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经验

2024-06-28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精选十篇)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 篇1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 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 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 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 研究学生, 探究教法, 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 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 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以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 撰写了不少教学论文, 并在我校举行的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 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 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 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 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 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 激活学生好奇心, 探究欲,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 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心理, 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 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 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 学生思维的开启, 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 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 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 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 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 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 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等状况, 仔细研究教材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 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

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 我们仔细研究教育究与交流的过程中, 不断挑战自我, 扩展创

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授之以鱼, 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 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 而是心智上的能力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 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 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 要在未来跟上时代, 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 终身学习, 去吸收新东西, 更新知识结构。可见, 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 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 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 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 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 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 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 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 读书笔记 (摘记) 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 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 系统指导, 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 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 借“题”发挥, 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 又有创新, 鼓励学生放飞思想, 大胆发挥……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篇2

“自主、导学、训练”课堂教学模式

我根据自己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经过多次课堂观摩、教学研讨、反思总结,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进入角色自学,教师适时采用问题导引策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学习重点,并进行所学知识巩固迁移的课堂模式。为了便于操作,本模式分解为“3阶12步”。

一、“自主”阶段,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尝试了解教材内容的教学阶段。这个阶段分四步进行。

1、激发兴趣

上课开始时,教师根据教材和学习内容的特点,设置情境,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如学习《繁盛一时的隋朝》时,可以讲述“隋炀帝上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的学习。

2、目标明确

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把课堂教学的“训练重点”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给学生明确揭示,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掌握技能指明方向。

3、提示学法

既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整体常规的学习方法(如自学一册书、一个单元的方法、课堂学习法、课外学习法等),进行宏观规范,又要根据教材特点有计划的有步骤的教给学生多种具体的方法技巧,实行微观优化。比如:课堂学习中的归纳总结法、材料解析法等。

4、异步自学

依据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学习能力专心自学,圈点勾画自己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并写出自己的疑问;与此同时,教师巡视课堂,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做特殊辅导,了解学情,收集学生疑难,作为确定或修正后面“导学”阶段的重点难点的参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导学”阶段,即教师想方设法,学生得以知识的教学阶段。

5、提出疑问

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把握,结合“自主”阶段了解到的学情,有针对性的抛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或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用问题导引策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学重点。如在学习“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可以用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什么?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你有什么看法?

6、讨论交流

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小组,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发言交流,争论反驳,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让学生扬长避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学生合作讨论的问题必须是共性的、个人解决有难度的、相对比较深入的问题。如学习“资治通鉴”的知识时,让学生合作讨论“在大家的心目中,北宋是一个孱弱的王朝,为什么会出现《资治通鉴》这部通史巨著呢?并且,教师要提供相应的历史资料。

7、启发点拨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请部分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讨论结果,老师趁机启发点拨,补充订正,把讨论所得引导到一定深度,并根据需要不时穿插读议讲练,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8、小结归纳

在师生共同讨论、基本解决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老师还应小结归纳,使所学知识明晰化、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形成新概念,完善认知结构,总结学习方法。如学习《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时,知识点可以概括为:三个年代:1206年、1271年、1276年;三个历史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三件大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三、“训练”阶段,即学生巩固和迁移所学知识的教学阶段。

9、咨询解惑

通过“自主”、“导学”,完成了教学的基本目标,解决了学生带共性的问题。但学生还难免存在着个别特殊的问题,所以安排一点时间接受咨询,解答疑惑,实现因材施教。

10、巩固迁移

教师设计听说读写多种方式的训练,使学生巩固和迁移所学知识,让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技能。

11、反馈补救

根据巩固迁移训练的效果,及时评价反馈信息,采取补救性教学,确保大多数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12、拓展延伸

让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参读与课文相关的文字材料或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外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拓展学习时空。

初中历史人物教学经验谈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 人物教学

历史人物在历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时势造人,抑或是人造时事,每件重大历史事件背后都有历史人物的影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人物教学不仅能给课堂教學增添趣味性,改变传统教学枯燥无味的状态,还能为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下面,笔者结合日常的教学经验,简述了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人物教学。

一、历史事件后的人物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事件框架教学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诸多历史事件中,时间、地点、人物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为学生展开历史事件后的人物教学,通过讲解历史事件,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生动,事件也变得更加合理,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实际上是岁月长河中特定时间、特殊背景下的平常事件,从而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中。

