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

2024-06-21

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精选十篇)

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 篇1

一、建立健全高校财务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制评价、财会队伍评价和财务运行机制评价体系,全面实施财务领导体制评价、财务机构设置评价、队伍结构状况评价、发展建设规划评价、财务管理模式评价、内部经济责任制评价、预算管理评价、收支管理评价、专项资金管理评价及各类基金收支管理评价等,通过经费来源结构分析、支出结构分析、投资效益分析、资产使用效果分析等一系列方法,对学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运行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比较和评价,客观地总结学校财务管理的经验,反映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状况,揭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改进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使分析更加全面,应创新报表内容,增设无形资产分析表、预算指标与实际支出分析表、对外投资效益分析表、人力资源分析表、固定资产分析表、科研经费收支情况分析表等。财务分析要在现代化手段上下功夫,努力开发一些管理分析软件,使报表分析数字能直接从计算机上提取,以提高分析的效率。

二、强化高校预算管理,严格控制经费支出

预算管理是学校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高校进行经济活动的依据,直接影响财务状况和持续发展能力。要把预算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定员定额管理,完善预算调整制度,建立预算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实行零基预算,编制中长期预算,分步落实编制年度预算,并加强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促进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保证预算的执行,必须在学校内部管理中普及预算管理基本知识,制订统一的预算编制原则和方法,把学校全部收支作为预算统一管理对象。在编制预算时,应从学校全局出发,既要考虑学校事业发展和建设需要,也要考虑学校财力可能,把学校全部可动用资金包括财政事业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按一定程序和方式进行综合平衡,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全面反映学校整体财务收支情况和总体规模。要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障重点、勤俭节约”、“先保工资、保运转、然后才是建设”原则。首先,保证人员经费、公用经费要向教学、科研倾斜,并压缩行政性开支;科研经费应根据具体立项情况逐项核定;对于特殊建设项目和基建项目经费要单独核定,专款专用。其次,要强化项目管理,尤其是重大项目预算管理,细化项目支出预算,新建项目要体现在提高教育手段、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后勤生活和学校运转的必要设施上。此外,要完善预算调整制度,从调整时间、方法、程序等作相应的规定;预算一经核定,必须自求平衡,不搞赤字预算;要建立预算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优化资金支出结构,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使预算更加公平、合理、透明。

三、依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强化财务风险监控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财务管理的第一个主要任务是“依法多渠道筹集事业资金”。因此,为缓解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高校财务管理必须转变“等、拿、要”的传统观念,走“争、创、筹”的新路子,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充分发挥各校特有的竞争优势,建立稳定增长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不断扩大收入,筹集教育教学发展所需资金,并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达到保持最佳现金流量,保证财务状况正常化的基本目标。同时,要强化财务风险监控管理体系建设,对银行的借贷项目要进行科学分析和充分论证,按照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的“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要求,建立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一是根据国家政策、资金市场利率及项目建设进度,制订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减少财务风险;二是制订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按照贷款本息归还时间、额度要求,合理安排调度资金,避免因资金周转不灵而造成还款延期损失;三是在编制年度预算时,根据贷款规模和贷款期限安排偿债准备金;四是依据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研究确定合理的贷款控制规模,建立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及预警提示制度。

四、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完善财务制度管理体系

要把制度建设这一高校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建设,摆在财务管理的突出地位加快建设,健全财务工作经济责任制、绩效考核制,明确各权力主体的责任,把权、责、利结合起来,在坚持财务公开、发挥群众监督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审计和社会中介组织等专业技术力量,加强对权力主体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用完善的财务制度规范各种财务活动程序。财务制度建设应遵循既合理合法,又及时的原则,根据形势发展和各高校具体情况,定时理清财务工作各环节存在的问题,针对预算、收入、分配、支出、大宗物资采购、专项资金管理、专用基金管理、后勤社会化、资产管理、融资负债管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重点问题,全面系统地修订财务制度。财务制度的修订、制定,是一项经常性的复杂的综合工程,涉及各方面利益,应广泛征求各有关方面和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只有反复酝酿、修改、完善,才能得到教职工的理解支持,使财务制度建设起到促进各项工作的作用。

五、强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高校所承担科研活动要经过学校有关部门的审批,签订科研合同,并强化科研项目经费预、决算的管理。课题负责人申请课题时,根据课题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应同科研、财务部门共同制订项目预算,避免因对财经法规认识的偏差,造成预算编制不合理。这样,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才能实现“预算硬约束”,才能树立预算的严肃性与权威性。课题验收后,应按有关规定办理科研项目结题,科研、财务部门、项目负责人要各负其责,及时清理账目,核实拨款与支出数目,正确计算课题实际成本,据实编制科研经费决算表,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并自觉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

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是做好高校财务工作的重要保证。根据《会计法》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要求,应按着主管财务工作的校级领导、财务处(科)长、会计人员等三级财务人员队伍层次,从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廉政教育、大局服务意识教育、财经法制纪律教育、理财意识教育、学历教育和会计业务水平培训等方面着手,建设一支政治思想过硬、职业道德高尚、业务素质精良的专业财会队伍。财务人员要加强新知识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更新观念,提高解决财务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对国家相关财经政策及会计报表知识的培训,更好地利用会计信息,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对高校的检查和审计,提高科学决策水平。面对高校经济成份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实际情况,高校财务活动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财务人员还必须加强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努力营造良好的财务环境,这对执行财经纪律、化解矛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非常重要。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篇2

一、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地方高校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人数逐年增多,管理难度也不断加大。根据有关的资料显示,随着地方高校各种制度的`不断完善,校区建设得越来越好,导致学生人数超出了学校预想的能够管理的人数。学生人数的增多出现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如,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会变少;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多,辅导员的人数有限,学校便会招聘一些新的老师,但是新任教师毕竟缺乏经验,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学校的食堂在三餐时呈现出人山人海的状态,对学生的安全有很大的隐患,同时食堂的人太多会变得特别嘈杂,难以管理;还有就是学生人数太多导致学校的某些活动不能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学生不能把自己的优势全部发挥出来,可能会埋没一些人才。

2.校园的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对学生的管理难度随之增大。为了追赶时代的潮流,学生不再只单单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他们也会去了解社会的各种变化,导致他们的价值观、思想和观念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拜金主义和啃老思想,还有享乐主义等恶劣的腐败思想,将会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导致原本很单纯的校园生活变得很复杂。学生一味地崇尚各种享乐思想,在学校里缺乏积极性和上进心,也没有远大和长远的计划和目标,整天无所事事,致使学校的管理会越来越难。

二、对地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进行改进的策略

1.改善教育中存在的陈旧观念。虽然高校中的学生也是良莠不齐、各有不同,但为了保证学生有着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学校不应再开设尖子班与平行班,而是将尖子生和其余的学生插到一起,让尖子生带动其他的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制定更合理、更有效的管理体系。当辅导员的管理幅度过大时,应该建立一些高效的、实行力强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如,在管理班级的各种事务时,辅导员可以实行分级管理的制度,可以下设一些辅导自己管理的职位来一同管理班级,选拔的重点是要求对班级负责任的、组织能力强的,在选拔之后教师要经常对这些有职务的班级干部进行培训,并听取班级干部的汇报,了解班级里的所有信息和情况,对班级干部的表现能力不定期进行考察,保证班级的有序性。

