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历史文化的标记

2024-07-03

保留历史文化的标记(精选五篇)

保留历史文化的标记 篇1

关键词:情态标记,看,语法功能

“看”的本义为“以手加额遮目而望”, 是表示视觉动作的实义动词, 但是在发展中, 它的词汇意义逐渐丰富起来, 语法意义随之也就丰富起来, 除了与视觉动作有关, “看”开始语法化, 有关“看”的语法化, 前人有很多研究, 本文在前人基础上主要对“看”语法化的一个方面“情态标记”进行论述。

一、情态标记“看”的发展脉络

“看”的使用最早见于有文字记载的资料《韩非子·储说左下》:“梁车为邺令, 其姊往看之”中, 并且在先秦文献中只这一例, 为实义动词“看”的最早用例。隋唐五代时期较之六朝用例明显增多, 主要用于书面语的唐诗中, 宋元明清时期看字用例最多, 宋元时期还多用于像宋词这种书面语中, 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偏口语化。“看”从隋唐五代时期基本上已经成为常用视觉动词, 在各时期发展中, “看”的词义也逐渐丰富起来, 不仅只表示实义动词, 而且逐渐虚化, 情态标记就是“看”虚化的一种表现。

1.1先秦两汉时期

据前人研究, 认为汉语表情态标记的“看”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比丘对曰:“弟子不骂, 直言‘脾淫种’耳。”江神女曰:“看此比丘, 己复骂软!” (东汉失译《分别功德论》卷五) 1”, 表提示的意义。

1.2隋唐五代时期

(1) 看他宾主往来, 问答不曾放舍。 (《敦煌变文集新书》)

(2) 此时更得朱 (珠) 归去, 看我如冤转被嫌。 (《敦煌变文集新书》)

(3) 外道自叹甚希奇, 看我此度诤强弱。 (《敦煌变文集新书》)

(4) 师云:“头戴中霄月, 足步一莲花。看他圆成处, 不如自归家。”《祖堂集》 (5) 或堕术法。役使鬼神。看他家好恶事。谁言我坐禅观行。凡夫盲迷不解。谓登圣道。皆悉降伏。 (《佛经》)

与先秦两汉时期相比, 这一时期, 出现了“看+人称代词”这种形式。这些“看+人称代词”的用例中, 把“看”解释为“观察、观看”似乎也是贴切的, 但是我们用语言结构的重新分析:

[[看他]圆成处]>[[看]他圆成处]

在语言的使用中前者频率明显高于后者, “看”与人称代词粘合在一起, “看”由一个实义动词演变成一种标记。

1.3元明清时期

(1) 你看我晦气! (《勘皮靴单证二郎神》)

(2) 贼将休走![看刀]! (《七剑十三侠 (下) 》)

(3) 被那雪狮、猱狮二精喝道:“那里走, [看打]!” (《西游记 (下) 》)

通过语料考察发现, 明清时期, “看”做提示义, 出现了一批后接“刀、打”等的宾语, 此时宾语仍是可以看见的事物, 但是它并不是让人观察和看这具体的事物, 而是提醒要小心由于这个事物所带来的影响, 这类的虚化较弱。

1.4近现代时期

(1) ) “我手湿了。”婆姨说。“用围裙擦手。”“看你这人, 不用围裙用什么?” (杨争光《蛾变》)

(2) 鸿渐恨不能把报一撕两半, 把那王什么主任的喉咙扼着, [看]还挤得出多少开履历用的肉麻公式。 (钱钟书《围城》)

(3) 你看我怎么对付你。

(4) 一个人不能去, 看掉在沟里头。 (老舍《龙须沟》)

《现代汉语词典》中“看”的一个义项是:用在表示动作或变化的词或词组前面, 表示预见到某种变化趋势, 或者提醒对方注意可能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某种不好的事情或情况。

我们认为“看”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发展为情态标记。

1.5小结

从以上发展脉络来看情态标记“看”表示“提示、引起注意”这一意义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1) 你看我晦气。

(2) 看刀/打……

(3) 你看我/你……

二、情态标记“看”的语法功能

2.1情态标记“看”的提示功能

(1) 贼将休走![看刀]! (《七剑十三侠 (下) 》)

(2) 她又低声地说, “看你, 扣子都没了, 呆会儿我给你钉上。”我低下头, 才发现我敞着胸露着怀, 扣子都被海喜喜拽掉了。 (张贤亮《绿化树》)

这类代表了祈使句的一种言语行为, 提醒对方注意, 其中这里的“看你”也可以用“你看你”来替换。

2.2情态标记“看”的责备功能

(1) 我教训你说:“[你看你]把袜子都弄破了, 你知道他们是你爸爸用血汗换来的吗?”

