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滨水景观设计

2024-06-14

中国滨水景观设计(精选十篇)

中国滨水景观设计 篇1

1. 传统的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多数城市的滨河地区改造中, 有些部门仅强调水系的防洪、水运、灌溉等功能, 将水系作为工程实体而非城市公共空间来看待, 对城市水系多采用裁弯取直、石砌护坡、高筑岸堤等, 此举确实能满足使用功能上的需要, 但这样的处理却忽略了市民作为城市滨水景观的主要受用群体在视觉和空间上对景观的感受, 割裂了人与自然交流的纽带, 破坏了原有环境的生态和谐性, 将会给城市未来的发展带来一系列无法弥补的损失。

主要表现在:

(1) 对原有的自然形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封闭的硬质人工驳岸, 河道景观缺乏灵性与变化, 改变了江河岸线的自然特征和重要生态功能, 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2) 为满足防洪、泄洪以及运输通道的要求一味的追求人工砌体、驳岸, 阻隔了人与水面的亲近, 使得滨河空间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冷冰冰缺乏生活情趣的冷漠空间而感受不到滨水地段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3) 除掉河道以及周边地区原有植被以及野生植物, 进行重新栽种, 既不利于水土的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延续;更破坏了原有植物群落对于调整河道水质产生的巨大影响, 尤其很多从城市中心穿越的河流更加多的承担了城市生活污水的天然净化器的作用, 这种颠覆性的改造使很多河流在改造后期维护成本相当高, 效果也不显著, 而逐渐成为变成“黑水河”、臭水沟。

(4) 严重缺乏对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充分的挖掘和对基础现状的充分分析, 这样建设出来的城市滨水景观必定与地域文化脱节, 缺乏特色和生命力, 规划设计呈现出趋同性。,

对于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的改造, 若要彻底改变其功能和景观上的不足, 完善城市滨河景观的生态体系, 首先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 协调政府各个部门间的工作, 以实现城市滨河绿地系统真正成为能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公共场所为目标, 进行综合环境评价, 做到统筹兼顾。

其二, 充分利用沼生、水生、湿生植物通过吸收、过滤和降解水中污染物对于调节水质, 减少水质污染问题发挥的巨大作用, 结合科学的方法综合治理水道, 使得滨河地区的开敞性、包容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其三, 在保证河流防洪、泄洪、水路运输功能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河流的自然形态, 减少人工痕迹, 对原有植物群落和植被进行保留和梳理, 保持原有物种的多样性, 减少外来入侵植物对生态景观结构的破坏, 成为鸟类和爬行动物最佳栖息地。最大限度的发挥滨水景观绿地的生态效应, 改善人居环境。

其四, 因地制宜的设计体现城市独特的地方文化、民风民俗的景观内容, 加强景观的可识别性, 展示城市风貌。

总之, 新时期城市滨河绿地环境的改造, 必须以新的观念去重新审视城市中这份宝贵的资源, 从整个城市的景观绿地系统出发来进行研究, 在遵循科学的规划原则和合理的设计手段上, 运用生态规划设计的理念对城市滨水绿地进行规划设计, 让城市滨水绿地空间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

2. 生态规划设计的实质

生态规划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是个比较新的词语, 对其概念的阐释也是各有不同。概括起来, 一般包含以下一个或两个方面: (1) 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规划设计; (2) 使规划设计的结果在最大限度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必须满足人类景观和功能需求。

3. 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

3.1 保持河流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要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乃至整个城市系统等更高级的系统出发去研究问, 在进行滨水景观规划建设时, 应该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规划, 而不应该把河道与大的区域空间分割开来, 单独考虑。

3.2 注重原有河流的生态环境特征, 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与破坏

人类的建设行为必然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我们应该通过设计来减少这种影响。保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让环境充满生机与活力, 因此我们在规划设计之前应该综合考虑原有河流地区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以及周边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

3.3 综合考虑城市滨水绿地生态、景观、防洪等功能

城市滨水区的改造不仅仅是要解决防洪等使用功能的问题, 还应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改进江河、湖泊的水质, 增加滨水绿地的游憩机会和景观效果, 提升滨水地区周边土地的经济价值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必须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合理考虑景观、生态等需求, 把城市滨水绿地建设成多功能兼顾的复合城市公共空间。

3.4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原则

城市滨水绿地在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功能要求, 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完成的, 这就决定了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 必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 模拟自然江河岸线的自然生态群落结构, 以绿化为主体, 以植物造景为主体, 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 兼顾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运用天然材料, 创造自然生趣的滨水景观。

3.5 景观突出地方性特色

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特色, 利用园林景观表现手法加以表达, 保持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是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 它对恢复和提高滨水景观的活力, 增强滨水绿地的地方特色、文化性、趣味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研究不仅仅是艺术, 生态处理手法的运用, 它是一个涉及因素很多诸如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大课题。而我国关于城市滨水绿地空间的生态方面的研究实践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要实现城市滨河绿地系统真正成为能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公共场所, 不仅仅是依靠园林景观设计师个人思考及主观愿望就能实现的。本文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探讨我国大中城市滨水绿地空间建设引入生态规划设计理念的必要性, 并通过分析和研究, 提出了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

摘要:目前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绿地开发中的重要资源, 滨水空间给人们提供了轻松愉快的观水、戏水环境, 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展示城市文化特色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城市滨水景观这现阶段城市开发中碰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由此提出了生态规划设计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滨水景观,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安画宇.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山东林业科技, 2004, (6) :84—85.

[2].欧雄全, 魏春雨.浅议城市内河的整治开发[J].华中建筑, 2008, (5) , 第26卷:120—123.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4].王浩, 赵永艳.城市生态园林概念及思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 (5) :85—88.

滨水景观 城市 设计 生态 渭河 篇2

【中文摘要】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也是城市空间的灵气之所在,是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以水为主题的开发和建设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周边河道保护与景观建设在许多城市发展很快。城市滨水景观在提升城市形象、扩展城市休闲空间,发展旅游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国内目前在城市滨水景观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从城市发展、城市设计和城市生态规划以及生态安全策略等角度来展开研究,缺少对城市空间水系本身的认识以及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因此本文从城市发展中水系的自然属性的观赏性和滨水景观的休闲性出发,分析它与城市发展及景观规划设计的关系,从而构建了发展中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和基础。论文在研究滨水景观理论的基础上,采用了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方法,结合杨凌示范区一河两岸工程的规划项目,即以中国农科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南部的渭河滨水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探析性研究。第一发展中城市河道滨水景观开发与建设的一些方法和规律;第二分析研究城市河流的自然形态、城市滨水景观的组成、基本特征以及城市滨水区的安全与城市发展、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关系;第三水域景观的文化性研究;在此...【英文摘要】Water is the source of life, the aura of the urban space, 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urban

landscape,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bout water attracted vast attention, and with the growing of urban construction scale,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landscape around the river is developing rapidly in many cities.Urban waterfront landscape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urban image, expanding urban leisure space, and developing the tourism ect.Domestic pres...【关键词】滨水景观 城市 设计 生态 渭河

【英文关键词】waterfront Landscape city design ecology Weihe River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Q2:139938848

【目录】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4-5

ABSTRACT5-6

摘要

1.1

第一章 综合概述10-14

1.2.1 功能作用

研究背景1010-1111-12况12-1413-1414-18

1.2 研究意义10-12

1.2.2 生态意义111.2.3 景观休闲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1.3.2 国内研究

1.2.4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121.3.1 国外研究12-13

第二章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及规划设计原则2.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论研究14-16

2.1.1.1 基本概念14

2.1.1

园林美学理论142.1.1.2 园林

美学在滨水空间中的应用142.1.2 景观美学理论

142.1.2.1 基本概念142.1.2.2 景观美学在滨水空14-16

2.1.4.旅游2.4.1.2 旅

间中的应用14美学16

2.1.3 景观生态学

2.4.1.1 旅游美学的实现方法16

游美学的体验空间16-18

2.2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2.2.2 地方性

2.2.4 第三章

2.2.1 以自然为主的原则16-17

和文化性的原则17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2.2.3 生态优先的原则172.2.5 安全性原则17-18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实例研究分析——以渭河杨凌段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为例18-4120

3.1 基本概况18-24

3.1.1 水资源情况

3.1.2 政策条件203.1.3 “一河两岸”开发必要

3.1.5

性分析20-22气候与水文因素分析23思24

3.1.4 地质地貌的分析研究22-2323

3.1.6 自然资源的分析

23-24

3.1.7 人文资源因素的分析3.2 总体规划构3.2.2 营造城

3.2.1 功能与休闲景观相结合24

市周边的生态长廊2425

3.2.3 景观规划体现地域特色

3.3.1 规划设计依据25-26

3.3.3 设计原3.3.5 规划分析

3.4.1 多

3.3 总体规划设计24-283.3.2 设计理念——回归渭河

则26-2728

3.3.4 规划指导思想27-28

3.4 渭河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28-29

维借景——局部特色设计方法29质景观设计为辅2929

3.4.2 以植物设计为主,硬

3.4.3 弱化建筑景观,强调农耕景观

3.5 景观分

3.4.4 强调乡土景观,弱化现代景观29

区规划设计29-32草芬芳区30区30313232-3333-3434-4134-4141

3.5.1 水域观景区29-30

3.5.2 野

3.5.3 亲水景观区3.5.4 芦苇荡景观3.5.6 农田景观区3.5.8 林地景观区3.6.1 护栏

3.5.5 荷花苑景观区30-313.5.7 湿地公园景观区31-323.6 安全设计与园林设施32-343.6.2 休息设施333.6.4 照明设施34

3.6.3 环保设施3.7 植物的种植设计

3.7.2 树种的选择4.1 本文的主要结论参考文献43-46

附表

3.7.1 植物种植的原则34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41-434.2 本文的创新点41-43

