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业绩

2024-06-23

社会业绩(精选十篇)

社会业绩 篇1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可持续发展,财务业绩,社会业绩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三重业绩在研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公司在追求财务业绩、满足股东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员工、顾客、政府及社会公众等其他利益相关性的需求,注重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改善。那么社会业绩与财务业绩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呢?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测度社会业绩,并研究它们与财务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尚无统一定论。国内研究刚刚起步,且多为定性研究,从理论角度分析社会业绩对财务业绩的影响机理,实证研究文献很少,大部分通过调查问卷形式收集,少部分从公开披露的媒体中获取。由于数据收集所限,实证研究选取的社会业绩变量很有限。本文选取2011年沪深两市重污染行业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别选择“捐赠支出比率”、“资产纳税率”、“职工所得贡献率”以及“环保投入比重”、“是否通过ISO1400认证”作为社会业绩变量,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财务业绩与社会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社会业绩与财务业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社会契约使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缔结了一种无形的交易关系,即公司对各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而各利益相关者为公司提供资源和良好的运营环境。当然公司承担社会责任、追求社会业绩的改善是需要支付成本的,这会降低公司财务业绩,所以公司会权衡成本与收益。社会业绩对财务业绩产生重要影响,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社会和环境条件的改善需要公司投入财务资源,从而降低财务业绩;其次,社会业绩提升会提高公司知名度,使其得到社会的认可并获得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财务业绩。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本文提出假设:

H1:社会业绩对财务业绩产生显著影响

社会业绩的实现受公司资源约束,而财务业绩决定公司所能提供的资源。可见,财务业绩是社会业绩改善的基础和条件,对公司社会业绩产生重要影响。战略管理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公司不仅要追求短期利益,而且要注重长远发展,因此公司在满足正常运营情况下,力争改善社会和环境状况,积极满足各利益相关者需求,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为公司未来发展降低运营成本,这是公司的一项战略性质的投资。良好的财务业绩使公司拥有更多的闲置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可以支持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获得良好的社会业绩。依据资源基础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本文提出假设:

H2:财务业绩对社会业绩产生显著影响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由于目前披露社会业绩的公司较少,大多数为重污染行业,因此本文选取2011年沪深两市重污染行业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并做如下筛选:剔除没有披露社会业绩各指标数据的公司;剔除资产负债率大于100%的公司,即资不抵债的极端值样本公司;剔除职工所得贡献率大于1的公司。通过以上筛选,最终选取69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行业分类,将其分为3类行业,其中金属与非金属类行业62家,占总样本的89.85%;医药与生物制品业6家,占总样本的8.7%;造纸印刷业1家,占总样本的1.45%。实证研究所需的财务数据及部分非财务数据来自于锐思数据库、国泰安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及上市公司年报。社会业绩的部分数据根据公司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相关内容统计获取。

(三)变量定义

(1)财务业绩变量选取。财务业绩衡量指标包括市场收益指标和会计收益指标两类。前者基于资本市场的交易数据,着重于对股东的回报;后者基于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反映公司经营成果。考虑我国股票市场的弱势有效以及会计数据的易获得性和真实性,本文选用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现金与流动负债比率以及营业收入增长率作为财务业绩变量,分别反映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并将每一层面的业绩通过因子分析过程进行降阶处理,整合为一个总指标,即财务业绩总指标。(2)社会业绩变量选取。社会业绩体现员工、供应商、顾客、政府、社区和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多重需求。但由于目前我国公司社会业绩披露没有统一格式和内容要求,很多数据无法获取。考虑指标的代表性和信息的可获取性,本文选取“捐赠支出率”、“资产纳税率”、“职工所得贡献率”、“环保投入比重”以及“是否通过ISO1400认证”五个指标,分别代表公司对社会、政府、员工和环境四个层面的社会责任,并通过因子分析得出社会业绩总指标。(3)控制变量的选取。为提高实证研究质量,本文选择“资产负债率”和“公司总资产”两个控制变量,前者衡量公司资本结构,后者代表公司规模。变量符号与计算说明如表(1)所示。

注:*** 表示通过0.01 水平显著性检验,** 表示通过0.05 水平显著性检验,* 表示通过0.1 水平显著性检验。下同。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财务业绩变量的四项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很多倍,标准差相对较大,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存在不均衡现象,各公司获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此外,净资产收益率均值只有10.11%,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的获利能力较弱。样本公司社会业绩指标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贡献存在差异性。捐赠支出率平均值为0.7%,资产纳税率均值为1.5%,职工所得贡献率平均值为21.9%,从整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社会业绩水平较低,尚需进一步改善。环境保护方面,环保投入比重平均水平为16.5%,均值以上的公司只有16家,占总样本的23.18%,可见样本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总体投入水平不高。有46家公司通过ISO1400环保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占总样本的66.67%,说明多数公司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并为环保事业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从资本结构上看,资产负债率平均水平为47%,低于平均水平的公司有28家,占总样本的40.58%,总体偿债能力较好。公司规模平均水平为268.95亿元,处于平均水平以上的公司只有19家,占总样本的28%,可见我国上市公司总体规模较小。

(二)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结果显示,财务业绩总指标(TF)与资产纳税率(AT)、是否通过ISO1400认证(ISO)以及总资产(SIZE)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性。各自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相关系数基本低于0.5,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问题(容差均大于0.1,VIF膨胀因子均小于5)。因此,建立式(1)的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检验社会业绩对财务业绩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表(4)结果显示,模型(1)拟合优度(R2=0.348)较好,变量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资产纳税率(AT)、是否通过ISO1400认证(ISO)与财务业绩总指标(TF)分别通过1%和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资产负债率(LEV)与财务业绩总指标(TF)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捐赠支出率(DE)、职工所得贡献率(SI)和环保投入比重(EI)与财务业绩总指标不相关。结果表明,社会业绩对财务业绩的确产生重要影响,但各变量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1)资产纳税率(AT)与财务业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资产纳税率越高,公司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履行得越好,越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从而促进财务业绩的提升。(2)职工所得贡献率(SI)对财务业绩的影响不显著。职工所得贡献率为职工工资和各项福利支出占净利润的比例,它是社会业绩指标体系中体现劳动与人权层面的一个分指标,代表公司给予员工待遇的优厚程度。但工资及各种福利支付率的高低只能体现公司对员工的福利政策,与财务业绩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3)捐赠支出率对财务业绩影响不明显,这与Friedman的权衡假设理论一致。Friedman认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会影响股东的经济利益,增加财务成本,降低财务业绩,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需要权衡众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此外,捐赠支出反映公司对社会的责任,受益群体的范围很宽泛,依据社会影响假说理论,虽然捐赠支出有助于提升公司知名度,改善财务业绩,但接受捐助的社会群体毕竟有限,捐赠的社会影响短期内可能没有明显的表现,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4)环保投入比重对财务业绩影响不显著,这是两种矛盾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公司来自于利益相关者环保意识压力以及环境保护法规约束,通常会增加污染治理和其他环保活动支出,从而降低财务业绩;另一方面,环保投入比重较大的公司通常环境治理较好,公司会因此而赢得较高的社会声誉,获得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有助于提升财务业绩。上述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环保投入比重与财务业绩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5)是否通过ISO1400认证与财务业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常情况下,通过ISO1400认证的公司环境管理达到了国际认可的水平,这种资质可能给公司带来较多的机遇,获得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支持,从而促进财务业绩的改善。

表(5)结果显示,社会业绩总指标(TS)与净资产收益率(ROE)、总资产周转率(TAT)、营业收入增长率(RG)以及总资产(SIZE)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性。各自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相关系数基本低于0.5,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问题(容差均大于0.1,VIF膨胀因子均小于5)。

(三)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表(6)结果显示,模型(2)拟合优度(R2=0.321)较好,变量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净资产收益率(ROE)与社会业绩总指标(TS)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公司拥有越多的财务资源,可以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生态环境,从而提升公司社会业绩。总资产周转率(TAT)、现金与流动负债比率(CD)和营业收入增长率(RG)对社会业绩的影响不显著,这三项指标分别体现企业的资产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单项指标并不能直接影响社会业绩,需要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达到提升社会业绩的目的。此外,总资产(SIZE)与社会业绩总指标(TS)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四、结论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业绩述职报告 篇2

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县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我认真学习了县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了我乡2011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乡党委结合我乡灾后重建实际,以县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亚欧博览会”安保为载体,牢固树立“发展经济是政绩,维护社会稳定也是政绩”的思想。按照“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执法为民”的工作思路,不断巩固“平安乡”成果。今年年初,乡党委与全乡3各村委会,12个站所单位签

订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书》,与420户农民家庭签订了《社会治安家庭责任书》,与各村委会签订了流动人口管理、保护电力设施、安全生产及重点地区摸排整治工作、反邪教工作责任书。让每个人肩上都责任,形成综治工作大家抓的工作格局。保证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按照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健全完善各类制度。我根据今年综治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阶段性工作,按照上级的要求组建维稳工作队,强化了维稳队伍建设。健全了各项制度,进一步细化了各个区域治安防范工作职责,明确了各个区域治安防范工作的重点,通过抓、管、训、奖、罚等措施,通过完善制度,使各项治安保卫工作有章可循。

三、科学筹划,统筹安排,组建综治工作中心。今年,我乡把“三级矛盾纠纷排查”及综治工作中心建设作为重点来抓,综治工作中心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为手段,以强化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量,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模式,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依靠基层党组织、行政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共同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全力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努力构建大综治、大调解工作格局,全力维

