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教学

2024-06-05

科研教学(精选十篇)

科研教学 篇1

(一) 通过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心得体会, 将实践知识引入课堂教学

在科学研究中, 通过所掌握的天然药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巧启迪教师自身, 寻找心中有把握的相关科研课题立项选题;对已选定的科研课题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验设计, 对拟定的实施路线所牵涉到的有关技术进行科学论证;对已拟定实施路线、方法按研究的目的开展实验。将在实验中获得的实践知识和成果结合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推理, 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充实书本理论讲授知识, 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材内容一般落后于现代技术的发展, 因此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传授新的现代技术的理论和方法。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同时教师将其科研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引入教学,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识更新。

在相关的课程教学中引入自己多年研究工作中所获得的一些心得体会, 如挥发油成分、皂苷类成分的研究, 便可在课堂教学中既讲述前人和教材中的论述, 也介绍任课教师自己在科研中形成的观点和经验, 这样缩短了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

(二) 在专业前沿研究中潜心调研

天然药物化学专业课教师承担的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有从天然药物中提取分离有效成分到对有效成分进行结构的分析鉴定和含量的测定。在教学中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选择一些有意义科研课题开展研究, 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 并在SCI、核心期刊等刊物上发表。在专业领域开展科研工作不仅使教师自己的视野大大开阔, 知识面有所扩展和延伸, 为搞好课堂教学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 也对学生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给学生建立了一个学习方法与提升专业素质的导向。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目前国内外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研究方面的新技术和方法, 例如文献报道目前采用现代的HPLC-MS、NMR、IR等技术和手段已经从大黄中分离鉴定出136种成分, 这都是天然药物化学工作者取得的成绩;同时还介绍临床上应用的药物在很大比例都是从天然药物中获得的, 特别是近几年来研究的抗肿瘤及抗病毒等方面的药物都是从植物药中经提取分离获得的, 以此向同学们提出希望他们将来能从植物药中研究出更多的新药, 为我国药学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 课堂教学促进科研发展

通过课堂教学, 现场感受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新需求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的不足, 进而加紧更新和扩展;并通过与学生交流, 形成新的灵感, 促进科研向纵深发展;进一步通过指导学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课外) , 形成新的科研选题。如有的同学提出某中药材 (中草药) 在民间的应用效果好, 该药材主含什么成分, 教师可以收集此类信息, 再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和文献查阅, 使在科研选题上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 教学与科研工作并举, 提高实验教学能力与水平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除了应用和论证理论知识外, 还会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 如按实验指导的内容学生进行实验, 但总是有的同学做得不顺利或失败, 得不到预期结果。如果要使学生把实验继续做下去并得到预期结果, 这就需要带教老师在平时的科研工作中积累相应的知识和方法指导学生实验才能达到。实验成功后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 (主要是操作方面) , 其次是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通过这样的带教和互动, 学生才能感觉到颇有收益。这样也才能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出现问题后, 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创新意识。

在有限的课堂实验教学课时内, 教师根据实验内容和学生完成实验情况, 安排组织一些其它的实验内容。如硅胶薄层板的制备, 就是充分利用实验的空间和时间, 在实验技术人员的配合下, 让学生进行硅胶薄层板的制备, 这样不仅使学生按时按质地完成本次实验的内容, 也能让学生学到制板的技术和方法。根据当前从事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研究方面的实际应用和需要, 穿插安排了利用柱色谱分离和纯化所需成分的实验, 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实验的目的, 柱层析的技术要求如装柱、上样、洗脱等过程。这样可以让 (下转第189页) (上接第182页) 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自己动手开展有关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实践教学中, 笔者先后指导了历届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工作, 帮助学生拟定毕业实习专题, 让学生查阅文献, 对专题进行实验设计, 同时大胆让学生进行实验, 让他们能够独立完成。目的是训练学生的综合思考与独立创新的能力。学生要独立完成这项任务, 需要独立地思考, 需要综合运用以前所学习的专业知识, 大量广泛地查阅文献。经常这样训练, 不仅会实现能力的提升, 也会启发教师进一步研究专业课题, 开拓新的思路。同时鼓励和启发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 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精神和意识。因此要指导好学生完成毕业论文, 这需要教师拥有宽厚的知识和技术功底, 这些均来源于开展科研工作的积累。

(五) 科研与教学互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将研究成果用于教学, 并与教学相互推动,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尤其在专业课程中, 如果将科研成果有机地与书本知识相结合来组织课堂教学, 那么课堂纪律有序, 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讲课思路更为开阔, 讲述的内容更为生动, 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的专业素质笔者认为主要是看科研的能力和水平。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就要看学生掌握知识 (理论与实践知识) 的多少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果, 对提高教学质量将产生积极和较大的影响。教学质量提高, 学生的素质就会提升。素质良好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其心态稳、基础好、上手快、能力强, 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六) 教学与科研工作并举, 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

现代的一些创新理论和技术通过教师的科研工作实践去理解和掌握, 有利于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本专业教师如果对天然药物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挥发油感兴趣, 且挥发油成分广泛存在于药用植物中, 则可在研究工作中采用GC-MS/DS等联用技术, 分析和鉴定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成分, 同时再根据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开展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而对药用植物其它成分的研究可借此为思路, 根据前期挥发油研究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 进一步深入研究, 提升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总之, 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开展和提升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很大程度上评价教育质量是与科研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密切相关的, 教育质量的好与差也体现出科研水平的高与低。对于培养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来说, 除了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外, 同时还应当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 这种能力来源于开展科研工作的培养和实践知识的传授。

摘要:作为高等院校的专任教师, 教学与科学研究 (科研) 是必需面对的双重任务。然而, 教学是最主要的任务, 科研是为教学任务服务的。如何很好地完成这双重任务, 实现以科研促教学, 对主讲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专业教师来说, 通过先后承担和参与院级、省级、国家级科研课题和指导学生毕业专题实习, 并结合自身在学院教学与科研的实践, 尝试通过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 将科研工作的成果和体会融入到教学当中。

自然科研教学总结 篇2

小学的自然实验,通常要求分组实验。在做实验时,我要求每个实验小组分工协作,各施其职,群策群力。好的同学作好示范,帮助后进同学。后进同学要虚心学习,努力完成实验任务,我常通过竞赛,评选优秀的实验小组,借此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集体荣誉感。另外,在自然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好奇心重,胆子大,会有不按实验规程操作的现象。因此,我注意教育学生,要遵守纪律,爱护实验器材,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说明违反规程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如:实验失败,损毁器材,造成人员伤亡等。启发学生不乱扔乱放实验器材,实验完成后,要整理好实验器材。这样,学生从小养成爱护公物,做事认真负责的良好品德,为创新作好思想准备。

二、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创新的精神

在自然实验中,我发现个别学生有时操作不认真,观察不仔细,对通过实验获得的知识兴趣不大。他们只热衷抄袭别人的实验成果,不问实验的`过程。为此,我介绍了我国航天.航空科学家,为了祖国的强大,发展我国的航天航空高科技事业,严肃认真地做好每一项实验,准确真实地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往往是废寝忘食,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使学生对科学工作者产生由衷的敬意,自发向科学家学习,人小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创新的习惯

在自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型人才十分重要。因此,我十分注意创造条件,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怎样利用实验现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我提醒学生除要对实验现象产生兴趣外,还要注意发现引起映像变化的原因和条件,认识倒像.虚像.实像等成因,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再如实验认识磁铁的性质,我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发现知识,让学生边讨论,边小结,得出磁铁的各种性质,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提高了学生观察理解,实验操作,分析推理等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创新的习惯。

四、增强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形成勇于探索的创新心理

小学生对一些新鲜的自然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特别强。在小学自然教材中,设置了不省有趣的自然实验。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有趣生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大气压力时,演示了下面的小实验:在一只盛有半杯水的玻璃杯上盖上一块光滑的纸片,按住纸片,倒转杯口,不让水流出。我问学生:“老师松开按纸片的手,纸片会怎样?”在学生充分议论后,我松开按纸的手,这时学生全神贯注地观察现象,并惊奇地发现,纸片并没有掉下来。这时学生处于求知而又不能解的状态,唤起了求知欲,激发了学习兴趣。接着我把一干纸团固定在一只空杯底部,然后杯口向下,垂直插入水桶中,让学生猜:干纸团会湿吗,为什么?

