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创新平台

2024-05-27

公共创新平台(精选十篇)

公共创新平台 篇1

常州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最早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近些年常州的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完成了原始积累,面临技术升级、产业升级的需要,对科教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常州区域内缺乏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大学,高水平的科技资源相对匮乏,常州市政府根据常州自身的特点,通过产学研创新发展,走出一条产学研创新发展的常州之路,通过引进国内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到常州创办各类创新平台,把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与常州本地产业相结合,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较好地弥补了常州市科教资源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4年,常州市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了20家具有基础性、开放性、公益性特点的公共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其中科教城引进共建的平台达14家,占到总数的70%。功能定位为综合类18家(兼具孵化服务、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检验检测等功能2项以上的为综合类),占总数的90%;定位为技术转移类的有2家平台。平台所从事的领域涵盖七大新兴产业,其中服务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平台最多,达到10家,占总数的50%;其次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 软件和服务外包;常州市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链中, 平台服务涉及的产业包含9个,仅通用航空产业目前未有平台服务涉及。这些引进的平台与常州的产业发展有较好的契合度,同时有效地推动了常州的科技创新活动。

2014年下半年,常州市科学技术局对引进的20家平台开展了绩效评估工作,根据平台填写的绩效评估材料及现场走访,发现了引进平台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台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在常州的20个公共创新平台中,定位为技术转移类有2家,综合类的18家,部分技术转移平台缺乏合理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存在无法有效调动母体单位科技资源发挥技术转移平台作用的情况;而定位为综合类的平台落地的实验室因投入相对较少,且未明确定位是基础性研究还是应用性研究,财力物力未集中有效投入, 导致其与真正的研发平台有差距,科研能力和科技基础设施的条件远不如其母体单位,在承担大型的科研项目能力上还存在不足。

(2)自身“造血”能力差。目前在常平台成果转化能力较弱,一部分平台目前还没有达到足以养活现有人员的收入水平,甚至部分平台基本没有服务收入, 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及共建单位的投入。

(3)引进人才落户不易。近几年,各平台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了不少人才,但因工作环境、收入水平、住房、子女就学、配偶落户等诸多实际问题的原因,真正能够落户扎根下来的人才很少,大多为从母体单位引进的兼职在常州平台工作人员,缺乏稳定性,且多数为技术开发方面的人才,人才结构不合理。

(4)平台普遍存在服务手段单一,服务产品少,缺乏服务品牌等问题,且部分平台缺少与企业对接沟通的渠道,同时对自身的宣传不够,服务能力较差。

(5)缺乏长效投入机制。目前地方政府对平台的投入主要分为2类,作为共建单位投入的启动资金(或直接提供仪器设备)以及与项目承担、平台创建相关的各类计划资金投入,地方政府对于平台的管理目前主要体现在分散的计划项目管理,缺乏长效的投入机制和有效的监督管理。

(6)合作环境差。目前常州的企业普遍还没有形成通过寻求高校科研院所来解决技术难题的观念,也没有形成良好的技术交易市场环境且缺少相应的市场规范。

结合平台发展现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解决目前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平台建立有效机制,找准自身定位

目前在常平台成果引进的大部分在母体单位形成,平台转化母体单位的科技成果形成利益最终归属平台还是高校母体,平台形成的服务收入是否需要回流母体单位,母体单位对于平台本身管理的权力范围的界定,高校母体对于平台管理的介入程度,平台自身的管理模式,这些问题如何处理得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平台的发展。同时,高校科研院所的绩效管理体制决定了一般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与直接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无法直接满足企业实际生产应用的需求,平台具有容易获得母体单位科技资源的条件、了解常州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态势的优势,如何利用自身优势,与常州产业结合,对于其发展也很重要。因此应注重以下几点:

(1)在常平台应该主动与母体单位进行沟通,赢得母体单位对平台发展的重视,根据母体单位的发展规划和平台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平台发展的长期规划,找准平台自身的定位,更好地扮演好将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符合常州企业及产业需求的技术成果应用开发的桥梁纽带角色,同时为母体单位提供科研基地培养人才,实现双赢。

(2)平台自身要建立有效的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和约束管理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平台管理办法和制度,形成一系列包括科研、人事、财务、设备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提高自身管理、创新和服务的能力。

(3)明确平台各参与建设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科学有效的资源共享和利益分配机制,充分利用好共建单位及区域内科研机构、院校、产业界相关领域的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人才互通、高效灵活、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平台做大做强。

2平台创新合作方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目前在常州的相当一部分平台到目前还没有达到足以养活现有人员的收入水平,甚至部分平台基本没有服务收入,造成这一现象的除了平台自身条件的因素外,还有部分原因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偏低。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1)产业创新活动具有风险高、回收期长的特点, 在看不到商业价值时,企业一般不愿意承担风险投入资金;

(2)高校科研院所的绩效评估体系决定其一般更注重科研成果的研究价值,对于能否顺利转化到生产并不是很注重,这导致其科研成果常常不能有效满足企业要求快速实现产业化的需求;

(3)技术转让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不够完善,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技术评估,缺乏可行、规范、公平的技术估价方法,技术转让合作常因此无法谈拢。

因此平台应从多方面考虑创新合作方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除传统的与企业通过专利许可与转让、共建研发机构、企业孵化器等方式合作外,应更多创新合作方式,更好地与常州产业实际相结合,例如:

(1)加入协同创新体系,将以往产学研合作中“点对点”的孤立合作连接成创新网络,群策群力、协同攻关,实现各类人才、知识、技术、法律政策等资源的耦合,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合作研究;

(2)积极加入江苏省目前正在实施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与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机构形成互动关系, 着力破解企业不会做、高校院所不愿做、政府不能做的瓶颈制约,着力构架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产业化之间的桥梁纽带;

(3)采用共建经济实体的模式来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以自身稀缺的资源为合作目标寻求合作伙伴, 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优势和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集研发、中试、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组建紧密型的产学研联合体,形成新型的科技企业,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一体化,降低企业来技术开发成本, 同时给高校科研院所带来长期经济效益;

(4)最大限度地对中小企业开展免费咨询、技术培训、信息交流、设备共享等服务的同时,通过承接企业的技术研究项目、开展各类技术服务、提供科技成果转让等途径,获取一定经济收益,培育良好的“自我造血”功能,实现自我发展,从而实现平台与产业的互动良性发展。

3平台建设结构合理人才队伍,扎根常州科技创新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保障,在推动科技进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目前在常公共创新平台的管理层大多为原高校科研院所派驻到常州平台的工作人员, 其编制在母体单位,考核和绩效按照母体单位的方式,更重视论文、专著的数量和成果奖励的等级差异, 具有严格的量化评价标准,而在常州的成果转化方面的业绩难以计入母体单位绩效考核范围内,甚至存在以平台名义发表的论文等科研成果不计入母体单位考核业绩的情况,缺乏针对在常平台管理层的有效激励机制,难免会影响到其对平台的发展规划的决策; 目前在常平台中事业单位法人17家、企业法人2家、 民办非企业1家,多数平台管理层为母体单位派遣过来的科研人员,缺少具有企业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市场开发人员,人员结构不合理,管理能力和把握市场能力不足;部分平台存在多数工作人员为母体单位派遣的兼职人员的情况,兼职人员根未扎在常州而又没有在常州本土培养人才,导致平台人员不稳定,影响平台的长期发展。

(1)政府应引导平台与母体单位沟通,建立有利于母体单位派遣到平台人员发展的考核机制,确保其在常工作成绩能在母体单位绩效考核中有效体现,并建立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保证积极性和稳定性;

(2)为提高平台面对市场竞争决策的灵活性,应采取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在引进高水平的技术开发人才和团队时,也需注重高级企业管理人才和市场开发人员的引进,同时落实引进人才在安居、医疗保健等方面的相关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平台建设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3)具备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功能的平台同时要注重在常固定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在各类项目中,不仅要有母体人员负责或参与,更要有在常固定人员的参与,从共同研发和项目参与入手,培养在常平台自有人才队伍,确保人才的稳定性。

