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2024-06-14

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精选十篇)

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篇1

首先, 高等数学是研究经济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高等数学的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比比皆是. 早在一百多以前, 人类思想的先驱马克思就采用了微积分来研究经济学, 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另外早已被公认为世界经济领域最高荣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有超过三分之一拥有数学学位, 还有超过一半得奖者在数学运用方面达到特强, 例如大数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利奥尼德·康托洛维奇, 他成功地建立和发展了线性规划方法, 并且把它成功地应用于经济分析, 把资源最优利用这一传统的经济学问题, 由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定量分析, 推进到现实计量阶段, 对于在企业内如何科学地组织生产和在国民经济范围内怎样最优地利用资源等问题作出了独创性的研究, 为当今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还有著名的博弈论大师、数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提出的“纳什均衡论”以及其后续理论不仅影响了数学界, 而且改变着整个经济学领域的面貌, 等等. 这些都说明了经济学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是解决经济学问题的有力工具, 高等数学在经济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其次, 高等数学在经济中的运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学的发展, 使得经济学的领域得到大大的拓展.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理论性学科, 又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工具性学科. 大量的事实证明, 将高等数学应用于经济学问题中, 在经济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突破性的发展. 我国著名的大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过: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画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不涉及数学. ”同样高等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也不断地涌现出与经济学相关的新学科, 例如数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经济控制论、博弈论等经济学科; 系统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产生了经济系统分析论; 控制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产生了经济控制论;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在经济中的应用产生了保险学. 因此, 高等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 使得经济学科的领域得到大大的拓展.

再次, 高等数学在经济中的运用有助于提高经济问题的实用性以及经济决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众所周知, 数学本身具有确定性和精确性, 数理推导具有逻辑性和严密性, 这就使得运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问题时自然就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 在日常生活中, 对于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 也许只需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就可以简洁地表述出各种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 这样就非常方便我们分析各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为经济决策的制定提供可操作的依据,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决策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例如凯恩斯的国民收入乘数原理中, 国民生产总值GDP = C ( 消费) + I ( 投资) +G ( 政府支出) + X ( 出口净收入) . 根据这一公式原理, 在当今世界我们往往可以看到某国家为刺激经济增长 ( 也就是GDP的增加) , 通常会采取增加这几个因素中任意一个或几个因素的数量来实现. 比如发达国家通过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大量注资金融机构, 保证其正常运行, 而发展中国家通过政府投资扩大国内需求, 进行产业刺激和直接投资. 如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刺激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采取的措施是: 首先大手笔的四万亿经济刺激, 然后相继又推出家电下乡, 汽车电气家电的以旧换新等等扩大内需政策; 而在出口方面, 在对于我国出口不利的情况下, 加大国内投资和内需. 央行利率连续多次下调, 鼓励流通、消费和投资, 通过这些政策的刺激使得国民生产总值GDP得到了大幅上升.

当然高等数学和经济学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 也就是说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有待高等数学去解决, 而高等数学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也可能也促进了高等数学自身的进步发展, 甚至是学科领域的扩大; 当然高等数学扩大和发展又很好地为经济学的突飞猛进提供了服务和支撑. 当今随着金融市场的昌盛繁荣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高等数学已经全方位地渗透到经济学的各个领域, 如会计学、审计学、财政学、税务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等领域. 所以我们要学好并利用好高等数学知识, 对经济学走向定量、精密和准确的科学合理道路是多么的重要.

参考文献

[1]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

[2]杨建邺, 朱新民.诺贝尔获奖者词典[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篇2

旅游经济是龙头产业,对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认识这一新兴产业。

1、改变经济流向,形成末端市场。

在市场经济的网络中,边远山区一般总是处于网络的末端,各种经济资源总是向网络的中心(沿江、沿海、大中城市)流动,致使边远山区始终难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然而,旅游经济发达的地方却是一个例外。奇山异水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可以改变经济资源的流向,使之由市场中心向市场末端流动,进而形成末端市场。大别山作为一个旅游吸引物,具有任何名山不可替代的特性,世界许多旅游胜地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开发、营销得当,罗田就完全可以形成资金、人才、信息、货币流向的洼地和末端市场,从劣势变为优势。

2、一流带动八流,激活县域经济

社会经济的发展,概括起来就是各种资源在不同区域和产业间的配置和流动。也即人流、物流、货币流、信息流、人才流、商务流、科技流、文化流。而这八流中最本根的就是人流。在市场经济中所有资源都是向下游汇聚,而只有旅游胜地相反.在旅游胜地由于大量人员的逆向运动,必然带动其他七种资源的逆向运动,从而激活县域经济中各种存量资本的运动活力。近几年天堂寨开始旅游开发后,当地民间资本600多万元投入到旅游中来,建起了几十座农家旅馆。

3、就地出售罗田,降低经营成本。

大量游人进入旅游目的地,欣赏风景、享受服务、品味文化、购买商品,大把大把的抄票在漫漫旅游途中静悄悄地从游人腰包流进了当地人的钱袋之中。当地居民基本上做到足不出当地就实现了商品的流通和销售过程,运输成本为零。云南人的一句口头禅就是“要让所有游人来时小包鼓鼓大包瘪瘪,走时大包鼓鼓小包瘪瘪。旅游业具有就地出售风景、就地出售劳务、就地出售文化、就地出售农副产品的功能,可以大大降低我县各行各业的经营成本,从而进一步提高罗田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过去几个林场山野菜、腊肉只是自制自用,现在变成了游人抢购的绿色食品了,而且成为周围几个乡镇土特产品的销售中心。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我们许多土特产品和民间工艺、民俗文化都可以成为热门的旅游商品,就地出售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4、提高资源价值,增加社会财富

游目的地各种经济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包装,以一种灵活、新鲜的方式推销给大众,对于消费者具有更强大的震憾力。其他产品都具有可替代性,而旅游目的地具有不可替代性,日本的富士山再好也不能取代中国的大别山,通过旅游目的地营销,可以大大提高罗田的区域优势,从而提高我县各类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传统的旅游资源就是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而现代旅游资源已发展成为一切具有客源吸引力的时空组合产品,如民俗风情、耕作农业、采摘农业、科学考察、传统教育、森林保健、登山运动等等,最重要的是通过新理念的组合包装,让游人增加参与性、感受性、教育性、康体性体验。也就是说,我们过去认为没有价值或价值极低的一些资源比如沙滩、溪流,原始森林、古朴民居、传统民俗经过包装整合,都可以变为极为珍贵的摇钱树,按照专家计算,森林的总价值中木材占5%,生态和观赏价值占95%,我们开发生态旅游等于丢掉5%,获得的是95%,使资源的价值得到大幅提高。贾平凹投资建设西部影城出卖荒凉也是使资源升值的成功典范。平湖的沙滩漂流、圣人堂的峡谷漂流都积累了很好的经验。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使无效资源转化为有效资源,使潜在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使旅游产品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通过满足市场需求转化为较高的经济效益的功能。通过旅游开发,可以不断提高各种资源的附加价值,大大增加社会财富。

5、促进资源整合,加快产业升级。

根据世界旅游新的发展趋势,一二三产业资源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或为旅游业所用,旅游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大,突出地发展旅游业,可以迅速改变县域经济中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布局,提前实现局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然后,再回过头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第二产业和农村内部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县是全国著名的多种经营先进县,民间工艺资源也很丰富,通过开发竹木根雕、森林野菜、甜柿板栗、药物保健、民间工艺五大系列旅游商品,可以大大加速农村各种资源的整合速度和效益,从而加快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6、利用区域分工,完成资本积累。

旅游业具有财政收入和国民收入在区域间和产业间进行再分配的功能。因为一般来说,旅游目的地大多是贫困落后地区,而旅游客源市场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到不发达的旅游目的地去旅游,不仅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民国收入,同时也增加了当地z府的财政收入,为不发达地区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提供了最可*和最有效的途径。张家界原来是湘西一个十分贫困的地区,旅游开发后,每年外地游客送去十几个亿的资金,使当地一跃成为驰名世界的旅游城市。如果每年有100万游客到罗田,平均每人消费400元就等于每年获得4个亿的直接资金。并且帮助相关产业增收20亿元左右。这将大大缩短我县经济发展的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使我们提前跨入小康社会。

7、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区域优势

世界经济已经一体化,未来经济中广告和品牌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县一级的单个广告和品牌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以旅游目的地的形式进行整合营销,将会产生聚合效应。旅游目的地营销是以旅游产品为载体,将旅