通过实验,学生对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注意力更趋集中,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形成勇于探索的创新心理。 此外,实验中,我还注意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失败的情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找出失败的原因,寻求解决办法,鼓励学生坚持实验,直到成功。 通过以上的研究,收到了以下的成果。

一、有效地增加学生的自然实践直接经验,为学生的创新做好了经验上的准备。

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保持发展了学生好奇好胜,勇于探索的创新心理。

科研教学 篇3

【关键词】词汇教学 5P教学法 情景教学 任务型教学

中学生的英语词汇习得一直是英语教学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在本文中,笔者针对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模块五第一单元的词汇学习部分,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基于情景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提出了“5P”教学法。“5P”教学法融合了情景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之所长,打破了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死记硬背的模式,对提高学生词汇习得的兴趣和词汇习得的效率有很大帮助。

一、理论基础

(一)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一种行为主义的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情景教学法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它深受“语境”这一概念的影响。“语境”这一概念最先由Malinowski 提出,之后由 Firth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概念。“情境”是情景教学法区别于其他教学法的最大特色,它旨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将语言的形式和用法结合起来。和听说法一样,情景教学法吸收了行为主义的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习惯的养成。

(二)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兴起与20世纪80年代,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这种“用语言做事”的教学理论也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任务型教学法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三)“5P”教学法

“5P”教学法是笔者在充分研究课本,查阅文献后总结得出的教学方法。它包括五个方面:人物描述(people describing),图画讲解(pictures),练习(practice),游戏(playing games)以及基于任务的作业(project-based homework)。本课主要是讲的人物性格类的形容词,首先通过描述人物,让学生了解用以描述人物的大部分都是形容词,之后,通过图画讲解的方式,借助幻灯片,生动形象地为学生讲解单词及含义,在学习完单词后,进入到知识的吸收和内化环节,通过做练习和做游戏,让学生们寓“学”于乐。最后通过基于任务的作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五个环节,一气呵成,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描述人物性格的形容词的理解与记忆。

二、具体教学设计

(一)以人物描述(people description)导入

上课铃响之前,笔者在教室播放一段轻音乐来使学生放松。上课后,笔者先和学生们相互问候。之后,笔者在屏幕上用“sensitive”,“kind”,“briliant”,“quiet”等词来描述林黛玉这一人物,并让学生猜猜她是《红楼梦》里的哪个人物。在学生猜中之后,笔者让学生们观察屏幕上罗列的单词,并让他们总结它们的共性。随之,笔者将引出“adjective”这个概念。通过幻灯片,笔者给出形容词的定义。在了解了形容词后,笔者让学生打开课本,从课文中找出描述人性格的形容词,然后与同学分享。导入部分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够帮学生理清概念,而从课文中找词的做法也能让学生再次复习课文。

(二)通过图片(pictures)教导新的单词

笔者在课前制作了幻灯片,在幻灯片上,给每个单词配以相对应的图片。首先,带领学生朗读单词,并理解意思。之后,将图片和单词顺序打乱,让学生合作来完成“连连看”。在词过程中,笔者对他们给以充分的肯定。在学完新词后,笔者在屏幕上显示一组褒义词,让学生回顾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同时,引导他们总结共性,得出它们是褒义词这一结论。之后,笔者给出褒义词的定义。以此方法,教授贬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教授过程完成后,笔者将在屏幕上呈现本课所有描述人的形容词,让学生们合作将其分类。在学生给出答案后,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同时,对于某些难点单词再着重强调下。

(三)通过玩游戏(playing games)来巩固单词

在巩固单词这一环节,笔者设计了四个游戏,分别是:第一,给出图片,要求学生用至少三个词来描述。第二,头脑风暴——编故事。给出两幅图画和所学形容词,让学生来进行口头的故事编写。第三,寻人启示。组织学生两两合作,通过“Have you seen my brother?”

“What’s he like?”“He’s ....”的方式来描述屏幕上出现的三种人。第四,你说我猜。

教师请一位学生背对同学站立,后在投影仪上展示单词,坐着的学生用英文解释意思,让站立的学生猜。每次3分钟,正确率越高,得分越高。在游戏结束后,基于学生的表现,给各组打出成绩,宣布获胜的小组。

(四)通过练习(practice)来强化吸收

在本环节中,笔者给出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描述图片。笔者在屏幕上呈现出四副新的图片,让学生们用今天所学的单词来描述它。 另一个则是完成课本上第七页的词汇填空。学生在汇报答案时,需采用“We get along very well because he is so easy-going. Here, easy-going means... And difficult means... They are antonyms”的形式,借此进一步强化对单词及同义词、反义词等的理解吸收。

(五)基于任务的家庭作业(project-based homework)

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笔者设计了三个家庭作业。内容如下:1.制作一个名片,并将你的性格标记在上面。2.分组合作完成一个问卷调查,看哪种性格最受人喜欢并撰写一篇小的报告。3.思考你想成为哪种人,准备下节课和同学分享。 基于任务的作业,突破了作业的“题海战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问卷的调查和报告的撰写教会了学生团结协作和调查的精神。最后一个问题,则让学生反思自己,从而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结语

英语词汇习得固然枯燥,繁琐,但我们要学会“苦”中作乐,通过“5P”教学法,将词汇教学生动化,游戏化,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游戏的同时,也对所学的知识,不断进行了巩固和强化。然而,笔者提出的教学设计也存在着花费时间过长,游戏过程可能出现混乱等忧虑,还需进一步进行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牛津高中英语模块5[M].译林出版社.2010.

[2]陈香香.任务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教研.2011(8):94-95.

[3]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9):17-20.

研究型教学:教学与科研的双赢 篇4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教学,科研,双赢

在大学里, 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常常被视为一对矛盾, 而由于对教师评价又往往偏重于科研, 强调课题经费和论文的发表;另一方面, 对教学的评价却没有好的硬指标, 在教学上投入精力多少无法立即显示出来。这样的情况便使得教师更愿意把精力放到科研上, 尤其当教学与科研在时间上产生冲突时, 往往牺牲教学、马虎教学, 甚至出现教授不愿意承担本科教学的状况。

教学与科研一定是互相冲突吗?两者有没有协调的可能?协调的最佳途径是什么?我们选择了全国8所一流研究型大学的60名教授和14名教学管理者 (一般也是教授、博导) , 进行结构式访谈, 以了解这些教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这8所研究型大学分别位于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兰州, 教授涵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理学、工学各个学科。

一、教学与科研:彼此冲突又相互促进

教授们认为, 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时间上:“科研需要精力、需要时间, 教学也需要精力、需要时间。但是, 一个学者的精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当科研压力很大、任务很紧的时候 (如有的教授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且必须在两三年完成) , 矛盾就会很突出;此外, 由于教育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 教授的教学任务也很多很杂, 既要承担本科教学, 也要承担大量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和培养任务, 往往是顾了这边顾不了那边, 正如有一位教授所言:“就感觉时间不够用。像我们带博士、硕士、MBA, 带的太多, 有点顾不过来。”

但另一方面, 从内容上说, 或者从本质上说, 教授们又一致认同, 教学与科研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科研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教授们认为, “一个从来不做科研的教授, 那教学是绝对做不好的。”“教学要上档次确实要有科研依托。”首先, 科研为教学内容提供知识源泉。教师要教好学生, 必须有雄厚的知识基础, 科研的积累能提供这种知识基础;科研还能让教师了解知识发展与创新的动态。所以, 有科研背景的老师, 才能了解学科前沿, 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科研是教学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机制”。其次, 科研使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做过科研的老师“对自己的学科理解得特别深”, 懂得科研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 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因而能深入浅出地教学。如某教授的亲身体会:“我自身是基础课老师, 没有搞科研之前, 我确实是书本上写什么就讲什么, 但是自从搞了科研, 十几二十年下来, 自己都感觉上课要生动得多了, 有开拓的地方, 你就有发挥的资本, 我觉得这两个不应该对立。”

教学能更好地促进科学研究。首先, 教学提供科研的宽厚基础。教授们认为, 承担本科教学后,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自己给自己设了一个门槛, 设了一个动力, 你必须逼着自己去学东西, 逼着自己看很多很多新东西”。这些知识可能是非常基础的, 或者说看起来与自己的科研关系不大的, 但“现在的学科的一个基本走向是交融”, 它可以“使你对这种基础概念的理解不断地加深”, “会让我们自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系统, 能够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去理解这些问题”, 因而为自己的科研提供了宽厚的知识基础, 使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开阔一点”。其次, 教学引发科研的灵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 往往会产生一些科研的灵感, 这些灵感有的来自于学生的提问, 有的则来自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悟, “可能学生提的是一些比较粗的问题, 但是你仔细去想一想的话, 真的可能是很好的科研问题。”

