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问题

2024-05-22

中国会计问题(精选十篇)

中国会计问题 篇1

一、会计标准体系建设

我国会计改革从1993年至今,改革进程的发展与判断更加理性,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本战略思路,制订颁布了新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和层面,提出的许多新理念和新思维,要求会计工作者具有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和扎实的会计基本功底,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多元会计计量的使用、债务重组、合并报表等方面的会计处理,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职业判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整体财务策略,等等问题,是中国会计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和艰巨任务。

二、会计监管体制建设

反腐倡廉的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会计职务犯罪、会计信息失真与信息披露不规范,都与会计监管体制直接相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建设任务下,会计监督与管理体制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错综纷纭的新情况新问题,迫使我们对会计监督与管理体制建设从创新性和长效性的高度进行多维思考与深度探索,明确新思路,寻求新路径,研究新举措。推进财务公开,拓宽监督渠道,创新监管模式,把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综合起来,把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连接起来,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如何与相关部门一起建立起实时监控、核查处理、整改反馈、跟踪问效的动态监控工作机制,共同治理财务丑闻,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监管对反腐机制建设的推动作用和改善效能,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将成为中国会计界现在与将来一段时期内非常棘手而又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会计绩效评估机制

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会计人才的绩效评估,建立健全以德、能、勤、绩、廉为考核内容的会计人才绩效评价机制;二是对财务会计指标的绩效评估。从世界范围看,对于绩效评价,越来越重视财务、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福利(公平)等各方面的综合协调评估。因此,财务会计指标绩效评价内容也不断丰富创新,由原来的3E发展到4E拓展为5E (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公平性equity、环保性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根据财务会计指标绩效评价内容,通过对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详细分析评价,透过数字分析本质,评价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衡量经营业绩与发展目标,提出合理化建议,挖掘潜力、改革创新工作,科学合理地实施融投资决策,实现理财目标,为企业发展规划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协助经营者决策。随着科学发展观、资源观、绩效观和循环经济学原理以及绩效预算管理的深入人心,对于资源(包括人力、财力与物力)的投入与成果产出以及生产要素过程,越来越重视其绩效评价。会计指标绩效评价机制也将成为未来会计改革与发展目标的焦点和热点课题。

四、企业财务会计改革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加速进入国际市场循环,全球化贸易往来和跨国的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财务会计工作涉及许多的思维、理念和方法,已远远超越会计核算功能,它是涉及经济、财政、金融、法律、道德等领域的一门综合艺术。这要求财会人员依照会计准则、符合国际惯例,创新会计信息处理和财务管理模式,提高综合素质,适应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随着资本流动更加国际化,筹资渠道和投资方向更加多样化,国际市场更趋激烈,随机性、突发性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企业外部环境更趋不稳定,企业财务会计面临着全球风险而带来全球性与整合性的发展趋势,人们对企业会计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循规蹈矩的“账房先生”、“守财奴”,而是善于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法,精通政策,善于协调,综合规划,对获得的会计信息和财务资料进行职业判断、解剖分析,对近期和长远经济利益预测和判断,对会计信息处理、长期财务战略开发的前瞻性分析和职业判断能力,是商海里抗拒风险生财的理财家。这种理财家能够树立风险意识,应用敏锐的眼光,科学严谨的投资分析,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创新的思路考虑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准确判断企业的风险和机会,未雨绸缪,为企业家出谋划策。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企业财务会计作为反映和处理各种风险与利益的汇集地,将会遇到很多没有先例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处理新形势下纷繁复杂的企业财务会计问题,将是中国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面临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五、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我国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政府收支分类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预算法》、《国家金库管理条例》、《总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等已不适应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会计职能与会计科目、会计预算与会计核算、会计政策、会计研究方法、会计智能体制以及会计文化等许多方面必须做出改变或调整,行政事业会计改革迫在眉睫。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风险控制与防范机制、支出及收入分配制度、成本核算制度、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绩效评价制度、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基建投资预决算评审制度和财务指标绩效评价体系等规章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以及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安全、规范和高效运行机制,有效监控预算资金运行,提高管理型公共财政的效能,将成为中国未来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热点课题。

六.内部控制建设

2006年被会计界称为“中国企业内控年”,截止今天,内部控制建设仍是中国会计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为保护其资产安全和完整,保证其经营管理政策得以有效实施,控制经营管理风险,防范舞弊行为发生的一项重要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加强科学管理,实现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内部控制制度是靠会计人员践行的,一名优秀的理财师,能够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内容,具有依法理财、利益协调、分级授权、成本否决、控制资金、奖罚机制和最优效益的内部控制能力,保证有限的资金高效率运作和费用开支的可控性,对财务收支预算实施有效的监控。如何合理控制发展与融资的规模,对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实行有效的控制,以及财产实物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促进中国会计与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成为目前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难点和热点课题。

七、会计教育改革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经济越发展,对会计的要求越高标,会计学科建设、会计教材建设和会计教学方法将面临新挑战。会计学科建设必须围绕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主旋律。会计教育也应由“技能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传统的“黑板+粉笔”以教师“满堂灌”为中心的会计教学手段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建立创造教育、外语教育、电脑教育、专业教育、信息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以计算机和多媒体为主的“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演示教学”、“操作指引与案例研究”、“交叉探讨式教学”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将在会计教育中广泛应用。会计教材将以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为主,替代过去单纯的“制度+解释”的教材内容。总之,会计教育改革必须围绕适应未来竞争环境,满足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需要,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具有夯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业务处理技术、较强的工作能力(包括文字表达能力、宏观调控的跟进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预测决策能力、内部控制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理财创新能力)、较好的业务素质(包括团队协作精神、爱岗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职业观念),具备诚实守信的品格、客观公正的意识、开放广阔的胸襟和进取创新的追求的中国会计精神。会计教育改革方向就是使整个会计队伍在知识结构上由“窄浅型”向“广深型”转变,在业务能力上由“单一型”向“多能型”转变,在实际工作中由“学问型”向“实用型”转变,在日常工作中由“繁琐型”向“科学型”转变,在工作效能上由“辛苦型”向“效益型”转变,在工作职能上由“反映型”向“决策型”转变,不断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预测决策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和理论研讨能力,把会计人员造就为既有宏观管理意识又有微观管理能力的理财能手。造就一批修养佳、基础厚、视野广、底蕴深、格调高的会计人才梯队,使会计教育趋同国际化,是中国未来会计改革与发展目标中遇到的又一新课题。

八、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会计人员统管统派制度触及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统管统派是否可行,如何处理会计人员依法监督和单位领导依法指挥、决策的关系,如何把国家对会计市场的宏观管理和会计行业自身的微观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政府、行政事企业单位和会计人员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促进行业自律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等等问题,这是中国会计面临的又一个热点与难点问题。

九、会计人才战略

新形势下会计人才战略着眼于会计人的价值观、知识结构、胜任能力等全方位的进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经济与社会变幻莫测,需要一批批年富力强的优秀的高级会计人才完成国际准则“趋同”和中国会计“繁荣”的历史重任,把宏伟的会计事业推向前进。为此,不断选拔培养优秀的高级会计人才已刻不容缓。“人才新政”是2005年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会计领域的重大历史里程碑。财政部与中注协相继发布《关于开展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的通知》、《财政部关于高级会计人才培训实施方案》以及《关于加强行业人员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中国会计学会《关于选拔和培养全国高级会计人才一会计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的方案》等,各省、市为全力打造会计行业领军人物拉开了人才战略的序幕,为实施会计人才战略和建设高素质会计队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财政部的高级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人才“瓶颈”、优化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开辟中国大会计的新境界?这是中国会计面临的又一个热点与难点问题。