8、建设旅游胜地,促进全面发展

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数学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155-02一、引言

众所周知,数学在经济理论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在经济学教学这样的延伸领域,数学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经济学课程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普遍沿袭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忽视了数学等其他专业课程对经济领域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意义,这种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的教学,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正确发挥数学在经济理论教学中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结合基础知识进行理论的创新和实践,进一步提升其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影响力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数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以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升,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数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基于的是其在经济理论研究中的贡献,经济学理论层次越高所包含的数理知识和模型就越多。经济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理论的灌输,更是方法的剖析以及逻辑的认可,因此经济学教学实践需要数学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大量采用数学的分析方法,尤其是边际分析法,以提升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现代数学本质上就是一个理性思辨系统,利用数学方法解析经济理论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是数学素质在潜移默化中的传递,这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与此同时,将数学更多地渗透到经济学教学环节中,加强经济理论的细推和细解,在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努力展现数学工具的魅力,可以使得学生在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的同时,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从而引导学生成为善于探索并熟练掌握先进分析工具的经济学研究型人才。

另外,经济数学的出现也可以被看做数学在经济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把经济数学作为重要的发展学科,并设立了经济数学学院。经济数学作为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以及对经济学中所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一门学科,折射的正是数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所在。

总之,在经济学越来越离不开数学的今天,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是工具,但发挥的不仅仅是工具的作用。

三、如何发挥数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深刻理解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

要发挥好数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首先要深刻理解经济学数学化问题。经济学数学化问题,学界本身就存在着一些争议,虽然就数学对经济学的贡献度没有异议,但对于大力推进还是顺其自然就存在分歧了,况且基于数学化而可能导致的复杂性思维的缺失也是令人担忧的问题。

因此,正确发挥数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要根植于对经济学数学化问题的深入认识,以把握经济学教学中数学使用的度的问题。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数学模型与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在经济学教学实践中恰当地应用数学教学案例,并注意强调理论体系的前提假设与影响因素,以及适用范围,以免使学生将复杂的经济学理论简单地置于狭隘框架之下。同时,尽可能使用经济理论中的复杂性思维审视教学过程,分析教学效果,并改进教学模式,避免出现经济学教学中数学应用的简单化与情绪化。另外,为避免学生忽略经济学思想内涵而迷失在数学公式中,需要特别注意教学活动应遵循经济学的教学规律,因地制宜地根据教学需要来决定如何使用数学方法及理论,这是原则问题。

(二) 明确经济学教学中数学应用的侧重点

经济学教学突出对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对实际的经济问题进行定性及定量的分析,而数学的引入,侧重培养的是学生建立复杂数学模型来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明确了这一侧重点,发挥数学在经济学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就变得简单易行。构建和运用数学模型需要把握的一些重点,需要在经济学教学活动中由教师明确指出,有了这样的意识,才能更有效地培养、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也就提升了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也就最大發挥了数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师引导的同时,也要积极向学生灌输数学分析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充分理解并认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推理训练的必要性,这将有助于缓解学生面对数学推导和证明分析的畏难情绪,并尽早养成以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三)积极提升经济学教师的数学涵养

目前的经济学教学活动,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经济学问题的定性分析,忽视或回避定量分析。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本身不能很好地运用高等数学知识对经济学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因此迅速提升经济学教师的数学能力成为迫切的问题。鼓励任课教师主动学习更高层次更前沿的数学知识,并有意识地与高校数学课程教师进行业务交流,是目前较为可行的方法。

只有在教师的数学涵养提升的前提下,发挥数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得到根本上的保证。基于教师自身数学能力的提高,寻求经济学教学的模块化和多样性才成为可能。不论是经济学的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都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分层次地突出其与数学的各种关联,并可以通过实验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当然,具有经济学和数学双学科背景的教师则可能更好地把握经济学教学中数学使用的分寸。

(四)稳步实施经济学课程体系改革

目前我国经济学教育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很多方面尚未成熟。经济学科的课程规划,往往比较重视经济学核心课程理论的教学,却容易忽视对于前沿问题以及经济实践的引导。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虽然理解了相关理论,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高校经济学课程体系改革,将有利于发挥数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有效改进这一局面。

当然,高校经济学课程教育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坚持稳步发展、稳中求变的原则,要积极制订中长期的改革发展规划。经济学课程改革,要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和专业需求出发,紧紧把握经济学的特点,突出数学等其他学科的辅助作用,注重理论与实践并举,合理规划主辅教材,做好知识点的衔接,正常课时与第二课堂协调推进,从而在根本上突破经济学教学现有的发展瓶颈。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同时也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以适应新时期高校经济学教育发展的要求。只有建立一支科研能力强,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特别是数学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才能够更好地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

四、结语

就发挥数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而言,其实也可以换个角度考量。比如在高校数学课程中增加针对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经济模型实例的讲解,必将有助于学生在经济学和数学两方面知识水平的提高。这种模式实际上是经济学教学在宏观教学模式上的改进。换言之,将部分经济基础问题开拓至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能实现数学与经济学的双向互动,也就更能激发学生对经济学问题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保证了其在经济学教学活动中更从容地接受理论知识。不论是把数学纳入经济学教学体系中,还是有针对性地在数学基础课程中渗透进经济实例,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对经济学知识有更好更深入的掌握。

总而言之,我们要高度重视并正确发挥数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经济领域的实用型人才,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程祖瑞.经济学数学化问题新探[J].开发研究,1992(2):17-19.

[2]李传志.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数学的适度使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S2):285-286.

[3]王宏艳,张文良,李宏.如何正确发挥数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1):74-75.

[4]孟祥明.高等数学教学与经济学教学相结合[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84-85.

[5]徐可.经济理论教学中复杂性思维的培育[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43-146.

[6]王宏艳,杨玉敏.数学教育在经济领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经济类高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38-40.

[7]熊波.论经济学研究中数学方法的运用[J].当代经济,2007(10):172-173.

[8]王雷.西方经济学教学心得[J].经济研究导刊,2010(6):216-217.

[9]郭家虎.关于西方经济学若干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0(1):187-189.

[责任编辑:钟岚]

试论数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篇4

数学是一门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的自然学科, 在经济发展的研究中数学是一种重要的理论知识与方法, 从历年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名单中可以看出, 多数获奖的学者都不是将数学方法与经济学巧妙结合起来的。几乎所有的获奖者都具有深厚的数学功底, 并且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著名的数学家。可见数学对于经济学发展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与深化, 在研究经济学问题的时候许多经济学家越来越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以及计量分析来进行实证检验, 通过研究具体的条件来保证结论的可靠性, 一般来说进行推理分析不能仅仅依靠文字的表述, 这样是无法保障问题的前提具备规范性与严密性的, 对于结论的易证实性与准确性也无法保证。因此现代经济学中, 越来越多的人将数学作为一项重要的分析工具。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 数学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工具, 如果不了解数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概念的内涵, 对于经济发展的研究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进行现代经济发展的研究, 应当尽可能多地掌握数学知识。

一、数学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一) 数学对于经济学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中, 经济学有着基础的支撑作用, 而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一种分析框架, 现代经济学的前沿观点都很大程度上包含了数学的统计方法与模型建立。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两个方面, 现代经济发展的研究都非常依赖数学的作用。

数学模型对于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有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首先, 通过数学语言可以非常清楚地表达出已知假设;其次, 数学具有逻辑推理严密性的优势, 可以对于许多漏洞进行避免;最后, 通过数学模型与数学定理推导出许多可靠的结果。许多结果在平时是无法通过直觉加以推导的, 因此在理论研究方面, 经济发展的数学模型应用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并且对于已有的研究基础进行下一步拓展, 通过更深层次的研究将许多问题联系起来。

而在实证研究的领域, 通过使用数学的统计方法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首先, 数学模型可以发展出经济研究领域中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模型;其次, 证据的数量化使得实证分析具有系统性与一般性;最后, 统计方法更加先进, 对于现有的数据可以进行最大限度地使用。基于这些原因, 实证经济学研究通过数学与统计方法可以在理论的基础上实现实证分析, 定量的检测系统的数据, 对于实证分析中存在的偶然性与表面化加以减少, 最后得出定量的结论, 这对于统计学以及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在经济学中缺乏应用数学的话, 那么现代经济学就无法取得当前的发展。数学对于许多经济学的概念定义有着基础性作用, 数学语言可以更加精准地对于经济现象与经济行为进行表述。对于经济规则的逻辑关系, 通过数学表达式可以进一步加以揭露, 当前许多经济问题都是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来加以解决的, 并且其结论也是按照数学的语言逻辑来加以推导的。因此数学知识是理解相关概念内涵的关键, 对于相关问题的探讨也应当以此为基础。在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中, 数学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其分析的逻辑更加严谨, 能够阐明经济结论成立的边界与适用范围, 对于理论结论的成立提供准确的条件;其次, 语言更加准确和精炼, 前提条件的假设更加清楚, 对于许多含混不清的争议可以避免。对于现有的经济理论可以有效地加以改进与推广, 通过数学可以得到更加直观的结论。