致谢

49-50

图46-4951

山东滨水广场景观设计探讨 篇3

摘 要:本文意在通过对关于滨水广场的滨水景观的思想和设计手法进行探讨,并以青岛地区的海洋文化广场为例,强调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等理念在滨水广场营造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以景观设计的视角,对滨水广场的生态保护与资源有续利用进行浅议。

关键词:滨水广场;绿色营造;景观艺术;景观设计

1 滨水广场的发展

我国建设滨水景观空间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初期建设期、过渡建设期、问题凸显期和回归理性期。[1]滨水景观空间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中,同样经历了类似的过程。由于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很多国家非常重视滨水景观在生态保护方面的作用。比如巴尔的摩内港,多伦多滨水长廊,横滨21世纪滨水区“MM21”等。这些成功案例在各个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滨水景观建设的趋势和方向。中国的滨水景观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蒙城涡河滨水区,成都都江堰中央城区滨水景观空间等。滨水广场作为滨水景观中的一个类型,同样具有滨水景观的发展特征和建设特点。

以都江堰中央城区滨水广场景观的建设为例,都江堰的原有中央城区因为灾后毁坏严重,在保留自然景观的同时,对中央城区的滨水景观重新进行了梳理与整合。原有的硬质堤坝改造成绿色地块,广场的主要部分建设在河流之中,在不破坏原有环境的条件下,突显当地的历史文化风貌改造设计。广场内水生植物繁多,环境得到保护,在江中的半岛区域将水引入广场,引入广场的水流在场地中形成了如同小溪的水系统,并将地面的铺砖设计出高差来增加层次,水流因地砖高差的作用而流动,增加广场的趣味和艺术性。[2]

2 滨水广场景观的设计思想

2.1 滨水广场的绿色营造

对于滨水景观的完成,不能离开生态这一命题。提供优美的城市风景,保护现有的自然环境,是生活质量的保证。在城市广场的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环境保护与改善的问题,生态学范畴内涉及的地区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和物资的循环使用都成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向。在滨水的环境之中,通过增强水系循环来增强水体的抗污能力,通过规划水岸周边的景观布局来实现景观与水系之间的联系与结合,对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行有效净化。

2.2 滨水广场的景观艺术

艺术上的设计改变了环境与人的互动,优秀的艺术作品在生活中的运用,让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人文理念和社会精神。对于景观建设,艺术的加入促进了景观设计的发展。设计师在建设景观时兼顾实用性和艺术性,从改善景观的视觉体验入手,在景观的细节之中找到视觉平衡之美,体现对于艺术上的理解与追求。滨水景观的建设,应该以科学技术为主,兼顾自然与人文,保护河流与地形的自然形成环境,尊重当地的生态和文化价值,让景观与自然,建筑与艺术形成美好体验。广场的景观可以加入建筑艺术,通过结构的穿插来造景、布景,用色彩的变化,标识各个功能区和场地,在建筑材料上采用多材质拼接拼合,使材质更有特色,并增加色彩的观赏性。

2.3 滨水广场资源的合理利用

对于滨水广场的资源利用,通常要考虑:第一,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这其中包括绿化植被的水资源利用,还有使用者的用水需求。第二,场地的利用,包括场地区域的合理设置,合理的区域划分可以减少资源调动产生的耗能。第三,对于建设用材的消耗,应多利用绿色材质与再利用材质。

3 滨水广场的景观设计手法——以青岛地区为例

3.1 山东青岛地区滨水广场景观概况——以青岛奥帆基地为例

青岛是我国知名的旅游城市和港口城市,半岛型的地形使青岛三面环海,海岸线成为青岛较为突出的景观特色。对海岸线的自然景观进行保留,并把自然景观作为建筑景观的一部分,是青岛滨海文化广场较为普遍的营造方式。

奥帆基地最初的用途主要用于比赛,随着奥运比赛的结束,基地的后续利用成为首要问题,该基地为了提高利用率,增建少量商业用建筑,并开放滨水广场的大部分,供游客游人观赏。在广场的周围,没有过多设计围挡设施,广场的整个环境为开放式,对海面的可见度很高,并且设有适度的过渡高差,利用地势变化设置小型植物景观和绿化带,绿化用水采用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同时,又大面积采用了可渗透地砖,有效滞留雨水等外来水源,以减少绿化等活动对水的消耗。

奥帆基地的优点在于,不同功能区域的利用率很高并且互相连接,既有游览休闲广场又有商业经营区,对于多种经营活动都有对应的活动范围,有丰富的绿化,突出了陆地景观和海面景色。奥帆基地在广场建设中运用的多种绿化措施和环保措施,保证了场地的可持续利用,使该广场在赛后仍成为滨海区优美的观光地。

3.2 滨水广场的艺术要素

在对滨水广场所处的环境改造过程中,艺术性是非常需要注重的一个方面。滨水广场的景观设计需兼顾创造性和实用性,以下几种方式可以运用在广场设计中:第一,对滨水广场上的一些细节(比如部分设施与构件)进行处理,可以重组形成新的小型景观或是以不同的艺术手法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第二,在应用色彩的时候,突出本地具有特点的色彩搭配,表达民族风情特色;第三,创意地设计景观设施,实现水景与建筑的和谐搭配。以此体现现代建筑文化的风格,运用现代风格中经常出现的几何纹样和装饰色彩,展现内容丰富,色调明确的景观设施。

3.3 滨水广场的空间要素

滨水广场是城市的重要空间组成,作为城市的绿色休闲空间,滨水广场营造具有多面性。在滨水广场中可以加入小型水景,圍绕水景,可以配置绿化带和水生植物区,在水景与陆地之间可以建造临水的步行道,在步道必经处设置休闲区,在广场的主要区域设置人群集中休闲区,并在广场周围设置必要设施,如商业区,公共卫生处理区。[3]小型水景的建设和大型景观的设计可以由不同大小,不同疏密的排列,来展现和谐的韵律感,在透视上和虚实空间的处理上,经由人的行走轨迹变动,实现视觉上的景色变幻。

3.4 滨水广场的绿色要素

水域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一座临水的城市离不开与水的互动与交融。滨水广场不仅需要水的加入,生态设计的加入,还需要水生植物和当地陆生植物在场地中生长。与大面积硬化地面相比,自然植物的繁殖力强,随季节可以变换多种形态。陆生植物可以在场地中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可以遮阳,供氧,提高湿度,优化空气,还可以增加视觉上的舒适感。[4]山东滨水广场的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到自然和人文之间的外在与内在联系,将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密切联系,通过改善滨水广场原有的生态环境,促进原生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把自然之美带入人居生活。景观建造完成之后,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周边产业的升级转型有着积极的作用,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建东,黄永高.我国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方法[J].城市规划,2007(10):63-68.

[2] 喻敏,吕月娟,罗谦.城市中心城区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分析——以都江堰市中心城区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为例 [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3-45.

[3] 张声远.城市滨水广场规划设计的环节要素浅谈[J].考试周刊,2010(52):9-11.

中国滨水景观设计 篇4

1 项目背景

新绛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 汾河下游盆地, 由于地上地下文物丰富, 隋唐古城格局保护完好, 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了保护古城的历史与文化, 同时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 新绛城市总体规划拟在老城北部建设新城, 在此形成新的城市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新城区规划中构建了以西面的城市水系景观区和东面的凤凰岭森林公园为主体的“V”字形空间格局 (图1) , 其中城市水系景观规划的面积约为46.6hm2。

2 现状分析

规划区现状为一条深约3m的壕沟, 自北向南与凤凰岭斜向交汇。壕沟两侧以农田和荒地为主, 缺少绿色植被, 部分地段土质松软, 雨天存在坍塌的危险。

3 设计原则

3.1 多样化原则

在保证滨水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 滨水区规划要容纳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开敞空间以及为公众提供多种体验和选择性的服务设施, 能够使公众的各种活动需求得到满足。

3.2 适宜性原则

舒适、宜人是对高质量空间环境的基本要求。滨水景观设计应该强调人在其中的舒适性, 使人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 通过营造良好的空间品质吸引人使其成为受人喜爱具有归属感的场所。

3.3 生态优先原则

城市滨水区对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设计应该注意加强其自然环境建设与人工环境开发之间的平衡, 确保滨水廊道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 并促使其与城市其他开放空间联为一体, 形成更大规模的生态网络[2]。

3.4 特色化原则

滨水景观设计应因地、因时、因具体对象而发挥规划设计和开发运作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内在的特质。每个具体的城市滨水区开发和规划设计都会有各自的特点, 应通过缜密的研究与分析, 探寻适宜的方案, 并使人能够区别场所间的差异, 唤起一个地方的回忆[2]。

