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控制影响因素

2024-06-20

疼痛控制影响因素(精选十篇)

疼痛控制影响因素 篇1

关键词:术后疼痛,疼痛控制满意度,疼痛控制影响因素

术后疼痛是由于疾病本身和手术损伤联合对机体造成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 这对于术后患者的疼痛控制是极为重要的[1]。术后的疼痛可造成众多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 严重时可因术后并发症造成死亡, 由于住院时间的延长增加了治疗费用, 术后疼痛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2]。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术后疼痛控制程度的质量状况和影响因素, 分析疼痛控制不到位的原因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临床术后疼痛的控制提供有效的治疗指导,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4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实施了手术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共随机选出154例患者, 男70例 (45.46%) , 女84例 (54.54%) , 年龄21~71岁, 平均 (39.3±2.6) 岁;麻醉方法均以全麻为主, 有79例 (51.30%) 患者术后使用了镇痛药, 51例 (33.12%) 患者术后采用镇痛泵。患者之间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方法: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患者的疼痛自评量表、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疼痛治疗影响因素3个部分。 (1) 休斯顿疼痛情况调查表:采用休斯顿疼痛情况调查表进行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和对控制疼痛的满意度的评估, 本表设有和疼痛控制的满意度相关的10个问题, 用0~10分评分进行疼痛情况和满意度的评定, 分数越高说明疼痛情况或者满意度越高[3]。 (2) 疼痛自评量表:疼痛自评量表采用疼痛治疗指数评估表进行分析, 内容包括疼痛程度、疼痛对情绪的影响、疼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3个方面, 将疼痛程度设3个等级 (0~3) , 分别为轻、中、重度3级, WHO将对患者使用的麻醉镇痛药分3级 (0~3) [4], 疼痛治疗指数=镇痛剂的级别-最强烈疼痛级别, 其中疼痛治疗指数范围 (-3~3) , 若结果为负值说明疼痛效果不好, 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疼痛程度、对各方面的影响水平、疼痛治疗影响因素或者是满意程度越高。

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录入数据, 以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结果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术后疼痛情况和疼痛控制满意度评价: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较好且患者对术后疼痛控制情况较为满意, 见表1。

术后各项疼痛指标:在疼痛的处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影响因素是医生对疼痛的处理和对患者的疼痛教育, 见表2。

讨论

在国外, 术后疼痛控制已成为护理工作和麻醉学科的常规工作内容之一, 并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完善的术后镇痛工作制度, 然而在国内对于中大型手术的术后镇痛的系统化管理只是初见雏形, 有研究表明[5,6], 约有44.5%的患者在术后经历了中度疼痛及以上级别的疼痛, 普遍发生的疼痛控制不足以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可以通过对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的调查, 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疼痛的控制能力, 以完善术后的疼痛治疗。患者满意度调查作为一种质量评价方法正在得到推广使用, 在部分发达国家疼痛控制满意度已成为医疗护理质量和麻醉技术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满意度调查是以患者的主观评价、从患者的角度进行结果评定的, 定期评估患者基线满意度能帮助医疗机构及时发现不足, 完善自身医疗服务、提高疼痛控制质量。

由结果分析得出, 本院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满意度较好, 通过调查得出对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病人的疼痛控制教育和医生的疼痛处理, 其中疼痛控制教育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术前指导:术前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疼痛教育, 对患者进行术后注意事项讲解, 会因体位变动、牵拉切口、咳嗽等诱发疼痛; (2) 双向信息交流:让患者了解更多关于止痛药的知识, 让其知道止痛药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对身体有害, 但是也可以缓解过度疼痛带来的其他不良后果; (3) 及时稳定患者的术后不良情绪:医护人员要主动关心患者, 稳定患者的情绪, 提供具有针对性、有效的心理安慰。在医生疼痛处理方面, 由于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 医生更加关心的往往是手术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术后的康复情况, 并没有重视对术后疼痛的控制。一般情况下都是患者主诉疼痛或者要求使用止痛药才会对术后疼痛进行处理, 有研究分析得出医生在疼痛控制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故加强对临床医生的疼痛控制知识方面的相关培训, 促进学科之间的沟通、合作, 完善对疼痛的控制。

本文通过对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和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 提高了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疼痛的控制能力,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也为今后治疗术后疼痛提供有效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胡三莲, 黄健.急性创伤术前疼痛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11) :1349-1351.

[2]陈宇革, 杨亚平, 朱莉, 等.音乐疗法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10) :17-18.

[3]王岚, 李扬.疼痛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3) :20-22.

[4]史艳萍, 郑蔚, 孙萌.提高术后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的护理对策[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5, 21 (3) :134-135.

[5]孙静, 许勤, 陈华琴.患者疼痛教育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6) :95-96.

微电极测井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 篇2

微电极测井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

微电极测井曲线的纵向分辨能力强,划分薄互层和薄夹层比较可靠,是砂泥岩剖面组合测井中不可缺少的测井方法.但微电位和微梯度测井曲线受外围影响因素较多,测井资料在地质解释上存在不少争议.该文章对国内各大油田微电极测井曲线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测井曲线质量控制措施,提高微电极测井曲线质量.

作 者:杨铖 陈强 Yang Cheng Chen Qiang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河南,新乡,453003刊 名:国外测井技术英文刊名:WORLD WELL LOGGING TECHNOLOGY年,卷(期):“”(2)分类号:P631关键词:微电位 微梯度 组合测井 测井解释

疼痛控制影响因素 篇3

【摘要】目的 研究对创伤患者进行规范化疼痛评估,及时掌握患者疼痛程度,能够迅速给予干预,有效控制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方法 我科自2009年8月—2010年10月对收治我科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疼痛评估,根据评估有效控制患者疼痛,疼痛控制满意度达98%。结果 有效疼痛评估能较好控制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结论 规范的,科学的疼痛评估能有效提高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

【关键词】评估 创伤骨科 疼痛控制

疼痛是创伤骨科患者首要及共有症状,是需要解决的最基本需求,也是创伤患者术后最关注的问题。早在1986年国际疼痛研究学会对疼痛就有过定义:“疼痛是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疼痛具有主观性。”[1]疼痛评估包括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诱发与缓解因素。而对于创伤骨科术后患者,其疼痛往往为创伤及手术后引起的急性疼痛,最主要的评估内容应该是疼痛的程度。我科自2009年8月—2010年10月对收治我科的患者进行疼痛评估,通过各种疼痛的评估方法,对病人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并量化记录,有效控制病人疼痛。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9年8月—2010年10月我科共收治创伤骨科患者,入选216人。入选标准为:年龄3—80岁,单纯创伤性骨折,无颅脑及内脏损伤,无严重药物过敏史,无消化道溃疡,无冠状动脉搭桥史。

