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指导工作

2024-05-07

职业指导工作(精选十篇)

职业指导工作 篇1

1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1.1 利于从全方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1.1.1 有助于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国内各界人士十分关注的问题,而政府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之一、宏观政策调控的实施者,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就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对社会及职业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职业指导的开展会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和指导性意见,了解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了解自身权益的保护制度等,促进其顺利就业。

1.1.2 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合理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进入高校主要是为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今后的职业的发展做好准备。职业指导的内容与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其所学专业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有意识地培养专业技能。及时告知学生社会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及要求,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把握目前的就业形势和用人趋势,这对学生合理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很有利的。

1.1.3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满意就业

经过高考的独木桥,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对未来充满了迷茫,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待到就业时完全没有竞争力。尽早的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职业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激发学生的自我塑造意识并从各个方面来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满意就业。

1.2 利于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1]

高校的办学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一个学校的办学成功与否,其所培养人才是否适合社会需要是一个参考的重要指标。学校的就业率高,说明学校的办学紧扣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其专业设置、教学水平以及培养方式顺应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所培养的学生能得到社会的认可。通过就业反馈还可以让学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及办学定位,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从而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时代潮流,并且成为高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学校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影响深远,并进而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1.3 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每个学生一生的命运,但由于近几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缓慢,高校的人才供应失衡,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就失业。但同时很多用人单位却存在“用工荒”的现象,他们在众多的高校毕业生当中很难找到能够胜任的人选,难以满足工作所需,出现了“毕业就失业”和“用工荒”并存的现象。这样既造成了人才资源的大量浪费,又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职业指导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方面担当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课程学习和就业指导来帮助毕业生合理规划职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1.4 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就业乃民生之本。就业是促进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和保障,也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根本途径。高等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社会接班人的很重要的锻炼场所,是传播知识、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因此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就业是各高校的责任与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2 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

2.1 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低

职业指导学科在中国起步较晚,随着大学“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高校入学人数日益增加,也就导致了职业教育专职教师匮乏的情况。目前,许多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都是由少量专职教师、学工系统人员、辅导员或其他兼职人员担任,我校是为辅导员居多数。虽然兼职老师都参加过相关的培训,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但由于自身学历背景不同而导致理论基础不扎实[2];并且很多新近教师由于工作年限少而经验不足,难以达到较好指导效果。另外,兼职老师的流动性较大,也不利于职业指导队伍的稳定和建设。

2.2 课程体系设置不规范

按照教育部规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既要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但很多学校还是将职业指导课作为选修课。另外课程设计没有按照年级、专业、需求分类,不能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专业的辅导。在职业指导内容方面,很多都侧重就业形势的分析、面试技巧的培养、简历的制作、就业政策的讲解等,而忽视了学生职业生涯的整体规划、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培养等,导致学生目标不明确、经常与用人单位毁约的现象发生。职业指导教材是职业指导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之一,现在大部分高校使用的都是统编教材,内容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且理论讲述多,实际案例少,也是影响职业指导效果的重要因素。还有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以理论讲述为主,但的情境教学等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较少,因而教学效果较差。

2.3 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开展不够

由于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都是统论,很少根据专业去制定专业化课程,开课都采用大班教学,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加上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心里状态会有很大差异、需要指导的内容也会不一样,造成职业指导流于形式,学生在就业时还是会出现盲目就业或逃避就业现象。如果能够在现有职业指导体系基础上,对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的、细致的、系统的全过程的指导,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3 关于加强高校职业指导的思考

3.1 依托国家政策,完善职业指导机制

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3],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强调,在国内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的情况下,教育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今年“两会”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全力以赴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除了劳动法等一系列保障毕业生合法权益的政策法规外,国家还推行了“三支一扶”计划、“村官计划”、应征入伍政策、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和创业优惠政策等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促进政策。高校的职业指导应该结合实际与国家政策导向,狠抓政策落实,进一步挖掘潜力,完善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机制。

3.2 依托专业培训与职业发展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低、队伍不稳定性的现象,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加强:一是增加专业培训,形成长期的系统的培训机制。职业指导的开展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素养,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和成才,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与时俱进,特别是刚接触职业指导工作的教师,需要后续的培训来促进其往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二是增加职业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真知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真知。教师指导学生要达到理想效果,就必须自己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知识。通过组织职业指导教师与用人单位沟通、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已就业学生的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邀请校友回校介绍经验等来丰富教师们的实战经验。三是搭建职业指导职业发展平台,成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教研室。教研室的设立可以为专职职业指导老师提供一个职业发展的平台,会减少人员的流动性,从而减少由兼职人员担任造成的队伍不稳定性,并且就业创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会带动职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3.3 结合专业特色,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的设置必须依据学生的年级、专业、需求不同而有所区别,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根据学生自身的专业、兴趣、性格等特点帮助学生合理定位自己的职业选择,并分年级、分阶段确立不同的教育侧重点。职业指导不能应付式地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而是涵盖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作为课程实施依据的教材,应该结合自己本校或本专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开编写,多引进本专业经典案例,杜绝使用同一套教材。教学方式除了经典的讲授教学外,结合情境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加强课程的互动性。

3.4 加强个性化职业指导的开展

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强,个性化明显,大班教学的职业指导难以针对个体特征差异解决个体问题。个性化职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从而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客观的择业观及心理上的指导。

3.4.1 提供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践可以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和职业倾向,并及时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践找到自身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及时进行自我完善和能力的提升,最终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实践形式多样,包括职业人物访谈、早期、中期职场体验、毕业前实习、项目实践等,高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的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都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较好的方式。

3.4.2 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

积极发挥社会各种力量的作用、结合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合作等开展个体咨询,帮助大学生走出在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就业过程中遇到的诸如自我认识、性格塑造、不善沟通、面试紧张、求职受挫等心理方面的困惑。高校个性化咨询服务的开展模式可以参考心理健康咨询模式,在校园里面建立多级网络系统,从学校层次、二级学院层次、班级层次来开展个性化咨询,及时为学生提供职业相关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化的职业咨询服务[4]。

3.4.3 对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重点帮助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困难的毕业生也日益增多。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的毕业生,一要做到跟踪掌握其情况,对其给予重点关注;二要做到落实“一对一”实名动态援助政策,为困难毕业生提供全程服务;三要做到对困难毕业生以重点推荐,优先安排其就业指导、就业推荐、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等,促进其顺利就业。S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连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了民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及目前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提出了从完善职业指导机制和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个性化职业指导的开展等方面来加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探究

参考文献

[1]刘海峰,刘晓坤.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J].就业之窗,2013:127-129.