如人教版初中历史课程《难忘九一八》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历史,并认识到西安事变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在教授该课程的众多风云人物中,笔者选择了张学良。因为张学良在这两大事件中都具有突出而又鲜明的形象特点,他在事件中角色的转变正是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中国人面临的选择,极具代表性。笔者通过讲解张学良在九一八事件中的诸多行为,以及在西安事变中的行为导致内战的结束,使得民族危机得到解除所起到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清晰地认识和了解该阶段的历史,体会当时大背景下人物相关行为的意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避免纸上谈兵,为课堂教学增添了趣味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历史人物后的事件

教师常常发现,教学历史事件几乎等同于向学生的脑海中强灌不属于他们的记忆,尤其当学生对该类历史事件不感兴趣的时候,教师更是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在教授初中历史课程时,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的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领悟历史传递的民族精神。通过介绍历史人物背后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如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分别讲述了改革开放、港澳回归,以及“一国两制”重要思想等,邓小平是这两个单元中的核心历史人物。笔者发现,即使他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实施了半个多世纪,但只要说到沿海地区的飞速发展,他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在学习邓小平这一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课本知识,又体悟到了历史的博大精深。

三、历史人物教学重在育人

教学的核心目的是育人,而不是将学生变成死读书,不识人间五谷的书呆子。与此同时,初中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黄金时期,初中历史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无论是古代的朱元璋,从一介草民到披荆斩棘成为开朝皇帝,还是近现代的孙中山先生,满腔爱国,忧天下之忧,都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牢牢抓住这一机会,为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四、结语

历史,宏伟而细致,历史人物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丰富着历史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从历史事件到历史人物,从历史人物到历史事件,两者循环往复,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历史的兴趣,促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历史伟人的引导,逐步形成自己独立而又健康鲜明的人物性格,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达到真正教书育人的教学目的,极大地提高历史教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夏循福.让历史告诉“未来”——浅谈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J].新课程研究,2009,(2).

[2]郭景华.重视历史人物之“神貌”,重构历史教学之活性[J].现代阅读,2012,(16).

初中化学教学经验简谈 篇4

教育行业有句老话:“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说的是作为教师, 我们要时刻注意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要对自己教授的科目了如指掌,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 信手拈来。教师在课堂上对化学知识如数家珍、侃侃而谈, 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 学生爱屋及乌, 自然也就会喜欢这门科目, 有了兴趣, 自然在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讲, 在课下也会多花些心思去学习、去探索, 进而也会对相关知识掌握得比较透彻。对学生而言, 他们掌握了知识, 对教师而言, 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的效果, 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很多副科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单单是一节课的40分钟, 在我看来, 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课堂教学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特别是化学这样的学科, 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意见等, 都是教师教学中必须明确的问题, 这些对教师下一步的教学计划、以后的教学规划, 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 在我看来, 教师在课下也要多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充当他们的知心朋友、“忘年交”, 日常多关心他们的生活, 多为他们解决一些学习、生活上的难题, 这对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师生关系和谐了, 学生自然对这个学科也会“刮目相看”, 有了学习兴趣, 一切难题都不再是难题了。

二、重视课堂教学方法, 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基本来源, 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所以, 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其实就是重视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掌握好的教学方法, 有了好的教学方法就可以使教学变得有声有色。

1. 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每个学科都有其不同的思维方法, 比如语文需要发散思维, 数学需要逻辑思维, 同样,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具体来说, 就是学生在化学课中的思维模式、思维习惯。比如, 对于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 就要先描述其物理变化, 再描述其化学变化;对于化学题目计算格式的写作, 就要遵循其相关的方程式的写作规则;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就要“先左后右”、从上到下;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中, 总是要先讨论, 再设计方案, 再进行实验验证等等。这些思维模式都需要学生掌握, 所以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 从自身做起, 做好示范, 以便学生正确学习。

2. 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既是新课改的要求, 同时也是符合现代教学设计的一项基本途径, 对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谓意义重大。

比如, 往石灰水中吹空气就可以使石灰水变成“牛奶”, 而通过制氧设备制出的氧气通过石灰水, 石灰水就不会改变颜色, 让学生探究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氧气与石灰水不会产生反应, 而会与用口吹入的空气产生反应, 这是因为口中含有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产生反应, 就使石灰水变了颜色。接着教师再讲解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就会使知识变得更加简单、易懂。

