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处理业务

2024-06-22

期末处理业务(精选七篇)

期末处理业务 篇1

在“应交税费”一级科目下设置两个二级明细科目“应交增值税”和“未交增值税”, “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用于日常核算, “未交增值税”明细科目用于月末处理。这样区分主要是从税收方面考虑:将留抵税额与应交或多交的税款分开, 即:上期的进项税额多, 可留到下期进行抵扣;上期的销项税额多, 则不能留到下期, 需转出上交;当期预交税款多, 需转出待退回或抵减下期税款。假定不涉及进出口业务, 纳税期限为1日、3日、5日、10日、15日或1个月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应在“应交增值税”二级明细科目下设置三级明细科目, 即: (1) 纳税期限为1日、3日、5日、10日、15日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三级明细科目为:进项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转出未交增值税、已交税金、转出多交增值税; (2) 纳税期限为1个月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三级明细科目为:进项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转出未交增值税。

二、增值税业务月末账务处理

1. 纳税期限为1日、3日、5日、10日或15日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当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纳税期限为1日、3日、5日、10日或15日时,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 自期满之日起5日内预缴税款, 于次月1日至15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也即当月需预交税款, 月底再进行税款结算。

(1) 当月按期预交税款时, 会计分录为: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已交税金) ;贷:银行存款。这里使用的是“已交税金”三级明细科目。会计准则规定, 当月交纳当月的税款通过“已交税金”三级明细科目核算。所谓“当月交纳当月的税款”, 是指实际交税月份与税款所属月份一致。通常, 纳税期限为1日、3日、5日、10日、15日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当月需预交税款, 存在当月交纳当月税款的现象;辅导期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如当月领购的发票数量不够, 再次领购时税务局要求按已开发票的4%预交税款, 也存在当月交纳当月税款的现象。同理, 如当月退回当月多交的税款, 也通过“已交税金”三级明细科目核算。

(2) 月底结算税款时, 当月应交税款与实际预交税款会有一定的差异, 月末的账务处理主要是对其差额的处理。 (1) 当月应交税款>当月实际预交税款时, 少交的税款当月已来不及预交, 将其转出待次月申报并上交。会计分录为: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这里使用了“转出未交增值税”三级明细科目。此笔税款产生的现金流出实际发生在次月, 次月申报上交时, 从“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转出。 (2) 当月应交税款<当月实际预交税款时, 多交的税款现金已实际流出。对于多交的税款, 企业须提出申请才能予以退回, 但当月结账前已来不及退回。假定某单位“应交增值税”所属明细科目本月发生额见下表 (设上月留抵税额为2 000元) :

单位:元

上表“月末处理前”的数据为本月发生数, “进项税额”三级明细科目本月发生数与发票抵扣联的认证数一致, 计算如下:本月应纳税额=本月销项税额- (本月进项税额-本月进项税额转出) -上月留抵税额=6 000- (10 000-3 000) -2 000=-3 000 (元) <0;本月应交税款=0 (因为是留抵税额) ;本月实际预交税款=4 000元 (“已交税金”三级明细科目本月发生数) ;本月多交税款=本月实际预交税款-本月应交税款=4 000 (元) 。

月末处理前“应交增值税”二级明细科目本月借方余额5 000元, 其中包含了本月多交的税额4 000元和本月新增的留抵税额1 000元。对于新增的留抵税额继续留在“应交增值税”二级明细科目待下期抵扣;对于本月多交的税款转到“未交增值税”二级明细科目借方, 等待退回或抵减下期应交的税款, 故月末作会计分录: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4 000元;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转出多交增值税) 4 000元。

这里使用了“转出多交增值税”明细科目。通常, 有预交税款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也即纳税期限为1日、3日、5日、10日或15日和属于辅导期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有可能存在多交税款的现象, 因此有可能使用此明细科目。

2. 纳税期限为1个月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当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纳税期限为1个月时,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 自期满之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也即企业当月不需要预交税款, 但在月末要计算本月是否需要交纳税款。

(1) 月份终了, 当计算出当月需要交纳税款时, 将应交的税款转出, 次月申报并实际上缴。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这里与上述预交税款方式下当月预交不足的处理方法一致, 但很多企业却不作账务处理, 而是次月实际上交税款时直接从“已交税金”三级明细科目转出。因实际上交的不是当月税款, 故记入“已交税金”三级明细科目与会计准则规定不符。

