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工程设计

2024-06-14

综合工程设计(精选十篇)

综合工程设计 篇1

综合布线系统又称为结构化布线系统。它是一种模块化、高度灵活性的智能建筑布线网络, 是用于建筑物和建筑群进行语音和数据传输的综合的布线系统。建筑内外的语音信息、数据信息、图像以及多媒体信息正是通过此系统进行传输的。诸多特性使其不仅能满足用户的信息传输要求, 而且可以根据用户习惯来设置应用设备的摆放位置。用系统的思维方式来指导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工程概况

某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 其D地块一期单体类型包括1栋4层商业楼 (7号楼:21 m) , 1栋30层公寓楼 (5号楼:99.0 m, 1~4层为商业) , 1栋25层办公楼 (6号楼:133.8 m, 1~4层为商业) , 3栋建筑地下2层为地下车库设备房, 地下1层为商业。总建筑面积115 386.85 m2, 地上90 230.85 m2, 地下25 156 m2。

2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设计思想

该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 旨在建立一个具有实用性、可靠性、灵活性、扩充性和经济性等特点的具有高品质的集语音通信、数据通信、楼宇自动化于一体的综合布线系统, 不仅在初期的设计上更加系统地满足了整个项目的用户需求, 同时, 在施工上也利于前期的安装和将来的维护工作。具体表现为:

(1) 实用性。该系统设计应能满足用户的语音通信、数据通信、图像通信和多媒体通信的需要。

(2) 可靠性。该工程设计的综合布线系统应是模块化系统, 各个子系统各自独立, 任何一条链路故障均不会影响其它链路的正常运行。

(3) 灵活性。该工程设计的模块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应能为将来各用户设备的移动和改变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修改方式。用户的设备位置若改变, 则只需要将综合布线系统的工作区进行相应的修改。

(4) 扩充性。由于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 各种传输电缆和设备可能会有相应的性能提升, 因而该工程设计的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应可以灵活地进行相应的扩充。

(5) 经济性。由于综合布线系统整合了语音和数据的两大系统的各自独立设计和施工, 系统更加规范, 设计和施工更加标准, 因而该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应可以方便设计和施工。

3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设计

以ISO/IEC11801国际综合布线标准为基准, 并结合国内实际应用情况, 综合布线系统分为工作区子系统、水平配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区子系统和建筑群子系统6部分[2]。此6个独立的子系统可以看成6个独立的子单元, 任何一个子单元有所改动, 均将不会影响其它子单元。

结构化布线系统是该项目建筑智能化、信息化的基础设施, 是建立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物理平台。该项目将按照上述6个子系统来设计。

3.1 工作区子系统的设计

工作区子系统应由水平子系统的信息插座模块 (TO) 延伸至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缆线及适配器组成, 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 (TE) 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

工作区中信息点的数量并不是按照当前网络的使用需求来设置的, 综合布线的一个重要设计思想就是通过冗余布置信息点, 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在用户设备重新放置或者减增而破坏装修来重新安装布置信息点, 而且可以为此节省一笔费用[3]。

该项目中, 由于此综合体涉及地下小商业、地面大商业、办公和公寓等不同业态的设计, 结合此工程的特点, 此系统按如下6个部分设计。 (1) 地下商业部分:每个小商业区面积约在20 m2, 预留一个弱电箱, 每个弱电箱设置1个数据点和1个语音点。 (2) 小型餐饮部分:面积多约在80 m2, 预留一个弱电箱, 每个弱电箱设置2个数据点和2个语音点。操作间信息点主要用于厨房打印机及语音通讯;餐饮区域信息点主要用于电子餐牌、收银及通讯。 (3) 大型餐饮部分:面积较大, 约有200 m2, 预留一个弱电箱, 每个弱电箱数据点按照6芯室内多模光纤、语音点按照10对大对数电缆进线设计。 (4) SOHO办公和公寓部分:面积约为60 m2和120 m2的户型, 每户设多媒体智能集成配线箱一个, 内设有数据TO、电话TP、电视TV的功能转换模块, 还可选配计算机网络集线器HUB。箱体暗装于墙上底边距地1 800 mm处, 户内电话、网络插座墙上底边距地300 mm暗装。 (5) 在各层公共区域设置一定数量的无线AP接入点。该次设计无线覆盖主要包含商场公共区域、商场各门店、办公区公告区域。无线系统接入外网, 其无线信道采用加密认证方式进行接入。 (6) 信息显示终端安装位置配置数据接入点。该次设计主要在电梯前室设置液晶公告牌, 用于发布公共信息。

同时, 系统中信息点采用86金属安和墙面暗埋, 一般信息点金属暗盒盒底离地面300 mm安装, 信息发布系统信息点金属暗盒为盒底离地面1 600 mm, 无线AP信息点金属暗盒为合顶离天花板300 mm。每个信息点接口边上都设置有电源接口, 安装高度与信息点一致, 水平间距200 mm。

3.2 水平子系统的设计

水平子系统应由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模块、信息插座模块至电信间配线设备的配线电缆和光缆、电信间的配线设备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等组成。

非屏蔽双绞线 (Unshielded Twisted Pair, UTP) 近年来发展迅速, 综合布线系统的水平子系统电缆一般采用UTP电缆布线, 在网络需求高带宽或者水平电缆长度>90 m时的应用场合宜采用光缆。对绞电缆布线系统的分级与类别如表1所示。

水平子系统的电缆总长度为100 m, 其中水平布线电缆最大长度为90 m, 电信间配线架上的接线软线和跳线最大长度为5 m, 其余为工作区电缆长度[4]。

该项目中, 水平布线是将干线电缆从电信间通过配线架引伸至工作区。根据甲方用户需求和目前常规设计方案, 该子系统数据和语音水平电缆全部采用可以支持带宽100 Mbit·s-1的系统D级别的超5类非屏蔽双绞线 (UTP) 。同时, 该子系统的线缆长度均按照上述要求设计。

电信间内设置有网络机柜, 数据和语音线缆均通过RJ45配线架和110型配线架, 然后穿KBG20金属管沿MR200x100型水平桥架, 采用楼板内或墙内暗敷的方式连通至各个商铺和用户中。其中, 水平桥架沿着走道吊顶内梁下200 mm敷设, 房间内穿镀锌钢管暗敷。

3.3 干线子系统的设计

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至电信间的干线电缆和光缆、安装在设备间的建筑物配线设备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组成。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产品类别及链路、信道等级确定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功能、应用网络、业务终端类型、业务的需求及发展、性能价格、现场安装条件等因素, 应符合表2要求。

综合布线系统光纤信道应采用标称波长为850nm和1 300 nm的多模光纤及标称波长为1 310 nm和1 550 nm的单模光纤。楼内宜采用多模光缆, 建筑物之间宜采用多模或单模光缆, 需直接与电信业务经营者相连时宜采用单模光缆[5]。同时, 综合布线系统水平缆线与建筑物主干缆线及建筑群主干缆线之和所构成信道的总长度≤2 000 m。3类25对大对数电缆适用于副主干主线系统, 最大单段长度为100 m, 传输速率10 Mbit·s-1。

该项目中, 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和经济性的考虑, 数据干线采用6芯OM3室内多模光纤, 语音干线采用25对大对数电缆。整个结构化布线做到网络信息接口、水平线缆、垂直光纤、配线架、楼层交换机、核心交换机严格物理隔离;所有楼层的垂直干线、配线架、交换机以及核心交换机的端口独立设置, 有利于分网、分层管理[6]。

本大楼中设计有管道井, 用于安装垂直和水平主干桥架与各层的连通。数据线缆进线由电信、移动等运营商负责连通至机房的核心层交换机, 然后由6芯OM3室内多模光纤通过光纤配线架沿桥架转接至各个电信间的接入层交换机。语音线缆进线同样由相关运营商负责连通至机房的程控交换机, 然后由3类25对大对数电缆转接至各个电信间。

3.4 设备间子系统的设计

设备间子系统主要是将各种缆线、连接器和相应的硬件设备相连接的子系统统。此子系统又包括进线间、设备间、电信间3大类设备用房。

该项目中, 进线间和主设备间设置在一起, 即电信及无线覆盖机房。该机房使用面积为23.22 m2。外线线缆由电信、移动、联通等相关运营商引入大楼地下二层电信及无线覆盖机房, 再通过此机房, 引出光纤和大对数电缆至各个电信间。该项目设计的数据系统连接方式和电话系统连接方式均为经跳线连接, 这样有利于今后根据需要进行改动。由于7号楼是一座4层商业楼, 而信道的缆线≤100 m, 所以此商业楼每层会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多个电信间。

机房负责该楼宇的所有网络配线及数据交换;各个电信间负责该楼宇相应的干线区域和该层相应水平区域的网络配线及数据交换。每个电信间配备1台机柜, 分别安装配线架、交换设备及语音配线设备。