4政府形成长效投入机制,加强绩效评估和监督管理

一般来说,创新平台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常州市政府需要创新平台,针对常州本土产业开展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前瞻性研究,如果平台单凭与企业合作的市场化行为生存,难免会更多地追求短期利益,不去解决投入巨大且需要持续跟进的重、难点问题。因此平台的运作不能完全“去政府化”,政府需要有一个针对平台建立的长效投入机制,以保证平台的公益性并生存下来;同时为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各类平台应当具有“自我造血”的功能,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制定创新平台建设投入规划,明确投入方向与重点,形成长效投入机制,针对常州产业的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通过定向委托、联合招标等形式,以政府购买平台服务的形式,向平台提供资金,确保平台的公益性;

(2)发挥政府监督职能,定期开展针对平台的绩效评估和监督管理,不仅考核平台的科技成果也考核平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合理的考核指标的设定,引导平台解决考核中发现的影响平台发展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形成引导平台健康成长的机制;

(3)合理利用考核结果,加强平台在高端服务平台创建、典型案例服务、关键成果突破等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宣传,为其他平台树立典型的同时帮助平台提升在企业中的知名度;对在绩效评估过程中发现的好的市场服务模式等,向其他平台进行推广或促成平台相互之间的经验交流,同时对信誉好、服务优、效果显著的平台实行服务补助和奖励表彰等扶持措施,形成促进平台更好发展的机制;

公共创新平台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集美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根据《厦门经济特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平台是指依托本区具备一定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的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通过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向社会提供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各类公共科技服务的平台,主要包括技术研发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等。

第三条

平台的建设旨在根据我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通过政府的导向扶持,调动各方面力量,为本区高新技术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科技人才创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积极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本区科技创新能力。

第四条

平台建设将围绕本区《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创新工作重点,服务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发展,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行和开放共享”的管理机制。

第二章平台管理机构和建设单位的职责

第五条 区科技局负责全区平台的策划、征集、申请受理、初审、验收和绩效考评等管理工作,根据本区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要,提出平台建设资金的使用建议,并会同区财政局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实施监督与绩效评估。

第六条

区财政局负责平台建设资金的预算安排、资金审批、资金核拨和监督检查等,并与区科技局共同审定平台建设项目,对专项资金使用开展追踪问效工作。

第七条平台建设单位负责平台建设和运行,主要包括制定平台建设方案,落实平台建设的自筹资金和运行维护费,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按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的原则,面向辖区企业提供优质优惠的公共技术服务,加强日常运行和维护管理,保障平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第三章

平台任务

第八条

平台的主要任务包括:

(一)技术研发平台:为企业技术攻关提供服务,解决实用性技术难题。着重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带动和促进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培训,为产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二)资源共享平台:整合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开展协作共享,为产业技术研发提供相应的研发设备等基础条件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试验、分析测试服务,为协同创新提供服务。

(四)项目负责人的职称证书或学历证明材料有效复印件;

(五)平台运行章程和管理制度;

(六)经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企业上审计报告;以及最近一个月的企业会计报表;上企业完税证明(国、地税);(事业法人单位不需要提供)

(七)当年注册的新办企业,须报送最近1个月的企业会计报表;

(八)审核需要的其他材料。

第六章平台建设

第十三条

平台建设可分期实施,建设期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实行边建设、边运行、边服务机制。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要按照平台的建设方案,注重把资源整合、规范管理和开放共享服务以及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保障平台顺利建设和对社会开放服务,使之真正成为服务于科技进步、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

第十五条

在建设期间,建设单位要每年向区科技局书面汇报建设进展和运行情况。区科技局对平台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第十六条

平台建设完成目标任务后,建设单位按照《集美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有关项目验收的程序和要求,向区科技局提交有关材料申请验收。

第十七条

区科技局对申请验收资料进行审核,符合

验收条件要求后,组织财政等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验收。

第十八条

平台建设中存在下列情况之一,不予通过验收:

(一)平台建设没有达到目标要求,存在明显差距;

(二)未经批准擅自修改平台建设方案,偏离合同规定的目标、内容等;

(三)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存在造假行为;

(四)建设过程中存在纠纷尚未解决;

(五)合同规定的期限到期后没有申请延期,超过半年时间未申请验收;

(六)未履行公共服务职责;

(七)经费使用不符合规定要求。

第十九条

没有通过验收的平台,建设单位应在半年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并做出相应改进后,可再次提出验收申请。如第二次验收未通过,将按立项合同约定处理并取消平台资格。

第七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条平台建设经费以建设单位自筹为主、区财政科技资金资助为辅。鼓励多渠道筹措经费,保障平台建设与运行的顺利进行。

第二十一条 区财政科技资金资助用于提升平台创新和服务能力建设,不得用于房屋建设或装修等与科研活动无直接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满意度调查 篇3

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集成有限的资源、提升科技创新的速度和实现成果产业化的转变成为技术创新管理中的关键。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伴随着新兴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等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社会共享服务平台,它通过有效的资源共享和开放运行,将分散的科技资源纳入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中,从而有效地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它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支点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保障,是支撑和推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

研究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科技资源的整合,科学仪器的共享、企业孵化的成果转化,技术信息的交流,知识产权的服务,投融资服务为重点的地域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要求尤为凸显。武汉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简称平台)作为伴随着高新产业的出现、经济结构的调整等派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它通过资源的共享和开放运行的平台模式,将分散的科技资源纳入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中,从而有效地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和产学研协同一体化的保障。探究立足于武汉市自身发展特点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实体化运行及开放型共享机制是本项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武汉市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也有利于企业应对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类压力和挑战。

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

在研究武汉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满意度中,论文采取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我们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1.查阅文献与资料的收集;2.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3.抽样的调查方法;4.定量化的分析方法一层次分析法。

分析过程

论文研究发放100份问卷,回收59份问卷,对其进行了可信度检验。

公共创新平台 篇4

一、明确定位, 确立公益属性

“文化馆是国家兴办的、普及大众艺术、繁荣民族民间文化、开展审美教育、传播精神文明的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这是国家文化部1992年颁发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管理办法》中对文化馆性质的明确定位。文化馆作为政府领导和投入的国办文化事业机构, 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辅导中心、活动中心, 是我国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政府有关文化方面的方针、政策指导下,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遵循文化艺术规律, 发展与繁荣群众文化艺术事业,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共处、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这是文化馆公益性最本质的特征。

广州市文化馆 (原广州市群众艺术馆) 成立于1956年, 是国家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隶属于广州市文广新局。多年来, 市文化馆创作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组织承办了各种有特色有影响的群众文化活动, 在培训基层文化骨干、研究群文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版群众文艺刊物、组建示范性中心团队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2007年, 广州市文化馆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馆, 被广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广州市群众文化先进集体”称号。

2011年2月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出台后, 向文化馆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 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优质服务。广州市文化馆在局党委的直接领导下, 不断提高思想认识, 进一步明确定位, 摆正位置。公益性是文化馆的基本属性, 是文化馆的根本特征和立馆之本, 丢掉了公益性这一点, 就会把文化馆同其它文化娱乐场所等同起来, 就会丧失了文化馆存在的基础。文化馆的公益属性, 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怀, 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以,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一定要时刻坚持文化馆的公益性, 使其更好地在群众文化领域中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

二、发挥优势, 普及提高结合

文化馆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 比之其他行业和单位有着得天独厚、难以替代的巨大优势。

有艺术专长。文化馆的业务人员都是具有相应艺术专长的专门人才, 他们经过专业学习, 业务水平扎实, 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不少人具有高级或中级职称, 在全国、省、市比赛中多次获奖。善于做组织工作。群众文化工作的重头戏就是组织工作, 善于做组织工作是群文干部的一大法宝。在上下沟通、地理人缘、组织队伍方面, 可谓随心所欲、纵横捭阖, 无可比拟。可以说, 善于做组织工作是文化馆的有力武器。

