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支中心建设

2024-06-17

县级支中心建设(精选五篇)

县级支中心建设 篇1

一、存在的问题

(一) 地市级中支普遍没有灾备中心, 备份数据存储方式不安全。目前大多数地市级中支备份数据保存方式只是同楼异层, 如出现不可抗拒因素导致大楼出现事故, 备份数据可能无法得到完整恢复, 影响业务系统正常运行。

(二) 地市级中支无力自建灾备中心。自建灾备中心存在建设周期长、投入资金多、管理维护、应急策略等问题, 而且对资金和技术储备要求都非常高, 地市级中支基本无力解决。

(三) 外包服务存在安全风险, 且费用高昂。数据备份外包服务包括灾难备份服务整体外包、租用第三方灾难备份设施、运营管理外包和应急支援等多种形式。

外包可以节约成本并得到专业的服务, 是国际灾难备份市场的主流方式, 但人行的业务数据往往是秘密数据。如果实施数据外包服务, 与多方共享备份设备, 容易出现数据泄露等安全问题, 不符合信息安全和保密管理规定。

二、对策建议

(一) 在省会城市集中建立灾备中心。在省会城市集中建立灾备中心, 将下属各分支机构业务系统备份数据集中存放, 可大大提高备份数据安全性。

(二) 各相邻地市级中支建成彼此的异地灾备中心。对于地市级中支而言, 自建灾备中心并不现实, 建议实行地市级中支联动合作, 把现有环境构建成为彼此的异地灾备中心。

以恩施、宜昌和荆州三个距离较近、业务联系较密切的地市级中支联动合作为例, 恩施中支可作为宜昌中支的异地灾备中心, 宜昌中支可作为荆州中支的异地灾备中心, 荆州中支可作为恩施中支的异地灾备中心。这种模式既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银行数据集中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 同时又可大大提高备份数据安全性, 并节省开支。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1.备份光盘异地存放。恩施中支先在本地将备份数据刻录到光盘, 再定期将光盘通过专人送达荆州中支存放;类似地, 荆州中支备份光盘送宜昌中支存放, 宜昌中支将备份光盘送恩施中支存放。

2.网络异地备份。首先, 在三个中支各自的备份服务器上设置一个专用用户, 如在恩施中支备份服务器上设置一个专用用户给宜昌中支, 在宜昌中支备份服务器上设置一个专用用户给荆州中支, 在荆州中支备份服务器上设置一个专用用户给恩施中支。然后, 恩施中支在本中支的备份服务器上设置定时任务, 将需要异地备份的数据通过内联网定时备份到宜昌中支备份服务器;采用同样做法, 宜昌、荆州中支的数据也实现网络异地备份。

县级支中心建设 篇2

县级行政服务中心是改革行政管理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建设法制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新型产物。作为县政府的窗口,也是政务超市,它是集信息与咨询、许可与收费、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督、服务与执法、领导与被领导于一体的综合性行政服务机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为投资者和人民群众提供高效服务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县级行政服务中心,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笔者谈一点肤浅看法。

一、存在主要问题

1、发展不平衡。县级行政服务中心工作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运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发展的档次仍存在明显差距。如办公场所拥挤,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硬软件不配套等等,大大制约了工作效率的提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和行政服务中心在群众和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

2、事项不完整。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事项不完整、程序不配套、办事不及时、相互不协调、宣传口径不统一、收费项目标准五花八门和应进未进以及进而未进(有人无业务)等等问题。甚至出现了个别窗口单位把部分许可事项从行政服务中心撤回原单位受理的“回潮现象”。

3、行政“收发室”。有的进驻单位领导过分笼权,使窗口人员没有任何现场办结的权力,只能充当“收发员”、“二传手”的角色,窗口成为“收发室”;有的单位对窗口工作不重视,人员没有固定,轮流值班,随意变动,工作没有连续性,出现“一问三不知”的问题;有的甚至把即将退休,业务不精、无事业心的临时、闲散人员等派驻服务中心,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阻碍了服务中心发展。

4、缺有力手段。由于窗口人员的工资、福利、行政隶属关系等仍在原单位,只是现场办公接受中心管理、考核,导致少数窗口人员纪律松懈、作风散漫,不服管、不怕管等等,加大了县行政服务中心对窗口工作人员有效的管理难度。

5、电子政务差。局域网络都没有建成,达不到网上最简单的告知等服务,更谈不上网上初审和实现三级联网,电子政务建设与现代化办公要求差距较大,也与行政服务中心日益发展的形势不相匹配。

二、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领导不够得力。有的单位领导说一套做一套,口叫身难动,以各种借口业务项目不进中心;有的单位领导忽上级悠下级,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业务项目久拖不进;还有的单位领导不顾方便群众,方便企业的大局,抱着小集团利益不放,我行我素,耍两面派,进人不进业务;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单位负责人公开或暗地里抵制业务项目进入或退出等等。

二是法律依据不足。首先是行政服务中心不是依法产生的行政机关。《行政许可法》虽然在第二十六条对行政许可的实施作了阐释,其中的联合办理、集中办理也正是行政服务中心的运作模式,但该《法》对行政服务中心并没有给予定性和定位。“身份”的困惑使行政服务中心在监督、管理行政审批行为上的作用大打折扣。其次,没有明确的授权,名不正则言不顺。虽然政府把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为“监督、管理、协调、服务”,然而在“监督”职能上,包括监督的范围、监督的权限等,并没有作出清晰准确的说明。

