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高校图书馆

2024-06-28

基层高校图书馆(精选十篇)

基层高校图书馆 篇1

关键词:基层流动图书馆,地方高校,校地协同,建设

从世界范围来看, 流动图书馆源起久远, 实践丰富, 在促进人类的阅读能力, 传播思想, 推动穷人阅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是实践社会公平的典范。我国流动图书馆践行于20世纪60年代, 发展至今, 可谓观念深入人心, 服务形式多样, 成效十分显著。从建设模式上看, 以广东的总分馆模式为典型。这种模式以地方政府为主导, 省总馆主抓, 强调财政保证, 契约化运作, 优势突出。但是亦有自身的不足, 比如说行政主导突出, 忽视了其他多元力量的参与, 尤其需要以强大的地方财力作保, 不利于其他地方借鉴推广。因此要扩大流动图书馆建设的效应, 需要针对实际, 发动多种力量, 采取多元协同的思路。缘此, 本文从校地协同的视角, 对地方高校与所在地区地方政府合作建设流动图书馆模式作初步的探讨。

一、地方高校参与流动图书馆建设的基本价值

1.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国家“十一五”规划就提出要建设“均等普及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这虽然是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责, 同时也是其他社会组织、社会成员的社会义务。地方高校是镶嵌在所处社区的一颗明珠, 它能够影响一个城市的精神品味、人文素养。作为所在地区、社区的重要的公益性社会组织, 在促进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自己在学科、技术、人才、信息服务等优势, 积极参与所在地区、社区基层流动图书馆建设, 是地方高校服务建设文化大国的有效途径。

2. 能够密切校地合作, 改善地方高校发展环境。

地方高校一般设置在某个区、县, 其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务必搞好与地方政府、其他社会组织的外部关系, 从而在资金、土地、就业、人才培养等办学条件方面争取地方的支持。而通过参与所在地方、社区的流动图书馆建设项目, 为其提供情报、文献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支持, 能够强化与地方的密切有机联系, 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社会环境。

3. 落实地方高校“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学定位的必然要求。

地方高校的地域分布决定了地方高校的地方性特色。因此, 一些地方高校基于此种校情提出了“根植地方的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针和定位。而通过参与所在地区、社区流动图书馆建设, 无疑是落实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具体抓手。

4. 能够提升地方高校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

高校知名度、声誉源于高校向地方提供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具体服务和输送合格人才。高校通过参与建设流动图书馆, 将其文献情报资源向社区居民、村民、企业、社会组织开放, 不仅促进了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 而且扩展、加深了所在地区、社区的公众对高校的认知和认同, 知名度和美誉度均能得到切实提升。同时, 从功利角度讲, 这也是有利于地方高校招生、就业和应用性人才培养等工作的推动。

二、地方高校参与流动图书馆建设的优势

比较而言, 地方高校参与流动图书馆建设的优势不在于流动实施设备等硬件建设方面, 而在于服务内容、技术支持、管理水平、雄厚的馆藏文献等方面。

1. 地方高校拥有参与流动图书馆建设的专门性机构。

和其他社会组织比, 地方高校拥有从事图书情报服务的专门机构—————高校图书馆, 它将在流动图书馆建设中发挥着直接的、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能够具体承担组织实施参与流动图书馆建设的职责, 可以拓展图书馆的服务能力、范围, 重要的是可以深化流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 提升其服务的成效。

2. 地方高校图书馆拥有专门的图书情报人才和技术优势。

这可以弥补地方公共图书馆在人才、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不足, 从而改变基层流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单一、服务内容老旧和管理水平落后的现状, 将流动图书馆建设提升到一个全新水平。

3. 地方高校图书馆具有优质的专业精神。

这种精神源于其服务高校育人、科研、教学工作的长期的专业实践和传统, 这种精神是一般基层公共图书馆所不具有的, 在流动图书馆建设中能够起到引擎的作用。

三、校地协同建设流动图书馆之路径

校地协同建设流动图书馆欲取得扎实成效, 必须从认识、机制和制度、经费保障、服务内容创新等方面展开。

1. 抓关键, 强化协同意识。高校领导要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优化高校发展环境”等高度来认识参与建设流动图书馆的意义;基层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图书专门机构应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建设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的高度, 认识其主导基层流动图书馆建设的意义。而无论是高校图书馆人, 还是地方公共图书馆人, 应从践行“图书馆精神”, 保障“人人都有阅读权利”的专业精神的高度, 积极参与到流动图书馆建设中, 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协同意识和精神合力, 基层流动图书馆发展才有根本保障。

2. 抓基础, 强化机制制度保障。协同建设理念的践行, 最终必须靠协调建设的机制制度来保障。通过建立机制制度, 把各方在协同体制中的地位、任务、职责和运行机制予以明确和固化, 协同行动才不会落空。广东省在流动图书馆建设中, 采取以制度化、契约化方式来运行省馆主导下的、基层地方政府和基层馆协同建设流动分馆的做法, 成效很好。可借鉴此做法, 首先在协商基础上, 由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同制定《协同建设流动图书馆若干意见》, 作为基础性制度。其中, 要明确地方主导, 高校协从的建设体制;地方承担在服务点建设、经费支持上的主要职责;高校在技术、人才、管理、培训、服务内容方面承担主要职责等。其次, 在具体实施中, 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 明确每一次的任务、分工、经费、服务内容等, 切实保证流动图书馆建设落到实处。

3. 抓根本, 创新服务内容、方式。目前, 我国流动图书馆服务模式, 主要分两种, 一是传统的借阅服务, 主要是提供借阅书籍、办证、咨询、预约图书服务;一是外延服务, 在传统服务内容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增加网络文献资源检索、打印, 馆际互借等, 以及专题特色服务, 包括提供文艺汇演、影视播放、农业技术咨询等等。尤其是专题服务, 其多元化、生活化的服务内容吸引了广大读者, 丰富了其文化生活, 增长了其知识, 扩大了其视野, 陶冶了其情操。信息化社会, 流动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文化娱乐需求。因此, 地方高校在参与流动图书馆建设中, 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学科、人才、技术的优势, 创新服务内容, 一方面要加大电子文献资源的服务, 另一方面, 要大力发展外延特色服务, 如组织高校专技人才提供农业种植、养殖等生产技术咨询, 组织音乐、美术专业进行音乐、艺术表演活动等等, 通过这些特色服务, 使得流动图书馆成为基层社区的一个“百宝库”、“流动的娱乐岛”, 提升流动图书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4. 在服务的人员支撑上, 高校可通过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 将高校的学生吸纳到流动图书馆建设中, 这样不仅扩展了实践教学的方式, 增强了学生对社会底层的了解, 而且还可以相应缓解经费紧张的问题。

5. 在服务的方式上, 可采取“节假日”流动图书馆、“周末”流动图书馆、“寒暑假”流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便于高校在时间、人员统筹安排, 平衡与教学之间的矛盾。

总之, 校地协调建设流动图书馆是一种新型的建设模式, 能够将高校真正纳入到社会文化服务体系中, 拓展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弥补基层公共图书馆在流动图书馆建设中人才、技术、服务方面的不足和局限性, 值得有条件的地方充分实践。当然, 校地协同建设模式的有效运转, 必须首先协同的共识, 并切实通过制度、机制建设和必要的经费来保证。

参考文献

[1]黄悦深.广东省流动图书馆比较研究[J].图书馆论坛, 2009 (1) .

