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2024-06-29

泛在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精选四篇)

泛在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篇1

一、NGB及物联网支持技术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是综合集成已经取得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 3TNet) 、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 CMMB) 、有线电视网数字化整体转换等相关核心技术成果,自主发展和建设的广播电视网。NGB实现了无线、有线、卫星网络的互联及全国无缝覆盖,具有交互、定制、迁移、漫游、互通、扩展、联网、控制、追踪、管理、运营等功能[1]。具有以“三网融合”为基本特征、满足现代数字媒体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需求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GB的核心传播带宽将超过1000Gbit/s,比目前核心网带宽提升了近1000 倍。与现有的电视网络相比较,NGB在技术上不仅能够传输超过1000 套的高清电视节目,而且还能保证用户接入带宽超过40Mbit/s,并提供高清晰视频、高保真音频的服务。

物联网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 RFID) 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获取各种应用需要的信息[2]。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人与物,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物联网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通过各种无线/有线的长短距离信息通信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实现互联互通、应用集成、安全可控的管理服务业务平台。传感网络是由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的微小节点,随机部署在检测区域内,节点之间通过无线通信技术相互协作和感知,从而形成一个自组织网络系统,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里被检测对象的信息,最终将信息集中在一个汇聚节点上,发给观察者。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无处不在”的传感技术,它使用户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周围的环境。

二、NGB的学习平台

“泛在网”是指无所不在的网络,它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任何人或物之间的通信,涵盖了各种应用; 是一个容纳了智能感知/控制、广泛的网络连接及深度的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应用等技术,超越了原有电信范畴的更大的网络体系[3]。NGB可支持“三网融合”基础业务和融合新业务,服务提供机制引入了云计算,使其具备海量的数据存储计算能力,这些特点是传统互联网所不能达到的。物联网的末端感知网络产生大量的数据,不仅要依赖高速网络,还必须要有云计算和云存储这样的框架来支撑,使物联网能够提供高速、优质、无处不在的服务,NGB可作为物联网的数据传输以及数据处理网络。NGB可以开展与互联网、电信网等的互联互通,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

NGB的学习平台由NGB、传感网络及物联网等构成,其中,NGB有线系统和NGB无线系统( 含卫星传送和地面增补无线发射两部分) 确保了信号的全程全网覆盖。学习终端包括移动终端的多模手机、便携PC、GPS、MP5 和固定终端的数字电视机、台式计算机等。学习者根据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利用身边方便的终端设备,接入NGB平台进行学习,利用NGB的有线系统和无线系统实现不同终端间的学习迁移、交互、定制等功能,并实现学习者在不同城市间的漫游学习,且保持学习内容的连续性。在学习者通过NGB平台进行智能感知学习时,由传感网络采集的大量图像、声音、温度和压力等各种所需智能信息,通过云计算处理并经NGB传输,平台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开展相关的学习以及个性化的学习。基于NGB的新型综合网管系统,能够实现业务和网络的实时管控,运营商可以方便地实现内容监管、网络管理、业务管理,可对学习用户业务需求进行快速响应并提供高Qo S的业务,有效解决物联网的管理问题。

三、NGB平台的泛在学习特征

NGB平台具有可获取性、即时性、交互性、场景性、适应性、普及性等的学习特征,能够满足泛在学习的需要。一是学习可获取性和即时性。NGB可在全国范围内无线和有线的迁移、漫游,即全程全网,学习者可从任何地方的任何接入点和接入终端,随时获得该环境下可能得到的学习业务。不论在何处接入,学习者都有相同的学习感受和操作,不受固定场所的限制,实现无缝学习。二是学习交互性。通过NGB平台以视频、音频、图文等学习资源、数据信息的双向交流,实现同步和异步的交互。交互、定制学习能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三是学习场景性。NGB通过其扩展功能与物联网及传感网络合作,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所需的知识,以场景的形式呈现在不同的智能终端上,智能场景的运用将学习融入学习者的日常生活中。四是学习适应性。学习者可以通过NGB无线学习终端或有线学习终端,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获得适合自己所需求的学习信息,并能保证学习过程中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五是学习普及性。由于广播电视有线网络通达千家万户,加之无线手机电视、卫星广播电视的广泛运用,有利于促进全民学习的发展。

