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控措施

2024-05-10

风险防控措施(精选十篇)

风险防控措施 篇1

2012年以来, 外需疲软,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在全球经济运行的新常态下, 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的外贸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为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破解国内发展单一的限制, 众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 进军海外市场, 谋求海外发展, 开辟新的战场, 同时,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现持续发展的新奶酪。

2016年6月22日,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2016世界投资报告》。该报告显示, 中国对外投资规模达1280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约4%, 主要得益于大规模海外并购的实现。虽然目前中国对全球的货物贸易量在下降, 但中国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推进, 在沿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投资方面保持高速增长, 使得中国对外投资量上升。

然而, 对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 我们的企业对当地政策法规认识不到位, 对国际贸易规则不了解, 对经济驱动链条不熟悉, 对海外市场风险防范经验不足, 往往产生经营和金融风险,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国际贸易和派驻海外工作的经验, 结合海外经营和管理的实际情况, 围绕风险现状发展和动向趋势, 提出一些防范经营风险的措施建议, 有助于我们的外向型企业正视现实和潜在的问题, 加强防范意识进而扎实推进国际化进程。本文通过对海外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和防控措施进行梳理, 可以为我国企业稳步走向海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经营实践中风险主要新动向及表现形式

全球经营环境错综复杂, 国际经济低速运行, 经济表现的新常态可能会维持一个较长时期。受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拖累, 2015年全球国际贸易增速依然低位徘徊, 贸易环境不断恶化, 主要体现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发达经济体需求低迷、贸易和新技术竞争倒逼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国际金融市场大幅动荡、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升级。

在国内增长放缓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 中国企业纷纷谋求转型发展, 前所未有地将目光聚焦于海外市场, 甚至扬帆出海以及更加深入地在所在国设立海外公司, 寻求开辟海外市场一片天地。但面对不熟悉的海外政治环境和民意的力量, 文化背景不同, 政治环境迥异, 市场经济复杂, 对目标市场和经济、政治环境的研判不足, 经营风险和脱困难度都很大。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不确定性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影响。通常包含以下内容: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经济运行情况、本行业运行状况、国家产业政策和所在国政策导向;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相关内容;市场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与企业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主要客户、供应商及竞争对手情况;公司发展战略、投融资计划和年度经营目标等。

主要新动向的表现形式有:一是全球经济不振需求萎靡, 股东大会和董事会高度关注投融资的回报率, 企业普遍对发展战略采取稳健态度, 大幅削减投融资计划和新上建设项目规模。二是企业在转型升级发展方面没有明确的概念, 在借鉴新兴行业的发展方向上和传统行业本身的约束下, 技术创新难度大, 转型和发展的风险加大。三是随着所在国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 环境保护问题和引入外资扶持力度的政策调整, 迫使企业为了适应当地新要求, 对资产进行重新配置, 更新换代设备, 提升产品质量。四是在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作用下, 一部分企业加大海外并购投资, 但其并购真实性和合规性有待甄别, 投机性投资风险很大。

(二)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 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经营目标发生偏差, 从而形成的使企业猛兽经济损失或者更大收益的可能性。主要包含有:公司资产和现金流的充足性、企业负债和偿债能力;现金流、应收账款及资金周转率情况;成本控制和管理、销售等费用情况;公司整体盈利能力;行业会计政策、国际会计制度差异等。

主要新动向的表现形式有:一是市场经济的变化导致采购和销售话语权发生变化, 使得主导权持有者在贸易业务中占据主导强势地位, 在竞争格局下要求提升放账额度和延长账期, 呆坏账增多。二是企业自身应收账款管理薄弱, 对国外客户和所在国当地客户的资信状况缺乏全面了解。三是经营业务品种积压资金过重, 占用资金多、占用时间长, 贸易资金回报率偏低, 资金沉淀影响周转, 影响企业流动资金带来的潜在风险。四是经济疲软需求萎靡的形势下, 银行为了规避风险, 降低企业信用额度造成企业无法正常贸易和融资承兑。五是在国际汇率变幻莫测的大环境下, 虽有关注汇率变动, 但企业没有财务汇率控制和防范手段, 听由市场变化被动接受收付款即期汇率。六是为了规避经济动荡, 出台保护本国的财经政策对业务和交易带来限制的不确定性和负面影响。

(三)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未来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既定目标的不利影响。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主要包含有: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及供需变化情况;原材料物资的充足性、稳定性和价格变化;主要客户和供应商的信用情况;税收政策、利率、汇率和股指变化;潜在的竞争者和替代用品等情况。

主要新动向的表现形式有:一是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从产品质量和价格上的谈判协商, 任何一个合同文本和订单上的小细节, 甚至是外界的汇率、利率影响变化, 都足以使得交易对手以此为借口进行拒收或者拒付, 从而发生风险。二是在全球经济上行压力大、资金普遍短缺的情况下, 交易双方从过去偏重于重合同、守信用逐渐转变成任何不利情况或因素发生就容易造成一方或双方要求进入重新谈判或者直接发生违约。三是为了抢夺外贸市场和订单, 采用不当竞争或者恶意低价中标, 进入市场, 给合同履约和执行造成潜在的违约可能。四是随着替代用品或者新技术、新能源的发展和使用, 对既有业务产品的冲击和围剿, 可能造成传统行业颠覆性的变革, 在贸易和合作中出现根本性变化。五是国家或者区域之间贸易协定的存在, 尤其是除了降低商品关税、促进服务贸易之外, 进一步涉及了劳工和环境保护等, 限制了贸易圈外企业的贸易经营和发展, 从而被动加入贸易协定接受新市场的重新考验。

(四) 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在企业在商业运营过程中, 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以及主体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有限性, 而导致的运营失败或使运营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损失。主要包含有:产品结构变化和新产品的研发方向;新市场开发和市场营销策略;企业组织结构、管理现状、企业文化、专业背景及经验;期货等衍生品业务流程和环节的管控;质量安全环保信息流程和环节的管控;企业内外部人员的道德风险等。

主要新动向的表现形式有:一是企业受短时间内国内国外双重经济压力影响, 急于转型, 研究和发展方向多元化造成企业失去核心竞争力。二是企业管理理念缺乏和防控手段落后, 公司管理运行缺乏客户信用评估体系, 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识别停留在以往业务经验和自主判断上。三是国家对某一行业或领域采取鼓励和限制措施, 比如节能环保、产能管控、改造升级、责任承担等对业务经营发展和资金投入的影响, 导致企业运营难度加大。四是业务人员缺乏防控意识和风险理念, 对风险防范不到位, 担当不够、责任心不强, 尤其是部分人员的道德风险失衡, 造成业务运营过程中潜在风险巨大, 也就是说, 在运营中最大的风险是人的风险!