3.5 管理区子系统的设计

管理区子系统主要是为连接其它子系统提供工具, 主要是连接干线子系统和水平子系统的设备, 如配线架、HUB、机柜和电源。

该系统按照上述要求, 主机房和每个电信间等建筑均有明显标记, 配线间的进出线和跳线均按照相应要求注明, 机房和每个电信间中有HUB、交换机的地方, 均配有相应的稳压电源, 其供电、接地、通风良好、机械承重适度、温湿度和亮度合理, 采取了防尘、防静电、防火和防雷击等措施。

3.6 建筑群子系统的设计

建筑群子系统是连接建筑群里的各个建筑之间的主干线缆, 主要是通过光纤和大对数电缆通过跳线等设备连接而成。电缆敷设方式一般采用架空电缆、直埋电缆或地下管道电缆等。为保证所敷设的电缆运行可靠, 所用管材和相应的附件必须具有耐腐蚀和防腐蚀性。

由于单模光纤具有传输容量大、传输距离远等特点, 室外3类大对数电缆足以满足语音干线的传输, 而此系统主要是建筑群内部不同建筑之间数据和语音信息的传输, 因此, 该系统采用室外单模光纤和室外3类大对数电缆。

4 部分综合布线系统图

图1为7号楼的综合布线系统图, 其它楼宇与其类似。

5 结束语

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综合布线系统以其实用性、可靠性、灵活性、扩充性和经济性等优势为智能建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传输通道。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智能建筑将会越来越普遍, 设计理念和技术也会越来越成熟和完善, 综合布线系统也会更加突出其优势并应用得更加广泛。

摘要:某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的电气设计是整个项目设计的一部分。电气设计包括强电设计和弱电设计, 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智能化系统 (弱电系统) 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此项目的特点, 分析了项目综合布线系统整体设计思想, 然后介绍了各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和设计内容, 最后通过部分综合布线系统图, 进一步阐述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方式和配置。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电气设计,智能化系统,综合布线系统

参考文献

[1]刘静波.综合布线系统在长春机场的应用与设计[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T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6.

[3]郭俊.新校园的弱电网络设计[J].江西化工, 2007 (2) :8-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7.

[5]孙琦.高层建筑工程中的电气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 (25) :12-14.

采油工程方案设计(综合) 篇2

《采油工程方案设计》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面容比 2.油气层损害 3.财务内部收益率 4.调整井 5.吸水指数 6.蜡的初始结晶温度 7.有效渗透率 8.化学防砂 9.蒸汽吞吐采油 10.油田动态监测 11.单位采油(气)成本 12.有杆泵泵效

二、填空题

1.砂岩胶结方式可分为

、、、。

2.油气层敏感性评价实验有、、、、和 等评价实验。3.常用的射孔液有、、、和 等。

4.油田常用的清防蜡技术,主要有、、、、和 等六大类。

5.碳酸盐岩酸化工艺分为

、和 三种类型。

6.采油工程方案经济评价指标包括、、、、、和 等。7.采油工程系统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

,二是。

8.按防砂机理及工艺条件,防砂方法可分为

、、和

等。9.油田开发全过程中保护油气层措施的关键是

。10.目前常用的完井方式有

、、、等。

11.电潜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

、、和

之间的关系。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

12.目前常用的出砂预测方法有

、、和

等四类方法。13.酸化过程中常用的酸液添加剂有

、、、等类型。14.人工举升采油方式主要包括

、、和

等。

15.水力压裂常用支撑剂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

、、、等。

三、简答题

1.简述采油工艺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2.简述完井工程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3.简述注水井试注中排液的目的。

4.就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某一油气层损害的实例,说明油气层保护技术的研究路线。5.简述油水井动态监测的定义及其作用。6.简述油井堵水工艺设计的内容。

7.简述低渗透油藏整体压裂设计的概念框架和设计特点。8.简述采油工程方案中完井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面容比:酸岩反应表面积与酸液体积之比。

2.油气层损害:入井流体与储层及其流体不配伍时造成近井地带油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3.财务内部收益率:项目在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4.调整井:油田开发中后期,为了调整井网或者是油水井损坏不能利用,为完善井网重钻的油水井。

5.吸水指数:单位注水压差下的日注水量。

6.蜡的初始结晶温度:随着温度的降低,原油中溶解的蜡开始析出时的温度。

7.有效渗透率:在多孔介质中如果有两种以上的流体同时流动,则该介质对其中某一相的渗透率称之为该相的有效渗透率(或相渗透率)。

8.化学防砂:是以各种材料(如水泥浆、酚醛树脂等)为胶结剂,以轻质油为增孔剂,以硬质颗粒为支撑剂,按一定比例搅拌均匀后,挤入套管外地层中,凝固后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渗透性的人工井壁,阻止地层出砂的工艺方法。

9.蒸汽吞吐采油:向采油井注入一定量的蒸汽,关井浸泡一段时间后开井生产,当采油量下降到不经济时,再重复上述作业的采油方式。

10.油田动态监测:通过油水井所进行的专门测试与油藏和油、水井等的生产动态分析工作。11.单位采油(气)成本:指油气田开发投产后,年总采油(气)资金投入量与年采油(气)量的比值。表示生产1t原油(或1m3天然气)所消耗的费用。12.有杆泵泵效:抽油机井的实际产量与抽油泵理论排量的比值。

二、填空题

1.砂岩胶结方式可分为基质胶结、接触胶结、充填胶结、溶解胶结。

2.油气层敏感性评价实验有速敏、水敏、盐敏、碱敏、酸敏和应力敏等评价实验。

3.常用的射孔液有无固相清洁盐水射孔液、聚合物射孔液、油基射孔液、酸基射孔液、乳化液射孔液等。

4.油田常用的清防蜡技术,主要有机械清蜡技术、热力清防蜡技术、表面能防蜡技术、化学药剂清防蜡技术、磁防蜡技术、微生物清防蜡技术 等六大类。5.碳酸盐岩酸化工艺分为酸洗、酸化、酸压三种类型。

6.采油工程方案经济评价指标包括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财务净现值、财务净现值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和单位采油(气)成本 等

7.采油工程系统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油藏,二是人工建造系统。

8.按防砂机理及工艺条件,防砂方法可分为机械防砂、化学防砂、砂拱防砂和焦化防砂等。9.油田开发全过程中保护油气层措施的关键是优化入井介质 和优化作业工艺。10.目前常用的完井方式有射孔完井、裸眼完井、割缝衬管完井、砾石充填完井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

11.电潜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压头、效率、功率和泵排量之间的关系。

12.目前常用的出砂预测方法有现场观测法、经验法、数值计算法和实验模拟法等四类方法。13.酸化过程中常用的酸液添加剂有缓蚀剂、铁离子稳定剂、助排剂、破乳剂等类型。

14.人工举升采油方式主要包括气举采油、常规有杆泵采油、地面驱动螺杆泵采油和电动潜油泵采油等。

15.水力压裂常用支撑剂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粒径范围、圆度、球度、酸溶解度等。

三、简答题

1.简述采油工艺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1)依据地质研究、油藏工程研究、油井生产条件分析等结果确定采油方式选择原则和要求,准备采油方式选择所需要的基础资料。(2)油藏或区块油井产能预测与分析。(3)油井生产动态模拟及动态指标计算。(4)采油方式综合评价与决策。(5)采油工艺方案的编制。

2.简述完井工程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1)完井方式选择与钻开油层要求的研究;

(2)基于举升方式优选和油管尺寸设计结果的生产套管尺寸选择及强度设计;(3)确定套管程序及井身结构,并提出固井要求;(4)优化完井方式的技术方案。3.简述注水井试注中排液的目的。

(1)排出钻井,完井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程度的伤害与堵塞;(2)在井底附近造成适当地低压区,为注水创造有利的条件;(3)可以采出注水井井底附近部分原油,减少地层储量损失。

4.就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某一油气层损害的实例,说明油气层保护技术的研究路线。

实例略。

5.简述油水井动态监测的定义及其作用。

动态监测:通过油水井所进行的专门测试与油、水井等的生产动态分析工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

作用:(1)了解油田开发过程中油气水等各相流体在油藏中的分布及其运动规律;(2)掌握油藏和油水井的生产动态及其设备工况;(3)评价工程技术措施的质量与效果。6.简述油井堵水工艺设计的内容。

(1)油井堵水时机选择:根据油藏数模结果及理论分析,借鉴同类油田的经验,提出防止不正常出水的措施,并确定堵水的合理时机。

(2)堵剂选择与堵水工艺设计:针对油藏地质及开采特点,提出可供选择的堵剂与堵水工艺,以便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

