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教材

2024-06-18

部分教材(精选十篇)

部分教材 篇1

一.长课文“短”处理

教材中许多长文, 内容丰富, 涉及面广, 教学时如果面面俱到, 则无法突出重点, 学生也未必有深刻的印象。《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课文较长, 按传统教法需要课时较多, 这就需要对课文进行“短”处理。我采取了设计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处理, 即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 围绕着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三个主问题:1.这篇纪念性质的文章写了刘和珍生前哪些事迹?2.刘和珍是怎么死的?她死后社会各界有哪些反映?3.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 又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这件事的?解决第一个问题就是解决了文中的叙事部分的内容, 并让学生明白了她是个爱国青年。解决第二个问题就让学生明白了“她是被反动军阀残忍地枪杀的”。死后社会各界的反映可以说明:爱国者的沉痛悼念, 反动文人的卑劣无耻, “无恶意的闲人”的冷漠麻木。解决第三个问题则是解决了文中议论抒情性文字的作用, 让学生读懂了作品的主题。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读一遍都要花很长时间, 如果精讲恐怕需要一个星期。我在教读这一课时进行了大胆地取舍, 主要也是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教学。1.弄清“相”等几个关键字词的含义。2.让学生复述情节。3.讨论3个问题, 即刘兰芝能不能不死?刘兰芝与焦母到底有什么矛盾?她们之间的矛盾能不能调和?把这些问题讨论清楚了, 学生自然熟悉了课文, 理解了主题, 也能较好地掌握阅读长文章的方法。

教读《林黛玉进贾府》一文, 我让学生自己找学习重点, 选择学习方法。结果学生能很快的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 选出了希望老师要讲的内容, 而这些内容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一来, 这几篇长文每篇大约3个课时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二.文学作品的转换处理

所谓“文学作品的转换处理”, 即把握语文学科的交际本质和语用特征, 将目标过于宽泛的语文课程转换成学生可感可接受的活动课程。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

《祝福》是一篇小说。我将小说教学转换成了更节省时间和学生更感兴趣的活动课程来教。我先让学生将其改编成剧本, 再分组演出, 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参加。每组分别由一人担任导演和点评, 学生积极性非常高, 演出很成功。演出后, 点评更是非常精彩。学生的点评从情节的处理, 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人物外貌及服装道具的配备等, 都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并指出了优点和不足。这样教师则只需花一节课的时间对剧本写作、人物形象、祥林嫂的悲剧根源、作品主题等进行补充和总结。整个过程只需一个晚自习和两节课, 大大节省了时间, 也避免了教学形式的枯燥、单调。

再比如《鸿门宴》这篇文言文, 如果串讲, 很费课时。我采取学生自学和演出相结合的方式来教学。学生自学字词, 用小纸条的方式提问, 教师解答;学生熟悉情节, 表演课文内容;学生点评, 教师小结。三个课时既落实了字词, 又紧紧抓住了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等环节。课后再布置一道开放性很强的练习“我看项羽”或“我看刘邦”将学生的思维加以拓展, 那么学生对这一课一定会有深刻的印象和有较深刻的理解。

三.同一单元精讲某篇

“同一单元精讲某篇”就是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 突出一篇来开展教学, 让学生通过精读一篇来了解一类作品的特点, 掌握一类作品的阅读方法, 再实施延伸阅读。

《必修1》的第四单元都是演讲稿, 没有必要篇篇都讲。我先让学生将三篇文章都看完, 然后让他们选择需要精讲的一篇。学生选择了第一篇, 为了激发学生对北大的向往之情, 了解蔡先生的办学思想和北大精神, 我收集了很多相关资料印发给学生。至于课文内容, 我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领会演讲稿的特点。课后我让学生以“我心中的北大”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以便落实学习写演讲稿的教学目标。这一单元的其他两篇课文, 则由学生自学提问、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再如《必修3》第四单元全是科普文章, 同样可以采取以上方式来教学。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篇来精讲, 重点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理清思路的能力, 学会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课外让学生搜集有关动物游戏、宇宙、爱因斯坦等资料, 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完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的教学目标。

四.贯彻“一课一得”, 突出特色教学

贯彻“一课一得”的教学方式, 不求“面面俱到”, 重点突出某一个方面的教学。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 我就抓住人物描写中的细节描写来组织教学, 教学效果很好。教学时我紧扣作为“学者的梁启超”这一中心, 先让学生找出细节描写的相关文字, 接着我帮助学生一起分析有关梁先生的“开场白”“用手指敲打秃头”以及他的身材、肖像、衣着, 演讲时手舞足蹈等细节描写的妙处所在。在此基础上, 我还讲了令自己感动的几个细节以及这些细节可以用来体现哪些多样化的主题, 并朗读了自己以前所写的散文中的细节描写部分。通过这一课的教学, 我达到了让学生学会欣赏细节、描写细节的教学目的, 也让学生了解了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包身工》一课时, 我的目的也很明确, 就是突出“场面描写”。我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场面描写?作品怎样将庞杂的材料组织在一起?教学时, 我先让学生找到描写包身工生活的三个场面, 朗读并思考这些内容写出了包身工生活怎样的特点;接着我让学生找出三个场面之间穿插了哪些内容, 并概括出文章的主题;课后布置写作“课间十分钟”, 落实学习场面描写的教学目标。这样处理教材是想真正让学生“一课一得”。

五.写作训练有选择性地落实

新教材写作训练内容分量较重, 不仅课文后面有, 而且有单独的按文体编排的训练部分。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取舍, 要么训练过于庞杂, 要么流于形式。为了落实训练目的, 起到训练效果,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作些实质性的探索。

我在训练时, 针对学生文体意识淡薄的特点, 根据教材的编写规律, 采取了每一次训练解决一个问题的训练方法。比如《必修1》重点训练写记叙文。我就按记叙文的写作要求, 每篇作文要求学生解决一个问题。第一篇解决侧重写人, 第二篇解决侧重写事, 第三篇解决写人的细节, 第四篇解决记叙的角度, 第五篇解决写事要有波澜, 第六篇解决叙事中怎样穿插议论抒情。在写作训练中, 采取整篇作文与写作片段相结合, 重点围绕问题解决, 让学生学会写人记事的基本方法。《必修2》的写作部分, 一篇训练抓住特征写景, 一篇训练抒情方式, 一篇训练虚构。《必修3》的写作训练, 重点是议论文, 那么按议论文的三要素来训练。先训练命题作文, 不设审题障碍。在此基础上训练材料作文的审题, 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

总之, 一篇作文明确一个训练目的, 只要达到要求就给学生高分, 让学生每做一次都有一次新的收获, 有清晰的问题意识和写作的方法意识。这样既能使训练落实到位, 又能克服耗时长效果差的弊端。