十、会计国际化

我国加入WTO后,全球化贸易往来和跨国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会计国际化已成必然趋势。所谓会计国际化,就是要求会计(包括审计)准则体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会计教育国际化,执业机构国际化。使这四个维度相得益彰,多元一体,发挥整体效应,是共谱中国会计新篇章的一个热课题。

十一、会计信息化

时代发展已驶入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会计信息化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促进会计改革的重要手段,是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处理与提升,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协调、企业信息化与会计信息化的融合、会计信息化的管理与披露,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一体化与集成化,等等问题,是中国会计未来发展面临的又一热点与难点问题。

十二、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作为一个新的会计领域或分支,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环境会计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会计课题。在中国,环境会计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传统的GDP统计核算方法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引入环境会计加以修正。环境会计假设、环境会计目标、环境会计对象要素、环境会计计量、环境会计成本核算、环境会计成本控制、环境投融资决策、环境会计信息系统、环境报告信息披露、环境业绩评价等等问题,将成为中国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面临的又一个热点与难点问题。

十三、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丰富了会计学科的内容,扩展了传统会计的潜在职能,使现代会计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和适应能力,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70年代从发达国家引入我国后,受到了中国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高度重视,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制约及其自身学科体系障碍的限制等等体制和机制的原因,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及经济全球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如何探索与创新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模式、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效能,切实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是中国会计发展与繁荣面临的又一个热点与难点问题。

十四、人才资源会计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有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人是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和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现代管理学中有一条黄金法则,就是:把最合适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做到人适其位,位合其才,才合其能,让其最大限度地体验到自豪感和满足感,实现其自身价值。如何开发和利用好人才资源已成为各国在经济发展中能否居于主动地位的关键环节。因此,人才发展,已摆在战略的高度位置上。如何将人才资源信息纳入会计信息系统,推行人才资源会计,规范人才资源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人才资本如何参与收益分配等等问题,是新形势下中国会计面临的一个热点问题。

十五、会计理论研究方法

中国会计问题 篇2

【摘要】管理会计是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目标的实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但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是不令人满意的。文章首先从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管理会计理论本身三个方面分析了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管理会计

成本管理

管理会计是将现代化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为企业领导者和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它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企业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而管理会计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就我国现状而言,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并不理想。本文旨在对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推广管理会计应用的措施。本文主要阐述了当代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现代管理会计的创新发展提出了一点建议

一、对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回顾

管理会计是20世纪初伴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学说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在国外的企业中得到了推广运用和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Robert

S.Kaplan为首的学者们有针对性地长期深入相关企业收集、分析和研究大量实际材料,实行以现场为基础的研究,系统编写大量的“案例”,并以“案例研究”作为从实践到理论的中介。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在管理会计出现新领域是战略管理会计、作业成本管理、环境管理会计、综合计分卡、目标成本管理、智力资本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等。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从1982年左右开始起步。李天民教授在1984年出版的《管理会计学参考资料》介绍我国第四砂轮厂、山西机器厂、南京第二机床厂等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方面的文章。之后,国内权威的会计刊物经常刊登一些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效果较好的典型案例或经验介绍。

二、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应用中的问题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领导者和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管理会计不仅可以全面提供经营管理信息,为科学合理的进行经营管理奠定基础,还可以能动地参与经营决策,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最后通过对内部责任单位的绩效考评,可以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而它主要是为适应经济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应该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伴随着管理会计理论开始的,其历史并不长,而作为管理会计重要内容的中国式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推广与应用却已有40余年。所以,现在不少的企业运用了责任会计,但大部分企业会计人员是缺乏管理会计的基本观念,更谈不上应用这些方法去参与经营管理。1997年,《会计研究》的专题调查报告较为全面地介绍、分析了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及问题,结论是:

1、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状况较前虽有进步,但实务与书本介绍的差距较大,应用现状与实际需要很不适应;

2、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状况与企业规模、经营状况有一定相关性;

3、会计人员素质与管理会计应用的要求有距离。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在中国仍然没有得到普遍应用。具体来说,管理会计仅在部分地区、部分企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应用,主要在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使用较多,但是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知之甚少,造成管理会计的应用困难。在应用深度上,管理会计还有很多内容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进入实质性的应用阶段,导致未能在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管理会计在中国的推广与使用。

三、影响管理会计推广和应用的主要原因

事物的发展不仅要受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事物自身的制约。因此,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推广、运用的过程中必然要受到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和管理会计本身的缺陷所制约。

(一)企业外部环境对管理会计应用的影响

1、经济环境的影响

管理会计与企业外部环境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例如管理会计中净现值法的应用,关键问题之一是贴现率的选择,这个贴现率可以是这笔所要投资的资金的资金成本率或所投资项目的同行业过去的平均投资回报率,若考虑风险问题,就是必要的风险投资报酬率。这些都与金融市场、与同行业的竞争市场有关。因此管理会计的执行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经济体制环境。因为市场健全与否,反映的信号是否及时和有效都对方法的应用产生重大的影响。可是目前我国已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职能的错位,导致政企不分,权责不明,造成企业会计人员仍然是领导者的附庸,对企业的决策不是建立在管理会计的方法基础上来制定,而是几乎全凭领导者的指令来决定,难以尽到管理会计人员应有的职责,导致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不能普遍应用,只是一种口号。另外,国家的投融资体制以及税收、货币等宏观调控政策都对企业有效运用管理会计方法产生重大影响。

2、法律环境的影响

分析法律环境的影响需要从法律的制定与执行两个方面进行。

从法律制定方面说,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是不健全和不完善的,尤其是经济法律。例如税法对不同地区、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规定了差别税率,造成了企业不平等的地位。这些法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得管理会计在给企业提供经营决策的信息的有用性、相关性方面大为下降。而管理会计提供给企业经营决策者的有用信息,必须在一个平等、公平、竞争和高度灵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从这个层面看,法律的不完善先天性地制约了管理会计的应用。

从法律的执行方面说,虽然我国出台了许多法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法不依的现象常常发生。一些非规范的会计行为几乎存在于所有企业,这使得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不准确,而管理会计的主要信息来源于财务会计,在财务会计信息不准确的前提下,管理会计只能给企业的决策者提供非准确的信息,从而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可见,法律的执法力度不够造成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用缺乏一定的保证。

(二)企业内部环境对管理会计应用的影响

1、企业领导者重视程度的影响

由于管理会计的应用不具有法律强制性,企业是否应用管理会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的了解和重视程度。如果企业领导者缺乏对应用管理会计重要性的认识,则会继续凭过去的经验或主观判断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与业绩评价,而不应用管理会计。正是因为领导者从来没有把管理会计运用于企业管理当中,领导者就无法体验到应用管理会计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的体验。因此,企业的领导者往往会误认为管理会计对企业来讲是可有可无。由于他们不了解管理会计也就不能对其引起重视,也就不可能利用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致使决策的主观性影响了它的科学性,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2、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中国多数企业很少运用管理会计,即使运用,效果较差。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因为管理会计有些方法的应用是建立在较高管理水平基础上的。上市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内部机制比较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完善,因此这些企业具有内在驱动力去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这种驱动力通过机制创新、产品创新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而管理会计作为一种专门为现代企业进行决策服务的管理信息系统,正好满足了企业的这一需求。而现在中国多数企业尚未达到这种较高的管理层次,造成管理会计需求不足,从而影响了一些先进方法的应用。

