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服装

2024-06-30

蒙古族服装(精选三篇)

蒙古族服装 篇1

蒙古族在游牧生活中, 各部落由于地域环境、气候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服装材料、工艺和款式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如下对巴尔虎、布里亚特、科尔沁、察哈尔和苏尼特等十个部落的服装造型进行比较研究。

1 巴尔虎服饰

巴尔虎蒙古人大部分青年人穿三道沿边蒙古袍, 而老年人大多穿细沿边的蒙古袍。春、秋两季的蒙古袍主要以毛料、缎子布料为主, 冬季时人们通常以羊皮、羔羊皮及棉布缝制蒙古袍。蒙古袍要配以腰带才完整, 巴尔虎蒙古族男子所围的腰带大部分是丝绸材质, 围在胯上较为宽长。女式蒙古袍所佩带的腰带细而短, 已婚的妇女不能系腰带。

巴尔虎新娘长袍的最明显的特点是有美丽袖箍的灯笼式接袖, 腰节有横向分割的装饰结构。这种长袍的下摆前面有褶, 后面无褶。在新娘长袍外面套穿一件有4个开衩, 钉有5道银质扣袢儿的对襟长坎肩。这种长坎肩同长袍一样在腰节有分割结构, 无领, 上身紧, 腰节打褶, 在对襟之缘和袖窿镶有二指宽库锦沿边儿。穿这种坎肩在腰侧纽袢带孛勒, 它是已婚妇女华贵的腰侧装饰, 约需10两银子。其上要悬挂八宝垂饰和彩巾。图1为巴尔虎新娘服饰。

巴尔虎蒙古人冬季穿镶有一道宽沿边儿加一道水流的熏皮袍或白茬皮袍, 巴尔虎人所穿的长袍特尔利克均要镶宽沿边儿, 袖口为大马蹄袖, 妇女长袍的袖子则以膝齐长为美。

2 布里亚特服饰

2.1 男子服饰

布里亚特蒙古族的男袍整体肥而长, 无开衩装饰, 系色彩鲜艳的绸缎腰带, 宽且靠下, 以上提袍为美。布里亚特男袍一般用青、蓝和紫色绸缎做面儿, 前襟用红色、黑色和蓝色3块锦条镶边。此外, 布里亚特蒙古人夏天出去放牧时穿毛呢缝制的雨衣, 叫“楚巴” (雨衣) , 这种衣服晴天可以防蚊虫叮咬, 雨天可做雨衣, 防潮御寒, 比较适合草原多变的天气。冬天穿的袍子多为羔羊皮袍, 保暖御寒。为了更加保暖, 阻止风从前襟钻入, 在袍子外面套一件坎肩, 蒙古语叫“胡日莫”, 有呢子的, 也有毡子的。坎肩的袖长要短于胳膊大臂的长度, 这是为了方便手持套马杆, 长了不利于劳动。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 服装的这些实用功能在逐渐退化, 审美功能和符号功能在逐渐加强。

2.2 女子服饰

布里亚特女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四套服饰:第一套是出生到10多岁穿不扎腰带的衣服, 与男童服饰相同;第二套是10多岁开始到结婚前穿姑娘袍, 蒙古语叫“巴斯甘” (未婚姑娘) ;第三套是“哈马甘” (已婚女性) , 即已婚妇女服饰;第四套是60~70岁的老年人穿的简单宽大袍子, 贴身, 腰部有大褶, 下摆似裙肥大, 镶10cm宽的黑绒边, 同上身相接处的掐褶用彩色锦条覆盖。袍子下摆的黑色绒边衬托袍身大面积鲜艳的色彩, 是布里亚特人内敛外放的性格体现。布里亚特姑娘不穿坎肩, 按照古代习俗梳成8至10条发辫, 散垂于背后和两肩。她们喜欢戴用珊瑚、琥珀或珍珠串成的额箍, 蒙古语叫“塔图尔”, 在其左右两边顺鬓角下垂金银装饰环, 并在胸前戴银质配饰及存放佛经的小盒。

