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适度性

2024-06-02

高中历史教学适度性(精选四篇)

高中历史教学适度性 篇1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积极优点

1.应用多媒体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 高中历史课程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历史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课程内容, 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历史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资料选择空间,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 使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国内历史发展, 而是促进其逐渐形成世界历史观念。例如:在教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单元时,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 使学生形成全面的历史观念, 促进其更好的掌握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 视听体验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促进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理解, 加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记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进行学习,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为学生学好历史奠定技术基础。例如:在教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这一单元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古代中国的文明和发展, 激发学生对中国书画和艺术的兴趣。

3.加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形成正确的世界历史观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再现历史场景, 使学生耳目一新, 对历史发生的背景更加理解。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爱国主义等情感, 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还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历史观, 科学的看待国内外历史问题。例如:在教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单元时,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历史图片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使学生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明白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缺陷

由上文可知, 虽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有着积极影响, 但是它也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不利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过度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但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忽视课本教材的学习, 而且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 使教师消耗大量的时间制作多媒体课件, 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研究教材内容。这样既影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 也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导致学生成绩下降。

三、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适度应用的思路

1.重视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

高中历史教师认清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 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 适度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在运用情景教学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 将教学重点回归到教材课本上。除此之外, 还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通过有效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不足和需要。

2.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度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电子课件, 避免引入与课堂无关的视频或图片,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要注重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知识, 而不是利用花哨的视频、图片对学生造成视觉冲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把握课程内容的重难点, 针对这些重难点调节课堂进度和课堂内容。

3.对多媒体技术应用进行准确定位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无法取代教师的地位。教师应该通过多媒体手段减轻自身的教学负担, 提高教学效率, 而不是消耗大量的时间制作多媒体课件。因此, 教师要准确定位多媒体手段, 明确主从关系,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虽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同时还为其提供团体协作、探索研究的有利条件。但是, 高中历史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适度性, 不要让多媒体手段应用流于形式, 要重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需求, 将教学目的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进而实现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教学目的。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同时也扩展了教学内容, 节约教学时间,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针对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适度性进行分析,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从而为其他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历史,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史登伟.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适度性[J].学周刊, 2015 (25) :185.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篇2

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 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 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 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 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 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高中历史教学适度性 篇3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受高中学校实验室的限制, 许多实验都无法完成, 可利用多媒体使抽象的内容能形象直观化, 微观粒子宏观化, 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我发现在下列情况下使用多媒体进行补充, 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1. 解释抽象知识教学上的使用。

课本中有部分抽象的理论知识 (如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电子云概念, 物质的溶解过程, 化学平衡等) 靠讲解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如食盐溶于水, 通过flash制作模拟溶解过程, 可清晰地把Na Cl晶体的溶解过程展示给学生。首先在画面上出现一杯水, 要看见水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从结构上要看出水分子是极性分子。把Na Cl晶体投入水中后, 水分子的正极一端去吸引Cl-, 负极一端去吸引Na+, Cl-和Na+分离, 然后水分子把Na+和Cl-分别包围起来, 即Na Cl晶体在水中完成了溶解过程。学生flash演示, 直观地认识了溶解过程。

2. 模拟错误实验操作时使用。

一些错误操作会引起危害, 老师不能演示, 如果能用计算机模拟错误操作, 慢动作分解实验步骤, 不仅弄清楚了危害, 且印象较深。如课本中浓硫酸的稀释实验, 就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错误操作及所带来的后果, 通过计算机的演示, 让学生亲眼看见把水倒进浓硫酸时液体沸腾的激烈反应现象, 直观深刻。

3. 模拟危险性 (有毒或爆炸) 的实验时使用。

化学教学中经常有一些危险性 (或有毒或爆炸) 实验, 污染严重的实验和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还有一些实验因可重复性差, 耗时长, 课堂上难以直接演示。如氯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 需有通风橱才能做, 讲台上演示会危害老师同学健康;再如铯与水的反应, 遇水即炸, 不可能上课时演示, 通过播放视频, 也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操作及现象, 既取得了理想效果, 又避免实际危害。

4. 演示实验多时使用。

焰色反应实验中, 课本涉及很多种金属, 教师若一一演示, 一节课都耗尽了;如用flash动画演示, 或能找到相关视频, 则省时省力。但是, 实验室能开展的实验当然直接实验效果更好。多媒体技术替代个别实验, 仅仅是辅助, 决不能取消常规的化学实验。

5. 板书内容太多时使用。

习题课上, 教师有较多板书和作图, 利用多媒体中可大大扩充黑板版面, 节约时间讲解更多案例和规律, 充实了课堂内容, 给学生更多时间思考练习, 提高了信息量, 提高了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1. 多媒体课变成放“电影”。

化学课上一味追求信息量大, 定理概念多, 例题习题多, PPT一张一张过去, 只追求课堂容量大, 而不注重学生能否吸收和跟上老师进度。减少了和学生感情上的沟通, 没有注意学生掌握情况。整个课堂很容易变成一个满堂灌的教学。

2. 助长了教师惰性思想。

许多教师用了多媒体就不愿写教案, 不愿去探讨课本, 不认真备课, 不去摸索教学规律。这样就没有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教学特点, 助长了思维惰性。长此以往, 降低了教学效率。

3. 彻底的“多媒体”摈弃了传统教学。

现在有许多教师认为一堂好课尤其是公开课必须有多媒体。于是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做课件上, 并为了艺术美感, 在课件中使用了大量的音乐、视频, 冲淡了主题。有的教师在网上下载教学课件, 上课直接用, 有时文不对题, 甚至错漏百出, 教学效果一般。

