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环境

2024-05-27

实验室环境(精选十篇)

实验室环境 篇1

在环境监测中,实验室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在实验室的运作中又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产生废气、废水以及固体废弃物等各种污染源,如果将这些污染源排放到环境中,势必会带来严重的二次污染,因此,对实验室分析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进行深入的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以为未来的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染防治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帮助。

2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环境污染源及危害

目前,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环境污染源主要有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等三种,如果未经处理便排放出来,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2.1 废水

在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分析过程中,废水是经常产生的,其主要来源有:(1)化验分析结束后多余的样品或者样品分析液等,包括从工矿企业污水处理系统进口和出口采集的高浓度废水、从医疗机构采集的未经处理的医疗废水等;(2)标准物质及质控样品,其中通常含有汞、铅等污染物;(3)实验室过程中所加入的重铬酸钾等有毒试剂;(4)在实验室分析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洗涤液。如果这些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或者重金属例子的污染物排放到环境的话,就会对环境带来间接或者直接的二次污染。

2.2 废气

废气也是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过程中经常产生的环境污染来源之一,主要包括在分析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试剂样品的挥发物以及泄露的标气载气等等。这些废气的种类主要有甲醛、汞蒸气、酸雾以及苯系物等等,当然还有各种挥发性的有机溶剂。当然,虽然很多实验室也注意到了废气的严重危害,往往会选择在通风橱中操作,虽然降低了实验室自身的危害,但是未经处理的废气排放到环境中仍然会带来较大的危害。

2.3 固体废弃物

在环境监测实验室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多余的样品、培养基等分析产物、一次性手套等实验用品以及失效或者残留的化学试剂等。和单纯的废气、废水相比,这些固体废弃物的成分比较复杂,容易带来各种化学和生物污染,如果随意丢弃在生活垃圾之中,其中的有害成分很有可能经过雨雪的作用而渗入到土壤中,继而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因此,需要引起特别的重视。

3 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污染主要原因

3.1 重视程度不足

重视程度不足是造成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实验室排放到环境中的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可能会给环境带来的潜在危害,从而造成大量的残留样品以及分析液等污染源被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之中。即使有些实验室已经按照了相关要求配备了废液缸等设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形同虚设。

3.2 监管力度较小

正是由于我国目前在实验室环境污染控制方面还没有成型的法律法规,也并没有按照实验室建设的彼岸准出台,相关的污染治理功能很难有效展开。目前关于实验室的考核也往往从监测分析能力以及质量管理等方面比较重视,很少能够涉及到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再加上监管体系的缺乏,都造成了实验室环境管理方面比较薄弱。

3.3 经费投入较少

笔者通过对当前大多数的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分析后发现,大量的经费都被用在了实验室仪器、设备、装修以及试剂等方面的购买等方面,而并没有针对实验室污染控制投入较多的预算,也就造成了很多实验室并没有足够的经费对实验室污染进行控制。

4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污染防范措施

4.1 提升实验室监测人员的环保意识

对于实验室监测人员来说,他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实验室污染的严重性,从而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室的分析全过程中始终坚持环境保护的理念。从而牢固地树立起从事环保工作绝不破坏环境的思想,并将其贯彻实验室监测分析的全程。

4.2 建立健全实验室污染物管理制度

虽然实验室监测能力和质量管理的建设非常重要,但是也要加强实验室的环境污染防治,建立相应配套、严格健全的污染物管理制度,像工业企业一样制定相应的排污方案,建设有效的污染物处理系统。本文认为,可以在保证实验室监测质量的前提下,优先采用污染小的试剂,推行绿色实验室的建设。

4.3 增加污染物治理的经费投入

在实验室的建设中,除了常规试剂设备等的经费投入,还应该适当增加在污染物治理中的经费投入,以用于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源的防治。同时,还可以尝试在各项监测收费中收取一定比例的废物处理费,并将其作为实验室污染物的处理专项经费。

参考文献

[1]胡春芳,李瑞杰,王新华.环境监测实验室的“三废”污染及其处理[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11:43-44.

[2]唐灿坚,梁永祥.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水的污染与防治[J].企业技术开发,2015,23:176-177.

[3]卡林,田甜.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污染和防治措施[J].北方环境,2011,10:61+82.

[4]宁梅.环境监测实验室空气中汞污染与防治[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02:41-44.

实验室环境 篇2

开放基金课题管理办法(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本着“开放、竞争、协作、创新”的原则,为了在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领域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环境,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学者交流,提升国内整个领域的研究水平,重点实验室每年将筹集一定的经费作为开放基金,支持本领域相关课题的研究。

第二条

为完善开放课题的管理和实施,充分发挥开放课题对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科研工作的强化和补充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二、基金资助范围

第三条 本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污染物生物毒性与风险评价;污染物生物降解机制与调控;环境微生物资源开发与污染治理;有害环境微生物控制。以下各领域内的课题申请将获得优先资助。

1、(1)(2)(3)(4)

2、(1)(2)(3)

3、(1)(2)污染物生物毒性与风险评价 新型毒性检测方法和体系的建立;

各类污染物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的指示性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重要环境污染物的筛选与诊断;

污染物的健康与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方法及指标等。污染物生物降解机制与调控 境微生物及其群落结构的监测技术;

典型环境的环境微生物群落功能结构和多样性解析; 污染物的生物转化与分解的机理及调控等。环境微生物资源开发与污染治理

环境污染物高效降解微生物的分离、筛选与功能开发; 环境微生物产品的开发与利用;(3)基因工程微生物的构建及其环境释放安全性、有毒有害有机物的生物控制技术与工艺;

(4)(5)(6)(7)(8)

4、(1)(2)(3)(4)污染控制工程中的生物学过程与控制理论; 污染环境的生物净化与生态修复原理与技术; 功能微生物产品的安全评价及技术规范; 功能微生物检测的技术标准与规范; 环境污染生物控制技术标准与规范等。有害环境微生物控制 病原微生物的现代检测技术; 再生水消毒技术;

病原微生物的高效控制原理与技术; 有害藻类的高效控制原理与技术等。

第四条

基金资助三种形式的课题:一是国内外科研人员都可以在本实验室课题申请指南范围内提出课题申请,经学术委员会和实验室主任批准资助后,作为本实验室的客座研究人员,来本实验室开展项目研究;二是申请人在其原单位独立完成的课题;三是申请人自带一定经费,仅来本重点实验室利用仪器设备的课题;申请人来本重点实验室进修的课题。基金资助力度为2-5万/课题,课题研究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若已超过申请书所确定的截止时间半年仍未结题者,实验室将不再预留此项研究经费,如必须持续较长时间的重大课题,可分阶段申请。

三、基金申请与审批

重点实验室每年公布一次《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指南》,自公布之日开始受理开放基金的申请,申请时间以电子邮件申请时间为准,逾期不报,又不在规定期限内说明理由的项目,视为自动放弃处理。

第五条

申请者必须是某企事业单位固定研究工作人员,是项目的实际主持人,一般要求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在读研究生和已离退休的科研人员不得作为申请项目的负责人,但可作为项目组成员参加研究。

