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下切除术

2024-05-15

宫腔镜下切除术(精选十篇)

宫腔镜下切除术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妇科病房在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应用手术治疗的240例子宫纵隔患者作为研究病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2组,观察组中年龄最小24岁,最大42岁,平均年龄(28.64±3.89)岁,其中完全纵隔26例,不完全纵隔96例;对照组中年龄最小24岁,最大40岁,平均年龄(28.37±3.91)岁,其中完全纵隔25例,不完全纵隔93例。病例选取和排除标准:①符合子宫纵隔诊断标准[1];②单宫腔,双侧输卵管、宫角以及宫颈管正常;③排除合并宫腔粘连、输卵管不通性不孕症以及宫腔占位性病变等疾病;④排除合并精神异常、恶性肿瘤以及内分泌失调等基础疾病者;⑤患者无手术和麻醉禁忌证,知情同意手术方案。治疗前,两组的年龄、孕产次数、病情等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1.2.1经腹子宫纵隔切除术联合子宫吻合术: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在下腹脐耻正中作一手术切口,逐层切开入腹腔后,暴露子宫,在在宫底的中央处横向作一切口,长度约为2.0 cm,切口两侧边缘需至两侧宫腔,利用鼠齿钳将子宫纵隔提起,中央纵隔至宫颈内口水平部分采楔形切除(部分患者可沿着子宫壁对纵隔至宫颈内口处部分进行切除,彻底切除子宫纵隔后,将两侧子宫用可吸收线进行缝合。

1.2.2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术:手术设备为持续灌流式宫腔镜(德国WOLF公司)、单极电切刀、电凝器、电视显像系统等。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起效后,应用膨宫介质(5%甘露醇溶液)持续注入宫腔,以子宫纵隔下极的中点作为起点,沿着宫底方向,应用环形电切环对子宫不全纵隔进行横形切开,在保障切割左右对称性的同时,尽可能使切缘至前后宫壁的距离相同或近似相同,在两侧宫角部以弧形连接于宫底,保障宫角部和宫底部接近齐平状态,充分暴露两侧输卵管开口尽可能类似于正常宫腔,应用电极电凝处理活动性出血的部位,术中在切割纵隔时注意避免对子宫内膜造成损伤。完全纵隔患者可在一侧切开进入,再切除纵隔,其在宫腔内口上方尽可能类似于正常宫腔。

1.2.3术后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后均利用抗感染、避孕、切口换药等常规治疗。

1.3评定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手术用时、手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跟踪随访12~20个月,统计两组术后首次妊娠间隔时间、术后1年内成功妊娠情况。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χ2检验分析计数资料,P<0.05,差异存在显著性。

2结果

观察组平均手术用时为(55.17±819.36)min,手术平均出血量为(24.62±5.83)m L,住院时间为(3.35±0.78)d,术后首次妊娠间隔时间为(8.57±2.67)个月,1年内成功妊娠89例,妊娠率为72.95%,对照组平均手术用时为(73.58±22.51)min,手术平均出血量为(66.17±11.09)m L,住院时间为(7.12±1.49)d,术后首次妊娠间隔时间为(11.38±2.89)个月;1年内成功妊娠61例,妊娠率为51.69%,两组术中和术后恢复各项指标对比,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3讨论

子宫纵隔的首选治疗方法就是手术,其中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术和传统经腹子宫纵隔切除手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传统经腹手术适用范围广,能够在恢复宫腔正常的同时处理其他子宫病变,但是在术中需切开子宫,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术后短时间内难以成功妊娠,无法满足近期生育需求,而且由于子宫出现瘢痕,妊娠分娩时需要高度警惕子宫破裂。宫腔镜作为新型微创技术之一,被认为是确诊子宫疾病的首选方法,你不仅能够清晰显示子宫形态、有效治疗子宫疾病,而且术后损伤小、恢复快,宫腔镜手术切除纵隔组织采用混合电流,边切边凝,且无需切开子宫,在保障子宫完整、避免损伤子宫内膜的同时有效恢复了宫腔形态术,术后需要避孕时间短,能够满足患者生育需要[3]。本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评价指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因此,我们认为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手术安全性高、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近期妊娠成功率,可以作为子宫纵隔治疗的首选方法。

摘要:目的 观察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术治疗子宫纵隔的效果分析,评估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纵隔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妇科确诊的240例子宫纵隔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122例(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术)和对照组118例(经腹子宫纵隔切除术联合子宫吻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用时、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首次妊娠用时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年妊娠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手术能够有效恢复子宫正常形态,且术后恢复快,妊娠成功率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宫腔镜,子宫纵隔,子宫纵隔切除术

参考文献

[1]高霞,张毅,岳艳,等.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术123例临床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3):300-302.

[2]王马列,梁润彩.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9(5):390-392.

宫腔镜下切除术 篇2

要责任

盈科律师事务所

医疗律师刘东冬 ***

【本文主旨】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首选治疗方法,一个受过良好训练且经验丰富的普外科医师能出色的完成该手术,但是胆管(胆囊除外,下同)损伤仍旧是该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且最主要原因是由于医方经验不足或者过于自信所致,医方应当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案情简介】

2012年9月25日,张甲以“反复右上腹胀痛伴背部酸痛1.5年余”为主诉住入乙医院。查体: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氏征阳性。超声诊断意见:脂肪肝、胆囊结石、胆囊壁欠光滑。初步诊断:胆囊结石、胆囊炎。2012年9月26日乙医院为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转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术后诊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mirizz综合症,术后给予补液、抗炎等治疗,2012年10月13日张甲出院。

2012年10月24日张甲以“胆囊切除术后胆汁漏28天”为主诉住入丙医院,诊断:胆囊切除术后胆汁漏,给予抗炎、补液等治疗,2012年11月5日出院。

此后,张甲因“胆道术后胆汁漏,梗阻性黄疸,十二指肠内瘘”,分别于2013年6月3日行胆道镜探查术,2013年8月2日行肝门胆管成形、胆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及此后的多次就医。