“教”、“研”相长。教授们认为, 科研和教学之间相互促进的作用, 比矛盾要大得多。“没有一定的科研基础, 他肯定讲不好”;“大凡讲得好的人写得也好, 写得不好的他讲的也不好, ‘教’跟‘研’相长”;好的教学不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告诉大家什么”, 而是师生间的一种“合作”, 是教与学的“良性循环”;“科研方向的开辟、教学内容的更新、新的教学方向和课程的开设, 以及教育的更新, 这些互补起来。”一个好的教授的“科研、教学应该融为一体的,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呢, 能够最快地把他的科研成果带入教育, 带入整个人才培养的活动中。反过来, 这个也是促进他自己科研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二、研究型教学:教学与科研的双赢

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是能够互相促进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教学都能有这种效果, 只有研究性教学才是促进这两者相长的最佳教学方式。研究型教学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 1998年美国博耶报告《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 明确提出把研究型教学作为本科教学的要求;我国随着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也在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那么, 何谓研究性教学?总结教授们的观点是:第一, 要把科研的思路带进课堂;第二, 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带进课堂;第三, 在教学方法上, 常常采用讨论的方法, 注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 还鼓励学生把自己讨论、研究的东西整理成论文发表;第四, 关键的是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我希望给予的是精神”。总之, 借用一位全国名师的话是:“要把研究所需要的很多很多元素, 都融到教学里面去。”

运用研究型教学, 除了能达到上文所说的“教”、“研”相长以外, 教授们认为, 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还体现在: 研究型教学利于科研。研究型教学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来说, 都更接近于教师的科研, 例如很多研究的灵感、火花都可能来自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中, “学生提的问题促使我们思考, 或者我们自己没办法解决的问题, 那我们告诉自己的学生去思考。”有些教授还在授课过程中找到了研究课题, 并利用教学来促进科研。 研究型教学促进教学。研究型教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教学。首先, 研究型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科研意识与能力。教授们把自己的科研课题带进课堂, 讲述自己的科研思路与体会, 或介绍一些科研上的前沿信息, 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意识;而以研究问题形式组成的学习小组, 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调研等过程的学习, 则可以很好地训练科研能力。其次, 研究型教学由于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教学方法的互动性, 会引起学生更多兴趣和更高的参与率。

三、研究型教学的组织形式

如何开展研究型教学?总结教授们的观点如下。

1.组成研究型学习小组

由于教育规模的扩张, 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班级规模都偏大, 一个班常常有一百多个人。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教授认为开展研究型教学存在困难, “所以现在上课最多能够做到启发式的, 你要真正能够展开深入的讨论必须是要小班, 但是现在客观条件肯定做不到。我们现在一个人承担两个大班, 基本上一个大班是120-150人, 所以你根本没有办法去开展这样的工作。”但也有教授在大班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 再组成小的研究型学习小组, 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型教学。下面是一些教授的做法。

教授之一:在百人大班的基础课教学中, 再生出一门只有十个人左右的小班, “这十个人实际上是我的一百个人的一个子集”。大课上讲的是比较基础的东西, 小课则是研讨性的专题课。由于这十个人对这门课特别有兴趣, 愿意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探讨, 所以教授讲授的是前沿一点的专题。该教授认为, 不要求学生一定完全懂, 但希望告诉他们存在这样一个领域, 在这个领域做研究的话, 大概需要做一些什么样的东西, “我希望给予的是精神”, 希望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具体形式是教师自己先讲两个专题, 然后给出一些问题 (有的选题都是从国外一流大学的同行那里获得的, 很前沿) , 让学生做。学生两个人或者三个人一组, 去查一些资料, 然后一起讨论, 并且做汇报。类似的做法被不少教授采用, 他们还鼓励学生把自己讨论、研究的东西整理成论文发表。

教授之二:把课程变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 如每周讲两个小时, 剩下的两个小时由助教和老师带着学生利用课后和业余的时间开讨论课, 讨论更深层次的问题。

教授之三:在三四年级的学生中组成小班讨论, 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讨论班围绕某一个方向, 进行研究型学习。一个班大概有6~8个人。一般是老师选定方向,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报名;如果学生自己有方向也可以。小组的学生就某些问题读书或写一些论文, 然后学生报告, 老师作指点, 最后形成论文。

2.开设一些特别的研究型课程

新生研讨课。一些学校在大一年级开设新生研讨课, 并且让知名教授去授课, 讲授教授自己的科研及研究的经历与体会。如一位教授谈了他们的设想: “我们在想, 从一年级开始, 就给学生们开专题讲座, 让他们一进门就知道做研究, 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的积累。你要做研究, 你要去找知识。这打算从今年新生入学开始, 这是可以把研究和单纯的本科教学结合起来。到了二年级, 我们希望老师定期地开一些讲座, 把一些科研的前沿问题 (介绍给学生) 。”

另一名教授则谈了他上新生研讨课的体会: “新生研讨课, 我基本上讲的都是我自己课题的内容, 就是跟他们一开始讨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 比如说, 那个生命物质DNA, 为什么两个核糖中间要有一根链连起来的。我们知道是磷酸二酯键, 我们就讨论为什么是它, 不是别的。就讨论这个, 从各种角度讨论, 其实这是一个已经有答案的问题。八几年在SCIENCE上就已经出过这么一篇论文了, 我们就装着不知道, 学生看不到这个文献, 我们讨论, 讨论完了以后, 学生讲学生的观点, 完了我把这篇文章拿出来, 人家是这个观点。他们说, 噢, 噢, 从这几个方面, 我怎么没想到有这几个角度可以想。他们可能又想出新的角度来了。”

暑期课题研究课。还有学校利用暑假为学生开设小班化的课题研究课。如一名教授从1985年的暑假开始, 就主动开设这种课, 至2006年暑假, 一共开了10届。这是本科生的一个创新型课, 学生自愿报名, 由教师负责指导, 院系提供学习的场所。学习时间20多天, 主要任务是科研培训, 学习做研究, 每一届最后都出一本学生的学术论文集。下面是这位教授的体会:

“这个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经过这种科学研究的培训之后, 这些同学到了研究生阶段后的能力明显比别的同学要强, 有些老师甚至评价说, 上过这个课的同学, 他的精神面貌都和别的同学不一样, 明显地感到懂事, 能力、为人方面都明显的有长进。同学也说这课对他们影响特别大, 终身受益。这个课时间是20来天, 跟他们朝夕相处, 每人要完成一个学术研究的课题, 写一篇论文, 有的同学第一次在这个课上写论文。这个课叫课题研究课, 是本科生一个创新型的课, 从新时期以来, 我们一旦开出这个课以后, 我们再也没有放弃它。同学们的热情比较高, 往往提前几个月就问, 下面一个暑假还开不开啊。本科生这个学习热情的确很高, 如果我们的教授们能好好地带一带, 他们很快就能脱颖而出的。”

3.让本科生参与研究梯队

让本科生直接参与到教授的研究梯队, 让他们在参与研究中学习, 也是一种研究型教学形式。如一位全国名师就组成了一支由博士、硕士、本科生都参与的研究梯队, 本科生在这个梯队中学会研究, 另一方面他们对教授的科研也是一种促进:“能够把博士、硕士、本科生很好地融为一体的话, 我觉得这个对研究的促进要比一个人单打独斗强得多”。另外, 让本科学生参与到研究中来, 参与到知识的生产和创造中来, 对社会也是一种贡献。所以该教授认为, 要改变对学生的看法, 学生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消费性的学习, 而可以成为一种产出性的学习。

“从知识的生产来看,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消费知识, 如果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消费着社会的财富的话, 他付钱, 他上学, 而这种学习过程中一点都没有给社会的回报, 我觉得这是非常浪费的一件事。像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 有多少学生啊, 尤其大学生, 如果让他们的学习本身不仅是消费, 而且是一种创造, 特别是知识的生产与创造, 加入这个链条、这个环节以后, 我觉得会增加不少财富。”“变消费性学习为产出性学习。”