四、NGB平台的泛在学习模式

学习的泛在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泛在的学习行为、泛在的学习接口、泛在的学习支持服务。泛在的学习行为指学习活动的发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泛在的学习接口是指学习者可以通过多种通道、多种方式与生活空间中的人、物体和设备进行交互,获取泛在学习资源; 泛在的学习支持服务是指学习者可通过感知技术和分析推理方法获得全方位的学习支持[4]。基于NGB平台的泛在学习,包括无缝学习模式、感知学习模式、个性化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等。

( 一) 无缝学习模式

NGB的迁移、漫游功能,实现学习内容在家庭、车载、手持等多种学习终端间的无缝迁移,学习者在漫游状态下接入广播电视网络,并使用与归属地完全一致的学习服务。基于NGB的学习平台能为学习者提供无缝的学习体验,学习者能够在不同的情景中学习,并且能够通过个人学习终端设备,快速地实现学习情境与学习方式的切换,提供不间断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服务,使学习得以连续进行。无缝学习模式使学习者畅游于教室、校园、工作场所、家庭、公园、海滩等不同场所环境,融合正式与非正式学习,让学习真正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学习者在家庭、工作场所环境时,可借助于数字电视机、台式计算机等固定终端进行学习,此终端屏幕大、图像清晰、高保真音质,使学习者处在一种舒适、愉悦的学习环境中; 学习者在旅途中及室外环境时,可借助于多模手机、便携PC、GPS、MP5等移动终端进行学习,给学习者带来便捷的学习方式; 学习者在室内转至户外时,若想保持学习的连续性,可将学习内容从固定终端设备上迁移至自己的移动终端上继续进行学习; 学习者从一个城市转至另一个城市时,移动终端可在漫游状态下接入广播电视网络,并使用与归属地完全一致的学习服务。无缝学习模式使学习者根据需要,选择自己适合的时间,在多样的空间、以多样的方式进行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充分自由的学习空间。

广播电视运营商中广传播集团有限公司已与电信、移动、联通以及其他企业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业务合作,可实现学习内容在不同网络终端间的互通。与中国移动TD合作将CMMB作为TD主流手机的标准配置、在TD上网本中置入CMMB模块; 与计算机生产企业合作将CMMB芯片装入笔记本计算机; 与一汽合作成为汽车导航仪GPS的标准配置; 等等。这些合作的案例,使学习者能用普通笔记本电脑既可通过TD网络无线上网学习,也可通过CMMB网络收听、收看多套的教育教学广播电视节目,对两个网络的操作互不影响。路途旅行的学习者也可通过汽车导航仪GPS与CMMB网络连接,方便开展NGB的学习。

( 二) 感知学习模式

NGB平台具有对学习环境的自然感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以及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感知学习模式分实验感知教学和情境感知学习两种模式。

1. 实验感知教学模式。学习者根据远程教学提供的智能环境实验室以及实验内容,操作学习终端设备,通过NGB的感知处理信道远程控制、操作实验现场的相关仪器设备。让人与物泛在连接,实现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等,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并在学习终端设备上呈现实验场景及实验数据结果,使学习者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 情境感知学习模式。情境感知意味着能够从学习者的周围收集环境信息以及工具设备信息等,并为学习者提供与情境相关的学习活动和内容[5]。在智能学习环境空间中,利用RFID技术监测学习者周围的环境对象,以及感知学习者的兴趣、爱好等的信息,并实时通过NGB的感知处理信道获取于之相关的学习服务项目; 也可利用智能标签识别需要学习的对象,并且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记录,调整学习内容。该模式对情景式、体验式学习具有良好的支持。