3、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在我国,虽然表面上会计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提高,但客观上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表现在专业教育方面层次低,大多数处于纸上谈兵阶段,没有进行系统的实际操作。其原因有两个:其一,我国开办非全日制的函授、电大等形式的教学中,相当一部分人是为生存或为了满足升迁的硬件要求才去参加学习,因而对知识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未达到相应的要求,他们的目标是能毕业不是为获取知识;其二,我国管理会计教材的编写本身存在诸多问题,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复杂的理论和单一的假设缺乏应用的土壤,没有结合中国的本土案例分析,造成学员在学习时难以理解和把握,更别说在实践中灵活加以运用。而作为一名管理会计人员,除了要有过硬的知识外,还需要了解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及有关管理学、经济学方面和本行业技术经济方面的知识,可见管理会计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管理会计自身缺陷的影响

1、管理会计信息获取的成本较高

获取信息需要付出成本。如果对信息的质量要求越高,那么信息的采集和加工成本就越高。这些成本也包括信息无效给使用者带来的损失。管理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及时性,这些特征就对信息的采集和加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企图减少信息获取成本,则可能难以保证信息质量,甚至增加信息无效所造成的损失。同时,管理会计的应用涉及组织制度变革等问题,期间产生的转换成本导致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因此,企业管理者对短期内成本效益的顾虑是妨碍管理会计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2、目前的管理会计可操作性差

我国的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仅限于对国外著述的翻译介绍,很多属于纯理论的探讨,并且国外著述针对国外的情况研究,而实际上中西方在经济环境、法律法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许多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在中国没有用武之地,如果把西方的管理会计生搬硬套用到中国,管理会计在我国就只是为研究而研究,不具有应用的针对性。另外,管理会计的技术和方法主要采用数学和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大多为数学分析模型、数学规划模型、矩阵代数模型,令人望而生畏。在没有较好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管理会计在理论层面上是缺乏可操作性的。

在实务上,我国的管理会计应用始于70年代,在一些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对于成功的经验没有加以及时总结进而研究,并形成一套实务知识,导致今天的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运用还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会计学术界与实务界的脱节。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苍白的。由于缺少学术界的参与,实务人员对管理会计应用的成功经验难以在理论上得到系统的梳理、归纳和总结,从而妨碍其经验进行推广与应用。另一方面,学术界虽然具有理论研究的专长,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深入到企业中去了解管理会计应用情况,学术界的调查研究主要以调查问卷为主,因而开展的管理会计应用研究就难免出现空洞、脱离实际的现象。

四、推广管理会计应用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经济体制,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环境给予支持。如果营造一个适合管理会计发展的良好环境,那么管理会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就可以为企业进行科学管理提供有力的帮助。管理会计在自身的实践中不仅得到充分应用与发展,而且为理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因此应加快健全金融体制、价格体制,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只有当市场是健全的,市场提供的信息才及时有效,才能为管理会计的方法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企业需要努力减少影响企业管理部门决策的行政因素,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自主决策。

在完善相关法律方面,西方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台管理会计准则,规范了管理会计实践,在管理会计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美国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成本会计准则中,就标准成本做出专门的和具体的规定。考虑到我国会计工作乐于应用法律规范的惯例,制订相关法律来引导企业管理会计的运行是十分必要的,至少我们应规定管理会计的原则,因此需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或制订。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应该看到管理会计准则在管理会计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出台管理会计准则,对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实践加以指导和规范,必将极大地推动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普遍应用。只有良好的法律保障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自由竞争的法律环境,减少或杜绝会计虚假信息,管理会计的执行才有可能性。

(二)强化企业领导者的管理会计意识

管理会计从其作用来看,实质上是一种管理,管理会计的应用是贯彻管理思想的表现。要增强企业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植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企业价值包括人力资产的价值、生产价值和财务价值。企业在增加人的价值和生产价值方面表现出色,财务价值也不会逊色。当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必须借助管理会计进行价值测量。管理会计围绕成本、时间、数量、差错、员工满意度五个方面测定价值业绩,力求反映员工满意与顾客满意的程度,最终通过资产收益、市场份额、边际收益、利润、销售额等方面综合反映企业财务价值的现状及变化趋势,以逐步营造不断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体系。如果一个企业领导准备塑造一种追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那么,管理会计就成为其实现目标不可或缺的工具而得到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作用。自然管理会计得到企业领导应有的重视。

2、在高校里属于管理专业的都增设管理会计科目,扩大管理会计的知名度。通常企业的领导是由管理层提拔上来,因此,管理层具备一定的管理会计知识是非常必要,也有利于增强未来企业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并且高校里的管理专业学生将来大多数是从事管理工作,为他们增设管理会计科目能为他们日后的管理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三)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

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才能架起一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改革现行的陈旧教材,不片面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字模型,不生搬硬套那些众多的无法操作的名词、概念与方法。组织编写队伍编写出适合各个不同层次需要的、规范实用便于操作的教材,增加一些中国的管理会计本土化案例。(2)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所学的管理会计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客观上要求会计人员知识的不断更新。可以设立每年一次面向会计人员的管理会计执业资格考试。

(四)管理会计研究要走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之路。

西方的管理会计研究在这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子有值得借鉴之处。英、美等国都有管理会计师协会,其成员由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组成。理论的研究深入到企业当中去,既使研究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又使企业能够很快地应用新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鉴于我国的学术界研究人员很难深入到企业中调查研究,因此发表的成果与企业的需求有相当大的偏离。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由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组成的中国管理会计师职业组织或者定期举行大型的管理会计学术论坛,使其成为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人员与实务人员交流工作经验的场所,以加强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提供技能培训,并组织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定法规规定取得资格后才能在企业中担任会计职位。这样,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具有相当水平的管理会计人员,推动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加强管理会计师的社会地位,扩大社会影响,让人们更加关注管理会计,积极投入到管理会计的学习研究中去,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沃土。

参考文献:

1.张晓峰,林冬青.管理会计.昆明:云南出版社,1999

2.毛付根.管理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孟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会计研究,1999(10)

浅谈中国石油天然气会计问题的探究 篇3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会计 油气会计准则 油气会计问题研究

一、中国石油天然气会计问题研究的发展阶段

中国石油天然气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中国近代石油萌芽于19世纪中叶,至建国时仍基础十分薄弱,而中国近代石油天然气会计的发展力量也相对非常的薄弱。

我国近代石油天然气会计问题研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20世纪80年代以前,属于石油天然气会计理论的空白期;2、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国外石油天然气理论与实务的翻译介绍期;3、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石油天然气会计的系统研究期。

中国石油天然气会计新准则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的石油天然气会计问题的研究从此走上了新里程,迈出了历史性转折的一步。