长期以来, 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 在市、区文化部门的努力下, 广州市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建立了常态文化活动平台。近10年来, 以“金穗工程”为代表的社区文化演出活动, 累计演出9500场次, 约2500万人次的市民参加了活动。在各级文化馆的组织下, 全市共建立音乐、舞蹈、戏曲、书画、摄影、民间艺术等群众文化团队5000多支, 成员约20万人。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文化普及活动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宣传各项方针政策, 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 寓教于乐, 文化大普及的局面逐步形成。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是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是构建公共文化体系的主体。随着文化活动的普及, 很多人有向高一级层次发展的意愿, 提高活动质量、培养高水平队伍是文化馆的重要职责。广州市文化馆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注重发挥基层文化骨干作用。如在群众合唱方面, 多次举办合唱比赛及各类培训班、音乐知识讲座等。2012年11月由中共广州市委市政府与德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12中国 (广州) 星海国际合唱锦标赛”, 由广州市文化馆具体实施。这是继亚运会、亚残运会、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后, 广州市举办的最大的文化盛会。本次合唱锦标赛共有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164支合唱团队、超过7000人参赛。为配合这项国际赛事, 3月中旬举办了“走进世界合唱——第六届西方合唱音乐指挥大师研修班” (下简称“大师班”) 。本届“大师班”是“2012中国 (广州) 星海国际合唱锦标赛”的第一项文化活动, 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 (德国) 主办, 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合唱协会、广州中华文化学院承办。此次活动档次高、课程精彩, 主办方邀请了国际大师授课, 旨在让更多的合唱指挥感受到“世界合唱比赛”的理念, 领略“音乐萌笛”的魅力, 掌握形式多样、新颖实用的合唱训练方法以及指挥技法训练。“大师班”为期6天, 共组织了42次课程和排练, 共有来自海内外的215名学员参加了学习。以大容量、高效率的教学, 示范团队的现场演示, 学员互动参与为主要特点, 反映强烈。通过这些培训, 有力地提升了此次合唱大赛的档次。

三、适应发展, 创新服务平台

在各个时期, 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 广州市文化馆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 尤其是在新时期, 紧跟形势, 转变思路, 开启了全新的公益惠民服务运作模式, 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为进一步拓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务水平,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努力营造公共文化服务的良好环境, 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近十年来, 广州市文化馆从整合专业人才及文化设施资源入手, 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同特点, 将现有两处馆舍分别确定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和“公共文化学习中心”, 并根据工作实际情况数次调整业务部门的设置及人员配备, 使整个局面焕然一新。

1. 开办面向弱势群体的免费艺术培训班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落实广州市文化局穗文委 (2004) 23号文《关于加强和改进广州市未成年人文化工作的意见》, 体现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广州市文化馆于2004年专门为贫困家庭未成年子女免费开办了两个艺术培训点, 分别设在旧城区和从化山区, 择优录取一百多名学生, 开办了七个培训班, 包括舞蹈、美术、语言艺术、音乐四大类。为彻底减轻贫困家庭负担, 不仅免去学费, 还全部免去学习资料费, 并多次组织参观交流活动、结业汇报演出, 举办作品展览、出版画册等, 在社会上反响很大。

2. 开办面向公众的“百姓免费艺术培训班”

自2009年开始举办, 面向广大市民招生, 不收取任何学费, 旨在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艺术培训, 这是广州市文化馆根据时代需求的创新举措。经过探索与实践, 免费艺术培训班不断发展壮大, 视野更加宽广和深入, 将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都纳入了免费艺术培训的范畴当中, 培训项目更加丰富, 吸引力更强, 很好地发挥了文化馆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功能, 推动了公共文化的发展, 成为文化馆的公益培训品牌, 受到好评。

自2010年以来, 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还面向社会公众开设非遗的兴趣课和普及班, 包括“广绣班”“广彩班”“醒狮班”“剪纸班”等, 并开办了五期面向青少年的公益性暑期青少年传承班“非遗学堂”, 至今“非遗学堂”已经成为宣传推广非遗的一个品牌活动。

迄今为止, “百姓免费艺术培训班”已为上万市民打开了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百姓免费艺术培训班”的规模越办越大, 内容越来越丰富, 并组织了一系列公益讲座和公益演出活动。

3. 开办“大家乐舞台”

早在数年前, 广州市文化馆就利用师资雄厚、善于组织等优势在本馆开办了面向社会的“大家乐舞台”。“大家乐舞台”是市文化馆举办的公益文化活动, 主题是“文化馆搭台, 老百姓唱戏”, 只要在艺术方面有一技之长、有上台表演意愿的市民和群众文化团队都可免费报名参加。自2009年开办至今, 已成功举办了30多期, 累计有200余群众艺术团队参与了舞台演出, 有8000余市民群众参与了活动。

4. 建立培训基地

此外, 广州市文化馆还建立培训基地, 积极扶持基层开展文化艺术活动, 让艺术之花在基层扎根。为充分发挥基层文化站对青少年文化艺术培训辅导的作用, 满足青少年的课余生活需要, 2009年初在市文化馆的公益扶持下, 白云区钟落潭镇政府、教管中心 (文化站) 作为市文化馆培训基地, 以“热诚服务广大青少年, 培养多才多艺的少年儿童”为宗旨, 顺利开展了两期青少年文化艺术培训班, 获得一致好评。孩子们不仅提高了文化艺术素质, 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之后, 文化馆又陆续在本市几个区镇建立了艺术培训基地, 并将进一步扩大成果, 在条件成熟时争取开办更多的基层文化艺术培训基地, 让更多的市民接收艺术熏陶, 享受学习文化艺术的乐趣。

微信公共平台方案 篇5

一、服务号的功能:

1、公众平台服务号,是公众平台的一种帐号类型,旨在为用户提供服务。如:招商银行、中国南方航空。个月(30天)内仅可以发送1条群发消息。

2、发给订阅用户(粉丝)的消息,会显示在对方的聊天列表中。相对应微信的首页。

3、服务号会在订阅用户(粉丝)的通讯录中。通讯录中有一个服务号的文件夹,点开可以查看所有服务

4、服务号可申请自定义菜单。

二、订阅号的功能

公众平台订阅号,是公众平台的一种帐号类型,为用户提供信息和资讯。如:骑行西藏、央视新闻。

1、每天(24小时内)可以发送1条群发消息。

2、发给订阅用户(粉丝)的消息,将会显示在对方的“订阅号”文件夹中。点击两次才可以打开。

3、在订阅用户(粉丝)的通讯录中,订阅号将被放入订阅号文件夹中。

4、订阅号不支持申请自定义菜单。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众所周知,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是无法在手机上登陆,也无法主动添加好友的,所以在微信推广起来比较困难。

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研究 篇6

[关键词]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运行机制功能设计

一、建设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意义

1.整合现有物流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推进区域流通现代化进程

我国区域物流信息化的现状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其结果造成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很多单位开发的物流信息系统功能上相互重叠,数据格式不规范,无法互联互通,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统一规划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和建设架构,整合现有各种物流信息资源,从根本上改善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节省投资和加快建设进度,有利于发挥区域物流系统的整体优势,加强物流各环节的联系,打破物流管理条块分割所产生的屏障,为区域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而且,规划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将在整体上推进区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提高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2.降低物流服务成本,提供多样化的物流服务,改善投资环境

通过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企业可以发布、查询和接收物流运作信息。这有助于提高各个物流作业环节运作的透明度,减少物流信息交换的环节,缩短物流运作的周期,大大的改善了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和业绩。另一方面,它有助于使专业物流企业可与多个物流代理建立长期伙伴合作关系,当代理提出物流请求时,可迅速建立起供应链连接,提供相关的物流服务,有利于提高大量闲置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物流规模效益,也利于中小物流企业向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平稳过渡。大规模联合作业可以降低物流系统整体运行的成本,提供全方位的物流供应链服务和增值服务,这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3.推动物流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间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

