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档案制度

2024-05-27

企业档案制度(精选十篇)

企业档案制度 篇1

伴随我国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企业中得到了逐渐的确立与完善。社会形式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就会对我国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使其更快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脚步, 就必须不断改革企业工作中的管理观念, 使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趋于完善。

一、企业档案管理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

企业中的档案管理是为企业提供可靠信息、帮助企业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条件。因此, 在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获取信息的真实度, 所有的工作都必须以真实为基本管理原则, 这也是避免企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情况的有效途径, 还能保护企业的形象。

2系统性原则

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 必须采用系统性的管理原则将不同的文件、档案等进行分类别的处理。只有将企业管理工作系统化, 才能体现出企业在管理制度上的清晰性和规范性。同时, 这将为日后提取文件、档案时提供很大便利, 还能降低获得信息所花费的时间,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受不到重视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 在多数企业当中都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 往往都被视为普通的文件管理工作。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并未进行细分, 使之成为了员工的附属工作。在企业的资料信息档案管理中, 只对人事档案、合同文件的等做了管理工作, 对其他资料信息都不进行有效的档案管理工作。当工作人员发生流动的时候, 就会出现重要资料信息流失的问题。

2档案管理观念、方式落后

在企业中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 办公室勤杂人员兼任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类型的从业人员由于工作出现的变动非常多, 就使得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良好。编错号、盖错章是管理档案的工作中时常出现的问题, 档案管理相当混乱。在这样情况下整理出来的所谓档案对企业来讲不过就是一堆废纸, 对企业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 企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投资自然不多。由于资金的不足, 对于一些视频、音频档案不能很好的收集保存。其次, 许多企业依然沿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 不利于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3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由于时代的不断更替, 企业档案也由以往的纸质媒介向电子媒介过渡。企业档案管理也由资源载体管理慢慢过渡到了重视数据内容的智能化管理。但是由于有些企业存在上文所述的问题, 企业管理者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忽视, 使企业的管理模式未得到任何改变。企业大量文件、档案被闲置, 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其次, 企业管理者并没有完成企业档案“电子化”的转变工作, 依旧采用普通的纸质媒介, 完全不利于企业对档案的集中性管理, 降低了管理效率。

三、企业档案管理的相应措施

1提高对于企业档案管理的认识程度

完善并健全企业档案管理机制是实现企业档案管理作用的基本保障。在进行机制完善工作之前, 必须先提高工作人员对企业档案管理的认识程度。强化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 提高工作人员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只有在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才能使机制健全工作得以更加顺利开展。

2转变观念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演变, 作为企业领导者必须抛弃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思想, 注入新的观念, 重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 明确档案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加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力度, 提高对企业档案信息的积累、管理和开发利用等问题的重视程度, 企业才能避免在变革的大浪潮中迷失方向。其次, 就是改变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工作观念, 使其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企业档案管理是企业能创造财富的重要保障, 只有在管理层与管理人员的通力合作之下, 才能使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起到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

3采用集成化信息管理系统来完善企业的档案管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 档案管理的形式不再只有传统的实物档案资料管理形式, 计算机档案管理形式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计算机档案管理形式方便快捷、易于管理, 很大程度提高了企业档案管理效率, 因此在档案管理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 在计算机管理的过程中还可以加入集成化的信息管理模式, 通过计算机将档案就每个部门的信息按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 使计算机档案资料规范化、科学化。

结束语

目前的企业档案管理与以往的企业档案管理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的企业档案管理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收集机构, 而是综合性极强的信息服务机构。企业必须加快企业内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的进程,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对档案资源的利用情况。

参考文献

[1]董兵, 刘丽英.谈如何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6) :251-251.

[2]李谷莲.浅谈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心得[J].中华民居, 2012, (13) :86-88.

[3]方春莉.浅谈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设想及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24) .

企业档案管理制度 篇2

一、目的

为了加强公司系统的档案管理,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地为公司各项工作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权限、职责

1、公司系统的文书立卷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由公司综合部负责监督和指导。

2、综合部负责公司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工作。

3、公司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文件资料的管理和文书立卷工作,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

4、公司开展的项目及专项工作由项目负责人对归档文件的完整和系统负责,配备专职或兼职档案人员。

5、公司各部门专兼职档案人员应负责收集、整理归档文件,对归档文件的整理质量负责。

三、归档范围与分类

1、凡是反映公司建设、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及产权变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载体式、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公文、电报、传真、图表、书信、报刊、录音、录像、盘片等)均属归档围。

2、公司文书档案设置6类,分为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生产管理类、党群管理类、人事类、会计类。公司科技档案设置4类,分为基建类、设备类、科研类、产品类。公司声像档案、实物档案另行归档。具体参照《gt管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表》执行。

四、立卷归档要求

1、经营管理工作、生产技术管理工作、行政管理工作、党群工作中形成的文件应在办理完毕后的第二年一季度归档。

2、科研开发、项目建设等文件应在其项目验收、竣工验收前归档,周期长的可分阶段、单项归档。

3、产权产籍、质量认证、资质信用、知识产权等文件应随时归档。外购设备仪器或引进项目的文件应在开箱验收或接收后即时登记归档。

4、公司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定期两种,定期一般分为30年、10年。凡是反映本单位主要职能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的,具有长远保存利用价值,为永久保管。对在一定时期内有利用价值的,应酌情列为定期(30年或10年)保管。凡介于两种保管期限之间的,按照保存时间较长的一档确定保管期限。

5、各部门必须严格遵守归档制度,不得无故延期或不交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如有材料还需使用,应先按立卷归档后再办理借阅手续。

6、归档的文件材料种类、份数以及每份文件的页数均应完整、准确、系统,归档文件材料盒内要有“盒内文件目录”。

7、文件形成部门应按期将《档案交接登记表》随同已整理的文件向综合部档案室移交,档案部门在接收时应认真核对,并检查档案质量。双方在《档案移交登记表》签字后各保留一份。

五、档案借阅与保密

1、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监借阅非密级档案可直接通过档案管理员办理借阅手续,限期归还。

2、因工作需要,公司的其他人员需借阅非密级档案时,需办理《借阅档案申请表》,经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借阅。

3、公司档案密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个级别。绝密级档案禁止调阅,机密级档案只能在档案室阅览,不准外借;秘密级档案经审批可以借阅,但借阅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秘密级档案的借阅必须由总经理批准,总经理因公外出时可委托副总经理审批,具体按委托书的内容执行。

4、借阅的档案用完后,应及时归还,借用时间一般不得超过十天。

5、借阅人对档案要妥善保管,保持整洁,不得对档案进行涂改,勾划、裁剪、损坏或抽页,不得转借他人,不得遗失和私自翻印。

6、档案管理员应定期清查借阅登记册,对已到限期的调出档案,应及时督促归还。

7、档案工作人员不准用电话、传真、信笺与别人联系秘密事项;严禁秘级文件、资料、信息上网。

8、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坚持做到不带档案出门,不准将档案提供给无关人员查看,不准将档案存放情况及其内容向无关人员泄露,克服新时期无密可保的麻痹思想,时刻保持警惕,谨防失泄密事件发生。

9、建立档案利用效果登记制度,对借出的档案,在工作查考、解决经济纠纷,经济案件,产权归属等产生的作用及效果及时进行登记,以反映档案在公司经营活动中所发挥的应有作用。

六、档案的鉴定与销毁

1、公司综合部对所保存的档案定期进行鉴定,对于保存期限已满的档案材料,按规定进行销毁。

2、档案鉴定工作由综合部主持,有关部门参加,组成档案鉴定小组,对被鉴定的档案进行逐件审查,提出存毁意见。

3、档案材料鉴定小组审定,编制销毁清册,并经公司总经理批准后,方可销毁。

4、销毁档案材料,要由二人以上并在指定地点进行监销,监销人要在销毁清册上签字。销毁清册永久保存。

七、罚则

1、凡无故延期或不交应归档的文件材料的,一经发现,限期上交,经催交仍拖延不交的,除责令其文件负责人和部门领导写出书面检查外,各罚款100元~500元,并予以通报批评。

2、对涂改、拆散或未经批准转借、复印或携带档案外出的,视具体情况,对其部门领导和当事人各罚款500元~1000元,并予以通报批评。

3、不按借阅期限归还的,限期归还并责令其当事人写出书面检查;

4、遗失档案的,应立即报告。因遗失档案,泄露秘密的,追究当事人责任。

八、本制度由公司综合部负责解释,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唐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 篇3

关键词:唐代档案管理制度

文书处理程序是唐代形成各种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文书与档案、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往往很难作泾渭之分。至少在隋唐以前,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是无法作严格区分的。档案工作大多作为文书工作的后缀部分,由文书工作人员或广义的秘书工作人员甚至是官员本人从事并完成的。隋唐以后,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逐渐有了区分,文献史料中也有恰如其分的反映,最典型的莫过于《隋书·刘炫传》的记载,其中提到的“今之文簿,恒虑复治”一语。这里的“复治”,即对办毕文书的“第二次加工或整理”,这无疑就是今天所称的档案工作的内容了。在唐代,凡有皇帝发布的文书,须经由中书拟旨、门下审驳、再交由尚书具体执行一套程序:臣下百官的奏疏,则先由门下省审议,驳正违失,再经由中书省上启并转交尚书省执行:官府的各种平行文书,“凡京师诸司,有符、移、关、牒下诸州者,必由都省以遣之”。在这种程序运作之下,唐代的档案管理可分为形成管理阶段和归档保管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套相应的处理程序,同时,二者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文档一体化的情况,它们共同构成了唐代的档案管理制度。

1形成管理阶段

1.1“四禁”制度,中书舍人是负责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的草拟工作的,他们在文书的制作过程中,其禁有四:“一曰泄漏,二曰稽缓,三日违失,四日忘误。”即要做到保守文书秘密,保证文书及时迅速发出,保证遣词造句的准确无误,保证承旨书写无事情遗漏以及文字错讹,这实际上是中书舍人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于违反以上要求的行为,都将受到相应的处罚,或笞或杖或徙流,重者可至死罪。