钳工技师(公共部分)教材-2 篇2

第二章 数控技术与应用

【培训要点】

1.数控车床的特点、组成、基本工作原理; 2.数控车床的零件编程及基本操作。

第一节 数控车床的特点及组成

自从美国帕森斯公司和麻省理工学院合作,于1952年研制成功三坐标数控铣床以来,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现在几乎各种金属切削机床都已数控化,车床的数控化近几年在国内发展非常迅速。

一.数控车床的特点

1.柔性高

柔性就是灵活、通用、万能,可以适应加工不同形状的零件。数控车床对零件的加工是按照编制的加工程序来加工的,由于数控车床的几个轴可以联动,所以通过编程可以加工形状复杂的零件,而且要改变加工零件时,只需要改变加工程序即可,而不需要象仿形车床或一般自动车床那样需要重新制造凸轮及靠模等。

2.精度高

数控车床加工是由计算机控制的,故在加工过程中避免了人为误差。又由于车床的传动系统和结构都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刚度,因此数控车床的重复精度高,在正常情况下可获得较高的加工精度和稳定的加工质量。

3.效率高

数控车床由于刚度及功率大,且是自动加工的,所以每个工序都能选择较有利的切削用量,这样有效地节省了机动时间,数控车床具有自动换刀、自动不停机变速和快速空行程等机能,使辅助时间大为减少。在数控车床上加工零件时,一般只作首件检验及过程中检验,故大大减少了停机检验时间。这样单件零件加工时间较短,是普通车床效率的3~4倍甚至几十倍。

4.劳动强度低

数控车床加工零件是按编制的加工程序自动完成的,工人一般只需操作键盘、装卸零件、零件检验及观察车床运行,所以工人的劳动强度大为减轻。

二、数控车床的组成

1.主机

主机是数控车床的主要机械部件,包括底座床身、主轴箱、进给机构、刀架、尾座等。

2.数控装置 数控装置是数控车床的控制核心,现在一般由一台专用计算机构成。3.驱动装置

驱动装置是数控车床执行机构的驱动部件,包括主轴电动机、进给伺服电动机等。

4.辅助装置

辅助装置是数控车床的一些配套部件,如自动排屑部件,自动对刀部件等。

三、TND360型数控车床简介

TND360型数控车床为两坐标轮廓控制的卧式数控车床,回转刀架具有八个工位,能对回转直径为360mm以下的内外圆进行车削加工。适用于形状复杂、精度高、工序多、品种多变的单件或中小批量的生产。TND360型数控车床如图2-1所示。

图2-1 TND360型数控车床

1-操纵台 2-主轴箱 3-回转刀架 4-电气柜 5-排屑装置

6-十字溜板 7-床身 8-底座

1.技术参数

床身上最大回转直径 360mm 溜板上最大回转直径 160mm 最大车削长度 800mm 主轴孑L通过最大棒料直径 60mm 低速级主轴转速范围 10~760r/min 高速级主轴转速范围 42~3150r/min 最大进给速度 10000mm/min 回转刀架工位 8个 2.机床结构

(1)底座床身

底座是车床的基础部件,联接电气柜和支承防护罩。底座采用钢板焊接的框架结构,可装排屑装置。床身固定在底座上,床身上装有主轴箱、十字溜板和尾座。床身采用筒形、封闭式结构。床身导轨采用山形导轨和平面导轨的组合。导轨向后倾斜,便于排屑。

(2)主轴箱

主轴箱用底平面和侧平面定位,装在床身左端,并用螺钉紧固。主轴部件由主轴、主轴支承和装在主轴上的齿轮组成主轴为中空的阶梯轴,前端采用短锥法兰式结构。主轴部件采用两支承结构,前后支承都用角接触球轴承。前支承三个一组,前两个大口朝外,后一个大口朝里,装配时预加载荷,消除间隙。后支承两个一组,小口相对。(3)十字溜板

十字溜板由纵溜板(Z轴)和横溜板(X轴)纠成。纵溜板的前、后侧装有压板。横向溜板装在纵溜板的横向导轨上。伺服电动机通过滚珠丝杠带动溜板移动。横溜板上装有回转刀架。

(4)回转刀架

回转刀架箱体内有换位的间隙运动机构、夹紧朴构及控制机构。换位后由碟形弹簧迅速锁紧。回转刀架可同时安装八把刀具,外圆加工刀具的刀杆尺寸为25mm×25mm×110mm;安装内孔刀具时,先将该工位防护板卸下后再装上刀夹,然后将内孔刀具在刀夹孔内锁紧。

(5)尾座

尾座装在床身的导轨上,可根据工件长度调整尾座位置并用螺钉紧固。套筒的锥孔中可装后顶尖。套筒的移动用液压控制。

3.传动系统 TND360型数控车床的传动系统如图2-2所示。

图2-2 TND360型数控车床传动系统图

(1)主运动

电动机经齿形带传至主轴箱中的轴I,在轴I上装有双联滑移齿轮。当轴I上的双联齿轮移到左端位置时,轴I的运动经齿轮副84∕60传给主轴(轴Ⅱ),使主轴实现高速旋转。当轴I上的双联滑移齿轮移到右端位置时,轴I的运动经齿轮副29/86传给主轴(轴Ⅱ),使主轴实现低速旋转。数控系统为了检测主轴的转速,将主轴的运动经齿轮副60∕60传给轴Ⅲ,在轴Ⅲ上装有一圆光栅编码器。

(2)进给运动 进给运动有纵向进给运动和横向进给运动。

纵向进给运动

由伺服电动机通过安全离合器直接驱动有予加载荷的滚珠丝杠,将旋转运动转变为十字溜板的纵向(Z向)运动。

横向进给运动,由伺服电动机经齿形带传动通过安全离合器驱动有予加载荷的滚珠丝杠,将旋转运动转变为十字溜板的横向(X向)运动。

(3)回转刀架的换刀运动 换刀电动机(带制动器)经齿轮14/65、14/96传给凸轮一槽轮轴,由凸轮通过杠杆使刀盘轴产生伸出和退回运动,由槽轮轴通过马氏机构中的槽盘对刀盘进行分度,两者结合动作,刀盘轴伸出后进行分度,分度后刀盘轴退回,刀盘轴退回后依靠一对精密齿盘和碟形弹簧精密定位并锁紧。数控系统为了检测刀盘上的工位,刀盘轴的分度运动经齿轮副60/60传给检测轴,在检测轴上装有一角度编码器。4.液压系统 液压系统分供油和控制两部分,详见第1章。