(3)堵水工艺方案设计,提出实施建议。

7.简述低渗透油藏整体压裂设计的概念框架和设计特点。

低渗透油藏整体压裂设计是以油藏——人工水力压裂裂缝——油水井所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获取最大的油藏开发净现值或原油采收率为目标。其设计思想是将具有不同缝长与裂缝方位的人工水力裂缝设置于低渗透油藏中,运用现代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经济模型,预测油藏在不同井网和开发时期的产油量、注水量、采收率及其经济效果;应用水力压裂模型和压裂经济评价模型优化压裂工艺参数和计算其成本;并根据技术经济综合评价结果优化裂缝参数和方位,以实现油田开发的高水平、高效益。

8.简述采油工程方案中完井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1)在油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油田开发与采油工程要求选择完井方式,并提出钻开油层的要求。

(2)考虑油田开发全过程油井产能的变化及所要采取的采油工艺,应用节点分析方法,确定油管尺寸和举升方式并进行生产套管尺寸选择及强度设计。

(3)从钻井和采油工程出发确定套管程序及井身结构,并提出固井要求。

机电工程综合管线深化设计探讨 篇3

关键词:机电工程;综合管线;深化设计

引言: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现在建筑的各式各样的大型建筑物以及高层建筑物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同时建筑也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和非常复杂的类型结构。几点安装工程的复杂性也会随着建筑物的综合性以及复杂性增加也会有相应的增加,这样就很难减少很多专业之间的碰撞以及交叉,在施工的过程中表现出各个专业之间的制约性,在一定程度上将施工的效率降低了,施工的难度增大了,所以机电工程综合管线深化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机电工程管线的分类

对于机电工程管线的分类有很多,常常被分成以下几类:(1)专业通信系统,主要含有广播管线、电视监视系统管线、专用电话管线、网络管线,以及专用通信系统等。(2)综合监控系统,主要含有点信号管线、电力监控SCADA系统管线、FAS系统管线,以及BAS系统管线等[1]。(3)消防系统,主要含有消防弱电管线、消防桥架、消防水泡管道、喷淋系统管道,以及消火栓管道等。(4)动力照明系统,主要含有电气照明配电管线、动力配电管线,以及电缆桥架等。(5)暖通空调系统,主要含有冷凝水管道、空调供回水管道、空调风管道、排烟管道,以及送风管道等。(6)给排水系统,主要含有雨水管道、废水管道、污水管道、中水管道、给水管道,以及其他杂排水管道等。

二、机电工程综合管线深化设计方法

(一)绘图所必备的工具。在国际绘图领域中,最流行以及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CAD绘图工具,这个绘图工具具有非常便捷的操作特点,用户的界面也具有良好性。大多数的机电工程施工图纸都是利用这款绘图阮籍进行制作,设计出来的施工图纸也是CAD格式图纸,因此利用这款设计软件进行绘画可以保持绘制而成的图纸具有一致性的格式,也可以很好地确保图纸的整体观感质量,更急方便施工人员进行参阅。

(二)专业单项设计。在深化设计综合管线之前,机电中的动力照明、暖通空调以及排水等专业需要做好其专业的图纸单项深化设计,这样也可以提供给深化设计综合管线更多的条件和深化设计基础。例如:每个专业可以标注出应该使用不一样的图层,还有使用不一样系统的管线,这样在深化设计综合管线时就能更加快捷地管理好每个专业的管线;对于每个专业的管线可以利用不一样颜色的线条进行标注,这样可以有效地将深化设计综合管线的效率提高;对于每个专业的管线可以使用文字标注以及线性比例的字高和字体应该要保持一致,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深化设计综合管线具有很好的美观性以及一致性。

(三)综合管线的排布架构。在开展工程施工之前,绘图人员应用先要了解好相关的施工图纸,主要的施工图纸有:装修图纸、建筑结构图纸以及机电各个专业图纸。同时,根据图纸设计的不同说明、现场实际情况,以及业主要求来合理地排布好分区域,并且进行排布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点:(1)交叉干扰,在排布的过程中,唐如出现交叉干扰的状况,那么就要尽量遵守“能让就让”的原则,也就是在解决交叉干扰状况时,需要两方做到相互避让,同时根据实际的状况来开展管线的排布工作。(2)平面定位,在排布管线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平面定位的问题,此时应该对合理的实际操作空间、支吊架尺寸规范要求、预留口位置、保温层厚度、管线间距的规范要求、管线的外型尺寸,以及各种设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性的考虑。(3)标高定位,是进行管线国过程中最不可缺少的步骤之一,标高实质上指管线以及各种的安装高度,所以进行标高时要对现场实际高度尺寸、需预留装修的吊顶空间、标高、管线的尺寸,以及各种设备进行综合性的考虑,这样才能够实现管线以及各种设备的合理标高。

(四)综合管线排布步骤。主要的综合管线排布步骤有以下几步:(1)定位吊顶设备;(2)定位无压管道;(3)定位大管;(4)定位其他管线。

结语:综上所述,综合管线深化设计就是对很多专业的工程进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很多的设计人员之间进行配合,设计操作的整个过程少不了综合管线排布人员,他们也需要对设计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并且深入了解工程的实际状况,及时与装修专业土建人员进行交流。对于施工中业主以及设计者提出以及需要的条件,尽可能地去满足,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排布,让施工工艺更加符合实际需求,这样才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设计成果。

参考文献:

综合采集综合计费系统集成设计 篇4

1、系统架构和设计

1.1 综合采集综合计费系统总体架构

新系统设计取消了地市分公司前置二级采集模式, 改由省分公司综合采集系统统一采集所有业务、所有类型的话单, 包括以前由二次批价本身采集的虚拟网、信息台等采集源, 并完成漫游出、入访文件的上传和下载。同时, 将预处理 (分拣) 集成在综合采集中, 所有来源的文件, 统一在预处理模块完成格式转换, 并且在综合采集、综合计费系统中采用统一的话单内部处理格式, 减少话单格式转换的环节。而综合计费系统, 则是融合了原来各专业计费系统中的一次批价功能和原二次批价功能, 将所有业务的计费功能集成在一起。

1.2 综合采集系统功能模块及设计

1.2.1 系统架构

综合采集系统, 包括了所有原始话单的采集、预处理 (分拣) , 以及经过批价后的漫游入访话单格式转换 (分发模块) , 总部下发的漫游出访话单格式转换 (分发模块) , 还增加了数据装载模块, 以将漫游上下传和其他处理需要进行入库的话单加载到数据库中, 以便处理核对。

1.2.2 系统具体的功能设计

(1) 数据采集的数据源包括综合关口局、各类业务交换机、总部下发数据、各类文件数据流、各类业务平台等, 采集的话单包括语音业务、宽带业务、数据业务、增值业务等业务;

(2) 针对漫游话单:采集程序实时通过mq/ftp方式从集团总部的计费中心指定主机下发目录下, 取得全国中心对于语音漫游系统下发的对应的GSM国内, 国际漫游话单文件以及GSM边界漫游回执文件

(3) 系统应能支持从各种主要及常用的网元设备制造厂商的各种设备上采集话单, 接口参数做到可配置, 同时提供数据文件格式的定义功能, 支持各种数据格式, 支持数据格式的改变, 并具备系统升级和扩展能力;

(4) 系统针对每个交换机都配备唯一的采集进程, 采集进程实时扫描交换机话单生成目录, 对生成的话单文件进行采集;

(5) 采集进程所需控制参数通过采集配置表配置, 采集的信息写入到采集日志表, 当出现采集中断, 会记录到采集断点表中。采集进程按天记录采集异常情况到采集日志文件中;

(6) 数据采集支持文件传输方式或数据流方式, 支持如TCP/IP、FTAM、FTP、X.25、CMIS等支持多种采集协议, 支持对文件的压缩和加密传输;

(7) 数据采集方式应以联机实时采集和定时采集作为主要方式。脱机数据采集作为备用方式, 在网元设备与数据采集设备之间的联接发生故障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仍无法修复的情况发生时采用;

(8) 数据采集完毕后, 采集后文件分别按照业务类型、交换机种类存放在不同的目录。使用临时目录../tmp/存放正在采集的文件, 防止预处理在没有采集完成的情况下处理。采集进程能自动识别重复的文件, 对重复的文件将不予采集;

(9) 支持对采集文件的更名处理:由于各个采集源文件名有各自的名字规范, 数据进入计费系统后不易被处理程序识别, 所以我们需要定义自身的命名规范并能够在采集传输的同时完成文件名的自动转换。传输对象的自动更名是通过定义名字映射表来实现, 即在配置采集传输任务时, 同时需要指定目标文件和各种临时文件、备份文件的更名规则。原文件名中可能包含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也需要进行截取和选用;

(10) 系统应支持对采集到的数据文件进行分目录存储和备份管理的功能, 支持对文件的压缩存储, 并提供备份转储功能, 可将数据备份到磁带或光盘等永久存储介质上, 支持备份多个副本, 支持能分发到多个目标目录;

