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禁毒日

2024-05-28

国际禁毒日(精选十篇)

国际禁毒日 篇1

公办高中国际班究竟何去何从?这是很多已经举办国际班的学校, 或正筹划举办国际班的学校, 以及准备送孩子上国际班的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在笔者看来, 从公办高中的办学责任, 以及满足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出发, 公办高中国际班的出路在于从举办国际班到开设国际课程。

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看, 整顿公办高中国际班, 理清产权关系、规范办学, 保障受教育者权益, 很有必要。对于已开设的公办学校国际班, 可能有三种走向, 一是全部取消, 由民办学校、社会培训机构, 举办国际班。其中的问题是, 目前高中优质资源基本集中在公办高中, 学生、家长对公办高中举办国际班比较信赖, 民办学校、社会培训机构举办国际班, 如果监管不力, 师资、课程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

二是部分保留, 但要加以规范, 包括, 所有国际班学生纳入计划内招生, 有国内高中学籍, 升学时可选择国内高考和“洋高考”;国际高中的财务信息全部公开, 收支两条线, 收入全部交教育部门, 再由教育部门统筹。目前已有地方采取这种方式, 但也存在问题, 本来一些学生选择国际班, 就希望不参加中考, 为何一定要通过中考录取, 才有高中学籍, 而不能采取新的认证制度, 对国际高中进行认证呢?再就是, 如果高中举办国际班, 没有任何经济收入, 还有多少高中有举办的积极性?上海此前规范公办高中国际班, 明确提到公办高中国际班按普通班收取学费, 这无疑是变相让国际班走向消亡, 用一样的学费, 怎么聘优质国外师资、引进国外课程?

三是取消国际班, 推出国际课程, 由学校主导开设, 或者购买服务的方式, 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国际课程班, 由学生自主选修。开设国际课程的费用, 主要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承担, 选修的学生可按国际课程学分付一定的学费, 这种做法, 是把国际课程作为中学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同时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不再单设国际班, 而是学生根据选课情况走班。

国际禁毒日 篇2

陆川县中等职业学校有在校学生一千多名,他们正处于青春年少对社会的一切充满好奇的年纪,急需社会各方给与其正确的引导,陆川法院禁毒宣传队伍的到来,对引导学生们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社会价值观无异于雪中送炭。

在职校,陆川法院一行通过上禁毒宣传课、摆放宣传展板、仿真毒品展示以及禁毒宣誓签名的形式,向在校学生们送去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的禁毒知识,解读了毒品的巨大危害,宣传了青少年防毒禁毒的方法,师生切身感受到了毒品对社会、对家庭的危害。

“真没想到,毒品竟然离我们这么近,危害了这么多家庭。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自己不仅不要沾毒吸毒,同时还要劝解亲人朋友和身边的人远离毒品。”学生们在学习了禁毒知识后纷纷感叹到。“通过这次参观禁毒图片展和听青年法官讲座,让学生们对毒品的危害有了更深的认识,以让学生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毒品的危害。”陆川县中等职业学校一名工作负责人说,这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对学生非常有益,希望陆川法院以后能够多多举办类似的法制宣传活动。

国际空间站“很国际” 篇3

在全球通力合作,打造和运行如此复杂的太空定居点时,国际空间站也成为世界各国航天员的造访之地。2009年5月,第20远征队的成员中,包括了来自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和欧洲的航天员,首次实现了每个主要合作机构都有一名“代言人”的景象。

第1远征队的成员、俄罗斯飞行工程师克里卡廖夫对空间站的“国际”深有体会。在评价空间站成就的时候,他曾说,人们怀疑过这/厶多的机构是否有能力共同建设这个重大项目,是否真的能完成这个项目,而空间站成为了一个很好的例证,表明跨国的这些机构能够合作完成国际空间站这样的大项目。

在国际空间站的项目上,每个国际合作组织都分配了特定的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任务,甚至还各自分担了部分的航天员太空日寸间。比如,空间站的俄罗斯部分由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运作和控制,俄罗斯获得了分配国际空间站将近一半的航天员太空时间的权利。剩下的权利中,在航天员时间、电力使用和支持服务(比如数据上传、下载和通讯等)权利的分配上,美国航宇局享有76.6%的权利,日本宇航研究所占有12.8%,欧洲空局占8.3%,加拿大航天局占2.3%。

国际空间站项目的合作当然不仅仅局限在官方的宇航机构。国际空间站项目负责人苏弗雷迪尼在评价国际空间站时,就曾经指出,空间站上美国建造的国家实验室,将会给政府机构、商业机构和学术界提供大量机会,满足各方的研究需要,支持他们在生物学、人体生理学、物理学、材料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的研究。此外,在具备了安全的人员和货物运输工具的条件下,国际空间站同样会将成为地球低地轨道上商业活动的第一目的地。

这是肯定的,想上太空转一圈的富翁多了去了,未来的商业活动必然大有可为。美国的许多民间太空旅游公司早就蠢蠢欲动了。

当然,空间站的合作机构们目前最看重的,还是空间站带来的科学价值。十年来,这个巨大的地球轨道实验室上已经进行了超过600次实验,它上面的微重力环境是地球表面所不具备的,这样的环境本身就具有研究的价值。空间站上面的生命支持系统采用了物质循环使用的理念,经过这些年的实验和探索,人们已经掌握了有限的水和空气资源,如何支持人体长期存活的许多方法,这些方法对于将来人类飞往更遥远的太空区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些科研很可能也会给地球上的人们带来好处。

当被问及对空间站的最美好回忆时,第19和第20远征队成员、飞行工程师迈克巴勒特说:“地球景色令人震惊,微重力令人难以置信。但我最强烈的记忆是上面的食物、音乐和闲聊。还有,地球之外的所有人类都在一起吃晚饭!”

国际禁毒日 篇4

一、理论和假设

( 一) 国际创业导向与企业国际化扩张范围

国际创业导向反映的是企业在探索国际市场中所体现的总体创新性和前摄性,拥有较高国际创业导向代表企业一般都具有独特的创业能力和愿景。很多研究表明,创业导向对企业的国际化活动具有正向提升作用,如创业导向可以显著地影响企业的国际化学习能力,提升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速度及其组织绩效[2]。通过对中国436 家国际化企业的实证性研究,Zhou等发现创业导向可以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网络升级能力和知识升级能力,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识别国际市场机会,以及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来拓展海外市场[3]。Knight等学者也发现,具有高国际创业导向的企业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全球技术创新能力、独特产品开发能力、高度关注质量以及注重与国外经销商关系的营造,因此相对于低国际创业导向的企业而言,高创业导向企业所具有的创新性、前摄性与风险承担性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现并抓住海外市场机会,其国际化速度相对较快,国际化扩张范围也更大[1]。由此得出假设1: 企业的国际创业导向与企业国际化扩张范围之间存在正向线性关系,低国际创业导向水平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范围较小,而高国际创业导向水平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范围较大。

( 二) 国际市场导向与企业国际化扩张范围

国际市场导向是指企业拥有的一种通过关键市场因素为国外顾客进行价值创造的管理思维,它反映的是企业对待顾客、竞争者和其他外生因素的态度。因此,Kohil等指出市场导向可以反映一个企业产生、传播以及响应市场情报的倾向,即高市场导向企业具有比其竞争者更早感知市场趋势的能力,他们能更加准确地预期市场反应,并采取措施留住或吸引顾客,提升渠道能力或者阻挠竞争者[4]。因此,认为高国际市场导向企业由于出色的市场情报挖掘和响应能力,能够较快地了解和把握国外市场需求,具有更高的市场前瞻性,这使得他们可以比竞争者到达更多海外市场,因此其国际化扩张范围应该较大。然而国际市场导向的提高也需要成本,要求企业花费更多的资源搜集海外市场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学习以内化为组织知识,而且这种成本会随着企业海外市场分散度的提升而提高。一个具有高国际市场导向的企业必然会为了国际市场情报而独立地搜索和学习有关海外市场的各类信息和知识。然而,低国际市场导向企业也可以获得很多有关海外市场的知识,这主要依托于关键客户的国际化运营[5],而且这种知识获得的成本较低。因此,低国际市场导向的企业也可以通过被“拉”的方式进入很多海外市场,他们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范围也可以很大。

由于缺乏海外扩张知识以及市场预见性,与高国际市场导向企业相比,中等市场导向水平的企业缺乏进行国际化扩张的主动性和能力; 而与低国际市场导向企业相比,他们要付出更高的海外市场知识搜索成本,因此中等国际市场导向水平企业的国际化扩张速度较慢。为了节约信息搜索成本,这些企业可能更偏好于作为市场跟随者而不是开拓者进入国际市场,国际化扩张速度受限,所以国际化扩张范围也最小。由此得出假设2: 企业的国际市场导向与企业国际化扩张范围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低国际市场导向水平与高国际市场导向水平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范围都会较高,而中等国际市场导向水平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范围最狭窄。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 样本和数据收集程序

本文从南京、无锡、常州、南通、镇江5 个城市中随机抽取500 家中资背景的制造业外贸企业,然后上门进行问卷填答,共收回117 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23. 4% 。根据ISIC(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的两位数分类数据对样本企业所在行业进行编码,合并成五个行业类别,第一个行业类别是服装制造业( n = 38) ,第二个行业类别是化工、橡胶和塑料制品行业( n = 20) ,第三个行业类别是金属制品和设备制造业( n = 25) ,第四个行业类别是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行业( n = 17) ,第五个行业类别是其他行业( n = 17) 。

( 二) 变量测量

选取企业海外国家数作为衡量企业国际化扩张范围的指标[6]。国际创业导向和国际市场导向采用的是Knight和Cavusgil所发展的5 个题项和9 个题项量表。控制变量则包括企业规模、企业国际化经验、企业所在行业以及他们的所有者类型。由于自变量和因变量数据都来自相同被测者,因此本文可能会出现共同方差变异的问题。为此,进行单因子检验,对涉及本次研究的所有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没有得出一个共同因子,认为共同方差变异不会扭曲结果。

( 三) 研究方法

因变量属于计数变量,因此首先采用泊松回归进行估计,但由于本文的因变量呈现过离散( over dispersion)趋势,泊松分布的假设就此打破,采用负二项回归来进行数据分析。

三、实证检验结果

表1 给出了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在控制了企业规模、国际化经验和所在行业等变量之后,通过加入国际创业导向,发现在模型2 中,国际创业导向对企业国际化扩张范围的影响非常显著( b =0. 385,p < 0. 01) ,这说明假设1,即国际创业导向对企业国际化扩张范围具有促进作用的观点得到支持。在模型3 和模型4 中,当依次加入国际市场导向的一次项与二次项后,发现模型4 中国际市场导向的二次项也是非常显著的( b = 0. 132,p < 0. 05) ,这说明假设2,即国际市场导向与企业国际化扩张范围之间存在正U形关系得到验证。