基层图书馆服务策略探究 篇2

以县级图书馆为例张敬博

【摘要】基层图书馆服务是我国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枝叶,它的服务策略的改进和创新事关其是否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发展,基层图书馆服务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渐次暴露,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基层图书馆服务水平提升的瓶颈。同时由于基层图书馆在社会架构中具有级别低,总量大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直接面向基层群众的特性,所以在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影响力是基础性的。若不能修补基层图书馆服务策略存在的种种漏洞,将大大阻碍我国推进图书馆服务均等化服务建设的进程。本文根据基层图书馆服务策略存在的的具体问题,结合图书馆均等化服务的大势,着重分析基层图书馆服务策略的改革与创新之路。

【关键词】基层图书馆服务质量标准规范

引言 基层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文献中一个特有的概念,尽管它在专业文献中频频出现,却没有公认的确切含义。满足下列条件即可称之为基层图书馆。一是具有独立的或与其他机构合用的馆舍;二是具有一个基本馆藏;三是具有常规的人员配置(专职或能保证固定工作时间的兼职);最后是具有固定的开馆时间。总览我国图书馆体系,以县级图书馆作为基层图书馆的典型最具有实际意义,因此本文所指基层图书馆悉以县级图书馆为例。

1.基层图书馆服务策略改革和创新所面临的困局

基层图书馆发展历史已近百年,最初叫做“图书室”或“民众教育图书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基层图书馆服务策略凝聚了数代人的心血经验,有不少可取之处,至今指导着基层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例如对图书馆整洁环境和肃静氛围的保持,图书随借随换逾期催还的优良传统,定期深入村镇指导文化站图书室建设的定例等等。

但与时代进步相成鲜明对比的是,基层图书馆在服务策略方面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明显,成为阻碍基层图书馆又好又快发展的障碍。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和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大趋势的发展,基层图书馆正要借此机遇奋发有为,努力实现改革创新,迅速摆脱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

1.1缺乏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和财力投入是制约基层图书馆改革和创新服务策略的硬伤

市场经济下各种资源归市场调配,经济建设是重中之重。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建设关注程度不够,基层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部分执行机构显然也难以获得重视。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多年来基层图书馆服务一直落后和落实不到实处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应的是政府投入的财力有限,从而导致基层图书馆设备资源匮乏,建筑馆舍破旧,馆内图书老旧陈杂,更新速度慢,难以吸引读者等等一系列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种局面对基层图书馆服务策略的改革和创新进程势必形成重创。

1.2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是造成基层图书馆服务策略水平低下的体制性障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原有的规章制度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反而形成了僵化呆板的服务模式,对基层图书馆服务策略的改革与创新有百害而无一利。管理制度方面,权责不明,事责不清,赏罚无度,推诿扯皮,本位主义作风严重;监管制度方面,模棱两可,讲面子好人情,徇私庇护,打击报复;人员聘任制度,同工不同酬,论资排辈,任人不唯贤,严重脱离岗位。这三大制度一直是基层图书馆最为诟病的所在,与大体制下的制度有共性也有个性。如果不能在这三大制度上厘清利弊,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那么基层图书馆服务策略的改革与创新将成为一句形式上的空话。

1.3缺乏具有职业道德和技能以及文化素质的优秀工作人员是基层图书馆服务策略难以改革和创新的最直接原因。

一切改革和创新都以人为直接动力,以人的需要为根本目的,基层图书馆服务策略的改革与创新要紧紧把握住“人”这一根本因素。多少年来,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处在一种技术操作不规范,竞争压力小,服务态度差,文化水平低,闲散慵懒的生存状态。培训一批具有职业道德和技能以及文化素质的优秀工作人员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我们员工的各项技能和文化素养水平提高了,才能在服务策略上出新出巧,落实到位,才能对读者进行文献的,网络的各种各样的指导和服务。

1.4基层图书馆服务策略的现状客观上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经过多年发展,基层图书馆服务策略到了吐故纳新的阶段。过去许多曾经发挥过好的作用的策略,今天看来已经过时或者难以满足现代基层图书馆的策略发展需要。例如,原来的外借环节,图书保管环节,图书资料保存等各方面,都因时代发展变得滞后。原来的外借环节多处使用卡片,需要人工录入借书人的信息,外借图书的信息,现在使用电脑软件,只需扫描枪轻轻一扫便可以完成这项工作;原来的图书保管环节,需要人工一本一本的进行登记,才能上架外借,现在实行联机编目,只需将图书信息敲击进电脑便可保存到系统,由系统统一管理;原来的图书资料保存,同样要人工完成登记检验,进资料库还要定期检查虫蛀霉变,现在的资料库恒温恒湿,只要机读完毕即可。业务实践昭示,基层图书馆服务策略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加以改革和创新。

2.基层图书馆服务策略改革与创新的措施

基层图书馆服务策略的改革与创新,要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背景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浪潮的趋势下进行,就不可避免要具有独特鲜明的时代色彩,加上改革成果惠及文化领域,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都具备了进行改革与创新的条件。因此,进行服务策略的改革与创新的着力点,要立足于可行性。为避免缺乏操作性的措施提出,一切应该从基层图书馆的实际出发。不超越实际情况,还能处处打在七寸之处的策略才是好策略。主要问题的范畴在于业务和管理两方面,明确业务与管理二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定策略时,抓住重点,平衡好二者的关系。

2.1在对外环节上,要创新服务方式,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

读者来馆,善意提醒包裹进橱,微笑解答读者咨询,礼貌指导读者图书信息文献资料的梗概内容和准确位置,保持环境干净整洁严肃安静。读者离开时,请留联系方式反馈意见,对本次服务好、中、差的评价;每月指导下辖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小学学校图书室,农村图书室,企事业单位内部图书室的业务进展,提供具体有效参考意见和建议,随时联络,开展馆际互借;采取在人口流动量大的地方多设宣传栏,进行电视台字幕流动广播,宣传车每周下乡服务,更新馆墙书籍宣传海报,举办图书展博会活动五大措施提高书籍利用效率,大力加快书籍宣传流通。

2.2在对内环节上,要针对四大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策略。

内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要让基层图书馆业务和管理体系充满生机的良性运转起来,就必须勤练内功。内部发展和谐了,外部自然发展顺利。整个基层图书馆服务策略才能发挥效用,在正能量积累下完成改革和创新的使命。

2.2.1保证经费充足。

因基层图书馆系非经营公益性单位,各项支出依靠地方财政拨款。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搞好公共关系,不但要主动开口向地方财政申请经费,还要依靠国家各项文化新政策,寻求上级单位和平级兄弟单位的支持。开源的同时注意节流,勒紧裤腰带过几年苦日子,争取省出的资金发挥最大价值。这样就为下一步服务策略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

2.2.2要更新和完善基层图书馆的规章制度。

行政管理制度方面,要围绕业务开展为核心,在各方面配合;明晰权责事责到岗到人,增强整体观念,纠正本位主义作风。监管制度方面,设立监管小组,不定期不择事随机检查和客观评价各个科室业务进展情况,表扬先进批评落后,先进机会优先,适当物质奖励。人员聘任制度方面,要定期考核,能者上庸者下,推进岗位聘任制和流动岗位的发展,以岗定员定待遇。图书采购缺乏制度约束,必须尽快设立,应分季度定期采买,注重质量,宁缺毋滥,支持正版。只有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工作环境下,才有可能催生服务策略改革和创新的新胎。

