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物理教材

2024-06-07

粤教版物理教材(精选六篇)

粤教版物理教材 篇1

一、粤教版新教材中实验编写的特点

1.突出师生间的互动性,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构建。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依据, 在内容设计方面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强调师生间的互动性, 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

2.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 也是教与学的理念。新教材编写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将探究的理念贯穿在教材的始终。如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主要用于课堂演示实验, 通过引导学生对演示实验的观察, 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思维素材;“实验与探究”主要用于学生的随堂动手实验,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 掌握知识和方法, 达到“做中学”;“讨论与交流”主要用于课堂上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 培养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及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实践与拓展”用于学生课外动手实践、实验设计和制作等。这些栏目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与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

3.体现探究的层次性

粤教版教材的编写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是多层次的, 有的探究活动通过实验探究来完成, 如“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 “探究单摆的周期”等等。有的探究活动则是通过理论探究来实现, 如“平抛运动的理论分析”、“洛伦兹力大小的理论推导”等等;有的探究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探究, 如“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 “电磁感应定律的探究”;有的探究活动则是不完整的探究, 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安培力”等等。在探究内容难度比较大或探究内容比较重要时, 往往采用由浅及深、逐步深入, 由定性到定量, 再到精确的探究, 使探究具有清晰的层次感。如“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等等。

4.要求统一探究思路与多种实验方案相结合

教材对实验部分内容的编写方法是“统一的探究思路和多种实验方案相结合”。对实验的思路、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等内容进行统一表述, 但同时介绍几种不同的实验装置和方法, 为不同师生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案。这样有利于使学生重视实验的科学思想和对实验的理解,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

5.探究活动强调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传统教材的实验往往为学生提供了实验方案、实验步骤, 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方案和步骤操作就会得到相应的结论。新教材则只为实验提供了一些思路, 实验方案自己想, 实验器材自己选, 实验数据自己处理, 实验结论大家议, 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条件。

6.将最新技术引入实验探究

教材中的实验大多可以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或日常器具来完成, 但教材也使用了目前最高档次的数据采集器辅助实验。如“探究气体实验定律”时用到压强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由计算机处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时通过位置传感器, 由计算机软件算出各点的加速度大小, 并作出速度-时间图象等, 体现了现代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二、新教材实验部分编写的层次及其作用

新教材编写的物理实验内容部分可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以理科倾向的学生所学习的“必修1”、“必修2”以及“选修3”系列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进行统计, 得到下表。

1.以实验名称为课文“节标题”的实验

这些实验往往是课程标准所明确要求的实验项目, 整节课文围绕该实验进行, 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从上表的统计来看, 一共有10节, 占所有实验比重的5%。如必修1的“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 必修2的“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选修3-1的“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等等, 这些实验探究内容一般比较重要或探究内容难度比较大, 同时这些

实验又往往是完整的探究活动, 因此, 充分利用好这些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 可以使学生习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探究的习惯与兴趣, 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

2.“观察与思考”栏目的实验

这些实验主要用于课堂演示, 通常由教师完成或由教师与学生配合完成。主要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演示实验的观察, 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假设、推理, 常作为问题的引入, 为教学过程创造物理情景, 探索物理规律的主要手段。从上表的统计来看, 一共有62个, 占所有实验比重的30%。如必修1“探究自由落体运动”中要求学生观察羽毛和金属片在玻璃管中下落情况来分析影响羽毛和金属片下落快慢的原因。必修2中“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观察用小锤打击金属片后小球水平飞行的情况, 思考合运动与分运动等等。因此, 教师如何挖掘教材的这些实验, 做好课堂演示, 这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同时也是为教学创造物理情景, 让学生自主构建物理知识的主要手段。

3.“实验与探究”栏目的实验

这些实验是课堂的随堂实验或学生的分组实验。从上表的统计来看, 一共有45个, 占所有实验的21%。“实验与探究”主要用于具有明确目的性的学生随堂动手实验, 动手与动脑并重, 达到“做中学”的目的。实验探究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探究活动, 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与学的理念,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探究性学习。现在教材中的物理实验由过去在教材中独立设置, 转变为有机的嵌入在新教科书中, 从而将实验与理论融为一体, 实验的过程即为学习的过程。因此, 教师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实验与探究”栏目, 如何组织好课堂,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 常常成为衡量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健。

4.“实践与拓展”栏目的实验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 篇2

第一册

第一单元 认识自我

单元导语………………………………………………(1)

活动指引………………………………………………(2)

参考阅读………………………………………………(6)

1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朱光潜(6)

2我很重要………………………………………毕淑敏(10)3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王海桐(14)

点击链接……………………………………………(20)

演讲的艺术…………………………………………(20)

讲述自己的故事……………………………………(22)第二单元 传 记

单元导语……………………………………………(25)

基本阅读…………………………………………………(26)

4“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 陈廷一(26)

5华罗庚……………………………………顾迈南(30)

6罗曼·罗兰(节选)……………………茨威格(39)

扩展阅读

7留取丹心照汗青………………………卞毓方(43)

8我的回顾……………………………爱因斯坦(43)

表达交流活动………………………………(56)

展现七彩人生……………………………(56)

点击链接…………………………………(58)

读书“三到”始知书…………………………(58)

放言述说平生事………………………………(59)第三单元 散 文(1)

单元导语………………………………………(61)

基本阅读………………………………………(62)

9荷塘月色…………………………… 朱自清(62)

10散文两篇………………………… 冰 心(65)

霞……………………………………………(65)

我的家在哪里?……………………………(66)

11拣麦穗……………………………张 洁(68)

扩展阅读…………………………………(73)

12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73)

13沙田山居…………………………余光中(78)

表达交流活动 ……………………………(82)

打开心灵之门……………………………(82)

