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教学实践改革

2024-06-01

测量教学实践改革(精选十篇)

测量教学实践改革 篇1

《建筑测量》课程是工程类专业学生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相比较其他课程而言, 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传统的《建筑测量》教学采用“教室上课+课后实践”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一方面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另一方面由于课后实践课时有限, 很难将课后实践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1]。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 使课堂教学与现场技术紧密结合, 努力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结合建筑测量的工作任务和专业能力要求, 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案设计等方面, 对原有的《建筑测量》课程进行改革实践。

1“行动导向教学法”[3]

“行动导向教学”的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工作任务中,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工作任务, 对完成工作任务各个阶段的具体要求和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和指导,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2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情境设计

改变传统的“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任务和专业能力分析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在工程勘查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生产运营的各个阶段均离不开建筑测量工作, 因此, 根据工程实施各阶段对测量工作的专业能力要求, 对建筑测量工作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划分, 《建筑测量》课程中的工作任务设计如表1所示。

根据课程工作任务对课程学习情境进行设计 (见表2) , 每个学习情境都设计为实际的或者模拟的生产任务, 将具体的工作任务融入到学习情境中, 从而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融“教、学、做”为一体,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 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是指对于学习情境中每一个具体的生产任务, 培养学生的任务实施能力, 即学生在面对生产任务时制订任务实施方案、分解工作任务、组织实施过程和进行任务总结的能力。因此, 对于每一个学习情境, 该课程通过以下几个阶段来保证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

1) 准备阶段。本阶段主要是布置任务, 讲解内容。本阶段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知识储备阶段。根据教学情境中设计的生产任务, 指导学生对工作任务进行内容分析和目标分析, 然后以完成任务为目标, 教师对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把单纯的知识讲授转变为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实施项目。本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是教学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也是对前两个教学阶段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在该阶段实施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制定任务实施方案, 规划实施过程, 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并将知识灵活应用。该阶段的学习过程可以具体分为:提出任务和要求 (教师) 、收集资料 (学生) 、设计实施方案 (学生) 、组织实施任务过程 (学生) 。

3) 总结工作。本阶段是在任务实施完成后, 由教师对学生任务完成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和总结, 引导学生及时梳理和总结任务完成过程中用到的知识和方法。

4 采用头脑风暴法、引导文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3]

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性。

1) 头脑风暴法教学。比如在学习高程测量过程中, 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教学:教师先引导学生就某一位置处的高程测量发表意见, 然后利用多媒体, 让学生观看目前生产中使用的高程测量教学录像, 对高程测量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 对水准测量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讨论, 最后经过教师的归纳和总结, 达到学生掌握高程测量方法的目的。

2) 引导文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编制引导文, 在引导文中由浅入深地设计一系列引导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先由学生根据引导问题进行自我阅读和学习,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学习水准仪的使用, 学生可以通过引导文, 主动认识水准仪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3)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一个真实场景或者模拟一个真实场景, 由教师从大量资料中筛选出适当的案例, 学生根据案例中的原始材料进行分析和分组讨论,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引导和点评。案例教学法为教学内容提供了一个近乎真实的场景, 能够最大可能地缩短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4) 竞赛式教学。在完成任务过程中, 通过竞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比如在全站仪对中、整平的学习中, 设计相应的时间标准和质量标准, 通过不同学生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得分,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另外, 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进度, 授课安排上建议采用4学时连排方式。在具体学习任务的实施中, 可以采用“先讲后练”“边讲边练”等多种授课方式, 以利于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有机融合起来, 避免因相同任务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间隔时间过长而造成的知识与能力的脱节。

5 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程考核采取实做考核和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理论考核采用试卷考核形式进行;实做考核是在每个学习任务结束后, 分别从基本知识技能、任务完成情况、团队合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四个方面进行考核与评价。整个课程结束后, 将各个教学项目的考核成绩按权重累加, 得出该课程的最终成绩和评价。考核方案的改革, 打破了学生以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向实践考核和能力考核转变。

6 结语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 实现了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同时, 建筑测量课程在改革的过程中, 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如教材发展的滞后, 设计的任务或者案例不能很好的与现场具体工作紧密结合等, 因此, 我们要不断努力探索和创新, 这样才能够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郁俊超.高职《建筑测量》“教学赛证”一体化实训教学模式探讨[J].价值工程, 2014 (10) :271-272.