张甲于2014年1月8日申请进行医疗事故鉴定。鉴定结论:

1、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医方诊断胆囊结石,胆囊炎正确,具备腹腔镜手术指征,医方已履行书面告知义务。

2、术中所见胆囊大小与术前超声不一致属于临床常见现象,可能与测量方法、胆囊自身收缩、测量时间不同等因素有关。

3、医方存在以下医疗过失: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操作不当,导致患者肝总管损伤;损伤后未行胆肠吻合术,而行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术中出现肝总管损伤,更改术式,医方未履行书面告知义务;术前患者无胆管炎、梗阻性黄疸等症状,超声及CT未见明显胆管狭窄或扩张,医方术后仅依据术中所见“该肝总管处狭窄、僵硬”,诊断Mirizzi综合征依据不充分。

4、患者现后果与医方医疗过失存在因果关系,患者长期慢性炎症、局部粘连、解剖关系改变,一定程度上增加手术操作难度。综上所述,张甲与乙医院医疗争议属于三级丙等医疗事故,医方承担主要责任。根据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一审法院认定乙医院应承担主要责任。

【法院裁判】

一审法院认为,《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认定:张甲与乙医院医疗争议属于三级丙等医疗事故,医方承担主要责任。一审法院采信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判决乙医院应承担70%赔偿责任。

乙医院不服一审判决而上诉。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律师说法】

腹腔镜手术技术的进步、器械的改进,使腹腔镜下胆囊、阑尾手术得到了广泛普及。但是鉴于患者的个体病情和解剖差异,并不是任何急性结石性胆囊炎都适合腹腔镜手术,而医务人员在挑战欲望的支配下显得过于自信,即便经验不足也期望尝试,故虽然不断减少但总是存在胆管损伤的案例。

虽然胆管损伤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但本律师认为医方不能据此免责,因为现今该手术技术非常成熟,对于一个合格的外科医师来说施行该手术不应当损伤胆管,若由于患者病情或者解剖因素等原因无法在腹腔镜下成功切除胆囊应当及时中转开腹,而不应致患者安全于不顾冒险侥幸继续手术。个案中,患者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是优于治疗有效性的原则要求。

宫腔镜下切除术 篇3

关键词 慢性宫颈炎 宫腔镜下宫颈锥切术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共行检查640例,其中经术后病理学确认为慢性宫颈炎67例。年龄25~68岁,其中30~49岁41例(61.19%)。67例患者中宫颈Ⅱ~Ⅲ度糜烂41例,宫颈息肉12例,宫颈肥大伴纳氏囊肿8例,宫颈管息肉样增生6例,20例曾接受过1次以上的激光或冷冻治疗未愈。

慢性宫颈炎诊断标准:病理诊断表现为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宫颈黏膜炎、宫颈腺囊肿、宫颈肥大。

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常规术前检查与准备,术后口服消炎药3~5天。禁房事及盆浴6周。

手术方式:月经干净后2~10天在宫腔镜下行宫颈锥切术。用A3型高频电刀,不需麻醉,取膀胱截石位消毒术野,铺巾导尿,宫颈至8号扩宫棒,从宫颈3点或9点开始由外向内、再前壁、后壁、由浅入深,行电锥切、电熨、整形、锥顶深度1cm左右。如有纳氏囊肿,应彻底烙除;如有息肉则摘除。宫颈管壁有结缔组织增生结节,应彻底电切、电熨、整形。

注意事项:①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患外阴炎、阴道炎及其他生殖系统炎症应先治愈;有不规则阴道流血、月经不调,先确认治愈;有凝血功能障碍、妊娠、癌变者禁忌,如宫内有尾丝环先取环后治疗,重度宫颈炎,先做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活检除外癌变再治疗;②术中切下的宫颈组织再做病检;③术后禁止性生活6~8周,禁盆浴、剧烈运动3~4周;④需带节育环者术后2个月或宫颈炎治愈后月经干净2~7天上环。

结 果

手术情况:本组15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均顺利进行宫颈锥切术,手术时间1~5分钟,出血量2±15ml。住院4~5天,术后行病理检查均确诊为慢性宫颈炎。

疗效评价:术后随访10个月,以后1年复诊1次,满意率达100%。治愈标准:①阴道分泌物正常;②下腹腰痛好转;③宫颈阴道黏膜光滑;④宫颈管口椭圆形,形态正常;⑤宫颈管壁无息肉无纳氏囊肿;⑥宫颈无触痛、无接触性出血;⑦宫颈肥大者比术前缩小1/3~1/2;⑧宫颈陈旧性裂伤、外翻变形者明显修复,形态正常。手术并发症:无1例感染、大出血、宫颈狭窄、病灶残留与复发。

病理检查:150例切除组织经病理检查确认为慢性宫颈炎。

讨 论

慢性宫颈炎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当糜烂面深、组织增生时,传统治疗方法仅能治疗宫颈外病变,不能深入宫颈管内炎性增生组织,久治不愈。宫颈锥切术在宫颈切除鳞柱交界移行带周围和其下的部分组织,锥体底面为宫颈外口,切除范围包括移动带外周围3~5mm的正常组织,深度15~25mm。病变在宫颈表面时锥形切除呈宽而浅,病变累及颈管锥切为狭而深的锥形。

宫颈锥切术是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最佳方法,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痛苦少、不影响生育能力、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不损伤宫颈机能等优点,治愈率高,患者易接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钱德英.宫颈锥切术的适应证及并发症.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7):401.