其中,Internationalscale代表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范围;IEO和IMO分别代表国际创业导向和国际市场导向; Internationalexperience代表国际化时间; SOE代表是否为国有企业; POE代表是否为私营企业; Industry代表行业虚拟变量。

注:a.N=117b.显著性水平:*p<0.1,**p<0.05,***p<0.01

注: a. N = 117b.显著性水平:*p<0.1,**p<0.05,***p<0.01

四、结论

国际创业导向反映的是企业在探索国际市场中所体现的总体创新性和前摄精神。具备高国际创业导向的中小企业不仅可以更好地识别国际市场上的各种机会,而且具备的风险承担性也可以帮助企业抓住各种机会,进而加快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进程,扩大自身的国际化范围。因此,企业的国际创业导向与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范围之间存在正向线性关系。此外,具备高国际市场导向的中小企业因为具备更强的市场情报获取、传播以及市场反应能力,从而具有更好的市场前瞻性,对国际市场机会较为敏感,所以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国际化范围; 低国际市场导向企业也可以通过自身关键客户的国际化经营被“拉”入国际市场,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自身的国际化扩张; 而中等市场导向水平的企业由于同时缺乏进行国际化扩张的主动性和能力,与低国际市场导向企业相比,要付出更高的海外市场知识搜索成本,所以其国际化扩张速度最慢,国际化程度有限。因此,企业的国际市场导向与企业国际化扩张范围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

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国际化研究领域,支持了很多相关学者提出的用整体化观点来看待企业国际化的过程[7],即应该拒绝仅用包括一个或几个变量线性模型的方式来解释企业的国际化。通过论证企业国际市场导向与企业国际化扩张范围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认为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单一的线性模型很难较好地解释因变量的变化。

参考文献

[1]Knight,G.A.,S.T.Cavusgil.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and the Born-global Fir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4,35(2):124–141.

[2]Zhang,X.,Ma,X.,Wang,Y.EO,Social Capital,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MES:Evidence from China[J].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2,54(2):195–210.

[3]Zhou L X,Barnes R B,and Yuan L.Entrepreneurial Proclivity,Capability Upgrading and Performance Advantage of Newness Among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0(41):882–905.

[4]Kohli,A.K.,Jaworski,B.J.Market Orientation:The Construct,Research Propositions,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0(54):1–18.

[5]Rosenbusch,N.,J.Brinckmann&A.Bausch.Is Innovation always Beneficial?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SM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26(4),:441–457.

[6]Goerzen,A.&P.Beamish.Geographic Scope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3):1289-1306.

国际禁毒日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今年“6.26” 国际禁毒日我市是以镇为宣传活动单位,按照市禁毒委的要求,我校今天也举行以“依法禁毒、构建和谐”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日子意味着什么吗?联合国为什么决定设立这样一个日子呢?这是因为毒品这一白色瘟疫已蔓延全球,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害,各国政府和人民对它无不深恶痛绝。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0万人被毒品夺去生命,100万人因毒品丧失工作能力。健康的人一旦沾染上这白色瘟疫,就会变得思想懒散、工作马虎、生活邋遢,身体消瘦,失去对自己、家庭、集体、社会的责任感,失去生命力。

吸毒还会诱发各种犯罪行为,严重威胁社会的安定。让人震惊的是,在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年龄最小的竟只有11岁。毒患,正以迅疾的发展速度,威胁着整个人类社会,吞噬着人类的文明!面对一个个原本和睦的家庭被毒品拆解得支离破碎,面对那些在痛苦中苦苦挣扎的涉毒青少年和他们夜夜无眠的父母,面对毒品给整个人类带来的灾难,我们深感忧虑和痛心,倍感责任重大!毒品一日不绝,禁毒一日不止!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本着对未成年人的高度关怀,提出了“禁毒宣传,要从娃娃抓好”的号召。

同学们,珍爱生命,珍惜未来,就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坚决拒绝毒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立于世界,中国才有希望!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民族的希望,为了宝贵的生命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老师们、同学们,“6.26”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从心底喊出:远离白色瘟疫,创造美好明天!

谢谢大家!

6.26国际禁毒日主题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慎重交友,远离毒品”。大家都知道,有关毒品方面的教育可以说是从小学一直持续到高中、大学甚至更远,然而我们是否知道在我国吸毒人群中,35岁以下的青年所占的比例竟然高达77%,而且他们初次吸毒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16岁以下的吸毒人数也是不在少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同学们总会认为毒品离我们很远,毕竟有关毒品的信息,我们大多可能都容易听过了就算了,并没有很强的戒备心,再加上我们高中生的意志力相对薄弱,鉴别能力不强但模仿力强,这样就容易把不良现象与行为当成时髦追求或认为是很酷的表现。

每当寒暑假的时候,我们的身边可能有一些同学会和初中同学叙旧,这本无可厚非的,但是有些同学却把叙旧的地点定在了酒吧、舞厅等一些娱乐性场所,那些初中的旧友也很可能已经是社会人员了,或者在学习环境比较差的某些高中里,对他们来说抽烟喝酒也可能早已习以为常了,此时,你若还没有意识到,甚至把他们的这些行为作为一种模仿对象的时候,那么危险正在向你逼近。

事实说明,其实毒品离我们并不遥远,社会上一些我们所谓的朋友,或是一些我们曾经的朋友,也可能是那条引我们进入深渊的黑蛇。孔子有言曰:“益者之友,损者之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遍佞,损矣”.

由此可见交友的重要性。因此,今天我们提出以下“六个不要”的提醒,希望大家能认真执行:

不要因为好奇、寻找刺激、追赶时髦、摆脱烦恼等任何理由而吸毒,不要相信吸毒能治病的谎言,不要结交有吸贩毒品行为的人,不要听信吸毒者的谎言,不要随便接受他人递送的香烟、水果、饮料等物品,不要在吸毒场所内停留。

希望全体同学慎重交友,远离毒品。祝大家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6.26国际禁毒日主题演讲稿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 10万人被毒品夺去生命,100万人因毒品丧失工作能力。毒患,正以迅疾的发展速度,威胁着人类社会,吞噬着人类文明。

人一旦吸食毒品,人体的正常机能受到严重的损害。整个人变得目光呆滞、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脾气暴躁。不仅如此,吸毒还将使人颠倒正常的生活规律。当毒瘾发作时,骨头里就像有千万只蚂蚁在咬那样钻心地疼。

毒品蒙蔽着人的良知。吸毒者毒瘾一发作,什么血缘、亲情、伦理道德,统统抛诸脑后。只要能得到毒品,铤而走险做出一些犯罪行为。老师曾听到过一则新闻一名吸毒者在毒瘾发作时,因向一贫如洗的家里要钱未果,竟举起菜刀向母亲身上连砍了28刀,刀刀致命! 同学们这是多么惨无人道的行为,多么可耻,是因为毒品迷灭他们内心。

那些吸毒的人,他们吸毒同时自己的生命在走向死亡,这是对生命的歧视和侮辱。他们都不配父母给予他们的生命,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尊重;而生命在一些人眼里是那么的可贵,如那些为祖国牺牲的人,他们虽然失去了生命,但是他们给我们留下来那些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他们的生命虽然完结了,但他们留给后人的思考却是那么沉重,生命在每一个人的手中,生命的长短在于你对生命的认识,你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

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人早已远离了我们,但是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留存下来,生活中也有一些人虽然还活着但是自己的灵魂却没有了,没有灵魂的人好比行尸走肉一般。

春天,小草在发芽的时候被一些人践踏,但它仍然坚持不懈,奋发向上,这是对生命的渴望;蝴蝶在暴风雨中拼命挣扎,那也是对生命的期盼。面对它们,我们是否应该更加爱惜自己的生命、爱惜世间万物的生命?

我们应该爱惜生命,世间万物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好好地把握,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让我们五一路小学的全体同学们携起手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让我们美丽的家园永不受毒品的侵害与污染,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满。

6.26禁毒宣传演讲稿

她,曾是深受异性喜欢的“班花”,身材修长,大眼睛很有灵气。担任实验小学管弦乐队领队打旗手时那英姿飒爽的模样让女生都为之吸引。这是前,我的小学同学在我脑海中的印象。

今年8月12日,我在工作中接到了天津市公安局北辰分局刑侦支队发来的跨区域办案协查,内容大概是:“犯罪嫌疑人XXX伙同他人多次在我市各区骑摩托车进行抢夺,现被抓获。……”搜索了嫌犯身份证,要不是嘴角上的那颗黑痣简直不敢相信协查照片上那头发凌乱,双目无神,眼圈发黑,面颊凹陷,身材佝偻的妇女就是她。

是什么让一个曾经刹那芳华的少女变成如此模样,又是为什么一个好好的女生会去飞车行盗,是的,她吸毒了。

听,残喘气息,那是毒品侵入肌体后迷留的呼唤;看,瘦骨嶙峋,那是毒魔吞噬生命肢体的展现。吸毒不仅是对生命的一种轻薄,吸毒者为了筹集毒资不惜以身试法,更是诱发杀人、抢劫、盗窃等刑事犯罪的一颗毒瘤。在禁毒大队的这些日子里,我亲眼看到一个又一个在迷雾中沉醉、在毒魔中不能自拔的“瘾君子”。

37岁的桓仁镇人张某,原本拥有幸福的家庭和稳定的工作,由于交友不慎,开始吸食冰毒,无心工作。今年10月以来吸毒越发严重,天天找家人要钱买毒,稍有不从便对家人拳脚相加,将家里的家具、电器全部砸乱,甚至以死相威胁。11月1日上午16点多钟,张某由于毒瘾发作,又上演了上述一幕,他的母亲不堪儿子“疯狂”下去,要求公安机关相助,当天下午,民警将张某依法治安拘留。这只是众多吸毒人员中最普遍的案例,毒品这个害人不浅的东西,致使原本正常的人变得不顾亲情,道德沦丧,害得本来幸福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20禁毒会战中,桓仁县公安局总共查获吸毒人员221人,其中90后就有45人,最小的只有15岁,青少年占所抓获人员的比例接近50﹪。原因是青少年好奇,对毒品的危害性缺乏认识,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青少年父母离异或者父母外出打工,家里由留守老人照看,这些青少年聚在一起后有家不归,常吃住在网吧、游戏室、宾馆旅社,由于无正当生活来源,甚至一些豆蔻年华的少女被迫走上卖淫道路。年6月1日,桓仁县公安局禁毒大队禁毒宣传进学校活动,借“六•一儿童节”时机,大队民警来到县各学校通过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向青少年及其家长宣传毒品的基本知识及危害、涉毒违法犯罪的法律责任、青少年学生应怎样预防和抵制毒品等内容,目的在于号召学生严防毒品侵害、提高抵御毒品的能力。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禁绝毒品任重道远,毒品一日不绝,禁毒一刻不止。在禁毒大队的工作中,我们虽然教育感化了一些迷途的羔羊,挽救了一些失足者,但吸毒人员的复吸率还是很高,制毒贩毒人员依然猖獗。帮教一个吸毒者,就是挽救了一个家庭;教育一方群众,就是稳住一方治安;惩治一个毒贩,就是还老百姓一片净土。在禁毒这条大路上,我们一直在路上,勇往直前,永不停歇!