2.2.3培养服务策略改革和创新的源动力和优秀的贯彻执行者。

基层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服务策略的水平高低。归根到底要依靠工作人员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来实现基层图书馆服务策略的各项步骤。他们处在最基层最了解基层群众的的需要和基层工作的优缺,因此最有发言权。要定期召开单位员工献言建策大会,通过集思广益,畅所欲言,言者无罪,开拓创新,不断总结创新服务策略。因此,基层图书馆需要一批具有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人员。

2.2.4在技术规范层面上要多加注意,区别对待。

在采编室,提高联机编目操作水平和准确率,图书到馆尽快编目,争取早日上架出借,可行措施有,细化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通过分工,将标签、签章、标线、机读信息、校对书标、贴胶、上储存架八个环节分工到人,个人单干一样,一批完毕轮换人员,这样公正公平合理,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升。

在成人借阅室,要做到利用管理系统,对图书杂志熟练操作出借,续借,归还,指导读者检索所需文献信息等业务。同时坚持执行破损检验,协商赔偿,旧书下架归档,咨询记录利用率,及时报告采购补充。

在少儿借阅室,除要熟练使用系统操作图书杂志出、续、还、检、赔基本业务外,还要针对少年儿童心理特点,提供通俗易懂的信息,引导少儿阅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图书杂志报刊,尤其注意服务态度和蔼可亲,耐心细致。

在电子阅览室,严格贯彻文化共享工程设立的各项制度细则,宣讲读者须知,明确设备管理使用规则,加强监控,杜绝不良信息。3基层图书馆服务策略改革与创新的体系需要不断发展完善。

基层高校图书馆 篇3

关键词:院系图书档案:集成动态管理:信息组织传播

笔者以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阐述该学院构建的图书一档案集成化动态管理新模式及其组织传播特色,并对院系教学科研带来的积极影响。

1高校基层图书档案管理的现状

院系资料室和档案室管理不同于校级层面的图书馆和档案馆管理,其最大区别在于学校的图书、档案管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专业性,有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模式和稳定的专业队伍;院系的图书一档案资料一般专业性较强,档案一般以教学中产生的、未经过整理的无档号文件资料为主体。这些档案保存期短,具有动态性和真实性的特征,也是监控管理教学质量的原始记录。然而院系图书档案往往由于无专职人员保管,又缺乏规范的管理模式,成堆的文献资料无人开发,查找利用非常不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二级管理的模式逐渐被强化,资料室和档案室的管理在以教学、科研为核心的二级学院,也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鉴于分院人员紧缺。而图书档案这些教学资料对分院的教学科研、教师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构建图书档案一体化集成管理动态模式。有助于提升教学科研质量。促进个人与院系发展。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对此进行了一番改革尝试,全面建立起图书一档案管理体系,创设了制度、文献、网络“三维一体”的集成管理动态模式。

2院系图书档案集成管理模式的框架实现

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以浙江省档案局和本校的两个课题研究为依托,开展了院系图书档案一体化集成管理模式的改革实践。

2.1创设院系资料室、档案室规范管理新制度。结合教学、科研、党团、行政、声像、仪器、实物以及教师个人业务资料等内容,作为院系档案管理的子体系,和资料室管理制度并驾齐驱,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管理规范:并制订了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系列文件,达到层层完善、具体落实的管理目标。

2.2全面开发图书一档案的编研工作。将编研工作纳入管理之中,运用编纂学原理,以“双轨制”为原则,一方面探索了档案纸质、数字网络以及橱窗展板等载体的编研方法:同时。创建了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档案纸质编研模式:另一方面,根据教师需求开辟了“学术信息服务窗”,按学科研究方向编辑了《新书摘要》、《外语教学新视野》、《光盘磁带索引》、《报刊检索目录》、《学术交流汇编》等;同时,建立学科图书资料子体系模块,即:文学类、翻译类、语言与传播类、跨文化类、光盘类、教学类、综合类、外文资料类等,方便了教师的检索与利用。动态性的“学术信息服务窗”激活了资料室的传播功能,对教师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3实行数字化网络化管理,作为该院集成管理模式的重要一部分,创建了富有特色的外国语学院“资料一档案在线”网站,该网站将建立的电子图书一档案库,按照资料室、档案室模块进行网页设计。运用美学、传播学、多媒体等原理,集成了Dreamweaver8和asp的脚本语言,以及photoshopcs3和数据库Access等软件的有机结合,达到视听与检索功能的完美统一。与纸质图书、档案产生互动,利用者可根据网上检索的条目,直接来资料室档案室查阅。编研网络化,将纸质编研成果通过网络传播。

3院系图书档案动态管理与组织传播的分析

3.1资料室和档案室是在外国语学院该较大组织机构领导下的子系统中的小组织,有其自己的组织框架和传播特性。它作为院系组织中的一个特殊的子系统,以其特有形式在高校学科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是高校基层教学科研建设的最基本保障。然而,长期以来,它的作用和地位似乎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认识,似乎其作用可大可小,传播模式可多可少,影响范围可宽可窄,组织管理常处于被动状态,

新型的集成动态管理模式却将基层图书档案管理部门推到了高教改革舞台正中央,赋予其上传下达、左右联系、里外呼应等互动功能。它的传播触角更深更广地伸向院系的其他部门,将整个外国语学院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2图书档案集成动态管理在其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严密而系统的传播网络格局和多样的传播方式,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信息传播的组织性,形成了一个有效、和谐、多样而又顺畅的立体组织传播的网络体系。信息组织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组织内传播。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也是组织维持其内部统一、实现整体协调和整体运作的过程。具体的组织内传播可分为下行传播、上行传播和水平传播。这些组织传播方式在外院的图书档案一体化集成管理动态模式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且得到了合理有效的调配与应用。资料室成为分院各个系部、研究所发布信息的平台(下行),又与分院的管理行政机构之间形成了一个向上传递的桥梁作用(上行)。同时,它与分院的其他各个研究所同时作为学院的平级部门,互相之间又有沟通协调(水平)。而资料档案部门的位置和功效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但它始终没有偏离自己的目标:即为院系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好的服务。

4院系图书档案动态管理模式对组织和个人的影响

组织传播学中将组织中个人参与、融入和退出组织的持续行为和认知过程归纳为同化。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资料室和档案室在改革实践中,集中体现了教师参与的同化意识。由于信息组织传播的顺畅、有效,整个外国语学院的发展理念也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化过程影响到了组织中的每一位个体。分院的教师经过原始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提供活动,自觉认识到了高校基层档案资料的重要性,了解查阅图书档案资料的便捷程序。在这种同化过程中,不再是资料管理人员的任务,而是融入学院每位教师的亲身参与。在这种影响下,组织成员开始主动、积极地去适应组织某些方面的变革,使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与组织的发展形成一体。因此,这个同化的过程不是平面的,而是螺旋似上升的一个过程。是整体与个体都得到全面发展和提升的一个过程,

综上所述,新型的图书档案资料集成化动态管理模式不仅为高校院系和教师个人发展提供了更优的信息传播环境,而且有助于院系组织发挥在学科建设方面的能动性和有效性,实现其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工作优质服务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连红,当代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集成管理模式透视[J],档案学研究,2008(2)。

[2]连红,高校教学档案系统开发集成管理模式研究[J],浙江档案,2009(3)。

[3]张国才,组织传播理论与务实[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35。

基层高校图书馆 篇4

一、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样本调研对象为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烟台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工商学院、曲阜师范大学等11家高校高校图书馆基层人员共115人, 发放问卷115份, 回收有效问卷101份, 有效率为87.8%。被试者在行政科的24人、期刊部的16人、阅览部的10人、流通部的41, 其他部门10人;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45人, 30~39岁为38人, 40~49岁为10人, 50岁以上为8人。

