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白木刻艺术

2024-06-23

中国黑白木刻艺术(精选三篇)

中国黑白木刻艺术 篇1

一、黑白木刻的发展历史

黑白木刻版画艺术是中国传统的版画艺术表现形式。黑白木刻, 顾名思义就是在画面中只有黑和白两种颜色, 通过黑与白的处理、接合, 然后再用版画语言表达出来的形式。黑白木刻从最早的复制版画一直走来, 经历了不同时期的不同历史背景, 在这个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黑白木刻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艺术题材和表现手段, 为今天现代黑白木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黑白木刻版画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画种。中国是世界上出现版画最早的国家, 鲁迅先生说:“镂象于木, 印之素纸, 以行远而及众, 盖实始于中国。”现存最早的木刻版画是1900年发现于我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的《金刚经》。在中国古代版画最兴盛的宋元时期, 版画多被用于书籍插画, 以及佛教版画。最鼎盛时期则是明代到了, 明末清初, 版画纷呈。由于此时涌现出的名画家与名刻工的通力合作, 创作出许多优秀的版画。郑振铎在《版画史》序例中说:“故于陈 (老莲) 、萧 (尺木) 纵笔挥写, 深浅浓淡, 刚欲壁立千寻, 柔如新毫触纸之处, 胥能达诣传神, 大似墨本, 不类刻木。”由此可见画与刻的相得益彰了。清朝后期, 版画艺术渐见衰落。近代的印刷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传入我国, 传统的雕版印刷术以及由它派生出来的版画也开始遭受冷落。到20世纪30年代, 鲁迅先生把木刻版画从国外介绍进来并加以提倡, 我国的版画艺术才得以进一步发展。抗日战争时期, 更多的画家深入到群众之中, 学习民间艺术的风格, 与群众相结合的作品成了普遍的现象。 这一时期的黑白木刻作品主要有:古元的《人民的刘志丹》《减租斗争》, 江丰的《清算斗争》, 力群的《帮助群众修理纺车》, 马达的《推磨》, 夏风的《瞄准》, 彦涵的《不让敌人抢走粮食》, 张望的《八路军帮助农民秋收》。解放以后, 版画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手法千变万化, 优秀的版画家层出不穷, 创作风格各异, 出现了繁花似锦的局面。

二、黑白木刻是体现黑白规律最完美的形式

“木刻研究以黑白为宗”是鲁迅先生对黑白木刻的高度评价。黑白是木刻的基本用色, 要用这两种颜色来表现画中的繁华世界, 实属不易。黑白使画面对比强烈而凝练, 有着用绚丽色彩无法比拟的效果, 同时黑白木刻追求着一种独特的表现力, 画面留下各种刀在版面的丰富印痕。也因为黑白木刻的黑白色意味深远, 致使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版画家一生致力于研究“黑白木刻”。鲁迅先生把木刻艺术比做“一种捏刀向木”、“放刀直干的充满力之美”的艺术。它的创作全过程融入了艺术家的感情与感受, 而且更能表现“现代社会的魂魄”。

在黑白艺术的领域内, 黑白木刻是体现黑白规律最完美的形式, 它对比强烈、单纯朴实, 有浓郁的装饰风味、很强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趣味。木刻的黑与白是高度抽象的形式, 它与自然中的明暗关系有本质的不同。木刻版画表现事物的空间关系, 只能以黑白两色来完成。因而, 其表现手法要以一当十、以简代繁, 对庞杂的事物进行高度提炼, 运用黑白对比来相互衬托, 以疏密相间、穿插的节奏变化构成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 达到其他绘画不可替代的效果。黑白木刻版画家将点、线、面进行分解与组合, 使单调的黑白画面产生出无穷无尽的变化, 使它在众多的绘画门类中独具魅力, 经久不衰。