四、研究型教学的困难及应注意的问题

1.应注意的问题

保证基础, 适度进行。有教授认为, 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打基础, 创新需要基础, “当他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 你让他提创新, 要搞什么东西, 我觉得是不现实的。”“本科生大部分还是以学习知识为主。”所以, 在进行研究型教学时, 要适度, 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且, 教授做的科研一般很专深, 或者说涉及的领域很窄, 故必须在宽厚的基础上适度向专、深发展。其次, 教授在课堂上介绍的科研要与课程相关, “ (如果) 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来介绍自己的研究而和课程内容又没有太直接的关系的话, 可能就不好了。”

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对象, 注重教学方法。教授们认为, 研究型教学一定要考虑到学科的内容,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一位教授的体会是, 一定要将科研问题、科研成果拿到课堂上, 但是内容要千挑万拣:“并不是所有的科研问题、科研成果都适合带入课堂, 你要进行一些挑选。挑, 实际上是很难的, 你要考虑到本科生的知识背景、能力, 还有他的兴趣, 有时候我们研究的很多问题过于专、深, 过于枯燥, 你要研究很有价值, 但是很枯燥, 你拿到课堂上有的会没有效果, 或者是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 学生们会理解不了, 所以你可以适当地找一些有趣的问题或者我们做出来的问题。”

另一位教授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不同课程的不同阶段, 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以他所教授的有机化学课为例, 这是一门一年的课程, 教授第一学期以讲授为主, 但是这种讲授并不是灌输式的, 而是研究型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个人认为, 这批学生 (因为) 高考有一点畸形。为什么?就是背结论背得太多, 中间的过程, 为什么是这样子, 他不太考虑。所以我第一学期一定要讲。”“讲什么, 结论我都不再讲了, 我就讲为什么。”“我就讲为什么是这样, 给他们一个思路和方法, 带他们一下, 所以这是第一个学期。”第二学期则增加讨论的内容, “在一起研讨, 讨论, 它能把人的潜能激发出来。”

关注科研方法与思维的训练。研究型教学不仅仅是把教授的科研成果带进课堂, 更关键的是研究方法与思维的训练。一位教授谈了他个人的体会:

“我有这个体会, (以前) 我写了一篇文章, 然后在上课的时候, 那时候我还是班主任, 我让我们的学生听, 他们根本没法理解。”“但是后来我体会到, 你做过研究之后, 你可以把你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这些东西放进去;分析问题, 怎么搞研究,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后如何去思考, 如何去解决, 如何来进行验证, 就把学习变成研究性的学习。所以, 我们现在感觉, 研究性教学, 首先要研究性地教, 才能引导研究性地学, 这就是说老师教书, 不是简单地像教书匠一样地把书上的东西贩给学生。”

2.研究型教学的困难与限制

班级规模过大。虽然一些教授将大的班级分为小的研究小组, 开展研究型教学, 但这意味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与人力, 而且惠及面常常只有少数学生。所以, 仍有不少教授认为, 现在本科教学班级规模过大, 不宜开展研究性教学:“每次都像讲座一样”, “很难讲得深”, “讨论性的课程比较难开展”。

课程内容滞后。有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学科的发展, 这使得研究型教学非常困难。如据某大学教授介绍的计算机教学, 他说我们现在用的计算机, 无论是笔记本还是台式机, CPU都是32位字长的, 而从2004年开始, 国际上已经推出了64位字长, 但是我们大学教材上讲的还是16位字长的。用这么落后的教材, 要想进行研究型教学, 把科研成果带到课堂上来非常困难。但如果要改成新的教学内容 (32位) , 又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教师评价体系的限制。有些教授提到, 开展研究型教学还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 如课时限制、工作量限制等;最关键的是, 开展研究型教学比传统的教学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但这样的付出得不到现有体制的承认, 这使得教授积极性不高。一位教授坦白地道出了众多教师的心声:

“原因有两条, 一是课时的限制, 我有这么多内容要讲, 如果为了一个问题在那纠缠不清, 那我教学任务就完成不了。第二, 启发性教育非常耗费时间, 我同时带研究生的课程, 叫高等传热学, 在这门课上, 我尝试过让他们几个人合作做一个课题, 给你两个月时间, 然后来答辩, 再请些老师来打分。效果很好, 但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应该说我们看得更远一点, 对学生是有好处的, 但是还是回到刚才那个问题, 你做了这么多东西, 没人觉得 (它的意义) 。”“不是说我们要追求回报, 我都是教授了, 但我觉得人要有种被承认的感觉, 我不在乎你给我多少钱, 但你要反映出来。”“你花了好多时间都没有得到承认, 积极性就没有了。”

也正因为如此, 前文我们介绍一名教授多年来为本科生主动开设的暑期课题研究课, 效果虽好, 但20年来只由他一个人带着一个助手 (这名助手还是他的学生, 现留校学生处工作) 承担, 其他能这样投入本科教学的老师并不多。这位教授说:“我从85年暑假开始, 一直坚持把暑期课题研究课开下来, 开到现在为止, 开到今年暑假为止, 一共开了10届。我一个人开了10届啊, 耗费掉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非常希望有更多的教授投入到这件事来, “这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我希望一个系, 至少有20名教师能投入到这份工作当中来, 不一定要求一年里20名教授都开, 一年由一名教授开, 另一年由另一名教授开, 如果说一个教师能开10届的话, 那么20个教师可把这个课开200年。”

由此可见, 研究型教学虽然能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双赢, 但要鼓励更多的老师进行研究型教学, 还需要一些条件。这里除了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外, 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最为重要, 一定要使教师在教学中的投入与付出得到承认。

科研教学工作总结 篇5

医院坚持科技兴院战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医务人员开展科研工作,对科研项目给予相应的配套支持,注重应用研究,积极争取并承担各级科研计划项目,以提高医院的科研学术水平,促进医院科技进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2012年,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励11项,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临床应用。以自制制剂(河车升血胶囊、脑清舒胶囊、消肿祛痛胶囊、二至调经颗粒等)研究为主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中医临床疗效。另外,在国家级正式刊物发表论文93(84)篇、专著141(47)部。

为全面落实有关院校的教学任务,医院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投入力度,充实教学师资、完善设备配套,通过完善教学管理措施,确保了教学管理的规范,医院为济宁医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承担着济宁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生的临床教学任务。

科研教学 篇6

[关键词]整合优化项目多维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62

新的教学理念的提出、新的教学手段的使用、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促使物理教学的组织结构、方式方法、教学策略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期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协调发展实践、创新及终身学习等能力。

但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的知识点已完全掌握,常规解题应试也很好,但在同一知识点的应用中,只要改变了物理情境,学生就会感到无从入手;或是在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时,缺乏动手实践能力而无所适从。如,学生学习了电路基础知识后,对一些常见器件组成的并联、串联电路掌握得很好,解题也得心应手。但是,当真正面对家庭中的简单电路故障时,却对电路检查没有信心、无从下手。这种只注重智力发展、而不协调发展应用实践能力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时常显现,这种理论与实践应用间的差距,没有体现物理是自然科学的特点,歪曲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同时也很难适应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要求。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既要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在规定的有限教学时间内,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学生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策略的优化。

一、优化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1.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可以这样说,我们遇到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问题的答案以及所需的资料。利用互联网提供的资源进行加工整合和优化,已成为物理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组成部分,也为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效果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它能提供清晰的文本、精彩的图片、视频、动画,为物理教学再现和创设物理情境,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知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整合利用网络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获得有效的认知,也为教学效率、学习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有效途径。

2.网络资源的利用可实现差异化教和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可以通过观察和反馈,适当调整教学计划、进度和要求,以尽可能通过堂课教学促使学生学习进步,但对不同学生而言,由于基础、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课堂学习效果差距较大。有的学生早已游刃有余,而有的学生还是一知半解。虽然教师可通过课后单独补习等形式进行补差,但毕竟是杯水车薪、事倍功半。

互联网提供的丰富课程资源,为我们开辟了崭新的教学途径。

(1)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提前学习。一部分跟不上学习进度、达不到学习要求的学生,往往是认知经验的差异、分析理解能力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并不是他们学不好,只是学习的速度、节奏不能与课堂教学同步。这时,教师应适时提前提供一些学习材料(如情景视频、微课等),使这部分学生提前认知情境、搭建认知的平台,为课堂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如在研究惯性问题前,预习作业就是要求学生从网上寻找一些因惯性而发生在身边的现象,或亲自做一些利用惯性的游戏、小实验等,增强学生的体会,为学习和解释惯性现象积累丰富的素材。