(五)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因经营活动不符合法律规定或者是一种给企业造成损失或带来不利后果的可能性。主要包含有:国内外与本企业相关的政治法律环境;影响企业的新法规和政策;重大协议和贸易合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企业和竞争对手知识产权情况等。

主要新动向的表现形式有:一是国家政局不稳定, 可能经常性出现政变、战争和恐怖活动, 政权更迭造成的国有化风险和国际恐怖主义危及全球安全的不安定因素, 企业投资经营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二是民族纠纷、种族歧视、宗教争端或利益集团从政治上提出反对意见, 阻碍中国企业的对外发展, 进而在政治、宗教、信仰和人权等方面对中国企业的刁难, 造成海外经营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恶化。三是一些发展中国家自身制度不健全, 政策不透明, 执行中存在腐败和暗箱操作问题, 经营上无法准确评价其风险。四是企业制定政策和制度过程中的法律瑕疵, 随着企业运作发展之后, 合理性和完备性在权利制衡后不断受到挑战, 可能出现内部争端甚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风险防控思路和措施

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企业积极拓展市场不断进攻的过程中, 无法回避面临的风险因素以及风险潜在的可能。随着国际贸易发展的不断深入以及国际风险的层出多变, 外贸企业尤其是面向海外的外向型企业需要正视这个问题, 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为了应对当前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带来的变化, 消除不断增多的潜在风险因素, 需要不断借鉴成功外贸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及做法, 建立一套相对完备的风险预警和信用评估体系来加强风险管理, 规避外部风险矛盾, 加强内部风险管理, 利用防控风险这一防护墙, 稳健经营, 规避企业在海外经营中卷入贸易纠纷和遭遇不必要的损失。

(一) 稳健经营, 不断规范企业各类经营行为

1、正确认知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且脆弱, 中国经济新常态运行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对公司经营形势和面临的挑战有充分的认识, 必须抓牢稳健经营、盈利创效的主要目标, 克服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下新模式、新业态的挑战。

2、熟悉并遵守我国和海外所在国法律法规、行业要求和风俗习惯。作为一家跨国经营的公司, 需要确保公司的各项业务操作和运营合法合规, 各类资质文件和许可证件经营范围和经营期限均在政府允许的经营范围内。

3、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建立公司配套管理制度, 加强对供应链的合规性监督。对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合规性进行督促和监督, 同时, 选择适合公司经营发展的律师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进行合作, 为企业规范的生产经营和运营安全保驾护航。

4、借助国家优惠政策, 推动与所在国的经贸合作。对涉及的投资和贸易发展, 重点考虑以政府部门主导推动的投资和贸易项目, 并有国家银行进行融资担保的项目, 规避资金回笼风险和项目夭折可能;

5、熟悉国际贸易准则, 参透贸易规则的刚性要求。作为市场经营中的外向发展型企业, 务必保障贸易和资金安全, 秉持小心谨慎周全的原则, 在合同文本类条款的准确性和完备性上下功夫, 规避主要矛盾, 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 固本强基, 不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1、设立公司发展计划部门或者研究室, 加大公司发展方向的政策性研究。重点发展和公司主营业务或者核心品种相关的的产品和贸易, 保持与公司发展高度契合, 保持市场拓展步伐和公司经营成长速度相匹配。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全面构筑外向型企业经营风险防范体系。制定公司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 固化已有业务操作模式, 实现流程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闭环管理, 风控管理部门对公司经营中的各类风险进行专项管控。

3、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密切跟踪客户资信和业务变动。设立独立的信用审核部门或者利用外部专业信用审核机构的信息网络和资源, 对往来客户资信程度和过往履约能力进行评估建档, 在业务形成和发展中逐步完善并保持更新。

4、执行集中会审制度和异常管理制度, 严格控制存货经营业务和赊销业务。对“新产品、新客户、新业务”的“三新”业务, 将风险分析研究和评估工作前移, 并提交内部风控管理部门进行集中会审和风险评估, 按照集中会审制度要求集体决策, 不断完善业务、财务和法务三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 确保经营贸易业务始终处于健康、可控状态。

5、提升经营贸易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国际市场的竞争已经从价格的竞争转变为质量和技术的竞争, 在新的贸易规则和行业标准以及技术、质量、环保等大环境下, 需要在贸易上灵活操作, 在技术上不断创新, 在工艺上持续升级, 在环保上增加投入, 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才能赢得客户和市场认可。

(三) 持续创新, 利用金融工具分散风险

1、发挥企业持续创新意识,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 墨守成规必然落后, 将当前政府主导的“一带一路”政策与创新市场孵化器的作用和企业创新发展相结合, 捕捉市场发展新方向, 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2、依托香港、新加坡、迪拜等国际金融中心所具备的资源和软硬件条件, 结合自身国际化发展进程, 设立海外资金池, 统一调度往来资金, 有效管理资金收支和结余, 节约财务成本, 降低交易费用。如条件暂不具备, 可以通过自贸区政策红利, 结合企业当前发展需要开展许可范围内的金融业务。

3、利用金融工具规避商业风险, 在风险可控基础上择机开展部分金融衍生工具的业务, 比如套期保值、远期结售汇和外汇期权等, 运用实质发生的贸易流带动资金流的运作, 增加贸易风险控制手段, 锁定贸易利润空间, 同时降低成本支出。

4、研究贸易风险规避手段, 完善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制度。根据国际惯例提前在合同中考虑并规定保值条款或汇率风险条款, 通过调整计价周期分布来分散货物价格风险和贸易风险, 通过选择和优化计价结算货币来规避汇率风险带来的损失。

5、充分研究海内外资金利息和汇率的差别, 保持跟踪监测, 同时根据业务分布情况考虑将人民币跨境结算作为公司的主要结算币种之一, 可以充分规避其他货币的汇兑涨跌损失, 保障公司效益不流失。

(四) 牢固意识, 固化风险防控促进稳定

1、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在拓展市场追求经营规模和稳妥推进严防风险失控之间找到平衡点, 通过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提前将风险降低甚至消除, 事前防范远比事后监督纠正来得简单的多。

2、强化制度执行是责任落实的关键, 不让制度执行成为一句口号。“人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 重视并研究贸易风险的变种和转移趋势,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防范各类风险发生, 尤其是要加强对信用风险的控制, 防范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上的违规违约。

3、加强对人员的招聘、培养和管理, 实现风险管控全员化。培养公司员工对公司企业文化高度认可, 发挥业务人员拓展市场和专业人员会计审计的作用, 及时发现经营活动中的偏差并进行纠偏, 促成企业制度规范和人文的融合。

4、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机制, 加强专项和行业风险研究, 定期发布风险预警。多参与市场和行业的经验交流和学习研讨, 通过经济活动分析会议, 总结经验和借鉴警示, 研究应对方案, 加强对商业欺诈问题的认识, 不断修正并完善防范措施。

5、借鉴先进的VAR模型来进行风险度量。VAR风险防控包括业绩评估, 使每个交易单元都能确切地掌握当前进行中有多大风险的金融交易, 并可以为每个交易单元设置VAR限额, 防止为了追求高收益而出现高风险的过度投资行为的出现, 也能规避掉一些金融交易的重大损失。

(五) 落实措施, 保障制度执行谋求发展

1、加强应收账款制度的执行, 实施异常管理制度。做好资金收付的调度统筹, 明确时间节点, 责任落实到人, 对业务环节的应收账款进行管控。异常管理包括应急预案、台帐管理、追踪进展、上报程序、改善措施等, 实施闭环管理。

2、多元化经营分散经营风险, 扩大贸易地区和贸易经济体合作。采取投资分散化原则, 通过发挥各投资主体相互抵消和弥补的作用, 有助于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经营和财务分散化、多样化, 有利于减少风险带来的各种损失。

3、严格控制赊销业务和融资性业务。开展赊销业务须有真实贸易为背景, 对赊销客户实行等级管理, 实行信用调查机构审核机制并在信用额度范围内开展业务。对融资性业务, 重点关注客户的经营主体变化、资产实质和资金链情况, 严防仅提供资金服务为核心的业务。

4、利用国际一流进出口银行的资信和出口信用保险政策, 保障出口安全和及时收汇。同时, 根据业务收款的性质选择性地使用福费廷和国际保理业务, 保障货款安全, 确保企业资金运转正常。