第六条

申请人应根据《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研究课题管理办法》,按规定格式填写《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申请书》。

第七条

课题申请书先由学术委员会审核、择优推荐,最后由实验室主任批准,并建议资助金额,正式接受申请人为本实验室的客座研究人员。实验室将学术委员会的评审结果报送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

申请者和项目组主要成员的申请项目数,连同在研的基金项目数不得超过两项。已获得资助者再次申请,申请书须附已资助项目的研究进展报告或结题报告和主要研究成果(一式一份)。

四、课题的管理

第九条

课题获得批准后,申请人需和重点实验室签订课题协议/合同。并严格按照协议内容开展课题工作和经费使用。如需中途改变计划或变更课题研究内容、范围以致影响最终成果时,必须得出书面报告,经实验室主任同意,重点课题需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批准。

第十条

在课题中期时,申请人需提交课题进展报告,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第十一条

实验室管理人员有权检查资助课题及其执行情况,发现问题时,有权将问题报告、提交给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视问题的严重程度,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均有权要求课题负责人对课题进行整改、暂时中止或取消基金资助。

第十二条

开放课题成果的主要体现方式是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或申报专利。对每个课题要求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以上,其中一篇为SCI收录的论文。

第十三条 客座人员在实验室工作期间要遵守实验室各种规章制度和仪器操作规程以及校纪校规。损坏仪器设备与其他财物者,要酌情赔偿。

五、课题经费的使用与管理

第十四条 放基金资助项目纳入清华大学科研财务,建立课题帐户,实行单独核算,由课题负责人掌握经费使用权,所有有效单据经课题负责人、经办人及验收人签字后,在开支范围内在科研财务进行财务结算。课题工作末,课题负责人应提交本课题执行情况报告。对执行情况较差的课题,实验室有权中止资助。

第十五条 课题经费只能用于立项开放课题的研究工作。开放课题经费的支出范围包括:

1.与资助课题直接有关费用(包括材料费、仪器及设备购置费、仪器设备租用及维修费、加工费、测试费、燃料动力费等),不少于总资助额的60%。

2.凡在本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的单位人员,在清华大学内住房费、交通费和生活补贴,参照清华大学科技处客座人员有关待遇规定办理,经费由所参加的课题经费中支付。

3. 参加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成果应与开放课题的研究内容有关)及论文的打印、邮寄和发表费等。不超过总资助额的15%。

4.客座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所需的差旅费。

5.客座研究人员在执行课题期间,需要回原单位办事或参加其他学术活动,需经实验室主任同意,其往返路费、旅差费由原单位负责。

6.参与研究的学生的劳务费,不超过总资助额的15%。

第十六条 课题应尽可能使用本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因工作需要且本实验室确实无力解决的少量设备和测试项目,经本实验室批准后方可外购、外测,并凭发票在本项经费中支出,并按照清华大学有关物资管理条例办理固定财产登记。所购的设备归本实验室所有,相关测试资料归本实验室归档。

第十七条 课题研究结束后,节余的经费及剩余的原材料、消耗性器材等一律留在本实验室,不得带走或它用。

六、学术成果管理

第十八条 基金资助项目完成后,请认真填写项目结题报告,交实验室主任签字通过、存档,并作为下一期申请的依据之一。基金资助项目的有关论文、专著、成果评议鉴定资料等,均应标注:

中文: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北京,100084 英文: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Laboratory of Microorganism Application and Risk Control(MARC), Tsinghua University, 100084 Beijing, China 并标注获得“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No.MARC ××××××)”。未标注的,验收时不计入成果。

第十九条 自带项目和经费在本实验室工作取得的成果或发表论文需注明“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完成”。

第二十条 基金资助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包括收集到的资料、研究报告、相应软件及其测试检验报告等)归研究者及本实验室共同所有。

第二十一条 本管理办法由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负责解释。

清华大学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2011年9月

环境噪声实验室 篇3

环境噪声实验室位于北京市陶然亭路55号,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院内。该实验室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主要由混响室、半消声室、隔声室、振动室、消声器实验台、低频驻波管实验台、消声器实验台以及仪器室等部分组成。实验室的建设水平满足相关国家标准和ISO标准,外墙体为内外双层结构,楼体基础做了隔振处理,用来避免或降低声学实验受到外界噪声的影响,以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对环境的影响,是公众了解、普及噪声相关知识的最佳选择。

半消声室

特点 消声室是在一个闭合空间内建立自由声场,在这个空间内,传播声波的介质均匀地向各个方向无限延伸,使声源辐射的声波能“自由”传播,既无障碍物的反射,也无环境噪声的干扰。半消声室与全消声室的不同之处在于地面没有安装吸声材料,是为了方便实验的实施与操作,其他五个面全部安装有尖劈,吸声系数不小于0.99。

功能 消声室提供了一个低的背景噪声,主要用于低噪声设备(如:空调)声功率的测量和消声器的测量。

混响室

特点 混响室提供了一个扩散声场,或称混响声场,与消声室的界面处理相反,室内全部为反射面,反射系数不小于0.99,使声波在混响室内传播时经多次反射才逐渐衰减。混响室内每个位置声传播方向都是无规则的,声能量在场内的分布是均匀的。

功能 声功率的测量和吸声材料或结构吸声系数的测量。

隔声室

特点 隔声室的声源室和接收室都能提供混响场,中间有间壁隔开,隔声样件镶嵌在间壁中,间壁的隔声量较高。

功能 隔声室用来测量隔声样件的隔声量,较常见的隔声样件有:墙体、楼板、隔声窗、隔声门、隔声玻璃、声屏障、隔声结构等,通过测量两个室的声压级差,经吸声量修正,来确定样件的隔声量,评价样件的吸声性能。

消声器实验台

特点和功能 消声器实验台模拟现场气流流速,对消声器进行插入损失的测量,同时还可以对消声器的再生噪声和消声器压力损失测量。

机房实验室环境平台建设探讨 篇4

1 供电系统安全性

我国市电的质量不高, 电压不稳、杂波、干扰等现象较为严重, 电源一直是计算机产生故障的主要因素, 因此电源稳定是机房实验室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

鉴于机房设备的重要性, 一般采用独立负载供电方式, 以尽量减少其它线路出现问题对其产生影响。机房电源电压应在180-264V AC, 频率在47-63Hz, 其它单一谐波不得高于3%。电源稳压器或不间断电源的容量应为设备总容量外加30%的安全容量 (若考虑以后的扩容, 其容量也应计算在内) 。机房用电应使用独立的电线, 专用变压器、电源稳压器 (AVR) 。若考虑稳定性与资料的重要性, 还需增设稳压电源和不间断电源 (UPS) 。UPS具有稳频稳压功能和抗干扰能力, 能够很好地保护机电设备, 并且当电网供电突然中断时, UPS可满负荷供电一个小时以上, 同时可启用应急电源发电机组, 保障电力的供应。如果没有条件配备稳压电源, 则应尽量避免在电压波动大的时候使用计算机。