宫腔镜下切除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502例宫颈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经过相关检查确诊为宫颈息肉;并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及白带异常症状;排除严重的心、肝、肾功能器质性疾病患者, 恶性肿瘤患者, 妇科传染病患者。按照其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 (260例) 和对照组 (242例) 。观察组患者年龄25~55岁, 平均年龄 (40.2±5.1) 岁, 息肉数目1~4个, 平均 (2.0±0.7) 个;其中已婚女性196例, 未婚女性6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6~55岁, 平均年龄 (40.0±4.7) 岁, 息肉数目1~5个, 平均 (2.0±1.0) 个;其中已婚女性185例, 未婚女性57例。两组患者年龄、息肉数目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禁止性生活2个月, 并在月经干净后的3~7 d内实施手术治疗。术前完善相关检查, 包括血常规、心电图、凝血功能、阴道分泌物检查及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 (TCT) 除外病变检查。

观察组患者实施宫腔镜下切除术, 宫腔镜机器压力设置为14 k Pa左右, 流速设定为150 ml/min, 电切功率和电凝功率分别设置为70、40 W, 膨宫后, 宫腔镜进宫腔内部, 检查宫腔内情况及宫颈息肉的大小、部位、数量等情况。以宫颈外口为中心, 使用单极电切环在直视下, 由外向内从息肉底部纵向切息肉的蒂部和浅肌层, 并使用电凝止血, 注意切除的深度≤3 mm。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的宫颈息肉摘除术, 常规消毒铺巾后, 暴露宫颈并再次予以消毒, 将宫颈前唇用宫颈钳夹住, 并使用长弯钳将息肉根部固定, 顺时针旋转长弯钳至息肉蒂断裂, 摘除, 并使用三氯醋酸止血。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消炎等对症支持治疗, 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治疗效果可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息肉清除干净, 无残留情况, 宫颈体积明显缩小, 质地光滑, TCT除外病变检查结果为阴;有效:肉眼观察宫颈体积较治疗前缩小, 并小范围的出血点, TCT检测结果呈阴性;无效:宫颈体积较治疗前无变化, 或者体积变大并呈增生、糜烂状态, TCT检测结果为阳性。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2并发症主要有感染、宫颈粘连等情况。3术后1年随访, 对比两组患者的复发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显效180例, 有效70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患者显效155例, 有效75例, 无效12例, 总有效率为95.0%,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70, P>0.05) 。

2.2 并发症

对照组患者出现18例感染、15例宫颈粘连, 并发症发生率为13.6% (33/242) ;观察组患者出现3例感染、2例宫颈粘连, 并发症发生率为1.9% (5/260) , 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 (χ2=24.578, P<0.05) 。

2.3 复发情况

术后1年随访,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3.1% (8/260) 、16.9% (41/242) , 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7.356, P<0.05) 。

3 讨论

宫颈息肉的病因主要与慢性炎症、内分泌紊乱、雌激素水平过高等因素有关[2], 一般认为是在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下导致宫颈黏膜的过度增生, 而子宫自身有排除异物倾向, 因此导致过度增生的宫颈黏膜自基底部向宫颈口外突出而形成息肉[3]。对于宫颈息肉的治疗临床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 传统的手术方法为宫颈息肉摘除术, 该手术方法是使用手术钳将息肉从基底部夹紧, 并直接进行摘除的方法。由于息肉的个数并非单个, 有少数根部会在宫颈管壁内, 因此摘除法属于盲摘, 而手术钳并不能取到其基底部, 导致术后容易复发。另外息肉的质地软而脆, 容易出血, 使术中的出血量大, 术后容易出现粘连、感染等并发症[4]。随着宫腔镜的运用, 临床开始广泛使用宫腔镜下切除术治疗宫颈息肉, 可通过宫腔镜观察到患者宫腔内及宫颈壁内病灶的情况, 并且清晰的看到息肉的基底界限, 使切除更准确, 运用单极电切环将其基底部连同附着的浅肌层一并切除, 切除彻底, 不易复发。且使用电凝止血可有效的减少出血, 减少了术后的感染和宫颈粘连情况[5]。

本研究中,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0%,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6% (33/242) , 高于观察组的1.9% (5/26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4.578, P<0.05) 。术后1年随访,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3.1%、16.9%, 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宫腔镜下切除术治疗宫颈息肉效果显著, 且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 可在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涛.比较分析宫腔镜下切除术与传统术式治疗宫颈息肉的临床疗效.家庭心理医生, 2015 (4) :185-186.

[2]周世平.传统术式与宫腔镜下切除术式治疗宫颈息肉的临床效果比较.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20) :32-33.

[3]任丽霞, 宁艳, 宁丽.比较传统术式与宫腔镜下切除术式治疗宫颈息肉的临床疗效.中国卫生产业, 2013 (34) :104.

[4]柏轩宇.对比研究传统术式与宫腔镜下切除术式治疗宫颈息肉临床效果.中国农村卫生, 2016 (12) :24.

宫腔镜下切除术 篇5

【摘要】 目的 探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致胆管损伤的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 分析 1991年6月~2005年11月我科施行的13859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生11例胆管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 本组9例小破口损伤(破损范围在3mm以下),行可吸收线一期修补及t管引流;2例破损严重者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随访6个月~12年,无胆管狭窄、继发性结石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解剖变异、病变程度、术者的责任心和技术因素是lc致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胆道损伤应及时发现,根据分型正确处理,以达到满意的预后。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

analysis of 11 cases of bile duct injury i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经成为临床 治疗 胆囊良性病变的首选术式,但出血、胆漏、胆管损伤等并发症仍然是 影响 lc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其中胆管损伤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文献 报道其发生率为0.32%[1]。我科自1991年6月在国内率先开展lc,至2005年11月已施行138595例,发生肝外胆管损伤11例(0.008%),明显低于国内平均水平,现就其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经验教训,探讨防治的策略。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患者,男10例,女1例,年龄27~68岁,平均41.6岁。术前诊断除1例为胆囊多发性息肉外,其余10例均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其中急性胆囊炎6例,慢性胆囊炎2例,萎缩性胆囊炎2例。11例均有反复发作的右上腹部疼痛、发热等病史,病程6个月~15年。上腹部b超提示胆囊壁毛糙、增厚、边缘不清,胆囊腔内可见结石或息肉,后伴减弱回声。