3.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注意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的加重,学生的压力也会随之越来越大,这时老师的思想教育和开导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也许就是因为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就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而且教师经常给学生开一下班会,做一些思想教育,会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很大的帮助。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也要抓住学生的特点,在课下抽出一部分时间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当学生遇到问题或是困难的时候,教师主动帮助解决,体现平易近人的一面,让学生更愿意亲近,便于沟通了解,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4.将学校的知识和社会衔接在一起,构建与时俱进的管理模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产生都是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将社会文化和课本中的知识相结合,为学生举办专业的、积极向上的、可以提醒学生远离不良影响的讲座,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经常开展一些社会大讲堂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在校园里就可以学到一些积极的思想以及社会文化知识,这对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工作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地方高校的管理日趋复杂和困难,学校应该调整好自己的策略,实施有效的管理模式,积极地开展管理工作,不仅要从学生这一面抓起,对教师也要进行相应的管理,最好使学生从被动管理变为自我管理,增强学生的约束性和对知识的求知欲。师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构建良好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新形势下,需要对各高校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根据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同时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丽娜。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J].黑龙江大学学报,(05)。

[2]杨玲。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构建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10)。

[3]杨梦姗。新形势下地方高考学生党建工作问题与对策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06)。

新形势下高校班级管理策略探析 篇3

班级是高校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载体,但随着高校的扩招造成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致使大学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深入剖析新形势下高校班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通过班级管理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在新形势下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校班级管理;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而班级是师生学习交流的集合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班级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科学、有效的班级管理是实现班级组织目标的基础。[1](P.11)一个真正的班集体是指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完善的规章制度、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的班级,是一个充满凝聚力和创造性的集体。而“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獨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2]。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不断探索大学生班级教育管理的新途径,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和谐的班集体。

一、新形势下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班级管理模式总是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的对象,它把学生听话、顺从和遵守纪律作为管理目标,它过分突出班级管理者的权威,把班长、团支书的功能强化放大,而其他班委成员的作用被弱化,致使班级成员对活动的参与性、积极性降低,且无法对学生的需求作出快速的回应,这样就造成管理者与学生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这种管理教育学生的方式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不利于形成和谐的班集体,最终导致了班级管理效率的低下。

(二)高校学分制的实施弱化了班级管理的功能

由于学分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课程,大量的学生将兴奋点转移到对自己的发展有利的专业课程和群体上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管理带来了冲击,使得传统线性管理模式更加无法实现其管理目标。[3]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教育资源紧张使合班上课成为普遍现象,使班级弹性增加,班级成员流动性增强,班集体观念淡化,思想教育和集体活动组织比较困难,这就更不利于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学生个体性差异凸显,作为教学基本单位的班级在教学中的作用进一步弱化了。

(三)高校扩招使学生班级管理难度加大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高校学生工作首先要正视的就是来自不同社会背景、家庭背景、职业背景和不同智力基础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发展及变化。而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单一,片面追求刚性化管理的效率。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人才需求的环境和形势下,学生多元化发展诉求变化必然使宏观上高校学生工作和微观上的班级管理同样面临增强面向学生“服务功能”的现实压力。[4]其次是学分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学校班级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和班级内部人际交流的重要作用。而且传统的班级活动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活动吸引力下降。这样就使得学生的班级意识淡薄,班级凝聚力不强,班级管理难度加大。

(四)学生的多元化取向使班级凝聚力下降

随着“90后”开始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其思想观念、学习方式、交友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发生了较大变化,各种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充斥在学生头脑中。再加上父母从小对其备受关爱,缺乏社会锻炼,缺乏对社会的了解,情感比较脆弱,抗挫折能力较差。这样会造成他们更加关注自身的价值实现和个性的发展,对集体活动不够重视,班级凝聚力、向心力严重下降。

(五)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对于班级建设至关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是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负责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大多数的高校班级都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且部分班级管理制度反映的是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由于缺乏学生参与的班级管理制度,容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导致对规范学生行为的效力下降,致使班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六)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数量”匮乏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增加了,但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却没有改变,致使学工人员和学生比例失衡。此外,部分大学仍然实行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制度,这些辅导员、班主任往往具有双重身份,他们一方面承担着管理学生的任务,另一方面还肩负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在这两者之间,常因为经济利益而使其轻前者而重后者。这就使班级建设和管理常常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导致了学生对班级归属感的下降。

二、改善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对策

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质量,关乎着每一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必须着力推进高校班级的管理和建设,为国家培养更多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德才兼备的大学生,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转变高校传统的管理模式,促进班级管理的健康发展

1.推进分层的班级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构建辅导员、学生干部、一般学生成员的分层管理模式。其中辅导员起带头指导作用,学生干部起策划实施作用,普通学生起响应作用。各层次内和层次间的人员通过团结合作、相互配合,开展各类经验和文化交流,可以促进班级建设的健康发展。

2.实行班级的民主管理模式。所谓班级的民主管理模式,是指学生以班级制度为行为准则,以主人翁的身份,通过班集体会议或者其他形式对班集体各项活动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参与,达到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形成和谐氛围,实现班集体成员全面健康发展的管理模式。民主管理的关键是使班集体成员具有主人翁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避免学生感到受制于人,产生强烈的“被人管”的消极意识。在班级建设的管理中,辅导员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其目标行动也应该是一致的。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是辅导员给的,而是在主动参与班级建设管理的活动中形成的。这种民主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先进的思想意识,促使其成才。

(二)构建班级心理契约,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心理契约是指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值。[5]而班级心理契约是指大学班级管理者在班级管理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的师生双方彼此期望的主观信念。它是一种心理理解和感知,是联系师生的心理纽带,也是影响教育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反映了教育关系的本质面貌。[6]通过了解大学生心理期望、提升教育管理者素质、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构建班级奋斗目标、制定合理制度,构建一个聚凝力强、和谐美好、积极向上、互相关爱、健康活泼的班级生态系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

在网络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进行班级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是加强学生工作的必由之路,是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应用网络技术和通讯设备,在网上建立师生、生生进行交流、学习、管理的平台。通过建立班级信息网,紧扣班级工作内容,突出实用性,涵盖班级动态、班级风采、学生风采、自律天地、制度建设、班级数据库、辅导员信箱和社区生活等与学生紧密相关的各个栏目。实行班级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信息的及时发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一方面将工作按轻重缓急区分,节省了老师和学生干部的工作精力;另一方面,在突发事件面前做到最快响应,防患于未然。

(四)加强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因此,在班级建设中,要高度重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做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的配备工作。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配备得好,效果将事半功倍。作为高校班级建设的管理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较高的文化层次和专业知识修养。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管理才能,善于调查研究,注意工作方法。另外辅导员、班主任还必须热爱这一工作,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其次,辅导员、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密切联系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高校班级的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应全方位的接近和了解学生,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知他们所想,明他们之所为,通过谈心、商讨,吸取学生的意见。同时辅导员、班主任还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信任学生。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而且能更进一步密切师生感情,保证班级建设活动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林冬桂.班级教育管理通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3]郭光初.学分制条件下的高校传统班级管理体制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1).