(二) 数学在经济学应用中的意义

数学是基于实证研究而出现的, 其诞生是为了服务科学研究以及人类的社会活动, 而大量普遍而又复杂的数量关系存在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中, 也就是说, 数学对于经济活动从事者来说是一项必要的工具, 对于经济学科的研究更加不可或缺。文章从经济学数学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数学对于经济学应用的意义。

第一, 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使得经济学得以进一步发展。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 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有数学的突出贡献。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 亚当斯密所创设的看不见的手的经济理论, 将市场经济中的内在规律揭示出来, 使得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研究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这一经济思想是应用了一系列现代数学工具所得出的完备证明。通过其他许多案例可以发现随着数学的发展, 人类经济行为中最为难以把握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数学来加以突破, 在经济学中, 数学的应用也使得两者的关系不断得到强化。

对于传统经济学, 通过数学的思维方式与论证方法可以进行彻底的改造, 使得旧有的研究方式向新的研究方式转变, 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得到了质的突破。经济学理论的变革需要数学思维方式来推动, 如经济学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可以通过概率统计中的相关因素来加以确定, 使得人们对于未知经济现象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并且现代许多经济学理论也是据此诞生的, 包括金融理论与保险理论等。因此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使得两者取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经济学中的研究对象, 通过数学可以进一步使其具体化, 经济变量的关系也可以进一步量化, 并且逻辑推理更加缜密, 在理论上最终能够保障得到具体明确的结论, 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也就越强, 经济发展也就朝着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第二, 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得经济学不断向数学靠拢。在经济学中的数学化应用, 可以使得两门学科的关系不断拉近, 对于人们在经济研究中的思维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加以改变, 思维与行为中的定量特性也就不断加大, 即使无法通过数学来准确地说明许多经济现象, 但是数学仍然是一门最严谨的学科, 而许多语言应用往往存在不够严谨的缺陷。

在数学领域中, 将未经证明的命题作为定理是无法存在的, 一般来说都是以假说的形式来对于未经统计检验的理论观点进行描述的, 当前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是经济学研究的两个核心部分, 一般来说在经济学领域的理论研究, 数学方法较为严谨, 对于一个假说的证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而经验研究方面, 通过统计数据以及经济计量模型对于相关假说进行统计。并且数学理论对于经济学理论有着非常强的影响, 对于经济现象中越来越多的经济变量, 通过模型建立来进行研究, 对于其中的关键变量之间的关系加以系统表达。

第三, 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可以加深经济学的严谨性。一般来说, 采用数学形式可以使得经济学朝着更加严谨化、和精密化的方向发展, 定性与定量分析紧密融合是将来经济学发展的趋势。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研究从计量经济学以及数理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逐渐进入科学的时代, 对于经济分析可以通过数学来加以简化, 通过数学表述来减少文字表述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

采用一定的数学形式, 使得经济学逐渐走向精密化与严谨化的方向, 最终将经济学转变为一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学科。作为最严谨的逻辑形式, 数学语言的表达直接明了, 难以产生歧义, 可以被证伪。因此经济学的数学化趋势使得经济研究的水平不断提高。

二、数学知识在现代商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古代商业经济中, 数学知识的应用较为简单, 一般来说加减乘除等基础知识就足够了, 但是基本数学知识的运用对于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在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对于数学计算的重要性已经非常重视, 许多大宗货品的交易对于计算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于商业发展来说, 数学应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古代商业经济发展中数学知识的应用相比, 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数学知识应用更加复杂, 而且范围更广, 当前数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自然学科体系, 具有完备的理论系统, 在生活中不仅需要加减乘除, 而且在许多生活中, 高级数学知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中, 数学知识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于商品促销。根据实例研究, 在市场调查过程中, 利用统计方面的数学知识可以有效地对于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并且在其他活动中, 例如促销活动中, 对于促销产品的销售情况加以统计, 对于利润模式进行研究同样需要数学知识。在商业经济活动中, 数学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运用, 特别是销售工作中, 对于利润与成本关系的计算, 对于各种影响变量的分析, 都能够对于经济利益加以有效反应, 对于销售利润以及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最终得到最佳的经济方案, 这是数学在经济活动中应用的具体体现。

除了函数数学知识的应用之外, 在许多高科技领域中, 数学知识的应用更加深入, 在金融行业中许多复杂的数学知识起着关键作用, 数学知识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运算以及各种经济系数的分析, 都可以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变化进行充分揭示,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进行准确描述, 使得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规划更加合理。经济学是现代数学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学科, 而现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学的支撑, 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相关领域的系数, 国家的统计部门都需要进行相关分析, 也需要对于数学知识加以合理利用。

结语

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篇5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特别是中国打破重重阻挠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已被世人瞩目。由于世界生产链的重新分工和转移,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号称“世界制造工厂”,这恐怕不是徒有虚名,不像过去的年代带有宣传甚至吹嘘的意思。我们有很多实际的产品制造商,在世界上确实有重要的地位。大概2/3的电视机、微波炉都是中国生产的,2/5的计算机是中国生产的,现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世界上占第一位的可以数出很多。当初中国加入WTO的时候,从上到下都担心农业问题,担心这么多农民,技术水平落后,缺乏竞争力。但是从加入WTO两年来看,中国农业的竞争力也超过很多人的预想,尤其在劳动密集型方面的产品,像水产、水果等。今年农民收入创收,政策是一个因素,世界市场的是第二个因素。亚洲、新加坡这一带,原来都是美国的市场,如今却是中国的市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势头非常好。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它们向中国出口资源、农产品和和制造业半成品,中国也向世界提供物美价廉的工业品。

技术进步和贸易自由化政策也在推动世界货物与服务市场的进一步一体化。多哈谈判将使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融入世界贸易体制,在深度和广度上推动世界贸易向前发展,使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成为可能。发达国家将逐步在农业、纺织业等领域实现自由化,发展中国家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增加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所有国家都将从这一过程中受益,而中国,将主导世界的纺织业。同样,随着经济活动特别是服务业在国际间重新布局的趋势将进一步强化,服务业的转移将显著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将日益成为服务业的出口中心,对劳动力的需求特别是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也将逐步上升。现今全球的劳动技能水平普遍都在上升之中,这导致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高技能劳动力尽管基数较低但增长更为迅猛,中国每年都有近200万的大学毕业生,可以预见,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市场竞争力将有显著的提高,这将有力地推动生产率的增长。

中国28年来的改革开放成就世界瞩目,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而且也使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资料显示,中国自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9.4%的增长速度。2004年,GDp达16494亿美元,比1987年增长了11.3倍;进出口总值达11548亿美元,增长了56倍。截至2006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9411亿美元,而1987年底仅为8亿美元。世人公认,中国在这改革开放的28年经济稳定、健康、高速发展,国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有了调整,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世界第六位,预计到2015年将上升到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提升,成为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一种推动力。

在努力发展国内外经济的同时,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和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参与国际财经交往和合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参与国际宏观经济对话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中,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焦点,在世界经济舞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重要的执政部门,中国财政部越来越多的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国际财经交往和相关规则的制订,一是积极开展主要经济大国的财经对话,目前,中国与美国、英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印尼八个国家,建立了双边财经对话合作机制。这些对话与合作机制,不仅增进了相互间的重大经济政策上的理解。而且还成为双边关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回顾过去的28年,人们可以回忆起世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情况的估计。在中国开始采取时常经济体制的时候,不少西方人估计,只要采用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将无法回避地迈上资本主义的道路。虽然现在也有人说中国是“特殊的资本主义”,实际上,中国28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加强,因为它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时常经济体制,恰当地结合了起来,使得生产力得到空前的解放和发展,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使得共产党获得更大的信任和凝聚力。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市场经济体制既带来正面影响,也带来负面影响。但是,成绩是主要的方面,负面的影响,需要逐步地解决和抑制。但是,这是在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失败以后的一个巨大的实验和摸索,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和智慧,得到人民的拥护。在中国,没有一种政治力量可以代替中国共产党,没有一个党派能够获得如此多人民的拥护。世人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是在这个党的领导下获得的。