(2)利用网络资源“强筋健骨”。一堂课下来,总有部分学生是一知半解的,若不及时补救,日积月累,后果可想而知;而有的学生则已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想继续深入探究,却由于课时等原因无法及时满足他们探究的欲望。针对以上两种情况,可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的优势,教师可将课堂实录、微课视频、知识体系脉络图等提供给这部分学生,根据学生自身需要选学,帮助他们查漏补缺,为后续学习搭建扎实稳健的平台。如学生在学习了光的折射现象后,基本掌握了光的折射规律,能简单理解和解释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一些物理现象(如水中筷子向上弯折)。但有的学生可能只记住了结论,而不能及时理解形成现象的原理;而有的学生,则已完全理解形成原理,想深入探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折射时形成的现象,如光纤通信(全反射)等现象和原理。应对不同的学习需求,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适时提供复习巩固类、拓展提高类、实践应用类的网络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巩固和提高的需求。

丰富多元的网络资源满足了差异化教与学的需要,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策略,实施零起点教学

“零起点教学”也称之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不拔高教学要求,不争抢教学进度,不加大教学难度,不忽视学生差异,不扼杀学生兴趣,促进每个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尽管物理是从八年级开始开设的一门课程,但是要看到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走进课堂,现代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渠道。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科学常识,形成了一些物理现象的前概念。所以,我们实施“零起点”教学,不是从零开始的教学,而是基于学生不同学习基础的适切教学,即意在通过我们的教学,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努力缩小不同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的差异。

实施“零起点”教学,就是要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物理学科课程标准,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全面协调、均衡发展,尽力减小学生间的学业和能力差异,不让学生“伤”在起跑线上。所以,零起点教学就是基于课程标准的“差异归零教学”。

三、注重基于“项目”的物理教学

根据杜威的“做中学”教育理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制作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巩固相关知识,提高综能能力。但对初中学生而言,由于某种能力的缺乏,无法或很难开展如小发明、小创造等对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寻找切合初中生学习特点、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而在教师指导下的基于“项目学习”的物理教学就契合了初中生的学习、探究和实践活动特点,为顺利地开展“做中学”提供了有效的教学途径。

基于“项目”的物理教学,是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中应用某原理的实物器材,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制作实物“产品”,让抽象的知识传授和枯燥的技能训练与一个具体的实物或一项具体的任务产生关联,使得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学生通过研究杆秤,来发现杠杆原理,并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来制作一杆属于“自己”的杆秤;又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研究飞机机翼的形状,制作松木飞机,进而认识和理解压强与空气流速的关系;再如,学生通过水帘空调的研究和制作,发现液体蒸发吸热现象及应用,等等。

通过项目学习,学生不仅能更透彻理解物理原理,提升知识的巩固度,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互动、体验、感悟,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注重多角度分析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技能;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提升,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有利于学生采用不同记忆方法和探究方式,研究、理解、识记当前的学习对象。加强知识间的横向、纵向联系,构建立体的、多维的知识网络。

例如:在探究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规律的记忆成为许多学生的难题,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还是没有记住,或记错。这时,就要要求学生运用规律记忆、图像记忆等方法,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记忆。具体可通过以下表格和图像,帮助学生理解成像原理,并可多角度推理验证。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注重多角度、多方法分析问题,能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度,增强信心,促使学生分析、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要适应信息化时代需求,更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和谐发展。

科研教学 篇7

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研究中的经典话题, 也是争议不断的难题。如果从德国的洪堡和英国的纽曼算起, 这种争论已持续了两百多年, 并且学术界对此争论的热情不减。据不完全统计, 2001~2011年这10年间, 我国学术界关于“科研与教学关系”的研究论文超过500篇。与大学中科研与教学关系研究的丰硕成果相比, 中小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研究不多, 国内“教育科研方法”之类的著作和一些论文虽也论及了中小学科研对教学的影响, 但很少涉及中小学科研与教学相互作用关系的讨论。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的搜索所得, 仅有史林波、章晓炀等老师关于“中小学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研究”, 而该研究也主要是个案研究, 从理论上说明中小学科研与教学相互作用关系的论文极少。

教育部制定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都在“反思与发展”这一主题中给教师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即教师要“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 不断进行反思, 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 进行探索和研究”[1]。这实际上是以专业标准的形式确立了“研究”在教师角色中的地位。但是, 在中小学, 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是中小学的主要任务, 科研则是不务正业;有的教师则热衷于脱离教学实际的科研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有的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犹如“鱼与熊掌”, 不可兼得。对教学极其狭隘的理解和对中小学科研实质的误解遮蔽了中小学科研与教学的真正关系。我们认为, 科研作用于教学而形成了“学术的教学”, 教学反作用于科研则产生了“教学的学术”, “学术的教学”和“教学的学术”是理解中小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基本视角。

二、学术的教学———科研对教学的影响

学生、教学内容 (课程) 和教师被视为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 亦是我们分析科研对教学影响的基本框架。从学生的视角看, 科研通过促进中小学教学的创新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教学内容上讲, 科研是中小学课程开发的基础性条件;从教师的角度看, 科研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性的集中体现。科研所造就的是“学术的教学”, 具体来说就是造就更有学术气息的课堂教学、更有学术含量的课程资源以及更具学术声誉的教师地位, 下面分别阐述这三个方面的基本含义。

1. 科研通过教学创新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科研意味着知识创新或者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对于中小学来说, 科研的任务既包括教育理论的创新, 也包括对已有知识的创造性应用, 具体是指教师运用各种科学知识 (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尤其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来改善教育教学工作, 促进教学创新, 从而实现“有智慧地从事‘教育实践’”[2]。以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广泛阅读、深入反思为主要特征的科研不仅能使教师更好地选择、组织和传授教学内容, 还能选择、运用更好的教学方法, 甚至创造出更具适切性的教学模式, 从而让教学变为创造性教学, 并通过创造性教学来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例如, 特级教师、全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深入的思考和持续的教学实验, 总结出了情景教育的理论与模式, 该模式以学生为本, 为儿童发展拓宽了思维空间、想象空间与活动空间, 在发展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这种以科研改善教学、进而促进学生发展的思路是科研影响学生发展的基本路径。

2. 科研有利于教师的课程开发

虽然中小学的课程开发远不及大学那样突出, 但课程开发对于中小学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一, 不少中小学意识到自主开发适合本校学科教学的课程资源之重要性, 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 长期以来缺乏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 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民族地区学校输送的大量课程资源由于教育文化环境和教育实践主体的差异, 使得优质的“东部资源”难以适应西部民族地区的教学实际, 因此, 东部资源的本土化改造和本土资源的开发成为很多学校亟待解决的难题。第二, 很多中小学将民俗民间文化或少数民族文化带进了课堂, 学生通过学习地方民俗或民族文化课程, 了解丰富的民俗或民族传统文化资源, 认识自己赖以生活并维系自己生命之根的乡土文化, 从而增进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并以此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第三, 课程的概念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学科目以及内容这一显性的层面, 而扩展到隐性课程, 即“并不见诸于教学计划, 亦不一定与学科相联系, 且非直接由教师所传授, 而是学生通过学校文化的其他部分所学习的内容”[3]。这三个方面的实现都需要强有力的课程开发能力, 然而, 只有科研水平高的教师才更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 也正是科研水平高的学校才可能编写和开发出高水平的学科课程资源、乡土课程和隐性课程。

3. 科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性长期以来备受非议, 从教师资格证与医师资格证、律师资格证的获取难度就可见一斑。皮亚杰早在1965年出版的名著《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就指出:“跟以上这些情况相对比 (与律师、医师、工程师和大学教师的专业性相比, 引者注) , 中小学教师就缺少这种可资比较的学术声誉。”[4]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传统的制度已使得教师“根本不知道有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可能。”[4]为什么科研能成为提高中小学教师学术声誉的重要途径呢?中小学科研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系统化反思过程, 其结果不仅产生了改善实践的研究成果, 而且让教师自觉地从“经验型”走向“经验—理论型”, 进而走向“学者型”, 从“教书匠”走向“专家型教师”, 进而成长为“教育家”。这一变化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地位和学术声誉提升的过程, 而科研正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催化剂。为何中外许多教育家如杨贤江、陶行知、陈鹤琴、晏阳初、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福禄倍尔、第惠多斯等都是出现在中小学?其根本的原因是中小学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开展实践性教学研究和教学实验, 而在实验和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教育理论的教师自然就成为了教育家。可以说, 科研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乃至成长为教育家的基本条件。

三、教学的学术———教学对科研的作用

相比起来, 人们更容易想到也更容易理解科研对教学的影响。事实上, 根据作用与反作用的原理, 科研对教学的影响越大, 相应地, 教学对科研的影响也越大。当一所中小学的科研对教学产生实际性的影响和明显的效益时, 其教学对科研的实质性影响也愈明显。中小学教学能对科研产生哪些影响呢?