1.2方法

1.2.1 患者分类 年龄划分:将患者根据年龄分为儿童(3—12岁)、青少年(13—18岁)成年人(19—60岁)、老年人(61—80岁);文化程度划分:将患者根据文化程度分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1.2.2 评估方法:根据患者年龄及文化程度针对性使用数字评定法(numerical ratingscale,NRS)、词语描述法(verbal descriptor scale,VDS)、修订版面部表情法( faces pain scale-revised, FPS-R)和直观模拟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1]、五指评分法[2]。

2.结果 216名患者均能配合护士对自身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医师根据疼痛程度给予及时处理,有效控制患者疼痛,使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达98%。

3.讨论 疼痛程度的评估目前无法通过仪器获得准确数据,我国成人常用4种疼痛评估方法,分别是数字评定法(numerical ratingscale,NRS)、词语描述法(verbal descriptor scale,VDS)、修订版面部表情法( faces pain scale-revised, FPS-R)和直观模拟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有研究表明 44. 5%的患者术后经历了中度以上的疼痛,仅20. 6%的患者对术后镇痛感到满意, 32. 8%的患者抱怨医护人员没有给予及时的镇痛[3]。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与患者不能为自己的疼痛强度进行正确评估,甚至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疼痛强度表现有关。我科自开展无痛病房以来,重视患者疼痛评估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根据患者年龄与文化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適合于该患者的评估方法,针对性的教会患者,使患者容易接受与掌握,能更加准确的评估自己的疼痛程度,医师根据评估程度及时给与相对准确的针对性处理,较好的控制患者疼痛,使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达98%,因此,我们认为,对于不同的患者,疼痛评估不能千篇一律,否则,将不能达到较好的疼痛控制效果,只有根据患者情况不同采取针对性的疼痛评估,才能更好的控制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疼痛控制满意率。

参考文献

[1]谢桂春.疼痛的护理评估及控制进展[J] .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182

[2]张菊英,邹瑞芳,叶家薇.五指法在疼痛强度评估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409

煤矿工人慢性疼痛现况及其影响因素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从某矿业集团所属煤矿抽取720名工人作 为调查对 象 , 其中男性647人 (89.9%),女性73人(10.1%);年龄20~55岁,平均 (39.31±8.35)岁。

1.2 研究工具

1.2.1一般情况调查表人口学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住情况、营养状况、工种、月收入、每周平均工作时间、是否有慢性疼痛等。该调查表应用于所有被调查者。

1.2.2疼痛情况调查表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咨询相关专家制定该调查表,包括慢性疼痛病史、部位、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引起慢性疼痛的疾病,疼痛好发季节等。慢性疼痛纳入标准:凡是疼痛持续或间歇性地持续1个月以上者且最近1次疼痛平均程度≥1者[3]。排除标准:外伤或者炎症引起的急性疼痛。该调查表应用于慢性疼痛者。

1.2.3简明疼痛程度量表(Brief Pain Inventory) 采用BPI中有关疼痛程度测量的部分,包括患者现在的疼痛程度、最近1次的平均疼痛程度、疼痛最轻程度、疼痛最重程度、以及疼痛部位。用数字(0~10)表达出感受疼痛的强度,0代表不痛,10代表所能想到的最剧烈的疼痛。此部分已被证实在国内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应用于慢性疼痛者。

1.2.4抑郁自评量表 (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是由ZUNG编制,该量表共20个条目,包括精神病性情感症状(2个条目)、躯体性障碍(8个条目)、精神运动性障碍(2个条目)、抑郁的心理障碍(8个条目),其中10个条目为正向计分,10个条目为反向计分。采用4级评分制,从“没有或很少时间”至“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依次评定为1~4分。按中国常模结果,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4],此次调查应用于所有被调查者。

1.3质量控制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在矿井科长的协调下,利用班前班后会的时间,向调查对象详细说明调查的目的,问卷填写的注意事项,取得他们的合作与支持。文盲者由调查员仔细问询,逐条记录。问卷回收后核对数据,如有数据缺失超过20%者弃用。本次调查发放问卷750份,回收720份,回收率为96%。

1.4统计学分析采用Epi Data 5.0数据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慢性疼痛与非慢性疼痛组的基本资料,采用t检验比较慢性疼痛组与非慢性疼痛组的抑郁评分,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煤矿工人慢性疼痛患病率的影响因素,α=0.05。

2 结 果

2.1煤矿工人基本资料以煤矿工人是否患有慢性疼痛分为2组。慢性疼痛组与非慢性疼痛组在性别、营养状况、是否吸烟、工种、班制、月收入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在宗教信仰、婚姻状况、居住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煤矿工人慢性疼痛现况

2.2.1慢性疼痛患病率煤矿工人的慢性疼痛患病率为56.5%,男性煤炭工人患病率为58.0%,女性煤矿工人患病率为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2慢性疼痛病史及程度煤矿工人慢性疼痛病史1~26 a,平均(9.88±5.45)a。以前经历的疼痛程度为2~10分,最近1次疼痛最重程度为3~10分,最近1次疼痛最轻程度为2~8分,最近1次疼痛平均程度为1~8分。

2.2.3疼痛部位及引起疼痛的原因最常见部位为腰背部(70.2%)、膝关节(27.1%)、胃部(22.3%)、肩部 (17.7%),疼痛部位计数1~4个。引起疼痛的原因主要有腰肌劳损(48.3%)、关节炎(36.1%)、腰间盘突出 (30.3%)、慢性胃炎(32.1%)、肩周炎(23.1%)、其他 (3.5%)。

2.2.4疼痛季节和时间疼痛好发季节主要为春秋季(55.3%)、冬季(72.9%),每次发作时间1~10个月, 平均(3.68±1.90)月。每年 发作0 ~4次 ,平均 (1.19±0.54)次或是0 ~3年发作1次 ,平均 (2.15±0.40)a发作1次。

2.3 慢性疼痛煤矿工人与非慢性疼痛工人抑郁评分比较慢性疼痛煤矿工人与非慢性疼痛工人抑郁得分分别为 (46.59±10.51,n=407)、(38.71±8.69,n=313), t=10.71,P<0.01。