[4]靳拥军,王强,李远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班级管理:问题分析与体系重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5]吴小鸥.论教育中的心理契约[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

[6]华南.心理契约:大学班级管理新境界[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

[7]刘伟,左殿升,官瑞祥.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班级管理策略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

[责任编辑:周来顺]

收稿日期:2012-02-05

新形势下的高校财务管理 篇4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 高校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财务管理体制, 全凭政府拨款, 学校自身缺乏理财的主动性及创造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校开始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过渡, 以政府拨款为主,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附的格局正在形成。我国加入WTO后, 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各类市场逐步对外开放, 民办高校和股份制高校等多种所有制高校数量大幅增加, 这类高校的运行一般采取企业化管理模式, 高校的财务管理开始向国际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 以网络通讯、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信息技术方法用于社会的各方面, 高校的财务管理领域也不可避免地要更新管理手段, 实行网络化财务管理。形势的发展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提出了诸多的新要求。

一、创新财务管理模式

我国高校在计划经济时期, 经费完全来自于政府拨款, 因此财务管理模式是高度集中的。由此带来高校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效率低下, 各方积极性不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 高校经费来源渠道的增多, 原先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合。部分高校已由原来的“统一领导, 集中管理”模式转变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这是深化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增强活力的客观需要,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财务管理的需要。但是随之而来的财务管理“一统就死, 一放就乱”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因此许多高校进一步改革财务管理模式为“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 集中核算”, 而正确理解统一、分级、集中的关系又是极为重要的。统一是指财务管理制度的统一, 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必须要统一财务制度, 不能政出多门, 各行其事。分级管理的实质是高校所属二级单位在严格执行学校的财经方针政策, 财务收支计划和财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 依据财权划分、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 自主决定本部门经费的筹集和使用。这种管理能够鼓励二级单位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进行多种形式的创收活动, 使本单位得到充分的发展, 并使其在学科建设、科研、教学、职工收入等方面有长足的进展。集中核算是指会计核算要集中在学校一级会计机构中, 这种集中核算, 一是能够集中各账户有限的资金在一起, 形成资金剩余优势办事业,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促进会计核算更加规范, 防止分散核算因会计人员素质不高造成会计工作违法违规。如何更好地发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这种财务管理模式的作用, 一些高校获得了许多好的经验, 比如创建会计核算中心, 将学校下属的二级单位及经济实体的会计核算工作集中起来, 统一办理相关会计事务。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则是从各单位划分出来, 由财务处统一管理、调配, 在隶属关系上不再属于原先的单位及部门, 对所负责的会计事项独立客观地进行记录和报告。

二、创新财务管理理念

1. 转变理财和筹资观念。

目前各国的高等教育均存在着经费短缺的问题, 我国更为严重, 经费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高等教育办学资金的筹集除依靠政府拨款, 多方筹集科研事业收入, 增加校办产业收益之外应更加充分地发挥高校自身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广开财源。首先要多方拓展办学模式, 把品牌专业品牌学科做大做强, 在办学层次和科研水平知识更新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 采取多种形式办学, 多方筹集资金。另外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还可利用BOT方式筹资。目前一些高校在新校区建设中的部分项目建设已采用BOT模式。即“建设—经营—移交”, 对基础工程项目实施招投标管理, 投资中标单位承担建设资金, 基建项目完工后投资方按合同的相关规定获得一定时期的经营收益权, 待经营期满后再将工程设施交还给招标建设方。除此以外高校还可合理地利用融资工具进行融资。如根据资金的需求, 结合自身的偿债能力, 利用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等。

2. 建立成本核算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类似于企业的生产产品的过程:招生宣传 (广告) 、招生 (采购原材料) 、教育 (加工生产) 、考试 (质量检验) 、分配 (产品出售) 、用人单位使用毕业生信息反馈 (质量跟踪、售后服务) 。与企业生产类似, 高校也可以归集各类费用, 进行生均成本的计算。用生均成本反映各单位占用的教育资源。财务部门在以此为依据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 找出存在的问题, 向学校领导提出改进的意见及建议而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

3. 树立开源节流、资源共享的思想。

所谓开源即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 节流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开源。厉行节约, 勤俭办学, 努力寻求降低办学成本的途径以取得较大的办学效益, 这是今后高校加强财务管理的着力点。节流途径可以有以下主要方面:在宏观调控上, 科学的编制年度财务预算, 制定必要的支出项目指标体系, 使全校资金支出结构更趋合理化。对于如水电费、电话费、办公费, 差旅费等有关费用, 实行定额管理严格控制使用, 结合制定一些奖惩制度提高各部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把好设备的购置和保养关同时做到校内的各项资源能够共享。避免设备重复购置, 避免因闲置或者由于保养不当而缩短设备使用寿命造成的浪费。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效益。

三、创新财务制度

1. 会计核算基础的修正。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试行) 》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随着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高等学校的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也在扩大, 如果将来高校也采用成本核算的方法进行财务管理, 那么目前所使用的现金收付制会计核算基础由于计算收入费用的手续简单、对期间收益费用成果的计算不够准确及不能反映各期的成果水平业绩等原因将不适合再继续使用。而权责发生制则能按单位取得收款权力或承担付款责任的时间确认收入和支出所归属的会计期间, 能更为准确的划分在不同期间的收入与支出, 特别是能更准确的考核单位在各项事业活动中所从事的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的成果, 从而满足高校财务管理对核算的要求。

2. 建立校长领导下的总会计师制度。

高校筹资多元化的形成, 使高校真正成为面向市场的独立法人实体, 为加强宏观调控学校应设置总会计师来专门负责学校的经济工作, 直接对校长负责。统一运筹资金, 综合平衡、协调各方面利益, 实行科学决策, 提高办学能力和投资效益, 使学校的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因此设立总会计师, 同时建立健全总会计师经济责任制, 应成为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创新财务管理手段

虽然我们实行了会计核算电算化, 但与国际的信息处理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财务管理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 在极短的时间内延伸到任何地方。网络财务的最大的特点是实时报告, 极大的弥补了小型局域网会计电算化的不足, 提高了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不断完善了会计信息系统。通过网络, 高校可以解决一系列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远距离上下级之间的数据的传递;相关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的沟通等;在编制财务预算时, 可以在网络上直接获取预算编制的依据, 准确掌握资源及其利用的情况, 及时汇集各部门经费需求信息, 通过科学分析而合理地编制预算。网络的优势还体现在财务人员可以广泛的收集各方面的信息, 系统地评价比较现在和过去的财务效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以改进管理工作, 向领导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

五、加强财务管理, 坚决杜绝小金库

实行分级管理之后, 各二级单位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学校应该在权力下放重心下移的同时加强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坚决杜绝小金库的产生。目前高校小金库的渠道来源主要是:利用学校的场地、教室设备等公共设施搞创收, 自行收取租金、承包费、上机费、办班费、复印费等;擅自变卖学校的资产取得的收入;在图书、设备等采购中获取回扣;将学校预算经费采用虚列支出等手段增加“小金库”收入;向学生乱收费, 教材折扣款、培训收费、考试报名费、辅修考试费、各类办班收入等。小金库是滋生腐败的土壤, 高校应该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收费管理, 加强财务监督, 规范票据管理, 同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坚决杜绝小金库的存在。

六、加强资产的管理, 科学配置学校资源,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目前资产的管理在一些高校是薄弱环节。高校的资产一般都不提折旧的, 导致固定资产的管理只重视价值管理而忽视了实物形态的管理。虽然学校的经费是非常紧张的, 但是有些教学科研所购买的仪器设备等资产的使用率很低甚至闲置不用。随着国家对高校不断的资金投入和高校的自身特点, 高校形成了大量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 才能使这些资产充分地发挥效力。财务部门要设置专人负责, 加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有关资产的购置、转让、拍卖必须经学校的办公会议及国资管理部门进行评估讨论, 财务才能办理相关手续。建立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制度, 财务部门与国资管理部门应对学校的资产进行定期的核对,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以确保资产的账证及实物相符。高校还可以盘活内部闲置资产, 如将高校内部已经不能适应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但对社会仍有使用价值的资产进行租赁、拍卖或联营以发挥其最大的经济及使用效益。

七、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高校的财务管理队伍中, 普遍存在着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 比如说理财观念滞后, 方法陈旧, 财会人员缺乏掌握和运用新型知识的主动性, 疏于知识的更新与补充, 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等。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就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首先是要树立包括业务素质、能力素质和道德素质等三个方面的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不仅要使其业务过硬, 更重要的是要使其遵守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从而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及账务处理的合规性。同时还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信息时代的发展, 要求会计人员紧跟时代的步伐, 加快知识的更新, 掌握网络财务运行的特点、规律, 提高会计执业能力, 更好的在高速发展的教育事业中掌握主动权。

