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主持人角色特征

2024-05-09

节目主持人角色特征(精选九篇)

节目主持人角色特征 篇1

关键词:真人秀,速读形象,代入感,立体化,文化符号

1秀场蜕变与速读形象

近年来,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繁荣与喧嚣,见证了各处“秀”场起落,就目前的情势来看,真人秀轮番竞争已使节目市场分类日趋细化。这既催生了一系列颇具新意的节目形态,又使其中的生活气息更为浓郁,创作者们越来越善于捕捉日常信息来粉饰秀场,因而更易于为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所接受。在娱乐节目同质化的背后,变革之势不可阻挡。婚恋交友类节目与电视求职类节目异军突起,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与进程较短的个人交流展示和淘汰环节更符合当下观众的口味,在后选秀时代,唯一不变的是选手仍然需要具有舞台价值。这就导致速读形象大行其道。与以往用整个播出季来造星相比, 每期节目迎合生活诉求搭建择优平台而竞胜出若干选手,看起来更加效率和丰富多彩一些。有个性才有话题,有故事才有看点,才有收视率。这种塑造手法与小说中的“扁平人物”[1]彰显个性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选手作为电视上的真人所展现给观众的角度很窄,几乎是某种“速写或快照”,这些特征一露面就被受众富于情感的眼光所捕捉,给予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并不自觉地与生活里身边交际圈中人身上所具备的某些特征联系起来,这种乐趣就形成速读形象独有的易于灵活运用并加以多元组合的后选秀时代新型电视文化元素。

2速读形象的立体化

真人秀类节目的特征之一,就是纪录性与戏剧性的结合,相比电视纪录片与电视综艺节目来说,它的表现往往被视作中庸,既展现未经表演培训的真实选手之原生态个性,又配合精心策划的现场环节编排和后期编辑手段。当现实中的普通个人放入节目现场设置的种种语言交锋或个性展示环节中后,电视纪录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是“无假定” 意义的真实[2],已经化成影像形象,经过创作者编辑组合的一个人露面后某个角度的几下举手投足和只言片语的浮光掠影,即塑造出可供观众速读的电视形象。 有学者认为,作为消费者和作为形形色色的受众成员之一,媒介产品中预置角色的经历与我们的某种经历相吻合;而受众又是对媒介产品意义理解上的积极阐述者[3]。电视节目的受众是有着各自的人生阅历和社会交往经验的活生生的人。 这种积极受众的意义把这些真实的人融入了媒介和社会世界的模型里。

3文化符号的消解、提炼与反馈

电视娱乐化潮流的盛行,在于其对意义的消解,人们在消费社会中消费着符号,流行的要求便是希望自己与流行符号的内在秩序同质,与它们的工业性和系列性生产同质,与周围一切人造事物的特点同质。同时,与这一新的事物秩序的文化修养抽象作用同质[4]。节目的速读形象迎合受众而出现,以高效的图像构建孕育社会倾向,同时它们塑造出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成观众们心中的具体倾向并对电视媒介反馈,传媒影响受众后又对平民生活中非原始素材进行循环提炼与再加工。

现实生活中人的个性各异,这并不影响每个人拥有适合自己的社会角色与生存状态,而电视真人秀节目中速读形象的个性展现,在营造秀场看点时,注重言语交锋与戏剧性冲突甚至制造压力,便注定大多数在现实生活中不那么棱角分明的性格不适合在速读形象中彰显。虽然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工作岗位都适合妙语连珠的人,也了解结婚对象的选择不是三言两语报出家世、收入和爱好就能决定的,却难免被速读形象所鼓动。有研究者指出,电视会对不同人群产生同化作用,这种影响是通过长期不断的接触电视节目而实现的。与此同时,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差异在电视中被弱化[5]。速读形象犹如人的一张快照,只是人某一角度的某一片刻再现,“完人”或“小丑”却在速读速判之下立竿见影。当前看来,它还不至于是影响社会普世价值观,也难涉及精英阶层借助影像编排对普通人社会角色认知度的软暴力塑型。

参考文献

[1]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高鑫.多元与重构-电视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大卫·克罗图,威廉·霍伊尼斯.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M].邱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麦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 篇2

来源-中国播音主持网 | 作者-张子洲 | 发表时间-08年09月10日| 查看评论 [0]

时至今日,中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活跃于荧屏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他们作为电视节目联系观众最活跃、最贴近的中介,作为电

视节目最积极的传情达意的角色,为电视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综艺娱乐节目的广泛发展,随之也诞生了一大批娱乐节目主持人,他们在娱乐节目中充当着各种角色,为电视娱乐节目的传播效果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中他们在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中的角色定位尤为重要。包括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的节目式定位、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个性化定位以及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的自我角色认识。

随着综艺娱乐节目的广泛发展,各家电视台纷纷开设了各式各样的综艺娱乐节目,随之也诞生了一大批综艺节目主持人,但是,很多年轻的综艺节目主持人缺乏主持人必备的专业素养,给人留下了格调不高,缺少内涵的印象。在电视节目越来越专业化,细分化的今天,如何让综艺节目主持人提高其专业素质并且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角色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的节目式定位

一个受观众喜爱的收视率高的娱乐节目,主持人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栏目和主持人可谓“相依为命”,成功的具有品牌效应的栏目可以使主持人为观众所熟知和喜爱;同样,优秀的、与栏目融为一体的节目主持人也可以使节目锦上添花,获得观众的喜爱。

(一)门当户对,好马配好鞍

一名节目主持人需要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栏目,一个栏目也需要一名适合栏目特色的主持人。多年前“实话实说”节目是因为有了崔永元观众才喜欢看,在许多人心目中,何炅已经和《快乐大本营》连成了一体,不少人是因为何炅的幽默和亲和力而收看这个节目的;同样,看足球赛的球迷如果发现比赛评论席上少了刘建宏、黄健翔、张斌,就会觉得这场球、这个节目像少了灵魂一样。电视的激烈竞争要求在众多的频道和节目中,自己的节目应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被观众接受,以最深的印象被记住,应该有自己最引人注目的标志。主持人作为电视连接观众最直接、最活跃、最能沟通情感、促进双向交流的中介,对电视实现有效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电视观众来说,屏幕上的主持人就是他们对节目印象最深、最容易记忆和识别的标志。这种识别和记忆主要不是靠主持人的相貌或服饰,而是主持人的主持方式和节目形态的完整统一,使观众因此信任他的话语,喜欢他的节目。主持人的主持方式是节目用以表现形态的一种很重要的形式。主持人以何种方式主持,取决于节目性质、节目定位的规定。在策划节目的过程中,主持人要随物赋形,从内容出发寻求适当的主持形式。

同样是谈话节目,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则完全是体现主持人个人风格的节目,窦文涛选择的是一种最接近平民的、让最大多数人感兴趣的方式。在节目设计时,他采用了一种思维中的剔除法: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剩下的就只能这样做。

纯粹个人风格的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是建立在节目定位上的,建立在面对观众的收视上的。如中央电视台“非常6+1”节目主持人李咏的主持风格,“开心词典”王小丫的主持风格也是如此。对于一个节目的策划人来说,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主持人,找到恰当的主持方式,而不是找到著名的主持人或漂亮的主持人。

(二)平平淡淡才是真

美国有一位全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奥帕拉•温弗丽,她在她的访谈节目“奥帕拉节目”中经常向观众讲述自己的故事,甚至个人隐私。为了表示对受虐待儿童的同情,温弗丽在节目中对大家说自己小时候遭遇的不幸。她总是设法令她的观众和她一样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进行直入内心深处的交流。美国传记作家兼评论家麦尔指出:“一般来说,广播电视的访谈者只是提出问题,却并不认真回答,他们的心思放在其它事情或是下一个新问题上,但奥帕拉仔细倾听嘉宾的谈话,并且利用谈话内容把主题步步引向深入,这就是她适应了当今时代的风格。由于对观众和嘉宾的生活进程充满关注,由于能和他们进行交流,这种风格大获成功。” 这种真实、真诚的主持态度是电视节目实现和观众成功交流所必须的因素。

巴甫洛夫曾说:“永远不要企图掩饰自己知识的缺陷,真诚以敬业为前提。”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别出心裁地安排了一位并不精通足球的主持人沈冰担任评论解说员,虽然她没有黄健翔等知名足球栏目主持人那样了解足球历史、足球人物和足球文化,但是她以真诚和虚心的学习者的形象出现,不断向老道的主持人请教,她从一名观众的角度找到了自身在节目中的位置。那次节目中,沈冰和另一位专业的主持人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看门道的娓娓道来,看热闹的兴高采烈,配合得极其成功,沈冰外行的角色也没有引起球迷的反感,相反她的可爱和平常人看热闹的心态让观众喜欢上了她。[FS:PAGE]