(11) 综合计费系统的后台存有对交换机端文件积压监控脚本文件, 运维人员人工通过unix系统打开运行脚本文件, 脚本文件运行并能够显示交换机端的文件积压情况, 若发现积压则协调交换机端的维护人员进行解决;

(12) 采集日志要求至少要有对端文件的原始时间、采集起始时间、采集终止时间 (或采集时长) 、原始文件字节数、采集成功后生成文件的字节数等。

1.3 综合计费系统功能模块及设计

1.3.1 系统架构

综合计费系统, 集成了原来的一次批价功能, 和原来二次批中的话单分发、二次批价功能, 因为综合采集、综合计费系统采用统一的内部话单处理格式, 因此不再需要单独的预处理模块进行话单格式换 (统一在综合采集系统中完成) 。综合计费系统, 将原来的GSM专业计费系统、CDMA专业计费系统、17911/193计费等专业计费系统中的一次批价功能进行了集成, 统一模型、统一处理机制。同时, 新系统对二次批的功能也进行了加强, 能支持更为灵活多样的套餐优惠, 并考虑到固网融合后的计费需求。

1.3.2 系统具体的功能设计

(1) 系统需要对同一业务使用事件支持多种费用的分别计算, 如基本费、漫游费、长途费、其他费等;

(2) 系统需要支持保留基本批价后的费用 (一次批价后的费用) , 优惠后的费用 (二次批价后的费用) , 优惠的费用 (基本批价后的费用-优惠后的费用) ;

(3) 系统需要完整保留涉及计费批价的交换机话单原始信息, 如计费号码、对方号码、通话起始时间、通话时长、呼叫类型、动态漫游号、设备号码等;

(4) 业务计费粒度支持按计次 (n次) 、计时 (n秒/分钟等) 、计量 (nByte或n字段 (字段用于分组交换业务) ) 等计费粒度方式;

(5) 应能够支持对于指定交换机的话单进行中继计费、中继转主叫计费、被叫计费、入中继话单屏蔽、出中继话单屏蔽、对端号码过滤、长途话单过滤、对端号码前缀截断等特殊处理功能;

(6) 系统需要完整保留涉及3G计费批价的3G网元设备交换机话单原始信息, 包括内容编码、SP/CP标识、流量信息、时长等;

(7) 从CRM系统同步产品编号和计费规则后根据话单中的产品编号计算M/T数量及相应的信息费用;

(8) 支持固话、小灵通、G网语音业务各种方式共享时长。如:所有国内通话共享、所有本地通话共享;

(9) 支持产品捆绑可以有多档资费, 如:X元包Y时长, 超出部分资费为Z.X、Y、Z可以自由配置。

2、新系统优缺点

2.1 综合采集综合计费系统优点

2.1.1 集中采集 (上传)

通过打通所有交换机 (端局、关口局) 、短信中心、数据智能网、虚拟网平台、信息台计费、总部漫游结算系统等网元到综合采集系统的网络, 实现一级采集、省分统一采集, 系统总体架构简单。

2.1.2 统一分拣

所有格式的话单分拣、格式转换, 全部由综合采集完成, 系统内部也采用统一的格式, 且格式的支持是通过配置实现, 而不是每次修改程序代码。

2.1.3 统一批价

GSM、CDMA、17911/193、漫游入访等的一次批价全部在综合计费的一批模块完成, 统一了计费功能。

2.1.4 系统集中

取消了一地市前置采集系统、集成了各个专业系统, 使系统实现的集中, 减少人力资源和硬件资源的占用。

2.1.5 模型统一

由于采用了统一的数据处理模型, 各业务处理之间有很强的通用性, 同的需求在各业务中可以做到同质处理。

2.2 综合采集综合计费系统缺点

2.2.1 单点故障影响大

由于系统比较集中, 如果综合采集或综合计费系统出现故障, 则整个系统会处于停滞状态, 影响面比较广。可以考虑建立地市前置应急采集 (平时不采集, 仅监控, 综合采集故障时采集) 、综合采集双系统热备、综合计费双系统热备等方式提高可靠性。

2.2.2 系统复杂程度高

因为融合了各专业计费, 为了实现灵活多样的计费方式支持, 必然导致系统复杂程序提高, 这是集成之后不可避免的情况。

2.2.3 对主机要求高

随着承载业务量的集中, 对单系统的主机、存储的处理速度和性能要求比较高, 对存储的容量要求也比较高。因此, 需要配备CPU多、内存大的主机, 并配备存储速度高、存储容量大的磁盘阵列。

2.2.4 网络维护要求高

对综合采集系统来说, 原来只需要打通各交换机到地市前置采集主机的网络, 以及地市前置采集与省分各专业系统单条通路的网络。而在新系统中, 则需要经过运维网络、地市计费网络、省分计费网络以及中间其他网关等, 直接打通从交换机到综合采集主机的网络。因此, 网络结构会比较复杂, 维护要求比较高。

3、结语

综合实践设计报告 篇5

本学期,根据进修学校整体工作规划,对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视导调研,我发现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很不均衡,现状令人担忧,于是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对全市大部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了调研,主要是通过视导、座谈、听课、查看等方式了解各校情况,目的是促进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和有效实施。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我主要从课程的规划和管理、师资状况、课程开设、组织与指导、资源开发、评价及实施效果等几个方面来反映该课程常态实施和有效实施的状况和水平。

1、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管理情况

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与有效管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和有效实施的基础和保证,它也从一方面反映了学校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

(1)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保障制度,不能通过制度的建设,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的学校没有从自己学校的实际出发来制定实施方案,而是从网上东拼西凑,只为应付检查,没有实际操作价值。

(2)能按照国家课程设置的规定课时安排课时,但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有被学科课程挤占现象。甚至有的学校课程表上有,但实际没有老师上课的现象。

(3)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配备与安排不合理,有的学校设立一名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负责全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的将综合实践课程搭给班主任,有的将教学课时不足的教师兼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的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安排给教学能力较差或者怀孕、经常请病事假、快退休年龄大等需要照顾的教师。教师调整频繁,每年度甚至每学期就进行调换。

(4)学校缺乏整体研究、协同教学的氛围。

(5)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类型等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学生活动主题、活动类型单一片面,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实际的目标难以达成。

2、师资队伍的情况

师资队伍状况奠定了课程的实施效果和水平的基础。

(1)教师队伍状况

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配备率低,兼职的老师较多。每年人事变动较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需要组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共同参与指导。学校仅依靠一两个专职教师来指导这门内容广泛的课程是不现实的,而兼职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这门新课程上,仅靠他们也会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学校有必要配备一些专职指导教师,以少量的专职教师带动学校更多的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才能达到最优状态。

(2)教师培训情况

大多数教师只参加过市一级的培训,他们迫切要求有机会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和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也不得要领。

由于许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系统的培训,甚至没有参加过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盲目。一些教师缺乏研究意识,遇到具体问题不会通过理论学习、合作研讨、实践反思的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凭个人经验处理,导致指导过程中出现偏差。而且由于教学任务重,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施的积极性不高,消极实施的现象在个别学校教师中存在。缺乏高水平的、及时的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速度缓慢。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

(1)开设年级

大多数小学能够严格按国家规定在三至六年级开课。初中国家规定在七至九年级开课,但因中考压力在九年级基本都不开设。初中的升学压力比小学对此课的影响大得多,这也说明了此课要常态实施,其评价也需要纳入升学评价之中才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2)开设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的内容领域很多,这些内容如何体现在课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校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少数学校能做到四部分整合在一起开设的。但仍有学校用单一领域、信息技术、劳技、绿证、学科课程延伸探究等内容代替实质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不同的开课方式与学校领导对这门课程内容领域的认识不同有关,也与学校领导的应付心理有关。

(3)每周课时

课时数是反映这门课程落实的具体指标。国家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每周3课时(我州规定3-4年级3课时;5-6年级2课时;7年级1课时;8-9年级2课时。),由于学校开课的方式不同,其课时的使用也不尽相同,部分学校开设一节综合实践活动,一节班团队活动。还有一些学校没有固定的课时数,一种情况就是学校实行的是弹性课时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该课程开设较随意,随时可能被其他课取代。

4、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情况

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和本质特征把握得是否到位。

各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现象:其一,将综合实践活动变成学科拓展活动;其二,以学科教学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在教室“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三,课程内容教材化,教师对“预设性教材”的依赖性太强,有许多教师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此外,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学生开展的主题活动过于单一,虽然经历了若干主题活动,但由于没有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学生始终在重复某一种类型的活动方式。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师代替学生选择主题的现象严重,也导致了学生研究的主题有社会化和成人化倾向。

其次是存在教师“包办”综合实践活动的倾向。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价值追求,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在生活中的发现,由学生提出。而实践中一些地方却出现由教师设计并提供主题进行选择,甚至按照学习资源在教师全程控制下开展“教学”,如果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永远没有孕育的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忽略过程。一方面是在过程中对教师自我思考与理念的忽略。往往是过程呈现有余,理性思考、自我反思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往往忽视学生探究过程和探究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而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追求。