(二) 研究路径

回收的有效问卷101份分成了两份样本, 一份样本1含有50份有效问卷, 另一份样本2含有51份有效问卷。下面对前者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试图挖掘高校图书馆基层人员胜任力具有的维度结构;对后者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试图证明高校图书馆基层人员胜任力具有的维度结构模型拟合数据的效果。

二、数据分析

(一) 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样本1的KMO测度值为0.85, Bartlett球形检验在p<0.01条件下达到显著水平, 可以进行因素分析。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工具栏中的因子分析选项, 选中主成份分析法, 抽取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 进行方差最大旋转后得到高校图书馆基层人员胜任力的潜变量结构, 累积方差解释率为76.96%。

经核算, 高校图书馆基层人员胜任力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50, 其中“积极主动完成任务 (GRTZ1) ”、“保持学习心态 (GRTZ2) ”、“自信能够完成任务目标 (GRTZ3) ”、“强烈的责任感 (GRTZ4) ”, 上述因子是从个人内在性格方面所具有的特性, 命名为“个人特质胜任力 (GRTZ) ”;“积极营造团队协作氛围 (RJJN1) ”、“擅于沟通交流 (RJJN2) ”、“保持良好工作关系 (RJJN3) ”、“坚持以学生为导向督查服务质量 (RJJN4) ”, 上述因子是关于个人与内外部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 命名为“人际技能胜任力”;“良好的计划能力 (GLJN1) ”、“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GLJN2) ”、“解决冲突和矛盾的能力 (GLJN3) ”, 这些因子是关于个人在管理中应当具有的计划、组织、决策等管理能力, 命名为“管理技能胜任力 (GLJN) ”。由此不难看出, 高校图书馆基层人员胜任力具有个人特质胜任力、人际技能胜任力和管理技能胜任力等三维结构模型。

(二) 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问卷的对同质信度和再测信度进行分析, 其中再测信度的时间间隔是15天。经核算, 高校图书馆基层人员胜任力各维度量表的同质信度均在0.817~0.864之间, 再测信度均在0.813~0.852之间, 都高于判断值0.70, 所以信度较好。因子负荷结果表明, 高校图书馆基层人员胜任力由3个因子构成, 因子负荷均大于判断值0.50, 累积方差解释率为76.96%, 高于学术界认同的60%, 所以结构效度较好。

(三) 验证性因子分析

对样本2采用LISREL8.70统计软件来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主要目的是验证模型和判断测量模型拟合观测数据的效果。

通过拟合度指数来验证模型拟合度是否最优的结果, 使用的拟合度指数包括/df, RMSEA, SRMR, GFI, NNFI, CFI, IFI等。对此, 一般认为, 当/df小于3.0为好;RMSEA低于0.1表示好的拟合;SRMR小于0.08认为模型可以接受;其它的指标 (如GFI, CFI, IFI, NNFI) 均大于0.80被认为拟合较好 (Bentler and Bonett, 1980) 。

综上, 对样本1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高校图书馆基层人员胜任力具有三维结构, 使用样本2对该三维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并与其它结构模型比较显示该三维模型拟合观测数据最优。

三、结束语

通过编制高校图书馆基层人员胜任力调查问卷, 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高校图书馆基层人员胜任力模型为三维结构, 分别是个人特质胜任力、人际技能胜任力、管理技能胜任力, 其中个人特质胜任力包括4个因子, 人际技能胜任力包括4个因子, 管理技能胜任力包括3个因子。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将胜任力理论拓展到高校图书馆领域, 实证研究得出高校图书馆基层人员胜任力具有三维结构。这些成果有助于未来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高校图书馆基层人员胜任力与服务绩效的影响关系。本文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不足之处在于样本数量偏小, 今后将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Mc Clelland D.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 (28) :1-14.

[2]刘学方, 王重鸣, 唐宁玉等.家族企业接班人胜任力建模—一个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06 (5) :96-106.

[3]Alldredge M.E., Nilan K.J.3M’s leadership competency model:an internally developed solution[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00, 39 (2, 3) :133-145.

关于加强基层图书馆建设的提案 篇5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937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加强基层图书馆建设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文化部会同财政部办理 提 案 人:胡有清

主 题 词:图书馆,文化建设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足群众阅读需求,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建设和管理公共图书馆的主体不同,公共图书馆可划分为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地市级图书馆、县级图书馆、街道乡镇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其中县级及以下图书馆称为基层图书馆。从我国发展实践看,大多数省、市级图书馆无论在建筑规模还是在现代化设施、服务水平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却仍然不尽如人意。

我国图书馆界第一份综合性研究报告《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显示,国际图联规定,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应为1.5册到2.5册,而2009年我国人均拥有图书为0.44册,县级以下更是人均只有0.1册,人均购书费仅为0.7元。报告显示,由于资金短缺,很多基层图书馆的书还是三四十年前的,实际上早已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不少区县图书馆成了网吧、茶室,甚至只是堆放旧书的仓库。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对于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基层图书馆建设重视程度不足,财政拨款投入到基层图书馆建设的资金也明显偏低,有的地方政府虽然在财政预算中有列支,但也很难到位。再加上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层次不齐,基层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地市级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相比,其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导致了“读者越少,政府就越不重视,越不愿增加投入”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基层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末梢组织,基层图书馆的发展对于保证所有人都能就近便捷地获得图书馆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建设基层图书馆,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快图书馆立法,确保基层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为了提供永久性和不断发展的国家图书馆事业,全面管理和协调只有靠立法才能获得。”近年来,虽然有一些基层政府开始主动分担基层图书馆的建设责任,但由于这种行为没有被法制化和制度化,因此往往具有临时性。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基层图书馆由于缺少后续经费而难以为继。因此,为了保障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基层图书馆的发展,急需加强图书馆立法,尽快出台《图书馆法》,规范和管理图书馆的各项活动,协调图书馆与其他社会外部的关系,使其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2、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创造基层图书馆发展良好环境。各级政府应把图书馆建设当成民生工程来抓,纳入到政府规划中实施。建立一个制度化的、有法律保障的公共图书馆投入机制,实现经费投入预算化,经费项目法定化,使经费增加幅度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相适应,确保购书等经费按时足额到位,为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基层图书馆发展的良好氛围,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帮助基层图书馆争取社会机构和组织捐赠或资助,多方募集建设资金,积极探索社会力量援建基层图书馆的新模式。

3、加强资源整合力度,不断提升基层图书馆服务能力。基层图书馆建设必须坚持统筹规划、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原则,注重服务方式、服务质量、服务范围、服务理念、服务手段的提升。要加强与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地市级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业务协作,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建立具有浏览、检索、在线服务等功能的信息化网络和地区特色的信息化数据库。要加强基层图书馆之间的资源整合,建立、完善服务便利和资源共享理念,积极推行“服务一体化”。实现统一编目、统一检索、统一服务标准、共用一个物流系统和网络技术平台,不断深化基层图书馆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工作内涵,实行馆际借阅,通借通还,方便群众。