(2) 月份终了, 当计算出当月为留抵税额时, 则不作账务处理, 直到某月末存在应交税款时, 再按上述方法进行账务处理。这里很多企业认为留抵税额即是多交的税额, 月末从“转出多交增值税”三级明细科目的贷方转入“未交增值税”二级明细科目的借方等待退回或抵减下期应交的税款。实际上, 留抵税额并不是真正地向税务部门申报交纳的税款, 故记入“转出多交增值税”三级明细科目不合适。

综上所述, 对增值税业务进行月末处理把握的原则是:“应交增值税”二级明细科目下只保留留抵税额;当月多交的税款或次月才申报入库的税款均转入“未交增值税”二级明细科目的借方或贷方。归纳如下表所示:

三、增值税业务年末账务处理

增值税业务的年末账务处理, 主要是科目的余额如何结转下年, 特别是留抵税额如何结转。留抵税额是“应交增值税”二级明细科目所属明细科目余额的合计, 有的单位年底结账前, 将其明细科目余额相互对冲, 将留抵税额保留在“进项税额”三级明细科目并结转至下年, 其他明细科目均结平, 类似“利润分配”科目, 年底只有“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有余额, 其他各明细科目均结平。实际工作中, 很多单位都采用计算机记账, 如果年底将这些明细科目余额进行对冲, 则今后查找全年纳税情况时不能从科目余额表中一目了然, 所以一般不作此处理。笔者在审计中曾发现有以下三种过账方法: (1) 将“应交增值税”二级明细科目下所属明细科目的年末余额对应转入第二年各明细科目。 (2) 将留抵税额, 也即“应交增值税”二级明细科目的余额转入次年“进项税额”三级明细科目的借方, 其他明细科目转为零。采用计算机记账的企业, 因明细科目的余额自动结转, 此时要对转过来的期初数进行修改。 (3) 将留抵税额转入次年“未交增值税”二级明细科目的借方, “应交增值税”科目下的三级明细科目均转为零。

期末业务检查总结 篇2

优点

大部分教师对试卷进行了全批全改,有分数有等级。并且错题均进行了订正。每份试卷都有家长签字。批改较好的教师有:刘美玲、赵林忠、王华伟、张虹、李继旺、夏曼、刘灿丽、王新平均批改20次以上。并且记分册记录及时,有分数及等级。政治学习记录大部分教师均记录17次以上。教研记录均在6次以上。并且记录详实,内容符合要求。

缺点

个别教师试卷只批改了8次;有的错题没有订正;有的试卷只有分数没有等级。有的记分册与试卷批改次数不一致。个别教师政治学习次数太少,只有11次。个别教师没有教研记录。个别教师记录内容太简单。有的政治学习记录没有时间。

通过本次的常规工作检查,我们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下大力气进行整改,促进我们教学常规工作的进一步落实,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今后老师们均表示:一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取长补短,争取做到:

1.加强学习培训,提升教学意识。

一是加强业务理论学习。要抓好业务学习,立足校本培训,积极探索校本培训的途径和方法,以进一步提高业务素养。

2.严格教学常规,重视管理创新。

教学常规的管理,是教学管理中一种相对稳定的管理形式,也是教学管理中最基本、最经常的管理活动。要认真抓好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等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规范教学行为。要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加强教学常规检查,每月开展一次业务检查,不定期抽查,检查后要及时进行反馈。

存货期末计量会计处理刍议 篇3

一、存货有减值迹象与否

存货期末计量并不是每期末财务人员都必须计算存货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 若通过检查发现存货有减值的迹象, 则可进一步测算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企业在对存货进行定期检查时, 如果存在下列情况之一, 表时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可能低于成本:该存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 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成本高于产品的销售价格;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 原有库存原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 而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 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其他证明该项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二、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当期末企业通过检查发现存货有减值的迹象时, 则需计算存货的变现净值, 并且成本进行比较。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需注意:一是预计售价的确定。存货估计售价的确定对于计算存货可变现净值至关重要。企业应当根据存货是否有约定销售的合同, 区别情况确定存货的估计售价。笔者总结为:有销售合同的, 预计售价按销售合同上注明的合同价格作为计量基础;无销售合同的 (包括持有存货数量多于销售合同数量的超出部分以及没有销售合同的存货) , 预计售价以产成品或商品的一般销售价格 (即市场销售价格) 作为计量基础。二是存货持有目的不同, 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方法也有所不同: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商品和材料, 因为是直接用于出售的, 所以不需考虑估计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 公式可简化为:可变现净值=预计售价-估计的销售费用、税金。用于继续生产产品的材料。会计期末, 在对该类存货进行后续计量时, 应当与材料所生产的产成品期末价值减损情况联系起来。如果用该材料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预计高于生产成本, 则该材料应当按成本计量;如果材料价格的下降表明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生产成本, 则该材料应当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即先计算出对应产品的可变现净值, 看是否减值, 若产品减值, 则进一步计算对应材料的的可变现净值, 若产品没减值, 则对应材料按成本计量, 不确认减值, 也不计算其可变现净值。