[2]李佳曦.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2012.4(114):127-128.

[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3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OL],http://www.gov.cn/gzdt/2013-04/11/content_2375077.htm,2013.4.11.

职业指导工作总结 篇2

2008年7月17日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从这学期起我开始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工作,成为机电、会计、计算机三个毕业班80余名毕业实习班主任。这对我而言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这项工作让我深深地体会了作为一名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的责任。为了配合学校搞好实习工作,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本着维护学校形象声誉,和对实习学生负责的态度,全身心投入,真情为学生实习服务,尽心尽力做好实习生班主任工作,受到实习学生和实习单位的好评,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动接近学生,贴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抓住与学生交流接触的一切机会,关心和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他们建立真实的感情,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认真与原来班级的教学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掌握每个班级每个学生学习、家庭及生活的大致状况,迅速熟悉了学生的情况。在不断的走访和交流中,相互之间建立了信任的关系,相互之间能开诚布公,坦诚相处。如在后来的实习中,很多学生都把他们都实习的想法,对自己要求什么样的工作的想法都真实地告诉我。通过主动真情为学生着想服务,增进了对学生的了解,较快地熟悉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二、加强相互沟通,热情周到为实习服务

由于学生大都在外地实习,为了掌握学生的实习动态。我认真地记录下三个毕业班级所有学生的通讯方式,给每个学生建立管理档案,并把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作为实习的一项内容布置到实习工作中,与每个学生每天都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保持联系,了解掌握

他们的实习进展情况,了解他们的心里真实想法,掌握学生在实习环节中的每个动态。通过主动加强相互联系,对学生的外出实习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

三、认真答疑解惑,积极协助做好辅导就业工作

今年国际金融危机这个宏观背景,对毕业实习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如实习单位减少,用人单位对实习要求更高,甚至苛刻等等。面对这种形势,对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想法,我一面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一面及时向处里汇报,并与处里领导及同志们一起进行心理疏导,进行就业辅导。如机电专业有好几个实习生都遇到困难后,不想在实习单位继续实习的情况,我们在帮助重新联系新的实习单位的同时,也帮着他们分析自己的长短优劣,帮着他们树立做好工作的信心,鼓励他们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自我,敢于向社会展示自我价值,确保了实习工作顺利进行,确保用人单位和实习生双满意。

四、虚心学习请教,认真负责做好本职工作

初次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工作,如何面对学生,如何开展实习班主任工作,心里没有底。在这个挑战中,处领导和同志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遇到棘手问题,处领导总是帮我分但解决问题,处里其它同志也不时向我传授做好工作的经验和体会,这是我做好该项工作的强大帮手,也是我做好这项工作的强大动力,通过这学期的实习指导老师工作,真的受益非浅。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篇3

关键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01-01

高校职业指导,是协助大学生解决就业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和『量』的重要途径。而一些大学毕业生在面对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或是规划不完善,自我定位不合理,导致社会适应能力不佳,工作初期受到许多本可以化解甚至避免的挫折。因此,积极推动并开展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具有重大社会现实意义。

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挑战

1、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

2016年5月11日,由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编著,权威发布了《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该报告显示就业人数一年又一年的增长,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在2015年回升到较高水平 (麦可思研究院, 2016)。由于高等教育早已从之前的“精英”逐步进展为现在的“大众化”,再加上我国的就业人口总量巨大,有些大学毕业生自身观念过时,就业起薪期望值过高,就业现状十分严峻。

2、高校职业指导队伍建设薄弱

高校均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方面教师。绝大部分大学生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等有关课程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咨询、指导工作都是由高校辅导员完成。高校辅导员很少有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学历或是理论背景,专业化程度低;大都毕业后就直接进入学校从事学生工作,年纪轻经历少,对职场了解的也不多;平日里忙于应付大量琐碎的日常学生事务,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地学习和掌握职业指导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以至于开展有效的职业指导教学和信息咨询。

3、高校职业指导的方式方法混乱

各地区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规划培养方案存在很大程度的区别,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没有使用统一教材,甚至同一高校的不同教师教学侧重点都大不相同,有的运用职业规划案例展示教学,有的则按照职业规划书所要求的各要素进行教学.

现阶段,诸多高校采取“以赛促建”,走出课堂办活动的形式促进学生更好的更早的开始参与自身的职业规划。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学校下属各学院每年举办一届“挑战职场”职业技能大赛,吸引不同年级的同学感受职场氛围。其中药学院与“小金医药”平台合作,定期邀请医药行业大咖来到学院为毕业生做讲座和各种形式的模拟面试。但各类职场比赛给大学生带来的知识和职业技能提升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而分个企业的“来访”又针对性过强,甚至“做广告”的嫌疑居多,许多同学在不明了自身情况时就直接接触企业或单位,超越自己的职业规划,直接以就业前景甚至薪水待遇来权衡。这对于学生的职业指导方面起到的正方向作用有限。

4、社会环境普遍认知不足

就业指导是职业指导的组成部分,职业指导不仅仅局限于就业指导,而是应当伴随人们整个职业生涯历程的教育。现如今,许多高校错误的把职业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来对学生实施教育。各大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大都以就业率为衡量标准。有些高校只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开设了“形式上的”就业指导课程,忽略了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殊不知,有些学生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走向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建设性对策

1、建立并完善系统性的职业指导体系

美国的许多高校给予的全程职业指导和求职技能训练贯穿每个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例如密歇根州立大学,从大一的职业教育到第二学年的协助学生提升自我认识并找到其发展方向,再到大三的开始了解接触用人单位和市场现状(杨进军,2014)。而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以指导学生撰写求职简历,传授面试机宜居多。

2、师资队伍专业化

我国高校没有与职业指导直接相关的专业,这直接导致了从事职业指导工作和教学的教师多是『门外汉』,专业知识获取的途径一般为自身经验和短期培训。建议高校开设有关专业,并逐步形成设置明确的从业要求。加大针对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培训以及教育力度,分部门、分级别、分工培训。

3、学生习得个性化

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十分重视就业的“量”,较少关注职业指导的对象——学生这“内因”。“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我们的高校职业指导理应以学生为主体,指导以及实践的内容要贴合现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思想和需求。

