO值达到0.916, 巴特利特球形检验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 (P=0.000) , 说明取样适当, 可以进行因素分析。对问卷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抽取, 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 共得五个因子, 解释总变异率的61.377%。

对再测数据进行因素分析, 经过方差极大旋转法, 获得因子结构, 并删掉11道题。结合因子分析与碎石图, 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最终提取五个因子比较合适, 分别为: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学习评价、学习期望、学习兴趣。

由以上研究得到一份包含5个因子、26道题目的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问卷。

3. 验证性因素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的结构, 这里需要进一步验证性因素分析以验证结构与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 从而检验结构的正确性。该研究采用LISREL8.70测定模型与观测数据之间的拟合程度。

将之前形成正式问卷的数据 (N=924) 随机分成两半, 其中616份用来做探索性因素分析, 另外308份用来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经验证性因素分析, 得到该模型拟合度:x2/df=2.14, RMSEA=0.075, NFI=0.86, NNFI=0.91, CFI=0.92, IFI=0.92。从该模型的各项指数可以看出, x2/df<5, 其余各项指标NFI、NNFI、CFI、IFI的值均在0.90以上, RMSEA值<0.08, 这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良好。因此, 我们认为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是一个一阶五因素结构。

4. 信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 (Cronbach a系数) 、分半信度作为检验信度的指标。经检验, 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2, 分半信度为0.760。可见, 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5. 效度检验

在内容效度方面, 该问卷在有关教育与发展心理学专家的指导下进行, 参考相关文献分析, 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 与多名心理学专家进行讨论分析, 同时征询多名旅游类高职院校教师的意见, 对初始问卷题目进行多次修改, 最后通过专家一致认可后施测, 上述过程保证了该问卷具有比较好的内容效度。在结构效度方面, 从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来看, 本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

五、讨论

1. 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的心理结构

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包括五个因子: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学习评价、学习期望、学习兴趣。上述五因子涵盖了学习状况的基本方面, 其中学习策略的解释量最大, 占整个变异解释量的23.071%, 这表明高职生的学习策略在学习状况中处于重要地位, 对学习状况水平的提升非常关键同时提示我们, 帮助高职生掌握适当的学习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 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鼓励学生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并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就感, 有利于改善高职生的学习状况。

综上所述, 本研究体现了对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的心理结构划分的完整性。不过, 就现实而言, 要囊括所有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的因素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学习状况会因人、因时而异, 故必会有一些因素有所遗漏, 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补充和完善。

2. 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在问卷的信度上, 结果显示, 本问卷各因子及总问卷的内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基本都在0.70以上, 达到了心理测量学要求。在问卷的效度上, 经验证性因素分析, 模型拟合指数良好, 因此, 本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此外, 本问卷得到数位教育心理学专家的指导, 辅以对120位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开放式问卷调查, 采纳了诸多旅游类高职院校教师的建议而形成, 加之问卷的各项指标较好, 这些共同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综合而言, 本研究所编制的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问卷严格按照心理测量学的规范和流程进行, 信度和效度良好, 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测量工具。

六、结语

第一, 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是一个五维结构, 由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学习评价、学习期望、学习兴趣组成。其中学习策略的方差解释量最大, 表明这是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最重要的一个维度。

第二, 自编的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问卷信度和效度良好, 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技术要求, 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工具。

参考文献

[1]王威沫.关于高职生学习状况的分析及对策[J].教书育人, 2012 (27) :74-75.

[2]安静.高职生学生状况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15) :177-178.

[3]曹炳政.高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心理与学习状况的调查分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3) :58-60.

[4]杜允, 周士勤.高职生学习状况调查分析[J].河南农业, 2011 (11) :39-40.

[5]杨英歌, 钱春, 王丹.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 2013 (3) :69-72.

[6]练缤艳, 黄书生.关于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以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职教论坛, 2012 (5) :90-92.

数据结构与算法-教学编制 篇2

1.需求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2.概要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3.详细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4.测试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课程设计总结.......................................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1.需求分析

根据课程之间的依赖关系制定课程安排计划,输入课程数及课程之间的关系。需要利用代码实现排序,以及对各个学期课程安排进行排序并输出。

1.1问题描述

大学的每个专业都要制定教学计划。假设任何专业都有固定的学习年限,每学年含两学期,每学期的时间长度和学分上限值均相等,每个专业开设的课程都是确定的,而且课程在开设时间的安排必须满足先修关系。每门课程有哪些先修课程是确定的,可以有任意多门,也可以没有。每门课恰好占一个学期。试在这样的前提下设计一个教学计划编制程序。

1.2设计思路

首先利用拓扑排序对课程先后顺序进行分析,邻接表位主要存储结构,栈为主要辅助结构,给出课程之间的先后关系比如AOV网,然后进行拓扑排序,但当又向图中存在环时,无法查找该图的一个拓扑排序,当图中的所有顶点全部输出,表示对该图排序成功,实现拓扑排序算法时,相应的建立邻接表存储AOV网,为了避免重复检测入度为零的顶点,建立一个栈来对入度为零的顶点进行存放。根据课程的先后关系,对个学期的课程进行排序,输出。

1.3设计环境、原理

设计环境和器材: 硬件:计算机;软件:Microsoft Visula C++。

设计原理说明:运用图的拓扑排序对课程先修排列的实现,并调用递归完成拓扑排序。

1.4实验目的

培养学生用学到的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以科学理论和工程上能力的技术,规范地开发大型、复杂、高质量的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具有关键性作用。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学生可以在程序设计方法、上机操作等基本技能和科学作风方面受到比较系统和严格的训练。

1.5实验内容

针对计算机系本科课程,根据课程之间的依赖关系(如离散数学应在数据结构之前开设)制定课程安排计划,并满足各学期课程数目大致相同。

2.概要设计:

2.1流程图

void FindInDegree(ALGraph G, int indegree[])//求图中各节点的入度(如下左图)void CreatGraph(ALGraph *G)//构件图(如下右图)。

void TopologicalSort_1(ALGraph G,int numterm,int uplcredit)//有向图G采用邻接表存储结构(如下左图);

void TopologicalSort_2(ALGraph G,int numterm,int uplcredit)//有向图G采用邻接表存储结构(如下右图)。

主函数: void main()

2.2抽象数据类型图的定义 ADT Graph{

数据对象V:V是具有相同特性的数据元素的集合,称为顶点集.数据关系R: R={VR} VR={(v,w)|v,w∈V,(v,w)表示v和w之间存在直接先修关系} 基本操作P: void CreatGraph(ALGraph *);void FindInDegree(ALGraph , int *);void TopologicalSort_1(ALGraph G,int numterm,int maxcredit);void TopologicalSort_2(ALGraph G,int numterm,int maxcredit);}ADT Graph 栈的定义: ADT Stack{ 数据对象:D={ai|ai∈ElemSet,i=1,2,…n,n>=0} 数据关系:R1={﹤ai-1 ai﹥|ai-1,ai∈D,i=2,…,n} 基本操作: void InitStack(SqStack *S);int StackEmpty(SqStack S);void Push(SqStack *S, int);int Pop(SqStack *S, int *e);}ADT Stack 2.3主程序

int main()//主函数 {

int numterm;//学期总数

int uplcredit;//一个学期的学分上限

int selectway;

ALGraph G;

printf(“请输入学期总数:n”);

scanf(“%d”,&numterm);

printf(“请输入一个学期的学分上限:n”);

scanf(“%d”,&uplcredit);

CreatGraph(&G);

printf(“请选择编排策略:1.课程尽可能集中到前几个学期;2.课程尽量均匀分布n”);

scanf(“%d”,&selectway);

if(selectway==1)

TopologicalSort_1(G,numterm,uplcredit);

if(selectway==2)

TopologicalSort_2(G,numterm,uplcredit);

system(“pause”);

return 0;} 2.4本程序只有两个模块,调用关系简单

主程序模块→拓扑排序模块

3.详细设计

3.1头结点、表结点、邻接表的定义

#define MAX_VERTEX_NUM 100 //最大课程总数 typedef struct ArcNode{ int adjvex;struct ArcNode *nextarc;}ArcNode;typedef struct VNode{ char name[24];

//课程名 int classid;

//课程号

int credit;

//课程的学分 int indegree;

//该结点的入度 int state;