(2) [你看你], 该问问他姓什么?有什么事?……这伞是他挂在这儿的吗?”

刘心武《黄伞》

(3) 陈经济道:“你看, 我好心倒做了驴肝肺, 你倒汕起我来。慈说, 我去了。”

“你看你……”这一句式通过提示听话人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言行心理等使对方自省其过, 从而达到责备对方的目的。这就是说责备一般是当面进行的, 但也有在听话人面前责备他人的。2

2.3情态标记“看”的警告、威胁功能。

(1) 要是再犯这种错误, 看我怎么收拾你。

(2) 我等你爹起来, [看我]对你爹说不说! (《金瓶梅》)

(3) 你看我怎么对付你。

(1) (2) 中“看+人称代词”是“你看+人称代词”的省略, 这种警告威胁功能是因为一般都是说话人有主动权, 所以后面的动词一般都是自主动词, 用来警告听话人要预想后果, 以期达到以后听话人不在出现类似状况。

2.4情态标记“看”的关心功能。

(1) 你看你抖得这样厉害。你拿去买点热的饮食吃也好。”

(2) 快别跑了, 看摔着了怎么办?

(2) 姥姥上来走, 看青苔滑到了你。 (曹雪芹《红楼梦》)

提醒对方注意预防发生不利的结果, 关心对方的体现, 因为这种结果不知道是否能发生, 所以后面的动词一般都是自主动词。

2.2和2.4中都有“你看你……”这种形式, 形式上也都是祈使小句, 但是在所表达的话语功能上却是相反的, 这就要在语义和语用上对他们进行区分, 一种是注意自己行为或言语上的不当之处, 表达说话者埋怨或责怪等情绪。一种是对对方的不当之处仅是说话者的主观评价, 不一定是责怪, 更多是通过这种语气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

三、情态标记“看”的形成机制

西方学者认为语法化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几种机制影响:语言结构的重新分析 (reanalysis) 以及对重新分析结果的类推 (analgoy) ;语义迁移过程中的隐喻 (metap hor) 和转喻 (metonymy) 。3上文中对1.2的分析体现了语言结构的重新分析可能带来的语义、形态、使用范围的变化。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隐喻是指用一个具体形象的概念去理解一个抽象概念的认知模式, 而作为语法化的隐喻认知模式就是命题模式或意象图式 (imgaeschema) 从一个认知域 (ocngtiivedomain) 映射到 (mpaping) 另一个认知域里的相应结构上的过程。 (同2)

关于上述所引用的观点, 张秀松 (2004) 认为情态标记“看”由“提示”义“看”的现实域用法在认知域的投射缩合发展而来, 是“提示”义“看”的言语行为域用法, “看”的“提示、引起注意、要求小心”义都是从视觉活动义发展而来, 表示视觉活动主体特征的词也可表示认识主体的特征。4

中国学者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提出了影响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因素:句法结构和句法语义。虚词的语法功能往往直接受句法语义的影响, 由于词语的搭配以及句法中位置的固定, 其词义也会随之变化, 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虚化。

从语用的角度看, 语法化主要来源于语言交际中的经济性, 使用双方都要求句子的简单化, 例如:

“正好当时正在处理抄家物资, 阿宝终于花几块钱买回一对单人沙发, 那狼狈破旧的样子, 和危楼有点近似, 那肮脏灰暗的德行, 与阿宝倒相当般配。阿芳一见他拖回来, 像拖回两条癞皮狗, 心里马上就堵了一大块, 那时他脾气好, 不象后来对阿宝不客气, 但也微露怨言:“看你——” (李国文《危楼纪事》) ”

正如句子中阿芳的语言“看你……”, 后面的省略, 证实源于交际的经济性, 因为那部分未出现的部分不交代, 不影响交际双方的交流。

综上所述, 语法化的产生式受多方面的影响, 语言本身的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 其中很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福祥.尝试态助词“看”的历史考察, 语言研究, 1995 (2)

[2]高增霞.汉语担心一认识情态词“怕”“看”“别”的语法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3 (1)

[3]张秀松.提示”义“看”字探讨,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

[4]周同燕.现代汉语中“看”的语法化现象考察,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6)

