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形象

2024-06-25

国家旅游形象(精选六篇)

国家旅游形象 篇1

执拗的张正祥无怨无悔, 发誓要与破坏滇池的人斗个你死我活。很多人认为他是“环保疯子”, 孤独而穷困潦倒的日子他坚持了30年。张正祥的“败家”举动使原本殷实的家庭出现了裂痕。两任妻子先后离他而去, 三个女儿离家出走。——一个农民为了环保呕心沥血, 并不惜为此倾家荡产, 牺牲了一切。然而, 这样的好人却被很多人讽为“环保疯子”, 甚至连最亲的家人也无法理解。这个社会中某些人的价值观和荣辱观是何其畸形!

在作息时间上, 张正祥也和政府机关同步, 周一到周五在滇池周边巡查、填写《滇池巡视保洁监督员周报表》, 周五骑车20多公里送到西山区滇池管理局。周六和周日在家里写材料, 写滇池保护有关的议案。“我一年365天都与滇池有关。”——农民的“本职工作”是种好地, 但张正祥却不得不放下锄头, 为了滇池的保护而呼号奔走。保护滇池、保护环境应该是“相关部门”的职责啊, 张正祥的存在, 是否反衬出“相关部门”的失职失责?

10多平方米的小屋中, 整齐摆放着《滇池保护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书籍。张正祥说, “滇池的地图我就有十来种, 是昆明最全的, 好多机关的滇池地图都没我的齐全。”——没有读过一天书的张正祥, 对滇池治理的熟悉程度超乎想象, 滇池有多少条补给河流, 每一条水量有多大, 哪一条遭到破坏, 他都能一一道来。

由于“疯狂”举报破坏滇池行动, 张正祥得罪了不少人, 被采石场老板恐吓、打骂是常事。有一次, 20多人围住他的院子, 拿着砍刀, 说要“放放血”。30年间他一次次受伤, 有一次被人撞到山下, 右手残疾、右眼失明。——这是对公民的血淋淋的伤害, 这是令人发指的犯罪行为, 但为何却都不了了之, 至今没有说法?

甚至有干部找张正祥谈话, 劝他不要阻碍当地经济发展。——如果说某些不理解张正祥的普通人纯属“不明真相”, 我们的国家干部为何也如此的浅薄和无知?难道所谓的“经济发展”和GDP能够成为破坏环境、遗祸子孙的借口?

30年间, 究竟写了多少封举报信, 张正祥记不清了。他曾先后多次到北京, 到信访局、环保部、住建部等排几个小时队反映。但滇池周围的开采依然如火如荼, 这是张正祥最大的心头伤。——谁来申张正义?老百姓找个说理的地方咋就这么难?

国家旅游形象 篇2

学号:班级:姓名:

为打造广西与东盟的旅游合作平台,进一步凸显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区位优势和作用,宣传广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整体旅游形象,扩大广西旅游在东盟的影响,加快广西与东盟的旅游对接,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召开前夕,自治区旅游局非常成功地主办了“中国-东盟国际旅游合作论坛”,来自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和我国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旅游部门的负责人围绕中国与东盟的旅游合作特别是广西与东盟旅游合作的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内容包括边境地区旅游、旅游交通合作、旅游信息合作、旅游机构合作、旅游企业合作、旅游便利化合作、旅游危机处理合作、旅游宣传促销合作、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合作等。此次国际旅游合作论坛,对广西与东盟的旅游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5和2006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广西旅游部门又通过博览会的“旅游专题”平台邀请专家、学者与东盟国家旅游部门和专家多方面探讨旅游业合作事宜,把广西与东盟之间的旅游合作上升到理论层面,为以后的持续合作奠定基础。

国家旅游形象 篇3

2015年,我国的出境游客数量高达1.2亿人次,出境旅游消费高达1045亿美元,我国游客成为全球众多目的地竞相争抢的客源。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出境看世界,世界也在看中国。在中国游客受到追捧的时候,我们也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主要是国际社会对部分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诟病,比如缺乏秩序、不尊重当地文化、不尊重服务员工等。这些负面评价的扩散很容易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民众以及国家形象的负面评价。国家多个部门与领导也充分认识到文明旅游的重要性。中央有关领导多次指出“提高公民文明习惯,除社会宣传教育外,要进一步研究切入点,其中旅游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先后印发《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等指导性规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也强调,新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倡导文明健康的旅游方式,“出境旅游者要维护良好对外形象,做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新出台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国办发〔2013〕1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再次力促文明旅游。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也强调出境游客的境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我国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出境旅游开启了国家形象一种非官方的传播渠道。