三是上下级未对口。行政服务中心是现时代的新生产物,由于各地的行政服务中心成立时间不一,有的上级成立了下面没有成立,有的下面成立了上面没有成立,从机构设置,人员编配,业务范围,项目进入,管理制度等,没有对口的上级领导和指导,没有统一的规范,没有统一标准,没有统一口径,导致各行政服务中心工作是各显神通,各行其是,都在探索,使行政服务中心声誉难以上升,工作难以规范和推动等。

四是利益上的矛盾。利益矛盾主要体现是“五进五不进”。务虚业务项目进中心,有审批权的业务不进;不收费的项目进中心,“含金量”高的、收费高的项目不进;简易程序项

目进中心,审批程序复杂有利益的不进;有担风险的项目进中心,无风险、利润率高的不进;运作方式、审批条件、办事程序、收费标准透明度高的进入中心,有利可图的不进。等等。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强窗口授权。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统一认识。要提高各相关部门特别是一把手的思想认识,正确认识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意义。二是推进“两集中、两到位”的模式。“两集中、两到位”即通过调整机构设置等办法将部门行政许可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部门行政许可(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部门行政许可项目行政服务中心落实到位,部门对窗口人员授权到位。三是对窗口充分授权。对即办件授予即办权,承诺件授予初审权,退办件授予把关权,补办件授予核实权等,防止服务中心窗口成为“收发室”及“中转站”,杜绝“两头办理、体外循环”,切实提高行政审批事项的进驻率、办结率。

2、处理“两者”关系。一是要理顺服务中心管理机构与部门派驻人员的关系,提高服务中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要由行政服务中心负责窗口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和评奖、评先、评优,原单位不再单独进行考核,并对窗口工作人员到中心工作做出了规定,在中心工作相对稳定,调换工作人员必须要经中心同意,审批后方可调换。三是行政服务中心成立党支部,将窗口工作人员的党、团组织关系一并纳入中心管理。四是政府分管领导定期到行政服务中心现场办公,解决运行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五是各窗口单位分管领导坚持到中心座班,解决窗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实行“以票控费”。多数窗口单位都不同程度存在“双轨运行”问题:有的项目进了中心,却不在中心办理;有的一部分项目在中心办理,一部分项目仍在原单位办理;有的项目进中心办理,却不在中心缴费。这导致中心无法对窗口单位办事过程及收费情况进行监督,导致资金体外循环、暗箱操作等。针对这种问题,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以票控费”,既可以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又确保应进中心项目全部进驻中心运作。

4、统一进出口径。行政许可依法由地方人民政府两个以上部门分别实施的,本级人民政府确定一个部门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并转告有关部门分别提出意见后统一办理,或者由行政服务中心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办理、集中办理。凡在行政服务中心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的部门要按照《行政许可法》和“一个窗口对外”的原则,归并内设机构职能,尽可能将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到一个内设机构办理,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条龙”服务。

5、提高行政效率。能让群众在一个地方办好的事情,就不要让人跑几个地方;能一天办好的就不能拖两天,甚至久拖不决。政府部门要按照“进中心审批,在中心办结”的要求,对窗口工作人员充分授权,特别是对那些没有数量限制,只要符合条件就能许可的事项,尽量把许可权下放给窗口工作人员,增加即办件的数量,并采取有效措施,使许可项目的文书表格发放、审查、核准、证照颁发、经费缴交结算等各环节都在行政服务中心内办结;对确需报请单位负责同志签批的,也应采取由负责同志定期到行政服务中心现场办公的办法办理;需现场踏勘、论证的,中心窗口受理后,由许可机关内部自行协调办理。同时要完善首问负责制、延时服务责任制和服务承诺制,切实降低企业和群众的办事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6、形成县乡网络。要加快设立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步伐,乡镇便民中心建设要根据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性质,并结合乡镇实际,给予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科学准确的定位。让它真正成为为农民提供直接服务的前沿窗口,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和劳务输出的信息基地、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绿色通道、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和政策咨询的平台,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并合理设置服务窗口,完善服务功能。行政服务中心应加强对乡镇便民中心的指导,并实现县乡两级网络联动,联合代办各类行政许可事项的服务网络目标。

7、抓好自身建设。一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掌握和了解窗口单位各种业务知识和办事程序,做到有的放矢;二要制订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便于操作的管理制度;三要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信誉度、公信力;四要严格督察,对那些进人未进业务的单位釆

市县级广电中心融合媒体平台建设 篇3

[关键词]市县级广电中心;融合媒体;云平台;指挥调度系统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6.08.002

随着新型媒体产业的发展,传统广电市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广电行业如何在发展浪潮中寻找新的建设思路?笔者以重庆璧山区广电中心(璧山广电中心)为例,重点介绍现阶段市县级广电中心融合媒体平台的建设。