[5]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 2006

[6]刘国燕.语助词“看”及其组合浅析,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9

[7]张云.视觉动词“看”、“见”使用情况历时、共时考察, 华中师范大学, 2009

怎样保留传统文化作文 篇2

(一)我们国家的文化情况

先说一下现在的情况,现在是全民学英语的时代,虽然我们学会了一门语言,但是学习的同时,外国的文化也占据了我们的大脑,像现在的中国小孩子英语说得很棒,但可能背不出几首古诗。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们幼年时期就被欧美文化代替了,以后我门何谈继承传统文化。在法国他们的城市有许多古老的文化建筑,他们以这个为荣,我们国家的大城市以高楼大厦为荣,但是那些高楼和林立的工厂有蕴含文化吗?我们有炫耀的资本吗?我们大城市几乎遍布肯德基吧,但在日本,这种外国的快餐店就很少,他们以自己的文化为荣。我不反对学习西方文化,但起码要把自己的文化了解掌握吧。

今天的中国如一列巨大的快速奔驰的火车,但这个火车的制作很粗糙,材质良莠不齐,所以它边奔跑,边掉零件,边换零件,边维护,一边还得继续快速运行。中国前几年老是有学校塌下来。后来学校不塌了;又常有大桥垮塌。后来大桥不塌了;又总有煤矿垮塌。最近又是校车出事故的问题。又如干部队伍的腐败问题。今天大量干部出现腐败的原因,是很多的干部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钱。对金钱的诱惑没有免疫力。像老一辈革命家,抛弃家产,投身革命,真正是视钱财如粪土。他们会不会贪污呢?当然不会。产之后进入政界,就不会那么容易被金钱迷惑。这些不断的垮塌和贪污现象,就是我们整个火车上制作最粗糙的零部件,无法适应列车的快速运动的负荷而掉下去。这是我们必须制服的成本。但我们不能停下来修理。我们得一边开着车,一边把掉下的.零件拣起来,再装上去。一直要把所有的零件边开边换过来,直到换成一辆材质优良,运行平稳的列车。而我们坐着的这一路,一定是不太舒服的。但我们又无法不快。因为我们之前耽搁了太多的时间。我们的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就像这个快速行驶的火车,而那些破烂的零件恰好是我们不太高的公民素质,我自己认为啊,那些我国古老的传统的文化就是火车的精良的零件,只有我们这些公民把这些经典的传统文化重新拾起的时候,我们的国家才能快速稳定的发展。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完全抵制外来的文化,闭门造车。在清朝有过教训,闭关锁国肯定是不行滴。毕竟欧美有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他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应用,这样我们才能使我们这辆社会主义火车更好的跑下去。

(二)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并发展社会主义

1.最大限度的利用老祖宗的理论拿来发展今天的经济。要调整我们的“义利”观。要对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的观点进行重新认识。宏扬我们民族传统的道德中优秀的部分,吸收西方道德中的精华。今天光做一个好人还不够。我们要好人的基础上学会做一个能人。等我们做了能人之后。就象彼尔。盖茨。我们要根据今天时代的要求,构建新时代的民族道德标准。

我们现在的困惑在于,我们好象感觉到老祖宗的道德标准已经过时了。但我们却不知道今天怎样的标准才是正确的,适时的,有效的。于是我们的道德就失去了准星。我们不知道怎样才是对的,怎样是错的。很多的问题和麻烦变由此而出现了。我们今天要很明确地告诉大家。老祖宗原有的五德: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 。原有的五德依然是很有效,今天还要强化。

2.但同时要在这基础上予以发展,新加上现代人应具备的品德:自信、自律 、敬业、合作、宽容,原有的五德加上新增加的五德就构成了现代道德标准。

自信—过去我们讲了太多的谦虚。谦虚依然需要。但现代社会,面对竞争,还必须学会拥有自信。相信你能你就无所不能。 - 敬业——全身心投入去做一件事情。古时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讲究效率,所以敬业不是很重要。但在工业社会,在现代社会它却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工作者是美丽的”,但前提是热爱这份工作。没有热爱,工作就变成了劳役。,其实敬业也是今天许许多多的人事业之所以成功的秘诀。

自律—今天的社会有太多的诱惑,生活中有太多的陷阱。如果不能自律,不能管好自己,很难有所成就。爱惜衣服要从新的时候起,爱惜名誉要从小的时候起。

合作—这是我们今天太需要培养的品质。传统文化中“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古代社会的特征。今天每一个人都无法离开他人单独生活,也无法靠个人力量单独获得成功。不学会合作就不可能成功。

宽容—现代社会的特征是丰富而多元,宽容也就成为现代人的必备特质。吸收各种不同信息,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与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共事,没有一种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就不可能获得生活与事业的成功。

保留历史文化的标记 篇3

关键词:性别歧视,标记,文化,英语语言

裘健

(浙江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0)