物流业务的运作涉及与众多部门的协调,如银行、税务、保险、海关、检验检疫、交通、交管、外贸等政府职能部门。目前这些部门的信息无法共享,每个部门都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甚至各自出台的政策常有冲突和矛盾的地方,造成办公效率低下,这与一体化的物流运作趋势严重不相适应。通过规划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提供不同政府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机制,有利于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促进政府职能部门间建立协同的工作机制,从而提高城市整个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

4.有利于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制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目前,城市各部门开发的物流信息系统无法互联互通,宏观管理部门难以获得整个物流运作的宏观信息,无法及时获得仓储、道路交通对需求的满足程度的信息,无法及时获得物流业务的地区分布信息等。这些因素使政府制定的物流发展规划有很大的滞后性,甚至造成决策失误,使大量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闲置和浪费。通过规划和建设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将所有的物流资源和物流业务历史数据存放到数据仓库中,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决策支持技术,为政府宏观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决策支持,减少决策失误。

二、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运行机制

1.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机制

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属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它投资大、回收期长,但社会效益显著,没有哪个单位有能力或愿意单独完成这样具有公益性质的复杂的系统。因此,政府应筹集适当的引导资金作为股份投到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中,制定相关政策拉动物流市场需求,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平台建设。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开拓性及其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它需要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统一协调下,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社会有效资源来共同完成。因此,平台建设的参与者应包括政府、企业、物流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相关行业协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是一项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建设工程,目的是要整合现有物流相关信息资源、改善整个物流系统的运作环境,提高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这必将牵涉到众多物流相关信息资源的资产重组和数据接口的开放等问题。因此必须要有一个权威的领导小组来协调和沟通建设中遇到的困难。

另一方面,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需要吸收大量资金,需要众多企业的参与。所以,应当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下,组建企业法人集团来参与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对参与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企业的资质进行严格的考察至关重要。信息平台建设的专项工程建设项目不要选择具备该领域资质最好的一家企业,相反要选择在该领域引领市场潮流的几家企业共同建设,这有利于推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和降低实施成本。同时,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应紧紧围绕对平台的需求进行建设,避免投资浪费。我国的“银联卡”工程和上海亿通国家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上海国家航运中心信息网络和上海大口岸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的经验值得借鉴。

2.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运营机制

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原则上应坚持谁建设谁运营的策略,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并建立相应的运营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在建设招标或组建企业法人集团时就应该考虑到运营的问题。它的运营机制可采用机场和高速公路类似的模式--收取机场建设费和高速公路过路费。如果物流市场需求拉动了,企业就有积极性参与平台的建设,正如现在有私营企业投资机场、公路建设一样。由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具体运营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而且具有垄断运营的特点,这必然牵涉到信息的共享机制和定价问题。

因此,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应采取政府引导、行业约束、企业自主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应面向企业,通过政府相关政策和行业协会制度的制约,引入行业准入机制和会员制管理方式。对于加入平台的企业会员,平台可通过收取会费、用户服务费、租赁费、广告费等方式进行市场运作的自主经营,提供有偿服务。政府主要行使宏观调控职能,负责指导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共享信息服务价格的制定和市场引导政策的出台等。

三、城市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功能设计

城市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将与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中心、相关行业信息系统及企业的信息系统连接。用户通过前台界面完成与物流有关的各项操作,实现与各个应用系统间的无缝衔接。物流信息公共平台的核心部分是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和数据交换处理系统。

1.公共信息服务系统

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汇接全市各相关行业,各种物流运作设施以及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它既是全市物流信息资源的汇接中心,也是国内外了解城市物流信息资源的窗口。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应主要包括如下功能:

(1)门户网站功能。包括市场动态、行业新闻、相关政策法规;物流企业名录和基础资源信息;友情链接、物流论坛与培训教育。

(2)公共信息发布与查询功能。包括环境、路况和气象信息的发布与查询;地理信息(GIS地理信息系统)智能查询;港口、航运、公路货运、航空、铁路等信息的查询;物流园区及仓储设施信息查询;多式联运信息查询。

(3)交易服务功能。包括物流服务的电子报价与询价功能;物流运输中的舱位、用箱、拖车和仓储等交易撮合功能;物流业务的网上谈判、议价、合同签订与管理功能;电子订舱功能;CA安全认证功能;电子支付与资金结算功能。

(4)相关部门服务功能。包括海关保税区监管功能;海关网上报关与网上通关及通关数据支持;网上出入境检验;网上报税、交税;网上办理保险业务;其他相关的电子政务服务功能。

(5)用户信息服务功能。包括ISP服务;CA证书认证申请和管理;用户主页服务;应用托管服务。

2.数据交换处理系统

数据交换处理系统作为物流信息平台的组成部分,将担负起物流信息系统中公用信息的采集、加工、中转、发送,以及不同用户之间信息交换的数据规范、格式转换等功能。数据交换处理系统主要包括如下功能;

(1)数据格式转换功能。通过数据规范化定义,支持各类不同格式和系统之间数据的转换与传输,实现各常见数据库、Web数据、文本、图像等多种格式之间的自定义相互转换。

(2)实现物流电子商务中交易双方的无缝对接功能。在交易双方进行询报价、网上磋商、订单签订等活动中,传输和转换数据,并确保交换数据的可读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3)作为ASP服务管理平台,为物流企业提供信息系统支持服务的功能。采取完全托管或部分托管的方式,实现ASP服务的应用与物流信息平台的平滑衔接。

(4)与其他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连接和数据交换的功能。通过数据交换平台的网络互联和数据转换功能,建立与其他城市和地区物流信息平台的系统互联与信息共享。

城市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将实现不同组织(政府、企业)间异构系统的数据交换及信息共享、实现整个物流作业链中众多业务主体相互间的协同作业、设计架构出配套的机制及规范以保证体系的有序、安全、稳定地运行。

参考文献:

[1]《城市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内涵和规划设计》杜江萍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3

[2]《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系统框架研究》,王喜富、申金升、关伟,物流技术 2006年第01期

[3]《城市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发展研究》,张锦、杨东援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6年第01期

公共创新平台 篇7

截至目前,南京市共有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78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3个、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70个,市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5个,平台的公共服务作用较好地为南京的科技创新、人才创业提供了基础条件支撑。2009年,全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共投入技术研发经费2.2亿元,承担国家和省级各类研究项目244项,开展各类研发服务1100多项、研发服务收入5400多万元,进行各项成果转化服务1136项、成果转化服务收入6600多万元,全年共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8314人次,全年共服务单位4053个次、服务人员近110万人次,较好服务了区域科技创新创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聚集了优秀科技研发人才,助推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2009年,全市各级平台共有从业人员1679人,其中研发人员1247人,其中院士3名、研究生470人,海归人员83名。南京科技创业中心建立的“江苏省南京新药创业服务平台”对吸引海归人才来宁创业,特别是生物医药人才到高新区创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目前南京科技创业中心中有3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吸引了一批生物医药方面的创业人才来宁创业,通过平台形成了较好的人才聚集。

公共创新平台 篇8

随着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支撑全社会创新活动的科技基础条件,日益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德鲁克(Drucker P. F.)说过:“不创新,就死亡。”发达国家普遍把科技基础条件的优化与加强作为强化竞争优势的一项国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把科技基础条件的重整与提高当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日益繁荣的中国经济,迫切需要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优化和整合。2002年我国科学技术部提出了构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思路,2003年初科学技术部条财司组织相关专家启动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的研究工作,2004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学技术部等四部委联合制定的《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2005年7月科学技术部等四部委联合制定《“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可见,我国大力建设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近年来,佛山狠抓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民营经济和外源型经济“双轮驱动”,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初具规模,对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展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出现了困境。国内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先进地区在支持平台建设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很值得借鉴,这也为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性的参考。