5、实施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制度, 定期进行监督审计和效能监察。定期审计, 对企业经营和费用结算、薪酬福利进行合规性审计, 规范日常操作和流程。对业务、税务、人事以及公司注册资料四个方面进行体检, 规范公司合法合规运营。

三、结语

在国际经营和贸易的道路上, 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各类风险。为了规避风险摆脱隐患避开矛盾, 保持公司经营运作上的持续稳定发展, 就需要通过健全风险防控体系, 完善风险防控措施, 不断提高风险管控水平。在公司发展战略上, 利用攻防同步原则, 既要进攻, 又要防守, 把握发展方向, 建立全方位风险防控的立体模型。在公司具体经营业务中, 采用按照部门或者板块为单位进行考核, 给予一定的VAR值和一定的授权范围, 海外公司充分发挥贴近市场的优势, 具备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保持公司活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为了防范高风险陷阱, 对超出权限范围或者是存有较大风险的事项报上级权限部门审核把关, 确保公司业务整体健康发展。

牛顿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 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充分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基础上, 汲取风险防控的精华要点, 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构筑全面风险防控体系并持续监督改进, 形成具有自身经营特色的经验总结, 固化在业务运行当中, 海外经营拓展必将稳健推进。

摘要: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15年来, 我国经济发生本质的变化, 经济增长保持飞速发展, 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人民群众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国民文化和素质水平不断提高。在全球经济运行的新常态下, 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的外贸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为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破解国内发展单一的迷局, 更多的国内企业通过海外发展力求在经营上扩大市场份额, 增加直面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发展新的奶酪。本文围绕海外经营和国际贸易风险转移的新动向, 提出改善经营环境和贸易发展的风险防控措施。

关键词:经营管理,海外贸易,风险动向,风险防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Z], 2006-06-06

廉政风险防控措施 篇2

为加强气象部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特制定廉政风险防控措施如下:

第一以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为核心,以加强制度建设为基础,按照“层级管理、突出重点,先行先试、循序渐进,稳步开展、积累经验”的要求,深入开展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第二修改完善已确定的实施廉政风险防控各个具体事项的“一图、一表、一单、一规程、一制度”(以下简称“五个一”),并且在运行中对其不断进行修改完善;进一步强化信息化试点工作。

第三重点领域:重点对科技服务、政府采购、基本建设、科研项目、人员录用、人工影响天气专项、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进行廉政风险防控的监察和监督。

第四重点对象:对部门内外行使权力和其他容易产生问题的工作事项以及承办的岗位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

第五重点环节:工作流程中存在重要风险的环节,如科技服务收入和支出,政府采购的招投标,基本建设工程量变更、工程预算调整、竣工验收和工程决算,各类合同的签订,大额资金的支出、防雷设计、施工和检测资质审核审批、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认定、防雷装置设计审核与竣工验收、防雷施工人员的资格检查,行政执法的现场取证与处罚决定等。

第六加强对廉政风险防控重要性、必要性、理念、方法和“五个一”等方面的学习培训,要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带头抓好自身和分管工作领域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的完善和运行工作,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

第七纪检员要严格按照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要求,协助单位加大检查指导力度,深入推进气象部门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第八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分类指导和监督检查,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第九要加强对单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部署、监督、检查和指导,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第十排查廉政风险。对廉政风险进行广泛排查。采取个人自查、职工评议、班子确定的方式,找出“思想道德、岗位职责、制度机制”等。思想道德风险是指个人在坚定理想信念,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健康情趣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制度机制风险是指单位在权力运行、监督管理、民主决策等方面,由于制度不健全或缺乏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而带来的风险;岗位职责风险是指个人在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过程中,因麻痹大意、玩忽职守而带来的风险。

第十一排查领导干部岗位廉政风险,重点是查找在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内容及表现形式。查找一般干部岗位廉政风险,重点是查找在行使执法权、内部管理权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内容及表现形式。对排查出的廉政风险广泛征求意见。通过召开座谈会、内部相互点评、征求意见函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特别是服务对象的意见,并认真整理、研究和吸收借 鉴。召开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会议,对排查出的各岗位廉政风险情况逐一分析,看查找的风险全不全、准不准,并按照股室负责人审核、分管领导审查和单位领导班子研究审定的程序对廉政风险予以最终确定。

第十二划分风险等级。根据行使权力大小、与服务单位和服务对象的密切程度,以及产生腐败可能性大小。管理类别,其风险等级依次降低。

第十三监管职责。根据岗位廉政风险的不同等级,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单位领导班子正职岗位由县纪委、县监察局负责监管。单位领导班子副职岗位由派出纪工委和各级各部门的主要领导负责监管。中层干部和一般干部岗位由各级各部门分管领导和纪委(纪检)共同负责监管。主要任务是:完善工作流程,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防控机制,建立廉政风险档案。

第十四工作流程。各股室依据职能,编制权力目录清单。围绕决策、执行、监督三个环节,对原有工作程序进行认真梳理,分析查找可能导致腐败行为的环节和部位,以合法、创新、实效为基本原则,重新制定并绘制科学合理、高效有序、可行管用的业务工作和职权运行流程图,最大限度堵塞权力运行监管漏洞。

第十五完善工作制度。在优化工作流程的基础上,以落实和修订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规范权力运行、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根本,根据不同的廉政风险等级,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防范措施,重点抓好民主决策、岗位职责、程序控制、干部管理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同时,按照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要求,建立保障制度有效执行的科学机制,切实增强制度的执行力。

第十六建立防控机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预防机制。切实加强学习教育。要以《廉政准则》的学习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权力观和廉洁从政教育,增强拒腐防变的主动性和坚定性。建立健全党务、局务公开机制,全面推进决策程序、工作流程、权力依据、内控制度、监督方式五公开,并在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办事实效方面作出承诺。要建立廉政风险警示制度,采取单位主要领导与廉政风险责任人签订责任书、制作统一的廉政风险警示牌、公布监督举报电话等方式,落实风险防控措施。

第十七建立监控机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建立评议—反馈—整改的工作机制,采取不定期现场督查、行风政风测评、向服务单位和对象发放测评表等方式,对岗位履职、制 度机制落实、权力运行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制定纠改措施。建立定期检查分析制度,对落实廉政谈话、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民主决策、财务审批、“三重一大”制度等实行定期检查分析,对发现的问题早提醒、早纠正。

第十八建立预警机制。按照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的干部廉洁从政“三早”预警机制要求,建立警示提醒、警示诫勉、警示追究等预警处置制度,及时提醒和纠错,防止其演化发展成违纪违法行为。对有廉政风险表现的个人,及时进行诫勉谈话、发监察建议书、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发廉政问责书等方式进行预警处置。

电力企业电力营销风险及防控措施 篇3

电力营销风险给电力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给电企带来巨大的损失。而如何做好对电力营销风险的把控,成为探讨的重要话题。本文针对在电力营销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此为电力营销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分析。

【关键词】

电力营销;风险;防控措施

在新形势下加强对电力营销风险的分析和管理,对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减少电力企业的损失等就重要的作用。而在电力企业中其常见的电力营销风险包括欠费、窃电和线损等问题,因此,本文对这几方面问题进行分析。

1 电力营销风险概述

电力营销风险是指在实际的电力运行中,在电能产品的销售,如数量、价格和费用等,以及供电服务,如安全、服务质量等环节可能面临或存在的潜在的风险。而随着现代经济社会水平的不断的提高,电力企业所面临的营销风险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降低营销风险和提高管控意识成为电力部门的重点。