受欢迎的主持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但是他们都让观众感到了可信,都是尽可能地以自己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面对观众。因为他们把自己放在和观众同等的位置上,在节目打动别人之前,首先已经打动了自己,对观众来说,主持人不是高不可攀的名人,而是和自己一起感受节目喜怒哀乐的最真实的人。电视节目如果不能实现深层次的真实,没有达到心灵的沟通,节目质量就难以提高,节目将丧失其生命力。

有一句流行的歌词——平平淡淡才是真,流行是因为它让人们拥有了一颗平常的心。对于主持人来说,要把握两个前提:心态和技巧。心态在前,技巧在后。所谓的心态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平常心,把自己当作观众的心态。

二、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个性化定位

功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一般均独具特色。其形象的塑造,除了具有各种要素之外,突出和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应是最重要的因素之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个性特点包括其个人气质、思想情感与审美倾向、语言风格等,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

(一)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的气质特点

受欢迎的主持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但是他们都让观众感到了可信,都是尽可能地以自己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面对观众。因为他们把自己放在和观众同等的位置上,在节目打动别人之前,首先已经打动了自己。在一般电视栏目的主持中,主持人的气质特点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使特定的节目呈现出自己的特色。主持人的气质,源于主持人既有的性格特征,不同的节目主持人将自己的气质特点贯穿和融注于节目之中,使节目感染上主持人气质的特点,这就会使节目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主持人的气质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儒雅型,即主持人以举止的端庄、自然、典雅,以及知识的广博和丰厚见长,在主持过程中具有超凡的应变能力,时常给人以知识的启迪。其主持语言既不乏生动、含蓄与深邃,又口若悬河、娓娓动听,能够有效地吸引和留住观众。

二是严谨型,即以行为与谈吐的庄重和严谨著称,其主持的过程以理性的阐释为主,往往以论理的深刻、透彻,以及逻辑的严谨取胜。主持人的魅力在于其坚实的理论功底,不过多流露情感的色彩,却善于将情感隐藏在理性之中。

三是幽默型,即以举止和语言的幽默、诙谐充盈于主持过程之中,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他看起来似乎不苟言笑,却富有智慧的火花,以其个性的魅力,将人们带入一个风趣的、活泼的,又具有思想深度的境界。

以上这几种划分其实也是相对的,主持人的气质,有时又具有交叉和互融的特点,即一个人可以兼具两种或更多的气质特点,这当然更可以突出主持人的风格。主持人的气质,一方面是个人既有的性格使然,同时也与个人后天的学养和知识结构有关。知识结构比较全面、学识素养比较丰厚的主持人,能够在主持过程中将自身的知识特点融注在主持过程中,使节目自然地具有了较浓郁的个性特色,从而引起公众的关注。

(二)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的思想情感及审美倾向

主持人的思想及审美倾向是影响节目质量和塑造风格的重要因素,一定的思想和审美思考便形成了一个节目的灵魂。即使是在一些时事性和政论性较强的节目中,虽然要更多地服从于社会、民族和意识形态等的制约与规范,但主持人也可以体现出自己强烈的情感特色和基本审美倾向。而在科技、文化、娱乐、生活、法制体育类节目的主持过程中,主持人的思想倾向和审美倾向更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其特有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倾向的流露,更易于形成自己的主持风格和节目风格,更易于感染和吸引受众,获得良好的传播效益。

在主持实践中可以看到,有的主持人表现出对文化和科学技术及其他知识的追求和探索,显得典雅、不俗和充满神韵,他们时常在对某一课题的探索过程中表现出对科学奥秘的浓厚兴趣和对大千世界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对自然和世界的挚爱,导引人们沉浸在科学和文化的海洋中,而使人们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有的主持人表现出对社会真善美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假恶丑的憎恶,他们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对于真理的坚定信念,不遗余力地伸张人世间的真理和正义,呼唤人类的良知,显示出主持人强烈的爱憎与对祖国、民族和人民的深情。还有的主持人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由衷的向往,他们有时将生活中严肃的课题演变为轻松的和不乏兴趣的话题,有时则以童稚的显现,表达出对于生活情趣的领悟,有时则以幽默和含蓄,透视出对于生活的认知与见解。[FS:PAGE]

(三)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

言为心声。语言的表达,不仅可以实现交流的目的,表现出个人对于客体世界以及对于主体世界的认识,同时,又可以通过不同特色的语言,呈现出自身的个性与认识世界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语言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电视节目主持人和播音员一样,都是语言工作者。主持人通过语言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与受众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为了使传播交流达到准确、方便和高效,主持人的语言要做到规范、纯正,这是对节目主持人的基本要求。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是体现主持人个性特点的最为突出的方面。一个节目的基调是由节目的性质、内容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它是节目各部分的思想感情的总和,体现着节目思想感染力的整体。节目主持人贵在运用语言确定节目基调,渲染主题,准确地表现出节目“思想感情的总和”。

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述,是以说理见长,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不太强调情感的外露和对于语言的修饰,主持人时常凭借自己的理论底蕴和知识结构,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地分析事态的发展以及事物的本质,其语言特点呈现出理性化,具有突出的深刻性与严谨性。这些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经常表现出思想的敏锐与睿智,特别是在充满思想交锋的过程中,显现出自己思维的敏捷与精神的超越。富有文化感的语言表述,具有纯朴厚重、气度雍容见长的特点。主持人的这类语言表述常常蕴含着浓郁的书卷气,语气温和、委婉,富有磁性,以对知识的把握,昭显出自己学识的深厚和知识的魅力。在这类语言中,时常不乏对遣词造句的不露痕迹的追求,以及对于词汇的造型和形象化的关注,使语言表达的流程体现出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性。而在语言的表述过程之中,又间或融入象征、拟人、双关、比喻等修辞艺术手法,更能体现主持人的智慧与才华。

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表述,可以在语言表述过程中,突出其温馨、娴雅、恬静、可亲的特色。主持人一般不对语言做过多的雕饰,不使人感到智慧与才气的外露,而是在一种平和与自由的气氛中让观众体味到平等对话的愉悦。这种表述方式,一般呈现出清新淡雅、洒脱清纯、活泼明丽的气息,往往能够使人感受到主持人的亲切平和,以及对话的自由和交流的畅快。

富有幽默感的语言风格,则时常体现出风趣、诙谐的语言特色,主持这类节目,往往最能够反映出主持人的机敏与才智,其语言的主要特点,即时常以巧妙的比附、善意的嘲讽、欲扬故抑、旁敲侧击等语言的技巧来赢得受众惬意的欢笑以及对困惑的化解。有经验的主持人往往以巧妙、机智的语言,时而将复杂、艰涩的问题转化为轻松、有趣的对话,时而把受众从沉重和压抑的境地引导到和谐的、充满谐趣的氛围,从而有效调动节目嘉宾和观众参与节目的兴趣。

三、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的自我角色认识

(一)找准各自的优势

主持人对自身的理想信念、审美趣味、性格气质、阅历经验、特长习惯等要了然于心,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运作,节目才可能成功,主持人的个性色彩才会熠熠闪光。比如李霞和何炅分别主持《娱乐现场》和《百事音乐风云榜》节目,都受到好评,除了他们自身的才华和努力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栏目风格符合他们各自的特点。李霞稳重大气而又温文尔雅,坐镇头牌娱乐资讯播报节目《娱乐现场》,给观众留下了具有深刻的理性思辨色彩的印象;而何炅大方利落、缓急自如的播音风格,与节奏明快的《百事音乐风云榜》浑然一体。这种阳光时尚、正直端庄的形象使人感觉可信、可亲,能激起观众的注意力,并显现出主持人坦诚、笃信和充满智慧的个人品格。正因为有了正确的形象定位,新闻节目主持人才能在节目中充分地释放自我,张扬个性。

(二)给自己一个合适的位置

一如生活中有些人始终不明白自己的风格特点,需要有人从化妆到着装帮助策划塑造一样。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形象塑造更为严格。主持人应做到个人角色与媒体角色的协调、统一,丢掉个人魅力,成了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传声筒,显然不行。但个人角色过于突出,以至将生活原态不加限制地随意表达也不合适,在媒体的框子里,个性如何表现并且让社会认可,这就需要有专家、学者等智囊人物的介入策划,使主持人能够定在合适的栏目,以合适的形象更好地发挥作用。[FS:PAGE]

我国广播电视节目是以栏目化方法编排播出的。不同的栏目在内容和对象上有特定的指向性。栏目风格是主持人定位的参照,因此给主持人定位必须建立在栏目内容、品位、受众群、时段等确定的前提下(给名主持人度身创立栏目的情况除外)一般分为两个层面:

给主持人定位在什么栏目上。之一是看其身份学识。中国人说话很讲究符合身份。如天津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纬,从事少儿节目主持近十年,熟悉儿童心理,在主持的各类儿童节目中,又弹又唱,俏丽活泼,“月亮姐姐”的形象一直保留到她做了妈妈后的今天;之二是看其气质特点。气质是一种典型而稳定的个性特征。索菲亚•罗兰曾经说过:“一个有风格的女人通常善于将适用自己的上乘之作挑选出来,然后加上个人的特殊处理,使之更觉出类拔萃。” 这岂止是说给女人。每个人都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宣泄自己的气质,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有些人沉稳持重、文采粲然,有些人温和随意、疾徐有致,有些人激情幽默、妙语连珠,有些人清纯活泼、舌绽莲花。要依据个人气质特点分配到新闻、经济、教育、服务、文学、戏曲、音乐等不同栏目中,使其和栏目迅速地实现珠联璧合。

(三)塑造一个鲜明的形象

这个形象既不单是指主持人本人的形象,也不单是指栏目的形象,它是栏目的宗旨、特点和主持人个性特征的有机统一。开创我国“北徐南李”时代的著名主持人徐曼在对台湾广播的《空中之友》节目中被定位为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知识女性形象;而广东台的李一萍,由于主持的是《农村信箱》,则被定位成活泼热情、坦率真诚的“大嫂”形象。我国第一位女电视播音员沈力离休后主持老年节目《夕阳红》,她的形象定位恰如栏目主题歌中唱的那样: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

2004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文件,规定主持人在穿着上要抵制低俗媚俗现象,不宜过分暴露,不宜头发染成五颜六色,不许在普通话中夹杂外文,不许模仿港台腔。这对主持人的形象塑造有着规范性的意义。

除了单独主持时的形象定位,还要考虑搭档主持人之间、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形象定位问题。

首先,男女对播之间的语言要和谐。无论是播音作品还是主持作品,在男女对播的过程中,定位准确都是非常重要的。播音与主持必须从受众出发,给自己的语言进行角色定位,如男子应有的幽默睿智,女性把握的细腻温情等等。中央电视台继李佳明出国深造、王小丫病退修养之后,全新打造由方琼与尼格买提搭档主持的2006《全家总动员》,在这样的搭配组合下,我们生动地感受到了男女主持人在语言、情感上的和谐搭配,以及主持人与参与家庭、评审老师还有观众朋友之间的心灵交流与真情碰撞。方琼的语言睿智,机敏,充满灵性,又不失女性特有的温情脉脉,是典型的东方智慧型女性的代表,深受广大男性观众的喜爱。尼格买提是科班出身的主持人,他的语言样式比较规范,但是不失幽默,加上他颇具亲和力的风格和清新的形象,使两人在对播当中的配合相得益彰。这样的节目,这样的主持人,在娱乐与温情世界的和谐呈现、在风格与形象上的完美结合,才更全面地吸引着大众高要求的审视眼光。因此,男女播音员、主持人都必须在把握好节目基调的基础上找好自己的角色定位,然后,才能根据搭档的音色特点、主持风格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使得整个播音或主持过程刚柔相济、和谐流畅,使整个节目呈现出和谐完整的态势。

其次,嘉宾与主持人之间要默契。嘉宾有时是自己的编辑、记者,有时是请来的名人、明星。面对名人也好,熟人也好,主持人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有时我们听到嘉宾长篇累牍的讲话,而主持人似乎消失了;而有时我们则看到嘉宾刚一开口,主持人就伶牙俐齿地抢过话题,滔滔不绝。还有的主持人称呼演艺界的年轻嘉宾一口一个“老师”。这些都是“错位”的现象。因此,嘉宾和主持人之间也要恰当定位,主持人必须牢记媒体角色,遵守必要的规则。[FS:PAGE]

广播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篇3

一.要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

谈话类节目是由互动和交流构成的。主持人不但要有启发式的谈话,还要倾听才能把节目做得生动活泼。如果主持人只是自己滔滔不绝,或者是随意插话、抢话,那节目必定是做不好的。首先,真诚的倾听是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工作的前提。对于直播间的嘉宾或是拨打热线电话的听众 , 真诚的倾听是对他们的尊重,他们只有感觉到主持人是在真诚的倾听,才会讲出自己要说的话。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嘉宾和参与节目的听众,并尊重他们,倾听他们讲话,是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职责。其次 , 用心倾听才能捕捉到现场的声音。主持人要排除各种分散注意力的消极因素,在专心倾听的同时,还要对倾听到的内容充分理解并强行记忆 , 让这些记忆体现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既表达了对谈话者的尊重,也使主持人显得亲切自然,节目妙趣横生。再次,倾听是思考的基础。主持人在倾听的同时,需要思考话语的衔接、贯穿以及如何去结束和切断嘉宾及参与节目听众的话,起到 “穿针引线” 的作用。在倾听的同时,还要通过思考去发现更有价值的东西,并适时引导、发掘、追问,从而充实丰富节目内容。最后,认真倾听才能统筹全局。主持人的思维要走在嘉宾和参与节目听众的前面,在听的过 程中,准确理解对方的观点并迅速做出反应,把主题步步引向深入, 引领嘉宾和参与节目听众完成节目策划意图,使谈话节目的深度、力度和社会影响力得到最大体现。

二.要做好“引领者”和“控制器”

谈话类节目是由主持人、嘉宾、听众共同支撑起来的,主持人担当着赋予节目灵魂的重任。主持人是节目定位的体现者。作为 “引领者”, 主持人既不能喧宾夺主,过分表现自己,又要有较强的驾驭能力,随时控制把握好谈话方向,在给自己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做到适时提出或结束话题,让讨论根据需要深入推进或者浅尝辄止,在谈话中穿针引线,因势利导。在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不仅始终处于话题开发的中心引导地位 , 而且担当着最前沿、最直接的即兴组织协调的职能。这就是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一个特殊的媒介角色“控制器” 。因此,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相对于其他类型节目主持人有特殊的话语素质要求:那就是在节目中,寻求一种快速 “控化场”的谈话方式。

三.要当好 “代言人”

主持人是谈话类节目中的组织者,是话语的引导者、控制者,是嘉宾和听众的倾诉对象,主持人又是谈话类节目风格,节目个性的塑造者。所以说,主持人和节目是密不可分的,主持人就是节目的 “代言人”, 是节目的核心和灵魂。

一个成功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必须在节目中担负起引路人的职责 , 能够使嘉宾和参与节目的听众有一个顺畅交流的话境 ,让谈话真实生动, 准确可信。要做到这一点 , 除上所述外, 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政治思 想水准 ,还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 良好的语言素养 , 以及主持人应该具备的临场发挥能力和即兴发挥能力。在知识结构、 社会阅历和人文内涵等方面下足功夫 , 只有这样,所主持的节目才能更具深度,更有影响力 。

谈话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分析 篇4

一、策划的参与者

作为电视节目的策划, 涉及的相关因素很多, 基本可归纳为五个要素即:内容—选题、形式—创意、播出—策略、对象—定位、投入—成本。其中解决选题策划是首要和关键, 它确定了节目策划的目标和基础, 有一个好的选题, 一个节目就成功了一半。因此, 对于一档固定的栏目来说, 在受众定位、播出策略等方面已确定的前提下, 主持人参与策划, 更多地是参与选题策划及形式创意策划, 即选定什么主题、用何种富有创意的形式表现。许多谈话节目的主持人都非常注重参与节目策划, 崔永元在主持《实话实说》时, 全程参与节目策划, 力求获得对话题与嘉宾更感性更深入的把握。他认为“采访前一定要做认真、准确的案头工作, 需要获得大量关于被采访人的信息。”他的这种敬业与认真态度直接反应在节目质量上, 谈话现场从容镇定、幽默风趣, 显得游刃有余。