2 . 4煤矿工人 慢性疼痛 患病率影 响因素的 回归分析以是否患有慢性疼痛为因变量,以人口学变量、抑郁得分等为自变量,分类变量设置哑变量,以P<0.05为进入方程标准,进行向前条件的logistic回归,营养状况、班制、抑郁、工龄、是否吸烟、性别、每周工作时间进入最优模型,其中班制、性别、营养状况、吸烟对煤矿工人慢性疼痛患病率影响比较明显,其次是工龄、每周工作时间和抑郁。见表2。

3 讨 论

3.1煤矿工人慢性疼痛 现况一项基于 互联网对27 035名美国18岁以上成年人慢性疼痛患病率的横断面调查显示,慢性疼痛的患病率为30.7%[5],郑天源等调查普通人群慢性疼痛的患病率为52.99%[6],本次调查,煤矿工人慢性疼痛患病率为56.5%,慢性疼痛的最常见部位主要为腰背部、膝关节、胃部、肩部,这与张建萍[7](煤矿工人腰背疼痛发病率为62.9%)房奇[8](慢性胃炎患病率为30.79%)的调查结果一致。可见腰背部、膝关节、胃部疼痛是我国煤炭工人常见的疼痛部位。本调查显示,引起疼痛的疾病主要为腰肌劳损、关节炎、腰间盘突出、慢性胃炎等。各煤矿社区医院应该加强相关卫生知识的普及宣传、健康指导,及时发现预防慢性疼痛相关职业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本调查还显示,疼痛的发病季节主要在春秋季,其次是冬季,与文献[9]报道的结果相符[9],这是由于春秋季节交替,空气湿度变化大; 冬季气候寒冷,身体受到阴冷刺激时, 皮肤和肌肉内的小血管收缩, 血液流动减慢, 皮肤紧缩, 身体对疼痛的忍受力降低, 局部症状随着加重,从而导致持续性疼痛的发生[10]。管理者可以注意在这些季节中调节煤矿工人饮食,采取除湿、保暖等措施。

注:EXP(B)—优势比;营养状况(1)为营养状况好者与营养状况者差比较;营养状况(2)为营养状况一般者与营养状况好者比较;是否吸烟(1) 为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班制(1)为三八班制与长白班制比较。

3.2煤矿工人慢性疼痛患病率 影响因素慢性疼痛是涉及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多个系统的复杂领域,其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经过logistic回归发现班制、性别、营养状况、是否吸烟、工龄、每周平均工作时间、抑郁均与慢性疼痛患病率显著相关。本调查结果显示,三八班制、男性、营养状况差和吸烟是慢性疼痛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OR>1),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三八班制煤矿工人由于工作性质存在长期作息、饮食不规律等不健康行为方式,易致生物钟紊乱和内分泌系统失调,使免疫力下降,导致持续性疾病(腰肌劳损、慢性胃炎等)引发慢性疼痛[11]。2以往研究发现,慢性疼痛患者女性居多(56%)[12];而本次调查发现,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这是由于煤矿工人以男性为主体。3营养状况好者较营养状况差者慢性疼痛患病率低,营养状况好是慢性疼痛患病的保护因素(OR<1)。这是因为营养状况差者能量供应不足,导致容易疲劳,导致骨质疏松和肌无力,疼痛管理能力降低使得疼痛不同程度加重[13]。4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更易患慢性疼痛,与文献[14]报道的结果一致。这是由于吸烟可能会加速退行性变化,如骨质疏松症和腰椎间盘疾病,影响骨愈合,这种变化可能会造成吸烟者伤害,阻碍机体损伤愈合,并成为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14]。此外,工作时间也是影响慢性疼痛患病率的一大因素,如结果所示,煤矿工人每周平均工作时间每增加1 h或者工龄每增加1 a其患病率分别增大1.179和1.263倍,说明长时间暴露于井下工作环境中对慢性疼痛发生的重要作用。井下工作环境差,除长时间暴露在煤尘中外,还存在噪声、振动、高温及热辐射、气湿、工频电场和空气中含有有害气体等不良因素[15], 长期工作在此环境下肯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损害。另外,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抑郁水平越高,慢性疼痛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抑郁情绪可加重疼痛感受,与文献[16]报道的一致。

综上所述,煤矿工人慢性疼痛发生率高达56.5%, 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班制、性别、营养状况、是否吸烟、工龄、每周平均工作时间、抑郁等因素是煤矿工人发生慢性疼痛的主要危险因素,管理者和工人应提高认识,在重视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煤矿工人职业性疾病的预防及控制,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做好煤矿工人慢性疼痛的预防保健工作。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了解煤矿工人慢性疼痛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某矿业集团所属煤矿720名工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简明疼痛程度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等。结果 煤矿工人的慢性疼痛患病率为56.5%,慢性疼痛的最常见部位为腰背部(70.2%)、膝关节(27.1%)、胃部(22.3%)、肩部(17.7%)。班制、性别、营养状况、吸烟等为煤矿工人慢性疼痛患病率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煤矿工人慢性疼痛发生率较高,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管理者应积极开展职业防护教育并加大保护措施,做好其预防保健工作。

影响轴承寿命的钢材因素及控制研究 篇5

影响轴承寿命的材料因素

滚动轴承的早期失效形式,主要有破裂、塑性变形、磨损、腐蚀和疲劳,在正常条件下主要是接触疲劳。轴承零件的失效除了服役条件之外,主要受钢的硬度、强度、韧性、耐磨性、抗蚀性和内应力状态制约。影响这些性能和状态的主要内在因素有如下几项。

淬火钢中的马氏体

高碳铬钢原始组织为粒状珠光体时,在淬火低温回火状态下,淬火马氏体含碳量,明显影响钢的力学性能。强度、韧性在0.5%左右,接触疲劳寿命在0.55%左右,抗压溃能力在0.42%左右,当GCr15钢淬火马氏体含碳量为0.5%~0.56%时,可以获得抗失效能力最强的综合力学性能。

应该指出,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马氏体是隐晶马氏体,测得的含碳量是平均含碳量。实际上,马氏体中的含碳量在微区内是不均匀的,靠近碳化物周围的碳浓度高于远离碳化物原铁素体部分,因而它们开始发生马氏体转变的温度不同,从而抑制了马氏体晶粒的长大和显微形态的显示而成为隐晶马氏体。它可避免高碳钢淬火时易出现的显微裂纹,而且其亚结构为强度与韧性均高的位错型板条状马氏体。因此,只有当高碳钢淬火时获得中碳隐晶马氏体时轴承零件才可能获得抗失效能力最佳的基体。