布里亚特蒙古袍造型中最具特色的是已婚妇女长袍, 如图2所示, 它的造型和款式与其它部落的蒙古族妇女长袍有着较大差异, 是唯一具有腰身与袖窿分割的传统蒙古服饰。该款式长袍的腰部分割线下连接有打着细密碎褶的“钟形”裙, 长度至脚踝。长袍的衣身与袖子连接处也有分割线, 袖山部分有碎褶设计, 造型呈“灯笼”状隆起;袖肘部有分割, 袖管较合体, 长度及掌心, 接有马蹄袖。布里亚特已婚妇女长袍外面常与坎肩搭配, 有长坎肩和短坎肩之分。短坎肩结构简洁, 背部呈“几”字型, 长度齐腰, 较合体, 如图3所示;长坎肩长度至脚踝, 有腰线分割, 腰线下方部分也打有细密的碎褶, 整体造型呈“凸”字形。布里亚特妇女坎肩穿着在袍服外, 使袍服上身相对收紧, 与夸张的袍服下身造型形成对比, 呈现张弛有序的动感[3]。

3 乌珠穆沁服饰

乌珠穆沁人的长袍, 以自己特有肥大的款式风格和绚丽多彩的组合镶边工艺, 在蒙古人的服饰中独树一帜。他们在冬季主要穿高领宽沿边儿、肥大而无开衩的熏皮长袍。这种倭缎般柔软的烟黄色熏皮袍, 由于其皮子用酸奶熟化, 用特制的刮刀划鞣、用秋季马粪熏制而成, 所以具有防水、防蛀、防污和久穿不变型、美观大方等优点。

乌珠穆沁人的熏皮袍, 在镶边工艺方面有男女老少之别。少女少妇所穿的熏皮袍, 在领座、大襟、垂襟和下摆之缘镶有3指宽青大绒沿边儿, 在其外缘另加3种颜色库锦组成的窄条滚边儿, 在滚边儿的外缘又有微露白毛的羔皮贴边儿, 大绒沿边儿的内缘还要镶嵌彩虹彩条和金银曲线条等装饰。男青年所穿的熏皮袍, 其镶边工艺类似妇女之袍, 但无彩虹彩条和金银曲线彩条, 有的在大绒沿边儿内缘镶有大绒水流。中老年人的熏皮袍只镶一指宽青大绒沿边儿即可。熏皮袍的领子均用青色或蓝色绸缎为面的白羔皮领子, 其外缘要镶3种颜色库锦组成的沿边儿。如图4所示。

乌珠穆沁蒙古人在冬季或春秋季要穿吊面皮袍和棉特尔力克 (即棉袍) 。这种长袍在面料色彩方面讲究鲜艳华贵, 在镶边工艺方面讲究绚丽多彩。除此之外, 在开衩上角用各种彩线绣成云形或平形图案。

4 科尔沁服饰

科尔沁服饰根据性别、年龄、季节和场合的不同其款式和色彩也略有区别, 而总体上依旧沿袭着蒙古袍的基本形制以及配戴帽子和饰物的着装习惯。

4.1 女子服饰

科尔沁女子服饰特点从很早时候起就有姑娘和妇女的明显区别。女孩子穿大襟长袍、扎腰带, 不穿坎肩、不穿开衩长袍, 习惯在大襟扣上挂绣有花鸟图案的荷包, 里面放有针线夹或各类香草。有的女孩在脖子上戴银质佛像或玛瑙、珊瑚项链。女孩戒指不能戴在大拇指和无名指上。科尔沁妇女春秋的时候头带绸缎手绢、穿两侧开衩棉袍、夹袍、开衩大襟坎肩、夹裤、彩线盘花布靴、布袜子等。在夏天裹头巾、穿单袍、脚穿袜子和绣花鞋。他们在皮袍边沿用黑绸镶边, 缎袍、大襟坎肩的襟部、肩口、袖口和下摆等位置镶有各色库锦。妇女腰上不系腰带, 因此管已婚妇女叫“布思无归”。如图5所示。

