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研究论文

2024-05-09

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研究论文(精选9篇)

篇1: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研究论文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发展方向

一、几个基本概念

1、园林:没有对应的西文,应是英文中花园(Garden)和林园(Park)的统称。

2、风景(Landscape):原指文艺复兴时期由北欧艺术家创作的、表现的自然或田园场景的绘画形式。17世纪起词义扩大为可以一眼望尽的疆域。现也用来表明具有共同视觉特征而未必一眼望尽的区域。

3、风景式园林(Landscape Garden/Park):特指欧洲18世纪由英国人首创的以自然风光和风景画为蓝本所设计的园林形式。现泛指各种以自然风景为主题的园林形式,包括中国的传统园林。

4、风景园林(Landscape Achitecture):从事风景、园林设计的行业名称,从业人员称为风景园林师。

5、景观设计(Landscape Achitecture):风景与观察方式的统称,应包含风景类型的综合整治和对各种风景的认知方式两方面。

二、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存在症结

在巨大的市场面前,中国设计师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东西方传统或现代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只停留在为我所用、简单照抄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并以各种空洞的设计口号加以掩饰,造成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匮缺,设计市场浮夸之风泛滥的现象。概括起来,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存在下面几个主要症结:

1、借生态之名,行反生态之实

“生态”一词大量出现在中国设计师的言谈话语和设计说明之中,然而人们对生态理念的认识却十分模糊和极其肤浅,将生态等同于园林绿化或营造湿地等等。风景园林设计体现生态原则的作品甚少,而违背生态原则的反生态设计案例却俯拾皆是。

2、借自然之名,行反自然之实

“自然”一词也同样频繁地出现在中国设计师的言论之中,然而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同样模糊和肤浅。自然景观类型和自然文化特征在中国设计师的心目中的地位甚低,仅仅是大量的绿化和弯曲的线型而已,而强加于自然之上的反自然规律的设计案例却大行其道。

3、借景观之名,人工景观堆砌

“景观”一词被大量炒作,被看作是高于风景园林的设计范畴。然而大多数设计师却荒谬地认为景观是园林绿化 + 硬质景观,从而造成设计作品中人工景物大量堆砌、造价昂贵华而不实的奇怪现象,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甚至宝贵的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

4、借以人为本,人工匠气十足

由于中国设计师对“以人为本”思想的错误认识,以为“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设计的人工性,因此将设计重点放在园林设计的人性化方面,而不是强调自然景观对人的价值体现。加上对人性的研究和认识不足,造成匠气十足、奇形怪状、过分张扬、豪华奢侈的设计风格成为时尚。

5、借文化之名,符号图解泛滥

文化是风景园林设计要表现的核心之一,而如何体现当代的自然文化成为各国风景园林师研究的方向。然而中国设计师对文化的理解却十分肤浅,热衷于以符号和图解的方式来反映各种文化的表象,而缺乏对自然和风景园林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与恰当表现,造成俗文化和没文化的设计作品大量涌现。

6、借构成之名,形式主义盛行

中国设计师非常热衷于谈论构图和构成,对西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作品的研究解析也大多从构成的角度出发,而对其来龙去脉却知之甚少。表现为将风景园林设计理解为平面构成,追求构图的美感和装饰效果,却忽视了空间塑造和视觉效果的研究,造成形式主义的设计风气盛行。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师在努力地追随西方人的脚步亦步亦趋,但是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上又与西方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缺乏成功的理论与实践可以直接传承,另一方面又对国际设计理念和发展趋势缺乏深刻认识,使景观设计流于形式。

多快好省的建设要求、相对匮乏的设计人员、急功近利的商业行为和不合时宜的宣传炒作,造成浮夸做作的设计风气。其结果是中国风景园林师或以繁琐的构图、杂乱的材质、艳丽的色彩和堆砌的小品等拼凑手法取悦人;或以空泛的概念、肤浅的主题、拙劣的模仿和机械的构成等形式主义吓唬人,使景观设计流于装扮。

随着风景园林涉及领域的扩大,以及设计师的片面认识,中国风景设计实际已成为一种破坏性建设行为,大量的人工景观造成自然景观的严重破坏和建设管理的高昂费用。中国设计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自然景观本身是在不断演变的,风景园林设计必须融入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之中。风景园林设计的实质就是改变自然景观的演变进程。

因此,就风景园林设计而言,实际上存在着彼此对立的两种态度:或者终止原有的景观演变进程,代之以新的演变方式;或者融入原有的景观演变进程,设计方案包容景观演变的原动力。中国景观设计师普遍采用前一种态度,或者自然景观的演变进程之前已遭到严重破坏。在这一情况下,风景园林师的首要任务是重建自然景观的演变方式,而不是进一步终止它。

在风景园林设计就是用理想的景观模式去改造现有的场地景观的思想指导下,设计师通常将场地仅仅看作是一种中性的界面或载体,在场地上随意布置主观性的或个性化的景物,将个人主观意愿强加在场地之上。场地因而处于被动的地位,仅仅适合于承载人们的某种意图或固有的思想体系。尽管这样的设计方法也能产生奇特的景观,却总与地域景观格格不入,成为孤立的景观实体。

这一类风景园林设计思想就自然景观已经缺失或自然生态已不太敏感的地段而言,造成的危害还不甚严重,无非是原有自然景观类型的消失和高昂的建设管理费用而已;但运用于自然生态相对敏感的地区,这一设计手法就十分危险了,它不仅破坏了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景观类型,并且新的设计因难以抵抗自然的力量而造成维护管理上的极大困难。

三、国际现代风景园林发展趋势

风景园林设计的实质就是要使各种景物协调共存,而最重要的设计原则就是因地制宜。在这里,“地”的感念不应狭隘地理解为地理学、地形学或生态学的场地,也不应缩减为人们可以看到或感觉到的场所,而应该包含整个世界物质与形态的方方面面。