[2]教高[2006]16号,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

测量教学实践改革 篇2

依托工程案例,进行《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针对测绘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工程测量学>的课程特点和不足,本文介绍了进行“工程案例”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并对教学改革进行了回访和总结,指出“工程案例”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优势,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弥补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几点不足.

作 者:窦世卿 张晓宇 杨承杰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刊 名:矿山测量英文刊名:MINE SURVEYING年,卷(期):“”(2)分类号:P20关键词:工程案例 工程测量 教学改革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篇3

关键词: 测量平差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测量平差是测绘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各专业课程如控制测量、摄影测量、工程测量、GPS的学习效果。因此,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课程。

测量平差课和测绘工程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较,具有自己的特点,理论性强,公式多、难度大。它是一门应用数学理论与计算方法进行测量数据处理和检验的课程。对测量平差教学的老师来说,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更透彻地掌握测量平差的理论和方法则是关键。在教学中要求学习者具有较丰厚的数学理论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测量观测数据处理的实际问题。对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自学也有一定的难度。测量平差是一个数据处理的过程。测量数据的数据处理过程,也就是一个消除矛盾的过程,故称之为测量平差,它有独特的处理方法和理论。除了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很大外,随着新的测绘仪器的推广和使用,加上大量测绘数据处理软件的开发和一些仪器自带测量数据后处理软件的使用,使得测量平差课程内容体系建立及教改面临如何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的新问题。

根据测量平差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测量平差课教学的体会,现介绍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各项思路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1.测量平差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测量平差课程的基本理论体系,结合测绘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对教材体系进行改革。在改革测量平差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考虑到以下情况:

(1)完整反映测量平差的基本理论体系

完整反映测量平差的基本理论体系,强化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拓宽测量平差方法及理论的实际应用面,以适应现代测绘技术数据处理和后续专业课程控制测量、摄影测量、工程测量、GPS等学习的需要。随着测绘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测绘应用领域向其他相关学科的伸展愈来愈多,对测量误差理论和数据处理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其研究范围、内容必然有很大的扩展。为了测绘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结合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入除测量平差现有内容以外的其他数据处理方法。如近代平差理论和实用软件数据处理方法等。

(2)注重测绘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

测绘工程专业是受计算机技术发展影响比较大的学科,为此,对课程力求理论知识和范例的多样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改革是紧迫的。通过单一的常规控制网为例的讲解、算例已经无法承载测绘技术的进步,以3S等为基本内容的理论和算例应该成为测量平差课程教学的主体,这样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2.测量平差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测绘新技术的应用,测量平差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教学内容的选取不但要参照最新的优秀教材,还要与科研、生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1)通过以教材内容为主线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应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高职高专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例如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是大的工业企业,控制网和放样方案设计等是涉及较多的工作内容。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重点考虑误差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并且应配合实例进行详细的讲解。又如随着GPS应用于工程实际的情况越来越多,建立的各种控制网的平差及精度评定,都是由设备自带的后处理软件自动完成的,这些平差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都是基于误差理论和平差基本方法,因此,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所掌握的平差理论知识,结合平差软件的使用及功能原理介绍,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使用平差软件。

(2)教学内容与科研、生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为了理论联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对秩亏网平差内容的教学安排,要结合沉降控制网应用的工程实例,也可以结合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建立南极长城站的实例;对协方差传播律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举例说明其在后续专业课学习中的具体应用情况;讲测量程序设计与应用时,结合相关的测量控制网自动平差软件等。这样的结合,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而且使他们认识到了学习测量平差的重要性。

3.测量平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测量平差这门课,传统方式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比较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掌握知识比较差。测量平差这门课的特点是公式多、图表多和符号多,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花费大量时间在板书上,使教学效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对测量平差这门课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必然的。

(1)将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为互动式、交流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完成的课堂教学。对课程新内容的导入是在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观测误差这一节内容时,应结合同学们在测量教学实习中发现的水准测量中为何变换仪器高前后所测的两点间高差不相等、三角形内角和为什么不等180°等问题,提出问题:测量中为什么存在这些差异?通过学生间讨论和教师对学生的启发,自然地引出了观测误差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从课堂教学的开始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考虑到该门课的特点,主要采用PPT的形式制作课件,以多媒体的形式把教师、学生从大量的公式、图表和符号中解放出来。这种模式虽然简便,但要求课件形式灵活,使用方便,有重点地介绍课程内容,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多角度的、对不同的平差过程进行归类比较,同时特别要注意小班教学,配以点睛式的板书加以补充,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授课效果。