的确,出境旅游的迅猛发展,将国家形象塑造这个原本属于外交和外宣部门的政治课题,变得和每位出境游客的一言一行息息相关。本文结合外交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新公共外交时代”的到来,与我国出境旅游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声音的背景,简要论述在该背景下旅游文明研究的相关思路,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有关文明旅游的学理研究,为提升我国公民的旅游素质,树立更好的大国形象提供参考建议。

1. “新公共外交时代”的国家形象:网络与公众的力量凸显

国家形象是指国内外公众对一个国家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刘继南,2006)。按照感知主体的差异,国家形象可以分为国家内部形象和国家外部形象。本文关注的国家形象,一概指国家外部形象,即外国公众心目中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是一种软实力资源,是一国综合实力和全面影响力的具体表现,直接影响一国的“声誉资本”,决定一国改革发展的前途与命运。

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是外交。根据外交主体与受体的差异,一般可以分为政府外交与公共外交。与政府外交相比,公共外交将“外交”推向了更广泛的公共领域,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个人和国际公众之间呈现多渠道、多样化和立体化的互动与影响。在当今的传播环境下,公众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广泛参与到产生国际信息流和影响流的队伍中,他们不仅仅是传播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行为的主体。公众角色的转变,促使我们进入了“新公共外交时代”。在这个时代,精英可以代表中国,但不是全部;平凡面孔是最真实的国家形象。

“新公共外交”时代的诞生与web 2.0时代不无关联。在这个时代,网络不仅是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更是信息分享的最便捷通道。互联网不仅降低了公众参与公共外交的门槛,同时更提高了非国家行为体的影响力。国家形象的传播与塑造亟需关注网络声音。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公共外交”时代,公众素养不容忽视。因为公众的不当行为可能对国家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假如国民行为与国家‘品牌塑造目标背道而驰,那么任何信息传递活动都是徒劳。有时,公共外交的关键战役不在于提升海外声誉,而是要说服国内民众不辜负已经拥有的国家声誉。 ”

2. 国际旅游业:国家形象传播与塑造的新语境

外国民众认识一个国家,主要有两种方式: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和国际旅游产业的兴旺,跨文化接触、交流与传播成为新的现象,国际旅游业为国家形象传播创造了新的语境。在国际上最富盛名的国家形象测量体系中(Anholt-GfK National Brand Index),旅游相关指标占据1/6。

大众旅游的兴起,使得国与国之间普通民众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得到拓展,国家形象传播体系中的传播力量得以重构。在这个新的结构中,普通民众,从往昔作为国家形象的幕后的角色,走向或者出现在国家形象的“强光区”,成为传播主体的一部分。在国际视野中行走的我国游客,成为国外公众认识中国的最直接平台,成为展示我国文明与形象的最生动的窗口。

3. “新公共外交”视角下的出境旅游文明与国家形象关系研究

公民出境文明旅游与国家形象向来是媒体关注的热点,自2002年起,国际媒体每年开展的“最受欢迎游客”和“最不受欢迎游客”的评比就从没有间断过。在网络化时代,这些评比如同病毒一般,快速传递分享着,并深刻地影响着普通民众对他国游客及国家想象的感知。与媒体的热情不同的是,在学术界,关注公民出境旅游与国家形象的研究显得相对冷清。在国内,尽管田勇(1999)、邱剑英(2001)等学者早在21世纪之初就关注旅游文明,但真正的研究高潮直到国家印发《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的通知发布之后才得到迸发。纵观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四大领域:①不文明行为的表现;②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③提升游客文明行为的对策;④出境文明旅游对国家形象/软实力的意义。在国外,有相当一部分研究关注与可持续旅游相关联的游客行为(如responsible/ sustainable/ethical tourists),这些研究往往侧重考查游客行为对生态环境和社区居民的影响。