6.26禁毒宣传演讲稿

目前,我国吸毒人数呈上升趋势。虽然警方在查禁毒品、打击贩毒方面加大了力度,但禁毒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更为严重的是,青少年在吸毒者中的比例居高不下,并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禁毒———迫在眉睫的任务

云南省艺术学校一名19岁的女生,以跳孔雀舞而在娱乐圈里小有名气。她第一次吸毒是因为胃疼,听人说吸了马上就不疼。第二次还想找点感觉,第三次就什么都不想了。吃饭、穿衣都成了额外的负担,更何况起早练功、晚上演出了。直到有一天她在排练厅犯了毒瘾,人们才得出这样的结论:海洛因扼杀了孔雀,毒品埋葬了她的艺术青春。

北京市某中学生何某从小到大在班上一直是第一名。然而班上转来的新同学,成绩优秀,“威胁”了他第一名的地位,于是他自尊心受挫。在期末考试时,他孤注一掷,采取作弊的方式,结果名誉扫地,检讨、处分接踵而来。由于无法承受和面对这一切,他逃遁在毒品的虚幻梦境中,又演绎了一幕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

现实中,青少年吸毒已成为一个触目惊心的严重问题。来自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的数字表明,我国最近几年青少年吸毒的比例始终在吸毒人口中占80%左右。截至去年底,我国公安机关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为90万,其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了77%,据不完全统计,16岁以下的少年吸毒人数比去年又有所增加,初次吸毒者中甚至已经出现了六七岁的儿童。此外,许多青少年对冰毒、“摇头丸”等苯丙胺类毒品的成瘾性和严重后果缺乏了解,导致吸食冰毒、“摇头丸”等苯丙胺类毒品人员数量明显上升。在盗窃、抢劫、抢夺等多发性刑事治安案件中,由吸毒引起的已经占到30%左右,一些毒品侵害严重的地区,这个数字甚至高达60%以上。

毫无疑问,青少年已成为最易受到毒品侵害的“高危人群”,我国青少年禁毒的形势十分严峻。

预防———社会共同的行动

据有关专家介绍,禁毒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吸毒,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使青少年能够主动地拒绝毒品。目前,一个共识已在社会各界达成:教育———加强禁毒教育,做好超前预防工作,才是根本途径和出路。

专家指出,青少年禁毒应该是一个社会综合治理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全社会都应关心和支持青少年禁毒。国家禁毒委员会主任、公安部部长贾春旺在去年的中国禁毒报告中说,各级禁毒部门重点开展了对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全社会禁绝毒品的氛围更趋浓厚。

从前年开始,国家禁毒委和教育部联合开展“禁毒知识一堂课”活动,在全国大、中、小学校举行专门的禁毒教育课,使每一位公民在走向社会前都接受毒品预防教育;同时,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主管部门编印了毒品预防教育读本及适合学生阅读的禁毒系列丛书,并将之列为中学生课外读物;去年,团中央、国家禁毒委、民政部、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行动;共青团和妇联分别组织开展了禁毒青年志愿者行动和“不让毒品进我家”活动,动员广大青少年参加到禁毒行列中来;针对近年来新型毒品“摇头丸”、冰毒的泛滥,国家禁毒委今年2月至7月开展的禁毒严打整治专项斗争中,联合有关部门,重点整治了歌舞娱乐场所,把对青少年吸毒的预防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如何对青少年中的流动人口开展有针对性的禁毒教育,依然是困扰预防青少年吸毒工作的难点所在。对此问题,周振想教授指出,大量国内外青少年禁毒教育成功的范例表明:学校教育依然是当今禁毒最有效的形式。毒品预防教育应该始终坚持走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的道路。如今,当务之急是使学生在学校里就能比较全面直接地学到识毒、防毒的知识,从而在走向社会前增强对毒品的抵御力。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有关专家指出,宣传教育的方式还可以多种多样,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宣传毒品的种类、性能、危害以及远离毒品的方法和知识,使防毒、禁毒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使广大青少年自觉增强防毒的意识和决心。

究竟如何攻克青少年禁毒教育这一难题,也许还有待于全社会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但有一点必须肯定,对于生活在阳光雨露之中的孩子,“防患于未然”总比“亡羊补牢”为好,青少年禁毒工作任重而道远。

青少年———不易设防的领地

青少年吸毒严重摧残身心健康。据专家介绍,青少年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一旦吸毒成瘾,会导致记忆力衰退、营养严重不足、抵抗力下降、多种疾病发生。去年底,我国共报告艾滋病病例累计达到3万多例,由共用注射器吸毒感染的达到70%左右,这一数字已经引起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此外,青少年吸毒不仅给自身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而且造成家破人亡,亲人为仇,乃至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治安,引发刑事犯罪。同时,青少年吸毒又会助长和刺激毒品犯罪,并且不断腐蚀其他无辜青少年陷入吸毒、贩毒和其他违法犯罪的泥潭,可谓是“一人吸毒,社会遭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周振想教授认为,造成青少年吸毒比例居高不下的状况,既有社会、自身的原因,也有生理、心理等诸多原因。

一方面,从青少年自身来说,思想幼稚,好奇是此年龄段的固有特征,对任何事物都存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是,他们往往缺乏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当听说吸毒后“其乐无穷”时便想试一试,从而一发不可收拾,被毒魔死死缠住不能自拔。

中材国际的国际化阶梯 篇6

2009年,当人们还在争论经济是否复苏的时候,中材国际发布半年报,报告显示了上半年公司实现了净利润3.17亿元,同比增长了近115.52%。新签水泥工程合同总额为94亿元,其中海外合同38亿元…… 在全球经济依然暗无天日的时段 ,中材国际一次次跳跃,一次次突破天花板,表现出令人惊叹的竞争力。

也许中材的案例应验了经济学家预言中的少数,即危机给企业带来的结果是两极分化的,大多数企业在大浪淘沙中消亡,而另一些企业则能完成超越和转型。的确,金融危机给了中材国际——这家水泥工程建设行业的央企一个千载难逢的回旋、调整与扩展的机会。“这次金融危机既有危也有机,如果危机再持续一点时间会淘汰一些御寒能力差的企业,而对于中材国际这样的企业,危机让我们快速奔驰的国际化列车稍微放慢一点,检修一下,以便更好、更快地前进。我们感谢这场带给我们求变能力和深度思考的危机。”中材国际董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刘志江语出惊人。

事实上,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次危机只是在客观上验证了中材国际走向国际化战略的正确性,但在寒冬中能够看到“白雪美景”,感觉到“万木霜天红烂漫”,其间的定力和信心绝不是一种偶然的机会概率所能解释。过去5年中,和中国其他在规模上堪称巨型企业的公司一样,中材国际一直在苦苦思索如何突破企业自身发展边界,解决企业“做大”之后的“做强”问题。国际水泥工程建设行业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在国际知名企业领跑行业百年的今天,要成为新的领军企业、获得三分天下的市场份额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不过,中材国际做到了,“即使行业一片萧条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停止拓展的脚步,2008年,我们甩掉了行业领跑者,在不包括中国市场的情况下国际市场占有率第一。”刘志江的语气中透露着坚定。

其实,中材国际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国际化战略,试图依靠规模和成本控制、自主创新技术和完整产业链的业务模式,全力推进公司国际化进程,但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和管理中,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实践和不断试错的过程。“实际上,管理在手合同近500亿元的企业该用什么样的理念和平台,中材国际还在努力探索和渐进地认识着。”刘志江如是说。

遇到天花板前找梯子

“事物的发展总有个过程,有时过程比结果都重要。中材国际从建立之初到目前的态势,其间遇到不少瓶颈,这个瓶颈也许并非最终的极限,而是某个时期内无法预料的未来,就像天花板一样,唯有不断地跳跃、触摸,而超越的唯一途径就是找到合适的梯子放在合适的地方。”中材国际副总裁、董秘蒋中文,这位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之后获得中国人民大学EMBA学位的高材生如是诠释中材国际发展的阶段。

不断地打破瓶颈,触摸天花板,甚至在遇到天花板之前就找到合适的梯子,从而不断飞跃到新的高层,这是中材国际适应环境后的创新举措,“改变才能改进,改进成就改善”。

中材国际经历过两次这样的极限。2001年—2006年,中材国际依托国内最雄厚的自主创新技术,利用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学习创造型团队,快速地走出去并站住了脚。走出去就意味着中材国际在水泥工程业这一细分产业突破了市场的天花板。“这是其他对手无法比拟的优势。”中材国际总裁王伟说,“在国内市场绝对老大的优越感,往往有自满情绪,和国际巨头比,我们才认识到了自己在管理、理念、品牌、研发技术上的不足。”问题是,和这些巨人比肩,如何锻造因发展迅速而来不及认真锤炼的核心竞争力,成为经营管理团队领头人王伟等人这深思熟虑的课题,而突破这种极限的关键就是认真制定切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国际化战略。

中材国际第二次极限出现在2007年之后,经过走出去的国际市场洗礼,公司发现收入和利润存在不对称性。为了探究问题的根源 ,“中材国际想到了办法,理论上行得通,结果却不尽然。如果说前期资源整合、体制创新是中材国际获得快速发展的根本,那么公司做大以后,由于企业改制本身存在的固有特点,通过业务结构和股权结构的整合解决做大以后的更深层次问题就摆在面前,同时解决EPC总包资源的协同效应也自然随之出现。”王伟说。

做大的中材国际如今正经历着一个新的历程。集中精力、沉潜思考,关起门来梳理发展扩张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我们不是不想快速扩张,而是认识快速扩展的同时,完善的制度体系建设也必须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匹配。”刘志江表示。

