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优化方案

2024-06-19

康复优化方案(精选三篇)

康复优化方案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产科进行产检的18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22~33岁,都没有流产史以及其他严重内分泌疾病。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两组初产妇在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细节优化护理,对每个护理程序进行分层划分与执行,教育内容在整个护理中进行应用,尽量防止程序化护理的产生。另外,不仅要对产妇存在的疑问进行有效的讲解,针对产妇的家庭情况、教育水平、以及兴趣等方面对产妇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讲解,对科学育儿、产后抑郁症等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讲解,将母乳喂养的好处充分的对产妇说明。对于产妇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及时的干预并解决,认真听取产妇的诉说,护理人员也要保证在说话时声音较柔和,促使产妇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也可以采用音乐治疗法,将产妇出现的不良情绪有效的转移,使其保持心情愉悦,从而促使母婴的身心都比较健康。指导产妇在产后要采用科学的饮食方法,多食用一些蛋白质较高的食物,禁止服用辛辣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勤喝汤汁,多吃蔬菜与水果。产后也要注意卫生护理,避免出现产后伤口感染等疾病。

1.3 评价指标:

对初产妇产后的母乳喂养情况以及产后的康复情况进行有效的统计。喂养情况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母乳喂养,一种是人工喂养,对两组初产妇母乳喂养情况进行对比,产后康复情况主要评价标准为产后是否存在伤口感染、子宫内膜炎、乳腺炎等。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技术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初产妇产后的母乳喂养情况的对比:

通过研究表明,观察组的母乳喂养率为81.11%,对照组的母乳喂养率为51.11%,观察组明显高祖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初产妇产后的感染情况:

实验组中有2例产妇患有乳腺炎,对照组中有7例产妇出现伤口感染的现象,有8例患者出现子宫内膜炎,有10例患者出现乳腺炎,观察组患者的感染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产妇在产后的较短时间里身体的每个功能指标都较难恢复在产前的标准,采取有效的护理能够促使产妇产后身体较快的恢复。初产妇因为是第一次生产,在产后护理方面没有经验,通常由于不够了解而出现一定的问题,对自身身体与心理都造成了较严重的伤害。细节优化护理在产妇生产前进行有效的教育,对初产妇进行一些基本性的产后生理方面的知识,同时,在产妇产后的身体恢复时进行耐心的指导,具体包括产妇产后的营养、卫生护理[2]、母乳喂养[3]、以及心理调节等方面的护理,初产妇在产后应该采用科学的饮食方法,多食用一些高蛋白的食物,多吃水果与蔬菜,多喝一些汤。同时,也要加强对产妇产后卫生的护理,避免产妇出现伤口感染、子宫内膜炎等疾病,由于产妇在生产时消耗小朵的体力,导致身体的免疫能力有所下降,部分细菌很容易会对产妇的身体造成影响。产妇在产后的心理也比较敏感,通常会出现抑郁的现象,必须要加强对产后产妇的心理调节。通过采用细节优化护理对初产妇给予一定的帮助与指导,使其有效的调节心理状态,尽快的促使其身体恢复健康。本研究中观察组初产妇在经过细节优化护理后,母乳喂养情况、身体康复情况都得到了明显了改善,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伤口的感染人数、子宫内膜炎与乳腺炎的发生率都明显比对照组低(P均<0.05)。

综上所述细节优化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与康复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使用。

摘要:目的 探究细节优化护理在促进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及康复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中的18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的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细节优化护理。并对初产妇产后的母乳喂养情况以及产后的康复情况进行有效的统计。结果 观察组初产妇母乳喂养率为81.11%,对照组初产妇母乳喂养率为51.1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伤口的感染人数、子宫内膜炎与乳腺炎的发生率都明显比对照组低(P均<0.05)。结论 细节优化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与康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细节优化护理,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春燕.细节优化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康复及抑郁情绪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8):2127-2129.

[2]苏丽萍,杨红霞.舒适护理对初产妇母乳喂养及产后恢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9(8):9-10.