1.2避讳和平缺制度。中国历代王朝都极为重视避讳之事,唐代则渐次发展到极致。“公文起草时必须遵守避讳制度。”唐政府通过律令,在这些方面作了大量细致的规定,“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无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既为名字误犯者,徙三年。”据《唐六典》记载唐朝避讳的内容包括:昊天、厚土、天神、地祗、上帝、天帝、庙号、祧、皇祖妣、皇考、皇妣、先帝、先后、皇帝、天子、陛下、至尊、太皇太后、皇后、皇太子,皆平出。宗庙、社稷、太社、太稷、神主、山陵、陵号、乘舆、车驾、制书、敕旨、明制、圣化、天恩、慈旨、中宫、御前、阙廷、朝廷之类,并阙字。宗庙中陵、中行陵、陵中树木、待制、车中马、皇太子舍人、举陵庙名为官,如此之类,皆不缺字。所谓“平出”,即今人所谓平抬:所谓“阙字”,即今人所谓空抬。“由这一记载可知,唐以平抬为尊,并无后世双抬、三抬之制。”在一般文书如上表、疏、笺、启及判策、文章都要求依避讳和平缺之式,“依唐制,在行文中,遇有‘皇上、‘陛下等辞,要提行顶格,即所谓‘平头:接下来所叙之文字,要低两格,即所谓,缺行。合谓‘平缺”。避讳和平缺制度,其旨在维护皇帝统治的权威和神秘,这对公文格式和内容的合理规范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1.3用纸制度,随着唐代造纸技术的发展和造纸工业的蓬勃兴起,各种不同原料、不同质量、不同类型的纸张大量出现,唐代官府公文书写用纸也更为讲究。唐朝用纸量较大的首推官府公文用纸。据载:“中书令李林甫以租庸、丁防、和粜、春彩、税草无定法,岁为旨符,遣使一告,费纸五十余万。”即向全国发布一个通告需要用纸50多万张。又唐朝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人口、土地的有效监管、控制,政府规定:“每一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计账一式三份,一份呈报户部,州县各存档一份。唐太宗十四年(639),全国有州360个,县1557个,州县数量之多加之必须一式三份,可见编制户口册这项工作量之大,用纸必将也是惊人的。

唐代在用纸方面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当时纸张的种类很多,原料、色泽各有差异,其用途也有所区别:“当时有黄纸和白纸两种,黄纸为皇室所专用,一般官吏和民间是不能使用的”,《唐六典》:“发日敕用黄麻纸,敕旨、论事敕、及敕牒用黄藤纸,其敕书颁下诸州用绢”,但皇帝的命令文书也有用白麻纸书写的,如“凡将相出入,皆翰林草制,谓之白麻”。翰林院用白麻纸写诏书,皇帝为赏赐、征召而颁发的敕书用白藤纸,慰问出征的将士的敕书用黄麻纸,用于任命将相的告身文书用金色五花绫纸,对邻近少数民族政权赏赐的敕书用五色金花白背纸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书省起草的诏令文书也大量使用黄纸,“黄色在唐代被确立为尊色并为后世朝代所沿用,用黄纸可以凸显皇帝的尊贵,又有利于文书档案的长期保存。”仅从公文用纸上就可以判别出不同的发文机关和文书种类,这一制度使文书整齐、统一,利于进一步的文书分类和统一保管。唐朝所建立的一套公文用纸制度,为后代所继承和发展。

1.4执论制度。即文书签发前的决策和论证。如“贞观元年,上谓侍臣曰:‘……诏敕如有不便。皆须执论,比来维觉阿旨顺情,唯唯相尚……若唯署敕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以后,诏敕疑有不稳,必须执之。”为了保证文书在内容方面的稳便,唐政府对文书的执论作了具体规定:凡军国大事,中书舍人要各抒己见,充分讨论,并要就所提意见,亲自签署,以示负责;然后,送本部门上级官员审定:最后,送门下省审驳,由门下省官员给事中、黄门侍郎审查、执论,提出修改或反驳意见。如此规定,是为了集思广益,以减少文书的失误,做到准确行政。

1.5贴黄制度。唐朝是以制敕的形式来发布政令的,因此制敕是唐朝最具权威、最重要的下行文书,不得有误,“制敕的拟定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承制,即领旨;二是写制,即草拟”。两个環节中任何一个出现失误都将贻误公务。因此,为了为弥补、纠正在制敕中的失误,唐朝发明了贴黄制度,所谓:“敕有更改者,以纸贴黄”,“唐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纸贴之,谓之贴黄。盖敕书用黄纸,则贴黄亦黄纸也。”《唐会要》亦云:“上元三年(676年)闰三月,诏制敕并用黄麻纸”。敕书若有须改正之处,就用黄纸贴上,然后改写,这就是帖黄。“这里所说的黄纸是一种经过黄柏汁浸泡的纸,因黄柏纸中含有小柏碱,纸经它浸泡具有杀虫防蛀的功能”。这一制度首创于唐,以后历代政府相沿使用并不断发展创新,到明朝朱元璋禁止繁文之后取得进一步发展,到崇祯时期贴黄制

度达到高峰。正所谓:“一种制度,尤以习惯积累而成者,往往其始也微而难察,不成规制。兴之既久,其势渐成,如再益以特殊事件,更假此得利乘便,易收事功。其机能作用自亦随之扩大。”唐代的贴黄制度正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1.6签押、判署制度。唐朝规定,文书制作完毕之后,需要经过本部门长官的审定认可,长官如认可,则在文书前写上“依”、“从”、“可”、“闻”等字样,此称之为判署。同时,文书还要经本部门长官署上名字方可执行。若是皇帝制敕,则需经过参与文书制作和审批的各部门相关主管人员的签名方可,此称之为联署。需要注意的是,唐制原则上规定文书署名必须本人亲自为之,不得代署,唐代律令也对此有相关的处罚措施,“诸公文由本案事直而代官司署者,杖八十。代判者,徙一年。亡失案而代者,各加一等”。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伪造公文,保证公文的准确与安全。但此事并非一成不变,如“初,肃宗之世,天下务殷,宰相常数人,更直决事。或休浴各归私第,诏直事者代署其名而奏之,自是踵为故事。时郭子仪、朱沘虽以军功为宰相,皆不预朝政,独居政事堂,代二人署名奏(崔)佑甫。”由此可见一斑。

1.7誊写、用印和折迭制度。文书经长官和承办人员签押和判署之后,需要誊写的文书,有誊写人员誊抄。誊写事件有规定,不许过限,“凡尚书省施行制敕,案成则给程以钞之。通计符、移、关、牒,二百纸以下限二日,过此以往,每二百纸以上加二日,所加多者,不得过五日,若军务急速者,不出其日”。另外,对于御批文书,则需要留案,然后将文书誊抄一份,对外施行。《唐六典》卷八:“覆奏(谓皇上批复)画‘可、‘讫,刘门下省为案,更写一通,侍中注‘制可,印缝署,送尚书省施行”。文书经誊写完毕,需要用印的文书,则由监印之官对之进行勾检,确定无误之后用印。“凡施行公文应印者,监印之官,考其事目,无或差谬,然后印之,必书于历”。并规定,一文一印。一份文书若有2页以上的公文纸,则要盖骑缝印。文书的完成日期以及用印文书都要记录下来并纳库保存。此外,文书制作完毕后,需要“按照一定的尺寸大小,折迭起来,合为一本,则开为多页,便于阅读、运转、保存”,这就是所谓的折迭制度。

1.8一事一文制度。“即规定一份公文只能叙述一个问题或一件事情”,“这一制度防止了公文行文的混乱,对提高公文的准确性、及时性有积极作用,”并且加速了文书运转的速度,成为文书的主要写作原则之一,沿用至今。

1.9收文处理制度。唐代对于文书的传递期限有明确的规定,并标记于文书之上。“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同焉。小事判,勾经三人以下者给一日,四人以上者给二日,中事每经一人给二日,大事加一日,内外诸司咸率此。”收文机关在收到文书之后,要做一些处理。

2归档保存阶段

2.1归档制度。由于唐朝严格规定公文必须执行一事一文制度,因此在归档时也严格规定一文一事的归档制度,这有利于根据不同的事情进行不同的归档:有利于归档内容的统一:“有益于档案的保管,便于日后查找利用”。此外,唐代文书在发出之前要经过勾司或勾官以及监印官的仔细检查,并在文案上进行标记或盖章,之后文书便登记入库。“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记年、月、日,纳诸案。”对于文书的归档,还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凡天下制敕计奏之数,省符宣告之节,率以岁终为断。京城诸司,常以四月一日纳于都省。其天下诸州……常以六月一日……”对于因毁弃或亡失符节印以及制书官文书者而造成档无法归档者,唐代律令中列有专条,来规定对这类行为的处罚。

2.2勾检制度。这是唐代施行的对文书档案的监督检查制度。“检者,谓发辰检稽失,诸司录事之类。勾者,署名勾讫,录事参军之类”。由此可见勾检官吏或官司主要是检查文书是否有办理失误或迟缓,文书本身是否有错讹之处,文书是否办理完毕等。唐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文书勾检部门或文书勾检人员,在中央,尚书省是最高级文书档案勾检部门,“勾检全国各级行政管理官府的官文书(同时也勾检与文书有关的各级官吏)是尚书都省的主要职能之一,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为内外诸司应出文书皆须送尚书都省勾检,其稽失者的负责官吏要受到行政处分甚至刑事处罚。二为全国内外诸司的一处理完毕的官文书(亦即档案)必须送纳尚书都省覆校。”“(尚书省)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各掌付十有二司之事,以举正稽违、省署符目,都事监而受焉”。尚书省六部也设有都事、主事令史、书令史等官吏负责文书档案的监督工作。在地方,负责文书档案的处理工作的文书官员录事、司录参军等也负责文书的监督工作。文书的发出,需要勾检,档案的收集和归档,也需要勾检,“凡天下制敕计奏之数,省符宣告之节。率以岁终未断。京城诸司,常以四月一日纳于都省。其天下诸州,则本司推校,以授勾官。勾官审之,联署封印,附计账,使纳于都省。常以六月一日,都司集诸令史对覆。”勾检的对象包括各级政府部门的公文、地方州县的官文书和各类户籍、计账等,勾检的内容包括:文书档案是否办理完毕,文书是否违期,档是否粘署压缝完毕。“勾检的过程包括登记、检查、复查三个步骤,这三者构成了唐王朝衙署的勾检制度。”

2.3文书的保管与移交制度。唐代虽然缺乏对文书档案利用价值大小鉴定的深刻认识,但也初步确立起了文书档案的保管制度。如户籍档案,“(凡天下州县)每一岁一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州县之籍,恒留五比,省籍留九比”。户籍档案在地方保存15年,在户部保留27年。其他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也视其重要程度而定。据《唐律疏议》:“文案不须长留者,每三年一检除”。在唐代,由于纸张的保管技术大为提高,对于防虫、防湿等技术的掌握,也为唐代文书的长期保存提供了物理條件。在文书的移交方面,《唐律疏议》规定:“其主典替代者,文档皆立正案,分付后人。”主管文书档案的人员离职时,要对所有文案设立簿册,交由新任保管人员。这样避免了新的文书档案管理人员因为对文书的不熟悉而造成失误。对于遗失保存的文书,而造成缺漏错误;或因为管理不善,造成库藏起火或档案错漏,唐政府都将追究主管人员或工作人员的责任。