二、中国石油天然气会计问题研究的影响

我国油气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1.对油气资源会计理论的研究不足;2. 有关油气资产减值的规定尚不明确;3.披露要求过于简单;4.内容不够全面;5.油气矿产基本上不转让;6.转让收益确定问题基本不存在;7.影响会计问题可比性;8.会计信息报告层次多、流程长、速度慢;9.会计实体多、数据分散、信息共享性差。经过专家科学的分析,证明了我国油气会计问题的研究必须提上日程。

中油气会计问题研究过程中,中国石油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全面启动,这是财经界的伟大创举,是中石油的一项基础战略性工作,对我国会计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是中国石油天然气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发展,有利于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彻底摆脱计划经济控制的影响,加强油气工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设,完善油气企业内部建立健全与会计核算体系相配套的一系列管理制度,提高中石油在国际社会上的竞争力,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

三、中国石油天然气会计问题的应对措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会计问题的理论研究是为了更好的运用于实践,使得中石油、中石化的会计核算制度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出。

(一)实施新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允许石油企业在特定情况下采用重置价或公允价作为资产计价的的备选方案。推行“或有事项条款”或“会计估计变更更正”条款。

(二)实施会计监督。提高报账人员素质,进一步规范制度,完善责任。形成一套科学严密的考核制度,以提升中石油、中石化会计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责任意识。

(三)拟定本集团内部会计事物的具体办法。转变油气会计的核算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实行中国石油天然气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制度,把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纳入会计核算主体。

(四)提高企业管理技术,优化企业信息质量现代企业管理。ERP与FMIS走向融合,是具有中国石油天然气特色的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最大限度的利用成熟技术、成熟资源,走符合中国油气企业的战略路线。

(五)加强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我国油气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相应我国油气会计问题的研究将在国际油气会计的带动下进一步深入发展壮大。

四、中国石油天然气会计问题研究的前景

石油天然气会计工作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会计信息质量,油气企业的会计核算是整个整个会计核算系统中最为核心的部分。随着“网络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绿色会计”、“低碳会计”等新概念的引入,会计行业走向多学科交叉的应用科学领域,而油气会计在当下显得尤为迫切重要,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密切关注。

中国是一个石油工业大国,知识经济时代的变更导致会计赖以生存的内外环境发生重大改变,会计行业的发展受到剧烈冲击;一系列科学的分析和详实的例证,阐明了油气会计观念的发展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变化趋势相协调。

我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的垄断发展,必导致其在市场上独一无二的竞争力量越来越壮大,企业会计信息的动态化和实时化将更有利于實现企业的利益。所以研究油气会计问题在我国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因而,中国油气会计问题的研究,是我国会计领域以及石油天然气工业领域的一项关键课题,也正是如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般镶嵌在华夏儿女质朴心上的一桩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孙铮,贺建刚.中国会计研究发展: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视角[J].《会计研究》,2008,07:8-10

[2]隋春年.国际石油市场一周分析报告(7月30日-8月3日)[J].《中国石油油品信息》,2012(8)

[3]刘振华.石油销售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浅析[J].《中国石油会计》,2012(2)

中国会计国际化问题探究 篇4

一、会计国际化的含义

会计的国际化行为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各国在制定会计相关政策和处理会计的事务中, 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 达到国际间会计的行为可以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具体而言, 会计国际化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涵义:1.会计国际化是会计惯例的国际化, 是指某一个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等需要把本国的会计惯例逐渐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2.一国的会计国际化一般要经历3个阶段:第一是沟通阶段, 即通过参考各国会计惯例, 比较各国惯例的异同, 从而促进对国际会计惯例的学习与了解;第二是协调阶段, 即比较本国惯例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异同之处, 消除那些不必要的分歧, 尽量减少与国际会计处理等方面的差异, 来增强会计信息国际可比性和有效性;第三是规范和统一的阶段, 严格实行与国际会计惯例相的标准化会计, 使本国会计真正融入国际行列。3.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国际协调的过程, 体现出的是各国会计惯例通过沟通、协调、最终国际化的一种结果。

二、会计国际化的动因

当今世界, 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贸易飞速发展,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任何国家如果脱离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贸易都将难以发展, 而会计作为国际商务的一种语言也必将面临国际化的大趋势。探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资本市场的国际化

目前国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是会计国际化的一个主要动因。资本市场所涉及的范围已经从简单的一国扩展到多国。全球化的发展带动了跨国上市、跨国兼并及跨国交易的发展, 推动了资本市场成为国际化的资本市场。虽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国际会计准则, 但是国际会计准则却没有强制的约束力,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有着自己的会计准则。由于各国的会计标准之间均存在着不同的程度差异, 使跨国上市、跨国兼并的企业要按当地的会计准则重新来编制会计报表, 这就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 增加了跨国上市、跨国兼并的难度。就如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联通、海洋石油等公司在海外上市的过程, 实际上就已经碰到了类似的问题。显而易见, 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很有可能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因此, 跨国上市、跨国兼并业务的不断增多, 客观上就要求对各国的会计准则进行协调和统一。从这个角度讲, 建立一个全球通用的会计标准, 推进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二) 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兴起, 跨国公司随之迅速发展。资本集中和经营活动不断扩展, 使许多大型企业纷纷转向跨国经营。通过输出资金和技术, 跨国公司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子公司, 利用当地的廉价原材料和人工, 降低了生产的成本并开拓新市场。跨国公司往往在海外设立其子公司, 而子公司需要按照当地的会计标准来制定相应的报表, 这与母公司的会计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样不仅给跨国公司报表合并带来不便, 也给跨国公司分析利用报表产生了诸多不便;不仅增加内部报表的折算与合并费用及相关经营成本, 而且将影响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管理效率。此外, 由于跨国公司经营的活动对东道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不可对比的内部会计和报告实务也不利于东道国对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的了解和监管。如德国的大众汽车公司、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韩国的三星公司投资于中国, 迫切需要一套可以对接的报表资料。所以, 跨国公司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三)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区域性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合作发展也是推动会计国际化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欧洲联盟是全球一个典型的区域性的合作经济组织, 其基本目标是建立一个实现区域内商品、劳务、资本和人员四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而要建立这样一个市场必须消除区域内国家之间会计的差异性。欧盟要求所有在欧盟国家证券市场上上市的企业都必须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而非本国的会计标准。同时,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成功地进行重大改组, 解决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融资、准则制定人员选拔和独立性、准则制定程序等方面的问题, 为确保国际会计准则的高质量提供了人员上的保证。因此,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必然推动会计的国际化发展。

三、我国会计现状

(一) 发展状况

1985起年我国开始实施《会计法》, 经过1993年和1999年两次修改, 企业所有制、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等都进行了一些试点与改革。财政部在不断完善会计制度的同时, 也在制订和修订与国际惯例形式接轨的会计核算标准, 在1993年发布了基本会计准则。从1997年以来, 财政部已陆续发布了16个会计准则, 并逐步形成会计准则体系。我国2000年颁布企业会计制度, 在会计相关基本概念、原则、具体确认和计量的方法等方面, 实质上与国际会计惯例已经相差不多。可以这样说, 我国会计国际化在会计准则制定上已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但是由于国家体制的不同及经济体制的差异, 我国会计在法律等方面与国际会计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 国际化障碍