点击链接…………………………………(84)

熟语的类型与构成形式…………………(84)

叙述纵横求变化…………………………(85)

推荐阅读…………………………………(87)

抒情绘景的现代美文

——《朱自清散文全集》……………(87)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

单元导语…………………………………(89)

基本阅读…………………………………(90)

14《诗经》两首…………………………(90)

静女……………………………(90)

氓………………………………(90)

离骚(节选)…………………… 屈 原(93)

16孔雀东南飞(并序)…………………(93)

17汉魏晋诗三首…………………………(101)

迢迢牵牛星………………………………(101)

短歌行……………………………曹 操(102)

归园田居…………………………陶渊明(103)

扩展阅读………………………………(105)

18汉乐府两首…………………………(105)

上邪…………………………(105)

饮马长城窟行………………(106)

19南朝诗两首…………………………(107)

登池上楼…………………谢灵运(107)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108)

表达交流活动………………………(109)

寻觅节日诗情………………………(109)

点击链接……………………………(111)

诗无达诂……………………………(111)

文言实词(1)……………………(112)

推荐阅读…………………………(114)

包罗万事的历史画卷

——《三国演义》…………(114)第二册

第一单元 体验情感

单元导语……………………………(1)

活动指引……………………………(2)

参考阅读……………………………(5)

1我的母亲 ……………………老 舍(5)

2冰心:巴金这个人…………… 吴泰昌(10)

3故乡的榕树…………………黄河浪(17)

点击链接…………………………(21)

朗诵的要领 ……………………(21)

字字句句总关情……………………(23)

第二单元 诗 歌

单元导语……………………………(25)

基本阅读……………………………(26)

4毛泽东词两首……………………(26)

沁园春·长沙……………………(26)

忆秦娥·娄山关…………………(26)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28)

死水…………………………… 闻一多(28)

再别康桥……………………… 徐志摩(29)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 青(30)

热爱生命……………………… 食 指(33)

双桅船………………………… 舒 婷(35)6外国诗歌四首…………………………(37)

致大海……………………… 普希金(37)

我一无所求………………… 泰戈尔(40)

底片……………………… 希姆博尔斯卡(41)

黑八月…………………… 沃尔柯特(42)扩展阅读………………………………(44)7中国现代诗歌四首…………………(44)

欢乐………………………何其芳(44)

雨巷……………………戴望舒(45)

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焦 桐(46)

山民…………………………韩 东(48)8歌词四首………………………(50)

长江之歌……………………胡宏伟(50)

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黄(51)

那就是我……………………………晓 光(52)

弯弯的月亮…………………………李海鹰(53)表达交流活动……………………(55)少年情怀都是诗………………(55)点击链接………………………(55)

含英咀华赏佳作……………………(56)亦直亦曲抒情怀……………………(58)推荐阅读……………………………(60)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

——《飞鸟集》、《园丁集》…………(60)第三单元 散 文

单元导语…………………(63)基本阅读……………………(64)9议论散文两篇……………(64)

窗………………………钱钟书(64)

门………………………莫 利(67)10菱角的喜剧………………… 秦 牧(67)11渐……………………………丰子恺(71)扩展阅读………………………(79)

12鱼书…………………………柯 灵(79)13说不尽的狗…………………孙绍振(83)表达交流活动………………………(88)“平凡之中见新意”小论坛……………(88)

点击链接…………………………………(89)

修辞格的综合运用………………………(89)

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90)

推荐阅读………………………………(92)

对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

——《家》…………(92)

第四单元 文言文(1)

单元导语………………………………(95)

基本阅读………………………………(96)

14阿房宫赋……………………… 杜 牧(96)

15赤壁赋………………………… 苏 轼(99)

16项脊轩志…………………… 归有光(102)

17与妻书……………………… 林觉民(105)

扩展阅读………………………………(108)

18逍遥游(节选)…………… 《庄子》(108)

19论毅力(节选)………………梁启超(111)

表达交流活动……………………………(113)

文言虚词的整理积累……………………(113)

点击链接…………………………………(117)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117)

文言虚词(1)…………………………(119)第三册

第一单元:感悟自然

单元导语

活动指引

参考阅读:

1、黄山记……………………………(徐迟)

2、巩乃斯的马………………………(周涛)

3、瓦尔凳湖(节选)

点击链接:

万水千山总是情

浓妆淡抹总相宜

第二单元:科学小品

单元导语

基本阅读:

4、说数……………………………(沈志远)

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叶永烈)

6、寂静的春天…………………(雷切尔.卡森)

扩展阅读:

7、这个世界的音乐……………(刘易斯.托马斯)

8、足不出户知天下………………(比尔.盖茨)

表达交流活动:

做一个科普使者

点击链接:

说不尽道得明 句式的选择和调整 第三单元:小说(1)单元导语 基本阅读:

9。药……………………………(鲁迅)

10、项链………………………(莫泊桑)

11、微型小说两篇:

等待散场………………(刘心武)

差别…………(布鲁德.克里斯蒂安斯)扩展阅读:

12、荷花淀………………………(孙犁)

13、春之声………………………(王蒙)表达交流活动: 一起来编故事 点击链接:

方寸微雕展现大千世界 熟读精思才能融会贯通 推荐阅读:

直面病态人生 拷问国民灵魂

——《呐喊》与《彷徨》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单元导语 基本阅读

14、唐诗五首:

山居秋瞑………………………(王维)

从军行(之四)………………(王昌龄)

登高……………………………(杜甫)

石头城…………………………(刘禹锡)

锦瑟……………………………(李商隐)

15、蜀道难……………………………(李白)

16、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17、宋词四首:

雨霖铃……………………………(柳咏)

念奴桥.赤壁怀古…………………(苏轼)