护我乡社会政治稳定。上半年,乡综治工作中心共接待来信来访人员79人次(事),司法所协同各调委会调解纠纷104件次,调解成功98人次(事),调解成功率98%。

四、认真扎实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我乡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集中排查整治工作确定为阿热勒村,由于去年的洪水破坏,灾后重建任务大,征地补偿、拆迁和耕地置换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3月底,4月初,也是农村各项农业生产较为繁重的时期,乡党委统筹考虑,把抓稳定和促经济同抓并进,狠抓“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的落实,把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同年底评优评先、晋升晋职挂钩,提高干部的知晓率,提升干部鉴别各类复杂事件的能力。

五、加快安居富民工程建设。今年实施了灾后“美好家园”建设,美好家园以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依据,以整村、整乡推进为目标,规划集中连片建设600套抗震房,每户群众给予2万元建房补助,同时给予2万元三年的贴息住房贷款,对房屋被冲毁的群众增加补贴5000元,对建筑面积160平方米(小二楼)的农户补助4万元。房屋设计有80平方米、100平方米和200平方米(小二楼)三种户型,农民可根据

社会业绩 篇3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从企业内部而言,企业的经营业绩也与其承担社会责任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以上证180指数上市公司为样本,讨论了上市企业对国家、员工、投资者和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相关性。得出国家贡献率与企业经营业绩呈现很强的正相关;投资者贡献率和员工贡献率与企业经营业绩有一定的正相关;公益贡献率与企业经营业绩不存在相关性,并提出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对员工的人性关怀、推动企业形象建设等建议。

【关键词】社会责任;企业经营业绩;上市公司

0.引言

企业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不仅关系企业形象,还可以促进企业绩提升。在国外关于企业经营业绩和社会责任的研究较多。比如LorraineSweeney就以冰岛中小企业为例,指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业绩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TaniaMarques在对葡萄牙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后,也提出了类似结论。

随着三聚氰胺等事件的发生,我国上市公司今年来加大了社会责任建设力度,诸多学者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邹相煜,王一川(2008)指出企业国家贡献率与企业经营业绩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顾湘,徐文学(2009)得出了类似结论。王怀明、宋涛(2010)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公益建设与企业经营业绩存在负相关。从现有研究来看,虽然学者们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业绩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点主要集中在国家贡献率与企业绩效方面。就社会责任而言,除了国家贡献率外,还包括员工贡献率、投资者贡献率以及公益贡献率等多个方面。为此,本研究将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进一步认识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1.研究设计

1.1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60家公司进行研究。由于2012年数据尚未公布,时间跨度为2008年—2011年。样本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以及有关企业的年报数据。

1.2变量选取

变量包括解释变量(社会责任指标)和被解释变量(企业经营业绩指标)。

1.2.1被解释变量

1.2.3控制变量

2.实证分析

2.1研究样本

2.2研究结果与分析

2.2.1国家贡献率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本研究的样本企业在国家贡献率方面做出了较好的成绩,而且良好的国家贡献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2008年至2011年的相关性均超过了0.8,从时间趋势上看,显著性水平在0.0033之间波动,并且波动幅度不大,这表明企业绩效与国家贡献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研究结论与诸多学者的结论一致。这一种情况的出现,应该在于税收和就业作为国家贡献率的主要指标,这两个指标本身就与企业经营业绩存在极强的相关性,尤其是税收,一般都是以企业营业额进行征收。其次,在实践中,上市公司做一般能获得更多的来自于政府的扶持和帮助,这也有助于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

2.2.2员工贡献率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样本企业在2008年至2011年员工贡献率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相关性在0.35左右。而通过回归分析来看,显著性水平不高。这表明员工贡献率与企业经营业绩并不存在明确的关系。这一结果的出现,应该与我国很多企业以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为主。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对人的要求较低,因(下转第56页)(上接第19页)此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建设没有落实到位。另外,缺乏高素质的劳动力也可能是一个因素。

2.2.3投资者贡献率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

对上市公司而言,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是上市公司的核心义务。就本研究的研究结果来看,2008年至2011年投资者贡献率与企业经营业绩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相关性在0.6,显著性水平在2009年以后达到5%。不过,从样本企业来看,这种相关性的显著性还不明显,其原因可能与经济危机后全球金融市场低迷有关。另外,部分企业的违规操作行为可能也导致部分投资者的信心丧失。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还是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2.4公益贡献率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

3.结论

通过本研究,证实国家贡献率与企业经营业绩呈现很强的正相关;投资者贡献率和员工贡献率与企业经营业绩有一定的正相关;公益贡献率与企业经营业绩不存在相关性。基于此结果,上市公司需要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对员工的人性关怀、推动企业形象建设,从而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科]

【参考文献】

[1]顾湘,徐文学.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J].财会通讯,2011,(03):125.

[2]刘建秋,宋献中.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创造机理:一个研究框架[J].财会通讯,2010(21):129.

社会企业业绩计量文献评述 篇4

社会企业是2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新型组织模式,是介于商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之间、具有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双重目标的混合组织。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最大区别在于受使命和市场双重因素驱动,兼有主要和次要双重目标。社会企业的首要使命是帮助残障、失业、贫困等弱势群体改善生活质量,解决国家政策尚未触及的社会问题。因此,其主要目标是创造社会价值和社会影响。社会企业的持续运营需要资金支持,其次要目标是通过市场机制向弱势群体提供低廉的产品或服务,获取微薄利润以维持社会企业活动。社会企业案例很多,如穆罕默德.尤努斯创办的孟加拉乡村银行,为贫困群体提供小额贷款;格莱珉-达能食品公司将儿童成长所需的所有微量营养素添加到酸奶当中,以非常便宜的价格卖给孩子,解决了孟加拉数以百计贫困孩子营养不良问题,等等。

1.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兴起。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企业正在逐步超越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范围快速发展[1],在儿童保育、残障就业、社区发展等领域开展社会创新,对解决国家政策尚未触及的社会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3]。截至2008年,英国和西班牙的社会企业已经发展到5万家以上;新加坡的社会企业从业人员已超越40万人;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出现了农业合作社、消费者合作社等,到了8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一种“自给自足”的非营利商业企业,2003年创建了“公益创投型”社会企业;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也有多家社会企业或社会企业项目。我国内地社会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至今已有多项社会企业实践的案例,如Vincent 2006年为给河南艾滋病村妇女提供就业和培训机会而创办的“欣耕工坊”、1993年为给孤独症儿童服务而创办的 “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机构”、1995年为给老年人提供服务而在天津创办的“鹤童”,等等。社会企业作为和谐社会中一颗闪亮的新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社会企业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发展。

社会企业作为一个日益兴起的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成长,但其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发展,迫切需要探索社会企业理论与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虽然欧美等国社会企业理论研究经过几年探索和发展,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4,5,6,7,8,9,10,11,12,13,14,15],勾画了社会企业研究的大体构架,包括资本基础(财务资本、人力资本、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和外部环境(政策、媒体、经济与社会条件等)[15],但远远满足不了社会企业实践发展的需要,诸多理论与方法(如资本市场开发、业绩计量等)尚在探索之中。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处于萌芽状态,虽有20多篇社会企业方面的文献,但基本上围绕社会企业概念、特征、发展现状及路径等问题展开[2,16,17,18,19],对社会企业经营模式、资本市场开发及业绩计量等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很少。

3.业绩计量作为社会企业的核心问题,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可持续性。业绩计量体系的建立向人们展示社会企业的价值和贡献,从而使投资者有信心向社会企业注资,使社会企业家有信心投身于社会企业发展,使政府部门了解社会企业,提供资金资助和优惠政策。同时业绩计量有助于对社会企业家和投资者实施有效的激励,使其有足够的动力参与和投资于社会企业活动。可见,业绩计量在社会企业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展社会企业必须解决业绩计量问题。社会企业业绩计量研究起源于欧美等国,虽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看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较少,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业绩计量体系;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近乎空白。可见,社会企业业绩计量研究存在较大的空间,尚需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二、社会企业内涵文献综述

社会企业内涵是社会企业业绩计量的前提,决定业绩计量的内容。由于社会企业的复杂性,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社会企业最早源于法国经济学家蒂埃里·让泰提出的社会经济概念,认为社会经济不是以工资、收益等来衡量,它的产出将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2]。随后,国外许多学者对社会企业的定义展开研究。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简称OECD)1999年指出,社会企业是可以产生公共利益的私人活动、具有特定的经济或社会目标、不追求利润最大化且有助于解决社会排斥及失业问题的组织[20]。2003年,OECD出版的《变革经济中的非营利部门》对社会企业进行了进一步界定,认为社会企业是介于公私企业之间、利用交易活动达成目标、财政自主的非营利组织,除采用私营企业技巧外,亦具有非营利组织强烈社会使命的特质[21]。欧洲委员会认为社会企业是合作社与非营利组织的交叉组织[3]。

美国学术界倾向于用“社会企业精神”代替“社会经济”,社会企业被视为一种主要以收入为基础来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Young D R(2003)认为社会企业采取企业方案或社会活动,以促进社会进步或对公共财政有所贡献为主要目标[22]。Dees J G(2003)指出社会企业并非单纯为财政目标而存在,而是一种多元混合的综合体,提出著名的“社会企业光谱”概念,从主要动机、驱动因素和目标等角度,分析了社会企业与传统的非营利组织和私营企业(商业企业)之间的关系,从中看出社会企业是处于非营利组织与商业企业之间的连续体[23]。除此之外,部分学者提出了双重底线或双重价值创造的概念,认为社会企业是一种混合组织,同时兼具“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受社会使命和市场经济二种力量驱动。