结合“新公共外交时代”的特点,旅游在国际交流、国家形象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已有的有关旅游文明的研究,笔者认为有以下研究不足与研究机会:①“新公共外交”的理念得到国内外国际关系界和学界的拥护,然而鲜有研究聚焦微观层面,比如普通公众的特定行为对国家形象的影响;②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人际交流的增加,政界舆论界都意识到了游客的多重身份,其中包括“新公共外交”的践行者,国家形象大使的身份,然而少有学术研究涉足此领域;③现存的有限的研究,基本都是描述性的观点性文章,缺乏理论和实证数据的支持,因此很难为国家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本文认为:①“新公共外交”时代,公众与网络的力量在国家形象的传播与塑造中不容忽视;②国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世界视野中行走的游客是“新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载体;③国家形象是集体构建、持续互动的,是“他者”的评价与认知的结果。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结合“新公共外交”的理念,聚焦国家形象,特别从微观层面,以全球范围内的网络媒体和普通公众为研究对象,以出境文明旅游为着力点,探讨出境文明旅游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具体而言,可利用Google等搜索引擎工具,以“Chinese tourists”“good tourists”“ugly”等为关键词,搜索国际主流网络媒体刊登的高阅读量高点评的报道,利用内容分析法,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探讨有较高影响力的国际网络媒体对我国出境游客文明行为的表征。在探讨普通民众的声音时,可以以这些网络媒体报道后的普通公众的点评为信息来源,或者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搜索广为国际社会接受的旅游博客网站,如TripAdvisor、travelpod、virtualtourist等的相关博客,然后借用定性分析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如Leximancer, Atlas ti等),进行分析,探讨国外的普通公众如何看待我国游客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到他们对我国形象的感知。普通网民的介入将有效避免媒体单一的声音,确保多元的普通民众的真实声音得到反映。

鉴于笔谈的字数限制,本文主要提供“新公共外交”时代背景下旅游文明研究的概念性思路,希望后续的学者能开展相关研究,促进有关文明旅游的学理研究,为提升我国公民的旅游素质,将我国出境游客的经济消费力转变为国家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影响力,最终实现文化强国的“中国梦”提供参考建议。

国家公务员代表国家机关形象 篇4

王建翠

国家公务员代表国家机关形象,加强公务员礼仪培训,有助于维护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效率与文明是评价政府服务质量的两个重要标准,公务员连基本礼仪规范都不懂,还谈什么行政文明?服务质量肯定大打折扣。因此,加强礼仪培训,有助于公务员增进与服务对象的理解与沟通,减少行政纠纷与矛盾。

行政礼仪,即是礼仪的一种,为当今许多职场人士所重视。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如:

1、会务:在召开会议过程中,每名干部都要严守会纪,遵守时间,包括准时到会、正点开会、限时发言、到点散会,并保持坐姿端正。应保持会场安静,手机调制到震动状态或关机。应做好会议记录。2.主席台座次:讲究左高右低,前排高于后排,中央高于两侧,左侧高于右侧(左、右是指当事人之间的位置;政务礼仪讲究左高右低,但现在均通用国际惯例,即右高左低)。桌签应使用彩色纸,双向打印。3.奉茶:茶水招待是对来访者的尊重与诚意表示,有礼貌的端茶方法很重要,不能让来访者要求才端出茶水。奉茶礼仪:整理仪容、洗手;确定茶杯是否有缺角或裂痕;手指避免摸到杯口;

适当的温度、浓度,装有七分满。为他人续茶水时,小心端起茶杯或茶杯柄,手指不可伸入杯口。从右侧递茶时用右手拿茶杯(左侧时相反)。万一茶水溅出来时,应不慌不忙。

当前,公务员“失礼于人而不知”的现象的确还比较普遍。一位人大代表在他的提案里列举了种种行为:穿休闲服甚至奇装异服;当众修饰整理仪容;女性公务员双腿叉开或立或蹲或坐;接过别人的名片在手里摆弄着玩;与别人谈话不讲距离;非议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过问他人隐私,如男人的薪水、女人的年龄;染红发甚至彩发;女性公务员着装性感暴露;不懂得基本的礼貌用语……凡此种种,的确有违建设文明高效廉洁的现代政府潮流,与现代公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公务员作为公众人物,必须具备良好的公众形象,形成应有的人格魅力。因此,加强和改善公务员形象管理与行政礼仪修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单位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都代表整个单位的形象,从领导干部公众形象需要内外兼修、表里如一的角度看,领导干部的公众形象既是世界观和能力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其审美观和礼仪修养的具体表达。所以只有具备了应有的品德、知识、修养、能力和业绩,才具备在外部塑造良好公众形象的底蕴。公众形象管理包括其公众形象的设计与塑造、修正与维护;行政礼仪知识,可以规范领导干部的言谈举止,优化领导干部待人接物的方法,塑造领导干部的良好公众形象,从而赢得更多的尊重和支持。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受人尊重都会产生愉快的心理。然而要别人尊

