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音乐教学

2024-06-21

幼师音乐教学(精选十篇)

幼师音乐教学 篇1

1、学生方面来说, 幼儿师范专业的学生, 在入学以前,

绝大部分学生是没有接触到过音乐专业学习, 更别说是钢琴的学习, 而且从年龄上也已经过了学习钢琴的黄金时间, 在教学中能否让学生对钢琴学习产生兴趣, 成为学好钢琴的一个先决条件。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 学习内容的趣味性, 和难易程度,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方面, 幼师专业学生, 学习钢琴是为了更好的运用到以后的教学中, 是为幼儿园教育服务的。

在专业上有它独特性。幼师专业学生的钢琴学习并不要求学生达到多好的弹奏水平, 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幼师专业的需要设定钢琴课的教学内容, 这些内容包括:钢琴基础技能的训练、不同风格的钢琴曲、幼儿歌曲的边弹边唱和即兴伴奏的编配。在教学中因为幼师专业学生没有弹奏基础, 所以钢琴的基础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开展以后的教学。不同风格的钢琴曲的弹奏, 能更好的丰富学生钢琴的学习。幼儿歌曲的边弹边唱和即兴伴奏编配是幼师专业学生学习钢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最实用的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中, 可能对刚开始学习钢琴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要从最基本的歌曲和简单的儿歌入手, 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弹奏能力。

3、教学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1) 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是学习钢琴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幼师的学生来说, 在一开始学习钢琴时, 大部分同学都是非常有兴趣的, 可是随着学习内容难度的不断加深和钢琴练习的枯燥, 使得一些学生失去了学习钢琴的信心和兴趣。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 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一定要组织好教学过程。让钢琴课不那么枯燥, 而且要注意选择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快乐来提高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良好的练琴习惯, 是幼师专业学生学好钢琴的一个重要保证, 幼师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所以分配在练琴的时间是很有限的, 而且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 幼师专业的学生是有所欠缺的, 自控能力比较差。而钢琴的学习必需要有一定练习时间才能保证, 所以, 良好的练琴习惯是能否学好钢琴的关键。作为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练琴习惯, 而且要经常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回课,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督促。

总之, 幼师钢琴教学要突出其幼师特点, 就必须走自己的路, 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 多方位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掌握钢琴弹奏的技巧, 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培养出合格的幼儿教师。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幼儿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当然对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幼师专业的课程中, 钢琴课程是一门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技能课。钢琴的弹奏能力成为衡量一名合格幼儿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准。

职中幼师音乐视唱教学 篇2

一、职中幼师视唱教学的现状

视唱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看谱即能唱,也就是排除听唱法和教唱法的那种对音调的直接模拟,独立地把乐谱转化成有声的歌唱的能力。“视唱能力是学习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技能。无论是学习声乐、器乐,还是单纯的欣赏音乐,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视唱基础,否则就不能更深入地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视唱教学贯穿职中音乐教育始终,包括近年来新开设的高中音乐欣赏课也离不开视唱,对欣赏曲目的主题、主旋律的视唱无疑会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善欣赏的过程。”[1]正因为视唱如此之重要,近年来,教师们对它予以了极大的关注,也都在想方设法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应该说这些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些尝试和努力的成效并不显著,步伐还很缓慢,视唱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据调查了解,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音乐教学以教唱一支歌为主,乐理知识、视唱练习、音乐欣赏等基本知识被丢弃,中学毕业95%的学生不识简谱,更不用说五线谱。多年来,音乐课被其它课占用现象极其普遍,现在虽逐渐得到转变,但在音乐课中做其它作业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据我对今年幼师班进行的测试了解,能独立视唱简单乐曲的仅有几个,大多数同学依赖老师教唱,现状很令人担忧。不过学生中的一些想法和现象倒引起了我的思考:比如学生中存在着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特别不喜欢学乐理视唱的情况;还存在课堂上教的,教材上要求会的曲目不会唱、唱不准,而他们爱唱的歌曲,特别是一些通俗歌曲大都学的快、唱的很准的现象。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视唱到底该怎么教,怎样才能教好,确实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职中幼师视唱教学的目的

现今视唱课存在的问题不完全是出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而是对视唱课的认识上,方法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对其本质、其目的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则方法的实施就是盲目的。

“视唱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单纯让学生学会视唱的技能,而是要通过学习技能的过程和学会的技能去感知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去审美。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以健康其身心,完善其人格,提高其素质。这个目的和美育乃至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音乐教学大纲’中提出的:‘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2] 明确了视唱教学的目的,我们就要注意克服教学中的只教音符不教音乐,注重技能而忽视情感的单纯技术技能教学的倾向。应引导学生在音乐美的感染下,逐步培养学习的兴趣,学会用心去聆听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进而摆脱视唱教学那种“‘上课认符号,下课全忘掉’、‘延时线、减时线,光能看见听不见,一年一年又一年,不会唱歌只会念’的状态;带着学生从‘考完数理化,又要去背多来咪’的应试教育阴影中走出来,真正感受到音乐的

美。”[3]

三、视唱教学的四个重要环节

那怎样才能使视唱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前提是要教学得法,即有赖于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具体来说,应抓住以下四个环节:

1、识谱

要做到视谱即唱,首先必须识谱。识谱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学习音乐,它是学习音乐的必备工具。识谱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全面掌握乐理,能识别各种音乐符号、标记,并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只有这样,看到一份乐谱,才能根据记谱法准确辨认出乐谱中的调与拍子、音高与时值、节奏与强弱等,也才能把无声的谱转化为有声的唱。当然了,识谱也是要讲方法技巧的,首先应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育的特征入手,“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是‘先理性后感性’,即‘先教识谱后听音乐或唱奏音乐’,不是‘先发展视觉后发展听觉’,而是‘听觉先于视觉’”[4]。如教歌之前先将要学的歌曲录音放给学生听,进行歌曲的“整体输入”,经过几遍这样的听,虽然歌曲还没学,学生们却能轻声跟唱了,达到了“似曾相识”而还不十分“熟悉掌握”的状态。心理学家称之为“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最佳状态”。乐谱只是音乐信息输入的载体,还不是音乐本身,机械地练习识谱、唱歌所学到的是死板的歌曲,很难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美,也不会激发人们内在的情感,应让学生通过听、唱、奏、拍、跳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在感受、理解音乐的过程中自然地去熟悉乐谱。在这样的状态下识谱既轻松又有效率。

2、音准

音准是一种基本的音乐素质,我们要想把一首歌曲唱好,把音高唱准是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内容。没有这个东西作为保障,其他的什么都会逊色。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是艺术就会有天赋和悟性。由于大家对音乐的敏感程度和感受能力不一样,所以会形成大家对音高感觉和节奏韵律认知把握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辨别音高能力和节奏能力的不足会导致演唱时候无法分辨和感受出音高节奏。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试着一边开着原唱一边让学生看着谱来边听边模唱。这样即可以练到音准,也可以练到节拍,而且声音的位置跟着原唱也可以找到唱曲的感觉、声音的位置。鼓励学生多听多唱歌谱,逐渐积累就会形成一种音乐记忆,以后再看到谱子时,看谱速度就会提高,歌曲旋律也就学的越快,而且不容易走调。