八、加强财务监管

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 高校办学规模和办学自主权的扩大, 办学经费的来源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高校里的贪污腐败、受贿、拿回扣及基建工程的暗箱操作等违法乱纪现象也时有发生, 被称为“象牙塔里的腐败”。因而加强高校的财务监管, 积极预防高校经济领域的职务犯罪,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加强高校财务监管主要有以下内容:

1. 收入方面。

高校须将所有的收入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 坚决取缔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和小金库, 严禁单位部门设立账外账, 坚决执行收支两条线和票款分离制度。

2. 支出方面。

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 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和财务收支的透明度, 规范资金审批制度, 大额资金的使用要由校领导班子集体决策。

3. 加强物资管理。

建立健全物资管理制度, 确保事业单位资产的保值增值。不但对固定资产要加强管理, 对于低值易耗品的使用亦应建立保管制度, 将责任落实到人。对耗材的使用建立完善的收发存制度, 并随时检查、纠正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4. 进一步发挥内审的作用。

高校的内部审计, 是对财务自身监管的外部监督。高校内审部门依据国家的政策法规和学校制度对学校的相关部门或者相关的经济事项进行检查和测试, 目前已经开展了诸如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基建项目审计、修缮项目审计等多种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中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提出加强和改善管理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也能增强各经费使用部门对经费使用的重视程度, 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同时还可以向校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有用的信息。

参考文献

[1].罗秀娟.网络财务初探.事业财会, 2003 (3)

[2].黄力.高校财务管理应对发展新趋势研究.教育财会研究, 2004 (5)

[3].王运伦.会计核算中心有关问题的探讨.财会论坛, 2003 (6)

[4].陈晓绯, 胥亮.高校部门“小金库”的成因及纠治.中国内部审计

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 篇5

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高校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干部培养、选拔和任用的基础。抓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对于建立一支与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管理干部,优化干部知识结构,提高干部综合素质,转变干部作风,确保党的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培训的必要性

1、学校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

要适应高等学校快速发展的形势,高校的管理工作就必须跟上。向管理要效益、要质量,就必须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不断创新。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很重要的方面在于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学校实现科学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2、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

在高等学校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管理干部队伍新老交替加快,一大批年轻同志被充实到管理干部队伍中,为学校管理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增强了管理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这些同志年轻、富有朝气,思想活跃、有生气,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学历层次高,工作热情,有较强的事业心,但他们中也存在不容忽视或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政治理论基础较薄弱,对党的传统和作风缺乏深入了解,政治上不够成熟;二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政策、法规缺乏系统了解,处理工作还显得不够老练;三是工作作风还欠扎实,工作方法不多。有些同志文字能力不强;四是少数同志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淡薄,敬业精神不够,事业心不强;五是由于从事管理工作时间不长,对如何做好管理工作还缺乏经验;六是还有些同志利用现代化办公手段的能力不强,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办公现代化的需要。如何尽快提高管理干部队伍,特别是中青年管理干部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支“过硬”的、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是学校的紧迫任务。

3、管理干部自身成长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全体教职工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办事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宽视野和知识面,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和适应能力,才能适应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才能应聘到自己满意的岗位。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不断涌现,只有不断学习日新月异的知识。不断补充、拓

展、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新形势对管理干部的要求。

二、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训内容、方式和方法与高校管理干部工作的实际需要不适应

目前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与方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影响了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首先,培训内容设置单一,针对性、实用性、创新性不够,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干部接受新理念、新知识的需要;在培训内容上缺少超前性,不能有效激发培训对象的学习动力。其次,理论讲述课程多,用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少,忽视了大多数学员对理论与实践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第三,现行培训方法上缺少灵活性,套用惯用的培训模式,忽视了培训对象的实际特点,难以激活培训对象的学习积极性。

2、培训资源不足与教育培训迫切需求不适应

面对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迫切需求,高校培训资源的相对紧缺导致教育培训能力较为单一和不足。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基地是学校党委党校,少部分管理干部教育培训依托于上级党校或其他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由于编制、规模的限制,一所高校党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非常有限,规模效应无法体现出来,存在着整体资源不足和不能有效利用的矛盾。由于资金不足,设备的老化和设施的不足也直接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3、教育培训机制与教育培训目标要求不适应

高校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缺少刚性、全面和系统的高校管理干部的教育培训规划。面对高校以工作效率和效益为导向的干部人事制度变革,“工学矛盾”现象比较突出,并且缺少有效的对策。二是学习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一些管理干部对培训学习的态度不积极,有的甚至认为是浪费时间,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三是学习结果反馈和运用机制需要进一步强化,还没有形成完整、有效的学习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结果认定使用机制,使教育培训缺乏激励、约束机制。

三、管理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措施、方法和途径

1、培训制度化

学校要将管理干部培训纳入日常工作内容。做到培训有计划、落实有措施、经费有保证,使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对不同岗位、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分别提出每年应培训的时间.并纳入管理干部的考核范围,记入业务档案,使培训经常化、制度化,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对单位的领导者,主要提高把握全局的本领、科学决策的本领、识人用人的本领、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团结协调的本领,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务实创新的能力:对一般干部主要提高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的自觉性,树立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的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系统掌握专业管理知识和管理方法。使其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

2、培训时间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学校有非常繁忙的日常工作。培训不可能占更多的工作时间,不能因培训耽误正常的管理工作,在适当集中培训的前提下,要安排干部进行自学,可以规定学习内容和目标要求,充分利用工作中的空闲时间和业余时间学习.以达到同样的培训效果。

3、培训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学习,检查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展开讨论.商讨解决方法,也可请先进单位介绍成功经验。通过学习培训,解放思想,不断将新方法、新思路应用到工作中,努力使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取得新成效、新进展.开创工作新局面。

4、遵循高校管理干部成长规律,实现激励约束机制的创新

激励约束机制是提高培训效果根本的保证,是调动高校管理干部参加培训积极性和进行约束的有效措施。首先要建立参加培训激励机制。应当将干部参加培训情况纳入干部和聘期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之

新形势下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分析 篇6

【关键词】高等院校;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不断改革,高等院校各方面的自主权也更大,同样的,高校的财务自主权也随之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财务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需求,假如仍然按照传统的制度对高校财务工作进行管理就会面临着更加强大的风险,因此,我们又必须加强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出新的策略来防范高校财务风险。

一、当前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相关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通过对多所高校财务状况的实际调查,我们可知当前我国多数高校的财务风险意识非常薄弱,这对于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影响。(1)部分高校财务人员在思想上仍然严重受到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这使得他们未能充分认识和了解当前高校财务活动的多样性以及复杂性,导致其在进行财管理工作开展决策时容易出现失误。(2)高校领导层对于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财务风险对于高等院校正常经营的严重性,这样就非常容易导致某些财务人员随意挪用公款,损害了高校的利益。

2.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水平不足

一般来讲,科学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可以从源头上降低财务风险。然而,从当前我国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来看,该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1)编制财务预算过程中通常都会存在指标不严格、透明度缺失以及编制不完善的情况;(2)财务审核过程中通常会存在“重支出而轻审核”的现象;(3)财务执行过程中也常常出现不按预算指标以及制度执行的情况,而且面对这种情况高校缺乏相应的处理措施,增加了高校财务管理的风险,同时还会学校其他层面的工作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3.国家资金扶持力度和信贷管理水平不足