正如笔者的导师,法国风景园林设计大师高哈儒所强调的:“景观设计要遵循三个原则:即场地、场地、还是场地”。场地及其周围存在着大量显性或隐性的景观资源,通常需要重新利用或调整方向,才能使各景物之间协调一致。最理想、最动人的设计就是使整个地域的景观和谐共存。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与传统园林设计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以场地和区域的景观资源和空间运动为特征进行的整治行为。而现代风景园林与传统园林设计的差别在于人们对自然的认知范围在不断扩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断变化,以及对景观、空间、尺度、运动等概念的理解与认识在不断深入。

国际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自然为主体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所追求的是减少、甚至是没有人类参与而由自然形成的真正的自然场所,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随着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西方社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人类从过去作为自然界的主宰转变为现在成为自然界的一员。与此相适应的是,风景园林师过去将自然看作是原材料,现在则倾向于将自然作为设计的主体。传统园林被看作是人类对征服自然的炫耀,是人与自然的作用在相互竞争,而城市中出现的荒地则被看作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衰退。当人们认识到,植物同人类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迁徙,自然会运用各种方式将荒地变成各种迁徙植物的竞争地之后,荒地就成为风景园林展示的热点景观类型之一。

2、以生态为核心

生态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将各种生物联系起来的各种依存方式的重要性。

就风景园林设计而言,所有的景观元素也都是相互关联的。设计就如同植物嫁接一样,如果砧木、接穗和嫁接方法等选择不当,嫁接就很难成功。同样,如果风景园林师在设计中随意去掉一些景观元素,或破坏了各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极有可能在许多层面上影响到原先错综复杂、彼此链接的景观格局。如前所述,这类设计手法对于非自然环境而言,造成的后果还不是很严重,只不过是原有景观类型的消失而已。然而,对于那些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环境来说,这样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案就会造成破坏自然的恶果,而且设计本身也难以获得成功,强行实施后或者遭到原有景物的排斥,或者代价昂贵。

3、以地域为特征

地域性景观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构成的自然景观资源条件以及人类作用于自然所形成的人文景观遗产等。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旨就是要再现本地区的地域景观特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在某个地区中,各个景观元素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与周围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相结合,构成人们所观察到的景观类型。景观设计应从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类型和特征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工景观元素,营造出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景观类型,以及适应当地生活习俗的观察和利用景观的方式。风景园林师应是坚定的“完美主义者”和“扩张主义者”,不应满足于场地本身的景观塑造,而应追求本地区地域景观的完整性。

4、以场地为基础

任何场地都具有大量显性或隐性的景观资源。作为风景园林师不仅要具备各种相关的专业知识,尤其还要具备对景观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对景观变化机理的洞察能力。风景园林师首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并理解场地,努力把场地含有的各种信息都收集、归纳并联系起来,将场所的重要特征加以提炼并运用于设计之中。同时,他应该能够预见场地整治的变化方向,始终明确场地的改变过程。实际上,与发现一样,风景园林师的眼光本身就是设计过程。

此外,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人们起初认为有问题需要整治的地方,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而问题很可能出在别处。两块场地之间的转换之处,通常是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因此,优秀的风景园林师往往从场地的周边环境整治着手,而不是马上进入场地本身的整治。遗憾的是,中国风景园林师已习惯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处理方式,总是从场地本身的整治出发,在场地中心布置大量的景物,而将各种低劣的景物放在场地外围。

5、以空间为骨架

景观是由实体和空间两部分组成的,空间是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所有景物都属于某个彼此紧密相连的空间体系,并以此把景观空间与实体区分开来。空间的特性来自该空间与其他空间的相互关系。在一个空间内部,继续以该空间的边界为参照的话,还存在着一些亚空间,又与其亚边界相联系。因此,风景园林设计不能轻易地破坏各种景观边界在空间中存在的形态。

景观空间具有一定的扩展能力,它们以某种方式与邻里空间共同存在、同被欣赏,形成某种空间联合体。地平线是景观空间的边界,随着观察者的运动,它也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因此,风景园林设计不仅要关注空间本身,更要关注该空间与周边空间之间的联系方式,即一个空间以何种方式转换到邻里空间?然后再以何种方式转换到下一个邻里空间?如此由近至远,逐渐抵达遥远的地平线,从而形成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整体性景观。

6、以简约为手法

简约的设计手法就是要求用简要概括的手法,突出风景园林设计的本质特征,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和拖泥带水的表达方式。简约应该是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简约手法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方法的简约,要求对场地的认真研究,以最小的改变取得最大的成效;二是表现手法的简约,要求简明和概括,以最少的景物表现最主要的景观特征;三是设计目标的简约,要求充分了解并顺应场地的文脉、肌理、特性,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所谓最优秀的设计作品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

国际风景园林设计师们越来越倾向于用简约的方法去整治空间,正如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实际上并没有一无是处的空间,它同样在演变,同样拥有某种吸引力。最低劣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具有一些积极的方面。中国风景园林师更应注重简约的设计风格,不要轻易地去改变空间,而应充分认识并展示空间的个性特征。

四、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方向

虽然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还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成功的经验可以照搬,但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既不能依赖于抄袭国际风景园林大师的作品,也不能生搬硬套中国传统的园林形式,;应深入研究西方风景园林和中国传统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本质特征。可以说,设计观念的国际一体化和设计手法的中国本土化,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方向和捷径。

中国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卓越的园林文化遗产是现代风景园林师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的自然文化理念和再现地域景观的手法,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并融汇贯通于实践之中。实际上,现代国际风景园林设计大师无不从前人的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的设计理念与灵感。就中国传统园林而言,有许多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值得现代风景园林师去继承和发扬。

1、天人合一的自然文化

自然是风景园林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国传统园林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于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自然文化是中国园林的核心与精华所在。所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就是强调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来造园,要以自然景物为主体,更要强调人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和艺术再现。这与国际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十分接近,表现出人类认知方式国际一体化的倾向。