( 三) 个性化学习模式

适应性学习的发生,是基于系统使用获取的学习者特征信息,参与到给学习者提供其所需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记住一些设置属性,比如字体、颜色、背景图片等,而是真正适应学习者的需要提供相应的适应性服务[6]。基于NGB的学习平台与传统学习网络不同,该平台不再是被动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而是通过智能感知学习者场景的变化,甚至是学习者的心情微妙变化等,从感知数据信息来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意愿、学习需求等,主动、即时为学习者提供所需的个性化学习服务。

由传感网络感知场景等的信息,经网络传输、处理,最后由学习平台( 学习资源) 向学习者提供感知个性学习服务的内容或学习的帮助; 此外,NGB学习平台还可支持学习者的学习定制请求,实现界面、内容、提醒等多种定制学习服务,满足学习者所需的个性化学习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学习者若平时经常阅读文学书籍,通过智能感知NGB学习资源就会主动的、有意识的、经常的向该学习者提供文学方面的学习资源供其选择。NGB学习平台的个性化学习,学习者可以在需要的时间、需要的地点,得到需要的学习资源; 以学习者方便的方式、以学习者喜欢的方式进行各种学习的选择。

( 四) 协作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形式组织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促进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协作学习被看作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7]。对话理论和社会建构理论为泛在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支持。对话理论认为学习过程需要教师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间的双向对话和互动。社会建构理论则认为学习者都是在某一环境中做出反应和思考的,在学习者进行思考、总结和提高经验知识后,即可解决问题[8]。传统的广播电视网由于是单向广播网络,无法支持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造成了学习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NGB的教育电视节目、广播节目、图文信息等的实时交互和定制功能为学习者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NGB基于双向广播电视网络的架构,具有对话、参与、交互的特性,可实现各种双向交互学习业务,学习者可借助于NGB平台开展协作学习。由学习者组成的协作小组可以是自发的、松散的,学习者在不同的地域通过NGB平台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视频、音频、图文等进行协作交流学习。教师也可组织讨论、监控协作学习的过程、评价协作学习的结果等,并且在学习者无法通过协作或自学达到学习目标时进行有效的指导。学习者可与教师互动,教师可及时解答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也可根据学习者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学习内容以及采取教学的针对性措施。亦可通过NGB小组协作完成感知实验项目。

五、结语

基于NGB平台的泛在学习使学习与生活无缝连接,将学习融入到学习者的日常生活中,实现正式学习、正规学习与非正式学习、非正规学习的融合,满足了学习型社会所需的泛在学习环境。NGB平台的无缝学习模式、感知学习模式、个性化学习模式和协作学习模式还有待完善,随着NGB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的进一步发展,泛在学习的手段、形式以及模式将更趋于人性化、智能化、多样化和便利化。

摘要:以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CMMB和3TNet为基础建设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实现无线、有线、卫星网络的互联及全国无缝覆盖,网络具有交互、定制、迁移、漫游、互通、扩展等功能,为学习者创设了良好的泛在学习环境。文章提出一种基于NGB、物联网及传感网络等构建的泛在学习平台,分析了NGB学习平台具有的可获取性、即时性、交互性、场景性、适应性、普及性等泛在学习特征,着重探讨了以NGB学习平台开展泛在学习的无缝学习模式、感知学习模式、个性化学习模式和协作学习模式。

泛在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怎样才能将课外学习资源转换为课堂教学资源呢?通过多年的尝试与比较,我发现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搭建课外学习交流平台,既省时又高效,是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的最佳捷径。下面是我近几年开发利用语文课外学习资源的一些做法和收获。

一、了解课程资源的内容,提高开发利用的针对性。

课程资源是课程教材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新课程理念强调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界线,目前可以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校内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学习资源,包括工厂、社区、家庭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农田果园、山河湖泊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

1、图书资源: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

2、影视资源:电影、电视、广播、网络;

3、活动资源: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

4、场馆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

5、艺术设施资源:公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6、人力资源:社会中的各类人物,如教师、学生、家长等;

7、其他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

教师在开展学生课外学习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就读年级、教育主题等),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身边的课外学习的资源,让学生觉得自己有内容可学,有方法可用,有收获可交流。