//该节点的状态 ArcNode *firstarc;//指向第一条依附该顶点的弧的指针 }VNode,AdjList[MAX_VEXTEX_NUM];typedef struct{ AdjList vertices;int vexnum, arcnum;}ALGraph;邻接表的基本操作:

void CreatGraph(ALGraph *);创建邻接表

void FindInDegree(ALGraph , int *);求一个结点的入度

void TopologicalSort_1(ALGraph G,int numterm,int maxcredit);拓扑排序来编排课程

void TopologicalSort_2(ALGraph G,int numterm,int maxcredit);拓扑排序来编排课程

3.2栈的定义

#define STACk_INIT_SIZE 100 //存储空间的初时分配量 #define STACKINCREMENT 10

//存储空间的分配增量

typedef int ElemType;typedef struct { AdjList vertices;int vexnum, arcnum;}ALGraph;基本操作:

void InitStack(SqStack *S);栈的初始化

int StackEmpty(SqStack S);判断栈是否为空

void Push(SqStack *S, int);入栈操作

int Pop(SqStack *S, int *e);出栈操作

3.3主程序和其他算法: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 malloc()等 #include // INT_MAX等 #include // EOF(=^Z或F6),NULL #include // atoi()52 #include // eof()#include // floor(),ceil(),abs()#include

// exit()#include // cout,cin// 函数结果状态代码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define INFEASIBLE-1 typedef int Status;// Status是函数的类型,其值是函数结果状态代码,如OK等

typedef int Boolean;// Boolean是布尔类型,其值是TRUE或FALSE #define MAX_NAME 10 /* 顶点字符串的最大长度 */ #define MAXCLASS 100 int Z=0;int X=0;int xqzs,q=1,xfsx;typedef int InfoType;typedef char VertexType[MAX_NAME];/* 字符串类型 */ /* 图的邻接表存储表示 */ #define MAX_VERTEX_NUM 100 typedef enum{DG}GraphKind;/* {有向图,有向网,无向图,无向网} */ typedef struct ArcNode { int adjvex;/* 该弧所指向的顶点的位置 */ struct ArcNode *nextarc;/* 指向下一条弧的指针 */ InfoType *info;/* 网的权值指针)*/ } ArcNode;/* 表结点 */ typedef struct { VertexType data;/* 顶点信息 */ ArcNode *firstarc;/* 第一个表结点的地址,指向第一条依附该顶点的弧的指针 */ } VNode,AdjList[MAX_VERTEX_NUM];/* 头结点 */ typedef struct { AdjList vertices,verticestwo;int vexnum,arcnum;/* 图的当前顶点数和弧数 */ int kind;/* 图的种类标志 */ }ALGraph;/* 图的邻接表存储的基本操作 */ int LocateVex(ALGraph G,VertexType u){ /* 初始条件: 图G存在,u和G中顶点有相同特征 */ /* 操作结果: 若G中存在顶点u,则返回该顶点在图中位置;否则返回-1 */ int i;for(i=0;iadjvex=j;p->info=NULL;/* 图 */ p->nextarc=(*G).vertices[i].firstarc;/* 插在表头 */(*G).vertices[i].firstarc=p;} return OK;} void Display(ALGraph G){ /* 输出图的邻接矩阵G */ int i;ArcNode *p;switch(G.kind){ case DG: printf(“有向图n”);} printf(“%d个顶点:n”,G.vexnum);for(i=0;iadjvex].data);p=p->nextarc;} printf(“n”);}

void FindInDegree(ALGraph G,int indegree[]){ /* 求顶点的入度,算法调用 */ int i;ArcNode *p;for(i=0;iadjvex]++;p=p->nextarc;} } } typedef int SElemType;/* 栈类型 */ /*栈的顺序存储表示 */ #define STACK_INIT_SIZE 10 /* 存储空间初始分配量 */ #define STACKINCREMENT 2 /* 存储空间分配增量 */ typedef struct SqStack { SElemType *base;/* 在栈构造之前和销毁之后,base的值为NULL */ SElemType *top;/* 栈顶指针 */ int stacksize;/* 当前已分配的存储空间,以元素为单位 */ }SqStack;/* 顺序栈 */ /* 顺序栈的基本操作 */ Status InitStack(SqStack *S){ /* 构造一个空栈S */(*S).base=(SElemType *)malloc(STACK_INIT_SIZE*sizeof(SElemType));if(!(*S).base)exit(OVERFLOW);/* 存储分配失败 */(*S).top=(*S).base;(*S).stacksize=STACK_INIT_SIZE;return OK;} Status StackEmpty(SqStack S){ /* 若栈S为空栈,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 if(S.top==S.base)return TRUE;else return FALSE;} Status Pop(SqStack *S,SElemType *e){ /* 若栈不空,则删除S的栈顶元素,用e返回其值,并返回OK;否则返回ERROR */ if((*S).top==(*S).base)return ERROR;*e=*--(*S).top;return OK;} Status Push(SqStack *S,SElemType e){ /* 插入元素e为新的栈顶元素 */ if((*S).top-(*S).base>=(*S).stacksize)/* 栈满,追加存储空间 */ {(*S).base=(SElemType *)realloc((*S).base,((*S).stacksize+STACKINCREMENT)*sizeof

(SElemType));if(!(*S).base)exit(OVERFLOW);/* 存储分配失败 */(*S).top=(*S).base+(*S).stacksize;(*S).stacksize+=STACKINCREMENT;} *((*S).top)++=e;return OK;} typedef int pathone[MAXCLASS];typedef int pathtwo[MAXCLASS];Status TopologicalSort(ALGraph G){ /* 有向图G采用邻接表存储结构。若G无回路,则输出G的顶点的一个拓扑序列并返回OK, */ /* 否则返回ERROR。*/ int i,k,j=0,count,indegree[MAX_VERTEX_NUM];SqStack S;pathone a;pathtwo b;ArcNode *p;FindInDegree(G,indegree);/* 对各顶点求入度indegree[0..vernum-1] */ InitStack(&S);/* 初始化栈 */ for(i=0;inextarc){ /* 对i号顶点的每个邻接点的入度减1 */ k=p->adjvex;if(!(--indegree[k]))/* 若入度减为0,则入栈 */ Push(&S,k);} } if(count

while(q<=xqzs){ int C=0;if(X<=G.arcnum){ while(C<=xfsx){C+=*G.verticestwo[Z].data;++Z;} printf(“第%d个学期应学课程:”,q);while(X<=Z){cout<<*G.vertices[X].data<<“ ”;++X;} cout<

4.用户使用和说明

使用VC++,打开sjjg.cpp文件,接着编译,无错误,然后重建也没有错误,最后执行该文件。显示如下图:

要求输入学期总数、一个学期的学分上限、需要编排课程总数、课程名、课程号、该课程的学分,按照出现的每一步来输入该课程设计所提供的相关数据。然后还要输入课程先修课程总数,依据教科书图7.26,可以算出有16种关系,分别输出如下图所示。接着程序会根据这些数据,自动生成建立好的邻接表,用户可以根据系统显示的选择编排策略进行选择,有两种编排策略,最后结果体现在实验的正确测试结果里(如上图)。

5.调试分析

5.1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两个课程排序算法的编写。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任何的思路,网上也只有拓扑排序的算法,对于课程设计要求的排序算法没有任何头绪。经过请教老师和同学以及翻阅了一些相关书籍,并在网上的搜索有了排序算法的大体思路。经过三天的修改,终于写出了符合要求的排序算法。

5.2测试数据

学期总数:6;学分上限:10;该专业共开设12门课,课程号从01到12,学分顺序为2,3,4,3,2,3,4,4,7,5,2,3。

5.3测试结果(包含正确和错误的)

正确测试结果:

错误测试结果:

5.4测试数据及程序运行情况

输入的内容如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先决条件 01

程序设计基础

无 02

离散数学

01 03

数据结构

01,02 04

汇编语言

01 05 语言的设计和分析

03,04 06

计算机原理

07

编译原理

05,03 08

操作系统

03,06 09

高等数学

无 10

线性代数

09 11

普通物理

09 12

数值分析

09,10,01 两种编排方法都输出结果为: 第一学期学的课程有:高等数学程序设计基础; 第二学期学的课程有:普通物理 线性代数 汇编语言; 第三学期学的课程有:数值分析 计算机原理 离散数学; 第四学期学的课程有:数据结构;

第五学期学的课程有:操作系统 语言的设计和分析; 第六学期学的课程有:编译原理。

6.总结

刚开始学的时候确实有很多地方我很不理解,每次上课时老师都会给我们出不同的设计题目,对于我们一个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具大的挑战,撞了几次壁之后,我决定静下心来,仔细去写程序。老师会给我们需要编程的内容一些讲解,顺着老师的思路,来完成自己的设计,我们可以开始运行自己的程序,可是好多处的错误让人看的可怕,还看不出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错误,但是程序还是得继续下去,我多次请教了老师和同学,逐渐能自己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经过了这次课程设计,现在已经可以了解很多错误在英文里的提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突破性的进步,眼看着一个个错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我眼前消失,觉得很是开心。此次的程序设计能够成功,是我和我的同学三个人共同努力作用的结果。在这一段努力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编程设计有了明显的提高。