重自己,首先就要学会尊重他人。礼仪不是虚伪的面纱,而是一种真实理性的表达。知礼懂礼,注重礼仪,是每个干部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也是他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工作实践中礼仪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在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以及对外交往中,知晓行政礼仪有利于顺利开展工作、获得成功。因此,必须注重办公礼仪、仪表礼仪、仪态礼仪的修养,进而塑造良好的服务形象。同时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的公众形象都与所在单位、部门的形象紧密相连,所以领导干部不仅要注意管理和维护好个人形象,还要注意管理和维护好集体形象。

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 篇5

构建中国的国家形象,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融入国际传播的主体潮流之中,并利用其来逐步构建一个新的国家形象。在这一方面,新闻传播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在下一步发展上都必须直面一个最大的问题——世界一体化的总体趋势,包括理论上的和现实中的。在当今世界日益一体化的过程中,想在新闻传播中呈现出本民族和本国的特色来实属不易,因为一体化的特点便是要剥夺个体的特征而使之格式化,但是,掌握着世界主流媒体话语权的国家,则很容易将本土文化特征灌输进整个进程之中。从构建国家形象来说,美国也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例子。恰恰在这一方面,中国的新闻传播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众所周知,指导现在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学界理论,绝大部分都是来源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这是由这个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因此,西方学界在理论上的若干演进,常常会导致现实中的全球新闻传播活动的连锁反应,正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推一张而及全体。但因为新闻本身不仅仅承担着传播消息的角色,它在本质上更加表现为一种该新闻所在的母体文化的播扬和国家形象的宣扬,因此,一种新闻的触角所能触及之地,即系该种新闻所内在的母体文化的播撒之地,也正由于这重关系,在新闻传播的方法方式与对本土文化的播扬上,中国新闻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新闻理论的汲取和演进同中西文化互相传播的一个内在的矛盾。换言之,中国新闻应当能够在中西方融合与冲突之中,恰如其分地找到本土文化的自我认同,并将之传播出去,以构建为世界所认可的国家形象。当然,这样说的目的,并不等同于是在鼓吹或者宣扬构建中国新闻本土话语体系,因为对于那种试图构建所谓的本土话语体系的想法,笔者暂且存疑,因为这种努力类乎在主流之外另起炉灶,即使能够自饮自炊,最终也很难为受众所认知并获得其认可。而更为深刻的原因则在于,“话语权”并非是可以刻意营造出来的,“话语权”并不等于“话语霸权”。我们应当采取的最为可行的办法并不是改弦易辙,与世界传播主流分庭抗礼,而是因势利导,利用主流媒体话语来宣扬中国新闻与文化,利用主流媒体话语来构建中国国家形象。

而在新闻传播上,中国到底应当如何通过自己的宣传来构筑一个为受众所认可的中国国家形象,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李小萍在接受“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课题组的访问时曾这样说道:“我们认为在当今信息过剩的西方社会里,西方观众并不指望从我们的报道中了解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他们想要了解的是中国是怎样看待国际大事的,中國在错综复杂的国际事务中,有什么利益所在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角色。我们可以从节目内容和观点的独特,突出独家报道、独家立场、独家观点,使我们的位置不可替代。即在以我们的相对优势去和西方主流媒体的绝对优势竞争上下工夫,我们的独特在于反映中国的视角和中国的观点。”②李小萍编辑所描绘的局面在短期内颇难改变,而且是一个在实际上同国际政治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中国新闻传播的一个选择,应当是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宣传自己对世界大事的观点,使受众认识到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对世界事务的看法,进而认知到中国的国际地位。这样做的话,中国的国家形象便在新闻传播中得以提升。例如,近年来,无论是针对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还是针对伊拉克战争,中国都通过新闻传播手段积极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并为切实走向和平而做了不懈的努力,在世界上逐步构筑起一个敢负责、能负责和热爱和平、追求发展的大国形象。

总之,对于现代中国的新闻传播业而言,一个最为急迫的任务便是融入国际传播的主体潮流之中,并利用这一潮流来构建中国国家形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便要在国际一体化的进程中,扬长避短,大力传播中国的本土新闻与中国文化,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给受众。

注释:

①乔舒亚·库珀·雷默等著,沈晓雷等译:《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②刘继南、何辉等著:《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体育与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篇6

关键词:体育; 国家形象;国家认同;大国崛起

The Research on Sports and China’s National Image

ZHAO Jun

(P. E. Dept.,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Jiangsu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unceasing propulsion of globalization and enlargement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between international societies, national image has played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This article do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sports and the China national image from the angle of sociology and national relations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taking some help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mag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Sports itself is not only representing the national image,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building of national image, and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esolution to predicament that has existed .

Key words: sports; national image; national identity; rise of the great nations

上一篇:既有建筑加固技术分析下一篇:塑造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