三、存货成本的确定

如果存货的日常核算采用计划成本法、售价金额法等简化核算方法, 则期末存货的实际成本是指通过差异调整而确定的存货成本。将可变现净值与成本进行比较, 确定本期存货的减值金额, 即本期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确定本期存货的减值后, 再与“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原有余额进行比较, 即可确定本期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某期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当期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原有余额。若上述计算结果大于0, 则按二者之差补提存货跌价准备,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贷记“存货跌价准备”;若结果等于0, 则不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若小于0则表明以前引起存货减值的影响因素已经部分消失, 存货的价值又得以部分恢复, 企业应当相应地恢复存货的账面价值, 即按两者之差冲减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借记“存货跌价准备”, 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如果本期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 表明以前引起存货减值的影响因素已经完全消失, 存货的价值全部得以恢复, 企业应将存货的账面价值恢复至账面成本, 即将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全部转回。

[例]2008年12月31日, A公司持有的用于生产甲产品的乙材料账面成本为250000元, 市场购买价格已跌至220000元, 由于乙材料市场价格下降, 用乙材料生产的甲产品的售价也发生了相应的下降, 由原来的650000元降为590000元。将乙材料加工成甲产品, 尚需投入人工及制造费用350000元, 估计销售费用及税金为30000元。乙材料原有“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方余额1000元。计算乙材料本期末是否发生减值, 应计提的跌价准备为多少。分析如下:

乙材料市场价格下跌, 表示该材料有减值的迹象。因乙材料是用于继续生产甲产品, 故首先要判断甲产品是否发生的减损, 即先计算甲产品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甲产品的成本=250000+350000=600000 (元) , 甲产品的可变现净值=590000-30000=560000 (元) 。可变现净值低于生产成本, 表明乙材料生产的最终产品发生了价值减损。则需进一步计算乙材料的成本和可变现净值。乙材料的成本=250000 (元) , 乙材料的可变现净值=590000-350000-30000=210000 (元) , 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为40000元 (250000-210000) , 但因其原已有“存货跌价准备”贷方余额1000元, 则2008年12月31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4000-1000=3000 (元) , 会计处理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 3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3000

参考文献

海伦四中期末业务检查总结 篇4

为了更好的加强学校管理,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业务主任和辅导主任为成员的期末业务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利用两天时间,对业务情况进行了检查。本次检查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计划执行情况,政治、业务学习情况、学校对教师的业务检查情况、教研开展情况、全体教师听、评课情况、作业设置与批改等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和总结,现将具体情况小结如下:

一、学校教研开展

学校工作在教育,教育工作在教学,教学工作的好坏也可以从教研教改方面体现出来。为全面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不断更新科学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立足于全面提高中学科学教育教学质量,着眼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服务于课程改革,培养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新型科学教师队伍。我校从教学规律,遵照国家的教学方针,积极致力于教研教改工作。从检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校教研组每次教研活动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绝大多数教研组每次活动都有记录,都组织过新课程学科培训或学习交流。但是大部分教研组活动主要侧重于听课,缺乏评课后讨论,没人提出改进意见。少数教师能经常从外网上获得资源并交流共享,偶尔也能从内网上获取一些教学所需的资源。

二、政治业务学习

政治学习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以增强教师魅力重点,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标,旨在通过学习,使教师能与时俱进,增强教书育 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用教师职业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乐于奉献,做一个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各校都能按照计划严格组织教师参加学习,做好记录。

教师的业务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提高了业务能力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最终目标。从检查来看各校都能经常组织参加听课、评课和教学研讨学习,不断的阅读教育教学著作,文学作品。

三、论文撰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各校都能积极组织教师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各教师都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市教育局论文评选。