2 电力营销风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电力欠费风险问题

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我国很多地区都采取了预付费的方式,从而避免了在用电过程中出现的欠费问题。但是,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或城镇,还主要以先用电后付费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带来的电费拖欠,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的形成雪球,越滚越大。而长期以来,在电力中形成了很多的呆账或者是坏账,给电力部门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电费回收作为电力部门最关键的步骤,其将对电力企业的经营带来直接的影响,也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生存。而造成电费收费难问题,其主要的原因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银货”交换出现不同期。在传统的销售方式中,“先用电,后付款”的模式使得供需双方在电力的交易中出现“银货”不同期。而所谓的不同期,则是指用户用电和实际的费用缴纳有一定的时间差,而针对一些信誉不好的用户,则给电企的费用收取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第二,行政部门干涉。地方政府对供电企业的干预,使得对电费的收取存在很大的难度。一些企业长期拖欠电力企业费用,而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打招呼等成为地方政府干预电力收费的常见问题。这样造成了旧的电费不能上缴,而新的电费则在不断的增加。

第三,当地法制观念不强。针对个别用户、企业长期拖欠电费,成为当前电力企业最为头疼的问题。同时少数企业因为其效益不好,在发展过程中,对收费人员进行谩骂等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增强了企业电费收回的难度。

2.2窃电风险问题

盗窃行为成为当前越演越烈的问题。根据相关的保守的估计,我国电力企业因为盗窃而遭受的损失高达200亿元人民币。而如果考虑到现阶段的高科技隐蔽技术,这个数字还有所上升。而导致盗窃之风,其主要的因素是因为现阶段以下个人和企业其法制观念淡薄,从而错误的认为偷电不犯法;其次一些人对出现偷电行为视而不见,从而助长了歪风;再次则是受到经济利益的趋势,个人或者是企业将偷电看成是对企业成本控制的手段。由此出现了很多偷电的手法。除此之外,随着科技的发展,隐蔽偷电等行为也成为电力企业营销风险的难题。

2.3 线损风险

在供电企业内电力的输送和分配过程中,将会产生电能损耗和功率损耗,这些损耗简称线损。线损可分为固定损耗和可变损耗以及其它损耗。在电网状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电网线损的大小,可以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所以,加强线损管理是一项挖潜节电的最根本也最直接的重要措施,是供电企业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保证。

3 解决电力营销风险的对策分析

加强对电力营销风险的把控,对提高我国电力企业的营销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方法:

第一,针对线损问题。首先通过优化网络布局的方式,通过解决供电半径过长的问题;双回路供电采用并联运行的经济供电方式;其次采取相应的新型的变压器,对在电网中出现的高耗能的变压器,其则必须进行淘汰;再次则是加强对新型智能化电能表的应用,并合理选择电流互感器,从而提高电能数量计量的精度,减少对电企的损失。最后则是无功补偿,通过无功补偿,是电网可取的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此全面的规划电网。

第二,针对电力欠费问题。则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控:首先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交流,以此了解企业生产情况,为电企的电力供应提供可借鉴的信息。通过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主动贴近客户,并在电费的收取方面积极做好和客户的沟通,以此让客户理解。同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并对可能出现的呆账、坏账等做到早知道、早治疗的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电力企业费用收取,最大程度减轻电企损失;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并对高耗能的企业在电费的收取方面采取与预付费的方式,以此降低电费回收的风险,并建立企业信誉度体系,从而最大限度的保障企业利益;加强对电费宣传力度,充分让社会和用户认识到电费的收取对电力企业 重要性,并让全社会树立按期缴费的意识。同时逐步改变农村电费收取的方式,将先用电再付费的方式改变为预付费的方式,以此降低企业风险;逐步完善相关的合同,并通过法律的形式对电费的收取实行规范化的处理,以此敦促客户及时的缴纳相关费用;继续加大电费抹帐、抵帐的力度,以贷款、产品与电费相抵,提前实施资产抵押,防止企业借改制、重组之机恶意欠费或逃缴电费的现象。

第三,针对偷电问题。电力部门首先要加强对相关设备的更新;其次加强对科技的投入,通过计算机技术对用电情况进行把控,以此更好实现对用户的监控;再次则是加强对法律责任意识的宣传,针对出现的偷电行为,发现一起,则要严惩一起,并构建信用体系,以此加强监控。

总之,面对电力企业的风险,只有通过管理、技术等各方面的创新,我们才能更好的实现对电力企业的风险的管理,也能够更好的随着这个时代的发展,在对风险进行实时的变换控制,更好的适应电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晓茜.电力公司营销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

[2]朱瑞.电网企业廉洁风险防控研究[D].云南大学,2012.

[3]高洪波.浅谈电力企业电力营销风险及防控[J].电源技术应用,2012,12:5.

[4]蔡利权.县级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风险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

【作者简介】

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剖析与防控措施 篇4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剖析

(一)高等教育经费短缺,举债办学加大财务风险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性经费投入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仍严重不足。在国家实施扩招政策、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各高校竞相扩大办学规模,建设新校区,改善办学条件,满足学生基本需要。同时,政府部门对高校办学条件的定期监控和水平资格的评估要求,也促使高校把外延扩张与内涵建设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生存空间。而这一切,都需要巨大的办学资金作为支撑。这就使得高等教育经费总量需求增加与总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愈益凸显。在国家财政性经费投入短期内尚不会有较大变化,大幅度提高学生学费标准又是社会无法承受亦无可能的情况下,向银行货款,举债办学就成为许多高校在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的唯一选择。从现实情况看,各高校确也享受了银行贷款带来的诸多好处,但也形成了巨额的还贷压力,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管理制度存在薄弱环节,内部控制不够严密

高校现行的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的会计核算,无法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情况。譬如:资产不计提折旧,导致资产价值虚高;拖欠的学费不入账,导致资产不实;计提福利基金、修购基金等专用基金,虚列支出,导致结余不真实。高校基建核算独立于事业核算之外,基本建设贷款不入学校的事业账,而直接在基建账中反映,造成学校负债状况不实。高校财务工作只局限于预算的编制和日常收支管理、工资发放上,而对诸如预算管理、经济效益分析、融资筹资能力测算、负债能力测算、办学成果测算以及学校发展规划的经济预测等会计信息提供得不多,难以及时发现和抵御风险。此外,一些高校仍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定位于事前预算、事中核算、事后决算等会计核算规范性基础工作之上,而对内部控制不够严密,导致资金流失,财力分散,这也给高校的正常运转带来潜在的风险。

(三)资金结构不合理,对“开源”、“节流”重视不足

高校资金结构普遍存在失衡现象。一是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目前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等,收入渠道比较单一。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成本的上升,若是仅仅依靠财政拨款,则难免发生流动资金周转上的困难。若是一味依赖银行贷款,则又可能导致债务资金占资金总额的比重过大,巨额债务利息负担,削弱了资金流动性,使资金链越绷越紧,加大了财务风险程度。加之许多高校收费管理体系不完善,学费催缴措施不力,欠费现象严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高校经费的自给能力,导致财务危机。二是资金支出结构不合理。许多高校财务支出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学校机构改革相对滞后,财务支出结构中刚性支出膨胀,重复购建、闲置浪费现象严重。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落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一些教学、科研等重点项目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财力不足与资金浪费并存的现象,加大了收支平衡的难度。

(四)管理层风险意识不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缺乏

长期以来,高校资金处于国家预算的约束下,无需考虑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再加之高校内部存在着重核算、轻管理,重预算、轻筹资,重投资、轻资产的观念,使得相当部分高校领导层和财务管理人员风险责任意识不强,对财务风险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未能有效地开展对财务风险的监测与防范。因而,风险意识不强是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大多数高校由于技术、管理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都未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很难做到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准确监测并发出预警信号,这势必会增加财务风险产生的机率。迄今为止,许多高校甚至尚未认识到建立财务预警系统这道“防火墙”的重要性。即便已经建立了财务预警系统的学校,由于现行预警系统的局限性,其工作也仅停留在表面上,定性分析不足,量化指标缺乏,不能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使高校难以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防控措施