4 设计构思

4.1 设计目标

设计目标将其建设成为一个能够满足市民日常运动、休闲、娱乐等多种活动需求, 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富有特色的空间形象。

4.2 功能区划分

设计将规划区划分为3大功能区。设计项目北段与城市体育馆相邻, 规划将此区域设计成一个以运动为主题的体育公园, 通过设置网球场、晨练场、环公园慢跑道等活动场地以满足市民运动锻炼等需求, 并且可以利用水面开设多个水上运动项目。设计项目中段周边多为居住用地, 因此规划将此区域打造成为环境宁静优美的休憩游览区, 为市民提供一个日常休闲、散步观景的场所, 在此区域设置一些亲水空间和动态的水体景观, 并结合地形高差营造出一种幽谷娴静的氛围。设计项目南段与凤凰岭相连, 布局结合酒店与会所建筑形成一个休闲娱乐区, 为市民提供垂钓、茗茶、餐饮等服务。通过3大功能区的规划设计, 使滨水空间能够满足人们不同活动需求和选择, 成为市民室外休闲、运动、娱乐的重要场所。

4.3 景观要素组织

为了形成连续整体的空间形象, 在设计中特别注重了对于点、线、面景点的规划安排。点景即滨水区中的重要观景场所或突出的标志物, 如重要建筑、雕塑等;线性要素以道路为主体;面状要素主要是指由线状要素周围扩展而成的绿化空间或供人们活动的复合空间, 比如广场、集中型绿化等。在规划中, 将点、线、面3要素相结合, 以滨水道路作为串联点状要素与面状要素的主轴, 形成一个步移景异, 连续动态的景观形象。

4.4 护岸设计

滨水景观设计中, 护岸形式影响着人们与水体的亲近关系, 也成为由水面欣赏城市滨水区的第一层界面[1]。为了丰富临水景观, 在设计中采用了多种护岸类型。护岸主要分为自然护岸和人工护岸, 自然护岸具有良好的观景效果和最大的亲水性, 除了自然护岸以外, 人工护岸主要采用倾斜式护岸和阶梯式护岸2种方式, 这两种护岸都有较好的亲水性和观景效果。

4.5 绿植设计

滨水区植物设计应充分结合生态治河的要求, 植物的配置以有利于河流生态安全为原则, 在临水一侧要灵活配置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 而远水一侧可间断性地配置防护林带和树丛景观, 既避免互相干扰, 又留出一定的通透空间[3]。在种植时注意采用分层高低立体种植, 合理搭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保证生物的多样性和地方性, 形成复层结构的植物群落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6 传统园林要素运用

在设计中充分考虑新绛的历史文化, 适当加入地方传统文化要素, 并将新绛负有盛名的园林景观与滨水景观相结合, 通过假山、曲径、亭、台、楼、阁等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来体现传统造园艺术特色, 并在其中融入现代景观设计艺术手法, 形成独具风采的城市滨水景观环境。

5 结语

城市滨水地区景观设计通过对功能区的划分和景观要素的合理组织, 将护岸与绿植作为重点设计内容, 并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 创造一个功能多样、生态良好且富有特色与活力的空间环境, 不仅可以为公众提供一个室外活动的场所, 同时也为城市景观增添了亮点。

参考文献

[1]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考 篇5

关键词:滨水景观;生态人文;低碳

1 前言

河流是城市中宝贵的自然景观,所以,建设一个合理的滨水开放空间是许多拥有滨水条件的城市十分重视的行为。城市滨水区域的景观建设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当下我国城市建设中一个热点。作为滨水地区开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景观规划,不仅为城市开发空间的建设提供了工程上的技术支撑,也成为城市公共形象塑造过程中的有效途径。合理、有效的滨水景观设计将在城市滨水区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推动、文脉延续、区域缝合、生态修复、水利防洪等方面的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发展方向及当下国内建设的实践研究

2.1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发展方向

现代欧美国家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点体现出明显的时间脉络和时代需求,对我国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与引导作用,其发展方向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

2.1.1 生态规划:表现为滨水区自然景观的修复,如在设计中将河滨大片河滩地完整保留下来,以保护河滩湿地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一个接近水面,集观景、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滨水开放的空间;

2.1.2 文脉规划:建设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区景观,以特色景观空间的创造传承历史与地域文脉;

2.1.3 效益规划:滨水区往往成为举办影响力会展及城市重大公共活动的场所,景观规划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因此,滨水景观必须重视对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估,并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制定详细的开发步骤和规模,保证规划设计的有效落实;

2.1.4 数字规划:当下的城市建设涵盖了城市的土地利用、城市景观设计、道路系统规划、公共设施系统规划、公共艺术系统等城市各个层面的规划与设计,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广度和深度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而优美的滨水景观设计也需要信息技术为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2.2当下国内的建设实践研究

2.2.1 生态修复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实践

渠化式河道硬化是城市化过程中一种普遍现象。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的中心区河道景观改造项目展示了面对土地资源的稀缺和洪水控制的挑战下城市滨水地区的另一种改造方式,它成功地将一条渠化了的、生硬而毫无生气的河道转变成一道生态、美丽和丰饶的景观,使自然与城市和谐相处。该区域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形成了发达的河网,用于灌溉和排水。在过去水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能够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设计思考包括旱涝调节、食物生产、生物栖息地,以及休闲游憩、文化教育和审美启智等等。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诸如此类富有特色的河流被混凝土填埋或者渠化,变成了只有排水功能刚性沟渠,生硬而毫无生机。景观设计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目标,坚持并落实了以下三项基本原则,通过因地制宜的改造,把河道恢复成为能够提供多种生态服务的生机勃勃的原生系统。

2.2.1.1 因地制宜:对项目现场进行充分的实地踏勘,保留场地现有乔木,降低工程成本,避免重复建设;

2.2.1.2 弹性防汛:拆除混凝土刚性护坡的上半部分,合理利用现存河道护坡的下部,保证正常的城市排水与防汛要求;

2.2.1.3 乡土材料:利用当地的屋瓦和石材等进行景观空间创造,表达对本地传统民间院落的尊重与追忆;而浅根系乡土植被的运用,不仅实现的景观的低成本维护,也创造出水乡特有的空间体验。

2.2.2 区域统筹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实践

苏州工业园近 70km的金鸡湖区域使金鸡湖环湖景观规划成为该区域核心的绿色开放空间。一方面,通过景观空间的合理布局,传承苏州古城的历史文脉;另一方面,以景观建设促进区域发展,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目的地。通过丰富并富于情感的特色景观空间的创造,将旧城与新城、商业与娱乐,生活与教育等城市功能板块有机融合。经过近十年的持续规划和建设,金鸡湖区的景观统筹发展的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区域开发建设的成功典范。

该项目的景观规划设计坚持并落实了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2.2.2.1 尊重文脉:将精心创造的滨水景观空间与现有环境有机对接,营造出充满趣味和生活情愫的滨湖景观环境 ;

2.2.2.2 区域促进:将商业、娱乐、教育等公共场所融入合理布局的开放空间,有效推进景观空间的人性化处理与环境氛围的营造;

2.2.2.3 形式传承:挖掘传统设计语言,形成区域统一以贯之的视觉符号,提供丰富的空间体验;

2.2.2.4 规划先行:以景观空间的规划布局为原点,限制开放空间中机动车的流量和车速,以行政行为鼓励市民通过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来达到滨水目的地的景观体验;

2.2.2.5 绿色生态:以先进的生态技术措施保证湖水的水质,同时提供持续的后续跟踪服务,保证滨水景观生态与社会效应的持续发挥。

3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思考

3.1滨水岸线工程“生态化”设计

许多城市滨水区域以防洪为目的的对水岸的截弯取直、加深河槽、混凝土加固、筑高坝等措施,产生了诸如洪水流量、流速以及泥沙量增加,洪水压力转嫁到下游; 地下水位下降,河岸的水量调节功能减弱; 破坏了河岸生物的生存环境; 弱化了水环流过程等生态问题。封闭的硬质人工驳岸改变了自然形成的江河岸线的自然特征和重要生态功能。如扬州古运河,原来河道两岸采用浆砌毛石驳岸和花岗岩栏杆围合。使古运河水道变成仅有简单功利价值的防洪、运输通道。这种简单生硬的处理限制了贯穿的水系在城市空间中所应有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净化作用,对于形成丰富而多样的城市滨河景观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缺陷。

3.1.1恢复河道自然景观创造多样性的环境条件河漫滩、河湾和自然湿地等自然地貌,可以通过截流和下渗等形式发挥蓄水功能,既有利于地表径流的减少,也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稳定平衡河水流量,减弱洪水的冲力,保证了河床的稳定,也减少了下游的洪峰流量。同时,通过土壤和植被渗透过滤,也改善了水质。而且,类似河岸和河底的浸蚀、冲刷和淤积,为新的物种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可能性。水面忽宽忽窄的河流,其贮水和游水功能强,可使洪水峰值流量减少,延迟洪水产生,收到理想的治水效果。构造多变的河流能使水质净化处于最佳状态。如果将河流改造成水渠一样,形状雷同单调,水的流动形态也不会变化,环境条件十分单纯,只能形成贫乏而又不稳定的生态系统。只有在河流里构筑浅滩和深潭,河底尽量不用混凝土铺装,河流的走向尽量避免僵硬笔直的形态,让河岸线忽宽忽窄地不规律变化,水中有小岛,河水有很小的自然落差,岸坡或陡峭或舒缓,呈现构造上的多样性时,才会创造出富有多样性的环境条件,形成丰富稳定的生态系统。此外,在处理与防洪有关的各种问题时,要避免用加高防洪堤等对生态造成永久破坏的手段。