其实现在想起来,收获还真是不少,虽然说以前非常不懂这门语言,在它上面花费了好多心血,觉得它很难,是需用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编写出来的。现在真正的明白了一些代码的应用,每个程序都有一些共同点,通用的结构,相似的格式。同时也对教学编制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只要努力去学习,就会灵活的去应用它。

7.参考文献

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设计与编制 篇3

关键词:数学开放题 教学设计 编制

数学开放题是7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种新题型。近年来,经常出现在中考与高考中,与新课改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非常匹配。开放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其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结论。也正因为这样,开放题的解题策略往往多种多样。人们在对历史的反思中,认识到数学教学不应建立在“概念-----定理-----例题-----练习”的知识传授型模式上,而应建立在对学生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创造模式上。开放题被人们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

一、数学开放题的形式与特点

数学命题一般可根据思维形式分成“假设-----推理-----判断”三个部分。一个数学开放题,若其未知要素是假设,则为条件开放题;若其未知要素是推理,则为策略开放题;若其未知要素是判断,则为结论开放题;有的问题只给出一定背景,其条件、解题策略与结论都要求主体在情景中自行设定与寻找,这类可称为综合开放题。

例1、计算

这是一道很简单的封闭题。现作一逆向题:试写一个有关单项式的运算的式子,要求其运算结果是 。

这就是一道条件开放题。

例2、给定平面上有n个点,已知1、2、4、8、16都是其中两点之间的距离,那么点数n最小可能值是多少?

这就是一道策略开放题。

例3、若⊙O1、⊙O2、⊙O3 …… 都是经过点A与B,点P是线段AB延长线上任意一点,从P向⊙O1、⊙O2、⊙O3 ……各圆作切线,切点分别为C1 、C2 、C3……,请判断这些切点在怎样的几何图形上,并证明你的结论。

这就是一道结论开放题。

例4、在一个矩形地块上,欲辟出一部分作为花坛,要使花坛面积为矩形面积的一半。请给出设计。(第17届国际数学教育心理学会公开课例题)。

由于例4只用了一般性语言来描述问题的背景,这种所给的题目就有相当的不确定性。这样的问题其条件、解题策略与结论都是呈现极大的开放性,称之为综合开放题。

在我们平常教学中,还有一种经常遇到的开放题型-----探索性、存在性开放题。例如:

例5、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3,4)和B(3,-4),试判断是否存在对称轴是y轴,且经过A、B两点的抛物线,若存在,求出抛物线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这种类型的题目可归纳为结论开放题。

开放题的出现以及对其教育功能的肯定,一方面反映了对数学教育以及其中各要素的关系思考和审视,反映了人们数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适应了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

1、当今技术的发展已使社会数学化。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时候,我们不应满足于陈旧的、封闭的教学方式。

2、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应当从为少数学生未来的学习需要服务转向为全体学生未来生活和就业需要服务。

3、数学不能仅仅理解为一门演绎科学、数学还有其更重要的一面,即它是一门非逻辑的、生动的、有丰富创造力的科学。

4、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掌握数学知识,进行“思想体操”,还应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养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5、数学教学是学生创造(再创造)性的活动过程,尽靠教师的传授,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

二、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设计

数学开放题不仅是供学生练习的题型,而且更重要的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模式。在某些情况下,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参与下的解决,以及回顾与讨论,使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教学活动的乐趣。

(一)、下面是“同类项概念”开放式教学的简单设计:

准备好配组的同类项卡片,上课后每人发一张,让一个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单项式成同类项的朋友,找对的同类项朋友坐在同桌,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起来再找。学生在愉快专心的气氛下迅速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法则。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也可以在同座的讨论中顺利解决。

(二)、下面是“求五角星五个角之和”的开放式教学设计。

1、问题提出

在学习了多边形的概念、性质后向学生提出“五角红旗上的五角星的五个角之和是多少?”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依据正五角星的五个角都等于36°,很快就得出他们的和是180°。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提出“如果我们改变条件,将正五角星改为不规则的五角星,那么它的结论又是怎样的呢?”问题一出,由于条件“不规则五角星”的任意性和结论“五个角的和”不确定性或不可知因素,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2、学生的探索活动

问题提出后,学生开始独立思考。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不少较好的解题方法。如学生甲根据∠AFG=∠B+∠D, ∠AGF=∠C+∠E,将五角星的五个角都集中在△AGF中,从而得出它们和是180°(图一)。学生乙的方法是考虑平角CIE,由于∠BIC=∠B+∠E, ∠BIE=∠C+∠CHI, ∠CHI=∠A+∠D,于是等于将五角星的五个角都集中在平角CIE中,从而得到它们的和是180°。学生丙的方法与学生甲类似,只不过他是在△ACD中考虑。学生丁的方法也不错,他主要是利用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得到五角星的五个角的和就等于五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二次减去中间同一个五边形的外角和,即得到180°。……

从以上的求解结果来看,所用的方法是我们教学中常见的“一题多解”。但我们这里强调的是,先创设是学生思考、探索的情景,再去解题,而不是在条件和结论都很明确的情况下单纯地去考虑它的不同解法。然而,我们探索并不因此结束。如果我们进一步改变条件,比如求图二形状的五个角的和(我们称之为退化五角星),我们又该如何考虑呢?象这样的退化五角星你还能画出一些吗?它们五个角的和求解又有什么规律呢?

3、探索活动的延伸

能力较强的学生很快仿照不规则五角星的求解得到五个角的和也是180°,也有的学生已经画出其他一些退化五角星。这时,教师进一步启发,能不能把这种退化的五角星转化为前面已研究过的不规则五角星呢?请每个小组展开讨论。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一些学生很快地作出将BE平移到B′E′位置(图三)。退化五角星即转化为不规则五角星,且它们的五个角的和相等,即为180°。此时数学中“化归思想”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体现。许多学生很快得到了如图四所示的一系列退化五角星及其求解方法。

以上探讨的对象都是五角星或退化五角星,那么六角星、七角星、n角星的情况又怎样呢?也就是说,我们能否把它进一步推广呢?

数学开放题教学应注意下列事项:

1、教师对有关问题,事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与设计。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应付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

2、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让学生充分地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解答。

3、提出的问题不宜过多、过难、要留有余地。

4、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正确的或不正确的答案中分析他的思路,及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引导前进。

5、不要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不同思维发展水平的学生,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给出一些启发和帮助。

三、开放题的编制

1、弱化陈题条件,使其结论多样化

例6、原题“怎样将一个正方形分割成9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如果我们把条件加以弱化,去掉“同样大小”这一限制,就得到开放题“怎样将一个正方形分割成9个小正方形?”

假如我们再进一步稍微改变题目中分割成小正方形的个数,又可以得到一些开放题。

2、隐去陈题结论,使其指向多样化

例7、已知函数y=ax²+bx+c的图像(如右图所示),x= 是该图象的对称轴,求证:a< 。这是一道具有单一结论的陈题。现隐去陈题的结论“求证:a< ”,得到开放题“已知函数y=ax²+bx+c的图像(如上图所示),x= 是该图象的对称轴,问由此可得到关于系数a、b、c的一些什么结论?”

