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

2024-06-30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精选十篇)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 篇1

一、选题具有趣味性

好奇、向往、疑问是进行实践和探索的前提。因此,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所选择的问题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数学综合实践课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活动要富有童趣, 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尽可能做到内容新颖、形式多样, 如小调查、小制作、小实验、小设计方案等。

例如, 在“购买门票问题”中, 呈现这样的情景:50名学生和两名老师到公园游玩。购买门票有两种方案:儿童票5元一张, 成人票10元一张;购团体票 (10人以上, 含10人) 6元一张。让学生根据有用的数学信息多角度进行思考, 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既训练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在教师风趣、幽默语言的引导下, 让学生觉得问题有价值, 探索有趣味, 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内容突出综合性

“综合应用”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综合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是指把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基础上设立的, 是综合应用不同的数学表达形式体现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是知识联系与综合应用的组合, 一定要突出“综合”这个特点。因此, 我们在设计活动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促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 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用正确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 激发其创造潜能。

2. 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 并且不同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能展示不同的个性和思维水平。

3. 教学内容最好有较为广泛的数学背景, 具有进行连续学习、探讨的可能性, 促使学生从中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如, 一位教师设计了一堂“食堂里的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这是一堂对统计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首先, 教师从学生对食堂的菜肴喜好程度入手:食堂的菜, 有时被同学们吃得干干净净, 有时却剩下很多, 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分析出这是因为同学们的口味不同。教师接着问:怎样才能使食堂里师傅们做的菜, 让同学们吃得很香而不会浪费呢?学生说, 要进行调查。接着, 教师出示班上学生调查的情况 (用表格显示) , 问:我们是不是把这个表提供给食堂的师傅们呢?同学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学生说, 可以把它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接着, 教师让学生利用电脑绘制统计图或统计表。学生绘制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虽然有的不太全面, 但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 既应用了统计的知识, 又应用了所学的电脑的知识。这样, 数学学科与电脑学科联姻, 知识与能力统一, 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课上到这里, 似乎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 但这位教师并没有就此收场, 接着又启发:是不是只能按同学们的喜好来安排饮食结构就是最合理的呢?我们还应该考虑什么问题呢?学生立即想到还要考虑到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教师趁热打铁说:“请同学们到网上查询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 小学生在生长发育时期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量。第二, 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学生立刻进行分工, 很快就查出了所需要的数据, 在学生汇报查询结果之后, 教师又进一步引导: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地安排我们的饮食, 来确保我们健康成长呢?请大家算一算, 排一排, 绘制一张学生食堂一个星期的食谱, 看看谁的食谱最科学, 我们把科学的食谱提供给食堂的师傅。”同学们情绪高涨, 一张张食谱应运而生。

数学与很多学科都有密切联系, 我们要善于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充满实践性

数学综合实践课必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在活动中广泛接触事物, 在活动中深入感知事物, 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标准”根据各个学段学生的特点, 规定了“实践与综合应用”在不同学段的侧重点:第一学段, “实践与综合应用”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活动。考虑到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 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 能够亲身实践、生动有趣是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第二学段, “实践与综合应用”在注重实践的同时, 侧重数学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与一般的数学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是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 而综合实践活动则是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 在学习统计初步认识时, 安排一节实践课。课前, 让孩子们统计20分钟内校门前通过的车辆数, 这是课前的实践活动。课上运用这些数据制订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课上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夹球游戏, 再把游戏结果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课后可以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统计一些生活中和学习中有意义的事情并进行分析。总之,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可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四、过程体现合作性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案例 篇2

——《铺一铺》

南坪实验小学

冉颖

小学

***

一、研究背景

密铺也称为镶嵌,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变化和美的享受。通过实践活动,从而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四年级已经学过了一些平面图形。小学生对奥运会感兴趣,对自然界的奇特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密铺的特点,绘在方格纸上密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密铺,知道什么样的图形可以密铺平面。

2、过程与方法: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探索、归纳、创造能力的思维习惯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欣赏美和创造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008年,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承办各式各类比赛的体育运动场以其造型独特、雄伟壮丽的身影展示于世人的眼前。这是中华民族建筑的精华与现代科技完美的组合,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水立方体育馆,请看它的雄姿。(展示图片)