4、做好业务培训和指导,加强基层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大部分基层图书馆经受长期的门庭冷落,多年来已经少有新进大学毕业生,原有工作人员也很少得到再培训和再教育的机会,整体素质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因此,基层图书馆亟待建立优秀人才的引进机制和对既有工作人员的再教育、再培训机制。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大指导和扶持力度,帮助基层图书馆引进、培养既懂图书管理学专业知识,又会操作和应用各种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尽快适应信息化网络环境下基层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阅读推广与基层(乡镇)图书馆建设 篇6

关键词:基层阅读推广;乡镇图书馆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各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图书出版业。在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的条件下,出版社已经进行多次改革,然后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出版业的发展由于新媒体的出现而遭受冲击,而图书出版行业首当其冲。图书出版业在遭受新媒体冲击的同时,也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图书出版业要想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必须促进图书编辑专业素质的提升。而图书编辑人才在具备较强组稿编辑能力的同时,也需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营销宣传能力以及市场调研能力等。唯有如此,才能使图书出版业在新形势下得到进步与发展。

一、新形势下出版业面临的挑战分析

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得到较大的发展,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使传统出版业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各国更加重视综合国力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积极促进文化教育产业的发展,这为出版业的发展带来福音,但是也使出版业面临较大的挑战。新形势下出版业怎样得到进一步发展,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其次,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成熟,有效促进了各媒体的交互发展,形成了各种高新技术文化产业。高科技使传统出版业的发展面临挑战。虽然传统出版业可凭借数字技术的利用增强自身竞争力,但是出版业的发展仍然受到制约。为促进出版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做好出版社编辑的培训工作,促使其专业素质得到提高。

二、新形势下图书出版业对图书出版提出的要求分析

1.图书编辑必须具备更强的市场意识。针对企业及企业员工而言,必须具备较强的市场意识,这点十分关键。图书编辑只有具有足够强的市场意识,才能准确分析与判断出版产品的市场环境以及市场运行机制的各个环节,能够为图书产品做出科学的决策,同时凭借较强的市场意识合理调整图书产品的类型以及价格等。因此,随着图书销售的市场化发展,较强的市场意识成为图书编辑必须具备的要求,并要求图书编辑能够将市场意识向自身的能力需求转变。图书编辑只有在具备足够强的市场意识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为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积极促进图书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

2.图书编辑需具备大局观以及较强的政治意识。图书实际上属于精神产品这一类,其传承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是各种先进文化宣传及传承的载体。图书编辑作为图书的设计者、生产者以及传播者,必须对自身素质修养提出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图书编辑需要充分了解市场的变化情况,因此,图书编辑需要结合读者的喜好以及市场的实际需求,精心设计与策划出版产品。图书编辑对出版社的出版方向进行准确把握,并切实做好手上的工作。图书编辑必须精心策划出版产品的经营方向、出版特色以及销售能力等各个方面,才能同时促进出版社各方面效益的有效提升。

3.图书编辑需具备创新意识,重视文化传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也有利于图书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在新形势下,图书编辑需要勇于追求创新,要具备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要善于观察、寻找、发现并有效利用各种有价值的信息。除此之外,图书编辑需要负责选题的开发以及图书的设计,责任较大,需要在图书的形式、内容以及外观上充分体现出自身的创意。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图书编辑要能够敏锐察觉社会中的新文化需求,同时要善于结合生活得到各种新颖的题材,掌握政策变化及调整图书出版业发展的新规律。并且,图书出版需要扮演好创新活动组织和主导的角色,成为对接出版单位及市场趋势的关键点,使自身在出版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发挥。图书编辑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对图书编辑的一大基本要求,唯有创新,才能为出版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4.图书编辑需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需重视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新形势下,图书出版业要想实现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必须使图书编辑的利益和图书销售的利益建立密切联系。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下,图书编辑的工作内容已经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早已并非单纯的选题策划、编辑组稿。新形势下的图书编辑需要具备市场调研、营销宣传能力,为使图书编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必须加强图书编辑市场评估以及市场调研能力的培养。在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关注的焦点时刻发生变化,这主要是由大量新鲜事物的产生而导致,这也使图书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图书编辑需积极进行市场调研,充分了解读者的兴趣,同时不断提高自身市场评估能力,有效降低图书策划的市场风险。除上述之外,图书编辑也需要锻炼自身选题策划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在市场经济机制下,出版社的选题策划需要充分结合读者的喜好,这样才能尽可能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只有不断扩大读者数量,才能使选题的价值得到体现。因此,需要重视图书编辑选题能力的培养,并且,重视并培养图书编辑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图书编辑自身素质的提升策略

1.图书编辑应当在继承传统中,提高编辑质量。编辑应遵循活到老、学到老的原则,加强自身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坚持,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2.编辑需要在市场转型中提高自身素质。图书编辑应结合市场需求,参与到选题策划、市场营销等各个流程及环节中。并且需要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加强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基于出版产业发展的视角,树立较强的政治意识,以高度负责的心态做好图书质量及内容的把控。工作过程中也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同时促进自身思维的活跃,提高市场意识,保证图书的各方面效益。

3.提高自身计算机编排及校对能力,把控好图书编排的质量以及图书整体的质量。

四、结语

总之,目前图书出版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及信息化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维及生活方式也因此发生巨大变化。在新形势下,图书出版社及图书编辑也需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作出相应的调整。图书出版业在新形势下既面临机遇,也遭受挑战,需要图书编辑顺应发展的潮流,不断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使自身素质及工作与市场及消费者需求相符。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图书出版业中自身作用的发挥,从而有效促进新形势下图书出版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军.新形势下图书出版对图书编辑的新要求[J].西部广播电视,2015,02:79.

[2]王建华.新时期图书出版对图书编辑能力的要求[J].科技传播,2016,12:7+10.

[3]石晓磊.新形势下图书出版对图书编辑新要求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6,05:219.

[4]赵梁爽.新时期图书出版对图书编辑能力的新要求[J].科技传播,2016,06:3+8.

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篇7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用户信息获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曾经在信息服务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图书馆的地位被不断弱化, 尤其随着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 搜索引擎大行其道, 成为用户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 在此背景下, 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图书馆行业如何调整服务策略和内容, 开展服务创新, 提供用户满意的信息服务, 成为图书馆人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

1 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公共图书馆是区域重要的文化和信息服务中心, 集中体现着区域文化特色, 在传播知识、开展文化活动、推进文明社会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 随着服务环境的变化, 用户信息需求越发呈现个性化和专业化特点,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危机日渐显现, 主要表现在: (1) 服务意识不强。图书馆行业始终把用户需求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 然而公共图书馆, 尤其是基层公共图书馆相较于高校馆和科研馆, 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尚未落到实处, 馆员的服务热情有待提高, 工作内容和形式较单一, 组织绩效考核中也尚未体现服务意识相关的考核指标。 (2) 馆员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馆员的服务能力, 而基层图书馆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总力不从心, 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馆员的总体水平不高, 专业技术人才, 尤其是专业信息服务人才极度匮乏, 这也影响了服务的效率。 (3) 服务的便利性有待提高。基层公共图书馆应是用户最方便使用的文化服务场所, 然而, 由于大部分基层图书馆馆舍陈旧, 资源更新速度慢, 设备老化, 缺失标准工作流程, 在用户使用的便利性上大打折扣, 从而造成用户到馆数量和资源利用率的低下。 (4) 信息技术尚未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推动了用户信息获取模式的转变, 包括SNS、微博、微信在内的Web2.0技术的快速发展, 要求图书馆必须顺应潮流, 能基于网络开展服务营销和推广, 而基层图书馆限于资金和人力等条件的制约, 新技术的应用是软肋[1]。正是由于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问题凸显, 使得图书馆服务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为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率、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服务需求、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 图书馆必须深刻认识网络环境背景下信息服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开拓思想, 大胆创新, 积极利用新科技、新技术, 推动新一轮的服务创新和转型发展, 多途径、多领域地探寻服务创新的改革实践方式。