1. 优秀的教学就是教师的实践教育学

国际著名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育学本身就是优秀的教学”[5], 反过来能说优秀的教学就是教育学吗?答案是肯定的。优秀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教师的实践教育学, 不仅如此, 它还是有生命力的理论教育学之源头。一般来说, 优秀的教学至少包括优秀的教学思想、优秀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方面, 而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本身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需要专门学习和钻研, 至于要在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就更非易事了, 不但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探索, 还必须进行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修正。优秀的教学就是一项艰苦的研究, 是具有一定理论意识的教师用反思的眼光去审视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和形形色色的教育理论, 进而使其教育实践上升为实践理论的过程, 至少, 其结果所构建的就是教师自身的实践教育学, 如果再前进一步, 所构建的可能就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学。教师通过优秀的教学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实践教育学, 从而在教学及其反思中实现了科研的价值。

2. 课程开发是一项特殊的科研

课程开发使教师不仅是现有课程的执行者和消费者, 而且还是现有课程内容的反思者和修订者以及新课程的设计者和生产者。教师一方面要修订现有课程内容, 一方面还要设计新课程的目标体系、确立课程内容及其逻辑联系、编写课程教材、实施、修订和完善课程等, 再加上校本课程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使命, 使得课程开发成为一项严肃的、复杂的、具有创新意义的“知识工程”。以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为例, 就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和情境模式”[6], 教师选择哪一种模式来进行课程开发呢?根据什么理念和依据来选择呢?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少数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模式选择上会有差异吗?隐性课程的开发有什么模式可遵循吗?……对这些问题的询问和解答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 而且是面向实践的、深度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课程开发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部分, 其核心的成分是科研, 一方面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 学生是科研的源泉和动力

教师的教育学不能从抽象的理论论文或分析系统中去寻找, 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与学生交往的生活世界去寻找, 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情境中去寻找, 去倾听, 去交往, 去关心, 去反思。在这个意义上说, “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5]。学生是教育学的源泉, 学生的成长是教师科研的动力。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好奇心最强烈的时候, 教师常常可以在学生的好奇心中产生新的灵感, 形成新的课题, 尤其, 当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质疑、追问的时候, 不仅可以深化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有时还可以提出新的问题, 甚至是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教育学问题。一方面, 教师越是能创造出活跃而自由的课堂氛围, 就越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也越能从学生那里获得灵感;另一方面, 教师也要意识到与学生之间同样可以进行点燃智慧、启迪心智的对话。在真正的哲学或科学讨论中, 学生照样可以发言, 而且很可能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甚至可以弥补教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认知困境。

四、中小学科研与教学和谐共生的条件

“学术的教学”与“教学的学术”把科研与教学完美地统一起来, 为此, 我们似乎可以很轻松地说中小学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双向互动的关系。其实, 这种关系并不是直接的, 其中介是教师与学生的学习, 这种关系也不是自然生成的, 而需要一定的条件。从大的观念环境看, 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观念已经得到了许多中小学教师的认同, 有的学校还把科研兴校 (强校) 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或者办学战略, 这实际上为科研与教学的双向互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是, 如果要真正地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和谐共生, 伦理、意识和机制都是必须的条件。

1. 伦理条件

教学的最高伦理是对学生的发展负责, 科研的最高伦理是对真理的孜孜追求。中小学科研所探索的恰恰是关于学生发展的真理, 因而中小学教师就更容易把教学和科研很好地统一起来。如果说教学是教师的天职, 而科研则是使教师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责的助力器。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师势必会不断探索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方法, 而真正追求真理的教师也势必能探索出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方法, 实现教育教学活动的不断革新。因此, 只有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才可能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和谐共生, 才能把对真理的虔诚与对学生的关爱完美地统一起来。

2. 意识条件

现实中, 许多中小学教师把科研当作高不可攀的事情, 把自己的职责就限定在传递真理的范围内, 而未能意识到自己也可以是真理的追求者, 是教育理论的创造者, 是教育实践的变革者。教师应意识到优秀的教学本身就是实践教育学产生的土壤, 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持续反思以及对新教学方法的不断尝试是教育理论产生的基本条件。教师如何能意识到这一点呢?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广泛地阅读, 一方面深入阅读中外教育史,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和教育理论成果都产生在中小学的史实有利于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另一方面是阅读同时代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史和教育理论创造史, 同时代榜样的力量可以强化自己的研究意识, 激励自己潜心科研。

3. 机制条件

中小学可以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保障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和谐共生。第一, 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科研领导机构, 具体负责教师科研的指导、检查和督促, 从形式上让教师感到科研工作在学校里的重要性;第二, 学校可以制定《面向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教师科研行动计划》, 鼓励教师从事以改善教育教学实践尤其是课堂教学实践为目的的科学研究, 鼓励教师开展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建设符合学校需要的课程教学资源, 并对这些研究给予相应的资金、团队以及时间等方面的支持;第三, 学校可以制定健全的科研成果奖励办法, 对取得教育科研成果的教师进行奖励, 并使其在晋升职称、参加培训等方面具有优先权。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D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27/201112/127836.html.

[2][英]普林.教育研究的哲学.李伟, 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张楚廷.教学论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傅统先, 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1.

[5][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李树英,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科研教学 篇8

一、备课追求“精细+实效”

备课是教师把握教材与课标、整合教学资源、确定教学思路、进行课堂预设的一个重要形式和手段, 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

一是长期坚持“集体备课制度”, 努力在提高集体备课实效上下工夫。每周固定专门时间, 推行“一自备、二交流、三修正、四反思”的备课程序。学期初, 各备课组规划“周教学进度表”进行分工, 明确每一章节的主备人。所有备课要经历“三部曲”后才能走进课堂:第一步, 个人研究教材、琢磨教法;第二步, 组内说课、集备, 主备人编写“教学案”;第三步, 个人根据教学风格、学生特点反思修改教学案。这样充分将集体备课、超周备课落到了实处, 实现优势互补, 集体智慧得以最大限度发挥, 团队合作的精神得以充分发扬。

二是推行实行“师生共用教学案”制度, 把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合二为一。学校统一规范学案的格式、数量, 对教学案的使用提出“六放”要求: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问题的结论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的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在运用教学案上, 教师在备注栏填写双边活动、知识拓展, 学生则进行重点笔记或改错;教师在“课后记”处填写课堂教学反思, 学生则记录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教师所做的教学案、练习题, 都要在班中展览, 让学生学习教师的版面设计、步骤整理和书写等。引导学生自学、思考和探究, 使学生课前对教材有一个初步了解, 发现问题, 完成第一次教学;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完成第二次教学;当堂进行达标测试, 完成第三次教学。

三是修订完善了《泊里中学教师业务检查办法》。学校组织专家组, 依据“周教学进度表”, 通过“自己找、教师提、领导点、互相帮”等方式, 每周展评全体或部分学科教师备课 (师生共用教学案) 情况, 结果以书面形式及时反馈到学科组、个人并纳入教学业务过程考核。发现问题, 制定整改措施, 实行菜单式“挂牌销号”, 努力实现在不断地问题解决中推动更快更好的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探索, 我校已逐步完善了“累积式”“添补式”教案、“通案与个案”“师生共用教学案”等多种实效型备课模式, 逐步建立起了学校各年级各学科的“教案库与课件库”、各学科教师的《优秀教案集》和《优秀课例集》, 为课堂教学和校本教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校本资源。

二、课堂追求“效率+效益”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主阵地。2006年以来, 我校探索实施“且学———且行———且思”校本研训模式, 抓实《泊里中学有效/高效课堂理念与技巧培训手册》《课堂管理的100、66、30个经典细节》进头脑、进课堂系列活动, 引导教师把先进的理念和技巧落实到具体教学行为中去, 重点打造有效课堂方法技巧的行动培训。

一是组织“课堂观察与会诊”活动, 学校成立“名师工作室”, 用已出台的《泊里中学新课改课堂教学应知应会的“一二三四五”》统领课堂教学, 每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观察会诊、经验与问题查摆。让每位教师明确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引领教师自觉开展“针对自己薄弱环节的小专题学习与研究”活动。