(一)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强化高校财务管理与监督

为了缓解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经费压力,国家应根据《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加大对高等教育的实际投入,使财政拨款与占GDP的比率逐年增加,保障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也要采取相应措施,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优化高校教育的外部支持环境,制定一套高校筹资的配套政策,改革和完善投入机制,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保证教育经费的持续稳定增长。政府要积极引导各高校合理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完善发展资源,对各类高校的地理布局、发展规模等进行系统规划,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还要强化校际间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同时,政府也有责任加强对高校财务的管理和监督,建立严格科学的贷款审批制度和贷款评价机制,建立政府宏观调控高校贷款制度。对高校目前面临的财务风险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指导和监控,以保证高校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健全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面对新的财务风险境遇,高校必须进一步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改进现行的会计核算。要从合并会计核算主体,统一会计制度,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建立资产折旧制度,完整反映债务,统一净资产核算,恰当反映收支等方面进行改革。要明确财务岗位分工,划分人员风险监管职责,实行资金支付授权审批和大额资金流动集体决策制度,实行严格的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监督制度。财务风险控制要在预算上加以实施,对预算编制、执行和调整实行科学规范管理,改进预算编制办法,提高预算与事业发展计划的关联性、前瞻性,通过行政手段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同时,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建立责权明确、管理科学、核算规范、激励与约束结合的财务内部管理制度,从体制和制度上防范风险。健全内部审计机构,积极发挥内审在财务风险抵御过程中的超脱于会计监督的效用,使内审制度不断专业化、制度化,防范和降低各种风险因素。增强财务工作的透明度,公开预算标准和编制程序,公布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结果,把财务公开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

(三)科学合理安排资金结构,开源节流增强学校财力

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科学合理安排资金结构。一方面,应建立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机制。首先,要与当地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争取各种税费、政策优惠,争取科研课题和经费。其次,要加强学生收费管理,将学费的缴费率与院系职能部门的预算经费挂勾,建立健全“奖、贷、助、补、减、捐”的助学体系,落实助学贷款、奖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等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欠费问题。再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加速科研成果转让,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使之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后,通过社会融资、企业投资、个人捐赠、发行教育债券、建立教育基金等手段,通过联合办学、合办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提供科研开发、出租老校区房屋等方式,广开财源,实现多方筹措资金的目的。另一方面,要调整经费支出结构,降低办学成本。实行科学预算,调整年度预算结构,建立预算论证、执行评估制度。加强经费管理,提倡勤俭办学,严格控制日常费用开支,建设节约型校园。统一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合理配置资源,杜绝闲置浪费现象。合理安排贷款额度和还款期限,以负债数额适度、负债比率适中为原则,建立最佳信贷资金和期限组合。

(四)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建立完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廉政风险点防控措施 篇5

防控措施

1、将查找出来的风险点防范认真分析评估,提出评估意见后,交党小组综合评估决定。

2、对查找出来的所有风险点防范进行梳理、筛选,确定后,把廉政风险点防范进行造册登记,由分管领导参加评估,并提出评估意见,最后交教育局风险点防范管理办公室综合评估决定。

3、开展社会调查,通过走访或是发放问卷调查、举行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评估。

4、报学校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评估审定。

5、根据综合上述评估意见,确定风险等级,并进行备案。

论商业企业税收管理风险及防控措施 篇6

【关键词】商业企业;税收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一、纳税风险概述

1.纳税风险的特点

一般来说纳税风险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客观性,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纳税风险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上来对风险发生的条件进行改变,降低纳税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具有普遍性,无论企业的经营规模大小,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纳税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三是具有不确定性,纳税风险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产生的结果、发生的时间、是否方式等方面。

2.纳税风险的主要来源

企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是纳税风险的主要来源,一方面企业内部纳税风险主要来源于内外部沟通不善、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不健全、办税人员税收筹划失败等;另一方面企业主要外部纳税风险的来源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

二、商业企业防控税收管理风险的措施

一般来说商业企业可以主要针对外部税收风险和内部税收风险两个方面加强对税收管理风险的防控:

1.对外部税收风险管理的防控

(1)积极的参加相关税务政策宣讲会和例会。从实际情况来看各个地方税务分局在一定期间内都会召开税务例会,及时的针对税务的工作重点、最新的税收政策召开相关的政策宣讲会,对税收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详细的解读。因此可以说通过税务政策宣讲会可以对商业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税收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有利于商业企业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应用,商业企业要积极的参加税务机关组织召开的税务政策宣讲会和例会,并在会后与其他企业加强交流,主动的向税务机关提出涉税方面遇到的问题,并向税务机关询问加强税收管理的方法。

(2)做好与税务管理人员的沟通工作

商业企业虽然通过税务政策宣讲会和例会可以对新的税收政策进行了解,但是由于商业企业之间的经营方向不同,面对的税收管理风险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商业企业要加强与税务管理人员的沟通,做好与税务管人员的沟通工作,一方面可以使税务管理人员对商业企业税收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商业企业也可以通过税务管理人员及时的了解最新的税收政策,降低税务管理的风险。

商业企业在于税务管理人员沟通的过程中,要抛弃原来加强与税务管理人员的联系会给企业税收工作带来负担的思想意识,既要定期的派遣税务管理人员到税务分局咨询相关的税收问题,也要及时的向税务机告知办税人员的变更、经营内容的变更、经营地址的变更等内容,逐渐形成良好的联系机制。

(3)拓宽了解税收法律法规的途径

隨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商业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来对税收的法律法规进行了解,这样既可以打破商业企业与税务机关的空间限制,更可以为商业企业降低办税成本。

首先,商业企业可以对国税网站和微博进行关注。从实际情况来很多国家税务局都通过网站和微博对一些税收政策进行了公布,例如商业企业可以通过国税局网站中的“12366在线客服”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询问,商业企业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获得税务机关的远程协助,提高税收管理的效率。

其次,商业企业可以对税务管理分局的博客进行关注。近几年来针对各个管理分局的工作特点,在税务管理分局内部都设置了博客,因此商业企业可以通过关注税务管理分局的博客,及时的享受到到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

2.对内部税收风险管理的防控

(1)提高对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首先,商业企业要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商业企业要对合法和违法纳税的界限予以明确,抛弃钻税收政策的空子的思想意识,在开展税收筹划过程中要坚持合法合理的原则。

其次,商业企业要提高财务人员的水平。由于税法与一般的会计准则是有差异性的,因此商业企业要通过对财务培训使财务人员能够在熟练进行纳税申报的同时,也可以正确理解和处理税法和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处。

最后,商业企业要对纳税风险管理机构进行合理的设置。商业企业为了加强税收管理风险,要设置合理的纳税风险管理机构,明确相关的岗位责任,不断完善纳税风险管理制度,使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2)提高税收筹划的灵活性

由于商业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在不断的变化,国家的税收政策也在不断的更新,因此商业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的过程中就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提高税收筹划方案的灵活性,同时也要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对筹划方案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更新。

(3)提高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

商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提高盈利和收支的真实性,因此就要通过在销货通知、销售合同、销售退回、收款、退货等方面提高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可以提高商业企业涉税资料的可靠性,降低商业企业税收管理风险。