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所遇到的情况大有不同,比如有的同学家庭收入低下,甚至难以支付大学的学费以及正常生活费,这部分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但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缺乏自信心;有的学生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在兴趣爱好、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与其他同学有差距,从而容易产生一些自卑、抑郁的情绪;更有甚者身体上有重大生理缺陷,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比一般同学将面临更大挑战。这些都需要职业指导老师耐心而细致的进行个性化指導。而现如今,直接面对学生的知道工作一般交由各年级辅导员处理,而辅导员常常由于所带学生众多,无法有针对性的指导,所以现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方面工作人员不仅专业素养有待提升,从业的人数也有待增长。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和教学尚处于研究发展阶段,高校应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整个过程,重视对职业指导方面人才的规范化培养,加强高校与社会力量的结合,推动职业指导工作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 (2016年5月11日). 2016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发布. 检索日期: 2016年5月13日,来源: 中国教育在线: http://career.eol.cn

[2] 孟楠. (2016). 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不足及对策. 文教资料 (1), 页 89.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篇4

1 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与问题

就业指导是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内容。大学生就业难是个沉重的话题, 也是个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话题。自1999年开始, 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显示,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680万;而据教育部统计, 这一数据2015年将达到前所未有的749万, 较2014年增加22万。十余年来, 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随着越来越多大学应届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 加上历届累积起来的大量尚未落实工作的待业毕业生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待业人员参与竞争, 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压力显而易见。早在2012年6月, 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指出, 在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仍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 10多万人选择“啃老”;在2014年6月, 由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编著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为80.6%, 比2012届、2011届 (分别为81.3%、81.0%) 均有下降, 而处于完全失业状态的占比7.9%, 这个系数虽不十分突出, 但由于毕业生基数大, 因此失业毕业生群体仍然相当庞大。

综合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之所以不容乐观, 主要问题在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近几年我国劳动就业人口总量处于高峰期;二是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导致高学历求职者的急剧增加;三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四是择业观、就业观老化过时;五是选人、用人机制不完善, 缺少一套公正、权威、过硬的职业准入制度。此外, 还有其它一些方面的原因譬如连续多年的高校迅速扩招使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高校专业结构与社会需要矛盾突出;毕业生自我定位模糊不准等等。

2 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常用方法

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方法多种多样,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方法:

(1) 个别面谈法:即职业指导人员与求职者直接进行谈话, 提供职业帮助。这种方法由职业指导人员与求职者进行一对一谈话, 了解求职者的基本情况、职业素质、心理状况和职业需求, 直接为求职者提供建议和具体帮助。其优势在于可以很好地照顾求职者的个体因素, 指导人员与求职人员可以很好地进行互动, 给予的建议和帮助针对性很强;不足之处在于费时, 效率不如团体指导高。

(2) 集体探讨法:将一组求职者组织在一起, 就其共同关心的职业问题进行座谈, 使大家相互启发和帮助, 指导各类求职者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计划。其优势在于效率高, 可以让求职者相互了解学习, 互动较多, 创新性强;不足在于指导人员的作用相对淡化, 其给予建议、帮助的针对性不及个别面谈强。

(3) 授课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在学校, 一般是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丰富的教材, 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其优势在于目的明确, 规划性、组织性强;不足在于过多的采取单向辅导, 互动性差, 针对性也不强。这种方法适用于成批指导求职者掌握求职过程中具有很大共性的基本知识、技能技巧等。

(4) 影视观摩法:通过电影、电视、录像等方式, 介绍有关职业选择的知识和案例。其优势在于形象生动, 容易被接受、掌握;不足在于不能互动, 求职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指导。

(5) 就业后续服务法:对已就业人员, 定期查访其在用人单位试用期的各种表现情况, 及时协助调整不合适人员。而且通过与用人单位保持经常性联系, 一方面可以促进被录用者的就业稳定, 另一方面, 可以了解用人单位新的用工需求和空岗情况。

3 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3.1 树立好服务思想与态度

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 职业指导工作已成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 不仅取决于职业指导机构的综合能力及其职业指导师的工作能力、水平, 还取决于其服务思想与态度。为此, 劳动保障部曾在2004年提出了要以人本服务理念为新的起点, 指导就业再就业工作, 人本服务已经成为就业和就业服务工作的一面“旗帜”, 也是当前和将来在职业指导工作中都应遵循的服务理念。就高校来说, 毕业生就是学校放出去的风筝, 他们与母校之间总有一根亲情般的线相连, 他们“飞得高”是母校的一种自豪, 帮助他们“飞得更高”则是母校的应尽之责!为此, 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确立人本服务思想, 一是要做好满意服务, 即使不能为某些毕业生切实解决就业问题, 也要让他感受到你已尽最大努力;二是争取超值服务, 就是尽可能对已就业毕业生进行跟踪, 在他们没有主动提出需求时也能随时额外地提供一些帮助;三是追求感动服务, 就是在服务、指导过程中多一些人文关怀、换位思考, 为求职者“雪中送炭”。

3.2 解决好就业质与量之间的矛盾

就当前看, 就业服务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一直以来, 不少人认为就业的质与量之间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实事求是地讲, 这确是一对矛盾, 从就业整体宏观层面看还是一对很大的矛盾, 但现在需要做的是如何协调这对矛盾关系, 使矛盾双方达到合理平衡。在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服务工作中, 要解决好这对矛盾关系, 关键在于要切合学生实际, 加强针对性, 量体裁衣, 把宏观矛盾细化、分化处理。也就是说, 要指导学生避免不顾自身能力兴趣特点等个别差异, 盲目追求所谓“好的工作”。对于学生个人来说, 我们开展就业服务的原则应该是在力保就业的基础上追求符合其能力兴趣特点的“就业质”,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追求个体“就业质”的过程中去累积宏观层面的“就业量”, 因为对于每一就业个体来说, 是不存在就业量的问题的。总之, 作为职业指导机构、指导人员, 应该明白对就业“质”的评判不是看有多少学生找到“高薪”工作或者所谓的“高地位”工作, 而是看有多少学生找到适合他自己的工作, 即“人尽其才”。

3.3 协调好影响就业质量各因子之间的关系

排除客观因素, 从人的主观能动性出发, 影响就业质量的几个因子主要包括用人单位、求职者、职业指导机构及其职业指导师, 只有这几者的关系得到了充分协调, 就业质量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职业指导机构及其职业指导师作为中介服务机构与服务人员, 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就高校来讲, 招生就业处应该积极承担起相应责任, 充分发挥其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作用与协调作用。