本题除了原有结论外,还有如下不同结论:

⑴ a>0, ﹣1<c<0 ⑵ 2a=﹣3b ⑶ abc<0

⑷ a+b+c<0 ⑸ a-b+c>0 ⑹ |a﹢c |<﹣b

⑺ 2c<b< 或 <a<﹣3c ⑻ b>

例8、如右图所示,△BAC内接于⊙O,∠BAC的平分线分别交⊙O、BC于D、E,连接BD。根据题设条件,找出图中各对相似三角形,并加以证明.(初三第五册126页例)

3、在既定条件或关系下,探讨各种结论

这种方法与上述“隐去陈题结论”方法具有相似之处。不过,隐去结论须以陈题作基础,这里可以更加“任意”和“自由”构建条件或关系,使得在这种情景下引出各种结论。

例9、想高为H的瓶中注水,注满为止。如果注水量V的函数关系图像如下图所示,那么水瓶的形状是( )

例10、△ABC中,a=3,b=4,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本题所构建的条件是相当“任意”的,因此可从三角形的边、角、面积、角平分线、中线、外接圆半径、内切圆半径以及三角形形状等多种角度加以探讨。

⑴ 1<C<7 ⑵ B>A ⑶A<90°

⑷ 当 <C<5,△ABC为锐角三角形

⑸ 当C=5或C= 时,△ABC为直角三角形

⑹ 当1<C< 或5<C<7,△ABC为钝角三角形

⑺△ABC面积为6sinC≤6 ⑻ C边上的中线MC<7/2

⑼ 设∠C的平分线交BD于D,则AD∶BD=4∶3;反之,设D是AB上一点,满足AD∶BD=4∶3,则CD是∠C的平分线。

⑽△ABC的内切圆半径r<3/2 ⑾△ABC的外接圆半径R≥2

4、给出结论,寻求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例11、如下图,在直四棱柱A1B1C1D1-ABCD中,当底面四边形满足条件 时,有A1C⊥B1 D1(填上你认为正确的一个条件即可,不必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形)

本题答案可以⑴ AC⊥BD ⑵ 对角线BD⊥平面A A1 C1C

⑶ BC=CD且B A1=DA,等等。

5、比较某些对象的异同点

例12、如下图,B具有立体的特征,试举出与B具有同样特征的几何体,并说明它的特征。H具有立体的特征,问与H具有相同特征的几何体还有那些?你能对其中各几何体的特征异同再作些比较?(日本岛田茂小组成员泽田利夫编制)

6、在实际情境中,寻求多种解法与结论

给出问题的实际情境,建立教学模型,寻求多种解法与结论,这是编制数学开放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实际情境可以是社会的、生产的、科技的、经济的、生活的、以及数学本身的。由于实际情境往往是多变因的,动态的,因此可引出多种多样的数学开放题。

例13、一块正方形地中,怎样才能裁成面积相等的四块?

比如:

如果不限定沿直线裁开,其方法就更多了。

四、启示与思考

在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设计与编制中,下列几点应予以考虑:

1、目前中学数学教材中,习题基本上是为了学生了解和牢记数学结论而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以死记硬背代替主动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数学教学更多地体现积极探究精神,适当增加开放题是必要的。

2、开放题和封闭题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是并存而不是互相排斥。按照皮亚杰发生认知论的观点,封闭题主要引起认知结构的同化,而开放题是引起认知结构的顺应。

3、开放题中所包含的条件应为学生所熟悉的,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使其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变化的。当学生试图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解答时,他会对数学的本质产生一种新的领悟。

4、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的解答。这些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开放题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或数学情境中的多种变因,使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必须探究某种策略。同时,解完一道开放题后,往往能导出一般结论或是发展成为另一个新的问题。在这种体验之中,学生的概括能力饿迁移能力就会提高。

5、开放题教学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可能对开放题作出解答。但是对教师来说,也要求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及灵活处理问题的临场应变能力。教师既要照顾到学困生的解答水平,也要鼓励优生去寻求更好、更一般的解答,并力图使各种智力体验变成大家共同的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开放题教学要求教师具有一种新的素质。

6、对数学开放题来说,获得多种解答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获得解答过程。由于开放题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现代教育目标,因此,在对开放题教学评价时,必须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

参考文献

1、《数学教育学》 张奠宙 唐瑞芬 刘鸿坤著

2、《数论妙题》 阿尔伯特H贝勒著 谈祥柏译

3、《数学习题理论》 戴再平著

4、《数学教学》 张奠宙主编

提高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实施质量 篇4

1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准备

首先, 我们应该明确所建工程施工的主要任务, 其主要任务有三。

(1) 遵照设计任务书和有关部门的要求, 根据工程所在场地的自然条件, 当地社会经济状况、可提供的设备、材料和人力以及工程特点, 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

(2) 按照施工组织设计, 做好施工准备, 加强施工的计划性, 合理组织劳动力, 充分利用施工设备, 切实保证施工质量, 有效使用资金, 多快好省地全面完成施工任务。

(3) 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观测研究, 一些试验研究的成果, 要在施工中验证和修改;某些实验室不能进行的试验, 亦须在施工中观测研究, 有的还须在工程完建后继续进行。

由此可见, 组织工程施工, 主要是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要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 对工程施工在时间顺序上和工程项目上进行合理安排, 对施工现场在平面和空间上进行合理布置;二是加强施工管理, 严格质量控制, 以保证在预定的时间内, 用较少的人力和物力, 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2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原则

工程实践证明, 编好施工组织设计, 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遵循设计要求, 使施工组织设计符合基本建设要求。施工总进度的安排应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 使之符合高速速度施工的要求。

(2) 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节约建筑材料, 特别是木材;降低工程成本;节约施工用地, 尽量少占耕地。

(3) 制定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时, 应符合保证工程质量和生产安全的要求。

(4) 坚持不断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的方向, 用近现代技术装备施工技术队伍, 选用效率高、效果好的施工机构;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械设备, 节约劳动力, 减轻劳动强度。

(5) 应当本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保准这一种精神, 一方面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成果;宁一方面必须坚持“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 对于未做出技术鉴定的新技术, 不得在设计中随意采用。

(6) 做好人力、物力的综合平衡, 力争均衡施工, 并做好冬季、夏季和雨季施工的准备, 力争全年施工。

3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重点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内容包括施工部署和施工方案、方法、施工技术组织措施、施工准备工作计划。施工进度计划、资源供应计划、施工平面图、技术经济指标分析等, 内容相当广泛, 编制任务量大。为了使施工组织设计编得及时、适用, 必须突出重点, 防止面面俱到却泛泛而谈。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 应抓住以下四项重点内容。

(1) 施工部署、施工方案。施工部署就是指对整个建设项目进行总体施工安排, 体现着全局性的组织战略, 是决定建设项目施工的综合效果的关键。施工方案就是指选择关键的施工技术方案与组织管理方法。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 要努力优化施工部署和施工方案。

(2) 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进度计划的设计目的是解决各施工该项目的作业顺序和充分利用时间的问题。施工进度计划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到施工组织的成败。因此, 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 力求合理地安排施工顺序和有效利用时间,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 施工平面图设计。施工平面图是把项目建设地域内的空间作业总体安排。它的技术性、经济性、政策性都很强, 是施工组织设计不可少的内容。

(4) 施工技术组织措施。施工技术组织措施是从组织和技术上, 为实现施工部署确定的质量、进度、成本、安全和文明施工五项控制目标, 提供可靠条件。因此, 应再组织和技术上 (重点在组织上) 挖掘潜力, 制定措施, 以提供施工效率和经济效益。

总之, 上述的四个重点突出了施工组织设计中的组织管理、技术、时间和空间四大要素, 抓住这四个重点, 就解决了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根本性问题, 其他方面问题也就能够得到相应解决。

4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方法

(1) 施工组织设计在总体施工部署安排上, 应采用体统管理方法, 确定项目目标管理体系, 使其科学、合理、经济。在总体施工部署和交叉施工、相互配合协调, 特别是业主直接分包的专业化分包工程, 应给予统筹部署。从而使施工组织设计得到高质量的实施, 各项目标得到实施。

(2) 施工方法的设计, 应尽量采用机械化、工厂化、标准化等先进的施工方法, 减少手工操作、使操作方法规范化、标准化, 达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保证施工质量、缩短施工工期的目的。

(3) 流水段的划分应有利于组织均衡、连续、有节奏地施工。也就是说要有利于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资源,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机械使用率, 加快资金的周转, 缩短施工工期、目前推出的小流水作业法, 在技术条件和资质管理条件得到保证的前提下, 应大力推广使用。

(4) 在施工进度计划设计上, 应采用流水作业、网络计划、线性规划等科学管理组织方法。抓住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中的关键工序、关键线路, 使之优化。

(5) 在施工总平面图设计中, 除对生产生活临时设施, 临时用水、电、气、热等设施, 施工材料、构配件、设备放置场地等, 进行经济合理的定量设计外, 特别应注意采用现在规划方法, 对上述设施的定点、定线、定位等问题加以统筹规划, 合理配置。

(6) 制定严格的保证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 其关键是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建立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保证“PDCA”循环的正常运转, 实现质量目标的全面控制。

(7) 充分应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的施工组织方法, 制定降低施工成本的技术组织措施。因此, 一是要从生产要素方面进行设计, 旨在降低生产消耗;二是从经营管理方面进行设计, 旨在降低成本, 消灭非生产性损失, 提高工作效率、质量和组织管理效果。