3、节奏

节奏是长短相同或不同的若干音符按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总概念。人们常常把节奏比作是音乐的脉搏,也就是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德国音乐家奥尔夫曾提出“节奏第一”的口号。节奏在音乐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常用的单纯音符、附点音符、切分音符及休止音符的时值有准确的认识,并通过练拍或练唱,让学生体会各种时值及长短的搭配,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增强节奏感。我们还要让学生养成数拍子,打拍子的习惯,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借助一下节拍器来帮助没有数拍子习惯的学生。当然了,节拍器的使用只是借助一下外力,从根本上来说,我们自己有拍子准确的概念和感觉才是关键。有的学生在练习时并不去感觉节拍的分组,节奏的特性等等,而是机械地数着拍子,我们要

把这种被动变为主动,从内心去感受节奏。通过不断的练习,长期的积累,从而更好地表达音乐。

4、强弱

强弱的训练应先从拍号入手,先让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拍号(四二拍是强、弱,四三拍是强弱、弱,四四拍是强、弱、次强、弱,八六拍依次是强、弱、弱、次强、弱、弱等)不同的重音关系及其特点和强弱规律,再分析曲谱中有没有改变节拍原来强弱规律的切分节奏、三连音节奏等,从而通过对特殊部分和典型部分的单独反复练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整首乐曲的强弱感。

四、改进视唱教学

当我们掌握了视唱教学的四个重要环节后,就要以此为基础找出视唱课的弊端,探求改进的方法。

1、教师备课是关键

首先,教师要研究教材内容。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课文后的视唱曲一般都与课本的歌曲内容相一致。学生练好视唱,也就掌握了歌曲旋律的重点或难点;学习歌曲,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巩固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以保证学生在视唱教学中认真练习,在歌曲教学中得到巩固。其次,要研究学生的视唱认知规律。中小学生学习视唱大致需要历三个过程:一是接受信息,即耳朵和眼睛把音乐信息输入大脑;二是对信息的整理、加工,即大脑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形成一定的经验;三是信息的输出,即大脑对形成的经验进行转换,用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学习视唱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为此,我们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识谱能力的提高。再次,要研究课堂教学流程。我们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学生要“学什么”、“学到什么水平”,学生的学习时间如何保证,以促使及时、全面、正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如何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切实有效的点拨和纠正。

2、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的音乐课大都是这样一种模式,即:学视唱讲乐理在前,学唱、演唱歌曲在后。“新课伊始就挂出视唱曲,然后就给学生介绍‘这是四分音符’,‘这是八分音符’、这是‘多’,那是‘拉’,就让学生开始划拍视唱了,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识别各种音乐符号,连范唱、伴奏都省了,这样就导致学生对音乐符号所表达的乐意一无所知,这种唱实为念,当然是不可能唱好歌的了。”[5]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看到的视唱曲往往是完全陌生的符号,符号教学成了视唱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样完全遏制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厌倦心理,害怕上音乐课。

所以,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音乐课的模式。一是我们可以先用听录音、模唱等方式让学生对乐曲旋律有个大概了解,然后介绍乐曲创作背景、作者及乐曲内容、特点、所反映的思想内涵,有了这样一种认识再让学生视唱,这样的视唱唱出来的就不再是干巴巴的音符了,而是带有情感、富有表情的音乐了。二是要改变以往那种用琴带、跟琴唱的传统教学。这种

传统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不动脑筋,依赖钢琴或教师的习惯,使音高节奏概念都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这种鹦鹉学舌的学唱方法和学敲节奏的方法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为了避免这种无思维的盲听和盲唱,改革过分强调记忆和模仿的传统教学,在视唱教学中我运用了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大伊教学中的柯尔文手势唱名教学法,收到较好的效果。练习时,首先不用钢琴,只要求学生集中思想注视教师用直观形象表达的手势变化,迅速反映音高的变化,然后准确的把音唱出来。当然,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做的又快又准,但这种训练方法能使学生思维高度集中,大脑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同时,学生也能自觉地做到用心用脑去唱,使音高概念真正印在脑子里。

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认真学习视唱曲,然后当一次“填词家”,并和他们一起唱一唱自编的歌曲,争取再次的成功。这样可以激起他们演唱的欲望,较成功地歌唱,以逐渐提高他们的视唱积极性。

3、强调音乐聆听

视唱教学是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单凭改变一下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依赖于听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聆听,通过“听”来更好地指导教学,以提高视唱课的质量。

视唱教学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每学一首新歌之前都多放几次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体会,每听一遍都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第一遍

要求听出音乐情绪、速度;第二遍可以拍手、跺脚或身体的其他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拍、力度;第三遍就可以轻声跟唱,然后抓住歌曲的内容、思想内涵进行简短讨论,以加深乐曲在头脑中的印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歌曲的意境。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对音乐的旋律轮廓、节奏运动和乐句结构变的敏感。

其次,随着学生听和唱,指导他们意识到有关旋律、节奏、结构等基本概念,使他们在边听边唱的过程中发现音乐特征。再次,可以指导学生制做简易的敲打性乐器来表现音乐,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的需要自行制作、演奏一种节奏乐器,形成多层次的效果。而且要求边敲边走,边敲边舞,既训练了学生的记忆力,又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同时还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然后,引导学生试着将所学的歌曲编上动作,边听音乐边发挥想象力,用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的美,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内在听觉。“内心音乐听觉是一种可贵的能力,它的自如应用是音乐听觉高度发达的标志,是长期的、有意无意的外部音响刺激下所形成的内在音乐听觉的积累。发展内在听觉的方法很多,如视唱中的背唱和听写中的背记,背唱是将已经熟悉的乐曲通过回忆的用声音予以再现;还有听写中的背记,就是将已经熟记的乐曲通过回忆后以书写的形式予以再现,但要求更加深刻、准确和牢固。”[6]通过这方面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视唱练习更清晰化。

4、诱发学生的审美感受

教师备课、改进教学模式、强化音乐聆听,确实能增强学生的视唱基本技能,增强学生

对音乐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视唱水平。但如果只是纯粹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那就违背了音乐视唱课的根本目的。新课标提出:“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其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7] 所以说,我们应把新课标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音乐视唱教学始终,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那怎样才能在视唱教学中贯穿审美理念呢?