3. 课堂教学要重视分层教学

虽然说“众生平等”,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承认学生之间因为知识结构、性情差异、家庭原因等多方面造成的一定的学习差距。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多去了解班上同学的情况, 掌握他们的实际情况, 以便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 在提问的时候, 对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就可以提问比较有深度的问题, 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是很好的学生, 就提问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 这样一方面可以不让他们“出洋相”, 同时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也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对于教学有百利而无一害。

教育界有句老话:“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化学科目的教学是一个弹性很大的教学过程, 只要我们教师的业务素质够硬、对知识的掌握够全面, 我们就完全可以把科目的教学变为一个教学生玩的过程, 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使学习氛围轻松、活泼, 符合初中学生的口味, 也便于教学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

摘要:初中化学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新接触的一门课程, 新课程好的一面是可以吸引初中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不好的一面是如果教师对课程的教授不当, 就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有不良影响。作为教师, 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从课堂教学做起, 重视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结合一些教学经验, 简要谈一些看法。

初中历史经验交流 篇5

五、 注重自身形象,提高个人修养;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很难想象,当一个蓬头垢面或穿着随便的历史老师无精打采地走进课堂,教学语言又毫无抑扬顿挫,学生会好好地听课?相反,当一个历史老师面净发整或穿着整齐,精神抖擞地走进教室,即使教学语言平淡无奇,学生恐怕也会好好听一段时间课的。所以我们老师应该注意自身形象。要提高个人修养,只有多看社会学书籍和教育教学书籍,“腹有诗书气自华”。另外,平时多关心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样的历史老师自然会深受学生的敬畏,他的历史教学自然也就好进行了。

六、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新课改的理念。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学生也有很大的变化,国家新课程改革正在进一步推进,教材、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教师仅凭以往的教学经验,是难以适应现在的教学。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更新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研究。努力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态度转变。由注重识记历史知识到注重提高历史思维水平和理解运用能力的转变。

只有做到这些,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的喜欢历史,主动去探究历史、感悟历史,才会喜欢上历史课。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继续焕发生机,充满活力。我们自己才能成为快乐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历史是一个民族、国家乃至于整个人类的心路历程,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思想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财富。第一,学习历史,我们才能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养成一种历史的眼光。俗话说得好,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人类智慧的宝库,包含了社会发展进程的种种变革和奥秘,包含了人类数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学习历史,能够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培养科学的世界观。第二,学习历史,才能传承民族精神,培养民族感情。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孙子兵法》的古代打仗的战略战术,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执著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等等,这些都历久弥新地给人们以教育、启示、鞭策和思考,正是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维系着中华文明的延续。在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由此看来,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能很好地体现上述学科价值,那么历史教学的有用性或有效性也就无可争辩了。

(2)、什么样的历史课才是有效的。

在历史教学的实施中,考察教学的有效与否,根本体现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有效方法以及对客观历史做出的合理评价,从而形成长效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说到底,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惟一指标,就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否符合21世纪的人才要求。

在弄明白了这两个问题以后,真正的实现历史的有效教学我个人觉得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我觉得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1)、培养兴趣,注重学法。兴趣的培养则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着力点。就初中历史而言,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比如多媒体音、视频的呈现,学生表演等。大家都喜欢时事政治,入今年的黄岩岛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把这些带入课堂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教材中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结合了自己的理解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与反思。

教师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你的课,爱听你的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口才,还要有为学生搭建兴趣桥梁的办法。

历史学科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如果不能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是很难学好、学透历史的。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仅顺利地完成初中学业、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归纳和比较是学历

史的重要方法,也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运用。比如,对于一些事件(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台儿庄战役等)要抓住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及影响;对一些具有关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中外历史上的改革(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正策,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等,通过比较加强认识和理解。

2)、刻意求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

“喜新”“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如中国古代史开始提到人类的进化,很多学生看到那些久远的复原图及头盖骨立马充满了好奇。教师上课力争让学生感受到时有变化,不能千篇 一律,教师上课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让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灵活交替使用。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当然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兴奋起来就会使学生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新的境界就有使学生产生无穷的学习乐趣。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和不同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创新。可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它不仅是促进学生“怎么学、会不会学”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3)、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历史教学的情境环境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举例来说。中国近现代史主要讲述的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落后和所受到