淬火钢中的残留奥氏体

高碳铬钢经正常淬火后,可含有8%~20%Ar(残留奥氏体)。轴承零件中的Ar有利也有弊,为了兴利除弊,Ar含量应适当。由于Ar量主要与淬火加热奥氏体化条件有关,它的多少又会影响淬火马氏体的含碳量和未溶碳化物的数量,较难正确反映Ar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为此,固定奥氏条件,利用奥氏体体化热稳定化处理工艺,以获得不同Ar量,在此研究了淬火低温回火后Ar含量对GCr15钢硬度和接触疲劳寿命的影响。随着奥氏体含量的增多,硬度和接触疲劳寿命均随之而增加,达到峰值后又随之而降低,但其峰值的Ar含量不同,硬度峰值出现在17%Ar左右,而接触疲劳寿命峰值出现在9%左右。当试验载荷减小时,因Ar量增多对接触疲劳寿命的影响减小。这是由于当Ar量不多时对强度降低的影响不大,而增韧的作用则比较明显。原因是载荷较小时,Ar发生少量变形,既消减了应力峰,又使已变形的Ar加工强化和发生应力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而强化。但如载荷大时,Ar较大的塑性变形与基体会局部产生应力集中而破裂,从而使寿命降低。应该指出,Ar的有利作用必须是在Ar稳定状态之下,如果自发转变为马氏体,将使钢的韧性急剧降低而脆化。

淬火钢中的未溶碳化物

淬火钢中未溶碳化物的数量、形貌、大小、分布,既受到钢的化学成分和淬火前原始组织的影响,又受奥氏体化条件的影响,有关未溶碳化物对轴承寿命的影响研究较少。碳化物是硬脆相,除了对耐磨性有利之外,承载时因会(特别是碳化物呈非球形)与基体引起应力集中而产生裂纹,从而会降低韧性和疲劳抗力。淬火未溶碳化物除了自身对钢的性能产生影响之外,还影响淬火马氏体的含碳量和Ar含量及分布,从而对钢的性能产生附加影响。为了揭示未溶碳化物对性能的影响,采用不同含碳量的钢,淬火后使其马氏体含碳量和Ar含量相同而未溶碳化物含量不同的状态,经150℃回火后,由于马氏体含碳量相同,而且硬度较高,因而未溶碳化物少量增高对硬度增高值不大,反映强度和韧性的压溃载荷则有所降低,对应力集中敏感的接触疲劳寿命则明显降低。因此淬火未溶碳化物过多对钢的综合力学性能和失效抗力是有害的。适当降低轴承钢的含碳量是提高制件使用寿命的途径之一。

淬火未溶碳化物除了数量对材料性能有影响之外,尺寸、形貌、分布也对材料性能产生影响。为了避免轴承钢中未溶碳化物的危害,要求未溶碳化物少(数量少)、小(尺寸小)、匀(大小彼此相差很小,而且分布均匀)、圆(每粒碳化物皆呈球形)。应该指出,轴承钢淬火后有少量未溶碳化物是必要的,不仅可以保持足够的耐磨性,而且也是获得细晶粒隐晶马氏体的必备条件。

淬火回火后的残留应力

疼痛控制影响因素 篇6

1 影响因素

1.1 影响癌痛的心理因素

有研究认为疼痛感受伤害的知觉是由感觉神经的活动与心理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虽然感觉神经的活动在疼痛中占有主要地位, 但心理过程能有力地影响疼痛的表现[2]。主要有: (1) 恐惧绝望患者被确诊为癌症后痛苦绝望, 生物节律紊乱, 心情忧郁, 从而引起疼痛。 (2) 护士及家属的消极应对相关调查显示, 在护理过程中, 消极、祈祷、被动的疼痛护理对策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积极、勇敢、主动的护理对策与疼痛程度呈负相关。 (3) 对疼痛的注意力有研究显示, 癌症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越集中, 则感觉到的疼痛感受越明显。 (4) 过分担心成瘾性目前仍有大部分患者过分担心药物的成瘾性而拒绝服药或减量服药。其实, 大量文献表明, 阿片类药物在规范使用的情况下, 癌痛患者出现成瘾的现象极为罕见, 发生率小于1%[3]。

1.2 治疗和操作带来的疼痛

由于在医疗过程中, 操作技术不熟练或不注意, 如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周围组织损伤、水肿等都能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1.3 患者的认识和表述不充分

由于疼痛的主观属性, 许多医务人员认为患者疼痛就会报告, 因此疼痛主动评估在大多数医院还没有成为工作常规, 只有患者提出疼痛或要求镇痛时, 护士才被动处理。有研究表明, 护士经常低估了疼痛的强度[4]。另有调查显示[5], 患者尽量忍住不让医护人员知道的患者占22.94%, 主动向医护人员诉说的患者占12.65%, 希望医护人员时时问我疼痛情况的患者占11.94%,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疼痛的控制。

1.4 医务人员的评估不足

临床医护人员往往忽视了病人的感觉, 而是以自己的主观判断力或靠病人的生理指证和动作行为做为评估标准, 常常低估了患者的疼痛。另外, 选择不适合的评估方法时也会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从而影响疼痛的控制。

1.5 院外随访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针对晚期癌痛患者的院外随访制度还不完善, 所以很多癌症患者在家中进行治疗和护理时, 常常在疼痛治疗初见成效阶段尤其对疼痛控制非常满意时盲目减量或自行停药, 从而影响了疼痛的控制。

2 护理对策

2.1 对癌痛患者的心理护理

(1) 恐惧心理的宣泄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 并给予安慰和鼓励, 让其将悲伤、恐惧的心情宣泄出来, 有利于疼痛的控制。 (2) 争取家属配合稳定家属的心理状态, 让家属更多的关心、帮助和支持癌症患者, 由家庭成员提供照护, 可增强患者的自尊和被爱的感觉, 起到互相协调、共同面对疾病的作用[6]。 (3) 转移注意力可以让患者看电影、电视, 听音乐, 跳舞等, 从而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分散其对自身疾病的关注度, 把注意力从疾病及治疗的情境中分散开, 可使其紧张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7~8]。 (4) 解除顾虑告诉患者只要按时按量规范用药, 不会引起药物的成瘾性, 解除其担忧。