电源进线应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 采取过电压保护措施, 禁止将机房电源与大型电梯、升降机、复印机等共用同一电源或同一地线, 以避免受到干扰。在机房内应安装适当数量的普通插座, 以供维修人员使用, 并且这些插座不宜与电源系统共用电源。每一组成单元中各设备的电源插头, 应插入同一条供电线路中, 有利于减少各单元之间产生的噪声相互干扰, 也有利于提供一个公共接地点。

机房应设置专用的配电箱, 由低压系统提供独立的供电回路。计算机设备的电源线路与其他辅助设备的配电线路必须分开设置, 以减少对计算机的电磁干扰。配电箱的位置应尽量靠近机房, 便于操作。专用配电箱电源应采用电缆进线, 不得不采用架空进线时, 应在低压架空电源进线处或专用电力变压器低压配电母线处设置低压避雷器。

2 防雷和防尘措施

雷电对机房内的主机、服务器等终端电子设备的危害不容忽视, 为防止雷击危害, 应制做防雷接地系统。防雷接地在理论上要求接地电阻越小越好, 相关规定计算机机房实验室的接地电阻值应小于4Ω。防雷技术要求:一、防雷接地的下引线尽量利用现有自然导体, 制做时各金属之间必须有可靠金属相连。二、若以建筑物混凝土柱子中的钢筋柱作下引线, 则至少应用4 根柱子, 每根柱子至少有2 根主钢筋接点被全部焊接。三、下引线以最短距离接到防雷接地体上, 地上部分应该全部涂漆, 地面上2.5 m , 地面下200 mm 范围内作机械保护装置, 同时尽量避免弯曲。此外在材料选择上应注意选取镀锌的钢材作接地体或接地体连线, 且不可用铝材代替钢材。注意材料强度, 选用铜材作连线时, 要做搪锡处理以防止锈蚀, 铜与铜连接用铜焊, 在接地系统中禁止用铜和钢焊在一起使用, 特别是在埋入地下的部分。同时用以下办法可有效降低接地电阻:用食盐作添加剂减少土壤电阻系数;采用高效降阻剂降低接地电阻;增加接地体及其连线, 改变布局降低电阻。

由于工作人员、机房条件和机器设备本身的因素, 不可避免地会在机房内产生灰尘。灰尘对机电设备的影响很大, 特别是对一些精密设备和接插件影响最为明显, 附着在电路板上的灰尘积聚到一定程度, 就会引起机器内部线路断路, 引发故障。国家标准《计算站场地技术要求》GB2887 - 89 规定机房含尘量标准为A 级粒度 (μm) ≥0.5, 个数 (粒/ dm3) ≤1 000;B 级粒度 (μm) ≥0.5, 个数 (粒/dm3) ≤1 8000 (注:A 级相当于3.229 ×106粒/m3 ;B级相当于5.382×106粒/m3。) 为了防止机房内尘埃增多,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在机房入口安装风浴通道, 防止工作人员把灰尘带入机房;二、采用不吸尘、不发尘材料装修, 对围护结构严格处理, 防止墙壁、天花板脱皮、起尘;三、对新风系统选入机房内的新鲜空气进行高效或亚高效过滤;四、尽量减少设备发尘量, 不使发尘源扩大, 使机房保持一定的正压;五、机房工作人员应穿着无尘工作服。

3 温、湿度控制

温度对电子设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中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我国《计算机站场地技术条件》GB2887-89中规定:开机时机房内温度要求为:A级在夏季为 (22±2) ℃, 冬季为 (20±2) ℃;B级为15~30℃;C级为10~35℃。温度变化率最高不得超过15℃/h且不得结露。停机时机房内温度要求为:A、B级5~35℃;C级10~40℃ (温度变化率同上) 。

一般情况下, 计算机工作的温度在18~24 摄氏度, 机房的最佳工作温度环境为20℃左右的室温。据实验得知, 室温在规定范围内每增加10℃, 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约降低25%, 如果环境温度过高且计算机长时间工作, 因热量较难散发将导致计算机运行出错、死机等现象、甚至烧毁芯片。器件周围的环境温度大约超过60℃时, 就将引起设备故障。温度过低则会产生结露, 使软盘、磁盘等读写信号减弱, 工作不稳。此外温度变化率一般不得超过15 ℃/ h, 因温度的非正常增加也会引起电阻值、电容值变化, 若变化超出许可范围, 也会引起机电系统运行不稳定, 故障率增加;同时还会影响绝缘材料和记录介质的正常工作, 甚至引发故障, 造成数据丢失或无法存取等严重后果。

不良的相对湿度不仅会影响机器设备的可靠性和寿命, 而且会影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为了确保机房内计算机设备的正常运转, 除了严格控制温度以外, 还应把湿度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我国《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国家标准中规定:开机时机房内相对湿度:A 级:45 %~65 %;B 级:40 %~70 %;C 级:30 %~80 %。停机时机房内相对湿度:A 级:40 %~70 %;B 级:20 %~80 %;C 级:8 %~80 %。机房工作环境的相对湿度宜在40 %~60 %之间。如果湿度过高, 会使计算机电子元件表面吸附一层水膜, 引起内部元件、触点及引线锈蚀, 造成断路或短路。低湿度的危害有时比高湿度甚至更加严重。低湿度状态下机房易积累静电电荷, 静电荷大量积聚将引起磁盘读写错误, 并可能烧毁半导体器件。实验表明:当计算机机房相对湿度为30 %时, 静电电压为5 000 V;当相对湿度为20 %时, 静电电压为10 000 V;而降至5 %时, 静电电压则高达20000 V , 静电不仅会使计算机设备的运算出现故障, 而且威胁操作人员身心健康。此外, 高湿、潮湿、低温、干燥等交替变化的环境也会由于材料毛细管的呼吸作用进一步加速材料的吸潮和腐蚀过程, 其危害尤为严重, 因此长期不使用的机器要定期加电去湿。

4 总结

机房内除必须满足计算机设备对供电系统、防雷防尘、温、湿度、空气洁净度等方面技术要求外, 还必须考虑工作环境对照明度、空气流通性和流速及噪声等。要求综上所述, 计算机实验室良好的环境平台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我们在机房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设的合理性, 以便建立安全、稳定、标准、舒适的机房环境, 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关光福.计算机机房环境设备监控系统与设计分析[J].电工技术杂志, 2004, (02) :31-33.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设计 篇5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设计 环境系统实验室要素 环境系统实验室要素

环境监测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其任务是要对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的组成进行鉴定和测试,并研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空间内的环境质量的性质、组成和结构,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环境生物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环境噪声监测等。通过对环境的监测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的目的具体可归纳为: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一 环境监测技术

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这里以污染物的测试技术为重点作一概述。

1)化学、物理技术

目前,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状态与结构的分析多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