的屈辱以及中国人民是如何抗争并一步步走向近代化走向繁荣的。整段历史的学习是要通过社会发展进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激励学生为国奋斗的精神。所以,在处理《鸦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时通过课件的展示、电影《甲午风云》《林则徐》的经典片段、再加上简短的语言渲染。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一个清政府腐败落后,列强恃强凌弱的情境中,很快,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分析后学生自己就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运用多样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1)与实践结合。历史学习由于学科和时代的特点往往让我们现在的学生产生一种历史无用论的思想,从而影响了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还要讲究历史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上《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这一学习内容时,事先布置学生查找三至五个感兴趣的少数民族,把他们解放前与解放后的情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再上课。课下,学生们有的上网查看香港和澳门回归时的视频及图片,„„课堂上学生代表展示着自己的所获非常兴奋,同学们听的也非常专注,最后我将这些史实结合书上的内容进行了条理化。这堂课就做到了历史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拉近了历史与同学们的距离,提高了兴趣,更加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教学效果非常好好。

2)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没有“师道尊言”的架子,以学生学习合作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例如指导学生做课前准备。查阅资料,编写表演词,帮助整理学生收集的游戏和比赛中,为

获胜者鼓掌,为落后者鼓劲。学生的表演或回答问题,都会得到教师真诚的鼓励和称赞。学生从教师的眼中感受到信任。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引者、指导者、辅导者和教导者。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没有对教师的畏惧和约束感,师生建立起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的内心接纳了教师,喜欢了教师,就会乐意参加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发展。

3)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将终身受益,能够事半功倍,而且科学方法还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的学法指导渗透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活动里,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且“会学”。

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把重要的知识向学生传授,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展示他们独特的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凸显他们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参与,最终推动历史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跃起来。

1)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以教科书为主要教材,并提供相关的历史材料。

(4)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讲述方法,具体的史实要讲得生动,抽象的概念要深入浅出,理论分析要深刻。

对教师的语言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准确,即指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杜绝含混不清的概念和模棱两可的表述。

二要精练,即用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语言精练有助于扩大课堂知识量和信息量,精当地刻画出知识间的本质联系。

三要通俗,即教师的语言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不能晦涩艰深,导致学生无法理

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

四要艺术,即教师在尊重客观历史的前提下,大胆创作教学语言,构建意境,启人心智,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讲授过程中必须精神饱满,充满活力和生气,语言表达快速而有节奏。

(5)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启发和调动学生接受信息。

.概念:

所谓小组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美国的教育家斯莱文提出:“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内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实质就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讨论的过程重在交流,一般先是通过交流找出个体之间的差异,后经过讨论达成集体共识;讨论的过程又重在合作,通过小组学习,弥补个体在思维、精力、时间和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发挥集体的力量,变“势单力薄”为“人多智广”。

.使用小组讨论法应坚持的原则

1)有效组合,组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曾在小组规模研究的总结中建议,5~6人是小组讨论的理想数字。小组一般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各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讨论小组构成上,要注意层次搭配、性别协调,还有性格互补。并且要推选出小组组长,组长要在学习热情、凝聚力、策略、计划等方面都能发挥积极影响,并且善于组织,成为本组的核心。推选出组长后,由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要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和职责。当然这个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不同的课业内容进行调整。

(2)精心设题,注重课前调查和探究

小组讨论法教学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的,表明讨论是有一定目的性、方向性的,是为了发展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所以讨论题的设计是影响讨论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讨论法成功实施的前提。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有争论性的问题(最好教科书上没有现成答案)。所提问题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有一定的综合性(设疑),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可提供一些和教学相关的参考书目,以便学生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好课前的知识准备。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学生在讨论时才能有话可说且持之有据,才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否则讨论只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实际的效果。

3)教师变主导为指导,彰显学生主体参与地位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巡回在各个小组之间,担负起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随时提供必要的点拨和疏导,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能抓住学生讨论的转折点,将讨论引向深入。

三)情境教学法—— 让历史复活起来

1.概念:

是通过对历史情境的再造、复现、模拟等方式,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历史的真实,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并促进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情境教学模式的流程

1)制定目标,师生准备;

(2)创设情境,具体展示;

(3)深入情境,情感体验;

(4)分析理解,共同探究;

(5)归纳评论,总结转化。

3.情境的内容来源与呈现方式

时政材料、经典论述、数据资料、乡土资料、影视资料等等。

口头表述、朗诵渲染、展厅展示、图文展示、现场报道、角色模拟等等。

4.使用情境教学法应坚持的原则

(1)针对性:从《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要求和重点、

难点出发,围绕教学主题构建情境。

(2)生活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

(3)真实性:真实性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底线,即使是虚拟

情境也要符合大的历史背景。

(4)挑战性:情境设计要有思维含量,能激发思考兴趣。要

善于从貌似常规的历史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

炼出发人深省并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情境

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

的历史思维能力。

(5)适度性: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要精选和适量,不能滥用

历史情境,否则会让学生目不暇接,浮于表面。

四、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

概念: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学生身临其境地扮演历史人物,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体验先民们的生活与情感,感知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