黑白木刻版画是众多绘画表现形式中难度最大的一种。要求版画家必须有很强的概括能力, 因为它只有黑白两色, 用这两种色彩构成的对比、节奏、韵律等组成一幅画面。木刻版画家在处理黑白关系时并不是重点去追求色调的浓淡变化, 而是在寻找对比关系的强弱, 在调整画面整体结构中的黑白比例。黑白版画大师麦绥莱勒, 具有非凡的技巧, 其作品推进了木刻艺术的发展。他在处理黑白的时候, 非常自由, 既不受光影明暗规律的束缚, 也不拘泥于物象的固有色, 一切从黑白对比着眼, 务求画面黑白对比的和谐。用黑白来描绘五彩缤纷的世界, 不但不减弱艺术表现力, 从获得独特的审美意趣来说, 反而是加强。黑白版画的语言创造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在绘画的大千世界里离不开黑白的语言, 黑白艺术以其单纯、宁静、素雅和走向极端的独特面貌远离喧嚣的色彩, 产生了不同的美感, 在绘画的百花园里独树一帜, 从而传达了画家的主观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理想。所以鲁迅先生在谈及黑白关系时说, 他对黑白的观念是意味深长而独特的, 在强烈的黑白对比中有东方的艳丽和精巧的白线在律动。黑白艺术是一门高级的艺术、纯粹的艺术, 高雅和朴实并存于黑白之中, 它能把人们带入较高的审美层次。

三、走入21世纪的中国黑白木刻艺术

21世纪的艺术将是多元化的艺术, 要求我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内部主观世界和外部客观世界要相互联系。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知识的膨胀、市场经济的发展、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艺术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一些观念被推翻, 进入了多元化的艺术时代, 这种开放竞争社会的出现, 迫使我们面临更大的挑战, 必须面对现实社会的残酷性, 但也要看到现代社会的机遇性, 只有更加的针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生活本身的艺术, 才是真正的艺术。

从版画的视觉形态上看, 首先是对传统图式结构的破坏与重组。再就是从传统的造型语言和色彩语系中脱出, 借助西方现代语言资源, 或开发本土的民间语言资源, 着力于形的变换和色彩的出新。打破完形而追求一种残缺与扭曲感, 形象处理在随意性与偶发性中趋于符号化, 色彩也打破常规, 追求单纯强烈或稚拙的意象效果。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如王华洋的黑白木刻, 就突破了传统木刻的造型方式, 刻版时的直接与随意克服了“版”对画家的情感转写与艺术表达的限制, 极大地发挥了黑白木刻的刀法魅力。他的套色木刻将传统木刻的造型语言以精湛的印制技术推向极致。再如王连敏的《梦之恋》, 作者用现代工业符号组成两个躺在一起的人, 表述异化的生存状态。还有部分从事抽象创作的版画家, 他们更关注版画的“印痕”, 如谭平的铜版作品可以看作是工具与媒介在版面上无数偶然性反应的结果, 而这个结果也恰恰是作者开始时无法预料到的。偶然性的抽象版画因其不限定性, 在视觉上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及满足感。另外还有不多的观念性版画的作品, 典型的如徐冰的《祈世鉴》。版画只是艺术家创作观念作品表达的手段之一, 且作品往往没有多少“复数”, 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其引发的批评都已超出版画的领域。由于此类艺术家观念先行, 版画在他们手中的应用并不广泛, 大多仅是其中存在的印痕, 是作为符合版画理论的概念, 是因为角色的需要才把版画应用到他们的手中。

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经济的又一个高速增长期, 思想的转型、社会的转型, 使艺术也跟着进行了一次非常规的转变。新的艺术形式如:装置、影象、行为的出现, 使我们创作媒介更加多样化。中国的黑白木刻艺术发展到今天, 虽然研究的人不多, 但是她的艺术魅力却和其他画种一样博大而精深。中国黑白木刻版画在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它在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的事业中一直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目标指引下, 中国的黑白木刻艺术将会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摘要:黑白木刻版画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画种, 有上千年的历史。它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不同的艺术形式。它既具备一般的艺术规律, 更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在黑白艺术的领域内, 黑白木刻是体现黑白规律最完美的形式。

关键词:黑白木刻,版画,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齐凤阁.20世纪中国版画文献[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

[2]金丹元.比较文化与艺术哲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

[3]王伯敏.中国版画通史[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1996.