首先,可以利用歌曲的立意和情境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之后在解决难点的情况下鼓励学生独立地视唱歌曲旋律。可通过配有背景绘声绘色的朗读歌词或轻声学唱,以此来诱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使学生在轻松、优美的氛围中学习歌曲。然后,引导学生处理歌曲。歌曲的处理不能只停留在强弱、速度的对比之上,而要从情感入手,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在其情绪的勃发和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身心。激发学生想要表达内心感受的欲望,就使得他们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用心去演唱歌曲。

另外,我们不能忽视的是音乐只有在结构相对完整时才能体现美,单纯的一个音符是没有审美意义的。一位音乐家曾说过,视唱要在学生能唱一个完整的乐句时才能进行。说的就是要保持音乐结构的完整性这个道理。有的教师遇到复杂的作品,往往就肢解作品,把复杂的小节肢解成一个个单音,放慢数倍让学生视唱,结果学生打不到强弱,把握不住旋律线,唱来唱去只唱出了音符,而没有了音乐。这样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音乐审美需求,效果当然不容乐观。所以说,视唱教学一定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幼师音乐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幼师 音乐 教育

学前教育是人教育生涯中最重要的时期,在学前教育中打下了扎实基础,这对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作为一名幼师,在教学上起到一个启蒙的关键。作为我国未来幼师教育的中坚力量,幼师生身上肩负着对幼儿智力开发和接受知识能力的责任。对于今年来幼师课程改革的风潮,如何在大环境下对幼师生音乐课程进行改革成了当前职业学校音乐老师的首要关键。如何在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潮流中崭露头角,那么做好对幼师音乐的教学工作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重新定位学生角色

职业教育在我过已经发展了数十年,并且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在很多地区对于职业教育有着新的认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职业教育在一些地方因为人们思想意识的落后,仍是受到影响,发展仍受到制约。在很多年以前,选择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可能给人们留下这样一个“三流”学生的印象:即中考落榜、学习纪律观念淡薄、家庭经济条件差。

选择幼师专业的大多都是女孩子,年龄也都是在16至18岁之间,在这些学生当中,面对中考失利她们并没有放弃学习,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幼师这个专业。她们也许不具备美术、音乐等方面的基础或特长,只是怀着音乐、美术方面的兴趣爱好,怀着幼师班可以学弹琴、唱歌、跳舞、画画,不用学复杂的数理化的简单想法。初中毕业的她们有这个基础去掌握幼师专业学习的需要,但是对于一个只是普通中学毕业的学生来说,没有受过专业音乐知识培训的她们,在掌握音乐知识方面与掌握文化基础方面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她们的音乐起点低,有的虽然能唱歌但不识谱,“五音不全”大有人在。那么对于难度更大的音乐专业知识、乐理知识、乐器演奏上更是差强人意。她们并不知道新形式下的幼师专业不仅要学习各项专业技能,还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等的真正内涵。但是,作为一名教师,面对这么一群怀着希望的学生,首先让她们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并摆在一个客观的位置。这样有利于让她们重新树立信心,感受到幼师这个职业的重要性,重新重零开始。

二、学习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指出:音乐能深入儿童的心灵,经久不会磨灭。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我们应该重视儿童音乐教育,用音乐来丰富儿童的生活,培养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教育实践证明: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开始,以便使幼儿尽早获得音乐体验。

要想成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核心在于对审美教育的把握,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总用音乐的美来感染学生,并让学生在其中能够陶醉,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要知道,一个学生能够在音乐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从而才能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特别是要让学生自身的感受、体验来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坚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学习教学大纲,并能合理利用教材,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中职幼师专业的音乐课程不象她们想象中的那么单一,它包括:乐理、简谱视唱、五线谱视唱、声乐、练耳、音乐欣赏等;音乐课在整个专业课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给键盘乐器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保障,给舞蹈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节奏基础,给今后的幼儿园活动教程创设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三、打破传统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于幼师音乐课堂来说,并不是单纯地传授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指导学生“怎样学到”“授人以渔”才是现代教学的目标。这就要求他们能把知识和掌握知识相统一,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学到知识。那么要想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从传统的“灌输式学习”变为“创造型学习”,以此更能把握住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的学习行为。对于幼师学生来说,具有“学会学习”能力尤为重要,而这一点恰恰容易被学生所忽略。她们在学习音乐理论课时,死记硬背成为她们的主要学习方法;在技能课的学习时,开动脑筋找到掌握技能的诀窍,而是妄想用长时间的训练在补偿技术上的不足,常以机械练习来消磨时间。对于出现的这种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钢琴演奏,应鼓励她们开拓自己的思维能力,找出技巧的关键性,分析造成演奏动作困难的原因。钢琴演奏的技能练习,不仅是在练习动作,而是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大脑对工作进行分解熟悉,这样在控制动作的过程中能加强理解。这样的一个指挥过程能够减少对练习中的困难,比单纯的机械练习更加有效。

四、打破传统教学常规、反教材顺序而行之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提倡的是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指的是教学既要按照内容的深浅程度由易到难,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由浅入深;当代的教育学同样提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因为循序渐进中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的顺序,是三种顺序的有机结合;只有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发展严密的思维能力……由此看来,“循序渐进”这一教学规律是古今中外都必须遵循的教学规律之一。然而面对新的教学环境,面对极具个性的学生,如何能够形成一种创新,如何在教学中打动学生也被提上了议程。那么在幼师音乐课教学中,要是能够常常反“循序渐进”其道而行之。先“收获”后努力,让学生先体会成功的喜悦。常言道“没有付出何来收获”。让学生在还没有付出汗水前便让她们先体会到“收获”的喜悦,以增强她们学习的信心和激发她们学习的兴趣。

新世纪教育观倡导新型教育,幼儿师范音乐教育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幼师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全面发展。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幼师生,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幼儿教育事业的担负着重大责任。对教师而言,学生不仅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更是我们的教育资源,学生的全部已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都应当为我们的教学所崩,应当成为我们教学的动力之源和能量之库。

参考文献:

[1]李晋嫒.幼儿音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善循.学会学习——提高成绩的窍门[M].北京:商务印务馆,2001.

作者简介:

浅论幼师音乐专业的舞蹈教学 篇4

关键词:幼师,舞蹈课,特殊性,组合训练

舞蹈课是幼师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 也是专业基础课之一。然而, 幼师教育中的舞蹈教学又是一门独特结构的舞蹈教学, 因为, 幼师教育中的舞蹈课同专业舞蹈学校的舞蹈课无论是在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都是迥然不同的。幼师教育的舞蹈课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舞蹈演员, 幼师的学生进行舞蹈训练完全是为了今后从事幼儿教育时, 能够用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美育教育。

幼师的学生在入校时年龄大多在十七八岁左右, 入校前大多没有接受过舞蹈基础教育, 大多数学生自身的软开度与柔韧性未得到开发, 很多学生的自然身体条件与舞蹈要求的素质相差很远, 这给舞蹈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幼师舞蹈教育的特殊情况使得目前我国尚无统一、规范的幼师舞蹈教学大纲、教材可遵照参考。在实践中, 笔者认为, 搞好幼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 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舞蹈基本训练、民族民间舞训练和儿童舞蹈表演性组合训练为主体内容, 循序渐进, 合理安排, 注重实用, 突出表现力与创造力的培养。下面围绕教学主体内容的三大训练, 谈谈笔者的看法和做法。