二、遵循科学的教育原则,把握开发利用的方向性。

语文课外学习资源应有尽有,无穷无尽。但究竟哪些资源才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呢?这必须按照教育规律,根据教育的理想和目的、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求,筛选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内容。因此,在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创建课外学习资源共享平台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开放性原则。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外学习资源与教科书相比,是丰富的、大量的、开放性的。开放的语文学习资源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归依,形成生活即课堂的观念。开放性学习鼓励学生解开教师、教材及已有经验的束缚,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时间和空间,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2、优先性原则。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学校教育所能包揽,因而必须在可能的资源范围内和在充分考虑学习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并使之优先得到运用。如农村的场馆资源稀缺,但自然资源丰富,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对大自然进行探索,筛选出获取到的重点内容并优先运用于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

3、适应性原则。课外学习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具有个性化特征。语文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要考虑普通学生的共性情况,更要考虑

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不管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学习方式的运用,都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在自己的可达性目标上得到最优化发展。由于农村学生见识少、胆量小,绝大部分的学生不敢主动上台演讲。为了开个好头,树立一个好榜样,我有意识的指导语文课代表选定一个他感兴趣的内容,教给他演讲的要领。经过他反复练习,直至我认为他可以上台示范演讲时,我才开始进行语文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演讲完毕后,我对此次演讲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公正的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其他学生也感觉到演讲并不是一件难事,人人都可以做到,自己完全可以演讲好,甚至有可能超过课代表。

4、循序渐进原则。在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教师职能从传授到指导,学生地位由被动到主动。学生选择的交流内容由简单到复杂,达成的学习目标从单一到综合。这些都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由点到面,由易到难,螺旋上升。

三、明确课外学习交流的要求,增强开发利用的规范性。

课外学习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进行的。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实质上是一次小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交流活动。具体做法是:每节课利用课前五分钟,由学生轮流到台前演说,可以讲名人故事,可以讲生活见闻,还可以读优美的文章,内容十分广泛。老师要教给学生参加演讲活动的要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1、演讲前自找资料、自我准备。要想说得好,就必须认真准备。在每学期开学时,先安排好课前五分钟演讲的秩序。上台演讲的学生必须提前两天做好准备,形成规律后,每个同学都知道自己该哪一天上台演讲,往往很早就着手准备。如,学生在讲故事之前,必须先做准备,阅读、理解、记忆

故事内容,明白所讲故事蕴含的道理。一位学生演讲过的内容,其他同学不能重复使用。

2、演讲时自我展示、自我发挥。在讲的时候要求做到:站在台上时,仪态要大方,语言要流畅,普通话要标准,声音要洪亮,适当注意表情和语气。讲完后能谈一两点体会,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3、演讲后自我反思、全员评价。演讲完以后,先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再由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指出优缺点及奋斗目标。

4、不演讲就做最佳听众。不演讲的学生既是评委,又是学习者。一位学生在台上演讲时,其他学生要仔细倾听,并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并由小组长对组员的倾听情况作评价。

四、精心安排演讲内容,提高开发利用的实效性。

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语文课外学习资源,我从学生初一入校到初三毕业一直坚持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在三年的活动中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栏目;

1、天南海北、开心一刻。

由于初一学生在小学时,很少或从未进行过专门的演讲训练。我把初一年级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的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语文课外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加演讲活动热情,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交流习惯”。在内容方面,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都可以作为演讲材料。例如,有的学生讲自己收集的幽默笑话、歇后语,有的学生讲自己喜欢的成语故事、名人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有的学生朗诵自己喜欢的诗歌、散文或一段美文。这样安排不仅让学生敢说,有话可说;还让学生能说,精彩地说,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2、好书大家看,名著大家读。