浅析版画当中黑白木刻艺术表现力 篇2

关键词:版画;黑白木刻;艺术

中图分类号:J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19-01

从我们开始拿起画笔学习美术开始,老师们就一直在强调“黑白灰”的关系,一张好的画是要让观赏者直接可以看出画面上“黑白灰”关系才算是一张不错的习作,在学习版画艺术研究这门课程中接触到了黑白木刻,如果说素描是任何造型的基础,那么黑白木刻就是版画造型的基础。

一、黑白木刻

黑白木刻又称单面木刻,是版画造型艺术中的一种,黑白木刻是相对于套色木刻相对而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黑白木刻画面简洁、醒目,画面关系只有黑、白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灰色三种,在黑白木刻的创作过程中讲究的是刀木相连,可以说黑白木刻中刀味的表现是版画的灵魂所在,利用刀具在木板上作画,时而大刀阔斧,时而精雕细琢,也自有一番韵味。

黑白木刻是版画的起点,由于材料和工具的简单性,黑白木刻是最好普及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黑白木刻中是由黑白为基本构成元素,在黑与白之间,相互作用,黑白感觉、黑白的表达在黑白木刻的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大千世界,色彩斑斓,却都可以简单概括成黑白,黑与白是世界万事万物的简化,通过点线面的表达构成黑白,这样形成了黑白木刻独特的艺术表现力,黑白在画面上表达更直接,更加的明确,黑与白在黑白木刻中本来就是抽象的存在,点线面的单独分开本身就是抽象表达的一种形式,黑白木刻延伸出的黑白语言,是能够把抽象与具象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在黑白木刻中刀味的表现也是一幅好的作品必须具备的要素之一,在刻的过程中,刀法的运用和组织都是非常重要的,刀法之间的穿插和转换,要充分的利用好手中的刀具,通过创造性的组织排列,创造出丰富有内涵并且具有表现力的画面效果。黑白木刻不同与平常的黑白装饰画,虽然都是以黑与白为基础色调,但黑白木刻更具有趣味性,这就是各种刀法在雕刻的过程中进行起承转折的印记,增添版画的节奏感和艺术性。

二、黑与白在黑白木刻中的艺术表现力

黑白木刻直白纯粹,黑白分明的画面,热情洋溢的刀刻,没有过多繁复画面效果,没有丰富的色彩,黑白木刻通过有限的艺术表现形式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美感,黑白仿佛比色彩更有艺术张力,阴阳刀刻的穿插,点、线、面的结合,康定斯基曾经说过:“黑色是绝对的虚无,具有无希望、无未来而永远默默的内在音调。”黑与白,简单的却不枯燥,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总能让观赏者找到内心的归属感。

版画的形式有很多种,黑白木刻只是这个版画大家庭中的其中一个,黑白木刻的表现形式,黑白木刻的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不同。黑白木刻画面的处理方法包含:以物像的结构、轮廓线为黑白创作的根据的黑白处理方法;以自然物体的固有色的深浅变化为依据的黑白处理方法;以作者主观意象为目的的黑白处理。曾版画大师珂勒惠支说:“黑白是版画艺术的生命。”在黑白木刻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们往往对于黑白的推敲是最为谨慎和畅快,经过反复的对比最终确定一副最为满意的黑白关系,这样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便能够事半功倍,沉淀的黑与明亮的白,让版画的画面效果达到最好。

在木刻版画的过程中,黑白对比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黑白木刻的创作中由于创作工具的局限性,让在制作木刻版画的创作过程中黑白的对比就尤为的重要。在组织黑白对比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灰色来进行过渡,这样可以造就黑白的多样性,灰色要与刀法之间相互结合,这样创造出的灰色才能够具有一定的变化性,不是呆滞的,而是具有生命力的,具有创作感的,虚实结合使画面丰富多彩。

在黑白对比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主次观念,在画面上的最为主要的主体,要处理成黑白对比最强烈的地方,比如爱德华·蒙克的老船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者把老船长的面部表情认真的刻画,面部肌肉的走向也简略的表达。在面部的外轮廓线上干净利索的与背景分开,主体为深色,背景为淡色,突出主体。黑白木刻最主要的是协调与统一,美则美矣,在黑白木刻的创作过程中,深刻的思考黑白对比之间的关系,是黑白木刻作者们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深入了解黑白对比,才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

