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

2023-02-14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推崇自然, 热爱自然, 把自然万物看作相互协调发展的有机体。例如:儒家主张“上下与天地同流” (《孟子·尽心》) , 道家也认为“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而园林艺术作为表达人与自然最紧密联系的物质技术手段和精神创作, 从周文王筑灵台起就从选择、截取自然界中的一个特定环境范围开始了。西方园林在形态上具有几何化的特征, 体现着人类思维对自然要素的控制, 目的在于展示一个被人所占有的“自然”。与此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更像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 体现的是对自然的生命机体关系和各要素之间作用力的理解, 传统必然顺应自然现实运动的创造。

1 中国山水园林文化特色

“师法自然”是中国园林自古以来的基本造园原则, “意在笔先”则更是中国园林传统文化的精妙体现。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的《园冶》一书中一开始就强调“相地”的重要性, 并用相当大的篇幅来分析各类地形环境的特点从而指出在什么样的地形条件下应当怎样加以利用, 并可能获得怎样的效果。十分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和融合, 取得与自然的统一。中国园林不满足于物质与技巧的华美, “何必丝与竹, 山水有清音”朝向创造环境氛围特色这一更高的层次拓展。因为自然万物都要遵守生命间的有机秩序, 所以园林注重自然属性, 主张在特定环境中建造人化的自然风景, 以自由的方式造就建筑与山水花木动态交融的景观环境, 体现生机盎然的自然之乐和人类精神追求的多重含义, 从而使人类精神与自然交融共生。

中国园林的发展亦与传统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皇家苑囿, 规模宏大, 园中有园, 囿中有囿。比如北京的颐和园便是一个利用自然山水加以人工改造的大型园林, 它利用周围自然环境创造了极为开阔的园林空间。这种对自然山川的仿效, 具有表明帝王能顺天、能“赞化育”, 因而拥有人间至高无上统治权的重要意义;另一类比较重要的园林是:以文士精神为基础的小型私家园林, 显示中国特有的文人官僚阶层一方面为安定礼序社会服务, 另一方面又逃避集权统治的严酷, 在城市中堆山叠石, 创造出一方“城市山林”, 过起了城市中的隐居生活, 通过欣赏与冥想大自然来实现精神自我的超脱。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 主要体现在自然美和田园生活的意境两方面。“师法自然”不但是在园林的形式上力求“虽由人作, 宛自天成”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自然式的田园生活:歌颂自己自足的劳动生活, 鄙视追名逐利;歌颂简朴的读书生活, 鄙视锦衣玉食;歌颂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 鄙视随人俯仰, 这就是所谓田园之乐。两千年来, 文士这个阶层的价值观念、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生活追求和审美趣味已经深刻的影响到了中国山水园林的造园艺术。文士追求田园之乐, 并以此成就了以田园之乐作为中国文学、美术的最高雅的情趣, 也成了园林艺术的灵魂。而文士主要是通过追求自然的生活才对自然的美有所参悟的。园林是作为自然的生活场所环境, 才被要求自然的风格。尤其从东汉末到魏晋南北朝, 是一个政治上极端“无道”的时期, 所以, 隐逸之风大盛, 随之形成了人们独立的山水审美意识, 山水诗、山水散文、山水画、山水园林开始盛行。而文士园林, 也在这时期确立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2 中国山水园林之传统审美趣味

中国园林之美讲究高雅的意境。所谓园林意境即参与的人通过视听等知觉接受到景物环境所给予的实在感受和抽象意念, 从而唤起活泼、丰富的联想。“境生于象外”景起的作用, 主要是为了生情, 通过对景物环境的处理, 将参与者从其个人特有的经验和文化背景中“唤起”联想, 从而“神与物游”, 获得游赏园林的愉悦感。

中国园林既受道家思想影响也受儒家思想影响, 二者相互补充, 道家崇尚回归自然, 儒家也强调亲和自然。

儒家强调亲和自然。孔子说的:“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意思是说:水总在不停的流动, 涌向远方或渗入大地, 山则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动摇, 这正是追求知识和道德的人应该效法的。这种看待自然事物似的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被历代士人奉为至理名言, 作为论析风景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自然秩序中, 天地万物生生不息, 在生命轮回中显示着各自天赋的特性, 士人往往通过它们来比拟人的品行。比如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都显示了理想的人格, 也使得人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中溶入了强烈的抒情色彩, 人与自然物在感情上十分亲和。正如清代的王夫之所说:“景中生情, 情中含景, 景者情之景, 情者景之情也。”