从国外理论界研究情况来看,社会企业无论从企业目标、运营方式还是价值创造角度都体现出非营利组织和纯商业组织的混合特性,正如Kim A(2007)所归纳的,社会企业在以下九个方面都体现出混合体的特征:运用商业手段和方法达到社会目标;融合商业与非营利组织的资本和管理方法;创造社会和经济价值;从商业活动中获得收益来支持社会项目;由市场驱动同时由使命引导;同时衡量财务绩效和社会影响;在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满足经济目标;从无约束收入中享受财务上的自由;在达成使命的过程中融入商业战略[24]。

三、社会企业价值定量评价模型及社会影响

1.社会企业价值定量评价模型综述。

社会企业业绩计量研究围绕着社会企业价值和贡献而展开的,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社会企业价值概括起来可分成三类: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介于二者之间的社会经济价值[25,26,27],其中经济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以下简称社会企业价值)主要采用量化方法进行研究,而社会价值(以下简称社会影响)是难以量化的,通常采用定性分析方法。

社会企业价值主要采用SROI(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模型加以计量。迄今为止,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企业价值计量模型有REDF(Roberts Enterprise Development Fund)模型和NEF(the New Economics Foundation)模型两类。REDF模型将社会企业价值分为经济价值(Economic Value)和社会经济价值(Socio-economic Value)两部分。经济价值是社会企业销售产品、提供劳务产生的价值,为各年经营收入抵减经营成本后的差额折成的现值;社会经济价值是以经济为基础、能够用货币计量的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价值,通常指社会资源的净节约额,包括社会企业雇员作为纳税人向国家上缴的税收、社会企业雇员摆脱失业而节约的救济金和福利等社会公共支出、雇员的工资和福利收入等,可用各年社会公共收入的增加额与社会公共资源成本的节约额之和折现来表达。REDF模型的计量过程如表1所示。

NEF 模型继承了REDF模型对SROI的计量方法,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分析性工具,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25,26]:第一,确定关键利益相关者及其预期目标,并计算每个利益相关者带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从而清晰地展示社会企业价值构成及其来源,为社会企业决策提供参考;第二,提出“投入——产出——结果——影响”的社会价值链分析模型,使合作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企业如何工作、如何产生社会影响、如何创造社会企业价值,有助于确定关键业绩领域和关键业绩指标;第三,增加了灵敏度分析环节。

2.社会企业影响文献综述。

社会企业活动产生的社会价值(即社会影响)指社会企业活动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包括对经济、政府部门和社会文化等产生的影响,难以量化,通常采用定性分析方法。Emerson JCabaj M(2006)认为社会企业产生的影响包括改善种族关系、创造民间艺术、开辟多种多样的社会服务途径、繁荣边远地区经济环境等[27]。Flockhart A(2005)指出社会企业影响源于个体经济地位的提高、残障与失业等弱势群体生活质量的改善、社会犯罪的减少、社会环境的改善以及家庭关系的稳定等[25]。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网上文献和一些研究报告,认为社会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社区建设、公司治理及社会责任产品市场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社会企业综合业绩计量文献综述

1.社会企业综合业绩计量内容综述。

社会企业综合业绩计量体系将社会企业价值与社会影响融合在一个评价体系之中。目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已经开发了部分计量工具,虽然还很不成熟,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借鉴。最简单的定性分析模型为Elkington J(1997,2001)提出的“三重底线”,从财务业绩、社会产出和环境产出三方面计量社会企业综合业绩[28,29]。之后,一些机构也开发了部分计量体系[14]:USAID(the United States Agency o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开发的微财务服务影响评价工具AIMS(Assessing the Impact of Microfinance Services)从社区发展、企业发展、家庭保障和个体健康四个方面计量社会企业业绩;USAID的社会审计工具通过审计方法计量社会企业业绩,从愿景和管理关系、雇佣与培训、激励系统、监控系统、顾客服务和战略规划6个方面构筑计量体系;ACCION社会业绩诊断工具从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管理能力、收益水平和财务资本流动性五个方面计量社会企业业绩;GRI社会业绩可持续性报告框架设置环境、授权、劳动实践、体面工作、社会责任产品市场及经济影响六方面内容计量社会企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业绩(三重底线基础)。可见,不同组织开发的业绩计量体系差异较大。

2.社会企业综合业绩计量模式综述。

社会企业平衡记分卡(Social Enterprise Balanced Scorecard,简称SEBSC)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社会企业综合业绩计量工具,将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经营结果和经营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平衡记分卡由KaplanNorton于1992年提出,首次将非财务指标引入计量体系中来,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综合计量企业经营业绩[30]。之后几年KaplanNorton对平衡记分卡的理论和应用不断探索,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31,32,33,34],尤其是使用战略地图将企业目标与日常经营过程联系起来,进一步丰富了平衡记分卡理论[34]。2001年Kaplan将平衡记分卡的应用由商业企业拓展到非营利组织,使其应用领域更为宽阔[35]。社会企业介于商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之间,不仅追求经济价值,更强调创造社会价值和社会影响,因而不能完全照搬原有的平衡记分卡。迄今为止,对社会企业业绩计量问题理论界与实务界共识的观点是采用社会企业平衡记分卡模式,借鉴KaplanNorton平衡记分卡思想,依据社会企业使命和经营模式,从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两个方面计量社会企业经营业绩[36,37,38,39]。至于社会企业平衡记分卡应设置哪些维度、如何命名、选择哪些关键业绩领域和关键业绩指标(即社会企业业绩计量框架体系),目前正处于探索之中,没有统一定论。Somers A B(2005)认为社会企业平衡记分卡应突出企业社会目标,从财务可持续性、利益相关者、内部业务流程和资源四个方面计量经营业绩[36];Bull M(2007)提出应从企业回报(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双重底线)、利益相关者、学习型组织和内部经营活动四个方面构筑计量指标体系[37];Meadows MPike M(2009)指出,建立社会企业平衡记分卡应考虑企业经营模式、组织开发、财务回报和社会回报[38]。Asselin JParkins J R(2009)提出用“比较案例研究法”评价不同社会企业业绩优劣[40]。

五、现有文献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1.现有文献的局限性。

现有文献提出了社会企业业绩计量内容和模式,给出了定量计量模型和定性分析的基本思路,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上的借鉴。但社会企业毕竟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业绩计量理论研究刚刚起步,处于探索阶段,现有的业绩计量体系只是一个雏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二个方面:

(1)SROI模型本身存在缺陷,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第一,现有SROI模型采用假设折现率(折现率范围在0-25%之间),不能代表真正的“择机成本”。社会企业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慈善基金、政府补助金等,这部分资金虽然属于无偿资金,不需社会企业付出任何代价即可使用,但它存在“机会成本”。现有模型没有解决慈善基金、政府补助金资本成本计量问题,导致SROI模型“折现率”无法采用合理的方法加以确定。第二,现有SROI模型没有解决负债资本在经济目的投资额和社会目的投资额之间的分配问题。从表1SROI模型计算过程可以看到,经济价值回报率和社会经济价值回报率的计算需要区分经济目的投资额和社会目的投资额,而现有REDF方法相当主观地将负债价值简单地划归经济目的投资额或社会目的投资额,会使SROI模型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

(2)现有业绩计量体系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需要进一步开发与完善。第一,现有的业绩计量体系缺乏普适性。现有的业绩计量体系大都结合具体的社会企业项目展开研究,多个版本,多重标准,个性化特征较为明显,缺乏一个普适性的业绩计量体系。第二,现有的业绩计量体系相当不成熟。现有的业绩计量体系只是一个方向性的指南,正处于开发之中,很多研究没有考虑社会企业家的素质、财务可持续性、组织能力、组织成长性以及社会企业服务构想的推广等重要因素,因此是不成熟的成果,只能算是一个“雏形”。建立普适性的业绩计量体系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第三,现有的业绩计量体系很少考虑生命周期特征。由于社会企业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再加上初期的社会企业项目大多数依赖慈善基金和政府补助金运营,经常是赞助资金耗尽,社会项目即告结束,因而具有短期性,导致现有的业绩计量体系很少考虑生命周期特征。

总体上看,社会企业业绩计量体系研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不论是社会企业价值的量化评价模型,还是定性分析方法均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2.未来展望。

根据上述分析,社会企业业绩计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研究:(1)建立普适性的业绩计量体系。尽管社会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各部相同,但社会企业具有共同的特性,即受使命和市场双重因素驱动、具有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双重目标。因此,社会企业业绩计量的未来发展趋势应建立普适性的业绩计量体系,便于不同社会企业之间的业绩比较,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2)从生命周期视角建立业绩计量体系。社会企业的发展将可持续性放在首位[41,42],其资金来源不局限于资助资金,而且还要吸收负债资金和权益资金,这是未来社会企业的主流方向。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一样,也会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几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的业绩重点存在差异,因此社会企业业绩计量应考虑生命周期。

摘要:社会企业是是介于商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之间,具有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双重目标的混合组织。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企业对解决国家政策尚未触及的社会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社会企业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发展。本文介绍了中外社会企业业绩计量的研究现状,包括社会企业内涵、社会企业价值定量评价模型、社会影响计量方法、社会企业综合业绩计量方法,分析了现有文献的贡献和存在的不足,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个人业绩工作业绩总结 篇5

我叫******,53岁、中专毕业,汉族,1980年参加工作。1980年10月至1983年10月,在123456部队服役;1983年12月至1984年9月,在义民林业工作站,1984年9月至1985年10月,到吉林省林业学校培训,1985年10月至今,****市林业局林业调查设计队。1907年3月任队长至今。