在版画的创作过程中,黑白的艺术表现手法要统一在同一个画面中,从小的黑白关系要推倒出大的黑白关系,不要过于执着于某一个小部分,黑白关系要与画面上的线性关系以及物体结构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够使各部分组成相互呼应的关系,才能让画面完整。在黑白木刻的创作过程中要掌握黑白的运用,一副好的黑白木刻并不是自然的翻版,要通过在自然素材中发觉美,通过自己的经验处理、整理,根据主题进行重新的组织和安排,以简洁、概括、富有张力的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对作品的再次创作,让作品更加的有魅力。

黑与白是黑白木刻的艺术语言,就如同是跳跃在版画上的音符,谱写着美妙的乐章,从黑与白中我们要领略的东西太多,黑、白在现实生活中是两个对立的面,但是在版画创作过程中是两个相互协调的元素,让画面达到作者所期望的高度,达到自己心里所想要的效果,这也是黑与白的魅力所在,简约而不简单,单一而不单调。在三大画种中版画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在版画版种中黑白木刻也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位置。

三、结语

黑白木刻中黑白的处理、黑白的艺术语言、黑白的表现,都是版画画家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归纳、总结得出的经验,一幅好的黑白木刻,是由别致的构图,黑白的巧妙处理,以及刀法的纯粹自然来决定。黑白两种颜色以简洁、概括、富有张力的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黑白木刻抛弃了所有的色彩,把大自然的颜色进行简化处理,用黑白替代绚丽多姿的色彩,强烈的黑白对比同样暗示着五彩斑斓的大自然,在线条的运用上通过长线、短线、粗线、细线、曲线、直线来表现和勾勒大自然的事物,构建一个抽象又具有表现力的空间。黑白木刻离不开黑白的艺术表现力,黑白木刻也正是在探索黑白表现力的过程中不断的变化发展,黑白木刻中的黑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表现美,让我们对事物有了更好的、更新的、更全面的认识,在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恩大自然,黑白木刻往往最纯粹的是最美。

浅探黑白木刻表现语言 篇3

黑白木刻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从产生发展到今天是有其独特魅力的。创作木刻出现的早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相比较其他新兴的版种、印刷方式, 是什么原因导致它出现今天这样不景气的状态?是黑白木刻自身发展境遇中所受到的阻力?还是它本身的滞后性已经满足不了当今人们的审美需要?亦或者是从事木刻创作的艺术家过于急功近利, 在利益的驱使下对这一艺术表达手段丧失了敏锐的感受力和表现欲望。

黑白木刻从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由鲁迅先生传播回到中国, 经历三十年之后, 到五六十年代迎来了它发展路程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的黑白木刻版画在社会上充当着先锋、号角、旗帜的角色, 其影响的程度是十分深远的。如今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开始尝试着走进展厅、艺术馆, 这就要求其完成从政治实用性到艺术欣赏性的转换。艺术的内容应该紧紧跟随时代, 时代的不同所产生的时代命题也不尽相同。与此同时, 这也给新时期的木刻表现语言的探索提出新的要求。

木刻创作中, 传统表现语言对版画家探索新表现语言意识的束缚。从西方木刻版画产生发展情况来看, 第一位用木刻手法进行艺术探索并把木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的艺术家便是丢勒。但那时的黑白木刻版画由于它自身性质的局限导致它只是简单的表现光线、明暗来更好的复制素描, 用木刻进行独立创作的空间在那时还没有打开。真正使木刻从原有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开始进行独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是高更, 他更是被称为“现代木刻之父”。而木刻在一度经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之后到二十世纪初被鲁迅先生请回中国。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木刻就其自身的特点曾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但是很长的一段时期之内, 甚至直到今天黑白木刻给人留

的这一种天然应得之色, 以单纯的材质的色调为基地, 在单色之中呈丰富的深浅、浓淡层次变化, 在平面的有限维度内, 通过烙烫, 以达到深度的艺术效果。统色的单纯化特性, 对空间的虚容、允许省略和概括等等, 都使得它区别于其它艺术品类而自成体系, 它是那样的独特, 那样的鲜明, 又是那么的复杂和丰富。