对于谈话节目的主持人, 参与前期策划、参与程度的深浅直接关系到谈论话题的宽窄、深浅, 影响着场上表现的自如与从容。谈话节目的策划一般包括话题的设置与处理、嘉宾的选择以及谈话方式、表演元素等辅助元素的设置几个大的方面。谈话节目的前期准备包括选题的策划确定、选题的调查研究、嘉宾的选择, 直到落实谈话的范围、走向、层次。同时对辅助手段、谈话节奏等都要有周密的策划与细致的准备。虽然整个准备过程中总策划人、执行策划、编导各有明确的分工, 但是作为节目制作播出关键阶段核心人物的主持人, 提前介入是十分必要的。在前期准备阶段主持人重点介入并深入把握的是围绕话题的分析研究, 明确话题的针对性、必要性和导向, 预测可能有的各种不同意见和争论, 具体设计谈话“起承转合”的结构安排, 设计音乐、大屏幕的使用, 甚至开场白与结束语。《实话实说》每个话题的准备阶段要开几次策划会, 策划会首先解决选题, 继而借用“外脑”———请社会上有关人士一道从整体上理清思路, 而后执行策划, 把遴选嘉宾中带来的具体信息与崔水元磨合反馈, 形成节目具体操作方案。准备工作细化到提问的方式、顺序和时机, 此外, 主持人还要提出并熟悉辅助手段的使用。缺少这样的前期准备, 就无法真正实现对谈话现场的组织和驾驭。

二、不经意的访问者

提问不仅是记者的重要职能也是主持人的一项重要功能。尤其是谈话节目, 整个节目从形式上看就是由主持与嘉宾、观众的提问与回答构成的。相比一对一的专访或记者的采访来说, 谈话节目的提问更隐蔽、更随意甚至是即兴式提问, 使谈话在确定的框架下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一档谈话节目中, 即兴提问与非即兴提问是同时存在的。非即兴提问是在节目策划之初对话题的大致设想, 以此确立节目整体讨论框架。这些提问往往是预计的精彩之点或该话题不可回避的重点。但谈话永远无法预计具体的内容, 临时的变化有可能让预先准备的问题黯然失色。即使谈论按预计进行, 也不意味着每一个问题都将按原定计划一成不变, 所以没有必要设计好每一个问题。相反, 为了展现即兴谈话带来的现场感、交流感, 主持人在把握大致的框架下, 对具体细节的提问往往是即兴的, 有的甚至是从嘉宾谈话中得到启发的。

在谈话交流中, 发话人往往只是注重“说什么”即说的内容而忽略“怎样说”即说的方式。为什么强调方式的重要性?因为不仅仅是内容, 方式也会导致对信息理解的准确性, 导致信息差的产生, 达不到很好的交流效果。信息差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 语用层次的信息差即语言运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差异主要由两种原因导致:

一是受话人的记忆中存有特定的背景性信息, 但由于发话人未能选用适当的语境触发语, 受话人因而无法将该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这其实也是一个心理上的认同过程, 当你很好地把握住了对方心理, 问题提得恰到好处, 会令受访者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 对主持人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 从而乐于倾吐。因此, 作为主持人提问, 应了解受话人的背景信息, 包括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个人经历等, 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提问方式。

二是受话人的记忆中并无特定的背景性信息, 然而发话人却误以为该信息存在于受话人的记忆中, 并以此为背景发出言语信息。自然这样的信息得不到受话人的响应, 因为他的头脑里根本就无从搜索到相关信息, 无法回答。这就要求主持人在采访前多做案头工作, 切莫将提问超出受话人所能回答的范围, 让其无法作答。尽量不要以受话人不擅长、未经历、不了解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比如同样的谈WTO, 在《实话实说》里, 为了让现场普通观众听得懂并能参与讨论, 主持人选取了与普通人生活相关的购买汽车的话题作为切入点, 将抽象的规则具化在人们熟知的事物上, 一下子就让人听明白道理, 并能结合自身经历谈起许多感受。

三、积极理性的倾听者

对于主持人的要求, 我们往往更多地强调说的能力、问的能力。在各种主持人选拔大赛中, 比赛环节的设置也无外乎文化知识、语言表达能力与才艺的展示, 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是强调的重点。因此在电视屏幕上, 我们总能看到一个个伶牙俐齿、能说会道的男女主持把持着从新闻到时尚娱乐的各种节目。初看之下, 他们的口才令普通人汗颜, 语言的流利、说话的速度, 一副永不疲倦的姿态。多看之后, 面对这种喋喋不休、自说自话、不考虑观众心理的主持方式开始感到疲惫, 听觉开始麻木, 从动听的语言外壳下面再难捕捉到实质性内容。这正是现有主持人选拔机制下必然的结果。仅仅从语言能力等技术层面去要求主持人, 而缺少对人的文化修养、道德涵养及对观众心理的把握与要求。

真正优秀的谈话节目主持人, 他不仅具有出众的表达能力, 更是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在大多数主持人都能说会道的今天, 善于倾听显得尤其重要。当我们在《鲁豫有约》栏目中看到主持人温婉的提问、安静地聆听、偶尔的质疑、开心地大笑时, 我们看到的是不同于以往主持人的形象和主持方式。从形式上看, 它也许不那么流畅和热闹, 但却能吸引人饶有兴味地看下去。这看似平淡的主持中, 实则蕴含着许多主持的道理。

作为受话人———主持人的有效反馈, 倾听, 能传递给发话人———观众或嘉宾什么样的信息, 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是传递出尊重对方、对他的谈话有兴趣的信息。这样的信息是谈话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对方听得出来你是否真正怀有敬意。若是你怀有敬意, 讲话的时候, 他们会听得更为专注。否则, 不管你如何说得天花乱坠, 或是行为如何惊世骇俗, 也没法子让他们对你说的内容感兴趣。

二是“听”的心理活动并非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带着判断、预测与针对性。主持人的思维要走在参与者和受众的前面, 在听的过程中要迅速对信息做出判断———观点、情感二要对其话语内容走向做出预侧———能够听到发论句, 预测后续句;三要在瞬间决定自己接应的评议对策———继续追问还是就此打住、还是另找不同观点的人说?因此, 只有认真听, 主持人才能准确理解对方的观点并迅速做出反应, 不露痕迹地把主题步步引向深入。

三是可以使谈话获得更多意外的惊喜, 这种不可预见的意外收获正是谈话节目魅力所在。即便是事先有所准备的谈话节目, 对于思路和结构做了预定, 嘉宾还是有可能在谈话现场说出新的内容。这些内容有的可能远离主题, 主持人需要及时干预;有的可能与主题密切相关, 甚至具有超出节目预期的重要价值, 使节目出彩。这种情况下, 主持人就要善于在倾听中发掘有价值信息, 及时改变既定提问方案, 将谈话引向深入。

四是在谈话节目现场, 主持人不仅要专注于说话人的谈话, 还必须分配出小部分注意力耳听六路、眼观八方, 倾听观众的反应, 这是控制现场气氛, 使场上观众具有向心力的需要。关注现场观众的反应, 这是对谈话节目主持人的特殊要求。其他一对一的访谈节目或没有现场观众的节目中, 主持人视野相对狭小, 注意力可专注于谈话。有现场观众, 主持人视野更广泛, 必须随时监控场上的反应, 观察观众是否对现在的讨论满意、是否想要发言、是否觉得枯燥乏味?随之决定是否要继续现在的话题、是否让观众发言、是否适当轻松一下活跃气氛。

四、栏目的代言人

谈话节目是典型的主持人节目,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持、组织、串联、评议、采访、设问、质疑、阐述等多方面职能在谈话节目中体现得最为完整, 因此, 节目主持人也得以在谈话节目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谈话节目主持人是节目集体智慧的体现和代表, 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节目。离开了主持人, 谈话节目就失去了灵魂。崔永元离开《实话实说》后节目几度换人终不成功的事实再次证明, 主持人对谈话节目的内在品质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 这是主持人作用的最高体现。主持人的内在品质集中体现在能力的吸引和人格的吸引两个方面, 前者由主持人的文化素养所决定, 后者则由其性格与道德修养所决定。

一方面, 主持人的文化素养体现了栏目的文化品格。栏目的文化品格与本身的定位、选题、嘉宾的素养也有一定关系, 但是面对同样的既定条件, 不同的主持人不同的思维方式、人生经历、视野范围决定了对话题不同的开掘角度、深度与广度, 带给观众不同的视听享受。栏目的文化品格正是在主持人的言谈之中弥漫开来, 使栏目浸润着不同的文化色彩。如在《对话》栏目中, 看主持人张蔚面对世界一流企业的领导人, 可以举重若轻地将严肃的并购比喻为婚姻, 与嘉宾谈笑风生, 不仅展示出主持人的良好心理素质, 更显示出作为一名哈佛MBA在专业上的深厚造诣。主持人张蔚与嘉宾对话时流利的英语、专业而精辟的提问、落落大方的仪态, 无不处处体现出栏目针对高端人群的收视定位。