3.1.2形成缓冲带,保留富有多样性的水岸边界,调查结果显示鸟类与人之间的距离应该保持 50 ~110m 左右的距离,人与鸟类筑巢地的距离需要保持在 30m 左右。水边的鸟类更容易受到人类的影响。如果在邻近自然保护的区域设置可供众多人聚集的设施和场所,则会对那里的生态产生很大的影响。最好设置缓冲地带,将一定范围的区域设定为保护区域,避免人与生态

系统之间的冲突并确保人与生物应保持的距离。缓冲带的位置、形状、大小取决于规划者对保护程度的认可。通常,滨水缓冲带是以一定宽度的由林、草或湿地植物覆盖的带状区域。研究显示,当缓冲带大于 20m 时,可以达到水质保护的目标;河流植被宽度 30m 以上时,可有效降低温度、提高生境多样性、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的提供、控制水土流失、河床沉积和过滤污染物;当缓冲带大于 60m时,可以达到降噪的目标;当缓冲带大于 50m 时,可以达到生态保护的目标。例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区内,有一条50m 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环绕保护区,犹如一条绿色的绸带,其自外而内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边植物5个层次组成,不仅可观赏,还有着提示漫游线路、限制随意进入等导引功能。这个缓冲带的规划成为西溪湿地保护的有力屏障。

3.1.3保留可渗透的土地,不扩大非渗透地域对于滨水岸线周边的土地,人们为了整洁或是为了便于活动等因素,往往采用铺装等手段,不断地去加固、捣实土地,最后土地被密封起来,雨水无法渗入地下。这些无法渗入地下的雨水,或是在路面形成内涝,或是通过边沟猛然间汇入城市内河,再汇集到更大的河流中酿成洪灾。因此,滨水岸线的规划处理,除了对岸线尽可能保持自然的形态,岸边还要尽可能保留一定范围的可渗透的土地,以保证滨水土壤的蓄水能力。在规划中,除尽可能减少铺装面积外,在必须铺装的区域应考虑根据场地条件和功能选择可渗透的材料和构造。如对频繁使用的车行道,选择多孔混凝土或多孔沥青;停车场和活动频繁的广场可采用渗水型地砖;步行道则可选用疏松的粒料、木板或渗水性较好的石材。

3.2 城市滨水区景观的“文脉化”设计

《园冶》中“三分匠,七分主人”的说法,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创作对文化的珍视,反映出文化对风景园林创作的指导。对文脉的挖掘与体现不仅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景观作品,更将在建设中可能被忽视、被遗忘的生活点滴以景观的方式重新融入当下的生活。在以水域景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的今天,滨水景观的创作更当深入提炼项目所在地的文脉资源,这将是等同于对项目自然资源利用的另一个重要设计源泉。这样就可以创作出极具特色的滨水景观风貌,化解了城市防汛与景观建设之间的矛盾,沟通了城市与水的对话,展现出不可复制的城市滨水景观特质。

3.3 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社会化”设计

景观设计的“社会化”是规划以人为本的广义阐述,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创作精髓的传承,是设计体现生活、服务生活的直接表达。滨水区因其优越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大多数城市建成区、城市建设区、城市规划新区等的首选之地,更承载着人们诸多的生活愿景:游憩、垂钓、踏青、摄影、龙舟赛等。人们对于“亲水性”的朴素诉求,直观的反映出滨水区景观功能的布局要求,作为精神概念上亲水则具有将通过生态系统的保护及滨水景观获得心理上、情感上的满足的概念,创造出社会化的滨水景观风貌,还资源于社会,还生活于百姓。

4 结语

优秀的滨水景观资源在后工业时代发展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当今的环境问题远远超过了仅仅考虑控制污水、噪声等污染问题,而是包括了防止生活环境质量衰退或恶化的生态美学的问题。更应当在生态建设的指引下,重拾城市滨水生活的记忆;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愿景;这是以生态建设为要义的可持续之路,这是以景观建设拉动土地价值提升的可持续之路,保持城市固有或重构城市滨水区的良好生态,创造有特色的城市生活空间和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张庭伟,冯晖,彭志权 . 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 . 上海 :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冰河,钟艳珲 . 基于数字规划设计方法的虚拟规划设计初探 [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9-12.

3、 徐化成 . 景观生态学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浅谈滨水景观设计 篇6

水来自于大自然,它不仅带来动的喧嚣,静的和平,还带来韵致无穷的倒影[1]。水是园林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园林中的独特一景——依水景观,与其他景观一样也相应的有它独特的观赏价值。

1 依水景观的审美特征

依水景观是园林水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的特殊性,决定了依水景观的异样性。在探讨依水景观的审美特征时,要充分把握水的特性以及水与依水景观之间的关系[2]。利用水体丰富的变化形式,可以形成各具特色的依水景观。园林小品中,亭、桥、榭、舫等都是依水景观中较好的表现形式。

1.1 依水景观的设计形式

1.1.1 水体建亭

水面开阔舒展,明朗,流动,有的幽深宁静,有的碧波万顷,情趣各异,为突出不同的景观效果,一般在小水面建亭宜低邻水面,以细察涟漪。而在大水面,碧波坦荡,亭宜建在临水高台,或较高的石亟上,以观远山近水,舒展胸怀,各有其妙[3]。

一般临水建亭,有一边临水、多边临水或完全伸入水中、四周被水环绕等多种形式,在小岛上、湖心台基上、岸边石矶上都是临水建亭之所[3]。在桥上建亭,更使水面景色锦上添花,并增加水面空间层次。

1.1.2 水面设桥

桥是人类跨越山河天堑的技术创造,给人带来生活的进步与交通的方便,能引起人的美好联想,固有人间彩虹的美称[3]。而在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中,地形变化与水路相隔,非常需要桥来联系交通,沟通景区,组织游览路线。而且更以其造型优美、形式多样作为园林中重要造景建筑之一。因此小桥流水成为中国园林及风景绘画的典型景色。

水景中桥的类型分为步石,梁桥、拱桥、浮桥、吊桥、亭桥与廊桥。

1.1.3 依水修榭

榭是园林中游憩建筑之一,建于水边,《园冶》上记载“榭者借也,借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说明榭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游憩建筑。

榭与水的结合方式有很多种。从平面上看,有一面临水、两面临水、三面临水以及四面临水等形式,四周临水者以桥与湖岸相连。

1.1.4 水面建舫

舫的原意是船,一般指小船。建筑上的舫是指水边的一种建筑,在园林湖泊的水边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形建筑。舫的下部船体通常用石砌成,上部船舱则多用木构建筑,其形似船[3]。

1.2 水与山石之间的关系

在园林,特别在庭园中是种重要的造景素材。“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石配树而华,树配石而坚”。今天,园林用石尤广,能固岸,坚桥,又可为人攀高作蹬,围池作栏,叠山构峒,指石为坐,以致立壁引泉作瀑,伏池喷水成景。

1.2.1 雕塑型景石

其所选的品石素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形状特征,或酷似风物禽鱼,或若兽若人,神貌兼有;或稍以加工,寄意于形。塑物型景石作为庭中观赏的孤赏石时,一般布置在入口,前庭,廊侧,路端,景窗旁,水池边或景栽下,以一定的主题来表达景石的一定意境,置于庭中,往往成了庭园的景观中心,而深化园意,丰润庭景。

1.2.2 筑山型景石

该种景石,常用岩,壁,峡,涧之手法将水引入园景,以形成河流、小溪、瀑布等。溪涧及河流都属于流动的水体,由其形成的溪和涧,都应有不同的落差,可造成不同的流速和涡旋及多股小瀑布等。这种依水景观的形成,对石的要求很高,特别是石的形状要有丰富的变化,以小取胜,效仿自然,展现水景主体空间的迂回曲折和开合收放的韵律,形成“一峰华山千寻,一勺江湖万里”的意境。

1.3 临水驳岸形式及其特征

园水局之成败,除一定的水型外,离不开相应岸型的规划和塑造,协调的岸型可使水局景更好的呈现出水在庭园中的作用和特色,把宽敞水面做得更为舒展。岸型属园林的范畴,多顺其自然[3]。园林驳岸必须结合所在景区园林艺术风格、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面形成、材料特性、种植设计以及施工方法、技术经济要求来选其建筑结构及建筑结构形式。总之,必须极尽自然,以表达“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统一于周围景色之中[7]。

1.3.1 洲渚

洲渚是一种濒水的片式岸型,造园中属湖山型的园林里,多有洲渚之胜。洲渚不是单纯的水面维护,而是与园林小品组成富有天然情趣的水局景的一项重要手段。

1.3.2 岛

岛一般指凸出水面的小土丘,属块状岸型。常用手法是:岛外水面萦回,折桥相引;岛心立亭,四面配以花木景石,形成庭园水局之中心,游人临岛眺望,可遍览周围景色。

1.3.3 堤

以堤分隔水面,属带形岸型。在大型园林中如杭州西湖苏堤,既是园林水局中之堤景,又是诱导眺望远景的游览路线,在庭园里用小堤做景的,多作庭内空间的分割,以增添庭景之情趣[7]。