一、基本训练安排

舞蹈的基本训练是舞蹈的基础, 对于舞蹈受教育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对入学前多数未受到过舞蹈训练、甚至对舞蹈基本没什么接触的幼师学生来说, 加强她们对训练的认识和重视更为必要。幼师生舞蹈基本训练的目的, 就是通过基训使学生身体的素质得到最大的开发, 与舞蹈专业素质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 更大限度地符合舞蹈动作的要求, 使身体的软度、开度、力量、协调性、灵活性、控制力都得到开发和提高。同时, 在学习中掌握舞蹈基本训练的正确的、一般的方法, 从而在以后对幼儿的教育教学中得到应用。

基本训练从启蒙入手, 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和方法。除了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外, 更重要的是分阶段进行扶把与离把练习, 通过两个部分分项的练习训练, 学生掌握并做到正确的站立姿态和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正确的上肢、下肢与躯干部分的训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把一切活动建立在学生可接受的原则基础上, 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 而不应该“一刀切”, 条件好的学生训练要求可以高一些, 加一些有难度的训练、技术强的动作与舞姿, 一般学生要求懂要求、能模拟即可。为防止学生在基训课上有枯燥感, 教师可以考虑基训课在整个教学中的比重, 伴奏音乐的选择可以多样性, 教学方法也可以灵活生动些。

二、民族民间舞训练

幼师舞蹈课堂的民族民间舞训练决不应该是生拉硬搬其他中专教材中“四大民族”的训练,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丰富多彩, 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教师要从民族风格的代表性、训练性、实用性上来进行选择。如东北秧歌中进行“手巾花组合”和“跳踢步组合”的教学较为合适, 因为“手巾花组合”是基本动律的练习, “跳踢步组合”在训练上是属于初级组合, 通过该组合训练, 能提高膝、腕等部位的控制能力。跳踢步还具有表现儿童活泼、跳跃的特点, 对于幼儿编舞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还有蒙古族的“马步组合”、傣族的基本手位组合、维吾尔族的“手鼓舞”组合等, 这些民族民间舞组合都有着不同训练价值和典型性及实用性, 通过这些练习, 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并且丰富了学生的舞蹈语汇, 提高了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 为将来学生毕业以后编、教舞蹈作好了准备。

三、儿童舞蹈表演性组合

幼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在开展舞蹈活动方面, 除要对幼儿进行形体训练外, 还要自已创编和组织学生排练、表演舞蹈, 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因此, 幼师学生必须在强化基本训练的基础上, 开展好表演性舞蹈组合训练的教学。

表演性舞蹈组合训练可分为两类进行。一是没有什么意境和情绪的。这类教学活动可以设计成为将若干单一的基本动作或单项小组合, 通过具有艺术表现的连接方法, 组合成连贯性、多项统一的完整动作。这种训练方式, 可以使学生完成动作的连接能力、动作之间的连贯性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根据一小段乐曲或歌曲的意境及氛围设计动作串成组合

这类教学的要点是在训练中, 要以乐曲或歌曲所蕴涵的特有意境的美感和与这种意境相吻合的某种美的景象, 来引导学生, 去完成组合, 训练学生在舞蹈中表现出一种舞蹈者应有的身心相融的动作姿态。在这一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捕捉儿童舞蹈特征。

喜欢歌舞是儿童的天性, 儿童舞蹈中无不贯穿着儿童的天真、童心和情趣, 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内容是没有生命力的, 所以在幼师的舞蹈教育课堂中, 要引导学生对儿童舞蹈特征与儿童心理的捕捉与寻找, 以儿童的思维方式为主线, 以儿童的情趣、童心为出发点, 去收集、编创儿童的舞蹈动作和舞蹈词汇, 让他们去选择童趣浓、旋律优美、风格高雅, 与舞蹈动作和谐的音乐来进行创编, 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编排小节目的能力, 从而为以后尽快地适应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角色打下基础。

幼师教学经验总结 篇5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

在我们幼师毕业典礼上,一位学姐对我们说,她班上的孩子说她是他们的偶像,“老师,你是我们的偶像!”这句话一直深深的埋在我的心中。今天,我也自豪的说我也听到了这样的话语“老师,我叫你妈妈好吗?”“老师,我长大了也做幼儿园老师!” “爱心最是有情物,化做春雨润童心!”只有用心去关爱孩子,才能得到孩子爱的回报。

一、爱为自己的事业撑起一片艳阳天,慈爱是一种最温柔、最心平气和的沟通方式,慈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无论出现争执或冲突,只要打动对方的心灵,沟通最终是能够做到的。我记得有一年,班上一名叫姬宇科的男孩,他圆圆的脸上长着一双圆圆的眼睛,每位老师见了都喜欢他。但是谁想到这位姬宇科就是那个和我打了半年架的男孩子。从上学第一天开始,他来园就是哭闹,每天都是他妈妈硬拖着来幼儿园。到园后,他就拖着老师、拽着我们的衣服,有时甚至揪我们的头发,和老师打闹一阵后,他就跑去玩玩具了。我们多次和其交谈,希望其能改掉来园后的这些坏毛病,但没用。记得一天,他被他妈妈硬拉着送进来后,他一下子扑进我的怀中,说他妈妈打他,我说:“你下次上学,不再哭闹,妈妈就不会打你。”宇科答应了。之后,我们及时鼓励宇科,给其讲道理、给其表现自己的机会,渐渐的,宇科变了,他不再是那个又哭又闹不肯上学的小孩子,而是一个每天都笑眯眯的好小孩。宇科的转变,是爱的回报,所以我相信爱的力量和作用。

二、不随意指责或草率评定一个孩子,工作这几年来我一直教大班,为了进一步掌握和了解孩子的一些情况,每接手一届新的幼儿,我都先与幼儿原来中班的老师交流,中班老师们会及时向我反映孩子们的情况及他们的一些优缺点。这时候,就需要我保持正确的教育观,针对孩子们身上的优缺点想出更切实可行的方法,以便更有效的促进孩子们的发展。今年,我们班有姐弟俩。这俩孩子的父母在建宁收垃圾,每天放学总是他俩最晚,而且,他俩个人卫生极差。在知道这些情况后,我也以平静的心态与他俩交往,不以上述原因排斥他们,而是与其父母交谈、和他俩做朋友,慢慢的他俩变干净了,做事情也积极了许多。

三、把幼儿教育作为一种激励和鼓励,无论是赞扬孩子还是批评孩子,一定要就事论事,恰如其分;批评孩子的某个缺点或错误时,话要具体,不可全盘否定,表扬孩子也不能说过头的话,肯定一切。“你怎么老犯错误?”“老师还会说错吗?”“别人都能做好,你为什么做不好?”„„这些不文明的语言也从我的嘴中说过,但时间和经历让我明白这些语言是最不该的,它不仅消磨了幼儿的意志,同时也大大挫伤了幼儿的自尊心,拉远了孩子和教师之间的感情。所以今天的我会说“做错了事不要紧,下一次改正就好了!”“对不起,老师说错了。”“别着急,你一定会做好的!”