使用角色扮演法应坚持的原则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即尊重史实。剧本的设计可 以做一些想象和虚构,但不能违背历史的本质真实,不能出现戏说历史的娱乐化做法。

(2)恰当处理虚与实的关系。

著名历史事件的大纲节目一般不能虚构;历史上实际存在的重要人物的基本面貌一般不能虚构,当他们成为剧中主角时更应慎重;历史的顺序不能颠倒,特定的时代面目、历史气氛、社会环境须力求真实;剧中纯属虚构部分的内容,也要尽可能符合历史的事实;对于剧中非虚构的部分,不要对其中有历史价值的部分做任意更动。

五、课堂辩论法——没有硝烟的对垒

初中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往往不会人云亦云,对许多问题都有属于自己的观点。有时候,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出乎教师的预料。通过课堂辩论的方式学习历史知识,一方面能更加全面展示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能在辩论中获取成就感,并不断形成历史思维能力。

辩论教学法应坚持的原则

第一、辩题的选择要符合教学主题,具有思辨性。

第二、在辩论开始前,教师应提供资料,适当点拨和启发指导,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

第三、辩论时切忌走过场,要有辩论规则,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对待。

第四、辩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总结是落实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该对正反两方同学的表现,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客观而且具有知识延伸性的评价。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 篇6

一、对话情景要有趣味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话设置一定要有趣味性,需要教師通过精心设置,创建丰富的课堂教学,营造愉悦的氛围,从而来激发学生对话的热情、丰富对话内涵。为此,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现代教学工具,将真实的历史现场转换为模拟的历史场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体验,从而达到良好的对话教学效果。

因此,在历史对话教学中,设置有趣的对话情景,加强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激发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的兴趣,并且,在这样有趣的对话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特点,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二、对话教学要有启发性

对话教学要加强对学生思考方向和思维的深刻影响。为此,不仅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创设对话情境,更需要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一般情况下,主要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来完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出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

如,在学习“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讲解一下湘赣边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并且指导学生结合《秋收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路线图》,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和补充材料,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毛泽东文家市决策,弃攻长沙,改向山区进军,意义何在?向井冈山进军,取得了什么成果?通过这些问题的展开,与学生一一进行对话交流,进而有效地导入教学的重点,整节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逐一指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

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三、对话设计要有价值和意义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通过精心设计和提炼,确立最有价值的讨论话题,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教师就要对教材、史料分析,结合课标要求,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确保对话的科学性和价值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电脑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汇集、展示、交流,互相观摩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提升对话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价值性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开展课外历史活动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外活动,现状研究

2011年历史新课标的深化改革要求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锻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促进历史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开展的课外历史活动主要有:制作历史人物备查卡、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学习历史歌曲、认识和仿制各历代文物、最喜欢的历史学生人物、最难忘的历史事件、历史课堂演讲等。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进一步促进历史学习动力的调动。成功的历史教学对历史教师有更进一步的要求, 要求其设计每节课的教学任务, 追求课堂效率, 促进学生历史课程学习能力的提升, 本文主要针对历史课堂特点, 研究如何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方法。

1. 初中历史课堂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现状

目前, 在初中所有课程中, 相比较语文、数学和英语等科目, 历史科目被作为副科进行对待, 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忽视, 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课程没有价值性, 特别受应试模式和升学率的影响, 更忽略了历史课程的学习。由此可见, 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 均没有意识到历史课程的重要性, 学校及教师没有认真分析和钻研创新历史课堂教学的正确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式历史知识, 历史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单一, 教学思路陈旧。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枯燥背诵历史内容, 课堂上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完全忽视历史科目的核心价值和思想价值。

2. 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必要性

2.1 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初中历史教学逐步呈现程式化、单一化的趋势, 课堂中缺乏一定的历史课外活动, 导致初中学生缺乏对历史科目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甚至使历史成绩呈下降趋势。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融入课外活动, 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历史的途径, 比如在介绍墨子的“非攻”思想时, 可以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欲望, 使原本枯燥、难懂的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生趣、易懂。另外, 在历史课外活动过程中可以补充相关的历史人物, 融入历史典故, 如“止楚攻宋”、“马陵之战”等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总之, 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增加其对历史教材的了解, 调动其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