3.4 准确地把握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准确把握职业指导的内容是保障职业指导工作质量的必要前提, 这里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1) 职业与就业政策指导。即将开始职业生涯的大学毕业生, 有必要了解政府部门对各种职业的相关规定及各种就业政策, 特别是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或者自己感兴趣将可能从事的职业更要熟知。一些毕业生不清楚有关的政策规定, 也不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在就业、开启职业生涯的过程中, 要么忽视自己的义务, 要么忽视自己的权利, 要么不知道怎样承担义务、履行权利。对《劳动法》、就业政策、用工合同等的不了解, 不仅增加了求职时上当受骗的可能性, 丧失一些真正的就业机会, 还可能在工作中受到不公正对待, 并滋生一些劳动纠纷, 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2) 职业与择业观的指导。通过职业与择业观指导, 让学生明白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每一种职业都具有各自的社会意义, 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而把劳动报酬作为职业选择的唯一依据, 所以在择业时不能先入为主地以所谓“社会地位”、“经济效益”来评判, 而要结合社会需要, 从自身能力、兴趣出发, 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

(3) 职业选择的方法指导。职业选择, 就是结合社会需要, 根据自身专业、兴趣、特长、能力等, 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进行选择。职业选择的第一步是要调查分析社会职业变动趋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即要考虑社会需要;第二步是正确地认识自己, 弄清楚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最后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 作出抉择。

(4) 就业技能指导。面临就业选择的毕业生, 除去经验、能力因素之外, 还常常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思想准备不充分, 就业意识不到位, 这样的学生常有惶恐感, 在供需见面时比较拘谨, 甚至手足无措, 不少毕业生因此而错失良机;二是缺乏相应的技能技巧, 包括对具体的应聘程序的理解, 个人表格的填写、资料的整理和使用, 面对用人单位如何介绍自己, 以及应有的礼仪和言谈举止等。因此, 在进行就业思想、意识指导的同时, 加强就业与创业技能指导是提升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这方面的指导, 可以帮助学生尽力避免由于不按时到会、介绍不着边际、材料不得要领、礼貌不周、言语不当、手续不全等技术原因造成的求职障碍。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需要职业指导部门及其指导老师、学生本人、用人单位的多方努力、配合, 也需要学校、政府、社会的大力支持, 各方达成共识, 形成合力, 才能提高质量, 实现职业指导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麦可思研究院, 2012.6.11.

[2]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麦可思研究院, 2014.6.9.

[3]瞿振元等.大学生就业指导[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9.

[4]林荣昌.职业指导概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4.8.

2016年职业指导工作总结 篇5

通过本学年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德育教育工作,切实完成了我系本学生的就业实习工作,本学生国语水平较上一较好,经过两年的教育教学,学生在遵章守纪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校能够团结互助,尊重老师,在企业能够听从企业的工作安排,按时完成各项工作。

系部顶岗实习生组织纪律方面:

本系顶岗实习学生,在组织纪律方面还是可以的,基本都能够按照学校的要求去顶岗实习,并能够根据企业的要求按时上下班,干好各项工作,基本没有无故旷工,私自调换岗现象,请假也是按照要求向企业请假,给老师报备的。有需要调换岗的也会主动找学校老师协调,下班期间能够按照企业和学校的共同要求,在员工宿舍吃饭休息。没有在外喝酒打架等现象。系部顶岗实习生专业技能方面:

专业技能方面,我系学生一年级主要以学国语为主,二年级开始上专业课程,通过两学期的学习,基本能够达到一名合格学徒的标准,在企业能够很好的配合企业维修师傅完成各种技能操作,有些比较简单的工作则能够独立完成 总体评价、总结经验:

加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探微 篇6

关键词:高职;职业指导;就业

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是实现高职生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

大学职业指导是大学帮助学生和社会求职者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认识自己的职业志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的过程;是运用职业评价分析、调查访谈、心理测量等方法和手段,依据市场人才供求,按照求职择业者个人条件与求职意愿以及单位用人要求,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实现人职合理匹配的过程。[1]

一、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摸索,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偏重就业指导,职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

由于高职教育起步晚,又具有明确的就业导向,许多高职院校将抓学生就业率作为职业指导的最终目标,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很多高职院校是在抓就业的过程中逐步开展职业指导的,所以职业指导就被等同为就业指导工作,或者说就成为职业指导的主要工作内容。职业指导的形式也相对单一,主要是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举办与就业相关的讲座、进行求职应聘的训练与辅导等围绕就业展开的工作。

(二)注重求职技巧指导,理论研究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在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即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因此在进行职业指导时,学校更注重求职技巧的指导。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或者继承以往中职时候的经验,或者是借鉴普通高校的职业指导做法,尚未形成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突出职业导向型的职业指导理论体系。

(三)职业指导师资力量薄弱,指导功能不强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师资力量薄弱,指导功能不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把职业指导课程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割裂开来,使得职业指导课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一部分,与岗位技能培训严重脱节;二是多数从事职业指导的老师并没有企业或其他社会工作经验,通过这类老师为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也是有所欠缺的,其指导功能不强。

二、原因分析

造成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对职业指导目标的片面化理解

高等职业教育相对普通高等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有所不同,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这使得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即就业指导,在很多学校把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等同起来或者认为职业指导是为就业指导服务,打基础。这种对职业指导的片面化理解,在思想上束缚了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在实践中造成了注重就业结果轻视职业指导开展过程的偏差。

(二)对职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

很多高职院校对职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成立职业指导工作委员会对学校整体职业指导工作进行领导。没有专职的职业指导师工作岗位,职业指导工作大多由招生就业办工作人员、学生行政管理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等分解代替。在学校内部没有形成一个职业指导工作的合力,营造良好的职业指导工作开展氛围。

(三)职业指导师来源单一

职业指导是一份需要不断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的工作,职业指导师的成长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但就目前我国人事管理制度,职业指导师大多是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直接进入高职院校,进入学校后考取职业指导师工作证后从事相关工作,他们多数缺乏社会或企业工作经验。

三、加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的途径方法

(一)高度重視,形成职业指导工作合力

高职院校应该从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延伸至整个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切实改变以往只重视毕业生就业率的做法,从学生一踏进学校门就开始进行职业指导工作。成立由主管校领导、招生就业处、学生工作处、职业指导课程教师、专职职业指导师等与学生职业指导相关人员组成的职业指导工作委员会,统领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形成职业指导工作的合力。

(二)以人为本,确立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目标和任务

职业指导发展的历程体现了从单纯的信息供给向关注个体特质、以求职者的内心需求和人生规划为出发点,以人为本的思想回归。[2]美国促进高等教育标准化委员会(Council for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简称 CAS)在 2004 年标准化指导中,将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目标规定为:为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提供帮助。[3]

职业不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也是获得自身发展和发挥个人才能,为社会做贡献的基本途径。学校要以人为本,从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切实树立以学生终身职业发展为本的职业指导理念,确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以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围绕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素质的提升,通过教学、管理、服务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全程职业指导,帮助他们实现职业发展理想。