2 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策略研究

2.1 强化文化服务功能

公共图书馆作为区域文化名片之一, 理应集中体现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因此, 公共图书馆必须强化文化服务功能, 发挥其在区域文化活动中应有的作用。目前, 公共图书馆往往是区域性的建筑标志, 尤其是各地建设的新馆舍, 无论是建筑特色还是空间布局, 都会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也为其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便利。基层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己的馆舍优势, 打造包括文献展览、阅读讲座、科普讲堂、图书推荐等在内的一系列活动, 也可以和艺术中心、中小学、教育机构合作举办文化活动, 吸引用户参与, 有效宣传和推广图书馆服务, 将图书馆打造成区域文化活动中心。基层公共图书馆不仅要强调文献信息资源的服务, 更要彰显其文化创意服务价值, 通过创新性文化活动、文化项目的设计满足用户多元化的知识文化需求, 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创意[2]。

2.2 突出服务的便利性

为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和读者的联系,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读者到馆量, 图书馆应在服务的便利性上大做文章: (1) 图书馆可以在居民生活区或人流密集区设立流动图书车或连锁店式的图书借阅点。在流动图书馆服务过程中需要注意3点:一是服务时间。流动图书馆的服务时间可以跟馆舍服务时间错开, 将服务时间安排在用户下班或假日期间, 这样尽可能延长图书馆的服务时间, 拓展其服务空间。二是文献更新。为提高资源利用率, 图书馆应加强流动图书资源的更新, 保证流动图书馆的资源质量, 提升服务效果。三是设计流动图书馆形象。流动图书馆应是社区文化服务的亮丽风景线, 流动图书馆应统一设计外观标识, 方便用户识别;规范服务流程, 提高用户满意度。 (2) 将图书馆的网络咨询窗口开到或链接到城市或区域热门论坛或网站上, 方便用户与馆员的交流, 便于用户及时获取自己想要的文献信息。图书馆通过与用户的广泛交流, 才能不断把握用户变化的需求, 设计服务内容, 满足其文化需要。图书馆跟用户的交流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 能让图书馆及时了解用户使用的新技术和新工具, 从而基于用户喜好, 推广和开展服务。 (3) 与城市文化活动相结合, 推出便利服务。公共图书馆应结合城市的文化活动, 比如博览会、运动会、文化节、音乐节等, 通过相关资料和资讯的收集、整理, 及时向用户宣传文化活动, 方便用户获取相关知识和资讯, 在用户收获满意的同时, 也极大地推广了图书馆, 实现了图书馆服务的有效营销。

2.3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信息化程度也成为衡量一个图书馆发展水平及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公共图书馆应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积极引入服务过程中, 提高服务质量。首先, 公共图书馆应借力信息技术开展数字资源建设, 逐步降低纸本资源的采购比例, 提高数字资源和多媒体视频资源的采购力度, 通过参与区域联合采购、自有资源数字化等方式, 逐步完善馆藏建设[3]。其次, 图书馆应构建功能完备的服务网站, 通过网站揭示图书馆的资源结果和服务内容, 搭建用户与图书馆沟通互动平台, 通过网络导航、使用指南、常见问题等实用性功能模块, 指导用户方便、快捷地使用图书馆电子文献服务及其他服务。再次, 构建以参考咨询服务为主导的虚拟解答平台, 通过直接加入区域性、国家性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的形式, 为用户提供在线即时性的参考咨询服务。最后, 将SNS、微博、微信等Web2.0技术融入信息服务过程中, 打造用户知识分享和交流平台, 鼓励用户自助服务, 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3 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类社会知识载体形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电子信息资源越来越受欢迎, 传统图书馆的藏书服务、知识服务角色悄然发生改变, 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各项信息。在此背景下, 图书馆只有转变服务理念, 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 才能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推动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

摘要:文章分析了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策略。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公共图书馆服务危机现状及策略分析[EB/OL].[2013-12-20].http://www.xueshuqikan.cn/view.php?tid=9022&cid=213.

[2]公共图书馆应该在创新服务模式和提升服务水平上下功夫[EB/OL].[2013-12-20].http://www.bjdclib.com/dclib/specialrec/gytd/thesis/201307/t20130708_142307.html.

浅谈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 篇8

关键词: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

0 引言

党的十六大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将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改善民生、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所谓学习型社会,是指参与社会运行与创造的各类主体,始终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始终以学习促进创新,淘汰陈旧与落后,保持开放与进取的社会动力的社会形态。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项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图书馆,在其建设进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下笔者就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浅谈几点认识。

1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公共图书馆是指业务上由文化部门负责指导、地方各级政府提供财政支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省、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等各级图书馆。而本文基层公共图书馆主要指县以下公共图书馆。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兴起时期(1949年-1965年);停滞时期(1966年-1976年);恢复时期(1977年-1978年);振兴时期(1979年至今)。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都建立了新的馆舍,装备了先进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计算机公共网络等系统,启动了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了藏阅合一。改革开放初期,成立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和各省、市制定颁布了多项图书馆法规和行政规范,公共图书馆的软硬件环境建设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有力保障和推进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向前迈进。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财力的增强,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逐步加强,尤其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及沿海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已成为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近10年来,各级政府努力推动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如深圳市就拟定了《劳务工图书馆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专门为特定的社会群体建立不同形式的图书馆,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取得了初步成效。

2 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面临的问题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困扰,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平衡,出现了反复,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今不如昔的现象。根据有关方面统计,“十五”以来,全国县级图书馆无购书费的近700个,大部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县级图书馆尚且如此,乡镇图书馆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就连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个别县级市,“十一五”以来,乡镇图书馆数量和功能也发生了大幅度萎缩。这反映了经济较发达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面临的困境。就总体而言,笔者认为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在建设中,存在下列问题:

2.1 办馆经费明显不足

基层公共图书馆中,县级图书馆职工的工资财政基本能保证,但购书、业务、运行、维护等经费严重短缺;大部分乡镇图书馆是民办事业,其职工缺乏工资保障机制。在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大部分乡镇文化站被划归乡镇政府管理,而文化站随着乡镇企业改制,其经费主要来源被剥离,从而导致办馆经费得不到保证。

2.2 硬件设施设备陈旧

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数县级图书馆舍多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建筑,时至今日,相当数量的县级图书馆已远落后于当地的县级中学图书馆。正在使用的设备年久、老化,很难更新、补充,将就使用较为普遍,甚至存在少数个别图书馆没有计算机,未接互联网的现象,图书馆建设的数字化、信息化无从谈起。作为社会信息化重要节点的公共图书馆,令人难以置信。

2.3 管理服务质量不高

由于基层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在图书馆历史发展中诸多因素积聚而成的,相当部分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大都存在“重藏轻用”、“等客上门”、“被动服务”、“能混则混”的现象。只要不失火、不失窃、安保合格、卫生合格、借阅有人接待即可,“等、靠、要”思想较为普遍,缺乏危机感。在此观念影响下,形成了管理松懈,考核不严,视野狭窄,按部就班,没有压力等消极现象。