2.4保密和安全制度。文书作为政府发布命令,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对于维护统治秩序和国家安全影响深远,由于古代文书档案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的不足和疏忽,常常发生文书失窃,国家机密

被泄漏等事情,“档案的安全关系到统治者的切身利益,”因而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来确保文书档案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在唐代,中书舍人负责诏敕的拟定,關系极为敏感。对他们就制定了稽迟、违失、忘误和泄露的“四禁”制度。在文书档案处理的各个环节,都要求经办人员仔细检查,并在文书原件上署名,这样在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落实责任,确保文书的安全。唐代政府还规定:制书官文书只能由勾检官收发,其他人不得擅自拆阅。对于偷盗或伪造官文书或符宝印节等物的行为,因其严重地干扰了国家正常的统治秩序,损害了政府的权威,而且很可能泄露机密,不利于文书档案的安全和保密,这类行为是要受到严厉处罚的,“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秘者,徙一年半;漏泄于藩国使者,加一等。仍以初传者为首,传至者为从。即转传大事者,杖八十,非大事者,勿论”。“把泄漏文书档案定为禁令,强制实行,确保了文书档案的安全保密。”

2.5档案的利用制度。古代各王朝都把档案视作国之重器一般的事物,对其严加保密,不得允许私人是无法亲近的,古代政府能够利用档案的也只有那些修撰史书的史官和编辑类书的官员,唐代也是如此。唐代对档案的利用主要是修史。唐代形成了官修史书的制度,设立史馆,专门负责国史和前代史的修撰,史官修史所需的数据来自于各个部门,唐制规定,政府各机构,地方各州县,都有向史馆报送资料的义务,送上来的数据包括天文祥瑞、州县废置、义士节妇、会计赋税、选举选官、外方异域等诸多方面,以供史官采集成史。唐代修史,因为有档案数据的利用制度作保障,所以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如南北朝各朝史书的编成,唐代各帝的起居注、实录等。同时,也促成了史学的发展,利用档案编纂各种典章制度方面的书籍方兴未艾,如《唐六典》、《唐律疏议》、《唐大诏令集》等。此外,唐朝还用档案编修谱牒,“令吏部尚书高十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人,刊正姓氏,普责天下谱碟,兼据凭史传,剪去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贞观十二年(638),编成《氏族志》100卷,内容非常丰富。

浅析企业档案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篇4

所谓企业档案工作制度建设, 就是按照规范化的要求, 使管理规章条理化, 保证企业档案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1 企业档案制度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企业档案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但在工作制度的制定与落实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概括来讲包括两个方面:

1.1 有章不循、有章难循

规章制度是规范工作行为的准则, 应该严格遵循执行, 可是有些人在档案利用的过程中, 不严格按规章制度去做, 对借阅的档案不能很好保护甚至在档案资料上任意涂改, 造成原有资料的失真。

1.2 程序不完善, 不能保证有效的落实

有些单位管理制度程序不完善, 不能够及时合理的归档, 为了自己工作之便将该归档的文件材料不能按时整套归档, 给以后利用带来不便。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检查监督。因此, 应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 建立与其配套的严格的检查、监督制度, 以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

2 如何建立健全企业档案工作制度

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对档案工作制度有着不同的要求, 但不管要求如何变化, 关键还是要符合企业档案工作的规律和发展需求, 更好地促进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在制定企业档案工作制度时, 需考虑以下要求:

2.1 符合国家档案法律法规的规定

由于企业产权变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国家及其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企业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了十分宽松的外部环境, 使得企业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具有很强的自主权, 但自主并非任意化企业不能认为档案是其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产生的, 就可以任意处置, 其档案工作必须在国家档案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档案法》第三章规定:“各级各类档案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组织的档案机构, 应当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便于对档案的利用。”“保密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密级的变更和解密, 必须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集体所有的和个人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 档案所有者应当妥善保管。”因此, 企业档案工作制度的制定必须要符合国家档案法律法规的规定。

2.2 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

企业档案作为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第一手资料, 对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和领导决策具有重要的信息参考价值。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 企业要求其档案工作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服务于企业日常的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 它还要求为企业领导的决策提供信息参考, 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服务。鉴于此, 企业档案部门在制定档案工作制度时立意要更加高远, 要切实考虑企业的发展需求, 将管理重心放在有关资产、产权、收益分配、客户、合同等企业核心档案上, 要根据企业的类型和特点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如生产加工型企业重点做好产品、设备档案的编研;研发型企业重点做好科研项目档案与知识产权档案的编研;外向型企业重点做好产品成本、市场动态档案的编研等, 从而为企业的日常管理、领导决策和文化建设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

3 建立健全企业档案工作制度建设的意义

企业档案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是规范企业档案工作行为的准则, 搞好这项制度建设对于档案部门及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

3.1 通过制度建设可以使企业文化具体落实

到企业的各项制度程序、规则之中, 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宣传普及, 使企业倡导的理念易于为组织成员所理解和接纳, 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教育职工的作用。

3.2 建立健全企业档案工作制度, 可以提高企

业人员的档案意识, 在档案管理制度的规范与指导下, 档案部门能够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更有效地为企业服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企业档案的方便利用, 使得企业职工更为频繁地利用档案来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档案的重要性则更为明显, 有助于整个企业档案意识的提高。

3.3 建立健全企业档案工作制度, 不仅可以保

证企业档案部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而且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4 建立健全企业档案工作制度, 有助于企业

档案价值的实现。企业档案是企业信息资源的源泉, 对企业经营决策的信息查询与服务,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完善制度建设, 使企业档案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一定程度上来说, 有助于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实现档案的价值。

综上所述,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 以科学化、理性化、规范化为根本方向, 建立健全企业档案工作制度建设是档案部门做好本职工作, 推动部门和整个企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

4 制定企业档案工作制度的意义

企业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以最低的成本, 最大限度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服务。建立规范、完善的企业档案工作制度有利于更好地引导企业档案工作走向良性循环, 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节省时间、人力和信息成本, 它在促进档案事业发展、完善档案管理理论、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加快信息资源利用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4.1 有利于促进国家档案事业的发展

企业档案工作是国家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档案中对国家与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及其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服务, 是档案工作服务于社会建设的一部分。企业档案工作制度的建立需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 在进行指导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档案工作的运行、管理模式, 有利于其在今后的档案工作管理过程中更加准确地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明确其指导、监督和服务的职能。同时, 企业档案工作制度的建立, 也可以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与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档案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进而更好地推动国家档案事业的发展。

4.2 有利于促进和深化企业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企业档案工作制度的制定涉及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工作方式、业务流程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涵盖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企业档案工作制度的建立, 其过程带有很强的综合性, 它实际上就是促进企业档案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不断耦合、适应的过程。因此, 建立和完善企业档案工作制度, 有利于促进和深化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4.3 有利于保证企业档案工作与企业的同步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 由于专业主管部门的职能转变和企业的自主性增强, 国家及其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力度明显减弱, 企业因忙于创造效益或因档案意识不强, 档案工作普遍存在滑坡现象。在新的市场环境下, 旧的一套企业档案工作管理制度已无法适应现实的发展需求, 但新的一套特别是与企业档案实践工作相适应的企业档案工作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在企业档案工作中, 动力不足、约束力不强等现象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导致企业档案工作明显滞后于企业的同步发展, 鉴于此, 我们迫切需要在总结传统企业档案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 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企业档案工作机制, 使企业档案工作在企业中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执行, 从而保证企业档案工作与企业的同步发展。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这就要求企业的各项工作顺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为企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档案工作是企业的一项基础性、服务性工作, 这项工作做的如何, 直接影响到企业其它工作的开展, 以致影响到企业在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企业,档案工作,制度

参考文献

企业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 篇5

一、范围

(一)本标准规定了综合档案的管理职能、管理方法、检查与考核。

(二)本标准适用于延川县供电分公司所属各部室、班(站、所)。

二、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1996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0次会议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1号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1990年10月24日经国务字批准,国家档案局第1号颁布,自1990年11月19日起施行。)

《国营企业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国家档案局、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1987年3月20日)

GB9705-88《文秘档案案卷格式》

GB/T11822-89《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

《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政部、国家档案局)GB3792.5-85《档案著录管理规范》

《档案库房技术管理暂行规定》(国家档案局1987年8月29日)

GB/T11821-89《照片档案管理规范》

《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办法》(国家档案局档发字(1996)9号文件)

《陕西省档案管理条例》(1997年1月21日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通过)

三、定义

(一)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二)文秘档案

文秘档案是指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等在领导和行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材料,因而又称“党政档案”。

(三)科学技术档案

科学技术档案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归档保存的科学文件材料。包括图样、图表、文字材料和音像材料等。

(四)基本建设档案

基本建设档案是指建筑物、构筑物、地上地下等基本工程项目从酝酿、决策到建设投产的全过程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文件材料,包括基本建设项目的提出、调研、可行性研究、评估、决策、计划勘测设计、施工、调试、生产准备、竣工、试生产等工作形成的文字材料、图纸、图样、计算材料、音像材料等形式与载体文字材料。

(五)科学研究档案

科学研究档案是指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自然科学研究等活动中形成的科技档案。记载和反映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全过程和结果,包括取得正结果、负结果或中断的研究活动所形成的材料。其构成如下:

1、科研依据性材料,有科研课题审批文秘、任务书、委托书、开题报告,调研招待方案认证和协议书,合同等文件。

2、研究实验材料,有各种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实验报告、计算材料、申请专利的有关文件材料、设计文件、图纸、关键工艺文件、重要的来往技术文件等。

3、总结鉴定(评审)验收材料,有工作总结、科研报告、论文、专著参加人员名单、技术鉴定材料、科研投资情况、决算材料等。

4、成果奖励申报材料,有成果奖励申报、审批材料、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证明材料等。

5、推广应用材料,有推广应用方案、总结、扩大生产的设计文件、工艺文件,生产定型鉴定材料,转让合同、用户反馈意见等。

(六)设备仪器档案

设备仪器档案是指反映各种机械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运动变化过程的档案。在设备仪器的购置、验收、安装、使用、维修、改造、事故处理以及报废等过程中形成。

(七)会计档案

会计档案是指在公司会计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各类凭证、帐簿、报表、工资册、考勤表等会计核算资料。

(八)立卷

立卷是指文件材料形成单位,将办理完毕、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按形成规律和内在联系分门别类组成基本保管单位。是文秘处理的最后环节,是整理与储存文秘的传统方法,也是归档前的重要准备工作。

(九)归档

归档是指文秘、业务部门对工作活动中处理完毕、将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按规定立卷后,定期向档案室移交的过程,是文秘处理的最后环节,是档案工作的起点。