第二节 数控车床的基本工作原理

数控车床又称CNC(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车床,就是用电子计算机数字化指令控制车床各运动部件的动作,从而实现车床加工过程的自动化。数控车床基本工作原理框图,如图2-4所示。

图2-4 数控车床基本工作原理框图

加工程序可通过输入设备存储于数控装置(CNC计算机数字控制系统)内的存储器,在需要的时候也可将存储器内的加工程序通过输出设备把加工程序存储在外部存储介质上,以长期保存。

数控装置是数控车床的控制系统,它采集和控制着车床所有的运动状态和运动量。数控装置是由中央处理单元(CPU)、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储器(RAM)、相应的总线和各种接口电路所构成的专用计算机。

车床数控装置都是轮廓控制系统,就是对刀具相对于工件运动的轨迹进行控制的系统,轨迹可以是任意直线或圆弧,所以可以加工复杂的工件。在轮廓控制系统中,坐标轴运动轨迹是靠插补汁算得出的,所谓插补计算就是对加工程序段输入的工件轮廓上的某起始点和终点的坐标数据进行计算,将起始点与终点之间进行“数据密化”,并将密化数据送给各坐标轴位置控制器。插补可分为直线插补和圆弧插补等,其插补示意图如图2-5所示。设想工件轮廓(直线或圆弧)L可以细分成很多小线段△L1,△L2,„„△Ln。单位时间内所需进绐的细分小线段△L1是由横向(X轴)及纵向(Z轴)移动分量△X1、△Z1所合成的直线段代替,这样在单位时间内插补计算一次得出细分小线段△L在X轴及Z轴的移动分量△X、△Z。所以工件的轮廓是由很多细分的小线段所逼近。

位置控制在闭环系统中也是很重要的,位置控制是把插补计算出的坐标轴位移量与反馈回来的实际位置比较,通过硬件或软件进行位置调整后向驱动装置输出实际需要的进给量。

a)b)

图2-5 插补示意图 a)直线插补 b)圆弧插补

驱动装置接受数控装置输出的进给指令,严格按照指令驱动电动机转动,经滚珠驱动车床的溜板运动,加工出符合图样要求的工件,所以驱动装置的精度和动态响应是影响数控车床的加工精度、表面质量与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驱动装置的电动机有步进电动机、直流伺服电动机、交流伺服电动机等。

在基本工作原理框图中根据测量装置的有无及位置可将数控系统分为开环系统、半闭环系统、全闭环系统。三种系统的示意图如图2-6所示。

开环系统的结构比较简单、容易调试、造价低廉,所以精度不高,一般精度为0.01mm。全闭环系统利用测量元件检测出溜板的实际位移量反馈给数控系统,所以其可得到很高的精度,但其造价较高、安装和调整较复杂、维护费用也较高,测量装置一般为光栅、磁尺等。半闭环系统利用装在电动机上或丝杆上的测量旋转角度的测量元件获得反馈量,其测量元件比直线位移测量元件简单,所以其可得到较高的精度,成本比较适中,安装和调整也不困难,测量装置一般为光电脉冲编码器等。

车床的运动量是数控系统直接控制的,运动状态则是由数控系统内的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各运动状态由动作的检测开关检测送至数控系统的接口,经PLC逻辑处理后输出控制信号,经放大后控制动作执行器件。

图2-6 开环系统、半闭环系统、全闭环系统示意图

部分教材 篇3

一、引导学生选择,调动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自然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此,调动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是进行生物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出色完成生物教学的基础。由教育心理学可知,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教学的主导,教师只有深入学生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利用情境创设法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才能发挥学生特长。生物比较抽象,这对教学效果造成不良影响。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引进初中较容易的生物知识,调动学生的表现欲望,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能为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起到铺垫作用。因此,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

例如,在讲授“遗传和染色体”时,可提问初中生物与此有关的知识,这样,初中生物好的学生就提起兴趣,向周围的同学讲述,积极回答老师提问,增强其自信心。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更能使学生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讲授DNA结构时,会涉及化学中的物质结构和物理中力学部分知识。由此,可通过邀请化学或物理知识基础扎实的同学向大家讲授相应部分的原理。在讲授“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时,会用到概率统计知识,此时要在上课前提醒同学们预习相应部分知识。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可邀请同学积极参与进来,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讨论DNA构造,从而调动其对生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引进多媒体教学,运用探究式模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应用先进的科技,引进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利用多媒体中的幻灯片、图片等使学生对生物构造有直观的认识,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先进的教学方式总能提高工作效率,教师花费较少的心血就可以将知识轻松传授给学生,并使其记忆深刻。同时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为探究式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不能引起学生兴趣,总是被动的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思考,不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系统。而探究式的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用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提高其思考能力的教学模式。生物教师应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展开一步步教学。使枯燥的生物知识变得活灵活现,与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在讲授遗传和变异时,根据大纲内容将教材内容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不仅有文字,还有图片和声音等。课前做好课件,可以减去上课边讲课边书写板书的辛苦,避免在书写板书的过程中讲错知识。同时学生也可紧跟老师思路,在课堂上对生物内容进行记忆。通过模型和挂图展示生物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抽象的生理过程。在讲授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时可利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生动形象的向同学展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以参与者身份引导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使学生主动探究DNA相关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理论联系实际,做好生物实验

生物知识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并应用于实践中,故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讲授生物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引导学生认真做实验,注意挖掘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生物知识,唤起学生探究渴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生物实验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一定要认真指导学生做生物实验,以培养其探究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从而调动其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新课标要求生物教学要加大实验操作的比例,由此可知生物实验的重要性。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内容还较为缺乏,因此,生物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高自身生物实验能力。首先向学生讲授生物实验的步骤和应该注意的事项,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做遗传学部分实验。

例如,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在花盆中种植黄色玉米,等其长大后,引导学生观察玉米穗,通过讨论利用遗传学知识解释其发生的现象,巩固其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讲授基因的分离定律时,可通过利用多媒体展示舌两侧能否上卷的图片,然后布置调查问卷作业,让学生调查其父母的舌两侧能否上卷,分析其为显性或隐性。通过分析周边人的一些生物现状而达到灵活运用生物知识的目的。也可以让同学根据患白化病推断其肤色正常的父母基因,并分析此对夫妇再生下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从而针对法律禁止近亲结婚进行解释。通过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随着生物学科重要性的提高,生物遗传学教学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通过结合学生特点激发其探究能力,通过将遗传学部分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生物课堂充满活力,最终提高学生学习生物遗传学的效率。

部分教材 篇4

一、明确“调整”意图

人教版数学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知识结构布局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为此,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应厘清新教材中各个调整点的来龙去脉,挖掘教材对某方面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的原因,询问新教材的知识结构较前是否更加合理,更符合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是否体现了2011年版新课标的要求。

在分析解读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新教材时我们不难发现,把百分数分成两段编排,六年级上册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及一般性应用,本册编排百分数的特殊应用:折扣、成数、税率、利率。随着我国经济生活的不断繁荣,百分数的实际应用也日益广泛。六年级下册教材是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又富有时代气息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学会用百分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折扣率,计算打折后的价格,计算所缴税费、所得利息等。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与六年级上册的百分数问题基本相同,只是需要将特殊领域中的语言“翻译”为一般的数学语言。又如,“一个物品打八折”就是指“求一个数的80%”。同时,使学生了解一些生活常识,了解不同税种对应着不同税率、不同储蓄方式对应着不同的利率,等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数学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二、了解“取舍”地方

旧教材和新教材都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呈现与本节课所学知识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我们不但要了解教材的某个教学内容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素材,还要通过比较、询问教材采取这样取舍有什么好处?