1 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

(1)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已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产学研联动的技术创新体系,佛山的产业结构也得到进一步升级(如图1),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正依托产业升级的良好契机深化发展。佛山市现有各类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43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6家,市级16家。“中心”已成为传统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和科技转化的基地。2009年全市292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企业118家,占40.4%;企业办科技机构65个,占22.3%;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5359人,其中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占34.7%。

(2)通过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改造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逐年增多。2009年,全市被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61家,占全省的15%,其中有80多家是由传统产业企业通过创新、改造发展起来的;属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12家,占全省的14.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91.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20.78%。从2007年到2009年,佛山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年均递增35.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递增27.87%,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0.81%增加到20.78%,年均实现利税34.3亿元,年均出口创汇24.5亿元。

(3)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各建设主体积极合力,推动平台发展。数据显示,2008年,佛山科技服务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7.22亿元,占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0.57%。2007年,佛山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为43.4亿元,占科技经费内部支出的58.8%。而在高新技术产品的投资上,佛山当年的投资总额为385.14亿元,排名全省第四。佛山政府十分重视对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科技扶持,各中小企业在政策的引导下也积极投入到平台的建设中来,同时带动了一批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在全国各城市的科技工作建设中名列前茅。

2 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平台管制存在的问题

(1)扶持、引导力度不够。

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是新生事物,建立时间不到三年。目前社会上对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认识还不多,即使是相关领域中的企业对平台的认知度也是有限的。要进一步发挥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就必须发挥政府在资源整合、政策支持方面的优势,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引导、平台宣传推广等方式,正确引领平台健康发展,提高平台在社会上、企业中的知名度,让企业知道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是什么,有哪些功能,可以提供哪些服务,可以帮助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2)政府“兼做中介、控制中介、代替中介”的现象仍然存在。

多数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在建设之初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牵头。随着平台的发展,理论上平台应该逐步自我发展,使政府的角色从在平台运作中的主导地位转变为上文所说的扶持、引导角色,此时政府更多的是在宏观层面的制度完善与标准制定。但现阶段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却出现了“前期扶持投入不够,后期依赖太强”的问题。很多平台凭借与原属行政部门的密切联系,靠行政手段运作,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意识不高,服务内容单一,造成其运行方式上留有政府机关烙印,坐等客户、选拔激励机制僵化等问题较为普遍。平台和政府机关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存在着定位不清、职责不明的现象,平台的自主发展能力薄弱,甚至成为政府的负担。

2.2 平台运转存在的问题

(1)缺乏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目前对不同类型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政府采取不同的资金资助方式。佛山市规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期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目前政府补贴的资金主要用于平台添置仪器设备,而聘请专家以及平台的运营费用基本靠平台自身的科研经费解决。维护平台一年的运转,包括聘请专家、网站运行等等,往往需要上百万元的资金,而且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提供的服务往往带有公益性质,其投资回报率较低,所以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形成多元化的平台资金投入体系。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营资金,光靠政府投入,或仅靠平台自身筹集都不是平台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除了目前的政府投入、企业自筹、服务收费外,还需要探讨通过建立专项基金、市场化运作等多方面解决资金来源的有效途径。

(2)持续发展机制还未形成。

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是有效整合和共享科技资源的载体。从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来看,目前平台基本上是采用虚拟组织的运行模式,是一种松散型的组织架构。在对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调研中发现,这种虚拟组织的模式在平台运行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平台承担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如何理顺?实际运行中牵头单位付出的成本相对较多,如何对其进行利益补偿?等等。

(3)平台创新服务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直接影响创新竞争力的提升。

目前,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人才队伍已初具规模,本科以上专业服务队伍已有一定数量,但结构不够合理,中低层次人才较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明显不足,尖端人才尤为短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平台创新服务人才分布不平衡。二是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人才功能结构不够优化。截止2009年底,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服务人才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200多人,占31.7%;专业技术人才1900多人,占48.3%;技能人才800多人,占20.0%,企业经管人才所占比例逐渐缩小,专业技能人才的比例有所增大。对比平台发展先进地区的人才队伍结构,仍有优化空间。三是平台服务创新相关领域领军人才不多。截至2010年7月的统计,佛山市仅有三家企业接受了省科协授予的“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牌匾,院士人才较为缺乏。

(4)对比产业发展需求,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专业服务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佛山建设现代制造基地和产业服务中心,就是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的模式转变,加快传统制造业基地向先进制造业基地转变,实现传统产业现代制造和高端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建成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可以预见,佛山优势产业将进一步大幅度扩张和提升,一大批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将涌现,因而需要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培训的产业人才也将成倍增长。从产业发展的巨大需求看,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目前人才储备相当不足,专业服务于相关产业的人才缺口较大。

3 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思路

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是解决共性技术难题的利器,也是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在佛山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品技术开发升级阶段尤为如此。加快发展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是推动佛山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在自主创新、合作共享的经济社会中,佛山必须紧跟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在产业价值链中重新定位:积极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国内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先进地区在支持平台建设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很值得借鉴,这也为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性的参考,如图2所示。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相结合,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与资金多元化扶持,在理顺体制机制下顺利实现产学研的真正融合”的发展思路,才能将佛山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落到实处,推动佛山科学发展,服务佛山发展大局。

4 对策建议

4.1 融入产学研,带动平台持续发展

(1)政府引导平台,扶持产学研发展

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开放高效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全社会通用和共享的公共产品。政府引导并扶持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可以增加特殊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开放和共享,降低合作创新的成本与风险,提升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等级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推动政府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使科技管理部门从过去主要抓科研项目,转向抓项目和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并重,通过资金与政策的支持,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优质服务。

(2)平台汇聚需求释放需求,扮演桥梁角色

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在发展过程中要融入产学研体系,通过汇聚“产”的信息,促进“学与研”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扮演沟通桥梁角色,起到汇聚需求、释放需求的作用。区域自主创新系统的运行通过系统内“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产品”子系统的驱动、“企业——管理创新——产业”子系统的推动、“政府机构——体制创新——环境”子系统的拉动这三条关系链子系统的联动机制提供动能[1]。借鉴成功的平台发展经验,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在产学研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可总结如图3所示。

(3)产学研深入企业内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在产学研的发展中,要深入企业内部,了解市场动向,加快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让科研成果及早运用到实际生产中,提高技术创新效能。公共科技创新平台通过横向课题合作、联合承担纵向课题,开展与企业的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使到企业获得实质上的利好,真正服务社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

(4)促进广佛经济圈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佛山独特的地理位置给予其发展合作共赢的机会,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产学研发展应积极融入广佛经济圈和“泛珠三角”区域,不断加强与粤港澳及全国其它地区的经贸合作与技术交流。在政府间的相互配合下,清除地区间合作的政策障碍,加强领导层的接触,鼓励行业组织和企业间的互访与交流,拓宽地区间合作的范围与层次,整合地区间的技术研发能力与资源。

4.2 理顺体制机制,优化管理模式

(1)完善理事会制度,优化平台机制

借鉴浙江省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成功经验,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可以建立董事会、理事会、会员制、专家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以股份制形成核心层,以理事会形成紧密层,以会员制形成服务层的实体模式。这种较为完善的理事会制度,既密切联系各建设主体,同时对各建设主体间形成良性的监督作用,是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持续发展的保证[2]。通过利用区域内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主体的社会网络关系及其产生的信任等非正式控制方式,推进平台与企业之间形成稳定紧密的联动机制[3]。

(2)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企业化管理

市场化运作与企业化管理强调服务与效率,重视考核与监督,以实现在保证社会效益的情况下自身的利润最大化。鼓励佛山市政府在不侵犯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利益及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在明确各方责任、义务、权利等基础上,与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签订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协议,并作为其与佛山市科技局签订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合同和项目验收申请的附件材料。这些材料包括激励创新的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制度、保护创新利益的知识产权制度,以及各种鼓励自主创新的制度形式等等[4]。