四、教育要顺其自然,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姬昊远小朋友去年进我们班时已7岁了,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建宁做生意,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姬昊远小朋友除了生活自理能力强一点外,对学科内容一点都不会,其发展水平和小班幼儿差不多。在发现这一情况后,我们利用分组活动帮其补习,看到其进步了就及时给予表扬。现在,姬昊远小朋友和班上一些孩子还有差距,但看到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的进步又让我感到欣慰。

幼师合唱教学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幼师;合唱;教学;有效性

一、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注意其可操作性

幼师合唱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演唱技能、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多种意识和品质,包括合作、尊重、平等、分享、自信、责任等,这就要求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有阶段性和可操作性。幼师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尚未接受过严格系统的训练,对多声部音乐还很陌生,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建立多声部概念,培养多声部听觉。

在二年级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合唱教学研究,重点研究二部合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中,打破传统合唱教学的内容安排,以学生听懂、有趣、学会为目标;以不同拍子的合唱作品为单元,将内容分为二拍子的合唱、三拍子的合唱、四拍子的合唱、六拍子及其他拍子的合唱、混合拍子的合唱等。在每一个单元中始终贯穿着节奏、音高、发声方法等技能的训练。到幼师三年级,教学目标则定位于多声部歌曲的教材处理和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创设上。多声部教学追求的是整齐柔美的音色、清晰丰满的和声、优美感人的意境,与齐唱、独唱、对唱等演唱形式相比更富于艺术的表现力,其艺术内涵较为丰富。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合唱作品的分析与处理,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艺术实践的机会与氛围,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文化素质和群体协作水平。

二、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其审美性

在合唱教学中,面对琳琅满目的合唱教材,面对浩如烟海的合唱作品,指挥教师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将直接影响着所教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合格的合唱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更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高雅的艺术品位。教师除了将教材中经典合唱歌曲作为基础训练的曲目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专业特点、接受能力等,在教材之外选取一些情趣高雅、风格鲜明的作品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在选材的难度上,要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进行合唱曲目的选择。

三、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注意其层次性

多声部演唱一直是幼师声乐教学中的难题,刚开始接触合唱的学生,即使是简单的二部合唱,也往往是高低声部互串,更谈不上相互的配合。此时如不厌其烦地、机械地练习,学生往往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有层次性。比如,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喜欢的由通俗歌曲改编的合唱入手,通过聆听、欣赏培养学生的听觉,体会和声的美感。教学中,通过对同一首歌曲的齐唱与合唱录音的对比,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不同,启发学生从音色、音量、音响的丰满程度和表现力度等方面去对比,从而为课堂合唱教学打好基础。在合唱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演唱能力做合唱的加减法。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合唱作品,可以做加法练习,如转调、变奏、关系大小调之间的转换等。例如,可以把儿歌《闪烁的小星》在不同的调上让学生分组同时演唱,先从两组唱五度音开始,再慢慢过渡到三组,每组都是三度音演唱,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调性造成的声部立体感等。而对于一些节奏较为复杂的作品,同样也可以做减法练习,这样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

四、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注意其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感兴趣的事物面前,学生无不表现得兴奋、投入、思维敏捷……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让学生爱学、乐学、勤学,让课堂活起来。在正式演唱合唱作品之前,教师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儿歌进行二部、三部、四部的轮唱或轮说练习。在这一练习中,教师唱一声部,学生唱二声部,在反复记号部分,教师可以即兴添加歌词,但每一遍反复的歌词不能重复。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其拓展为三部、四部的模唱练习。这个练习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而且将合唱中的轮唱技巧巧妙地融了进来;同时,由于师生互动,并且加进了即兴的成分,所以它既融洽了师生的关系,又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如,在跳音练习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把伞,告诉他们身体的丹田部位好比按钮,“按钮”的压力越大,伞就撑得越大、越圆。

五、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注意教学技巧的艺术性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美的音乐效果。”如在排练《春雨蒙蒙地下》之前,可以进行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如风声×- - -、雨声××××××××、水滴声××××,学生分组模仿;再创设情境:起风了,接着天空下起了雨,屋檐下传来了水滴声,引导学生将三个声部节奏合起来。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轻松感受和声美。同时,可再加上适当的力度、速度的变化,丰富歌曲的表现力。如在二部合唱《滴哩,滴哩》中,可以把第一声部想象为轻盈的小鸟,而第二声部则可以设想成温柔的春风,在演唱中要仔细体会第一声部的跳跃和第二声部的舒展。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的身体语言和恰当的手势运用往往起到很重要的暗示作用。教师应尽可能地用眼神、表情、手势与学生交流,引导他们去表现音乐,这样才能达到心灵上的默契,这种非语言的交流也正是合唱艺术的魅力所在。启发学生学会处理、表现歌曲的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歌曲的情感化为自己的心声,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享受到美的愉悦,被音乐的情感所感动,与音乐浑然一体。如演唱《摇篮曲》时,可以让学生体会那种安静、温暖、柔和的感情;演唱《美丽的村庄》时,可以让他们体会热情欢快的情绪。有了对歌曲情绪的理解和情感的和声共鸣,学生才会明白,合唱作品就犹如一块色彩斑斓的纱,每一个声音都是构成这块纱的丝,只有横的不行,只有纵的也不行,只有带有情感的一根根丝线和谐统一交织在一起,才能编织出绚丽的图案。

六、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注意其合理性

已故知名合唱指挥家、中国合唱学会理事长聂中明先生说过,“艺术和竞技体育不一样,它的精神是给人带来幸福和美的感受,而不是紧张的情绪,更不是锱铢必较……”在课堂合唱教学中,笔者认为,应给学生更多的信任、时间、空间,让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我们要在合唱教学中善于运用“评价”这一教学手段,要对学生的合唱能力持信任态度,而不要以音乐权威自居,尽可能地寻找学生的优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特别是对于个性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来说,鼓励是对学生的一种态度评价,也是一种反馈。但“鼓励”并不代表完全赞同,教师在肯定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是很有必要的。此外,使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如录音评价、小组互评、自我评价等,这些评价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多次录音、聆听、比较,有意在评价中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合唱能力。多声部音乐与齐唱、独唱、对唱等演唱形式相比更富于艺术的表现力。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多声部教学,能充分启迪学生的音乐思维,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并通过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创新能力,把参与、听辨、鉴赏和创造音乐融合于歌唱实践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及多种器官协调运动的能力,让他们运用到将来的工作中,编创出更多、更好的合作活动、合唱活动。

新时期幼师声乐教学探讨 篇7

新声乐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 时旧着教, 教学方法学观念陈期简单, 教学手幼题段, 导致落后课等堂问师︵湖教学效率低南人才培养周, 声余省期长朝桃源以适, 应学今生后难乐红师的教学工作范特别是当前全, 教校学球化的背景学有︶下, 寻找效地声一乐种探法课是堂当教务学之方讨急。幼师声乐

教学应该完成两项任务:一是传授声乐知识并且进行歌曲演唱

技巧等方面的训练;二是教育学生树立牢固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自信心, 教会学生如何传授声乐知识和歌唱技能的训练。