1.3.4 矶

矶是指凸出水面的湖石一类,属点状岸型,一般临岸矶多与水栽景相配,或有远景因借,成为游人酷爱的摄影点。位于池中的矶,常暗藏喷水龙头,自湖中央溅喷成景,也有用矶作水上亭榭之衬景的,成为水局三小品。

1.3.5 池岸

岸型中最常见的仍数沿池作岸的环状岸型,通称池岸[3]。我国传统庭园池岸多属自由型,它因势而曲,随形作岸。一般多以文石砌作,或以湖石,黄石叠成[6]。新建庭园之小池池岸,形式多样,采用的材料亦各不相同,这些岸式一般较精致,与小池水景很协调,且往往一池采用多种岸式,不同的岸式之间用顽石作衔接,使水景更为添色[7]。

1.4 水与动植物的关系

水是植物营养丰富的栖息地,它能滋养周围的植物、鱼和其他野生物。大多数水塘和水池可以饲养观赏鱼类,而较大的水池则是野禽的避风港[5]。

1.4.1 水边的植物配置

无论大小水面的植物配置,与水边的距离一般要求有远有近,有疏有密,切忌沿边线等距离栽植,避免单调呆板的行道树形式[4]。

1.4.2 水面的植物配置

水面全部栽满植物的,多适用小水池,或大水池中较独立的一个局部,在南方的一些自然风景区中,保留了农村田野的风味,在水面铺满了绿萍或红萍,如似一块绿色的地毯或红色的平绒布,也是一种野趣;在水面部分栽植水生植物的情况则比较普遍,其配置一定要与水面大小比例、周围景观的视野相协调,尤其不要妨碍倒影产生的效果。

1.4.3 水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动物是水景规划设计中的重要要素之一。

1)水是生命之源,离开了水就意味着失去了动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2)因为动物的存在,水景变的更具有灵性,成为依水景观中的又一个闪光点。

2 水景中的小品

园林小品是理水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包括附加于理水的种种实用的或装饰性的小品。

2.1 各种水体、水态设计构思的建筑小品

如壁泉的墙壁,管流各种形式的管子、喷泉的鱼嘴喷口、叠水的台阶等,各种水态都必须依附于一定设计的器物(如圆形小品)。

2.2 凸出水面的特色小品

为了加强水的意念,常常在装饰设施上增添与水有关的小品。运用最多的要数水车,无论水车是置于陆地或水旁、水中,更不论这水车是真是假,只要有水车之形就能产生水的意念,而成为加强水景的特色小品。鸭子是浮游于水中的,在不宜养鸭的小池中,用细线系着两只塑料鸭,鸭子可随风而浮游于池中,加强了水景的动感。

2.3 锦上添花的小品

为了丰富大水面的色彩,或增加趣味,有以色彩鲜艳或形状奇特的游船、水上自行车、荷花灯或其他小饰物来打破单调、沉寂的水面,或在池底涂上鲜艳色彩的纹样等。

水中雕塑这是最普遍的园林理水设施,如珠海的立雕珠海渔女。

3 结语

中国园林水景应用的萌芽如果说是从秦汉时期的一池三山、铜龙吐水开始的话,至少已有近3 000年的历史。两个集中体现园林理水艺术的典型实例,一个是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古代水景园——北京圆明园;另一个是最具现代化风格,又与人们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居住区的水景园——香港听涛雅苑。一古一今、一南一北,前者为集中的大型园林,后者为融入日常生活环境的园林。这两个反差很大的实例反映出古今园林水景应用发展的不同过程与风格。

依水景观以其独特的观赏特性和美学表达方式,在园林水景规划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表现形式多样,易与周围景物协调统一,同时它灵活,巧于变化,能够丰富水景的设计。还应充分尊重地域性特点,与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传统的滨水活动相结合,以人为本,让全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水景的乐趣。由于滨水区域意义内容多样,人们可以从生活的内容、社会背景、历史变迁、自然环境等众多因素中发掘,形成独具一格的依水景观特色。

摘要:结合水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性,从依水景观的设计形式、水与山石之间的关系、临水驳岸形式及其特征和水与动植物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水景中的各种小品进行了探讨,有助于设计者更好地把握水景设计。

关键词:园林,依水景观,水景,植物配置

参考文献

[1]戴维.斯蒂文森.花园水景[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6.

[2]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26-28.

[3]卢仁,金承藻.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15-18.

[4]詹姆士.埃里森.Water in the garden中国水景[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6-30.

[5]李尚致.水生植物在园林中的审美特征与造景[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9-60.

[6]吴涤新.Garden园林[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0-32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探析 篇7

曾经, 滨水区域一度是城市卫生的死穴, 污水和垃圾的集合地, 致使一些城市对水域进行填埋和掩盖以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 但事实证明, 这种做法无异于削足适履, 得不偿失。随着城市的科学化发展, 人们科学水平的提高和生态意识的增强, 城市滨水区已经不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 开始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集中区, 成为城市形象的展示区。如桂林的“两江四湖”、苏州的秦淮河、上海的外滩等等。在自然生态压力和城市间竞争力等多重外力作用下, 城市滨水区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发生了根本变化, 各地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兴建和改造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 经过一段时期的建设之后, 新的问题出现了, 原本生机盎然的河堤披上了混凝土外衣;在一个城市滨水区见到的景观形式到了另外一个城市还是一成不变;水泥柱子取代了树木被“种植”在太阳炙烤的广场周围, 美其名曰“现代城市广场”……

滨水区一系列非常规变化的本意是提高城市滨水区的环境质量, 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休闲交流场所, 这一点本无可厚非, 但这种建设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滨水区到底该怎样建设, 怎样才能使滨水区的景观具有特色;怎样才能使滨水区更具人性化, 成为老百姓钟情的休闲区域;怎样才能使滨水区的生态环境更加和谐等问题将一直围绕着城市滨水区的景观建设。我们进行滨水区的景观设计首先应该了解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特性, 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特性:安全性、生态性、人本性和特色性。

1 安全性

安全性是针对人而言的, 讲的是人在滨水区内的安全性, 即滨水区的选址应当尽量避免容易受到洪水侵袭或者存在其他安全隐患的地区, 如暗涌、漩涡以及水深而缺少适当的过渡等。安全性是滨水景观区建设的前提保障。一个让人受到威胁的场所其景观做得再好也会使人望而生畏。在实际的景观建设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减少水患的措施, 如加固河堤, 疏通河道, 向水中延伸河岸坡道 (一般用作露天浴场) 等做法。

2 生态性

生态性是目前我国城市滨水景观建设中最重要的特性, 但却是被忽视得最为严重的一个特性。我们暂且不说此做法割断了生物群落的连续性, 影响生物种群的多样性, 单就排洪一方面看其危害性就可见一斑。众所周知, 雨水是通过下渗和地表径流两种途径排放的, 由于现代城市大量硬化地面的出现, 使原本可以下渗的雨水因无法下渗而汇成径流随排水管道注入江河, 而河水的下渗途径也随着我们对河堤的硬化而被切断, 无法下渗的水最终只能沿河道奔流而下, 致使下游河道水量激增酿成水患。

此外, 对河道作硬化处理还使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弱, 使得水体污染加重, 从而影响滨水景观的品质。此时堤岸的生态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驳岸也成为护堤的首选, 生态驳岸除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 还可以治洪补枯, 调节水位, 增加水体的自净作用, 同时生态驳岸对于河流生物过渡同样起到重大作用。

3 人本性

人本即“以人为本”, 这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但景观设计角度的“以人为本”应当是建立在以自然为本为基础之上的以人为本, 以自然为本和以人为本同等重要, 它们就如同一个细胞中的细胞核和细胞质、细胞液的关系, 它们是共生关系, 谁离开了谁都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在现实的景观建设当中, 我们夸大了“以人为本”的本意。人有亲水的天性, 所以我们就把滨水步行道一直硬化到水迹线;人要便于在滨水区内行走, 我们就把路面铺上混凝土;人在滨水区内需要休息, 我们就要放置连规格都几乎统一的石凳……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可曾考虑过自然生态。夏日的水边浓荫下可供人坐的几块大石头对人的吸引力要远比铺着雕花砖块的水滨广场大得多。人类的发展必将影响自然生态的发展, 当以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预为宗旨来指导我们的建设, 在此基础上进行我们的景观建设, 方可为今后的景观发展预留发展空间。

4 特色性

特色性即差异性, 即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 特色来源于文化差异。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如何体现、展示、传承、发扬文化特征是所有从事景观设计行业人的共同责任。有自身的特色并不是将传统的文化符号进行堆砌, 传统文化特色的表达不应该仅局限在形式感上, 而在于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加以发扬。例如:我们对街道的仿古改造, 实质上只不过是对传统建筑符号的复制和粘贴, 被改造的街道只具备了古街的形体, 古街道所具有的场所精神却无可复制。体现特色可以是历史上某个时期的特色展示, 传统的、近现代的都可以, 毕竟昨天即可称为历史。滨水区作为开场空间, 其特色也可体现文化的多元性, 如广东中山的歧江公园, 其展示的是广东近代造船业的历史文化, 并没有出现亭台楼阁之类的东西,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

除了形式上的选择, 特色还体现在材料的运用上。每个地区都会有其特殊的建设材料, 特殊的建造工艺, 在现代技术材料的冲击下, 合理运用传统工艺和本土材料也是很好的展示特色的方法

5结语

城市滨水区的重要地位在当今社会得以突显, 其建设是否与自然相和谐, 是否具有特色, 是否能受到人们的青睐, 能否为城市创造额外的价值等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本文仅是对滨水区景观设计这个重大课题的管窥之见, 旨在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吴涛.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设计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7.