从色彩倾向上看, 其特有的自然褐色是对远古情怀的眷念, 尊贵而不失儒雅, 这是烙画最显著的特点。烙画中常见的褐色中也可能会含一定灰色的中、低明度各种色彩, 如土红、土绿、熟褐、生褐、土黄、咖啡、古铜、茶褐等色, 性格都显得不太强烈, 其亲和性易产生和谐感, 故有有成熟、谦让、丰富、随和之感。这也是自古以来人们追求清高淡泊、超凡脱俗品性的一种体现。

(三) 烙画产品个性独特

现代产品设计崇尚个性化、装饰趣味化、高档艺术化, 这成为现时代的一个主要倾向。与此同时,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人们厌倦了工业文明时代无差别的机械复制, 对传统工艺表现出新的兴奋点。

烙画工艺的制作、材料、肌理效果等诸方面都具有中华民族典型而独特的设计风格与工艺气质, 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它将悠悠古韵和现代人们的审美追求融会贯通、相得益下的印象还是大块的黑白、语言程式的单一。木刻语言也就一度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机械的诉说方式。木刻的表现语言应该是多样的, 同时它应该受到时代发展的影响而产生出新的木刻语言。

创新思维对于木刻创作中表现语言丰富的重要作用。创作中语言上的创新来自于对僵化、惯性表现手法的突破和重新审视。广州青年版画家喻涛的木刻作品《城市系列》在这里较有说服力, 作品抓住了所要表现城市的共性, 并且充分利用木板本身的纹理, 几个大块面的黑白灰层次概括有效地分割了画面, 细腻的刀痕语言更加使得作品产生了类似铜版画的温润效果, 沉稳丰富的灰层次使画面更加透气。可以这么说黑白木刻语言的创新点应该作用在对于画面灰层次的把握。从喻涛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 作者在木刻创作中突破了传统木版画的表现手法, 从而实现了木刻语言的创新和转换。他的成功之处在于打破了创作中思维的惯性, 从全新的角度对木刻语言进行了探索。

工具的革新对木刻语言的创新作用巨大。青年版画家杨宏伟的木口木刻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因为作者有过铜版画学习的经历, 在从事木口木刻的创作时, 便自觉地寻找到铜版与木口木刻两个版种之间材质的契合点。铜板本身的坚硬与木口质地的特点相吻合, 作者选用了木口木刻工具来代替木刻刀, 这可以说是表现工具上的创新。从作品的刀法运用中我们可以看出具体的摇点刀、排线刀、推刀的走势, 各种刀法间相互衔接紧密, 画面完全用丰富的刀法解构, 刀法多变且运用自如, 并能够很好的融入画面服务于内容, 使得画面紧凑却极具视觉张力。多样的刀法组织使画面在“破”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新的法则, 从而跳出了固有刀法的圈套。同时作者有意识的弱化了边线在以往木刻作品中的作用, 注重表现灰层次来营造画面气氛, 使得画面厚重感增强, 层次丰富细腻, 克服了以往传统木刻画面单薄的特点。

木刻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我们这些从事木刻创作的艺术家们切实关心的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正确的看待传统的同时应该借鉴、引入新的木刻表现语言, 突出个性化的语言面貌, 尊重创作者的主体意识, 从而为木刻版画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只有不断地促进表现语言的更新才是延长木刻艺术生命力的有力保障。

彰, 且每件作品具有不可复制性, 开发研究具有艺术个性的烙画产品, 不仅能充分展现出本土地域风采, 同时还能推进工艺美术在当代的生活化、大众化和时尚化。

民间工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 是民众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 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 在众多民间工艺里, 烙画又是其中最特别、最令人惊叹的艺术形式之一, 了解烙画艺术的工艺特色和人文内涵, 不管是对烙画的发展研究, 还是今后的产品设计都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安宁.木板烙画工艺[J].丝网印刷, 2003 (3) :43-45.

[2]汪鹤鸣.烙痕——我与烙画[OL].http://scz.czedu.com.cn/webadmin/upfile/sczck/20081222155101.doc, 2008年9月30日

[3]艾秀琪.中国烙画技法[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作者简介:

上一篇:北部山区下一篇:置管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