1 广电中心的整体开放性

遵循媒体与民众之间交流互动的思路,璧山广电中心的设计重点考虑了电视台的开放性。

璧山广电中心地处文化中心的核心区,人流密集。据此,广电中心一层区域设置为公众互动体验中心,将人流引入到电视台内部,感受电视台的文化和魅力。整个参观区域由一条参观走廊贯通,周边设置体感交互区、讲座交流区、演播室体验区、音乐录音室、休息区以及全媒体核心演播厅,如图1所示。

2 融合媒体平台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的指导意见,融合媒体平台建设应该是多层面的,引入微博、微信互动资源,建设网络云平台等。

每个电视台的情况不同,对融合的理解和可实施度也不同。大多数电视台的媒体融合只是简单地将电视节目进行拆条后推送到网站或手机APP,但真正的融合不单是节目播发渠道的融合,应是涵盖节目前期选题策划到节目拍摄、制作、播发全流程的融合。落到实处,融合媒体平台起到基础和辅助的作用。

2.1 融合媒体平台的建设思路

融合媒体平台具有面向多终端接收的特点,按照节目内容多来源汇聚、多形态生产、多渠道发布的形式,构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机融合的新型广播电视媒体技术平台。为了有效降低市县级广电中心新媒体建设成本和维护代价,可以通过互联网云服务协同,将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微博、微信等渠道拓展为节目内容汇聚和发布通道。

2.2 融合媒体平台的架构

对于市县级电视台而言,节目制作量和存储量规模都不大,不宜建设大规模的私有云和专属云平台,一方面前期投入和运营成本很高,另一方面资源利用率比较低。

璧山广电中心的建设思路是在台内搭建小型的私有云平台,满足节目制作、存储等需求。专属云的建设以省级台为核心,各市县级台资源共享。部分广电业务可以部署在公有云平台。下文主要介绍台内的私有云平台的建设。

2.2.1 云平台业务的设计(SaaS层)

云平台业务(软件即服务)由汇聚单元、生产单元和发布单元三个功能单元组成。

(1)汇聚单元

汇聚单元除卫星、光缆、微波等传统方式收录节目外,还包括UGC/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资源、网站最新发布信息、微博信息、热度排行、关键词、图片新闻等媒体资源提供的信息。该功能单元通过门户页面提供给用户直接使用,结合节目生产的业务需求,完成汇聚素材和信息的挑选,为节目选题、文稿及节目的制作提供丰富的素材来源。

(2)生产单元

生产单元是面向多渠道发布需求,对汇聚单元接收的新闻视讯、图文资料等信息进行多形态加工处理,或将本台独立制作的新闻专题、综艺节目、MV等成品视音频节目进行拆分编辑,生成适合多渠道发布的短片,满足各类终端用户数字信息和数字生活需求的功能单元。

(3)发布单元

发布单元是将制作的视讯、图文信息,通过多种渠道面向多终端发布的功能单元。该功能单元设计由WEB、APP、微博、微信和台内五个发布渠道组成。

融合媒体系统的设计,通过安全防护网关实现与台内生产系统有机关联;台内生产系统能够通过融合CMS实现“一键式”,即同时向WEB、微博、微信、APP发布,以减少操作人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2.2.2 业务平台的设计(PaaS层)

业务平台(平台即服务)为云架构业务(软件服务)提供统一支撑能力,并提供开放式开发接口与开发包,满足二次开发与功能扩展的需要。业务平台层包含资源适配服务层,用于IaaS服务,并实现计算服务、存储服务以及网络服务的统一调度。图2为业务平台的架构。

2.2.3 基础平台的设计(1aaS)

IaaS利用虚拟化技术将计算、存储和网络等基础硬件资源,以逻辑方式形成基础资源池,再将资源池提供的虚拟机、虚拟存储或虚拟端口组等经过二次封装与组合、调度使用,形成一个个面向组织用户的虚拟服务器、虚拟桌面或者虚拟存储。基础平台提供给用户的服务是对全部计算基础设施所形成的资源池的利用,包括CPU、GPU、内存、存储、网络带宽和其他基本的硬件资源。其平台模型如图3所示,在平台模型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具体架构如图4所示。

2.3 融合媒体平台的设计

如何确定融合媒体平台建设规模是重点考虑的内容,需要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1)根据业主需求确定电视中心的业务流程以及工作站点数量需求;

(2)根据业务流程确定系统平台和系统应用(PaaS及SaaS);

(3)针对不同的平台及应用对CPU、内存、存储及网络带宽的需求进行整理;

(4)通过资源计算确定基础平台(IaaS)需要虚拟化的CPU、内存、存储及网络带宽的量;

(5)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服务器的种类、存储的类型、网络架构形式。

下面针对每一步骤的具体操作事项进行说明。

2.3.1 第一步:需求确定

nlc202309091148

在《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2.0)》中将电视台业务分为六个板块:采集汇聚、新闻制播、节目演播、综合制作、内容管理、播出分发。

在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设计的初期,首先与业主单位确定平台的功能需求来作为设计输入。针对目前电视台的建设需求和业务需求,从传统的六个业务板块的功能作为切入点,可能会增加媒体融合业务和其他辅助业务两个板块。