在我国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又有人鼓吹“中国威胁论”,一些邻国也曾有种种顾虑。但是,直到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从它们与中国的经济交往中认识到,带给它们的不是“中国威胁论”,而是“中国机遇论”,甚至是“中国影响论”。在2000—2003年的4年里,拉美的主要国家对中国的出口增加了5~9倍。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也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巨大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外资涌入中国的原因。中国的和平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而不是灾难。

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一些人鼓吹的“中国崩溃论”也不攻自破。有人估计中国解决不了“三农”问题、失业问题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而中国这个大厦会在高度发展后,顷刻倒覆,崩塌。

中国在经过28年的改革开放以后,的确是成绩很大,但是问题也很严重。问题是,中国政府有没有能力去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矛盾?中国政府在天灾人祸、国际压力、严重腐败等等困难面前,并没有趴下,也没有畏缩,却是继续前进,不断解决矛盾和困难。最重要的是,它正确对待和积极利用全球化,正视和化解矛盾,采取“睦邻”“安邻”和“富邻”的政策,与众多发展中国家共同前进。中国的朋友越来越多,越来越友好,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原来,还有一种估计,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有限的”,最多不过20年,可以称为“有限发展论”。但是,现在已经有了28年的高速发展,人们估计还会有20年的相当速度的发展,那么就是说,可以有半个世纪的高速发展。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它具有众多劳动力,有相对丰富的资源,有广阔的时常潜力,而且,中国人民勤劳、聪明能干又能吃苦。只要采取正确的政策,只要正确利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加强法制和民族建设,就一定会把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也有人估计,由于台海局势的动荡,可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阻碍和中断。当然我们应该做好应付最坏情况的准备,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来,我们坚持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依靠全体中华民族包括台湾人民的共同努力,可以阻止和粉碎“台独”的阴谋,使我国的经济发展继续向前推进。

有人认为,“中国人一个人是条龙,两个人则是条虫”,从而否定我们人民的集体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从我国“两弹一星”上天和“神州六号”的腾飞,可以看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可以把13亿中国人民的巨大潜力组织,发挥出来,向着社会主义的理想前进!不能低估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我们只要谦虚谨慎、兢兢业业,继续韬光养晦,中国还会继续发展、进步起来。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它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前进,当然会对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的发展战略和丰富的资源、充足的劳动力、庞大的市场。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是世界主要大国确定其全球战略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力量。中国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增长迅速,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国际声望不断提高。作为“后发型”国家,中国可以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采取优化的赶超战略,少走弯路、错路。

作为一个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战略上的关系,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都加大了中国在南北关系中的回旋余地,使中国能够在南北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挥积极功能。中国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的争议斗争和为振兴民族经济所作的努力,积极推动南南合作的发展,广泛开展区域合作,继续重视和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努力探索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的新途径。正因为如此,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广泛而友好的合作关系,中国关于国际事务的一系列主张对发展中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稳定深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提高,中国的市场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当前还存在着一些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一是美国的长期巨额经常帐户赤字,进一步加剧国际全球性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情况。二是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加大了全球通货膨胀预期。第三,世界贸易谈判缓慢,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近几年来,各种形式贸易保护主义,而且国际贸易争端不断增加,贸易问题政治化倾向日益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上述这些主要的不稳定因素存在,或多或少都会对世界和全世界和中国的经济稳定与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经济非常美好的发展前景,更要看到面临的诸多约束条件,必须充分估计到中国在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前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并做好理性应对不断出现的非理性批评乃至基于既有经济秩序而生的各种压力和干扰的准备。要学会用政治的眼光看待经济问题。

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篇6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的重大任务,对于改变我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进一步发挥,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重大艰巨,只有全党动员,全社会动员,大家一起动手,才能见成效。国有经济在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需要特别引起重视。

一、三种重大主导支柱作用

任何经济发展和任何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重点、中心和平衡点,都会有一定的力量起主导、引导、主体和支柱性的决定性作用。国有经济是全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导力量,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具有关系重点、核心和全局的主导和支柱的能力和作用。

第一,它掌握经济命脉,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部门和重要领域居控制地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是在关系经济命脉和长远发展的关键部门和重要领域转变。关键环节和重要部门的转变是最重要的转变,因为它影响大局,关系长远。国有经济掌握经济命脉,在关键部门转变发展方式,既是国民经济对它的要求,也是它带动其他部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条件。国有经济通过转变经济命脉领域的发展方式,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它有能力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起主导支柱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在有充分认识和转变决心的前提下,有足够的实力和物质条件,有力量采取切实的措施,才能做到。国有经济有这样的实力和物质技术力量。目前,全国有国有企业11.2万户,其中国有工业企业2.1万户。国有工业企业户数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户数的4.9%,而拥有的资产占全国的41.3%,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55.1%,利润占全国的61.4%。国有企业总体规模大,实力比较雄厚。2007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有1446家,占全国企业集团的50.8%,资产占85.8%,营业收入占79.6%,利润占84.4%,从业人员占79.5%,研发费用占80.7%。国有大型企业户均资产达到143亿元,国有大大型工业企业户均资产257元,由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户均资产达到1000亿元。像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公司拥有的资产和营业额都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每一家企业的年产值都超过1965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宝钢、鞍钢等十大国有钢铁公司产量超过2亿吨,是全国钢材供应的可靠基地;五大国有发电公司和四个电力辅业集团为全国提供的电力超过50%。

我国国有大型企业设备先进,管理严格科学,集中了大量技术人员、高级工程师、技术工人和优秀领导者。其科研投资大,创新能力强,是我国技术创新的核心主导力量和战略基地。以大型国有企业为骨干和基地,联合高校和科研单位,能够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发展,是我国技术进步的主导和动力。

第三,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具有优越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国有企业是独立核算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生产经营必须讲成本和利润。但它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它生产经营的根本目的是为全国人民和劳动者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服务,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它是接受全国人民的委托,代表全国人民和劳动者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掌握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经营,为他们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服务,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国有企业也追求利润但它不为私有资本所决定的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规律所支配,利润只是它生产经营的一个结果和表现,实现的利润,也全部归国家所有。国有企业的积累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新形成的生产资料仍为国有。国有企业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和全局利益。从全局出发,从关键需要出发,从长远出发,为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出于公共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即便在一些情况下微利或亏损,国有企业也仍须进行投资、生产和经营。这是国有企业的本质,也是它优越性的表现。正因为如此,它能抓住根本、关键和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及长远发展的东西进行投资、经营和发展。这就决定了它不仅有能力主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必然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起主体、主导和根本性的作用。

二、国有企业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和主攻方向。

目前我同经济结构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投资与消费失衡,二是产业结构失衡。投资与消费不平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科学发展的关键。这些年来,我国消费率偏低,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赶不上生产的增长,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增长赶不上供给能力的增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严重影响到生产力的科学发展。2008年,我国生产规模占全球的7.2%,而消费只占全球的4.3%。我国投资由1978年的38.2%上升为2007年的42.1%,而最终消费率却由62.1%下降为49%,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由17%降为10.6%,以至于出现消费率低于西方国家水平的反常现象。由于内需不足,生产的产品只好转向出口,通过扩大外需实现平衡。扩大外需所增加的外汇储备,实质上是给别人增加消费,还由于美元贬值而遭受重大损失。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过度依靠出口来扩大生产是不合理的,将难以持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首先转变着重增加供给而不注重扩大消费的问题。

投资与消费失衡,进而导致内需不足的因素有很多,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非公有制经济长期压制工人工资的水平。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雇佣工人上亿人,加上流动农民工近2亿人,雇工人数远远超过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差,但工人工资却一直处于最低水平,平均比国有企业低45%,比集体企业低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1.6%。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总量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工人工资12年中每年仅增加5.1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工资是下降的。2009年以前的5年中,非公有企业上亿劳动者的工资没有任何增加。2008年,我国制定了最低工资标准,但许多私营企业不执行,私营企业将工人工资压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使剩余价值大幅度增长。2007年,我国工人年均工资是1.9万元,而私营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高达285.4万元,私营企业的平均纯收入是劳动者的144倍,私营企业主的平均收入是劳动者的72.1倍。劳动者收入占比下降,导致消费比重不得不沿着同样的方向发展。这首先反映在消费品市场和生产上。2007年我国最终消