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社会的工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语言,必然会反映出人类社会的民族文化特征及各种社会观念。性别歧视(Sexism)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意指在性别基础上产生的偏见。它不仅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反映在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中。从广义上讲,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指在语言和语言使用中针对不同的性别而产生的偏见或歧视。它既包括对女性的歧视,也包括对男性的歧视。但近年来,性别歧视常常用来指对女性的歧视。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男性比女性重要,二是女性在世是为了享乐和协助男性。这就是西方社会所谓的“女人的作用是补充男人的不足;她们应该尽天生的女性职能;她们与男人不同,所以不该与之竞争”的含义。语言上对性别差异的最早记录可能要追至17世纪。但英语中对性别歧视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才在语言学的探索中成为焦点。当时正是世界妇女解放运动兴起的年代,女权主义者对盛行传统文化领域中数千年的男女两种性别角色的感性认识提出了置疑。语言中许多带有“男性自我主义”(Male egotism)或“男性沙文主义”(Male chauvinism)倾向的语言现象受到了激进的女权运动者的抨击,同时,一些旨在消除性别歧视的折中方案也应运而生。

在语言学研究领域,性别歧视现象已引起英语界的重视。最早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性别语言”的,应首推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他在1923年出版的“The Growth and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英语的发展与结构》)一书中曾指出:英语是他所熟悉的所有语言中最男性化的语言。也就是说英语是一种“有性别的语言”(Sexist language)。所以美国有人发明了新词Manglish来讽刺和抗议所谓男性语言的英语。因此在分析英语汇中的性别歧视时,不仅要涉及到语法和词汇,而且要分析语言使用者本身的文化和社会偏见及其根源。以下拟从三个方面概括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表现,从历史文化渊源及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的角度来探讨其产生、持续的原因及消除的办法。

一、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表现

1. 男主女从

以男性为中心,女性便居于从属地位。就词汇而言,如以er/or结尾的名词,实则是个中性词,但人们常常将之看作男性名词,所以,如是女性则在前加woman,如a woman teacher;man一词不但可以指男人、成年男人,而且可以做“人类”的总称,而woman则不然;1850年美国颁布了一项国会法令规定:男女两性的单数中性人称代词用he表示,因而我们可见到“Nobody in the class can be proud of his English.”这类说法。

2. 男褒女贬

英语中往往通过对女性名词的恶化来达到性别歧视的目的。如“queen,lady,mistress,madam”等,其贬义为“雌猫”、“情妇”等,而与之对应的“king,lord,master,father”等词,如将它们的起首字母大写即可升格为“上帝”、“基督”、“主”、“神”等意义。没有一个女性名词和对应的男性名词具有完全对等的含义。

3. 男先女后

英语中,从表示男女两性词汇的排列顺序上,也能看出性

别歧视的现象,如king and queen,brother and sister,father and

and woman,Adam and Eve等。

二、从历史文化渊源等因素看性别歧视语产生和持续的原因

1. 历史心理因素

性别歧视语是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反映。人类早期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由于妇女所从事的劳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较重要的地位,因此妇女的社会地位比男子高。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男子为轴心的父系社会最终取代了母系社会。从此妇女地位低下,依附于男性,受男性支配。人们在观念上形成了对妇女特有的歧视,认为女性资质低劣。这种错误的看法慢慢形成并反映在语言中。

2. 文化社会因素

歧视语言偏离或歪曲客观事实,是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所谓文化意识形态,是指与文化价值有密切关系的观念和态度。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会支持和强化人们的歧视语言。

神话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在世界各国许多神话中,男性往往被当作“物种之范”,而女性则是男性的变体。语言学家在追溯英语中性别歧视的渊源时,都常常提到《圣经》的影响。根据《圣经》的说法,夏娃是亚当的肋骨制造出来的。所以女性是男性的派生物,因而一些女性词被称为Adam Words。在这个,以及其他许多有关上帝造物的神话里,男人都是第一个被创造的人,男人是主宰。与此相反,妇女在神话中不但被视为男性的变体或他体,而且被看成是万恶之源。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中,夏娃违反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结果夏娃和亚当被逐出伊甸园。夏娃成为罪恶之源,对人类的堕落负有责任。在更早的一个神话里,古希腊的众神之王宙斯,为了报复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创造了美貌动人的少女潘多拉,给人间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这些神话中的男女形象不但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习俗,而且给后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给人类社会播下了性别歧视的种子,而这颗种子也自然地在语言中生根、发芽、结果了。譬如,英语中的代词“he”和“she”分别指“他”和“她”,可是当语言使用者不知道一个人的性别时就很自然地用“he”指“他”或“她”,而不是用“she”指“她”或“他”。这是以“男子为物种之范”的观念在语言中的反映的一个非常普通的例子。