(1)采集汇聚

采集汇聚业务需要确定内容采集的途径、信号数量以及节目采集量。全媒体的内容采集分为视音频信号采集、网络信息抓取、第三方CP(内容提供商)资源接入。

(2)新闻制播

新闻制播业务确定新闻节目制作量、精编非编站点数量、粗编非编站点数量、文稿编辑站点数量、审片站点数量以及新闻演播室的数量和规模。如果业主单位提不出工作站点的数量,可以按照常规方法,根据节目制作量以及业务用房的规模推算出工作站点数量。

(3)节目演播

节目演播业务需要确定演播室的数量以及哪些演播室具备直播功能。

(4)综合制作

综合制作业务需要确定各类节目制作量(包括综艺节目、专题节目)、精编非编站点数量、粗编非编站点数量、包装站点数量、打包合成站点数量、转码站点数量、审片站点数量。如业主单位提不出工作站点的数量,可以按照常规方法,根据节目制作量以及业务用房的规模推算出工作站点数量。

(5)内容管理

内容管理业务需要确定各频道节目播出量、节目制作量、节目制作类型、不同类型节目成片比、存储周期。另外需要明确节目上下载站点数量、媒资检索站点数量、媒资编目站点数量。

(6)播出分发

播出分发业务确定频道数量、各频道节目播出量、播出存储周期。

2.3.2 第二步:系统应用确定

根据云平台的功能需求确定PaaS和SaaS。

在云平台架构下的电视台全台网归纳为四个大平台:综合生产平台、综合服务平台、新闻制播平台、播出平台;根据电视台其他的业务需求增加一些平台或系统,例如新媒体播出平台、OA系统、监控系统等。

2.3.3 第三步:资源需求整理

根据用户需求,对部署在IaaS的应用软件和服务进行整理,基本能够涵盖每项业务具备的功能。对于不同的软件和流程开发公司而言,程序和软件对硬件的使用效率不尽相同,取决于应用程序的底层算法。根据目前行业内主流软件开发公司的软件效能,统计出各项业务的资源需求,见表1~表6。

2.3.4 第四步:基础平台资源池确定

将电视台提出的各项功能需求代入资源需求表可以得到电视台各个功能需要的资源量,加以计算分别得到整体的CPU需求量、GPU需求量、内存需求量、网络带宽需求量以及存储需求量。

根据计算得到的需求量,在考虑适当冗余的情况下可以乘以系数1.0~2.0,充分考虑电视台业务发展的空间以及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变量,最终得到电视台云平台的各项资源参数。

2.3.5 第五步:硬件及网络架构的确定

根据以上步骤可以得到云平台各项资源参数,那么最终平台的落地实施是需要硬件来提供支撑的。确定硬件及网络架构是设计最重要的一步。

云平台资源池中的资源分为三类: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

这三类资源对应着三类系统硬件:计算类硬件,主要指各类型服务器;存储类硬件,主要指磁盘阵列;网络硬件和架构,主要指交换机、网关等硬件组成的以太网。

广电及IT类的各类厂商中生产此类硬件的厂商数量很多,在电视台云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应当选择稳定性高、口碑好、使用广泛的品牌。下面针对三类硬件分别进行说明。

(1)计算类硬件设计

构建云平台常见的计算类硬件分为两种,x86标准物理服务器和x86 GPU物理服务器,分别提供CPU计算资源、GPU计算资源以及内存资源。这两种服务器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机架式服务器和刀片式服务器。

为了提供足够的资源输出能力,选配的服务器集群的整体性能应当符合并超过之前算出的计算资源需求,即:

∑服务器CPU≥CPU需求

∑服务器GPU≥GPU需求

∑服务器内存≥内存需求

服务器与服务器之间通过虚拟化和集群化的方式形成一个整体,可以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IT设备厂商通过软件开发平台对服务器群进行虚拟化搭建,与其他类型的硬件相互融合,最终形成资源池。

根据项目的不同情况和特殊性,在计算类硬件的选择上有三种模式:全部采用机架式x86服务器;全部采用刀片式x86服务器;采用机架式x86服务器与刀片式x86服务器混合模式。

这三种模式的选择对于云平台本身的计算能力并没有太多影响,主要取决于项目投资、机房建设状况以及设备利旧等问题。三种模式优缺点如表7所示。

三种服务器硬件架构模式在不同的场合都有应用,对于新建设的电视台云平台来说,资源池采用统一的硬件模式是最理想的选择。从各方面进行分析,很难说是机架式服务器更具备优势还是刀片式服务器更具备优势,应该讲三种模式各有利弊,需要根据电视台的实际情况和使用需求来确定硬件模式。

(2)存储类硬件设计

在设计存储类硬件时需要考虑几个方面:

a.电视台不同业务对存储系统的要求;

b.电视台不同业务的存储量需求;

c.根据以上两方面确定采用哪种存储方式。

为提供足够的存储空间,选择的存储容量应满足之前计算得出的电视台存储量的需求:

∑存储容量≥存储需求

根据等保要求,对于播出系统、新闻制播的等保要求是高于其他系统的,因此在存储硬件的上需要对这两个系统独立搭建存储资源池。

nlc202309091148

(3)网络硬件和架构设计

根据网络资源计算,可以算出并发的网络带宽。通常情况下私有云平台的网络带宽非常高,因此电视台的私有云网络平台应采用万兆以太网的架构,能够支持大容量的并发读写。

网络系统配置上采用核心以太网交换机、接入层以太网交换机,所有交换机应当做主备冗余。云平台与外网的连接需要采用网闸或防火墙的方式。数据中心与数据中心之间的连接应配置安全网关。

3 全媒体应急指挥中心

媒体融合还体现在政府管理体系上,璧山广电中心项目中就设计了全媒体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指挥调度系统。指挥中心内部引入公安、交通等部门信号,遇到突发事件时政府领导、台领导可以在这里进行指挥。通过前线记者实时信号回传以及视频会议系统,实现远程指挥操作,为重大事件活动提供指挥保障。

此指挥调度系统主要体现大屏显示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针对电视台的业务特点,增加以下系统模块,在行政系统范围内部署,形成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如图5所示。

(1)移动应急指挥系统

当突发新闻事件时,启用此系统,用于前方和后方指挥人员的可视应急指挥调度。后方指挥可以看到前方新闻采集人员实时现场,与多个采访小组利用3G、4G信号回传的方式进行实时交流,把前方新闻采集过程中需要的照片视频局部捕获后广播给前方多个终端。

(2)工作汇报移动视频电话系统

当需要召开视频会议时,可以在笔记本电脑或手机终端上安装前方客户端,呼入指挥中心内,参与视频会议。

(3)援助专家视频咨询系统

对于指挥中心的派出人员可进行可控连线,由前方外派人员用手机呼入到援助中心,由指挥中心协调员通过控制端接入远程特邀专家通过视频解答,提供远程咨询。

(4)总览地图系统

在全媒体应急指挥中心,可以看到正在使用的前方终端在什么位置,终端回传的实时视频及终端所属单位。

(5)固定监控视频接入平台

在全媒体指挥中心,可以看到城市的固定监控视频。指挥中心可以有选择地为前方手持终端提供这些实时的固定监控视频,并与多个前方终端一起研究这些监控视频,一边广播一边标绘一边讨论。

平台由三类终端构成,包括前方行动人员用的行动终端、前置现场指挥人员的移动或指挥终端、指挥中心的后方指挥终端。功能设计精确定位到使用者角色。

4 结语

市县级广电中心的融合媒体建设还处在探路的过程中,融合媒体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璧山广电中心的设计过程是一个新的尝试,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形成一套有特点、有代表性的市县级电视台建设模式,为广电中心融合媒体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编辑 王芳)

县级支中心建设 篇4

生活饮用水水质必须符合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 (GB5749)的要求,即感官性状良好、无病原微生物、化学物质安全,终生饮用不会对健康产生明显危害。加强饮水安全工程的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测与监测,及时掌握并解决水源污染问题、水处理设施及其运行不规范问题、配水管网的二次污染问题,是促进水质达标、提高水质合格率、保障饮水安全的重要手段。全国农村有近百万处集中供水工程,多数为小型供水工程、无水质化验室,千吨万人以上规模化供水工程1.4万处、多数有化验室、但检测能力十分薄弱,因此《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要求各地做好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的建设,目的是提高县级农村饮用水水质监管能力和为农村供水厂(站)提供水质检测服务。

1实践

1.1技术导则编制

由于县级基层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水质化验室建设经验, 为此中心编写了《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室)技术要点》供基层试用,在此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环境保护部形成了《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农经[2013]2259号)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建设导则》,正式启动了全国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的建设工作。

虽然经过各方专家完善和征求意见,技术导则仍然存在不足,如“4.1.2中:化验室一般包括天平室、药剂室、理化室、微生物室、分析仪器室、放射室(若不检测总 α、总β放射性,可不设放射室)、水样储存间等”,缺了很重要的洗刷间及其相关要求, 由于一些检测材料需要酸洗,必须专门设置洗刷间,其布置应不造成其他房间的仪器腐蚀,可尽量靠近理化室,设排风扇。 “4.1.3条中:微生物室不宜小于20 m2”,面积都偏小,应不宜小于30m2(包括培养基制作区、缓冲区和无菌室),应布设在人流少的区域,设洗手池、紫外灯、更衣室。由于操作不方便,“表4.3.3中:微生物室需配超净工作台”的要求不尽合理,建议不采用超净工作台的模式。

1.2单位化验室建设与培训服务

为探索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建设与管理模式、 满足水处理技术实验研究和培训需要,2014年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在顺义培训基地建成了能完成《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中的42项常规水质指标以及氨氮、总氮、总磷、溶解氧、石油类、溴化物、硫化物、电导率等共计50项指标检测的水质化验室。总面积200m2,国产大型检测仪器16台套、便携式检测仪器30多台,专职检测人员4人、聘请了卫生部门退休的水质检测专家进行长期指导,建立了各项指标的检测方法、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编制了培训教材,具备了一次40人的操作培训能力。

受德州市水利局委托,2015年8月10日-9月2日在顺义基地举办了11个县级水质检测中心水质检测人员培训班, 学员38名。培训班为封闭式,以培训44项指标(常规40项和总氮、总磷、溶解氧和电导率)的实操为主,理论和实操教学相结合,进行闭卷考试和盲样考核。培训班结束后,学员们回到本单位化验室练习,期间通过微信、视频答疑并上门指导,然后由德州市组织、灌排中心技术配合进行上岗证考核(操作考核+盲样考核)。