乡村滨水景观设计初探 篇8

关键词:乡村,滨水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 乡村景观设计逐渐被广泛关注, 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和生态保护, 中国的乡村景观普遍存在生态保护欠缺、场所感丧失、空间序列平淡等问题。纵观国内外学术界, 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对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法律保护、乡村旅游策划等方面的研究均较为成熟, 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则较少, 因此, 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1 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构成了区域景观的组成部分, 从城市到自然, 人的活动痕迹及对自然的影响逐渐减弱——乡村作为其中的过渡区域存在。在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等条件的作用下, 乡村景观的多样性、可识别性明显高于城市, 从文化角度来看, 乡村在民间艺术、节庆活动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性, 不同于城市节庆“中西结合”的情况。而有别于城市的“千城一面”, 乡村地区的建筑风貌、植被、公共开敞空间都有其浓厚的文化传承。如今, 乡村聚落中的这些地域性和特殊性正在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和冲刷, 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避免乡村景观出现盲目模仿城市、无视生态的粗鄙开发等情况,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可以做出哪些努力, 怎样在开发的同时进行保护, 都是值得设计师探索的问题。

2 乡村滨水景观与城市滨水景观

滨水地区作为稀缺的公共资源, 其线性的空间特征, 综合了社会、经济、生态等各方面因素, 对其进行统一规划管理, 才能更合理的安排生态保护、航运、滨水建设等功能。

相较于城市滨水景观而言, 乡村中的河流首先需要满足村民生活的资源保障:水是农业生产的核心, 不仅满足居民供水、日常洗涤、灌溉等功能, 而且方便和丰富了居民生活, 为乡村的舒适性和可持续性提供了基础。

在乡村旅游层面, 水是游客感受乡村文化的核心要素。滨水区沉淀了乡村的生活形态, 在维持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和独有性、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在功能活动组织方面, 乡村中的滨水区人与水之间的互动较之城市滨水区更加频繁和密切, 产生的活动也不尽相同, 同时在景观形象塑造、植被选取方面与城市滨水区设计有较大区别。滨水地区为村民提供了日常休闲、公共交往、游憩、洗涤垂钓的场所, 多数呈开放的外向型布局。乡村滨水区在景观营造中除了提倡公共性, 还要注重与村民生活生产等实用功能相结合。

3 案例实践——芦山县双石镇灾后重建建设规划之滨水研究专题

川人喜临水而居。双石镇位于雅安市芦山县城北部, 地处西川河和石宝河交汇处, 整个乡村聚落呈现随地势、流水方向顺势延伸布局的带形空间, 具有传统西南乡村滨水型聚落带型空间结构的典型特征:枕水面街、临水空间较为开阔、水边公共活动类型丰富、风光景致优美、河流作为聚落的生态廊道存在 (见图1) 。

本次选取双石镇滨水景观研究专题作为案例, 从乡村景观设计的前期分析、活动策划、框架构建、分段指引到要素总结, 从中总结出西南地区滨水乡村聚落中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和策略, 为今后的项目提供参考。

3.1 项目概况

双石镇区规划范围包括双石场镇现状用地以及双石河对岸部分用地、林峡组原有纺织厂用地, 共51.51公顷。整个镇区依水而建、伴水而居, 居民与水之间的互动、景观意向的营造都与城市有别, 故此在规划设计中作为专题进行探讨。

双石镇滨水区基地现状:双石河由北向南贯穿基地内部, 主河道最窄处7m, 最宽处32m, 中部、南部分布有河漫滩, 20年洪水位标高为海拔900.7m, 滨水专题研究规模11.5公顷。基地内沿河岸线由北向南逐步变缓。东岸主要以自然驳岸为主, 西岸主要以人工驳岸为主。基地内沿河植被主要为林地和田地, 其中田地占多数。

3.2 基础分析

镇区整体地形复杂。基地内部生态敏感性整体较高, 整个滨水区均属于高敏感度区 (见图2) 。镇域内森林覆盖率高, 水系纵横, 生态环境优越 (见表1) 。通过现场调研, 居民日常生活中与水产生的活动可分为观水、亲水、戏水三类 (见表2) 。河流西侧功能较复杂, 分布居住、学校、政府、公共设施、商业;东侧两端为酒店, 中部以生态绿地为主。从空间结构来看, 沿河分布多处景观通廊, 河流西侧老街为滨水人行道, 其余以滨水车行道为主;东侧沿河以滨水人行道为主。

根据上述基础分析, 双石镇滨水区规划首先应以生态保护为主, 不宜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滨水开敞空间应为芦山花灯、彩楼会、芦山庆坛等节庆活动提供活动场所, 同时为居民亲水、观景、垂钓、洗涤及日常交流等提空间。滨水景观形象塑造上则应与双石镇建筑风格相协调, 运用传统符号和特色, 突出“乡味”。在景观小品塑造和植物种植选择时应突出双石镇木雕、石雕特色以及本地特色树种。

3.3 总体景观意象

在双石镇区“以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为主, 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总体定位背景下, 规划将镇区河岸打造形成一个连续的滨水体验步行环线, 考虑西岸人工化部分较多, 河道很大部分已经渠化, 河岸处理主要以硬质驳岸为主, 东岸则以自然驳岸为主。同时, 根据用地条件打造观水、亲水、戏水三种人与水的关系, 创造多元活力的滨水空间功能区段 (见图3) 。

3.4 分段规划设计

规划通过联系不同滨河体验段打造连续贯通的滨水步行换线, 形成以下8个功能类型区段:生态景观空间、院坝景观空间、栈道平台空间、滨河道路空间、滩涂湿地空间、生活休闲空间、观景平台空间、亲水游憩空间。

结合地形与腹地条件采用不同驳岸处理方式, 打造多样亲水、观水、戏水的活动空间:

(1) 垂直驳岸:在河道已经渠化且高差较大、用地局促的地方使用, 同时设置栈道联系河岸与步行道, 活动类型以观水为主。

(2) 退台驳岸:虽生态性不强, 但亲水性较好, 宜在活动集中、使用强度高的公共滨水空间处使用, 活动类型以戏水为主。

(3) 混合驳岸:是人工或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形式, 具有一定的生态性、亲水性, 易与各类空间相结合, 宜在有亲水活动的空间段落采用, 活动类型以戏水为主。

(4) 自然驳岸:以生态维护为主, 该类护坡的固定方式可采用植物, 亦可采用抛石或干砌块石与植物相结合的方式, 宜在形成较开阔和连续的景观展示面时使用, 活动类型以观水、戏水为主 (见图4) 。

规划形成连续步行道路连贯的8个功能区段:

(1) 院坝景观空间:结合风情老街, 以滨河步行道串联院坝空间组成, 运用垂直驳岸, 营造观水活动空间, 满足品茗、休憩、洗涤等活动 (见图5) 。

(2) 栈道平台空间:作为腹地公共服务设施等活动延展, 丰富曲折的滨河步行道连接多个不同尺度的亲水、观景栈道组成, 结合现状驳岸采取垂直处理, 打造不同观水活动空间, 满足观景、节庆活动、拽花灯舞等活动需求 (见图6) 。

(3) 滨河道路空间:规划滨河车行道, 扩宽沿河一侧人行道, 以垂直驳岸为主, 打造观水活动空间, 满足商业街人群散步、休憩的活动需求 (见图7) 。

(4) 观景平台空间:局部高差较大地段采用垂直驳岸, 结合滨河车行道扩宽沿河一侧的人行道, 联系不同尺度的观景休憩平台, 满足散步、休憩、观景远眺等活动需求 (见图8) 。

(5) 滩涂湿地空间:结合湿地景观, 运用步行栈道引导人流, 串联多个观水、戏水休憩空间, 打造自然生态的宜人游憩环境, 满足钓鱼、戏水、散步、观赏花木等活动, 同时注重生态维护 (见图9) 。

(6) 生活休闲空间:结合腹地居住区, 设置级配完善、密度适宜的游步道, 满足散步、康体健身、休憩的活动需求 (见图10) 。

(7) 生态景观空间:以生态维护为主, 结合自然驳岸, 打造生态游憩步道, 满足散步、观赏花木、舞蹈、集会等活动需求 (见图11) 。

(8) 亲水游憩空间:运用退台方式处理高差, 结合休憩平台形成层次丰富的亲水空间, 产生戏水、跳舞、观赏花木、休憩等活动 (见图12) 。

4 思考总结

在芦山县双石镇灾后重建建设规划之滨水研究专题中, 在对现状资源、用地情况、人群活动以及特色产业和文化资源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将整个滨水区打造为连续的步行环线, 同时提出了对现有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以提升景观品质, 完善场镇布局。