在西方,妇女受教育的权力在十九世纪末就得到了初步的解决。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男子相比较,妇女发挥的作用、享受的权力非常有限,她们所处的地位与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极不相称,仍然是处于从属地位、缺乏独立的依附者。

3. 其他因素

除了上面提到的历史心理因素及文化社会因素是性别歧视语产生和持续的原因外,现代科学家的理论也是一重要的因素。譬如,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分析个性中两个异性成分时,把“男性的女性意向心理趋向”解释为心境、预感、对非理性的感受,以及个人的爱的能力在男子个性中的体现,而“女性的男性意向心理趋向”解释为理性坚定的信念、勇气和诚实在妇女个性中的体现。这种分析带有明显的性别偏见。又如神经病学家西蒙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把女性人格分为三个基本特征,即被动性、受虐性和自恋性。根据这种理论,妇女生来自卑,易于嫉妒,并富有强烈的母性欲望。她们比起男子来,缺乏正义感,爱憎之情常常使她们优柔寡断。对这些理论或观点,女权主义者曾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说它们是无稽之谈。但是这些理论所造成的影响绝对不可低估,因为它们给性别歧视者提供了所谓科学的理论根据。因此,社会把攻击性视为男性角色的特征,消极被动视为女性角色的特征不足为奇。英语中把喜欢球类和课外活动及对事物有强烈好奇心的女孩子命名为“tomboy”(顽皮姑娘),而不是“girl”(姑娘)或“ambitious girl”(有报负的姑娘)也就很自然了。

此外,新闻媒介和政治也是造成性别歧视的一个因素。在西方国家,尤其在美国,新闻还常常使用一些特殊的名词来代替“woman”。如某个妇女获得诺贝尔奖金或一项了不起的成功,标题写成“Grandmother Wins Nobel Prize”(奶奶获得诺贝尔奖金)。又如一位妇女参加议会竞选被写成“Housewife to Run for Congress”(家庭主妇参加议会竞选)。

三、从标记理论角度探讨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 标记理论概述

标记理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源于布拉格学派的音位学家特鲁别茨柯依(Nikolal Trubetskoy)的《音位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honology)一书。标记理论最初仅仅用于对音位的分析,现已被广泛运用于语言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标记理论是运用有标记的(marked)和无标记的(unmarked)这样一对概念来分析语言成分的。有标志(marked)和无标志(unmarked)范畴,是语言学家格林伯格(J.Grenberg)等人针对语言的关联性提出的,是一种把一对成分区别开来的区别性特征。区别的标准为“简单、容易、常用和普通”。符合这一标准的为无标志,反之,则为有标志。在语言里,一对对立的语言成分并不完全等量,其中一个(无标记的)较之另一个(有标记的)更为基本、更为自然(Richards et al.,1985:171)。例如,在book/books中,book是无标记的,而books是有复数标记的;在dog和bitch中,dog是无标记的,既可指雄性,也可指雌性,而bitch则是有标记的,只指雌性,如:

从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在dog/bitch中,dog是无标记的,可以用于统称(generic),作为bitch的上座标词(superordinate)使用,而bitch则只能用作dog的下义词(hyponym),使用范围较窄。

在运用标记理论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结构进行描写。Lyons(1977)将标记分为形式标记(formal marking)、分布标记(distributional marking)和语义标记(semantic marking)。

(1)形式标记,顾名思义,是根据是否具有某种特定的外部特征或标记来描写和分析一对对立的语言成分的。在词汇系统中,形式标记又称作形态标记(morphological marking),通常表现为派生(derivation)与屈折(inflection)。含有外部标记的词为有形式标记(formally marked),无外部标记的词为无形式标记(formally unmarked)。例如,在hero/heroine和play/playing中,heroine是通过hero添加后缀而派生出来的,playing是由play通过屈折变化而产生的,因而hero和play是无形式标记,而heroine和playing是有形式标记。

(2)分布标记,是根据分布范围而下定义的。在一对对立的语言成分中,通常有标记项在分布范围上要比无标记项受限制。例如,在dog/bitch中,dog无分布标记,既可指称雄性的场合,也可用于指雌性的场合,分布范围比较广,而bitch是有分布标记的,只用于指雌性的场合,因而分布范围受到限制。

(3)语义标记,是根据一对对立的语言成分的语义特征进行定义的。一个有标记词比无标记词在词义上更加具体(specific)(Clark,1977)。例如,在dog/bitch中,dog具有泛指性,因而无语义标记,而bitch专指雌性,语义范围较窄具有专指性,因而有语义标记。