2.2 医务人员的操作方面

护士应加强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和规范程度, 培养自己的责任心, 以护理好患者为己任。必须熟练掌握三阶梯止痛方案的基本原则和麻醉止痛理论知识, 掌握药物止痛的实施原则[9], 坚持能口服的尽量口服, 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疼痛程度由轻到重选择止痛药物, 并且有规律的按时给予患者止痛药物, 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患者用药后, 注意观察用药的效果及毒副作用并及时做好记录。

2.3 合理准确地评估疼痛

医务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告知其疼痛治疗的重要性, 并帮助患者学会正确运用适宜的疼痛评估方法评估疼痛, 并鼓励其主动报告疼痛感受。美国Mcmil Lan设计的疼痛估计表设计合格, 实用性强, 即0分为无痛;1分为有疼痛感, 但不严重;2分为轻微疼痛, 患者不舒服;3分为疼痛, 患者痛苦;4分为疼痛较剧烈, 有恐惧感;5分为剧痛;它通过问答形式由患者做出具体描述, 内容包括疼痛程度、部位、性质、发作情况及伴随症状等[5]。在用药前护士必须根据患者个体疼痛作出准确判断, 采取相应措施, 减轻患者的痛苦。

2.4 出院后随访体系的延续

癌痛患者出院后随着时间的推移, 对医护人员的嘱咐逐渐淡忘, 服药依从性的逐渐降低导致了癌痛控制效果不佳。依从性是指患者的行为 (如服药) 与医嘱的一致性, 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医务人员通过随访及时了解掌握患者服药情况分析依从性低的原因, 如:缺乏镇痛药知识、缺乏用药监督、因不良反应不愿继续用药等, 正确开展随访指导, 提高癌痛控制效果, 减轻患者的痛苦。

摘要:癌性疼痛在生理和心理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通过对肿瘤晚期患者疼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

关键词:肿瘤患者,晚期,疼痛,护理

参考文献

[1]魏见芳, 戚晓霞, 刘玉.外科恶性肿瘤患者癌痛的护理[J].中外医疗, 2010 (7) :125.

[2]Williams D A, Thorn B E.An empiricalassessm entofpain beliefs[J].Pain, 2009, 36 (3) :251.

[3]朱丽霞, 高凤莉.疼痛控制的状况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3) :226-228.

[4]吴玉方.癌症疼痛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36) .

[5]李丹, 刘堃.肿瘤患者疼痛控制不佳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工程, 2011, 19 (6) :157.

[6]张苏海.放疗期间宫颈癌病人生存质量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 2010, 24 (1B) :111.

[7]季彩芳.认知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认识障碍影响的研究[J].家庭护士, 2008, 6 (1) :198-199.

[8]赵春艳.认知行为干预减轻冠心病病人焦虑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 2009, 7 (1A) :33.

疼痛控制影响因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骨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24例创伤骨科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两组, 每组6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8例, 女24例, 年龄16~75岁, 其中肱骨干骨折12例, 股骨干骨折24例, 踝骨骨折18例, 其他部位骨折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9例, 女23例, 年龄15~74岁, 其中肱骨干骨折11例, 股骨干骨折25例, 踝骨骨折172.2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例, 其他部位骨折9例。两组患者均在发生创伤24 h上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0.05) �内接受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病程等见表2。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具表2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有可比性。组别例数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 (%)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包观察组62 38 22 2 60 (96.8) 括保持病房内整洁, 常规用药护理、换药护理等。对照组62 31 18 13 49 (79.0) 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面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3讨论1.2.1基础护理在术前对患者进行疼痛知识的讲3.1与创伤相关的术后疼痛因素 (1) 通常来说, 患者解, 告知患者术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减轻患者心发生创伤后或手术后的2 d内会感到疼痛程度日渐加理压力。并对耐受能力差的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深[3], 这一般是由于肌肉组织受到破坏而引起的疼理, 有必要针对其特点进行个人护理。在术后, 为痛, 因此要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必要的疼痛护理和处促进骨折部位的良好愈合, 要正确指导患者保持正理; (2) 另外, 由于骨科手术后, 对患者的体位要求很确的体位, 减少移动, 同时对其进行舒适度护理, 严格, 有时常需安放特殊体位, 这就难免会造成患者对于术后仍较痛的患者给予必要的止痛药物, 减少因不适应体位而产生疼痛; (3) 同时, 在治疗过程中的患者疼痛。另外, 在后期训练恢复过程中, 护理人翻身、内固定、牵引、外固定等均有可能会使得创伤员也要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从而通过专业的指部位发生疼痛或角度异常增加患者的疼痛[4], 甚至可导使患者尽快恢复, 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和疼痛感。能会由于长期卧床使患者肢体发生肿胀、疼痛等; (4) 1.2.2心理护理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医护人员在进行护理和治疗过程中的操作不当或操患者愿意与护理人员沟通, 信任护理人员, 从而提作失误等也有可能引发患者的疼痛, 另外, 不适当的高其护理依从性和治疗依从性。另外, 护理人员要应用镇痛药物也可能会增加患者痛苦。与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沟通, 使患者家属鼓励患者3.2与创伤无关的术后疼痛因素 (1) 年龄:老年患进行康复治疗, 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提高患者或患儿的疼痛程度可能相对较高, 这一方面是因者的治愈信心。另外, 对于老年患者、抑郁患者, 为其耐受能力差, 另一方面是由于其身体特征的原其心理压力较大, 护理人员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开因; (2) 性格:相对来说, 性格外向的患者更容易将导, 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 放松神经, 减轻病痛, 疼痛表现出来, 而性格内向的患者则更倾向于忍受提高治疗效果⑴。疼痛, 所以在进行疼痛治疗、护理时往往被忽略;1-3观察指标 (1) 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采用 (3) 受教育程度:学历较高的人员对疼痛的认知能力VAS评分[2], 0分为无痛, 10分为剧痛; (2) 观察两也相对较高, 更容易将疼痛表现出来, 而学历相对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较低人员更倾向于忍受疼痛; (4) 心理因素:心理焦评分表, 分为:满意 (90分以上) , 基本满意 (80�躁、紧张的人员更容易感到疼痛。90分〉;不满意 (80分以下) 。总满意度= (满意例本研宄中,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数+基本满意例数) /总例数X 100%。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护理满意度上, 观察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检验, 意义。总之, 对骨科创伤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计量资料以无土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 提高护理满意度。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参考文献2结果[1]韩凤莲.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与护理进展[J].护理实2.1疼痛评分比较经过全面护理, 观察组患者践与研宄’2011, 8 (23) :1 13-114.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朱玉琴.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影响因素评估及护理m.齐鲁 (尸<0.05) , 见表1。护理杂志, 2012�18 (8) :56-57.表1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 (分真±幻[3]黎彩红, 刘姗姗.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影响因素评估及护理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丨0, 7 (24) :80-82.观察组62 9.0土2.3 2.3土1.5[4]李秀霞.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护理干预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对照组62 8-7土2.2 5.2±1.6 (医学专业) , 2013, 15 (9) :333-334.