如重量法常用作残渣、降尘、油类、硫酸盐等的测定,容量分析被广泛用于水中酸度、碱度、化学需氧量、溶解氧、硫化物、氰化物的测定。仪器分析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它包括光谱分析法(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X-荧光射线分析法、荧火分析法、化学发光分析法等);色谱分析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电化学分析法(极谱法、溶出伏安法、电导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库仑分析法);放射分析法(同位素稀释法、中子活化分析法)和流动注射分析法等。

当前,仪器分析方法被广泛用于环境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如分光光度法常用于大部分金属、无机非金属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常用于有机物的测定;对于污染物状态和结构的分析常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及核磁共振等技术。

2)生物技术

这是利用植物和动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映信息来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这是一种最直接也是一种综合的方法。

生物监测包括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的测定;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症状;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等手段来判断环境质量。例如:利用某些对特定污染物敏感的植物或动物(指示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的症状,可以对空气或水的污染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

二 监测技术的发展

目前监测技术的发展较快,许多新技术在监测过程中已得到应用。如GC-AAS(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联用仪,使两项技术互促互补,扬长避短,在研究有机汞、有机铅、有机砷方面表现了优异性能。再如,利用遥测技术对整条河流的污染分布情况进行监测,是以往监测方法很难完成的。

对于区域甚至全球范围的监测和管理,其监测网络及点位的研究、监测分析方法的标准化、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送和处理的计算机化的研究、应用也是发展很快。

在发展大型、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的同时,研究小型便携式、简易快速的监测技术也十分重要。例如,在污染突发事故的现场、瞬时造成很大的伤害,但由于空气扩散和水体流动,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十分迅速,这时大型仪器无法使用,而便携式和快速测定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在野外也同样如此。三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设计

环境监测就其对象、手段、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污染组分的复杂性等,其特点可归纳为:

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

¢ 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气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

¢ 对监测数据进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因此,监测网络、监测点位的选择一定要有科学性,而且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必须长期坚持监测。

3)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环境监测包括监测目的的确定、监测计划的制订、采样、样品运送和保存、实验室测定到数据整理等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联系的系统,任何一步的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特别是区域性的大型监测,由于参加人员众多、实验室和仪器的不同,必须会发生技术和管理水平不同。为使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并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有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为此,需要建立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环境系统实验室要素

环境监测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其任务是要对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的组成进行鉴定和测试,并研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空间内的环境质量的性质、组成和结构,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环境生物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环境噪声监测等。

通过对环境的监测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的目的具体可归纳为: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一 环境监测技术

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这里以污染物的测试技术为重点作一概述。

1)化学、物理技术

目前,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状态与结构的分析多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

如重量法常用作残渣、降尘、油类、硫酸盐等的测定,容量分析被广泛用于水中酸度、碱度、化学需氧量、溶解氧、硫化物、氰化物的测定。

仪器分析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它包括光谱分析法(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X-荧光射线分析法、荧火分析法、化学发光分析法等);色谱分析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电化学分析法(极谱法、溶出伏安法、电导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库仑分析法);放射分析法(同位素稀释法、中子活化分析法)和流动注射分析法等。

当前,仪器分析方法被广泛用于环境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如分光光度法常用于大部分金属、无机非金属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常用于有机物的测定;对于污染物状态和结构的分析常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及核磁共振等技术。

2)生物技术

这是利用植物和动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映信息来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这是一种最直接也是一种综合的方法。

生物监测包括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的测定;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症状;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等手段来判断环境质量。例如:利用某些对特定污染物敏感的植物或动物(指示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的症状,可以对空气或水的污染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

二 监测技术的发展

目前监测技术的发展较快,许多新技术在监测过程中已得到应用。如GC-AAS(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联用仪,使两项技术互促互补,扬长避短,在研究有机汞、有机铅、有机砷方面表现了优异性能。再如,利用遥测技术对整条河流的污染分布情况进行监测,是以往监测方法很难完成的。

对于区域甚至全球范围的监测和管理,其监测网络及点位的研究、监测分析方法的标准化、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送和处理的计算机化的研究、应用也是发展很快。

在发展大型、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的同时,研究小型便携式、简易快速的监测技术也十分重要。例如,在污染突发事故的现场、瞬时造成很大的伤害,但由于空气扩散和水体流动,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十分迅速,这时大型仪器无法使用,而便携式和快速测定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在野外也同样如此。

三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设计

环境监测就其对象、手段、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污染组分的复杂性等,其特点可归纳为:

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

¢ 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气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

¢ 对监测数据进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因此,监测网络、监测点位的选择一定要有科学性,而且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必须长期坚持监测。

3)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环境监测包括监测目的的确定、监测计划的制订、采样、样品运送和保存、实验室测定到数据整理等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联系的系统,任何一步的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特别是区域性的大型监测,由于参加人员众多、实验室和仪器的不同,必须会发生技术和管理水平不同。为使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并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有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为此,需要建立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

四 环境监测的分类

环境监测可按其监测目的或监测介质对象进行分类,也可按专门部门进行分类,如气象监测、卫生监测和资源监测等。

1)按监测目的分类

¢ 监视性监测(又称为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

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等)和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质、噪声、固体废物等监督监测)。

¢ 特定的监测(又称为物例或应急监测)

根据特定的目的可分为以下四种:

(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时进行应急监测,以确定污染物扩散方向、速度和危及范围,为控制污染提供依据。这类监测常采用流动监测(车、船等)、简易监测、低空航测、遥感等手段。

(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仲裁监测应由国家指定的具有权威的部门进行,以提供具有法律责任数据(公正数据),供执行部门、司法部门仲裁。(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人员考核、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性监测。例如建设新企业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需要按评价要求进行监测。

¢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的监测。例如环境本底的监测及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对从业人员的影响研究;为监测工作本身服务的科研工作的监测如统一方法、标准分析方法的研究标准物质研制等。这类研究往往要求多学科合作进行。

2)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关于提升环境检测实验室管理的探讨 篇6

关键词:环境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

一、提升环境检测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环境监测市场的开放,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检测机构之间必然会因抢占市场而使竞争更加剧烈。

而因环境检测数据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环境监管单位对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的检测质量要求必然会非常高。只有能及时提供准确数据的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才能更好的为环境监管提供数据支持,才能获得更多的检测业务,继而生存下去和发展,甚至扩大经营。

所以,对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而言,不断提升实验室管理,提升检测质量是企业经营中的重大课题,是企业生存之本,发展之基。

二、建立务实而高效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

根据实验室资质认证管理要求,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均需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下简称准则)建立、实施实验室管理体系。为确保实验室检测质量,准则对实验室管理运行各方面均有作出要求,如人员管理、设备管理、供应商管理、样品管理等。

笔者认为,检测机构应该根据本身的组织架构、工作分工、任务类型、客户需求来对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进行适应性调整,以保障检测任务能快速开展,各部门、岗位之间配合顺畅。

比如合同评审,合同评审的内容主要是评估机构本身是否能满足客户的各种合法要求,包括檢测准确度要求、检测周期要求、检测项目要求、检测方法要求、检测价格要求等。就工作内容来看,该项工作内容涉及部门或岗位较多,设计该项工作流程时应充分考虑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配合,岗位与岗位之间的配合。而且应将检测任务分类,通常情况下能满足要求的检测任务应简化流程长度,避免复杂化。而通常情况下难以满足的检测任务应充分评审,如分包,大型检测任务,特殊检测任务,机构不常开展的检测任务等,以确保达到与客户目标一致,避免因评审不足而导致客户不满意,而致使客户流失。