声声慢……………………………(李清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扩展阅读:

18、诗词三首:

虞美人……………………………(李煜)

书 愤……………………………(陆游)

扬州慢……………………………(姜夔)

19、元曲三首:

<双调> 宫曲.叹世………………(马致远)

<南吕> 四块玉.别情……………(关汉卿)

<般涉步>哨遍.高祖还乡……………(景臣)

表达交流活动:

珠联璧合觅佳趣

点击链接:

中国古典诗歌

诗词格律

推荐阅读:

诗海拾贝——《唐诗三百首》 第四册

第一单元 关注社会

单元导语

活动指引

参考阅读

时评两篇

车队与红灯……………………………(徐勤)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江南客)

论“雅而不高”…………………………(李景阳)

呼唤生命教育……………………………(张云飞)

点击链接

乘上阅读的快车

评事论理表见解

第二单元 议论文

单元导语

基本阅读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胡锦涛)

拿来主义……………………………(鲁迅)

善良……………………………(王蒙)

扩展阅读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吴功正)

米洛斯的维纳斯……………………………(清冈卓行)

表达交流活动

社会自由谈

点击链接

复杂长句的理解与运用

能言善辩有玄机

第三单元 小说(2)

单元导语 宝玉挨打……………………(曹雪芹)

阿Q正传(节选)…………(鲁迅)

变形记(节选)…………(卡夫卡)

扩展阅读 失街亭……………………(罗贯中)

棋王(节选)………………(阿城)

表达交流活动

“赞·弹·改”读书活动

点击链接

采尽百花细酿蜜

奇文共赏写书评

推荐阅读

见微知著 意高辞美

——《红楼梦》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单元导语

基本阅读

孔孟两章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劝学(节选)………………(《荀子》)

过秦论………………………(贾谊)

师说…………………………(韩愈)

扩展阅读 晏子治东阿……………………(刘向)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表达交流活动

常见文言句式整理积累

点击链接

文言实词(2)

文言宾语前置句式

推荐阅读

千古名言 智慧渊薮

——《论语》和《孟子》 第五册

第一单元 走近经济

单元导语

活动指引

参考阅读 钱…………………………(王则柯)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茅于轼)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沈杰)

点击链接

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的开展和报告的写作

第二单元 新闻

单元导语

基本阅读 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陈锡添)

“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

心随飞翔……………………………(王光荣)

英雄潇洒走苍穹(节选)………(冯春梅 刘程)6 喜看稻菽千重浪………………………(沈英甲)扩展阅读 访李政道博士…………………………(闵捷)8 甘地被刺 表达交流活动 到新闻视窗“亮相” 点击链接 访谈的技巧

真实快速地报道生活 推荐阅读

感悟语言的奥妙

——《语文常谈》 第三单元 戏剧 单元导语 基本阅读 雷雨(节选)……………………(曹禺)10 哈姆莱特(节选)…………(莎士比亚)城南旧事(节选)………(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扩展阅读 长亭送别………………………(王实甫)13 等待戈多(节选)…………(萨缪尔·贝克特)表达交流活动 粉墨登场乐一回 点击链接

操千曲而后晓声 语体的选择运用 推荐阅读 生存还是毁灭

——《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第四单元 文言文(3)单元导语 基本阅读 鸿门宴……………………(司马迁)15 陈情表………………………(李密)16 段太尉逸事状……………(柳宗元)17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扩展阅读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19 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表达交流活动 妙语奇思尽挥洒

点击链接

古文今读

粤教版物理教材 篇3

创新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领域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后备劳动者和专门人力的一类教育资源。(沈在连,2003.3)高中语文教材中拥有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可以利用好这些资源,发挥语文教材的资源优势,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服务。具体的使用策略如下:

一、以创新教育资源系统为依据,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语文教材中的创新教育资源非常丰富。经笔者统计,在数量上,几乎每一课都有可用的创新教学资源,数量极为可观。从种类来看,每个类别都有多个可用的创新教学资源,各子类的资源齐全。面对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创新教育资源,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每一个资源都要利用起来,在课堂上花时间对学生进行显性的创新教育。否则,我们就有可能经常重复着同一个类别的创新素质教育,这样的效率是不高的。因此,挑选典型性的资源、全面地、系统地安排好与创新教育资源对应的培养创新素质的教学目标,就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了。那么,挑选资源、安排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呢?是“创新教育资源”的类别系统。

根据创造学的研究理论,创新教育资源可分为创新意识和信念教育资源、创新个性教育资源、创新思维教育资源、创新方法教育资源等四大类。各大类又包含一些更小的子类。具体如下:

创新意识包括创新敏感、创新意向、创新观念、创新欲望。创新信念包括乐观地看待世界;相信世界具有无限可能性;相信所做的是最有价值的;相信自己有能力创新。创新个性包括自信心、竞争意识、危机感、求知欲、反潮流、反权威、好奇心、冒险精神、专注、反功利、超现实、执著。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决策思维、求异思维、批判思维、侧向思维、因果思维、系统化思维(又叫立体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

以上是创新教育资源的分类系统,也是创新教育的教学目标系统。在创新教学目标设置上,每一种创新资源的子类,对应一种创新素质的培养;每个子类别的创新资源,至少选一至两个最有典型性、最有教育感染力的资源。这样,创新教育既有系统性,也能避免同类别的创新素质在语文课堂上重复性地进行教育培养。同时,还要关注其它学科所拥有的资源。若其它学科有同类别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活动,建议避免与其它学科重复培养与教育,或者至少不把该方面的资源当作重点资源。若能如此,创新教育不仅在语文学科内具有全面系统性,而且还能与其它学科融会贯通,优势互补,减少很多重复性的教育工作,提高创新教育的效率。