2、因地制宜的景观特色

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旨之一在于充分利用地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再现地域的自然景观类型和地域文化特色。与西方传统园林一样,中国传统园林也是再现本土自然景观典型特征的范例。对地域性景观的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地营造适宜大环境的景观类型,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前提,也是体现其景观特色的所在。但关键在于继承因地制宜的思想,而不是山水园林的形式本身。

3、巧于因借的园林整体

中国传统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依托,通过借景、隐喻等手法将园林景物与周边景观相联系,起到扩大空间效果的作用,并使各个空间之间相互渗透、彼此呼应,形成整体。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也要求将场地的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把地平线作为空间的参照,强调风景园林设计与地域性景观的融合,这与传统园林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整体不谋而合。

4、小中见大的视觉效果

中国传统园林在相对局促的空间中,借助对比、突出三维空间、加强空间的深远效果、采用环形游线形成散点视点视线、避免一览无余的逼迫式景点布置,以及借助山体和屋顶起翘将人的视线引向天空等手法,达到扩大空间感的目的,获得震撼人心的效果。这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寻求的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广袤的地域性景观特征的手法不无启示。

5、舒适宜人的环境塑造

园林是人类追求最理想的人居环境的产物,创造更加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是享受园林生活乐趣的前提。园林的叠山理水、植物配置、亭廊构建,乃至城市布局,都在很大程度上考虑到如何利用自然气候条件,在园林中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光影、气流、温度、湿度等影响人体舒适度的气候因子,也是十分重要的设计依据。

6、循序渐进的空间格局

在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营造过渡空间,是中西方园林的通用手法。中国传统园林多建造在人工性的城市环境之中,需要在人工与“自然”之间营造出一系列过渡性空间,并以庭园或园中园的方式来起到联系和过渡作用。园林空间因此而划分成一系列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序列主题的庭园空间,但彼此之间又密切联系。

综上所述,深入了解国际一体化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借鉴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手法,营造具有深刻内涵和本土特色的风景园林作品,才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正确的发展方向。

篇2: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研究论文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风景园林规划、区域规划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等基本训练,掌握风景园林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和风景园林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

授予学位:工学或艺术学学士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名胜区和各类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高的图面表现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2、掌握观赏植物学、园林树木、花卉方面的知识,熟练运用园林植物进行植物造景;

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4、熟悉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环境保护、城市绿化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6、具有较宽广的相关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能力;

8、掌握一门外语,并能熟练运用,具有读、听、写能力,能够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

开设课程

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学、建筑工程、中国园林史、园林园艺、设计思维学、外国园林史、地质地貌学、资源与环境、艺术与传媒、园林树木栽植养护、风景区规划、插花艺术、专业英语、旅游学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测量学实习、北方园林综合实习、园林美术实习、园林植物实习、南方园林综合实习、毕业论文。

就业方向

篇3: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研究论文

1 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研究,提出现阶段风景园林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浙江农林大学教育情况,提出相应的尝试和解决方案。

1.1 学生对学科专业的认知和定位不明确,缺乏相关专业观念引导

学生一直以来对专业的认知和定位滞后,大一新生对专业的想当然和意想天开;之后经过上课、作业、考试、实习等学习和实践,高年级的学生便开始偏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很少回过头思考背后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专业设计的目的以及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的联系。学生没有有意识培养自己学科专业的思想价值观,建立自己系统性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包括观念意识、专业历史、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

学校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专业价值观的建立,导致毕业之后从事相关规划设计的学生,大部分是完全服从甲方、领导的意见,不能引导他们,而是被引导。大部分甲方有些并不是相关专业人员,有些只是在借规划设计去寻求创造商机,忽视设计的科学性、严肃性,盲目追求规模、美观,甚至宁可破坏生态环境,违反规定。在当下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要求下,如何培养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价值观,培养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价值观,即为人类创造健康优美的生活空间,作为推动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支动力发挥其应有的一份社会责任,已是刻不容缓。

1.2 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交流方式单一,缺乏相关适合的交流平台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仍是满堂灌的方式,交流的机会和时间本质上并不多,通常也是作为课后的作业,比如PPT汇报,课程论文写作等,但以这种作业形式的交流,通常对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压力,想把作业完成,想获得老师的好评,想使期末课程分更高些等等。加上现在为了增加所谓的交流机会,大部分课程老师都采用作业形式的交流方式,每门课似乎都有这样的交流作业,使学生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某一两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来作交流,大部分止于“汇报得体,作业完成”的程度。

1.3 学生没有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专业特长,缺少相关环节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题

现阶段的风景园林学科已经逐步涉及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如景观规划、旅游规划、生态规划、环境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城市设计、高尔夫球场、运动场地、休闲场地等规划设计,必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深入研究所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涉及领域太多而无所适从,像全面撒网学习,但最终每一个面都只学到了皮毛,甚至连知识结构都没有建立。如何施展教育,帮助学生在打下坚实专业基础的同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些方面,并能深入研究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良性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解决社会某一类问题,不仅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很重要,而且可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达到学生就业和单位用人双赢的局面,推动社会进步,也推动学科的发展。

2 部分方案措施

我校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虽然已有一定历史,但一直在不断探索,并涉及面越来越广,尤其是我国对风景园林学科专业也是近年才渐渐认识到其重要性,在2011年才将该学科升为一级学科,认识到与城市规划、建筑学对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作用。因此真正意义上的风景园林学科,尤其是方法论和理论的发展并不是十分成熟,仍需各专业教育者,学者不断努力探寻形成学科价值观系统,完善学科专业体系结构,扩展和更新学科内容。我们应该正视现阶段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师生一起探寻解决之道。

2.1 风景园林专业价值观的培养

俗话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价值观培养无疑也应该从大一新生开始,并始终贯穿专业教育。观念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见影的,必须经过较长的时间,通过一个个学生老师的专业观念进步和一届届一批批专业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循序渐进不断演化而成的。当然不同的人在专业价值观上的细节也是不一样的,学校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我们学科专业的价值观体系结构和主轴方向。让我们风景园林学科和相关专业能正确地发挥其社会使命,从而使学科健康地发展和壮大。