(三)高度重视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建设

针对目前各高职院校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有关工作人员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还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评价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因此,要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必须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培养高素质的专职职业指导师。学校应鼓励、支持相关教师积极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和人才测评技术学习,鼓励他们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走职业化、专家化发展的道路,从而形成学校专职的职业指导师。二是聘请校外专家充实职业指导师。在高职大学生中开展有效的职业指导需要有多方面的社会资源。为了拓宽大学生视野,让他们对社会发展有更直接和深入的了解,可以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成功校友等专业人士作为学校职业指导师的有力补充。

(四)加强具有高职特色的职业指导理论研究

当前对高职生职业指导理论和应用研究还很欠缺。学校应该紧紧围绕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等同学们关注的问题,建立以课题为纽带的科研合作团队,推动高职生职业指导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职业指导的学科研究应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强调专业与岗位衔接,通过不断借鉴和创新,构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胜任职业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指导理论和实践新体系来发展和推动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

四、结语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开展是一项全面的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多方面形成工作合力。随着职业指导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其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会日显突出。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职业教育的规律,在职业指导理论探索和工作实践中不断创新,形成特色,为学生职业发展服务,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7:15.

[2]贺黎.大学生就业指导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0,9:91.

略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现状问题 篇7

一、从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历程来看问题

职业指导是指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不仅是为求职者一时的就业提供指导的过程,而且是关系到求职者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教授在1908年正式提出,而在我国直到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才输入了这一概念。当时国内的就业指导只有零星的思想体现和实践,直到改革开放之后,职业指导的概念才在国内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1986年以后,国家劳动人事部就业培训司编写了《就业指导》,标志着中国职业指导理论新发展的开始。自此之后,关于职业指导的课题立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国家制度法规也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新的探索。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职业指导逐渐体现出社会化、专业化、制度化、可序化、国际化等特征,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

由于舶来的职业指导概念是全盘借鉴国外理论而产生的,缺少符合中国国情的特征,名称混乱、理论缺乏、行动盲目。数十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职业指导理论的本土化,但明显自信不足,挖掘不够,缺乏真正结合中国国情的思考角度,致使职业指导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无法形成全面的、宏观的、切实有效的职业指导理论。

二、国内职业指导存在的现实问题

虽然职业指导在我国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但就目前而言,国内的职业指导仍处于初级阶段,即简单的就业指导层面,还没有深入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层面。主要表现如下:

1. 职业指导思想的混乱,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目前,言国内职业指导工作必谈欧美,工作中心理论基本都是舶来品或者经过国内有关研究人员的简单加工,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理论。同时,职业指导无法根据被指导学生的专业特色、特征实现“一对一”的辅导,而只能是大锅饭式的指导教育,以致于只能给被指导者带来迷茫,不利于被指导者本身的发展,也不利于职业指导工作的长期开展。

2. 高校职业指导规划的失衡制约着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职业指导是对就业领域全方位的覆盖,涉及就业者、就业单位和学校三个层面。但是,目前的高校职业指导规划仅仅限于短期就业指导,没有形成对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的规划,没有与用人单位形成互利的良性循环,没有与市场、产业形成呼应的互助关系,没有形成学校职业指导教育的专门领域。

3. 职业指导专职队伍建设的缓慢。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上对职业指导认知的不足,造成职业指导专职队伍建设缓慢,无法满足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需求。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队伍是由辅导员等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老师组成。这些教师往往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职业指导培训,就业指导理论知识匮乏,同时,由于不是担任教学工作的一线专职教师,对本专业就业信息了解不多,对各个行业的情况不熟悉,仅仅凭个人经验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盲动性。

三、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职业指导工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顺利以及高校的长远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明确职业指导工作的长期性十分必要。从上文分析的几个问题来看,推进职业指导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继续加强职业指导理论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指导教育之路。

在过去的近百年时间里,我们从学习到模仿,由浅入深,由被动到自觉,逐渐理解了职业指导的内涵与外延。但职业指导是一项全方位的社会化工程,它必须符合所处的社会环境、教育背景和市场需求。因此,继续加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指导教育之路依然是我们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 明确办学思路,加强职业信息沟通,强化学校与社会市场的互动联系机制。

高等教育所培养的是符合社会建设需求的人才,因此高校毕业生群体与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高校与社会接触面的不断扩大,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传递愈加重要。高校的就业管理部门必须充分了解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需求,尤其是当地经济的结构、层次、前景,各用人单位的用人情况、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研究社会发展需求变化带来的专业导向定位的变化,不断推进学科专业改造,并及时向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同时,用人单位也要随时关注高校培养的是怎样的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合乎他们的要求等问题。因此,加强学校、政府、市场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建设,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培养、采购体系,对于高校职业指导体制建设十分重要。

3. 从学校实际出发,全方位、多渠道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活动。

从职业指导的概念可以看出,职业指导是全方位、多层次、长期性的一项活动,因此要明确高校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教育的重要场所的角色定位,要根据职业指导的要求作好具体目标和任务,要实现职业指导课程化、常规化,要将职业指导工作纳入系统的教学计划中,要在现有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强化学校教育的职业指导功能。如开设系统的职业指导课,详细讲授关于社会职业和学生个性特点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掌握选择专业与职业的能力。同时以各种形式开展阶段性、分层次的职业咨询活动,为学生提供个体化、具体化的职业指导与帮助。

4. 明确职业指导教师角色定位,不断推进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职业指导教师是高校毕业生生涯规划的指导者、职业潜能的开发者、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者,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了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情况。强化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知识培训,对提升职业指导工作品质,推进职业指导工作的长期良性发展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喻鉴清.各国职业指导[M].商务印书馆, 1936.

[2]邱美华, 董华欣.生涯发展与辅导[M].心理出版社, 1997, (11) .

[3]赵研.浅议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J].理论界, 2005, (6) .