四、管理职能

(一)公司档案实行分散管理和集中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重要档案由办公室管理,一般档案由业务主管部室归口

管理。

(二)办公室由经理主管,其他部门在主管经理领导下工作,业务上接受省集团公司、延安供电分公司及延川县档案局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三)负责公司文秘、科技、电费、财务、音像实物及计算机光盘等各种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销毁、保管、统计和提供利用等管理工作。

(四)负责对公司所属各部室、班(站、所)及多经企业档案工作进行指导、检查、督促和考核。

五、管理内容与要求

(一)归档范围

1、反映公司主要职能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的,对公司工作、电力建设和历史研究具有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

2、公司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在维护国家、集体和公民权益等方面具有凭证价值的文件材料。

3、公司需要贯彻执行的上级机关、同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下级部门报送的重要文件材料。

4、其他对本机关工作具有查考价值的文件材料。

5、公司在财务审计业务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6、公司在工作活动中产生并具保存价值的各种录音带、录像带、照片、底片、计算机光盘等。

7、公司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实物。

8、具体内容按部颁发的《电力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规

则》、《供电企业分类表》归档。

(二)归档时间及要求

1、归档的文件材料要齐全、完整、层次分明,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符合其形成规律;必须能准确的反映本单位党政、生产、基建、科研和经营等各项活动的真实内容和历史全过程;必须符合质量要求,无圆珠笔、铅笔、复写纸书写,印章、签字齐全,不得使用压感纸打印。

2、归档的音像材料,要经过编辑整理,并要附文字说明。

3、归档文件材料,应编制移交目录一式两份,交接时双方应在移交目录上签字,各存一份。

4、党代会、职代会、团代会和重要的专业会议中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会议结束后,由主办部门将应归档的文件材料整理成册,并编制移交清册,向公司档案室归档。

5、各项管理中形成的重要文件,在次年一季度内,由各部门的专(兼)人员,按其业务范围,将应归档的部分整理立卷,并编制移交清册,向公司档案室归档;一般文件自行保管。

6、生产、基建、大修、技改、调度、科研等活动中形成的科技文件材料,由各职能部门指定专人负责积累、整理、立卷、保管,在次年一季度编制移交清册,向公司档案室移交;多经企业所形成的会计档案等,按要求整理立卷后自行

保管。

7、公司财务管理活动中形成的重要档案,在本年终结后,由财务部门按归档范围、要求整理、立卷、保管,在次年一季度编制移交清册,经部门负责人审定签字后,向办公室移交;一般档案自行保管。多经企业所形成的档案,按要求整理后立卷自行保管。

8、在公司各项活动中形成的音像材料,在拍摄录制工作完毕后,由摄录部门注明摄录者、时间和简单的文字说明,并编制移交清册,向办公室归档。

(三)归档份数

1、各类文件一般归档一式一份。

2、基建工程归档份数,按国家建委颁发的《编制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图的几项暂行规定》办理。

(四)归档措施

1、对在各项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体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根据《档案法》规定,都应归档管理,任何部门或个人都无权保存和据为己有。

2、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工作应列入生产、基建、科研、经营等计划、规划程序;列入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材料;列入企业经济责任制,并严格进行考核。

3、办公室应参加科研成果鉴定、重要设备仪器开箱、基建工程竣工验收等活动,接收有关科技文件材料,并签署

意见。

4、办公室应参加公司重要生产技术会议。

5、公司工作人员因公外出(包括出国)参观学习、考察、参加会议、收集带回的文件材料,要按归档范围规定及时归档。其经费未经相关档案部门签字,财务部门不得报销。

6、公司产品和工程创优、科研成果评奖,应把档案完整、准确、系统作为一项考核内容,相关档案部门未签字者,不能作为成果,不予评奖。

六、图纸的更改

凡因设计、施工、生产、检修等原因引与实物不符合的图纸均应及时修改,使图实相符。

(一)更改办法和要求

1、图纸更改须项目技术负责人、设计者审批,委托专人按更改通知单规定的内容进行,要确保图纸完整、清晰。

2、图纸更改一般采用杠改、刮换和更换新图三种方式,更改时必须用绘图墨水或碳素墨水。

3、修改内容较好,可直接在图面“杠改”、“刮改”,修改人应在修改处注明“修改标记”和修改根据,并签署本人姓名和修改时间;修改内容较多时,应另出新图取代原来的图纸,新图列入原图纸目录,并且注明所代替的原图图号。

4、整个保管单位内图纸作废,由新图代替时,应重新编制保管单位,并注明原保管单位编号。

5、图纸更改完毕后,要将更改通知单与修改后的蓝图同时归档。

(二)控制手段

1、根据基建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和工程维修、设备改造实际情况,公司有关部门要对图样的更改和竣工图的编制提出要求,设计、施工单位应按照要求进行修改和编制,否则将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经济处罚。

2、档案管理人员应履行职责,对更改入库的图纸认真检查、严格把关,对未按规定更改者,有权提出重新更改要求。

七、档案的分类、保管期限、整理、排架和编目

(一)公司档案按照《电力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表》及《西北电力企业档案分类和保管期限表》进行分类和确定保管期限,分库保管。

(二)档案保管期限分为永久、30年、10年三种,确定保管期限原则:

1、公司大事记、组织沿革、电力志等材料。(永久)

2、公司和以上的计划、总结、统计材料。(永久)

3、公司以下的计划、总结、统计材料。(10年)

4、公司简报、会议纪要、月度工作任务书、延川电力等材料。(10年)

5、公司重要职能活动的安排、方案、总结材料。(永

久)

6、公司一般活动的总结、一般问题的调研材料(10年)

7、公司机构设置、撤并、名称更改、组织简则、人员编制、印章启用和作废等文件材料。(永久)

8、公司制定的管理制度、规定、办法、细则等材料。(1)重要的需长期执行的。(30年)(2)一般性的。(10年)

9、上级机关制发的关于本机关领导人任免及本机关人事任免文件。(永久)

10、经营指标、考核兑现材料。(永久)

11、受县级以上表彰奖励的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文件材料。(永久)

12、公司受县级以下表彰、奖励的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等材料。(30年)

13、公司对有关人员的处分材料。(1)受警告(不含)以上处分的。(永久)(2)受警告处分的。(30年)

(3)一般的处理决定及通报批评材料。(10年)

14、职工录用、转正、聘任、调资、定级、停薪留职、辞职、离退休、死亡、抚恤等文件材料。(永久)

15、人事考核、职称评定工作文件材料。(永久)

16、职工调动工作的行政、工资、党团组织关系的介绍信及存根。(永久)

17、职工花名册、党团员、工会会员花名册、批准加入 10

党团组织的文件材料。(永久)

18、党、工、团工作报告、总结、换届选举结果(永久)。

19、房产、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文件材料。(永久)20、公司与有关单位签订的合同、协定、协议等文件。(1)重要的。(永久)(2)一般的。(10年)

21、职工承担、购置本单位住房的合同、协议和有关手续。(永久)

22、职工住房分配、出售的规定、方案、细则、职工住房情况统计、调查统计、住房申请。(30年)

23、上级机关制发的属于本机关主管业务的文件材料。(1)重要的。(永久)(2)一般的。(10年)

24、上级机关制发的非公司业务但要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10年)

25、公司制发的业务文件。

(1)重要的需要长期执行的。(30年)(2)一般的。(10年)

26、公司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办理人大代表提案等材料。(10年)

27、公司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1)重要业务问题的(永久)(2)一般业务问题的(30年)

28、公司物质采购计划、审批手续、招标、投标、购置等文件材料,车辆调拨、保险、事故、转让等文件材料。(30年)

(三)档案的整理

1、文秘档案按照《文秘档案案卷格式》进行整理。

2、科技档案按照《科学技术档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进行整理。

3、会计档案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要求进行整理。

4、音像档案按照不同载体分别进行整理。

5、档案的排架

(1)文秘档案案卷排列是按—大类—案卷顺序号。

(2)科技档案案卷排列是按大类—工期—案卷顺序号。

(3)会计档案案卷排列是按类别——案卷顺序号。、档案的编目

(1)档案编制总目录和分类目录。

(2)文秘档案以年为单位建立目录和编号。(3)科技档案以工期为单位,按大类建立目录和编号。(4)会计档案以类别建立目录和编号。

(5)音像档案载体,以大类为基本单位,以案卷为登 12

记单位,依照案卷整理排列顺序进行流水登记。

八、档案的开发利用

(一)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工作需要编制必要的检索工具。如档案案卷总目录、分类目录、卡片等。

(二)档案管理人员应熟悉所保管的档案,了解生产、科研、基建、经营和管理工作,积极提供档案资料,为各项工作服务。

(三)档案室应根据需要组织编制各种专题资料,积极开发利用档案。

(四)对公司职工借阅档案的要求

1、公司职工均可借阅、查阅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档案,但必须出示证件,办理必要的手续。

2、查阅档案应在档案室进行,如须摘抄应经档案管理部门负责人同意,如需复制应经档案管理部门主管经理批准。不准复制、摘抄与本人所查内容无关的档案。

3、借阅档案应进行登记,凡通过借阅的档案解决了重大问题或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事例、应及时反馈给档案部门。

4、查阅密级档案应按保密规定办理。

5、档案借出一般不得超过七天,如遇特殊情况,由档案室负责人确定。

6、借出、归还档案应严格清点和办理签字手续。

7、借查人应妥善保管、爱护档案,不得删改、涂污、勾画、加注、拆散、损坏档案,不得转借他人。

8、因公外出须带档案时,经经理签字,一般可带复印件或副本,密级档案应通过保密手续传递。

9、凡因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立即将档案归还档案室: A 因工作调动、退(离)休、退(离)职者等。B 因事外出,请假超过一周者; C 因档案部门工作需要时。

10、对外单位人员借阅档案的要求

(1)外单位人员须持单位正式介绍信,经主管领导批准,填写“借阅登记单”后,方可在档案室查阅档案,一般不得借出或复制。

(2)外单位确需复制档案,应办理审批手续,按有关规定收取费用。

11、凡借出档案发生遗失或损坏时,应立即报告档案部门,采取补救措施,对所产生的后果由借阅人员负责,并按《档案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九、档案的鉴定、销毁与移交