2.2 与时俱进,尝试新的交流互动平台

专业学习过程中,与从事相关教育的专业教师、教授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浙江农林大学在这一方面已经开始探索实施。对于专业问题的相关交流,相关专业老师开通微博,建立与学生一组的QQ群,教师工作室等平台,以更轻松简单的方式,增加面对面交谈,网络交谈等机会。方便学生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能随时与师长们交流学习,提高积极性。

2.3 校地合作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

校地合作有助于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研究方向。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学校的学科定位方向较多较杂,不能突出一些优势的专业领域和发展方向,实践方面更偏重于绘图技能。针对这些现象,我校与一些企业、政府合作,形成“校地合作方案”。

增加了学生与企业、“甲方”、研究机构等实际社会工作和人员的沟通交流、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而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弥补专业薄弱之处,有助于学生在企业中的定向培养,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也有利于企业设计理念的提升,发挥专业学生的知识和创新优化设计方案,解决设计项目的问题,以及满足企业相适应的人才需求。

通过校地合作方式,可以使学校学科发展、学生就业发展、企业人才需求、政府政策实施达到一种互利共生、和谐共赢的良性循环。

3 结语

风景园林专业学科教育对以后该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教育工作者需时刻谨记肩上的责任和义务。通常研究风景园林教育的是相关的在校教师,或是一些资深的教授,难免会缺少其他更平常的视角,如毕业之初的工作者,而往往这些人员是从事风景园林行业的一大部分成员,这些人更能反映出当下风景园林教育与社会碰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真正的现状。采用质性分析方法,有利于更全面、直观的寻找到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分析深入研究打下切实有效的基础和素材。相信在所有风景园林学科教育工作者和相关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该学科会逐步完善,与其他学科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摘要:针对浙江农林大学园林、风景园林专业的本科教育,通过访问、调查、交流,并实际参与上课听课,分析了现阶段本校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从而促进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园林教育,本科教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文辉.校地合作型园林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园林,2011(sup):124-126.

[2]李雄.中国风景园林发展进入新时期[J].中国园林,2011(6):22.

[3]教职成[2011]12号.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

[4]于桉.高职园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2):130-131.

篇4: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林业;协调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号召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城市的建设,建设生态型的城市就要努力弄好城市的绿化,协调发展风景园林和城市林业。城市林业是以树木为主体的建设和经营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行业,它包括庭院圆木的建造,行道间树木的建造,都市范围内风景林的营造等。

1 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发展各自的特点

1.1 风景园林的特点

城市绿化下的风景园林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可塑性和服务性,它的构建面积比较大,通常是以亩来计算,以城市的覆盖率以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比例为准,从包括的类型主要有公共绿地建设、居民区绿化、风景林地等,主要是供居民观景、为居民提供休憩的良好环境、改善环境条件、促进城市生态文化的发展,它主张从城市的内部开始构造,逐渐延续到乡村,做到城乡一体化的园林建设。

1.2 城市林业发展的特点

城市林业具有区域性和很好的防护性,以森林的覆盖率为准则衡量,以“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为最终目标,组成成分主要有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沿海防护林等,属于生态环境构建的一部分,参与自然灾害防护的工作,同时还为城市提供了旅游的资源,为人们提供休闲的场景。此外,林业还可以为生产提供原材料,促进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2 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2.1 当前城市发展的状况

21世纪是个全新的时代,对城市的建设要求更高,然而现阶段的城市发展模式存在着些许问题。有的城市建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影染下一味地追求利益,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的出现;有的城市则热衷于做“面子工程”,往往是只追求表面的美观却忽略实际的情况,更有甚者以构建生态型城市为幌子向国家过度申请资金和设备,或是设计不合理的城市绿化规划,以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2.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号召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讲求以长远的目光、整体的利益来促进城市的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统一,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质量,对构建生态型的城市具有重大的意义。

2.3 风景园林和城市林业发展之间的共同点

风景园林的建设以及城市林业的发展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构建生态型城市,它们之间有着不少的共同点。首先,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建造都有共同的绿色空间。绿色空间,是城市发展的最高追求,它代表着自然和生命的延续,给城市带来舒适、优雅、清静的环境。其次,这两部分拥有互动的工作领域。最后,风景园林和城市林业建设的目的都相同。都是为了构建环境、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型城市。

3 促进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协调发展的措施

3.1 自始至终地坚守可持续发展战略

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的发展都是为了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促进生态型城市构建的步伐,可持续发展战略精神正好体现出其宗旨与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城市的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相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号召并自觉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来构建生态型的城市。

3.2 种植与管理两手抓

风景园林的建设以及城市林业的发展都需要各种植被,植被,不仅仅需要被种植,更需要好好地管理,最好是建立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在种植期间,要保持植被的多样性,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本地地区发展的植被。

3.3转变单方面发展的思想

很多城市发展要么是注重风景园林的构建要么是追求城市林业的发展,往往都是促成单方面的畸形发展,不利于城市的协调发展。要坚持全方位发展战略,风景园林与林业共同发展,促进两者间的和谐稳定的发展。

3.4 合理规划布局

风景园林是以构建公共绿地、居民区绿化以及风景林地等为主,是范围相对比较狭窄的一种建设,且风景园林建设主要是供居民进行赏析和休憩,改善居住环境,而城市林业发展则是以建设水土保持林、沿海防护林等为主的,构建工程要更大,所需要的土地面积以及各种设施装备的需求也就相应的更大,涉及到的范围就更广,不管从构造城市的深度还是广度来说,城市林业建设都要比风景园林建设所耗费的资金、人力都要多,任务更为艰巨。因此,在对城市的风景园林以及城市的林业发展的设计规划时一定要合理并讲求整体性的和谐。