1.3实施方案编制

2014-2015年,完成了7个县的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实施方案编制。在现场调查基础上,有详细布置图设计和仪器设备配置方案,建成后的效果良好,布局和硬件配置合理。特别是德州市宁津县的化验室成为了全市的样板,召开了德州市现场会,成为全国很多区县的学习榜样。

2体会和建议

2.1总体布局和管理体制

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建设的最佳方案是依托水利部门主管的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总站、规模化水厂或水环境监测机构等进行建设,由水利部门直接管理。优点是将极大地提高水利部门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行业监管能力和专业化服务能力,有利于提高水利部门的水质管理水平,对水利行业发展影响深远。

也可依托卫生部门的疾控中心等跨部门进行建设,特别是在人口少、技术力量薄弱的地区,有利于资源共享,但增加了跨部门管理难度。建议水利部门应请政府做好部门协调并形成政府文件或部门协议,明确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农村饮水安全行业管理需要的水质检测能及时开展和完成、 检测经费落实、数据共享等,以避免出现水事纠纷。

2.2检测能力

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强化农村饮水工程水质净化消毒和检测工作的通知》(水农[2015]16号)要求各地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中的42项常规指标和本地特有的非常规指标建设水质检测中心是合理的,全国范围内的建设机会难得,应抓住机遇,避免低水平建设。笔者建议应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和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广泛收集本地饮用水及其水源的已有水质检测资料,筛查超标的化学指标和超过限值80% 的化学指标作为本地重点检测的化学指标。地表水源较多的县,需考虑增加氨氮指标的检测,宜增加总氮、总磷和溶解氧3项非常规指标检测,以及烧杯试验等能力建设。关于常规指标总α、总β放射性的检测,建议省级水利部门与省级卫生部门进行协商,根据省级疾控中心掌握的放射性检测资料分析确定。

2.3检测方法

应依据《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1-2006~ GB/T 5750.13-2006)选择国家标准检验方法。当同一个指标有多种检测方法时,应选择水质分析所涉及的试剂安全、毒性小(如尽量减少使用有机试剂、毒性试剂、易燃试剂以及拒腐蚀试剂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检测方法。

2.4大型仪器设备

根据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水质化验室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实践,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认为国产检测仪器设备的性能可以满足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的建设需要。国产设备价格较低、维修服务方便,便于集中采购与及时供货。 水质化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如下:(1)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主要用于“氯、二氧化氯、臭氧、甲醛、挥发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氰化物、铝、铬(六价)、氨氮、总氮、总磷和石油类”等水质指标检测,技术参数应优于 《单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GB/T 26798-2011)和《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GB/T 26813-2011)中的 Ⅰ 级要求,光学系统宜为氘灯、光栅分光,检测器宜为光电倍增管,应配备可调样品池架,石英比色皿(10、 20、30、50mm)两套。

(2)火焰-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主要用于“镉、铅、 铁、锰、铜、锌”等水质指标检测,技术参数应优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JJG 694-2009)中的计量性能要求。应配备无油空气压缩机、冷却水循环机、高纯乙炔瓶、高纯氩气瓶等,铁、锰、 铜、锌、铅、镉元素灯和标样,石墨管,有条件时可配石墨炉自动进样器。

(3)原子荧光光谱仪:主要用于“汞、砷、硒”等水质指标检测,技术参数应优于《原子荧光光谱仪》(GB/T 21191-2007)中的计量性能要求。应配备双通道主机和自动进样器,砷、汞、硒元素灯和标样,高纯氩气瓶。

(4)气相色谱仪:主要用于“四氯化碳、三卤甲烷”等水质指标检测,技术参数优于《气相色谱仪检定规程》(JJG 700-1999) 中的计量性能要求,应配备ECD检测器、毛细管色谱柱、顶空进样器、高纯氮气瓶、压盖器,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标样。

(5)离子色谱仪:主要用于“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氟化物、溴酸盐、氯酸盐、亚氯酸盐”等水质指标检测,技术参数优于 《离子色谱仪》(JJG 823-2014)中的计量性能要求。应配备抑制器、进口阴离子柱,有条件时可配自动进样器。

(6)低本底总α、β测量仪:用于“总α、总β放射性”检测,技术参数优于《低本底α和/或β测量仪》(GB/T11682-2008)中的 Ⅱ级要求。可配备一路或二路主机。

2.5化验室布置

化验室布置应根据当地的房屋条件进行设计,要有详细合理的布置图(包括功能分区,水、电、暖、通风、操作台和主要仪器设备布设等),建筑物应有防雷接地系统。

总使用面积一般不少于190m2,实验区和办公区应分开, 其中,实验区包括微生物检测区、理化检测区、大型检测仪器区、配套实验区(样品受理室、天平室、药剂室和洗涮间)等,不少于150m2;办公区包括办公室和资料室等,不少于40m2。