当前,在我国高校快速扩张的同时,高校的发展需要的资金和资源也不断增多,而财政资金中教育经费的增福和其他种类的资金相比还比较小,再加上高校和相关部门对经费管理能力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高校财务管理的风险。另外,中央财政资金的不足导致高校为了自身的发展就不得不向金融机构贷款或者融资,这些资金的确解决了高校资金不足的问题,但同时由于监管和控制的不足导致高校承受了巨大的财务压力,增加了财务风险,这对于高校的未来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1.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原则开展

风险管理工作的原则是提升我国高校对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同时还是高校实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必要基础,这主要有如下体现:(1)遵循风险预防和处理有效结合的原则。该原则要求的是高校在开展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不但要拥有良好的风险预防意识,而且还要在风险发生之前充分结合自身的情况寻找出最佳的应对和解决方式,比如采用转移、回避等方式来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等。(2)遵循高校长期和短期利益有效结合的原则。该原则指的是高校在开展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将未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目的,不但要充分考虑当前的发展需求,同时还要照顾到将来的发展。

2.增强预算以及内控力度

科学的预算以及完善的内控制度是解决高校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又一重要措施,因此高校在日常工作中要提升对财务预算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于超出预算范围的资金要进行严格的审核与防范。加强内控力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财务风险,同时还可以确保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有章可循,降低其盲目性。

3.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资金的监管

想要解决当前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更好地开展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构建良好的风险预警机制是非常重要的。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提升高校资金筹措的能力以及偿债能力,降低其财务风险。另外,我国高校的资金对财政自己难度依赖性很强,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教育资金的监管力度和扶持力度,尽可能的用财政教育资金来开展高校的建设;加大对高校贷款与融资的监管,避免高校盲目贷款承受的额外压力;银行以及金融机构在对高校进行授信时也要进行严格审查,降低双方的金融风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形势下,我国高校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在这种形势下,高校要更加重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努力寻找出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漏洞,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降低财务风险,从而最大程度的保障我国高校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申宇锋,李慧,王平. 浅议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与预警[J]. 商业会计. 2016(17).

实现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创新 篇7

我国教育事业财务进程改革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与不断实践, 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上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随着会计环境发生变革及高校会计行为主体职业判断能力提升的需求程度加大, 我国高校财务内控在实践管理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

(一) 财务内控机制存在一定缺陷。

随着当前形势下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体系模式的变化, 高校基本管理职能已逐步发生变革;为此与高校管理职能相对应的内控机制也要做出合理调整, 以此才能适应当前新知识经济形势下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需求。近些年来, 虽然我国不少地方高校在内部建立起了财务内控机制, 但是在执行阶段往往与实际管理情况存在脱节现象, 即把某些管理规章机制看待成内控执行机制, 导致不少项目的资金投向不合理、资金难以回笼、投资效益不佳。究其原因, 不少高校对财务内控体系认识不够全面, 往往认为高校财务内控就是对资金的管理, 而对于财务内控所需的各项制度执行情况不予重视;这其中就包括高校财政资金管理机制的控制力度不够, 导致某些高校的二级院系往往在实践控制阶段出现收入不能及时上交、坐收坐支、公款私存等违规逾矩行为, 甚至对于某些项目经费的处置与使用都相对随意, 最终使得资金控制流于形式、以及内部财务信息严重失真与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发生。

(二) 预算编制不合理、管理执行不力。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是其财务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其内部各项费用收支都应按部门预算来执行, 但是在预算编制管理执行阶段往往存在管理不严的现象。具体主要体现在:其一, 编制内容相对简单。即在当前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变化的形势下, 高校各个部门的经费指标分配明显缺乏科学依据与科学论证。其二, 预算编制人员部署问题。即实际参与高校预算编制的人员通常是高校预算部门内部人员, 但是内部人员往往以自身主观职业能力评估相应预算数据, 使得预算编制内容不够全面、彻底、客观, 进而对高校发展起不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三) 财务监督审计执行力度不足。

当前, 不少地方高校内部上级主管单位与各级监督审计部门不能有效发挥监督执行力度,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不能对下级财务部门进行有效监督, 即实则监督审计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尤其是内部稽核审计的执行内容过于单一与简单, 从而使得稽核审计工作所需的工作衔接问题不能有效解决。总体来说, 高校内部审计监督部门不能发挥相应监督作用, 审计独立性与权威性的相关职能发挥作用弱化;部门负责人自身的监督管理不到位, 在职期间, 部门负责人是不用受到任何监管, 加大了校内职工徇私舞弊的机率。

二、新经济背景下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对策

(一) 加强内部稽核执行力度的发挥。

高校财务部门的内部稽核在工作内容上分为日常稽核与专项稽核。值得说明的是, 不论高校何种财务稽核活动的开展都应当建立一套系统、健全的工作规范机制, 并要力求制度规范合理化。除此之外, 高校内部稽核工作内容应当以经济业务活动各类票据处理为工作重点, 要力保审核过程中的票据信息真实有效, 有理有据, 对不合法的票据要直接退回;发现票据存在异常, 要立即上报上级直属单位, 说明具体事项原因, 从而才能根据事态发展情况作出合理安排, 采取针对性举措。也就是说, 要确保各项举措能够落实到高校财务收支的事前安排、事中处理以及事后复核, 并对相关手续不完备、收支额度超标等的原始凭证或相关凭证给予退回处理, 督促有关责任人员及时更正。

(二) 强化预算管理、确保预算过程合规合法。

为了满足政府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和保证学校经费收支的计划性, 高校在预算编制方法上要改变传统做法, 实行部门预算、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 要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定员定额标准。对于预算执行结果要进行跟踪分析, 建立业绩考核和奖惩制度, 力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实行以预算为轴心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提高财务控制和约束能力。预算内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 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集体审批。高校财务部门编制的预算经学校党委 (常委) 集体讨论审批后由校长负责组织实施;同时, 预算的调整必须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三) 完善高校会计行为主体电算化内部控制工作进程。

由于我国高校组织机构内部财务管理涉及到的相关业务性质各不相同, 为此在各项业务的人力配备方面应当结合业务要求及工作规范需求程度建立起不相容职务分离机制, 并结合现有条件及预算投入建设规模建立起不同会计核算岗位, 同时要明确每个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与各项业务处理内容, 包括稽核信息产业技术的预算专岗, 即高校电算化进程投入工作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维护、软件研发等岗位的部署。同时, 在高校会计电算化建设工作方面要加强数据输入控制, 并且能够保证各项数据、信息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能够落实到相关数据凭证责任审批人。此外, 还要强化输出资料的控制力度, 即掌握好打印资料的严格管控;各项输出资料能够详细登记好使用人、使用日期、打印张数等。

(四) 健全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提升财务主体人员各项业务素质。

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重点同样要结合财务分析而同步展开, 其工作内容应当包含以下内容:其一, 高校财务分析不仅要处理好经费收支、经费使用, 同时要加强对各项财务经济指标的分析。如自身教育机构的总经费收入、国家拨款额度、学校筹资渠道而来的各项经费、科研投入建设支出、各项业务经营收入、年末资产总额等权重指标的分析, 以此才能全面评估高校各项财务活动的资金支出情况, 采取相应改进举措。其二, 还要培养高校会计行为主体的业务处理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 高校会计人员可以同高校师资队伍一样, 加强有关校内会计科目的进修与学习, 积极参与高级职称考评与会计人才的选拔, 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与职能判断能力, 以此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我国教育事业的政策改革需求, 保障高校财务内控执行环境和谐健康。