表1:

创新教育目标安排样表

资源类别课文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列举

创新意识《选修5·短篇小说欣赏》第4课《狂人日记》动机:医治民族的国民性。民族复兴的使命。

创新信念《必修5》第14课《报任安书》信念素质:坚持自己的价值观,相信自己做的是最有价值的。

创新个性《必修5》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个性素质: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创新思维《必修1》第2课《我很重要》发散思维素质: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创新方法《必修5》第5课《访李政道博士》方法素质:①创新是要胆子大,要有坚实的根基。②艺术是创造力与情感的结合,是人类创新的动力。

二、阶段性地显性集中教学与长期潜移默化渗透教育相结合

系统教学是所有知识体系构建时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之一。集中在一个时间段,系统性地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创新教育是必需的,它比分散的随意性教学效果要好很多。显性的、有意识的系统性的教学活动,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教育方面的意识,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创新知识体系。因此,对于创新教育,最好也还是在不影响语文本身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像所有的基础学科课程一样,应该有一个集中的、阶段性的、系统性的教学。

但是,在完成一轮系统性地显性集中教学之后的更多的时间里,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和创新教学资源系统的分散,这时对学生的创新教育,集中的阶段性系统性的教育一般是可不使用了。显性的、有意识的创新教学活动,可逐渐减少;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可逐渐增多。在某些重要的创新教育目标点上,尽管在前一轮系统性地显性集中教学中曾经出现过,再重复加强一两次;次要的,在前一轮系统性地显性集中教学中教育次数比较少的,可在课堂上适当地点到为止;多数的创新教育资源,在完成一轮系统性地显性集中教学之后,可以不用提及相关的问题,还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比较合适。因为在完成一轮系统性地显性集中教学之后,学生就有了一个系统的创新意识和相关的创新知识了。只要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内容,文章又有感染力,相关的创新教育资源方面的内容就能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长期地影响着学生。

阶段性地显性集中教育与长期潜移默化渗透教育相结合,能使创新教育的目标更有效地实现。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方式,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的。二者相比较,尽管阶段性地显性集中教育会更高效,但潜移默化教育的时间会更长,同样地影响深远。因此,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阶段,阶段性的系统性集中创新教育之后,更多的应该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

三、发挥语文的人文优势,培育学生的创新动力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基础课程,教材的主体构成与其它学科大不相同。多数学科的构成是一个体系知识,而语文的构成却是一篇篇的作品(课文)。它或以形象表现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和认识;或以生活的表象事实抽象出思想。课文的内容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和心灵,具有强大的教育感染力。对智慧的开发、人格信念的培养、美好个性的熏陶、自由独立精神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优势,发挥出语文的创新资源的教育优势,从精神和心灵方面进行创新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在动机兴趣、情感个性、信念意志等方面。这三方面的资源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教材中不仅数量多,而且影响大,具有很大的优势。endprint

(一)利用动机兴趣类的创新教育资源,唤起学生创新的欲望

创造力发生的源头是从动机兴趣开始的,创造性高的学生一般都有高成就的动机、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求知兴趣。因此,在进行创新教育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的培养。动机兴趣是激活创新力的强有力的武器。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动机兴趣类的创新教育资源可用。动机类的,如:《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的作者怀揣着“一个美丽羞涩的梦”考上北大;《报任安书》的作者为“成一家之言”而隐忍苟活地写出《史记》;《狂人日记》的作者因有志于改造民族的国民性,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些动机类的创新教育资源,能让学生认识到动机对创新的作用,唤起立志的决心。兴趣类的,如:《华罗庚》传主对数学有特殊的兴趣,促成了华罗庚数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说数》中“奇妙的数字”和《奇妙的超低温世界》的“奇妙的超低温”,唤起学生对数字和超导的好奇心。这些兴趣类资源,能极大地唤起学生创新的欲望。

(二)利用信念意志类的创新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超越、抗挫的意志

学生的乐观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和刚毅的人格因素对创新活动也很重要。要完成一个创新活动,通常需要有坚定信念作支撑,依靠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克服创新活动中所碰到的各种困难,达成创新的目标。大量杰出人物的创造发明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抗挫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抗挫教育。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信念意志类的创新教育资源。信念类的,如:《我很重要》中对自我存在进行肯定;《我的回顾》中不追求名利、超现实的价值观;《瓦尔登湖》中回归自然的价值观。它们将是影响着学生一生的价值观,影响着学生的创新的欲望。意志类的如:《我与地坛》作者“为了写作活着”,身残志坚;《我的母亲》中母亲坚强的意志,不畏困难。《孔孟两章》中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们是抗挫、超越的榜样,能极大地唤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

(三)利用个性类的创新资源,激活学生个性发展

创新能力只有在个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发展。创新是个性的核心和精华之所在,发展个性是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能力的发展又是个性发展的必然结果;离开个性这个发展的土壤,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可能实现。因此,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需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要肯定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人格,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发现并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发展自己独特的积极的个性。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个性类的创新教育资源。如:《华罗庚》中反权威的求异思维,有危机感的个性,让华罗庚在数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冰心:巴金这个人》中巴金讲“真话”,追求“真话”的个性,成就了巴金的文学成就;《蜀道难》中李白豪放不羁,不媚不俗,追求个性独立和自由个性,成就了一代诗仙……这些有利于创新的个性,都会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发挥语文的思维优势,培育创新素养

尽管语文在某些抽象思维以及思维的严密性方面是不如数学、物理等科学学科,但在与创新能力相关的某些思维方面,尤其是在形象思维、批判思维、发散思维等方面,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在语文教材中,这三方面的创新教育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典型性强、启发性大,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教育感染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应很好地发挥语文的形象思维、批判思维、发散思维的作用。具体实施:

(一)利用形象思维的创新教育资源,培养创新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钱学森说:“形象思维是我们当前研究思维科学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杨振宁也认为,从事文艺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从事科技工作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形象思维恰恰是语文课程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

语文教材中形象思维的创新教育资源相对于其它课程是最丰富的。语文系列教材中,60%是文学作品。文学又是最能唤起人的联想和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的。这点尤其是体现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上。鉴赏时需要解读文字信息,发挥联想与想象,在脑海中描绘意象、画面,并且补充空白,进而评价作者的是非曲折,鉴别作者的高下优劣。因此,文学作品的教学,其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利用批判思维的创新教育资源,激发创新的求异性

批判思维是指对所看到的现象和事物的性质、价值、精确性和真实性等作出个人的判断,并有独立的、综合的、有建设意义的见解。怀疑、否定、探究、创新、超越是它的特征。其中,怀疑是出发点,探究是支点,创新、超越是目的。批判思维可以帮助人克服墨守成规,促进人们去发现、去创新。是激发创新意识的催化剂。一句话,没有批判性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适用于批判思维的培养的创新教育资源。如:《我很重要》主张“我很重要,批判“我不重要”。《善良》批判普遍流行的关于善良的观点。《阿Q正传》批判国民愚昧,批判封建专制统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过秦论》批判秦王朝的暴政,“仁义不施,终致灭亡”……这些,能激活学生对现实的反思,开拓新的思路方向,从而培养学生的与创新活动相关联的批判思维。

(三)利用发散思维的创新教育资源,激发个性的独特性

发散思维也称辐射思维、多向思维、立体思维。其思维形式是以某一问题为核心,把思维向四周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放射开去。发散思维为人类拓展了无限的思维空间,发散思维是创新的源泉。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适用于发散思维培养的创新教育资源。如:《我很重要》从人的诞生、对于父母、伴侣、同道、孩子、事业等多个角度来谈“我很重要”;《中国现代诗歌四首·欢乐》从颜色、声音、气息、触觉、嗅觉等不同角度,描写快乐;《米洛斯的维纳斯》一反常规思维,认为维纳斯唯其断臂才更显美丽,采用的就是求异思维。《柳毅传》课文后面的“练习一:是报恩还是爱情故事?你也可以有另外的见解。”这些,都能训练学生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独有的个性。endprint

五、开展好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实践应用的创新能力

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实践活动,能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地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今世界,“只有有能力把自己的知识和智力投入到创新实践活动的人,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实践活动类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可用于创新实践活动的教育资源。如:粤教版的《必修》1-5的每册第一单元和各单元后面的“表达交流活动”,就是典型的创新实践的教学资源。此外,还有与文学创作、表演相关的一些实践活动,也是很好的语文创新实践活动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利用好上述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开展下列活动:

(一)读写活动

读写活动通常是以课文为引导,设计一些主题,让学生参与读写的创新实践活动。粤教版的《必修》1-5的每册第一单元和各单元后面的“表达交流活动”,就是很好的读写活动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阅读、考察、调查、访问、探究、反思、写作等一系列的活动,最后完成专题写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如:必修五第一单元可设计为以“走进经济”为专题的读写活动课。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查阅有关经济方面的资料,调查身边的人,了解中国的经济改革,了解经济活动运作的一些过程和细节,然后写成专题性的文章。可写作的专题如:金钱大课堂--钱的演变过程;青少年消费面面观;钱与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又如,必修五第二单元可设计为“新闻报道”活动课。可在班上开个“新闻视窗”,让学生投身到社会中去采访,并把采访材料写成人物专访、通讯报道等稿件,在“新闻视窗”上展示等等。

(二)创作表演:课本剧、小品

必修5第三单元是“戏剧单元”,有个“粉墨登场乐一回”的“表达交流活动”。它是剧本创作、课本剧改编、表演等活动课的优秀资源。我们可以利用好这些资源。如:学完课文《雷雨》、《哈姆莱特》、《长亭送别》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写小品剧本,或把《长亭送别》改为现代话剧,或重新改编《雷雨》大结局等。有条件的还可以安排剧本表演活动。让学生在剧本创作、改编、表演活动中体味人生,熟悉戏剧语言艺术。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创新能力。

此外,每年的元旦,很多学校都会有“元旦文艺汇演”活动。小品的创作、表演也是很好的创新实践活动资源,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表演。

(三)文学创作活动

中学生的文学创作活动资源,就目前来说,比较好的活动形式是成立文学社,办期刋杂志,校外投稿,网上读写等。其中主要还是以文学社为依托,开展各种文学创作的活动。如:结合文学鉴赏活动写读后感,结合观赏优秀影视剧写影评,结合社会现象写短评等。还可开展编辑社刊、组织学生参加征文活动、向期刊杂志投稿、网上发表作品等各种活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很好的活动。

总之,我们只要努力发掘出语文创新教育的资源,充分发挥语文在创新教育方面的优势,相信大纲所设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高效地完成。

本论文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项目(自筹经费)“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创新教育资源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0tjk230。

参考文献:

[1]余柏民.创新教育对传统教育的继承与革新试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08):14.

[2]潘 涌.试谈入世后的中国创新教育[J].学术研究,2002,(08):22.

[3]周德金.创新教育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07):27.

[4]沈在连.高一语文新教材中的创新教育资源研究[EB/OL].教育在线,2003.2.27: http://bbs.eduol.cn/thread-16275-1-1.html.