4.2 男子服饰

科尔沁男子服饰按照年龄和季节的区分, 袍服分为有马蹄袖和无马蹄袖两种。青年男子服饰色彩鲜艳、种类繁多, 礼服多为团花锦缎吊面皮袍、外套对襟坎肩或马褂, 腰系结穗腰带, 头戴貂皮或水獭皮红缨圆顶立檐帽, 配24个盘花图案的大绒靴, 中老年男子穿蓝色或棕色长袍、腰系紫色或深灰色腰带, 戴棕褐色圆顶立檐帽、陶尔其克帽, 穿绣有盘花图案的布靴或香牛皮靴, 并佩带皮制烟荷包和大烟袋。

5 苏尼特服饰

苏尼特部一般冬季多穿皮袍, 其中以吊面皮袍为多;春秋要穿绗线明显的棉袍和吊面羔皮袍, 棉袍称为棉“特尔丽克”;夏季穿单、夹长袍, 称“特尔丽克”。各种长袍均镶窄条单沿边儿或双沿边儿, 男女长袍在垂襟上不镶边儿, 妇女长袍袖口不镶边儿。已婚妇女也穿有“套海布其” (袖箍) 的长袍, 其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套海布其”以下的面料与长袍面料相同, 称“乌如套海台”长袍, 另一种“套海布其”以下的面料与长袍面料不同, 则称“布格金套海台”长袍。“套海布其”约四指宽, 要用与长袍面料不同色的布帛或绦子制作。苏尼特部和察哈尔部一样, 姑娘不穿有袖箍的长袍。

苏尼特日常穿着的特尔丽克也是立领, 领角方正但为钝角。男女长袍样式基本相同, 只是女袍比男袍略长。男子和已婚妇女均穿有马蹄袖长袍, 姑娘则穿无马蹄袖长袍, 但不像乌珠穆沁部的马蹄袖上装饰丰富、艳丽。

苏尼特姑娘梳一根辫子的封发, 18岁以前留圆顶发, 发辫的上下两端都有珊瑚装饰。姑娘左手中指戴戒指, 胸前戴银佛, 右大襟嘴戴精制的针线包和银质牙签。苏尼特姑娘要戴金、银耳环, 有环形、斜形和三叉形3种。她们还在独辫式封发上, 顺发际缠绕2指宽粉色绸子, 系在脑后独辫下部, 头罩白色绸巾。

妇女头饰中最尊贵的装饰为额箍部分。这种装饰平素一般不戴, 必须在逢年过节或在喜庆节日才要戴。其上还要戴帽子或罩头巾。额箍由套圈、额穗子、璎珞和脑后穗子等组成。套圈是用青色绸带制作, 其上固定近20个银质圆盘, 每个盘上镶一个半球形大珊瑚, 周围还镶有小珊瑚和珠子。套圈前部正额中间的圆盘上镶着小酒盅大的半球形大珊瑚。套圈的整个前额处下垂着10多个额穗子, 也称额罩。额箍靠两鬓处下垂着3~5道璎珞, 也称鬓垂。额箍后面有10多个挂钩, 在此钩上挂脑后穗子, 它是由各种珊瑚、绿松石、青金石和银盘组成, 也称额箍后罩。苏尼特妇女戴上这种头饰, 显得非常华美庄重。如图6所示。

6 察哈尔服饰

察哈尔服饰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但也保留着蒙古族各地服饰的特点。男子通常穿靛蓝色、蓝色和绛紫色长袍, 妇女多穿绿色、暗绿色、蓝色、天蓝色和粉色长袍;男子系腰带要靠下腰, 上提袍子, 显得英俊而又便于乘骑, 男子喜欢橙色、红褐色、橘黄色、淡蓝色腰带。

察哈尔妇女在长袍外面套捏褶长坎肩和短坎肩, 以毛呢、缎为面料, 前后左右有开衩, 并且在衣襟、衣边下摆、开衩处均以绸缎、库锦和绦带等材料为沿边。在每个开衩上角缝制云纹图案。通常察哈尔妇女在长袍外边穿后开衩的对襟式熬吉、坎肩和“熬吉玛格” (比熬吉短, 下摆大) 。前襟腰节以上部位缝制对称的“宝格楚” (兜盖装饰) , 肘关节处缝以环形装饰花纹, 叫做“套海布其” (肘套) 。未婚女子不穿这种服装。如图7所示。