费支出为12.8万亿元,比按1978年消费率计算得16.2万亿元要少3.4万亿~5.5万亿元,全国平均每人少消费2600-4200元。不是老百姓不想消费,而是缺乏能力消费。消费市场不畅,消费品只能到国外市场找出路,消费品的扩大再生产受到抑制,进而抑制了生产资料的生产,使上万亿元的生产资料投资及形成的生产能力,相当部分打了飘了。抑制消费在广大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农民消费率最低。2009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比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少12022元。9亿农民相当于少收入10万亿元。谁都知道我国农村市场潜力巨大,而这个潜力只有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民购买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才能达到。劳动者收入低,成为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

分配方式是由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决定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就分配论分配,就消费论消费,是解决不了扩大内需问题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引导非公制经济遵纪守法,尊重劳动者,给工人以应有的报酬,才能扩大消费,扩大内需。非公有制经济工人工资达到国有企业水平,提高45%,全国消费水平和内需可以扩大35%;工人工资提高到国有企业的一半,平均增加20%,全国消费和内需也可以提高20%。这是扩大内需,解决投资与消费失衡的根本。

非公有制企业提高工人工资并不会把企业压垮。我国工资成本一般只占产品成本的10%左右,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剩余价值率远远超过100%。从利润中拿出一个尾巴,就可解决工人长期低工资问题,促进消费。消费是生产的源泉。提高工人工资,可以提高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和消费能力,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发展;反之,内需不足,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生产就难以上去。提高工资与生产发展并不矛盾。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提高工人工资,工资绝对量会增加,但单位产品成本中工资比重反而会下降,这是技术进步的表现,也是技术进步的要求。

国有企业工人平均工资之所以比私有企业高,除因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尊重工人当家做主的地位外,还因为它技术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低技术、低工资、廉价劳动力来维持粗放式生产是不能持久的。转变发展方式必须转变生产方式,转变分配方式。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支柱、主导和控制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投资与消费失衡,内需不足问题。

我国产业结构失衡主要是一、二、三产业失衡,体现在第二产业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严重,闲置生产力多,落后生产力多。我国约1/3-1/2的行业产能过剩,已建成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到70%。许多行业一边生产能力过剩,另一边急需的产品却供不应求。如我国粗钢产量占全球的38%,炼铁中有1亿吨、炼铜能力中有5000万吨是落后的,而几类高级合金钢产能却相对短缺。这主要是一些中小企业盲目投资造成的。解决这个问题要靠多方面的努力,只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按照生产力优化组合和供求平衡的原则,进行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使大中小企业分工合作,科学发展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近年来,邮钢、石家庄钢铁厂和宝钢的国有钢铁公司开展的兼并重組或对外注资就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

改变一、三产业落后于第二产业的失衡状态,必须走发挥国有企业主导作用的路子。国有企业一直是支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导支柱和带头力量。这些年来,它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耕作排灌机械、运输工具、能源、新型农药化肥和科学技术,极大地支持了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全国各行业动员起来,全国城市动员起来,支持农业现代化,才能取得更大成效。改变第三产业落后于第二产:业的状况,也须如此。有第三产业的带动主导作用,是零打碎敲所不能代替的。

三、国有企业与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和根本。近几年我国技术进步加快,但关键技术仍与国际先进水平有明显差距。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我国15个主要工业行业的整体现代化水平与同外情况作了对比,绝大多数工业行业不及国际先进水平的50%。由于我国研究开发投入不足,主要产业关键技术创新率低,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设备至今基本上依赖进口。

当代产业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竞争。怎样才能改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落后的状态呢?坚持改革开放,学习借鉴外国,扩大引进,吸收当代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是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单纯引进不能改变技术落后状态,单纯依靠“三资”企业也不能改变技术落后状态。而私有企业虽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但必须看到,追求利润是私营企业的第一要求,而且许多私营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缺乏设立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

国有经济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企业的技术力量强,人才集中,几乎都建立了比较强的科研机构,是我国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核心和基地。“十一五”期间,我国围绕核高基、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电话、数控机床等16个涉及信息和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的3000余个项目和课题,都是由国有企业或以国有企业、国有研究机构为中心牵头完成的。像新研制的飞腾1000国产中央处理器芯片、沃phone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移动通信从芯片、终端、系统、仪表、软件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建设,载入航天和探月工程等重大科研成果,都属于当代重要关键技术,投资大,研究具有很大难度,没有实力是不能完成的。其涉及行业多,应用面广,对带动我国经济整体实力提升和利技进步有重大意义。

国有经济的优势在于能够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它不仅可以把全国国有企业的优势力量集中在一起,而且能够将产、学、研结合在一起,集中优势力量对重大课题进行攻关。实践证明,这个方法富有成效,能够完成单兵作战难以完成的重大复杂项目,高效率地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带动现代化事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像“十一五”期间科技部组织的电动汽车重大科研专项以及核高基专项,都是在统筹多地区、多企业和多科研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分别取得了突出成就。这些年来,我国几乎所有重大技术创新都是用这种方法实现的。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表脱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在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体前提下才能完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将科研成果与建立新兴产业联系起

来,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必须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才能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许多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业、精密数码机床制造业、重型机械制造业和汽车工业等,都是由国有企业发展起来的。1978年后出现了一些新兴行业,如移动通信业、新能源新材料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卫星及应用业以及轨道交通制造业等,也都是以国有企业为支柱发展起来的。没有国企业领军投资建设,超前一步布点研究发展,恐怕许多行业至今还是空白,已建立的也不能扩大。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新型显示、高端软件、新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以及第四代核电装备等,不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而由市场自发地进行,就难以迈开大步子,不可能抢占世界最高峰。

培养发展新兴战略产业,不意味着忽视传统产业。目前传统产业占我国产业的大头。许多传统产业,如纺织工业,并非“夕阳产业”,仍需继续发展。关键是传统产业的技术、产品和管理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我国不少传统产业消耗高、产品落后,改变这一现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转变发展方式,必须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生产提供更多先进设备、原材料和先进技术来武装改造传统产业,使它能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四、国有企业是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典范和主导

投资大,消耗高,污染严重,是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工业单位产品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量比工业发达国家高10%-20%,有的高近50-70%,且污染严重。虽然下工夫进行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污染仍在继续,消耗高、污染严重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降低消耗,治理防止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建設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分重要而迫切。

国有经济是节能降耗、保护自然环境、防治污染的典范。单位产品消耗量是由设备、技术和管理水平决定的。只有设备先进、技术先进、管理严密科学,消耗才能不断下降,以更少的材料和能耗生产出更多优质产品。国有企业由于设备先进,管理严格,产品质量高、消耗低、成本低。在同一行业中,国有企业单位产品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一般比其他企业低20%左右,有的低1/3以上。国有企业十分重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它尽力采用先进设备,凡破坏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决不上马。它还在发展中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一旦发现造成污染破坏,必极力治理,将它降到最大程度。这些年来我国防治污染的成果,是以同有企业为主取得的。像中石油、中石化,东北和内地的重型机械,几大国有钢铁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等起了重大作用。

国有企业在带动全国节能降耗、防治污染方面,具有主体支柱作用。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关键是要以先进设备技术取代落后设备技术;改变产业结构,以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业;发展新型产品以淘汰落后产品。能为全社会提供先进没备和技术的,提供优质能源、优质原材料的,提供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带动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是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对于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导向性、制约性、支柱性的决定性作用。

科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篇7

关键词:增长经济学,科学与经济增长,Dixit-Stiglitz模型,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

1 问题的提出

在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过程中,对技术的作用在不同时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观点。技术进步曾经被认为是完全外生的现象,不受经济力量的直接影响,索洛—斯旺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以及以拉姆齐模型为基础的最优增长模型就是如此;在经济学家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将其内生化之后,又出现了另一种相反的倾向,即认为技术进步可以完全被经济行为解释,技术进步的速率和方向只是追求最大利润的结果。

Schmookler认为,给定科学状态,在所有产业、同样价格条件下,发明的供给是完全弹性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增长只影响发明的特性。Schmookler不是贬低科学技术,而是认为现代科学与技术是全能的,可以被任意塑造方向的[1],技术发明的方向性完全由生产要素供给的变动决定,

Acemoglu完全接受了Schmookler的观点。Acemoglu以Dixit-Stiglitz模型为基础分析了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的原因,即技术市场中存在“市场规模效应”,市场规模效应使得技术进步倾向于能够使用丰富的生产要素的技术,市场中某种生产要素供给的提高降低了这种生产要素的溢价,促使技术进步偏向于大量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的技术,在下一阶段,偏向性的技术进步重新提高了这种生产要素的溢价[2]。