如,教学“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时。从解题的角度而言,有画图法、列表法、砍足法、假设法、方程法等。同时,它也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人教版新教材将“鸡兔同笼”问题从六年级上册内容调到四年级下册,而且还将《鸡兔同笼》的例1内容进行修改,改成了“有8个头、26个脚”,那么,为什么要选8个头、26个脚,而不用《孙子算法》里的原题?我们认为,本节课教材要求学生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的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若数量过大,花费的时间太长,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也会增加教学难度。由此可见,教材选用“鸡兔同笼”的目的,不是为了教会学生掌握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系统方法,而是利用“鸡兔同笼”这个问题,培养学生从最简单的列举法着手,试试经历列表、体验鸡兔数量不断调整的过程,从而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不要求学生一定要用假设法与方程方法等进行解答,这是新教材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的一种体现。新教材为了降低难度,易于列表推算、并利于发现规律的数据,以求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四年级下册新教材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编排定位在列表法,降低了教学难度与教学要求。

三、懂得“新增”内容

新教材根据教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的特点进行了调整,各个例题的呈现方式,也根据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编排。我们不仅要明白教材的某个知识点 (单元) 为什么要新增这个教学内容外,还要询问新教材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是否更强,结构更为科学合理。

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百分数 (二)》中,新增例5,即“某品牌的裙子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打五折销售,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妈妈要买一条标价为230元的这种品牌的裙子。⑴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⑵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新教材创设了“商场促销商品”的生活情境,提供了两种常见的优惠策略:A商场是“打五折销售”,B商场是“满100元减50元”。教材通过2个小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让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不同情况下两个商场的优惠策略,并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为什么修订教材要新增这部分的内容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其一,这是巩固旧知识的需要。在此之前,学生刚刚学习了有关百分数的知识,了解并掌握了折扣的含义及计算方法,为这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通过课前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有购物经历,见过多种类型的优惠策略,学生能够对常见的、简单的优惠策略作出正确的判断,但是面对种类较多的优惠策略时,判断力则大大下降。其二,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商家为了招揽生意,会想出五花八门的促销方法。因此,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学会分析并初步感受到各种优惠策略的优缺点,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其三,好的策略无处不在,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涉猎更广泛的领域,引发学生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四、明确“变化”好处

部分教材 篇5

一、篇章作者与篇名 议论文类

谈时间——梁实秋 论快乐——钱钟书 论读书——培根 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 散文类

故都的秋——郁达夫 箱子岩——沈从文 爱尔克的灯光——巴金 拣麦穗——张洁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

二、文言文翻译、阅读材料与分析题

1、《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问题:(1)本段论点?——只有遵循社会运动规律,减少多余的部分来补给天下不足的部分,才能使社会获得平衡。

(2)论证方法?——归纳论证。

(3)老子看到的社会和理想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剥削极为残酷。理想中的人类社会则是人人平等,社会财富平均分配。

(4)道:规律,准则。损:减少。奉:给予。为:有所作为。

2、《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问题:(1)论证方法?——用引言论证,属演绎论证。

(2)冉有哪几方面有错?——一是推卸责任,二是无能,即不能修文德使远人归服。(3)孔子有何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4)出现的成语是哪个?——祸起萧墙、分崩离析。

(5)既来之,则安之:来和使为使动用法,意思分别为:使„„来,使„„安居。则修文德以来之:来:通徕,招徕,使归顺。

小说类 **——鲁迅 断魂枪——老舍 米龙老爹——莫泊桑

苦恼——契诃夫 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诗歌

门槛——屠格涅夫 我愿是一条急流——裴多菲

3、《礼记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问题:(1)这段文字有几层?——两层。第一层“大道之行”到“而有志焉”,第二层“大道之行”到“大同社会”。

(2)大同社会的基础是什么?——天下为公。(3)最后一句出现了哪个成语?——夜不闭户。(4)翻译:选贤与能:与的意思是举,推举,进用。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都是公有的。选举贤能的人主持政事,推行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所以人们不单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也不单是爱护自己的子女,使社会上的老人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小孩子得以顺利成长。货恶其弃于地也:货:财物。弃:丢弃。

4、《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因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问题:(1)本段核心论点是什么?——修身。(2)论证方法是什么?——归纳论证。

(3)翻译: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爱好学习,接近于智慧,身体力行,接近于仁义,知道耻辱,接近于无畏。

5、《谏逐客书》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问题:(1)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论据有哪些?——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王者不却众庶

(3)论证方法?——类比论证。(4)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偶。

比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排比: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对偶: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

6、《陈情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 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问题:本段的论证方法是什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这个语段中有哪些成语?——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四个成语。该文其它地方出现的成语:孤苦零丁、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皇天后土。

7、《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问题:论证方法?——引证和对比的方法。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修辞手法?——对偶。

翻译?逸豫:安逸,享乐。所溺:溺爱的„„

8、《项羽本纪》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问题:这是谁的自述?——项羽。

为什么会困于此?——项羽兵败垓下,被汉军围困在东城。

表现了说话人怎样的观点?——表现了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力经营天下的错误观点。

9、《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问题:(1)苏轼主要阐述了哪两种创作思想?——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2)执笔熟视是何意?——下笔之前要凝神构想。

(3)所欲画者是什么?——不是实物,是映现在创作者头脑中的鲜活完整形象。

(4)心识其所以然与不能然有何区别?——前者是指理论上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后者是指在实践运用上还做不到这样。二者的不统一,就是心手不能相应。

部分教材 篇6

【关键词】自学,几何教材,综合例题,小结

【中图分类号】G633.6

“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传统的数学教学不注意数学学科的自主学习,还没有体会到学生自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只是一味依赖教师去被动学习,而当今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发展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已渐渐演变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辅导下进行自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由于贯彻了"适当步子"."铺垫原则"等心理学原则,学生较省力地.少犯错误地达到了连续正确解答问题的目的。又由于贯彻了“当时知道结果”的原则,及时反馈,及时强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尤其在代数学习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几何方面,效果却不甚理想,原因和改进方法探讨如下:

首先是因为几何教材的步子有些地方不够适当。所谓适当步子,是指从小步逐渐过渡到大步,即高而可攀的步子。几何教材中过多地注意了铺垫原则,因而有些地方叙述过细,例题过多,只有小步而无大步,学生中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林”的问题。把学习新的定义.定理,并用它们进行推证,演算算作小步; 某一类题的分析,一般证法作为中步的话,归纳证题思路途径可视为大步。如相似形这一章教材中,有学习. 运用相似形的定义. 判定. 性质进行推证演算的小中步,而无大步。若在最后增加典型的. 综合的例题,并归纳证明比例式,利用比例式证线段相等. 证平行,利用相似三角形证角等的证题思路和途径,不但可避免因步子过小妨碍思维能力发展,实现小步到大步的过渡,提高学生推证能力,还起了总结复习全章内容的作用。类似的无大步的情况,在其它章节也存在。许多学校的实验都证明了该教材对学习不敏捷而踏实类型的学生收效最好,对于此类学生,若能增加综合例题. 题组训练. 证题思路途径归纳的统观分析的内容,或者说增加“大步”,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其次,例题的分析过程是一个逻辑思维过程,是一个比较. 判别的过程。用寻找通往求证结论的通道来比喻逻辑思维过程的话,并不可能一眼看出哪条是通道,在每个道口都可能存在两个, 三个,或者更多岔道口,而岔道口的选择往往需要根据已知条件. 以往经验进行试探,最终尽快地找到通道。分析. 思考解题途径的实际过程也是如此。根据教材的自学特点和学生的思维实际,不妨选择某些典型例题,写出分析思维的全过程。即写出选择岔道口的比较过程,写出放弃某些岔道口的原因。

如 ABCD中,AC= AB, M为AC,BD之交点,

求证:

析:要证

形中,也不在两个全等(直观)的三角形中,

所以“等腰”,“全等”两路不通。若用找过渡角的方法,因 ABCD 得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更符合逻辑思维的客观实际,能使学生尽量多方面地考虑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另外,使用实验教材的老师往往会感到学生在课堂上认真看了书,好象看懂了,练习题也做了,但隔一段时间,遇到相类似的问题, 又不会解决了。这不仅是使用这本教材的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也是一切自学者常遇到的障碍。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知识,由于自学教材往往采取浅显易懂的语言,贯彻铺垫原则,教材篇幅势必长于普通教材。这就需要对教材进行“提纯”,“精化”。自学辅导教材是用将作好的章节小结编入教材方式来解决的。但小结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分析. 比较. 综合,抛弃事物非本质属性,概括. 抽象出本质属性,并使知识系统化的过程。因而,如何使学生亲自动手小结,培养概括. 抽象能力, 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应在教材编写中体现出来。如在课本(二)中增加小结作业。开始可用提问式启发,逐步过渡到独立小结。这样做也是符合心理学原理的。因不断小结,将知识系统化的方式是一种识记方法,增强了记忆。其次,将已学的知识归纳.概括.小结,使学习告一段落,从而减少倒摄抑制,减少遗忘。小结中不但要求学生小结定义.定理.公理.基本类型题,还要求小結典型方法.证题途径和心得体会。不但每节要小结,每章也要小结,而且可布置学生自行出测验题的作业。这样学到的知识就精练.概括.系统化,解决问题的出发点高,指导意义强,掌握的知识就越牢固,自学效果越好。

教材删改部分: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 篇7

一、利用删改部分, 导入课堂教学

教材被删改部分常常隐含着与删改后课文相互衔接、相互关联、相互印证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将这些内容, 巧妙地导入课堂, 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例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在选入教材时, 开头删去了这样一段文字:

一个白胡子的老头儿向我们要求布施。我的同事约瑟夫·达尔旺斯给了他一枚值五个法郎的银币。我吃惊了。他向我说了这样一件故事:这个可怜的人使我记起了一个故事, 现在我就可以告诉你;这件事我一直没有忘记过。你听我说吧。

约瑟夫的举动 (向一个乞丐布施五法郎银币) , 不仅使文中的“我”感到吃惊, 也会使学生感到诧异。在教学中, 我们就可以先向学生呈现这段被删的文字, 然后利用学生阅读后感到“诧异”的心理, 设置这样的悬念:约瑟夫为什么会给这个乞丐一枚值五法郎的银币?这个可怜的人使他记起了怎样的一个故事?你想知道这个故事吗?从而相机导入课文, 唤起阅读期待, 激发阅读动机, 调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使之进入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 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删改部分, 品评作品语言

为了追求表达的精练, 在不改变作者原意的前提下, 编者还会对原文的遣词造句进行调整, 对文章语言进行润色和修改。这样的删改不乏精当之处。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把它当成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材料, 让学生把删改后的文字与未删改的文字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这样删改, 分析研究修改的道理, 指导学生品味评价作品语言的优劣。例如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的原文 (《叶圣陶选集》, 开明书店1951年7月版) 中有这样几句:

“听听看, 今年什么价钱。”

“比去年都不如, 只有五块钱!”伴着一副懊丧到无可奈何的嘴脸。

……

“那么, 换中国银行的吧。”从花纹上辨认, 知道手里的钞票不是中国银行的。

“吓!”声音很严厉, 左手的食指坚强地指着, “这是中央银行的, 你们不要, 可是要想吃官司?”

入选教材时, 叶老把文中加点的词“嘴脸”改为了“神色”, “坚强”改为了“强硬”。教学时,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比一比, 删改后的文字与未删改的文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使学生在比较甄别中领会“嘴脸”是贬义词, 不宜用在憨厚淳朴的“旧毡帽朋友”的身上, 而“坚强”是褒义词, 形容账房先生也很不妥。删改后, 作者对小说中不同人物的爱憎感情, 表达得更准确、更鲜明。通过对比删改前后的文字, 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揣摩品评语言的能力,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利用删改部分, 引发质疑探究

删改后的文章与原文其他部分常常有或多或少的割裂之感, 会引起学生的疑惑甚至曲解。教学时, 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的“疑惑”和“曲解”, 利用被删改部分, 激发学生质疑, 引发深入探究。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 (七年级下) 《于园》一文时, 学生对最后一句“瓜洲诸园亭, 俱以假山显, 至于园可无憾矣”感到疑惑, 有人认为“至于园可无憾矣”应该理解为“至/于园/可无憾矣”, 有人认为应该理解为“至于/园/可无憾矣”。双方各执一词, 争论不下。殊不知, 这篇文章选入教材时, 作者已进行了删节。最后一部分原文如下:

瓜州诸园亭, 俱以假山显, (胎于石, 娠于磊石之手, 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 至于园可无憾矣。 (仪真汪园, 磊石费至四五万, 其所最加意者, 为“飞来”一峰, 阴翳泥泞, 供人唾骂。余见其弃地下一白石, 高一丈、阔二丈而痴, 痴妙;一黑石, 阔八尺、高丈五而瘦, 瘦妙。得此二石足矣, 省下二三万收其子母, 以世守此二石何如?) (注:括号内的句子为删节部分)

教学时, 如果把删改的部分还原, 不仅能使学生自行解决上述疑问, 还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胎于石, 娠于磊石之手, 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的意思和作用, 领悟于园是瓜洲诸园的典范, 它们都凭借着巧夺天工的假山而著名, (假山) 是在自然山石中怀胎, 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 在主人的精细构思中诞生的———被删文字不仅再现了假山堆叠的艺术构思和创作的全过程, 还赞颂了园林主人的高超的艺术构思。此外, 还可以利用被删部分写仪真汪园的文字进一步设疑, 启发学生探究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使学生认识到作者写汪园的目的是为了和于园作对比, 突出这些假山“至于园可无憾” (安置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 以及于园精湛的造园技艺。

四、利用删改部分, 拓展延伸阅读

由于受篇幅的限制, 对于较长的作品进行删节是很有必要的。但是, 删节难免会以偏概全, 有损作品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在一定程度上会浅化原作的思想内涵。基于此, 我们有必要把课文被删节部分作为学生拓展延伸阅读的材料, 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使学生在延伸阅读中了解与课文相衔接和相关联的内容, 感悟作品“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 (王蒙语, 出自《读〈雪〉需要联想》) , 进而把握作品更加丰富的意蕴。例如, 读了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节选) 后, 不少同学感到意犹未尽:对夏洛克的审判就这样结束了吗?夏洛克后来怎样了?有一种急于知道“后事如何”的心理, 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威尼斯商人》被删的部分, 形成对戏剧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完整的把握。又如, 学生读了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后, 对祥子的命运极为关注,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老舍先生原著《骆驼祥子》中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使学生深入地了解祥子的生存环境以及祥子在“风雨中挣命”、与命运抗争的意义。再如, 鲁迅先生的《社戏》选入教材的时候, 编者删除了此前“我”在北京两次看戏的经历。在教学时, 我们就可以还原被删的内容, 使之成为学生延伸阅读的材料, 让学生在对原作的阅读中, 走进了鲁迅的内心, 体会鲁迅作品精深隽永的艺术内涵。

部分教材 篇8

1跨越式跳高动作技术的练习法范例及应用

1.1过杆和落地动作技术教法和练习方法

(1) 跨越跳高的模仿练习:原地站立摆动腿和起跳腿依次跨越低高度的皮筋。

(2) 原地起跳做跨越式的过杆练习:两腿前后开立, 起跳腿在前, 后腿用力蹬地送髋, 快速向前上摆起, 起跳腿用力蹬伸起跳, 上体稍前倾, 两腿依次跨越横杆。

(3) 上一步走动起跳过杆练习:摆动腿在前稍屈膝, 起跳腿在后, 两臂一前一后。两臂摆动配合两腿的蹬摆, 身体腾起后做过杆落地动作。

(4) 走2~3步的过杆练习:要求同 (2) 。

1.2助跑与起跳动作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教法和练习方法

(1) 原地和迈步起跳练习。要求:蹬摆配合, 提肩拔腰, 头上顶。

(2) 走三步做起跳练习。连续做3~5次。要求:同 (1) 。

(3) 三步助跑起跳练习。可连续做3~5次。要求:注意制动, 提肩, 拔腰, 头上顶。

(4) 5~7步助跑的起跳练习。方法同 (3) 。要求:制动, 加速, 动作连贯, 起跳充分, 有节奏。

1.3完整的跨越式跳高动作技术教法和练习方法

(1) 三步助跑跳越过低高度的皮筋。要求:摆动腿在杆上要伸直, 过杆时脚尖内转下压。

(2) 5~7步助跑起跳越过低高度横杆。要求:同 (1) 。

(3) 丈量步点, 反复调整到准确程度, 从此点开始助跑起跳练习。

(4) 全程助跑完整的跨越式跳高技术练习。

2背越式跳高动作技术的练习法范例和应用

2.1过杆与落地技术的教法和练习方法

(1) 过杆技术的模仿练习

(1) 两人背负练习.两人相背站立, 两臂交叉, 相互交替背起, 展体挺宽, 体会“背弓”的肌肉感觉。 (2) 送髋练习。背对肋木站立, 双手从头后握肋木, 双腿蹬地向前送髋。 (3) 背对海绵包站立, 倒肩挺髋成“桥”。

(2) 背对海绵包站立, 双脚起跳, 身体腾至最高点时倒肩送髋, 膝关节放松弯曲, 身体成背弓状, 以肩背先落于垫上。

(3) 站在跳箱盖上, 背对海绵包做过杆与落地练习。

(4) 3~5步助跑起跳的过杆与落地练习。要求:在弧线上助跑起跳, 体会放起跳脚的方向。

2.2助跑技术的教法和练习方法

(1) 直线助跑练习。加速跑30~60m, 节奏跑40~60m, 计时跑30m;60m;100m。

(2) 弧线跑。在直径10~15m的圆周上做加速跑。

(3) 由直线进入弧线 (10~15m为半径) 的加速跑。

2.3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教法和练习方法

(1) 摆动腿摆腿的模仿练习。摆动腿异侧手扶肋木, 做摆腿、送髋和起跳腿蹬伸的练习。

(2) 上一步放起跳脚起跳练习。两腿前后开立, 摆动腿在前, 身体稍内倾, 当摆动腿用力蹬地后, 起跳腿迅速向前迈出, 从脚跟外侧先着地并迅速滚动至全脚掌, 两臂配合腿的蹬摆、提肩、拔腰, 身体由内倾转为竖直快速起跳。

(3) 1~3步助跑在直径10~15m的圆周上做连续起跳练习。

(4) 8~10步助跑起跳练习。采用7~9步助跑距离, 既直线跑3~5步, 弧线跑4~5步。要求速度快, 节奏性强, 步点固定, 注意助跑速度由慢到快, 并注意节奏。