4 结语

21世纪的理想城市必然是绿色城市。对绿色城市的追求必然就要以人和自然和谐为核心,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改善环境为目标,坚持城市间风景园林与林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以促成健康、文明、舒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王木林,城市林业的研究与发展,林业科学,2009,9(5)

篇5:风景园林的就业前景和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 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前景

在现代,由于高度工业化,现代化和人口迅猛增长,世界各国,都面临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城市爆炸,自然环境和自然与人工环境生态系统的破坏。为了全 人类的长远健康、幸福和欢乐,人类必须与他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谐相处,和明智地利用自然资源;人类社会的未来,由于人口迅猛增长和对自然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的 严重威胁,在此严峻局面下,仍然要保持生存环境不受破坏,自然资源不致浪费。那就需要有一种与自然系统,自然演变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特殊的新知 识,新技术和新经验,这正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城市环境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和园林艺术。因此,时至今日,风景园林依然是世界各国的热门专业。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化及生态环境成为新追求,不仅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竞相打起了“绿化牌”、“景观牌”、“生态环境牌”, 一些企事业单位也越来越注重环境景观设计,使之“既要与城市环境协调,又要让员工和客户舒畅”,那些既懂得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和花卉苗木养护,又懂得“绿色 经济”经营管理的人才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 当今世界城市化和花卉产业的兴起,更促进了园林事业的发展。风景园林专业也是培养适应未来城市环境美化要求及发展花卉产业所需人才的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 和人们对精神生活要求的提高,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社会急需大批优秀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

篇6: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研究论文

中国的风景园林事业随着生态环境被日益重视而加速发展,随之,其工作重心也由重建设向重管理转移。为了推动全国风景园林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风景园林行业自有的、针对性的优秀管理评选机制,以营建浓厚的风景园林行业争创先进、健康向上的氛围,特设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奖——优秀管理奖”。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奖——优秀管理奖”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范畴内,风景园林行业业内的单位奖项。奖项全称“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奖——优秀管理奖”。为了便于比选,具体评选时,奖项申报分类为:“综合管理类”、“建设管理类”、“养护管理类”。

第二条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奖——优秀管理奖”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设置,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负责评选、颁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授权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经济与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具体组织实施初审工作。

第三条 为了有效地组织好这项工作,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授权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经济与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专门的初审工作委员会,原则上由专业委员会的正副主任组成,专业委员会的秘书处负责评选实施的具体事宜。初审获奖名单提交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终审委员会作最终审定。

第四条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奖——优秀管理奖” 奖项的评选于2012年试行,2013年始正式推出,以后每两年组织评选一次。

第二章 评选范围

第五条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单位会员。

第六条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独立经济核算、从事风景园林行业 的单位。

第七条 建设管理类的申报者必须是从事风景园林及密切相关专业的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等专业单位,必须具有国家颁发的相关专业资格证书。

第三章 评选条件

第八条

基本条件

8.1 在单位文化建设方面有亮点,单位制度和技术创新方面有成果;

8.2 具备体现单位专业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引进、培训、定职定岗制度化,具备合理的人才梯队; 8.3 具备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具有既保障职工基本利益,又能体现行业特点的公平竞争的福利分配机制;

8.4 重视学术管理,积极参与风景园林学科建设,积极参与学会及相关单位组织的学术活动及课题研究,鼓励员工发表学术论文。

第九条 综合管理类条件

9.1 申报主体为各地(市、区二级)的风景园林主管部门; 9.2 在地方(全国)本行业的法规、标准、制度建设上有新的作为;

9.3 连续两年无重大未经审批而擅自侵占绿地进行开发的事项; 9.4近两年的城市风景园林建设有显著进步,出色完成绿化建设任务,并有绿地数量增长的实绩,城市风景园林面貌凸显;

9.5近两年在本辖区城市绿地管理上建立了新的有效的管理制度、组织网络健全,制度完善,有创新、有考核机制,并在规范、规定、标准建设上有突破;

9.6近两年组织的重大建设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养护上获得市级(含市)以上的奖项;

9.7 绿化宣传活动形式多样,发动面广,全民义务植树、市民爱绿护绿意识增强。

第十条 建设管理类条件

10.1 申报主体为规划设计、施工等单位,并应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具备严格的质量监管机制,强化工程建设的过程控制;

10.2 规划设计单位条件

10.2.1 连续两年无重大设计事故(自申报时间起前两年计,以下同);

10.2.2近两年获得过部、省级(含部、省级)以上的优秀设计奖或科技进步奖;

10.2.3近两年内曾获得部、省级各类优秀质量管理奖或相关奖项。10.3 施工建设单位条件

10.3.1 在施工过程中,有系统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合理配备管理人员,建立了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

10.3.2 施工项目内部资料齐全,并采用了信息管理手段;

10.3.3 建立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体系,采用投资、进度和质量综合控制技术;

10.3.4 连续两年无安全事故、实现零质量事故、工程合格率100%,进度和投资在合同履约范围内。施工的观感质量和使用功能达到合同和设计要求;

10.3.5 近两年获得过省、市(含省、市级)以上的施工质量优胜奖项。

第十一条 养护管理类条件

11.1 申报主体为公园(景区)单位;

11.1.1近两年获得所在省、市公园(景区)管理评比最高奖项; 11.1.2 管理成果经国际权威机构认定、获相关奖项者,管理质量贯标单位优先;

11.1.3近两年,公园(景区)管理上有理论的创新和突破,取得新的成果,并在相关的风景园林杂志、期刊上发表过相关论文,出版过专著。

11.2 申报主体为养护单位;

11.2.1 在本地区城市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处于领先地位;

11.2.2近两年在部、省级(含部、省级)以上的绿化养护管理方面的评比中名列前茅或曾获得部、省级各类优秀养护管理奖或相关奖项;