[4]欧阳河.试论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J].教育与职业, 2003, (1) .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探索 篇8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 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从宏观上看, 就业指导是保证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是保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从毕业生个体来看, 是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帮助学生掌握就业政策, 提升职业技能, 发展良好品质, 最终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1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高职院校为促进毕业生就业, 大多采取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形势和择业技巧讲座、提供就业信息、建立就业实习基地、举办供需见面会、办理毕业生就业事务等实践做法,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利用课堂、专题讲座, 提供就业指导。为有效保证高职生高质量就业, 学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培训教育、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形势教育、求职技巧与礼仪、模拟职场训练等模块的职业指导课程, 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就业的一系列政策理论, 准备职业相关的知识及心理准备,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针对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 如简历的制作、求职信的撰写、面试的准备等, 高校还举办就业相关的专题讲座, 引导学生加强自身认识, 追求自我提升, 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搭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提升就业能力。实训基地能帮助学生直接快速了解企业, 是学生了解社会和感受企业工作环境的桥梁, 也是促进毕业生实现就业的重要前提。实践教学环节与高职生就业相结合, 是高职院校促进就业的重要思路。高职院校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 纷纷建立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并以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 强化职业技能实践, 培养出适合社会、企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开拓就业市场, 提供就业信息。就业信息是求职择业的基础, 高职院校通过开拓市场, 整理与归纳就业信息, 及时传递给学生。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创建了“以人为本、服务学生、服务企业”和“高质量育人、高质量企业、高质量服务”为主要内涵的高质量就业服务品牌, 通过精选化招聘会、一对一招聘会、做展评聘合一招聘会等途径, 为2013届3003名毕业生提供了招聘企业840家, 岗位13484个, 推荐岗位数生均达4.5个。学校还建设了校园网络平台, 通过网络平台、就业QQ群、微信、微博等宣传途径, 将大量的就业信息发布给学生, 促进毕业生就业, 以此不断提高就业率。

2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在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实践做法方面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职业指导缺乏理论基础。国外的职业指导发展己历经百年, 涌现出各流派争芳斗艳, 而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 需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理论, 全员性地提高认识, 完善机制, 努力寻找就业岗位与教学科研的融合点, 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

其次, 就业观念存在一定偏差。有的学生对知识和技术性强的岗位持有过高期望。他们认为, 只有在这种岗位上就业, 才能学有所用, 发挥专长;只有从事复杂的劳动, 才能发挥个人的创造才能。还有人注重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的获得, 急于求成地想获得一定的经济实力。部分学生缺乏对专业与职业关系的认知, 依赖思想仍很强烈, 因此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

再次, 指导师资队伍不够稳定。目前, 在多数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是由辅导员或其他兼职人员承担的, 这支队伍人员变动频繁, 不利于职业指导队伍的稳定和建设。就业指导是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的工作, 职业指导师的成长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 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但在高职院校中却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当一名职业指导师还未能进入成熟期或刚刚进入成熟期, 他便离开了职业指导的队伍, 显然, 如果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队伍的构成长期是由起步或成长阶段的职业指导师为主要成员的, 就很难有质的提升。

最后, 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目前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人员来源复杂, 因为我国还没有设立职业指导专业, 该行业的从业者以行政管理人员居多, 而且不能及时参加专业、系统的培训, 专业化教育程度不够。二是从业人员学历水平参差不齐, 在我国高职院校中从事职业指导人员获得较高学位的很少。三是事务繁多。特别是高职院校人手紧缺导致职业指导人员经常超负荷工作, 鲜有时间进行理论探究。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实践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3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对策及建议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应该紧紧围绕大学生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 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 针对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完善, 真正达到更好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目的。为此提出以下措施。

第一, 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 创建职业指导体系。

针对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在理论上存在的不足, 学校在职业指导工作要通过加强高校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 一方面高校要鼓励职业指导人员开展职业指导理论方面的研究, 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 如设立职业指导理论研究专项项目等。另一方面, 组织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开展有关课题的研究, 根据院校之间的差异, 探索出适合不同类型高校的职业指导方法。通过职业指导理论的深入, 把理论变为可操作性的指导技术, 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

第二, 构建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提高大学生就业认识。

由于外界环境和自身条件等诸多因素, 大学生就业观念产生了偏差。对此, 高职院校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活动。例如, 科学合理安排就业指导课, 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体系;通过举办“我的大学我规划”职业规划大赛, 完美简历设计大赛, 校友面对面, 优秀毕业生论坛, 职场之星挑战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提高毕业生就业力。此外, 学校应加强求职技巧指导和就业宣传。如组织学生到校外招聘会观摩, 参与校内专场推介会等, 认清就业形势, 体验求职过程。同时, 各系应根据专业特色, 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和相关企业的成功人士为学生召开座谈会, 分析当前就业状况, 介绍就业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择业技巧。

第三, 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探索提升职业指导教师工作能力。

高职院校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把激励考核机制引入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中, 吸引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信息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充实到职业指导队伍中, 聘请校外知名的专家学者、职业顾问、人力资源专家、企业负责人组建和扩充学校就业指导的兼职队伍, 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办法和考核细则, 完善激励机制, 促进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另一方面, 要有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通过不断加大职业指导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力度, 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队伍, 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指导需求。

第四, 构建多元化就业实施体系, 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 一切要围绕毕业生这个主体的需要而开展。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首先, 学校除了提供校内实训基地, 还拓展了一批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校外实训基地, 同时, 加强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通过强化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 提高毕业生竞争力。其次, 强化以“虚拟订单班”深度合作为载体的高质量就业。学校围绕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工资与福利待遇、企业规模、人文环境等条件, 筛选确定1~2家知名企业, 合作组建跨系、跨专业的“虚拟订单班”。积极探索虚拟订单班学生毕业设计方式, 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最后, 学院积极开展毕业设计成果展与招聘会合一活动。学院广泛收集企业规模大、工资待遇高、专业对口性强的高质量就业岗位, 在毕业设计成果展示期间争取到诸多的知名企业进校招聘, 真正使毕业生在综合能力提升的基础上找到高质量岗位。

总之, 职业指导工作可以促进高校实现高质量就业, 帮助高校毕业生更加系统、全方位地更新就业观念, 掌握求职方法, 真正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寿明.浅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推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128-130.

[2]董绿英.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1) :57-58.

[3]张宏娜.对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几点思考[J].管理观察, 2008 (23) :120-1 2 1.