4.强化测量平差教学实践环节

测量平差这门课主要侧重于理论的讲授,实践环节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大量习题可以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但是还不足以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测量平差的实质。因此,在课程教育中不仅要结合学科知识特点,更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也要有十分明确的过程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以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平差教学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对一个具体的控制网,按间接平差法在计算机上完成权阵的建立,误差方程和法方程的建立,求解未知参数平差值及其方差阵,求解观测值平差值及其方差阵,求解待定三角点的点位中误差,并绘制它们的误差椭圆,评定一些边长和方位角的精度,最后以报告形式提交平差成果,在课堂上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和教师的点评,肯定课题完成的优点和不足,由教师给出考核结果。这样不仅在日常教学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而且提高了学生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兴趣和了解。

5.结语

通过测量平差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该门课程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学生牢固掌握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同时利用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平差方法能够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具体问题,由此可以看出进行测量平差课程教改的重要性。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只有认真、扎实、持之以恒地努力工作,在测量平差教学中坚持改革,才能培养出高质量、技能型的测绘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平差学科组.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梁玉保,何保喜.高职高专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测绘通报,2006(5):75-76.

[3]李征航,黄劲松.GPS测量与数据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刘玉梅,姚敬,马运涛.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沈阳大学建筑学报,2010.7.

[5]左廷英,邓才华,刘庆元.关于测量平差课程改革的思考[J].矿山测量,2006.3.

《工程测量》实践课教学改革探索 篇4

一、实验实践教学思想的改革

其一, 引导学生充分重视实验实践教学。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 实验实践不仅能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测量学知识与技能, 还可以提高其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分析能力, 创造能力。使其适应今后的实际工作。另外, 实验实践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团结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其二, 教师对实验实践教学应充分重视。实验实践对老师而言, 是掌握和探索实验科学理论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这就是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掌握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知识, 掌握实验仪器设备的性能, 结构, 原理及实验技术。要不断更新知识, 不断掌握新的科学技术, 不断提高维修技能和管理水平。要吃透跟实验有关的教材内容, 懂得辅导的这个实验要用到哪些理论知识, 基本原理和实验目的。要对所辅导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设备非常熟练, 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及学时的改革

以往的实验内容都是依据实验教材的内容及大纲要求来安排的。对于不同专业, 《工程测量》的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都是不同的。一般为68课时或60课时或56课时的。68课时的分为42课时理论和26课时实验教学;60课时的分为40课时理论和20课时实验教学;56课时的分为38课时理论和18课时实验教学。实习内容包括水准仪的使用, 普通水准测量, 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经纬仪的使用, 测回法测水平角, 方向观测法测水平角, 竖直角测量, 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一般钢尺量距, 视距测量, 地形图测绘等。实验内容与教学章节是一一对应的。但随着科技的进步, 我们的实习应和生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因此我们在实习内容上做了以下改革:去掉了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的实习内容。增加了四等水准测量、控制测量、及全站仪的使用, 及平面点位的测设等内容。相应的实验学时要增加10~12课时。而且对于全站仪及GPS仪器的使用介绍也要增加4个课时, 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并且熟练地应用到实践中。当前好多工程单位在测量中使用全站仪的几率比较高, 所以我们更应加强学生对于全站仪使用的练习。而且在施工中, 平面点位的测设也是最基本的内容, 所以这部分也是学生练习的重点。

相应地我们对实验教材, 实验大纲, 实验教学计划也进行了重新编写。

三、实习基地建设, 实验室管理及实习单位的拓展

我们学生的实习实验基地主要都在校园内。因此有必要建立室内实习基地和野外实习基地。室内实习基地主要进行水准仪、经纬仪的认识实验, 水平角及竖直角的测量实验。而室外实习基地, 可在校园内布设十几个控制点, 以保证学生在综合实习时, 进行加密图跟控制测量, 地形图测绘, 施工放样等测量项目。

建立开放实验, 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积极性。开放实验已把学生放到了学习主体的位置上, 即时间开放, 让学生有较自由的学习时间;内容开放, 开放实验准备了超过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供学生选做, 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条件之一。学生有了兴趣, 有了做实验的主观意愿, 这便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动力。所以, 在开放实验中, 当学生在学习时间与内容上, 有一定的决定权时, 他会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积极性得以发挥。实践证明, 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仪器的速度和水平。