康复优化方案 篇2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文献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居全球慢性病死因的第4 位[1]。 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公布, 至2020年COPD将成为第五大疾病经济负担[2]。 调查发现, 40 岁以上人群COPD患病率达8.2% , 其中女性为5.1% , 男性为12.4%[3]。 药物疗法是COPD的基本治疗措施, 而综合肺康复在COPD非药物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目前, 肺康复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 由于医护人员及COPD患者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综合肺康复方案的制定和效果评价缺乏统一标准。因此, 笔者基于肺康复指南, 对COPD综合肺康复方案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旨在为制定标准化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促进综合肺康复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 使更多的COPD患者受益。

1 COPD综合肺康复的含义

1.1 概念

美国胸科协会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ATS) 对综合肺

康复的最新定义为: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 综合多学科内容, 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制定个体化综合干预方案[4]。 为患者设计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旨在改善其呼吸功能、 减轻疾病症状、 提高日常活动耐力和促进疾病趋于稳定。 综合肺康复方案包括运动疗法、 家庭综合干预、 心理行为干预及效果评价, 运动疗法是其核心内容。

1.2 循证指南

肺康复不仅仅是肺功能的康复, 它是一个整体的康复过程, 包括肺功能康复、 运动能力康复、 心理行为康复以及回归家庭社会的康复等诸多方面。 研究证实[5], 肺康复是促进COPD患者康复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ATS于2007 年主办了肺康复专场, 欧洲呼吸学会 (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ERS) 和ATS指南为肺康复提供科学指导及循证医学证据[3]。2007 年, 美国胸科医生学校 ( American College of Cheast Physicians, ACCP) 和美国心血管肺康复协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AACVPR) 更新了肺康复循证指南, 定义肺康复是对有症状、 日常活动能力下降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采取的多学科综合干预方案, 目的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减轻医疗负担。 ACCP于2007年在97 版指南基础上, 通过回顾近10 年的相关文献, 进行了系统的循证调研, 制定了最新肺康复指南。 新指南将证据强度分为A、 B和C三级: 肢体功能锻炼、 肌肉耐力训练和健康促进综合方案为A级; 健康教育、 无创正压通气为B级; 普通家庭氧疗为C级。 新指南明确指出了肺康复方案的3 个重要特点: 个体化、 多学科及改善患者整体功能。

2 COPD综合肺康复方案

2.1 运动疗法

2007 版肺康复指南再次强调运动锻炼的基础性作用, 运动耐力降低和活动受限是COPD患者的显著临床特征, COPD患者通过运动疗法, 对于减轻呼吸困难、 提高有效呼吸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运动疗法主要从运动方式、 强度、 时间和频率、 运动周期以及运动方法等方面进行计划[6,7]。 运动方式有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 力量训练是通过多次、 多组有节奏的负重练习达到改善肌肉群力量、 耐力和形状的运动方式, 不同的次数、 组数以及负重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主要包括各种循环抗组训练和负重训练[8]; 耐力训练是指在一定强度下, 在相当的时间内 ( 不少于15~20 分钟) 重复同一运动周期的运动, 是一种增强呼吸、心血管功能和改善新陈代谢的锻炼方法, 近20 余年来被广泛用于增进健康及预防慢性病方面, 主要包括快步走、 爬楼梯、 慢跑和骑自行车等, 根据COPD患者不同的心肺功能选择采取相应的运动方式[9]。 心肺运动试验是确定患者运动强度的标准方法, 运动强度的客观指标包括最大摄氧量 (VO2max) 、 代谢当量、 靶心率 (THR) 、 患者疲劳程度及症状等[10,11]。 目前临床多以VO2max和靶心率作为运动强度的重要检测指标: ﹥ 70% VO2max为高强度运动, 50% ~70%VO2max为中等强度运动, ﹤ 50% VO2max为低强度运动。研究证实[12], 高强度与低强度训练均可使COPD患者从中获益。 ATS建议COPD患者运动方案持续8~12 周, 每周2~5次, 每次20~30 分钟, 但重度老年患者因自身耐受情况和依从性较差, 可酌情减轻运动时间和降低运动强度[13,14]。Verrill D等研究证实[15], 持续12 周肺康复训练后, 患者的活动耐力、 呼吸困难情况均得到显著改善。 Troosters T等研究表明[16], 6 个月的肺康复训练所获得的益处可以持续18 个月, 而短于6 个月所获得的效果仅维持12 个月便逐渐消失。 运动方法包括持续运动和间歇运动。 持续运动是指达到靶心率后持续运动至规定的时间, 主要是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 适用于病情稳定、 体质较好的患者[17]; 间歇运动则采用运动-休息-运动的方式, 低强度、 短时间内多次进行, 适用于活动量低、 体质较弱者。 Milo A等调查结果显示, 间歇运动组与持续运动组在增加活动耐力和改善心肺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 但是间歇运动组的患者运动后出现症状少, 更易被患者接受。