“谁能把中材国际打垮?就目前看来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中材国际本身。为什么这么说,简单的扩张和数字指标已经不是最刺激最吸引中材国际人的目标,而如何做好企业,让自己成为一个令同行尊重的世界级企业,领先行业速度与方向,更是让中材国际感到慰籍和期待的事情。”王伟表示。

本着这个目标,中材国际希望在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与国际竞争对手保持着一个适当的长时间的共生状态,不做战争思维,而是采取价值思维。竞争的程度反映市场的潜在深度,竞争对手的存在激活了市场的潜能,中材国际不希望失去对手,这样发展的方向才会更加明确;而一些竞争对手、特别是世界级对手的存在,可以激发中材国际的智慧和战略思考。换个角度来说,对手是中材国际的参照物。“市场份额最大难道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难道就是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最佳化?难道就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团队的最优化”?王伟一连用了三个‘难道’说,自己没有为中材国际的现在感到兴奋,相反危机意识让自己觉得工作还没做到无暇的地步。

2008年10月,金融危机下的中材国际依然长袖善舞,骄立贾林,第三季度净利润还同比增长了144.91%。“当然让人喜出望外”,中材国际的眼里处处依旧山明水秀;然而一个月后,身着“御寒厚衣”的中材国际也感受到危机的侵袭:沙特阿拉伯南方水泥公司项目业主索赔1680万美元,继而尼日利亚DANGOTE集团口头通知,将变更中材国际2008年签订的32.54亿美元的部分合同。“尽管我们通过一些公平、合理、合规的方法及时稳定了投资者信心,甚至还强化了中材国际在当地市场品牌的美誉度,但我们的工作毕竟出现一些缺陷,而后清查海外合同的风险行动只是我们忧患意识在具体行事过程中的处理表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伟说,现在中材国际的决策层都充满了危机意识和强烈的压力感,“我们的工作肯定会有一些疏漏的地方,特别是企业高速成长的过程中,过分关注了目标的实现而疏于过程控制,现在企业运行平稳持续健康,该是认真总结、加强管理、强化意识、提升品质的时候了”。

眼下中材国际在制度建设和体系完善方面仍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推进装备制造营销一体化和售后一体化,改变重复劳动、技术研发和设计体系存在间隙、部分研发远离项目的问题,此间有些措施甚至面临质疑。“这是好事,至少说明大家具有忧患意识,在用心关注这个企业的发展,不然,不是在麻痹中死亡就是在狂欢中迷失方向。”

2001年至今的中材国际在每一次飞跃时都遇到一些天花板,然后在合适的地方放上合适的梯子就解决了发展的极限。那么在平稳、持续的发展时期,中材国际还会遇到什么样的天花板呢?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一直渴望出现天花板,因为忧患意识为我们准备了合适的梯子。”

与高手过招

与丹麦史密斯、德国洪堡和玻利鸠斯的竞争力不同,中材国际除了拥有核心工艺和研发设备的强项之外,其差异化竞争的战略也备受关注。“对产业链进行整合,将研发、工程设计、技术咨询与服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等各个分散环节,整合为一个完备的产业链,发挥集群效能。在这一前提下,实施市场战略和业务模式再造,就实现了‘交钥匙一站式服务’,能为业主提供更优服务,创造更大价值。”王伟介绍,“与顶级同行选手博弈,中材国际采取竞合的手段,发挥对手无法复制的价格优势和工期优势,因为在水泥生产技术非常成熟的条件下,价格和工期就成为对手木桶的最短板。”

在保质保量的条件下,中材国际的总承包竞标价比对手低,工期比国际竞争对手短。“在动辄数亿美元的工程面前,中材国际的优势利器不发挥都难,这种结果是我们只能做世界第一,但问题也来了,做世界第一已经不能使中材国际兴奋了。”

中材国际需要的是什么?

拿王伟的话来说,企业做好“家庭作业”是基点也是境界,把“家庭作业”做好了,适时跻身并抢占国际市场,在磨砺中应变,在发展中求变,进而就可以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与高手过招是一种荣幸,也能认识自身的薄弱和不足,然后反过来进行总结和淬炼,有了这样的态度和认识,企业怎会做不好”?他反问。

王伟所说的“家庭作业”是指企业的内功,具体包括内部管理、体制创新、体系完善、随机整合、知识及技术的自主创新、组织结构的调整、风险控制及提高内部资源配置效率等工作。“从这个方面来考量,中材国际还没有达到卓越的世界级公司的最低标准。”

中材国际引以为自豪的优势之一,是自身拥有完整的新型干法水泥产业链资源,并据此向业主提供EPC(工程设计+装备供货+工程建设)总承包系统集成服务。在欧美发达国家,同行流行外包成风的时候,中材国际提出在全球范围内“交钥匙工程”模式,既作为研发和原创技术的供应商,也提供了工程设计、装备制造与采购,土建建设工程安装、生产调试、备品配件供应及售后服务,“这种一站式的方法成就了中材国际全球最大的水泥工程系统集成服务商的地位。”早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做过12年研究院院长的刘志江,回忆自己曾经为对手“画图”(打工)的细节时,颇有感概地说。

现在中材国际的海外合同,80%以上来自于这种极具市场思维的EPC模式,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材国际的产品和服务,顺理成章地走向了高端化和精细化,随之企业的美誉度在全球业界也得以广泛传播。“丹麦史密斯公司的内部报告对中材国际怀有尊重,这是极少见的,特别是我们占据了全球市场34%的份额,对国内行业的启示作用也在不断加强。”

“EPC的服务方式在中国水泥新增产能的投资中,在中材国际业务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三个要素的优势使得中材国际‘交钥匙工程’在国内市场上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向大企业集团转移。”一位水泥行业资深人士如此评价中材国际的拉动效应。

“中材国际是2004年底进入沙特市场的,这个市场的新建水泥订单全部由中材国际来完成,最顶尖的竞争对手一条也没有拿下,这说明了中材国际EPC模式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作为公司的理念,业务模式的调整甚至优于管理模式的优化。”中材集团的领导表达了精当的看法。

事实上,从几百万美元、几千万美元,到2005年与全球最顶尖的公司开展大规模的市场竞争,中材国际已经实现了一次次质的燮变。从当初仅占国际市场份额的百分之一,到2008年高居全球水泥技术装备和工程项目管理市场排名第一,四年的时间里,中材国际完成了第二次的飞跃。

“这种速度和规模得益于另一个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刘志江指出。

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技术和设备以及持续创新的技术研发体系,中材国际在国际市场上就可以正面和巨人“扳手腕”。2004年,公司日产5000吨规模的生产线实现了整机设备、大规模的技术都能自我供应。作为技术创新、设备研发的原创者,中材国际于当年12月进入沙特,迄今已经签订了18亿美元的合同,7条线中的3条达到了世界顶级规模,上述生产线建成投产后,全部拿到了业主颁发的最终验收证书。“这意味着工程款可以百分之百的结清。令人玩味的是在过去近40年的时间里,中材国际的竞争对手在沙特没能拿到一张最终验收证书。”王伟的欣慰可想而知。

在王伟看来,最终验收证书比拿到订单还要重要,这个价值就意味着中材国际真正打开了全球市场的“金门”,更重要的是确立了中材国际在国际市场上定价权和话语权的权威性。

和王伟的说法保持一致的是市场行为。在拿到SCC万吨生产线到目前为止的50个月,全世界日产万吨的生产线均被中材国际一家包揽,这对一个从水泥技术装备大国到水泥技术强国的发展历史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中材国际在锻造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一直强调:“根植于体制创新”,这直接推动了中材国际新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发展;进行“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使中材国际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的工艺技术装备;坚持“产品业务模式调整”,完善了水泥产业链资源,通过EPC模式推出;实施良好的“规模和成本控制”,提高了企业抗风险和抗打击的能力;强调“品牌优势”,吸附了市场的追逐性,并树立了员工的自信心和成功感;而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则可以有效地应对市场发生的任何变故。

“我们给全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投资模式。”王伟说,任何投资都有一个可行性研究报告,比如说设备价格、项目周期,这对公司投资成本、财务费用有直接的影响,全世界的公司都以这个模式来判断项目是赚还是赔。但是今天,中材国际以自己的设备价格,以自己的工程管理周期控制,用自己已完成项目的实践,重新改写了可研报告。比如说在北非的某个项目,按照欧洲公司的可行性报告来看,项目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属于可建可不建的项目,但是按照中材国际的模式衡量,发现这个项目应该赶快建,越早建越好,肯定赚钱,于是市场就被引导了。所以2008年1月—10月份,公司每个月签订的合同额高达50亿人民币,等于三五年前一年的总签约量。

面对四海,春暖花开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产生一家伟大的公司,希望中材国际能抓住机会。”2008年,正值全球经济危机,中材国际的一份内部刊物如是说。“一个人不在于站的多高,而在于脸的朝向。”王伟引用了别林斯基的话说,“现在我们可以说面对四海,春暖花开”。

王伟所说的“四海”,其实在中材国际成立之际就已风急浪高、凶险莫测的国际市场。

中材国际的主体队伍是当时国家建材局的主要力量,集中了国内水泥行业所有顶尖技术和研发,在市场预期好的情况下,其竞争力顷刻就爆发出来。“‘握了一把好牌,打了一场好牌’,但是放眼全球,中材国际和国际巨头相比也就是三流水平。在好政策引导下,让一个三流歌星一天三场的磨练,最后达到了一流水平的实力。”王伟如此比喻当时的中材国际。

国际化道路是一条相当漫长也相当艰辛的征途。中材国际有幸出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立足于成本优势,从对手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然后借鉴、消化、吸收、运用,最后在竞争中提升了实力。刘志江总结道,“中材国际在国际市场上的不断渗透,也印证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正不断增强,这得益于中国经济20年来的高速增长。60周年建国成就展览上,中材国际作为央企走‘国际化’道路的成功典范,展示了风采。”

在谈到中材国际国际化步骤的特点时,王伟认为,高起点进入发达国家,势必会和一些高水准的同行遭遇,中材国际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与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商拉法基等大型投资商结成战略伙伴;推动技术性能高和自和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大量出口,一改中国公司单纯劳务出口形象;用最有效能的EPC模式为中材国际抢占行业的制高点,都是实践中重点实施的步骤。

与此同时,“困难也不少呐,我发现企业走得越远,困难也就越多。”王伟对记者说。中材国际当初就是依靠强大的研发制造技术挺进国际市场的,由于国产主机装备的可靠性、稳定性及品牌的拉动性欠缺而受到挑战,反映在市场上,就是中材国际的成功模式不断被克隆。如果成本优势、工期领先优势不能形成核心优势,中材国际的扩张步伐一定会受阻。解决这个问题,业务流程的再造就成为首当其冲的一课,在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中,成本、效率、效益是前提,规范化是目标,统一质量、服务、技术作业标准,这样才能建立与客户、供应商和承包商的利益关系。