一、工作开展情况

30多年来,基本在林业调查设计队工作。我热爱熟悉这个专业,这是因为:林业调查设计工作,是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重点规划部门,也是林业战线上技术含量较高的一个部门,我自从掌握了在这个专业技术后感到,作为一名林业调查设计人员,在林业经营生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片森林林分林相的改变、生长趋势的强弱、生态效益的高低等等,都与林木抚育采伐调查设计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这些年来,我不断认真探讨,细心研究,大胆实践,用新的科学操作技术不断武装自己,使自己全面掌握了林业调查设计工作的要点,在具体操作上更加熟练。我熟练这个专业,也更加热爱这项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加倍努力,不断深入探讨,为我市的林业调查设计工作,创造新的亮点。

二、工作中的业绩

1、自2007年以来,带领大家全面完成了年度限额更新、抚育采伐调查设计

2、带领设计队全体人员,按时完成历年的退耕还林、三北四期(五期)、日元贷款、中幼玲琳抚育、荒山荒地造林、废弃地造林等国家工程造林和地方林业生态建设的规划调查设计全面工作

3、按时完成上级部署的国家高速路、和其他项目的辅助评估、规划设计工作;

4、及时组织设计人员,紧密配合“林改办”完成我市林权改革确权发证复检工作;

5、及时组织全体工作人员,按时参加了上级主管部门主办的“新技术推广、新设备操作”的业务培训,并按时组织全队人员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6、和班子成员一起,完成上级下达的“双扶(服)”、“帮贫解困:等工作,通过大家的努力和党委的帮助和支持,在完成年度计划中取得可喜成绩。

7、完成林业局党委的部署,在“林业生态建设”包保乡镇的推进工作。

8、认真组织大家按时完成了,党委部署的各项政治活动和社会公益性的活动。

通过以上的工作,由于自己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纪律,狠抓自身建设,勇于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团结同志,善于钻研业务,始终有着开拓创新的意识。因此,连续多年被省、市和本单位评委先进模范。

四、存在的不足和下步打算

首先是对有些工作计划不周,存有急躁情绪,对一些重点工作的实施显得手忙脚乱,甚至有时出现了反复现象。如:有些上级组织的政治活动,由于采伐调查设计任务紧,就不能及时安排人员到岗到位,有时出现了应付现象;二是对制度的管理,存在着以功抵过的意识,放松了工作纪律、办公秩序的管理,使单位出现了阶段性的迟到早退、卫生混乱的现象:三是对单位的设备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责任制度,使之破损严重,浪费现象时而发生; 因此,在明年的工作中,坚决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制度管理,全面推进新技术实施,新设备操作的普及,实行择优上岗制度,完善管理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创建先进窗口单位而奋斗。

2、对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要认真分解梳理,做好计划,确保实施有效和“章序不乱”,既能突出重点,又能顾及常规,突出技术操作能力显现高效的管理模式。

3、继续实行多交流、多研讨、能创新的技术能力提升的活动,在作业中不断实践新方法,探讨新思路,总结新经验,推广新技术。

4、带领技术工作成员,认真钻研业务,以新科学、新技术、新要求为导向,掌握新设备的使用,熟练新技术的操作,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5、组织大家做好全年预算,例行勤俭节约,对设施、设备做到及时保养和维修,确保无大的损坏。

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首先要努力加强思想政治上的修养和改造,向老一辈技术、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用他们的好经验,好的管理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让组织放心,让领导满意,让广大职工群众支持的优秀管理者。二是要不断地带领大家苦练基本功。在业务上既要熟练,又要精通,在工作上,既要相互默契配合,又要有独自工作能力、全方位的工作的水平,实现:即是强兵良将的战斗队,又是我市林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中的服务队。力争创建同行业的标兵集体。三是增效创收,力创现代化管理的队伍。在努力提高单位整体素质的同时,我还要更加努力的为单位创收,要提高职工工资和他们的福利待遇,给他们创造一个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四是要加大单位办公条件的改善,使我单位尽快适应我国新时期内林业事业管理飞速发展的需求,成为林业部门的一个高科技、现代化管理的职能机构。

总之,加强自身建设;牢记党的宗旨;执行科技兴林的战略。是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我一定的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诚心接受领导和同志们的关爱,为我市的林业生态建设推进工作贡献自己的一生。

中报业绩值得期待 篇6

而创业板指数虽也在6月20日左右止跌回稳,但真正探到本轮低点却是在6月23日下摸到了783点后,才反弹上涨。截止7月7日,创业板指数本轮累计上涨了16.34%,只是小幅高于中小板综指,同期反弹幅度基本上相差不大。而在6月20日至7月7日的反弹期间,在可统计的237家创业板公司中,只有万邦达一家小幅下跌,却有236家创业板公司上涨。其中,有165家公司同期涨幅超过了10%以上,更有71家公司的同期涨幅超过15%,而只有铁汉生态(34%)、东宝生物(34%)、开尔新材(33%)、富瑞特装(30%)、东方电热(30%)这5家的同期涨幅超过了30%以上。

从中报有关数据来看,在595家中小板上市公司中,有573家公司给出了业绩预告。其中,474家公司预告业绩增长,99家公司预告业绩下滑。在预告业绩增长的中小板公司中,有213家公司的预增幅度超过了50%以上,甚至有64家公司的预增幅度超过了100%,占中小板全部公司的10%以上,可见中小板公司中报业绩仍然相当不错。

而在239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只有35家公司给出了业绩预告情况。其中,有30家公司业绩预增,更有29家公司的预增幅度超过了50%以上;另只有5家公司业绩预减,包括安居宝、国民技术、劲胜股份、量子高科、新宁物流,预减幅度在47%至80%之间。

7月和8月的传统中报行情,在前期股价大幅回落且业绩增速保持相对较快增长的情况下,有望迎来部分短期交易机会。目前基金等机构的仓位较轻,而今年四季度的宏观基本面可能更为不确定性,因此在三季度较为确定的因素下,波段行情的概率对比四季度也应该较大。

从技术上看,上证指数在60天均线和120均线压力下,出现暂时休整,不排除小幅回落,但预计上证指数在2730点以上进行整固,在回调整理时可选择合理的介入时点。只要周K线站稳5周均线(2730点附近),波段涨势仍将有望确立。未来反弹能否持续延伸,则要看是否在7月向上突破60天和120天均线以上并站稳,且有量能支撑,这仍是判断市场行情能否形成中期波段上涨的重要依据。

基于社会责任观的企业业绩评价 篇7

(一)从评价主体演变看企业业绩评价从企业发展历史来看,最早产生的是一元主体的企业业绩评价。早期企业的资金基本来自所有者,因此他们是当时企业业绩评价的唯一主体,其目的是对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进行分析,评价自身财富的创造和累计状况。随着现代企业的诞生,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企业业绩评价进入二元主体阶段。此时,一方面所有者通过业绩评价来衡量经营者受托责任履行的好坏,另一方面经营者需要通过业绩评价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成效和问题,寻找原因和解决途径,以期实现改善日后管理工作的目的。同时,众多企业逐渐通过负债经营不断扩大经营规模,这一状况的出现又催发了债权人为保护其资金安全,对企业的业绩尤其是其中的偿债能力进行评价,企业业绩评价主体扩展到三元形态。 从现实来看,所有者、经营者和债权人为保障各自利益而对企业进行的业绩评价是目前主流的企业业绩评价内容。

(二)从评价方法看企业业绩评价在早期企业业绩评价阶段,主要使用利润、投资额、报酬率等单一财务指标进行评价。单一财务指标的结果明确且应用简单,但随着企业经营的复杂化和竞争的加剧,单一财务指标不能满足不同评价目的的需要,因而开始向多元财务指标演变,如沃尔评分法、杜邦分析法等。随后,人们逐渐发现单纯使用财务指标进行业绩评价存在诸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其结果容易受到人为干预,不同企业间的可比性较差,且不能反映很多重要的非财务因素对企业业绩的影响。鉴于此, 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使用来评价企业业绩的方法得到了推出和应用,典型的方法有平衡计分卡。从目前的应用程度开看,综合使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被多数企业所接受。

二、现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综合性企业业绩指标当前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使用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以平衡计分卡为例,其对企业业绩的评价涉及四个评价维度,其中一个维度使用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其余三个利用非财务指标完成评价,它们可以分别反映企业不同方面的业绩效果及内部之间的因果关系。虽然设计非财务指标的目的是为了检验、说明财务指标的结果,但财务指标包含若干个不同的内容,没有一个综合性的指标能简单明确地反映企业业绩。

(二)无法兼顾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竞争激烈化的环境下,企业的各方利益相关者对其经营成败的作用不断增加,企业只有与不同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均衡的关系,保障他们在与企业的契约中涉及的利益,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由此,目前企业业绩的评价主体已进入多元化阶段。多元企业业绩评价主体在企业中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他们会以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去分析和判断企业业绩的好坏,并以此作为今后与企业的行为导向。但目前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中主要服务于投资者、债权人和经营者三类利益主体,还有众多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群体(如员工、供应商、环境、社区、政府等)的利益未予以考虑,企业业绩评价还是以经济责任的考核为实质,没有体现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业绩好坏。从长远开看,现有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不利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社会责任观的企业业绩评价模式构建

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涵义的普遍解释,企业负有社会责任的相关利益群体主要包括:投资者(股东)、债权人、客户 (消费者)、员工、社区、环境和政府。

(一)构成分析

(1)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业绩评价。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里,受投资者委托经营运作企业的管理者是企业的实际控制人。这一过程所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使得投资者非常关注企业实际创造的利润情况,它直接决定了其投入资金的财富变化。通常,EVA、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每股收益、市盈率等财务指标可以用来评价企业投资者利益的保障程度。