(一)档案鉴定工作由公司领导、专业人员和档案人员组成鉴定小组有计划的进行。

(二)档案鉴定的方法是根据《档案保管期表》直接鉴定档案的内容。要逐卷逐件审查,要从文件材料的实际情况

出发,详细具体的研究分析,作出恰当的判定。在保管单位备考表中注明鉴定意见,由鉴定小组负责签名,注明日期,每次鉴定要写出鉴定报告。

(三)档案通过鉴定,要求达到划分保管期限为准,案卷质量达到标准规定,发现档案不准确、不完整时,要及时责成有关部门和人员负责修改、补充。

(四)超过保管期限的会计档案,对其中未了结的债权债务的原始凭证、涉及对外事物的产权转让收支凭证,精简下放、离退休、退职、因病伤亡、职工调资名册、落实政策、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支付凭证,建设单位的下马工程未完成建设项目的会计档案,均应抽出另行立卷,由档案部门补充到有关案卷内保管。

(五)对超过保管期限无保存价值的文秘、科技档案材料,进行造册登记,并提出销毁意见,经主管领导批准后销毁。需要销毁的会计档案经主管领导审查,报上级主管机关批准后销毁。

(六)销毁档案一定要到指定地点销毁,并指定两个人监销。监销人员对拟销毁的档案必须认真清点,核对,严格履行职责。销毁人和监销人均应在销毁清册上签字。签订报告和销毁清册要归档保存。

(七)档案室根据上级有关规定,负责向有关部门移交档案。移交档案必须经经理批准后进行,由档案室编制移

交目录一式两份,交接时,双方应在移交目录上签字,各存一份。

(八)档案管理人员调动工作、离退体、退职时,必须办理移交手续后方能离开工作岗位。

十、档案管理保密工作

(一)档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凡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在一定时间内只能让一定范围内的人知悉的文件材料,规划保密范围。

(二)档案保密工作要内外有别。对外必须坚持保密,对内则在遵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提倡协作交流,便于提供利用。

(三)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要求:

1、档案部门要配备政治可靠的人员。

2、档案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档案法》、《保密法》和上级有关保密规定,以此来检验、指导自己的工作言行。

3、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保密观念增强保密意识,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党和国家秘密。对于违反保密制度的人和事,要坚决抵制,并及时向有关领导反映。

4、属于保密范围的档案,都应标明密级,对不同密级的档案,应由不同范围的人员查阅利用,不得擅自扩大利用范围。

5、密级档案的管理

(1)保管密级档案的库房和门窗要坚固,并有防盗设施。

(2)档案装置要牢固严实,档案柜钥匙要专柜保管。(3)建立档案安全检查制度,每年年底对全部密级档案进行逐一清点。

6、密级档案的利用

(1)利用“秘密”档案须经档案公司领导同意,“机密”档案须经主管公司领导同意。

(2)利用密级档案,一般只能在档案室阅览室查阅,如因工作特殊需要外借时,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借阅时间不能超过三天。

(3)利用密级档案,一般不能摘抄、复印、翻印,如因工作特殊需要,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同时要限期收回销毁。

7、对已经失去保密价值的档案,应按照有关程序和规定,及时进行解密工作,并在案卷上取掉保密标记。

8、要建立奖惩制度,对执行保密制度好、成绩显著的部门及个人,要给予表扬奖励;对违反保管制度的,应按情节轻重,酌情给予处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十一、档案库房的管理

(一)基本要求

1、档案管理人员应刻苦钻研档案保护技术,不断提高科

学技术水平。

2、档案库房要有专人负责管理,无关人员不得入内。交接档案时要认真清点,手续完备。

3、档案库房应做到整齐、清洁,档案柜架和案卷排列科学,便于查找。

4、走廊、通道应畅通无阻,不得堆放杂物。

5、办公室、整理室与档案库房分开。

6、定期对各种载体档案进行清点核对,做到帐、卡、物相符,存毁有据。

7、录音带、录像带每半年倒带一次,计算机光盘每隔半年检查一次。

8、发现档案有损坏或异常,要及时查明原因,设法采取补救措施。

(二)温度、湿度控制

1、档案库房应根据档案载体、保管特性、控制好温湿度。必要时安装空调、去湿机、加温器等设备。对库房的温湿度作定期的测量记录。

2、档案库房的温度作定期的测量记录。

3、档案库房的温度应控制在14℃—24℃,相对湿度控制在(45~60)%。

4、安放温湿度计,应考虚库房面积、档案多少和当地气候等条件,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不得放在库内死角、门

窗、通风口旁。安放的高度应根据观测员的身高、保持平视即可。

5、温湿度计要定期检查和校验。

6、档案柜架应与墙保持一定距离,成行地垂直于有窗的墙面摆放,便于通风降温。

7、新建库房竣工后,应经6-12个月干燥,方可投入使用。

(三)防虫、防霉、防鼠、防尘

1、档案柜内要投入有效的防虫、防霉变药物,要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严禁使用失效和过期药物。

2、库房内禁止存放食品等其它无关杂物。

3、要定期松动档案,使案卷之间透气,不可挤的过紧。

4、接受档案入库时要认真检查,确保无灰尘,无虫害、无霉变方能入库。

5、做好防鼠灭鼠工作。

6、档案库房门窗必须严密,防止风沙灰尘进入。

7、库房的墙壁、地面要平滑、定期除尘、清扫。

(四)防光与照明的管理要求

1、档案库房应用白炽灯作照明光源。

2、档案库房不宜采用自然光源,要防止阳光直射。

3、档案库房一般应少留窗户,窗户要窄小,采用外淡内暗的双层窗帘。

(五)防火与防盗

1、档案库房门窗必须十分牢固、牢靠,必要时镶嵌铁皮、安装铁栏、保险和报警器。

2、档案库房内严禁存易燃易爆物品,严禁吸烟,动用明火。

3、档案库房必须配备适合档案用的消防器材,并按设备要求定期检查、更换。

4、档案库房钥匙不得随身携带,备用钥匙专人妥善保管。

5、档案库房内的电气设备要科学管理,定期检查,做好维护工作,防止意外事故(如火灾、触电)发生。

6、档案库房离人时,要关窗锁门,节日要加封条。

十二、档案统计

(一)档案统计工作必须加强管理,应有专人负责次项工作,并遵守保密规定。

(二)档案室应按照国家制定的统计年报和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专项统计报表的格式、项目、内容和要求进行填报。

(三)档案部门应认真做好平时统计台帐,为统计工作打好基础。

(四)档案统计必须及时、准确。

十三、检查与考核

按《延川县供电分公司岗位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检查与考核。

企业档案制度 篇6

1. 突出科学性

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设计要坚持科学性、合理性的原则。基本框架由业务流程、配套管理制度和制度依据3个部分组成。制度体系编制的基本思路是按照“业务范围———事务分工———职能定位———管理理念———业务流程———配套管理制度———制度法规———政策依据”的逻辑顺序, 根据国家现行档案管理制度要求和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新变化, 依据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以流程管理为导向, 以控制风险为手段, 以整合资源管理系统、实现精细化为目标, 健全完善“以制度管人、按规则办事”的良性运行机制, 构建一套符合企业实际、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

2. 突出规范性

修订档案管理制度时, 每一项制度一般由目的与依据、适用范围、定义和缩略语、职责与分工、规定与程序、检查与考核、解释权归属与施行日期、附件等部分构成。在文件体例上, 统一规范为“‘章程’、‘规则’、‘规定’、‘办法’、‘实施细则’、‘决定’”等6种体例, 以档案管理制度文本化实现规范化, 为下一步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

3. 突出整体性

档案部门要学会跳出具体档案业务的局限, 增强全局思维、战略思维、前瞻思维的能力, 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所需。把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纳入到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每个流程, 只要有人为因素存在的地方, 都必须有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通过界定各部门、各单位的业务范围和职责, 树立企业员工人人都要管档案、利用档案、保护档案的意识。

4. 突出重点性

要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 把重大建设项目档案专业验收工作纳入项目管理流程;把合同、专利、专有技术等核心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的相关规定, 纳入到驻外机构的管理中, 为保证境外资产安全提供档案管理支撑;把照片、声像档案管理纳入到各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制度中;把多种经营档案清理验收工作纳入到改制分流企业档案处置的规定中, 有效保证改革政策措施的落实;把关系到职工群众切身利益、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的民生档案纳入到企业各部门的管理中。

5. 突出可操作性

档案管理制度贵在落实、重在执行, 使之成为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准则。因此, 制定管理制度需清晰业务流程、明确管理主体和责任部门, 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奖惩严明, 形成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各大类档案管理的标准、规范体系需汇编成册, 作为企业和员工及档案人员学习应用的工具书, 能让每一位新上岗的档案人员有所遵循。

6. 突出可信息性

按照“管理制度化、制度表单化、表单电脑化”的要求, 充分利用信息平台, 把管理制度的关键流程和主要控制点根植于信息系统中, 实现制度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机融合, 加快建立起一套适应企业发展和竞争能力提升需要的、具有自身特色、严谨规范、富有效率的标准化管理制度体系。

7. 突出可考核性

要让管理制度落实、可行, 考核是关键。因此, 要把建设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与建设档案工作考评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档案工作总体评价排序, 建立评价通报制度, 对各单位档案工作实行量化考评。并把档案工作的考评结果纳入企业的年终绩效考核体系。

8. 突出可修改性

管理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和动态性决定了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完善过程, 一方面管理制度一经制定必须保持其严肃性, 强化执行力度, 自觉成为企业和员工工作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制度体系建设必须结合企业实际、发展阶段和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等因素, 适时调整完善, 以确保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迈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轨道。但制度的修改必须体现其公正、公平、合理的精神, 实行管理制度的制定 (修订) 归口管理, 对管理制度需要进行调整和修订的, 负责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制度制定 (修订) 的程序和统一的体例格式进行调整和完善。

9. 突出服务性

企业档案制度 篇7

一、现代企业制度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新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以公司制为主体, 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企业制度, 它包括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方面。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要求, 其内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扩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制订明晰的企业发展战略, 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以效益为中心, 注重资本运营;要求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企业所有制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 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而是需要在管理体制、管理内容、管理方式上加深变革。企业档案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社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要求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网络化、提高管理水平与工作质量, 使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向现代化管理方向发展。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系统, 使企业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企业信息的快捷流动和有效服务, 实现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企业档案信息化的战略管理在强调信息技术应用的同时, 融入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 为企业信息化提供管理支撑。更加注重企业档案信息化的战略定位, 更加注重企业档案信息化效益的科学分解, 更加注重企业档案信息化软环境的营造, 使企业档案信息化能够充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档案工作的要求。

二、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还存在着一系列管理上的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普遍缺乏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长远规划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长远规划是企业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本目标、方针、政策和程序, 目前有些企业的档案管理信息化规划方案普遍停留在IT技术规划的水平, 没有结合企业信息化等核心竞争战略, 没有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长远规划, 企业就不能真正找到实施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目标、方向和动力。

2、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未能与企业体制改革、管理创新协调推进

大多数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在旧的体制和管理模式下进行的, 没有与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同步进行, 导致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成后不能充分发挥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档案部门的观念转变不够、缺乏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与体制改革、管理创新协调推进的意识。