粤教版物理教材 篇4

一、领会课程标准是整合教材资源的前提

1. 物理课程标准在整个物理课程改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包含四个部分和两个附录:第一部分前言, 规定了课程的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规定了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包含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共同必修模块、选修模块;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包含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科书编写建议, 最后是附录1—物理实验专题和附录2—物理专题研修。可见,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主要是针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 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或最低要求, 而不是最高要求, 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教学评价等起间接、指导性的弹性作用。在新一轮课改中, 只有教师把课程标准的要求, 内化在课堂教学中和与学生交往中, 彻底改变教教材的局面, 才能说新课程得到了真正的实施。

2. 物理课程标准为教材多样化教学个性化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课程标准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 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 不做硬性规定, 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个性化、创新性的物理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 更好地体现差异性创造了更理想的环境。如果不领会课程标准, 就不知道该整合什么, 该如何整合;就不知道各种版本对内容标准的处理, 那些地方处理得恰当, 那些地方还有很大开发的空间。这样才能精选各版本的优势, 尽最大的努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3. 教科书是教材编者对教学思想和课程标准诠释的综合体现。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 是部分专家、学者在一定的背景下, 在一定时间内对教学思想和课程标准的诠释。教科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既依据课标, 又渗透着教科书编写者对课标的理解;既有编者对科学内容的把握程度, 又有编者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由于编者对课标理解的程度不同或编者的经历和经验不同, 因此不同版本的编者, 即使是编写同一内容标准, 写出来的教材可能存在着内容选择上的差异和关注科学探究上的差异。

4. 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整合教材资源的重要指导思想。

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 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 促进学生发展”。这五条基本理念, 既是编写教科书要遵循的依据, 同时也是教学设计要遵循的依据。特别是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都强调了“选择性”。除了模块的选修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外, 选择性更体现在编写同一内容, 具有不同的选择性;更体现在设计同一教学内容, 可选择不同版本的素材;更体现在同一教师同一内容的教学设计, 针对不同的班级应体现选择性;更体现在同一模块的教学, 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也有选择性;更体现在同一选修系列中, 学习模块的顺序也有选择性。“选择性”意味着教师不再是教材的执行者, 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研制者。

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 要研读各种版本的教材, 要理解各种版本教材、把握各种版本教材, 首先要研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第一手材料, 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的依据。研读课程标准, 领会所教课程的基本理念, 熟悉学生学习的内容领域, 知道应该达到什么水平以及如何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新课程, 为实施新课程奠定基础。教师在认真学习、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学会使用课程标准, 进而把课程标准要求内化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

5. 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材只是对教学内容作了一些基本的、书面化的材料性规定, 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 不是课程的全部。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 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学方案的设计者, 参与课程编制的研究者。新一轮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 就是要求教师“用”教材, 而非“教”教材。因此, 对实现课程目标最为关键的, 还是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 因地制宜, 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是切实提高教学效益、促进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倡导不受某一种教科书的束缚, 吸收和利用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本校特点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精选并重组课程资源或素材, 优化学习物理情景, 充实物理课程内容, 提高学习物理的有效性。

二、解读各种教材是整合教材资源的关键

教科书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课程资源, 其内容虽然经过反复推敲, 仍可能存在缺陷。同时教材内容并不一定适应所有地区和学生, 它只是提供一种资源和参考。同一教学设计, 在这一班级有效, 而在另一个班级未必有效。课改提倡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是生成性的, 做到别人的方法为我所用, 而不能只跟着别人转。同一学科不仅有多种版本的教科书, 而且各个版本教科书往往配有多种教学资源, 各种版本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或者用不同的方法体现学科课程标准, 各具特色。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 虽然只是使用一种版本的教材, 但教师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教材。整合教材资源,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解读各种版本教材资源, 精心选择更有效的教学资源。

教科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编写者既分工又合作, 共同完成的一套“力作”。对每一本教科书而言, 编写者要着力贯彻主编的意图, 而对一章节而言, 又充分体现了编写者对课标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由于主编与主编之间、编写者与编写者之间也存在差异性, 因此, 现在五种版本的教科书, 对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即使是对同一课标内容的处理, 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对同一知识点的呈现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仔细分析、解读各种版本对同一课标内容的编写意图, 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课标内容, 进一步领会粤教版教科书,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地应用教科书。因此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解读不同版本的教科书, 包括从宏观上解读每一本教科书, 领会主编的意图;从微观上解读不同编者对每一个课标内容的处理 (包括知识结构的设计、科学探究的设计、教材内容的设计) 。

教师是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因此, 在教学中除了尽量充分发挥本套教材的各种教学资源外, 还应拓宽视野, 尽量研读、解读其他版本的教材, 吸收其他版本教材及其优秀的教学资源, 整合各种版本的教材资源, 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着力围绕培养目标, 提高学生认知活动的有效性。

2. 解读各种版本知识结构, 精心设计更有效的知能结构。

教科书虽然是编者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编写的, 但不同版本的教科书, 在内容选择、呈现方式、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上, 又体现了编写的主观能动性。

在以往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实践中, 教科书是教学的中心, 教师的作用只是讲解教科书, 以使学生掌握教科书, 于是形成了教学时通过教师将教科书的内容展现在黑板上, 考试时又通过教师精心过滤将教科书变为考题去考查学生。这样学生形成只“记”笔记、只“做”习题, 而不研读教科书等不良学习习惯。新的教学的理念认为, 教师、学生、课程和条件等教学要素, 相互影响, 形成一个系统。教师的努力促使学生与教材或素材的直接联系, 并在教师的影响下去发展和丰富学习的内容, 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

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学生提供符合认知结构的教材, 但无论出版社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如何完美和精致, 教师仍需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备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和利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来保证学生所接触的素材是高效、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某些时候教师可能需要针对这些教材和教辅资料进行不懈的去粗取精, 但这又并不意味着教师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将教材和教辅资料嚼碎之后再喂给学生。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细加工和改造时, 有时需为学生预留出一定的空间, 做到粗细结合, 有粗有细, 让学生自己亲自在原始性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