2.教学过程设计

(1)任务一:请注意观察,水立方外墻装饰的花纹有什么的特色?请用文字语言描述出来。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像这样把一种或几种乎面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这种铺法,数学上称它为“密铺”。

课件出示或用图片展示生活中的壁砖、地砖密铺场景。

(2)任务二:探索可“密铺”图形的特点:

猜想:是否每种图形都能实现密铺呢?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正五边形等八种基本图形。

学法:

①分组小组合作,每人选择一种图形铺一铺。

想一想,铺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将铺的结果在小组里交流。

汇报交流、展示成果。

引导学生得出能密铺的图形的种类。

(3)任务三:归纳出可“密铺”图形的内在规律。

问题①:在用三角形拼接的图案中,每一个顶点处有几个角?和是多少?

问题②:在用四边形密铺的图案中,每个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和是多少?

问题③:在用六边形密铺的图案中,每个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和是多少?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只用一种多边形进行密铺,就必须使拼凑在每一拼接点顶点处各角之和为360°。是这些图形的内角和的是360的整数倍。

(4)任务四:让学生根据课本第110页的图案,选用一组,在方格上设计新颖,美观的密铺图案。

(5)任务五(发散思维。拓展延伸):探索用两种平面图形进行密铺的可能性。

问题:如果想让正五边形能密铺,你觉得应该加上哪个图形呢?

提示:正N边形内角和S=(N-2)*360,正五边形内角和为540°

四、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小学教学 综合与实践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54-01

引言

新课程背景下,“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由于是一个全新的教学内容,没有现成的教参或经验可借鉴与参考,在教学时有些迷茫和困惑。在教材的内容上很容易上成复习课或练习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老师需要在原有的教学课程基础上,合理的添加实践教学资源,通过适时的创新和丰富活动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教学课程的设计应该充分的贴近生活,转变教学方式,应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通过新的思维,新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纯理论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在日常的学生考核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的内容考核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应建立在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上,通过学生间的自由交流和合作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养,不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些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为有效地组织和开展小学教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领会教学材料的精神,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规划好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准备好实践应用中的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活动,运用到教学内容中,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教学课程的设计应该充分的体现趣味性、启发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保证实践教学和综合应用的质量和效率。

二、创设有效的实践应用情境

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为此,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效的实践应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1.自主探究式教学情境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项数学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学会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结合课本案例,学会举一反三地应用,这是提高小学数学实践和综合应用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示范性的给学生指导,合理的分配学生的时间,让学生自制时间安排表,协助他们共同完成一周来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世间的重要性,合理利用时间来学习。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被动的接受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动手操作性和实践应用式教学情境

教师要把数学经验生活化,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结合生活情形丰富、复杂的特点,在做实践中学习数学,引导学生在农村情境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构建开放的教学活动组织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综合应用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可以开放教学内容,不应只局限于课本内容,还应该走向生活;有的课适合在教室内上,有的时候我们搬出教室,去更广的空间活动探索。构建开放的教学活动组织,一切以学生为本,更好地体现课程教学特色。

1.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老师的教学内容不应该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还应做好充分的课外知识辅导,让数学走向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数字信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知道数学教学的意义,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参与学习,通过调查身边的数字编码,知道数码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达一定的信息。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发展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教学空间的开放性

在教室内的教学环境中,空间的布置规定不能有定式,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的空间需要开放。学生对校园的景物非常熟悉。在这样的场所中测定方向,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对方向的认识,体会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辨认方向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实践精神。

3.教学时间的开放性

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其做自己喜欢的事,数学课的技能目标可以通过小制作、小实验形式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等去实现。但有些活动项目或研究的时间要求多,教学时间必须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有比较宽松的时间完成课堂中无法完成的教学活动。

在课外时间让学生感知、体验、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同时,增加语文、英语,环保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实践的综合性。

四、激励自主的课堂探究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自主探究类的教学过程,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励自主的课堂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富有兴趣的走入实践活动的探究过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慧。要让学生有自己真正的体验,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让学生能自觉地主动地探索,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哪怕没有得到正确答案,只要真正参与了探究活动过程,那必定会有收获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我们创设了有效的实践应用情境,构建了开放的教学活动组织,同时激励自主的课堂探究活动和提倡互助的小组交流学习,我们的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吴仲华.科学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信息技术,2010(2):64-65.

[2] 李娟.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学周刊,2013(1):55-56.