3、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配套环境有待完善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要重视“软环境”的建设, 目前,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配套环境建设滞后于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具体项目的实施, 有些企业过于强调“硬环境”建设, 忽视了软环境对于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使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缺少必要的环境支撑, 推进缓慢。

4、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全程控制不力

“信息沙滩”、“信息孤岛”、“信息鸿沟”等不利于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健康发展的现象大量出现。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基础工作不扎实, 粗放型的工作模式效率低下。有些企业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由于建设模式封闭, 大都各自为政, 给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带来了很大困难。由于顶层决策者与基层业务人员缺乏有效的沟通, 使档案信息系统不能完全发挥应用功能。

5、传统观念束缚了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开展

有些企业用陈旧的计划经济观念来指导当前的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 重硬件轻软件, 重投入轻产出, 重技术轻管理, 缺乏对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科学认知, 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格格不入, 使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畸形发展的境地。另外, 传统的档案工作观念对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效益的认识还存在误区, 认为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效益是显性的、短期内即可实现的。

三、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对策建议

2010年10月28日, 全国企业档案工作论文交流会指出:企业档案学术研究应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要紧紧围绕企业的实际、弘扬企业精神。在体制机制上, 探索适应现代企业现代产权制度要求的现代企业档案工作;在技术方法上, 探索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要求的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根据以上的分析和会议精神, 我们下面提出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对策建议

1、切实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探索与研究

首先, 企业应把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档案信息化不仅是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 也是科研生产和管理的重要环节, 各级领导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制定规划、条件建设、人员配备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给予支持, 要根据科研生产的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按照国家档案局的要求, 加大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力度, 规范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接收与管理工作, 有序推进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进程, 科学整合各类档案信息资源, 促进档案信息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提高、结构优化。加强多形式多层次档案工作共享平台建设, 推进服务机制创新, 全面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快优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保障环境, 建立档案信息化的长效发展机制。

其次, 加大档案资源建设和开发力度, 创新档案服务机制。信息资源与能源、材料资源同等重要, 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一个重点。档案资源是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建设发展的宝贵财富。一方面要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注意整合档案信息资源, 建设一批专题数据库, 形成规模, 统一管理, 避免出现信息孤岛。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特别要重视档案信息的深层次加工, 专题开发和加工档案信息产品, 先内后外有计划地开放航空工业档案资源。同时, 要不断创新档案服务机制, 转变服务观念, 丰富服务手段, 改善服务条件, 提高服务水平。

再次, 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档案工作水平。要树立“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的三个环节, 形成一支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 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团结和谐的航空工业档案工作人才队伍, 制定各类人才培训方案, 分层次、有计划地开展各类档案人员的教育培训。同时发挥网络平台作用, 开展培训教育和业务交流活动, 适时组织档案人员到境外学习考察。

2、加大对信息型系统关键技术的应用

信息型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目前处于成熟阶段, 其中涉及到的海量数据存储、数据安全、数据检索与访问、数据挖掘、面向服务的架构 (SOA) 等技术, 发展较为成熟。

(1) 海量数据存储技术。由于各类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档案资源需要移交到档案管理系统, 海量信息存储的需求不断增强, 需要用海量存储设备进行存储, 同时提供档案信息的网络化服务利用。海量数据存储的解决方案主要用到的技术有:直接附加存储 (D i r e c t Attached Storage, DAS) 、网络附加存储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N A S) 、存储区域网 (S t o r a g e A r e a N e t w o r k, S A N) 以及内容寻址存储 (Content Addressing Storage, CAS)

(2)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环境下的档案管理系统能够充分满足用户的需要的同时, 也将整个档案系统置于一个复杂的网络运行环境中, 档案信息在形成、处理、传输、存储、维护和利用等各个阶段都有受到安全威胁, 而档案作为记录历史的凭证, 保证其安全性和真实性是对档案管理系统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首先要保障网络安全;其次要保障系统安全;第三要保障数据安全;第四要加大对病毒的防范等。

(3) 信息检索技术。信息检索本质是将信息资源与信息需求进行匹配的过程, 它基于用户的查询请求通过检索算法把需要的信息找出来提交给用户。信息检索技术一般分为三类全文检索、数据检索和知识检索。全文检索以关键字来表达信息需求, 检索技术主要是基于关键字的匹配而不涉及语义, 因此容易返回大量无关信息;数据检索中检索需求信息和被检索信息都以一定的格式或结构来表达, 根据数据信息的组织方式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检索技术即分类查询的方式实现, 如顺序结构文件采用顺序检索、分块查找法、两分检索等。

(4) 服务导向体系架构技术。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 是一个组件模型, 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服务功能单元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联系起来。基于SOA架构的档案管理系统, 其主要目标是实现IT资产的最大化重用, 通过提供服务组件的方式来灵活部署档案管理系统的业务功能, 使基于统一档案管理系统服务平台的不同实体档案馆方便开展满足各自服务要求的特色综合业务工作。

3、提高档案信息管理中系统整体水平

首先, 从管理制度上保证业务技术规范、标准及软硬件的选用, 上下各个层次和各专业办公自动化等都应纳入统一的档案信息管理之中, 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之内, 有统一的控制中心, 统一的工作制度, 统一的、前后各有特点又互相衔接的工作程序, 不能各行其是自建系统, 造成资源浪费和信息分割。档案部门及时对各业务部门处理完毕的文件材料实施标准化监督和业务指导, 将文件在一次挑选的基础上, 按照档案部门统一规范的要求完成分类标引、主题标引等, 形成具有档案特征的信息资源, 实现文件材料向档案的转换, 保证各业务部门的文书处理过程和档案标准程序同步实现, 减少手工管理的重复劳动和工作环节,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其次, 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散式系统。随着单位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发展, 各业务部门应充分利用网络, 发挥专业特长, 同时, 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信息联系和纵向深化管理。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应着眼于整个系统, 发挥整体优势, 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各个业务部门作为文档网络的各个节点在计算机和文档管理上都应达到一定的水平, 文件的形成者和档案的管理者要通力协作, 才能保证文档的可存取性、可用性、可理解性。

四、企业数字档案馆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环境的形成, 企业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发展, 数字档案馆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

数字档案馆的构想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国外的部分档案馆就已经开始了自动化之路。一方面, 计算机代替手工完成了大量档案业务管理工作, 档案馆传统的卡片式目录管理开始过渡到机读目录管理, 对档案全文的信息管理也随之提上了日程;另一方面, 随着办公自动化和各行各业的计算机化, 接收、管理、利用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重任也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档案管理人员的身上, 也对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各地的数字图书馆建立, 对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成为当今档案管理工作的最新亮点。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 面对日益增多的大量各类电子文件, 美国国家档案和文件管理局提出建立一个自动化程度很高的集成系统, 对数字档案进行利用的同时, 并做好管理和维护各类工作, 使各类电子文件保证其真实、完整和长期安全可读。这实际也是美国提出的数字档案馆建设要求, 包括软件系统和工作流程、规范标准等各项工作, 对数字档案馆建设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方案和框架, 并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实施。

航空工业在档案工作“十一五”计划中明确提出, “十一五”期间航空工业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 计划到“十一五”期末, 航空工业所有主机厂所、发动机主机厂所以及条件较好的机载厂所都要完成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航空工业档案馆在2010年已对行业内首批数字档案馆进行了验收并发给了证书。

数字档案馆是一个正在探索, 并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生事物, 最早数字档案馆的提出源自国外, 至今对“数字档案馆”这一概念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数字档案馆建设内容为:对数字对象及相关元数据进行管理和检索的信息系统, 技术构造、标准规范等三个层面。

在国内, 对数字档案馆的描述一般为:以二进制编码的数字方式存储、处理文件档案材料, 应用计算机、通讯和多媒体技术等, 提供网络化检索服务。包括:对电子文件的捕获、监督控制和管理;对库藏档案数字化并进行无缝链接后实现在线管理;通过网络实现对数字档案进行远程检索、查询和访问利用。

不管对数字档案馆如何理解, 也不管数字档案馆的概念如何发展, 数字档案馆都有其基本特征, 航空工业数字档案馆, 是以“有序的信息空间和相对开放的信息环境”为特征的数字档案馆, 它具有数字档案馆的一般特征:

1、馆藏档案资源的数字化。

传统档案馆的保存实体以纸质档案居多, 而数字档案馆的物质基础是电子档案。其数字资源的形成有两种方式:一是依托于原有实体档案的数字化加工;二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组织、加工相关数字信息形成的数字信息资源。

2、档案管理手段的数字化。

数字档案馆的保管对象发生变化, 其档案业务也逐渐从手工操作向数字化方向转变。传统档案馆中由人工开展的收集、编目、标引、检索、统计以及库房等工作, 在数字档案馆环境下, 借助计算机应用系统便可以自动完成。

3、档案信息传输网络化。

将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及时通过网络进行在线收集、鉴定、整理和保管, 并通过网络进行交换和传播, 不仅是档案馆数字化的重要手段, 也将是数字档案馆的一项基础工作。

4、档案利用共享化。通过建设数字档案馆, 可以借助网络提供利用服务,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5、服务对象的扩大化和服务方式的多样化。

数字档案馆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档案信息, 使其服务的对象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 服务对象范围得以扩大。而且传统档案馆一般只能提供文字类信息。在数字环境下, 利用者得到的档案信息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及数字视频等各种多媒体档案信息。

数字档案馆是传统档案馆功能的拓展和创新, 传统档案馆难以提供的零距离、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务, 而数字档案馆不仅能做到, 而且档案馆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也从单向性转变为交互性。数字档案馆不再是一个单纯保存档案实体的机构, 也是事实上的空间虚拟化, 除了开发自己的现有馆藏之外, 还可从别的信息机构按自己所需下载档案信息, 作为自己的虚拟馆藏, 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数字档案馆馆藏并满足了用户对数字档案馆馆藏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鼎群.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机电兵船档案, 2010, (2)

[2]、陈广群, 林慰平.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科技广场, 2010, (4)

[3]、洪秋.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学理论, 2010, (21)

[4]、马晓波.航空工业企事业单位数字档案馆建设探析[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

企业档案制度 篇8

一、档案工作管理的现代化与档案管理的标准化是分不开的

(一) 档案标准化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档案工作的标准化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前提与基础。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档案管理逐渐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要想将档案管理工作得到更好, 就要充分利用我国的档案信息资源, 使档案信息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通过计算机查询获得最经济、最广泛、最便捷的档案信息资源。但是如果想档案资料在网络上得到共享, 首先要使档案工作朝标准化迈进。