实验区的房间布设应便于检测和管理、确保不产生安全隐患和检测干扰。1微生物检测区包括培养基制作、缓冲间、样品培养、样品接种等,宜设在人流少的区域,应满足无菌操作要求,不少于30m2。2理化检测区应设置在光线好的区域,确保化学分析结果准确。有条件时应配备2间理化分析室,其中一间用于滴定分析、分光光度计分析及感官指标等项目分析,该理化室面积应足够大,通常在40m2以上,应设置中心实验台、 水槽和通风柜等。另一间理化室用于开展蒸馏及萃取等指标的检测,面积应在25m2以上,也要配置通风柜和水槽等。有足够大的房间时也可集中为一个房间,总面积不少于55 m2。 3大型仪器的布置宜相对集中摆放,尽量远离洗刷室,以防酸锈蚀精密仪器;另外,考虑乙炔等气体的安全以及通风等要求, 最好设计在朝北的方向,有条件时宜单独设置房间,如果条件所限,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可布置在同一房间,气相色谱、离子色谱和低本底总α、β测量仪可布置在同一个房间,总面积不少于45m2。4天平室应设置在无震动、相对密闭并靠近理化室的区域,面积不小于4m2。药剂室要避开阳光直射,并配备通风设施,面积不小于7m2。洗刷室应远离大型仪器和分析天平室,应设防酸台、下水口和通风设施等,面积不小于7m2。

2.6检测人员

检测人员应1不少于3人,最好有一定的化学基础。持证上岗,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一名技术负责人(应具有一定化学基础、能够熟练掌握检测业务、工作严谨)。2待遇尽可能的高(包括工资、编制),留住人才。3加强培训,厂家培训局限性很大,检测人员必须参与正规的、系统的、手把手的实操培训以及严格的考试,实验室每位化验员的培训应各有侧重、便于技术的掌握。培训合格只是打基础,因各地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不尽相同,宜在自己的实验室练习熟练后,由主管部门进一步严格的盲样考核,合格后才能发上岗证。

2.7制度建设

(1)制定符合当地需要的水质检测方案:根据全县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数量、水源类型、水处理工艺和供水规模等及以往检测结果分析进行编制,包括水源、水厂、管网的水质检测, 定期全分析和日常检测,形成不同类型工程的检测指标和频率等。不低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建设导则》、不超过《村镇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规程》(SL689-2013)的要求。

(2)制定确保人员、仪器设备和环境等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消防、用电、用水、用气、化学药剂、仪器设备、压力容器、高温炉、废弃物、应急处置等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制,主要安全制度上墙。

(3)建立规范的水质检测工作流程,编制规范的作业指导书:工作流程包括任务受理(签署《水质检测委托协议书》)、样品采集及现场检测(填写《水质现场采样记录》、《水质现场检测原始记录》、《样品检测登记表》)、实验室检测(填写《水质检测原始记录》、《仪器设备使用记录》、《标准溶液使用记录》《标准溶液配制记录》)、检测报告编制(三级签字:报告人、审核人、签发人)等,建立检测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操作步骤和质量控制措施。

(4)建立规范、安全的水质检测结果报送制度:定期报送当地主管部门,经批准后才能向社会公布;对各水厂的水质检测报告应及时送水厂负责人。

(5)建立能够溯源和复现、保证原始性的档案管理制度:包括人、仪器设备、检测记录和检测报告等。

3结语

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建设对水利部门来说缺乏经验,需要不断完善。近期,各地建设已接近尾声,建议对照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中每项指标需要的仪器设备、药剂以及操作步骤等开展一次查漏补缺,请专家和实施方案编制人员进行一次系统的现场技术验收(重点:布置是否合理,仪器设备和药剂是否齐全、质量是否合格)。后期应加强检测人员培训(走出去进行正规的实操培训、请专家到化验室进行现场指导),以便完善检测制度。

摘要:结合技术导则的编制、单位化验室建设与培训服务、县级化验室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建设指导等实践,提出了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的布局、仪器设备采购、检测指标确定、制度建设、人员管理和培训等方面的经验、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化验室完善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水质检测,指标,频率,设备,人员,培训,制度

参考文献

县级支中心建设 篇5

市审批办 郭昊

作为四级便民服务网络中承担承上启下作用的县级行政服务中心,它的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便民服务网络运转。目前市委市政府对便民服务网络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市四县县级行政服务中心目前运行相对良好,但在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如何服务好社会,弥补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增强信心,实现便民服务网络高标准高效率的运行,加强县级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设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一、四县中心基本情况

我市四县于2002年起,相继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实行大厅式服务。四县行政服务中心均为县政府派出机构,中心主任兼任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各中心成立以来,县委县政府颁发了多了文件,明确了中心建设的任务,规范了中心的运作行为,激活了中心的管理机制。各中心每年的办件量都突破万件,及时办结率100%。各中心始终秉承“部门围绕窗口转,窗口围绕项目转,中心围绕社会转”的服务理念,坚持教育引导与制度建设、日常监管“两手抓”,增强工作人员的凝聚力、向心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历年被县委县政府甚至市政府等评为先进集体,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赞誉。