四、听评课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观摩足够重视,都能有计划地组织好校内的互听互学,做好交流评议,部分学校安排到外地参加名师课堂教学研讨会的教师,他们听课目的明确,态度端正,记录详细,能认真点评,商榷意见中肯。通过课堂教学观摩,教师们的业务水平明显提高,从而有效的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到检查时,教师听课均在15次以上,部分教师达到20余次。当然,在这次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少数学校教师互听互学活动缺少精心组织安排,有点虽有听课记录,但无听课时间、节次,甚至授课教师。在商榷评价中,大部分是“花朵”,意见和建议没有提及,更别说指出不足之处了,听课不组织座谈会。

五、业务检查

从检查情况看,本校常规管理工作都很重视,每月坚持两次业务检查,查得认真仔细,反馈及时,记录工整认真,便于教师对照检查结果取长补短。这方面有些做的比较好,但也有部分检查时记录内容空洞,只有等级没有详细记录存在的问题和中肯的地方,缺乏实效性。各校应严肃业务检查纪律,端正业务检查态度,并通过例会,及时将检查总结通报,切实发挥业务检查对教师的督导功能。

六、作业设置于批改

从检查看,绝大多数教师能贯彻新课标,针对每节课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作业,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典型性。既有基础题,又有综合题。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形式上。如有填空、判断、选择、综合等题型。这能大大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根据本学科特点,科学的布置作业,作业布置适量,批改及时认真,基础练习册大部分做到全批全改,并对作业进行恰当的评价,有等级、有日期、有评语、激励小评语等。注意纠错,教师注重再批改。

在作业检查中也存在某些不足:

1、个别教师批改作业极不认真,一目十行,几道题笼统用一个对号,甚至一面就一个对号;学生作业出现错误没能发现。

2、有的教师对学生做错的题目没有要求订正,重做的作业没有补批,作文中写错的字下次批阅时没有封口。

3、个别教师布置作业的数量两极分化,有的特少,有的偏多;

4、部分教师作文批阅千篇一律,评语生硬,没有感染力,缺乏激励性,评价单调,没有针对性。如:“内容写得还可以,但是抄写不够认真”,“书信格式符合要求”“语句较通顺”“书写工整认真”“你想说么”。一个学校的五年级语文老师在批阅作文时,甚至只有等级和月号。

5、个别教师自己写字不规范,批阅的等级“优、良”书写也不规范。

6、二年级的造句作业普遍次数偏少,切格式不正确,大多使用冒号,使用“„„”的书写不规范,写成 “IIIIII”。个别老师造句所选择的词语不合适。

7、数学运算符号书写不规范,除号上下两点写成竖,等于号长短不齐。“解决问题”答案不带冒号和句

七、教学设计

从这次检查看广大教师能围绕新课标,结合第三轮继续教育“备好课”专题真正做到科学备课、生本备课、有序备课,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真正做到了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学法得当,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家的教学设计项目齐全,书写工整,备课超前,为有效地传授知识做好了准备。教后,大部分教师注重及时回忆,认真反思,通过剖析,总结出了教学中的得与失,谈出了深刻的体会,这有为今后教法的改进做好了铺垫。检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突出的教师。

当然,检查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个别教师教学过程设计较简,书写不够工整;有的教师跟不上进度,缺备较多;有的教师对课后反思重视不够,记录空白,反思不能正常书写,有点即使写了也是敷衍了事,应付检查,没有实效。

会计调整业务处理分析 篇5

(一) 第一步调整:从原始分录到调整分录

所有的会计调整业务在进行账务处理时, 都可以先按本来的业务进行账务处理, 即先做原始分录, 再调整相应的会计科目, 即通常所说的调整分录。

例如:有一笔调整业务导致无形资产少摊销了费用, 我们在进行账务处理时, 先做原始分录:借:管理费用, 贷:累计摊销, 然后进行调整, 将“管理费用”换成“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相反地, 如果调整业务导致无形资产多摊销了费用, 我们就做调整分录:借:累计摊销,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注:会计政策变更是采用追溯调整法, 涉及损益的直接计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

(二) 第二步调整:调整所得税

1. 会计政策变更的所得税调整原则

因为会计政策变更并不意味着以前的会计政策是错误的, 只是由于法律法规的新规定, 或者经营环境发生变化而为了提供更相关更可靠的会计信息才需要变更的, 所以会计政策变更通常是会计行为而不是税务行为, 一般不影响应交所得税, 所以当会计政策变更产生了暂时性差异时, 我们调整的是“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2. 会计差错更正的所得税调整原则