(二) 重新落实现有的档案管理标准

虽然现阶段档案工作标准化已经被档案局纳入到了档案管理的升级评审内容中, 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却没有体现出相应的地位与作用。一些没有进行标注的档案信息在考评的过程中不会给予扣分处理, 只是认为拥有了计算机的相关硬件设备就具备了科学的管理手段, 不会考虑对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利用率高低。对于相关的软件要求和硬件配置在工作的过程中往往无人问津, 对于标准化的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2) 所以出现了现代化管理情况与标准化的实施情况之间的不协调现象。

(三) 档案工作的标准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与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 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促进。要想更多的人对我们的档案资源进行了解, 就要对我国的档案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 使我国的档案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通过计算机的查询可以获得最便捷、最方便、最经济的资源共享, 将档案工作的标准化作为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四) 档案工作的标准化与档案工作的现代化是分不开的

在档案工作中档案工作的标准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涉及到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 在档案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档案工作的其它组成部分共同结合起来, 产生一种“乘数效应”, 最终达到档案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如果档案工作的标准化得不到实现, 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就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最终就会造成档案工作的混乱。档案工作标准化的意义与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档案工作中的各项内容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有序的控制, 达不到标准化的档案工作, 现代化就无从体现。

二、档案工作标准化、现代化的保证在于加强领导和完善制度

(一) 全宗的完整性应该得到有效的维护

在归档工作中应该分清主次, 掌握重点, 将全宗的入关口把住, 对于不应该归档的文件坚决不可以归档, 与此同时还要注意避免散失应该进行归档的文件。在立卷的过程中要将同类别的、有一定联系的文件放在同一个卷宗内, 使同一问题的完整性得到保持, 立卷后的文件内容虽然庞杂但是不可以混乱, 为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奠定建设的基础。

(二) 档案人员的队伍建设要得到加强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应该加强相关人员的队伍建设, 促进档案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使档案人员的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 将队伍建设搞好, 加强档案人员对相关规章制度、职业道德教育以及现代科技知识的培训, 使相关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 (3)

1. 责任意识应该得到增强。

档案管理与工作人员应该热爱档案事业, 对档案工作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事业心, 这是将档案工作做好的基本要求。

2. 法律意识应该得到增强。

从事档案工作的相关工作者应该对《档案法》进行有效的学习, 具备“依法用档”“依法治档”的意识, 对于档案的安全与完整要进行有效的维护。

3. 奉献意识应该得到增强。

档案工作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和隐蔽性,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项工作与其它工作不同, 不可以像其它工作一样引人注目、张扬自我, 它注定是一项默默无闻的工作, 从事档案工作的相关人员应该耐得住寂寞、不计名利、默默奉献, 只有这样才可以将这项工作做好。

(三)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应该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进行归档

“以我为主”的原则是本单位文件归档的主要原则, 这一原则在我国的立卷归档工作中是经过多年沿用的一项基本原则。这项基本原则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对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注意:

1. 对于文件归档的时效性要进行准

确的把握, 对于现行文件任务得到完成的, 就应该对其进行立卷和归档, 但是对于还没有完成的, 就不可以对其进行立卷或者归档。

2. 立卷归档的重点要得到确立, 立卷分工要合理。

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基本原则,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将立卷归档的重点进行确定,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将资料与文件的内容区分开来, 因为有很多资料与文件在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具有相似之处, 为了使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冗余度以及重复度得到相应的减少, 就要使档案利用的效果得到提高。

3. 对于全宗的完整性要进行有效的

维护, 当然这种维护应该建立在坚持与贯彻“以我为主”的归档原则前提下。

(四) 通过现代化信息系统的应用使档案管理标准化得到促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代化的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通过现代化科学技术与管理方法的应用, (4) 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对档案进行立卷、整理、编号等等, 进而使档案管理变得更加迅速、全面、系统, 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以及自动化得到有效的实现。

(五)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加强对档案的整理、收集、统计

为了使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得到相应的提高, 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将档案的收集、鉴定、整理等工作做好, 主动的征集和收集上级下发的文件、下级上报的文件, 对于收集到的资料与文件进行认真的整理, 使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得到保证。在档案管理工作中, 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档案技能型组卷和编目, 与此同时建立起台账, 通过基础性的工作使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得到相应的提高, 与此同时档案管理的质量也应该得到一定的提高。

三、结论

综上所述, 档案是人们对客观规律进行认识与把握的重要依据。随着时间的推移, 大量的档案资料得到了保存, 使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进程得到推进是档案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怎样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将档案得到充分的利用, 是现阶段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5) 所以,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逐渐使档案管理意识得到强化,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树立起标准化的管理意识。

摘要: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工作标准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同时也是档案管理现代化得到实现的重要基础。本文针对档案标准化管理与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的问题, 进行深入的研究, 希望可以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性的参考。

关键词:档案标准化管理,档案管理制度

注释

1潘金霞.加强档案标准化管理推进企业档案创新发展[J].办公室业务, 2011, (10) .

2管媛辉.高等院校档案标准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长春大学学报, 2013, (12) .

3王芳.规范化与标准化管理模式在电力基建工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办公室业务, 2012, (23) .

4何强.高校档案现代化管理与服务教学功能构建研究[J].神州, 2013, (4) .

中国古代档案保护制度概览 篇9

一、完善的行政与立法保护

1. 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

在夏、商、周三代, 档案主要由史官保管。西周出现了中央政府正规的档案机构——天府, 保管文书档案的正本, 负责管理天府的史官称“守藏史”, 而文书档案的副本则由秘书机构太史寮中太史、内史、御史等保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管理档案的官员名称不一, 赵国称御史, 齐国称掌书, 秦国称尚书。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 九卿少府中的尚书是专管文书档案的官员。西汉御史府是中央政府主管文书档案的重要机构, 御史中丞主管宫中兰台图籍秘书, 令史是实际的管理人员。东汉时尚书台则成为主管文书档案的中枢机构, 档案由尚书主管。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央政府逐渐形成三省制, 并于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外另设“秘书省”, 主管历朝档案和本朝档案。隋朝在秘书省内设立了“史馆”, 是专门的档案机构, 唐朝档案管理机构已成一定规模, 三省是文书档案工作的最高管理机关。文书的拟定、审核与执行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掌。三省各设有甲库, 专门负责保管甲历档案。地方上, 各级官府部门也设有主管文书档案的人员。宋朝从中央政府各部门到各地方官府, 普遍设置了专门保管档案的“架阁库”, 其主管官员称“管勾”, 档案人员称为“守当官”、“勾当官”。元朝和明朝都继承了宋朝的架阁库制度。清朝中央和地方档案工作机构一般称为“清档房”、“档房”, 专门从事文书处理和保管档案的人员称为“书吏”。

2. 严格的立法治档。

立法治档, 把保护档案纳入法制范围, 是我国古代档案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考古研究证明,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有关档案保护的明文法令。如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简1000余支中, 有一批战国时代秦国的法律遗文, 其中《秦律杂抄》规定保存、看守文书档案的人, 不能出卖档案以牟私利, 否则就要撤换。秦律中还规定, 丢失文书档案的, 要依法治罪。汉代中、后期, 由于各种档案典籍空前增多, 相应的保管制度也进一步健全。在这些制度推动下, 两汉时期的档案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唐朝的《唐律·职制律》对档案保管者规定:“诸漏泄大事应密者, 绞;非大事应密者, 徒一年半;漏泄于蕃国使者, 加一等。仍以初传者为首, 传至者为从。即转传大事者, 杖八十”。还规定:“诸盗制书者徒二年, 官文书者杖一百, 重害文书加一等, 纸券又加一等。”宋朝禁令就更为周密, 宋朝对有关缘过文书都“密行下, 不得榜示。时政、边机文书, 禁止雕印”。明代禁令更多, 即便誊文书也有比唐宋更为严密的规定, 还经常“遣科道四出, 句查故案牍”。“凡缺少者, 泡烂者, 悉罚赔补”。清朝, 文牍必须摘由、编号、登记, “各衙门存贮档案之处, 应委笔贴式等官, 轮班人值宿、巡查”。至于“朱批谕旨, 俱著敬谨封固进呈。若抄写、隐匿、焚弃, 日后发觉, 断不宽宥”。

二、科学的档案保护制度

1. 集中存贮、分类归档制度。

我国档案归档制度在商朝已经形成。在殷朝都城 (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发掘出的殷朝武丁时期的档案库窖, 就集中了甲骨档案1.7万片。这也表明至迟在公元前十三世纪, 我国古代的档案已经是集中保管了。商朝多数窖集中贮存一个朝代的甲骨档案, 也有积累几个朝代的, 还有甲和骨分别贮藏的情况, 说明商朝已有意识地按朝代、载体进行分类。周朝已建立以职官为标准的分类制度。秦朝对计书要求以实际收支年份登簿, 不得跨年度。宋朝档案一般都按文种分类, 普遍采用按年月时序排列、登记、编号、保管的方法, 后来还创立了“千文架阁法”进行分类上架排列。“千文架阁法”就是“以千字文为号”, “以岁月为次”, 给每一份档案设立存放和查找标号。清朝前期的档案按照文种、时序或问题分类整理, 到清朝末年, 发展为按地区、作者、问题和重要程度分类。

2. 重要档案修缮制度。

为使档案得以长期保存, 古代对年久破损的重要档案要进行托裱修复或重新缮写。托裱技术是古代传统技艺, 早在图书、诗画的修复中广为使用, 自然也逐渐应用到档案的修复工作中。由于修复工作所需人力财力巨大, 历代修复工作只限一些特别重要的破损档案。如唐代选官的甲历, 元和之时, 因“年月积久, 文字调缺”, 把大历十年到贞观元年间的甲历进行了修复。明代弘治三年, 也曾对赋役黄册进行了一次“酌情修补”。清代到乾隆年间, 远年档案开始破损, 乾隆四十年修缮了“满文老档”, 以后修缮档案衍为制度。嘉庆时规定, 军机处档案定期修缮, “凡清字汉字之档, 岁久则缮, 清字档每届五年, 汉字档每届三年, 均由军机大臣奏明另缮一份, 并原档一同存贮, 以备阙失。”