[3] 陈娅.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值得探讨的问题[J].课外阅读:中旬,2013(3):86-87.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 篇4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育价值

1992年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行) 》已将“活动”列入课程, 由学科和活动构成新的课程体系。《标准》通过调整课程结构, 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性领域之外, 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 沟通了现实世界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之间的联系, 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融为一个整体, 促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 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 也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亲自实践、互相合作、共同探索、交流想法、修正错误, 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基本要求

在《标准》中,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基本要求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 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一学段, 要求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 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在第二学段, 要求学生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三、“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素材

新课程实验教材中,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从以往过于注重学科功能, 强调知识性转变为重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要以数学教材为载体, 综合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 挖掘适合学生实际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素材。尽管实验教材每册中都安排了一些综合实践的内容, 如,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安排了“表面积的变化”、“大树有多高”、“算出它们的普及率”三个内容,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安排了“确定起跑线”、“折扣”、“纳税”、“合理存款”四个内容。但是, 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实践与综合应用味道还是不浓。因此, 教师除了选用教材中的内容外, 还要联系当地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现实生活中提炼适合于学生活动的素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 教材内容的拓展。

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往往是在吸收、积累和消化大量的知识材料的基础上, 在某个适宜的时刻豁然开朗, 结出思维的奇花异果。因此, 我们在选择“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素材时, 要善于拓展教学内容, 以丰富学生的信息储备量,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如, 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 课堂上不可能对学生说出的多种推导方法一一进行剖析, 我们可以利用“实践与综合应用”课, 让学生将等分若干份的圆, 拼成近似的三角形、梯形等多种已学过的图形, 自己证明圆面积公式, 从而拓宽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进一步理解圆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

2. 生活问题的解决。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 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为了使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 拉近数学与人和自然的距离,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素材的选择要注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后, 让学生测算粉刷自己所在教室的费用、设计合理的包装方法、自己测算一块石头的体积等,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小型课题的研究。

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 也是“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重要内容。这种研究, 就是在教师指导下, 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 激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与现有条件, 通过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自主选择研究课题,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自主探究,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如, 教学“圆的认识”时, 学生知道了“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 我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圆形。在学生说出窨井盖一般也做成圆形后, 我引导学生去研究:为什么窨井盖一般也做成圆形?教学圆的周长后, 引导学生研究:在400米比赛时, 为什么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合作探究, 解决了问题。

4. 教具学具的制作。

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中, 让学生动手制作教具或学具,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已学知识, 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如, 教学“角的认识”, 可以让学生制作活动角, 并用自制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 这样, 学生对“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就有了深刻的印象。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 让学生自己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 并将其展开, 让学生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正确表象,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原则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增设旨在帮助小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 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实践性原则。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 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思考归纳, 可以从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形成技能和技巧。所以教师必须以活动的方式设计教学环节, 组织全体学生参与活动, 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寻找规律。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玩”中学, 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尝试和创造的实践过程, 获得直接经验, 丰富感性认识。

2. 主体性原则。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灌输给学生, 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所以,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自主发现问题, 主动解决问题。

3. 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新增设的学习领域, 让学生对学习这个领域的知识感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 在教学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4.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的教育能营造一个无“权威”束缚的、民主自由的环境, 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机会,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实践与综合应用”不仅要改进和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还要注重活动范围的拓展, 不应只局限在课堂里, 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设计活动时, 要充分利用社会、家庭教育的资源, 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 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解决活动中的问题, 从中获取知识, 受到教育。

5. 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在“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中, 要着力营造民主性的教学气氛, 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组织自主性的探索活动, 实行激励性的学习评价。

6. 探索性原则。

“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需要学生不仅自觉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 而且要对未知世界积极主动地探求。在教学时, 教师要努力使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 为学生创设进行观察、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大胆联想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新知, 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进行探索新知的过程,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兴趣。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讨论, 从而发现问题, 并自己解决问题。

7. 合作性原则。

合作是每一个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素质, 儿童尤其需要具有充分的合作精神。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解决各种问题。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 产生共生效应, 达到共同发展。同伴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还使学生逐渐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 养成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 使谦虚与自信相结合, 培养主动的开拓精神。

8. 多样性原则。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 篇5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和做法。