(3)树立“半公共产品”思想,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不是纯粹的“公共产品”,如果单纯由政府提供,将会导致效率低下的“公地悲剧”。所以要实现平台高效运作,必须树立“半公共产品”思想,并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关于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方面,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可以借鉴浙江省科技厅的做法:根据平台实际情况,通过协议等形式,加以明确,做出相应的规定。签订协议时,既要保护项目开发者的利益,激发创新的积极性,同时也应有利于平台各成员单位间良好、持续合作[5]。

4.3 提升平台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响应市场需求

Chesbrough(2003)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理念,他认为如果每个高新企业都投入大量资金去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不但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与浪费,而且高投入带来的企业成本增加以及风险的加大都是企业所不愿承受的。只有实施开放式合作创新,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6]。针对佛山经济发展中企业的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四点。

(1)联手国内外专家,增加平台技术机会

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离不开专家团队的努力建设,但是专家成员中大部分都是国内专家,比较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外专家。因为在技术创新方面,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确实比我国更胜一筹。只有通过与国外技术的交流合作,多聘请国外专家的方法,才能更好提升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技术创新能力。

(2)开展行业调查,提高平台创新针对性

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可以针对存在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主动设计课题,开展研发和联合攻关。通过行业调查,将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发布、管理,将平台服务的动态进行备案,提高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技术创新能力的针对性。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只有在不断提升自身科研创新能力并用来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才有可能成为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依托。

(3)提供深层次服务,创造“一站式”需求

德鲁克曾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说过:“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需求。”[7]其实,不仅仅企业需要创造需求,提高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效益也必须创造服务对象的需求。现阶段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提供的各项服务所涉及的范围已经较为广泛,但所提供的多为信息查询、信息发布、产品检测等浅层次的服务,没有形成“一条龙”服务理念,难以满足“一站式”服务的潜在需求。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今后可以通过开展产品设计、专利标准、信息咨询、培训服务等配套服务,走综合化的道路,为服务对象提供“一站式”服务。

(4)根据佛山产业特点,提供特色服务

发展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要与地方经济特色、产业发展特点紧密结合。在注重提供基础服务的同时,更要从佛山经济具有块状经济和区域产业集群的特点出发,根据佛山当地的具体情况、人才的特点等来决定经营的项目和类型,使自己的服务与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差异化,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佛山本地服务对象[8]。

4.4 构建研发人才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依据各类激励理论,并针对研发团队成员的特点,可以将研发团队成员的需求归纳为以下六种:报酬、尊重、表扬和奖励、自主权、学习、自我实现,并针对其特点进行人才队伍建设[9]。

(1)创新机制培养科研人才

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可以实施科技创新排头兵工程、百名技术之星培养工程,重点培养一批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优势学科为载体,发展创新目标明确、知识结构合理、创新绩效明显、核心竞争力突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

(2)创新渠道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

实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工程,引进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及团队。加大对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健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鼓励跨国公司与佛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资建立高起点、规模化的研发中心,培养属于佛山自己的研发队伍。通过引进国内外高级服务人才,形成优势产业集聚人才、重点项目吸引人才的发展态势。

(3)创新制度激励研究人员

佛山市各级政府加大对创新成果的激励力度,对为佛山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予以重奖,可以提供住房、汽车、技术期权等奖励形式。积极探索建立人才资本与研究成果有偿转移制度,加快推进创新型人才以专利、技术、资金等要素投资入股和参与分配。改革科技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坚持以能力、实绩作为岗位职务聘任的主要依据,全面落实全员聘任制。

4.5 加强宣传力度,发挥成功示范效应

资源共享与技术转移过程中,买卖双方常常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技术提供方为了避免损失发生,只能提供有限或部分信息给技术需求方,而技术需求方只能以有限不充分的信息做决定,因为选择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与较高的风险,所以作为技术需求方的企业往往对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技术望而却步[10]。从以上的深层次原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对自身信息的充分性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信息公开,进行成功案例宣传等手段可以克服这个弊端。

(1)宣传成功经验,推广示范作用

良好的成功案例宣传,不断推广示范作用,是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有效手段。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可以把以前与其他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合作的成功案例展示出来,通过网站的内容宣传,印发宣传册子,把成功经验所带来的效应最大化,让其他有合作意向的服务对象看到可以效仿的例子,增强其参与合作的意愿。

(2)建立友好信息平台,增强服务互动

友好的信息平台是建立与服务对象良好感情的不可忽视因素,上海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在信息平台建立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在信息网站建设方面仍有待改善提高的地方,比如网站界面有待完善,可以增设在线咨询及答疑,及时更新新闻、公告通知等等,增强与服务对象的及时沟通与互动,让信息平台成为宣传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前沿阵地。

5 结语

本文从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所存在的管制与运转两方面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先进地区在支持平台建设方面的经验与做法,提出“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相结合,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与资金多元化扶持,在理顺体制机制下顺利实现产学研的真正融合”的发展思路,并提出了融入“产学研”合作、理顺体制机制、提升平台技术创新能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成功示范效应等具体解决措施,为今后佛山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骅,谢科范.区域自主创新平台构建中的系统机理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2):84-87

[2]蒋泰维.建设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的成功经验[J].浙江经济,2009(16):14-15

[3]孙庆,王宏起.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7):44-46

[4]王水莲,李宝山.关于科技园区创新平台机制的系统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61-65

[5]杨艳红,张伟,陆建玲.江苏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集成管理模式研究及集成管理系统建设[J].江苏科技信息,2008(2):39-41

[6]CHESBROUGH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Harvard BusinessSchool Press,MA,2003

[7]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蔡文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8]陈菲.中等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定位——佛山科技服务业发展思考[J].广东科技,2008(197):77-80

[9]马艳秋.校企共建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公共创新平台 篇9

关键词:微博,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信息化社会的建设速度越来越快, 信息时代的影响力也在逐步加深, 有效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微博是Web2.0时代下用于分享和传播信息的平台, 它因为具有简单易用、即时便捷等优点而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现代图书馆是为了向人们提供知识和信息而存在的, 而微博的优点能够满足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的要求。因此, 如何利用微博来创新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成为了图书馆工作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微博的发展

微博凭借其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政府部门发布信息、媒体互通信息、企业宣传都会通过微博。微博逐步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国图书馆在利用微博方面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图书馆注册微博账户形成微博体系后, 可以随时在微博上发布图书馆的各类信息, 使得微博成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沟通的平台。据维基研究所统计, 国外已经有700家图书馆使用微博为读者发布新书通知、培训课程、数据库推广等信息, 其中包括爱丁堡图书馆、曼彻斯特图书馆等。2010年以来, 微博在国内网络界大放异彩。目前, 国内最受欢迎的微博平台有新浪微博、网易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和天涯微博。李超从微博使用时间、粉丝数量、更新频率等内容入手, 全面分析了我国图书馆开放微博服务平台的情况。

2 微博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功能

图书馆信息化服务系统还在不断完善, 而微博在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中具有信息推送功能、信息反馈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微博已经涉及到了图书馆基础服务的各个方面, 该平台的简洁性和快速性让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对全面推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1 便利的信息推广功能

微博是图书馆十分重要的信息推广和传播平台, 图书馆可以通过微博向读者分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数据, 拓展读者获取所需信息资源的渠道。除此之外, 还可以建立组群或粉丝团增加读者之间的了解。作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特征, 微博具有快捷性、时效性, 为图书馆信息推广提供了可能性。图书馆使用微博可以聚集更多的用户群体, 让人们随时随地记录生活, 为人们信息交流和推广提供巨大的信息资源。比如, 图书馆新增图书资源、最新论坛演讲、资讯报道等, 都可以通过微博提醒读者适时参加。另外, 传统图书馆主要是通过读者检索来提供信息服务的, 而图书馆微博则采用了“粉丝团”的机制, 使信息服务更具主动性, 而且图书馆也能够及时掌握读者的兴趣爱好, 避免读者兴趣转移。读者对图书馆微博的关注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交流。这一开放平台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了图书馆特色资源、新书推介等不同形式的信息资讯;而微博对增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推广, 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2 及时的信息反馈功能