4.1 尊重生态性的自然格局

乡村滨水景观对乡村的生态平衡和水土涵养具有重要作用, 在空间布局上应有机融入乡村整体环境网络, 在整个乡村滨水设计中充分考虑森林、农田、滩涂等自然肌理和地域乡土树种, 形成因地制宜的景观。建设模式应该区别于城市景观, “以保护梳理为主、生态建设为辅”, 强调自然、生态、人文的保护,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建设, 注重建立乡村内部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系统, 减少污染与垃圾排放, 注重乡村与自然环境的共处。

4.2 展示地域性的乡土风貌

乡村景观的地方特色是乡村建设的灵魂, 应注意本土设计元素的提取, 挖掘地方传统特色, 尊重村民信仰, 努力展示乡土风貌。依据乡村所特有的文化资源, 结合不同人群活动的需求, 营造可识别性强、特色鲜明的滨水活动场所, 满足村民节庆活动、日常休闲的需求。同时, 结合当地文化、乡土情结有序地对特色小品、艺术雕塑进行设计, 实现乡土文化的再生。

4.3 考虑观赏性的视觉要求

乡村景观并不像城市景观以便捷、直接的参观形式为主, 而是较慢节奏的观赏过程、感受乡村气息, 因此在乡村滨水景观设计中, 视觉形象方面应充分挖掘乡村特有的文化语汇和农家特色, 在景观用材中考虑当地材料和植物的运用 (如利用景观功能实现农作物生产性与美学的统一) , 切忌盲目以现代主义的手法塑造审美夸张的景观形象, 应重在营造尺度适宜、形象亲和、乡味浓郁的景观。

4.4 复合多样性的功能布局

乡村本身的复合度、整体度高于城市, 由于不像城市景观中有专门的城市公园、城市广场, 乡村景观中场地的复合使用较城市更加突出, 其空间和场所应当能够提供多样的活动:如举行节庆活动的广场可以与农作物晾晒、村民聚会、日常交流、孩童游玩等功能结合起来考量。在乡村滨水景观的营造中, 景观功能的复合性和公共空间的活力应当受到重视, 这是乡村景观为身处其中的使用者服务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刘滨谊, 陈威.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 2000 (6) .

[2]倪静雪.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D].上海交通大学, 2007.

[3]王文丽, 王先鹏.基于价值挖掘的旅游乡村滨水景观设计策略——以滕头村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19) .

[4]陆霞.传统小城镇滨水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

谈滨水景观城市设计 篇9

关键词:滨水景观,关系,生态,文化,选址,设计

1 对本工程的理解

1.1 工程区位理解

1) 本次项目位于南通市中心老城区东部约4 km处, 西南距新城区2 km, 距通州区14 km, 北侧距离南通火车站7 km, 距离南通兴东机场8 km。

2) 设计范围为海港引河两岸, 北起通吕运河口, 南至南川河立交, 东接园林路, 两岸绿廊宽度50 m~285 m不等, 建设面积约125 hm2。

1.2 工程优劣势理解

1) 优势:交通便利, 紧邻南通市新老城区;紧紧联系通吕运河, 生态景观资源丰富。

2) 机遇:两河两岸景观是南通市滨水整改的重点区域;周边大量居住用地和市政建设, 为海港引河带来成熟的开发条件。

3) 劣势:高压线的穿越对土地的使用具有一定影响;上游的工业基地对水质有一定的破坏。

4) 挑战:基地内的少量已建建筑阻隔了基地的视线通廊;分割的七个地块如何有特色又整体性的设计。

1.3 工程目标理解

1) 创造新都市生态走廊, 体验新型生活方式;

2) 塑造城市艺术生活水岸, 发挥滨水空间的独特魅力;

3) 联系城市活力纽带, 加强人与空间的互动;

4) 成为城市发展驱动载体, 带动周边地块发展。

2 技术难点的处理方法

2.1 水位岸线处理

海港引河水位常水位2.479 m, 洪水位2.879 m, 百年一遇洪水位3.9 m, 结合竖向地形, 打造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复合空间, 形成海港迎河特有的坡、堤、路的景观关系。我们设计了连贯的2.9 m常规防汛墙, 建筑室内一层标高均为3.9 m以上 (见图1) 。

2.2 视线廊道处理

现状视线单一, 并且与城市空间隔离, 严重阻碍了人流的聚集观赏, 具有严重的视线局限性, 基地内的住宅并有一定的阻碍性。设计中我们加强渗透与视觉吸引景观布局, 在城市道路丁字路口设置广场, 并在广场及跨河大桥附近设置标志物, 将城市视线引入基地内, 加强城市与河道的空间关系;同时充分使用借景与对景, 加强景区内部的联系。一系列视线走廊将各开放空间以及周边开发联系在一起, 同时设置亲水平台和栈桥, 为人们提供开敞的观赏、瞭望空间。

2.3 与周边地块的关系处理

1) 差异化分析基地周边住宅生活区、商业休闲区、教育艺术区、工业保留区的景观特点和游览需求, 打开绿地边界, 增强绿地内外联系与渗透。

2) 联系两岸交通、合理布置视觉焦点和景观元素, 一体化两岸景观。

2.4 空间与人的关系处理

1) 赋予绿地新的定义, 提供更多的参与空间, 让人们真正的享受绿地, 对话艺术, 享受生活。

2) 研究人的公园行为习惯, 提供相应的承载空间:根据研究人在公园不同区域的活动行为, 以及发生的时间段, 设计多样化的功能活动空间和场所以满足各年龄层的使用者一天内各个时间段的需求, 打造12 h活力绿廊。

3) 营造丰富的活动场地和创意空间, 进行全岸线的活动策划, 打造“4+24”全年全天候的活动体验, 将滨水空间与市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达到多业态复合、全年度延续、高人气聚集的目标, 激发城市活力 (见图2) 。

2.5 生态与文化的关系处理

1) 完美的系统, 文明的传承, 真正为城市提供清新生活的方式, 唤起人们对城市与历史的记忆, 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2) 在保护现存植物的基础上, 实现低碳环保的构想, 形成新的群落生境, 营造最具生态底蕴的岸线。利用开敞的草坪, 草坡和草甸与遮阴的树林形成对比, 创造自然生态区的多样性, 丰富游人的体验, 同时改善基地的小气候。

3) 南通是一个依河而立的城市, 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有着独具特色的风华底蕴, 通过对南通文化的追忆和传承, 重塑一个充满艺术文化气息的滨水文化廊道, 激活南通的独特滨水魅力 (见图3) 。

3 对本工程的选址范围、设计要点等各方面合理化建议

3.1 对本工程的选址范围合理化建议

1) 选址的上位规划分析。基地位于老城区与观音山片区交界, 横跨四大控规单元。控规规划本基地北侧周边地块功能主要以工业仓储为主, 南侧以居住用地为主 (引自南通市崇川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设计应注意差异化分析基地周边住宅生活区、商业休闲区、教育艺术区、工业保留区的景观特点和游览需求。

2) 选址的全市现状公园缺失性分析。结合国家公园绿地分类标准以及国内外建设经验来看, 南通市关于文化与艺术主题的公园较少, 这对此次规划设计提出了要求并指明了方向, 本案以“艺术、生活”为中心, 因此建议设计雕塑公园、儿童公园、探险公园、读书公园、湿地公园、商业街区公园等富有文化韵味和生活趣味的开放型空间, 充分挖掘南通城市历史以及运河文化底蕴, 突出主题。

3) 选址的上位规划“两河两岸概念景观规划”。“两河两岸”设计原则:生态之河———生态公共绿地;活力之河———激活地块;文化之河———遗址、名胜;体验之河———水岸变化;公众之河———可达性。本次设计范围是南通“两河两岸”概念性规划中的“艺术、生活”主题区。

4) 选址的区域旅游分析。目前南通的游览线路主要以一日游为主, 南通一日游线路:狼山风景区旅游圈→啬园→南通博物苑→濠河风景名胜区, 旅游圈现有的一日游线路主要以历史文化型为主, 几乎不包括生态及娱乐型的景点。另外一日游游览景点的时间较为紧迫, 因而对发展二日游线路构成了一定的需求。项目位于狼山风景区与濠河风景名胜区之间的第二生态圈内, 其开发将对发展南通的生态型、娱乐型和宗教型线路具有重要影响, 进而推进南通的二日游游览线路的形成。

5) 选址的城市文化分析。南通人杰地灵, 历史悠久;南通人文荟萃, 名贤辈出;南通江风海韵, 风光绮丽。这些底蕴为海港引河绿廊工程项目的设计提供了设计的源泉。

6) 选址的产业研究分析。南通发展艺术产业的优势:长三角地区集聚了丰富的高素质、创造力强的人才, 随着城市辐射力的增强, 将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此创业, 为创意产业提供了优秀的人力资源;南通作为长三角地区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 为发展艺术创意产业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基础;强大的前沿消费文化和消费力为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消费基础, 南通在休闲产品的消费为消费性的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南通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也是发展文化艺术产业的一个重要条件;南通尤为发达的水系, 为发展具有江南特色的艺术创意奠定优良的环境。