Acemoglu用劳动力供给的变动解释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技术进步和最近60年的技术进步的偏向,隐含的前提就是科学对技术进步毫无影响,但是这样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存在很多技术需求(如癌症治疗),尽管存在强烈的需求,并且投入巨大,却一直没有技术实现。Acemoglu忽视了技术进步在供给方面受到的约束。技术供给的约束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科学因素。

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对科学在经济增长中的影响是有所察觉的。如Rivera-Batiz 和Romer讨论了R&D的两种易处理的函数形式,第一种假定人力资本和知识是仅有的设计投入,不使用非技能劳动及物质资本,A=δHA,其中H表示研发中的人力资本存量,A表示一般科学和工程知识及实践知识的测度[3]。Rivera-Batiz和Romer认识到科学知识对技术进步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却将科学知识与工程实践知识等同,没有进一步区分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不同作用。

Killy在这个问题上又前进了一步,Killy假定技术进步的成本依赖于其产品种类和当前的基础研究知识水平R(t),假设发展成本为:

Γs[N(t)/R(t)]=δ1[N(t)/R(t)]k (1)

Γu[M(t)/R(t)]=δ2[M(t)/R(t)]k (2)

其中N(t)、M(t)分别表示t时刻技能补充型技术和非技能补充型技术的存量。

这个假设表明,当基础研究相对应用技术非常先进的时候,研发成本几乎可以忽略,反之趋向于无穷。

Γ(0)=0Γ(∞)=∞ (3)

Γ′(.)>0Γ″(0)>0 (4)[4]

Killy在模型中区分了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而不是笼统地称之为“知识”、“机器”,与Rivera-Batiz和 Romer相比又有了重要的进步,但是Killy没有进一步区分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对技术进步的不同影响,没有解释科学影响技术进步的机制。

Nelson明确了科学知识对研发的影响机制,更丰富的知识提高了研发效率,原因在于更丰富的知识使得研发集中于特定的技术备选集合,并且提高了研发对于市场变化的反应的敏感性。Nelson以晶体管的发明为例阐述了科学(这里指的是应用科学)与技术发明的复杂关系[5]。Rosenberg也认为,科学知识不仅是技术发明的可能,也是技术发明的约束,给定的科学知识状态决定了能够成功实现的技术发明的种类以及成本[6]。上述研究的缺憾在于这几篇论文都没有数学模型,仅仅是文字阐述。

从对以上文献分析来看,在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对于技术的供给方面,明确区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技术是必需的前提,而不是仅仅以“知识”、“机器”来统称,这样不仅明确了经济增长的机制,而且也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困扰。Acemoglu在回应对技术生产函数的反对意见时(即创新包括对未知的发现,如何将未知的东西纳入生产函数),仅仅通过假定个体能够计算他们的活动对研发成功的概率以及研究项目的质量的效应作为能够模型化技术生产函数的前提[7],实际上,对于未知的发现不是技术,而是科学,技术创新都是有明确的技术目标的。

忽视科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技术供给视为完全弹性,这种理想的状态只有在下列假设情形下才可能:不仅技术进步需要的基础科学非常完善,以及应用科学已经十分成熟,而且技术层面上相应的技术条件也充分发达。然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不是像Schmookle假设的那样完美,科学和技术总是在克服人类的认识缺憾以及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欲望而对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发展的,只要人类还没有达到像上帝那样全知全能,这种完美状态就不会出现。现实需要研究的不是在这种假设完美状态下技术进步的情形,而是在现实的科学与技术状态下技术进步的自身的逻辑以及与经济力量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就是在Acemoglu基础上,借鉴Nelson、Rosenberg等人的观点,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纳入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本文安排如下:首先沿着Acemoglu的思路对技术需求方面分析,其次分别对近几十年的现代技术的供给和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古典技术的供给分析并进行比较,然后指出实际的情形比模型中差异更大,最后指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2 技术需求方面

本文模型中技术需求方面遵循Acemoglu的思路,不再全部重述,仅概述后面分析需要的一部分。

最终产品使用两种中间产品进行生产:

undefined

γH、γL∈(0,1)是决定两种中间产品重要性的分布参数,ε∈(0,∞)是两种要素替代弹性。YL表示这种中间产品是L密集型的,YH表示这种中间产品是H密集型的,YH、YL都采用产品扩展型创新进行生产。

undefined(∫undefinedxL(v,t)1-βdv)Lβ (6)

undefined(∫undefinedxH(v,t)1-βdv)Hβ (7)

NL(t)、NH(t)分别代表生产两种中间产品的非劳动投入要素(统称为“机器”)[2,7]。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的推导都是在完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进行的,对于现代社会发达的市场经济而言,这是一个合理的近似,但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及以前,这种市场环境尚未建立,封建行会势力还具有广泛的影响,因此这种数学结果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历史事实是值得质疑的。在当时,就生产领域来说,并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所以利润净现值的概念就不会出现在手工业者或工厂主头脑中。不过,就需求方面来说,这种差异仅仅是程度上的,并不明显地影响结果,显著的差异体现在技术供给方面。

3 技术供给方面

从最简单的角度来看,科学以发现自然规律为目的,其中,基础科学的目标是发现本领域内最基本、最深刻、最纯粹的规律,是“为科学而科学”;应用科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能够直接支持实践技术的普遍性规律。基础科学研究由基本科学问题的内部逻辑推动,应用科学研究则直接由技术问题牵引。技术则是改变客观世界的方法,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8]。

技术进步应由当前技术水平(以NH、NL为代理变量),当前科学水平(基础科学SF、应用科学SAH、SAL)决定。

undefined

3.1 现代技术研发

现代技术研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金融市场高度发达,资本能够迅速地自由流动,这是能够选择不同类型研发的前提;其次,自从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发明家由资本雇佣在研究中心(大学或工业实验室)进行工作,资本的唯一目标就是追逐利润,哪一类发明更有利可图,就迅速投入到哪一类研发;再次,研发是建立在科学知识的支持之上,基础科学的发现开辟了新的技术领域,应用科学加速了技术研发的效率。

加入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模型如下:

undefined

基础科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基础科学知识是否能够支持技术研发的要求。如果技术研发所需要的基础科学已经完备,可以假设基础科学对创新没有显著影响,SF=1;相反的情形,如果技术需求要以基础科学的发展为前提,在基础科学没有发展的前提下,技术进步的成本就是无穷大,创新成功的概率为零。19世纪下半叶,制药技术的发展因为没有细菌科学的支持而陷入停顿,尽管这个领域吸引了强烈的兴趣、无数的金钱以及大量受过科学训练的人,但是直到Pasteuri和Lister的突破性发现之前,发展是停滞的[5]。这种情况下可以假设SF=0,这就是Killy提到的第二种情形。在这种情形下,技术研发不能进行,并不需要特别讨论,需要重点讨论的是第一种情形。

SF=1,所以模型简化为:

undefined

科学是对事物规律的发现,本身不存在偏向性。应用科学虽然是技术需求推动而产生的,但对技术来说是普遍适用的,应用科学中的规律一旦被发现,就可以用于不同的技术领域。在研发实践中,一项技术可能涉及到多门应用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是网络状的关系,所以不需要对应用科学在技术生产函数中的形式做偏向性假设。

假定技术生产函数如下:

undefined

其中0<δ<=1,0<λ<=1,δ>λ。δ>λ表示已有的技能补充型技术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中的权重大于在非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权重,这与Acemoglu假设的含义一致(尽管形式不同),也是符合直觉的。SAL、SAH分别是技能补充型技术的创新与非技能补充型技术的创新所使用的应用科学的集合[9]。因此,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学如何影响技术创新率,以及根据技术进步的相对偏向怎样建立不同的技术创新函数来研究这些问题,是另一个重要的课题。

附录:Acemoglu模型中第二种创新可能性前沿的创新盈利能力之比

第二种创新可能性前沿的相对技术产出为:

undefined

式(34)代入式(11)可得创新盈利能力之比为:

undefined

参考文献

[1]SCHMOOKLE,JCAOB.Invention and economic growth[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144,164-180,210-218

[2]ACEMOGLU,DARON.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2,69(4):781-809

[3]RIVERA-BATIZ,LUIS A,PAUL M ROMER.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2):531–555

[4]KILEY,MICHAEL.The supply of skilled labor and 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J].The Economics Journal,1999,109(458):708–724