察哈尔人除帽子以外, 还有戴耳套、围脖和披肩的习俗, 女子喜欢罩粉红, 草绿或天蓝色的头巾, 而男子喜欢罩白色和蓝色头巾, 男子装饰品有图海、火镰、餐刀、烟袋、烟荷包、银碗、褡裢、鼻烟壶、戒指和束襟带等, 已婚男子在与腰带左右两侧各持一只银质图海, 右侧挂餐刀, 左侧挂火镰, 骑马时把火镰、餐刀均用银质扣棍别在腰带上, 褡裢悬在腰带的左前侧, 内装鼻烟壶。

7 鄂尔多斯服饰

鄂尔多斯男子长袍肥而较短, 一般喜欢以蓝色、乳白色和棕色布帛为面料, 冬季多穿皮袍, 贫者穿钉有皮扣襻的白茬皮袍, 镶黑色宽沿边;富者穿吊面皮袍, 钉有同色料扣襻。春秋多穿棉袍。夏季多穿单、夹长袍。鄂尔多斯男子均系腰带, 腰带的颜色多种, 年老者系素淡的腰带, 年轻人则系色彩鲜艳的腰带。男子系腰带时没有上提袍子的习俗。如图8所示。

鄂尔多斯女子长袍瘦而长, 以粉红色、淡蓝色、绿色布帛为面料。鄂尔多斯人视乳白色为圣洁的颜色, 所以在隆重的场合, 他们多穿乳白色长袍, 以示纯洁和美好。未婚女子系腰带时在身后右侧留出一个穗头, 出嫁后便成“布斯贵” (无腰带的妇女) , 代替腰带的则是紧身长短坎肩。已婚女子在腰间饰褡裢, 内装小鼻烟壶, 衣襟上戴银质牙签, 手上饰金银宝石戒指和手镯。

长、短坎肩是鄂尔多斯服饰中服饰缝制工艺最精细的部分, 主要是成年男子和已婚妇女穿用。鄂尔多斯坎肩多以织锦缎为面料, 以金黄色库锦镶边。男子坎肩短而肥, 有锦缎镶边, 以青色、棕色为多, 穿起来大方得体。基本款式有大襟、琵琶襟两种。早期男子曾穿过钉有81个扣襻的“巴图鲁”坎肩。参加大型活动穿长袍外套马褂作为礼服。鄂尔多斯蒙古族根据不同季节来穿单、夹、棉、皮袍和裤子。鄂尔多斯女子出嫁时, 在长袍外面必须穿对襟四开裾长坎肩, “敖吉”是已婚女子的礼服, 逢年过节穿, 平时不穿。已婚女子的短坎肩“敖吉木格”非常精巧秀丽, 至今还在穿用。

鄂尔多斯服饰中最具魅力的要数鄂尔多斯妇女头饰。已婚女子的全套头饰在蒙语里称“珠阁”, 是鄂尔多斯女子传统的首饰。它主要以“希布阁”和“达如拉嘎”两部分组成。希布阁, 是系在胸前左右辫发上的美丽的发饰。达如拉嘎, 由额箍、“阿如布其 (脑后帘饰) ”和“扎马尔嘎 (两耳侧饰) ”等组成。佩戴这种华贵头饰有戴绣有龙凤图案的圆顶立檐帽或头巾的习俗。

8 乌拉特服饰

乌拉特男子服装以深蓝、深粉或青色布为面料, 春秋季穿吊面皮袍或棉袍, 夏季穿夹袍, 无穿单长衫的习俗, 腰带多为桔黄、浅绿和紫红色绸缎, 长袍和坎肩的扣袢儿主要由布帛、库棉、银和铜制作, 坎肩的镶边为一道宽沿边儿加一道流, 镶边主要以布帛、库锦为材料, 领边、领座、大襟和垂襟均有镶边装饰, 男子冬季戴风雪帽, 尖顶双耳帽, 春秋季多戴有彩绒的圆顶立檐帽, 男子均穿靴子, 有皮靴和布靴两种。

乌拉特妇女在春秋或冬季多穿深蓝、紫红、深绿和粉红色长袍和特尔力克, 在夏季多穿粉色、淡蓝、淡绿色长袍, 已婚妇女还要穿有大开衩的长袍, 镶红、绿色绸缎或库锦沿边儿。如图9所示。