(8) 在施工技术组织措施设计中, 应重视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组织管理方法, 组织学习培训, 规划科学试验, 促进各项目标的实现。

(9) 施工组织设计必须重视设计效果指标的计算和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技术经济分析应围绕质量、进度、成本三个主要方面进行, 对方案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 优化方案, 作出决策, 付诸实施。

(10) 应用系统的目标动态控制方法, 提高施工组织设计的实施质量。动态控制必须设计一个信息管理系统, 实施中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工程进度中量与性的信息;定期与不定期地对目标值和实际值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偏差, 积极采取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措施加以控制。最终确保各项目标的实现。

5 结语

结构编制与设计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图形;数学试题;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90-1

一、改变图形内部结构,强化对学生的思维引导

要有效提升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使学生能够深入把握不同图形的内部结构和基本内涵,需要教师强化对中学生的思维引导。

首先,教师需让学生懂得用不同的视角看图形。例如,圆形是从平面视角得出的结论,而假如圆形是一个悬浮在空中的物体,从左、右两个方位看,我们会看到一条直线;而从侧面看,则可能会看到一个椭圆。进而,图形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将一个简单的长方形对折,无论采用怎样的折法,长方形的角度、面积等等都会产生变化,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让学生尝试、观察并体会,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让学生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看图形。

其次,以实例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在人类视角下,静止的图形仅是一个形状,它不具备空间的延展性,仅是人们眼中可识别的、具有局限性的一个轮廓和平面。但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眼中的图形不应当仅是数学课本中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种概念,而应当是灵活能动的,具有可塑性的一种实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更多地采用实例来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准确、客观地认识图形。例如,从不同角度看教室中的桌子、椅子,都会看到一个平面图形;一本合上的书是一个长方形,而将书打开,则长方形的边则变成了浅浅的弧线,等等。以实例进行引导的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在学习或解题时能够运用建模思维,将纸上单调的图形通过想象变成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如此,则更能够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转化传统试题模式,编制创新数学试题

数学教材中的试题历来是教师借鉴的重要工具,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许多教师照搬教材中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首先,这无疑会加重知识的局限性;其次,学生在预习时大多看过试题,有的学生甚至都已解出答案,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再次应用这样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无疑也会削弱测试效果。因此,结合教材中的试题,教师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让试题能客观地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提升试题的应用价值。

例如《图形的旋转》一课,试题:

如图,将△ABC绕形外点“O”顺时针旋转到△EDF,标出图中的旋转中心,并用图中的字母表示出对应点及旋转角。

对于这样一道试题,学生们结合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应很快会得出答案。然而,这一答案仅是以记忆形态存在的,且完全是一种书本化的知识,而非技能。因而,笔者结合这道试题,首先板书给学生们展示图形;其次提出问题:为了迎接校庆,学校准备组织一次大型文娱演出活动。在活动上,要求同学们在操场上列队组成三角形“扇叶”,并通过“扇叶”的顺时针运动形成“风车”。那么,现在请同学们用笔和纸来设计一下,怎样旋转“扇叶”最省时,又能够让同学们最省力?

如此,通过将试题进行转化,则变成了让学生们乐于参与并乐于表现的新试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能。

此外,将试题转化为实践操作,并让学生们参与,也是开展试题创新的一种有效策略。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总会遇到一些难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远而避之,而是应当积极探索应对策略。只有结合新课改要求,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并深刻反思,全力创新,才能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发挥课堂教学效能。

[参考文献]

[1]陆韬.引导生成创建高曩——图形的旋转说课稿及课堂实施评价[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06).

浅谈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实施 篇6

1 施工组织设计及编制方法

把建筑工程的特点、规模、合同内容、资源状况和场地条件等各方面内容加以综合考虑, 对施工的各项活动做出全面的部署, 编制出的指导施工准备和施工过程的技术经济文件, 即是施工组织设计。应用科学的思维和主动控制的方法考虑问题, 用逆向思维方法从建筑产品的总体特性指标着手逐层剖析建筑功能、结构功能、构造功能, 使每一功能通过各道工序的精心操作来实现。广泛采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 应用系统工程、网络计划、目标规划、合同管理、信息技术等现代管理方法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统筹安排施工技术方案和进度计划。要进一步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贯彻GB F1900-ISO 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 建立并完善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之前, 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向编制人员提供资料和本部门的要求, 保证各部门要求得以综合考虑, 而不宜在施工生产进行过程中作过多预料外的要求。

2 施工组织设计的种类

施工组织设计包括施工组织总设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3个方面:1) 施工组织总设计是以整个建设项目或群体为对象编制的。一般施工组织总设计包括:施工任务的组织分工和安排;重点单位工程施工方案;主要工种的作业方法;三通一平的规划布局。2)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具体的指导性文件, 是施工组织总设计的项目分解, 也是建筑施工单位编制月份作业计划的基本依据。3)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对象是难度较大, 技术复杂或新技术项目。为了使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得适用、及时、准确, 切实起到指导施工的作用, 必须抓住重点, 突出组织。对施工中的人力、物力、方法、时间与空间、需要与可能、局部与整体、阶段与全过程给予周密的安排。

3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

1)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要对整个工程从工程特点、时间、空间、资源、场地等各方面作全面细致的安排, 除异常情况, 在编制过程中工程已在编制人员脑海中按部就班的建成。施工组织设计作为施工管理和技术管理的技术经济文件, 要求编制人员要有丰富的技术理论水平、管理水平和实践经验。2) 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施工组织设计既不是纯技术性文件, 也不是纯经济性文件, 是技术与管理结合、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文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要将技术、管理经济有机融合。在经济的前提下, 技术与管理互为条件、互为保证;编制过程中要突出“组织”, 重点在于“安排”和“选择”。尽量在“安排”与“选择”上做到优化。组织是时间和顺序、时间和空间、时间和资源的协调, “顺序”体现客观规律的要求, “穿叉” (时间和空间的安排) 体现出主观的能动作用。

4 施工组织设计的评审

鉴于施工组织设计的地位和作用, 施工队伍的技术和施工组织人员共同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后, 施工队伍应根据自身情况, 相关人员参与评审后报企业主管经理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监理工程师评审。这个评审过程既是职能部门熟悉工程特点、了解施工队伍思路和组织安排的过程, 也是施工队伍了解职能部门管理思路和企业总体部署的过程, 使施工队伍了解职能部门管理思路和企业总体部署的过程, 使施工队伍各职能部门形成共识, 减少施工生产过程中协调工作量。职能部门不仅参与施工组织设计的评审, 也要与施工队伍一起共同参与实施, 在评审过程中应及时提出要求, 避免不是很清楚施工队伍思路和目标的情况下再做出要求, 造成不协调, 打乱原有部署。企业职能部门要将用于协调施工生产的精力放到指导和评审施工组织设计上, 施工生产中以施工组织设计为准绳, 从而形成有条不紊、均衡施工的局面, 否则各部门势必成为“消防队员”。

5 施工组织设计的实施

施工组织设计在付诸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是没有处理好施工组织设计的指导性、权威性和可调性之间的关系, 施工组织设计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在施工生产中的权威性, 其指导性是不言而喻的。施工生产的复杂和施工条件的变化要求对施工组织设计作必要而客观的调整, 在实施过程中要正确认识这三个性质。

施工组织设计的调整是根据客观条件调整的, 不能凭主观和个人意志调整, 更不能因其可调性而否认其指导作用。施工组织设计的指导作用取决于对客观条件的把握和预见程度, 也取决于编制者的主观努力。只有在充分认识指导性, 重视其权威性的前提下, 积极而谨慎地根据客观条件作必要的调整, 才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实事求是地进行施工生产。在这里有两个突出的问题:1) 由于施工组织设计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不直接, 造成的危害不如安全那么明显、质量那么直接, 忽视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 开工前对工程分析不足, 施工时主观能动作用发挥不够, 无共同行动纲领, 各部门步调不一, 使施工生产不顺畅。这也是各部门成为“消防队员”的原因。2) 调整施工组织设计时没有将各技术经济指标、生产要素和组织方式综合考虑, 从而达不到调整的目标, 或者是在施工时紧时缓、资源需求极不均衡的情况下达到目标, 造成隐形的浪费, 而且会使施工队伍难以完成任务, 管理部门认为其战斗力差, 相互抱怨, 影响工作开展。