到了初二年级,每个学生都有了几次上台演讲的经验,胆子变大了,口头表达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我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制定了梯度训练计划,对学生演讲的内容提出较高的要求,由学生自主选择内容转向老师规定内容,可叙述自己的见闻感受,可解说实物,也可谈读书感受。我特别提倡讲名著。语文课标明确指出,为了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初中生必读一些文学名著,并且在中考题中将进行考查。初一的寒暑假,我就给学生推荐了假期必读文学名著(特别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初二课前五分钟的演讲内容就由此而来。学生演讲时,可概括介绍整部文学名著,如《西游记》《三国演义》,可对名著中的某人作专门的故事讲解,如诸葛亮、吴用、孙悟空等,而更多的则是对名著中最吸引你、最让你感动的情节(如诸葛亮“大唱空城计”“挥泪斩马谡”等)的讲述。整个初二阶段,每个学生基本上要对四大古典名著的情节有一个完整的了解。这样,学生在名著讲述中,既做到了阅读成果共享(农村中学的部分学生,因家里经济条件差,根本无钱买名著),又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高了自身的文学素养,同时考试时也会应对自如。

3、新闻播报、事实评论。

到了初三年级,学生思想逐渐走向成熟,对事物的认识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我在演讲内容上的要求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事物,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知一切,然后针对生活中的某一现象谈自己的想法或意见,如中学生上网利与弊、学生赌博等;可针对国家大事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WTO、中国足球冲入世界杯、伊拉克战争、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也可针对电视上的某一栏目发表自己的看法,如超级女生等。通过

这一阶段的主题演讲训练,主要是让学生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拓宽学生视野,开阔学生眼界,谈从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泛在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篇3

【摘 要】探索利用QQ平台,建构模拟电子知识元资源模式,以实现泛在学习形式下学生更主动、方便、快捷,更具针对性地获得模拟电子课程资源。

【关键词】QQ 泛在学习 学习元 模拟电子技术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27-03

事实证明,在泛在计算环境下的泛在学习形式正以一种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姿态蔓延,泛在学习理论也被国内外学者研究到一定的深度。然而,泛在学习环境下学校教师角色定位及学习资源的呈现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跟进,具体到某门课程,基于泛在学习的资源建设更是少之又少,这显然与随时随地用随手可以取得的任何终端智能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之间有着明显不一致的步调,资源建设严重滞后,因此进行专门课程的元知识资源平台建设迫在眉睫。

一、泛在学习(U-Learning)理念

(一)泛在学习理念概述

泛在学习是从英文Ubiquitous Learning翻译过来,通常被简称为U-Learning,它是在普适计算技术推动下,在泛在信息技术、泛在网络空间、泛在无线通信网及泛在终端设备综合协作下的一种随时随地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任何终端的智能工具或环境来进行学习活动的3A(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经历了E-Learning(网络学习)到M-Learning(移动学习)再到U-Learning的发展历程,是一种在泛在计算推动下无声息却又无处不在的为学习者服务的泛在资源及无缝系统环境下的个别化、小组协作化移动学习方式。

(二)U-Learning特点

泛在学习方式正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在迅速扩张,只要学习者愿意,就可通过适当的工具和环境适时地获取信息和资源,其特点表现为:

1.学习的泛在性(即泛在的学习行为、泛在的学习接口、泛在的学习支持服务)。

2.资源的易获取性(开放的网络空间,更兼容的网络设备和更广阔的资源共享,使学习者更易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

3.可即时交互性(学习者利用不同的空间平台与学习伙伴进行同步或异步的协作与共享交流)。

4.学习环境的情景性(学习者可体验真实的学习环境却没有被察觉,甚至意识不到学习环境的存在)。

5.以现实的问题为核心(学习过程以解决遇到问题为目的)。

(三)U-Learning过程面临的问题

在泛在学习环境下,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以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个体对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需要的是有限资源,既要满足泛在学习庞大的资源数量要求,又要让学习者在资源海洋中能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源,这是泛在学习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一个矛盾。

另外,资源数量越大,学习者寻找适合自己的资源的时间就越多,缺乏学习资源针对性的推荐,使得原本计划的一些短暂的、零碎的时间就不得不花费在搜索上,导致“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变成“无时,无处不在”的搜索。