要完成上述两项任务, 仅仅靠传统意义上的“个别课”形式是很难完成的, 特别是当前音乐教师地域分配不平衡的情况, 那么要保证教学质量, 完成教学任务, 就必须采取一种有效的声乐课堂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 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个方面:要构建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⑴不要受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束缚。长期以来, 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美声、通俗三大类唱法, 不管学生还是老师,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 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美声, 而某某学生适合民歌;嗓门大, 粗犷的、洪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 嗓门不大, 但细腻、优美的则是学唱民歌的料子。致使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的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 将声乐教学引入误区。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 不能过分强调歌唱中每个学生的个性, 要注意整体性和统一性的训练, 要建立在科学的发声状态上。要尊重科学, 切忌模仿。

⑵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为基石, 实施多样化声乐审美教育。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 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多欣赏中国古今优秀声乐作品, 欣赏曲艺、戏曲唱段, 了解其唱法及其训练之道, 从而, 借鉴于声乐的训练。

⑶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传统的声乐教学过分的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始终处于言听计从的被动地位, 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实现。所以, 要想教学形式有效, 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应该经常进行学习交流, 思想感情的交融, 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助关系。其次, 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主观、武断、生硬, 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 在一些可能的环节上, 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做到课堂上师生角色互换, 学生也是教师, 教师也是学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达到默契与互补。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 教师也应当加强师德修养, 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二个方面:上好小组课的同时, 加强声乐集体课的探讨, 充分挖掘声乐集体课的潜力。

传统的小课, 小组教学可以解决学生在歌唱中的共性问题, 学生可按照嗓音条件、演唱程度分组, 对学生可以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但针对新时期幼师学生声乐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以及教师的教学和学校声乐教学设施等现状, 就必须充分地利用声乐集体课。

⑴声乐集体课通常是指幼师专业的声乐大课, 把两三节声乐课加以连排, 让每个学生增加了三倍四倍的演唱时间, 增添了基本技能的训练过程, 可以讲得多, 讲得好, 从而促使了正确歌唱状态形成得快。多个人一起上课, 一个人唱, 其他人听, 老师指点大家进行评议对比, 能让学生很快地区别好与差的声音形象, 区分声音的优劣。这也是声乐课程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 要想培养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 就必须培养其标准的视听能力, 才能胜任今后的教学任务。

⑵人们常说“当事者迷, 旁观者清”, 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 有唱的也有听的, 教师在纠正一个学生的毛病时, 另外的学生也会从中受益。有时也可以一个人在室里唱, 其他人在外面听, 让学生区别在室内室外的不同效果和声音穿透的能力。例如老师在纠正一个学生发音位置过低时, 其他学生也就会思考从中获得高位置共鸣, 纠正发音吐字上的不并时, 他们彼此评估, 也有所收获。

⑶老师多了几位助手: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对其中一位进行辅导, 对某位学生歌唱中的毛病与优点, 让另外几个学生发现并善意地提出来, 再由学生进行评议补充。这样, 同学时彼此间的缺点大致有数了, 在课后相互之间进行切磋时, 就有了明确方向。无疑, 对老师来说, 就像多了几位辅导员。

⑷声乐集体课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演唱能力和胆量, 更可以利用他们年轻好胜的心理, 调动其主观积极性。

在具体训练时, 对学生要多采用启发式感觉教学法, 有时也可以用假设和比喻的方法。通过多种方法, 达到声东击西、举一反三的目的。

第一, 加强哼—念—唱三过程的训练。练声之前先练哼鸣, 要求提笑肌练唱哼鸣, 把声音竖直集中到眉心后, 再要求学生用这种状态去朗诵歌词, 最后再用这种念的状态演唱歌曲。在练唱过程中, 教师必须让学生边演唱边体会, 初学者演唱时感觉状态是不自然的, 歌唱跟讲话是有区别的, 区别究竟在哪儿, 教会学生自己用心, 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去感受自己的声音。

第二, 练习—歌唱—讲解三个过程不可缺少。在教学过程中, 先做音阶练习, 然后唱歌曲, 建立一个丰富的演唱曲目, 并使它们保持有生气, 经常复习与检查, 在练习过程中, 教师要掌握声音训练的辩证关系, 既重视局部训练, 又不能忽略讲解, 教师一定要强调歌唱时永远不要使强力于声音, 不要操之过急, 应当逐步地让声音保持自然发展的道路上循序渐进, 保持纯粹自然的音质, 不要有意识地压迫声音, 而要自然地唱出来。只有发音自然, 准确动听, 感情真挚, 才能构成好的歌唱。

第三, 要强调声乐学习是从自然—不自然—新的自然。一般的学生平时都是模仿或凭感觉在歌唱, 这种凭自己的声音条件和模仿的自然感觉阶段就是第一自然阶段。当他们开始学习声乐以后, 老师就会指出他们在自然阶段演唱中的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并针对每个人的问题和不足加以训练。例如:提出喉头不稳定、气息浅、声音位置低、声音太紧、吐字不清等问题, 这就必然打破了原来自然阶段的平衡感, 需要用新的歌唱方法加以调整, 逐渐找到新的平衡。在打破原来自然歌唱阶段的平衡之后, 还没有建立新的平衡之前, 就是不自然阶段。在这个阶段中, 唱起歌来往往感到特别别扭, 原来自己感觉唱得很顺的歌, 似乎也觉得很吃力, 甚至连一首很简单的歌也唱不出来。在这个阶段, 学生很容易失去信心, 还有的人对唱歌产生了恐惧感。因此, 老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 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 不自然阶段是必经之路, 是一种正常现象, 只有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尽快使不自然的歌唱阶段缩短, 找到新的平衡, 从而达到新的自然阶段。

第四, 利用上集体课的有利条件, 善于发现和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最佳母音, 让学生有意识的通过这个最佳母音, 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 形成正确、良好的歌唱习惯, 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声乐集体课, 可以培养学生坦诚的品格和彼此间的友谊, 可以使学生更加融合, 可以充分利用上课时间, 开展人与人之间, 组与组之间的竞赛, 可以给学生以琢磨和消化以及纠正其唱法的机会, 也可以起到当堂理解、当堂消化的作用, 而且可以掀起学生学练高潮, 使学生越唱越起劲。

新时期的声乐集体课, 对于某些素质好的学生, 绝不会埋没其才华, 对于条件一般或较差的学生, 也是一个借鉴与提高的好办法。对于把职高幼师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教师起到一定作用, 有利于巩固师范教育的专业思想, 达到其培养目标。

新的时期对于声乐教学有了新的要求, 我们只有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才能不断探索出实施声乐教学的好路子、新路子。