而且,合同评审中亦会涉及其他流程,如分包,如供应商管理,所以流程之间的接合,流程之间的配合也是检测机构需要关注以提高效率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只有充分考虑流程之间的配合才能更有效开展各项工作流程,确保体系运行有效,为客户提供更及时的服务。

三、建立高效的人员培训考核管理体系

如果说体系和流程是检测机构运行的基础,那么人员管理特别是人员的培训考核管理工作将是实验室各项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环境监测原属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人员流动性较低,近年因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的增加,而导致人才缺口较大。所以,基本上所有的环境检测机构都比较重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管理体系的建设,重视人才的培养,而且投入比较大,但收效各异。如培训效果低,培训周期长,生产力转化率低等。

笔者认为,人员培训和考核是一门专业,应该因应企业的组织架构建设独立而又与实验室管理体系相关的流程来管理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如指定培训管理者代表彰显公司的重视,制定培训课程课件,培养讲师/导师,制定讲师/导师激励和管理制度等规范过程管理,明确工作内容和设定工作目标。投入更多的资源和保障,通过既定制又灵活的培训内容,配合员工企业文化的导入,使人员的培训效果好,培训周期短,且培训后能达到较高的生产转化率。

如此,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方可发挥其本身重要的作用,通过培训合格的人员既能准确报出检测数据,也能因不重复核查可疑数据(即一次做好)而及时响应客户需求、满足客户周期需求,为客户提供及时的准确数据。

四、建立完善的纠错、改善、改进体系

纠错、改善、改进体系是准则对实验室管理的理念之一,即允许实验室犯一些错误,但需要实验室能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实验室能力。

那么,对于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而言,在有好的工作流程和好的人员培训考核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纠错、改善、改进体系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可以辅助实验室不断提升整体能力。通过不放过任何一个错误来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通过制定纠正措施确保不再发生同类型错误来提升效率,提升数据准确度,以更好甚至超出客户期望的检测质量、检测能力、检测服务获得客户满意,扩大品牌影响力,扩大经营。

笔者认为,良好的纠错、改善、改进体系应该是由自身出发,不断地审视本身存在的不足,实验室应充分引导实验室员工从自身出发,提出改善、改进方案和措施。比如,在实验室内成立质量小组,以质量小组的形式在实验室内开展符合性自查,并根据自查结果内部自发地开展改善工作,这种方式比由其他部门主导开展改善工作更有利,而且也更有效果。

五、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是有效的实验室管理工具,通过优秀的绩效管理方法可使员工既团队合作,又各自竞争,能使团队不断挖掘潜力,持续进步。

比如,设置个人绩效时应考虑个人工作量和团队平均工作量的之间的关系,以确保团队合作关系不被打破,避免团队内竞争过多而不利于团队任务的完成。

设置绩效指标时应考虑检测数量、检测准确度、检测及时率、团队合作之间的均衡,以确保团队指标的完成。

笔者认为,开展绩效考核应该慎重对待,应该充分与被考核人员进行沟通,达到目标一致。应该充分、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和目标,并加以测算。避免盲目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反而打击人员积极性,甚至形成斤斤计较、挑肥拣瘦的不良氛围。

六、结束语

实验室管理是一项科学的、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实验室管理者应该根据实验室不同的发展阶段,重点关注阶段相应的工作内容,以确保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检测数据。而且高质量的检测数据是环境监管的基础,只有加强实验室管理,才能使企业有更好的发展,环保事业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敏.浅谈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J].石河子科技,2013.

[2]张华英,王坚强,常光远.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安全与管理浅探[J].科技资讯,2011.

[3]陈茜. 流程管理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向导. 2013.

浅谈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 篇7

实验室管理包括安全管理、人员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化学试剂管理和废液管理。

1 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是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的重要场所,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实验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1) 实验室内必须设有安全标志, 安全设施必须齐全有效。做好防火、防盗、防毒、防泄漏等安全工作, 配备消防、防毒等安全设施。 (2) 实验室供电线路的安装必须符合安全用电的有关规定, 定期检查, 及时维修。 (3) 凡进入实验室工作、学习的人员, 必须遵守实验室有关规章制度, 不得擅自动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安全设施, 不准在实验室吸烟, 就食, 不准随地吐痰。保持实验室安静, 自觉维护实验环境。 (4) 实验室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有关安全条例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学习消防、防毒等知识。 (5) 每日最后离开实验室的人员要负责检查门、窗、水、电等设施的关闭情况, 确认安全无误, 方可离开。节假日前各室人员应进行安全检查, 并作好记录。节假日值班领导手机必须畅通, 以防发生紧急情况。

2 实验室人员管理

实验室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着科学实验的成败, 只有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实验队伍, 才能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 更好地发挥实验室应有的作用。

(1) 实验室管理人员不但要具备实验室管理方面的技能, 还应精通具体实验方法及实验管理学方面的知识, 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制定计划通盘考虑、心中有数, 不能主观行事。 (2) 实验室技术人员应接受过与其所承担的相应检测活动所必需的教育和培训, 具备必要的检测能力, 检测技术人员数量应与开展的环境监测业务工作相适应。

3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

实验室仪器设备是取得实验数据的必备物质, 结合环境监测的实际工作情况, 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保证其正常运转, 保持良好的性能和精度, 延长使用寿命, 达到认可认证对管理计量的要求, 是环境监测工作和科学研究顺利进行的基础, 也是其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必须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建立仪器设备台账及档案。根据仪器设备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应的维护保养措施, 使仪器保养经常化、制度化。

(1) 精密仪器要账目清楚, 必须做到名称、规格、单价、数量准确。有专人负责保管和维修, 使其经常处于完好备用状态。精密仪器的购置、拆箱、验收、安装、调试都应有专人负责。 (2) 大型仪器应按其性质、灵敏度要求、精密程度, 固定房间及位置并罩仪器防护罩, 与化学实验室隔开, 以防止酸、碱气体及潮气腐蚀仪器;烘箱、高温炉应放置在水泥台或坚固的角铁架上;精密天平应有固定称量间且恒温恒湿;分析仪器应放在防震、防晒、防潮、防腐蚀的房间内。确定各种电表的位置时还应注意周围应没有较强的磁场存在。 (3) 定期将仪器送计量部门检定校准, 对各项技术指标加以校验, 及时建立仪器档案, 如:说明书、光盘、线路图、装箱单、安装调试验收记录、使用记录、检修记录等并建立使用登记制度。 (4) 、必须按说明书规定的操作规程使用仪器, 无关人员不得随便拨动仪器的旋钮。精密仪器的拆卸、改装应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 未经审批不得任意拆卸。精密仪器的配件应妥加保管, 不得挪作他用。