(2)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评价。除投资者的资金外,企业经营运作所需资金的另一基本来源就是债权人提供的债务资金。债权人在企业的利益体现在资金的安全(供应商债权人)和资金的收益(金融机构债权人)上。因此,他们关心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保证相应资金义务的给付。 评价企业对债权人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业绩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付账款周转率、利息保障倍数等财务比率。

(3)对客户(消费者)的社会责任评价。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企业只有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树立商品品牌和企业形象的认同,才能最终取得丰厚和长久的利润回报。企业对客户的社会责任履行可以通过客户服务成本、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率、客户保持率、 准时交货率等财务与非财务指标进行衡量。

(4)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评价。员工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所需的最重要资源,是企业创造价值和取得盈利根本保障。不重视员工利益的企业,必然无法很好地实现对其他利益主体的责任。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包括确保各项合法劳动权益、提供各类福利、改善专业技能、给予晋升渠道和发展空间、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等方面。相应的财务和非财务评价指标有员工培训支出、职业安全保障支出、员工流失率、社会保险覆盖率、员工构成比例等。

(5)对社区的社会责任评价。企业总是处在一定的社区环境中,其利用了社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各种资源开展经营活动。企业对社区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员工本地化、采购本地化、支持公益慈善事业等方面。通常可以使用捐赠额、本地采购额、就业贡献率、员工志愿者活动次数等财务与非财务指标进行评价。

(6)对环境的社会责任评价。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企业在创造巨额经济财富的同时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这些损害导致的不良后果已经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目前,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能够评价企业对环境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有环保费用或投资、环境事故支出、单位产值能耗、不可再生资源节约量、温室气体排放量等财务与非财务业绩指标。

(7)对政府的社会责任评价。政府为企业的正常经营提供了稳定社会环境和各种公共产品。与此同时,企业作为一名“公民”也要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评价主要包括纳税总额、违法支出、法律培训支出、与政府合作项目数量等财务与非财务指标。

(二)指标设计通过上述七个角度企业社会责任业绩的构成和评价依据分析,可以较为全面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评价。但是,按照角度划分的企业各项社会责任业绩评价指标较为繁多,为了简化操作、明确评价结果,需要将各项指标进行筛选、提炼。此外,上述社会责任业绩评价指标各自为政、对应性强,缺少一个统领性的指标来综合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因此,本文提出基于社会责任观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业绩的综合评价指标社会贡献率是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与企业平均占用资产总额的比值。其中,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含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收人)、社保及其他福利支出、利息支出总额、交纳的各种税金、环保支出、捐赠支出和净利润等项目,它可以用来评价企业运用单位资产(资源)为整个社会创造价值的总能力,能够较好量化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综合效果。若企业为上市公司,还可以使用每股社会贡献额作为替代指标。

四、结论与建议

(一)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创造良好应用环境基于社会责任观的企业业绩评价目的是判断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好坏和保障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实现的程度。因此,企业在经营运作过程中需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明确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指向,才能在具体的经济活动里采取必要的行为予以实施。这要求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首先树立社会责任观,并将其贯彻于具体的经营策略和活动中。

(二)结合企业所属行业特点,适当调整评价指标不同的行业具有自身独特的经营特征,由此产生的社会责任范围和侧重点自然就会有差异。因此,在具体应用反映企业社会责任效果的业绩评价体系时,应该根据企业所属的行业,灵活地调整评价指标的项目。如属于制造业的企业在进行环境责任的业绩评价时,需要使用“环境事故支出” 指标反映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但属于金融行业的银行一般不涉及该指标的使用。

社会业绩 篇8

关键词:业绩观,三维业绩,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董事会

一、引言

尽管我国普遍倡导科学发展观, 但落实到企业实践上并不乐观。受传统的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影响, 许多企业都将财务业绩评价作为考核经营者绩效、对经营者进行激励的重要依据。无尽地追逐利润并使之不断积累与大自然的极限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 这种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及社会责任的相对淡化, 甚至完全忽视生态系统, 导致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加重, 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带来威胁。

在国际社会, 企业被要求控制其经营活动的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三维业绩 (Triple Bottom Line) , 使企业成为可持续的、获利的和对社会负责任的公司。与国际三维业绩报告接轨, 要求我国企业必须放弃一味重视提高产值、只关注财务业绩的做法。除了增强法律的威慑力、迫使企业遵纪守法外, 另一方面,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企业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从源头上扼制污染行为已成为摆在每个企业面前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目前, 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一些学者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框架 (张百玲, 2008;李伟阳, 肖红军。2009) , 或者具体的评价指标 (叶陈刚, 曹波, 2008;林松池, 2009) , 或企业社会责任指标评价体系 (郭京福, 宇红, 董英南。2008) ;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第三方审验 (杨海燕, 许家林, 2010) 以及提出最合理的社会报告模式 (温素彬, 张建红, 方靖怡, 2009) 。已有的研究多是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框架、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指出其信息披露严重弱化的现实等等, 但很少有人从三维业绩评价与激励的角度, 探索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本文通过对几种主流业绩观的深入的分析, 提出树立科学的、全面的三维业绩观, 将企业业绩评价与履行社会责任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控制, 从企业高层入手, 提出建立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三维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 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实现经济增长与安全之间的平衡。

二、三维业绩观与企业社会责任

业绩是组织期望的结果。衡量企业的业绩不难发现, 不同业绩的定义其结果差别很大, 管理人员对于怎样定义业绩好坏也存在不同的认识。在谈到业绩评价时, “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对业绩评价的非议和抱怨从来没有停止过, 甚至诱发激烈的利益冲突。原因在于认识误区导致评价内容以偏概全、评价指标未能真正体现评价意图以及评价方法的简单机械” (杨有红, 2011) 。杨有红认为完整的业绩评价应该包括经营业绩评价和管理业绩评价两个方面 (2011) 。王成 (2010) 认为企业绩效是在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企业经营效益水平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水平、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经营者业绩主要通过经营者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经营、成长、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作出的贡献敉映。而源于国外的三维业绩 (Triple Bottom Line) 则认为除了经济的业绩、还有环境的业绩和社会的业绩。可见, 对业绩的认识并未有统一的共识。实际上, 利润代表的是价值。我们在谈及利润时, 是通过业绩观最终在谈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了业绩观, 业绩观影响业绩评价的内容和相应的激励机制, 进而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主要在于未将业绩观与社会责任建立起内在的、有机的联系。

(一) 三维业绩观是科学、全面的业绩观

在理论上至今存在着影响较大的几种业绩观, 探寻适合我国当代企业的科学的业绩观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

1.基于利润的财务业绩观

在传统的会计方法下, 企业业绩的衡量需要通过传统的会计指标来判断其优劣, 业绩指标与利润直接挂钩, 因此, 利润成为考核业绩的主要依据。主要包括营业利润率及净资产回报率等等。其优点是容易量化;其缺点主要表现在:业绩考核与评价仅仅反映企业经营活动财务表现, 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忽视经营活动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可能造成短视行为, 因此具有片面性。其弊端是企业经营活动中不当的、过度的追求单一的财务业绩, 有可能导致对社会和经济环境的损害。

2.基于市场方法的股东观

股东观4认为企业应基于股东的利益而存在。其理由是企业的资金是由股东出资和再投资, 因此认为企业是为股东盈利的, 所以应该把股东回报率作为企业的业绩指标, 由资本得利和股利两部分组成。这种基于市场方法的股东观对传统会计方法的财务业绩观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因为利润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业绩, 而市场方法反映的是对企业未来业绩的预期, 可用于评价企业的战略地位。但是, 如果企业没有相应的市场来估计其资本回报率的话, 那么股东的价值还是需要借用传统的会计指标加以计算。另外, 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若不顾及其他情况, 必然会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3.利益相关者观

利益相关者观认为企业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存在,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股东, 还包括企业的管理层、员工、工会、客户、供应商以及对政府具有影响力的政府机构。每个利益相关者都会对企业提出相应的要求, 而且这些要求很可能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因此, 这种观点涉及更为复杂的业绩衡量。衡量的方法、指标的权重都需要深思熟虑。管理者应该通过激发组织的各种利益相关者, 并排除他们之间任何明显的冲突, 追求对所有利益相关者 (而不只是股东) 的最佳效果和最大效率, 获得、保持和增加有经济影响力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如果企业不承担社会和环境的责任, 则可能影响企业拥有一个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

4.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三维业绩观

一个组织若从长期来看具有可持续性, 它必须在财务上是安全的;它必须最小化、理想的状态是消除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其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各种预期。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三维业绩扩展了对一个组织业绩评价范围, 即从过去只重视单一的财务业绩的报告转变到对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三个部分业绩的报告与评价。三维业绩观是对传统会计方法下财务业绩观的拓展和补充, 它将公司的财务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对组织的财务业绩、社会表现和环境影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管理, 关注组织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其背后的理论依据是基于整体论的系统思考的方法。系统思考不是把整体当作可以孤立地改善的部分的聚合体, 因为那样会为管理带来致命的错误, 常常不会导致整体表现的任何改善。了解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才是最重要的, 那才是需要进行管理的地方。因而应把注意力从一个一个的部件转移到系统各部件之间的互动关系上来。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当代企业, 同样承认利润存在的意义, 但认为利润是企业的目的就如同认为呼吸是生命的目的一样, 因此认为利润只是企业生存下来进行较深层次的发展的必要限制条件 (Robbins, 2007) , 同时强调满足可持续经济增长的良好的经营。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三维业绩是对已有的价值观或业绩观的革命, 它平衡了过度的贪婪和过度的价值与愿景, 产生可持续的和合理的企业文化, 因此, 三维业绩观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全面的业绩观。在全球报告倡议 (GRI) , (2006, p.16) 第三代指南G3中, 已经发布了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三维业绩的具体指标并已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三维业绩观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业绩观, 它走出了对业绩及业绩观的认识上的误区, 在业绩评价的思维和维度及内容上产生了极大的突破。其评价的内容完整、评价指标覆盖全面、评价方法科学, 与业绩管理系统紧密相关。