三、结语

总之,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迅速发展, 高校内部财务经费投入与办学规模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而如何加强高校财务内控执行力度, 对高校各个部门单位范畴内的有关资金进行合理组织、筹措、挑拨、使用、分配等成为了新经济背景下的高校财务管理重点。为此, 我国高等学校组织机构应充分发挥内部管理控制效能, 完善预算编制, 加强内部稽核审计执行力度, 以此才能使得各项财务管理内容配套自身财务管理实践状况, 避免财务核算脱节现象发生, 提高自身财务管理水准。

参考文献

[1].奚尊校, 沈玲.试论高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 2010

[2].许业玲, 王龙飞.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王鸿.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分析[J].价值工程, 2011

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初探 篇8

一、高校财务管理背景的变化过程

自2000年以来, 我国曾经陆续推行了一些列的改革:部门预算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政府采购改革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的提出和实施, 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要求高校在面对这些改革时必须把握好国家的政策导向, 加强对政策的分析和创新, 以便更快、更好的适应这些新挑战。所以, 各高校在对财务管理进行改革的同时, 还要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结余资金的管理、绩效预算和支出预算考评、高校资产的效益管理、高校财务风险的控制。

二、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弊端

高校是我国各种人才集中的地方, 在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中普遍存在着观念上的落后, 如:这些财务管理部门认为核算重于管理、各部门的项目预算重于项目的控制、高校的筹资、投资和经济效益的分析往往被忽视等。所以, 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观念与那远落后于高校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

1、高校的仪器设备问题

随着高校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变化, 各高校对于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存在着“求大求新”的误区。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着重复购置固定资产, 对于购入的资产并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 甚至闲置不用或是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对于教学实验中用到的材料等采购分散, 没有统一的、科学的库存管理。

2、高校的融资观念落后

很多高校受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影响, 只是一味的注重向国家财政伸手要经费或向学生收费, 对于经费管理的短期使用效率考虑较多。但是, 高校如何才能够根据国家对高校教育的发展要求和学校自身的发展规划, 尝试着多渠道、多方位的资金筹集来实现学校跨越式的发展, 经常被管理者忽视。如:高校可以通过银行进行贷款、或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债券来实现融资, 还可以充分利用对应收款项的加快回收, 对应付款项的推迟支付等管理来进行短期的融资, 但是通常这些方式往往不被高校的管理者们所接受。

3、高校的无形资产及人力资源的财务管理不能适应国际发展趋势

我国的各高校是为我国培养各类型高级人才的基地, 更是我国的科研和发展的主要力量。高校通过长期的科研活动研究出科研成果, 这些成果很大一部分并不能从反应学校的经济状况的财务报告中体现出来。另外, 高校普遍存在着对科技的投入重于应用, 对科研论文的推广应用更是忽略, 各项资金的投入和那些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而且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也很薄弱。这些都是与世界发展趋势所不适应的。

4、对货币资金的管理仅停留在对现金的日常管理

高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 只是简单的注重于对先进的一般日常管理。对于其他的货币资金的实际需求量的预测和控制、对不同的货币资金存放形态及其转换登并不重视, 经常会出现资金闲置、资金不足等现象, 并不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 造成货币资金的高机会成本。

5、国有资产的损失严重

很多高校的管理者十分重视对现金的管理, 收支十分严格, 现金的保管也十分妥当。但是, 他们对于学校的教科研仪器设备、办公用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严格, 经常出现资产严重损失的现象, 所以, 在高校中如何理顺各种财务关系、规范会计核算、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是各高校财务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6、财务管理的分析工作薄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高校的办学规模、可控资源都产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壮大, 更是加快了高校融入社会的速度和进程, 高校的经济活动也随着这些变化而日益广泛, 但是同时也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长期以来, 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忽视了财务分析、财务决策等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 缺乏经验分析数据, 因此, 严重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只有正确改革目前的财务管理制度, 才能提高高校的竞争力, 实现财务管理的高效运行。

三、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

新的经济形势和环境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也为各高校的财务管理带来了全新的变化。这要求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开拓思路、改变观念, 不断的进行财务管理改革, 确保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1、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外部高校之间的竞争, 高校必须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并不断寻求发展。所以, 各高校必须认真得对学校的事物进行时前预测、编制不同的预算方案, 通过对方案的评价、比较、选择出适合高校发展的决策, 降低遇到的各种可控风险, 规避各种不可控风险的发生。另外, 高校的财务管理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成本控制。成本决定着高校利润的多少, 它对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开拓能力和提高高校的应变能力非常关键, 高校的财务人员必须对成本加强管理, 加强内部责任管理。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要将高校整体的财务目标充分分解到各部门, 运用新的财务管理方法, 不断的加强和改革财务管理, 最终实现既定的财务目标。

2、加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的创新

过去高校始终将投资的重心放在物质资源方面, 对于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均被认为是影响高校经营和管理的外部因素。认为只要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充足的教学地点、廉价的劳动力就能适应目前所有对教学发展的要求, 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目前。随着新的经济形势和环境的发展, 高校的人力资源已经从外部因素转变为了重要的内部因素了, 在高校的教学和财务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为高校创造财富的核心要素之一。所以, 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充分调动高校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水平。

3、预算及资金管理的创新

财务预算是一项基本工作, 这项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资源是否合理利用。高校的财务部门一定要做好这项工作, 使高校的资源充分、合理的得到使用。高校在制定年度预算计划时“量入为出, 收支平衡”的原则, 对收入的预算要做到积极稳妥, 对支出的预算要做到统筹兼顾、勤俭节约。绝不要出现财政赤字预算。对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其他管理工作, 在做预算是必须做到培养人才和自身经费支出的匹配。再对各部安排预算时, 要改革原来的上年基数只增不减的惯例, 先对各部们的进行资金使用的调查, 再利用各种预算法进行预算。高校预算已经确定就不得随意更改, 主要是为了维护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如遇到特殊情况可以对预算进行调整。

4、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

高校要在内部建立健全控制体系, 加强对高校的财务管理, 防止出现收支混乱、遏制消极腐败现象的发生。财务部门要建立健全防止乱收费、私设小金库的责任制, 明确各级领导部门的责任, 愤青责任范围, 层层把关严格遵守。这样可使会计信息得到有效的监督, 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总之, 随着知识经济的变革, 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做好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的同时, 还要做好对学校财务的预测、控制、分析、管理等工作, 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是财务管理在体制上更阿基成熟, 在机制上更加有效。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为高校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提供条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 我国高等教育也在发生着跨越式的发展。各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 教育经费也在不断扩大, 我国各高校应在增加教育投入、缓解高校发展中经费不足的同时, 还要对高校的财务管理进行重新定位。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减少损失, 这些已经成为各高校财务部门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高校要进一步探索和改革财务管理的新思路, 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新形势

参考文献

[1]解文.浅议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 (11)

[2]彭利萍.加强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思考.经济师[J].2007 (3)

[3]纪宝成.做强中国高等教育[N].钱江晚报, 2006-8-11, D15

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思考 篇9

一、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一) 集中模式———“一级管理, 一级核算”的利弊

集中财务管理模式是指, 规模较小的学校, 在校长的领导下, 在高校内只单独设立一级的财务管理机构, 除此之外, 在各院系及其他部门不设立同级的财务管理机构。高校所有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工作都经由这唯一一级的财务管理机构负责。在集中管理模式下, 学校财务部统一管理资金, 统筹分配各院系的使用经费。集中模式让高校财务部独揽财务大权, 直接保证了财务权力的集中, 统一管理, 清楚地掌握高校资金流动方向, 提高高校资金利用率, 保证了学校的发展有条不紊。但与此同时, 这种模式剥夺了高校各院系的财务权, 院系无法制定内部财务规章制度及自由使用内部财务资金, 大大限制了院系发展的自由和积极性。而现在, 我国高校办学的自主权不断加大, 各高校的学历教育虽然一直处于主体地位, 但非学历教育一直不断扩展, 成为了高校办学的辅助形式。因此, 各院系单位寻求自我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 相对过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限制了院系发展的自主权, 已经不能满足院系教育市场的开拓需要, 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校的新发展。