1.2 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采用的手术方法有四戳孔法和三戳孔法。四戳孔法于脐部做第一孔,造气腹后插入10mm套管,直视下在剑突下、右锁骨中线肋缘下及右腋前线肋缘下分别插入10mm和5mm套管。三戳孔法则省弃右腋前线肋缘下的戳孔。细心解剖calot三角及胆囊颈部淋巴结,牵拉胆囊用力适度,防治胆管撕裂及钳夹时损伤胆管。避免过多的向肝外胆管方向解剖,精心处理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取出胆囊后细致辨认有无其他胆管开口。

1.3 损伤类型及原因 按损伤机制分机械伤9例,热灼伤2例。按损伤部位分右肝管5例,右副肝管2例,均为小破裂口,致伤原因为右肝管在肝外游离段较长,胆囊因反复炎症与右肝管粘连致密,分离时撕裂。肝总管2例,其中1例因急性胆囊炎术中渗血严重,勉强解剖三角,电凝传导热灼破肝总管侧壁;另1例损伤左右肝管汇合部,破裂口较大,其损伤原因为胆囊萎缩、结石嵌顿于胆囊管与肝总管之间(mirizzi综合征),calot三角粘连严重,呈“冰冻化”,分离时电灼致伤。胆总管2例,其中横断伤1例,损伤原因为胆囊管低位汇合,分离位置偏低,把游离过长的胆总管当作胆囊管处理。

1.4 胆管损伤的处理 本组病例均在术中及时发现,中转剖腹手术。对于胆管小破裂伤者以5-0 vicry线横向整形缝合,在胆总管上另行戳口放置t管支撑3个月。对于左右肝管汇合部较大破口损伤者,分别行左右肝管切开整形及肝管空肠内引流术。对于胆总管横断伤者,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并置t管支撑引流,t管放置时间不少于3个月。

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11例均放置t管减压支撑引流,小破口伤者放置3个月,胆肠吻合后放置t管者,放置3~6个月,经造影证实胆道通畅、无胆管狭窄后拔管。随访6个月~12年,无胆管狭窄、继发性结石等并发症发生,优秀率(无任何症状)81.8%,良好率(偶有胆管炎症状)18.2%。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对腹内脏器干扰少、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出血、胆漏、胆管损伤(撕裂、横断、夹闭、电灼伤)仍然是lc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亦是lc中转开腹(包括延期开腹)的主要原因。

3.1 胆管损伤的原因

3.1.1 解剖变异 如胆囊管过短或缺如,特别是在病变情况下胆囊颈部与胆总管粘连时,术中误将胆总管作为胆囊管而切断,或在分离颈部和壶腹部时易损伤粘连的胆管前壁或侧壁;与胆总管并行低位开口于胆总管下段的胆囊管,未解剖清晰即行钳夹切断会造成胆总管的损伤;或胆囊管汇入走行位置低的右肝管,在分离胆囊与肝门的结缔组织时可将右肝管切断;而在结扎胆囊管过于靠近胆总管时,可结扎部分胆总管侧壁而致狭窄。本组中最严重的1例胆总管横断伤就是因为胆囊管与胆总管并行并低位开口,未解剖清楚即上钛夹横断,不得以行胆肠吻合,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教训深刻。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116例分析 篇6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R6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80-02

腹腔镜胆囊切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安全性高等特点逐渐成为了治疗有症状胆石病和其他胆囊性疾病的标准手术。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患者116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为116例。男30例,女86例,年龄在25-74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9.8岁。所有的患者都经过B型超声确诊,手术证实。其中胆囊结石患者为95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为15例,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为6例。

1.2术前准备

确定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后,应先作好包括病人心理准备工作、术前各项检查及全身准备在内的术前准备。术前应排空膀胱,留置或不留置胃管,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急症手术病人应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3手术方法

一般来讲,在术前大多需要放置胃管及其尿管,行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患者的体位要仰卧头高足低位15°—20°左右,手术台向左侧倾斜15°左右,在脐下缘或者上缘作1cm左右的孤形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提起切口两侧腹壁,用穿刺针(气腹针)通过切口,垂直穿透腹壁进入腹腔。经证实气腹针位于腹腔内后可开始以每分钟1~2L的低流量注气,然后逐渐加大流速至每分钟5~8L,使腹内的气压保持在12~15mmHg。气腹建立后,从脐孔处切口穿入10mm的锥鞘,拔出穿刺锥后,将预热的腹腔镜套鞘插入腹腔,接通充气导管保持气腹压力,连接摄像和监视系统,观察腹腔内的情况并在腹腔镜监视下分别穿入另外三枚锥鞘。分别于胆囊底部平面、右锁骨中线肋缘下2~3cm作5mm的皮肤切口,穿入5mm的锥鞘后拔出穿刺锥,插入牵拉钳。于剑突下4~6cm作10mm的皮肤切口,穿入10mm的锥鞘经此孔可插入转换器、切割烧灼器、剪刀、钳夹器等。

轩转腹腔镜360°探查整个腹腔情况,肝、胃、脾、胰、肠未见明显异常。探查胆囊,分离解剖胆囊三角,显露胆囊动脉,确认后钛夹夹闭并电凝切断。解剖分离胆囊管,在靠近肝总管侧0.5cm处,与胆囊管呈90°钳夹钛夹两枚,近胆囊颈部钳夹钛夹一枚在远近端钛夹之间剪断胆囊管。提起胆囊颈部,用电凝将胆囊从肝脏完全分离。经剑突下的套鞘放入大抓齿钳抓住胆囊颈,将胆囊颈及部分胆囊拉入鞘内一起拖出腹壁。取出胆囊后于胆囊床下放置潘式引流管。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退出器械,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缝合腹壁切口包扎。其中具有101例患者采用了顺行切除胆囊,有15例患者采用了顺逆行结合切除胆囊。