第二,指导策略的缺失。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程与方法的指引缺乏、目标的细化分解不够具体以及缺乏对学生研究深度和实质性体验、感受的引领。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目标针对性不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分解不够具体;二是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缺乏预先的设想和解决方案;三是缺乏一个比较宽泛而不失系统的方法系列的指导;四是缺乏研讨的氛围和习惯,没有就有关问题及时进行反思和有针对性地研讨与设计;五是指导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观察、了解不够,没有提供及时的方法引导和必要的指导。

第三,对活动方式的曲解。一方面,出现灌输式教学现象。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亲自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发学习方式的变革。现实中,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其知识的获得,忽视其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功能。另一方面,活动方式单一,缺乏多种活动方式的引领,如调查、采访的方法较为普遍,而观察、设计、实验、探究的活动方式容易被忽略。实践中,研究的过程不完整,缺乏必要的研究周期。活动方式单一,不能保证学生对研究主题或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分析与体验。

5、对学生的评价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评价是多元评价与多样化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要即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不但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态度和体验及实践能力的提高,也要关注学生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但多数学校老师只关注活动的开展,只注重形式,只关心成果。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效果

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很重要。应该从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学生的变化、教师专业成长、对学科课程的影响、学校面貌的变化等方面来反映实施效果的。因本次调研未涉及这块内容,所以各校实施的效果有待以后调查了解。

三、初步结论与建议

从总体上看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各校的做法和制度措施也相当成熟,但由于对课程认识不统一、制度管理不到位、师资培训没跟上、资源利用不充分等原因使课程实施盘踞不前,其实施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建议: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实施常态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的标准: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入学校课程实施的总体方案、年度方案和学期方案,学校制定了《学年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

2、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门负责教师,构成了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活动指导教师小组。

3、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相应的课程资源。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进入学期课程安排表,并按课程表的计划予以实施。除单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际开设的课时不少于24课时。

5、每学期3-6年级、7-8年级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整地经历一个活动主题的全部过程;有比较详细的活动过程记录、活动报告等结果性文本。

6、指导教师对每个有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语和等级评定的结果。

要求:

1、研制校本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划和方案

学校应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规划工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校提高课程设计能力,教师应提高课程意识。学校如果缺乏最基本的规划意识和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很难进入常态实施。当然,其前提是学校领导必须进一步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切实转变办学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进入学校课程实施的总体方案,学校应该制定“学年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学期方案”。

2、形成比较稳定的多学科结合的指导教师团队

学校应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门负责教师、主导教师、针对具体学生及相关主题的指导教师,构成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活动指导教师小组。

在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题讲座、方法指导。教师指导要做到适时、适当、适应、适度。

3、应该整合综合实践活动指定的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是教会学生掌握一门现代技术手段的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里只能作为工具或技术手段来应用,而研究性学习从其本质和实际发挥作用来看,它更主要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所凭借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是应当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所有内容和所有过程中的主导性学习方式,而不是作为一个内容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充分利用地方课程,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个维度来综合组织活动内容,而实践、活动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途径,任何内容都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落实。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教研的经常化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教研。每一所学校都要有自己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传统,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具体的问题,学校要组织教师针对这些具体问题开展专题性的研讨,以便提出解决的方案。

5、督导检查评估的专业化

教育局督导检查往往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去评价,只留于学校是否有教案,这样往往是有些学校只有教案,无人上课的现象,或教案写得好,课上得很一般的现象,学生的能力得不到真正提高,如果能多听取一下教研员对这方面的评价,检查评估可能更落到实处。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开发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克服一切困难,边反思边补充,要有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今后,各校要一如既往地踏实工作,去积累、去丰富、去完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切空间。

★ 展示设计策划书

★ 地毯展示设计策划书

★ 展示设计专业简历

★ 展览展示报告总结范文

★ 实践报告范文社会公德

综合工程设计 篇6

关键词:植物细胞工程;综合设计;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7-0174-02

植物细胞工程是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以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为技术支持,形成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学科。[1]近年来,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植物细胞工程实验课程也越来越受到各高等院校的重视。但是,在传统的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实验准备工作参与不足,同时在实验的连贯性和各种实验手段的综合运用方面所受到的训练较少,导致学生对实验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比较欠缺,因此,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综合、设计实验,以加强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并培养自主创新能力。[2~3]

1实验的内容、要求及开设时间

笔者所在教研室开设的综合设计实验的主要内容为:根据学生自己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提出一个植物细胞工程相关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实验要求:①所选题目要尽可能的具体,并能在4周~5周时间内完成;②所选题目的研究手段必须用到本门实验课所学到的技术方法;③4人为一组,自由组合,以开题报告的形式通过实验方案,并最终以论文的形式撰写实验报告;④在最后一次基础实验完成时,学生以组为单位向实验指导老师递交一份综合设计实验的方案,并于第二周进行实验开题报告。实验开设时间:在所有基础实验开设完成后。

综合设计实验的内容和要求通常在学期初即告知学生,这样可使学生在不断深入学习理论课并积极的进行基础实验的同时,能仔细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并有充足的时间查阅相关资料,选择合适的搭档和讨论各自的实验方案。为了便于教师在开题前能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初步的指导,要求学生在开题报告进行前提交实验方案,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保证在开题报告后大部分组的学生能正常开始实验,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创造性,便于老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1.1实验的准备

在综合设计实验开始之前,主要通过以下五次基础实验使学生充分掌握植物细胞工程所涉及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技能,为开设综合设计实验做好准备:①植物组织培养基母液和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②几种常见植物根、茎、叶、花粉和种子的灭菌及愈伤组织诱导;③通过一篇典型文献的解读和实际已培养材料的观察,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观察组培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实验现象,并加以规范化的描述和统计;④丹参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培养;⑤农杆菌介导的丹参遗传转化实验。

1.2实验的进行

所有组的实验方案经过指导教师的初步审核后,学生需以组为单位进行一次开题报告。要求所有的学生和参与实验的老师都必须参加,每一个组在作开题报告时,其他同学和老师均可对其实验的各个环节提出疑问或建议,帮助其完善方案。实验方案通过以后,每个组须将自己所需材料列一份详细的清单,向实验室管理老师申领,并可利用任何一个课余时间准备并开展自己的实验。在整个实验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都有实验教师和实验室管理老师共同协助学生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并对学生错误的操作给予及时更正。

1.3实验成果的考核

实验结束后,学生以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完整的实验论文,并最终以论文答辩的形式向所有同学和参与实验的老师汇报。所有参与实验的老师在听取汇报时要对每一组的实验进行点评,并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给出其本次实验的成绩。

2植物细胞工程综合设计实验的效果

每次综合设计实验结束后均在师生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反映实验效果良好。总结几年来学生的感想:①在调研文献的过程中对植物细胞工程发展的前沿、未来的趋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②对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掌握的更扎实,一方面由于综合设计实验是完全自主性的实验,从一开始学生就很认真地学习掌握每一次实验的内容,另一方面,综合设计实验需将之前所学实验技能进行部分重复性练习,使得学生对基本技术的掌握更扎实;③增强了合作意识;④了解了实验性论文的写法,强化了实验结果的观察整理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⑤对校园内的不少植物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参与实验的老师一致认为,综合设计实验的开设使实验教学效果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其次,学生能更主动的观察实验,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再次,加强了学生做实验的计划性。因为要求学生设计方案通过后,要提前向实验室管理人员提供一份试剂、耗材清单和仪器的预约申请,一方面便于实验员准备和管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和做事情的计划性。另外,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多学生的实验设计很有新意,并且实验工作也非常有意义,有些学生的想法甚至给了听结题报告的老师很大的启发,而且在学生提交的实验论文中惊喜地发现,有几个组的学生只要再稍加完善实验内容就会成为一篇不错的科技论文。同时,综合设计实验的开设扩展了实验教师的教学思路,启发全体教师对进一步改革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出新的思考,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3综合设计实验效果总结及其进一步改革的思考

总结几年来综合设计实验的成功开设,作者认为有以下四点在实验教学的效果中起重要作用:

(1)实验教师适时引导。包括提前告知学生该实验的要求和重要性,以及在基础实验进行时有意识的引导和辅导。

(2)实验教师和学生积极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体现在实验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实验方案的修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指导和实验数据的正确统计中,只有适时交流,教师才能确切了解学生的想法并给予合理的意见和引导,让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更深入,进而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和创造性。

(3)实验室管理老师良好的配合。综合设计实验涉及的试剂和材料比较庞杂,持续时间也比较长,学生的课余时间多半是非正常上班时间,这对于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要求,因此,实验室管理老师的积极配合是实验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4)掌握扎实的基础实验技能。综合设计实验是全自主性的实验,只有掌握好基础实验技能才可能少出失误。掌握基础实验技术是综合设计实验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 汪勋清、刘录祥.植物细胞工程研究应用与展望[J].核农学报,2008.22

2 李传印.改革生物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J].生物学通报,2004.39

3 王永飞、马三梅.提高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质量的一些体会[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

Vegetable Cell Project Integrated Design Experiment’s Practice and Ponder

Huang Yaya

Abstract: Tests the middle-school student in view of the traditional vegetable cell project to prepare the participation insufficiency to the experiment, grasps not the good shortcoming to experiment's continuity and each kind of experiment method's fusion, has opened the vegetable cell project integrated design experiment, and makes the good progress, improved this experiment's quality of teaching effectively, and initiated the teacher to further consummate the experiment course content and the teaching method ponder.