不论从哪一个角度对语言结构进行描写,语言学家们对“有标记的”和“无标记的”这一对概念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具有肯定值(positivity)的范畴一般是无标记的,具有否定值(negativity)的范畴一般是有标记的。下面将在此论述的基础上对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作一尝试性的探讨。

2. 从标记理论来看词形中的性别歧视

在英语词汇中不难发现在表示男女两性的词中,几乎所有表示男性的词在形式上是无标记的(极少数例外),如:

bride/bridegroom,widow/widower。例如,host/hostess,god/goddess,steward/stewardess,usher/usherette,hero/heroine等,也就是说,

男性名词是常用的、普通的,这是根据标记理论的划分依据得出的结论,事实也是如此。这一点可以反映出语言对男性的偏爱,对女性的轻视。形式标记是把女性当作多余的人(womenas-extra-human)来对待。而在bride/bridegroom,widow/widower二组词中,bride和widow的无标记性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轻视。因为自古以来,多是男方把女方娶到自己家中,称“新娘”,视为私有财产,这是“常见的,普通的”,故为不标记,与之相反的“新郎”为有标记。widow为无标记,道理亦同。丈夫故世,女人必须守寡,称“寡妇”(widow),实为“正常、普通”。逝去妻子的男人称鳏夫(widower),但鳏夫常常可再续弦,即可脱掉“widower”的称号,因此也就不常见了,故在词形上是有标记的。

一些表示职业地位较高的名词(如:president,doctor,lawyer等),在表示女性时,往往在前面加上“lady-,woman-,female-”等,从而使女性职业在外在的形式上有呈现出“有标记性”。如female vocalist,lady veterinarian,woman lawyer等。

3. 从标记理论来看词义中的性别歧视

以上讨论了形式标记,在英语词汇中表示男性的词汇往往在词形上为“无形式标记”,女性词汇为“有形式标记”。当语言无法用“形式标记”来区分两性的时候,又用“语义标记”来加以区分。无语义标记的词(表示男性的词)在意义上具有泛指性,可兼指两性,使用范围比有语义标记的词(表示女性的词)要广。请看下面例子:

无语义标记的词有语义标记的词

man是一个普通的英语可数名词,既可用作单数,也可用作复数。例如:

两句中的man和men都为无语义标记,表示总称,很明显包括women在内,但woman/women却有明确的标记,专指女性。其它例子也同样。

有一点需要指明,形式标记与语义标记是从两个侧面对词汇的标记进行探讨的,有关形式标记与有无语义标记是一致的,即有形式标记的词也有语义标记(如:lioness,hostess),无形式标记的词(如:lion,host...)也无语义标记,反之则不能成立。

那么,当语言既不能用形式标记,又不能用语义标记来区分相对立的两个词时,语言又怎样显示出对表示女性的词的歧视呢?

《朗文词典》(Longman,1987)对bachelor,spinster的解释:

很明显,spinster一词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因此在下列句中,例3在语义上是可以接受的,例4就违反语义惯例。

另一组词boy/girl,也同样呈现出男性褒义、女性贬义的倾向,三四十岁的男子被老年人称作boy不但不生气,反而高兴。而成年女性被人称作girl,她们会感到是别人对自己的冒犯或失礼行为,此外girl还有其它含义,正像美国作家Jessica Murray

所言:“I was only told that so-and-so had once had‘a girl in

再请看Schulz对其它一些词的释义:

Schulz还指出“If you call a man a‘tramp’,you simply com-

语言对女性的歧视还表现在,在词义的演变过程中表示女性的词汇逐渐由褒义到贬义的变化趋势。在古英语中,governor/governess两个词分别指某领地、地区行使主权的男女首领。现在governess的词义变为“家庭教师”或“情夫”,而governor基本上保持了原义。又如mister和mistress,原来分别指“先生”和“女士”。但现在mistress的词义为“家庭主妇”或“情妇”。虽然mistress在人名前可以缩写为Mrs.表示“夫人,太太”,但仍与mister的缩写有区别,因使用Mrs.等于公开向他人宣布自己不想公开的婚姻情况。