2.2 点燃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历史新课标的重心是学生的素质教育, 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科学合理地开展课外历史活动, 可以让学生深刻正确地认识到中国历史文化, 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性, 让所有学生树立起伟大的爱国主义信念, 让学生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抗争中彻底领悟到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沉痛教训, 懂得要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积极抓住机遇, 改革创新, 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3. 几种常见的课外历史活动

新颁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要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提倡教师组织多样教学活动、探索多种课外历史活动途径、开发历史教学资源, 如此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常见的课外历史活动案例。

3.1 组织交流活动:

教师设计具有研讨价值和符合单元课题要求的问题, 通过组织辩论竞赛、分组讨论、小组座谈等活动, 重点讨论课题内容, 包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对秦始皇的功过分析、对中美关系发展的理解等, 让学生主动搜集、充分整理资料, 理清历史脉络, 让学生自我发言, 各抒己见地表达对历史知识的个人看法, 通过活动的组织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通过此类活动锻炼学生敢于主动发表历史见解、意见的胆量及倾听同学意见的素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推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3.2 演讲表演活动:

演讲表演可以培养学生模仿、表演的素质, 围绕一定的历史主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让学生课余时间自己准备演讲资料, 在课堂上主动演讲和表演历史故事、历史小品、历史剧等。该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收集历史资料, 鼓励学生动脑筋研究表演课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演讲及表演中, 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如可以举办以“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为主题的演讲, 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再如, 举办关于历史事件的新闻发布会等。

3.3 竞赛闯关活动:

如可以展开类似《开心辞典》等电视节目的活动, 通过多种活动环节如抢答、竞猜等, 提问关于19世纪、20世纪、21世纪的历史事件, 再如, 开展“历史典故闯关”等竞赛活动, 题目类型包括选择题、改错题、判断题等, 将学生分为几组, 进行闯关解答竞猜, 该类活动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历史知识, 开阔历史知识视野, 培养学生将历史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态度, 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

4. 初中历史课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研究

4.1 抓住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德育教育机会

教师应该认真研读历史教材内容, 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理念, 加强德育教育的融入, 培养和熏陶学生举办爱国主义情怀。比如, 教师可以介绍战国时的历史文化背景, 举办有关“龙的传人”、“华夏之祖为黄帝”、“抗日战争事迹”等知识的竞猜活动, 从中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祖国上下五千年繁荣的历史文化, 树立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4.2 教师努力丰富课堂内容

历史教学内容注重典型性和客观性, 教师必须努力充电, 在努力丰富其课堂内容、丰富其自身历史知识的同时, 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进修培训, 通过专业课听讲评奖来促进教师主动积极地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促进历史课外活动的开展和举办。比如, 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 在合理安排课时的情况下着重介绍乡土历史, 通过极富感染力的课堂氛围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

4.3 结合重大历史纪念日开展课外教育活动

教师可以开展主题活动, 结合重大的历史纪念日、国家节日, 开展有纪念意义的课外教育活动。主要方法有:可以针对“九一八事变”, 组织学生悼念中国历史抗日英雄,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校可以召开“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的历史专题报告会, 刺激学生的爱国觉醒和爱国激情;班级可以小范围地开展各类历史知识主题班会或者布置有关历史课题的命题作文。

5. 结语

教师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认真贯彻新课标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改革要求, 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课外历史活动, 让学生亲身体会历史知识、理解中国历史的真谛、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独立自主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 以及积极主动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历史课堂教学必须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全方位地开展课外历史活动, 才能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立新.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J].学生之友 (初中版) (下) , 2010, 33 (22) :105-107.

[2]蔡婷婷.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性作业开发探究[D].鲁东大学, 2012, 46 (11) :111-114.

[3]高秀梅.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道德素养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46 (13) :224-227.