这里所说的会计差错是属于前期重大差错。如果会计差错影响到了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口径, 即根据所得税法的规定, 如果会计差错影响实际应交所得税的话, 则应调整“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相反地, 如果会计差错不影响实际应交所得税, 但影响了暂时性差异, 那么应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当然, 如果会计差错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发现并更正的, 就按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所得税处理原则进行处理。

3. 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所得税调整原则

如果日后调整事项影响到了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口径, 即根据所得税法的规定, 如果会计差错影响实际应交所得税的话, 并且该调整事项是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日之前, 则应调整“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注意:如果调整事项影响实际应交所得税, 但是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日之后, 则将本业务作为发生当年的业务处理, 而不作为调整业务, 计入“应交所得税”与“所得税费用”, 不能调整报表的年初项目) ;如果日后调整事项影响了暂时性差异, 不管是所得税清缴前还是清缴后, 都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根据上述调整原则, 调整所得税的账务处理为:借记“应交税费 (或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 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或相反分录。

(三) 第三步调整:税后转入未分配利润

经过第一步与第二步的调整核算, 把“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会计政策变更不需转入, 因为政策变更涉及损益的直接计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可以直接进入下一步) 。

(四) 第四步调整:调整利润分配的金额———盈余公积

根据第三步的调整结果, 调整盈余公积的金额, 因为净利润受到影响, 利润分配也受到影响, 但对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则不用调整。

二、调整报表

3种常见的会计调整业务对报表的调整项目不尽相同:

1.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调整报表项目相同, 即:调整业务发生当期的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调整利润表的上年数、调整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第一部分;

企业合并业务处理口诀 篇6

企业合并按照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类形式,在业务处理中要按照层次进行划分并处理:第一层次,把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第二层次,把企业合并分为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合并,由于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在合并后都是一个法律主体,所不同的是吸收合并后被合并方解散,由合并方进行业务处理,新设合并后合并前双方均解散,由第三方进行业务处理,所以业务处理以吸收合并代表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这样就产生了4类不同的业务处理。第三层次,合并方是以何种合并对价方式进行企业合并,常用的合并对价有资产、债权性证券、权益性证券三种,这样就产生了12小类不同的业务处理。

在这些业务处理中,笔者结合容易混淆的问题及其实质进行分析,按步进行业务处理并归纳整理为如下口诀:

判定同非同,同账非公允;

判定吸或控,吸借净资产,控借长股投;

对价资负权,同一按账面,非同账调公;

合并中费用,借记管券资,等额贷银存;

借贷差有别,同资非商誉;

同一资转留,吸会控调整;

商誉何时入,吸取控合并。

上述口诀的解释如下:

“判定同非同,同账非公允”:企业合并的第一步,判定该合并业务的性质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还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如果是前者,那么业务处理的借贷方都要以账面价值入账;如果是后者,那么业务处理的借贷方就以公允价值入账。

“判定吸或控,吸借净资产,控借长股投”:企业合并的第二步,判定该合并业务是吸收合并、新设合并还是控股合并。吸收合并下“借:净资产”,由于我们做的是会计分录,所以应该表示为:“借:资产类会计科目;贷:负债类会计科目”;控股合并下“借:长期股权投资”,需要注意的是,长期股权投资要以被合并方净资产价值乘以持股比例入账。

“对价资负权,同一按账面,非同账调公”:企业合并的第三步,会计分录的贷方以什么入账。如果是以资产进行合并“贷:资产类会计科目”,如果是以债权性证券进行合并“贷:应付债券——面值”,如果是以权益性证券进行合并“贷:股本”;其贷方价值如果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直接以账面价值入账即可,如果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公允价值入账。需要注意的是,贷方不是直接以公允价值而是以账面价值入账,反映历史成本原则,通过中间某个会计科目把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如果是以存货进行合并,则应视同销售,按照存货的公允价值“贷: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同时还要结转存货成本。如果是以固定资产进行合并,则相当于处置固定资产,应该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处理,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贷记“营业外收入”或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如果是以无形资产进行合并,则相当于处置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贷记“营业外收入”或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如果是以债权性证券进行合并,则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记入“应付债券——利息调整”(溢价在贷方,折价在借方)。如果是以权益性证券进行合并,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科目。