中职幼师专业钢琴教学初探 篇8

中职幼师学生年龄多在15~18岁之间, 已超过了最佳的学琴年龄了, 最难办的是幼师的学生现在很多是来自县城以下的乡镇、农村, 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钢琴这种乐器, 更谈不上对它的了解了, 但是她们是有强烈的学习愿望的, 如果长时间学习仍没有什么进步, 很多同学就容易产生畏难的心理。针对这些生理和心理特征, 我认为在上第一节钢琴就应该非常注意, 首先把学生学琴所共同存在的常见错误简单归纳一下, 同时提醒他们要有面对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再采用讲解、示范弹奏和观看录象等办法, 让学生初步体会能弹奏优美的乐曲是一种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 增进他们学习钢琴的兴趣。再次是向他们介绍一些本校高年级同学学琴的实例, 并请这些同学进行演奏, 让新生看到两三年后自己也能达到的水平。这样即消除学生学习钢琴的心理障碍,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随后的学琴中再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特点, 根据自己实际出发制定出学习计划, 确定学习目标。

1、强调基本功, 抓好基础练习。

针对幼师学生钢琴基础普遍较差的特点, 在教学的最初阶段, 我的方法是, 对学生进行强化基础训练, 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解决好触键、手型的问题, 找到触键的最佳感觉, 所用的时间可以多一些, 要求每位学生都能弄懂、学会, 切不可敷衍了事。此外还要求学生多做五指练习和弹奏音阶、琶音、和弦等, 锻炼手指的独立性和协调性。这些练习规定学生每天练, 在课堂上不定时的进行抽查。由于这些练习难度小, 技术要求低, 只要稍加努力,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系统的训练, 掌握了规范的手型, 正确的触键, 并练出了一双灵巧的手, 同学们往往都会很开心, 也增进了学琴的信心。

2、歌曲伴奏和即兴伴奏有机结合。

幼师班的音乐教学, 培养目标是幼儿音乐教师。即兴伴奏是钢琴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据了解, 以往的即兴伴奏都是在学生快毕业的那个学期集中学习的。我在教学中, 尝试打破这一常规。布置学生弹奏《车尔尼练习曲599》作品时, 每学习一种新的音型, 便配合一些简单的歌曲, 经老师讲解启发学生设计好织体进行伴奏, 这样有利于学生实际伴奏水平的提高。比如《车尔尼599》中第12首练习曲, 左手采用的是柱式和弦音型, 我就启发学生把这种音型用在强劲有力、节奏鲜明的儿歌《学做解放军》上, 在弹到第28首练习曲, 学到全分解15 35│75 25│的音型, 我让学生把这种音型用在了儿歌《兰花草》上, 学生弹得津津有味, 而且记忆牢固。

3. 加强视奏训练。

要加强键盘的直觉感, 同时还要加强视谱的正确性, 弹奏时必须仔细看清谱号、调号、音符位置、节奏及变音记号、力度记号等, 养成正确、良好的读谱习惯。要坚持让学生做移调练习。一首短小的歌曲, 移到七个常用调上配弹, 建立键盘上牢固的调性思维, 削弱固定位置的弹奏概念。

首先多安排相互学习的机会, 锻炼自信心。教师可以有意识的给学生安排一些锻炼的机会, 增强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在小组课上请同学们轮流当众汇课、表演等等。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增进学生间的交流, 又可以锻炼胆量, 培养自信心。其次参加比赛和演出, 在正规场合中培养自信心。因此在学校的二三年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正规的演出和比赛, 在这些活动当中培养自信。我所在的学校的学生就经常有一些上台的机会, 比如每年度的技能大赛、艺术节、迎新晚会等, 他们的自信除了表现在弹琴、学习外, 在为人、做事、处世上也表现出一般同学少有的自信。

幼师美术课教学探究 篇9

一、以全新的理念激活幼师美术课堂教学

(一)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发现美、欣赏美, 并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美术教育的功能就在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性, 引导学生审美观的发展。教师应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的事物, 去打动学生的心灵, 向他们进行美的教育和启示, 为他们创设一个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使他们对美的感受性得以深化, 并内化为自身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表现, 从而变得更富有人性。教师除了要通过各种美术活动, 使学生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 以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 还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美术作品, 如阅读美术专刊、欣赏美术作品、参观美术展览等, 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发展审美能力, 使学生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爱艺术的态度。

(二) 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学生的个性。”美术是表现内心的艺术, 学生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表现个人的感受, 并从中体验到成功、快乐, 进而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美术活动恰好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而学生由于性别、情趣爱好、家庭环境、生活体验及受教育方式等的不同, 形成了各自的个性, 他们对事物的想法和看法也就有所不同。教师不能用某种模式规范学生, 而应让他们的个性尽情展示, 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 采取创造性的教学方式, 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 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使学生增进自我了解、自我肯定, 从而促进其自我成长。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既多元化又个性化的社会, 所有独具个性的美的艺术和文化都将获得充分的展示, 再逐步趋向融合。因而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发展学生拥有自发的艺术倾向和创造。

(三)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幼师美术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职业艺术家, 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以及培养未来的合格幼儿美术教师,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的眼光, 多一些真诚的赞许, 让学生多一分自信, 进而增强创造热情, 启迪创造智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安全、和谐、开放的良好环境。同时还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平等相待, 相互尊重, 融洽交流, 并且让这种融洽的氛围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温床。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需要有创造型的教师。因此, 教师应当具有较高创造素质, 能够灵活运用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 拓宽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中, 教师应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的材料给学生, 并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 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还要建立崇尚创造的激励机制, 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 体验成功的喜悦。营造创新、鼓励创造的氛围,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参与审美创造活动, 增强学生探寻艺术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四) 完善学生的人格。

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是全球教育所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健全的人格, 是学生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个体, 具有自主的人格和自由追求生活的理念。

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应以全新的理念来激活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过程, 教会学生热爱生活, 珍惜拥有认识自己的能力, 愉快地进行创造和表现, 体现自身价值。教师要让学生将教材的知识和技法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进而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幼师生将来要从事幼儿教育, 他们自己的人格是否健全, 将会直接影响未来的教育事业, 因而非常重要。

二、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教学过程

(一) 创设富有文化气息的情境。

教师要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中, 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 人类社会的丰富性, 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个性特征、多样性及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培养对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热爱, 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 就要在教学时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 增加文化含量, 使学生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涵养人文精神。

(二) 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

美术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使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美, 并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之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只有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并能为生活增添色彩时, 学习才会变得欢乐有趣。

《新课程纲要》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 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 而三维目标的整合, 就是要创造一个理想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情境———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三) 创设激发想象、创造而又勇于探索的情境。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的创造。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和学生谈话中设境, 在美术或其他艺术作品的欣赏中设境, 让每个学生都展开想象的翅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索时, 要关注他们合作意识的培养, 重视发挥群体的智慧解决问题。

三、寓创新能力培养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 巧设情境, 激发创新欲望。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 可以是一首优美的童话诗, 一段悠扬激越的音乐, 也可以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创新灵感的源泉。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会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角色, 体验情境, 从而唤起学习的兴趣, 激发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欲望, 同时又可以在有意无意之间感受情境之美。