6 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

1) 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有足够且结构合理的人员、充足的编制时间和技术资源, 使施工组织设计组织合理, 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强;2) 充分认识施工组织设计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施工组织设计是综合考虑各生产要素, 协调各部门工作, 形成共同认识的唯一有效工具;3) 施工组织设计一经审定, 就成为集体的行动纲领, 任何个人和部门要严格遵循, 调整由各部门人员共同参与, 要慎重而积极地对待调整;4) 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作的标准化, 不拘泥于内容的统一化, 强调工程特点和针对性, 强化施工组织的内容, 最终提高可操作性、指导性;5) 编制人员要珍惜自己的劳动。施工生产实施部门和人员要尊重编制人员的劳动, 彻底解决编制差、指导性差、不利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草率、编制质量差的恶性循环;6) 坚持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工作, 职能部门要从审查相关内容转变为共同审查、共同实施, 减少施工中的不协调。以上工作须通盘考虑, 同时实施才能达到目的。

7 结语

施工组织设计作为招标和指导施工全过程各项活动的综合性计划, 其作用旨在科学合理地组织各种施工生产要素, 实现可能生产诸要素在施工项目开工之前的模拟优化组合配置, 保证项目开工后的施工活动有秩序、高效率、科学合理地进行, 从而达到优质、低耗、高效、安全和文明生产的目的。此外, 在施工执行过程中还应充分认识主客观条件, 根据条件的变化, 从整体角度科学灵活地调整计划、补充完善, 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使施工组织设计更符合客观实际, 更能科学有效地指导施工, 从而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丛培经, 黄友邦.工程建设目标控制与管理[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2]《建筑施工手册》编写组.建筑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3]张智钧.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4]张贵良, 牛季收.施工项目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5]耿学新.浅谈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6) :202.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调整 篇7

1 编制依据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由施工承包单位工程项目经理编制, 用以指导施工企业全过程施工活动的技术、组织、经济文件, 它是施工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 其编制过程的主要依据应是:

一是, 主管部门的批示文件及建设单位的要求, 如上级机关对该项工程的有关批示文件和要求;建设单位的意见和对施工的要求, 施工合同中有关规定等。

二是, 经过会审的图纸, 包括单位工程的全部施工图纸, 会审记录、设计变更及技术核定单、有关标准图, 复杂工程的设备、电器、管道等设计图。

三是, 施工企业年度生产计划对该工程的安排和规定的有关指标, 如进度、其他项目穿插施工的要求。

四是, 施工组织总设计, 应把施工组织总设计中的中体施工部署及对本工程施工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作为编制依据。

五是, 施工中需要的劳动力、施工机具和设备、材料、预制构件和加工品的供应能力和来源情况, 建设单位可能提供的临时房屋数量, 水电供应量, 水压电压能否满足施工要求, 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地上与地下的障碍物、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气象资料、交通运输道路及场地面积等;预算文件和国家规范等资料, 工程的预算文件提供了工程量和预算成本, 施工验收规范、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和有关定额是确定施工方案、编制进度计划等的主要依据。国家或行业有关的规范、标准、规程、法规、图集等及有关的参考资料和类似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实例等。

2 编制把握的原则

一是, 做好现场工程技术资料的调查工作。一切工程技术资料是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根据, 原始资料必须真实, 数据要可靠, 特别是水文、地址、材料供应、运输以及水电供应的资料。每个工程各有不同的难点, 组织设计中映照中在施工难点的资料收集, 有了完整、确切的资料, 就可根据实际条件制定方案和从中优选。

二是, 合理的安排施工程序, 可将整个工程划分几个阶段, 如施工准备、基础工程、土方工程、主体结构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灌浆工程等, 各个施工阶段之间要互相搭接, 衔接紧凑, 力求缩短工期。

三是, 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进行合理的施工组织, 提高劳动生产率, 保证工程质量, 加快施工进度和降低工程成本, 组织流水施工, 采用网络计划技术安排施工进度。某些工程的设备安装工程量较大, 为了使整个工程提前投产, 土建施工应为设备安装创造条件, 提出设备安装进场时间, 设备安装应尽可能与土建搭接, 在搭接施工时, 应考虑到施工安全和对设备的污染, 最好采用分区分段进行, 水电设备的安装应与土建交叉配合。对主要工种工程的施工方法和主要机械的选择要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选择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切合现场实际的施工方案。在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 必须提出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和施工安全措施, 尤其是新技术和本施工单位比较生疏的工艺。在施工组织中, 雨期施工和冬季施工的特殊性应给与体现, 应有具体的应对措施, 对使用农民工较多的工程, 还应考虑农忙时间劳动力的调配问题。其次要合理布置施工平面图, 能减少临时性设施和避免材料二次搬运, 并能节约施工用地, 安排进度时, 应尽量发挥建筑机械的功效和以一机多用, 尽可能利用当地资源, 以减少运输费用, 正确的选择运输工具, 以降低运输成本。

3 编制步骤

一是, 计算工程量。工程量计算正确, 才能保证劳动力和资源需要量计算的正确和分层分段流水作业的合理的组织, 因此工程量必须根据图纸和较为准确的定额资料进行计算。如工程的分层分段按流水作业方法施工时, 工程量也应相应的分层分段计算。

二是, 确定施工方案。如果施工组织总设计已有原则规定, 该项工作的任务就是进一步具体化, 否则应全面加以考虑, 需要特别加以研究的是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的选择, 因为它对整个单位工程的施工具有决定性作用。具体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段的划分, 也是需要考虑的重点, 同时还要很好的研究和决定保证质量与安全、缩短技术性中断的各种技术组织措施, 这些都是单位工程施工中的关键, 对施工能否做到顺利安全施工有重大影响。

三是, 组织流水作业, 排定施工进度。根据流水作业的基本原理, 按照工期要求、工作面的情况、工程结构对分层分段的影响及其他因素, 组织流水作业, 决定劳动力和机械的具体需要量以及各工序的作业时间, 编制网络计划, 并按照工作日派出施工进度。其次计算各种资源的需要量和确定供应计划。依据采用的劳动定额和工程量及进度可以决定劳动量和每日的工人需要量, 依据有关定额和工程量、进度, 可以计算确定材料、加工预制品的主要种类、数量及其供应计划。

四是, 平衡劳动力、材料物资和施工机械的需要量并修正进度计划。根据对劳动力和材料物资的计算就可绘制出相应的曲线以检查其平衡状况, 如果发现有过大的高峰或低估, 即应将进度计划做适当的调整与修改, 使其尽可能趋于平衡, 以便使劳动力的利用和物资的供应更为合理。

4 设计的调整

施工组织设计调整以前, 首先要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检查, 包括两方面, 分别是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的检查, 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指标的检查, 一般采用比较法, 即把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同计划规定的指标相对比, 检查的内容应该包括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材料消耗、机械使用和成本费用等, 把主要指标数额检查同其相应的施工内容、施工方法和施工进度的检查结合起来, 发现其问题, 为进一步分析原因提供依据。其次是施工总平面图的检查, 施工现场必须按照施工总平面图要求建设临时设施, 敷设管网和运输道路, 合理的存放机具, 堆放材料, 施工现场要符合文明施工的要求, 施工现场的局部断电、断水、断路等, 必须事先得到有关部门批准;施工的每个阶段都要有相应的施工总平面图;施工总平面图的任何改变都必须有关部门批准。如果发现施工总平面图存在不合理性, 要及时制定改进方案, 报请有关部门批准, 不断地满足施工进展的需要, 施工总平面的检查应按照建筑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结构编制与设计 篇8

●学科成绩统计与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题分析(命题)

试题难易分布情况:容易题88分,占73.3%;中档题21分,占17.5%;难题11分,占9.2%。比例约为7∶2∶1。参照哈尔滨市考试试题难易程度比例的要求,本试卷设置非常合理。

二、知识覆盖率及相关知识内容比

由此表可看出此试题的知识覆盖面占80%以上,题型全面,覆盖面较广。其中积累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及作文各部分分值比为25∶8∶37∶50,比例合理。

三、通过率最低的5道题及最高的4道题分析

1. 通过率最低的5道题。

(1)第14小题丢分原因是学生还没学习说明文,对说明文知识不熟悉,平时的训练少。特别是这种说明文语言分析类型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不易答准。

(2)第15题仍然是考核课外的说明文知识,原因大体同14题。

(3)第17题考查学生对词语感情色彩的掌握程度,这方面并没有超出范围,可是本题属于贬义词褒用的灵活题型。

(4)第21题是一道课内阅读题,本题答案是文本中表明主旨的句子,学生似乎能理解,可是找出的句子不够精练。

(5)第22题考查的是文章的写法。但出题者用逆向思维考查学生的答题能力和理解能力。由于平时训练少,学生遇到这种题有些措手不及。

2. 通过率最高的4道题。

(1)第2题考查字形,题比较简单,都是课内的。但本题本来有两个错别字,结果试卷只显示来一个,这就大大降低了试题难度。

(2)第8题考查的是古诗文默写,也是课内的,因为平时训练多,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3) 第12题考查的是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是此题简单, 二是练过多遍, 所以学生掌握得非常扎实。