试论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篇9

关键词:学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开展,就业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也是我国高素质劳动力集中的地方, 培养合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各级各类学校的职责。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除了让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获得毕业证之外, 更要深入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使广大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 找到适合他们个人发展的工作。

1 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学校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应当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现在从职业指导的主要内容入手, 分析就业指导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1.1 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 做好职业定位

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生就业岗位的变化主要是在就业的初期阶段。在就业的后期阶段, 虽然就业者的自身条件和外部因素在不断变化但岗位变化的情况则趋于稳定。所以职业指导工作首先应当是帮助学生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的定位将直接使学生的就业不稳定期变短, 提高学生的稳定就业率。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综合考虑。首先是自身文化知识储备的影响。其次是个人兴趣的影响。再次是就业形势的影响。最后是自身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影响。部分学生感觉自己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很可能是由家里和亲戚朋友介绍的, 所以在职业定位上受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的意见影响很大, 一般的定位是依附选择或直接选择。

总之, 要把职业指导同学生的学业结合起来, 进行有效的指导, 帮助学生较科学地设计职业发展计划, 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1.2 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

现在, 有些学生就业观念还比较保守, 对一些薪金较高、工作环境好的管理岗位竞争激烈;对技术性强、生产一线岗位洽谈者较少。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方面求职者技术水平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另一方面还是一个观念问题。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还要加强职业指导的相关内容, 加强思想观念教育, 从思想上彻底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只想动脑不想动手的问题,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不少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他们往往注重传授应聘技巧、毕业形象设计, 以及介绍一些用人单位具体情况, 缺乏给予学生思想或观念的指导教育使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因此, 要进一步优化就业指导教育, 必须将思想教育观念贯穿到高职院校整个教育过程中去, 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强化诚信意识, 培养勤勉踏实作风, 正确处理社会需要和个人志愿、事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关系。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 到艰苦行业去, 到西部去, 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

1.3 让学生掌握就业知识和技巧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条件相当的学生, 有的人选择的工作很理想, 有的人则很不理想, 除了机遇因素以外, 方法和技巧问题也至关重要。在职业指导时, 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不要仅仅是搞几个报告走过场, 而是应该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经验和能力培养的机会:多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参观考察, 多组织学生到现场招聘会去真实体验。学生就业知识和技巧从理论到实践水平的提高, 无疑将促进学生就业的成功, 从而实现提高就业成功率这一职业指导的重要目的。

2 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 应立足于正确处理好大学生的学业、就业、职业和事业的关系, 促进学生“四业”协调发展, 以学业为基础, 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为载体, 以事业为目标, 统筹兼顾、协调一致、循序渐进地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

追求成功的事业、实现自身的价值, 是每个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价值, 也就会体现高校价值, 创造社会价值, 达到学生、高校、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无疑是以自己优秀的学业、顺利的就业和适宜的职业为基础的。很显然, 要做到这四者协调统一, 就要求我们就业指导必须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全程指导 (大学全过程) 、全员指导 (全体大学生) 、全面指导 (不仅要指导就业, 还要兼顾指导学生的学业、职业和事业;既要指导学生自己的发展, 还要指导学生与学校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相协调的问题) 。

3 开展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职业指导工作不仅仅关系到学生的发展, 还关系到学校的建设和社会的稳定。如何进一步推进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学校应高度重视职业指导工作

3.1.1学校各级领导应牢固树立“就业工作重于一切”的理念, 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 真正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一环来抓。3.1.2学校还应给就业指导人员提供足够的学习、培训和进修机会, 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能够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 与时俱进, 不断适应社会人才发展趋势的需求。3.1.3要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并严格执行, 并将最终的考核结果与专业职务、职称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为职业指导人员奖励、培训、晋升或处罚的主要依据。

3.2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教育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 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为规范的综合。它是职业或行业范围内的特殊要求, 是社会道德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对在校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使其对未来的职业活动作出良好的适应。职业道德教育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是选取优秀传统道德案例, 从中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二是采取直接体验的措施, 模拟职业活动, 使学生在模拟训练中积累基本的职业道德情感, 使他们逐渐形成对职业行为的正确判断。

3.3 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首先, 学校应配备相关的设备设施, 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场所, 建设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站, 配备专业的人员对网进行更新和维护。其次, 要派专业人员进行招聘单位的信息采集工作。由于现阶段很多小型单位的信息不畅通, 所以应派专门人员上门服务, 主动联系, 不能像以前一样只是一味地等待信息上门。再次, 要做好招聘单位的跟踪工作。现在, 很多企业的发展很快, 很多时候存在连续几年甚至十几年都连续招聘的情况, 如果就业指导部门能够做好跟踪工作, 那么也就能够很好地实现就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最后, 加强同当地人力资源市场的沟通和联系, 使学校内功掌握及时的用人供求信息。

3.4 增强职业指导的实践环节

学生在校期间有很多的实践机会, 如专业见习、校内实践、毕业实习等。职业指导部门应充分利用这些实践时机, 强化职业指导的实践环节。总之, 职业指导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确保学生充分就业、创业的重要环节。学校积极、系统地帮助学生, 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职业指导, 能使学生“水到渠成”式地面对市场, 赢得更好的就业机遇, 提高总体就业率, 让学生满意, 让家长满意, 让社会满意。

参考文献

[1]吴增军.试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原则、内容和策略[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6, 1.

[2]胡剑锋.大学生职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技术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调查与认识 篇10

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要求及特点

高校职业指导包括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政策导向指导、需求信息指导、职业观念指导的过程, 提供择业心理咨询、个人特征评价、求职技能训练以及创业素质培养等内容。有效的职业指导, 能够使大学生接受到最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教育, 确切地了解所选职业的特点、职业素质的要求, 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为他们事业上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帮助。职业指导必须根据社会需要及学生身心特点为学生就业、创业和升学提供帮助和指导, 使其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同时得到发展。

从职业指导的指向和历史角度看, 高校职业指导具有一般职业指导的共性, 即帮助求职者顺利就业、实现就业稳定和职业生涯发展, 但是又有其特殊性。

从职业指导的对象来看, 高校职业指导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大学毕业生, 属于新成长劳动力。高校毕业生是社会中相对优质的人力资源, 他们接受了系统的教育, 具有较好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 身体和年龄都处在黄金时期, 是人力资源中有知识、有理想、有创新精神的群体, 是知识经济时代价值创造的核心生产力。

从职业指导的层次来看, 高校职业指导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职业指导人员从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 政府和家庭都付出了巨大的成本。这种高成本高投入必然带来高回报的心理预期。但不容回避的是现实就业压力使学生明显感受到求职的艰辛与不易, 这种巨大的反差容易导致毕业生强烈的挫折感并产生群体效应, 甚至引发社会问题, 因此高校职业指导人员面临更大挑战。

从职业指导的功能来看, 高校职业指导应体现大学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2011年10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做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 在职业指导理念中, 应显性或隐性地赋予大学生传承文化的权利和职责, 鼓励大学生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做出贡献。其次, 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应体现大学的社会功能。现代大学的职业指导应该把国家、社会、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 要引导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把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职业指导在高校开展的状况, 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今年4月, 笔者采用无记名方式对揭阳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语文教育等专业的毕业生展开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 回收问卷812份, 其中有效问卷782份, 受调查学生中男生212人, 女生570人。

(一) 职业指导不能充分满足毕业生需求, 职业指导开展不够

随着我国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建立和深化,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在服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但本次调查显示, 职业指导还不能充分满足毕业生需求。其中, 认为完全能满足自身需求的仅15人, 认为不能满足自身需求的达到250人 (见图1) 。