(二) 优化语言, 启发创新思维。

语言是人们传达信息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一段优美生动的语言, 可以把人带入梦一般的迷人境界, 也可以把学生带入“耳醉其言, 心醉其情”的美境。而观察和欣赏又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动手实践, 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激发兴趣, 启发思维, 动手实践, 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 都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未来的合格幼儿美术教师, 从而为祖国未来幼教事业的发展提供保证。

(三) 营造氛围, 拓宽创新空间。

学生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 也是一个闪烁智慧的过程。自由的空间和适宜的氛围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创造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随时注意给学生拓宽自由创作的空间, 使他们尽情地发挥创新力。

浅谈幼师数码钢琴教学 篇10

为落实素质教育, 加快基础幼儿音乐教育人才培养, 学校自2 0 0 6年开始, 对普幼班学生实施了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 这一新的教学模式顺应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 较好的体现了学校办学特色, 为幼师钢琴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一、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内容、方法

1、增加教学内容范围, 加强针对性、实用性。

以往普遍实行“一对一”钢琴个别课教学, 教学内容一般是由基本技术练习、练习曲、乐曲三大部分构成, 存在着单纯注重弹奏技术技巧训练、片面追求教学进度的倾向。普幼班学生经过3年钢琴学习后, 即使有的能弹奏练习曲和乐曲的能力, 却仍然不会为简单的儿歌编配伴奏, 实用伴奏能力普遍较弱, 毕业后不能很好地胜任音乐课教学工作。为了解决这一状况, 学生注重在学习弹奏技术的同时, 发展儿歌伴奏等实用技术能力。这样, 在与个别课教学相同授课时间内, 不仅使学生具备同等基础弹奏技术水平, 并且具备综合弹奏的实用伴奏教学能力。

2、以现代教学方法理论为指导, 适时设置情景的课题型钢琴教学法。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与示范、理论与弹奏的结合, 带动学生手脑并用, 调动其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 加强技能学习的进程。

充分发挥数码钢琴课教学的“群体动力”效应, 培养良好的个人学习习惯, 增进教学效果。传统的“一对一”授课, 学生常以模仿、体验为主要学习方法, 以教师为主体, 对教师依赖性较强, 学习中易产生惰性。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模式, 以学生活动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提供了齐奏、分声部合奏、伴奏等丰富灵活的课堂演奏形式, 同学间相互激励, 分析领会, 有效的锻炼多声部听觉能力、节奏感、视奏能力、默契配合能力。教师不再手把手地教, 促使学生变依赖心理为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在观察领会中受到启发, 找出差距, 改进自己, 迅速提高。对学生实行分类指导, 因材施教。

二、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过程

像通常的音乐班等班级授课形式一样, 数码钢琴集体课也应预先设定的课堂教学程序。课前必须经过细致周到的备课,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使用教材构想等环节。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新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复习检查。检查后导入新课 (巩固检查旧课、引出新课) 。

第二阶段讲授新课。讲授新课包括以下各基本环节:作新课的理论讲解及技术示范;引导学生找出教学目标、重难点并进行练习;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等。可分为四步进行:

1、手指基本功恢复练习。

2、学习新的教学曲目。

3、随后采用不同手法范奏新的教学曲目。

(比如:三年级教材中《海鸥》, 可以运用很多不同的伴奏来让学生体会。) 可先用作品要求的速度、力度、音乐表现技法作整曲范奏, 给学生以完整的视听直觉印象。再分段分句、单手慢速做局部范奏, 提示课题曲目中的技术重点难点片段, 突出弹奏要领。最后用稍慢于原作要求的速度完整演奏, 以加深理解, 强化记忆。

4、学生当堂练习, 教师检查。

便于暴露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及时解决。

第三阶段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每次上完新课教师对全课教学过程进行总结评价,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应及时记录在记分册上, 作为学生本学期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统一布置课后作业, 明确作业要求, 布置新课题的预习。

三、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效果

1、新型的数码钢琴教学模式使

普幼班生总体水平、音乐素质和应用能力明显提高。通过数码钢琴集体课, 将基本乐理、视唱练耳、视奏以及即兴伴奏、齐奏、合奏、自弹自唱等诸多相近学科的知识技能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许多入校前没有接触过钢琴的学生通过较短时间集体课学习, 虽然弹奏程度较浅, 在校期间就能在期末考试中担任钢琴伴奏。在三年级实习中, 能够自弹自唱和即兴伴奏。以往普遍会独奏不会伴奏、会唱不会弹的情况大有改观。学校从2 0 0 8年开始了学生八项技能强化训练, 钢琴的自弹自唱技能也在其中。每个学期通过加强弹唱技能训练, 使每个学生毕业时最少可以学会1 5首幼儿园中不同年级的儿歌, 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2、新型教学模式突破旧的教学

观念束缚, 推动了钢琴教师专业学课知识结构更新, 提高了教师自身教育知识和教学艺术水平, 丰富了钢琴教学理论。以往钢琴教学都是个别授课, 以师徒传艺式的手把手、口传心授教学, 教法单一, 具有经验教学法的特征, 理论知识教学不够完整系统。数码钢琴教学的新模式使钢琴教师走出了“一对一”授课陈旧狭窄的小圈子, 面临一系列技能教学研究的新课题。在2010年第一学期的弹唱技能展示中, 教师学生参与其中, 全班同学集体在电钢琴教室中展示, 这极大的改善了以往一对一的教学和考试, 让学生通过合作, 进行提高。

3、新型教学模式在丰富教学理

论、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工作效率。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 一位教师同时面对数十名学生, 做到了共同的知识集中讲解, 必备的技术技能集体练习。通过钢琴教改和数码钢琴在教学中的实际中的应用, 显著增进了教学工作效率, 较好的满足了当前学校扩大办学规模的形势需求

总之, 数码钢琴集体课即是钢琴课又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钢琴课。这一新的教学模式, 是基于传统钢琴教学模式上发展起来的, 是其自然延伸。它是吸取了传统钢琴音乐教育中一切正确有效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并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而进行的新型教育活动。这新的教学模式有是针对传统钢琴教育的一次全面深刻的改革。它的出现, 顺应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发展, 推动了钢琴教育领域中如教学原则、教学形式与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整个钢琴教学过程的学多方面正在发生一系列变革与发展。

摘要:数码钢琴是新一代的高科技电子产品, 它综合了传统机械钢琴与电子琴的所有优势, 具有多功能、集体教学等个性化特点。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打破了旧的教学模式, 是一种融技巧、理论、实践为一体的全新的教学体系, 需要精心设计实施教学的具体步骤和运行操作诸环节。

关键词:钢琴教学,数码钢琴,集体教学,儿歌弹唱

参考文献

[1]李坤《数码钢琴教学方法论》社科纵横2007.2

[2]刘芳艺《浅谈数码钢琴教学中的个别辅导问题》大众文学2010.8

[3]曾娴《浅析高校数码钢琴教学方法创新》菏泽学院学报2010.1

[4]罗承松《论高师数码钢琴教学的发展趋势》2006.07

[5]《音乐周报》

上一篇:大型楼盘下一篇:远程控制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