冬季主要穿吊面羔皮长袍外面套穿有4个开衩的长坎肩, 在前大襟戴针线包、鼻烟壶袋等装饰品, 平时戴额箍, 逢年过节时才戴全套头饰。乌拉特新娘的头饰是非常华贵的, 整套头饰由垂饰坠子、额箍、蝴蝶和额穗子等组成, 还有连接两边坠子的带有20个穗子的坠连, 这些头饰的组成都是用金、银、珍珠和珊瑚, 还有10个穗子的银饰片共计30个穗子, 以及玛瑙绿松石、青金石, 十分精致。

9 土尔扈特服饰

土尔扈特服饰特点鲜明。男子长袍立领或翻领, 大马蹄袖。已婚妇女长袍圆角高领, 圆形马蹄袖, 半方襟, 外襟垂直向右至腋下, 就到扣襻儿, 腰节两侧缀有方块库锦装饰, 穿着时佩挂多色绸巾、鼻烟壶袋、银牙签和铜制针线盒等配饰。

土尔扈特女子出嫁时, 身穿上下连属结构、腰节抽褶、宽下摆长袍, 配穿翘肩长坎肩。已婚妇女只有出门、骑马时才扎腰带, 但是进入蒙古包时必须解开, 并悬挂在蒙古包门右侧的围绳上。已婚妇女在参加婚礼、拜见公婆等场合不能扎腰带, 以示尊敬。

土尔扈特未婚女子均留一条长辫在脑后, 出嫁前夕才将发辫散开, 分成十二条小辫。婚礼上分成两条发辫, 各编入三股假发, 装入练椎内, 垂于两侧。如图10所示。

土尔扈特男子和已婚女子均戴圆顶陶尔其克帽。土尔扈特靴子种类较多, 男女均穿布制、毡制或皮制长筒靴。春、夏和秋三季多穿翘尖鞋或平底长筒香牛皮靴, 冬季多穿毡筒靴或香牛皮靴。

土尔扈特男子腰带较短, 约两尺长, 扎系时两头留出下垂两拃长的穗子。两侧系银制佩环, 右环悬挂刀鞘, 内插蒙古刀和象牙筷;左环则挂火镰、碗袋和烟荷包等配饰。腰带左前侧垂挂装鼻烟壶和折叠刀的绣花褡裢, 烟袋别在腰带上或插在筒内。

1 0 和硕特服饰

和硕特人衣着有礼服和便服之分。牧区的冬装多为光板皮衣, 也有以绸缎、棉布做衣面的。夏季一般穿布类长袍, 长袍身端肥大, 袖子长。衣服颜色一般爱用红、黄、深蓝色。不论男女, 长袍下面不开叉。他们喜欢用红、黄、绿、彩色绸子做腰带, 两端飘着以为美观, 并在腰间挂上装潢美丽的蒙古刀和烟袋。有些牧民还穿用生皮子自制的“皮轨拉” (也叫“查日尕”) 。蒙古族男性头戴礼帽, 脚穿皮靴, 非常威武, 也有用绸子把头缠上的。未婚少女夏天穿的袍子有两种, 大襟的称“拉布锡克", 从中间系扣在腰以下;左前襟加宽的称“比西米特”, 通常都以黑、蓝和咖啡色的绸子或布做成, 也有布扣。腰两侧有个斜口袋, 胸部左右有两个小口袋。腰上缠红、绿和黄缎带或布带。少女头上缠绣花白头巾, 头发梳成一个辫子, 有些少女辫稍挂几个铜钱。她们手戴戒指、手镯, 耳戴耳环, 冬天穿大襟羔皮袍子。

已婚妇女不穿“拉布锡克”, 只穿“比西米特”或穿一种无领长袍, 叫“别日孜”。还有一种用羔皮、驼毛做里子的衣服, 叫“铁尔里克”, 扣子是银的或铜的。已婚妇女穿长袍均不系腰带, 头发要梳成两个辫子, 辫梢上系着银元、铜钱和珠子等。她们头上戴一种叫“托尔齐克”的圆帽, 其帽有各种银饰物, 帽顶有一条垂到后腰的红色长穗子。新婚妇女则在衣服领子上缝一个白布衬领, 两头向下坠一个似项链的东西, 穿上银元、铜钱或珠子等物。如图11所示。