(4) 第20题是课内阅读, 比较浅显。这类问题比较贴近生活, 学生感兴趣。

四、各层次成绩统计

分析:本次考试及格率较高,但高分段的学生太少,特别是四班的高分率较低。

五、本试题中最有创新价值的两个题型

第6题:听着你的嘱咐,我体会到了温暖;,;想着你的背影,我感受到了坚韧。下辈子希望你还做我的父亲。(要求:仿写句子,要求与前后两句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此题是从歌词中节选出的,既考查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又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但在组织语言时更强调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本题的亮点就是渗透了情感教育。

第22题:(《散步》)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小见大,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学习和借鉴,请对此进行具体说明。

此题颇具创意,如果学生读不懂文本就说不出来,如果学生理解了课文但不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也说不出来。所以此题不单单考查一个知识点,还是一个综合型题。此题先说出写作手法再让学生举例子进行分析,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更提醒教师,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这一要求。

六、学年前10名、后10名学生成绩状况分析(略)及提高对策

前10名提高对策:要求他们夯实基本功,提高字词方面答题的准确性,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同时扩大他们课外阅读量,积累美文。提高答题能力和速度。

后10名提高对策:强化基础训练,把重点放在记忆的扎实性和书写的工整性及准确性上,在教学中体现一定的梯度,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其学习能力。

七、今后的教学措施及对策

1. 注重基础字词的积累。

利用课内外,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识记,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加强古诗词背诵训练,使学生克服笔误现象。

2.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通过课内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3. 引导并组织学生多读课外书籍。

通过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督促学生多做阅读训练,尽量每天做一个课外阅读,并养成认真阅读、反思错误的好习惯。

4. 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训练。

保证学生每周写一篇作文,引导学生赏读佳作, 从中学习写作技巧,并积累好的写作素材。

5. 对学年前50名学生给予关注。

培养他们良好的竞争意识,并使他们稳扎稳打,逐渐缩小与学科最高分的距离。

6.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帮助他们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质疑、释疑、倾听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关于试卷的编制与设计

一、试卷设计的指导思想

1.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督促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

2.充分体现高中招生考试的选拔功能。

3.教师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实施“语文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二、编制试题的理念

1.教师要注重学生实际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所编的语文题目情景有实际意义。

2.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让学生在学习中既学会动口又学会动笔,既要分析又要表达,既要重视课内知识,又要注重课外阅读。

三、试题的基本形态

1.题型与题量。

全卷分积累运用、阅读分析、作文三大块共28个小题。统一编号,每一题都有相应的解答说明和分值。下面是编制试卷各题型的题量及所占的分数表:

难度预测:容易题58℅;中等题26℅;难题16℅。

知识覆盖率:初中语文知识点约40个左右,编题的知识点为30多个,占80℅。重要的知识点基本覆盖,这些重点知识是:字的音、形、义,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句子的理解和应用,名著的基本知识,仿写,语言的综合运用,对生活现象的理解和思考,文言文字词积累,翻译句子,内容的理解,现代文的阅读,作文。

2.各板块知识所占比例。

四、试卷蓝图

1.突出基本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考查。

中学生学习语文不但要积累词汇,运用词语和句子,更要提高写作等综合能力。不但要会写会说,还要具备较高的分析理解能力。这就要求中学生兼具课外阅读的能力。所以我在设计试题时充分把握了这一点。

2.注重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分析的考查。

文言文阅读以课内为主,强调理解和词汇积累;选取的文言文材料,难度适当,有积累价值。

现代文阅读材料选自课内外,要求文质兼美,篇幅在500字左右。选材于课外的,考点在课内。所选材料的难度与教材难度相当。

课内文言文考查如下所示: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亡居。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 不筑,必将有盗; (2)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3)文中的父亲每次的想法都与他人不同,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注:(1)、(2)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积累;(3)、(4)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

现代文阅读考查如下所示:

(1)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请概括回答。(2分)

(2)第 (7) 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男孩”眼中为什么会“放出光彩”?(4分)

注: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记叙文,不但易于理解,可读性强,又是一篇情感教育的很好材料。(1)、(2)题考查的知识点不但突出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又突出教材的知识点。

3.作文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从1999年开始,各地根据教育部关于中考语文改革指导意见,对中考作文题的命制采取了不设审题障碍、不限制文体的做法。几年来,作文题的命题更为科学,越来越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话题作文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种命题形式更加强调表现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和社会现象。如,以下作文题目:

(1)以《成长中的快乐》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2)“我能行”是一种自信,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动力。只要我们坚信“我能行”,一切困难和挫折就会迎刃而解。请以“我能行”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注:两个文题任选其一,话题作文不限文体,两个文体都都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选取材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文题的宽泛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并有利于抒发真情实感。

五、提高编制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1.关于编制探究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来了。作为探究性试题是对原有的考试形式的一种挑战,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的一种挑战,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这对考试改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

语文的“探究”题如何编制呢?“课程标准”中“探究”一词是这样出现的: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教师要考虑让学生探索什么,怎样探寻,最后可获得什么结果。可见,编制这种试题应遵循三大原则:有问题可发现,有问题可探究,有问题可得结论。

有问题可发现。即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或创设的情景,必须让学生可以发现问题,而这些问题应当是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历同步的,还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可以从材料或背景中有所发现。

(1)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

注:本题的解题思路是读表格,根据表格中所给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把发现的问题作为结论总结出来填在横线上,即是本题的答案。此题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探究的空间。

编制此问题遵循三大原则。首先给学生创设了解题的背景,然后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

例2: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注:此题源于课内阅读例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父亲指导主人公爬下悬崖,使主人公脱险的经过。父亲没有直接把孩子抱下来,而是指导孩子怎样往下爬。不但教会孩子的方法,也交给了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这里父亲教育孩子的方法值得探讨。

探究题不同于以往一般试题,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放飞学生个性,展示学生才华,同时也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反馈信息,教师可矫正教学。对于此题的回答,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见解,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检测了学生的认知情况;既是对知识的探寻,又是对生活的感悟,更是对人生的思考。

2.关于编制综合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构成了语文课程目标的五方面内容,目前已纳入语文教材体系。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注重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

例3:下面是一份初中生课外阅读调查情况统计表,其中有200名学生参与调查。请根据调查情况,回答问题。(3分)

(1)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

(2)看了这一统计结果,你对同学的建议是:。

注:本题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情境,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考查。第(1)小题考查学生,根据调查统计就学习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写出结论。即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第(2)小题考查了学生说话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此题难度不大,却使试题考查的指向性更明确。同时,这道题还考查了学生能否运用学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4:你还能举出类似“狼与鹿生死相依”现象的例子吗?请用文字叙述下来。

注:本课选自课外文章《狼与鹿的传奇故事》。原文是这样的:

世上真有狼与鹿生死相依的传奇故事?美国生物学家彼得逊教授经过32年的科学考察,亲眼目睹了这一独特的现象。

苏必利尔湖中的洛耶耳岛以驼鹿众多而闻名,但是驼鹿大量繁殖使岛上一片绿茵的花草灌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因为驼鹿生长繁殖需要吃掉大量的绿色植物,仅仅10年功夫,驼鹿由1 500只左右猛增到3 000多只,洛耶耳岛灌木稀疏,一片凄凉了。为了拯救洛耶耳岛上的植被,生物学家们决定进行一个大胆的实验———依靠四只幼狼来改变这种状况。起初,这四只幼狼遇到的是一个强壮而庞大的驼鹿“兵团”。面对强大的对手,狼队并不惧怕,而且还想出一个很好的策略,那就是先攻击弱者。它们先在驼鹿群旁窥视,并不贸然出击,当发现有因为饥饿或疾病而变得孱弱的驼鹿出现时,它们便一哄而上。奇怪的是,周围强健的驼鹿并不惊慌,也不援救,而是听任狼群肆意地攻击可怜的驼鹿。孤单受伤的老鹿站在旷野中,望着向远方四散的驼鹿群,面对着饿狼发着绿光的贪婪眼睛,仰天长鸣,猛然朝一只饿狼冲去,最终被扑倒、撕裂、啃啮起来……此时,那些自私、无义的驼鹿群已逃得无影无踪了。当洛耶耳岛上的狼群达到65只时,驼鹿数量下降到650只,于是生物界平衡的天平开始向另一端倾斜。这时的洛耶耳岛又被绿色笼罩,草叶肥荚,得到充足食源的鹿群又开始强大。虽然狼的数量增加了16倍,驼鹿数量只有从前的两倍,但狼群的攻击力却大打折扣,它们贪婪地望鹿兴叹,几乎无从下口。