从法律制度角度看,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及财务报告准则对于应用的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中国的财务指标等更加注重的是利润问题, 上市公司、股票及对公司的评价等更多地从利润角度出发, 而忽视了资产负债表的信息质量问题, 这与国际会计更加关注资产负债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从市场角度看, 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 不存在完全的市场竞争体制, 公允价格难以形成。企业间关联交易较为普遍存在, 从而导致交易价格显失公允。在我国相关会计准则的制定中, 回避了国际公认的计量属性, 而是用账面价值作为会计要素的计量基础。

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看, 目前在我国许多企业中, 国家是最大的股东;而西方发达国家中, 投资者较多并且占有绝对优势。我国的机构投资者较少, 相关的财务分析的队伍还有待培养和发展。不同的投资结构导致了不同的信息需求。而且, 目前我国部分企业还未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会计监管体系也尚未健全, 会计准则制定还必须考虑实施中的一些问题, 以确保会计准则的顺利执行。从商业交易角度来说, 我国商业交易还存在着大量的国有企业, 这些企业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政府作为企业的股东, 同时作为企业纳税的受益者, 很难建立一个真正公平的商业市场。

四、进一步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的措施

(一) 不断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

我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等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势必要参与国际竟争, 而这必须充实银行资本金、提高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等, 这自然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同样, 国有独资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证券公司实施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同样也离不开资本市场支持。资本市场在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 我国需要完善的资本市场来为会计的国际化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

(二) 加速完善公司治理规范

我国应加强公司治理的规范性, 使其有一个统一的制度标准。可以借鉴国际银行业界有关银行公司治理的原则, 改进和增补相关内容, 包括对公司治理的含义进行修改, 形成一个具有高水准并可以与国际标准基本接轨的银行公司治理准则。同时, 我国可以借鉴香港金融监管局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规范的相关经验, 完善相关制度。最后, 应强化监管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证监会与银行监管机构间应通过沟通与协商, 消除公司治理规范存在的不一致, 避免监管的混乱。

(三) 加强我国对内部会计控制和审计

会计控制主要是通过对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控制, 从而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随着企业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企业对于信息管理系统要求加深。企业除了要控制传统意义上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之外, 对于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相关的信息和信息系统风险日益增长。如果不加强会计信息系统控制, 不仅会影响对信息技术使用质量和效果, 同时会影响会计人员使用信息技术信心。此外, 还应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制度及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定期的审计工作。

(四)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培养国际化人才

中国会计问题 篇5

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按照审计准则

执行审计工作的要求》等九项审计准则

征求意见稿的通知

会协〔2009〕7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会计师协会: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自2006年正式发布以来,实施已有3年的时间,总体运行情况良好。最近几年,审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审计准则作出了重大修订,我国审计实务中也面临一些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与国际准则保持持续全面趋同,进一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提高执业质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我会正在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进行全面修订。本次修订涉及38个审计准则项目,为便于征求意见,我会将分批陆续发布征求意见稿。

第一批征求意见稿包括9个项目,分别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按照审计准则执行审计工作的要求(征求意见稿)》、《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征求意见稿)》、《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01号——计划审计工作(征求意见稿)》、《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征求意见稿)》、《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征求意见稿)》、《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2号——外部函证(征求意见

稿)》、《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征求意见稿)》、《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11号——利用内部审计师的工作(征求意见稿)》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21号——利用专家的工作(征求意见稿)》,现予印发。请组织征求意见,并于2010年1月14日前将书面意见反馈我会。

联系人:中注协专业标准部陈龙伟

电话:010-88250206

传真:010-88250066

电子邮件:standards@cicpa.org.cn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院2号楼,邮编100039

附件:

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按照审计准则执行审计工作的要求(征求意见稿)

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征求意见稿)

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01号——计划审计工作(征求意见稿)

4.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征求意见稿)

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征求意见稿)

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2号——外部函证(征求意见稿)

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征求意见稿)

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11号——利用内部审计师的工作(征求意见稿)

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21号——利用专家的工作(征求意见稿)

10.关于修订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说明

11.关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按照审计准则执行审计工作的要求》等九项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说明

浅析中国会计准则执行机制 篇6

【关键词】会计准则;执行机制

一、引言

机制最早的意思是构成机器各部件、其运转时相互的作用;深层含义:系统内种种要素发挥效力发生的联系。执行机制:各种操作、规定若能使会计准则产生效益的操作、规定形成的一个体系。根据以上定义,凡是能让会计准则实现收益的因素均视为执行机制的一个部分。举例来说,实际生活中,投资人要想看到经理人实际的经营行为非常难,若加上外部审计,会发挥出传达经营信息的作用,进而促使准则执行,这样一来学者将外部审计界定为一类执行机制,相关规定对违反会计准则的操作制定了惩戒措施,正是法律强制作用,会对会计造假信息等操作形成震慑威力,将其归类为执行机制。另外声誉、职业道德等,虽无明文规定、强制手段等,但它们确实能约束企业各经理层以上人的投机、造假操作,由此可见也可视为执行机制的一部分。用行政有形的手进行监管的各相关的部门,则是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中最强硬、见效快的力量。

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则是实现会计准则有效执行的目标所建成的自我维系制度体系。一个全面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包含内、外部机制。内部机制指:企业内部的监管机制,包括内控制度、董事会及管理层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复核。外部机制指:外部审计、证监会等相关组织。本文主要研究了会计准则内部执行机制,对我国现状提出来几条建议,以期向外界传达更加真实的会计信息。

二、文献综述

在执行机制的重要性研究方面,我国学者认为,我国处于转型阶段,不符合国际会计准则实施规定的水平、执行环境。国外学者坚信,不论明确执行还是隐含执行,有用的就是可执行的。

在会计信息与执行机制关系方面,和会计准则制订相比,会计信息是否具有较高的质量由其执行环境决定。王建新证明,造成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更多是由于准则的执行环境。另外他也认为应结合国内制度环境条件而不是完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来提高会计盈余质量。王跃堂等认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改革现有的会计准则及执行机制。郭道扬研究则表明,必须统一会计相关的法律制定机制、执行机制问题,避免因法律制度缺位、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的局面。姜英兵认为,真正制约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围绕会计标准实施的各种制度安排。李荣梅发现会计制度不完备的外在关键的因素是:会计环境复杂、不确定等。

综上所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达成一个共识,认为执行机制是会计准则起作用的关键。准则执行细小问题、涉及的法律法规等问题,都必须在执行机制框架内解决。这种执行系统应保证准则执行、及时解决会计实务中的问题。

三、我国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我国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改制不彻底,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很严重,股权比例不协调,会对企业筹资构成影响。由于市场流通的股权比例太低,流通股股东有分红利的权利,却动摇不了大股东地位,造成国有上市公司长期不分股利或少分股利的现象普遍。造就了上市公司爱利用股权资本,使得债权人也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2.我国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原因分析

从外部因素来看,会计准则公允实质未体现,再加上会计师事务所接的业务很多与行政有关,使市场制衡力不能起应有的作用;政府监督效力总是比市场机制的自动制衡作用低。从内部因素来看,执行机制实施的人力、物力成本昂贵、执行主体为维护自身利益等,均造成其執行效率低;另外,作为补充机制的声誉、道德机制,也因为不完善并未起作用。

四、完善我国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几点建议

减慢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化速度,结合国内实际现象健全会计准则;应更加关注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实际状况,他们对新会计准则的执行能力的较弱或根本达不到执行新会计准则基本条件;优化资信评估市场的准入门槛,设立有效的会计执业质量评价机制来完善声誉机制。

五、结语

确保会计准则有效执行的制度是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机制,这个过程中,理应把伦理思想高效植入,以此来确保会计准则有效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修订是建立在发达国家比较发达经济状况,我国却处在经济转型阶段,就社会复杂环境、经济结构等和西方发达的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这就告诉我们不能盲目跟风,应该做的是:在进行会计准则趋同化时应意识到现存在的障碍、约束,尽最大努力与国际会计进行积极沟通、协调,争取会计准则制定、修订的参与说话的权利、机会,不断缩小实务中异处。

参考文献:

[l]葛家澎.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评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J].会计研究,2006,(3):3-6.