1 1 结语

蒙古族服饰在款式、色彩的运用上, 各部落有所区别, 但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整体上明快、艳丽, 给人以吉祥、幸福和喜悦之情, 富丽堂皇有一种富贵气[4]。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就是蒙古族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了解其发展现状对于弘扬、继承、发展蒙古族传统文化, 发掘和了解蒙古族文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和平.艺术学原理[M].北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77.

[2]岳莹莹.蒙古族服饰研究[J].神州民俗, 2013, (3) :37-40.

[3]曹莉.布里亚特蒙古族服饰艺术中的线形设计[J].艺术百家, 2010, (1) :208-210.

[4]卢彬.蒙古族服饰特点及审美特征[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6, (9) :459-460.

关于蒙古民族服装说明文 篇2

蒙古族服饰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在元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奢华艳丽、气势恢弘、华贵考究的服饰。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蒙古族各部落有了独立的发展空间,蒙古族服饰的类型和种类不断增多,形成了各部落服饰的不同特色并延续至今。

蒙古族各部落服饰均有男女老幼、已婚未婚、四季服饰、礼仪服饰、日常服饰等区别。主要包括袍子(单袍、夹袍、棉袍、吊面皮袍、白茬皮袍、熏皮皮袍)、坎肩(敖吉、敖吉木格)、靴子(毡靴、香牛皮靴、马海)、头饰及配饰(褡裢、香荷包)等部分。

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严酷寒冷的高原气候,加之以游牧为特征的生活方式,马上活动时间较长,服饰必须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于骑乘,长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首选服饰,因而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

蒙古族服饰的长袍多为皮、毛、棉、绸面料制成,依季节而定,袍身肥大、袖长,下摆均不开衩。蒙古袍的领口、袖口、衣边常用锦缎花边镶饰,袍色因男女长幼而异,多喜爱红、白、蓝、黄、绿色,色彩搭配或对比强烈、鲜明热烈,或淡雅协调、含蓄婉约。腰带很长,男子腰带上多挂刀子、火、鼻烟盒等饰物。妇女头饰多用珠宝和金银玉器制成,琳琅璀璨、富丽堂皇。

蒙古族服装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篇3

目前, 全区各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区, 纷纷开办民族服饰加工场所, 在呼和浩特地区蒙古族服饰民营加工店增加到近百家, 从业人员约达上千人。蒙古族服装的主要表现为纪念品市场。来内蒙古领略草原风光的旅客, 往往购买一些蒙古服饰, 作为旅游纪念品。由于产品的纪念意义大于实用意义, 主要用于节日庆典活动以及婚礼、会展、旅游等活动, 服饰本身的实用性, 使用性并没有有效开发。因此, 蒙古族服饰时尚化大众化方面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另一方面, 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挖掘和研究方面不够深入, 在实际运用上有庸俗化和概念混乱的现象。蒙古族服装的设计跟现代人的审美有很大的差距, 蒙古族服装没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目前, 蒙古族服装企业多数为小作坊式手工生产, 从设计、裁剪到缝纫都是少数工人在店铺里制作, 由于做工、面料、设计不同, 企业间产品价格差异较大, 质量参差不齐, 消费者难以选择, 品牌价值较低, 销售渠道狭窄单一。

另外, 蒙古族服装企业的产品销售方式比较被动, 缺乏积极宣传, 促销手段单一。

二、蒙古族服装存在的问题

1. 生产规模较小, 生产效率较低

呼和浩特地区从事蒙古族服饰行业的店铺大概有200多家, 但是大部分蒙古族服饰的行业的生产规模较小, 一般是以家庭式的小作坊为主。多数经营者既没有系统学习服装设计理论, 也不是蒙古族服装设计专业出身的人。这种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 最大的弊端就是规模小导致产率低, 属于粗放型经营, 不能进行流水线作业、分工合作、批量生产, 难以进行统筹规划, 生产效率较低。