二是开展“课堂教学促进月”活动, 每学期组织教师“三轮赛课”并纳入课堂教学考核:每人一堂好课比武———备课组1~2节校级研究课———教研组1~2节校级公开课。本学期进一步完善了《课堂教学评估标准》, 推进学校提出的课堂教学“四、五”策略:每节课设计五个有价值的问题 (情景) ;教师连续讲课不超过五分钟;每堂课留给学生五分钟总结或检测 (自测) 时间;每节课至少五次鼓励性评价。力求把高效课堂的学习内容转化到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当中。

三是有计划地开展“八种课” (推门课;骨干示范课;校内评优课;教学研究课;新教师汇报课;课堂开放日研讨课;复习课;讲评探究课) 的研讨交流活动, 为教师搭建了相互学习交流、切磋技艺的平台。在此基础上, 落实教师每周“三个一”教学反思活动 (每周一课后反思、每周一案例分析、每周一问题或建议) , 抓好课堂教学理念与技巧的落实。

四是着力开展“四个研究”, 推进符合课程改革思想的课堂教学理念的建立与实践。1.研究好教材教法、课程标准, 明确教学任务和目标。重在课标与教材的解读对比分析, 从“单元、教材内容、课程标准、课标具体化、资源补充”等方面突出“课标研究校本化、具体化”。2.研究好信息资料、考试说明, 了解考试新变化和要求。重在分专题解读考试说明、多方搜集资源信息, 突出落实教师“每日一题搜集与反思”活动。3.研究好考试试题、试卷评价, 把握命题趋势。重在学生应试技巧和应试心理的指导, 突出落实教师“每周一法”和学生“每课一练”活动。4.研究好弱科、弱项, 紧紧抓住目标学生和重点学生。突出利用好学校制定的“导师制+共同体”工作手册, 落实好教师“周谈日志”等制度, 努力探讨“全员育人导师制”和“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助推机制。

五是以学校已确定的“导、学、讲、评、练”教学模式基本流程为基础, 定期开展教师业务论坛 (交流) 等活动, 积极探讨符合各学科特点的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六是每学期开展校级“课堂教学标兵、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优秀教研组 (备课组) 、优胜班级”等各项先进的评选活动, 筹建校级“学科名师人才库”并按规定表彰奖励。引领教师人人争当课堂教学的“能手”;人人争当成绩优秀的“高手”;人人争当教学研究的“行家”;人人都争当备课组建设、班级和级部、学校建设的“管家”。

三、作业追求“科学+规范”

作业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我们对作业的设置与批改、评价要求等进行了合理、明确的规定, 努力探讨学生课业“轻负高效”的具体措施。

一是开展以“分层作业设计及研究性作业”的命题研究, 提高检测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坚持:1.利用“导学案”, 加强课前预习指导, 推广作业“前置”。2.以精编练习代替名目繁多的教辅材料, 禁止练习、检测命题“拿来主义”, 反对无序杂乱的“题海战术”。侧重“分层练习、因人练习、能力练习”。3.建立“作业 (试题) 命制、使用和评价”制度, 定期举行“备课组精编习题展评活动”。

二是严格控制作业的质量和数量。学校制定并落实《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规定》《关于作业设置的有关规定》, 突出以下重点:1.作业数量由年级主任审批把关。2.作业内容由备课组集体备课后统一确定, 备课组长把关。练习题、检测题必须标注出题日期及编号, 以及命题教师的姓名, 再到业务校长处开具印刷审批单。3.作业形式以“必做题、选做题和研究性自主式作业”为主, 注重“简题浅题少练、难题怪题慎练、错题盲题多练、考题能力题精练”, 杜绝题海战术和机械重复性抄写作业。4.学校每学期定期、不定期的作业检查将习题质量作为重要内容。并依据《学生作业量调查表》和学生家长的信息反馈, 落实每周一次的《学科作业量学生问卷调查、反馈、整改制度》。

三是作业的批改与评析。作业批改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 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即对学生的练习、学案、试卷等所有作业要逐题批改、全批全改, 不留死角。每次批改要有表述规范的“对话寄语式”点评、激励性评价。具体要求是:每次批改必须有评价、有日期, 如果是学生自批或互批, 必须有学生签名。学生改错必须使用红笔, 或者附纸改错, 而教师要对学生改错情况进行二次批改, 并提倡对学生进行面批。

作业讲评要及时。一要讲评学科知识。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 获得了哪些进步, 具备了什么能力。四点要求:讲思路, 找出问题的突破口;讲捷径、讲技巧;讲典型题、举一反三;讲规律, 形成知识网络。二要讲评作业的书写与格式。通过月展览、评比等方式, 不断反馈和落实学生书写情况, 并定期给予指导。

四是注重对学生课内、课外学习活动的定性评价。“问不出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我们在学生中设立“三本” (预习本、纠错本、典型题本) , 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反思、提升;在班级中设立“疑难问题解答卡”, 让学生把不会的问题写在疑难问题解答卡上, 由教师或同学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将“三本一卡”的建立和使用、“周末或假期访谈学生”情况、“在校与学生沟通辅导情况”等纳入重点工作考评。通过努力, 让学生在思与问中学习、提高, 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检测追求“适度+评析”

教学检测是了解教学状况, 评价、反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以“必要、适度、科学”为原则, 适时进行阶段评价, 找准问题, 分析原因, 改进措施, 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学校修订了《泊里中学考试 (测评) 规程》, 实施了《“学校、学科组、课堂”三级教学质量检测监控、教学质量“分级验收”制度》。一是教师随堂组织的与学、教同步的课堂巩固性检测, 做到“有学必测, 有测必评, 有评必纠、当堂验收、当堂过关”, 落实“堂堂清”。二是学科组教师组织的单元诊断性检测, 重在发现问题, 进行“补偿”, 做到“单元清”。三是学校组织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通过及时分析、反思与矫正, 加强教学管理的跟进指导。在规范考试过程管理的基础上, 学校突出严把“四关”:

一把“进度关”。按学科的教学进度, 适时进行, 及时诊断教学质量。

二把“命题关”。建立命题、审题制度。教导处及时做好单元检测试题的调阅、评价与审批, 确保题目要结构合理、题型灵活、难易适中、分量适宜, 杜绝偏题、怪题, 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程度。

三把“质量分析关”。每次教学诊断都以学科组为单位写出质量分析报告, 分层次开好三个会:一是由级部主任牵头, 全年级任课教师参加的各班级各学科的质量分析会;二是由班主任牵头, 班级任课教师参加的具体到每个学生的班级教导会;三是由备课组长牵头, 同学科的教师参加的学科质量分析会。教导处组织从知识到能力, 从课内到课外, 从教法和学法等方面进行纵横交织的多层次、多方位地分析, 总结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查找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点”, 制定整改计划与措施, 做好跟踪落实。

四把“评价跟进关”。树立为促进学生发展, 改进教学服务而测量的观念。落实教学质量班级、学科组目标管理与评价机制, 对在学校组织的质量检测中从任教学科平均分差、平行班优秀率等方面设立“质量警戒线”, 一旦超过, 即认为发生“教学质量问题事故”。及时调查研究, 分析原因, 制定措施。

五、辅导追求“全员+重点”

1. 学期初以级部为单位全面发动, 以“双向选择”的原则组建师生“结对帮扶体”, 明确双方的职责和要求, 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导育、导学”关系,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导师定期开展以沟通、理解、帮助为特征的个别教育, 从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对帮扶学生进行全程指导。

2. 深入规划并实施好“三三四四”策略:

突出“三大重点”———优秀生、边缘生 (学困生) 和特长生。落实三个层面的“三项措施”———级部、班组:“每周一至两个工作重点, 每周一工作自查与反思、每周一问题分析及建议”;教师:“每日一典型题搜集, 每周一学法指导、每周一教学反思”;学生:“每课一练、每周一测、每月一评”。搞好“四个研究”———研究好教材、课程标准, 明确教学任务和目标;研究好信息资料、考试说明, 了解新变化和考试要求;研究好考试试题、试卷评价, 把握命题趋势和应试技巧;研究好弱科、弱项, 紧紧抓住目标学生和重点学生。坚持实施“四优”策略———思想上优先关心, 生活上优先照顾, 学习上优先辅导, 成绩上优先肯定。经常性指导与辅导, 及时进行正确的诊断性、激励性和导向性评价, 努力使弱科弱项成为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