(二) 三维业绩评价与激励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关于社会责任的概念没有明确和统一的定义。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是基于商业运作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想法, 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财政和经营情况外, 也要加入其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考量 (王成, 2010) 。也有人认为社会责任内容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自愿的慈善责任4项;还有人认为社会责任包括股东、雇员、消费者、政府、社区和环境等六项, 颜剩勇 (2005) 提出了由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生态责任、伦理责任和其他责任所构成的企业社会责任财务分析指标;宋涛 (2008) 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分析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尽管目前对企业社会责任尚无定论, 但其要求商业运作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三维业绩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 三维业绩评与提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是相辅相成的。

毫无疑问, 现行主流的业绩观未能将业绩评价与企业社会责任建立起应有的联系。“目前业绩评价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经营业绩评价, 轻管理业绩评价, 甚至忽视管理业绩评价” (杨有红, 2011) , 导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整体水平低下。多数企业责任意识落后, 许多企业还在为生存而战, 将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其追求的目标, 认为强调公司责任会加重其负担。黄群慧, 彭华岗等 (2010) 评价了中国100强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建设和责任信息披露水平, 得到的结果是约2/3企业的责任管理落后、责任信息披露不足5。大多企业未能充分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未能自上而下地建立社会责任工作体系;各职能部门和下属企业社会责任职责分工不明;没有制定相关的工作流程和标准, 这与企业业绩评价脱钩有直接影响, 导致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不健全。尽管我国有关部门要求提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但由于业绩观及其评价认识上的误区, 不利于推进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此外, 目前存在企业环境会计、社会责任和业绩评价各自独立进行的现象, 未能将业绩评价与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三维业绩评价要求统筹兼顾, 由此可见, 企业业绩评价从重视经营业绩评价到转为重视三维业绩评价需要企业高层管理者在理论上进行业绩观的变革, 在实践上认识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当代企业的义务。通过业绩观的更新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水平。

三、提高认识, 科学设计三维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设计三维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势在必行。首先, 企业设计三维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符合法律的要求, 与政府在相关问题上采取的措施有一致性。我国法律、法规突出了对企业创造和谐社会的要求, 但显然没有统一一致的标准可以遵循。对此, 笔者认为贯彻上述规定, 需要调整现行的企业业绩评价机制, 采取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三维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是必要的前提。

其次, 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了便于组织能够清晰而公开地披露其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 美国发布的全球报告倡议 (GRI) 推出了以三维责任为基础的GRI报告框架, 旨在编制一套供全球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框架, 供任何规模、行业及地区的组织使用。在其2006年发布的第三代指南 (G3) 中, 绩效指标是其核心内容, 被明确地划分为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3个方面。其中经济维度的业绩指标不仅仅指财务业绩, 而且关注组织对其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影响以及这个组织对其所在地、国家和全球层面的经济系统的影响。共分3大类9项指标1, 其中包括财务业绩、市场状况和企业的间接经济影响等。环境维度的业绩指标关注的是组织对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自然系统的影响, 包括各种生态系统, 土地, 空气和水。这些环境指标的结构包括与投入 (材料、能源和水) 和产出 (排放物和废物) 有关的表现。另外, 这些指标还包括与生物多样性、环境法规的遵循方面有关的业绩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等共9大类30项指标。社会维度的业绩指标关注的则是一个组织对其经营所在的各种社会系统的影响, GRI社会业绩的指标确认了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的业绩:包括劳资、人权以及影响客户、社区及社区所在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广泛的问题 (与经济和环境业绩不同, G3指南把社会业绩指标分为4小类, 共40项) 。这种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每一个维度, 又进一步被分为子类或次子类的作法, 使其结构严谨, 指标体系逻辑性较强, 因而可以作为我国企业进行三维业绩评价的参考。

第三, 结合我国实际, 制定企业三维业绩评价与激励体系。尽管三维业绩在国外普遍被接受, 成为主流, 但由于不同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制度和社会核心价值观不同, 使得国外的研究结论在我国的适用性值得进一步研究。联系我国实际, 企业应该关注哪些社会、环境信息, 考核哪些社会、环境表现, 这本身是一个规范性的问题, 但若使无形的可持续性的概念变得具有可操作性, 使提供的信息能成为有效的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的桥梁, 并能用于决策的制定, 均需要具体设计我国企业三维业绩评价的一系列具体指标, 探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维度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评价的确立途径和经济后果。笔者建议借鉴全球广为使用的全球报告倡议 (GRI) G3的模式, 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社会责任》中的规定, 制定我国企业三维业绩评价体系。重要的是建立起三维业绩评价的理念。

三维业绩评价是企业整体控制系统的一部分, 与业绩管理系统和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紧密相联。现阶段, 我国企业三维业绩评价可以逐步推进, 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为指导, 提高其可操作性。鉴于企业已对财务或经济业绩评价足够重视, 因此, 三维业绩评价指标可重点关注另外两个维度即环境的和社会的业绩指标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社会责任缺失可能存在哪些主要风险。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所称的社会责任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要规避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可能导致企业发生的重大、特大安全事故;由于产品质量不合格而侵害消费者利益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形象受损、甚至破产;以及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投入不足、措施不力、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社区等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或停产整顿等风险等等。企业必须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等方面的业绩考核指标与激励机制, 并与经营业绩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业绩考评系统。

四、有效实施三维业绩评价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 也是实现可持续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业绩评价与激励政策以及业绩管理系统的完善, 必将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效实施三维业绩评价要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企业负责人要高度重视。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 特别是董事会要制定三维业绩评价的政策和标准, 支持政府在相关问题上采取的行动, 特别是与外部的环境和社会影响有关的政策和标准, 并确保这些政策和标准得到监督和执行。因为不适当的业绩评价与激励政策或业绩管理系统, 特别是当制定的业绩考核指标与普遍被接受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发生冲突时, 常常给企业员工造成困惑, 以至于员工不顾违反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去追求业绩目标的实现。为了避免此种情形发生, 董事会应制定政策确保企业业绩考核目标与普遍被接受的社会责任标准保持一致。当二者发生冲突时, 董事会应及时改变或修正业绩评价指标或相应的目标, 从而提高员工对董事会采取的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信心, 通过三维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 引导企业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及环境信息披露。

同时, 业绩评价是与利益相关者群体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仅有公司高管的重视是不够的, 还要培养企业管理者的道德意识, 系统培训全体员工, 让全体员工理解、接受并成为自觉行动。明确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责任并制定相应的检查标准、监督各种非财务风险。比如, 就环境保护而言, 企业应建立本单位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 特别是对废气、废水、废渣的处理要有具体的规定并落实到人, 同时指定负责人进行监管, 作到奖罚分明。激励员工在经营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

二是提高企业责任意识, 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引导企业正确地把握社会责任的核心内涵, 宣传企业履行公司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高企业责任意识, 使企业经营活动更符合当地环保的要求, 更符合周边居民的利益, 引导企业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接受公司责任。学习、借鉴和探索符合企业自身要求的企业社会责任实施路径, 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配置适当的人员, 开展员工安全生产教育, 实行特殊岗位资格认证制度;制定相关工作的流程和标准, 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

三是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控制和三维业绩的考评。加强对与企业经营活动有重大的社会和环境影响的活动的检查和业绩指标完成情况的检查, 确保公司的行为是负责的。可以通过社会审计, 加强对企业责任和业绩的全面考核。社会审计是评估企业的业绩是否符合不同利益相关者预期的一种审计形式。社会审计能检验一个公司其社会影响、以及是否实现了其社会的目标。检查中要充分利用专家团队的工作, 建立联合审验小组, 提高三维业绩监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同时建立必要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促进企业提升三维业绩评价质量。

参考文献

[1]参考消息, 须用法律武器打击铅污染, 2011年5月11日.

[2]John Elkington.Cannibals With Forks: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21st Century Business[M].Capstone, Oxford, 1997.

[3]温素彬, 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财务与会计导刊, 2009 (1) .

[4]杨有红.关于业绩评价的几点反思.首席财务官, 2011 (3) .

[5]王成.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绩效关系探析.财会通讯, 2010 (12) (中) :23.

[6]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151-152.