另一方面, 主持人的人格影响着观众对栏目的好恶。任远认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人格吸引是其在屏幕上的态度、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本质。”这一方面体现为主持人的性格特征, 如热情、开朗、诚实, 具备这样性格特征的人容易赢得人的喜爱, 而冷漠、孤僻、虚假的人则易遭致反感。另一方面, 人格魅力还体现为主持人的道德素养, 这一点常常直接决定观众对主持人与节目的好恶, 严重影响主持人与节目的形象和声誉。因此, 作为主持人, 不仅要在节目中做出表率, 做一个诚实守信、具有同情心、道德高尚的人, 而且还应在生活中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 做到表里如一, 维护自己更是维护栏目在观众中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王峥主编《艺术人生》,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年。

[2].中央电视台经济部《对话》栏目组《CCTV对话》,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02年。

[3].汪文斌编著《世界电视前沿 (I) 》, 北京:华艺出版社, 2001年。

[4].陈犀禾《跨文化视野中的影视艺术》,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3年。

[5].陆锡初《主持人节目学教程 (修订本) 》,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年。

群众文化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意识 篇5

一、群众文化节目的开展

群众文化的开展也是人们自我参与、自我展示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文化生活的开展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 满足群众文化需要是不断提升国家整体实力的客观需求。文化在各国竞争的地位愈加突出, 各国都在不断的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千方百计提升自身的文化综合实力, 把发展国家的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要点。

从开始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参与, 到现在面向广大群众, 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在普遍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开展离不开文化环境, 鸡西市群众艺术馆作为群众文化的场所, 对于人民群众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让群众文化活动不断的开展, 让群众直接参与其中。但是随着文化建设不断的开展, 存在很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说每年的群众文化活动只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做了调整, 并没有大的创新, 也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生活, 群众对这样的文化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一些文化节目也过度的戏说、过度的娱乐, 主持人在其中也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这些是没有考虑文化活动的意义和社会价值的。不断提高群众文化节目的质量, 才能让观众更加的认可。

二、群众文化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意识

群众文化节目主持人的工作是一种社会行为。在进行社会性文化工作的同时, 让人民群众了解到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所以群众文化节目主持人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工作重要性, 意识到主持人是社会性的角色。在节目主持过程中, 应该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水平和教育水平, 不能够有低俗、粗俗的内容渗入到主持当中。让节目的参与者和欣赏着获得心里的愉悦。节目主持人还应该做到让参与者对自己的主持认可, 不排斥社会的监督, 让自己的行为对群众文化的建设产生影响, 通过群众文化节目主持能够提高全民的素质。

节目主持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观众接受你所传递的内容, 让大家在自己的潜意识里面把节目主持人所描述的事情当做身边发生的事情。这就需要节目主持人具备角色意识, 在节目主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用自己的感受去感染参与者。只有不断的去表述观点、抒发情感才能让参与者和你形成共鸣, 才能拉近双方的距离。群众文化节目的形式丰富, 节目当中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 这就要求节目主持人扮演不同的节目形象, 只有当节目主持人具备角色意识时, 才能更好的进入角色, 准确的抓住节目的细节, 生动的表达出内心的感受, 调动起观众的积极性, 加深观众对节目的印象, 与观众形成有效的共鸣。

三、群众文化节目主持人如何展现角色意识

节目主持人要在主持节目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佳再进行主持。把稿件当中所要描述的内容都当做是自己亲闻过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这样可以让自己迅速的进入到角色当中。根据现场的环境和气氛的不同, 可以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 转变自己的思想。在主持节目时, 需要节目主持人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主持不同的节目其角色意识是有区别的, 需要根据节目内容的变化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调整。此时, 节目主持人往往会涉及到很多场景和实践, 只要紧紧抓住人物和事件特点, 就能够解决所面临的矛盾冲突。但是角色意识也不能够面面俱到, 应该划分好主次, 主要的事件和人物还根据场景去揣摩涉其变化的内容。

节目主持不仅仅是一个个人角色, 他是社会团体中的一份子, 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形成一定的意识。鸡西市群众艺术馆的每次节目的策划, 主持人都会参与其中, 认真的选择和定位。在主持节目中需要调整自身状态和改变自身风格, 需要与节目的安排保持一致。群众文化节目的参与者主要是广大群众, 所以在主持节目时要保持亲和度, 避免专业性的术语介入让参与者听不懂造成尴尬。

作为群众文化节目主持人, 需要在节目中全程的参与, 根据不同的情况发挥其自身主导作用, 节目主持人人是节目现场的主导者, 起到推进节目进程的作用。主持人应该在主持时表现出活泼开朗的一面, 调动其参与者的兴趣, 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能够通过观看节目有所收获。真正的生活领悟和人生阅历都来自于真实的生活, 从主持创作的角度来说, 角色形象来源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又不同于生活, 是根据我们要表达的内容有机的整合。

四、结语

群众文化节目主持人需要具有良好的角色意识, 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展示不同的角色意识, 更好的把握节目的走向, 让自己与节目合为一个整体, 才能更好的发挥主持人在文化节目中的作用, 促进群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群众文化节目主持人更应该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 通过自身的魅力产生更大的文化影响力。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物质需要被基本满足后, 文化需要就会更多的凸显出来, 人们开始不断地追求文化生活和重视文化生活。群众文化节目也被人们重视起来, 人们积极的参与到节目中去展现自己。作为鸡西市群众艺术馆的节目主持人, 我们是媒介的交际者, 在不断的实践当中寻找群众文化节目主持的角色定位, 拉近主持人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关键词:群众文化,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观众

参考文献

[1]刘艳.浅谈群众文化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意识[J].大众文艺, 2013 (11) .

[2]谢大进.节目主持人平民意识的几点思考[J].科技传播, 2013 (16) .

[3]马文华, 王长潇.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转换与定位[J].当代电视, 2013 (08) .

[4]张晁宾.电视节目主持人角色转换中越位现象的思考[J].今传媒, 2014 (10) .

[5]冯根尧, 张丽彬, 张晓霞.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化产品创新与传播[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03) .

节目主持人角色特征 篇6

访谈类节目, 首先是一场“秀”, 如果按照电影业的分工, 主持人是领衔主演, 嘉宾是主演, 现场观众是“跑龙套的”, 三者各自分工, 又有交流。那么主持人在谈话节目中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通常认为, 一个好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要做到四个“一个”:一个优秀的提问者。崔永元曾说过:“主持人是干什么的?主持人就干两件事:一是听懂对方的说法, 二是让对方比较轻松舒服地说出来。”因此如何提问, 是优秀主持人的基本功。一个敏锐的倾听者。做一个倾听者, 是对谈话参与者的尊重, 也是对其陈述的鼓励, 同时, 一边听, 一边思考、归纳、分析, 为下一个问题做准备。一个善于思考的质疑者。主持人是代替受众来提问的, 质疑是让受众了解现象和本质的很好途径。这就要求主持人要对可能涉及的话题尽可能多地掌握资料, 同时要针对谈话中的质疑点, 或旁敲侧击, 或单刀直入, 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个话题深入的掌控者。主持人要能够左右谈话内容的节奏和方向, 在嘉宾和观众中穿针引线, 促使各种思想观点交流、碰撞, 使节目主题得以进一步深化和具有启迪性。有了这些好的基础之后, 主持人还应当结合自身特点, 按照节目宗旨和定位, 找到适合自己的主持风格。

新闻类谈话节目。以《新闻1+1》、《时事开讲》为代表的时事评论类节目, 是新闻类谈话节目的主流。特别是突发类公共事件的直播报道, 由于具有密集型、持续性、立体式、大容量等特性, 对主持人的要求极其苛刻。以白岩松为例加以说明。

1.对时事的敏锐度。突发事件不可能给主持人更多的反应时间, 这就要求主持人日常应积累丰富的时事知识, 防止在节目中说“外行话”, 而白岩松的评论不仅常常切中要害, 而且侃侃而谈, 基本不说错话。

2.镇定自若的神情。无论是多重大、多紧急的事件, 白岩松都能做到外松内紧, 在“5·12”地震报道中, 很多主持人哽咽无语, 甚至泪流满面, 但是白岩松满含深情, 却又能克制情绪, 让受众第一时间了解第一现场是最重要的。

3.驾驭全局的能力。在直播中, 主持人既要访谈嘉宾, 又要连线前线记者, 还要播放一些背景资料, 要求非常全面, 而白岩松有驾驭全局的能力, 在现场收放自如, 显示了深厚的功底。

人物类访谈节目。人物类访谈节目的访谈对象一般是社会精英分子或热点新闻人物。这类节目带有浓郁的主持人个人特色, 可以说主持人的风格和特色决定了访谈节目的风格和特色。如杨澜的《杨澜工作室》, 节目采访的对象多是政界、商界等领域的精英分子, 采访节奏感强, 提问具有跳跃性, 在杨澜的引导与刺激下,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经常呈现对话张力, 交锋频繁, 观点碰撞, 精彩淋漓。