2结果

成功切除胆囊114例,因为胆囊炎症与周围的组织粘连严重转为开腹2例,术后的住院时间一般为3-5d,全部患者都没有感染现象,术后疼痛现象比较轻微,患者的恢复情况很好,并且十分迅速。

3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痛苦轻、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及其住院时间短等特点,已经逐渐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标准,是外科手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方法。所以应该熟练地掌握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技巧,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注意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适用症及其禁忌症状。一般来讲,强调手术适应症选择的目的主要在于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其安全性。尽管选择近期没有发作的单纯性胆囊结石、无腹部手术史、无心肺并发症患者手术,但当具有一定经验、技术成熟之后,适应症应该逐渐地放宽,操作也应该由4孔变为3孔。

与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除了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其住院时间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异外,通过观察可以知道胆囊切除术的出血量比较少,胃肠功能的恢复也比较快,其原因可能为切口小、创伤小,即使是微小的血管出血,也能够看得比较清楚。并且对于腹腔的干扰比较小,对肠胃没有刺激,术后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比较小。胆囊切除术比较直观,并且暴露性比较好,术后对于胃肠功能的影响很小,结扎牢固,能够用手直接的去操作,发生严重并发症相对较小。

当前来讲,临床上一般是采用手术进行切除,从而求得根治,本文发现腹腔镜下的胆囊切除术最好,没有中转开腹,从而揭示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患者优于开腹手术。主要原因可能是常规的开腹手术切口比较长,并且创伤比较大,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延长了住院的时间,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微创的,并且该手术基本要求外科医生经过严格的训练。同时,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发现治疗中没有发现明显的并发症,这些结果都说明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效果比较好,并且十分安全,建议应该推广。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具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也不能够忽视并发症的发生。胆囊损伤是其比较常见的并发症。胆漏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胆囊管残端夹闭不完全,对于胆囊管粗并且肿大的患者应该采用丝线结扎。总而言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还是优点多于缺点,是未来相关手术的首选。

参考文献

[1]陈春莲,夏翠云,刘青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100例舒适护理体会[J].海南医学,2010年3期.

[2]勾健,孙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不同时机留置胃管的效果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17期.

[3]方忠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年11期.

[4]唐彦军.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8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年10期.

[5]许德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120例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年3期.

[6]莫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29期.

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 篇7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10~2010-03我科收治的高龄膀胱癌患者5例, 均为男性, 年龄69~75 (平均年龄72.5) 岁。临床表现为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 病程1~9个月。膀胱镜检查膀胱侧壁菜花样肿物2例, 肿瘤位于膀胱三角区3例, 直径2.0~5.0 cm。CT及MR检查无膀胱外浸润, B超、胸片、ECT检查未发现远处转移, IVU示双侧上尿路显影正常4例, 双肾输尿管扩张双肾积水1例。术前心肺功能评估, 双肺陈旧性肺结核1例, 高血压病1例, 糖尿病1例, 无手术禁忌证。取活检后病理证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 其中Ⅱ级3例, III级2例。

1.2 方法

1.2.1 麻醉、体位和套管针穿刺点

全身麻醉, 取截石位, 手术床取30°头低足高位。采用5点穿刺法:第1穿刺点位于脐上边缘, 气腹针穿刺建立人工气腹, 压力为15 kPa, 插入直径为10 mm的套管针, 放置30°腹腔镜, 直视下放置其它4个套管针;第2、3穿刺点分别在左右腹直肌旁、脐下约1~2 cm处, 插入直径为10 mm的套管针;第4、5穿刺点在左右髂前上棘内上方2~3 cm处, 插入直径为5 mm的套管针。手术者经右侧2个套管针进行操作, 助手经左侧2个套管针进行操作。

1.2.2 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 游离输尿管、输精管、精囊及前列腺、膀胱

插入腹腔镜后, 先探查腹腔有无损伤及腹腔内转移。淋巴结清扫范围达两侧髂外动脉, 近端至髂总动脉, 远端至闭孔神经。在髂总动脉分叉处找到输尿管, 将其提起并向下游离至膀胱壁外, 暂不切断以减少尿路梗阻时间。分离输精管及外侧方的精囊腺, 切开荻氏筋膜, 进入前列腺直肠间隙, 贴前列腺后壁向下分离达前列腺尖部尿道交界。然后转到膀胱前壁, 倒V形沿膀胱轮廓切开腹前壁腹膜, 进入耻骨后间隙。向两侧分离并离断膀胱侧韧带及双侧输尿管, 离断前列腺血管蒂, 切开双侧盆内筋膜在前列腺的返折部, 暴露前列腺尖部。切断前列腺尖部尿道, 将膀胱、前列腺、精囊组织完全游离切除。在下腹正中线上作4~5 cm切口, 取出标本。

1.2.3 输尿管腹壁造口术

将输尿管游离至髂血管交界处, 大约10~15 cm长度, 将左输尿管由后腹膜牵引至右侧, 双侧输尿管近端由同一侧腹壁Trocar穿刺孔引出, 输尿管壁与腹外斜肌筋膜缝合固定2~3针, 然后作输尿管皮肤乳头成形术。术毕常规于输尿管内置单J输尿管支架引流管导管, 再连接集尿袋。

2 结果

手术均成功, 手术时间4~6 h, 术中失血200~600 ml, 术后约24h肠道功能恢复, 术后均无发生肠漏、腹腔感染等;有切口感染1例, 换药对症后治愈。术后1个月一次更换单J管, 3个月后拔除单J管并安置集尿袋。术后3个月IVU或B超未见肾积水, 患者随访3~6月, 存活至今。