三、总结

综上所述,商业企业的税收管理风险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不仅仅会阻碍商业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更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商业企业的形象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商业企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科学合理的防范税收管理风险的方法,不断提升商业企业税收管理风险的能力,提高商业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彩虹.B区商业企业增值税纳税风险管理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

浅析医院财务风险的有效防控措施 篇7

一、财务风险的形成因素

所谓的“财务风险”就是指医院在财务方面的一些分配中, 由于各种动态的不定的因素的存在, 导致医院预期的收入没能够达到, 让医院的财务有所损失。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医院的财务活动越来越多, 因此医院财务风险也会有所增大。这些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个方面是内部环境因素, 一个方面是外部环境因素。首先, 内部环境因素主要就是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活动的管理会出现或大或小的偏差, 给财务带来风险。例如:一般的医院财务活动都会分为很多环节, 每个环节都会有自己的风险, 而所有环节加起来就会变成一个不可忽略的风险。其次, 外部环境主要包含, 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市场的竞争的激烈程度, 人们对医疗方面的需求等等, 而这些外部因素都是时时变更的, 没有任何确定性可言。因此, 处于外部环境时刻变化的医院财务活动存在着难以避免的风险。

二、医院财务风险的类别

(一) 医院财务投资方面的风险

我们国内的医疗水平在国际上并不算先进, 基础设施陈旧。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人对医疗水平、设施的要求不断提高, 因此, 医院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 就要进行大规模的投资, 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一旦涉及到投资, 就必然会存在着风险, 这就是所谓的投资方面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医院投资的项目出现不能如期投入使用并开始获利的现象, 或者虽然如期投入了, 但是由于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出现亏本运作的现象, 让医院的整体盈利能力和还债能力有所下降。以上这些风险的发生都是由于医院相关的工作人员, 在项目立项过程中分析的不够透彻, 项目的发展计划支持不足造成的。

(二) 医院财务经营方面的风险

放眼目前的我国医疗市场, 很多医院都会出现资金经营不到位的现象, 他们不能够充分的利用医院的资金, 出现了资金闲置的状况。使得医院的发展得不到有力的支持, 让医院的步伐落在别的医院的后面, 甚至停滞不前。更有一些医院, 不能与国家医疗改革接轨, 不肯经营自己的资金, 赚多少就存起来多少, 也不会把资金投入到医院的基础建设中去, 不能合理的经营自己医院的资金, 数目寸光, 让本来是医院发展动力源泉的资金发挥不出它应有的价值。物极必反, 有的医院不肯经营资金, 那么就一定有些医院过于盲目的进行资金经营, 对于一些固定资产的投资过于推崇, 失去了理智, 不能很好地分析形势, 最终造成资金短缺的后果, 让医院陷入危机当中。这些风险都是由于医院的经营不善造成的。

(三) 医院财务筹资方面的风险

医院在发展过程中, 或早或晚都会遇到资金不足的问题, 虽然这几年国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并给与了一些补助。但是由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更, 资金不足的问题仍旧困扰着很多医院。因此, 这些医院就会出去筹资, 通过一些贷款、租赁、信用筹资等筹资方式筹集一些医院发展所需的资金。当然, 筹资是有一定风险的, 如果医院筹资之前没有对自身的财务偿还能力进行深入的剖析, 就会导致筹资与还款这个天平发生倾斜, 陷入长时间以贷还贷的境遇, 深入泥潭不能自拔。因此, 筹资有风险需要医院谨慎对待, 不要盲目筹资, 事前做好一切相关事宜的准备, 充分分析筹资的利与弊, 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关筹资计划, 让筹资风险降到最低。

三、降低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 增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 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一项工作能否顺利的完成, 完成的程度怎么样, 这些都取决于负责这些工作的工作人员的素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 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 只有很少的人对财务风险有足够清楚的了解, 大多数人的财务风险意识远远不够。并且大多医院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都很不完整, 不够完善。因此想要降低医院的财务风险, 那么首先就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素质培养, 提升他们对财务风险的意识, 树立正确的风险观, 学习并熟练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同时还要邀请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与大家进行心得交流, 把经验传授下去, 提升工作人员的本身素质。从基础做起, 尽最大努力把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二) 从基础做起, 健全财务管理体系

财务风险管理, 就是一个系统, 一个工作体系因此想要降低财务风险, 就要不断的完善健全这个体系。具体做法包括:医院应该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文件,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分别从固定资产和日常收入、支出、药品库存等方面制定详细的控制条例。重视内部审核, 严格考察, 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职能, 使财政系统变得透明化, 让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与到监督中去, 杜绝财务管理的漏洞。避免盲目跟风, 添加一些过于昂贵的医疗设备, 对药品器材这些重要的物资面向所有相关企业进行招标。医院所有资金要统一的分配管理, 建立相关的奖励措施, 鼓励医院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的参与, 建立一个独特又使用的医院财务管理体制。

(三) 加强内部审计的职能

每个涉及到财务的部门, 都会有一个叫做审计的监督小组, 他们的职责就是负责审查近期资金运作是否合理, 与医院的预期是否一样, 及时发现某个环节存在的资金漏洞, 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 审计这个环节至关重要, 一定要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具体的做法如下:首先, 医院应该审计自己近期的资金活动, 查看资金流动情况是否属实, 及时的发现问题, 杜绝隐患;其次, 也要对医院的财务系统进行科学客观的评测, 并向医院领导反映情况, 提出改善措施, 以实现医院对财务的完美掌控;最后, 医院应该给以审计部门足够的重视, 授予他们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所有特权, 保证他们能在审计, 检测过程中不会受到别人的影响, 导致工作不顺利, 不能及时的排除医院财务系统的隐患。同时, 设置相应的内部审计人员, 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四) 控制医院的成本

一个医院大部分资金的流向都是基础建设, 而这些基础建设就是医院的成本, 所以想要做好财务管理, 就一定要控制好医院的成本, 建立医院成本预算考核的体制, 时时监控并反映医院建设过程中成本的增长情况, 并与成本预算进行比对。及时发现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能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案。同时, 医院在筹资的时候也要对自身资金结构、负债状况和财务杠杆效应等进行系统分析, 考虑筹资成本、市场风险和结余分配政策等各种影响因素, 对资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选择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融资组合。实现对医院成本的完美控制。

四、结语

总之, 医院的财务管理是医院的心脏, 一定要认真对待。当然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求医院要不断的学习, 提高风险意识,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实践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 从而降低财务风险, 让医院的利益最大化。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医疗市场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 医院的财务风险也会不断的增大。所以, 医院必须要加强自己的财务风险管理, 增强财务风险意识, 做到未雨绸缪。只有这样, 医院才能不断前进, 在医疗市场上立足。本文将深入的分析导致财务风险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淑兰.防范和化解医院财务风险[M].企业导报, 2010, (4) .

[2]叶菁.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及其综合治理探讨[J].当代经济, 2010, (3) .