而组织架构的调整是王伟非常关心的事情。中材国际完整的价值链、业务链是由若干个改制而成的子公司组成的,有的资源还在重复开发和投入。“虽然整合工作推进不少,但力度还是不够,内部资源配置能力就成为国际竞争力的瓶颈。“垂直调整组织结构的工作也就显得迫切和意义非凡。”

尽管中材国际已成为世界产业级的企业,各类人才的汇集已成风景 ,但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资源的紧缺依然会成为影响公司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打破瓶颈的路径很多,但适合中材国际的方法却是有限的。为了做好在世界50多个国家的协同工作,对各地的人才培训就变得尤为重要。”现在,中材国际把对培训作为一项员工福利,让大家明白培训就是更好地发展,力图让企业文化产生强大的凝聚力,组织机构产生胶合力,在员工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的同时实现政令畅通,环境和谐。

2009年10月14日的早晨,“我8点钟就开始业务会议了。这次中材国际新加盟了10名外籍技术人员,这些人员的加盟符合中材国际的人才战略思路,对这些高技术人员,我们把他们充实到核心技术研发与设计团队中,按照国际标准加以精确定位 ,使之在市场竞争中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真正的国际化是什么?”蒋中文反问,“中材国际除了拥有自己的五大核心优势之外,国际化的人才战略其实尤为重要。“走出去,引进来”,虽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只要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就能引发共同的努力。“思想上合心,行动上合拍,工作上合力”已成为不同国籍中材国际人的共同标准和要求,这不是最大的国际化吗”?巢湖口音在娓娓道来的时候,显得极有音韵的抑扬顿挫。

扩张后的下一步

2008年下半年正值经济危机狂飙之际,中材国际已完成了品牌塑造、全球化布局的准备之作。虽然排在中材国际前面的巨头们纷纷忙于应对危机,大搞裁员,但“我们已在包括发达国家市场在内的全球市场收获了大规模订单。彼时惟余莽莽,我却奏响北国之春的号角”,王伟言语间颇有些意气飞扬。

未来几年, 国内水泥工程市场容量年增长至少在400亿元以上,而全球看,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前景很美好。凭借对核心竞争力的大力锻造和提升、对产品质量的执着以及对未来战略的规划,“中材国际一定会成为领跑者”。中国水泥工业协会一位资深研究员以为。

即便如此,刘志江仍表达了一位远见型企业家的深度思考:中材国际市场压力不大,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水泥投资市场不可能是一块永远做下去的蛋糕,这也是投资者的担心。中材国际会不会随着行业的波动而收敛自己的内驱力呢?未雨绸缪,运筹帷幄,中材国际的下一步将以“有限、相关、多元”的投资原则进一步巩固水泥工程及技术装备等核心业务,持续推进国际化战略,实现基业常青。

王伟对这一新阶段的发展战略作了解读。他表示,通过对相关业务的拓展,中材国际在国际市场上的经验以及自身特有的发展模式可以复制,而在未来,公司将以复制自身业务模式为指导思想,对国内外的优势资源进行全方位调整,向水泥装备之外的领域进行“有限、相关、多元”的审慎拓展。

国际禁毒日 篇7

一、企业商标国际注册的基础

1. 企业树立商标国际注册意识。

由于前瞻性商标战略的缺乏、费用上的短视考虑、对国际市场前景的怀疑或暂无此打算、传统的“出了名再注册”或“商品不愁销路无须注册”以及对无形资产不重视等思维惯性等原因, 很多企业不重视商标的国际注册, 这给了国外不法商人恶意抢注的机会。据报道, 自1989年我国加入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系统至2002年底, 我国企业通过马德里系统到其他国家的注册申请总共只有2450件, 平均每年不到200件;而仅2002年德国就提交国际商标申请5158件。由此可见, 企业树立商标国际注册意识, 运用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这一便捷的方式, 通过商标国际注册拓展国际市场, 显得格外紧迫。

2. 企业应适当对国际市场相关法规了解。

随着中国加入WTO, 中国企业瞬间被卷入全球市场竞争狂潮, 初涉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对国际惯例与游戏规则尚欠了解。在商标国际注册方面, 企业要积极。同时, 企业必须了解相关的国际注册条约和注册国家的法律, 依法注册, 才能成功注册。

3. 政府应提供相应的环境保障。

首先, 政府要加快市场与法制环境与国际的接轨。后WTO时期是国际规则对接的时代, 中国的市场成熟度、法律体系及其执行力度, 较之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这是中国企业缺乏法律意识、忽视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的重要原因。中国企业只有在一个与国际市场法律体系接近的环境中历练, 才能真正树立法律意识并将之内化为一种习惯, 进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其次, 政府要提高国际竞争环境下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中国企业走出国门需要政府的保驾护航, 为此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参加相关国际组织、参与国际规则的制订, 加强与国外知识产权机构和团体的交流, 熟知国际法规与惯例并进行宣贯, 搭建包括商标在内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等, 充分利用政府的影响力在可能的范围内为中国企业谋求利益和提供帮助。

二、企业商标国际注册的必要性

1. 商标权注册取得制度要求。

注册原则是指商标所有人通过注册获得商标权。这一原则与使用原则最大的区别在于, 它是以申请注册的先后来确定商标权的归属, 谁最先提出商标注册申请, 商标权授予谁。注册原则是基于法律保障的观念形成的, 一般实行注册原则的国家采用的是自愿注册制度, 即由商标使用人自行决定是否申请注册。现在世界上多数成文采用自愿注册原则。因此, 企业如果准备在这类国家销售产品, 必须提前准备商标注册, 以免被他人抢注影响产品的出口销售。

2. 商标权效力地域性要求。

商标权作为知识产权, 其特点之一是效力范围的“地域性”, 即一国或地区的商标注册机关核准注册的商标, 商标权人的商标专有权限制在该国或地区的领域之内, 其他国家对此权利没有保护的义务。《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六条之一规定, 商标的申请和注册条件, 在本联盟各国由其本国法律决定。”“在本联盟一个国家正式注册的商标, 与在本联盟其他国家注册的商标, 包括在原属国注册的商标在内, 各不相关。因此, 中国企业在国内进行商标注册, 只是在中国享有商标专用权, 一旦产品出口到国外, 如果自己的商标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要得到保护, 必须到该国或地区注册。

3. 避免企业商标被抢注。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企业商标在国外被抢注的事件频发, 被抢注的范围越来越广。据国家工商总局不完全统计, 国内有15%的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 平均每年中国商标被国外抢注案件超过100起, 涉及化妆品、饮料、家电、服装、文化等多个行业。一些著名商标例如白酒品牌五粮液 (在韩国) 和“杜康” (在日本) 、家电品牌康佳 (在美国) 和海信 (在德国) 、卷烟品牌“阿诗玛”和“红塔山 (均在菲律宾) 、墨汁品牌“一得阁” (在日本) 相继遭遇了被抢注的命运, 被抢注的区域遍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商标国家注册, 以避免被抢注现象。

三、企业商标国际注册的途径选择

1. 马德里协定注册体系。

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体系 (马德里体系) 始建于1891年, 该系统由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管理。由于我国是马德里协定成员国之一, 我国企业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该协定和议定书的规定, 在国内向我国商标局提交一份商标国际注册申请书就可以取得在指定的一个或多个商品类别和在指定的一个或多个成员国家的商标注册。虽然马德里协定注册体系具有“省时、省力、费用低”等优点, 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市场战略和马德里协定注册体系的特点, 决定是否选择马德里协定注册体系。

选择马德里协定注册体系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是:首先, 商标检索。为了注册成功, 企业在决定通过马德里协定注册商标时, 有必要通过中国的商标代理机构对成员国进行商标检索, 以确认该商标获得注册的可能性, 否则, 一旦该商标注册被驳回, 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花费。其次, 在国外注册的商标最好与国内注册的商标一致, 以达到商标效应的最佳化。而在实践中, 很多中国企业在国内往往只注册中文的商标, 而到国外注册商标时, 一般都要注册英文商标或者与当地语言相一致的商标, 以适应商标注册国际化的需要。因此, 如果企业国际注册的商标与国内注册的商标一致, 更便于适用马德里协定进行国际注册。第三, 依据马德里协定进行商标的国际注册时, 也可同时考虑逐一申请, 因为, 如果逐一申请时的目标国是《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成员国, 则可享有申请优先权。逐一申请的另一好处是:企业如果通过中国商标局向WIPO的国际局提交国际注册申请, 由于受人员和其他条件所限, 中国商标局往往不能及时将企业申请递交到国际局, 而国际局以收到申请的日期为申请日, 这样就导致国际注册申请被耽误。而直接逐一注册, 则可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2. 欧盟商标注册。

1993年12月20日, 欧盟会议通过了《欧洲共同体商标条例》 (简称CMTR) , 这是英、德、法、意大利、西班牙等欧盟国家开始实行一种在欧盟全部国家 (到2004年5月1日, 欧盟已扩展到25个国家) 使用的商标体制。1994年9月1日成立欧洲商标局。欧盟商标局于1996年1月1日开始受理欧盟商标申请。根据《欧洲共同体商标条例》, 申请人可以通过向欧洲商标局申请注册共同体商标而直接获得在整个欧盟的保护。通过欧盟商标保护期限为十年, 可续展, 每次续展保护期限为十年。欧盟商标的申请人不限于欧盟成员国的国民, 其他入《巴黎公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员国的国民也可以提出申请。

3. 逐一国家注册。

狭义上的商标国际注册是指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 而马德里协议国家并不是世界所有国家。广义上的商标国际注册还包括欧盟商标注册等区域注册、协定外的国家逐一注册。简言之, 我国企业在中国之外进行商标注册都是商标的国际注册。如老挝、越南都不是马德里协定成员国, 如果企业的产品要进入这些国家市场就必须到这些国家逐一注册。”

四、企业商标国际注册应注意的问题

1. 根据商标权确权的方式, 采用不同的策略。

商标权确权的方式主要有注册取得和使用取得。日本、意大利等大陆法系国家采用注册原则, 企业的产品如果已经进入或准备进入这类国家, 则应及时的进行商标注册。

2. 根据企业的市场范围选择商标注册的国家或地区。

一般情况下, 如果企业的产品不具有领导市场的能力, 企业可不急于在国外注册商标, 特别是在使用优先制的国家。如果企业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或准备进入国际市场, 企业应确定商标注册的产品类别和申请商标注册的国家或地区, 做到“有的放矢”和“未雨绸缪”。