注:本题是在阅读中设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语文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能积极地为解决问题搜集和处理信息,能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假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道题目的设计有新意,对于教学也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3.开放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所谓开放性试题就是指没有标准答案,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的试题。这类试题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多角度、开放性地思考问题,十分适合展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例5: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使前后语意连贯。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夏日炎炎,昼短夜长;,;冬飘瑞雪,新年在望。

注: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在结构上进行限制,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多角度进行思考,不但考查其积累运用的能力,同时也考查语言的表达和运用的能力,彰显个性。

例6:第 (3) 段中说,男孩“经过一番思考”。根据上下文,发挥合理想象,具体描写出男孩的“一番思考”的内容来。不超过100字。(3分)

注:此题为课外阅读,内容是写一个小男孩为妹妹勇敢献血的故事,表现男孩的无私无畏。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妹妹染上了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作为妹妹唯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稍一犹豫,10岁的他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这类试题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十分适合展现学生的个性。

总之,这种开放性题目不仅能考查学生概括语言的能力、迁移知识的能力、多向思维的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4.实践应用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在试题中,要突出语文的人文性,注重语文知识的生活化运用,实现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的沟通。以写作为例。写作题将会更贴近当代生活和初中学生的实际,写作考查学生语文知识的生活化运用,实现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的沟通。在写作题的设计中不主张设置审题障碍,不会限制体裁(诗歌、戏剧除外,体裁不限),在写作内容上和写作体裁上给考生以更大的空间和自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加以选择。考查的重点是,根据写作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立意新颖,感情真挚,构思巧妙,语言要富有个性,鼓励有创意的表达,鼓励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选题写作的可能性较大,题型上命题、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皆有可能,后三种的可能性较大。

例7: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以《成长中的快乐》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2)“我能行”是一种自信,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动力。只要我们坚信“我能行”,一切困难和挫折就会迎刃而解。请以“我能行”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本次作文不但注重考查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且关注学生平时对语文的积累和运用,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开拓创新的空间。

注:两个题目,任选其一的出题方式,让学生有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重在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总之,此命题将进一步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继续增强综合性、探究性和创新性,遵循“课程标准”精神,体现新课程理念,加大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体现基础性、应用性,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今后的初中语文教学将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总之,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语文学科的命题思路应顺应时代,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时俱进,全面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贯彻“课程标准”,真正使考试成为评价语言学习的客观工具,成为激励学生学习语言的有效动力,成为促进教学相长的良好载体。

结构编制与设计 篇9

教学实施计划 (教学任务书与课表) 编排在中专学校教务工作中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中专学校在每个新学期开始之前, 都要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 依照课程的设置、教学环节、师资、学生人数以及教室等具体情况排定课表, 以便有秩序地组织全校的教学活动。目前教学计划的设计工作, 基本上还是人工进行, 由熟悉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集中数周的时间, 根据教学任务及任课教师分配表, 考虑各种情况进行编排, 协调出现的种种矛盾, 经过反复检查修订, 直至符合要求。这是一项繁重复杂的系统工作, 主要靠长期积累的经验来完成。因此, 研究和建立教学实施计划课计算机控制系统来辅助教务人员进行课表编排, 可以达到减轻劳动, 提高效率和质量的效果。

2需求分析

顺德中专学校由于有大量的对外短班培训任务, 经常占用师资及教室, 对正常班的教学安排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长班的课程表编排, 由于任课教师、教室及学生人数的不固定性、经常要进行分班、合班上课而变得复杂, 因此必须首先确定排课顺序和排课原则。

2.1排课顺序

(1) 根据教学计划向各专业部发出教学任务通知书, 由专业部填写教学安排表和排课要求。

(2) 对返回的教学任务及任课教师分配表进行检查, 看是否按要求填写, 了解课程的分班合班情况。

(3) 检查返回表中的各种要求, 对于专业部的各种排课限制要求是否能够满足要有一个基本的估计, 将明显不能满足的要求或不合理的要求去除。

(4) 对所需的教室数量进行估算。

教室数=上课班数× (一周学时数/每周每个教室可排的学时数) /利用系数

其中:每周每个教室可排学时数为5×6-2=28学时 (每周以五天计, 每天六学时, 每周空出一个下午用于其他活动) , 利用系数为0.6, 利用上述公式对现有教室是否够用进行判定。

(5) 集中排课, 总的方法是先难后易、先繁后简、先大课 (合班课) 后小课 (单班课) 、先低年级后高年级、先基础课后技术基础课再专业课、先考试课后考查课再选修课。

2.2排课原则

根据课表编排的内容和要求, 排课就是将一门课 (可称之为“课元”, 它是相关小班、教师的一个具有一定要求的组合体) 用时间单元 (连续2学时为一个时间单元, 每周用于教学活动的有5×3-1=14个时间单元) 的形式占据公共时间表 (小班、教师、教室) 的若干合理位置, 要做到合理, 就必须满足如下原则:

(1) 满足课元的学时要求为使学时不过分集中或分散, 周学时安排4—6, 周学时为4的排一、四;二、五或一、三;二、四;三、五, 周学时为6的排一、三、五, 而周学时为5的在单、双周各分配2和3个时间单元, 其它依次类推。

(2) 小班课表一周内各天的学时数基本平衡。

(3) 每天的第一个时间单元首先满足重点课元。

(4) 首先排满上午再排下午。

(5) 对大教室要考虑其容量及使用的合理性。

(6) 在可能的条件下 (以不产生阻塞为原则) 尽量满足教师的要求。

(7) 各小班全部课元的周学时数之和≤30学时。

(8) 各周学时基本平衡。

3系统结构及各功能模块介绍

整个系统由8个功能模块组成, 它们分别是:主控模块、数据输入模块、数据处理模块、表格生成模块、课表编排模块、阻塞处理模块及打印输出模块, 其层次图如下:

3.1主控模块提供屏幕下拉菜单对各功能模块进行选择调用。

3.2数据输入模块通过此模块输入由各专业部返回的教学任务及任课教师分配表有关数据。

3.3数据处理模块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 完成数据编码及转换, 实现课时预分。

3.4表格生成模块完成课时均衡分配, 生成学时分配平衡表及课室分配表。

3.5课表编排模块完成课表编排工作, 采用排队算法, 多趟试探确认进行调度排课。

3.6阻塞处理模块排课进程一旦发生阻塞, 调用此模块执行阻塞排除算法, 首先由计算机自动寻找被调度的“目标时间单元”进行调度, 若不成功则打印输出阻塞状态下的相关对象 (班级、教师、教室) 的排课现状, 通过人—机对话进行人工干预。

3.7打印输出模块完成计划任务书、课时分配表、教室分配表、课表的打印输出工作。

3.8系统维护模块对系统的数据库进行插入、修改、删除等维护管理工作。

4主要数据结构及数据库结构

系统的原始数据来源是由班级、课程及任课教师组成的计划任务分配表, 考虑到一个班级有多门课程以及一个教师有多门课的普遍情况, 系统采用邻接队列作为基本的数据结构。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结点结构用PASCAL语言定义如下:

邻接队列的结点有四个领域, Course域为课程域, 存放课程编号 (由四位字符组成, 第一位表示开课部门, 第二位表示开课教研组, 第三四位为课程顺序号) , teacher域为教师域, 存放任课教师编号, 也由四位字符组成, 其中第一二位分别表示该教师所在部及教研组, 第三四位为该教师的顺序号。Grade域是优先级域用于存放由课程及任课教师组成的一个课元组的优先等级, 优先等级由课元组是否合班上课、是否存在关联 (指组内任课教师担任多少个班课程) 、是考试课还是考察课、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等因素确定。Next域为指针域, 用于链接属于同一个班的另一个课元组。而表头结构Course域用来存放班级编码, Teacher域用来存放学生人数, grade域用作标志域, 存放课表排定标志。

课表库结构如下:

以上库结构中单元1至单元14分配存放填充该时间单元的课远组内容。

参考文献

[1]傅夏龙王耀南“一个交互式图形编辑器的设计和实施”《核电脑应用》1998年No 1

上一篇:宏观调控与未来预期下一篇:电缆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