“合并中费用,借记管券资,等额贷银存”:企业合并的第四步,关于合并费用的处理。如果是直接合并费用,则“借:管理费用”;如果是发行债券的费用,则“借: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如果是发行权益性证券的费用,则“借:资本公积”。不管是哪种形式的费用,均以等额的银行存款支付,即“贷:银行存款”。

“借贷差有别,同资非商誉”:企业合并的第五步,即会计分录借贷差额的处理。同一控制下借贷差额记入“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记入留存收益;非同一控制下的借贷差额记入“商誉”。

“同一资转留,吸会控调整”、“商誉何时入,吸取控合并”:企业合并的第六步,如果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适用“同一资转留,吸会控调整”;如果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适用“商誉何时入,吸取控合并”。同一控制下,需要把资本公积转入留存收益,但是结转的业务吸收合并和控股合并又有些差别,主要体现在:吸收合并是在取得合并时做会计分录“借:资本公积;贷: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控股合并是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做调整分录“借:资本公积;贷: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其中资本公积以合并方的资本公积为限,留存收益以被合并方的留存收益为限)”。非同一控制下,商誉的入账在吸收合并和控股合并下也有差别:吸收合并下,在取得股权时,直接记入商誉;控股合并下,差额先列入长期股权投资,等到日后编制合并报表时,再把商誉体现出来。

二、企业合并例题解析

例:甲公司和乙公司为不同集团的两家公司。2013年6月30日,甲公司以一无形资产作为合并对价取得了乙公司70%的股权。甲公司作为对价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为5 100万元(原值6 000万元,累计摊销900万元),公允价值为6 100万元,甲公司发生初始直接费用1万元。假定甲、乙公司在合并前采用的会计政策相同。当日,乙公司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5 500万元,公允价值为8 000万元。要求:1编制甲公司在购买日的会计分录;2确定合并商誉。

第一步,判定该合并的类型。“甲公司和乙公司为不同集团的两家公司”,从而判定该合并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公允价值入账。

第二步,判定该合并是吸收合并、新设合并还是控股合并。“甲公司以一无形资产作为合并对价取得了乙公司70%的股权”,从而判定该合并为控股合并,“借:长期股权投资5 600万元(8 000×70%)”。

第三步,判断合并对价。“甲公司以一无形资产作为合并对价”,从而得知“贷:无形资产”,并且要把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

第四步,确认合并费用。“甲公司发生初始直接费用1万元”,该费用应该列入管理费用。

第五步,借贷差额的处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做出初步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5 600,管理费用1,累计摊销900,商誉500(6 000+1 000+1-1-900-5 600);贷:无形资产6 000,营业外收入1 000,银行存款1。

第六步,商誉何时入账。该题为控股合并,所以商誉的入账时间为甲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时。在取得合并时商誉不确认,其价值应该反映在“长期股权投资”中。对第五步的分录进行整理即可得出甲公司在购买日的会计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6 100,管理费用1,累计摊销900;贷:无形资产6 000,营业外收入1 000,银行存款1。同时确认合并商誉500万元。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吸收合并,合并对价为存货、权益性证券、债权性证券等等,以上分析方法都是同样适用的。

参考文献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傅兴,张珏敏,刘方.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系列问题探讨.财会月刊[J],2013(13).

探析甲供设备业务处理 篇7

甲供设备从字面上看应该是建设单位自己招标采购,并对采购的设备进行接收、检验和集中储存,最后在安装时调拨给施工单位进行安装。但在实践中,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限制,便于工程管理的需要,建设单位更多地选择了控制设备的采购环节[2],其核心包含以下方面:(1)甲供设备的采购环节由建设单位决定:即设备招标由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组织和决定,采购合同由建设单位与供应厂商直接签订,设备价款由建设单位直接支付给供货厂商;(2)在施工合同或相关文件中规定,施工单位的工作内容将不再包含甲供设备的采购,施工单位不再参与甲供设备的采购工作;(3)鉴于基建项目的特殊性,设备的接收、检验、调换及接收后的二次运输、保管、安装、组资、移交等环节却不一定由建设单位一家决定和负责;(4)甲供设备目录在建设与施工双方的合同或有关的文件中在事前明确;(5)甲供设备的单价风险由建设单位承担,甲供设备的数量风险由施工单位承担。因设备的数量变化不大,由此产生的风险也较小,本文对甲供设备数量变动带来的价格差异忽略不计。