4 实验室化学试剂管理

实验室的化学药品及化学试剂种类繁多, 大多具有一定的毒性、危险性和过期性, 只有对其加强管理, 才能保证实验数据准确, 确保使用安全。

实验室内只适合存放少量短期内需用的化学药品及化学试剂。药品按无机物、有机物分类存放, 无机物按酸、碱、盐分类存放, 盐类中按金属活泼性顺序分类存放。

4.1 危险化学药品及实验室试剂存放

危险品的化学药品包括: (1) 易燃和不稳定物质。如过氧化氢、有机过氧化物等。 (2) 强氧化性物质。如氧化性酸, 过氧化氢等。 (3) 可燃性物质。如易燃的气体、液体、固体, 碱金属的氢化物、碳化钙及白磷等。 (4) 有毒物质。如氯化汞、三氯化钛、氯化亚锡、氟化铵等。 (5) 腐蚀性物质。如酸、碱等。 (6) 放射性物质。如钚、铀等。

药品试剂存放一般要求: (1) 易燃易爆试剂存放于铁柜中, 柜子的顶部应有通风口。杜绝在实验室存放大于20L的瓶装易燃液体。 (2) 相互接触后可以产生强烈反应、燃烧、爆炸、放出有毒气体的强氧化性或强还原性化合物, 不能混放。 (3) 腐蚀性强酸宜放玻璃瓶中, 强碱宜放塑料瓶中, 严防瓶子破裂造成事故。 (4) 化学药品和试剂溶液要避免阳光直晒及靠近暖气等热源。要求避光的试剂应装于棕色瓶中或用黑纸或黑布包好存于暗柜中。 (5) 定期检查化学药品及试剂溶液的有效期, 保证实验现象准确, 防止药品试剂变质, 形成危害。 (6) 化学试剂应标签注明成分、浓度、有效期、配制人等;化学药品需标签齐全, 有条件的分类编号, 用后复位, 方便使用。

4.2 剧毒品的存放处理

剧毒化学品是指, 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环保、卫生、质检、交通部门确定并公布的剧毒化学品目录中的化学品。一般是具有非常剧烈毒性危害的化学品, 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 (含农药) 和天然毒素。剧毒品必须严格储存、保管和使用, 防止意外流失, 造成不良后果和危害。

剧毒品应锁在专门的毒柜中, 由专门人员加锁保管、实行领用经申请、审批、双人登记签字的制度。 (1) 剧毒品仓库和剧毒品柜必须双人双锁, 两人同时到场才能开锁。 (2) 领用剧毒品时必须提前申请上报, 做到一次配制成使用试剂, 用多少领多少。 (3) 领用必须双人领取, 双人押运, 否则仓库保管员有权不予发放。 (4) 剧毒品发放需准确称量, 准确登记试剂的剂量、发放时间和经手人。 (5) 剧毒品保管人员必须熟悉剧毒品的物理化学性质, 做好温度控制、通风处理及剧毒品有效期管理。 (6) 剧毒试剂使用要严格遵守分析操作规程, 做好安全防护。 (7) 对使用中产生废液采取废液管理, 建立废液处理记录。记录包括:废液种类、废液量、处理方法、处理时间、地点、处理人等。

5 实验室废液管理

环境污染严重威胁者人类的生存和经济发展, 保护环境势在必行。加强实验室废液管理, 正确处理实验室废液, 既能减少污染, 又能使化学物质有效为人类利用。

环境检测实验室产生的废液多具有毒害性、反应性和腐蚀性, 如不及时加以处理, 势必污染环境, 损害人体健康。废液必须有效处理后才能排放或深埋。

5.1 实验室废液的存放

实验室废液应存放于不易破损、变形、老化的具塞密闭容器中;容器必须洁净, 不同化学物质废液应独立存放, 以免交叉污染和相互产生化学反应;盛装废液的容器标签注明废液名称、成分、时间等, 以便于集中处理;废液的存放应远离光源、火源和水源, 设立固定场所, 处理达标后排放, 将沉渣远离水源深埋地下, 或集中送专业机构进行处理。

5.2 主要有害废液的处理方法

(1) 废酸、废碱:分别加入生石灰或盐酸中和处理。 (2) 铜、锌、铅、隔、镍及钡等重金属离子:可与石灰乳作用, 形成不溶沉淀物深埋。 (3) 氰化物:在碱性条件下, 加入次氯酸钠进行二级分解。 (4) 六价铬:常加入SO2或亚铁盐或亚硫酸盐等还原剂, 还原成低毒的氢氧化铬。 (5) 有机溶剂:实验后的废有机溶剂, 可加入活性炭在分液漏斗中分层回收, 集中处理。 (6) 酚类废液:常加入漂白粉加热30min, 使酚类分解后排放。 (7) 砷废液:加碱, 使PH大于10, 再加入硫化钠生成低毒的硫化砷沉淀物深埋。 (8) 银废液:加入氯化钠, 沉淀、过滤, 滤渣再进一步提取银。 (9) 汞:常用硫化氢、硫化钠、硫化铵等沉淀汞。

6 加强实验室管理的几点建议

为使环境监测实验室健康发展, 高效运行, 必须提高实验室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加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提高人员素质, 最大限度地为环保事业服务。

(1) 提高实验室管理意识, 完善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做到有章可循, 保障实验工作安全有序的进行。 (2) 长期技术队伍力量薄弱已成为目前很多实验室通病, 建议强化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实验室技术及管理能力。 (3) 建议专人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确保实验室的良好状态, 做到仪器设备运行正常, 实验人员工作任务明确, 目标清晰。 (4) 加强实验室质量体系的贯彻落实, 建立长期的质量保障体制, 保证实验活动的科学性。

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是一个科学、复杂的综合性工作, 是科学研究发展最基础的保证, 只有加强实验室管理, 才能使环保事业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广华, 陈静.加强环境监测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 2009, 25 (5) :1-3.

[2]尹卫萍.浅谈加强环境现场监测规范化建设[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3, 25 (2) :1-3.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研究 篇8

1 采样环节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首先需要对监测对象进行取样,然后对样品进行保存、运输、贮存和分析。因此,采样便成为整个环境监测工作的第一步,采样环节工作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后期监测样品的分析和处理,要高度重视采集样品的质量控制,使采集到的样品符合计划要求,真实的、具有代表性和完整性的样品[2]。

1.1 做好采样前的准备

要根据每次采样工作的现实需要,提前制定出科学、规范、合理的操作程序,详细列明本次采样的工作计划。具体来说,就是要首先确定采样人员及其分工,选择合适的采样器具和保存工具,布设样品采集点位,并根据采样工作的实际要求制定具体的样品采集作业的指导性文件,根据样品的特点,制定样品采集、运输、保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应急预案,以及质量保证的具体举措,扎实做好采样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2 提升现场采样质量