通过对选择“不能满足”自身需求的毕业生进一步调查, 发现“职业指导开展不够”是不能满足其需求的主要原因 (见图2) 。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没有做到全程化, 职业指导与学生实际脱节。由于缺乏对职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 指导形式单一, 内容局限, 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价值观的树立等方面着力较少, 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辅导, 致使职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不能满足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

(二) 职业指导重要性受毕业生普遍认同, 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毕业生普遍认为职业指导对自身职业选择、职业定位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比较重要, 选择“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占50%以上, 选择“不太重要”和“不重要”的在10%以下 (见图3) 。

从频率分布图中可以看出, 毕业生对职业指导重要性的认同感都呈正偏态分布, 即认为职业指导比较重要的学生较为集中, 认为职业指导不重要的很少。说明开展职业指导具有现实意义。

(三) 当前毕业生获取职业指导的主渠道是互联网

调查发现, 互联网 (含校园就业网) 是学生获取职业指导的主要途径。分析认为, 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信息资源的海量性和指导过程的私密性是毕业生通过网络获取职业指导的重要原因 (见图4) 。

(四) 高校职业指导缺位, 一线学工队伍业务能力有待加强

调查显示, 除家人外, 朋辈群体是毕业生遇到职业困惑时最先想到的求助对象, 把职业指导专业人员列为第三选择, 而从事一线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得数最低。笔者认为, 这既与青年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关, 也反映出基层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不高, 师生关系信任感弱化 (见图5) 。

据有关资料显示, 美国1999年就有16万名职业指导师, 平均一个职业指导师面对3000人, 而我国一个职业指导师最少要面对15万人。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一支重要力量, 要重视和加强业务培训, 切实提升一线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水平, 加快推进持证上岗。

三、几点认识

1. 关于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然而, 由于我国职业指导资格鉴定工作起步较晚, 职业指导理论体系和实践还不够成熟, 加之高校对职业指导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将职业指导狭义理解为职业介绍, 片面追求“就业率”, 导致职业指导急功近利, 不能充分满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内在要求。为破解这一难题, 迫切需要对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予以明晰, 从而更好地推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一) 职业指导有助于推动高校就业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尽管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 但由于忙于应付大量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 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工作, 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 职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 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职业指导应有的效果。通过对职业指导理论和实操的学习和培训, 有助于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和工作研究, 有利于实现高校就业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二) 职业指导有助于高校毕业生规划人生和发展成才

职业指导专业人员由于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的相关经验, 能全面掌握就业的动态, 包括各种专业工种、各个年龄层次、各种学历层次等供需情况, 能预测出某一职业的发展趋势, 以便给求职者提供具体的信息。职业指导通过协助毕业生解决职业问题, 促进个体的职业社会化, 使个体获得一定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职业指导通过与毕业生个人兴趣、能力、个性特点相结合,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素质、专长和潜在资质, 对个人职业倾向做出客观评估, 做出恰当的职业选择, 实现人职匹配。

(三) 职业指导有助于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 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在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不断增长的同时, 社会大众普遍关心高等教育能否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和投资效益。因而接受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 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和地位, 关系到社会大众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并进而影响到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 职业指导是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 我国用人市场上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严重脱节, 招工难与就业难现象并存。这一方面反映出求职者职业选择的盲目性, 另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和个体间的信息不对等。职业指导有利于把市场需求与个人需求直接联系起来, 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通过建立职业指导咨询与服务体系, 有利于人才结构的合理配置与均衡发展, 减少人才浪费;有利于国家把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转变为受教育者个人的需求, 把经济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

2. 关于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对高校职业指导的重视, 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职业指导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并开始付诸实践, 但这些认识和实践往往是一些自发的、零散的活动, 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职业指导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项实践活动, 需要在实践中对职业指导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建立起系统的、全面的和深刻的认识。

(一) 职业指导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战略作用的助推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职业指导作为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服务, 在建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提出, 实现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 建设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工作目标。这就需要职业指导发挥助推器作用, 在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理论研究、职业培训机制体制创新和职业培训技术和管理手段方面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 职业指导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的润滑剂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根源在于结构性矛盾突出。通过职业指导, 有利于充分实现人职匹配。通过开展《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力需求调查》, 充分调研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为学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 以职业发展为主线, 参照行业职业标准, 构建并实施了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实现了理论、技能、素质的有机结合。

(三) 职业指导是推动高校就业工作科学发展的发动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而职业指导则是实现教育投入与效益产出之间的桥梁, 是实现教育回报的前提条件。职业指导开展如何, 不仅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就业工作, 从长远来看, 也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通过建章立制, 有利于职业指导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经过不懈努力, 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就业结构和流向分布发生了改变和优化:毕业生就业岗位的技术含量明显增加;就业层次有了提高;用工单位的性质范围逐步扩大;用人单位的规模、层次显著提高。

(四) 职业指导是高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风向标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不仅要有针对性, 还要有前瞻性和引领性。学院抓住广东省加快产业升级和双转移战略的有利时机, 加快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步伐:以中石油世界级大型炼油项目落户揭阳为契机, 开设应用化工技术等相关专业, 通过资源整合, 优势互补, 实现专业布局优化;落实国家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 抓住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良好机遇, 2012年作为全省14所试点院校之一开展五年制高职单独招生, 因为经过了周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 契合了地方教育发展实际和人才需求特点, 就业前景广阔, 吸引了众多考生报考, 报考人数居全省前列。

(五) 职业指导是深化校企合作, 实现校企无缝对接的催化剂

职业指导人员与团队其他成员通过开展市场调研和分析, 为深化校企合作、行业合作提供参考依据。结合揭阳市优势产业, 加强合作, 通过举办揭阳市食品行业供需见面会, 汕头市女企业家协会专场招聘会等, 扩大学院社会影响力。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发挥专业优势, 开拓就业市场, 与深圳爱迪尔珠宝有限公司等合作办学, 冠名开设“爱迪尔班”等, 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为培养创新型高技术人才提供依托和保障。通过搭建职业指导实践平台, 学院学生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四、结语

总之, 作为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的中介, 职业指导通过其有效运转, 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紧密相连, 环环相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高校需要不断深化职业指导的内涵, 充分认识职业指导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作用和重要性, 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切入点, 以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为着力点, 以创新职业指导手段为突破口, 以人为本, 面向市场, 服务社会, 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胜桥, 等.关于高校职业指导战略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2) :36.

[2]宝小清.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方法与内容[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1) :126.

上一篇:光传输交换平台下一篇:成本管理烟草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