总之, 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一定要做到“诚”, 如果让人感觉是在作秀, 那么谈话参与者也必然跟着主持人“作秀”, 就无法实现真正的人际交流。而且在访谈过程中, 切记不要故意煽情, 有意地揭人隐私, 《艺术人生》可以作为前车之鉴。

辩论类谈话节目。辩论类谈话节目的基本形式是正反双方围绕一个话题, 针锋相对, 指对方之谬误, 陈己方之正确, 现场观众亦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节目的实质并不局限于你对我错, 而是让观众对于事件有个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如很受观众欢迎的《一虎一席谈》节目主持人胡一虎就曾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做过这样的解释:要成为一个“最会挑拨离间的主持人”, “挑”是挑起每一个人说心里话的欲望;“拨”是撒播一个种子, 去倾听别人的声音;“离”是离弃, 要使嘉宾离弃中国人过去人前不说话的怯懦性格;“间”出同中有异, 异中求同的空间。那么对于这类主持人又有哪些要求呢?首先, 主持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强, 引导嘉宾展开话题的探讨与辩论, 使节目有不同观点的交锋, 如果主持人仅仅为听而听、为辩而辩, 节目现场必将失去控制。另外, 主持人的应变能力要强。在辩论现场, 由于争论过于激烈, 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理智的语言和动作, 这时候就需要主持人舒缓现场气氛, 保证节目的正常录制。

最后, 主持人的调度能力要强。双方辩论, 总会表现出一方强, 一方弱, 主持人要能现场控制双方发言的时间和顺序, 同时调动现场观众支持弱的一方, 以保证节目一直有争锋, 有观点的碰撞。

情感类谈话节目。情感类谈话节目这两年异军突起, 比如《讲述》、《真情》等节目受到社会的认同。这类节目的关注点在于讲述人的故事、情感的曲折离奇, 节目的重点也多放在故事讲述的方式设计、外采短片的制作上面, 对于主持人的设计不是很多。在情感类节目访谈过程中, 主持人应当注意两个问题:首先, 要以公正、客观、中立的态度, 对待访谈的人和事, 避免狭隘的社会观念和个人喜好对访谈的影响。其次, 要把握访谈分寸。用平实真诚的态度询问严谨实际的问题, 与被访者在态度亲近的同时保持礼貌的距离。

节目主持人角色特征 篇7

关键词:求职真人秀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

近年来, 职场真人秀节目出现于荧屏并逐渐升温, 这一现象的是和社会就业问题以及电视台追求节目创新以赢得竞争上的优势分不开的。从前几年央视推出的为年轻人搭建创业平台的《赢在中国》, 到去年天津卫视推出的全国第一档求职真人秀节目《非你莫属》, 再到央视教育频道的《职来职往》, 以及湖北电视台综合频道正在打造的《职在必得》等等, 应该说职场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在这一背景下来探讨此类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问题尤为重要, 这对提高主持人角色意识, 驾驭好节目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场真人秀可分为创业真人秀和求职真人秀两类, 本文旨在探讨“求职类真人秀节目”的定位问题。

求职类真人秀节目的主持人定位

“定位是指创作主体根据自己的身份、所承担的任务、起的作用确定其在传播活动中应有的位置。”[1]求职真人秀节目的主持人定位是要根据他在此类节目中的身份和所承担的任务、起的作用来确定的, 这里的定位是指在主持人共性定位, 即节目进程的驾驭者、舆论的引导者、媒介的代言人等的基础上, 立足于电视求职类真人秀节目的特殊性定位。

求职真人秀节目一般采取的是应招双方出场, 互相沟通, 互谈条件, 最后呈现求职者是否被录用的结果, 主持人在这一过程中起到把控现场、穿针引线的作用;同时节目一般会邀请有关专家对求职选手进行分析指导;有的还设场外主持人, 负责选手的引入、辅助点评、选手离场时现场采访等环节。例如, 《非你莫属》的主持人是央视著名主持人张绍刚, 场外主持人是徐睿, 每期12名一流企业高管现场招聘, 每次有5位真实应聘者现场求职, 节目中的一位国内资深职场人士及一位心理专家, 将用专业知识给应聘者真实的就业指导意见、心理把握和职场忠告。《职来职往》、《职在必得》节目形式和《非你莫属》相类似, 这类节目的设置对主持人角色定位提出这样的规定和要求:

一、求职、招聘及专家三方的介绍者、引荐者

主持人要对现场的招聘嘉宾、邀请专家及出场求职选手逐一进行介绍, 而且对参与三方的推介会贯穿整个节目, 向选手推介招聘单位, 向招聘单位介绍选手的职业特长、引领选手和招聘单位听询专家的建议;更重要的这里的介绍要面向广大电视观众, 让他们一目了然。这就要求主持人抱着热诚的态度, 把三方的情况清楚明白地介绍给大家, 让现场参与者首先做到心中有数, 为接下来的谈判顺利进行做好准备。主持人在介绍求职选手和用人单位的时候, 切不可夸大其词, 应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因为这里的主持人是为应招双方提供服务的第三方, 他不属于其他任何一方, 所以树立服务意识非常重要。

二、应招进程的把控者和驾驭者

招聘方、职场专家在场, 求职者逐一出场, 主持人介绍三方情况, 引导应招双方交流、沟通、谈判, 宣布结果, 在这一进程中, 主持人起着把控和驾驭作用。为了使这一过程井然有序, 为了使得应招双方都心平气和、友好真诚地交流, 主持人有责任稳定调节好现场气氛, 无论选手还是招人单位人员情绪波动明显甚至失控, 或言辞过激而引发双方矛盾激化的时候, 主持人要用恰当的语言来平复他们的情绪, 化解现场尴尬的局面。这就要求主持人, 要学会倾听, 注意察言观色, 该出口时就出口, 或开脱, 或调侃, 或安慰。在媒介空间里能够促成求职与用人双方都满意更好, 促不成也能平和友好相待。总之, 让节目顺利进行是主持人工作的重要任务。

三、职场价值观、乃至人生观的引导者

主持人作为媒介的传播者, 始终不能忘记自己传媒人的责任, 那就正确地引导舆论, 热诚服务大众。主持人树立喉舌意识非常重要, 他们应该立足媒介立场和公众道德立场而发言。

这就要求主持人站位于公允的立场上, 引导求职者树立正确职场价值和人生价值观, 尤其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鼓励求职者总结成败得失, 做到胜不骄, 败不馁。当然, 对主持人的引导应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首先, 不仅是对求职者就业观念的引导, 而且也包括对招聘单位用人观念的建议和引导;不仅是对现场求职选手就业观念态度的引导, 而且更重要的是对电视受众的引导, 这是节目社会舆论引导作用的最大体现。其次, 主持人的引导不是单兵作战, 在节目现场还有职场专家、心理分析师, 主持人应和他们密切配合, 完成引导任务, 此外, 现场的各位行业先锋也会指出选手的不足, 对他们如何能有更好的表现给出很好的建议, 应该说是媒介空间的参与者共同发挥着引导作用, 只不过主持人在节目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求职真人秀节目主持人定位中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树立对求职者的人文关怀意识

求职选手一般抱着找到工作的梦想而来, 他们有的经历了求职的失意和痛楚, 有的刚出校园还没有找工作的经历, 对这些选手主持人应该充满关切和体贴, 这种关切是通过言谈举止体现出来的。求职者中有准备不足的, 有不善言谈的, 也有不自信的, 主持人应帮助他们克服羞怯心理, 树立自信心;对他们表达不到的可以做出善意的提醒, 也可以补充, 有时可以用一个善意的玩笑, 来化解矛盾, 活跃气氛。在面试结束后主持人对成功者肯定、祝贺的同时, 也不要忘记为求职未成者送上安慰和鼓励。

《非你莫属》有一期节目, 一位女选手在“天生我有才”环节展示自己的大字书法技能, 当选手在现场书写毛笔字的时候, 主持人张绍刚亲自为选手端墨汁, 这一幕是比较打动人的, 这充分显示了主持人对选手的体恤, 表现出了人文关怀的精神。这一点的媒介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这会引导大众要关心体贴他人, 而不能为我独尊, 冷待他人。

而在某档求职节目中, 面对一名选手不如意的表现, 主持人对则用了“烂泥扶不上墙”, “你若再说下去, 我就真的认为你离无知不远了”之类的话, 这种对选手带有轻蔑色彩、有失尊重的言语最好是不要说的, 这也是对求职者人文关怀的缺失, 这样的言辞, 也许会打消选手的积极性, 打击他的自信心;观众也会对主持人如此“无情”的表现表示不满, 从而影响主持人的公众形象, 甚至媒体形象。