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特点

模拟电子技术主要研究处理模拟信号的电子电路,包括基本的分立元件电路或基本的集成电路,作为一门课程,它应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培养思维能力,二是培养实践创新创造能力。从课程具体内容上看,电子电路的分析和计算大都基于工程实践的观点进行,可以归结为三方面的特点。

辩证性:电路分析极具严谨的逻辑思维,而电路分析的结果又处处体现辩证的观点。

实践性:所学的知识需在项目任务中进行实践,参与体验才能感性认识电路功能。

工程性:实际电子作品强调定性分析以证明其可行性,在满足基本性能指标的前提下总是容许存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定量分析为“估算”,近似分析要“合理”,体现设计能力、实施能力,改进创造能力。

三、泛在学习理念下利用QQ平台建构模拟电子学习元资源

(一)资源建构原则

模拟电子技术是被大多数学习者公认的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逻辑思维强的特点,如何在泛在学习环境中体现并让学习者感受和体验到这些特点,在资源的建构上就要适应泛在学习的环境特点,同时又兼顾课程的特点,建构原则如图1:

图1 模拟电资源建构原则框图

首先,在泛在的学习环境下,课程资源一定是微格化,知识元化,否则不易获取;其次,在泛在学习环境下,资源应该是即时可更新的;再次,资源毕竟为课程学习服务,需要体现课程一定程度的系统性;最后,泛在学习也是一种学习,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往往需要互动和实践,因此资源平台的可互动性以及是否激起学生去实践也是非常关键的考虑因素。

(二)资源建构框图

结合以上课程特点及资源构建原则分析,泛在学习理念下,提供搜集分类资源的应用需求,我们为模拟电子课程资源建构为如图2:

图2 模拟电子课程资源建构框图

模拟电子课程资源建构框图说明:

1.椭圆内部是模拟电子课程传统的知识框架图,体现知识单元间的相关性,学生可以在这里边浏览学习该课程所有系统性资源,并可以链接到对应的传统知识板块。

2.椭圆外部设置了互动的小板块,考虑各种网络顺畅因素和流量的控制,资源微格化,均制作成“元”的形式。

3.概念辨析板块为学生提供互动的一个内容,收集常见的容易混淆的概念供学生辨析。

4.微格课堂和知识元flash演示板块是一系列10分钟以内的以问题为讨论核心的小课堂视频资源和动画演示资源,是课程涉及的重点和难点,能以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利于学生掌握。

5.元器件参数确定和电子作品制作板块提供学生另一个互动的内容,这一内容与课程实践经验有关,如何确定电路参数一直是学生学习模电技术的一个难点,而学生在做电子产品小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也是学生喜欢讨论的话题,板块以基本功能电路为单元,学生也可以上传自己需要与伙伴讨论确定参数的具体电路;讨论为爱好者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

(三)利用QQ平台实现模拟电子课程资源的泛在学习

泛在学习的泛在之一就是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任何终端的智能工具来学习,在各种无线通信网遍布的情况下,可借助的工具包括智能手机,带WLAN功能的液晶电视,能WIFI上网的PSP游戏机,笔记本等,而最普及的学生随身携带的通常是手机、笔记本等,目前的智能手机安装个性化的学习工具集也很多,较为广大学生所熟识和应用的是QQ软件,它用户量多,功能强大。

1.QQ软件功能简介

QQ软件界面简捷,操作简单,相当多的人只是用于在线聊天,很少用于个性化的学习和资源管理,其实QQ具有支持学习和资源共享的强大功能,归结起来与学习知识管理有关联的功能主要包括用于存储资源的QQ个人和群空间,QQ邮箱;用于讨论的QQ好友聊天和群聊天,QQ讨论组;用于跟踪问题动态的QQ微博;用于存储网页的QQ书签;用于支持新媒体的QQ网络电视,QQ视音频通话,QQ播客等。