3 讨论

目前全膀胱切除仍是浸润性膀胱肿瘤治疗的金标准[1]。膀胱颈部或三角区的浸润性膀胱肿瘤应早行全膀胱切除, 恶性程度高的、多灶的、难以行保留膀胱手术的浅表性肿瘤, 应行全膀胱切除。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手术难度大, 要求术者熟悉解剖径路、操作熟练、能处理术中各种并发症和行开放手术的基础。腹腔镜手术切口小, 有助于细致、精确地处理盆底深部重要结构, 尿道括约肌损伤机率较小, 有助于保留阴茎神经血管束, 术中出血较少, 不需要输血或输血量少[2]。腹腔镜下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 视野更清晰, 可清楚见到淋巴管、肿大的淋巴结及髂血管和闭孔神经等重要结构, 有利于在彻底清除淋巴组织的同时避免血管神经的损伤。

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简单易行, 在直视下操作, 可大大地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手术损伤, 又避免因腹腔内操作引起的腹腔污染, 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增加手术安全性。高龄膀胱肿瘤患者, 全身脏器功能评估虽然未发现绝对禁忌证, 考虑年龄因素及心肺功能, 不宜行原位膀胱。腹腔镜下膀胱全切手术操作比较安全, 且腹腔镜有放大效应, 操作精细、出血少、清扫彻底, 可达到与开放手术相同的效果。我们选择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输尿管皮肤造口术, 术中并发症少, 具有微创、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 是治疗高龄浸润性膀胱癌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Bassi P.Outcome of radical cystectomy for invasive bladder cancer[J].Curr Opin Urol, 2000, 10:459-463.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护理体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行腹腔镜下子宫 (次) 全切除术的患者60例, 年龄29~81岁, 平均年龄46.5岁, 本组60例患者中, 29例为子宫肌瘤患者, 14例为子宫肌腺症患者, 17例为子宫颈原位癌患者。

1.2 手术方法

对所有患者采用气管内插管麻醉, 在患者脐孔下纵向切开1 cm, 用气腹针穿刺, 建立人工气腹, 对患者情况进行探查。在患者左、右下腹进行穿刺时, 穿刺孔直径约1 cm, 在患者耻骨联合部位进行穿刺时, 穿刺孔直径约0.5 cm, 将腹腔镜等器械放入之后进行子宫 (次) 全切除手术。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常规进行补液、抗感染。

2 结果

本组60例患者除2例患者出现肩背部酸痛以及腹胀外, 无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 术后1~2 d均可下床活动, 住院3~7 d后, 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具体情况见表1。

3 护理方法

3.1 术前心理护理

患者手术前心理焦虑, 情绪紧张、恐惧, 对此, 护理人员可在手术前1 d访视患者, 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 说话语气应亲切缓和, 详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 认真解答其对手术的疑问, 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抚慰其紧张情绪, 安慰和支持患者, 使其能顺利完成手术。

3.2 术后护理观察

①术后将患者送回病房, 应使其去枕平卧, 并将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 准备好相关器材和急救药品。②给予患者常规吸氧2 h, 吸氧流量保持在2~4 L/min,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30 min/次, 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和血压, 注意观察患者切口有无渗血情况发生。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之后, 可以改为6 h/次, 观察患者情况。一旦患者发生病情异常, 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处理。③对引流管的护理:患者术后有引流管的应注意防止引流管移位、堵塞、脱出、扭曲, 使引流管保持畅通, 还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 并注意对引流袋及时更换, 记录好24 h引流液的总量。④对饮食的护理:术后6 h, 患者可进食易消化、清淡的流食。排气之前患者应避免食用易引发胀气的食物。⑤对导尿管的护理:在患者拔出导尿管之后, 护士应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动作应轻缓, 锻炼自行排尿, 可以有效防止术后尿潴留和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本组患者中无一例发生尿潴留和泌尿系统统感感染染。。⑥⑥患患者者送送回回病病房房后后, , 护护理理人人员员应应鼓鼓励励患患者者在在床床上上活动四肢, 指导家属对患者的下肢进行按摩, 以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 预防形成深静脉血栓。患者拔出尿管后, 可坐起和下床少量活动。术后2 d, 可适度增加患者的活动量和活动时间, 术后早期活动可以有效防止肠粘连的发生。⑦预防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患者手术一般采用全身麻醉, 维持全身麻醉的气管插管会对其咽喉造成刺激, 损伤气管黏膜, 引发咳嗽、咳痰、咽喉部疼痛的发生。尤其是体弱、年龄较大的患者, 可能引发呼吸道感染。预防患者的呼吸道感染, 可在手术完成后, 患者还未恢复意识时, 就保持其呼吸机畅通, 以防止患者吸入分泌物和呕吐物。术后6 h应鼓励患者多饮水, 并在下咽时在咽喉处停留数秒, 以起到稀释痰液的作用。患者咳嗽时, 指导其按住腹部, 以有效缓解咳嗽引起的切口振动而造成的疼痛。

3.3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与观察

①宫颈端出血:术后2 h内, 患者阴道一般会有少量液体流出, 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其量、颜色, 患者若发生鲜红色出血或其中有凝血块, 应立即进行处理, 并报告医生进行治疗。②穿刺孔出血:术后应对患者脐孔部的敷料进行严密观察, 出现渗血要及时处理, 同时应观察患者腹部, 以防胀气。对此, 应禁止其进食易产生胀气的食物。还可以使其做轻微活动, 促进患者肠胃功能的早期恢复。若患者48 h还未排气或者发生明显胀气, 应给予注射0.5 mg新斯的明以缓解病情。术后患者如发生腹痛、腹胀、肩背酸胀, 可能是由手术时的体位和手术时间引起, 无须治疗, 2~3 d内会自行好转。③恶心、呕吐是腹腔镜常见不良反应, 因是术中充入CO2气体刺激膈肌[3]、麻醉药物兴奋呕吐中枢所致, 应用止吐药物后症状会减轻, 不会引发其他并发症。④肩背、肋间疼痛:患者术后肩背、肋间疼痛的发生, 是由于术中人工气腹在其体内潴留的CO2气体, 对第7~12肋间神经造成刺激导致, 护理人员可以顺时针对患者肩背、肋间部进行按摩, 并鼓励其活动四肢, 一般在1~2 d后CO2气体吸收排出体外后, 患者疼痛即会缓解。

综上所述, 对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的患者, 通过术前心理护理和认真合理的术后护理, 可以提高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的治疗效果,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使患者能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孙飞, 陈群, 章雅萍.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的手术配合.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4) :438-439.