2.4 管理体制模式欠佳

由于体制原因,基层公共图书馆大都没有用工自主权,其人员进出需上级和主管部门决定。尽管现在一些基层公共图书馆实行了公开招聘,但上级领导的话语权、影响力之大是不言而喻的。于是出现了图书馆急需的专业人员进不来,而非专业人员逐年增加,严重超编,且越贫困的县级图书馆超编现象越严重,其人员有的达40人之多,岂能不造成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吃大锅饭等回潮现象。

2.5 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必须承认在相当或大部分领导干部心目中,对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搞经济建设出政绩,是硬道理;搞文化建设是软道理,难出政绩,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己无多大关系。宁肯花上百万、上千万用于购车、公务接待,也不肯拿出上述费用的10%用于当地公共图书馆建设。我们的文化主管部门也确实存在对基层公共图书馆扶持不够,表面文章做得多,深层次和实质性工作做得少,支持力度差强人意。凡此种种,都反映出其对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不重视、不到位,是造成目前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所面临问题的主要原因。

3 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思路

我们应清醒认识到: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平台,是构建城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打造、夯实基础,加强链接、强化巩固的漫长历程。在我国目前公共图书馆体系中,基层县(市)级图书馆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没有资源丰富、运行高效、保障有力、服务到位的县(市)级图书馆,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和图书服务系统的链条就会出现断裂;而城市中的街道和农村的乡镇图书馆建设的如何,则是社会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和基础,二者缺一不可。如何在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积极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以努力推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笔者谈六点初步思路。

3.1 建立政府投入机制

鉴于我国近四分之一的公共图书馆无购书费,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积极向同级政府进言,在国家《图书馆法》出台前,由同级政府向“人大”走立法程序,以法律形式确立其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建设与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同步,确保办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实行全额拨款,其经费投入增幅与本地国民经济增幅同步,切实保障办馆经费得到落实。

3.2 建立政绩考核机制

要将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列入同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年度政绩考核目标,作为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责任和义务。要建立评价标准,明确领导责任,实行责任问责,严格考核程序,做到与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相关领导的奖惩、使用相结合,努力形成政府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基层领导全力抓的工作格局。

3.3 建立完善用人机制

基层公共图书馆要转变观念,适应形势,不等不靠,主动发展。要引入竞争机制,抓住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利时机,实行竞争上岗,把每个职工推向“赛场”;建立完善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出的用人机制。

3.4 建立良好服务机制

县(市)级公共图书馆在加强自身建设发展的基础上,利用馆藏、管理、人才、设施、设备等优势资源,对乡镇、街道图书馆进行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的建设和系统化管理。通过建立业务辅导站和图书流动站帮助他们提高服务水平。开展好阅览服务,送书上门、提供场地、举办讲座和故事会、传递信息、家教辅导、有奖读书、专业培训、各类展览、读书俱乐部等各种公共服务活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充分体现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

3.5 建立科学运营机制

在确保公益性前提下,建立多种办馆模式。县(市)级由政府主办,乡镇、街道以同级政府为主,上级、社会支持为辅。根据不同情况,以适宜为原则,采用与企业联合办馆,政府提供土地,企业投入资金或共同出资,为企业职工和当地市民、农民提供完善的服务。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设特色图书馆,也可把图书馆直接交给社区管理,加快普及率,增强巩固率,不断强化文化主管部门的责任意识,把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优劣与其紧密联系,严格考评。

3.6 建立图书馆核心价值

坚决贯彻《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把公共图书馆建设成开放的知识与信息中心,向所有读者提供平等、便利、人性化服务,实施人文关怀,致力消除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困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使用效率,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全民阅读,与一切关心图书馆事业的组织和个人真诚合作,欢迎他们以各种方式支持参与图书馆建设,以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尽快建成。

4 结语

目前,我国平均40万人左右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不到0.4册,远低于国际图联规定的2万人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2册的国际标准,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甚远。更为值得重视的是建国已60多年,我国的法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而国家的《图书馆法》尚未进入立法程序,这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加快立法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清醒认识到:图书文献的形式、载体及管理手段虽已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文献已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无纸化阅读也得到较大范围普及,但目前还无人敢断言:数字化文献将彻底取代纸质文献,电子图书将取代纸质图书。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道路不会平坦,广大图书馆职工重任在肩,任重道远。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公共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公民的精神乐园,求知者的学习家园,科技人员的信息中心,文化建设的标志,文明程度的象征,其地位和作用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进程中,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征程中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我们要正视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目前存在的差距、面临的各种困难,容不得有任何懈怠。只要我们各级政府能像抓经济建设那样,重视抓好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加快基层公共图书馆公共财政制度、资源配置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广大公共图书馆职工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团结拼搏,充分发挥好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各项功能,实现各项目标,必定能够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实现新发展、取得新进步。

参考文献

[1]蒋永福.图书馆学通论.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10.

基层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研究 篇9

一、创新基层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积极意义

在国家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语境中,基层图书馆和“农村书屋”等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共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基层图书馆承担着将其他系统内资源输送到农村地区和在农村内部传播知识的双重使命,与国家图书馆、省、市、县级图书馆一起构建“四位一体”的图书信息生态系统。

1. 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城乡不同的经济结构体制对文化系统的建设工作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经济发展的失衡映射到精神领域表现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常住人口知识层次和综合素质的低下。据最新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 年底,我国全部人口总数是13.7 亿人,其中农业人口为6.74 亿,占到总人口数的50.32%。没有受教育或教育水平极低的人数达到将近2 亿,他们中的90%生活在农村。以上数据显示出了在农村加快知识普及和信息传播速度的重要性,也体现出了基层图书馆建设是我国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章节。

2.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进程。新农村文化建设位于全国文化事业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健全且健康的农村文化内容对一国的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构建体系完善、内容积极、形式多样的新农村文化,离不开基层图书馆,尤其是农村中开放图书馆及其他一些具备图书收藏功能的馆所作保障。在农村文化馆、文化站建设还未完全步入正轨之前,基层图书馆等的筹建事宜仍然需要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宏观视域之下,将其视作完善农村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传播公益文化的服务基地,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文明窗口,从根本上做到从外在物质条件上满足农民知晓信息和学习知识的权利,同时也缩小城乡间居民的知识鸿沟,加快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

3.有利于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农村基层图书馆是连接省、市、县级图书馆的重要纽带,如果乡镇等基层区域没有设立文化馆和文化站等,将会造成农村地区知识传递的中断、信息传播受阻和文化体系建设的非持续化发展。在资金来源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新农村基层图书馆面临着馆藏资源有限、服务形式单一、图书馆的服务效果欠佳等问题。在新的发展环境中,乡镇依存省、市、县级图书馆充裕的文献资源及其来源渠道,并借鉴其多种多样的读者服务方式,努力扩大乡镇图书馆的馆藏容量和服务读者的实际能力,使之成为本地方村民学习知识、获取资讯、享受娱乐、辅助教育的重要场合。基层图书馆在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还可借势便捷的互联网络和国家推行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2 号工程一一共享工程,利用优势条件不断地将适合农民阅读的、对有利于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文献资源及时输送到乡镇级、村级基层点,在人数规模较大的村镇还可以再次分离出小型图书馆;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创建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从形式上引导农村基层图书馆向着更高、更好、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4.有利于确保城乡居民享受文化信息服务权利的均等化。无条件知晓信息权和享受教育权是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的人生权益,这一点不受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的影响。然而,闭塞的农村地区因受困于种种不便利条件导致农民在需求与现实之间出现了尴尬局面。常见的一个现象是农民往往会受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特别待遇”,无法像城市居民那样平等自主的享受到图书馆相应的服务。基层图书馆的建立和完善,可以确保城乡居民享受到平等无差别的图书信息服务,让全社会认识到基层图书馆囊括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大家庭中。就目前情况来看,完全均等化的城乡图书馆信息服务尚不能马上实现,分布在新农村中的基层图书馆依然要依托更高一级的图书馆求得发展,共同践行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先进理念,借助于各地网络资源的互联互通,逐步建立起基层图书馆中的电子阅览室,在此基础上以广大农民为服务对象,着力打造我国新农村地区的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以更方便、更快捷、更贴近农民的服务方式,逐渐减少城市与农村地区在接受知识和信息方面的差距,实现城乡之间文化和信息服务的均等化发展[2]1。