所以, 造园的主要目的并不仅仅要引进客观的自然山水之美, 更重要的是唤起“意域之景”、“景外之情”进入那种物我融合、怡然相得的人与自然的亲和一致的关系之中, 进入审美的更高层次。所以, 在进行造园活动时, 把那些最能引起思想感情活动的造园要素摄取到园林中来, 以象征性的题材和手法反映高尚、深邃的意境, 使观赏的人在游赏过程中倍感亲切, 又能产生意味深远的崇高感受。

中国传统思想的主体是儒家, 但在造园活动中, 道家却起到了主导作用。因为汉末至南北朝时期, 道家思想的蓬勃发展唤起了对个性追求的觉醒, 激发了人们倾心山水的热情, 孕育了有独立意义的山水审美意识, 使人们对山水的认识从物欲享受提高到了“畅神”的纯粹精神领略阶段, 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在自然观方面。老子认为自然之道左右世界但没有意志, 所以在观察自然事物时, 道家非常讲究在无成见的审视大自然中领悟自然之道, 要“涤除玄见”, 以达到理解事物的本性。以达到超越社会制约的、归复自然的自由完美人生。

中国人的艺术心境更早的转向了自然, 且在造园活动中强化自然景观要素的不同特性, 且人为构景皆依循被自然触动的感情。所谓“构园无格”, 没有西方古典建筑与园林中表现出的征服自然的情绪, 力图表达头脑中所规定的形式美法则。

3 中国传统造园要素之美

中国山水园林造园要素丰富多彩, 独具一格。借景是中国园林的重要手法之一, 经常通过视线安排把园外的景观引到特定的视点, 是一种小中见大的空间处理手法, 扩张有限的园林景观画面, 构成“内外一体”。例如: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南山是借景, 也是园外的对景, 把园外景物收入园内, 增加园中景致, 可扩大园内境界。

中国园林景观要素之所以多样化, 还在于把自然界的日光月华、秋来暑往、云烟雾霭等“虚景”引入园中共赏。“虚景”在中国不仅是一种从园林中获得的感受, 也是造园艺术主动的追求。一位文人兼造园家说:“园以内丹青紫翠, 无所不归我刺绣。园以外轻烟薄雾, 无所不入我烘染。”中国园林善于运用文学上的形象思维的艺术魅力来美化园林。园林建筑上常用匾额、题字、字节, 如:“明瑟楼”、“清风池馆”、“还我读书处”等, 突出了许多“虚景”的价值。各种借景丰富了园林景观层次和, 不时更替的“虚景”成为园林多变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化了自然的运动不息及生命的意义, 使人畅坏怀于雨滴竹林或雾障楼台的虚实交映, 感受自然轮回生命的美、光色风音变换的美、烟器气润物沁心的美。曲径通幽的处理手法也会使人产生神秘莫测的心灵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有一村”步移景异, 变换无穷。

由此可见, 中国山水园林之美重要的在于体会其中蕴涵的意境美, 一种饱含着富有哲理性的生活美。那么相应的, 观赏中国山水园林, 就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 它需要观赏者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相当高的志趣、从容的心态和清净的环境, 以更好的调动大量的文化知识和自己所积累的丰富的生活、哲学经验, 领略园林艺术的精微之美。

中国山水园林与传统观念对于人自与然、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密切相关。随着传统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在近代的巨变, 新的时代、新的审美观念必然会产生新的园林。当代建筑与环境观念正在不断深入地发掘传统文化对当代有益的部分。在综合考虑自然生态与自然美对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意义, 考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变化中的社会与个人关系时, 中国传统园林传承的文化必定仍有价值, 甚至以其特有形态和意义将为当代中国建筑的创新带来更为深刻的启示。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 秉承“师法自然”的基本原则, 造就了“虽由人作, 宛若天开”的造园特点。试图亲近自然, 开发自然, 再现自然山水之美, 从而使中国园林饱含人文精神的意境。以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为研究背景, 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特色。以利于后人更好的继承传统, 汲取古典园林精髓, 创造出新一代的园林。

关键词:中国园林,传统,自然,意境,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建筑史论文集 (第3辑) [C].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 1979.

[2] 潘谷溪.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催化裂化装置KH型喷嘴安装技术下一篇:集团公司税收风险防范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