(二) 分级模式———“分级管理, 一级核算”的利弊

分级财务管理模式是指, 规模较大的学校, 在校长的领导下, 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 在统一集中领导的基础上, 学校内部各院系部门即二级单位进行分级财务管理。在分级管理模式下, 学校一级核算, 统一编制财务计划, 统一分拨院系经费, 计算院系预算外创收分配比例, 将收入刨收分成, 一部分收归学校集体所有, 一部分留归二级单位自行使用。分级财务管理模式, 明确了高校内二级单位的责、权、利的关系, 遵循了财权适当划分和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 提高了分级单位自主管理的积极性, 加强了二级单位的经济责任。但是, 分级管理将一部分经济权力放给了二级单位, 如果不加强领导, 容易造成松散管理, 各单位各自为政, 不利于高校的统一事业发展。而且, 这种模式, 财权较为集中, 事权就较为分散, 容易造成二级单位事权财权不一致, 高校一级权力过多的介入, 许多管理权限不清, 职责不分, 二级单位管理的自主性不能完全发挥出来。

二、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注意点

(一) 紧跟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时代潮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高校教育也不断改革深化。过去, 高校作为非盈利性的社会事业, 资金主要靠政府部门提供, 现在高校资源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资金筹措渠道多样化, 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 资金需求越来越大, 高校已经开始真正成为面向市场的独立法人实体, 因此, 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也要以市场和价值规律为导向, 跟随时代发展变化, 不断体现出市场观念, 宏观调控高校发展的人力、财力、物力的资源分配, 紧跟时代潮流。

(二) 创新模式要与高校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 财务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关系着整个学校的良性发展。而且, 财务指标无疑是学校发展的风向标, 只有紧跟财务指标的变化而不断调整高校财务计划, 才能在变化多端的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我国高校大大小小数以千计, 这些高校的财务管理模式有许多共同点, 但是更多的却是他们的不同点。在遵循财务管理大方向的情况下, 高校一定要认清局势, 制定好未来的发展战略, 根据自身的办学规模, 教学条件, 师资力量等特点, 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财务制度和管理模式, 不可“拿来主义”, 直接套用, 反而会严重阻碍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要创新财务管理模式, 注意一定要及时掌握市场发展变化的情况, 因校制宜,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特别要针对高校历史渊源, 办学规模及未来发展战略等自身独有的特点, 不断尝试, 探索出适合本校的财务管理新模式, 为高校的教育和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 要有风险防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近几年, 很多高校开始扩大办学规模, 学员增多, 许多高校设施无法满足增长的需要, 高校就必须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到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上来。随着大发展、大投入和大建设, 就会带来一系列的弊端, 资金风险和矛盾日渐显现。高校在市场经济下, 逐渐向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主体转变, 这样, 高校就承担着办学的责任和风险。所以, 创新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从高校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 制定较为完善的财务规章制度, 最大程度地调配和利用教育资源, 认真的做好风险评估工作, 合理规避风险, 促进高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途径

(一) 树立成本核算观念, 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

新形势下, 高校要创新财务管理模式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树立成本核算观念, 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 从源头上完全掌握资金的流动方向、使用率, 以更好的提高资源利用率。过去, 高校是非盈利的组织, 更加注重社会效益, 而新时期,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下, 高校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 同样看重经济效益和办学成本。现阶段, 人才培养成本指标已经成为高校追求的另一个目标, 它直接关系着高校教育建设的成功与失败。只有正确地树立了成本核算观念, 才能较为精确的计算出教育的投入和产出, 横向比较, 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后, 调整实施政策, 改变教学方针, 整合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 形成新的财务管理模式, 保证高校办学的社会效益的同时, 较大幅度的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

树立了成本观念后, 还要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高校创新财务管理模式的重心就是要建立战略化、人文化、一体化的财务制度, 适度的集中与分权相结合, 整合资源和信息, 优化资源配置, 才能更好的实施发展战略。全面的预算管理, 第一, 要设立一级的财务管理机构, 统一集中管理整个高校的收支情况, 要打破预算内外资金来源的界限, 将整个学校的收入纳入全面的预算管理, 建立健全综合财务管理制度, 全方位管理财务收支情况。近些年来, 高校财务制度随着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改革也不断在改革, 这也要求着高校必须实行全面的财务预算制度。第二, 高校的教育经费日益增加, 如何更大程度地用好这一专用资金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 在一级财务管理机构的基础上, 需要建立相应的二级预算管理, 一级管理可以适当的下放财权, 让院系单位有一定的自主资金使用权, 调动二级单位的自我发展积极性, 以更好的优化资源配置。各院系单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支配上级拨下的预算款, 不过预算方案需报上级审核, 通过后, 可将专款在适当范围内自由使用。高校一级财务预算部门可根据二级单位上报的方案, 进行适当调整, 统一划拨, 合理编制整个高校的财务预算计划, 开源节流, 实行“节约归部门, 超支不补”的原则, 对院系的资金的执行与使用进行控制和监督, 将有限的资源最大化的使用。

(二) 动态协同的财务管理模式, 集中与分权相结合

目前, 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静态的财务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对于外界条件变化时做出的反应较小较慢, 很容易引发财务风险。要创新高校的财务管理模式就要由静态模式变为动态模式, 在动态协同财务管理模式下, 高校的财务部门与外界社会部门协作, 共享经济资源, 联盟经济业务, 形成市场开拓的经济业务链, 实现内外信息相通, 资源、信息动态相统一, 提高高校财务对外界的反馈及时性。高校在日常经济管理活动中进行动态分析, 根据学校对未来的经济预期, 设定一系列的财务指标, 随着信息变化, 不断做出反应, 将现实状态与预期不断比较, 不断调整, 以更好地达到高效财务管理的目标。

动态管理不仅能保证学校能及时掌握外界信息, 还能保证学校全面掌握分权管理下的各院系二级单位的财务信息。实现了动态管理之后, 集中管理与分级核算相结合的更加紧密, 一级财务机构能及时了解院系单位的资金动态, 更好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分权自理, 学校既可宏观调控, 又可微观分析, 既可调动院系单位的管理积极性, 又不随意放任财权, 科学地将集中管理和分级自理相结合, 形成“统而不僵, 放而不乱”的财务管理格局。

(三) 建设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平台

科技时代, 信息传播迅速,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要创新, 就要站在市场前沿, 掌握第一手资料。实现动态管理, 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数字信息化平台。通过不断发展成熟的网络技术, 搭建财务管理平台, 适时地掌握控制高校财务的整个预算情况和各院系预算的执行情况。信息时代早已来临, 高校需要通过这一方便快捷的方式, 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来管理财务状况。

搭建信息化平台, 能够保证校一级财务机构做好财务绩效监督工作, 掌握财务收支情况, 落实资金, 保证高校从资金来源到资金流动都顺畅无阻, 提高财务运转工作的速度。为了更好的利用信息平台, 高校要将复杂多元的第一手信息进行整合, 对整合后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对初始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筛选和核对, 以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对核实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 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领导根据得出的意见建议作出决定, 调整财务计划, 为高校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 信息的及时反馈直接影响到财务计划决策的准确和及时性, 在整个高校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 高校要创新财务管理模式, 必须重视信息化建设, 加强对动态信息的管理, 提高分析辨别能力, 加强反馈结果的准确性, 以便更好地服务与高校财务建设和高校教育建设。