[2]徐丽蓉, 田玉智.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整体护理.全科护理, 2011, 9 (2) :487-488.

宫腔镜下切除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8月至2011年2月于我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共65例,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19~62岁;病变: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8例,原发性脾功能亢进3例,地中海贫血4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3例,肝硬化脾大伴脾功能亢进21例,脾血管瘤2例,脾囊肿3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脾大和脾功能亢进,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大出血病史,7例患者有少量腹水,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血常规:白细胞1.1×109~3.7×109/L,平均(2.36±1.17)×109,血红蛋白70~135 g/L,平均(98.3±15.9)g/L,血小板(22~60)×109/L,平均(43.5±10.7)×109/L;B超示脾脏大小为11 cm×10cm×8 cm~38 cm×20 cm×15 cm。术前肝功能Child分级:A级为49例、B级为16例。

1.2 方法

术前准备:术前常规做血常规、血凝、肝肾功能、心电图及B超等检查。血小板低于50×109/L,或有严重出血倾向者,术中及时补充血小板悬液,术前常规保留导尿和胃肠减压。手术方法: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患者为头高足低右侧斜位,术者位于患者右侧,助手位于患者右下方,电视屏幕置于患者左侧。在脐下缘穿刺建立气腹,二氧化碳气腹压力1.9 k Pa,置入30°腹腔镜,探查腹腔,观察脾脏大小、破裂程度、腹腔积血以及局部血块等。左侧肋缘下和左锁骨中线交点处以及左腋前线平脐处分别置入5 mm Trocar。左腋前线平脐处的Trocar作为主操作孔,置入超声刀,左侧肋缘下和左锁骨中线交点处作为副操作孔,置入分离钳,助手于剑突下Trocar内置入抓钳向右上方牵拉胃,暴露脾脏,分辨脾周解剖关系。用腹腔镜器械及超声刀分离脾周韧带、脾结肠韧带、脾胃韧带中下部,紧靠脾包膜,脾下极血管用钛夹夹闭,如血管较粗可缝扎后再用钛夹夹闭,由下向上逐渐分离,最后处理脾胃韧带上部及脾膈韧带,游离脾门,分离显露脾动、静脉,离断脾蒂。肋缘下切口约5 cm左右。左手涂上石蜡油,于小切口进腹。手助下用超声刀分离胰脾韧带,将胰尾与脾蒂分开。左手握住脾蒂,于左腋前线平脐处的主操作孔更换1.2 cm Trocar,置入直线切割吻合器,离断脾蒂,将脾脏装入塑料袋中,从肋缘下切口处拿出。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于脾窝处置入引流管1根引出并接负压吸引[2]。

2 结果

本组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7~248min,平均(156±36)min;术中出血140~370 ml,平均(216±58)ml,术后胃肠蠕动恢复时间10~32 h,平均(16.3±6.8)h;术后住院时间为4~10 d,平均(6.8±2.5)d。1例在行脾切除时脾被膜撕脱,出血量较多,手助腹腔镜压迫止血后出血止住。2例患者手术中发现副脾,行副脾切除术后,顺利完成手术。本组患者65例,无胰瘘、无脾静脉、门静脉血栓形成等术后并发症,无中转开腹,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腹腔镜脾切除术凭借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腹部外科最常见的腹腔镜实质脏器手术[3]。LS的绝对禁忌证:难以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肺功能疾患,门脉高压性脾亢脾肿大,脾周炎症等[4]。术中出血是腹腔镜脾切除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是因为门静脉高压和血吸虫性肝硬化时,脾脏巨大,手术难度较大,术中常易导致脾被膜撕裂以及脾血管损伤,造成大出血,影响手术视野,手术难以顺利完成。因此术中应仔细操作,分离韧带使用超声刀,不能使用抓钳抓或牵拉脾脏。手助腹腔镜技术切除脾脏是在腹部做一个7 cm左右切口,置入手助装置,术者将非优势手(通常是左手)经这个装置置入腹腔协助手术,可快速控制脾蒂而控制出血,并有助于显露术野,协助组织分离,辨别组织器官。本研究中采用手助腹腔镜切除脾脏共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后并发症,无中转开腹,无死亡病例。可见HALS可完成一些常规LS所视为禁忌证或相对禁忌证的脾切除术,不但保留了腹腔镜手术的微创特点,而且扩大了手术的适应证,且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胡三元.腹腔镜脾切除术.腹腔镜外科杂志,2009,14(5):321-322.

[2]克力木,凯赛尔,阿力木江.腹腔镜脾切除术21例临床分析.腹腔镜外科杂志,2008,13(3):200-201.

[3]薛瑞华,胡三元.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腹腔镜外科杂志,2005,10(3):177-180.

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22例报告 篇10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 男性2例, 女性20例;年龄24~82岁, 平均54岁;急性单纯性阑尾炎7例,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9例, 慢性阑尾炎2例, 坏疽性阑尾炎4例;女性病人中合并右侧卵巢囊肿1例;肥胖病人4例;合并糖尿病1例。