图书馆微博的开放性让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各类信息, 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在图书馆的微博群中, 随处可以看到读者之间的交流和相关信息的反馈。微博群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能更好地实现知识整合和创新。作为图书馆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鼓励用户自由、平等、开放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并由此产生大量信息资讯。微博的便捷性、瞬时性、普遍性等传播特点使其可以在图书馆信息平台上回复信息、转发、评论, 实现知识的分享和互动;让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无限延伸, 实现从传播技术到方式的巨大革新。通过图书馆微博的“群”功能可以凝聚更多的读者, 引发信息群之间的信息资讯交流, 激发读者对新知识、新信息的吸收和运用, 使信息交流互动范围越来越广。读者通过微博还可以搜集到各种最新的资讯, 关注对方后还可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 了解一些奇闻怪事、乡土风情, 并借助微博平台及时反馈读者信息、意向, 为图书馆的发展指明方向。

2.3 完善的信息服务功能

作为图书馆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和媒介, 微博对完善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有重要的作用, 激励读者在微博上交流和互动, 进而形成一个社会群体。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资源中心, 除了要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之外, 还承担着信息咨询、专业指导、学科服务等职能。

2.3.1 信息公告

通过微博可以完成新书推介、讲座介绍等工作, 解决读者查阅不便、咨询困难等问题。比如, 华南师范大学利用微博公布图书馆借阅排行榜, 招募图书馆志愿者参与到日常服务工作中。

2.3.2 加强沟通

微博是图书馆和读者实现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读者通过微博可以对图书馆服务提出建议。比如, 上海海关学院图书馆积极解决了读者反映的夏天馆内空调温度太低的问题, 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

2.3.3 文化推广

阅读中国古典文化、历史常识对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于完善图书馆信息服务有积极的推广作用。微博能够从各方面完善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 为推进社会文化服务建设提供帮助。

3 微博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

如今, 微博已经成为了图书馆实现信息共享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平台, 鼓励馆员、专家学者、读者认真讨论、交流, 从而提高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质量。图书馆利用微博, 有助于创新图书馆信息服务, 为开展各项服务工作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3.1 强化微博与其他信息资源的整合

建设图书馆微博服务体系, 有助于提高图书馆资源与其他社会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 以平等交互的沟通方式让读者参与到图书馆建设中, 真正实现“用户至上”的新型服务理念。在信息媒体时代, 微博成为了思想交换、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 利用微博有助于推荐信息资源, 拓展信息途径, 可以利用书目推荐、资讯导航、社区活动等分栏发布图书馆的最新动态信息。除此之外, 加强微博与电子邮件、电子公告、QQ、MSN之间的交互转化, 提高用户服务综合利用率, 让他们获知图书馆各项信息资讯, 并参与到各项活动中, 更好地传播图书馆信息。例如, 图书馆微博平台要与中国知网等大型信息资源网站加强联系, 加强信息知识的交互功能。利用微博扩大图书馆信息服务范围, 加强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 使图书馆信息服务更加完善, 用户信息的使用也将进一步推进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步伐。图书馆可以利用微博密切关注读者各类咨询, 并有效管理各类读者, 积极推荐信息资源, 加强群组之间的交互传递, 利用微博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多媒体资源的整合利用。

3.2 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提高阅读质量

图书馆利用微博发布的信息主要包括数据引进和使用、优质特色服务、新书通知、培训讲座等学术活动, 同时, 还邀请专家评论图书馆的重要信息, 为读者提供交流的平台。利用微博指导读者如何利用资源、检索资料、选择阅读内容和方法, 使他们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利用微博不仅能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 还有助于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图书馆微博将各类资讯发布到主页上, 读者只要浏览便能获知各类信息。图书馆微博可将专题服务项目、最新情报以书目、索引等方式定期发送给读者, 还可以设置留言板和E-mail及时了解读者的需要, 展现图书馆资源的信息性、传播性和交互性,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 不断完善信息服务功能。

3.3 利用微博服务咨询提高资源利用率

图书馆微博的存在能提高读者资源咨询的利用率, 增强图书馆的交互功能, 建立读者与图书馆之间双向交流平台, 使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更具针对性。图书馆是知识信息的集散地, 拥有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 图书馆微博可以通过信息导航整合杂乱无序的信息, 为读者提供便利。与传统图书馆信息资源相比, 利用微博有助于信息推送, 通过Trackback建立读者分布对话, 以获得读者反馈信息, 从而提高导航的利用率。读者通过微博可在网上与图书馆直接对话, 对服务质量提出意见和建议, 还可以通过微博完成图书借阅、归还等, 使图书馆服务更加人性化。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图书馆需要综合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来增加自身的深度, 为人们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因为微博具有即时、简单、快捷等优点, 所以, 被各图书馆广泛运用。微博是图书馆与读者之间交流的重要桥梁, 它的存在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还可以提升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许卓.微博客的传播优势及发展前景[J].新闻前哨, 2010 (1) .

公共创新平台 篇10

目前一部分协同创新网络平台已得到较好发展, 可以提供跨省、跨区域乃至全国的产学研对接方案。但是很多企业还是认为如果产学研各方在地理位置上相距过远, 存在许多不便之处, 于是宁可选择在同一地区, 以便于线下的业务处理。这和当地的协同创新网络平台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很有关系。同时这些平台在产学研匹配上采取的查询模式基本为供方信息先采集入数据库, 再由需方输入关键字进行查询, 是一种单向的匹配。这种匹配通过仅有的几个关键字往往会返回大量的查询结果, 需要再进行人工筛选一步步缩小范围, 查询速度比较慢, 而且不精确。

当前的各类技术创新平台, 均非常重视资源整合的工作, 通过平台充分整合了政策资源、资金资源、市场资源等创新资源, 同时也有相应的协同创新社区便于互相沟通和交流, 但提供的服务更多的是企业、高校的展示和技术的介绍, 是一种静态的、孤立的服务, 缺少线上实时交互, 即不应仅仅只是产学研之间在技术资源、学习培训资料方面的交流, 而应涉及到整个技术交易、合作创新、协同研发等流程中参与的群体成员, 如同现实中的生产、研发、销售一样。

1 区域公共创新平台的组成

区域创新平台建设, 是为创新主体提供一个公共的空间, 以提高创新效率。翟运开 (2010) 认为不可控性支持要素包括正式制度规则、非正式制度规则和外部市场关系。汪志波 (2012) 研究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模型框架与构成要素, 认为其应包括主体系统、用于统筹规划的决策系统、技术知识创新系统、成果转化与扩散系统、环境系统、监测与评价系统等六大子系统。姚良等 (2010) 专门对上海区域创新平台做案例研究, 上海区域创新平台分别担负着科技基础服务、专业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服务和管理决策支持的角色。

同时, 这种协同创新强调的是一种过程协同, 在技术研发结束后, 创新主体之间可以做相应的信用评价和评分。政府部门可以提供各类创新政策工具, 对区域合作创新的需求和模式产生显著影响。而科技中介机构能够在相关的企业或行业与政府之间。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基于网络服务平台的区域协同创新模型, 如图1所示。

图1中, 网络环境下的各个区域创新主体, 通过区域协同创新平台联系在一起。在某个区域中, 企业和它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由于行业相关性, 往往紧密相连, 它们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组成一条创新链。区域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这些环节的相互扶持。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 信息平台还可以融入网上展厅和电子商务平台。网上展厅用于展示产品组, 实现相关产品综合信息的对外发布, 同时实现对外招商引资、新产品发布、供求信息发布、技术合作与交流、项目引进、企业宣传等工作。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可以实现国际性的产品网上交易市场, 方便客户采购, 为创新过程中的销售、物流环节提供极大便利, 是区域协同创新的有力保障。此外, 机制和政策在区域协同创新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从图1还可以看出, 基于网络服务平台的区域协同创新, 应表现为政策协同、资源协同和创新主体协同。其中政策协同需要通过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协调运作得以完成, 而资源协同和创新主体协同需要依靠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对资源的整合以及创新主体的交互得以实现。