风险防控措施 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风险,成因,对策

高校财务风险, 是指高校在营运过程中因资金运转而带来的潜在经济损失风险。高校财务风险管控, 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前途和命运。不少高校债务越背越重, 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显然, 高校一旦不能如期解决资金缺口问题, 便难以维系财务的正常运行。因此, 认识高校财务风险, 有效防控财务风险, 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财务风险主要形成原因

高校财务风险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原因, 一是主观原因。实际上, 两者之间, 又是相互关联的, 密不可分的。

从客观上分析, 由于财政资金供给严重不足, 导致高校只有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扩招建设资金紧缺问题。再者, 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指导管理也不够。从主观上分析, 高校贷款风险还贷意识不强, 贷款规模超出实际偿债能力, 举债期限结构不合理, 利息费用大幅增长, 致使办学成本不断增加。

二、高校财务风险主要表现类型

高校财务风险多种多样,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风险。财务预算管理不完善, 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管理控制办法不当, 因而造成资金短缺, 净资产潜在亏损加大学校财务压力, 整体办学效益不高, 财务管理约束力不强。二是投资风险。校办经济实体投资、办学规模扩大投资、对外债券投资等, 出现盲目投资、无效益投资等情况。三是举债风险。近几年来, 高校扩招, 高校纷纷大建新校区、新校舍、大量购置设备和盲目引进人才, 贷款数额越来越多, 办学规模过大, 学校不堪重负。这些方面, 若不能很好地管控, 都会增加财务风险。

三、化解高校财务风险主要举措

逐步有效化解高校债务, 减轻高校负担, 化解财务风险, 促进高校发展,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总体而之, 化解高校财务风险应当由政府、财政、银行、高校和社会组织共同负责、强化管理, 建立长效机制, 常抓不懈, 抓出实效。

1. 政府加大对高校的支持力度。

化解高校财务风险, 应以各级政府为主导, 做好财务风险的化解工作。当前, 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高校债务问题, 纷纷出台政策法规, 积极支持高校发展, 切实化解地方高校债务, 加大财政经费支持力度。

(1) 加大财政投入。高等教育是国家公共事业, 政府是学校责任的终极承担者。《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政府对教育事业的经费拨款义务, 以保证公办高校教育事业经费支出需要。政府方面, 可根据各高校的发展实际与前景, 增拨财政经费, 对高校负债给予一定的贴息、补息, 缓解高校债务压力。

(2)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政府应对高校债务管理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制定措施并加强高校的发展规划管理, 严格控制高校基本建设和负债规模。政府可以采取将高等职业学校财政预算纳入高等学校系列管理, 逐步推广将国家示范高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 按本地区同类普通本科院校标准执行的做法,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3) 建立贷款约束机制。坚持“化解旧债、不增新债”的原则。严格执行高校贷款审批制度。未经审批同意, 高校不得向银行申请贷款, 也不得以其他方式举债。政府核定高校债务规模, 严格审核控制高校基本建设、重大投资项目资金。

(4) 实行高校债务月报制度。财务风险, 本质上是由于负债比例过高导致的。因此, 学校应设计合理的资金结构, 降低资金成本, 控制负债规模, 保持谨慎的负债比率, 避免无力偿债甚至资不抵债, 有效防范财务风险[1]。对银行贷款余额不减反增的高校, 政府部门可采取停止安排化债资金, 并停止或减少安排其他有关专项经费, 并追究学校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5) 适度提高高校收费标准。现行高校收费标准大多执行多年, 已不能与高校现行办学成本相匹配, 应根据各地具体情况, 做出适当的调整, 让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

2. 银行加强对高校贷款的监督与管理。

银行应从资金上给予支持, 不断强化债务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审核力度, 严格依法放贷;审查学校规模与性质, 审查贷款的必要性、合理性和预期效果;审查贷款计划和偿还计划的合理性, 审查高校还贷能力, 降低贷款额度, 控制债务规模, 防范贷款风险, 确保高校借贷资金专款专用。银行要确保高校资金借贷用途, 及时纠正直至收回高校违约使用的借贷资金。

3. 高校加强自身的管理和建设。

控制财务风险主体是高校, 关键也在高校。高校一定要牢固树立财务风险意识, 转变资金管理观念, 不断总结和探索财务管理经验, 开源节流, 提高自身的偿债能力。

(1)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高校建立健全的内部财务制度, 确保经费收支预算管理的刚性与严肃性;加强科学决策, 规避投资风险, 按照“量入为出、合理负债”的原则, 合理谋划筹资预算管理[2]。

(2) 科学合理举债。高校要有应对化解财务风险的举措, 明确工作目标, 明确领导责任, 严格控制新增贷款, 力求将筹资风险降至最低。建立高校财务风险保障体系, 主要包括完善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系统、开展信息化、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审计等[3]。做好高校整体资金科学规划与合理使用, 适度负债。

(3) 稳定招生规模。任何一所高校都要紧跟形势发展, 开拓进取, 强化办学特色, 提升办学质量, 提高竞争力。

(4) 兴办高校产业。按照“依托专业办产业, 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思路, 利用高校技术、人才优势, 发展高校产业经济实体, 走教学、科研、产业发展道路, 提高教学质量, 创造经济效益。

(5) 建设节约型校园。节约型校园以提高人、财、物利用率为出发点, 以节约校园各项资源为重点, 逐步形成节约型消费和发展的办学模式。

4. 社会力量办学。

积极倡导社会对高校的捐赠。拓展高校筹资渠道。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予以支持, 鼓励高校校友、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 自愿为学校捐赠。积极探索成立地方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 走出一条聚集社会力量、办好公立高校的新路子。

四、结语

高校财务风险, 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 各高校应有清醒的风险意识, 应当建章立制, 规定高校资金借贷纪律, 加强对高校负债风险的防范;要多渠道筹措资金, 为高校化解债务、提供资金保障;要加强高校内涵的发展, 增强高校“造血”功能, 不断改进高校财务的管理工作, 防范财务风险, 从而使高校不断地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红艳.浅析建筑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应对策略[J].财务与会计, 2013, (5) :54

[2]刘华, 张博亚.绿城财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J].财务与会计 (理财版) , 2013, (4) :47

尼帕病毒病的风险分析与防控措施 篇9

1 我国发生尼帕病毒病的风险分析

1.1 自然发生尼帕病毒的风险分析

(1) 到目前为止, 尼帕病毒主要出现于东南亚以及南亚地区。我国华南以及西南等地毗邻该地区, 尤其是西藏亚东市距离该地更近。再加之狐蝠是该病毒的主要储主, 在马来西亚以及柬埔寨等地的狐蝠中均发现了尼帕病毒抗体。而我国华南以及东南沿海岛屿均有狐蝠存在, 且狐蝠与人畜均有接触, 每年被狐蝠吃掉的水果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有数亿元。因此, 我国自然出现尼帕病毒的可能性依旧较大。 (2) 出国旅行受到尼帕病毒感染的风险分析。目前, 我国每年都有一些人到东南亚以及南亚旅行, 甚至有一些在该地区工作, 尽管其感染尼帕病毒的可能性不大, 不过只要发生, 则是致命的危险。 (3) 进口商品时受到尼帕病毒感染的风险分析。1999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地区进口生猪时携带了尼帕病毒病, 导致11人感染, 其中1人死亡。因为东南亚以及南亚等地猪感染该病毒的可能性不大, 再加之该地区并非我国猪及其相关产品的主进口国, 因此感染几率较小, 可是若进口生猪中含有尼帕病毒, 并将这部分生猪存放于我国一段时间, 则其他猪场也许会受到感染, 后果可想而知。 (4) 生物武器引发尼帕病毒病的风险分析。尼帕病毒还可作生物武器: (1) 易于生产, 只需一个可培养细胞的实验室即可生产; (2) 易于携带, 培养出来的病毒不管是进出境还是旅行检验时都不易查出; (3) 易于释放, 将病毒带到猪场及其交易市场难度较小; (4) 危害大, 尤其是用病毒攻击猪而导致的类似于马来西亚的疫情。因为我国养猪业较为发达, 再加之生猪可自由流通, 饲养不集中, 兽医缺乏对尼帕病毒的认识, 疫病不易识别因此若敌对势力借助尼帕病毒来袭击我国, 则危害是非常大的。