1.2 手术方法

合并有右侧卵巢囊肿的一例病人, 术前请妇产科会诊, 并做好和妇产科联合手术的准备。合并糖尿病的病人, 术前将血糖降到14mmol/L以下[2]。术前上尿管, 可以不上胃管;麻醉选择全麻或连硬外麻;体位采用头低脚高左侧卧位;采用三孔法, 腹腔镜孔在脐下, 辅助孔在耻骨上方正中, 操作孔在左腹直肌外侧缘与其它两空等距的位置;气腹压采用12mmHg, 年龄大的可将气腹降至9~10mmHg;助手站在手术者右侧。具体操作:左手用一把无创伤的抓钳经下方 (耻骨上孔) 套管深入到腹腔内抓住阑尾尖端, 将阑尾尖端朝向头侧牵引, 也可向前腹壁牵引, 使阑尾保持一定的张力, 便于解剖。使用电凝钩先解剖出阑尾动脉, 连同周围纤维组织予以钳夹, 剩余阑尾系膜以及阑尾根部脂肪组织可直接用电凝钩切除, 在阑尾根部用可吸收夹夹闭阑尾腔, 在吸收夹远端用弯剪刀剪断阑尾, 用电凝钩烧灼阑尾残端阑尾粘膜, 阑尾残端不必包埋[3]。将切除阑尾标本放入取物袋。如腹腔有污染, 则需用温盐水冲洗, 并放置引流管, 引流管放置在陶氏腔内, 从最下孔引出。

1.3 术后观察

本组22例病人, 术后6h均可下床活动, 1例病人手术当晚诉切口疼痛, 应用双氯芬酸钠栓一枚塞肛后, 疼痛缓解。非坏疽性阑尾炎术后24h内即可进食, 坏疽性阑尾炎要等到胃肠蠕动恢复, 肛门排气后方可进食, 通常在48h内。合并卵巢囊肿的病人因邀请妇产科在同期一并切除囊肿, 右侧多出一孔, 术后该孔有轻度疼痛, 但无红肿, 红外线理疗2次后疼痛消失。合并糖尿病1例病人, 因术后进食早, 采用口服降糖药, 使血糖控制在6.13~7.14mmol/L。22例病人除坏疽性阑尾炎4例和合并有卵巢囊肿的1例外, 其余平均手术时间少于15min, 22例病人平均住院时间3天。术后应用抗生素平均2天。

2 讨论

1980年瑞士的Kurt Semm实施首例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 并提出将其作为开腹阑尾切除术的替代治疗形式[4], 但一直不被世人所接受, 20世纪80年代后期, 随着腹腔镜在普外科领域日渐普及, 该手术才得到广泛应用。

2.1 比较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

与开腹阑尾炎切除术相比, 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有显著的优点:①它是更加准确诊断腹部疼痛的有用工具:它能探查到腹部特别是盆腔的每个细节, 这是开腹阑尾炎切除无法达到的。②如果合并有其他病变时, 可以同时通过腹腔镜检查达到治疗:本组1例合并卵巢囊肿的病例在阑尾切除术后, 实施了卵巢囊肿切除。③创口小, 创口感染率少:本组22例病人无1例病人切口感染, 也无切口拆线之说;④术后切口疼痛轻或无疼痛, 恢复快:本组22例病人术后只有1例病人使用了止痛药, 占总数的4.5%。⑤具有更高的能力冲洗腹腔所有区域[5]。⑥因切口较小, 因此降低了术后肠粘连, 切口裂开, 切口疝的发生[6]。⑦特别适合女性患者和肥胖患者, 较好的满足了女性患者爱美的要求。⑧具有与开腹同样的安全性。

但同时, 腹腔镜也存在经验不足、手术时间长、费用高等缺点。

2.2 手术操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1) 结扎阑尾动脉需从阑尾正中开始, 避免意外损伤阑尾动脉, 以防止其回缩, 无法结扎, 引起大出血。从正中开始分离阑尾系膜, 一旦损伤阑尾动脉, 也有足够的长度便于控制出血。

(2) 用抓钳抓取阑尾时应当使用适当的力度, 抓住阑尾相对健康且没有坏死的部位, 避免撕脱组织。

(3) 由于阑尾位置变化大, 有时无法找到时, 应从结肠带往根部寻找到阑尾根部后, 再从根部往尖端分离。

(4) 当遇到阑尾根部坏死时, 应当采用腹腔内缝合, 在盲肠近阑尾根部行荷包缝合或“Z”字缝合结扎 (坏死的根部可不作处理) , 暂不剪断缝合线, 待阑尾切除后, 将大网膜覆盖在盲肠末端, 用未剪断的缝线再松松结扎大网膜, 使其固定在盲肠末端, 防止移位。为防止瘘的发生, 可在盲肠末端置引流管, 在腹壁右侧麦氏点处开孔, 将引流管从此孔引出。陶氏腔引流管从最下方孔引出。本组4例坏疽性阑尾炎中, 有两例因阑尾末端结扎不满意而采取此方法。

(5) 在阑尾穿孔, 腹腔污染较重或阑尾末端处理不满意时, 应当放置引流管。

(6) 当阑尾无法找到或者重度粘连包裹, 无法切除阑尾时, 应当及时中转开腹。

总之, 腹腔镜下阑尾炎切除术可以为普外科医生提供最低创伤性的阑尾取出方法, 也为患者提供了优于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的术式[7]。通过对22例病人实施腹腔镜下阑尾炎切除术的体会, 我们认为, 随着国力的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将越来越受到患者的欢迎。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治疗阑尾炎的有效方法。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采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22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切口I期愈合, 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损伤小, 病人恢复快。结论: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是治疗阑尾炎有效方法。

关键词: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参考文献

[1]胡三元.腹腔镜手术学[M].北京:人卫生出版社, 2001:4-5.

[2]黄志强, 蒲永东, 史宪杰, 等.普外科临床手册[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 2006:35-36.

[3]刘国礼.现代微创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262-263.

[4]SEMM K.Endoscoic appendicectomy[J].Endoscopy, 1983, (15) :59~64

[5]BARRAT C, CATHELINE JM, RIZK N, CHAMPAULT GC.Does Laparoscop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unnecessary appen-dicectomies[J].Surg Laparosc Endosc, 1999 (9) :27-31

[6]GARBUTT JM, SOPER NJ, SHANNON WD, BOTERO A, LITTENBERG B.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comparing laparoscopic and open appendectomy[J].Surg Lapa-rosc Endosc, 1999 (9) :17~26

上一篇:导入设计高中政治下一篇:特色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