2 基于网络服务平台的区域创新模式分析

2.1 泛资源虚拟型创新模式

基于网络服务平台的区域创新首要的是解决创新资源的整合问题, 即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广泛聚集资源和利用资源。这些资源主要包括政策资源、资金资源、市场资源、管理资源等, 为了更方便地对资源进行讨论, 本文将其统称为泛资源, 并划分为服务性资源、信息类资源和创新主体资源。并提出泛资源虚拟型创新模式, 这种创新模式可以定义为:以满足区域协同创新为目标, 将区域内外部处于不同状态且分布不均匀的硬资源、软资源有序地重组, 通过云服务平台集成在一起, 形成可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服务的资源集;同时, 企业, 高校和科研机构, 按照约定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工具连接起来, 形成一种柔性的组织, 在虚拟的环境下展开协同创新活动并对资源加以有效利用。

虚拟型创新模式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由于其研发团队主要依赖信息技术实现远程协调与沟通, 成员不是就职于一个固定的场所, 而是位于地理上分散的虚拟空间, 成员之间缺乏相互接触所必备的特征, 管理起来比实体团队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在这种环境下, 如何更好地提供创新服务、聚集资源、合理管理创新主体各方所拥有的知识, 以及实现创新主体的对接是接下来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因此, 本文针对泛资源中的服务性资源提出按需定制资源的服务模式, 针对信息类资源提出支持区域创新的知识复用模式, 针对创新主体资源提出网络环境下的产学研对接模式, 对泛资源虚拟型创新模式展开深入分析。

2.2 按需定制资源的服务模式

过去, 由于时间成本、资金成本、资源等一系列制约因素, 往往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市场领导者主导着创新, 即便是这样, 创新也仅仅局限于价值链的某一个环节, 缺少开放式的全价值链甚至全价值网的协同创新, 而且大都与终端消费者距离太远, 创新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挑战一直存在 (雷万云, 2011) 。

因此, 占全球经济体70%的中小企业在巨大的创新门槛面前往往望洋兴叹, 徘徊在“一直在模仿, 从来未超越”的价值链低端。这就给创新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壁垒, 即知识的产生、流动和应用所需要的环境存在障碍。

云计算则推倒了创新的门槛, 其按需即用背后灵活的付费方式让中小企业的试错成本降到最低, 而优质的计算资源以及来自终端消费者的公共数据, 诸如微博上消费者对产品的海量评价、淘宝关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数据服务等, 给予中小企业最佳的创新平台, 不仅大大降低创新壁垒, 同时也推倒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那面墙。

受到云服务模式的深刻影响, 为创新主体提供信息化服务。这里涉及的服务性资源主要指向创新主体提供的信息化应用服务软件工具, 包括大型计算、分析、渲染、测试、评估、管理、仿真, 及软件的共享、共用和服务。这些资源可以是平台自主研发或是通过第三方伙伴集成进来。

这时, 一些创新和技术研发所需资源, 如软件、工具、专业技术服务都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易。这些资源被封装成一个个类似于黑箱的结构, 它们能提供一系列独立的专业性强的功能, 只需向外界提供接口, 无需关心内部如何实现。在网络环境下, 这些资源统一部署在服务器上, 通过Web服务器注册其所能提供的服务。当企业需要某些资源的时候, 只需从网上寻找合适的产品和服务, 而无需再从底层开发, 大大提高了创新的效率, 也极大地提高了各种资源的可复用性。这就是一种按需即得的创新资源服务提供模式。如图2所示。

应用这种模式取得成功的案例举不胜举。比如近几年通过淘宝名声鹊起的化妆品品牌御泥坊, 其面膜产品在淘宝网上的销量常年排名第一。

对于这样的化妆品企业, 其拥有优秀的研发和营销团队, 在产品研发和营销方面取得巨大成功, 但对于市场分析、销量统计等领域, 御泥坊本身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御泥坊是否需要自己去开拓这片领域, 完全不需要, 因为市场上已经具有此类成熟的产品。御泥坊选择租用阿里云弹性计算服务, 委托网聚宝对其销售数据进行分析, 进行精细客户营销。网聚宝是一站式会员管理, 并在云市场出售产品服务的服务商。网聚宝租用阿里云弹性计算和ODPS服务。

同时, 网聚宝租用马克威数学算法和建模服务。而作为提供专业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服务的企业, 天律马克威同样在阿里云上租用弹性计算和ODPS服务, 并在云市场出售马克威产品服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 可以说催生了这样的一些企业, 他们自身具有一些核心的技术, 能提供专业的服务和特殊的平台、软件, 通过外界向其租用服务的方式来进行盈利。他们可以先设计出一个产品原型, 根据企业的不同要求稍作改变和调整。这就是资源 (服务) 提供商提供软件的三级模式。

这种模式下, 企业A、B无法提供大规模运算, 因此租用其他云服务平台, 如阿里云弹性计算服务、阿里云开放数据处理服务, 开放数据处理服务一期暂时只提供海量数据存储与大规模离线数据分析服务。

2.3 二级模式和网上创新中心模式

网上创新中心这种模式是向企业提供专业开发的网上创新中心 (LABS) 等软件工具, 从而克服使用单位的技术瓶颈和成本压力。

较为著名的如旧金山的开发者协作平台Git Hub。Git Hub的最新商业模式是向企业客户出租一个产品版本, 供其内部使用。这类创新中心不仅提供开源软件等软件开发工具, 还可以允许用户对别人的项目代码提出修改意见, 并对这些改动发起讨论, 从而合力完成项目的开发。这使得创新不再受到地理位置或官僚等级等传统模式的限制。

这种模式提供的是一整套完整的服务, 而非某项具体的功能。它除了使客户可以租用在线商店外, 还提供呼叫中心、业务履行服务以及其他更多类似于CRM的服务, 甚至还提供一种“开箱即用”的服务模式, 即为客户预置好所有的功能模块。

客户只需挑选自己所需功能即可快速上线。这种模式的成功应用案例如无锡云计算中心。无锡云计算中心主要提供电子商务行业服务, 直接由云服务提供商为各个企业量身定制电子商务平台。

如为七匹狼公司提供云计算服务时, 无锡云计算中心实际上扮演了“电子商务”外包的角色:它们从技术和平台支持上全面负责七匹狼的电子商务业务, 而七匹狼则需缴纳这种服务的上线费, 并将利润的合计约6%交付给提供服务的无锡云计算中心和为这个中心提供基础架构的IBM。

其他如文化创意产业渲染云服务平台、IT产品研发服务平台, 则是采用这种二级模式, 为客户提供某个领域的定制服务, 可以为使用该平台的企业大幅度节省IT运维成本、减少IT部门支出、提高生产销售效率。

摘要:本文基于网络公共服务平台这一新的信息环境下的重要手段, 在分布式的环境中, 围绕资源整合和信息高效利用的目标, 构建区域性的协同创新体系,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相关行业开展创新体系构建提供模式借鉴。

关键词:网络平台,公共服务,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翟运开.面向企业创新的区域创新平台及其结构模型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10 (3) :62-67.

[2]孟卫东, 易将能, 杨秀苔.基于资金信息流的区域创新网络解析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4) :150-152.

[3]陈武, 何庆丰, 王学.基于智力资本的三维协同区域创新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 2011 (2) :90-95.

[4]雷万云等.云计算技术、平台及其应用案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5]Zhongcheng Liu, Pengzhu Zhang.Research on Innovational Knowledge Platformwithina Region[C].2005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s Systems and Services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ICSSSM05.2005, 6 (13-15) :932-936.

上一篇:任务引领型课程下一篇:物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