由于国家对基建项目甲供设备的具体业务处理和会计核算模式没有统一规定,而在实践中各个基建项目对甲供设备的管理方式也不完全一样,从而造成了会计实务中不同的核算模式,而不同的核算模式也带来了不同的涉税问题。

一、甲供设备的不同管理模式和核算方式

甲供设备的关键是采购与发放,根据建设单位在采购和发放环节对甲供设备的不同认定[3],可将甲供设备的管理模式分为三种:

称第1类为“直接投资管理”,第2类为“半投资半债权债务管理”,第3类为“债权债务管理”。下面分别进行详细介绍

(一)直接投资管理

采购时供货厂家的发票直接开具给建设单位,发放时建设单位将甲供设备视同工程的直接投资,按实际购买价直接计入“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或“设备投资”、“在建工程”等),与施工单位的验工计价单(或工程结算单)中不列甲供设备,施工单位开具给建设单位的建筑业发票中不含甲供设备。工程总造价的发票由两部分组成:甲供供货厂家的发票和施工单位的建筑业发票。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会计核算方法是:建设单位在“甲供设备”购入时:

借:“工程物资”、“库存设备”等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

发放时,按设备实际购买价:

借:“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在建工程”等

贷:“工程物资”、“库存设备”等

施工单位在设备的采购、接收、安装等所有环节均不做账务处理,只在账外登记管理,甲供设备也不反映在施工企业的工程计价与工程结算中。

(二)半投资半债权债务管理

甲供设备采购时,供货厂家的发票开具给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将其视为自购存货,会计处理方式与“直接投资管理”模式下一致;发放时则视为代施工单位支付货款,根据甲供设备价差(实际购买价与概算价的差异)清理方式的不同,出现了两种会计核算方法[4]:

1. 建设单位按实际购买价转账,双方均要对价差进行处理:

借:“预付账款———×××施工单位”

贷:“工程物资”或“库存设备”等

在验工计价(或工程结算)时,双方除按设备的预算价进行结算外,还要对价差进行清理,最终使“预付账款”、“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或“设备投资”)“与“工程结算”中的甲供设备都等于实际购买价。

施工单位在收到设备时,既可按实际价核算,也可按概算价,但均需在验工计价(或工程结算)时对价差进行处理。

2. 建设单位按设备预算价转账,施工单位按预算价进行

账务处理,双方验工计价时也按预算价,在不存在量差的情况下,价差及其调整只体现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不做处理。

(1)建设单位发出设备时,按预算价

借:“预付账款———×××施工单位

贷:“工程物资”、“库存设备等

设备预算价与实际购买价之间的差额直接计入工程成本:

借:“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在建工程”等

贷:“工程物资”、“库存设备”等

视其差额的正负情况,以上分录的数值可为正值或负值

(2)施工单位在收到设备时按预算价

借:“工程物资”、“库存设备”等

贷:“预收账款”、“应收账款”等

(三)债权债务管理

在该管理模式下,建设单位只从实质上掌握和决定甲供设备的采购环节。虽然价格和中标厂商全部由建设单位决定,合同由建设单位与供货厂商直接签订,货款由建设单位直接支付,但厂家的发票抬头却开具给施工单位,设备直接发送到工地,由施工单位负责接收和安装,建设单位只将货款作为与厂家和施工单位的往来(即债权债务)处理,并不将甲供设备的采购与发放作为存货和工程投资,资金流由建设单位负责和控制[5],物流则交由施工单位负责。

甲供设备采购并由施工单位接收后,建设单位以实际采购价列账:

借:“预付账款———×××施工单位”

贷:“应付账款——×××厂家”、“预付账款———×××厂家”等

建设单位支付或预付甲供设备货款时:

借:“应付账款——×××厂家”、“预付账款———×××厂家”等

贷:“银行存款”