(四) 建立财务绩效评价系统

高校要创新高校财务管理模式, 还要特别注重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绩效评价系统。通过建立合理、科学的财务管理评价系统, 通过较为明显的指标参数, 引导高校财务进行良性健康发展。财务绩效评价可为学校财务管理指明发展方向, 了解市场宏观信息和财务风险, 为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奖惩措施提供依据。

虽然高校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学校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但高校的资金使用率仍然普遍较低, 高校经费追踪机制不完善, 资金流向不明确, 在教育资源依然较为紧缺的环境下, 有些高校只注重投入更多的资金, 不注意是否把资金用到了刀刃上, 不注意资金是否浪费过多, 高投入、轻管理、低成效的问题始终存在。因此, 建立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不仅仅可以评估资金的利用率, 还可以监督资金流向, 避免资金被挪用占用以及浪费。高校可由专人成立评估小组, 对高校建设项目、重大工程、固定资产及机器设备等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估, 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奖励和惩罚作用:鼓励高效利用资金的行为, 惩罚资金浪费的行为, 查处违法乱纪乱用挥霍的行为。只有这样, 才能加强高校的内涵建设, 注重建设的质量, 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加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一心一意推行高校特色发展, 达到高校发展的预期目标。

建立健全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系统, 可以对高校的财务管理起到激励和警示作用, 一方面, 能够激励高校财务又好又快的发展, 另一方面, 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 给高校财务提供警示, 发现问题, 并小心处理, 避免出现大的漏洞, 保证高校财务健康发展。

时代不停发展, 高校也不在深化改革, 作为高校内最为重要的财务管理环节也要不停发展变化。在新形势下, 高校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 财务管理工作要不断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根据高校自身特点, 不断探索创新路径, 结合网络技术, 创建财务管理信息平台, 构建财务绩效评估体系, 在集中管理的基础上分权治理, 下放财权给院系单位, 调动各单位的管理积极性, 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现在, 高校财务管理正在从通用普遍性转化为高端专业型转变, 现今的财务管理新模式正在为高校建设打下坚实牢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汤金琴:《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9期。

[2]邹秀华:《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第3期。

[3]黄蕾:《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3期。

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探讨 篇10

通过笔者对管理科学进步的一般规律研究, 从中找到了高校管理创新遵循的一般规律, 掌握了这些规律, 对于高校实现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一个高校的财务管理的进步都是与高校当时所处的环境背景相联系的, 这都是为了满足在特定的背景下高校特定的需要。

从一般的规律来说, 无论是财务管理的对象、方法, 还是手段, 它的创新路径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高校的财务管理也不例外, 其主要表现为:①管理对象不断增加, 财务管理的内涵更加丰富;②管理方法不断更新, 财务管理越来越趋向于智能化、人性化和复杂化;③管理手段不断改进, 从手工化逐步发展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④管理的外延不断延伸,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2 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1) 高校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由市场来配置资源, 调节生产要素的组合, 变无偿使用资金为有偿使用。在计划经济时期, 高等学校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自然也不存在财务上的自主权。高校唯一的资金来源就是国家的财政拨款, 高校的财务管理活动主要集中于对内部经济活动的揭示、反映、核算、编制财务收支完成计划等。因此在高校财务人员的观念中, 理财等同于会计, 会计就是财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以后, 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金融市场建立以后, 面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 高校的财务管理重点将转向如何进行科学的筹资、投资决策, 如何合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降低资本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以及如何正确估量和尽量减少投资风险等方面。

(2) 高校面对的经济全球化趋势。

随着国际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 我国的高等学校不仅受国内教育环境的影响, 也受到国际教育大环境的制约和挑战。参与国际竞争、加强国际合作, 将是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也将推动财务管理的国际化趋势。特别是跨国学校的出现和国际学校之间的交流日益完善、发达, 更加剧了这一发展趋势。

(3) 高校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的趋势日益显著, 知识资产在高等学校总资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加速应用, 深刻影响着高等学校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使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向更高层次演化。原有的高等学校一般追求自身利益和财富的最大化, 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高校将转向知识最大化的目标。

(4) 高校面对的电子商务推广。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电子商务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 我国有7.4亿人次的电子用户, 高校的经营和财务管理将发生深刻变化。基于电子商务, 教学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等各种活动更加融合, 高校内部之间、高校与外部之间通过网络传递信息、处理业务, 对财务管理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经济是基于Internet为载体运行的经济形式, 也是电子商务充分发展的经济。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 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空间, 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等。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将随之消失, 取而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订单, 商业活动将主要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 高等学校购销活动更便捷, 费用更低廉。

3 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途径

(1) 坚持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创新。

高等学校一直把投资重心放在物力资源上, 智力资源被看做影响经营和管理的外部因素, 似乎只要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充足的教学地点和廉价的劳动力, 就能适应现在教学的发展需求了, 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和方式。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 智力资源已从最初影响生产经营的外部因素转化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在教学和管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创造高校财富的核心要素已由物质资本转向人力和知识资本, 尤其体现于各高校不断创新的自主知识产权。因此, 高校必须要转变观念:首先, 高校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校财务管理的水平;其次, 高校财务人员只有树立正确的风险观, 善于观察和面对复杂的竞争环境, 才能科学准确地预测市场;再次, 高校只有既为知识创造及其商品化提供相应的经营资产, 又充分利用知识资本, 才能保持利润的持续增长。

(2)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

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和外部高校的竞争对抗中, 如何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寻求发展, 是高校财务管理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 高校必须认真进行事前的预测, 编制各项预算方案, 并加以评价、比较、选择, 再作出慎重决策, 以降低各种可控制风险, 尽量规避不可控制的风险。同时, 加强高校的成本控制也是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成本决定了高校利润的大小, 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开拓能力和高校应变能力的关键环节, 高等学校的财务人员必须加强以成本为中心的内部责任管理。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运用财务原理, 实施事前成本控制, 将高校整体目标分解到所属的各个部门, 编制责任预算, 建立责任成本管理网络系统, 激发有效的节约行为, 协同完成预定的管理目标。

(3) 合理分配资源实现财务管理创新。

从高校财务管理的一般意义上说, 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合理地分配资源使其利用达到最优化, 它与高校发展的目标紧密相连, 总是随经济形态的变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 客户目标、业务流程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知识资本将占主导地位。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应用加速, 深刻影响着高校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客观需求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向高层次演变。高校的财务管理尊重硬财务资源在整个财务资源系统中的作用的同时, 应重视软财务资源的战略作用及其对硬资源的调控作用。而且, 在高校生存日益社会化的今天, 高校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履行社会责任也是高等学校应尽的义务。因此, 高校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创新, 转向以社会需求和高校要求的综合管理为目标, 面向多元利益主体, 兼顾和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要求, 满足多元主体利益目标, 达到管理目标的统一。

(4) 坚持高校财务管理评估的创新。

高校财务分析既是经营期预测及决策的检验和总结, 又是未来时期对高校的预测及决策的依据。在新的教育时代背景下, 由于高校资产内容和资本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因而原有财务分析指标需要不断地更新。

第一, 计算总资产的所有者权益率、总资产劳动者权益率和总资产负债率, 以反映资产中各项资本来源所占的份额, 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第二, 计算智力资产产值率、智力资产利润率和智力资产周转率, 以考核和分析智力资源的投资和使用效益。第三, 计算人力资产产出率、人力资产利润率和人力资产周转率, 以考核和分析人力资源的投资及使用效益。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 高校创新已成为发展的主题。作为高校核心内容的财务管理, 必须跟上时代的前进脚步, 转变观念、更新管理内容, 更好地为高校服务, 促进高校健康发展。本文即是在高校财务管理的基础上, 提出如何推动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探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外科教学现状下一篇:背景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