待采样工作准备好后,需要进行现场采样,这是整个监测工作的基础,也是核心环节。要保证现场采样的质量,首先要求监测人员熟悉相关监测知识,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监测方法和监测技术,要求监测人员在现场采样时,对于相关工艺流程和产污节点以及工况要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在开展企业排污废水的监测时,要熟悉该企业主要的生产工艺,产污数量以及污水特点,提前做好现场采集的各项工作。要根据现场采样的监测对象,合理布设相应的监测断面和点位,例如,监测断面的水质状况时,应根据该区域水质、水量发生的变化以及水体功能区的不同设置相应的水质监测断面,如在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湖泊、水库主要出入口等等。此外,还要认真做好现场采样的数据及相关内容的记录,要保证每次采样的相关内容完整、规范的被记录下来,并做好样品采集工作的监督检查。

1.3 提升样品保存、运输、贮存质量

样品采集之后,往往不能现场马上进行监测,需要送到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时做好采集样品的保存、运输和贮存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要根据不同样品特性做好相关保存和运输等注意事项。例如对于不适宜冷藏又不能马上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的,一般会选择化学保存法,如对测定酚的水样,可以用H3PO4调至pH为4时,加入适量的CuSO4,即可有效抑制苯酚菌的分解活动。在样品的运输和贮存时也要保证样品的稳定性,要根据不同样品特性做好温度控制等,所选用的采样管不能随意倾倒,采样管与采样之间要采用软体物质进行必要隔离措施,防止发生碰撞损坏或吸收剂出现溢流。做好样品的封存,常常使用到不锈钢镊子进行取放,避免样品被二次污染,而影响到数据的客观真实。

2 实验室分析环节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属于内部控制和监测分析人员的一种自我控制,因此,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需要提升实验室分析环节质量,具体来说,既要加强实验室的相关器材的添置,做好环境监测的软、硬件建设,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监测分析人员的业务素能等。

2.1 提升空白实验值质量

空白实验值的质量会对实验室分析环节的监测数据分析产生直接影响,要降低空白实验值,保证空白值实验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验室的分析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善实验环境,提高试剂纯度,控制仪器响应值,以及加强实验室人员的业务素能培训等。

2.2 提升实验室分析精密度

在数据实验和分析时,采用平行双样误差测定,减少样品在随机实验过程中的误差值,平行双样的测定样品一般控制在10%~20%左右,在精密度实验过程中,发现不合格的样品时应及时舍弃,并进行重新测定,要保证平行双样测定的合格率控制在95%以上,对于达不到这个百分比的,需要进行重新测定,并增加一定的样品平行双样测定,直到合格率达到95%及以上为止。

2.3 改善实验室软硬件条件

环境监测实验室环节的监测质量与实验室的软硬件条件密切相关,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实验室的科技投入,引入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对于落后的设备要及时的更新淘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实验室内的标准物和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实验室完善各种程序性文件,通过规范的程序要求来做好相关器材及其使用的管理,实现对标准物和仪器设备的科学使用和管理。由于实验室中所使用到的标准物特别是有机物质,大多因为种类多,数量少,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较为繁琐,不便管理,要求监测站指派专门的质控人员来做好对标准物质发放、登记等[3]。再次是加强实验室的制度管理和监督落实。对实验室人员及其岗位职责要清晰界定,并做好优秀人才的选拔、使用,加大人才引进和现有人员的经常性业务培训。

3 数据处理的质量控制

在监测过程中会得到许多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数据,这是描述和评价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由于监测系统的条件限制、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环境污染的流动性、变异性和时空等因素的存在,往往会导致测试值与真值之间存在差异,需要提升数据处理质量。

3.1 严格落实规范手册要求

保证监测数据的计算、检验、异常值的剔除等等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以及监测分析质量保证手册规定的要求严格执行。

3.2 确保数据传输质量

要保证实验所获取的各项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所有信息一致性和复现性。

3.3 严格落实数据报告审核制度

严格落实环境监测数据审核报告审核制度,结合实验室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完备的监测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明确数据审核责任目标,严格执行监测数据审核机制。努力从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审查等各个环节做好审核把关,实行三级审批制度,并且做到对每个监测环节获取的数据实施质量管理和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4],严把监测报告数据质量关,尤其在审核数据报告时发现监测到的数据可能有疑问时,应立即查证分析解决,直到疑问解决或者确认没有问题时再上报数据报告。

4 结语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环境监测是为环境保护提供第一手资料支撑,帮助人们及时了解环境现状,因此,做好环境监测工作意义重大,通过不断提升环境监测质量,为环境管理部门作出相关决策、掌握环境现状作出相应的决策部署提供现实依据。

摘要:环境监测能够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第一手资料,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对于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具有积极意义。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国家对于环保工作投入力度的增强,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也要求越来越高,要从样品采集、分析到数据处理等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才能有效提升监测质量,为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最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全过程质量控制,研究

参考文献

[1]冯丽君,张凡,王军.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1):149-151.

[2]石大雨.浅谈环境监测采样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及重要性[J].科园月刊,2010(21):58-59.

[3]李忠华.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及问题分析[J].科技与生活,2011(3):152.

解剖实验室的环境分析及改进措施 篇9

解剖实验室是重要的实践教学场所, 主要对人体标本进行解剖, 以熟悉人体组织和器官。目前, 标本防腐剂一般使用浓度为40%的甲醛水溶液 (福尔马林) 。但甲醛的理化性质危害着师生的身心健康, 也严重污染了环境。我国有毒化学物品优先控制名单上, 甲醛高居第2位, 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致畸物质, 是一种公认的变态反应源, 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

甲醛在常温下有高度挥发性, 对人体的呼吸、消化、血液、免疫四大系统及皮肤等都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甲醛的沸点为19度, 气态甲醛对眼及呼吸道黏膜有强刺激性, 可导致流泪、咳嗽、哮喘、头痛、胸闷、喉头水肿等一系列呼吸系统卡他症状。大量甲醛吸收入血可使人体白细胞减少, 人体免疫力低下。消化系统的临床中毒反应主要表现在消化道黏膜的创伤、出血以及穿孔。甲醛可引起皮肤红、肿、痒、痛、溃烂甚至坏死。长期少量接触甲醛, 刺激神经系统可引起:反应迟钝、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肿瘤。因此, 降低解剖实验室甲醛浓度, 改善解剖实验室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为改善解剖实验室的教学坏境, 特提出以下建议。

目前, 医学上广泛采用甲醛作为人体尸体标本的防腐固定液及浸泡液, 而改良尸体灌注固定液及浸泡液的研究, 一直为解剖学界普遍关注。新型环保标本保存液从保存效果和物理性状等方面均有很好的稳定性和生物安全性, 保存的尸体标本保湿、防腐, 标本颜色接近标本新鲜色且组织柔软弹性好, 防腐效果好。新型环保标本保存液不含甲醛, 对环境无污染, 对人体无损伤, 有益于教学及科研, 是目前理想的环保型实验室尸体保存液, 应该提倡使用。实验之前在尸体标本喷洒甲醛清除剂也可使实验室空气中的甲醛浓度降低。