二、基层图书馆创新信息服务的指导策略

1.立足新一代农民的实际需求,走联合协作式的发展道路。正处于起跑线上的农村基层图书馆存在着诸多不足,一些困难和问题成为阻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在这一阶段,基层图书馆的筹建者要认清主要矛盾,善于以问题为突破口寻找改进契机,寻找能够帮助基层图书馆走上快车道的辅助力量。也就是说,基层图书馆应立足新农村建设,从新一代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其他条件联合多个单位团体走协同发展的道路。例如,可以与对“三农问题”研究占据绝对优势的本省农业重点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借他们的专业资源和众多在农业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弥补自身在农业馆藏资源方面的不足。另外,还可加强与相邻地域之间基层图书馆或更高一级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打破长时间形成的区域分割劣势,引导不同资源在不同区域间的自由流通和免费共享。同时,还可借助热心于农村“文化脱贫”的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的力量,帮助基层图书馆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撑。

2. 丰富涉农文献和图书资源是创新基层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石。从现实状况来看,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对有关农业生产技术方面信息的需求量最大,在解决了这一需求之后,他们才会寻求更广范围内的知识和资讯。基于此,基层图书馆首先应与具有充足农业文献资源库的农业院校图书馆取得联系,将对方的文献资源优势借鉴到本馆、本地方。鉴于农村图书馆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存在先天不足这一问题,在构建基层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时,应当加强涉农文献资源库的建设,重视特色农业文献和知识资源的采集工作,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图书馆藏资源体系。

3. 从根本上保证新一代农民的需求是创新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导向。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主体是农民,改善新一代农民的精神境界和整体风貌是创建基层图书馆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创新基层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之前,通过走访、发放问卷、电话访问等方式对村民的需求进行实际调研,彻底了解各村、各村民对信息需求的具体情况,以此为制订图书馆工作计划安排和优化图书馆服务的主要依据,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基层图书馆创建后的服务质量。

4. 创新基层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基层图书馆建设作为公共文化体系中的分支,是需要政府给予支持的一个重点领域。新时期的服务型政府要将基层图书馆的筹建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从国家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层面强化基层图书馆的创建。国家的支持和政府的带头作用是基层图书馆创新工作的重要保障。

5.做好人才、技术和经费保障工作是创新基层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的前提。创新基层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前提是经费、人才和技术有保障,尤其是当基层乡镇不具备吸引人才就业的情况下,更需要当地政府部门给予高度关注,加大在人才引进、技术研发和资金引流方面的投入。从这几方面完善基层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和软件设施,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3]3。

摘要:本文认为创新基层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需要立足现代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服务方式的便捷程度、服务内容的全面性和推动图书馆自身发展的人才、技术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战略部署,使基层图书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智库。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基层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秋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湘潭大学,2012(6).

[2]史大波.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民营科技,2009(1).

基层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篇10

一、设备的采用

1. 先进性。

在采购计算机产品的过程中, 尽量一步到位, 保证其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的先进性, 即选择覆盖率高、标准化和技术成熟的软硬件产品。先进的设备能使网民读者增加阅读时间, 提高阅读质量。

2. 安全可靠。

利用HTML代码 (HTML是网络的通用语言, 一种简单、通用的全置标记语言。它允许网页制作人建立文本与图片相结合的复杂页面, 这些页面可以被网上任何其他人浏览到, 无论使用的是什么类型的电脑或浏览器) , QQ电子邮件等广告、邀请信件等格式硬盘, 主要原因在于系统中没有安装防护软件, 造成管理和读者阅读的不便。应选用安全可靠的操作系统, 及时更新, 对数据的传输进行加密和信息工作制度的保密等。

还要考虑数据隐私的安全, 丢失风险的安全, 只有加密的系统账号登录后才能查看加密文件, 其他任何账号均无法打开, 为了避免日后重新安装系统或是其他原因而令自己也被封在门外, 需要把当前系统账号的文件加密证和密钥备份出来, 以备不测, 还要勤于更换密码, 这样安全性能就大大提高了。

二、人才的引进

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 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以人为本”。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 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 并要通晓知识产权 (版权) 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 即通才、复合型的人才, 因此要注重人才的引进, 改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 为吸引人才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资源的采集, 确定方向

纸质文献和转化信息的采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 信息组织的任务也是十分艰巨的, 《网络编辑如何做好专题策划的“灵魂”和“骨架”》一文中提到:粘贴—加工—组织—解读是网络新闻的四个层次。我们图书馆的工作也可以借鉴她的观点对文献进行采集, 加工, 生产电子文本图书。电子文本信息的采集需要如下步骤:

1. 定选题。

在实际操作中, 按传统的目录组织工作规律和方法使用学科进行分类, 主要遵循《图书分类法》26大类进行统一拆分、整理、归纳, 做好专题策划的骨架。

2. U盘制作存储的基础思考。

活用U盘制作好电子文本骨架, 也是业务上的一种新方法。第一步, 把网页上所需的文献定位在桌面上WORD文字处理软件。第二步, 对文本的整体布局进行格式设置, 包括行间距、段间距、段落对齐、方式制表、段落加框、缩进、阴影、首字下沉等的调整。第三步, 认真精选整理文本的内容, 并校对好格式, 以求文本的美观。第四步, 根据文本的内容进行分类、编号、参照《图书分类法》分编书号、种次号。第五步, 制作和粘贴, 把已做好的文本 (统一规格) 内容粘贴到所备的U盘存储器, 同时, 也可采用“中图法检字表”的规范排列粘贴。最后, U盘的容量无需太大, 在U盘的边线上贴排列号和检字号, 方便日后查询。

3. 构建网站开发平台, 提供应用阵地, 便于查询。

网站构建以学习使用Dreamwerver软件, 制作成优化版本为基础, 搭建一个“以学为中心”的学习平台, 再创建站点设为首页, 这样便于管理, 再扩展多个新文件夹, 可以随时删除, 添加、丰富内容, 完整创建多种功能的网页分类链接, 使每一个页对象和HTML元素都是一个运行的组件对象。基层图书馆的电子文本链接, 最简单的一种是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的链接, 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登录、用户的资料信息修改, 所发帖子的管理, 还包括所需文字和图片、控件、数据访问的请求。馆际合作的交流平台形成业务逻辑, 包括页面交互请求、事件和参数的传递, 通过网上传递信息, 有效提高了信息员采集、挑选、整理、分类电子文本的统一性, 进行馆际之间的品种互补, 综合性和专业性互补, 增强了不同层次的开发人员之间的合作, 他们只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就可以进行并行开发, 最终将各个部分链接到一起构成最终的应用程序。

四、实践中的思考与新的要求

上一篇:顶管施工的质量控制下一篇:基建财务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