11.2.3近两年,养护管理上有理论的创新和突破,取得新的成果,并在相关的风景园林杂志、期刊上发表过相关论文,出版过专著。

第四章 申报及评选

第十二条 申报单位须经过自检后,向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奖——优秀管理奖”初审工作委员会提出申请,申请时应填写“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奖——优秀管理奖申报表”,并附相关的证明材料和实物图片。

第十三条 申报材料在正式提交前,须得到各省、市风景园林学会(协会)推荐,并签署意见、盖章。

第十四条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奖——优秀管理奖” 初审时,由初审专家库专家共同对申报单位进行现场和资料的考察和审查,写出初审报告;终审时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终审专家库相关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对初审报告共同进行评审,确定最终获奖名单。

第五章 复审

第十五条 已被评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奖——优秀管理奖”的单位,一次评审三年有效;第四年必须参加复审,符合条件者奖项延续。

第六章 奖励及其他

第十六条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负责对获奖单位授予奖牌。

第十七条 获奖单位可推选1名管理业绩突出的,作为本次优秀管理者,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授予证书;

第七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负责解释。

篇7: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研究论文

关键词:中国风景园林;园林设计;“借景”理法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之下,各种思想与文化的交融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尤其以建筑行业最为突出,城市建设中一味的采用所谓的“国际风格”,丧失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独特美感与文化内涵。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设计规划者对于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理念以及人文底蕴缺乏系统的理解,由此,本文以我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理法入手,对其传承与发扬的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能够为建设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与地方文化内涵的风景园林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的人文内涵

我国风景园林中所应用到的“借景”理法带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而园林的内容、构建形式与我国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充分的交融,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以及艺术形式的影响,由此“借景”理法可以说包含了我国千载文明的精粹。

1、天人合一的核心要义

天与人的关系是我国传统文化所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代表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繁衍与发展。而天人合一作为我国文化总纲有着其先进性与科学性,现今仍然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趋势。天人合一简言之也就是物我交融、相互渗透的境界,而我国风景园林在“借景”的过程中,也正由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将自然与人进行了有机结合,在充分借助建设点地理条件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进行设计“借景”,这正是我国风景园林“借景”理法的核心要义。

2、“借景”理法与传统文化的交融

以儒家文化来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风景园林中山与水的交融往往代表了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而园林景象也往往将生产方式与园林进行有机结合,以山水等景物来代指德行操守,正如“食可三餐无肉,居不可一日无竹”所述,园林中的竹、松、柏等植物往往代表了居住者对于德行的要求。而以道家文化来看,正所谓“道法自然”,我国园林设计中“借景”理法虽然需要进行改造,但是仍然需要因地制宜,并不会对自然造成过多的破坏,这是现今园林建设无法媲美的。而禅宗也以期唯心观点对“借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正是由此而得。

3、“借景”理法与传统绘画艺术的交融

我国传统山水化的创作往往以自然造物为参考点,按照内心需求来进行艺术创造,这与“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国传统绘画讲究神似而非形似,传统风景园林中的“以景写情”也就是“以形传神”的充分反映,正如醉酒半梦半醒之间,其乐无穷。另外,中国传统绘画往往寄托了个人的情感,其布局与构思极为巧妙。而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的“借景”往往也包含了创作者的情感。“弄假成真”既包含了对自然山水的无限向往,也融入了师法自然的绘画艺术观念,是人意向审美的高度体现。

二、“借景”理法的传承与发扬

1、传承“借景”理法,保持传统民族特色

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所应用的“借景”理法饱含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哲学特色,与我国国人意识形态上对于园林美感以意蕴的追求相一致,因此将其运用于现代化中国风景园林的建设中有着极高的现实价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由于西方文化冲击所导致的传统文化缺失。在对“借景”理法进行传承与发扬的过程中,必须要保持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独特风味。而作为园林的设计规划人员,必须要以动态与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以辩证的思维来处理“借景”理法与现代化原理的融合,以此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借景”理法。同时还需要对“借景”理法在历史沿革过程中的变化加以充分认知,对其或恢弘大气、或小家碧玉、或风景写意的特色加以充分认知,并且合理融入现代化特征,促进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有机结合。除此之外,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由于外来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必须要保持当地独有特色,融入区域传统文化,以实现对“借景”理法的传承与发扬。

2、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传承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借景”理法并不代表完全照搬,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风景园林的要求也越发提升,由此园林设计规划人员必须要充分结合当下园林受众人群的实际需求,在融入“借景”理法的基础之上进行有效创新,做到与时俱进。毕竟从本质上来看,风景园林的存在本就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满足其在精神上的审美需求,给人以心灵上的寄托,如果一味照搬传统的造景理念,那么很有可能造成其与当下人们需求的不符合。另外,风景园林设计在当下已经逐渐延伸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其中所涵盖的知识面较为广泛,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同时,也需要采用现代化的建设工艺与理念,以科学、先进的手段将“借景”理法融入现代风景园林的建设之中。

三、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风景园林设计者,必须要对我国传统园林中的“借景”理法加以充分认知,将其合理应用于当下的现代园林设计与建设之中,并且结合当下受众人群的实际需求进行园林造景设计,在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同时,实现对我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李玲,黄汉玲.现代建筑及城市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应用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6(33)

[2]朱文艳.画意诗情景无尽,春风秋月趣常园——浅析中国古典诗词与古典园林的相融相通[J].包装世界.2016(05)

[3]赵润东.现代园林中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5(02)

篇8: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研究论文

1. 研究对象的界定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遗产的价值内涵, 其中“价值内涵”是研究对象的本体,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遗产”是对研究对象的逐步聚焦和规定。其中有两项概念需要进一步探讨, 以便通过和相似或相关概念的辨析而对研究对象予以界定。