初中历史教学探索 篇8

一、编写学习提纲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因此,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任务。

二、感受历史价值

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众所周知,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又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用处很大,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唐朝历史时,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重视人才建设和制度建设,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大力发展社会经济,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要推向前进,也需要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这样一分析,学生就感到学历史很有用处,从而就对学好这门课程有了积极的认识,学习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三、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得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我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四、穿插历史故事

在电影中,一些和主线关系不大的情节可以调节电影的气氛,严肃中可以透出一丝诙谐,有时给紧张的观众放松一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上课也是,学生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两个小的历史典故可以缓解上课的紧张气氛,使学生不会感觉太大的压力,也可以加深他们对这节课的印象。当然,故事只是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不能花时太多,同时要切合课文,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之中,这样,既能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述春秋争霸的时候,不妨引入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在讲述周朝时,用“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轻松一下……这样,不仅可以让课堂氛围显得轻松,而且取得的教学效果要比完完全全地讲授书本上的知识好得多。

五、讲述历史人物

历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不放心,但他对袁世凯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官僚的权利欲,他完全是带着对天下难民的博爱而担当起政治使命的”。以孙中山的个性和品格,为了“民主共和”的尽早实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六、创设问题情境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智力。

七、培养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因为那些学生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初中数学教学经验谈 篇9

中学数学的教育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所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要明确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1) 升学压力.中考中数学成绩占很大比例, 要想在激烈的中考中脱颖而出, 取得好成绩, 必须在数学上下苦工夫. (2)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 它和其他很多重要学科都有联系, 比如化学、物理、生物等.数学学不好, 其他科目会受影响.

二、我国教育的基本情况

数学的学习能力分两种, 一种是独立创造具有社会价值的数学新成果的能力, 一种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数学的能力.中学阶段, 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但也应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毕竟是将来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进行数学创新的基础, 也正是在于这一点, 长期以来, 我国的数学教学方式, 采取的方法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 结果可想而知, 教出的学生是“记忆型”的“人才”, 缺乏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的能力我认为, 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其原因有三:一是教师的思想观念陈旧, 跟不上形势发展, 接受不了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二是教师关注教材比关注学生多的情况还存在, 忽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环境, 忽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情况比比皆是;三是由于教师素质上不去,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停留在纸上者居多, 教育的信息技术手段培训 (计算机培训) 也常常走过场.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我国政府不断加大教育资金投入, 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 编写了新教材, 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改变数学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包含了许多方面, 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几点方法, 它包括培养兴趣、指导方法、鼓励质疑、鼓励创新等四个方面.

(一) 培养数学兴趣, 让学生学有动力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能接近数学.

数学并不神秘, 数学就在我们周围, 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

2. 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进, 教学中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 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 从而热爱数学.

3. 引入数学实验,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

在我平时的教学中, 常常教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数学模型, 使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 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 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 指导学习方法, 给学生学习的钥匙

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 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 改进课堂教学, 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

1. 鼓励学生提前预习.

培养学生在老师讲课前提前预习课本的习惯, 这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在预习的过程中, 往往就能发现问题, 并将问题记录下来, 在上课中带着问题上课, 学习就很有针对性, 在理解新知识的时候, 你要做的就是把新知识与过去学过的知识点融会贯通, 知识的理解上自然比其他人高一筹.

2. 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

在教学中, 鼓励学生发言, 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 积极引导学生互相之间讨论.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不足, 老师要耐心引导, 帮助他们逐步得到正确的结论.

3. 思考是学习数学最重要的环节.

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记忆所学知识点的同时, 关键要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总结各种解题技巧, 可以说数学也像语文、英语等科目一样依赖记忆.有些人认为数学只要理解知识点就可以了, 而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 记忆做过习题中的条件及推导出的各种结论也非常重要, 这对于今后解决数学难题非常有用.

(三) 鼓励学习创新, 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教学中, 我对学生提出的新方法、巧思妙解及时褒奖, 推广, 激发他们不断进取, 努力钻研的热情.在数学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创新, 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1.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同时采用多种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 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 引导学生重视发散思维,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大胆探索.

平时我在教学中, 对每一道数学题目, 总是强调发散思维, 训练学生们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想解题方法, 尤其在几何中, 我要求每名学生建立文字公式与几何图形的对应关系, 经常给他们总结, 不断积累, 鼓励学生创新, 对有创造性想法的同学还经常表扬,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数学的教学领域是无止境的,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 理论联系实际, 不断总结经验, 只要我们不懈努力, 认真研究和解决碰到的教学难题, 我们的教学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 学校的教育质量会明显提高, 学生的学习能力会不断增强,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宏伟大业, 教育改革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摘要:初中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 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本人从事教育事业已经三十多年了, 积累了很多教学经验.本文首先谈了初中数学的重要性, 总结了几点教学方法, 最后提出:学无止境, 教育同样无止境, 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发展我国教育事业.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谈 篇10