解剖实验室为解剖教学、科研需要的尸体和标本的存放场所, 专职实验指导教师必须每学年开学对所有标本进行一次检查、整理, 若有标本盒渗漏、保存液浑浊、沉淀等, 要即时更换保存液, 检查保存液的浓度和容量, 随时添加或更换。有的标本可能因年限过长而变质, 应即时撤换。

合理布置解剖实验室, 有效利用实验室的空间, 标本均匀布置。根据教学进展, 只展示与实验内容有关的标本, 最好不把一学期的标本全摆出来。瓶装标本要求密封严格, 解剖台面的尸体和标本不使用时, 用湿织物包裹后塑料布覆盖。解剖的标本只需要暴露操作局部, 解剖后的废弃组织及时妥善处理。

着力排风设施的构建, 安装空气流通、净化装置, 保证空气直流式流通, 不循环使用, 确保解剖实验室内空气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定期做实验室空气质检。解剖实验室还可将活性炭等陈列于实验室内, 利用它们对甲醛的吸附作用和分解作用, 对解剖实验室内空气起到净化作用。另外, 如柠檬等水果对甲醛也有较强的吸附作用。也可在实验室周围摆满对甲醛有吸附作用的盆景, 如:仙人掌, 或者在实验室周围种植对甲醛有吸附作用净化空气的绿色植物, 如吊兰等, 以此来改善实验室周边环境。

改善解剖实验室的温度及湿度直接影响着甲醛的挥发, 有文献显示:降低室温, 室内甲醛浓度可明显降低。室内温度升高, 会加快甲醛的挥发、加速尸体的腐烂。湿度过低且尸表风速相对过大, 尸体容易失水, 尸体可因为干枯而引起耗损。我国教学解剖实验室要求夏季室内空气温度25.5度左右, 湿度为62.5%左右, 冬季温度为17度, 湿度为62.5%, 尸体表面风速小于0.25 m/s。

在人体当中的器官结构比较小而且很复杂, 通过一定比例放大之后形成的模型, 可以让学生们真切的观察到该器官的内部结构, 便于让学生们形成鲜明的图像记忆, 加深理解。实验指导教师要跟踪市场上新出现的新颖的电子教学模型, 及时采购。彩色挂图在解剖实验教学中也有其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有助于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增加理解和记忆, 使学生建立深刻的印象。在对解剖实验室的挂图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应该将挂图按照不同的所属系统进行细致的分类, 同时根据分类的情况再进行悬挂, 并且由专门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对挂图进行收取与悬挂, 切忌不可将挂图随意的乱放, 如果挂图上出现了破损的地方, 应该及时的对其进行修复。

改变实验课教学模式, 增加多媒体尸解模拟操作课程, 可以让学生先在电脑上模拟辨认、分离组织, 然后再在尸体上辨认, 多媒体解剖模拟操作与实物尸体操作比例为1:1, 对实验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初探 篇10

1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

为适应我国加入WTO之后和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 适应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要求, 环境监测机构纷纷开展了实验室认可工作。实验室认可的推进, 促进了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从单纯的规章制度管理逐步发展成为全面而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从而形成了包括组织机构、工作程序、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资源信息等在内, 实现全程序控制的, 且具有自我监督、自我完善功能的质量管理体系, 极为有效地提升了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

2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质量意识淡薄

少数实验室不注重抓质量管理, 在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之中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 难以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部分工作人员未能树立起应有的质量意识, 不注重监测质量管理, 导致质量管理体系难以得到完善。

2.2 人员素质低下

质量管理人员队伍普遍业务素质不高, 接受过正规质量管理培训的员工偏少, 甚至缺乏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理论知识, 导致难以适应质量管理的需要。还有一部分员工的思想观念与业务水平低下, 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强, 未能及时掌握新方法, 影响到了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2.3 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存在漏洞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在实验室内业已形成科学而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 比如, 密码样、平行样、标准样控制、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等等, 但是现场监测的工作环境较为复杂, 人为影响的因素众多。各现场情况千差万别, 造成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漏洞与缺陷, 影响到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 提高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能力的对策

3.1 加强实验室规范化建设

一是规范实验室的环境。实验室应实行规范化管理, 通过改善工作环境, 促进实验室环境条件更好地满足分析工作的要求, 并减少环境对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危害。实验室环境应当要满足工作任务的要求, 工作间的分布必须合理, 并严格避免出现交叉污染。实验室内的水、电、气等管道布置务必要整齐。对于要求比较高的监测空间, 应当建立环境条件记录。监测所用到的各类器皿与试剂要分类存放, 备用试剂则应当有专门的存储仓库, 剧毒试剂必须存储在保险柜中, 并交由两个人分别保管。待测样品必须存放在专用的样品存储室中, 以防止其受到各类污染;二是强化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应当配备实施监测项目所需要的所有仪器设备, 以确保达到监测工作的规定要求。凡国家强制检定的, 或者需要自行校准的仪器设备, 均应贴上统一的格式标志, 也就是合格、准用或停用。各类标志的内容主要是仪器编号、检定日期、检定结论和下次检定日期等内容。同时, 每台仪器还必须分别建立档案, 并由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保管、检定及管理工作。

3.2 创新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方法

一是开展精密度偏性试验。对一组样品进行连续多日的测试, 并将所得到的测试结果做出统计分析, 以此来检查试验是否会影响测试结果偏性, 也就是对影响分析测定的各类变异因素和回收率做出全面分析, 从而确定实验室测试结果的准确率;二是进行样品测定准确度评价。主要是进行对照分析, 检验标准物质的测定值是否在不确定度的范围内, 否则必须查找原因, 并重新实施样品分析测定;三是开展加标回收试验。在指向一未知样品之中适时加入已知量标准待测物质, 与此同时, 测定这一样品和样品加入标准物质之中待测物质的具体含量。随后按以下公式计算出回收率:加标回收率是样品加标准的测量值减去样品的测量值, 再除以加入标准物质的量, 最后乘以100%。结果是回收率越接近于100%, 这一方法就越准确, 这一方法能够有效准确度和精密度。

3.3 提高实验室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是强化人员培训。质量管理工作关系到实验室监测工作的整个过程, 监测各点位的布设、采集、样品运输、数据处理、审核、评价及后勤保障等各环节都不应忽视质量管理, 任何一个环节中, 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等, 都将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因此, 要通过上岗培训、技能教育、继续教育、专题培训等形式加强全员培训, 从而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 切实增强实验室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与使命感, 自觉参与质量管理, 让这项工作得以正常开展;二是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质量管理行业从业人员不但要掌握监测业务方面的知识、熟悉相关标准、规范及技术方法, 还应了解管理学、心理学、计量学等学科的知识, 以便于更好地进行质量管理, 从而全面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

4 结论

综上所述, 质量管理在环境监测实验室里是十分重要、必不可缺少的, 它不仅能够促进全员的积极参与, 而且还能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从而确保监测数据的公正、准确, 确保监测报告的正确、及时, 从而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 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工作误差。

参考文献

[1]邢建, 池靖, 徐琳.开展实验室能力验证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 2006 (3) .

[2]彭刚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 2006 (2) .

上一篇: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下一篇:儿童绘画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