1.1 现代与近现代

目前学界对中国风景园林历史时期的划分方式通常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这两个大事件为界标, 将1840年以前的风景园林发展历程称为中国古代园林史, 1840年至1949年之间称为中国近代园林史, 1949年至今则为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史。这种历史分期方式来源于历史学专业对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模式, 而风景园林史作为一门特定领域的专业史, 是否应当照搬以政治、社会发展为主线的一般通史的分期方式是值得商榷的。虽然风景园林领域的发展受政治、经济、社会等大环境变迁的影响十分显著, 但这种影响波及到风景园林领域是存在某种滞后效应的, 因此风景园林的发展未必与一般历史的发展相同步。更重要的是, 风景园林作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有其自为发展的内在理路和逻辑, 因此对其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应当根据本领域的自身发展事实和内部变化规律来确定。若以专业内部的视角观照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历程, 所谓“近代”和“现代”之间并不存在一个质变上的跨越以作为划分时代的可靠依据。

基于以上原因, 本文将通常所说的“中国近现代风景园林”用“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代替。“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中的“现代”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它与“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古代”相对, 不仅在时间上的相对应, 更在文化过程的质性变化方面和“古代”相对应。具体来说,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是指在中国境域内,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至今的被称作“现代”的时段里, 风景园林在其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发展历史和成果总和。

1.2 价值内涵、价值内容与价值标准

目前关于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价值评价方面, 而对作为价值研究基础的价值内涵的研究较少涉及。价值内涵 (value connotation) 是指遗产价值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属性, 属于遗产价值的本体范畴。与价值内涵容易混淆的概念是价值内容, 价值内容 (value content) 属于遗产价值的外延范畴, 指的是遗产价值的组成及其结构, 包括诸如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精神价值等不同方面或维度, 是一系列具体价值的总和。价值评价 (value assessment) 是在对遗产候选地的价值内涵拥有深刻认知, 对其价值内容予以全面梳理的前提下, 对其价值的性质和组成按照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判断和分析的操作过程和结果。价值内涵、价值内容和价值评价三者从本质上讲是遗产价值的“属性—组成—度量”三个相互关联且密不可分的不同层面。价值内容的罗列和梳理需要紧紧围绕对价值内涵的定性来开展, 价值评价的标准和体系建构又需要以价值内容的组成结构为基础。

本文认为, 对一般性的文化遗产来说, 并不存在某种普适意义上的价值内涵, 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和把握需要针对具体的文化遗产对象予以确认。而中国现代风景园林遗产作为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 对其价值内涵的认知和表述便具备了可行性。

2.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遗产的价值内涵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遗产的价值内涵已经自在具足地包含在“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这一话语表述之中, 即其价值内涵集中体现在“现代”“中国”“风景园林”这三个分别同“时代—地域—对象”相对应的遗产属性上面。

2.1 现代性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遗产价值的时代属性就是其“现代性”。现代性的概念是与现代时期、现代化等概念相联系的。现代时期 (the modern era) 与古代时期相对应, 多强调其时间维度上的含义, 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历史通常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界分为古代时期和现代时期。如果以风景园林学的专业史视角来看, “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之间, 广州十三行地区出现了名为美国花园 (American Garden) 和英国花园 (English Garden) 的具有公共性质的商馆园林, 被视为中国‘最早出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西式公园’”[2]。随后, 租界园林等形式的公共园林在中国出现, 成为中国现代园林的滥觞, 因此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应以19世纪中叶为起点。

现代性 (modernity) 指的是“现代时期的一些典型面貌特征以及个体对这些特征的体验方式:现代性表征了与持续演进和变化进程相关的生活态度, 一种与过去和现在都不相同的未来指向”[3]。现代性是现代文明的特殊体现和见证, 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遗产的核心价值内涵。关于中国现代风景园林遗产的现代性, 可以从其与西方现代风景园林遗产的现代性的比较中展开分析, 总体来说根据它们之间的同与异, 可以分为同质的现代性和异质的现代性两种情况。同质的现代性包括对科学理性的强调, 对公共开放性的倡导以及对经济效率性的注重等, 反映在风景园林领域, 分别表现为公园功能分区的思想、开放空间的思想以及简洁、去装饰化的思想等。而异质的现代性则需要同地域性结合起来分析和印证。

2.2 地域性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遗产价值的另一项核心属性就是“地域性”, 它指的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成果中表现出来的反映当地自然与文化环境特征的属性。由于地域性与当地环境和传统紧密联系, 反映出一种基于集体记忆的身份认同, 因此其具有某种精神价值。这里需要和所谓“中国性”的概念做出区分。中国是一个由地理、历史和族群等多因素交互作用演化形成的共同体概念, 其并不存在某种统一的、具备通约性和本质性的自然与文化的特性或异质性, 因此所谓的“中国性”到底是否成立值得进一步商榷。故而在讨论中国现代风景园林遗产价值的“地域性”时, 应落实到具体的地方、时段、文化、族群乃至个体来考察。经过中国风景园林界和相关业界的探索实践, 目前形成了现代岭南园林、现代海派园林、现代京味园林、现代唐风园林等具有鲜明地域性特征的风格流派。

同时, 地域性还包括更加在地 (local) 意义上的场地性和场所性, 这种微观实在的地域性与风格流派的那种宏观的类型学意义的地域性不同, 它对当地的自然与文化环境的体现更具深度, 和当地人群的精神联系更加紧密, 因此其遗产价值也更具代表性。冯纪忠先生设计的松江方塔园便是一个很好地体现了场地性和场所性的现代公园。

2.3 专业性

由于中国现代风景园林遗产的价值载体是风景园林, 所以其遗产价值的又一核心属性是“专业性”。对风景园林的专业属性的理解, 决定了对其遗产价值的判断取向, 进而影响到保护利用的原则和策略等问题。风景园林的专业属性是什么?它是一件美学作品?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表征?还是一种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场境性表达与再现——即“营境”[4]?这些对风景园林的专业属性不同侧面的理解都会引致对中国现代风景园林遗产价值内容的不同认识和表述, 诸如有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学术价值等方面。

3. 结语

本文在对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 将“中国现代风景园林遗产价值内涵”这一研究对象加以界定, 继而对作为文化遗产的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价值内涵进行挖掘, 总结出现代性、地域性和专业性等三项核心内涵, 并以此三项核心价值内涵为基础, 初步提出了相对应的遗产价值内容。下一步值得研究的方向是将中国现代风景园林遗产的价值内涵、价值内容和价值评价标准等三者进行整体性地串接和逻辑性的建构, 从而使中国现代风景园林遗产价值评价体系更加合理且更具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刘曦婷, 周向频.近现代历史园林遗产价值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 2014 (4) :104-110.