[5]NELSON,RICHARD R.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145-188

[6]NATHAN ROSENBERG.Science,inven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The Economic Journal,1974,84(333):90-108

[7]ACEMOGLU,DARON.Introduction to modern economic growth[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9:413,503-518

[8]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不列颠百科全书[M].国际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16,485

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篇8

关键词:信息时代,教学博客,产业经济学

一、引言

产业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 专门研究产业生产力发展规律性的应用经济学, 是以揭示和运用产业经济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更要求学生具有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 并及时吸取国外及各领域有益经验的同时勇于创新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 往往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这与产业经济学的特点不相符合, 也与目前许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相符合。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必须“博采众长”, 广泛涉猎有关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及产业政策方面的内容, 并与现实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 才能使学生学好产业经济学。教学博客可以成为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 广泛地应用教学博客能使产业经济学教学事半功倍。

博客这个名称最早由约翰巴杰在1997年12月提出, 2002年在中国出现。博客最初的名称是Weblog, 由web和log两个单词组成, 字面意思为“网络日记”, 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文章的网站。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据张贴时间, 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他与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 是许多博客的重要要素。大部分的博客内容以文字为主, 仍有一些博客专注于艺术、摄影、视频、音乐、播客等各种主题。

博客的出现使得人们重新审视关于教育的许多认识。由于人们的博客行为更主要是与个人认知和情感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突出个人化, 注重用户之间的协作性发展和学习, 跟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 是知识的时代, 知识的更新时间越来越短。基于网络发展的博客技术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通过博客来进行教育生活、开展教育活动, 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为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所以, 博客教育的发展前景将是不可估量的, 也会引发人们关于现代教育的许多新的研究。博客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很广泛。国外有很多学校都正在推动采用博客, 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学府, 例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 以及达特茅斯学院等。他们都采用了一些支持群体功能的Blog工具, 应用于教育中的不同层面。国内许多教育单位, 从知名高校到普通小学, 也都开始尝试通过博客来改进教学。学生和教师都可以申请自己的博客空间, 并可以随时发布自己的学习内容、研究收获, 并在同行之间进行分享和交流。很多教育研究人员也把博客当作了自己研究工作的知识收集工具和思考工具。

二、教学博客在产业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 将“说教型”教学转变为“互动型”个性化教学模式

教学博客通常是以教师的个人名义申请和管理的, 可以根据用途设置不同的安全管理级别, 使教师既是拥有者又是管理者和作者, 在心理上具有很强的归属感, 提高了教师的责任心。与传统枯燥的说教型、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相比, 只通过课堂上的内容没有互动的讨论, 教学博客显得更为灵活和个性化, 教与学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 双方均可以畅所欲言, 形成良好的互动, 有利于因材施教, 使各种个性的学生可以很好地表达想法, 也能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风格。通过博客展示教学成果, 促进教学相长, 将双方具有个性化的经验、思想展示出来, 激励每个交流者的参与和共享, 促进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积极参与话题讨论, 激励学生和教师不断进步。

(二) 成为与学生交流的开放平台

产业经济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学习过程中理论性较强, 但是在应用时却需要很大灵活性, 涉及的范围广, 不仅横向上理论方面派别繁多, 在纵向学习中分支繁杂, 与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又需要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积累, 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在短短的课堂上, 很难将产业经济学面面俱到且又深入透彻地讲清, 如果运用教学博客, 就会看到其巨大的优势, 可以发挥强大的作用。在教学博客中, 可以进行大量的链接, 进行情境教学, 提高学生的实际水平。不仅可以包括各派学者的博客, 教师也可以将随时出现的产业方面的新理论、新政策在博客中进行链接, 然后开辟出讨论区等。为学生提供扩大接触产业经济学方面知识的机会, 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达到促使学生进行丰富的知识积累、经验共享, 创造一个导向平台, 对课堂学习形成有益的补充, 甚至就是将理论带入一个实际的转换器。

(三) 搭建起教师与外界的交流桥梁

过去处于相同领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的交流时, 方式和内容都极其有限, 并且交流时间上有很大的限制, 区域上有很大的局限性。通过教学博客, 可以为教师们提供一个灵活、内容丰富的交流空间, 打破了传统的局限, 使交流对象更为广泛, 可以是身边的同事, 也可以是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同行, 可以是产业经济学的学者专家, 也可以是产业经济学广泛涉及的各行业的一线工作者。教学博客可以大大拓宽教师的交流领域, 为教学提供各方面的资源。

(四) 为课堂学习提供温故知新的空间

教学博客的内容可以设立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课堂内容、案例等相关分析等。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温故知新的可能, 课堂上没有消化吸收理解的内容, 在教师的教学博客中能够重新理解、学习。既可以讲解和解决学生不能在课上及时解决的疑问以及课后不愿意单独同教师沟通的弊端, 也可以进行作业提交, 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 还可以设立课下讨论专区, 对每节课的内容、教师的教学效果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五) 教学博客促进师生自我反思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者应当在学习过程中糅合语言和沟通, 并进行自我反思。因此, 基于建构主义, 就是鼓励学习者按照自己的方式及时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教学博客作为一种网络日志, 是一个写作和记录的过程, 教师在其中也扮演了学习者的角色, 写博客的过程就是写下自己看到、听到或者想到的信息。而在写与录的同时, 教师会调动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 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这无形中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建构知识的含义, 形成自己稳定的认知能力。同时参与讨论的人员也能透彻地领会博客的整个认知过程, 从而学到在其他教学形式中学习不到的隐性知识, 进一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因此, 将博客应用于专业教学, 具有符合现代教育学的理论意义, 使教师和学生都形成自我反思的过程。

教学是一个动态积累的过程, 只有在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水平才会提高, 教学博客则为这个动态过程的记录与交流提供了平台。教师通过创建自己的博客, 总结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还可以利用博客随时学习新知识, 追踪知识更新的步伐, 诊断和检讨自己的教学活动,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结论

随着互联网在教学中的不断普及, 博客的应用也将不断拓展。教师尝试利用博客开展教学活动, 完善课程建设, 特别是利用博客来促进产业经济学教学, 具有很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将教学博客和产业经济学知识正确地结合起来, 不仅是对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学能力的一大考验, 也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提出的一项挑战。

参考文献

[1]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张灼.博客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职大学报, 2005 (3) .

[3]毛向辉.Blog将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J].中国远程教育, 2003 (2) :73-76.

[4]张学锋.教育博客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 :149-152.

[5]邓小艳, 张军民.BLOG与RSS技术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6 (1) :28-30.

物资供应在经济链条中的作用 篇9

关键词:物资供应,经济链条,作用,物资管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发展都离不开物资的供应, 只有要求企业负责人根据生产经营对各方面要素进行分析与平衡, 制定科学合理的物资供应计划, 才能够保证物资供应的充足性, 并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物资供应在企业经营与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首先要求相关管理者对系列物资进行全面管理, 然后通过调配来向企业供应充足的物资, 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的效率, 并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一、物资供应在企业经营与发展中的重要性

1. 物资供应能够保障企业顺利经营。

众所周知, 物资供应计划涉及面非常广泛, 由于物资数量多、种类多,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工作难度, 因此工作人员在编制物资供应计划的过程中, 必须要求从实际情况出发, 统筹兼顾, 将所有可能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充分分析, 不仅要保证物资供应的充足性, 还应当坚持“节约”的原则, 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 提高其生产效率。另外, 企业管理者还应当将库存的物资充分利用起来, 降低管理成本, 加快物资的周转, 这样才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从而避免企业因库存太多而出现浪费等现象。

2. 降低市场对企业造成的风险, 提高企业生产效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有一部分物资供应明显不足, 致使市场价格不断上涨;而还有一部分物资库存过多, 致使其价格不断贬值, 这些都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 甚至被市场优胜劣汰。在企业经营与发展过程中, 物资供应部门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切实可行的物资采购计划, 以避免市场的变动对企业的生产带来巨大的影响, 避免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出现风险, 并且通过合理的物资供应计划可以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从而避免企业在发展中出现风险, 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物资供应有利于企业领导者进行科学的决策, 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在这一时代, 物资供应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促使企业的正常经营与发展, 相关领导者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引进了各种先进的设备, 并建立了物流信息中心, 通过该平台能够使企业领导者对企业内部的运营情况以及外包的物流信息加以了解, 从而帮助企业领导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加强物资供应管理的具体措施