【关键词】实践活动教学  建构  学生主体地位

在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进程中,虽然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尝试,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教学仍存在着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等弊端。这些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萎缩,极大的妨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一谈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和做法。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一)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二) 实践活动关注“过程”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价值

我们的教学往往让学生去记忆现成的知识,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培养大多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实现了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我们可以这样说,实践活动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活动结束时所获得的某种有形的成果(知识理解的对或错、完成作业的优或差等),更体现在活动过程之中易于被人们所忽视的一些无形的东西,如情感体验等。

(三) 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

浅析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设计 篇6

一、课程的组织形式

根据班级的情况,实践课程可以采用小组模式展开。根据班内学生的不同情况与水平,可以将全班分为5至8个小组,小组内成员数量保持在4到6人之间并且小组间总体数学总体水平要尽量保持一致。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安排分工,比如说,小组内的一号同学负责统计零用钱的总数、二号同学负责算小组内零用钱的平均数、三号同学计算零用钱用来买的不同东西等,对于小组工作的展开进行适当的指导。

二、课程设置

通过课前小组的准备与调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小组分别汇报调查和统计的结果,并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对全班学生进行知识与应用上的提问,来引导和加强学生主动思维的意识。在小组谈论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现场模拟零用钱的使用过程,比如说,在超市买零食、文具店买纸笔等,设置数学问题,让学生分别进行演示和回答。

三、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使用

通过对多媒体的使用,数学综合实践课程可以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对全班统计的数据进行汇总,并通过PPT进行展示,让同学们看到自己实践的成果,从而更加逼真地模拟学生零用钱使用的过程,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课程的评价

课程的评价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课内的评价。教师在小组汇报和小组讨论结束后可以通过对学生调查内容的总结和提问的方式来完成这一部分的评价内容,并且通过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更有兴趣地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去。另一方面,课后的评价是教师验证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课堂所学内容的环节,可以通过一定的计算内容和简单的数学日志的形式来实行这一部分的评价。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正确地利用这种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达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将数学思想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意识,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谭朝祥.浅议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策略与途径[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08):128-129.

作者简介:黄淑芳,女,1981年1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如何创新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 篇7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实施意义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发现数学的趣味性,初步利用数学知识来思考和解决简单的问题。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同时体验和认识也在不断增加和提高。不仅学习了新的数学方法,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挖掘了学生的潜在能力。数学实践活动的实施主要就是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因此,在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在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要不断创造新的引导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在数学实践活动中逐步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并且应用数学。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创新研究

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学改革中新设置的一个课程,因此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和弱点。为了加强小学数学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特别是加强其教学模式和内容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丰富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来说,其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变的。所以,老师在选择教学材料的过程中不要受定式思维的影响,要注意实践活动的内容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其应用性。这样,能够更好地被学生接受。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数学教材的进度,便于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开展,也方便学生的操作。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实践性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价值,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对自行车有关数学问题进行学习中,首先可以让学生总结自行车种类,然后提出具体的数学问题,如普通的自行车蹬一圈之后车轮走多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同学用试验的方法进行直接测量,但是存在比较大的误差。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解答。由于车轮是圆形的,所以可以利用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算出车轮的长度,然后根据车轮的长度来乘以车轮转动的圈数,得到问题的答案。为了进一步找到更加准确方便的方法,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例如,在大齿轮转动的过程中后齿轮也在转动,可以考虑车轮的长度乘以前齿轮和后齿轮轮齿的个数的比例,这样就非常方便,而且具有一般性的意义,可以用来计算齿轮比不同的普通自行车的相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启发,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自觉应用到了所学的圆周长计算方法。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充分发挥了实践活动课的创新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实践活动是一种研究式的教学和学习,其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教学中的设计,不断创设新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学生探索研究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之间展开交流讨论,教师评论其讨论结果。在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老师进行正确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提出针对性的问题,然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学生摆脱学习中的依赖思想和单纯模仿,使数学实践活动课真正能够促进数学教学,使数学学习变得富有个性、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同时也体现出了创新性的特点。

(3)重视教学中的实践性。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参与其全过程,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思考和发展。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其接触的和数学有关的范围非常广。老师要自觉地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强调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重视教学的实践性。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很多出人意料的情景,这些结果也许是不可预期, 使实践活动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再加上教学环境和老师的生活背景的不同,教学实践活动具有很大的差异,同时这也能够体现出实践的创新性。如果教学内容和方式千篇一律,学生也不能产生学习兴趣。这种动态的实践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不断丰富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方式。