[2].彭长歆.中国近代公园之始——广州十三行美国花园和英国花园[J].中国园林, 2014 (5) :108-114.

[3].希尔德·海嫩.建筑与现代性:批判[M].卢永毅, 周鸣浩,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16-17.

篇9: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研究论文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 生态设计 生态

1 生态含义

提及“生态观念”,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生态”。词典中对“生态” 的解释如下:①显露美好的姿态。②生动的意态。③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很显然我们所讨论的所谓“生态” 大约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其次是要了解生态学的定义: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学(Ecology)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它是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当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生态”的定义会有所不同,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正如,自然界的“生态”所追求的物种多样性一样,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我们现在所谈的生态观念,乃至设计界说谈及的诸如“生态设计”“生态理念”等词汇中的“生态”一词通常作为一个限制性定语或是表语出现的。其含义笔者认为应是“按照生态学的原则或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的”。或者说是“符合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性的”。“生态” 这个词作为一个限制性定语或是表语出现时应是和“常规”一词相对立。“常规”的含义是经常实行的、普通的规定或标准。

2 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观念的意义

现代园林设计师要加强一个观点:园林设计不但是一个常规的园林设计,还是一个生态自然和谐设计。要把生态观念贯彻到风景园林设计整个过程中。风景园林专业无论从其历史渊源上和还是自其诞生之日起,至今的发展都是和生态观念密不可分的。在中国,“天人合一” 的思想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中国园林设计注重风水,中国的风水说被国外生态学研究者充分肯定,被称为“通过对最佳空间和时间的选择,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并可获得最大效益、取得安宁与繁荣的艺术”,是“驾驭龙的真正的科学”,誉其为“宇宙生物学思维模式”和“宇宙生态学”。在西方,l 9世纪末,由人口和工业的聚居引发的各种各样矛盾、问题愈来愈突出和严重。一些风景园林师也在不断探索如何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美国风景园林之父奥姆斯特德创立风景园林的学科的初衷之一就是对生态恶化的城市环境的挽救和改造。续奥姆斯特德之后,l 9 6 9年,伊恩·麦克哈格(I nMeHa rg)《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Nature) 的问世,将生态学思想运作到景观设计中,把风景园林与生态学融合起来。综上所述,所谓的“生态设计” 和“生态理念” 根本就是风景园林学科的本质要求,绝非什么新的观念。

3 “生态理念”和“生态技术”在国外当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在生态理念层面上一般分为两个方面“生态恢复与促进” 与“生态补偿与适应”。

3.1生态恢复与促进

一般说来,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修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今天的环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之外,还受到剧烈的人为因素的干扰。设计师面对的基础越来越多的是那些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他被人类生产破坏了的区域。用景观的方式修复场地肌肤,促进场地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成了当代景观设计师的责任。

3.2生态补偿与适应

工业时代的景观消耗了大量的非可再生资源,面对日益减少的资源和伤痕累累的环境,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探索更适宜在景观中应用又可减少环境影响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以此来补偿人类对自然所造成的资源和环境破坏。

4 设计师的正确态度

4.1景观设计师要有良知

作为景观设计师,应该坚决反对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开发商的经济利益至上和自己的生态良知之间保持自我,不要沦为开发商以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帮凶。

4.2不过分依赖技术

园林设计要实现地域、文化与时代的结合,“反映地域环境、有文化品位和民族特点的现代园林”,要尽可能多用当地的技术条件,在这个前提之下再使用高科技。“园林设计师有设计责任,同时设计必须结合国情,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又能够与自然环境结合得很好,景观设计师将面对不断推陈出新的技术挑战,倘若景观设计师过分迷恋甚至依赖于技术和抽象的模式中,就会陷入舍本逐末的误区。生态技术的问题不是设计师的根本使命,但确实是设计师不能回避更不能忽视的问题。

4.3避免生搬硬套

对于我国来讲,在进行生态规划建设时,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学习其它国家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是要把最具体的构件搬出来用。即使用了一些构建,必须与中国的国情,审美观有机结合起来,摸索出适合自己国情的做法。

4.4设计师的责任

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持续发展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科学技术水平也不能为生态设计提供足够的支持,生态设计还不能取代或演变为常规设计,而应采取一种折中的、或是改良主义的手法,与常规设计结合起来,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常规设计进行重新评价、整理、修正或更新,设计出适合地方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条件的园林景观。

5结语

随着公众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生态学的理念将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对生态学理论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深入和对设计手法的探索与拓展也必将更进一步。工程技术的支持、多学科、各专业的合作是未来生态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全球发展趋势。进程中所产生的城市景观质量问题,是城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好该问题,自然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人们的自然生活、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景观生态学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景观生态学理念应用于城市绿地设计中,也是该趋势的时代发展之必然走向。通过城市空间环境的合理组织,使得景观生态学能够融合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功营造一个符合生态良性循环、内部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朝着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向前,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所在。景观生态学理念也必将成为我们所有风景园林学子所必须遵守的理念,城市生态学的精髓也必将成为城市绿地设计中的重要指导思想贯穿始终。即满足人民群众对风景园林的基本需求,又在现有的条件内尽大可能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志东;浅谈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J];现代农业;2007年04期

[2] 朱士增,江再初;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和全面质量管理[J];今日科苑;2007年18期

[3]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上一篇:调解书(打架斗殴)下一篇:母亲60生日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