浅谈综合布线工程设计技术 篇7

1 工作区子系统

工作区子系统是布线系统的终端区域, 由终端设备连接到墙上的信息插座之间的设备组成, 包括信息插座、插座盒、连接跳线、适配器一般以10m2为一个工作区, 工作区子系统在设计时要着重考虑:

1) 安装在墙壁上的信息插座下边缘应距离地面30 cm以上;2) 信息插座与计算机终端设备的距离保持在5m以内, 强弱电插座至少距离50cm以上;3) 计算好所有工作区所需的信息模块、信息插座、面板的数量, 信息模块的需求量为m=n+×3%, m:表示信息模块RJ 45的总需求量, n:表示信息点的总量;4) 使用双绞线跳线时所需的RJ-45水晶头数量。水晶头的需求量为m=n×4+n×15%, m:表示水晶头RJ45的总需求量, n:表示信息点的总量。

2 水平干线子系统

水平干线子系统是指从墙上的信息插座到管理间配线架上的路由, 由配线电缆、配线设备、跳线组成, 一般最长距离为90m, 其设计涉及到水平干线子系统的传输介质和部件集成, 设计者要从路由 (线) 最短、造价最低、施工方便、布线规范等几个方面考虑, 优选最佳的水平布线方案。双绞线是水平布线系统中重要的传输介质, 应该本着够用节约的原则准确计算双绞线用线量, 长度计算公式可根据建筑物实际情况采用下面三个公式:

计算公式1:适用于低矮信息点数量较少建筑物

订货总量 (总长度m) =所需总长+所需总长×10%+n×6其中, 所需总长指n条布线电缆所需的理论长度;所需总长×10%为备用部分;n×6为端接容差。

计算公式2:适用于楼层结构一致高层建筑物

整幢楼的用线量=∑NC

其中, N是楼层数;C是每层楼所用线缆长度, C=[0.55× (L+S) +6]×n;L为本楼层离水平间最远的信息点距离;S是本楼层离水平间最近的信息点距离;n是本楼层的信息插座总数;0.55是备用系数;6是端接容差。

计算公式3:适用大开间建筑

(最长线距+最短的线距) /2*1.1=平均线长

平均线长*信息点=需要的线缆总数

线缆总数/305=需要多少箱线

3 管理间子系统

管理间子系统由交连/互连配线架以及由水平跳线连线 (HC) 、中间跳线连线 (IC) 、主跳线连线 (MC) 和管理标识组成, 它为连接其他子系统提供连接手段, 设计时应考虑在每一楼层都设立一个管理间用来管理该层的信息点, 应根据管理信息点多少安排管理间大小, 若信息点多就应该考虑单独安排一个房间作为管理间, 若信息点少, 可选用挂墙式机柜处理。同时楼道较长, 应将管理间放置在楼道中间位置, 楼道距离较近, 一般安排在楼道边缘位置。设计管理间管理子系统时, 一般采用下述步骤:

步骤1:选择110型硬件并确定其规模。步骤2:确定话音和数据线路要端接的电缆对总数, 并分配好话音或数据数线路所需的墙场或终端条带。步骤3:制作跳线进行管理间的信息点连接。步骤4:作好布线电缆标识管理工作。

4 垂直干线子系统

垂直干线由设备间和楼层管理间之间的连接线缆组成, 通过建筑物内部的传输电缆, 把各个楼层管理间的信号传送到设备间, 直到传送到最终接口, 再通往外部网络。垂直干线子系统设计主要确定垂直路由的多少和位置、垂直部分与干线系统的连接方式, 它必须既满足当前的需要, 又要适应今后的发展。垂直干线子系统设计步骤可采取以下步骤:

步骤1:确定干线子系统线缆类型及布线距离要求;步骤2:确定干线接线间的接合方法, 主干线路的连接方法目前有点对点端连接、分支连接和混合式连接三种。这三种连接可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和设备配置情况既可单独采用也可混合使用。步骤3:确定干线子系统布线路由, 通常采用电缆孔和电缆井方法, 当楼层管理间都对齐时, 一般采用电缆孔方法, 否则采用电缆井方法。

5 设备间子系统

设备间由设备间的电缆、连接器和相关支撑硬件组成, 是外界引入和楼内布线的交汇点, 在确定设备间的位置时一般理想位置应设于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主干线路的中间, 一般应放在一、二层, 并尽量靠近建筑物电缆引入区和网络接口, 设备间面积一般不小于10m2, 在设计时必须按照GB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对环境、安全、供电、接地等问题进行认真考虑。

6 建筑群子系统

建筑群子系统由多栋相邻或不相邻的建筑组成的小区或园区建筑物间的布线系统, 是智能化建筑群体内的主干传输线路, 它的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综合布线系统的服务效果, 因此在设计中应高度重视。建筑群主干布线一般应选用多模或单模室外光缆进行地下化和隐蔽化布线方式, 同时路由尽量选择距离短、平直在较为永久性的道路上敷设。建筑群子系统设计可采取以下步骤:

步骤1:确定敷设现场的特点;步骤2:确定电缆系统的一般参数;步骤3:确定建筑物的电缆入口;步骤4:确定明显障碍物的位置;步骤5:确定主电缆路由和备用电缆路由;步骤6:选择所需电缆类型和规格;步骤7:确定每种方案所需的劳务成本;步骤8:确定每种方案所需的材料成本;步骤9:选择最经济、最实用的设计方案。

7 结语

随着综合布线系统不断发展, 人们对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 这就要求广大技术人员在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的前提下, 依据布线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 这样就可以保证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先进性。

摘要: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智能化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 布线工程设计是客户需求的反应, 同时是工程质量保证的关键, 一个良好的工程设计方案对整个布线工程的系统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综合布线工程,六个子系统,设计技术

参考文献

[1]GB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7.

[2]张彝, 董茜.网络综合布线工程技术[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3]刘省贤, 李建业.综合布线技术教程与实训[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暖通设计与室内管网综合设计 篇8

一、暖通设计及要点

1. 室内暖通户式中央空调设计

空调系统设计、新风系统设计、采暖系统设计与卫生间排风设计是构成室内暖通设计的主要要素, 其中空调系统设计是整个设计的关键所在。针对空调系统设计, 主要包括水系统与氟系统两种类型, 每家一台是诸多大规模建筑的主要安装形式, 其具有外机规模大的特点。相较于分体类型, 其具有不需过多空调板的优势, 降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影响。一般而言, 暗装是室内机安装的主要模式, 可达到美观的效果。因此, 在设计冷媒管线时, 必须以梁的方位为基础, 做好预留工作, 与此同时, 采用相似措施, 处理冷凝管。

2. 室内暖通分体空调设计

分体空调具有使用频率高的特点, 即每个室外机与一个室内机保持对应, 明装是其主要安装形式, 主要包括柜机和挂机。针对柜机而言, 主要用于规模较大的区域, 例如, 客厅。针对挂机而言, 主要用于规模偏小的区域, 例如, 卧室。立面性良好是设置室外机的基础, 待安装后, 应及时检查其效果, 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威胁人身安全。因此, 在安装过程中, 必须以安全性为依据, 为日后维修提供便利。针对冷媒管处理, 若其过长, 则会影响空调运转, 因此, 必须以实际数据为参考, 准确把握其长度, 并尽可能保证其美观性。

二、室内管网设计

目前, 由于多方面因素, 致使我国建筑行业设计对建筑预计层高达不到标准, 导致其已成为普遍问题, 制约着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例如, 专业设计人员仅负责自身领域的建筑设计, 缺乏相互间的交流沟通, 采用简便方式设计管线, 导致与实际高度不相符合, 影响设计效果。与此同时, 诸多建筑设计人员缺乏实践经验, 缺少前期校对环节, 使得设计预留空间存在不足。在设计暖通过程中, 虽然住宅散热器的采暖系统对建筑层高不存在特殊要求, 但在设计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过程中, 应保证其高于散热器采暖系统, 一般高出40mm至65mm为最佳效果。总而言之, 若建筑高度越高, 则布置管线工作越容易, 管线布置效果越佳。与此同时, 伴随着的是建筑成本的增加, 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由此可见, 采用增加建筑高度以达到解决管线布置问题并不适用。