2.2 家庭综合干预

目前国外已开展信息自动化反馈系统研究, 将COPD患者居家的生命体征情况、 每日运动锻炼依从情况及患者自身健康状况进行检测, 医护人员通过信息反馈系统及时评估并调整干预措施。 Langer等鼓励患者进行家庭运动计划, 不仅局限于康复机构, 如果在家庭综合计划中遇到困难, 可以向治疗师咨询或在指导课上讨论解决。 进行家庭康复时, 指导患者在体质虚弱 (感冒、 COPD急性加重期或肺部感染) 时暂停运动锻炼, 饭后1 h内不要剧烈运动。 如患者出现呼吸急促、 胸痛等症状时, 立即停止运动。 运动后出现心悸、 恶心和头晕等自觉症状不能缓解时, 应及时就诊。

2.3 心理行为干预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行为干预已成为现代医学模式对医护人员的基本要求, COPD患者由于病程较长、 呼吸困难等因素, 普遍存在焦虑、 抑郁等负性心理情绪, 因此, 医护人员必须加强对患者的关注及心理疏导。 新版肺康复指南对心理行为干预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描述, 干预内容与旧版基本一致。 已有研究表明, 对COPD患者进行早期积极的心理干预, 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进患者康复。

2.4 效果评价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COPD属于全身性疾病, 不仅仅是累及肺脏。 肺功能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存在气流受限,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用力肺活量 (FVC) ×100%<70%, 表明患者存在气流受限并不完全可逆。 然而, 单一的FEV1 检查不能准确地反映COPD患者的全身状态, 因此, 需要一个综合的评价标准。 Celli等研究证实, BMI (体重指数) 、 气流阻塞 (AO) 、 呼吸困难 (D) 和运动能力 (E) 可以更好地体现COPD患者的预后效果, 简称BODE评分系统。 目前这一评分方法被各国学者广泛应用, 并证实是预测患者死亡率、 再入院率及存活率的重要指标。 国内学者研究发现, BODE指标较FEV1 更能全面地评价COPD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3 展望

康复优化方案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9月-2015年9月本院住院分娩的产妇12 070例次,其中阴道分娩7339例次。选取此期间分娩产后12周内出现尿失禁症状,经病史采集、专科体格检查、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排尿日记、尿垫试验、经会阴三维B超检测等综合检测评定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320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5例。观察组轻度112例,中度53例,无重度患者,年龄(23.5±5.3)岁,体质指数(26.5±9.6)kg/m2、新生儿体重(3125.23±439.36)g;对照组轻度128例,中度37例,无重度患者,年龄(24.3±3.8)岁,体质指数(25.9±9.2)kg/m2、新生儿体重(3236.23±389.36)g。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指数、新生儿出生体重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实行。

1.2 入选与剔除标准

(1)入选标准:①符合国际尿控协会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提出的关于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标准:指喷嚏或咳嗽等腹压增高时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外口渗漏,轻度SUI:仅在咳嗽等增加腹压情况下会出现尿失禁;中度SUI:行走、从椅子上站立起来等日常活动下发生尿失禁;重度SUI:站立或休息情况下即会出现尿失禁[5]。②年龄≤40岁。③初产妇,单胎妊娠,阴道分娩。④分娩时孕周37~41周。⑤产后恶露已干净,子宫恢复情况良好。⑥能坚持治疗至疗程结束和按时复诊。⑦患者自愿参与项目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2)剔除标准:①既往有盆底肌肉功能障碍性疾病者及产前患有严重的妊娠并发症;②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心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肿瘤等器质性病变;③阴道炎、盆腔炎及泌尿系感染、结石、尿失禁手术史等;④正在服用影响下尿路控尿功能的药物。