以上从历史文化渊源和标记理论角度探讨了语言系统内的性别歧视现象。从词的形式到词的意义无不渗透着语言对女性的歧视。需要指出的是,性别歧视并不是语言系统本身所固有的特征。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种符号,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特别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词汇作为一种体系,属于历史范畴。通过对词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轨迹。语言现象英语中的一些词汇正是“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在语言中的真实写照。语言的标记现象与社会存在也有着直接的关系,语言单位中标记与非标记的对立现象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现实的分类。特别是在以“男性为标准”(male as norm)的社会中,女性被看作是the weaker sex或the second sex,在语言中人们习惯将阳性词类作为上义词或无标记词,而将阴性词类作为下义词或有标记词。标记现象是语言本身所固有的特征,但不是造成性别歧视现象的直接原因,语言汇总的性别歧视实际上是社会生活与文化的产物。通过对语言与性别的研究,人们已经从语言这一面镜子中看到了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现实,并提出了许多方案,试图利用改变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来达到真正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目的。总地说就是使用无性别标记的中性词类来指称女性。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形式上避免使用有形式标记的词语,广泛推广中性词。例如,将有形式标记的stewardess改为flight attendant;housewife改为housemaker,mankind改为humanity。

2.在语义上除了消除阴性词的标记意义外,避免使用阳性词的泛指意义,使阳性词和阴性词在语义上不再有标记和无标记的对立特征,广泛推广新词。世界妇女解放运动使得一系列新词应运而生,大大丰富了英语。如Pn,H.W.Fowler.Ms.的出现解决了人们为称呼而感到困惑的问题,争取了与Mr.平起平坐的地位。

3.在分布上,改变阳性词“一统天下”的局面,广泛使用词缀person.例如,将manmade换成artificial,将chairman换成chairperson等。同时使用与阳性词相对应的阴性词,使两者在分布上不再有标记和无标记的对立特征。例如,spokesman换成

spokesman和spokeswoman,congressman换成congressman和congresswoman。等。

4. 在单数人称代词的使用上,反对性别歧视者首先对he,

she,him,her,his,himself和herself进行了改革,她们认为解决人称代词男性化的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创造新的中性单数人称代词或采用复数形式。如美国妇女知名领导人语言学家瓦达·温(Varda One)建议用新词ve,vis,ver分别取代he,she,his,her,him,她还写过下面一段具有代表性的话:

四、研究英语性别歧视语言应注意的问题,即研究原则

1. 对英语性别歧视的范围要有一个合适的评价,不能走极端。

2. 消除英语中性别歧视语的方案提出和实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效果,不能忽视语言的约定俗成。

如不能非把history改成herstory(历史)。

结语

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英语是一种“有性别的语言”(sexist language),许多词汇都有性别歧视的烙印。现在,提倡“无性别语言”(non-sexist language)的妇女解放运动的积极分子不仅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抨击和反对“有性别的语言”,而且已经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证明“无性别语言”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逻辑性。语言现象是在语言的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要想完全清除由长期的文化沉淀而形成的性别歧视问题,同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要彻底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绝非易事,况且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与社会、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只靠改变语言中的一些词语或表达难以达到消除性别歧视的目的。治标先治本,要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首先必须消除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的偏见。即否定传统的“妇女有闲论”(female leisure theory)和女性在“自然选择”上低于男性的反动的“社会达尔文论”,正确认识女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和女性平等的接触和了解中,消除传统观念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正如福斯特(Foster,1968)指出的“要预测语言变化的形式是困难的,但英语当前所存在着这种动向,最终可能结束一个自古以来就有的做法”。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是否会彻底地消失,这主要取决于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

参考文献

[1]刘墨.妇女解放运动与英语词汇[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5,(2).

[2]李振莲.浅谈英语在“性别”方面的差异[J].广州师院学报,1996,(4).

[3]王立非.关于标记理论[J].外国语,1991,(4).

[4]祝畹瑾编著.社会语言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5]Coates,Jennifer Women,Men And Language[M].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86.

[6]Lakoff.R.“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M].Language in Society.N2,1973.

保留传统文化高中作文 篇4

上午9点,我们如约来到了老年活动中心,在李老师和家委的精心组织下,同学们安静有序入座。看着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聆听着剪纸高手武玉莲奶奶的精彩讲解,我们既新奇又激动,迫不及待想尝试自己动手剪一剪。一把把剪刀发到我们手中,一张张红纸上画好了我们的属相,在奶奶的指挥下,我拿起剪刀小心翼翼地左剪一下,右剪一下,笨拙的小剪刀逐渐灵活起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一只像模像样的老虎在我手中诞生了,我得意洋洋地举着自己的作品,情不自禁地让伙伴们欣赏着,满脸的骄傲难以言喻。

如果说剪纸这一传统文化让我感受到了它的无穷魅力,那么接下来的面塑更是让我赞不绝口。小小的面团在奶奶手中简直成了神奇的魔术表演道具,有的变成了一朵漂亮的莲花,有的变成了一只可爱的绵羊,还有的变成了鲤鱼跳龙门、蛇盘兔、八仙祝寿等饱含寓意的图案,再加上各种色彩搭配,真是鲜艳夺目,美不胜收。在奶奶的耐心指导下,我们也学着每人捏了一只可爱的兔子。程楷轩妈妈还给我捏的兔子拍照留影,仔细一瞧,我的表情竟和兔子一样呆萌,大概是因为我一口气捏了6只兔子,被兔化了的缘故吧。同学们捏得不亦乐乎,根本没有想要停下来的节奏,整个会场里充满了大家的欢声笑语。