参考文献

[1]韩凤莲.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与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宄, 2011, 8 (23) :113-114.

[2]朱玉琴.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影响因素评估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8) :56-57.

[3]黎彩红, 刘姗姗.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影响因素评估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24) :80-82.

疼痛控制影响因素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60例双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 其中男39例, 女21例;年龄23~66岁, 平均38.5岁;病程4个月~15年。术前均行鼻窦CT扫描检查, 明确病变性质和程度;临床表现为鼻塞、黏脓涕、头晕头痛、嗅觉减退或障碍等症状;无严重的基础疾病或手术禁忌症;术前、术后意识清醒, 能配合护理, 并完成量表调查。排除标准:变应性鼻炎;心、肝、肾等重大脏器功能衰竭者;精神病史、神经系统疾病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观察组男18例, 女12例, 年龄23~64岁, 平均 (42.18±6.43) 岁;对照组男21例, 女9例, 年龄25~66岁, 平均 (43.34±7.68)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手术方式均使用全麻下鼻内镜手术, 术后双侧鼻腔填塞物均为膨胀海绵。填塞物均在48 h内拔除。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疼痛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

1.2.1疼痛教育患者入院当天由责任护士进行疼痛教育, 告知手术的方式、目的、术后注意事项及术后疼痛的原因, 鼻腔填塞的时间、意义, 让患者了解现有的疼痛治疗方法及其应用的原理, 通过与患者交谈, 了解并评估患者日常生活中对疼痛的耐受性, 同时评估患者对疼痛和止痛药的认识、疼痛既往的体验经历;手术史、服药史、药物过敏史、社会心理状况及对镇痛效果的期望。向患者讲解镇痛的新观念及疼痛评估的方法, 由于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 在评估疼痛时应以患者主诉为准, 因此应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获得患者的信任, 让患者配合并参与到疼痛评估的过程中, 学会疼痛自评。同时向患者强调真实反映疼痛的重要性, 避免忍受和夸大疼痛。并请同类手术治疗后的患者现身说法, 克服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 增加患者对鼻内镜手术的信心。

1.2.2疼痛评估原则 (1) 相信患者主诉:询问疼痛病史, 倾听疼痛叙述; (2) 全面评估疼痛:包括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3) 动态评估疼痛:疼痛的发作、治疗效果及疼痛引起的伴随症状, 转归。

1.2.3疼痛记录 (1) 首次主诉疼痛或疼痛评分≥4分的患者应报告医生; (2) 使用三阶梯止痛治疗或止痛泵的患者均需每天评估三次 (时间分别是6:00、14:00、18:00) 。疼痛分值记录于体温单上, 其他评估内容和护理措施等记录于护理记录单上; (3) 有疼痛主诉, 随时评估疼痛程度, 并在体温单就近时间点记录 (≥4分且需记录于护理记录单) ; (4) 若给予止痛药, 用药后30 min需复评疼痛程度, 用药观察记录于护理记录单上。

1.2.4疼痛护理干预 (1) 氧气吸入。术后在鼻腔填塞期给予患者低流量吸氧可改善因脑部缺氧而致的头痛不适[2]; (2) 缩唇腹式呼吸训练。指导患者取半卧位, 床头抬高15~30°, 全身放松, 双手按压肋下和腹部, 用嘴深吸气至不能再吸, 屏气2~3 s, 然后缩口唇做吹口哨样缓慢呼气4~6 s, 吸气时膈肌下降, 腹部外凸, 呼气时膈肌上升, 腹部内凹。要求呼气时明显感觉肋弓下沉变小, 吸气时则感觉肋弓向外扩展。护士边讲解边示范, 让患者练习, 直至能正确做出腹式呼吸动作, 并对患者强调这种方法可达到全身放松、减轻术后疼痛的目的。注意使呼气时间延长, 吸气与呼气时间之比为1∶2, 减慢呼吸频率, 约8~10次/min。缩唇腹式呼吸训练可延缓呼吸气流, 减慢呼吸频率, 降低呼吸肌频繁收缩对氧的需求, 并可加大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 改善缺氧状态[3], 同时缩唇缓慢呼气因口缝缩小, 可减少口咽水分的丢失。缓节律呼吸可减轻疼痛, 使紧张、焦虑等不稳定心理状态得到松弛[4], 从而提高鼻腔填塞患者的耐受性; (3) 局部冰敷。术后给予冰袋局部冷敷可收缩血管, 抑制细胞的活性, 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度, 从而缓解局部充血压迫神经末梢而致的疼痛[5]; (4) 药物镇痛。药物镇痛原则是多模式、个体化镇痛。WHO推荐三级阶梯用药止痛法治疗疼痛。第1阶段为非麻醉性止痛药, 如非类固醇类抗炎药、非那西丁、阿斯匹林等;第2阶段为弱麻醉性药物, 如可待因、右旋丙氧酚等, 适用于第1阶段止痛药效果不理想的患者;第3阶段用药为强麻醉性药物, 如杜冷丁、吗啡等, 适用于大、中型手术后疼痛的患者。用药方法:包括口服、静脉、肌注、皮下注射、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 (PCA) 、连续神经阻滞镇痛、物理及电疗法等。患者自控镇痛 (PCA) :患者通过一个电子仪器控制注药泵将药物按一定的浓度和速度注入体内, 由患者自己管理, 能及时有效地缓解疼痛。

1.3观察指标

1.3.1疼痛程度采用数字等级评价量表 (NRS) 与面部表情量表相结合的方法, 用0~10分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 0为无痛, 1~3分为轻度疼痛 (疼痛尚不影响睡眠) , 4~6分为中度疼痛 (疼痛影响睡眠) , 7~9分为重度疼痛 (不能入睡或睡眠中痛醒) , 10分为剧痛, 以术后48 h内疼痛最高值代表疼痛程度。