1. 加强物资计划管理。

物资供应部门在实际管理工作中, 物资计划管理是最基础的工作内容, 是实现物资管理的前提条件。因此只有要求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科学合理的物资供应计划, 才能够为企业供应充足的物质, 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并且还能够加快企业资金与库存物资的周转, 降低对库存物资的管理成本, 从而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在对物资计划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相关工作人员应当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 首先需要对企业中物资占有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 然后通过有效的方法来明确物资的数量, 然后对市场进行调研, 这样才能够确定出物资的供应数量, 并掌握好其供应的时间。通过加强对物资计划的管理可以保证企业物资供应的充足性, 并降低其成本费用与劳动消耗,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 加强物资采购管理, 尽量降低其成本。

采购是物资管理中较为重要的工作环节之一, 在采购管理工作中, 管理者应当采取措施尽量降低采购的成本, 其主要措施主要包括: (1) 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保证其科学性、规范性与合理性, 从而提高其管理水平; (2) 将管理机制落到工作实处, 采取措施规范采购行为, 并对其采购成本进行全面控制; (3) 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从分应用起来, 拓展采购渠道, 尽可能降低采购的成本; (4) 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过程中, 必须要求供应商提供的物资具有质量好、价格合适、售后服务好的特点, 避免在采购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物资供应在经济链条中的作用

1. 物资供应是生产各环节有机整体的纽带。

物资供应是整个供应链物流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一环。一个企业的生产过程, 同时也是各种物料的使用和消费过程。搞好物资供应, 对于保证和促进生产, 节约物资消耗, 加速物料流动, 缩短生产周期, 加快资金周转,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完善的物资供应刺激消费。

一个结构稳定、高效运作的物资供应网络, 不仅可以减少组成要素之间的磨损和交易成本, 减少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和要素的成本, 还可以放大各要素的功能, 提高要素和整个网络的收益, 本大幅度地降低商品的价格, 对刺激消费改善居民生活极其有利。因此, 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为社会提供丰富多样的产品, 有利于社会商品价格水平的降低, 从而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3. 物资供应携手电子商务, 助力经济转型。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第二次转型, 公共产品短缺与低碳经济时代的转型与变革在本次转型之列。要改变公共产品短缺的局面, 一方面做好公共产品的丰富化, 更重要的是物资供应携手电子商务、信息化管理, 通过科学调配, 满足群众物质生活各方面需要。

四、结论

物资供应对充分利用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完善物资供应管理系统, 加强物资供应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金碚等.《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3.

增强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 篇10

关键词:消费,经济增长,制约因素

目前,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经济进一步增长压力很大, 增强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意义空前凸现。

一、我国消费需求状况

与世界上主要国家相比, 我国最终消费率明显偏低。绝大多数国家最终消费率在70%左右甚至更高, 我国最近几年只有50%左右。从2000年以来, 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 从2000年的62.3%降至2008年的48.6%, 为近十年来的最低点。根据钱纳里的多国模型[1], 在工业化初期, 消费率的平均水平为85%;到工业化中期, 消费率下降到80%;在工业化末期, 消费率下降到77%。与钱纳里的多国模型相比, 我国的消费率明显低于模型中的标准值。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 但是2008年我国的消费率仅为48.6%, 比标准值低31.4个百分点, 可见我国目前的消费率水平确实偏低。

1998年以来,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最低时 (2003年) 为35.3%, 近几年开始回升, 2008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7%, 拉动了GDP4.1个百分点的增长。消费贡献率的长期变动趋势说明消费对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 需进一步加强。

1、制约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1) 居民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

无论是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理论、持久收入假说还是生命周期假说, 其共同核心为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 这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规律。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居民的相对工资较低, 而且与GDP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资增长比较缓慢。据统计, 1979-2008年间, 我国GDP年均增长9.8%, 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1%, 比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低2.6和2.7个百分点。城镇就业形势严峻、下岗职工不断增多以及失业率不断提高, 限制了居民收入的增长, 收入增长减缓又限制了消费的增长。制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有是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幅放慢, 乡镇企业不景气以及农民工回流给农民持续增收带来难度。

(2)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居民支出预期的不确定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尽管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是还远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要求,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养老方面, 尽管有条件的地区已经开始试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但大范围的农民的养老还需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医疗方面, 医疗制度改革使个人的医疗支出比例增加, 此外医疗服务的市场化又导致药品价格、医疗费用增长, 这两方面的医疗支出风险都逐步转化为个人承担;教育方面, 目前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偏低, 居民对于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消费的比重很高, 居民由于教育经费支出的增加而挤占了其他日常消费支出;住房方面, 居民为购买住房而进行的储蓄, 也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

2、收入差距扩大制约消费的进一步增长

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990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2:1, 2008年为3.31:1。而世界大多数国家城乡收入比都在1.5:1左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高低收入家庭之间收入差距。据国家统计局调查, 1997年城镇居民中10%的最高收入户的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是10%的最低收入户的4.22倍, 2008年这一比例已经高达9.2倍。随着收入差距扩大, 社会财富向高收入阶层集中。而高收入阶层的平均消费倾向较低, 其主要收入已经开始进入投资领域。同时, 我国对低收入家庭没有健全的收入补助机制, 使得大量低收入阶层有消费欲望但缺少必要的消费能力, 从而导致消费率走低而储蓄率增高。

3、消费环境制约居民消费增长

目前我国消费环境不佳抑制了我国居民消费的进一步增长。 (1) 农村消费环境差。目前农村的消费设施无论在数量、布局、规模方面, 还是在档次、质量等方面与城市的差距很大。这严重地限制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 使农民的潜在需求无法转变为现实需求。[2] (2) 市场环境差。假冒伪劣商品大量充斥市场;部分商品价格过高、税费过多, 市场管理法规和制度建设大大滞后于现实的需要, 阻滞了潜在消费向现实需求的转化。 (3) 信贷发展滞后。消费信贷总量偏小、种类单一、个人信用制度不发达、手续繁杂, 致使大部分居民无法一次性支付高档次消费, 不得不延期实现消费需求。 (4) 消费结构升级问题。当前消费结构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是供求难以均衡, 不相适应。有效供给不足, 使相当多的潜在需求无法顺利转化为现实需求。[3]

二、提高消费需求的政策选择

1、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

目前, 中国的宏观收入分配在政府、企业、居民三部门之间的分配结构还没有调整过来, 百姓收入的增长仍然最慢。因此, 要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时提高劳动者报酬, 使国民收入分配适当地向居民倾斜。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和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 建立规范的工资增长指导线, 形成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要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进一步促进农民的增收减负。[4]

2、努力缩小收入差距

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努力缓解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缩小收入差距的重点在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支付能力。目前, 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差距在慢慢拉大, 低收入群体消费倾向虽然很高但是没有支付能力。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 包括扩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建立对低收入者的补贴等。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为了减少居民的后顾之忧, 政府应加大对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力度。一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应尽快将农村和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补充完善保障项目和保障种类。对于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 要分轻重缓急, 尽快制定和适时公布改革方案, 提高改革的透明度, 降低人们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

4、优化消费环境, 维护消费者权益

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改造农村电网、信息网、公路网等, 为农民扩大消费创造条件;要积极完善城乡商业流通网络, 鼓励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等多种业态, 加快建设租赁市场和二手商品市场;政府要加强行业的监管, 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打击假冒伪劣, 净化市场环境, 努力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 为购买商品和服务创造良好的氛围。

5、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一是增加信贷品种, 包括住、行、用以及旅游、文化教育和新的信息消费, 都可以进行贷款。二是完善服务手段, 为信用消费创造良好的条件。简化信贷程序, 取消不合理收费, 真正做到方便、快捷、高效、优质地办理消费信贷业务。三是建立标准化的科学严谨的个人资信评估指标体系。为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提供有效的参考。四是加快消费信贷法律体系建设, 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和明确银行和居民的责、权、利, 为开展消费信贷提供健全的法律环境。

6、拓宽消费领域, 提高消费层次

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层次,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继续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加快廉租住房建设, 开发经济型住房, 引导形成科学合理的住房消费模式。二是合理引导汽车消费, 积极鼓励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生产、购买和使用。三是大力发展文化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符合居民多样化需求、提升生活品质的服务行业。[5]

参考文献

[1]刘金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与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 2007.

[2]申永东.对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考[D].长春:吉林大学, 2004.

[3]朱一勇, 李华伟.我国消费政策低效的制度原因剖析[J].商业时代, 2008, (23) :58-59.

[4]徐连仲.保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促消费[N].中国证券报, 2008-12-29, (A03) .

上一篇:广播媒体特点下一篇:城市住宅区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