社会业绩 篇9

作为社会责任组成部分的公司慈善捐赠是各国慈善资金的重要来源, 在推动了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的同时, 也已经成为公司发展战略和公司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古代素有“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财富理念, 随着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公司实力的壮大, 越来越多的本国公司也开始进行慈善捐赠活动, 通过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尤其是刚刚过去的汶川大地震所引发的捐赠热潮让人们感受到了空前的凝聚力, 在这次捐赠热潮的主力军中, 人们频频看到了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身影。这引起了对公司捐赠行为的一系列思考:公司捐赠真的是“无偿”的吗, 它对公司是否有保值和增值作用?若能提升公司业绩, 这种收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吗?业绩的提升是否会反哺公司社会捐赠?对于这些问题, 本文希望能够通过实证性研究取得一些直观的结论来给予反映。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和弗里德曼认为, 公司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实体, 为股东尽可能多地创造利润是公司管理者的唯一责任, 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必然导致成本增加和市场竞争力的削弱。Freeman (1984) 认为公司仅关注股东或公司的拥有人的需要是不够的, 公司从事某些非财务利益相关者重视的社会活动是有益的。Michael E.Porter认为, 公司慈善捐赠行为常常可以改善公司竞争环境, 这种“竞争环境导向型慈善行为”必然推动公司社会责任和经济目标由内在冲突而走向相互兼容。Waddock、Graves等证实了公司社会责任表现能使公司的产品在同类产品市场上脱颖而出, 从而促进了业绩收入。英、美等国家有一大批调查机构长期以来专门从事公司捐赠的相关课题研究, 认为捐赠是一种“长期、理性的自我利益”。美国权威公司调查组织“交流会议” (The Conference Board) 也对公司与社会公益捐赠做过多次相关调查, 认为捐赠能提高公司形象和增加社会对公司信任, 有远见的公司都有一套全面性的捐赠战略, 并且经常更新、改善, 并将其视为一项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社会投资。Turban&Greening (1996) 对633个组织的实证研究结论证明了慈善捐赠会增大组织对应聘者的吸引力。Okten&Weisbrod (2000) 研究对非盈利机构捐款的影响因素, 发现非赢利机构的筹款和广告费用等有关。捐赠会产生价值增值作用, 直接或间接改善公司绩效 (Porter&Kramer, 2002) 。Porter&Kramer (2002) 提出了慈善捐赠—竞争优势模型, 认为巧妙地设计慈善行为, 可以改善和发展公司的商业和制度环境, 直接提升公司竞争优势, 快速改善公司绩效。Hagan&Harvey (2000) 构建了捐赠寻租模型, 说明公司可以凭借慈善捐赠向社会 (主要是政府) 寻租, 以增加收益或降低成本。

(二) 国内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公司捐赠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捐赠决策的驱动力方面, 国外公司的捐赠驱动力主要来自计划策略、员工发起和领导倡议等内部驱动, 比率为80%, 而国内公司仅为41%;国内公司的捐赠驱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动员、社团劝募和社区申请等外部驱动, 比率为59%, 相应的国外公司为25%。张传良 (2005) 认为公司的主营业务、公司所在的社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会影响公司选择捐赠方向, 公司捐赠结构反映了公司进行捐赠的策略。陈五洲 (2006) 认为公司慈善有利于提升公司自身形象, 增进公司内部凝聚力, 培养优秀的公司文化。齐美子 (2006) 认为, 公司的慈善捐赠是一种社会投资, 获取的是一种间接的远期收益, 捐赠的数量同公司提供产品一样都遵循边际成本小于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张馨和曹洪彬 (2006) 实证研究发现, 如果公司属于公有制性质, 公司广告支越多、资产负债率越低、职工人数越多, 公司捐赠也越多。钟宏武 (2007) 提出一个公司捐赠作用的综合性解释框架, 将其作用划分为合法保护、伤害保险、间接增值和直接增值四类。李领军 (2007) 指出, 公司捐赠合法化是利益平衡的结果,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和公司长远利益分别为其提供了外部理由和内在动因。葛道顺 (2007) 对我国公司捐赠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总体上看, 我国90%以上公司自成立以来都进行了捐赠, 而且民族公司的捐赠优于跨国公司。山立威、甘犁和郑涛 (2008) 利用5.12汶川地震后我国上市A股公司捐款的截面数据, 实证分析了公司捐款的经济动机和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 公司的捐款行为提高了公司声誉;公司的捐款行为与公司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相符;业绩越好的公司捐款数量和占收入的比例越高;公司的捐款行为是符合经济学理性的。

从以上的文献梳理可以看出, 国内对于捐赠行为的探讨侧重于理念范畴的规范研究, 很少采用实证进行检验, 而且就仅有的实证研究而言, 其研究的视角皆为企业捐赠的影响因素分析, 并基本上采用的都是截面数据, 尚未触及到公司社会捐赠与企业业绩关系的深入探讨, 同时国际上也缺乏以中国捐赠为背景的研究, 所以现有研究水平仍有待提高。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利益相关者理论 (stakeholdertheory) 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成为了公司进行社会捐赠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公司的目标不应该是股东利益最大化, 利益相关者应分享公司剩余资源和控制权。除股东外, 利益相关者还包括债券持有者、贷款者等债权人、一般员工、经营者、供应商和顾客, 甚至还包括公司所在地的地方权力部门等。据此可得, 公司进行捐赠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 并不是一个与经济责任对立的概念, 它不反对重视股东利益, 但反对唯股东利益的利润最大化观点。而社会影响假说认为, 公司通过频繁的慈善捐赠行为可以提升公司形象, 增强员工的吸引力, 扩大公司影响力, 巩固和拓展消费者对公司产品的忠诚度, 改善银行、政府官方机构的关系, 获得金融机构、政府的青睐和利好, 从而公司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动会提高经营的效率, 降低公司的政治成本, 将社会捐赠转化为经济效益, 最终带来更好的财务业绩表现。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假设:

H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公司进行社会捐赠有助于提高财务业绩, 两者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Co X等 (2004) 的研究发现, 机构长期股票投资额与公司的社会责任表现正相关, 可吸引持续的投资, 有助于解决公司资金的筹集和财务风险的稳定。而且, 公司所培育的捐赠文化, 有益于增强组织对应聘者的吸引力, 促使员工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遵循健康的商业道德行为、缔造共同的价值观, 形成稳定、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此外, 战略性慈善学派认为捐赠和利润是相互兼容而非相互冲突的, 公司捐赠能吸引客户、员工、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以此来巩固公司资源基础或减少资源约束, 帮助公司形成核心能力, 增强竞争优势, 建立强大的管理优势, 降低公司遭遇经营风险的概率, 使公司对外部变化、动荡、危机的适应能力增强, 使公司积累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政治资本这四个方面的资本。由此提出假设:

H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公司进行社会捐赠有助于稳定财务业绩, 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公司进行社会捐赠, 是一项长期的社会投资。根据资金提供假说, 虽然公司可能希望在任何时候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但能否实现这个愿望以及所能采取的实际行动受到现有资源的约束。社会捐赠的规模必然受到当期乃至前期财务状况的影响和限制。可以预期, 公司财务业绩越好, 越有能力和动机履行社会责任, 从事社会捐赠活动。为此, 提出假设:

H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公司财务业绩越好, 从事社会捐赠的能力越强, 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二) 研究模型和变量设计

为了检验研究假设, 本文采用相关性检验、描述性统计以及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等方法进行分析。对于公司财务业绩的衡量指标, 一般而言主要分为两类:市场收益指标和会计指标, 前者基于资本市场的交易数据, 偏重于股东的回报, 后者立足于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 反映公司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经营成果。本文选取未经风险调整但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年个股回报率 (RET) 作为市场收益的替代指标, 选取总资产报酬率 (ROA) 、净资产报酬率 (ROE) 作为会计指标;财务业绩风险 (Risk CFP) 方面, 分别用股票总收益率的标准差 (Risk R) 、总资产报酬率的标准差 (Risk ROA) 和净资产报酬率的标准差 (Risk ROE) 加以衡量;公司社会捐赠用捐赠的自然对数 (Ln Giving) 表示。

(1) 模型1的构建。针对提出的研究假设H1, 本文选取和构造如下模型和变量:模型1:CFP=αit+β1Ln Givingit+β2Ln Givingit-1+β2Ln Givingit-2+β3Firstit+β5Directit+β6Dr5it+β7D1i+β8D2i+β9Debtit+β10Lnsizeit+εi。模型中的变量主要有:一是被解释变量:公司财务业绩 (CFP) , 分别用总资产报酬率 (ROA) 、净资产报酬率 (ROE) 和总收益率 (R) 衡量。具体计算公式为:ROA=净利润/总资产;ROE=净利润/净资产; , 其中RETi表示第i月的未经风险调整但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月个股回报率。二是解释变量:各年度公司社会捐赠的自然对数 (LNGiving) 。由于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存在一定差异, 为了控制地理区域所带来的业绩影响, 本文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将上市公司所在地区划分为东、中、西部;同时, 公司治理水平也是影响企业业绩的重要因素, 所以采用了股权制衡度作为替代变量。同时, 捐赠所带来经济效益可能因行业的性质会有所差异, 在剔除了垄断性行业外, 借鉴山立威、甘犁和郑涛 (2008) 的分类法, 分为产品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行业和产品非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行业。三是控制变量, 还引入了第一大股东的性质、公司资产负债率、总资产的自然对数。综上, 该部分的控制变量及其定义如下所述:D1——该公司若地处东部取值则为1, 否则为0;D2——该公司若地处西部则取值为1, 否则为0;DR5——第二大股东到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First——第一大股东若为国有股取值为1, 否则为0;DEBT——期末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LNSIZE——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Direct——产品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企业取值为1, 否则为0。

(2) 模型2的构建。针对提出的研究假设H2, 本文选取和构造如下模型及变量:模型2:Risk CPFi=αi+β1Ln Giving+iβ2Directi+β3Debtit+εi

模型中各变量定义如下:一是被解释变量:经营风险 (Risk CFP) 。分别用总资产报酬率的标准差 (Risk ROA) 和净资产报酬率的标准差 (Risk ROE) 、衡量股票总收益率的标准差 (Risk R) 。其中, (i=1、2、3、4) ;Risk ROE= (i=1、2、3、4) ;Risk RET= (i=1、2、3、4) 。二是解释变量:LNGiving。反映2003年至2006年各年度公司平均社会捐赠的自然对数。三是控制变量。Direct——产品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企业取值为1, 否则为0;DEBT——2003年至2006年度捐赠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