2.4完整动作技术教法和练习方法

(1) 3~5步助跑的完整技术练习。重点掌握杆上动作, 挺髋成桥, 防止“坐”着过杆。

(2) 7~9步助跑的完整技术练习, 多采用辅助手段 (用皮筋代替横杆等) 。

(3) 学步点的丈量方法。掌握由直线进入弧线的助跑技术, 并确定助跑点。

(4) 全程助跑的完整技术练习。教师指导, 纠正错误, 反复练习, 提高动作能力。

2.5背越式跳高教学中主要解决的几个技术难点

(1) 练习过程要掌握控制杆上的挺髋成“桥”的时机, 以免“坐”着过杆。

(2) 抓好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节奏与时机, 充分发挥人体速度和弹跳能力。

(3) 掌握直线进入弧线的助跑技术, 确定好步点, 反复练习。

(4) 及时纠正学生在助跑、起跳、过杆、落地等方面的错误动作, 多采用诱导辅助练习法。

3介绍几种跳高专门性练习方法

3.1提高跳高专项速度的练习

(1) 跑的专门性练习。 (2) 30m加速跑, 追逐跑、反复跑60~120m跑, 直道切入弯道加速跑, 快速起跳练习等。 (3) 上坡跑和下坡跑、跨栏跑等。

3.2发展跳高专项力量的练习。

(1) 仰卧挺髋、仰卧两头起、俯卧跪撑起等。 (2) 负重弓箭步走、负重双腿交换跳30~40m高台阶。 (3) 助跑单足跳摸吊球、单足三级跳等。

3.3发展跳高起跳能力的专门性练习。

(1) 单、双足三、五、十级跳练习。 (2) 8~12步助跑起跳用摆动腿的脚触吊球练习。 (3) 8~12步助跑起跳用头顶吊球练习或摸高物练习等。

4结束语

跨越式和背越式教材是人体在快速助跑的基础上越过一定高度的运动项目, 既要发挥人体的水平位移速度, 又要发挥人体向上的垂直速度, 技术动作每个环节的练习方法和衔接练习都很重要, 虽然两种跳高技术都是人体自然动作的一种体现, 但学习和掌握动作技术过程是很复杂的。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采用科学的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跳高练习方法, 能使学生较快掌握跳高技术, 提高训练水平。通过跳高运动还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培养学生勇敢、沉着、果断的意志品质。它们这些练习方法还会对其它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韩基多, 等.现代体育教学技术教学法[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12.

部分教材 篇9

1.教材内容

《生物·生命的动力》这套教材分为上、中、下三册 , 在上册的第二单元就展开了“生态学”的学习, 该单元共有四章, 按照生态系统、群落、种群、生物多样性的顺序逐一介绍。让学生先从宏观了解生态学, 然后逐步学习其中每一个组分。就好比介绍一个公司一样, 我们要先了解公司的性质, 进而才能进一步了解公司内部的组成等。

我国人教版必修教材将生态部分安排在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 且放在本书的最后学习, 按照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 由小到大的顺序呈现。我国教材的学习顺序是由微观开始, 一步步扩大学习范畴, 让学生懂得生物学不是单纯的学习细胞, 或者判断某个“物品”是否是生物, 而是让学生知道我们所学习的生物学, 论小可关系到空气中肉眼无法观察的一个芽孢, 论大可关系到整个地球, 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对地球造成的连锁反应, 并且生物学在技术的支持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从内容顺序上, 二者虽各有特点, 但都是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 便于学生学习。

2.编 排特点

2.1环 节 清晰 , 明确 学习 目 标 。

在《生物·生命的动力》中, 每章节都是按照认知的规律设计了颇具特色的环节:学习目标、知识回顾、关键术语。学生在清晰学习目标及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新接触的关键术语 , 阅读教材 , 便于理解 所学内容 , 达到更高 的认知水平。该教材还设置了很多实验环节, 例如迷你实验 (8个) 技能实验 (8个) 、设计实验 (1个 ) 、网络实验 (1个 ) 和调查实验 (2个) 。由此可看出,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 书本以知识传输为载体, 重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始终像科学家那样思考、观察、实验和推理, 同时还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 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稳态与环境》中设置了许多环节 : 问题探讨 (11个 ) 、思考与讨 论 (9个 ) 、资料分析 (4个 ) 、探究实验 (4个 ) 、调查实验 (1个) 、技能训练 (2个) 、课外实践 (2个) 和制作 (1个) 。我国教材的编排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居多, 而动手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少。

2.2图 文 并 茂 , 激 发学习 兴趣 。

在《生物·生命的动力》的“生态学原理”一章中, 精美的图片多达44幅。色彩鲜艳、吸引力极强的图片连教师都侧目关注, 何况想象力极强的学生呢? 逼真的照片使学生想进一步了解相关信息, 想从事相关职业, 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

在《稳态与环境》的“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章中, 图片为31幅, 多数都是模式图, 导致部分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易出现倦怠。

2.3案 例 丰富 , 体 验 学习情 境 。

在《生物·生命的动力》的“生态学”单元中几乎每一段落都包含一个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 美国教材的各个案例应该说是“故事”, 都非常接近生活, 即使与生活较远, 也会描述得非常通俗易懂, 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就可以联想自己像科学家一样实验的情境。这是美国教材的一大亮点。在中国的教材中, 我们处处可见文字的博大精深, 然而, 只描述结果或只描述原理的案例, 导致学生无法进入状态, 在没有动手实验的前提下更无法想象。一切创造性思维离不开联想, 学生在没有创建自己想象空间的情况下, 便无法高效地学习新知。例如在学习种群数量增长的知识时, 《生物·生命的动力》中这样写道:“科学家通过不同的方式研究种群。其中一种方法是将生物放入一个有丰富资源且能人为控制的环境中, 然后观察生物的反应。如图所示 (旁边附上清晰的科学家观察细菌种群的照片) , 细菌细胞被置于消过毒的营养丰富的盘子里, 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菌种群的增长情况。通过这些研究, 科学家能够了解细菌细胞增长的趋势。”《稳态与环境》中这样写道:“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有限的情况下, 某种细菌每20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讨论1.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 (旁边附上理论的细菌繁殖的模式图) ”由该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美国教材很注重细节的描述, 我国教材在很多时候更关注原理的阐述。

3.对 教学的启示

现介绍《生物·生命的动力》中适合高中教学的迷你实验。

3.1果 蝇 种 群 的 增 长 。

将半根香蕉放入开口的广口瓶中, 在温暖阴暗的区域放置一段时间, 或者将装置放在教室里温暖的地方;将该广口瓶放置1天后, 放入3只果蝇, 然后用一块棉布盖住瓶口, 并快速地用橡皮筋封口;在接下来的3个星期内, 每天记录瓶中活着的果蝇个数, 并将数据填入表内, 再绘制果蝇个数增长图。

3.2检 测CO2。

取两支试管, 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溴麝香草酚蓝试剂, 至试管的1/2处;向这支试管加入1/4的泡腾片, 观察并记录试管中试剂颜色的变化; 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溴麝香草酚蓝试剂至试管的1/2处。将一根吸管插入试管中, 对着吸管口向试管内吹气30s, 记录试管中试剂颜色的变化。

由于范围限制, 我仅介绍两个实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需要不断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那么思维才会动起来。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必修3 (稳态与环境)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第2版, 59-129.