1.3 方法

两组均于产后12周内,恶露干净时开始接受治疗。(1)对照组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具体如下:采用法国PHENIX USB4盆底肌肉康复治疗仪进行盆底功能康复训练,主要为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生物反馈包括膀胱生物反馈、肌肉生物反馈、A3反射及场景反射等。首先选择压力性尿失禁的模式,在患者下腹部及阴道放置电极片及盆底肌肉治疗头,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精确设定电流(0.5~100 m A)和脉宽50~300μs,通过治疗仪产生生物电流,对整个盆底肌群进行治疗,并指导患者按照治疗仪显示器上描记的肌肉收缩波形做持续收缩或放松阴道。一般治疗时间为20~30 min/次,2次/周,8周为1个疗程。(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增加盆底功能康复训练,由本院盆底康复中心的康复师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及Kegel运动配合阴道哑铃(盆底肌肉康复器)实施盆底功能训练的指导。具体方法如下:①对盆底功能障碍的利弊、盆底功能恢复的好处及盆底功能锻炼的方法和作用进行全面的介绍,让患者自愿加入治疗并且积极主动地接受和配合治疗。②每次盆底康复训练结束以后,嘱其返家后继续行Kegel运动配合阴道哑铃锻炼,即采用广州杉山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提供的阴道哑铃,将其置入患者阴道内,让患者同时进行Kegel运动(有意识地收缩尿道、肛门和会阴5~10 s后放松,间隔5~10 s重复上述动作),当患者可以保留10 min以上,在咳嗽、大笑、跑步等情况下仍不脱出后,逐渐增加阴道哑铃质量以增强患者阴道的收缩力,20 min/次,1次/d,8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继续坚持自行Kegel训练。

1.4 观察指标

1.4.1 盆底肌力

盆底肌肉恢复情况可根据盆底肌力评估反映出来,分别在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盆底肌力,参照会阴肌力测试法对盆底肌力进行评估,肌力分级共为6级[6]。0级:用手触摸时手指无法感觉到肌肉的收缩动作;1级:手指能感觉到肌肉轻微收缩,仅能持续1 s和完成1次;2级:用手触摸能明显感觉肌肉收缩,可持续2 s,并能完成2次;3级:肌肉收缩作用能使手指向上或向前运动,作用可持续3 s,可连续3次;4级:肌肉收缩有力,并能抵抗手指的压力,时间可持续4 s,可连续完成4次;5级:肌肉收缩有力,持续对抗手指压力可达5 s或以上,能完成5次以上,肌力≤3级为肌力异常。

1.4.2 尿失禁程度评分

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分四部分,记录尿失禁及其严重程度,对日常生活、性生活和情绪的影响,满分21分。

1.4.3 1 h尿垫试验检测漏尿量

用称重法计算,先称卫生巾或成人尿不湿质量,患者小便后使用卫生巾或者尿不湿。佩戴后于10 min内饮用白开水或矿泉水500 m L,休息30~50 min后行下蹲起立、上下楼、原地跑步、弯腰拾物、冷水吸收及用力咳嗽、大笑等运动,运动后取出再次称重并详细记录。两次重量差值2 g及以下为轻度,大于2 g且小于10 g为中度,大于等于10 g且小于50 g为重度,50 g及以上为极重度尿失禁。

1.4.4 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测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GE-VOLUSON730(经阴道三维容积探头,频率6~10 MHz),患者采用截石位,适当充盈膀胱,首先使用经阴道超声检查患者的子宫及附件的情况,启动三维模式,患者静息状态、张力状态以及缩肛状态下盆膈裂孔情况及耻骨内脏肌厚度。

1.5 疗效判定标准及随访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进行评价和随访。疗效判定标准:治愈:尿失禁症状消失;显效:每天漏尿次数减少至50%以上;无效:尿失禁症状无明显缓解,漏尿次数无明显减少[7]。随访方式:盆底康复治疗中心复诊或康复师电话随访,随访时间:治疗结束后1、3、6、12个月,随访内容:了解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督促患者继续加强盆底肌肉锻炼,必要时接受第二疗程的治疗。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盆底的肌力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肌力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该组肌力达4级以上者比对照组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1 h尿垫试验漏尿量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值明显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尿失禁程度评分比较