2.运用QQ平台模拟电子资源架构

首先老师和学生每人有一个QQ账号,并共同创建一个模拟电子课程学习QQ群,老师与学生都是QQ群里的成员,同时学生可以随时访问老师个人的QQ空间并可转载其认为有用的内容,体现泛在学习的随时随地的易获取性。

图2模拟电子课程资源建构框架图中,体现知识单元间的相关性,并可以链接到对应的传统知识板块中,所有的资源放置在老师的QQ个人空间内,由老师根据需要随时更新,并接受学生的评论。而资源框图中椭圆外部的资源板块放在QQ群空间,所有的资源学生可以按需要收藏到自己空间,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概念辨析资源放在群空间里,由有疑问的学生拿出来到群聊天或建立QQ讨论组来进行讨论,讨论的进度,讨论是否达到共识等相关信息都可在发起讨论者的微博中进行关注,学生也可以把碰到的资源里边没有的概念拿来跟同学进行辨析,进而对该资源板块进行更新补充。

微格课堂小视频和知识元flash动画演示板块放于QQ群空间,是老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针对模拟电子课程知识的重难点制作的易于学生理解和获得感性认识的直观小影片,强调微格化以适应泛在学习的特点,学生可以从针对性板块资料中很快获取想要了解的内容,并可以进行评论和讨论,也可以把自己认为好的小视频上传到空间以更新补充共享。

元器件参数确定板块和电子作品制作板块主要为模拟电子课程的实践性和工程性而设置,是突破理论到实践,图纸转变成实物的关键平台,平台资源存储在QQ群空间,保存有以往学生碰到的参数确定的问题和学生所作的典型作品图片资料,作品制作的心得体会,并提供作品制作过程交流平台。

相关网站链接板块可通过QQ书签功能得以实现,这里收藏一些有关模拟电子课程知识,作品制作等相关的优秀网站,不管学生在哪登陆QQ都可随时随地使用收藏的网址,避免用IE浏览器收藏网址后在其他电脑不能使用的情况。学生在使用以上资源时在QQ平台里可获得非常多的支持,如聊天功能,讨论组功能,播客微博功能,视音频功能等,体现泛在学习环境的情境性,学生如同在真实情境中一样,做到无缝切换,使学习者不易觉察。

2003年国外教育研究者开始着手研究泛在计算影响下的泛在学习,2008年泛在学习成为我国重点而广泛研究的课题,到目前,理论研究已比较成熟,而为泛在学习方(下转第143页)(上接第128页)式建构的针对性强的课程资源框架模式却严重滞后,2012年起国家重点提倡和资助精品课程资源共享项目建设也是在泛在学习模式下探索的资源建构模式方向。因此,探索泛在学习理念下模拟电了课程的资源构建模式,也是对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的一个实践转化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潘基鑫,雷要曾,程璐璐.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2(2)

[2]陈敏,余胜泉,杨现民.泛在学习的内容个性化推荐模型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1(6)

[3]李士强,孙红光.泛在学习理论下QQ学习工具集的应用探究[J].教育技术,2011(6)

[4胡艺文,杜超,陈绍东.泛在学习中的教学系统设计:后现代主义视域[J].教育技术,2011(6)

【基金项目】2013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447)

【作者简介】李素玲(1975- ),女,南宁学院机电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与研究。

泛在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篇4

新疆林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初探

以新疆林业科技信息资源为基础,以新疆林业科技信息网为平台,以新疆林业科学研究、科技成果推广、技术服务、科学普及为重点,按照科技期刊库、科技文献库、科技成果库、政策法规库、技术标准库、科技专家库等分类,以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处理方法为手段,建设新疆林业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借以实现新疆林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为新疆林业跨越式发展目标和林业科技快速发展提供一条信息化高速公路.

作 者:刘红波 李子宁 郑朝晖 LIU Hong-bo LI Zi-ning ZHENG Zhao-hui  作者单位:新疆林业科学研究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63 刊 名:河北农业科学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 13(1) 分类号:G203 关键词:新疆林业科技   信息资源共享   数据库建设  

上一篇:主题-任务教学模式下一篇:虚拟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