3. 根据商标注册的时间性要求提前申请注册。

商标注册需要一定的时间, 提前注册的好处是:在企业产品进入该国市场时, 就有已经注册的商标予以保护。如果在产品进入某外国市场之后再申请商标注册, 商品市场没有垄断性, 还很有可能被当地的商人抢先注册, 最终被迫丢掉已经开拓的市场。

4. 在了解申请国或地区的法律、文化背景的基础上, 设计商标。

企业在国外注册商标时, 既要了解国外商标法的规定, 也要了解国外的文化。如巴基斯坦、肯尼亚等国不准用数字作商标, 所以, 有企业申请“555”数字商标未被核准;又如法国人认为“黑桃”是死人的象征, “桃花”是不祥之物, 因此, “黑桃”和“桃花”在法国是禁止作为商标的图形使用的;意大利把菊花当成“国花”, 所以在意大利忌用菊花作为商品的商标使用;日本把菊花视为皇家的象征, 忌用菊花作为商标图案;拉丁美洲国家把菊花视为妖花, 所以在这些国家最好不要在商标上使用菊花的图案。另外, 设计的商标要有显著性。采用商标注册的国家都要求商标必须具有显著性。我国企业在商标国际注册时, 大量使用显著性欠佳的通用词汇, 这是不明智的。如“联想Legend”商标是英文中固有的词汇, 除显著性不强外, 还容易被抢注。于是, 联想不惜重金重塑Lenovo。

国际禁毒日 篇8

(一)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积极推动

IASC从1997年开始实施战略改组, 并于2001年3月正式完成改组并开始运作。新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以全球性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作为自身的新定位, 工作目标为制定一套全球趋同的会计准则, 从而由原来的追求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转变为追求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发生了实质性的重大转变。IASB重组成立后, 一方面, 致力于修订先前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 (IAS) , 提高其质量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另一方面, 根据需要继续制定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迄今为止, IASB又陆续发布了9项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极大地提高了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在此基础上, IASB积极与欧盟、美国等国家或组织协调, 推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 欧盟提供实质性支持

欧盟基于自身利益考虑, 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及推广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 并受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高度评价。2002年6月7日, 欧洲委员会部长级理事会通过了“关于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的第1606号 (2002) 决议”。决议中要求欧盟的7000多家上市公司 (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 , 必须从2005年起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报表。这一决议正式成为欧洲的法律, 并在各成员国中实施, 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005年1月1日起, 欧盟在27个成员国的上市公司中全面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ASB认为欧盟的第1606号 (2002) 决议充分显示其在推广IAS方面发挥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并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 决议的实施也被作为IASB在推进一套全球接受、强制性准则进程中的“分水岭”事件。

(三) 美国开始寻求全面协调

随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的加快, 美国的态度也由消极转为积极应对。2002年9月18日,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与IASB签订了诺沃克协议, 正式启动了两大准则体系趋同的进程。2006年2月27日, FASB与IASB联合发布了“IFRS与美国GAAP在2006-2008年的趋同路线图”。在路线图中, FASB与IASB再次申明其共同目标是为世界资本市场建立高质量的、通用的会计准则, 并对2002年签订诺沃克协议中提出的目标和原则进行了细化。2007年12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宣布, 今后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可以采用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准则 (GAAP) , 也可以采用IFRS。这显示美国日益重视IFRS, 在开展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也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

(四) 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给予充分肯定

2005年2月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下属的技术委员会于发布《关于2005年制定和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公告》, 建议其成员允许跨国公司使用IFRS发行证券和上市, 并以IFRS来协调、披露或解释国家或地区间遇到的相关重大会计问题。对一些国家允许使用IFRS, 但要求根据本国会计准则进行报表调整的行为, 公告鼓励这些国家基于持续经营的基础上考虑是否还有必要坚持进行这种报表调整。

二、我国积极主动开展会计国际协调

(一) 依托改革开放, 积极探索会计协调

1985年, 我国《会计法》的出台, 标志着国家对会计核算工作已经开始高度重视。1982年至1987年间, 我国陆续推出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等诸多会计法规, 使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 也迫切需要采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处理程序, 1985年3月又出台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对会计核算原则、记账方法、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规定, 突破了原有的会计模式, 积极探索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下的会计制度模式。1992年5月, 我国又制定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进一步探索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模式, 标志着我国会计全面改革的开始。

(二) 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实施全面会计改革

这一时期, 主要以一系列会计制度的发布实施为契机: (1) 发布和实施《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5月, 财政部和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并于同年在股份制试点企业实施。这一会计制度大量引入了国际通用的会计惯例, 更加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变了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模式, 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2) 发布和实施“两则”、“两制”。1992年11月党的十四大召开, 正式确立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模式也日益迫切。同年, 财政部陆续发布了“两则”、“两制”, 即《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 13项行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 充分考虑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 标志着我国计划经济会计模式的正式终结。其中, 作为我国基本准则的《企业会计准则》, 就是依据当时的IASC发布的会计概念框架而制定的, 体现出与国际惯例的充分协调。它明确了我国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进行了原则性的要求。“两则”、“两制”的发布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意义, 标志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转变, 也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 陆续发布和实施一批具体会计准则。依据《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从1997年开始又陆续发布了《关联方交易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16项具体会计准则, 基本形成了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架构。采用具体会计准则规范会计实务, 这在我国是一种新的深度, 体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而且, 我国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充分借鉴了IFRS的形式与内容, 既符合我国的国情, 也体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 (4) 发布和实施《企业会计制度》。1998年1月我国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 引入了谨慎性原则的会计政策, 要求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2000年我国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开始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进行准确定义。2000年12月在总结我国资本市场改革情况的基础上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 更深入地贯彻了稳健性会计政策, 推进了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 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进入到更加深入的阶段。此后, 我国又相继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全面改革企业会计规范, 构建了相对完整的企业会计核算标准体系, 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 促进了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 加大区域协调力度, 向国际趋同迈进

具体而言: (1) 加大了区域性会计协调力度。2002年初, 中日韩三国针对会计国际协调和国际趋同的形势发展需要, 决定建立一个促进区域会计交流与合作的机制, 即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2011年10月26日, 最新一次的中日韩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在厦门举行, 会计讨论了IASB重要准则项目和未来议程、亚太地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未来发展以及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趋同的新发展等议题。2005年2月中欧开始第一次财金对话, 将会计等效作为其中一项议题。2005年11月24日中国与欧盟签署联合声明, 表示就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双边协调展开合作。2006年第二次、2007年第三次中欧财金对话中会计等效问题获得实质性进展。2008年4月22日, 欧盟委员会投票通过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等效报告。同年11月14日, 欧盟证券委员会投票决定, 从2009年到2011年底前, 欧盟同意中国证券发行者在欧洲市场使用中国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 不需要根据欧盟境内采用的IFRS进行调整。2007年12月6日, 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香港会计师公会就内地企业会计、审计准则分别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审计准则实现等效发表联合声明。 (2) 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2005年, 财政部加快推进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 同年6月起先后发布了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及22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 连同已经颁布并经过修订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 共同构成了有一项基本准则, 38项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新的会计准则获得了IASB的高度认可, 2005年11月8日,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爵士签署了联合声明, 确认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这套新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2009年, 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 (征求意见稿) , 经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并修改后, 于2010年4月正式公布。根据路线图,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与IFRS持续趋同, 持续趋同的时间安排与IASB的进度保持同步。

三、我国会计国际协调进程改进对策

(一) 因势利导, 坚持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方向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国际会计的发展方向, 而且正在不断取得巨大的进展, 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会计组织FASB与IASB能够携手, 从而消除了会计国际协调的最大障碍。欧盟对IFRS的坚定支持也大大加快了会计国际协调的步伐, 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中可以发现, 会计国际协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我国必须充分结合自身实际, 把握好工作进度, 权衡利弊得失, 不断修改完善现行会计准则, 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会议准则的持续趋同, 以便平稳、有效地实现我国的会计国际化。

(二) 把握机遇, 积极主动参与会计国际协调

一套得到全球范围高度认可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将有利于资本市场的良好发展。但由于会计准则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 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比被动遵守准则更为有利, 所以会计准则制定的过程也是一个政治博弈的过程, 反映了利益各方的斗争与妥协, 强势集团的利益将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得到更多的体现。同时, 会计国际协调是一个持续和互动的过程, 也是一个渐进的、曲折的过程, 我国应积极参与这一过程, 尤其是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形式更多地参与IASB的工作, 更多地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 包括邀请IASB就正在制定或修订的准则项目来国内进行实地调研, 争取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以建立我国准则制定机构与有关国际组织之间平等对话和沟通的平台, 更好地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协调进程。

(三) 与时俱进, 加强会计准则研究与制定工作

我国从1988年起, 就已经开始尝试建立财务会计准则。同年10月31日, 财政部会计司成立了会计准则课题组。1998年10月12日财政部成立了会计准则委员会, 以加强会计准则的咨询工作。2003年财政部完成了会计准则委员会的重大改组, 并建立了全新的工作机制, 这使得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设置更加合理和规范, 会计准则建设进程加快。从国际会计趋同的过程可以看出, 会计国际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 涉及面广, 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只有不断加强会计准则的研究制定工作, 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趋同。结合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情况, 需做好的工作:一是立项和调研工作。要广泛宣传会计准则的重要任用, 引导社会各界及时了解准则实施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 从而较早地关注并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二是会计准则草案制定工作。要根据调研工作情况, 针对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应对方案, 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 形成较为成熟的、获得多方认可的方案。三是征求意见工作。工作方案出来后应形成征求意见稿, 进一步征求社会各方意见, 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发布可行的会计准则。

(四) 注重实效, 推进区域会计协调工作

区域会计协调工作是我国推行会计国际协调的一个重要领域, 应积极予以推进。一是要巩固与香港会计准则等效的成果。2008年, 财政部会计司发现两地在会计准则方面存在的主要差异表现为企业改制资产评估差异、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差异和资产损耗方法产生的差异。为此, 财政部采取了一些消除差异的措施, 从而使2009年按两地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的差异几近消除。下一步还需健全两地会计准则持续等效机制, 继续关注、发现两地会计准则存在的技术层面差异, 完成相关后续工作, 为会计等效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二是深化中欧会计准则等效工作。目前我国分别与欧盟委员会、欧洲财务报告咨询组及欧盟内部市场与服务总局等建立了定期沟通机制, 就IASB正在研究的准则项目积极协调立场。下一步要继续保持与欧盟相关机构的合作, 开展会计准则等效执行和监管情况评估, 在此基础上及时开展中欧会计准则最终等效法律文件的制定工作, 推动中欧会计准则最终等效。三是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等效工作。包括要落实好中美会计合作备忘录, 不断加强中美会计准则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中国在亚太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中的作用, 及时献言建策, 并尽可能参与重要工作, 以及加强与机构组内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深化中日韩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机制, 及时交流观点和意见, 协调立场, 推动亚太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国际禁毒日 篇9