利用IC-IQ-SF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尿失禁程度评分进行评估,发现治疗前两组尿失禁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8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尿失禁程度评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治疗前后经会阴三维超声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不同状态下盆隔裂孔前后径、横径、耻骨内脏肌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指标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较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治疗结束3个月后尿失禁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结束3个月后,观察组失访16例,无效1例;对照组失访22例,无效8例。观察组尿失禁治愈率77.18%,对照组治愈率67.83%,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未治愈=显效+无效

3 讨论

产后尿失禁(postpartum urinary incontinence,UI)是指继发于妊娠及分娩的女性尿失禁,发病较高。研究显示:阴道分娩尿失禁的发生率为38.6%,其中压力性尿失禁的比率为30.5%,由于妊娠期间孕妇盆底的神经肌肉及胶原纤维在孕激素的作用下收缩力日渐降低,进而逐渐出现张力性松弛,为胎儿娩出阴道做准备[8,9,10,11]。分娩过程中尤其是第二产程,胎儿头部容易对盆底神经肌肉和纤维产生机械性的压迫和扩张,导致神经肌肉被过度牵拉,肛提肌在巨大的剪切力作用下功能受到严重破坏,超出生理改变所能承受的范围,从而出现真性SUI及阴道脱垂[12,13,14,15,16,17]。

本研究两组患者均接受生物反馈生物电刺激治疗,从1963年法国Caldwell博士首创“电刺激生物反馈”至今,该疗法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张。本研究利用其修复盆底已损伤的神经组织的兴奋性,以激活神经为基础促进了尿道外括约肌的收缩能力,使盆底肌肉的强度和弹性逐步增强,并提高尿道关闭压改善控尿功能。同时通过抑制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加强了膀胱的储尿性能,笔者也证实通过生物反馈生物电刺激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确实得到了有效的改善[18,19,20]。

研究中笔者对观察组患者增加凯格尔运动联合阴道哑铃进行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凯格尔运动以洛杉矶医生阿诺德·凯格尔的名字命名,凯格尔运动的目的是加强训练以耻尾肌为主的盆腔底部肌肉,促进尿道和肛门括约肌的功能,防止尿失禁和大便失禁。并在凯格尔运动过程中逐渐增加阴道哑铃重量以增强患者阴道的收缩力,让患者有意识地、节律性地收缩尿道、阴道及肛门的组织,使肌肉得以锻炼,改善盆底肌肉组织的供血,提高肌纤维肌力。结果显示,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1 h尿垫试验漏尿量明显较对照组减少,盆底肌肉力达4级以上的患者明显较多,观察者组的盆隔裂孔前后径、横径、耻骨内脏肌厚度明显较单纯接受生物反馈生物电刺激的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中康复师指导观察组患者通过观察显示器上描记的肌肉收缩波形,让患者迅速地掌握自主控制盆底肌的收缩和舒张的训练方法,避免出现腹肌收缩增加腹压的情况,使盆底肌肉收缩力量和张力得到加强,为膀胱尿道提供支撑作用,同时增强尿道括约肌的力量,从而提高疗效。因此,笔者研究中显示,治疗结束3个月后,观察组尿失禁治愈率77.18%,对照组治愈率67.83%,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笔者加强随访,对增强患者治疗信心、督促患者治疗结束后继续加强盆底肌肉锻炼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两种不同的盆底康复治疗方案均有疗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功能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是最理想的方案,不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症状,还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改善其生活质量,而且安全无创、简便易行。所以笔者建议产妇产后及早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及时发现和干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对防治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的盆底康复治疗方案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康复的疗效对比分析。方法:选择在本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住院分娩、产后12周内出现尿失禁症状的初产妇330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5例。对照组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增加凯格尔(Kegel)运动配合阴道哑铃实施盆底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尿失禁程度评分、1 h尿垫试验检测漏尿量及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测的变化及3个月后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各观察指标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趋势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评价疗效,观察组尿失禁治愈率77.18%,对照组治愈率67.83%,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的盆底康复治疗方案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均有康复效果,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和预后,有效提高产后妇女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建议推广应用。

上一篇:三维时域有限差分法下一篇:学习与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