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呈现同一课标内容或同一知识点的知识结构不同, 仔细研究它们中存在的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选择更符合学生认知的知识结构或整合这些知识, 设计出更合理的知识结构, 从而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经历并体验物理学的研究过程, 感受并领悟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即使是在同一所学校, 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 教学知识结构的呈现应存在差异性, 应针对不同的层次的学生, 设计出更符合学生认知的知识结构, 进而提高物理学习的有效性。

3. 解读各种版本探究活动, 精心设计更有效的探究活动。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科学探究个案的各个环节所发展的能力往往是不平衡的, 可能有的个案中学生在某些环节中探究行为的自主性较强, 与这些环节相对应的探究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而在另外一些环节中, 教师需要作必要的引导或指导, 在这些方面学生便缺乏锻炼。因此, 教师在设计、实施科学探究方案时, 应对各个案例的具体教学目标, 结合各种版本教材进行认真分析, 以便了解学生在探究经历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 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和完善科学探究的措施, 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教科书的编写依据首先是课程标准, 但教科书比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具体, 更充实, 更生动, 更便于教学的实施。尽管这样, 在实施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仍会遇到很多难题。不同版本的教科书, 即使针对同一问题设计的科学探究, 可能探究活动的方案、力度和要求有所不同。教科书的编写从理论上讲, 只是针对编写教科书时的大多数学生, 具有滞后性, 真正落实到具体实践中, 要求或偏高、或偏低, 特别是现在高中不断扩招, 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更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如何优化科学探究活动, 是需要研究的新课题。解读教材、研究学生, 精心选择或设计更有效的探究方案是行之有效的做法之一。

三、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是整合教材资源的目的

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互动的特殊过程, 同其他活动一样, 教学必须强调有效性和有效度, 课程资源是决定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模块教学目标, 必须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的有效性上, 整合各种教材资源, 其目的就是真正地将课程标准的理念更好地贯彻下去, 将课程三维培养目标更好地落实下去。因此, 物理教学过程应尽可能地突显学习内容是有效的, 学习过程是有效的, 学习方式是有效的, 学习结果是有效的, 而使用单一的教材是无法完成这一重任的。从当前实际情况看, 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帮助每位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学习结果的有效是目的, 而学会学习也是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 要运用科学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学习, 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整合各种版本的教材资源, 关键就是对素材的选择要精雕细刻, 对选取的教材资源的使用要优化重组, 尽可能在每一个细节处精思巧构, 充分发挥素材的价值和效用。提高素材利用效率, 关键是素材的选取要到位, 素材的整合要到位, 素材的运用要到位, 只有这样, 才能极大地提高物理学习的有效性, 真正让物理教学“火”起来、让师生交往“动”起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魏国栋, 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吴永军.备课新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粤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 篇5

45、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 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6、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①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 ②相同的时间比较所走的路程 7、速度(v)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第八章 神奇的压强

8.1 认识压强 1、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1)压力方向:与支持面垂直 (2)压力大小:在水平面或者地面上时压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F=G)

(3)压力作用效果和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受力面积一定,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p)

(1)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压强:物理学中把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

(3)压强公式:

(4)压强单位:Pa(帕) 1Pa=1N/m2 3、压强公式应用

求压力:F=PS 求受力面积:S=F/P 注意:在水平面或者地面上时:F=G;

S表示受力面积(接触面积—最小的面积) 4、增大压强方法:

根据公式p=F/s可知:增大压力F或者减小受力面积例:刀口锋利、啄木鸟嘴尖、老虎牙齿尖、钉子尖

5、减小压强方法:

根据公式p=F/s可知:减小压力F,或者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例:书包带很宽、重卡车很多宽大轮胎、铁轨下铺枕木、雪撬很宽、坦克用履带

粤教版物理教材 篇6

科学方法教育的开展需要以知识为教学线索与基础,教学需要以教科书作为蓝本,因此,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挖掘与利用好教科书中的科学方法素材。在中学物理教学一线,不少教师往往只停留在认识到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怎样从教科书中寻找相应的科学方法并加以合理利用却无从下手。笔者尝试以《电场强度》 (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 一节为例予以探讨。

一、科学方法在《电场强度》中的挖掘与利用

高中物理中涉及科学方法主要有:理想化方法、控制变量法、隔离法、等效变换法、对称法、模拟法、转化法、类比法、作图法等。上述各种科学方法的定义参见相关的文献,此处不再赘述。挖掘物理教科书中的科学方法,主要是通过细致阅读教科书,依据各类科学方法的定义将内隐的科学方法进行显化性地识别与判断。下面以《电场强度》一节为例,探讨科学方法的挖掘与利用。

1. 转化法在《电场强度》中的挖掘与利用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较为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转换法。《电场强度》一节中利用试探电荷来描述电场的性质,实际上就隐含了“转化法”的思想。电场的性质是抽象的,用来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量—电场强度也是无法直接测量的。利用转化法,通过放置试探电荷,其电场力及其电荷量都是可测量的,用这两个可测的物理量的比值来表征电场的强弱,这里正是转化法灵活应用的体现。

笔者建议,教学时可以先抛出问题:电场看不见、摸不着,如何来研究电场?而后引入转化法的观念:物理学上有一种方法称为转化法,用一些较为直观的或者易于测量的物理量,来间接地测量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物理量,此处我们就引入一个试探电荷。接着进一步抛出问题:大家想想,对于试探电荷,什么物理量是我们可以直接测量的?从而引导学生尝试进行猜想与研究。在完成探究得出电场强度的概念和公式后,再次拓展与升华这种转化法的方法:此处我们用到的转化法,在不少地方都会用到,比如速度的测量就转化为测量位移和时间,再比如要证明抽象的大气压强的存在,就转化为可视化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等,都是将不易测量的物理量或抽象的现象,转化为易于测量的物理量或直观的现象。由此帮助学生从不同的例子中领悟方法的普适性价值。