保留历史文化的标记 篇5

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有时在语篇中起连贯作用, 有时则在交际过程中促进互动, 在话语理解中起引导和制约的作用。它们不构成话语的语义内容, 而是为话语理解提供信息标记, 从而对话语理解起引导作用的程序性意义。它们的作用不是局部的, 主要是从整体上对话语的构建与理解产生影响, 具有动态的语用特征。

话语标记语的研究背景及分类

近几十年来, 针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Halliday从系统功能的角度注重话语标记语的连结功能;Fraser则从语用的角度说明话语标记语的作用是传达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Stenstrom按照是否具有交互功能把话语标记语分为三类, 第一类只具有交互功能, 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如:oh, yeah, ah等;第二类主要具有交互功能, 可以作为句子成分;第三类也具有交互功能, 是具有组织篇章和交互功能的副词。Jucker&Smith (1998) 曾将话语标记语分为接受性标记语 (如:oh, yeah, okay等) , 即对另一位说话者提供的信息作出回应的话语标记语和阐述性标记语 (如:like, you know, well等) , 即伴随着说话者自己提供信息时使用的话语标记语。基于这样的分类, 笔者关注了yeah, okay, like, you know, well, I mean的习得现状。

英语本族语者

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话语标记语使用差异

.国内有研究指出英语学习者对接受性话语标记语yeah及okay的常用语用功能掌握较好, 而阐述性话语标记语like, you know, well, I mean等在使用上不尽如人意。

李巧兰曾经针对高级和中级英语学习者话语标记语语用石化现象作过基于真实口语语料的调查分析。研究指出yeah这个接受性标记语, 学习者较好地把握了其较常用的语用功能, 即接受和认可对方的信息。杨世登 (2006) 指出like在母语者话语中的出现频率远高于其在EFL环境下的使用频率。李民针对常见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显示英语本族语者在口语交际中经常使用well, I mean这两个阐述性话语标记语, 而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却很少使用, 二者在使用频次上存在显著差异。

从上述多个研究中, 笔者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不能充当句子的具有交互功能的接受性话语标记语运用较好, 如:yeah, okay;对能充当句子成分的具有交互功能的阐述性话语标记语like, you know, well, I mean习得上有偏差。

话语标记语的跨文化视角

1.中国“贵和”文化及英美“个人”文化

英语本族语者与中国英语学习者话语标记语的使用差异反映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礼貌上不同的倾向性。许力生指出中国文化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社会同一性, 强调的是个体在所处社会群体中取得的良好公众形象, 依赖于社会的认可和判断。而西方文化的礼貌是指理想的个人自主性, 更注重的是自我形象, 个体主义倾向比较突出。出于礼貌, 中国英语学习者善于运用接受性话语标记语, 倾向于充分与说话者合作, 不想表现出任何冒犯之意。然而对于阐述性话语标记语的运用却不尽人意。中国英语学习者常用I think, 对英语本族语者经常使用的like, well, I mean却很少运用。

2.基本“面子”文化

然而, 尽管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运用阐述性话语标记语时并不恰当, 如过多使用I think或使用了接受性话语标记语, 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交谈过程中他们并没有保持长时间沉默。在西方, 有时沉默可能表示听话人对对方的谈话不感兴趣等。就这一点来说,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话语中断时并没有代之以沉默。而是或被动或主动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从前人的研究发现加以附和的情况, 虽然没能恰当地使用话语标记语, 但是在交谈的过程中还是积极合作的, 挽回了双方的面子。

结束语

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接受性话语标记语较之阐述性话语标记语更佳, 但是从总体上看话语标记语的使用并不尽如人意。笔者从文化对比的角度浅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误用或少用话语标记语的原因。总的来说, 语用能力仍是英语语言学习中难于提高和考查的一个方面, 帮助学生提高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水平, 有助于学生加强语用能力, 在语言交流时流利并且自然。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李民, 陈新仁.“英语专业学生习得话语标记语WELL语用功能之实证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39 (1) :21~26.

[4]李巧兰.“英语学习者话语标记语语用石化现象初探——基于真实口语语料的调查分析”[M].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27) :53~57.

上一篇:人际交往能力的人口学下一篇:对比鲜明 形象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