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使人愉快, 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因此, 教师要熟练地驾驭教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把知识性、艺术性、教育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才能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此我想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初中地理教学中, 新课的导入设计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 起着渗透主题、酝酿情绪、激发兴趣和创设情境的作用, 好的导入, 会像磁石般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产生师生共鸣, 形成新课的教学高潮。我在上地理课时就非常注重导入设计, 在备课时可以说是挖空心思的, 我要让每一名学生从上课的第一刻起别无他想。

1. 尽显谜语的魅力

如教学“中国的疆域”时, 用“蓝色星球浮太空, 一只雄鸡在其中, 南北两分它在北, 东西两分它在东, 头指世界最大洋, 尾靠世界最大陆”导入新课。在教学“地球仪”的有关知识时, 先让学生猜谜:“不是足球不是蛋, 用手一推它就转, 别看它的个子小, 载着大河和高山”;讲“地图”时, 则用“容纳万水千山, 胸怀五湖四海, 藏下中外名山, 浑身绚丽多彩”的谜语导入。通过这些谜语导入, 使学生形成空间轮廓概念, 加深对地球、地图特征的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发挥诗词的作用

诗词歌赋也经常作为我导入设计的素材, 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学长江三峡的水利资源时, 我引用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如教学气温与海拔的关系时我引用了:“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上桃花始盛开”;教学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时, 我引用了:“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教学地球的自转和赤道半径时, 我引用了:“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师生一道把课堂带入奇妙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

3. 在优美的歌声中领略祖国的壮丽河山

歌声导入是我常采用的方式方法之一, 效果非常好。如学习《“雪域高原”---西藏自治区》这一课时我先给同学们唱一曲《天路》,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 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 象一片祥云飞过蓝天, 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 ......”一下子把同学们吸引到课堂上来。学习《“乌金之乡”------山西省》时, 我和同学们共同欣赏了郭兰英老师演唱的《人说山西好地方》, “左手一指太行山, 右手一指是吕梁”优美的旋律引领者同学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学习“河南省”唱豫剧, 学习“陕西省”听秦腔, 学习“台湾省”哼唱《阿里山的姑娘》, 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 创设感知的情境

在讲关于我国五千多个岛屿的内容, 这个数字非常枯燥、不太好感受的,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如果你今年12岁, 从今天开始, 你每天到祖国的一个岛上旅游, 你得整整多少年才基本上走完了祖国的每个岛屿?学生们马上陷入深思, 算了一下需要14年左右, 他们非常惊讶, 不由自主的感叹:我们伟大祖国有那么多的岛屿啊, 多么辽阔的领海啊!

二、让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扎实有效

在讲授新课时, 我习惯用形象的直观教具, 灵活的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及动脑能力。如我讲述我国主要铁路干线时, 我边画边讲教师就以北京为起点, 依次画出京哈线、京广线、京沪线及京九线;以陕西宝鸡为起点, 画“宝成-成昆线”, 给学生留下鲜明的直观印象。其次, 我还充分运用电化教具。除了制作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PPT和DV之外, 我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动手制作一些教具。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如在教学“中国的行政区划”时, 出示中国政区彩色板图、空白政区图、自制的各省级行政区小卡片等教具, 利用这些直观教具, 让学生识记各省、市、自治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及形状特征, 使学生对中国政区图产生深刻难忘的印象。

不论哪一门课, 知识的落实是很关键的, 地理作为一门文科要记得知识点非常多的, 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我也想了一些办法, 以加深学生对枯燥地理知识的识记与运用。如教学“长江上、中、下游的主要河港”时, 把港口名称串联起来, 即:宾 (宜宾) 客重 (重庆) 来, 武昌会晤 (武汉) , 敬酒 (京九) 五壶 (芜湖) , 难难老张 (南京、南通、张家港) , 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很快记住了河港名称。在学习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分布时, 总结出我国几个“名不属实”的矿产地:高速金昌产镍, 甘肃白银产铜, 贵州铜仁产汞, 湖南锡矿山产锑等等。除此以外我还利用:自测练习、形成性自测、竞赛式练习等课堂练习模式, 让学生既学得轻松愉快, 又能掌握知识。

总而言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培养课堂注意力的催化剂。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说:“我们教书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只要我们教师通过课堂内外一系列的措施,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就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由不爱学地理到爱学地理, 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摘要:多年教学经验的体会是初中地理教师要熟练地驾驭教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把知识性、艺术性、教育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 才能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糖衣下一篇:土地结构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