(3) 模型3的建立。针对提出的研究假设H3, 本文选取和构造如下变量及模型:

模型3:LNGivingit=αit+β1CFTit+β2CFTit-1+β3H5it+β4Firstit+β5Directit+β6DR5it+β7D1i+β8D2i+β9Debtit+β10LNExpit+β11Sizeit+εi

模型中各变量定义如下:一是被解释变量:Giving——各年度公司社会捐赠的自然对数。二是解释变量CFP——公司财务业绩, 分别用总资产报酬率 (ROA) 、净资产报酬率 (ROE) 和总收益率 (R) 衡量。三是控制变量。良好的业绩是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和基础, 它虽然为社会捐赠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源泉, 但公司最终是否对外进行社会捐赠, 以及捐赠的规模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 作为一种非价格竞争手段, 公司社会捐赠具有广告效应。一般而言, 广告费用越多的企业, 一般越有动机向外捐赠。因此, 本文把公司的广告费用作为其中的一个控制变量, 由于上市公司年报较少单独披露该项费用, 所以将营业费用 (Exp) 视为其替代变量;在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情况下, 公司捐赠可能成为经理提高社会声望的一种手段, 而不是出自于股东利益的考虑 (Fry, Keim和Meiners, 1982) 。而公司内部的治理机制能对经理人施加相应的监督和约束, 影响捐赠的数量;此外就大股东而言, 对外捐赠也能树立他们良好的社会形象, 带来巨大的社会荣誉, 所以股权集度和股权制衡度都会影响公司的捐赠规模。同时,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将上市公司所在地区划分为东、中、西部, 引入了第一大股东的性质、公司资产负债率、总资产的自然对数等控制变量, 具体定义同模型1。

(三)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在剔除了被特殊对待 (ST、*ST) 、非人民币交易 (国内B股) 及中央企业海外上市公司) 以及垄断性行业 (铁路、航空、石油、电力、金融、自来水) 的上市公司的基础上, 选取2003年至2006连续捐赠的140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文中所需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收益率和会计数据来自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CSMAR财务数据库查询系统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 财务风险指标由整理加工而成。数据的计算、整理和分析用Excel、Eviews5.0完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 相关性分析

公司社会捐赠与财务业绩关系相关性检验结果如 (表1) 所示:当期公司捐赠与当期总资产报酬、净资产报酬率、总收益率等财务业绩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表明公司对外捐赠能够提升当期业绩, 同时良好的公司业绩又能提供充足的资金源泉, 促进公司的社会捐赠行为;当期公司社会捐赠与上一期各种财务业绩指标之间也同样都呈现正相关关系;当期公司总资产报酬、净资产报酬率 (ROE) 与前一期和前三期社会捐赠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总收益率与前期社会捐赠之间或者负相关, 或者正相关, 但都不显著;当期公司社会捐赠与当期经营风险之间, 除总回报率的标准差外, 其余的都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初步反映了公司社会捐赠有稳定财务业绩的作用。

注:“*”表示在9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 (双尾) ;“**”表示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 (双尾) ;“***”表示在99%的置信水平上显著 (双尾) , 下同。

(二) 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公司社会捐赠与财务业绩及财务业绩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本文对模型1、模型2、模型3进行了的相应的回归检验。

(1) 模型1的回归分析。 (表2) 是当期和前期公司社会捐赠对公司财务业绩的回归结果:当期的社会捐赠与当期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总收益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期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总收益率与前一期和前二期的社会捐赠具有负相关关系, 除总收益率外, 它们的p值较高, 负面影响并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 公司对外捐赠只能提升当期业绩, 对以后期间业绩无相关影响, 即公司社会捐赠没有滞后效应。

(2) 模型2的回归。如 (表3) 所示, 公司当期社会捐赠对公司当期经营风险的影响结论为:当期社会捐赠与当期总资产报酬率标准差、净资产报酬率标准差、总收益率标准差的回归系数为负;其中, 净资产报酬标准差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而总资产报酬率标准差和总收益率标准差这种负面影响并不显著。究其原因, 可能因为市场收益较多受到市场整体走势的影响, 公司不可控影响因素众多, 波动较大, 而公司社会捐赠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 因此从反映公司特征以及稳定性来看, 会计指标比市场收益指标更能体现公司财务业绩与公司社会捐赠之间的关系 (Mc Guire) 。综上所述, 公司当期社会捐赠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公司当期会计业绩风险。

(3) 模型3的回归分析。 (表4) 是公司当期和前一期财务业绩对当期社会捐赠影响的回归结果:当期和前一期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总收益率与当期社会捐资的系数估计值都为正, 并且除总收益外, 另外两者都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 说明前期和当期良好的业绩有助于企业的社会捐赠;在控制变量方面, 总资产自然对数、营业费用自然对数的系数估计值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 表明公司的规模越大, 其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会越强, 捐赠的数量会更多;其次, 社会捐赠还具有广告效应, 即广告费用越多的企业, 一般越有对外捐赠的动机。而地域、股权制衡度和产品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变量虽然系数估计值为正, 但影响并不显著。

五、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公司当期社会捐赠与当期财务业绩是正相关关系, 即公司社会捐赠能提升当期的财务业绩, 但这种潜在的收益并无一定的连续性和滞后性, 对公司后期的业绩没有太显著的影响:其次, 公司当期所进行的社会捐赠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遭遇经营风险的概率, 并使公司对外部变化、动荡、危机的适应能力增强, 有稳定会计业绩的作用;此外, 公司当期和前一期良好的财务业绩有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对外捐赠更多的资金。综上所述, 公司社会捐赠与财务业绩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只要其在自身可承受的条件下进行社会捐赠, 不仅不会导致公司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的削弱和股东利益的侵蚀, 反而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增强环境的适应性, 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最终提升财务业绩。

(二) 政策建议

由以上的研究结论可得知, 对于公司而言, 无论是所有者还是经营者都应建立一种新的思维, 树立社会责任的理念, 从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慈善捐赠,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量力而行。而对于社会公众和政府机关而言, 不应对企业施加过多的舆论压力和政治压力, 迫使其对外捐赠, 或硬性规定捐赠数量;只有让企业按照经济规律来选择符合自身承受能力、经济利益的捐赠时点和方式, 才能促使企业与社会互惠互利, 持续、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宏武:《企业捐赠作用的综合解析》, 《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2期。

[2]施文泼、曹洪彬、张馨:《我国公司捐赠的实证研究》, 《第六届中国经济学年会》2006年。

[3]田利华、陈晓东:《企业策略性捐赠行为研究:慈善投入的视角》,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4]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关系研究———基于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分析》, 《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5]山立威、甘犁、郑涛:《公司捐款与经济动机———基于汶川地震后中国上市公司捐款的实证研究》, 《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6]Waddock.and Graves.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ee———finaneial performanee1ink.Strategie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报喜业绩能否持续? 篇10

而此前理柏基金研究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也表明,中国基金市场的资产管理规模在去年增长80%的基础上,受盈利增长和资金流入的双重推动,今年上半年继续增长了110%。基金回报喜人,特别是开放式基金,股票型、进取混合型、灵活混合型和平衡混合型基金分别上涨了70.89%、65.82%、61.98%和53.17%。

在去年基金业绩创历史新高的基础上,应该说,今年在牛市中行进的基金业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令人过分意外。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在目前市场处于高位、风险积聚加快的背景下,這样的骄人业绩能否持续。

事实上,在此前发布的相关报告中,理柏基金研究机构中国区负责人周良就曾指出,中国基金业绩的延续性不强,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问题。今年半年度各基金类型的前三名与去年年度的前三名,基本没有重复的。周良认为,从理论上看、或者从国外市场的统计看,基金业绩应当具有延续性。但是当股票市场的特征或趋势发生变化时,当基金公司或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发生变化时,基金业绩的延续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中国市场目前正处于一个各种因素频繁变化的阶段,基金业绩的延续性自然就不强。”

此外,周良还指出,今年上半年的基金表现有一点特别值得关注,那就是尽管业绩增长速度不减,但基金跑赢指数却正在变得越来越难。

与沪深300指数84.42%的涨幅相比,上半年股票型和进取型基金的平均表现都低于指数。而在前几年,基金跑赢指数都是非常轻松的事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趋势,就是随着市场的发展,机构投资者战胜其他机构投资者,跑赢市场的难度正在加大。”

此外,鉴于上半年牛市效应在基金中的充分体现,未来,基金业绩能否续写辉煌恐怕还要看市场的“脸色”。与此同时,个股普遍居高不下的市盈率正暗示着下半年风险的积聚以及调整压力的加大。基金公司自身也纷纷坦承,大盘在5000点之上的舞蹈看得人不能不惊心,因此,对于基金下半年业绩也应该抱着平和的心态和合理的预期。

基金在下半年能否持续骄人业绩的不确定性也从侧面衬托出另一个担忧——中报统计数据显示,开放式基金持有人结构“散户化”趋势明显,并且这一特征在股票型、积极配置型、封闭式基金等风险收益水平较高的基金品种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那么,这些中小投资者是否对于可能到来的市场风险有所准备呢?有业内人士指出,毕竟,基金、特别是偏股型基金并非完美的避风港,也不是制造财富的“永动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社会业绩】相关文章:

安全业绩04-09

业绩价值05-22

业绩模型05-30

业绩快报06-25

业绩管理表05-22

业绩提成制度05-25

主要业绩范文05-18

员工业绩考核04-17

个人业绩情况04-23

提高单店业绩04-24

上一篇:游戏中的概念车下一篇:艺术类专科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