2. 经营理念不完善

蒙古族服装店的很多店铺出现品牌理念、营销理念、服务理念、质量理念、管理理念、创新理念、竞争理念的不完善、不规范的问题。不少蒙古族服装店的经营者对“经营方式、经营理念”的意识很淡薄, 甚至对此有漠不关心的态度。由于他们多年来的生产习惯, 即, 只是负责制作服装, 把服装的经营当做是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 他们脑海中没有创立品牌、保护产权、现代营销、优质售后服务等意识。

3. 人力资源缺乏

专业技术娴熟的人才奇缺, 尤其是拥有现代、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的人才十分缺乏。”虽然, 那些外出务工的农牧民受过家族或师傅的传授而身怀绝技, 且对蒙古族服装的设计与制作娴熟, 但是这类人已经很少又很难雇佣。如今, 来店里当学徒的人, 主要学到新式蒙古族服装的设计与制作, 而且学的都是用机器制作方法。他们很少能学到蒙古族传统服装的设计与制作, 特别是手工艺的制作方法基本学不到。

三、蒙古族服装企业营销对策

1. 积极开发新产品, 增强蒙古族服装实用性

一方面, 企业要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政策指导、发展规划、信息咨询、产品开发、财政投资、招商引资、市场培育等服务。开发多条产品线, 增加蒙古族服装的需求, 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 培养优秀人才

目前, 优秀服饰文化产业人才的缺乏已经十分明显, 人才成了制约内蒙古蒙古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首先, 企业要依托高等院校、服饰文化单位、服饰文化专家兴办服饰文化产业的人才培训教育基地, 提高现有的从事蒙古族服饰文化人员的工艺技能。其次, 企业需要制定有利于吸引人才的经营方针, 要么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3. 注重与蒙古族服饰文化的旅游产业相结合

蒙古族服饰文化是发展内蒙古地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应把发展蒙古族服饰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 突出蒙古族服装特色, 扩大产品影响, 开发消费者需求。可以采用以下对策:

(1) 蒙古族服饰是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项目, 注重开发富有民族特色、艺术特色、具有收藏纪念价值的高质量的民族服饰, 充分利用旅游高峰期推销产品。

(2) 加大宣传力度, 让游客更多地了解蒙古族服饰的文化内涵、艺术韵味、审美价值, 增加他们对蒙古族服饰的兴趣, 从而增添游兴和购买服饰的强烈欲望。

(3) 开发观赏型旅游产品。在旅游景点, 举行蒙古族服饰的展览或歌舞表演, 并让游客穿上蒙古族服饰歌唱、跳舞、留影, 使游客感受到多姿多彩的蒙古族风情活动之中。可以召开蒙古族服饰博览会, 蒙古族服饰节, 向游客展示绚丽多姿的蒙古族服饰文化, 供游客欣赏。

综上所述, 蒙古族服装企业, 是民族文化产业不可取少的部分。当前社会环境下, 蒙古族传统服装企业需要依托政府政策措施, 依靠特色民族文化, 扩大蒙古族服饰的影响力, 充分发挥产品特色, 开发多条产品线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 才能从小作坊式生产走向工业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卢九彬.蒙古族服饰的形成和发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1)

[2]苑秀明.内蒙古服饰美学特征分析[J].内蒙古艺术, 2008 (01)

[3]李莉莎.社会生活的变迁与蒙古族服饰的演变[J].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 2010 (02)

[4]曹莉.传统蒙古族服饰仿生现象分析[J].天津工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2007 (03)

[5]罗明明.浅谈蒙古族服饰艺术[J].科教文汇, 2007 (11)

[6]薛晓静.蒙古族服饰的动态特征[J].科技信息, 2007 (0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蒙古族服装】相关文章:

蒙古族造型艺术服装设计论文04-29

蒙古族习俗05-23

蒙古族文化06-20

蒙古族民歌05-16

蒙古族介绍范文05-20

蒙古族人物范文05-20

蒙古族习俗范文05-20

蒙古族文化范文05-20

蒙古族马鞍范文05-20

蒙古族风俗范文05-20

上一篇:早产儿的缺铁性贫血下一篇:医疗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