浅析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设计 篇8

一、课程的组织形式

根据班级的情况, 实践课程可以采用小组模式展开。根据班内学生的不同情况与水平, 可以将全班分为5至8个小组, 小组内成员数量保持在4到6人之间并且小组间总体数学总体水平要尽量保持一致。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安排分工, 比如说, 小组内的一号同学负责统计零用钱的总数、二号同学负责算小组内零用钱的平均数、三号同学计算零用钱用来买的不同东西等, 对于小组工作的展开进行适当的指导。

二、课程设置

通过课前小组的准备与调查,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小组分别汇报调查和统计的结果, 并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对全班学生进行知识与应用上的提问, 来引导和加强学生主动思维的意识。在小组谈论完成后, 教师可以组织现场模拟零用钱的使用过程, 比如说, 在超市买零食、文具店买纸笔等, 设置数学问题, 让学生分别进行演示和回答。

三、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使用

通过对多媒体的使用, 数学综合实践课程可以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对全班统计的数据进行汇总, 并通过PPT进行展示, 让同学们看到自己实践的成果, 从而更加逼真地模拟学生零用钱使用的过程, 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课程的评价

课程的评价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课内的评价。教师在小组汇报和小组讨论结束后可以通过对学生调查内容的总结和提问的方式来完成这一部分的评价内容, 并且通过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更有兴趣地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去。另一方面, 课后的评价是教师验证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课堂所学内容的环节, 可以通过一定的计算内容和简单的数学日志的形式来实行这一部分的评价。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应正确地利用这种方式,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达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并将数学思想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意识, 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优化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 篇9

一、重探究,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 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与综合应用, 对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因而,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应提倡“做中学”。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 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 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从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如在教学《看一看, 摆一摆》时, 把小学生们带进一个奇妙的小棒世界:只知道用小棒来帮助计数和计算, 却不知原来细细的小棒还是“图形设计师”———可以拼搭形式各异的图形。于是, 探究性的实践活动便由此展开了。整节课, 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 在摆小棒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加深对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进而用乘法去解决实际中的计数问题, 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充分将摆小棒的过程与乘法紧密联结, 使学生知道小棒总数可以用“每个图形边数×图形个数=公共边数”来得到, 这一提升概括, 进一步体现了乘法的实际运用价值, 实现了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反思、去体验的目标。

二、重活动体验, 形成应用意识

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 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综合与运用学习”不仅表现为课堂内的经历和探索, 也可表现为课外实践活动以及课内外相结合的探究活动。如, 五年级的《球的反弹高度》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研究获得有一定价值的结论, 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价值。因此, 这节课就不能是常规课, 而应安排在室外进行。在操场上分组进行实验活动, 在活动中测量有关数据, 得出有关结论, 这样的数学课, 走出教室学数学, 新颖而有趣, 动手又动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如, 可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去走一走, 量一量, 通过测量, 学生知道了操场上的环行跑道大约是200米 (378步) 。也就是说1千米的距离相当于环行跑道的5圈。也知道了:从校门到班级的两个来回;从班级到学生食堂大约有80米 (267步) , 1000米就是相当于从班级到学生食堂的6个来回多一点;从班级到体育办公室大约有100米 (178步) , 1000米大约是从班级到体育办公室的5个来回……这样的活动, 使学生在充分体验中感知了1千米到底有多远。