2. 控制变量法在《电场强度》中的挖掘与利用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和高中物理中最为常见的,也最为学生所熟悉的一种方法,即在研究多个物理量关系时,只改变其中一个而控制其他物理量不变,从而简化为研究多个单一物理量对某一个物理量影响的问题。在《电场强度》一节中,探究电场力与试探电荷电量关系的实验便是利用了控制变量法。在导体A的电场中,先控制位置不变,用不同的电荷量,比较受到的电场力大小。再控制电荷量不变,将同一试探电荷放在电场中的不同位置,比较所受到的电场力,从而总结归纳出相应的规律。

关于控制变量法的应用,由于初中考试中凡涉及实验方法的试题,基本上都填答控制变量法,学生已经十分熟悉,一提到研究方法学生基本上异口同声回答控制变量法,至于其他方法则不太了解,甚至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只有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才是真正的科学研究。基于上述现状,笔者建议,在高中阶段涉及控制变量法使用的实验中,除了点拨该方法外,也需要提醒学生:物理科学方法是多样化的,控制变量法只是其中一种,其他方法比如理想化方法、转化法等同样重要,由此转变学生错误的方法论认识。

3. 比值定义法在《电场强度》中的挖掘与利用

比值定义法就是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比值法定义的基本特点是被定义的物理量往往是反映物质的最本质属性的,它不随定义所用的物理量的大小取舍而改变,比如物质密度、电阻、场强、磁通密度、电势差等。

《电场强度》一节在电场强度的定义旁边,专门注释了“比值定义法”五个字,并在本节末尾资料活页中,具体阐释了比值定义法,还列举了初中学过的密度、电阻,进而类比该节提到的新物理量电场强度。在适当的位置将科学方法进行阐释是新课改各套教科书的创新之处,也体现了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导向作用。教学中我们不必要求学生去记忆比值定义法的定义,也不能脱离具体的知识内容纯粹讲科学方法,而应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科学方法的价值,体味思想方法指导的魅力。

4. 理想化方法在《电场强度》中的挖掘与利用

理想化方法就是借助于逻辑思维和想象力,有意识地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条件,排除次要因素和无关因素的干扰,在大脑中形成理想化的研究客体或相互联系。理想化方法一般有三种形式:对物理条件的理想化、建立理想模型和进行理想实验。

《电场强度》教科书中应用了理想化方法的内容,是计算点电荷的电场强度时隐含了点电荷本身是一种理想模型,当带电体之间的距离远大于带电体本身的尺寸,以至于带电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对带电体间的作用力影响可忽略不计时,带电体就可以看成点电荷。粤教版教科书在《电场强度》一节的讨论与交流环节中,专门提出问题:公式E=F/q与公式E=kQ/r2都可以用来计算电场强度,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实际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回忆点电荷理想化模型,再次体会理想化方法的应用。此处同样可以进行拓展,帮助学生回忆各种已经学过的理想模型,如质点、光滑平面、细绳、点光源、平面镜等。

5. 模拟法在《电场强度》中的挖掘与利用

模拟法是以相似性原理为基础,研究物质或事物物理属性变化规律的实验方法。在探求物质的运动规律和自然奥妙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难以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测量的情况,这时可人为地制造一个类似于被研究的对象或者运动过程的模型来进行实验。例如,被研究的对象非常庞大或非常微小 (巨大的原子能反应堆、同步辐射加速器、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和分子的运动) 、非常危险 (地震、火山爆发、发射原子弹或氢弹) ,或者研究对象变化非常缓慢 (天体的演变、地球的进化) 时,模拟法可以在这些研究中得到应用。

具体到《电场强度》一节,粤教版教科书在阐释电场线时指出,电场线的形状可以通过实验来模拟,把奎宁的针状结晶或头发屑悬浮在蓖麻油中,加上电场,微屑就会按照场强的方向排列,显示出电场线的分布情况。这种用其他可视化的物体来替代模拟与显化较难观察的现象与过程,正体现了“模拟法”使用的巧妙。教学中在展示了相应的模拟实验现象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看见的蓖麻油中的这些线,是不是就是真实的电场线?大家能否说说这里用了怎样的研究方法?既提醒学生模拟现象不可替代真实现象,又促使学生思考现象背后所应用的研究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6. 数学模型方法在《电场强度》中的挖掘与利用

数学模型方法是一种通过建立和研究物理对象的数学模型来揭示对象的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方法,既包括公式模型,如万有引力定律,也包括用几何方法描述规律。《电场强度》一节中,电场的叠加,正是利用了矢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种几何方法来研究电场合成的规律。

数学模型方法作为一种形式化的认识手段和方法,在物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可以说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与体现。在《电场强度》关于电场叠加的教学中,在讲解完具体操作方法后,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利用数学几何图形快捷解决物理问题的优势,也可以提及中国古代由于缺乏数学符号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科技发展滞后的教训,并指出前沿理论物理研究中大量地应用了数学工具进行计算,提醒学生要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结束语

本文以《电场强度》 (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 一节内容为例,探讨了教科书中涉及科学方法的挖掘与利用。可以看到,单纯是一节内容,便包括了转化法、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法、理想化方法、模拟法和数学模型方法等六种常见的科学方法,方法的点拨与适当的显化,能够引导学生在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与深化思维,从具体的知识层面上升到方法论层面,促进学生思维的新飞跃。科学方法教育是一项值得不断深入思考与探索的工程,有待我们所有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宪魁.物理科学方法教育[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依附关系下一篇:基层教学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