[2]张涛,王广乾.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契约理论模型与启示[J].会计之友,2013(28):30-32.

[3]毛新述,戴德明.会计制度变迁与盈余稳健性:一项理论分析[J].会计研究,2008(9).

[4]薛爱国.加强我国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4(4):49.

[5]曾月明,徐婧媛.不同度量指标下我国会计准则执行效果检验[J].会计之友,2015(16):47-53.

[6]闫明杰.会计准则执行机制伦理思考[J].财会通讯,2014(25):107-110.

作者简介:

中国会计国际化问题浅谈 篇7

从会计专业分类角度看会计国际化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会计政策惯例国际化, 即在制定、修正和完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过程中的过程中, 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 体现中际会计惯例, 使会计准则指导下的会计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可比和有效; (2) 会计管理体制惯例国际化, 主要指会计组织管理体制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两方面趋同国际会计管理惯例;包括本国会计管理机构设置、会计机构和人员管理模式、民间会计组织设置与运行模式, 特别是积积参加国际性会计组织等; (3) 会计惯例国际化, 包括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专业层次的设置、课程体系的编排、教育管理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 (4) 执业会计惯例国际化, 包括注册执业人员的认定、考核方法、机构的审批、民间审计的运作和监管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 (5) 会计实务国际化即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积积引用国际上通用的先进会计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会计处理方法, 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 适应国际竞争和的需要; (6) 促使与各国会计事务处理的协调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7) 积积参加国际会计活动, 努力促使其他会计事务处理方法趋同国际惯例。在这七个方面中,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处于核心地位,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程度体现着一国会计发展的国际化程度。

二、中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交往的发展, 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处理有关事务上, 通过相互沟通, 相互协调, 从而达到采用国际规范和统一通行做法的行为。而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 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 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 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 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

(一) 会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国际化

早在1980年初, 中国会计学会成立时, 就将国外会计理论、方法的介绍和研究纳入学会工作计划。上世纪80年代后期, 在经过几年对国外会计思想学习研究引进的基础上,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 为进一步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 使我国会计信息的处理程序与输出口径尽快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 在比较分析国际会计惯例的基础上, 制定中国的会计准则被提上议事日程。1988年成立会计准则研究组, 开始着手研究和制订我国的会计准则。1992年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 并于1993年7月1日正式实行。新的会计准则、制度体系, 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确立了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平衡公式和相应的会计报表体系, 实行资本保全原则, 改革成本管理制度, 采用制造成本法, 在许多重大方面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与一致。它们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会计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件大事, 是我国首次借鉴和吸收国际公认的会计原则和通行的会计方法, 使我国会计事业向国际化方向迈出的关键性一步,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自1997年5月起, 为满足证券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披露》等十多个具体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 实现了会计实践中通用的会计准则和以之作为依据制定的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来共同操作会计实务, 使中国的会计规范趋向国际会计惯例, 会计信息更加规范和可比, 基本能满足我国参与国际经济贸易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筹资等的需要。2000年, 新修订《会计法》的实施细则是我国进一步以法律形式对会计进行规范化的结果。2001年, 新《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和实施, 则更是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考虑到改革的渐进性, 自2001年1月1日起, 《企业会计制度》首先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 待时机成熟后, 再推广到所有企业 (除规定之外) 。这一制度立足我国国情, 包括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内容, 同时结合国际会计惯例和规则, 修正了在实践中旧的准则和方法的一些弊端, 保持了行之有效的部分, 将目前所有会计方面的准则和法规做了进一步的规范。《企业会计制度》是我国建国以来会计核算制度走向成熟的标志, 是完善我国企业核算制度, 统一会计核算标准,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步骤, 也是向更高层次的国际会计标准迈进的实际运作。

(二) 会计教育的国际化

以我国高等院校会计教育的课程设置为例。原先, 我国会计专业学科按国民经济部门分设工业会计、商业会计等。这种学科划分太过具体, 以至有些课程内容相互重复, 且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对制度的实务性解释, 以至出现学生知识结构单一, 综合素质低, 分析能力差的现象。改革以后, 各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大学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方式, 即专业主干课程分为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同时还开设经济学、管理学、金融保险、法律、计算机、数理统计等各相关课程, 课程设置集通用型课程、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为一体。这样一来, 变化相当显著, 这种西方的教育学科理论, 教给学生的是方法、技能而不是具体的一条账务处理程序。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能力水平, 体现了文理交叉兼容与结合, 加强了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业务素质培养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能力水平, 不仅有利于与国际会计教育惯例接轨, 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 增强适应性, 培养会计专业上的“通才”。

(三) 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国际化

自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 注册会计师事业不断迅速发展。为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 提高其执业质量, 建立统一、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 促进注册会计师制度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我国在借鉴国际审计准则和发达国家优秀成果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注册会计师体系, 颁布了《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等一系列法规准则, 为促进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维护证券市场秩序, 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等起了重要作用, 标志着注册会计师的法律制度、执业制度进入规范化阶段, 向国际化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与此同时, 针对注册会计师执业队伍的综合素质较低, 适应性较差, 执业水平和素质远不能适应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的需要, 注册会计师选拔制度也逐步与国际接轨, 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以后, 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认定由过去考核逐步转为考试, 注册会计师考试由过去的一年一次将整为一年两次。注册会计师考试逐渐接收了其他国家和地区考生。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火爆表明了我国注册会计师选拔制度逐渐走向公正与合理, 执业队伍素质也相应的有了质的飞跃。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工作也已完成。由改革之前绝大部分事务所依附于财政部门或企业主管部门, 至改革后, 逐步从财政部门等分离出来, 逐步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独立承担经济、法律责任的实体。同时执业范围也逐步扩大。其执业范围也由过去较为单一的审计鉴证、验资扩展至管理咨询、税务代理等方面。会计师事务及事务所的国际合作也在不断得到加强。所有这一切进展, 均有利于国际间沟通、经济发展的国际化, 只有这样, 才能切合实际地推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纵观目前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通过对国际会计惯例的引进和借鉴, 我们虽掌握了与国际接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但问题和不尽人意却依然存在。由于对引进的国际会计惯例, 未对其应用环境作足够的研究分析, 也缺乏对西方不同会计模式的比较, 使之缺乏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以至于依据其所制定的准则、制度处于不断的修订之中。由此, 我们要走出中国会计国际化就是国际会计准则化和会计国际化就是全球统一化的误区。