二、强化职场舆论引导意识

在这样一个就业成为社会大问题的时代, 求职真人秀节目不仅仅是能实现节目中几个人的就业梦想, 它更应该是引导社会受众, 认清职场形势,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学习提高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也要为求职者着想, 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 这样才会促进职场人才供求良好氛围的形成。

强化舆论引导意识, 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需要主持人树立服务意识、大局意识、社会意识。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 了解时局, 做足节目的准备工作, 通过现场把控, 充分发挥现场专家的指导作用, 以引导选手倾听用人单位高管人员的提醒和忠告;而不是主持人为了展示自我, 一味地“秀”自己, 而忘了自己的“服务意识”。主持人更不能对表现不佳的选手进行打压, 去伤了他们的自信和自尊, 也不应对招聘方流露出的刻薄而斥之为无情。而应以友善的姿态, 化解矛盾, 建立应招双方的共赢, 成则共喜, 不成情谊犹在。

主持人是一个生动的个体, 他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可以施展自己的个性魅力, 但主持人首先是党的宣传员, 是媒介的代言人, 他不能信口雌黄, 肆意而为。主持人在被设定的公共媒介空间内, 其一言一行都有很高的关注度, 其代表的不仅是个人, 更是媒介的整体形象。

三、防止主持人越位和缺位

主持人在节目中应该在明确好自己的定位的前提下行使好自己的职责, 不然很容易会出现主持人越位的现象, 表现在:不是为媒介代言, 而是为自己代言, 或为选手或招聘方代言, 要么在节目中置他人于不顾而侃侃而谈, 或大秀自己的才艺, 或任意左右选手或招聘方的选择, 这些问题都是主持人应该注意的。在节目中主持人不能过于表现自己, 也不能随意干涉和左右应招双方的决定, 更不能代替专家而对求职者赋予过多的点评。

主持人缺位主要体现主持人的责任行为的缺失上, 对节目参与者的介绍不够到位, 对现场出现争吵、甚至混乱现象的置若罔闻, 对求职者紧张情绪、失意举态漠不关心;或只着眼现场情况发言, 而不能站在大局和社会高度上进行舆论引导, 语言的过激而有失公允, 等等, 这些都是主持人缺位的表现, 在节目主持进程中都应该注意。

这里主持人树立“大我”和“小我”的意识非常重要, 大我即是“党的宣传员”, “小我”即是节目的服务者。树立这样的意识才会更加有效杜绝主持人越位和缺位, 更好行使好自己的职责。

注释

节目主持人角色特征 篇8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表演和戏剧中的“角色”表演不尽相同。戏剧中所提到的“角色”是指演员运用自身的身体所扮演的剧中的角色, 重在演。戏剧中的“角色”不是剧中的人物, 因为剧中人物没有经由演员的扮演。演员不是一个角色, 因为演员是一个从事扮演的人, 而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扮演是演“自己”, 是一种非角色的表演, 也可以说是本色出演, 但是这个本色包含了出演的人的文化素养、性格特征等方面。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要将“角色”置于规定情景中, 并要对不同的规定情景做出不同的反应。所以, 现在心理学把“角色”定义为“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 处于一定位置时所执行的职能。”[1]

主持人所充当的角色并不是单一的, 而应该是复合型的, 他所承担的角色应该具有个人性、媒介性以及社会性。主持人应该是融入受众的, 既是我们的朋友又是我们的老师, 既是记者又是演员, 但它又有别于这其中的每个个体。至于主持人能不能表演, 要不要表演并不单纯地由主持人的角色而决定的, 或者说主持人的表演最终由主持人复合角色中的某个比较突出的角色类型而决定的。因此, 在对主持人的理解和定位一定要在具体的传播活动和传播情境中, 要结合不同类型的栏目或节目风格来分析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二、新闻时事类主持人角色定位

新闻时事类节目着眼于当代社会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 并且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 需要凸显权威, 它把访谈现场作为时事分析和发表意见的公共空间, 访谈嘉宾多为此类问题的相关专家、学者, 在交谈的过程中, 逐渐廓清事件发生发展的相关背景以及社会的影响和事态发展的趋势预测。相对于新闻深度报道或新闻评论节目来说, 新闻时事类访谈节目的观点弹性更大, 往往是不同观点的碰撞和相互激发, 舆论的表达形式也相对随意, 口语化的交谈使节目充满了个性化的表达和语言状态。辩论型谈话节目对主持人和嘉宾的要求都很高, 在交谈过程中主持人并不是直接参与到讨论中, 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控制谈话局面和控制话语权的平衡、公正、客观。

《时事辩论会》是凤凰电视台的一档语言类节目, 每天都有热点话题, 聚集不同区域, 不同行业, 背景迥异的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以深入探讨、小组辩论的形式, 在时事辩论会展开观点交锋。其主持人队伍程鹤麟、刘庆东、黄海波, 各司其职, 能很好地掌控节目的进程与节奏, 话语权的衔接也天衣无缝。他们犀利精彩、游刃有余地穿梭于不同话语权中, 使得节目妙趣横生。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话语的倾听者和节目的掌控者, 悉心听取各方意见, 并能抓住所听重点发问, 将话题推向一个深度和高潮, 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将辩论会现场激烈气氛原汁原味地还原出来。

新闻时事类访谈类节目除了《时事辩论会》这种以辩论的形式, 邀请嘉宾与现场观众讨论最新时事热点、社会话题之外, 还有一种是选择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的新闻当事人和知情人, 或者是具有争议的某一领域的专家或学者作为嘉宾源, 这个时候, 主持人就往往充当了记者的角色, 与受访嘉宾面对面, 从而步步深入, 挖掘出嘉宾身上的新闻价值, 如央视的《面对面》。

对于王志来说他不仅仅是《面对面》的主持人, 还是制片人。节目的整个制作流程中, 几乎都有王志的身影。《面对面》是一档新闻人物的专访节目。嘉宾是节目的一面, 王志则是另一面, 而是不可缺少的一面。作为节目的制片人, 王志几乎每期节目都参与到节目的选题策划中, 《面对面》选题对象永远不会出现枯竭的时候, 只要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 涉及某个新闻事件, 处于社会舆论漩涡的中心, 一般都会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 不一定像《艺术人生》那样, 采访的艺术家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面对面》讲求的是新闻的真实性, 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有人的参与, 《面对面》正是通过代表观众发问, 深入采访新闻人物, 从而对大限度地接近新闻背后的真相。

王志在每期《面对面》的前期准备工作中, 都会大量地准备被采访对象的相关信息, 只有深入地了解嘉宾相关情况, 才会以一个平等视角面对被采访嘉宾, 不卑不亢, 实现采访目的, 才会取得嘉宾的信任, 激起他的倾诉欲。《面对面》的节目形式很纯粹, 都是演播室的面对面访谈和外景采访的画面相结合, 外景画面多展示新闻事件的背景和过程, 演播室的访谈则是讲述细节和感想。

除了制片人的身份外, 王志在采访过程中, 更像是一个记者, 探寻质疑不仅是王志的主持风格, 更是职业人对待新闻的一种严谨的态度。质疑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层层剥茧, 最大限度地还原事实真相。在节目中这种质疑, 是吸引受众视觉资源的非常有效的手段。王志将这种质疑物化在采访过程中, 将大问题划分为多个小问题步步紧逼, 让嘉宾觉得主持人对这一新闻事件已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 并且也有细节探寻的渴求, 自然而然地产生倾诉欲。节目往往收到很好的收视效果。好的访谈节目也离不开好的嘉宾, 当王志碰到棋逢对手的时候, 总是最兴奋的时候, 他曾说:“这就像两个太极高手用内功在过招, 互相听得懂对方在说什么。酣畅淋漓, 简直可以用通体通泰来形容。”[2]

三、新闻时事类主持人承载的责任

新闻节目主持人, 从宏观上来讲, 他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样的, 绝不是扮演个人, 更多的是社会层面的。一方面, 他具有独特性, 主持人前提必须是鲜活的个人, 而后才具有社会属性, 职业身份, 一个具备主体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主持人他所传递的信息才是具有真实性、生动性和针对性的;另一方面, 新闻主持人又不仅仅是自己, 还代表着一个媒体, 代表着一个栏目, 更代表着党和一级政府, 所以, 责任非常重大。

参考文献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6:346.