二、不同管理模式和核算方式的对比分析

第一种管理模式会计处理的依据是:建设方认为自己所买设备给施工方用于自己的工程,在购入时按存货管理,发出时直接计入所属在建工程是合情合理的。也正由于建设方将甲供设备直接计入工程投资,施工方也就不需做任何账务处理,并且在最终给甲方开具建筑业发票时,也不包含甲供设备。该模式的优点是:(1)会计处理简便,对施工单位的账务处理的不利影响很少甚至没有;(2)不影响施工单位甲供设备免征营业税的申报办理;(3)不会给建设单位带来视同销售或委托代购的涉税风险。该模式的缺点是:(1)建设方在发出甲供设备时,并没有立即用于工程,只是从建设方保管转至施工方保管,此时建设方就直接计入工程成本,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而施工方不进行任何会计处理,使甲供设备的领用和监督管理容易出现漏洞。(2)按照国家关于工程造价计价程序的相关规定,设备是工程造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设备由谁提供,工程造价均应包括全部设备价款,但在第一种管理模式下,“甲供设备”不列入工程验工计价单(或工程结算书)中,且不反映在施工企业的竣工固资移交书中,仅以厂家的设备发票为依据,这会导致工程实际总造价与固定资产竣工移交金额不相吻合。(3)因存货收发、检验、运输、存储等管理的需要,建设单位需配置大量的物资管理人员和相应的检验仪器和运输车辆,这对于不熟悉专业的建设单位来说增大了建管费用。

第二种管理模式会计处理的依据是:建设方认为自己采购了用于工程的设备并进行了验收存储,所以在购入时将其视为存货进行管理;而根据国家关于工程造价的相关规定,设备(不论是建设方还是施工方提供)是工程总造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方把设备款拨付给施工方(由施工方自购设备)是作为“预付账款”处理的,发出甲供设备因此而被看成是建设方代施工方垫付了设备款,计入“预付账款”也是合情合理的。该模式的优点:(1)符合了设备计入工程总造价的国家规定,便于竣工后的固资移交;(2)杜绝了甲供设备领用后监管的漏洞;(3)便于施工单位申报办理甲供设备免征营业税的手续;(4)避免了建设单位委托代购的涉税风险。该模式缺点是:(1)因建设方将甲供设备采购环节视为自购存货,所以厂家的发票是直接开具给建设单位并由建设单位列账,而设备发出后,因设备需要最终进入工程总造价,施工单位也需要做存货处理,但施工企业无法取得发票,其做存货处理的列账会面临财政、审计与税务等方面检查的风险。(2)建设单位采购时做存货处理,在发出设备时做存货转出,同时列作对施工单位的债权(预付账款),这刚好符合了说法上视同销售的概念,建设单位因此而面临了缴纳增值税的涉税风险。(3)建设单位也需配置大量的物资管理人员和相应的检验仪器和运输车辆,增大了建管费用。

第三种管理模式的会计处理依据是:建设单位认为甲供的实质是自己通过招标控制价格、付款和质量,并将其全部看成代施工单位采购付款,因此不论是对厂家还是施工单位均做债权债务管理。该模式的优点:(1)甲供设备直发施工单位工地,将其接收、检验、运输、存储等环节交给经验丰富、专业人员及专用设备配置较为齐全的施工单位,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建管费用;(2)避免了建设单位视同销售的涉税风险;(3)符合了设备计入工程总造价的国家规定,便于竣工后的固资移交;(4)施工单位做存货列账的发票有了依据;(5)杜绝了甲供设备领用后监管的漏洞。该模式的缺点是:(1)该模式容易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委托代购而要求建设单位交纳营业税。(2)根据2009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16条规定,甲供设备是可以免征营业税的,但由于厂家发票的抬头直接开具给了施工单位,使甲供设备在确认时容易招致税务机关的质疑。

综上所述,在甲供设备的实际管理与核算中,存在三种不同管理与核算模式,每种管理与核算模式均有其相应的会计核算依据,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目前,国家对甲供设备的管理与核算没有统一的强行规定,各单位应结合基建项目的不同情况采用适合的管理与核算模式。但不论采用哪种管理模式均应采取一定措施来规避其不足之处。建设单位的管理与核算模式的选择对施工单位有决定性影响,只要建设单位的管理与核算模式确定了,整个项目的管理与核算也就基本确定。

摘要:“甲供设备”是工程建设中经常发生的业务,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多种不同的管理和核算模式,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有不同影响。通过对甲供设备业务处理的各种模式进行了探析,从造价、会计及税法等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各种模式的会计核算依据和优缺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总结。

关键词:设备管理,设备核算,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35.

[2]孙林岩,孙传姣.大宗物资集中采购的调运计划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4):51-55.

[3]夏宽云.战略成本管理[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167-172.

[4]罗伯特·S.卡普兰.高级管理会计[M].吕长江,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32-136.

上一篇:校长与教师的有效沟通下一篇:电子病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