1.3.2疼痛控制满意度采用休斯顿疼痛情况调查表[6]调查, 包括疼痛期望、疼痛程度、疼痛对情绪的影响、疼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疼痛控制感知状况和疼痛控制教育感知状况5个方面的调查, 14个问题, 共34个条目组成。每项均用0~10级数字评分法来评定, 值越高表示疼痛缓解程度或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分值的比较, 见表1。

2.2两组术后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比较, 见表2。

3讨论

3.1疼痛干预在鼻内镜术后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国际疼痛学会对疼痛的定义为:疼痛是非愉快的感觉体验和情感体验, 通常发生在引起各种组织损伤乃至继续组织损伤时的一种特殊表现。目前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个生命体征[7]。鼻内镜术后为了促进鼻腔内创面愈合, 常使用不同种类的填塞物填塞以压迫止血, 但此方法容易使受压的鼻腔组织缺氧缺血, 导致局部出现反应性水肿, 致疼痛物质分泌增加, 由于鼻腔分泌物的引流不通畅, 致神经末梢受刺激而加重疼痛[8]。另外患者术后情绪焦虑紧张亦可使其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加, 尤其是双鼻腔紧密填塞的患者, 不适症状更为明显。因此对鼻内镜术后患者进行正确有效的疼痛评估, 及时给予疼痛干预, 做好心理指导及健康宣教, 对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3.2加强对医护人员疼痛管理知识的培训大部分医护人员对疼痛认识存在局限性, 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 患者应忍耐疼痛, 不要抱怨, 只有重度疼痛才需要处理, 并且还担心药物依赖及不良反应。因此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其对镇痛药物、疼痛评估与干预以及治疗重要性的认识, 改变医护人员陈旧观念以及对待疼痛的态度, 强化对疼痛的管理意识, 从而进行积极疼痛管理。工作中护士应更加重视非药物干预的护理措施, 加强护患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及时有效地对患者进行疼痛干预。

3.3疼痛干预是影响手术后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实施疼痛干预后, 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 , 观察组对疼痛控制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表明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不断完善, 实施疼痛干预是缓解疼痛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措施。正确的评估疼痛、关注疼痛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给予相应的处理、满足患者的知识需求, 从而提高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以往的研究也表明, 患者对护理的不满意与医护人员对患者报告疼痛时缺乏积极反应之间有正相关[9]。患者疼痛时, 关心和爱护非常重要, 患者感受到的关怀越多, 满意度越高。同时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良好的病室环境, 加强多学科的相互协作, 引导建立病友之间良好的沟通氛围, 也可以提高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10]。

综上所述,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 对诊疗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患者不但要求解除疾病, 而且希望在治疗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疼痛。因此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是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疼痛管理体系, 实施标准化的疼痛护理, 以创建“无痛病房”为努力目标。

摘要:目的 探讨疼痛干预对鼻内镜术后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双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疼痛干预措施, 主要包括疼痛教育, 疼痛评估, 疼痛记录, 疼痛护理等。结果 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术后疼痛控制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系统的疼痛干预可改善鼻内镜术后患者疼痛控制的满意度。

关键词:鼻内镜术,疼痛干预,疼痛控制,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09-110.

[2]祝雪青.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术后疼痛的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 2 (22) :114.

[3]Shahrk, Nielsen Dr, Millerrh, et al.Leadership view of PSQI[J].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2012, 147 (2) :13.

[4]郑志惠, 邓秋容.颅内肿瘤患者术前的放松训练[J].现代护理, 2006, 24 (10) :52-54.

[5]许倩茹, 王运清.Ivalon无痛止血海绵在鼻部手术中的应用观察及护理[J].现代护理, 2004, 10 (7) :503-504.

[6]沈曲, 李峥.休斯敦疼痛情况调查表信度和效度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11) :1049.

[7]赵秀芝.术后患者疼痛的观察与护理教育[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10) :161-162.

[8]张素梅.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护理及术后疼痛护理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6) :200-201.

[9]Bookbinder M, Coyle N, Kiss M, et al.Implementing national stand-ards for cancer pain management:program model and evaluation[J].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 1996, 12 (6) :334-347.

疼痛控制影响因素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2013年10月~2014年6月在我院骨科行四肢骨折手术后的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年龄10~58(45.30±12.55)岁,胫腓骨骨折62例,股骨粗隆骨折12例,股骨颈骨折8例,肱骨髁上骨折18例。其中对照组胫腓骨骨折31例,股骨粗隆骨折6例,股骨颈骨折4例,肱骨髁上骨折9例。观察组骨折类型和各类骨折相对应的人数同对照组一致。两组骨折部疼痛系数均为中度。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晰,表达清楚,无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择期手术,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妊娠、哺乳期以及患有心、肺、肝、肾等严重疾病,有服用镇痛药历或使用其他镇痛方法患者、重度疼痛患者均排除。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临床上常用的疼痛护理方法:不定时询问患者疼痛情况,患者疼痛难忍时给使用镇痛药物,选用药物为对乙酰氨基酚片(散列通,生产厂家:太极集团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13003),患者严格按照医生叮嘱的用法用量进行服药,3次/d,口服,1粒/次,不得对药物的用法用量进行更改,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变化,并进行准确记录。观察组予以系统规范疼痛护理:准确评估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护士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教患者做深呼吸来放松心情,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特别是儿童;提醒并帮助患者选择舒适体位,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协助其适当抬高,胫腓骨骨折、股骨粗隆骨折、股骨颈骨折患者,适当抬高下肢,促使肢体外展,根据不同患者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调整,每2h对患者受压部位进行15min按摩,松弛肌肉,防止肌肉酸痛[3,4]。

1.3 疼痛评估

责任护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12、24、48、72h之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将一直线分为10分,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大,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患者自己对疼痛进行评分然后在刻评分表上指出,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并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缓解疼痛有效率(轻度疼痛患者数/患者总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 15.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术后12、24、48、72h用止痛药物术后护理有效的减轻患者疼痛。观察组在不用药的情况下采取系统规范疼痛护理也明显的减轻患者疼痛。对比两组患者术后72h缓解疼痛有效率对照组为96%,观察组为74%,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疼痛既是患者的一种生理感觉,它对人体精神、心理、体质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目前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来评估与处理,四肢骨折手术创伤较大,在麻醉药物消失、感觉恢复时,常出现难以承受的严重疼痛,疼痛刺激促进体内内源性物质大量释放,且作用于心肌、血管平滑肌,增加心肌耗氧量及外周阻力,引起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对患者饮食、睡眠以及疾病康复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可以给予疼痛护理有效减轻疼痛。临床上常见的骨折患者术后护理是被动地执行医嘱,患者疼痛时行药物止痛。药物止痛的效果快而且明显,但常出现恶心、呕吐、头昏、心悸不良反应。