二、各县中心积极推出服务举措,服务社会各界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各中心都不遗余力地创新服务手段服务社会,从一季度各地中心办件情况来看,与去年同期都有一定的下降:例如灌南县中心新登记注册的个体户下降了43.2%;灌云县办件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东海县下降了32%、赣榆县下降了11.3%。为充分发挥审批中心集中办公的优势,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更有效地服务社会,各县中心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服务工作,积极推出服务举措,能压缩时限压缩时限,能方便群众就尽可能方便群众,力求从行政服务上弥补因为金融危机带来的不景气,增强社会信心。

灌南县中心积极开通行政审批服务通道。推进“五项承诺”。即完全授权承诺、一日办结承诺、超时默许承诺、统一收费承诺、跟踪服务承诺。建立帮办制度,完善服务网络。完善并联审批,提高行政效能。在中心推行一日办结制、一卡登记制、一票收费制。加强非税收入管理 顺利实施了“以票控费”收费系统。

东海县中心积极探索“牵头部门统一受理,抄告相关部门,并联承诺办理,限时反馈结果”的联合并行审批方式,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审批服务。以县中心为基础,建立代办员制度,和市中心联动构建代办服务体系。中心还通过不断完善电子政务建设,严格限时办理,开通中心网站,为群众提供办件查询、投诉处理等网络服务,实现内部行政办公的自动化。

赣榆县中心对重大项目纳入绿色通道,推进各审批环节在承诺时限的基础上再缩短,部门之间衔接更紧密,配合更默契。大力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提高行政效能,努力实行“一站式”服务。

灌云县中心推进项目进驻,落实授权审批,统一票据管理,实行扎口收费,整合归并,开通网络平台,实行政务公开,在日常办件管理上,全面推行“县领导牵头会办制”、“并联审批制”、“预约服务制”、“延时服务制”、“代办服务制”、“联动服务制”等六制服务。三、四县中心在运行中存在问题

虽然各地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努力克服困难,不断创新机制,提高办事效率,提升社会形象上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机构没有正式批复,属临时性机构,没有编制,工作人员都是从各单位抽调而来。审批中心的存在是自下而上的改革,许多工作的推进需要有各地区主要领导的高度民主重视,人员、编制的不确定是工作连贯性不强,很难产生良好的工作效果。

二是窗口建设存在弱化现象,“两头办理”“体外循环”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窗口单位部分项目没有在实质上进中心。少数窗口单位虽然安排人员进驻中心,但相应的审批项目还没有实质上进中心,造成服务对象两头跑;有些部门进中心的项目本身就很少,还不能完全落实到位。有些窗口授权也不充分,审批方式的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质量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是办事流程中还有断链脱节的现象;办理事项还须进一步集中和配套。主要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别单位既没有派科室业务骨干进中心,又没有对派来的人员进行业务对接和培训,窗口人员在面对服务对象时不能给出专业的、满意的答复。时间协调上也就产生问题,使联合审批链条在该单位被人为拉长,直接导致联办件的办件难度增大。便民中介机构在中心未设立窗口,一站式服务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4、电子政务工作进展缓慢。电子审批目前是审批中心发展的趋势,今年市政府报告中也对县中心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提出了09年底实现和市中心联网的明确要求。目前四县中心只有东海县有自己的门户网站,因为资金的短缺,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四、关于进一步加强县中心建设的几点想法

为使审批中心的建设再上新水平,针对目前各县中心运行现状和遇到的困难,在中心建设方面,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1、县中心应被列为正式机构,定岗定编,保障运行经费。东海县行政服务中心是四县中机构最为健全的,该中心经由县委县政府报省人事厅,批准该机构的设立。目前该中心有一正职主任,下设督查、综合、协调三个科室,日常经费有保障,工作人员工作热情高、成绩也尤为突出。

2、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加大对行政许可法学习贯彻力度,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中心要求各窗口部门在开展审批业务时,一律使用本部门行政审批专用章。审批专用章的启用实现了在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内“一门受理”、“一站式”审批的办公方式,以“阳光操作”取代“暗箱操作”,切实提高办事效率,体现中心便民、高效、规范、廉洁的宗旨,为窗口办件的高效运作、健康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规范有效地办理各种审批事项,切实做到“进一个门办好,交规定费办成,在承诺日办结”。

3、不断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增加进驻项目的“两集中、三到位”或整建制进中心。对进驻中心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合理调整和扩充,压缩办件时限和环节,切实推进项目、权利进中心。例如灌云县,由县委县政府下文,对全县所有的审批机关的审批权限集中到一个科室,该科室职能向审批中心集中,项目、人员、授权集中到审批中心窗口。该举措大大推进了该县审批中心的建设。同时应不断完善现代化办公手段,力争进入中心审批收费项目全部在中心办理和收缴,力争每个审批事项办理符合集中审批的要求。

4、以人为本,加强对中心工作人员的培训。继续搞好中心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工作。中心窗口的工作人员一般一到两年要更换一次,为达到中心的工作要求,培训工作必须长抓不懈。每年都应积极组织计算机应用技能、服务用语、现代服务理念、现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特别加强行政许可法知识、审批事项具体操作规程和中心的服务手段的培训。

5、加强内部管理,实现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中心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评优机制、管理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年终软环境考评紧密结合,以便于开展行风评议等活动,促进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

上一篇:破碎设备下一篇: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