三、多媒体教学的适度使用

多媒体教学, 仅是一种辅助手段, 是传统教学的补充, 应适度使用。下列状况尤为注意。

1. 教师多媒体技术不足时, 要少用。

如教师对课堂重点、难点、关键点把握不能与多媒体配套, 使用多媒体反而分散精力, 或是自己的教学意图不能很好地展现在课件上, 最好不用。也有时电脑出现技术问题又不能及时排除故障, 也得不偿失。

2. 不要全用模拟实验代替真实实验。

因为模拟实验不可能真实地再现操作过程和物质的变化过程, 也缺乏说服力, 甚至学生会对实验的现象怀疑, 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协作精神, 所以能演示的实验就不要用多媒体模拟。

3. 如只是将屏幕当黑板使用时, 最好不用。

这样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 使学生感觉有点华而不实, 同时, 也因为图片、动画、声音等信息量太多, 分散了注意力, 淹没了课堂重点, 效果可能比传统教学更差, 还会造成资源浪费, 影响学生视力等不良后果。

4. 多媒体准备不充分, 最好不用。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 备课要求更高, 既要有传统教案, 还要让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浑然一体, 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课件设计能力和操作水平, 如果你只是从网上下载一个课件, 没有通过你自己思考加工编辑, 上课时一定不能很好驾驭课堂, 反而顾此失彼, 这时就不如索性不用。

综上所述,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有弊, 我们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一定要注意适度使用。否则, 一堂电教课将会成为新的“填鸭式”教学, 甚至变成了一节“电脑课”。它只能作为传统教学的一个辅助。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不断完善, 我们应扬长避短, 尽可能让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兼容互补, 从而实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

摘要:自浙江省高中新课改以来, 学校都采用苏教版教材。相比人教版, 内容拓展, 栏目增多, 自主探究增强, 信息量成倍提升。实际教学中需要很多的资料展现化学发展史, 较多的图片、模型、视频直观地呈现微观变化, 典型案例巩固规律和方法。多媒体的使用弥补了常规教学的不足, 但不能用了多媒体, 就抛弃了常规教学。本文结合我十余年来一线教学实践, 想对多媒体教学陈述利弊, 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多媒体,优势弊端,适度利用

参考文献

[1]李学农、丁彦青、温玲.多媒体教学优化设计.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丹.教育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中历史教学适度性 篇4

提起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不少教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书太难教了,讲了那么多,做了不少题,可最后拿到试卷一看,真是“失之千里,差若毫厘”。尽管每年都有相同的感叹,但我们广大历史教师还是要进行一轮一轮的复习,就是尽可能让学生多学点知识、多考点分。

分析了近3年的历史高考题后,我对高三的教学局限性与与后期复习谈几点自己看法。

一、过份局限于课本知识和复习资料,陷于“本本主义”

我们许多老师认为,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这种把教学内容绝对教材化的观念,陷入了“本本主义”的泥潭。现实中往往把几本教科书奉为万能,认为只要把课本知识全部掌握了,高考没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实在不行还有一本复习资料可以做参考。殊不知,现在的复习资料大多是相互抄袭,自主创新的太少。

二、过份局限于课堂,教师一味地“满堂灌”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重视对学生集中思维的训练,却忽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基本上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有人认为,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这门学科只能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用主要精力和时间来讲述历史知识,即使一讲到底也无可非议。长期以来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说就是单一的以讲述为主的方式。现在时代变了,教材也换新的,但我们许多老师还在满堂灌,结果导许多致学生不愿意上历史课,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过份局限于校内,忽视了社会大课堂

传统历史教学的时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课内校内,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外学习几乎是空白。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课外学习历史的好场所,特别是大量的历史遗迹,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物化、真实、形象、丰富的历史材料,更是历史课外学习独具的优势。因此,历史学习应将视野拓展至整个社会,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大课堂。但现实生活中基于种种困难,我们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绝不可能带领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2012年江西历史高考就考了生活中的历史知识——交通灯的发展变化。以学生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为切入点考历史。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交通问题)。这种考题不仅角度新,又与生活相关。

四、后期的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整合教材,夯实历史主干知识。现在高考使用新教材,新教材按照专题形式来组织的,跨度大、难度高、跳跃性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在直观上很大程度地被削弱了,容易给学生造成记忆困难甚至混乱。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应适时加入通史部分的复习。第二轮复习时,应以通史体例辅之以热点问题进行,学生只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依据教学指导意见,优化三维目标的达成。

3、平时多注意新题型的收集与训练。新课改意识将更加开放,新题型很可能出现,平时须多注意收集与训练,如情境类,文史常识类、研究性学习类、辩证认识类等题目。

4、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取有效的信息,两类材料的阅读迷惘,一类是文言文,另一类是外交辞令,平时复习与训练时应加大阅读的力度,提取有效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取选择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三个要素(特别是时间要素),另一类是提取主观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要明确题目“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5、关于训练与讲评问题。训练题目要遵循考查内容上不超出考纲范围,设计风格符合考纲示例,以不偏不怪为原则,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与技巧为目的。具体方法是从课改地区高考模拟试题和各大历史教学网站上收集整理,应加强考生应试能力与技巧的培养,如字迹是否工整,是否在规定范围内答题,语言表达是否概括精练,心理压力是否过于紧张等问题。在讲评时,尤其不能拘泥于参考答案,应多鼓励学生按合理的思路来组织答案,答案要专业化、规范化、精练化,多研究高考方向,总结命题规律,总结做题技巧和要求。

8、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9、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上一篇:大跃进下一篇:超级模特逛超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