3. 探索“导师制+学习共同体”的助推机制。

学校编印《泊里中学全员育人导师制+学习共同体工作手册》, 教师人手一册, 明确教师、班级组和学科组的目标和责任, 将“三本一卡”的建立和使用、“周末或假期访谈学生”情况、“在校与学生沟通交流情况”等纳入《师生互动———周记对话》, 力求选准“基准点”、落实“知识点”、突破“重难点”, 促进全体学生整体提升。

科研教学 篇9

一、教学与实践相促进

教学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即教师在传授基础教育的同时,传授给学生能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各种技术和理论知识,并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为学生解开困顿、迷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钻研教材,对知识点不断深化,对重点难点不断简化,有助于理论知识深化,知识面扩展;查找相关资料和文献,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和前沿性,新技术领域的实用性,有助于了解学科的发展,为科研课题和科研方法的选择开拓思路;学生提问并解答过程中,有助于激发科研的灵感。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无论就其本身的逻辑来说,就其哲学基础来,还是就其创造性来说,教师的劳动都不可能不带来研究的因素。”“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力。”

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有利于自身知识领域的扩展,有利于知识的更新,可深化和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通过科研掌握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将这些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使教学内容基础性和先进性相结合,使教学内容多样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化,避免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头昏脑涨。尤其教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内教学中,抽象的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新颖化、立体化,教学启发化,让学生感受到课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和了解最新的科学研究,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随着学科与专业的发展,科研成果更新、补充和调整了学科专业知识,有利于保持专业教育的知识层次和世界科技前沿同步的状况。

二、学习与实践相促进

当代大学生需要系统地掌握有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坚实基础,实践教学环节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探索的问题很感兴趣,遇到问题主动查阅资料,互相探讨,积极想办法,增强学习主动性,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改变“为学而学”的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有助于学生发展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培养创新精神与意识,为日后的创造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中,专业的前沿动态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贴进感,学会从专业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开阔眼界。

因此,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时,接触和掌握了本学科相关的前沿技术,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多门课程有机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课程系统的认识,使专业学习变得主动有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科研素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三、结语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两大职能,教师钻研教材、查阅相关资料与文献等,使教学内容深化和拓展,为科研课题和科研方法的选择开拓思路;科研成果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生动化、有趣化,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实践活动,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锻炼专业技能。因此,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的“教学、科研、实践”教学模式有力地解决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关系问题,使二者协调发展,且实践活动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尧义,庹清云.加强教学科研相结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科研》,2005,3(39-42).

[2]刘云.高校教学和科研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5):138-139.

[3]卜迟武,杨绮云,徐克非,孙智慧.结合科研项目,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270-271.

[4]葛文君.关于高等学校科研促进教学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28(9):1-3.

[5]曲晓波.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89.

[6]黄先祥,仲启媛,谭立龙,张志利.从高等教育本科教学的角度浅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陕西教育,2010,3:69.

[7]杨广礼,王玉玲.论高校教师层面的教学与科研关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62-63.

[8]邱林.浅谈教学科研双肩挑教师在教学中的双赢作用[J].中国建设教育,2007,5:17-18.

科研教学 篇10

1 二维式教学

所谓的二维即是指双语教学与情景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以下简称二维式教学。

1.1 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指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给学生授课的方式[1]。双语教学可有不同的形式, 常见的主要有以下3种:第一种, 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通常使用的语言教学, 这种模式称之为浸入型双语教学;第二种, 是学生刚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言, 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 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第三种, 是指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 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这种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2]。

我校采取的教学形式是第二种, 主要针对《成人护理》《母婴护理》和《儿童护理》展开双语教学, 并以《医学英语》为辅助课程。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迫切需要大量精通两种以上语言的人才。作为一种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手段, 双语教学势在必行。学习掌握精通一门外语 (主要是英语) 能多一种思维方式, 学会从多种角度、不同的观点看问题, 从而提升学生的竞争能力。

1.2 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法是指通过多媒体运用、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实践操作等多种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将认知与感情、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改变学生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被动教育局面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注重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表现和丰富、深刻、具体的时间锻炼, 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情感体验和学习主体作用, 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 提高了教学效果[3]。

2 二维式教学对象

我校护理系2007级专科护理专业 (英语方向) 的学生。

3 二维式教学的实施

3.1 实施基础

在开设《成人护理》课程前, 学生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比如开设了《护理导论》《护理技术》等, 并且在《护理英语》和《大学英语精读》课程中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词汇基础, 这些都是实施二维教学的先决条件。

3.2 实施方法

《成人护理》课程主要分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理论与实践之比为2∶1。 理论课老师的授课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以问题为基础的 (PBL) 教学法等。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材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双语版《成人护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课件采用全英文展示, 授课语言以英语为主, 对于较难理解的发病机制部分可以用汉语辅助教学, 但在护理内容的讲授中必须采用全英文授课。在授课过程中若出现中外护理异同方面, 老师给予区分讲授。课后练习主要提供两个方面的训练, 一部分从国外的美国护士资格考试 (CGFNS) 和美国注册护士证书考试 (NCLEX-RN) 的练习题里选出和所讲单元配套的习题, 另一部分在国内护士资格考试试题中选出一些和单元章节配套的习题翻译成英文后让学生练习。

此种授课方式的优点:学生用第二种语言学习护理课程不但把所需要学的护理内容学会了, 而且专业英语的词汇和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中英结合的教材也有利于学生课下巩固和复习。学生通过练习老师设计的习题后, 不但提高了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 也扩大了词汇量。通过国内护士执业资格习题的练习以及CGFNS和NCLEX-RN习题的练习, 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国内的护理工作又能胜任国外的护理工作。

《成人护理》课程的实训部分主要采取视、听、练的方法进行。教材采用由学校自己编写的《临床护理实践技能》, 内容主要包括外科和内科常用的专科操作。学生先通过视频教材观看正确的操作, 然后分5个人一小组进行各项操作的练习。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训课的授课顺序以便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每个学期有3次情景模拟表演汇报, 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实训内容编写情景剧, 剧情中允许加入基础护理的相关操作。要求剧中必须有3个以上专科操作, 学生提前1周上交剧本 (要求全英文) , 老师对学生剧本进行修改, 主要针对剧情是否与现实接近、整体逻辑是否合理等方面。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训室训练, 然后进行汇报考核。采用自制的情景剧考核标准, 考核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汇报表演时学生用全英文表演。通过此种实训方式, 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得到充分的运用, 亦是一种把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的一种合理化过程。

3.3 师资要求

二维式教学对任课教师的各方面要求较高。首先, 老师应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工作阅历;其次, 老师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以及熟悉国内外护理内容。我校聘用在国内外均有较丰富工作经历的护理人员任教以及把本校护理老师送到国外或有关专业国际护理人才培训机构学习。

4 讨论

4.3 学生评价结果

学生的评价是对教育成果最直接的一种说明。通过自制的调查问卷在所有学生中进行信息反馈, 满意度达到90%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极少数学生原有的英语基础较差, 在英文式教学中学起来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有个别学生自觉性较差, 尤其是情景剧的排练环节, 如果没有较高的自觉性和团队意识, 可以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

4.4 实习反馈

实习是学生进入临床工作的一个过渡阶段, 它既能反映出学生在校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能反映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经过3个月的临床实践, 对2007级护理专科 (英语方向) 的286名学生做了实习信息反馈。通过实习医院的大力配合, 从知识掌握和运用、动手能力向带教老师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以及动手能力的满意度都能达到90%以上。

综上所述, 二维式教学法在培养国际化护理人员的教育中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二维式教学, 学生理论知识加深了, 动手能力提高了。通过双语教学, 学生对国外的护理有了更多的了解。学生通过阅览国外的护理网站、护理书籍, 获得了更多的信息, 从而为以后的就业创造了更多机会。

参考文献

[1]高颖.高级护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尝试[J].护理研究, 2004, 18 (11A) :1968.

[2]张静.急救护理学双语教学的尝试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 :48-4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科研教学】相关文章:

教学科研05-25

教学与科研06-27

教学科研论文04-14

教学科研总结06-27

教学与科研互动05-06

教学科研论文范文05-10

教学科研处范文05-20

教学科研能力总结07-07

教学科研研修总结07-07

教学科研情况范文05-09

上一篇:猪场污染物下一篇:生物化学与有机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