2 病理变化及诊断

2.1 病理变化

该病毒对呼吸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均有损害比如肾、脑、肺及心, 不过对生殖系统无影响。具体为肺脏隔叶发生硬变, 与此同时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出现增生现象且支气管横断面存在渗出粘液, 此外不管是肾脏皮质还是髓质均严重充血, 且出现非化脓性脑膜脑炎等。

2.2 病理诊断

本病临床表现类似于脑炎病毒, 不过也有区别。患尼帕病毒病脑炎的成年死者均为养猪场人员, 他们大部分均注射过脑炎病毒疫苗 (日本) , 并在得病的几周以前发现猪群也存在发病症状。日本脑炎多见于多蚊虫时段, 而感染尼帕病毒者还有颈部以及腹部痉挛的表现, 这一症状和其它脑炎病毒完全不同。

3 尼帕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l) 首先是封锁。如果出现尼帕病毒病, 政府需立刻封锁全部感染猪场;疫区猪不能往外转运, 以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 (2) 其次是捕杀。将全部病猪甚至疑是病猪或者是同群猪在第一时间内给予捕杀处理并深埋, 同时烧毁猪舍。 (3) 再次是消毒。对感染猪场开展大范围、全面、认真的消毒, 以减少或者彻底消灭传染源。 (4) 最后是检测。等疫情得到控制后, 对原先发病场附近猪场猪群开展尼帕病毒检测, 3周内应给予2次检测, 而其中只要一次发现抗体阳性, 则该猪群就务必要立即销毁掉。

4 结语

IPO注册制下审计风险及防控措施 篇10

一、IPO注册制下的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一)IPO注册制下审计风险的外部环境影响

1. 多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企业通过重组、兼并、收购等使得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推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已被提上日程,逐渐复杂化的经济环境和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使得IPO注册制下审计业务类型多样。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IPO注册制下,审计人员的审计目标不仅仅是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而是借助各种信息来预测企业的生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持续经营的能力等。IPO注册制下审计内容及审计业务类型的变化,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运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及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2. 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股票发行注册制存在的基础在于信息披露。证监会只负责审查发行申请人提供的信息和资料是否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将相关的核查责任下放到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并且发布一系列新的指导意见以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投资者对于形成更加可靠和更加透明的财务信息披露的需求与日俱增。IPO注册制后,取消三年盈利的财务指标,企业上市的门槛大大降低,上市主体范围扩大;IPO注册制的改革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师责任的增加,以及IPO注册制下的审计风险。

3. 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我国IPO注册制刚刚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不够稳定,从客观上提高了IPO注册制下的审计风险。根据2005—2015年我国证监会的数据分析可知,关联性交易、主营性项目具体运营情况已成为影响IPO注册制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IPO注册制下审计风险的内部环境影响

1.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建设。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就是其专业胜任能力,而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考核及其后续教育滞后,限制了注册会计师的整体专业技能,不能满足和适应市场经济下对注册会计师人员素质的要求。

2.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措施不完善。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是提供审计服务、决定审计质量高低的直接因素,因此在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中,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只是从总体上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制定全面质量控制和项目质量控制程序,但是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控制措施。面对IPO注册制下的首次承接、企业类型多样、中介关系复杂等审计特点,以及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不恰当等问题,增加了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不恰当的风险。

(三)审计主体对IPO注册制下审计风险的影响

根据我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处罚文件可知,内部控制缺陷成为除持续经营能力、关联方交易、利润操纵等主要原因之外的又一重要因素。受益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IPO注册制下上市主体的门槛被大大降低,上市范围扩大,各类型的企业纷纷涌入上市行列。创业板上市企业大多是由民营企业改制而来,这些企业因受到规模及性质的限制,内控制度不完善,管理层的股权集中度高。在上市主体内控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进行的审计工作,必然会增加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二、IPO注册制下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法律方面

1. 完善新股发行制度。

新股发行从“核准制”转向“注册制”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系统性改革,而并非仅是发行环节的局部改革,审计应逐步将原先的“事前审批”模式转向“事前审批,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否则,仅实行单个环节的“注册制”改革,而没有系统配套的“注册制”改革,最终可能无法取得预期成效。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执行力度以及强化退市和分红制度作为保障,建立以信息披露监管为核心、综合防控为机制的防控体系,从源头上降低IPO审计风险,保护全体股东及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 提高失信主体的失信成本。

建立处罚额度与会计师事务所收入挂钩机制,处罚额度应采用“超额累进”的模式。这种将处罚额度进行定量计算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处罚数额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处罚的自由裁量空间,减少人为操作,进一步确认了处罚的公正性。只有提高对会计师事务所虚假信息披露的违法所得的处罚力度,才能保证信息披露的完整、公允。另一方面,从上市主体及中介机构的个人处罚机制角度出发,一旦发现公司欺诈上市或信息披露造假,则所有在文件上签字的公司高管及证券中介责任人都应该视情节轻重承担责任,经济制裁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虚假信息无利可图,才能保障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会计师事务所方面

1.加强审计队伍素质建设,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实行注册制后,注册会计师实际上承担了原来政府实质性审核的这部分责任,所以,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明显加大。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持之以恒地将诚信建设作为行业的生命线,坚决抵制购买审计意见、不正当低价竞争、挂名兼职、虚假招标等违信行为,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理念转化为自觉实践。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应充分考虑应聘者的学历、专业知识、相关工作经验及其他个人相关的综合素质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审计人员在会计师事务所任职期间,会计师事务所应定期对其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同行业的业务交流,通过相互经验交流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水平。为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竞争力,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建立健全公平的奖惩机制,将个人薪酬及工作职位的晋升与个人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的遵守相结合。积极调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中来。

2.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第一,为了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审计前期会计师事务所应对所承接的上市主体进行全面综合的了解,并且结合注册会计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独立性进行判断,做到从源头上杜绝IPO注册制下的审计风险。第二,在审计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根据上市主体行业特征组织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审计人员,通过选择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和技术建立审计模型,以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过程中,严格遵守2015年1月15日IAASB对审计准则的新修订,即扩充审计师需要向治理层沟通的内容。更多地运用职业怀疑,通过与管理层和治理层进行更多关于审计报告中提及的财务报表披露信息的沟通,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根据IPO注册制下审计的新特征灵活运用审计方法。对于重点问题如要求拟上市公司披露各类利益关联关系、主业项目具体运营情况等,注册会计师应密切关注拟上市公司独立性并根据上市主体的主营业务的具体情况采取地毯式核查方式,以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合规性,以保护报表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第三,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加强对审计工作效率的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3.充分发挥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对IPO公司的立体式、综合性的持续监督体系;建立从申报、注册、发行、上市交易、上市后企业运作到退市等链条式的连续动态监管。充分发挥相关派出机构对IPO上市主体的情况熟悉、节约成本的优势,加强对IPO上市主体的事中和事后监管,以有效打击IPO造假、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综上所述,由于新股发行制度的新变化,使得IPO审计环境、审计主体及审计对象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大增加了IPO注册制下的审计风险。首先从我国证监会工作内容的调整出发,证券法及相关法律必须做出补充和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责任主体。其次,中介机构责任的加大,尤其是会计师事务所面对新制度下审计对象及审计要求的新变化,对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的防御监督体系,以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李文华.中国式注册制下的信息披露监管问题探析[J].西南金融,2015,(03).

[2] .贺玮琦,张岩.浅述IPO审计中的风险及防控[J].商业会计,2014,(19).

[3] .张曦.IPO审计风险防范策略探讨[J].审计月刊,2013,(5).

上一篇:小型演播室下一篇:护士排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