电视节目主持人社会角色探讨 篇9

有关“主持人”的称谓肇始于大众传播事业迅猛发展的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娱乐节目主持人先于新闻主播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以弥尔顿·伯尔乐和爱德·沙利文为代表。在随后的1951年,CBS开办了第一个电视纪录片节目《现在请看》,早已蜚声广播界的默罗开始登上电视荧屏,他以崇高声望及其在《现在请看》的精彩报道,开创了电视新闻时代。由此,默罗不仅被奉为广播记者的一代宗师,也被誉为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先驱。而之后的沃尔特·克朗凯特、芭芭拉·沃尔特斯、丹·拉瑟、汤姆·布罗考、彼德·詹姆斯、拉·里金以及奥普拉·温弗瑞等更是在媒介急剧发展的生态下凭借个人的主持特色蜚声国际。

在我国,几经争论和探讨,通常认为以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观察与思考》栏目首次打出“主持人”字幕为标志,以庞啸作为中国首位电视节目主持人[1]。而伴随电视节目的发展与成熟,赵忠祥、陈铎、虹云、杨澜、倪萍、敬一丹和白岩松等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主持。值得关注的是,鉴于我国主持人发展至今不过三十余年,有关节目主持人的概念界定长期存在分歧。从20世纪80年代初,于厚礼先生的《新闻工作手册》,90年代冯健主编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到2005年俞虹老师的《节目主持人通论》(修订本),其中所涉论述多少在学界存在争议。而以“实体化”方式表述的概念——“节目主持人是在大众传播活动的特定节目情境中,以真实的个人身份和交谈性言语交际行为,通过直接平等的交流方式主导、推动节目进程、体现节目意图的人”[2]目前最为各界接受。

2“场域理论”下主持人的社会角色建构

对结构主义的深刻批判和反思后,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场域理论,并认为场域即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存在着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3]。对照这一理论,处于特殊媒介生态环境下的主持人便具有了超越大众角色的多样性与异质性,其处于个人(本身也为受众)、新闻媒介和社会的场域牵制中。我们不妨称主持人个体为“我”这个重要概念,探求其在整个由我、媒介、社会的系统场域里的角色扮演。

2.1施身自谓——我

首先,作为独立生存的生命个体,无论从哲学、法律还是社会学的角度讲,“我”必然具备与“他”、“他们”的内涵区别,是一个具备意识、价值、潜能的生命体。但在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我”是始终没有建立起来的,因此也没有致力于“我”的塑造和对“我”的潜力的开发。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不能单向存在,而是一个两级和多级的过程,至少这种趋向的建立是多级的。而刘再复在《传统与中国人》中的反思更为深刻,他认为,我国宗法文化观念中把人和个体的我看成是整个封建宗法文化观念系统中的一个固定点,人只是依附、固定的存在。审度这一观点,即可看到这种依附和固定其实是“场”的作用和个人求存的选择,“我”离不开“他们”,甚至“我”本身也是作为群体概念的受众出现的,而中国文化场域的内核便是群体意识,单独突显出“我”必然是冒险的举动。尽管,无论是杀气腾腾的“春,齐师伐我”中的“我”还是海德格尔“本真的自我的‘沉沦’”的“我”,或是在提倡个性化和“以我为主”这些概念的今日,“我”始终是一个推己及人,框定在群体之中的概念,对于“我”的遮蔽和凸显仍处在不断的调试过程中。

2.2媒介即信息——媒介我

在约50年前,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从技术角度探讨社会发展,对媒介的作用进行了至高的评价,他认为,在每一个时代,真正的信息及其载体乃是媒介。如果更极端地说,我们传播的不是信息,而是媒介。这一观点在今日仍具有深刻意义。回溯人类传播手段,从烽烟、露布、招贴到文字、纸张、电子媒介,人类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技术史。因此,众多学者在研究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总是绕不开对技术史及其范式的掘探。作为身处媒介深处的传播者——以信息传播为主要社会职能的主持人,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媒介化的过程。信息从编码、译码到解码,主持人在中间其实扮演着“软媒介”的作用,其不但接受信息,更在传达信息,除了必要的硬件设备的支持,身为传播者的主持人与受众的物理距离仅仅是一屏之隔,而随着媒介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过渡,这一屏之隔的距离也随着通讯手段的发展逐渐趋于消失。如果将整个传播媒介,如电视台作为独立个体进行编码,那主持人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符码,嵌套在整个运行体制之中,共同完成信息的采集及发布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并不是刻意回避主持人的能动性,或者刻意突显其工具性,而是为了说明在大众传播尤其是电视媒介在传播过程中主持人所受的体制之困。这里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传播者身处传播环境之中,媒介环境受到资本和商业逻辑的僭越及政治环境的牵制影响,个体的主持人作为软媒介处在新闻场域之下更是“易受体”。同时,新闻场与政治场和经济场一样,比科学场、艺术场甚至司法场更会受制于市场商业逻辑的裁决与考验[4]。所以,面对“社会公器”的身份和受困的传播者身份,主持人的角色可谓困境重重。

2.3舆论场对峙——观点我

纵观当今传媒江湖,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以传统媒体为首的官媒舆论场,以及声势浩大唱衰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舆论场。如果从广义窥探即可发现,簇拥在这两派背后的是媒体行业不同的群体。前者以长期从事传统媒体采编工作的报人、电视人为主,继承并发展着传统媒体沿袭的真实、客观、党性等诸多原则;后者以网站、网络公司及众多草根群体为主,其在汪洋肆意的新媒体圈中充分体会着传播的迅速、便捷及互动性强等特点。

传统媒体保守而中肯,但缺乏新媒体的交互性及虚拟性带来的自由,而新媒体开放而辛辣,但缺少把关人的自媒体始终自我叫嚣并且谣言四起。主持人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线传播者,不可忽略自我的社会化特征。尤其是在新媒体的发展态势下,随着传统媒体“上网”,主持人在自媒体环境下更是遭遇困扰。以微博为例,该媒体上的主持人身份如何界定:是不受约束的个体表达,还是代表所在媒体的舆论发言,还是结合两者之间的特殊分份?如若如此,边界又在哪里?发言不当,责任又当归于何方?是加“V”还是潜水,是扩大影响力,还是沉默成为大多数?这些问题紧迫而难解,对于主持人的媒介属性界定更是迫在眉睫,观点发言的模糊边界让主持人备受媒介伦理的困囿。

3角色偏差:从“自我中心言语”到“集体的独白”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已从当初的几人、几十人发展到如今的数万人,许多优秀节目主持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备受受众赞誉。人数的增加一方面意味着这一行业的重要性,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却也不容忽视:在节目主持人自我角色的认知过程中,不少主持人还存在着各种偏差及失当。

这种失当在娱乐节目及新闻节目中均有体现。例如,某娱乐节目主持人故意挑起嘉宾及观众的情绪,致使现场一片混乱,后节目被叫停;某主持人发微博称,陪女友去医院就医,打针被连轧4次,自己想拿刀砍人,事件迅速在网上引起发酵,随后当事人删除微博并公开道歉;再如,某新闻杂志类栏目主持人在未清楚了解新闻事件原委的基础上就“大妈坑骗老外”一事怒斥某在京大妈丢了中国人的脸,而事后调查得知,是该外国友人先挑起事端,大妈并无任何过错。这样一味地追求腥性的节目诉求,这样无端的谩骂式评论和无节制的网言攻击不仅对当事主持人造成了负面影响,并且给节目乃至整个电视台造成困扰。这样的事例归结起来,突出体现了部分主持人的“自我中心言语”和“集体的独白”特质[5]:只以自已本身的想法或需要出发而不考虑别人是否关注或理解,不以提供信息、提出问题或交际为目的,常常忽略他人的反应和意见,以特殊权力行使电视的符号暴力——拒绝自由交流,罔顾个人角色及身份认同,未考虑到受众的接受程度,不衡量传播效果,一味站在道德高地鞭笞,在“聋子听见哑巴说瞎子看见了鬼”的逻辑归谬中洋洋得意,对自我的审度欠缺,就更谈不上对“新闻中的人”的体谅与敬畏。主持人只有心怀求实之念,才会从道德制高点上下来,脚踏实地,不激不随,其关注的视点,话语的逻辑、措辞的准确性才能在思维的缜密交织下成为媒体的真正的声音,而不是所谓的“肉喇叭”。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高尚的品性,奉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才是一个合格主持人迈出的第一步。

步履蹒跚但意气风发,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踩着改革开放的步子急于破土,走过萌芽的80年代,在90年代奋起发展,千禧之年其更是一跃在国际舞台上耀眼夺目,现如今,这支队伍愈加庞大,面对的个人困境乃至媒介困境更加突显,需要主持人们做的还有很多,道路漫长而悠远。

参考文献

[1]应天常.节目主持人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许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3]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许钧,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中国历次国庆大阅兵下一篇:艾滋病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