历史发展表明, 东西方文化和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一直伴随人类文明的进程, 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2009年11月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上提出:“21世纪的教育需要重大创新, 这是因为我们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融合, 知识驱动性也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势下, 我们必须就教育的目的、学习的内容、为什么学习以及如何学习开展批判的、持续的交流和对话。”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提出了“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推动跨文化交流, 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可见, 在基础教育中, 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已成为共识, 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当今世界多元文化背景需要国际理解教育

从文化的发展来看, 世界各国文化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 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 并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丰富, 使文化得到发展, 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 这其中不乏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中国的文化发展, 也是在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逐步丰富发展起来的。正是多样的文化, 使我们的世界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正如陶西平先生所说:“没有差异, 没有文化的多元发展, 就不可能出现今天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由此我们看出, 文化始终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社会。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标准化、信息网络高度发达, 将世界各地紧紧地联在了一起, 形成了“地球村”。国际交往、国际竞争、国际合作日益频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也为当代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成长环境。他们置身于世界之中, 成为“世界人”、“地球村人”, 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世界息息相关。因此, 国际理解成为每个人的必需。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最基本的全球意识、国际视野, 要有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教育局于2001年召开了主题为“学会共同生活”的国际教育大会, 组织编写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以提升各国青少年的国际理解、国际交往、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能力, 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共同生活、和平进步。英国于2005年颁布了《置世界于世界一流教育之中》, 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并维持一个世界的一流教育体系, 就要首先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我们必须为我们的儿童、青年和成年人提供国际装备, 这样他们才能够在全球生活, 他们才能够在全球竞争中工作”。“如果不将国际维度作为年轻人学习经历中一个非常重要和真实的组成部分, 就不可能真正地教育好青年一代”。世界各国都把国际理解教育和人才培养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我国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了到2020年, 要把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一个民族只有具备了整合世界资源的能力———国际化能力, 才能成为世界强国。而国际理解能力是国际化能力的前提。通晓国际规则, 参与国际事务, 是国际化能力的标志。所以, 在基础教育中, 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培养国际型预备英才更显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是当前基础教育必须正视和重视的问题。

二、国际理解教育所蕴含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使命的体现, 是对教育的理解, 决定着教育行为。国际理解教育最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 并得到了大多数成员国的响应与支持。国际理解教育为培养具有各国文化间相互尊重和吸纳精神与能力的国际公民, 从而促进人类的进步和世界的和谐发展。其实质应该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基于教育国际化的国际理解教育应该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因为教育是国家化的, 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承载着其民族精神、价值观, 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 国际理解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深入了解本国文化, 发展本国文化传统, 认识本民族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此基础上了解世界、学习他国、他民族先进的文化。二是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跨文化理解教育, 它以尊重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为前提, 以包容的心态看待不同国家的文化, 培养与其他国家人民平等交往、和谐共处的修养和技能, 探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追求, 增进对不同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宽容, 形成各国、各民族间团结、互助乃至人类与自然的和睦共处, 促进共同繁荣与发展。也就是说, 国际理解教育是让学生形成从全人类利益、全球观点出发思考问题, 实现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内在统一。

我们要通过国际理解教育, 让中国了解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充分融入国际化, 才能最终走向国际社会的广阔舞台。

三、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 是近年来我校办学思考最多的问题。为了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应对国际社会的挑战,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我校的办学理念逐渐明晰。我们把“培养国际型、复合型预备英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把“中外文化融合, 人格知识并重”作为育人模式;把“走国际化办学道路, 办国际化外国语学校”作为办学目标。为此, 我们重点在课程建设、活动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1. 课程建设。

(1) 多语种的外语课程。我们开设了英、日、德、法、西五种外语, 供学生多样选择, 提供了多元的“文化餐”, 为各种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

(2) 多种国内外教材。我们既采用国家统编教材, 更引进国外各语种原版教材, 同时还用全国外国语学校实验教材。从不同的视角, 优化教材结构, 因材施教, 丰富学习内容, 让学生学到更纯正、更鲜活的外语及外国文化。

(3) 辅修外语课程。除了为学生开设多语种科目之外, 为了让学生适应国际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我们提出了“一主一辅”的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 即每个学生要主修第一外语, 辅修第二外语。高中阶段第二外语变为开放式, 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选学第二外语或第三外语。高中毕业时, 学生主修外语达到大学二年级水平, 辅修外语达到高中毕业水平。

(4) 多种选修课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丰富知识, 了解各国文化, 我们开设了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热点研究、数学与当代生活、英美文学对比、中西饮食差异、德国教育研究、日本文化、法语电影赏析、个人网站制作、兵器知识等几十种各类选修课程, 每周五下午作为全校选修课程时间, 扩展知识和能力, 提高学生修养和国际化水平。

2. 活动建设。

(1) 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青年学生交流互访是培养学生国际意识、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好途径。我们常年聘任外籍教师, 与多个国家的学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 每年派出多批师生到各国学访, 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学生们不仅有机会进行语言实践, 还与外国学生建立了友情, 更多地了解了各国的风土人情及文化。我们每年接待多国师生的来访, 为他们开设汉语、书法、针灸、太极拳等课程, 使中外文化相互交融。我们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换生”项目, 招收国际留学生。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给学生“国际化”体验。

(2) 中学生模拟联合国社团。这是一项国际理解教育, 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极好载体。社团的学生每两人一组, 分别模拟不同国家的官员, 严格按照联合国的规程, 就国际事务展开讨论。特别对国际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们在激辩的活动中, 学会了包容与理解, 培养了修养与多种技能, 增强了国际意识, 提升了对国际事务的理解, 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我校学生不仅每年参加北京大学、哈佛大学在中国组织的中学生模拟联合国会议, 还前往美国参加哈佛大学及常青藤联盟世界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 并多人次获杰出代表奖、最佳演说奖、最佳立场奖、最佳风尚奖、最佳领袖才能奖等。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既开阔了眼界、了解了国际事务, 又培养了学生语言、沟通、表达能力, 培养了学生组织、演讲、领导等多方面的才能。

(3)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每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 是学生锻炼才能、施展才华的机会。校园“文化艺术节”上, 各种活动精彩纷呈:外语类有外语口语演讲比赛、国外电影赏析、外国电影语音模仿、外文短剧、外国歌曲演唱等;汉语类有辩论赛、歌曲、舞蹈、管乐、戏曲、话剧、小品、相声以及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 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搭建了舞台。学校电视台、广播站、记者站, 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每周一多语种的国旗下演讲, 异常精彩;文学社、话剧团、合唱团、管乐队、舞蹈队、美术社、健康心理社、军事社、篮球社、网球社等社团在学生中有着深深的影响力。由学生主编的《阳光心旅》、《天外》文学期刊以及全外文的《亮点报》、《天津外大附校报》每期都是学生的热捧读物。

(4) 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会大课堂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课。带领学生参观文化古迹, 使学生懂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带领学生参观圆明园、大沽炮台等遗址, 让学生不忘国耻、发愤读书;带领学生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参加志愿者行动, 教育学生关爱社会、热心慈善;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宣传低碳生活, 培养学生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让学生与贫困家庭孩子建立“手拉手”关系, 使学生养成关爱他人的美德;让学生与国外姊妹校学生建立“一对一”伙伴关系, 加强了各国青少年之间的友谊, 进一步增强国际理解和信任。

3. 校园环境建设。

国际环境争端与跨国公司的国际责任 篇10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

1976年《关于国际投资与多国企业的宣言》 (下称《多国企业宣言》) 和1977年11月通过的《关于多国企业和社会政策的三方原则宣言》 (下称《三方原则宣言》) 都没有对跨国公司作出明确的定义。实践中通常根据结构标准、经营业绩标准、行为特征标准来对跨国公司进行界定。然而, 对这些标准的理解又常充满歧义。为澄清跨国公司的内涵, 联合国1986年制定的《跨国公司行为守则》草案对跨国公司作出如下定义:“本守则中使用的跨国公司一词系指由两个或更多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 不论此等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 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决策中心使企业内部协调一致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得以实现;该企业中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方式结合在一起, 从而其中一个或多个实体得以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行有效的影响, 特别是与别的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该定义有三个要素, 一是实体的设置区域, 二是决策体系的运作;三是各个实体的结合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 联合国2003年《跨国公司和其他工商企业在人权方面的责任准则》 (下称《跨国公司责任准则》) 对跨国公司作了一个简洁的界定, 其第20段指出, “跨国公司”指在不止一个国家中经营的一个经济实体或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经营的一群经济实体——不论其法律形式如何, 不论是在其本国还是活动所在国, 也不论是单独经营还是集体经营。显然, 这个定义是非常宽泛的。这也许是制订者考虑到国际人权问题与关注正在不断出现, 而这些问题与关注经常涉及到跨国公司和其他工商企业, 将跨国公司限定得太死并不利于国际人权的保障。为充分探讨跨国公司与国际环境争端的内在关联, 本文也拟采用《跨国公司责任准则》对跨国公司的定义, 只要某个经济实体的经营和运作涉及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 则认定其为跨国公司, 而不拘泥于特定的经济要素。

二、跨国公司与国际环境争端的发生

国际环境争端主要由跨界污染引发, 而跨国公司对此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对“跨界污染”的定义是:“任何产生于一国管辖范围内的故意或意外污染, 全部或部分处于该国管辖范围的区城内, 在另一国家管辖范围的区域内产生影响。”[1]

跨界污染表现为污染企业从控制力度高的国家和地区向控制力度较小的区域转移——即所谓污染源的转移。由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日趋严格, 从而导致企业遵守这些法律的成本上升, 而发展中国家出于发展经济的迫切要求, 相关法律法规相对宽松, 最终使得发达国家的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输出, 对后者的环境与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如1984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造成的灾难性事件, 使得短短几天内, 两千五百人丧失了生命, 十二万五千人不同程度地遭到毒害, 十万人终身致残。博帕尔事件是发达国家将高污染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一个典型恶果。灾难的罪魁祸首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正是一家跨国公司。事后引发了美印的双边争端, 并最终以美国的巨额赔款了结。