(一) 会计国际化进程中注意中国特色

社会性决定了会计的中国特色势必长期存在。会计、经济、历史文化等环境因素的特殊性, 必须保持会计中国特色, 即保持中国会计的国家性。引进和借鉴国际会计惯例最终目的是建立起一套适合本国国情与国际惯例协调的会计体系。当然, 保持我国会计的中国特色不能简单理解为保持中国会计的全部原有特性, 而应用发展的眼光, 以批判和继承的态度考虑已经或将要发生的各种背景条件的变化。总之, 在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 保持我国会计的特色既有必要, 又与会计国际化不相矛盾, 二者总体目标一致, 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二者的并存统一既是会计的双重属性决定的, 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 加快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应把握好国际化的方式方法

国际化是通过不断借鉴国际惯例而实现的, 因此把握国际会计的借鉴标准、方式和方法是国际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判断国际惯例, 应把握好两个标准:公认性和有效性, 二者缺一不可。在借鉴方法上, 主要通过立法确认, 将其纳入法律规定, 以加快推广, 二是加快民间会计交往力度, 加快我国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沟通、协调与统一。

(三) 加快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应具有前瞻性

会计准则国际化作为会计国际化的核心内容, 加快其进程必然会促进会计国际化进程, 因此, 在制订会计准则的同时必须高瞻远瞩, 在对未来的发展形势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范。会计准则的制定实施对我们这个大国来讲, 存在一个时间和范围的落差问题, 朝令夕改往往对经济的危害是巨大的。因此, 我们应该将科学预测提高到一定的高度, 而前瞻性是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应着力加强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财务部.企业会计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2]曲晓辉.中国特色的会计解读.会计研究, 2004.

[3]王传风.我国会计国际化问题探究.特区经济, 2006.

关于中国预算会计问题的理性思考 篇8

关键词:中国,预算会计问题,理性思考

中国预算会计指的是:在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中运用会计学知识,和企业会计一样同样属于会计学范畴。预算会计的计量单位是货币,我国的预算会计主要包括事业单位、行政单位和财政总预算三类会计主体,其实质和非营利组织、西方政府的预算会计类似。而且预算会计会对财政收支执行情况作连续、系统、全面的监督和核算,工作性质严谨性较高。

一、中国预算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首先,在收付实现制模式下,预算会计所统计的信息难以满足强化管理成本的需求,无法完整、真实的反映出单位实际财政情况。而且对已发生却没有通过现金支付的负债、政府担保企业贷款、政府债卷等债务,在当前的预算会计体系中无法直接体现。其次,债务信息存在失真现象,随着我国财政政策的转变大量国债被发行,从国外政府、世界银行等借入不少外债,这些都属于政府负债,需要反映在预算会计报告中。不过当前的预算会计的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只显示本期信息,无法完整呈现上述信息。再次,预算会计信息的透明、完整度不高,中国预算会计尽管提供政府的整体预算报告,不过由于多种财政交易没有涉及,导致这些报告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报告。而且预算会计作为工具进行预算管理,比较关注预算资金收支与结存,其它信息往往披露的较少,包括预算资金和税式支出等。

二、解决中国预算会计问题的合理对策

(一)权责发生制为预算会计基础

针对收付实现制中存在的弊端,在中国预算会计中可采用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模式,转变传统工作模式中的不足。在政府预算会计工作中使用权责发生制,指的是:确认收入与费用以当前的实际发生为基础,即为一切要素的时间确认均以权力已形成或责任、义务已发生作为标准。不仅可以全面、真实的反映出政府受托、负债和资产情况,还能够反映出现金的存量、流出和流入变化,以便有利于政府制定合理适当的债务规模与财政支出标准,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够真正反映出政府或事业行政单位的整个收支情况。同时,权责发生制是根据预算会计工作评价政府在财政方面履行情况和受托责任的有效手段,也是在新公共管理模型下政府预算会计的发展与改革方向,在大部分欧美发达国家的政府预算会计中也通常采用这一手段。中国预算会计运用权责发生制需采用循序渐进式的转变,由事业性质单位到政府;由地方至中央;由个体至整体;由报告系统至预算系统等逐步实施,确保有序进行。

(二)完善预算会计信息体系建设

在中国预算会计体系中,政府的财务报告作为一种系统而全面反映其财务情况的关键核算方式,也是展示政府综合财政信息的一个规范化、科学化途径。预算会计报表不能仅仅提供给政府部门,还应提供给和政府收入、政府服务关系密切的广大社会群体和人民大众。因此,国家香港版部门应建立和完善预算会计信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编制政府整体以及各个部门的财报报表;报告关于政府产出以及政策实施产生的相应后果信息,推动政府工作效率的提升,强化管理成本;报告关于无需通过现金操作的相关信息,诸如人力资本、负债和资产等;把会计系统和债务、现金、预算、计划等管理和审计系统有机整合;政府内部进行及时审计,搭配独立进行的外部审计一起编制出审计报告;关于政府支出与成本的具体信息应及时呈现而出,以此帮助政府部门实施相应的政策、决策,或者是控制支出,等。通过完善预算会计信息体系的建设,让整个工作内容、模式和流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三)加强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建设

预算会计制度指的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是国家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依据和规范,当前我国实施的预算会计制度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但是针对政府预算会计国家相关部门并没有制定和发行基本准则,导致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准则不够完整,企业会计有自身的行业会计准则,政府预算会计则没有。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为完善我国预算会计制度,需把预算会计分成政府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之后,并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另外,在2015年末,财政部发布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从2017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这是政府预算会计改革发展中的一大成果。本准则适用于各级政府、单位和部门,具体指的是和本级政府财政部门间接或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政党组织、军队、国家机关以及其他单位等,不过军队并不在本准则约束范围之内。

三、总结

针对中国预算会计问题应认真分析、理性思考,通过不断进取、积极探索、不断改革和与时俱进推动预算会计的发展,让我国的预算会计走向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并和国际接轨,确保预算会计工作的规范与科学。

参考文献

[1]黄炜博.权责发生制下政府预算会计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35:100-101.

[2]邢成林.探讨权责发生制政府预算会计改革[J].财经界(学术版),2013,16:164-165.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 篇9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披露,对策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中国上市公司已经逐渐步入规范的公开披露信息的轨道。但是, 目前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仍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 不仅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 更阻碍了上市公司的正常竞争, 危害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目前, 中国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 并且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信息披露不真实, 即信息披露的程度, 收益损失的估计蓄意歪曲;信息披露不对称, 即双方拥有信息的数量、质量和时间不对等;信息披露不及时, 即公司的经营者与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在特定时点上所掌握的信息不一样;信息披露不充分, 即企业自身的财务指标、资金投资去向等方面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

二、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主要由现行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特定制度安排下的环境因素所引起的, 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 我们必须先剖析其成因, 抓住其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再采用相应办法, 逐步地给予解决。目前, 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没有一个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公司内部审计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会计制度不完善, 为不公正的财务信息提供了机会;具有政策制定、执行、监管三个职能的机构未能有效发挥职能作用;处罚相对温和, 大部分处罚仅是行政和经济方面的, 很少涉及刑法, 震慑力不够。

三、改进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主要对策

鉴于美国证券市场作为最为成熟的证券市场, 其资本市场具有典范效应, 因此结合我国国情,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美国在其治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上的经验教训, 找到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1. 美国治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上的经验教训