三、处理策略

针对梁下面的管线, 在铺设过程中, 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 以确保管线铺设合理性。一般情况下, 首先铺设水管处的管线, 然后是电气和消防处管线。在铺设过程中, 若铺设位置上不存在其他相关的专业管线, 则将自身管线尽可能紧靠梁底, 以达到增加实际使用空间的目的。同时, 为保证整个建筑设计合理性, 达到建筑设计整体效果, 应加强各专业设计间的交流与合作, 减少出现管线重叠交叉, 提升整体设计效果。针对较复杂的建筑而言, 应在合理划分专业的基础上, 确保各建筑方合理协调, 避免其发生问题。若存在区域划分不够的现象, 应及时申请相关部门, 以实际情况为基准, 合理解决相关问题。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管线与管线间的触碰在所难免, 因此, 在面对此种情况时, 相关操作人员应以“小管先进、大管靠后和无压管道先进、有压管道后进”原则为指导, 合理铺设管线。若两个管线移动会造成相应的影响, 则需以两者影响程度为出发点, 降低影响, 有效解决问题。针对多层建筑而言, 若天棚下的管线处于过于密集状态, 需在不影响天棚的前提下, 适当将其向上挪动。为达到降低建筑成本的目的, 在降低高度的基础上, 采用穿梁铺设的方式进行小管线铺设。与此同时, 为保证管线铺设的安全性与合理性, 应指派专人开展监督管理工作, 指导相关工作有序开展, 确保工作质量。

四、暖通设计与室内管网设计的融合

为确保暖通系统的平衡性, 在正式施工前, 应详细计算暖通系统的负荷, 为后续工作的高效开展打下坚实基础。需注意的是, 避免为施工便利, 而人为调整空调水管大小以及随意更改通风排烟管直径。在相关条件允许基础上, 应尽可能迫使空调系统达到最小化效果, 在确保上下层机房相对应的前提下, 采用分散式开展空调机房设置工作。针对通风空调管道而言, 矩形为最佳效果, 可达到增加建筑自身使用高度的目的。

在设计空调水系统过程中, 不仅需要考虑水力平衡问题, 而且需涉及系统排气以及放空问题。目前, 由于设计存在不完善等问题, 加之实际施工未得到规范, 致使管道坡度难以达到预期标准, 导致系统运行存在诸多问题, 影响整个系统正常运转。因此, 干管与支管的交叉问题和供应管与回水管交叉问题成为诸多专业技术人员考虑和探究的重点。在设计过程中, 以管道综合概念为依据, 在协同发展的基础上, 合理布置支管与干管, 达到复杂管线设计最优化。

在设计机械排烟系统过程中, 避免防烟区划分过大, 应尽可能采用双速风机方式, 以达到优化排烟系统设计的目的, 进而缩小排烟管所占面积。在实际设计时, 应在掌握防火分区面积的基础上, 准确计算通风量, 在预选风机类型的前提下, 优化排烟量, 达到防烟分区合理化效果, 进而合理选择双速风机类型, 准确判定排烟量和排风量。一般而言, 在设计不吊顶区域排风系统过程中, 最宜选择侧风口, 并迫使其与变电站保持相应的距离。

图纸是展示设计的主要媒介, 是高效施工的凭据。因此, 在绘制图纸过程中, 必须秉承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 保证图纸的精准度, 为实际施工提供保障。针对暖通设计而言, 需将空调风管以及风口设置为单独图层。同时, 针对散流器和风阀, 需将两者的编号标注和风口定位设置为单独图层。除上述单独图层外, 防烟分区、防火分区以及穿梁管线均需设置为单独图层。在采用设置单独图层的基础上, 实现管网综合图效果, 提高图纸整理效率, 进而缩短设计时间, 致使设计质量得以提升, 为实际操作提供便利。需注意的是, 为保证设计符合实际施工操作, 应适当保留建筑层面可能存在的影响与问题, 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五、讨论与建议

总而言之, 在建筑功能不断增加的影响下, 致使人民群众对建筑规定逐日增多, 导致暖通设计和室内管线设计衍生出诸多问题, 难以有效满足用户需求。因此, 如何提升暖通设计和室内管线设计效率等相关问题, 值得相关学者、专家分析与研究。

热轴综合报警系统的设计与综合应用 篇9

1.1课题背景

我国铁路实行的是客货混运, 运行速度历经6次大提速后显著提高, 周转时间减少, 机车交路延长, 列检保证区段延长, 使得铁路车辆运行安全面临极大的挑战:

(1) 燃切轴是危机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因素, 对热轴连续跟踪缺少先进的定为手段, 给提速后热轴追踪预报带来困难; (2) 铁路货车轴承出现早期故障, 轴承温升不明显, 红外线轴温探测设备无法发现, 缺乏热轴报警之前的诊断及预警手段; (3) 铁路货车列车速度提高后, 铁路货车关键部件在低速运行条件下不易发生的安全隐患逐渐显露, 威胁列车运行安全, 缺乏对铁路货车关键部位状态的有效监控。

基于我国铁路提速范围广、列车速度高、货车重载、客货混线、列车密度加大的现状, 我国建立了一整套安全监控系统 (即5T系统) 。

1.25T系统简介

5T系统是利用红外测温、力学检测、声学诊断、图像检测和无线传输等先进检测手段和信息化技术, 对运行中的客货车辆进行动态检测、集中监控。这里我们只对针对货车的车辆检查监测诊断系统进行介绍:

(1) 车辆轴温智能探测系统, 其作用是:利用轨边红外线探头, 动态监测通过列车轴承温度, 发现热轴故障, 并通过配套故障智能跟踪装置, 实现热轴精确跟踪和预报, 强化燃切轴事故防范能力。 (2) 车辆运行品质轨边动态监测系统, 其作用是:利用安装在正线上的轨道测试平台, 动态监测通过列车轮轨相互作用连续的垂直力和横向力, 并在联网分析处理的基础上, 识别车辆运行状态, 同时还可监测车轮踏面损伤和铁路货车超偏载状态等危及行车安全隐患。通过对报警车的追踪和处理, 重点防范脱轨事故发生。 (3) 车辆滚动轴承故障轨边声学诊断系统, 其作用是:利用轨边噪声阵列实时采集运行铁路货车滚动轴承噪声, 实时在线监测运行铁路货车滚动轴承早期故障, 将燃切轴事故的防范关口提前。 (4) 货车故障轨边图像检测系统, 其作用是:利用轨边高速摄像技术, 实时监测通过的货物列车, 采用图像智能识别技术和人机分工的方式检查铁路货车隐蔽和常见故障, 实现列检作业革命性突破, 极大地提高列检作业质量和效率, 改善铁路货车运输安全性。

二、5T系统的整合

2.15T系统的总体架构

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网络信息系统由轨边探测站、基层数据汇聚节点、路局监控中心、铁道部查询中心四级组成, 并在列检所和车辆段设监控复示终端。各级中心间以及基层数据汇聚节点与探测站/列检所/车辆段间通过铁路计算机网络相连。探测站安装车辆运行安全检测装置, 实时检测通过列车各车辆的运行状态;各级中心收集所辖下级系统的监测数据, 执行监控、追踪、查询、管理、分析、评判等功能;列检所/车辆段实时监视探测站测点过车检测情况, 接收上级下达的重点车监控名单及综合评判结果, 并负责报警车辆检查和处理任务的具体执行。

2.25T系统联网与应用

5T系统应用软件按照应用的功能层次上划分为面前客户的前台应用软件和提供系统运行支撑的后台软件两大类。实时监控软件和系统运行管理控制软件等主要采用C/S模式;各级车辆管理人员使用的查询软件主要采用B/S模式, 用户只需使用浏览器即可, 提供功能丰富的信息服务, 包括当日信息浏览、报警车查询、灵活多角度的分类查询、过车查询、故障车辆的跟踪监控、形式多样的各类统计报表的自动生成、监测信息的综合分析, 以及数据传输流量的监控等。

三、热轴综合报警系统的设计

3.1热轴综合报警系统报警评判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发现, 燃切轴事故与车轮踏面损伤有密切关联, TADS监测信息与轴承剥离类伤损有密切关联, 可以通过综合THDS轴温监测、TPDS踏面损伤监测、TADS轴承声学监测, 极大地改善THDS热轴报警质量。为此在铁道部以路网监控车辆为索引建立多系统多测点检测主题数据路, 以车辆轮位为纲汇总全路THDS、TPDS及TADS监测信息和报警信息, 并通过与HMIS系统信息共享, 准确地掌握车辆轴承类型。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创新性地提出热轴报警综合评判模型, 以THDS热轴信息为主, 结合TPDS的踏面损伤、TADS滚动轴承早期故障的声学诊断和轴承型号等信息, 对热轴故障进行智能综合评判, 极大地提高了热轴预报的质量。