最近一个因跨国公司而引发的国际环境争端是乌拉圭—阿根廷造纸厂争端。2005年上半年, 芬兰波特尼亚公司和西班牙恩塞公司先后宣布在乌拉圭兴建两家大型纸浆生产厂。两家企业的厂址都选在阿、乌两国的界河乌拉圭河 (拉普拉塔河的支流) 东侧的乌拉圭境内。这两家外资企业的进入无疑对乌拉圭的经济发展有利。但是, 阿根廷担心纸浆生产会带来污染, 对附近地区的环境造成破坏, 因而多次就兴建纸浆厂一事向乌拉圭政府表示关切。但乌拉圭不为所动。于是阿根廷外交部致信世界银行, 要求停止对乌拉圭这两个大型项目的贷款。由此, 乌阿两国关系陷入紧张。双方为污染问题各执一词。乌拉圭政府和两家投资企业都表示, 这两家工厂采用的是现代生产技术, 排放处理达到了欧洲标准, 不会污染河流。而阿根廷方面则认为, 欧洲将在2007年对造纸业实施更严格的标准, 这两家企业正是为了避开未来的欧洲标准才来南美投资的。争端最后提交国际法院, 该案使人们再一次关注跨国公司与国际环境争端的内在关联。

三、调整跨国公司行为的现存国际机制述评

现有的国际环境争端解决机制, [2]基本上都是以主权国家为载体, 似乎并未给跨国公司等私方多少活动空间。这一方面表明了变革国际环境争端解决机制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 由于短期内这个目标的实现较为困难, 为此, 我们可考虑通过规制跨国公司本身的行为入手来避免国际环境争端的发生。事实上, 自1974年意大利贝拉嘉会议第一次将“避免争端”与“解决争端”两个概念予以区分后, [3]避免争端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且在环境领域显得特别重要, 因为在环境领域, “恢复原状”的提法是难以适用的。目前调整跨国公司行为的国际文件主要包括OECD的《多国企业宣言》、国际劳工组织的《三方原则宣言》以及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契约、《跨国公司责任准则》等。这些文件虽然不同程度地提及跨国公司在国际环境保护中应遵守的原则与义务, 但都遗憾地缺少一种实施机制, 因而只是一种缺乏强制力的“软法”。

1、《多国企业宣言》。

1976年《多国企业宣言》可说是国际社会试图对跨国公司的行为进行规制的最早尝试。宣言的附件《多国企业的指导方针》希望加强成员国政府在多国企业设立总部的地点或在多国企业从事主要经营的地点彼此合作, 从而鼓励多国企业能为经济与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为此要求多国企业应当对其经营活动所在的成员国业已制订的总政策予以充分重视;特别是对该类国家关于经济与社会进步的目标和优先注意的项目予以适当的考虑, 其中包括环境保护事项。为了促进该指导方针的实施, 2000年6月OECD对其进行了修订, 改进了实施程序, 并要求多国企业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进步作出贡献。但由于指导方针明确规定多国企业遵守方针是自愿而非法律上可强制执行的义务, 因而实际上也只是一种对跨国公司的道德要求而已。

2、《三方原则宣言》。

国际劳工组织的《三方原则宣言》是1977年颁布的, 并于2000年11月进行了修正。虽然宣言的目的主要是为多国企业、政府以及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在诸如就业、培训、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以及劳资关系这样的一些领域提供指导路线, 但个别段落也涉及到环境问题。如第10段要求多国企业应当充分考虑到所在国的既定的一般政策目标, 而且其活动应该与所在国的发展的优先次序和社会目标与结构相协调。这里就隐含了多国企业要尊重和考虑所在国对环境事项的关注和有关政策措施。第37段要求各国政府应保证多国企业和国内企业为它们的雇员提供适当标准的安全和卫生条件。这里主要是从劳动保护的角度涉及到了环境安全问题。由于宣言只是“建议各国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以及多国企业自愿遵守这些原则”, 缺乏实施机制和监督程序, 因而对跨国公司的行为也只能起到一种号召和希望作用。

3、全球契约。

1999年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 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提出全球契约计划, 并于2000年7月在联合国总部正式启动。全球契约号召各公司遵守在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及反贪污方面的十项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来自于《世界人权宣言》、《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及《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其中与环境有关的原则是原则七、八、九。原则七规定企业界应支持采用预防性方法应付环境挑战;原则八指出企业应采取主动行动促进在环境方面更负责任的做法;原则九则鼓励开发和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全球契约并不具法律拘束力, 只是一项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良好企业公民意识的自愿举措, 而且其措辞非常笼统, 跨国公司几乎无需采取什么实质性措施即能轻易地遵守。

4、《跨国公司责任准则》。

联合国经社理事会2003年通过的《跨国公司责任准则》较之上述文件, 从国际人权角度对跨国公司在环境保护领域的责任作出了更为明晰的规定。该准则指出, 尽管国家具有增进、保证实现、尊重、确保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首要责任, 跨国公司和其他工商企业, 作为社会机构也有责任增进和保障《世界人权宣言》中载明的人权;跨国公司和其他工商企业有能力促进经济福利、发展、技术进步和增加财富, 但是也能够通过其核心商业做法与业务, 包括就业做法、环境政策、与供应商和消费者的关系、与政府的互动作用和其他活动, 对人权和个人生活造成有害影响。为此明确提出跨国公司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即第14段规定, “跨国公司和其他工商企业应根据经营所在国环境保护方面的国家法律、条例、行政惯例和政策, 还应根据环境以及人权、公共卫生和安全、生物伦理学方面的有关国际协定、原则、目标、责任和标准以及预防原则来开展活动;而且应以能够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更大目标的方式开展活动。”由于在序言中通过诉诸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以及其他国际条约来推演出跨国公司的人权责任, 从而提供了一个更强的法理基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该准则还详细规定了一个包含5款的执行总则, 提出了对跨国公司进行定期监督的国内和国际机制, 并要求跨国公司和其他工商企业应对由于其未能遵从这些准则而遭受不利影响的个人、实体和社区提供立即、有效和适当的赔偿、补偿、复原和恢复。尽管如此, 如果跨国公司未能切实遵从准则的规定所关涉的惩罚机制问题仍然有待深入探讨。准则提出, 在确定有关刑事制裁的损失方面和所有其他方面, 应由国家法院和/或国际法庭根据国家法律和国际法执行本准则。如由国内法院根据国内法来执行, 则当该准则的相关内容没有转化为国内法时, 其在国内诉讼中的地位是值得怀疑的, 毕竟准则并非公约, 对国家并没有拘束力;另一方面, 如由国际法庭来执行, 则必然涉及跨国公司的国际责任问题, 对此本文将在第四部分予以探讨。

四、发展跨国公司的国际责任机制

国际责任, 又称为国际法律责任, 一般认为是指国际法主体对其国际不当行为或损害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3]随着当代国际法律秩序的发展, 国际法律责任制度呈现出新的态势, 其中一个重要发展是, 除了国际不当行为外, 国际法不加禁止但造成了损害结果的损害行为也成为国际责任的根据, 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国际损害责任。这种损害行为虽然是国际法不加禁止的, 但却通常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而且一旦造成损害后果, 往往都是跨国界的, 如能源运输、资源开发过程中所造成的跨界环境污染等, 因而需要一定的国际法规则对其进行规制。

尽管国际损害责任制度在理论上仍有分歧, 但却已经见诸若干国际条约, 包括《维也纳核损害民事赔偿责任公约》, 《核动力船舶营运人双重责任公约》、《核能方面第三者责任公约》、《关于油污损害的民事责任公约》、《防止船舶造成污染的国际公约》、《远程跨界空气污染公约》、《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空间实体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海洋法公约》等。如1972年《空间实体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第2条规定:发射国对其空间物体在地球表面, 或给飞行中的飞机造成损害, 应负有赔偿的绝对责任。1982年《海洋法公约》也明文规定, 各国应采取必要措施, 确保其管辖和控制下的活动不致使其他国家及其环境遭受污染的损害;各国有责任履行其关于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国际义务。各国应按照国际法承担赔偿责任。

实践中就确定国际损害责任的归属问题时, 存在着如下几种处理方式: (1) 绝对国家赔偿责任。如《空间实体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规定, 国家对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非政府团体发射的空间物体造成的损害均承担绝对的赔偿责任; (2) 国家和经营者共同承担赔偿责任。主要运用于民用核事业领域。 (3) 经营者承担赔偿责任。然而, 《国际法未加禁止之行为引起有害后果之国际责任条款》却并未对此作出明确规定。

目前, 由国家来承担国际损害责任仍然是比较常见的做法。然而, 许多跨界污染往往是由跨国公司造成, 如前所述, 跨国公司的经营和运作涉及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 此时不加区别地一概由东道国对跨国公司的环境损害承担责任并不合理。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不发达, 缺乏设备和专门人才, 对其境内所发生的活动不一定能全部掌握和控制。因此, 在确定责任归属问题时应有所区别。笔者以为, 以“污染者付费原则”为基础直接构建跨国公司的国际责任机制应是一种可行的做法。只要污染者造成了环境污染或公害, 无论有无过错, 都应负赔偿责任, 承担因其污染行为所导致的所有费用。该原则首先是由OECD于1972年明确提出的, [4]而后迅速被若干国际公约采纳并被一些国家确定为环境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1969年, 《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规定, 如果运载大宗油品货物的海上航行船舶的油品排放或泄漏造成了污染损害, 船主将承担严格但有限的责任。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第16条原则明确了“污染者付费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国际公约还有:1993年欧盟的《关于危险活动的洛加诺公约》;1996年《携带有毒有害物质公约》;1997年《离岸开采矿物资源公约》;1999年《关于有毒废物越境转移责任与赔偿的巴赛尔议定书》;2000年《管理多金属结核勘探与开采公约》。[5]

可见, “污染者付费原则”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在此共识的基础上, 明确将跨国公司作为责任主体纳入到现有的国际责任体制中, 由跨国公司对其自身的污染行为承担责任,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遏制跨国公司无视环境保护的经营活动, 从而避免和解决国际环境争端, 这对缓解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两难处境, 即既要引进外资, 又要控制和避免跨国公司的经营和运作危及本国甚至邻国的生态资源环境是大有裨益的。在这一过程中, 除了国内立法外, 通过区域合作缔结相关的地区性条约是可先行的做法。

参考文献

[1]亚历山大·基斯著, 张若思编译.国际环境法[M].法律出版社, 2000:73-74.

[2]沈绿野, 谭宇生.国际环境争端解决机制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7, (4) .

[3]安德罗尼科.阿迪德.避免、防止和解决国际环境争端[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42.

[4]梁西.国际法[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90.

上一篇:高效课堂的打造策略下一篇:心灵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