查阅美国证券历史可以看到, 在1929年股市大崩盘 (Great Crash) 之前, 从未有过要求发行公司披露财务信息的提议。大萧条之后, 为了重振证券市场, 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了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 这两部法律都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目标, 并且以信息披露要求为基本内容。同年授权设立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 让其成为独立的会计信息披露公共管制的主体。并且美国SEC并不亲自制定会计准则, 而是授权给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去制定准则 (FASB是由多方利益代表和会计专业人士组成) 。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为进一步保护投资者的经济利益, 1950年美国国会在制定预算及会计程序法案时规定了“各机关应负责对各种款项、财产及其他资产的有效控制, 会计记载等应经由恰当的内部稽核。” (世界上第一次将内部控制列入政府法令。) 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起, 为方便公司的筹资和减轻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受到的严厉监管, 美国对一些制度进行了改进, 但新的为维护投资者利益的信息披露法案也伴随着出台, 如2000年的规章FD (Regulation FD) 。2001年相继爆出安然、世通、施乐等业界巨人的财务会计丑闻后, 美国为维护投资者利益, 随后又对与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等相关的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如为强化公司内部审计委员的独立性, 要求公司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为强化外部审计的行业自律, 美国授权SEC设立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伴随披露要求的是处处存在的法律责任, 即如果在披露中存在重大的不实陈述或误导性信息, 那么公司及相关机构/人员将依具体情况承担法律责任, 如美国在采用整合披露制度时, 为了保证定期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美国SEC就要求进行报告的公司的大部分董事在公司年报上签名, 为定期报告可能出现的失实之处承担潜在的个人责任, 包括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2. 主要对策

(1) 建立一个系统性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并法律保证实施, 以便强化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达成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

(2) 加强公司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心意识和法制意识。

(3) 从立法、执法、行政相制衡的角度出发, 分别建立健全真正能行使上述职能的机构, 以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达到全面的合理监管;完善中国司法诉讼制度, 通过民事诉讼来惩处会计信息披露违规, 对上市公司高管行为实施严刑峻法。

(4) 针对环境和条件等情况的变化, 适时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规章制度, 并不断完善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规章F (DFairD isclosure) 是对“选择性披露 (”selectived isclosure) 的规制

[2]参见美国国会通过的2002年公共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 2002年7月26日

[3]整合披露制度的详细介绍可参见SEC Securities Act Release No.6383 (1982)

[4]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经济参考报, 2007年2月1日

[5]廖凡:钢丝上的平衡—美国证券信息披露体系的演变.财富指数, 2007年8月29

中国所得税会计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篇10

一、中国所得税会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所得税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已经给中国税务制度的实施和税收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要想准确的提出所得税会计的改革方法, 就必须了解中国所得税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下文将对中国所得税会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分析进行分析讨论。

1. 人员的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

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所得税会计的实施和运用, 人员业务素质低, 职业道德水平低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度和可信度, 对企业和国家税务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害。目前, 中国从事所得税会计行业的人员普遍都是从专业院校毕业的, 总体来说, 专科水平的较多, 本科水平占少数, 在毕业初期, 他们的知识结构还能适应职业需求, 但是, 由于在其就职生涯中, 税务制度和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却没有进一步的跟进发展, 也就使得他们的知识结构逐渐地不能与行业的发展相适应, 使得企业的纳税计算出现偏差, 影响了企业的社会形象, 给企业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困扰。

2. 中国所得税会计方法中存在不合理问题。

应付税款法、递延法与损益表债务法是我国现行主要的所得税会计方法, 面对当今经济的发展形式和人们收益来源的多样化发展, 加之各地的所得税管理体制已经根据国家的所得税税务进行了改变, 因此存在较大的差异, 采用同一种所得税会计方法, 显然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3. 会计制度中存在问题。

完善、严谨的会计制度才能够为所得税会计的准确实施提供良好的保障。当前, 中国的会计制度还存在较大漏洞, 其适用范围比较小, 不能够囊括会计工作方方面面, 尤其在会计准则和惩罚制度上存在较大的疏忽, 很多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都找不到清晰的制度可以依靠, 所得税法律制度对于实际的所得税会计方法和实施存在较大的偏差, 界定不够清晰, 不能够适应现代所得税会计的发展需求, 总得来说, 就是缺少一部单独界定所得税会计的制度或法律。

4. 历史原因。

在中国, 所得税会计这观念的引入较晚, 发展相对缓慢, 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当中, 并没有对所得税会计进行相应的改革, 进一步的扩大了所得税会计制度与经济发展状况的距离, 加之当时人们并没有对所得税会计引起足够的重视, 也使得所得税会计理论与方法和国际水平脱轨。

二、中国所得税会计发展建议

针对上文中所得税会计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1. 所得税税法的改善建议。

所得税税法的修订应该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和国家税收的实际情况, 分析所得税会计未来的发展状况, 制定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所得税税法。将所得税税法从税法制度当中分离出来, 严格的界定所得税会计方法和理论, 使所得税会计方法的实施能够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根据地区税法的特点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所得税会计方法。

2. 所得税会计方法与理论的研究创新。

所得税会计在中国的起步和发展时间较晚, 但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 所得税会计已经逐渐的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并受到了重视, 针对此情况, 企业和国家应该对所得税会计的方法和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 创新所得税会计的方法和理论, 发展多元化的所得税会计方法, 加快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流合作, 二者共同努力创新所得税会计方法, 研究出一套具有中国经济特色, 适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所得税会计理论与方法。

3. 加快中国所得税会计与国际标准持平。

中国现行的所得税会计制度仍然需要进步的改革和完善, 要努力向国际标准看齐。改革与完善中国所得税会计制度要以国际标准作为参考要素, 逐渐的缩小与国际标准的差异, 吸纳国际所得税会计标准中的优势, 将其发展为适应中国税务市场的产物, 应用于中国所得税会计制度当中。

4. 加快观念转变。

传统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是通过会计利润计算所得税, 也就说只要企业的收入增加了, 它的所得税也就会增加, 并不会去考虑实际的收益问题, 而这显然不符合企业的实际利益收入, 这就跟实际的所得税出现了偏差。中国的所得税会计观念应该向资产负债观念转变, 努力向资产负债观念靠拢 (资产负债观直接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确认与计量企业的收益, 其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中对于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有所应用) , 力求使所得税会计的计算与实际的应收所得税靠近, 考虑市场的经济的影响因素, 加快观念更新。

5. 加快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未来的经济的发展会对所得税会计提出越来越高要求, 这就需要社会能够不断地壮大会计人才队伍。首先, 学校应该搞好会计专业的教育, 加紧本科的会计人才培养, 提升思想道德教育力度, 培养有知识、有素质的会计人才, 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会计人员;对于企业来说, 在转变企业财务制度的同时, 还应该给会计人员提供相应俄业务培训, 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增加所得税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改革, 为企业塑造良好品的企业形象,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对于会计人员自身来说, 应当不断地熟悉新的所得税税法, 一切行事都要根据法律制度进行, 努力实现自我提升, 展现自我价值。

三、结束语

中国的所得税会计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要不断的加快的发展步伐, 改革实际运用的问题, 创新制度与体制的确立, 考虑未来发展的需求, 使之能够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逐渐的缩小与国际所得税会计标准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鲁昱.浅论我国所得税会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J].网络财富, 2010 (05) :65-66.

[2]王姿兰.关于我国所得税会计相关问题的探讨[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19) :274.

上一篇:生物聚合物下一篇:基金业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