3.2 设计要点建议

1) 设计理念。以悦动的飘带将生态、生活、艺术融合成一条“七彩艺术绿廊”。

2) 景观绿化设计。绿廊从南往北分为四带七主题:a.沿引河布置水生植物, 结合湿生植物形成水岸景观;b.沿园林路一侧及东西向穿越绿地市政道路的两侧, 设置特色绿化林带, 同时兼顾隔离防护功能;c.中部结合各绿地不同的功能设置七彩森林、林荫走廊、活力森林、乡情园、百花园、百果园和水森林等七个特色植物主题园;d.慢行系统结合各地块不同主题, 打造春景秋色、七彩缤纷的特色绿化景观。

3) 交通组织。规范合理组织交通体系。

滨水走廊———水边散步道。

动感走廊———具有现代感的活跃空间, 它连接公园周边的主要开发地块, 沿途景色宜人。

静谧走廊———宁静的走廊, 它沿地形起伏, 串接公园中的各个空间并联系公园外的主要景观节点, 沿途景色秀丽。

4) 岸线体系。在满足防洪要求前提下, 丰富驳岸类型:硬质驳岸、观自然式驳岸、观湿地式驳岸、观草坡式驳岸。

5) 配套服务建筑及园林小品设计。河口文化馆、南通院子、南通新天地、灯塔、闸门、服务中心等游客服务建筑及园林小品, 风格现代简洁, 体现运河文化。

6) 景观硬地铺装及给排水系统设计。硬地铺装呼应空间主题, 保持空间的统一性及可识别性。采用全方位的LID雨洪管理技术, 通过浅草沟、透水地面、屋顶花园等生态措施, 自然净化吸收雨水, 汇聚雨水作为绿地浇灌、清洗等日常用水。

7) 景观亮化及功能照明设计。引入一系列现代灯光元素, 沿河、沿路, 结合建筑、广场、桥等标志性景观节点布置, 满足照明要求的同时, 体现艺术、文化、富有感染力的夜景效果。

浅析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篇10

1 滨水景观设计的意义

1.1 水景的概念及分类

水景是指以水体形式为景观载体体现出来的环境自然、文化以及视觉特征。它从场地关系和景观应用方式上分为两类:人工水景和滨水景观。两者虽有很大差异, 但本质一致, 即将有限的水资源与无限的文化财富相结合, 以创造出一个平衡安全的生态环境以及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

1.2 滨水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江河湖海, 作为自然的要素, 在为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变化的因素, 它们轻则破坏环境的美观, 重则造成人身及财产的严重损失。因此, 研究和把握这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规律并找到合理有效的应对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而在此过程的基础上, 加入对视觉与美学的考虑, 便成了我们所讨论的滨水景观设计。由此可见, 滨水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景观环境, 它还具有维持良好生态关系, 加强环境安全性的重要功能, 是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1.3 现代社会状况及发展趋势的要求

在现代社会, 人们虽认识到了滨水区域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建设或管理中做的却并不好, 或是对自然生态的考虑欠佳, 造成生态系统严重失衡;或是盲目、掠夺性的开发, 改变水系原有结构;或是开发方式单调, 浪费宝贵的资源, 总之, 大多数滨水区域整体环境较差。另外, 随着时代的变化, 丰富用地功能、强调可持续发展、加强景观与旅游功能、增强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及注重对城市形象的塑造等等, 成为了滨水区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 无论从现存的问题还是发展的要求来看, 重新审视城市滨水区开发的目标和方法, 都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

2 滨水景观设计的内涵及其特点概述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指以水为主题, 对环境的物理功能、生态意义和精神价值进行的营建性活动。它是在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采用适宜的手法, 对各种物象进行符合生态规律和视觉规律的处理, 以达到一个满足生态安全、体现人文意义、拥有良好观赏价值、符合人们多种行为需求的效果, 并进一步丰富场地环境的视觉形式和功能, 提高水资源的多重利用价值, 启发无限的想象, 创造丰富的意味, 提升城市的形象和人们的居住生活品质。鉴于滨水区在城市中的特殊性, 滨水景观设计也有区别于其他景观设计的独特性。首先, 它具有自然生态性, 是城市中最自然, 生态系统保持最独立和完善的地段。同时, 作为水陆不同生态系统的交汇地以及城市居民的主要活动空间, 它也具有对于生态和城市生活的敏感性。另一方面, 它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 还应体现出足够的公共开放性、文化性、历史性、多样性以及识别性, 合理叠合城市, 建筑及景观, 构建具有多重功能与价值的流域景观系统, 提供蕴含文脉意义的外部空间, 满足功能和精神上的需求, 使人与环境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

3 滨水景观设计重点考虑因素

1) 生态因素。生态因素是滨水景观设计需考虑的最基础因素。滨水景观依托自然环境而形成, 必须承担起重要的生态功能, 保证各系统拥有自动的平衡能力, 相互作用的活力, 动息稳定的规律, 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在具体设计中, 对生态因素的考虑应融入思考和实践的各个环节。设计前充分了解区域环境的各组成条件以及自然运作的规律和法则, 在维持生态系统多样化的前提下思考建设项目的定位。设计时注重改善生态系统的缺陷, 建立良好的区域景观格局, 充分利用水的各种形式, 在呈现不同视觉景观的同时对环境生态产生积极作用, 保证环境中多种生命体健康稳定的存在和生长。

2) 安全因素。安全因素是滨水景观发挥各项功能的前提。滨水景观的自然性和景观功能性强, 人类的活动密切, 行为方式复杂, 因此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对人的正常行为活动造成伤害。在设计时, 要注重分析环境特征及人的行为习惯, 在交通方式, 游玩方式及观赏方式等诸多方面, 结合自然形成的水流、河道、滩涂、岸线以及气候、生态等特定因素, 因地制宜的设置各种活动条件和限制条件, 通过对器材和尺度的选择和处理, 引导人们进行安全的活动。

3) 景观因素。景观因素是滨水景观设计中最具特色也最易被感知的因素, 是认识和评价滨水空间的关键性因素, 也是滨水景观与城市风貌特征的结合点。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要顺应场地自然规律, 尊重环境特征, 并以此调整人工景观元素, 注重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 建立起符合视觉审美要求的景观形态和尺度, 体现风景的价值。具体而言, 首先从对环境条件的了解入手, 根据环境现状和人对景观可望、可居、可游、可玩等需求, 判断景观的优劣势。接着按照适当的尺度, 协调水与周边景观,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把握远望与近观的主客体关系, 注重在不同视距与视觉状态下的比例关系, 合理设置游览路线、建筑小品及观景平台等, 使场地环境呈现出良好的观景效果。

4 滨水景观设计具体方法探究

4.1 水域和水际线的设计

1) 水体:城市滨水景观中的水体主要是自然的江、河、湖、海, 但也可兼顾人工的水景。水体主要有三种存在状态:流动的水、静止的水和受外力作用的水, 它们体现在景观上就呈现出江河、湖泊、涟漪等。在对水体进行设计时, 应注意维持水体的自然性和原始性, 用人工景观去补充自然的不足, 而不是取代自然;结合实际需求, 选取不同状态的水景, 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感受;在规律中求变化, 在变化中找规律, 达到各方面和谐的状态。

2) 护岸:护岸是水域与陆域的交界线, 也是人与水接触的地方。在设计时, 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a.治水功能, 满足防洪防涝要求, 并尽可能设置一些蓄水湖池和滩地, 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b.生态性, 积极保护和借鉴河流自然形成的各种地貌结构, 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 配合植物种植, 为滨水动物提供生存空间, 维护护岸的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c.亲水性, 强调水体的渗透作用, 将水景引入城市内部, 并保证人们能轻松地到达水边, 自由方便的观水玩水, 但需注意对安全性的考虑。

4.2 滨水区绿化设计

滨水区绿化能给城市环境带来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的延伸。在生态层面, 它能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和改善小气候、制造氧气、吸附烟尘、阻挡噪声。在景观层面, 它能造就光影变幻, 调整和优化环境构图, 围合和区分各类用地, 带来色彩的变化。在进行滨水区绿化设计时, 应注意根据水域环境的原生态景观特征、气候水土条件, 结合各类植物自身的特点合理的进行选配和布置, 并考虑其与水景尺度、场地空间大小、水域面积、水体动静状态的配合关系, 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特点, 烘托出好的景观, 留出并强调视线通廊, 阻挡不好的景观, 创建更优良的环境。

4.3 滨水硬质景观设计

滨水硬质景观包括土壤及岩石层、建筑界面与天际线、滨水广场、滨水游步道、建筑小品等众多要素, 它们构成了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设计时应首先注重它们各自功能的发挥, 如滨水广场, 它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 常常起到节点的作用, 在设计时要重点把握其形式及通达性, 还有与入口和水岸的关系。又如滨水游步道, 它是供人们行走的运动空间, 设计时便要考虑怎样使人们行走方便, 铺地如何选取以及怎样联系各处景观等等。其次在视觉上既要体现自己的个性, 又要与大环境协调统一, 它们与绿化及水体结合起来共同创造优美舒适的城市滨水区景观。

5 结语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对于城市的生态、安全及视觉景观效果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设计时应全面考虑这三方面要求, 注重环境生态, 视觉感受以及公共开放性, 结合场地现实状况和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 创造一个对自然友好又满足人的需求, 功能复合又使用方便, 独具特色又融于城市和自然环境之中的水与陆、软与硬的过渡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2]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3]潘召南.生态水景观设计[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应用技术下一篇:本科专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