3. 库房档案定期晾晒制度。

在档案管理中, 历来注意防潮, 曝书是其手段之一。曝书, 即在每年的伏天或初秋, 把档案搬到室外晾晒。定期晾晒不但可以防止档案受潮霉烂, 同时能够利用强烈阳光杀死或驱赶纸张中的蠹虫。史载, 汉唐之际有曝书会, 届期, 朝中所存档案图籍都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晾晒。会场绅儒芸集, 盛况空前。清人厉鹗《宋诗记事》卷二四, 有钱穆父和人曝书会诗云:“天禄图书府, 芸签岁曝频, 幡经穷藏室, 赐会集儒绅。顾陆高标好, 钟王妙入神。可无丹椠吏, 来预石渠宾。”生动地描写了曝书会的热闹景象。明时, 京城各库都于农历六月晾晒, 项维贞《燕台笔录》载:“六月六日, 本非令节, 但内府皇史宬晒曝列圣实录、列圣御制文集、诸大函, 则每岁故事焉。”杨家麟《胜国文征》也记有明司礼监大藏经厂六月六日奏请晾晒档案图书之事。可见六月六日为明京城地区晾晒档案图书的法定日期。江南地区与北方气候不同, 一般在黄梅过后, 将届中伏之时, 择无风晴日曝晒。

4. 副本制度。

为保证档案的安全, 我国早在周朝, 就产生了副本制度。重要的档案制作稽查利用的档案副本, 交由各类文书的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保存。《周礼·春官·内史》载:“内史掌书王命, 遂贰之”。陆德明《经典释文》解释道:“王有诏、敕颁之事, 则当副写一通藏之, 以待校勘也”。又《周礼·秋官·大司寇》记载:“大史、内史、司会及六官, 皆受其贰而藏之”。另《周礼·秋官·小司寇》载:“内史、司会、冢宰贰之”。这种多套归档制度, 体现了周朝“利用副本, 保护正本”的档案保护思想。此后, 历代都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 建立自己的副本制度。到了清朝雍正年间, 副本制度更是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雍正七年谕:“内阁本章及各衙门档案, 皆应于正本外立一副本, 另行收贮。”“如章正本系红字批发, 副本则批墨本存案, 其他档案或用钤记以分别之。”这样, “不但于公事有益, 且可杜奸胥猾吏隐藏改换之弊。”副本制度的建立、保障了档案免遭自然灾害的侵袭, 客观上对保证档案的流传与保存历史遗产, 以及加强档案管理都有积极的意义。

我国古代档案保护制度, 产生于殷商, 积累于秦汉, 深刻变化于魏晋, 成熟于隋唐宋元, 理论总结于明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人们在继承传统的保护制度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完善保护制度, 使档案保护制度日臻发达, 保护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古代档案保护制度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组成部分, 认真总结历史经验, 对今天的档案保护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伟山.古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经济探源[J].贵州社会科学, 2007 (4) .

浅议档案管理制度 篇10

档案是由文件有条件地逐步转化而来的。文件是档案的基础, 档案是文件的总结和组合, 它是直接形成的历史纪录。

人事档案是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特色, 它是个人身份、学历、资历等方面的证据, 与个人工资待遇、社会劳动保障、组织关系紧密挂钩, 具有法律效用, 是记载人生轨迹的重要依据。

二、人事档案的特征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机密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在市场经济管理中, 管好用好档案, 对资源开发起着重要作用。

人事档案具有以下特性:

1.现实性。人事档案是是现实生活中个人发展必不可少的佐证, 人事 (劳动) 部门正确使用人才、合理解决工资等问题的一个重要依据。

2.真实性。这是人事档案现实性的基础和前提。人事档案必须做到整体内容完整齐全, 个体材料客观真实。这样才能为用人部门提供详实的材料, 使用人单位能够正确的认识每个人的价值, 正确合理地安排工作岗位, 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3.动态性。人事档案的内容是要随着个人职务的变动和经历的发展不断补充内容的, 所以, 人事档案必须注意做好新材料的收集补充, 力求缩短档案与员工实际情况的“时间差”, 这就要求人事档案必须打孔装订, 以便随时补充新材料。

4.保密性。人事档案记录的是个人功、过等诸多方面情况, 有的从侧面反映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有的是个人向组织汇报而不能向他人 (包括家庭成员) 言及的内心隐秘等等, 因此, 人事档案属于党和国家的机密, 任何人不得泄露和私自保存人事档案材料, 不能向社会无条件地提供服务。

三、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意识淡泊, 重视程度不够

在日常工作中, 很多人认为档案管理只是把个人资料收集上来后封存起来以备日后查找, 只要不丢失、不泄密就可以了。因此, 往往只是将材料放人档案盒, 并没有及时整理归档, 对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太了解, 档案收集意识淡薄。

2.档案室硬件环境设施不齐全

很多单位认为档案工作就是抄抄写写、保管的事务性工作, 相当于“仓储”工作, 不是单位发展方向的主流, 不能给单位创造经济效益, 因此并没有给予档案存放一个好的环境, 经常是把档案放在闲置的房屋或库房内, 档案室狭窄、潮湿、“六防”设备不配套, 引起档案材料霉变、虫蛀, 影响档案的美观整洁及完整。

3.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科学性

档案管理的优劣, 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作为档案工作人员, 首先具备专业知识, 熟悉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基本要求, 要掌握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并严格执行。

四、人事档案制度及内容

(一) 人事档案保管制度

第一, 保守档案机密。现代企业竞争中, 情报战是竞争的重要内容, 而档案机密便是企业机密的一部分。对人事档案进行妥善保管, 能有效地保守机密。

第二, 维护人事档案材料完整, 防止材料损坏, 这是档案保管的主要任务。

第三, 便于档案材料的使用。保管与利用是紧密相联的, 科学有序的保管是高效利用档案材料的前提和保证。

(二) 人事档案保管制度的基本内容

建立健全保管制度是对人事档案进行有效保管的关键。其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五部分:材料归档制度、检查核对制度、转递制度、保卫保密制度、统计制度。

1. 材料归档制度

新形成的档案材料应及时归档, 归档的大体程序是:首先对材料进行鉴别, 看其是否符合归档的要求;其次, 按照材料的属性、内容, 确定其归档的具体位置;再次, 在目录上补登材料名称及有关内容;最后, 将新材料放入档案。

2. 检查核对制度

检查与核对是保证人事档案完整、安全的重要手段。检查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既包括对人事档案材料本身进行检查, 如查看有无霉烂, 虫蛀等, 也包括对人事档案保管的环境进行检查, 如查看库房门窗是否完好, 有无其他存放错误等。检查核对一般要定期进行。但在下列情况下, 也要进行检查核对:突发事件之后, 如被盗、遗失或水灾火灾之后:对有些档案发生疑问之后, 如不能确定某份材料是否丢失。发现某些损害之后, 如发现材料变霉, 发现了虫蛀等。

3. 转递制度

转递制度是关于档案转移投递的制度。档案的转递一般是由工作调动等原因引起的, 转递的大致程序如下:取出应转走的档案;在档案底账上注销;填写《转递人事档案材料的通知单》;按发文要求包装、密封。在转递中应遵循保密原则, 一般通过机要交通转递, 不能交本人自带。另外, 收档单位在收到档案, 核对无误后, 应在回执上签字盖章, 及时退回。

4. 保卫保密制度

具体要求如下:对于较大的企业, 一般要设专人负责档案的保管, 应齐备必要的存档设备。库房备有必要的防火、防潮器材。库房、档案柜保持清洁, 不准存放无关物品。任何人不得擅自将人事档案材料带到公共场合。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库房。严禁吸烟。离开时关灯关窗, 锁门。

5. 统计制度

人事档案统计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项:人事档案的数量。人事档案材料收集补充情况。档案整理情况。档案保管情况。利用情况。库房设备情况。人事档案工作人员情况。

(三) 人事档案利用制度

1. 目的

第一, 建立人事档案利用制度是为了高效、有序地利用档案材料。档案在利用过程中, 应遵循一定的程度和手续, 这是保证档案管理秩序的重要手段。

第二, 建立人事档案利用制度也是为了给档案管理活动提供规章依据。工作人员必须按照这些制度行事, 这是对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

2. 人事档案利用的方式

(1) 设立阅览室以供利用查阅。阅览室一般设在人事档案库房内或靠近库房的地方, 以便调卷和管理。这种方式具有许多优点, 如便于查阅指导, 便于监督, 利于防止泄密和丢失等。这是人事档案利用的主要方式。

(2) 借出使用。借出库房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比如:本机关领导需要查阅人事档案;公安、保卫部门因特殊需要必须借用人事档案等。借出的时间不宜过长, 到期未还者应及时催还。

(3) 出具证明材料。这也是人事档案部门的功能之一。出具的证明材料可以是人事档案部门按有关文件规定写出的有关情况的证明材料, 也可以是人事档案材料的复制件。要求出具材料的原因一般是入党、入团、提升、招工、出国等。

3. 人事档案利用的手续

在通过以上方式利用人事档案时, 必须符合一定的手续。这是维护人事档案完整安全的重要保证。

(1) 查阅手续。正规的查阅手续包括以下内容:首先, 由申请查阅者写出查档报告, 在报告中写明查阅的对象, 目的, 理由, 查阅人的概况等情况;其次, 查阅单位 (部门) 盖章。负责人签字;最后, 由人事档案部门审核批准。人事档案部门对申请报告进行审核, 若理由充分, 手续齐全, 则给予批准。

(2) 外借手续。借档单位 (部门) 写出借档报告, 内容与查档报告相似。借档单位 (部门) 盖章, 负责人签字。人事档案部门对其进行审核、批准。进行借档登记。把借档的时间, 材料名称、份数、理由等填清楚, 并由借档人员签字。归还时, 及时在外借登记上注销。

(3) 出具证明材料的手续:单位、部门或个人需要由人事档案部门出具证明材料时, 需履行以下手续:首先, 由有关单位 (部门) 开具介绍信, 说明要求出具证明材料的理由, 并加盖公章;其次, 人事档案部门按照有关规定, 结合利用者的要求, 提供证明材料;最后, 证明材料由人事档案部门有关领导审阅, 加盖公章, 然后登记、发出。

五、加强档案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增强管理意识,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档案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所以领导层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在从业人员的选派上要尽量选派专业人员从事此项工作, 要尽量为从业人员创造机会进行专业学习, 不断补充新的技能, 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首先, 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建立符合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制度。规章制度要体现合理性、科学性、简便易行并适合单位档案管理的需要。其次, 坚持制度执行的严肃性, 赏罚分明。

3.掌握科学技术, 实现科学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 信息化技术也飞速提升和普及, 信息化技术的采用可以大大地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因此, 要尽快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档案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系统地完成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检索、打印、登记、汇集统计等工作, 及时的输入新的信息, 补充档案的内容。

档案管理人员更要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 积极学习计算机知识,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起来, 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李多.市场经济下的信用档案及其管理和利用[D].合肥:安徽大学, 2005.

[2]杨静.怎样加强档案工作者的综合素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3) .

[3]刘瑛.质疑档案工作能否产业化管理[J].兰台世界, 2005, (7) .

[4]白桂芝.略论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现代化中的运用[J].江苏水利, 2002, (8) .

上一篇:农业大系统下一篇:数字印刷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