部分教材 篇10

关键词:中美教材,动物学,教材分析

1986年哈雷彗星光临地球后, 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提出了“2061计划”。“2061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之后出版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2000年, 我国正式启动第八次课程改革, 在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在2011年颁布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美两国提出了各自的课程标准以后, 都根据标准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

本文中选择了美国Mc Graw Hill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出版的美国中学 (6—8年级) 核心理科教材《生命科学》 (以下简称美国教材) 和我国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 (以下简称我国教材) 中涉及的“动物学”部分内容教材体系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可见中美两国教材的设计体系存在着异同点, 同时教材的体系又体现着中美两国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中美教材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 中美教材整体体系的比较分析

中美两国教材都是根据动物进化的过程进行动物类群的介绍。美国教材中只有《动物》[1]这本教材中涉及到了动物学的主要内容;我国教材中关于动物学的内容有主要内容在《八年级上》[2], 部分的内容在《八年级下》[3]中。表1中列出了中美初中生物教材“动物学”的整体体系。

从整体看, 美国教材包含了动物的入门、动物类群、动物行为的三个部分;我国教材《八年级上》包含了动物的主要类群、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三个部分。《八年级下》中关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涉及到部分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比较可见, 中美教材都将动物类群作为动物学部分的主要研究内容, 将动物的行为作为次要研究内容。

从动物类群的介绍看, 美国教材共选择了14个动物类群, 我国教材选择了12个动物类群, 都是从无脊椎动物开始到脊椎动物结止, 但是我国教材中没有选择“海绵动物”和“棘皮动物”这两个类群。通过比较可见, 美国教材中选择的动物类群数量虽然比我国多, 但是教材内容开展顺序上是大致相同的。

从教材的整合度看, 我国教材将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编入《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中, 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植物和动物在生殖和发育上的异同点。同时, 我国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作为一章, 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动物在整个生物圈中的作用, 展现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体会动物是生物圈的一部分, 参与生物圈的运转, 而美国教材针对动物的生殖和动物在生物圈的作用没有单独进行讲解。通过对比可见, 我国教材将相关内容编写在一起, 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异同点, 便于对相似内容的区分。所以说, 在相关内容的整合中, 我国教材的整合程度更高, 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而获得异同点的直观认识。

(二) 中美教材中同一节内容的体系比较分析

美国教材对于动物类群主要是从动物的身体结构、获取食物的方式、繁殖方式、动物的起源、动物的分纲、动物的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我国教材《八年级上》关于动物类群主要是从同一类群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动物类群的特征、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三方面进行介绍, 《八年级下》主要介绍昆虫、两栖动物、鸟三个动物类群的生殖与发育等相关内容。表2列举了中美教材中关于“软体动物”的相关教材内容, 以中美教材中关于“软体动物”一节的教学内容为例, 比较中美教材相同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安排的异同点。

从动物的主要特征介绍形式看, 中美教材都关注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但是我国教材是以双壳类动物 (缢蛏) 为例, 研究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美国教材采用笼统的方法介绍软体动物的特征, 然后对软体动物进行分纲介绍。由此可见, 我国教材以常见动物为代表介绍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美国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形式从客观的角度介绍该动物类群的特征。我国通过以生活中常见动物为例进行动物类群特征介绍, 易被学生理解;而美国的介绍形式相对抽象, 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从教学内容体系看, 美国教材由特征到分类, 根据分类看生活环境、生存和繁殖, 动物的起源, 最后看动物类群与生活的关系;而我国教材由动物类群中常见动物开始介绍, 然后通过代表动物的观察介绍该动物类群的基本特征, 最后是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由此可见, 中美两国教材都会关注动物的特征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但美国教材中对动物类群进行分纲介绍, 关注动物的起源, 而我国没有对动物进行分纲介绍和关注动物的起源。我国教材内容的展现多使用直观的方式, 与美国教材相比我国的教材可理解性强, 而美国教材的知识广度大。

二、结论

通过对中美初中生物教材中“动物学”部分知识体系的比较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 教材的整体体系基本相同, 但美国教材动物分类体系更具体

中美教材关于动物内容的选择虽然都是按照动物进化由低等动物向高等动物的大致过程进行介绍, 教材的编写顺序也大致相同, 但是美国教材将动物类群进行分纲介绍, 使得学生可以了解的动物分类体系更具体。

(二) 动物类群基本相同, 但美国教材动物类群体系更完整

中美教材中选择的动物类群数量虽然不同, 但主要的动物类群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我国教材中没有选择海绵动物和棘皮动物这两个动物类群。所以, 从动物类群的完整性看, 美国教材数量多, 学生能够获得的动物类群的体系更完整。

(三) 关注的主要内容相同, 但我国教材更易理解

美国教材中需要学生理解动物的特征、分类、生活环境、生存和繁殖, 动物的起源, 动物类群与生活等方面内容;而我国教材需要学生理解动物的特征、动物与人类生活的联系、部分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虽然美国教材涉及到的内容较多, 同时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广度, 但是学生理解起来较难。我国教材的内容体系简单明了, 内容易于学生理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教材内容呈现形式, 我国教材展现形式更据直观性

中美两国教材都关注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但是从教材内容的编写看, 我国教材由具体的动物来研究动物特征, 美国教材由动物特征到动物的分类和分纲。从教材内容的展现形式看我国教材直观性更强。

三、总结

由上述内容可见, 中美两国的教材中存在着相同点的同时还有一定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与中美两国的课程标准有关。中美两国教材体系上的不同、内容的广度、展现形式等都体现着各自国家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例如:我国《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的课程的学习, 学生将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4]《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良好的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是对科学主题 (也就是同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特别相关的知识) 知晓得比较多, 理解得比较深。”[5]中美教材是以中美两国提出的课程标准为依据, 进行教材内容选择,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编写的。教材中体现了中美两国的课程标准对相关内容的要求, 所以中美两国的教材是与中美两国的课程标准相适应的。

参考文献

[1] (美) 比格斯等著.美国中学核心理科教材·生命科学·动物[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2]朱正威, 赵占良.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科学·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3]朱正威, 赵占良.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科学·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1:5.

上一篇:项目融资成功率下一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