3.2热轴综合报警系统的设计

5T系统的综合热轴报警是通过5T系统部查询中心服务器与HMIS部数据库服务器及各铁路局车辆运行安全监测站5T系统服务器, 及时交换、更新THDS、TPDS、TADS监测信息及铁路货车厂、段修及辅、临修换轮信息, 使铁路局车辆运行安全监测站的THDS热轴评判在轴温探测信息的基础上, 参考TPDS的踏面损伤信息、TADS滚动轴承故障的声学诊断信息及轴承类型等辅助信息, 更科学地做出热轴报警。

四、结论

机械工程综合测试装置的设计 篇10

目前, 机械工程测试装置大多是对单一系统 (如机构、液压等) 的测试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 很难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现设计的机械工程测试创新试验装置是以实践教学的形式, 将多领域知识在一个装置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从而提高知识学习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使学生容易理解各领域知识及其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该装置集合了机构、液压、动压滑动轴承、电子、传感器、计算机、控制等, 满足了多种参数的测试与分析, 不仅可获得多种数据的变化, 还可以获得各种分布曲线, 以便直观地论证和分析。

1 试验装置的设计

1.1 测试装置的总体结构设计

该试验装置的总体结构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其工作原理为:按下开关6, 此时变速电动机10开始转动, 电动机为JZT型调速电动机, 调速范围为120~1200r/min, 由变速电机速度控制按扭8来控制电动机的转速, 电动机的转速由光电转速传感器测量, 计算机可以通过数据输出接口5采集数据[1]。电动机通过带传动带动轴承变速箱2和机构变速箱3。轴承变速箱由三级变速构成, 通过联轴器与轴承箱1联接, 当手柄向右倾斜为空档, 轴承转速为零;当手柄置中间时, 轴承转速与电机转速相同;当手柄置左倾斜时, 轴承转速为电动机转速的1/6, 轴承的转速范围为0~1200r/min。机构变速箱由两级变速构成, 由一对直齿和一对圆锥齿组成, 通过皮带带动机构4的摇杆转动, 当手柄置右倾斜时为空档;当手柄置左倾斜时, 机构摇杆转速为电动机转速的1/12, 通过调节电动机的速度控制按钮为试验机构4提供了0~600r/min的转速范围。轴承施压由可视液压回路系统13进行加载, 加载压力由压力表18显示, 当按下油泵电动机12的开关7, 油泵从油箱11中吸油, 可直接通过调节溢流阀17的控制手柄来控制系统压力。也可通过远程调压来改变系统的压力, 调压阀的压力由压力表19显示, 当电磁铁14通电, 通过远程调压阀16的控制手柄来控制系统压力;当电磁铁15通电时, 系统处于卸荷状态。测试装置可单独地或相互地对系统进行测量, 若需机构系统单独工作, 只需将滑动轴承变速箱置于空档, 断开开关7, 将机构变速箱的手柄置左, 即可单独对机构系统进行测试[2]。若需对液压系统进行测试, 只需将开关7通电, 开关6断电, 即可对液压系统进行测试。若需要对动压滑动轴承和液压系统进行测试, 当按下开关6和开关7, 只需将机构变速箱置于空档, 改变轴承变速箱的手柄, 动压滑动轴承即可工作, 此时可对两系统共同测试。若需对机构和液压系统进行测试, 只需按下开关6和开关7, 动压滑动轴承的变速箱置于空档, 此时可对两系统进行测试。若需三个系统同时工作, 则需将开关6和开关7同时通电, 变速箱2和变速箱3多不置于空档, 则三个系统同时工作, 此时可对三个系统同时测试。测试装置有一安全开关9, 当按下开关时, 所有系统全部停止工作, 以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

1.2 加载液压系统的设计

加载液压系统设计如图2所示。液压系统与轴承箱3相接, 由先导式溢流阀2调节系统压力, 可直接为动压滑动轴承提供合适的压力, 只要旋转手柄, 使压力弹簧处于不同的位置即可。另外, 使先导式溢流阀的遥控口接通远程凋压阀, 则可使系统被控制在远调压阀调定的压力内, 将溢流阀的压力调至最大压力, 使1DT通电, 使溢流阀的遥控口与远程调压阀1相接, 调节手柄, 改变系统压力。使1DT断电, 2DT通电, 则系统压力接近于零, 系统卸荷[3]。在溢流阀2的出口出装有流量传感器和红外测温仪。轴承系统中载荷的大小由液压系统中的压力的大小决定。

1.3 机构系统的设计

机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阐述机构运动学和机械动力学。测试装置中的机构为可组可卸式, 图3是由一个简单的四杆机构转化而来的六杆机构, 原四杆机构是由O2A1PB1O1组成的, 其四杆机构中连杆P点的输出轨迹为图中1所标出的轨迹, 可先观察四杆机构的轨迹曲线, 然后组装成六杆机构, , 再分析六杆机构的输出构件PP″P′的轨迹, 其中六杆机构输出构件PP″P′上所有点的轨迹与四杆机构中连杆点P的轨迹相同, 构件PP″P′是曲线移动 (即无转动) 构件复演了四杆机构中连杆点P的轨迹, 图3机构中有6个构件, 7个转动副, 自由度为1, 其中PP′杆的角速度、应力、位移是由传感器直接测出的。

1.4 测试装置中动压滑动轴承的设计

测试装置结构如图4所示, 配有11个传感器, 对油膜压力、油温、外载荷、实验轴瓦间的摩擦力等实验数据进行采集, 实验台测控系统与计算机连接。轴承空套在主轴上, 轴承内径d为60mm, 有效宽度B为60mm。在轴中间横剖面上, 沿周向开7个测压孔, 在120°范围内均匀分

布, 7个测压孔分别与1~7压力传感器相联接。距轴承中间剖面L/4处, 轴承上端有一个测压孔, 压力传感器8与其相联, 轴瓦内表面与轴间的摩擦力由摩擦力传感器12测量, 轴瓦内油液的温度由红外测温仪测出。轴承加载压力由液压系统控制, 随着液压油的压力的增加, 轴承的载荷也相应的增加, 加载压力由外载荷传感器测出, 数字显示, 加载方便准确、稳定。当压力调节为P0时, 此时轴承载荷W=P0×60+G (G为轴承自重) 。为了测定动压滑动轴承的油膜压力布, 轴承端泄影响系数Kb, 将轴承周向上7个压力传感器所测的参数通过接口技术与计算机相联接, 在计算机内采集到传感器压力, 在计算机内经过数据处理可得出油膜的周向压力和轴向压力分布曲线, 自动计算出轴中间剖面上的平均压强Pm和平均压强Pa。然后由周向压力分布曲线求Kb1的值:

undefined

式中:W——轴承承载量;

B ——轴承有效宽度;

d ——轴承内径。

由轴承压力分布曲线求Kb2的值:

undefined式中:P4——轴承剖面中点的油膜压强。

然后分析比较分析Kb1和Kb2值。摩擦特性曲线的测量是将主轴加载到P1时, 主轴调至1000r/min, 然后依次降速为800, 600, 200, 80, 60, 40, 10, 5, 2, 此时摩擦力传感器12会将摩擦力F数据依次传送到计算机内, 由公式:摩擦系数undefined和轴承特征值undefined为主轴之平均压强, n为主轴转速, η为润滑油的动力粘度) 计算出数据, 依次自动显示并保存在计算机内, 最终摩擦特性曲线将在计算机内生成[4]。

2 测试装置的功能分析

机械工程测试装置是一个综合测试平台, 可以对液压系统、机构系统、动压滑动轴承、台体和传动装置, 进行测试和分析。当工作台进行测试工作时, 工作台和传动装置将会产生振动, 并发出噪声, 这两种不良效果对测试装置产生影响, 只有将它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才能使其他的测试参数更加的准确, 台体和传动装置中按装有振动和声波传感器, 通过测量, 将其控制在有效范围内。由测试装置内所按装的各种传感器可直接地测量出压力、温度、磨擦力、转速、流量、速度、角速度、应力、位移[5]。其各个系统的主要测试内容如图5所示。所测试的参数给测试系统中的信号获取、信号调理、数据采集、分析处理提供了信息, 适应了测试人员对多种测试参数的需求, 达到测试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6]。

3 结论

将机构、液压、动压滑动轴承和传感器技术、虚拟平台技术、测试技术等不同学科相互结合, 使机械工程综合创新测试装置具有了综合性、创新性, 具备了现代测试技术的经济性、网络化、针对性和智能化工程。满足了测试仪器与系统中的信号获取、信号调理、数据采集、分析处理、计算控制、结果评定和输出表述融为一体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彭军.传感器与检测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大学出版社, 2003.

[2]丁继斌, 封士彩.机械系统设计及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3]王晓明.液压与气动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4]封士彩.测试技术实验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5]封士彩.测试技术学习指导及习题详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动画字幕下一篇:城乡生活饮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