三、重操作引探, 发展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创设富有挑战性的、能激起学生探究意愿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活动, 建立概念, 发现规律, 启迪思维, 从而感悟数学问题的产生过程, 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五年级的《奇妙的图形密铺》, 融知识与活动于一体, 趣味与韵味俱全。让学生的知识在活动中增强, 在拼贴中拓展, 在设计中升华。因此, 本次活动安排在教室内师生互动开展, 让智慧游走于指尖, 用双手“铺”出学问来。教师的手———不露声色的引导;学生的手———趣味盎然的探究。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过“铺”过程中初步认识图形密铺, 并开展用两种图形进行密铺的活动, “铺”出来的数学培养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重学科整合, 发展实践能力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宽松的学习环境,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活动的过程中有机的渗透相关学科的知识, 建立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例如, 五年级的《数字与信息》侧重于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字编码及意义, 拓展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和调查活动中了解数字与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 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 发展实践能力。教材安排了“说一说”“看一看”“比一比”“做一做”四个环节的实践活动。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教师、学生课前抽查非常多, 如特殊的电话号码、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这些涉及到了某些方面的专业术语, 学生调查难度比较大。为此可利用网络的快捷性、广泛性, 教师带领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利用预先设置的课件来实施课堂教学。对教学内容重组后, 安排“比一比”“学一学”“做一做”“玩一玩”等环节。网上教学, 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既有教师引导为主的环节, 也有学生自主查询的环节;有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 也有学生与电脑之间的互动。学生无论是情感态度, 还是知识技能方面都获得了发展。这样, 把数学的应用和网络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活动中, 学生感受到网络中也有数学, 利用网络也可以解决问题等。

五、重调查拓展, 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的有效发展 篇10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开展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必不可少。这个活动是本学科内

的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必要掺杂其他学科,它的活动过程叶就是做数学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学格

习新知识的过程,因为它还包括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含义。因此,这样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应由三部分组成。(1)根据数学现实找出所要研究的对象,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要让学生深入到生活实践之中,让他们处处感受到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倡导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尽量实现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尽管这种转变很难,毕竟教师不容易把过去的教学方法丢掉,总是那么不由自主地运用灌输的教学方法。但是现在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必须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实践、去交流,作为教师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学生放开手脚。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学以致用,这是根本目的也是最终目的,让他们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比起单独的课堂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二、实践活动课必须注重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的全新课程。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将实践、体验通过思考与交流获得正确的认识和增长实际才干。在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时刻牢记的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本身的主体已不再是教师,这个主体已经转移到学生身上,这是新的教学理论的要求,也是时代进步的特征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启发

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文/刘敏

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学生探究;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所谓“教未见趣,必不乐学”,只有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谈得上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学质量的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许多学者和教师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而我们仅就“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兴趣”这一方面进行简单探讨。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从自己感兴趣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更主要的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选题

研究性学习从选题上具有开放性,它不拘泥于书本上的一般学科性问题,学生选的课题往往是平时自己最感兴趣的,从兴趣入手,那么整个研究学习的过程就会被期待。

二、过程

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既动脑,又动手,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这比单纯地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这个过程是学生亲身参与的,是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这种类似于主导者的地位,远比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引导,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的作用小了,应该说教师的作用更大了,因为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真正传授给学生技能和知识。那么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就要关注学生实践了没有、经历了没有,发现问题了又是怎样解决的,在实践中有何体验、感想如何等等。课堂上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体验的环境,要关注实践的效果,但不要太在乎学生最后的“作品”“成果”“汇报内容”的质量高低,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

三、科学选择内容,注重实践应用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所以要不拘一格地开展活动,但是前提必须是注重实际应用,内容设计要紧凑,同时要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与教材的进度,而且要易于操作。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比如合理地选择时机和内容,这两者很重要,时

研究性学习和以往的兴趣小组、奥赛训练不同,他不仅是某一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是各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但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还会很自然地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这个过程是对学生已学知识或掌握技能的检验和肯定,使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和兴趣。

研究的过程多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成员既有单独的分工,又要相互配合,协作完成研究课题,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比自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果

学生要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调查,通过假设、求证,最终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无数的努力最终有了实质性的回报,这种成就感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有付出,才会有收获”的道理,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新知。

总的来说,尽管听讲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各有长短,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听讲式学习就是落后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先进的,但不能不承认,研究性学习确有其独特的好处与必要性。

探究是人的一种本能,探究是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让学生在主动获得知识或信息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当然,现有的研究成果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推广,我们将继续朝着这一方向努力。

参考文献:

张建林.大学本科教学过程完整性与研究性学习[J].高等教育研究,2005(2):73-77.

机掌握好了也就成功了一半,这个时机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围绕这些来安排内容,切实把他们的学习方法转变过来。有了原则,这个实践活动就好设计了,比如,我曾组织秋游中的数学问题,在秋游中是要花钱的,我就给学生讲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样,在玩的时候就把知识掌握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他们知道了数学真的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知道了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

参考文献

[1]王瑛.提高教学实践设计有效性[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C],2010.

上一篇:农地征收下一篇:寿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