系统规范疼痛护理让患者自己了解如何缓解疼痛,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可以采取计划性的疼痛护理措施,使疼痛得到有效的缓解。要有效帮助骨折患者缓解疼痛,需让患者掌握疼痛相关知识,护士首先要正确有效评估患者的疼痛,和患者多沟通,教会患者用腹式方法深呼吸,腹式深呼吸可以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增加肺部通气,促进脑内荷尔蒙的分泌,能对患者疼痛的恐惧心理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减轻疼痛目的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功能,使内源性镇痛物质分泌减少,从而使疼痛时间延长[5,6],故有必要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缓解其焦虑、紧张心理,保持平和心态,顺利渡过围术期。其次是体位护理,术后根据不同骨折部位帮助患者选择舒适的体位有利于加快患者恢复,提高舒适度,缓解疼痛。

本文通过对本院100例四肢骨折患者遵循疼痛治疗原则[7],采取不同护理手段进行研究,发现药物和系统规范疼痛护理均能够明显有效的帮助患者减轻或消除疼痛,临床骨科应对四肢骨折术后患者予以系统规范疼痛护理,或联合药物消除患者疼痛,进一步让患者和患者家属满意。

参考文献

[1]陈凤群,伍冬梅.疼痛护理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77-278.

[2]沙淑艳,潘美开,邹瑞婵.四肢骨折术后疼痛病人早期实施生命力护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0,24(11):2842-2844.

[3]王莹.四肢骨折术后疼痛护理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4,1(5):811-814.

[4]邱贵兴.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J].中华骨科杂志,2008,28(1):78

[5]Gordon DB,Dahl JL,Miaskowski C,et al.American pain society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cute and cancer pain man-agement:Amercian pain society quality of care task force[J].Archivesof Internal Medicine,2005,165(14):1574-1580.

[6]沙淑艳,潘美开,邹瑞婵.四肢骨折术后疼痛病人早期实施生命力护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0,24(11):2842-2844.

疼痛控制影响因素 篇10

关键词:疼痛控制护理,创伤性骨折,术后康复,影响

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剧烈,对其正常运动、生活都带来不利影响,术后需长时间卧床休养,为了促进患者的康复,需及早进行康复训练。但康复训练受疼痛影响,耐受性低下,导致训练无法如期完成[1]。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对术后疼痛进行控制和缓解,是解决促进早日康复的重点。本研究探讨了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观察对象为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创伤性骨折手术患者93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将其根据手术床位编号分为疼痛控制组45例与常规组48例。其中:常规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在17~65岁,平均年龄为(41.23±3.36)岁。坠落伤、交通伤、重物击伤和跌倒伤分别为12例、23例、7例和6例。上肢、下肢和躯干骨折例数分别为20例、18例和10例。疼痛控制组将男26例,女19例;年龄在18~64岁,平均年龄为(41.24±3.91)岁。坠落伤、交通伤、重物击伤和跌倒伤分别为11例、22例、6例和6例。上肢、下肢和躯干骨折例数分别为19例、17例和9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可比性高,年龄、男女比例、骨折原因和骨折部位均无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常规组患者术后予以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病情观察、康复指导和并发症预防等。

疼痛控制组患者术后在常规康复干预同时辅以疼痛控制护理:1首先成立疼痛控制小组。由麻醉师、骨科医师和专科护士等组成疼痛控制小组,在术后对患者疼痛程度采用量表进行全面评估,并针对其疼痛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控制措施。确保控制措施有计划、有针对性开展,并在实施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提高其依从性。2加强心理干预。多与患者沟通,辅以肢体语言,微笑面对患者,并用温和的话语和护理态度,减少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并耐心倾听患者疼痛主诉,对其进行安抚,握紧患者双手,也可通过轻音乐、电视节目等转移患者注意力,消除其不良情绪对疼痛影响。3环境干预。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注意温湿度的调整应以人体最舒适为主,并定时对室内进行通风,提高空气清新度,保持病房安静,避免噪音对患者疼痛的影响;4物理干预。可通过体位护理,辅以软枕等方式减轻患者疼痛感,并通过肢体按摩、冰袋冷敷或热敷等形式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的畅通,减少气血瘀滞加重疼痛感;5病情稳定后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形成和恢复正常关节功能。

1.3评价指标:采取Harris量表评估关节功能 [2]:总分为100分,分数

越高恢复越好。采用VAS量表评估疼痛感。总分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剧烈。满意度在出院前发放调查表,分满意和不满意,对满意总例数进行收集统计,满意例数/总例数×100%为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均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满意度属于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卡方检验,关节功能评分和疼痛评分属于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组间差异的标准为P <0.05。

2结果

疼痛控制组患者干预12周后关节功能评分(68.23±8.22)分明显优于常规组(50.23±3.12)分,P<0.05。疼痛控制组患者满意度45例(100.0%)明显高于常规组40例(83.33%),P<0.05。疼痛控制组患者疼痛评分(2.13±1.23)分明显低于常规组(3.56±1.92)分,P <0.05。

3讨论

创伤性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后康复训练过程漫长,在该过程中,患者保守疼痛折磨,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且容易造成配合度不高,依从性低下等影响康复进程的因素,基于此,术后疼痛控制尤为重要。

疼痛控制护理通过心理护理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驱逐,提高其依从性和康复信心;通过环境干预为患者营造舒适环境,提高机体舒适度,减少不良应激;通过物理干预减轻机体疼痛感,有效缓解疼痛; 通过用药进行有效止痛,避免疼痛难忍出现更多不良并发症;通过肢体功能训练促进肢体正常功能的恢复[3]。

本研究常规组患者术后予以常规康复干预;疼痛控制组患者术后在常规康复干预同时辅以疼痛控制护理,结果显示疼痛控制组患者干预12周后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提示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确切,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感,促进其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 提升其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曾丽.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23(7):1674-1676.

[2]舒泽芳.探析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有效性[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17(4):43.

上一篇:档案资源建设下一篇:主体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