多和施工部门建立联系, 组织学生去现场参观或参与实习。通过到单位的调查, 发现学生都很好的掌握了实习内容, 能够熟练地进行测图及施工放样。

四、《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新的教学方法的研究

现代教学手段全方位突破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 所营造的是一种教学互动、真实再现、资源丰富、时空选择方便、信息处理便捷的素质教育教学环境, 使得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关系拓展更加机动灵活、丰富多样, 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测量学教师正是借助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 较好地进行实践课的教学.将控制测量、数字化测图、施工测量等内容, 结合全站仪、GPS等先进仪器和测绘专业软件, 以及现场施工的放样实例, 用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通过测量大赛等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并对以往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 对实验课单独进行室外操作考试。最终成绩加上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及实习到课率作为期末的40%成绩。

五、结语

通过研究, 建立了上述科学的实践课教学方案, 经过一年的实践, 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使学生能够在很好的掌握《工程测量》的理论知识上进行工程实践。达到了教学改革目的。

参考文献

[1]许秀凤.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尝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1.

测量教学实践改革 篇5

张化民

1.采用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模式

从2000年开始,本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灵活安排,课程学习集中,即连续安排在一个上午,先在课堂上课,学习测量的知识、方法以及仪器的构造和使用,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实训,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必要时进行操作演示。这个教学模式的好处一是边学边做,容易掌握;二是课堂活跃,学习积极性高;三是学习时间灵活安排,可根据内容与难度调整实训时间的长短,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模式

从2005年起本课程在保持“教、学、做一体化”特色的基础上,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更好地与实际工作接轨。第一阶段“建筑工程测量基本方法与技能”每个项目的学习任务,均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基本步骤,模拟实际测量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下表列举了其中富有代表性的几个学习任务的具体安排。

学习任务(部分)的项目教学六步法设计表

学习任务 资讯 线路水准测量的方法与要求

决策 确定水准仪型号、精度等

计划 制定测量计

器、立标尺、划和人员分

观测、记录和计算 轮流操作仪2.3 角度测量 测回法水平角观测的方法与要求

确定经纬仪型号、精度等

制定测角计

器、立标志、划和人员分

观测、记录和计算 轮流操作仪2.4 距离测量

制定测距计水平距离的方法和要求

确定测距方式、精度等级

划和人员分工

观测、记录和计算 轮流操作仪3.2 测绘地形图 测绘地形图的方法和要求 测设建筑物主要轴线的确定测图方式、比例尺和范围 确定测设方式、内容和精

制定测图计

器、立尺、观

划和人员分工 制定测设计划和人员分

测、计算和绘图 轮流操作仪器、立测钎和

长、角度和位置 检查实地边长、角度和位

量、个人表现与协作 测设精度、个人表现与协

检查图上边

测绘数量、质

器、立标杆、核和相对精度检核

人表现与协作

距离计算检

间和质量、个

核和角度闭合差检核

人表现与协作 观测精度、时

级、角度数量 工

角度计算检

间和质量、个

核和高程闭合差检核

人表现与协作 观测精度、时

级、线路形式 工

实施 轮流操作仪2.2 水准测量

高程计算检

间和质量、个

检查

评价 观测精度、时4.1 测设建筑 的平面位置 4.2 测设建筑的高程位置 5.1 多层民用 建筑施工测量

5.2 高层建筑 施工测量 方法和要求 测设建筑物高程的方法和要求 测设建筑物次要轴线方法和要求 高层建筑轴线投测的方法和要求

度 确定测设方式、内容和精度 确定测设方式、内容和精度 确定测设方式、内容和精度

工 制定测设计划和人员分工 制定测设计划和人员分工 制定测设计

定点 轮流操作仪

置 作情况 测设精度、个

检查实地高

器、立标尺和和定点 轮流操作仪器、立测钎和定点

差和高程 检查实地轴距、角度和位置 检查实地点

测设精度、个

轮流操作仪

划和人员分工

器和定点

垂直度、楼层

人表现与协

轴线间距和角度

学生小组成通过自检、互布置任务,同时介绍任务说 明 背景、一般方法与要求,提供相关资料或其来源

学生分小组

学生小组成在老师指导

员讨论,确定

下,确定测量

测量的工作

方式、仪器设

计划以及人

备、精度等级等关键问题

员分工

算和绘图等,限,超者重

要求轮流进行。

测。

成绩,集中讲评。

尺、记录、计

误差是否超

作情况评定

括观测、立

果现场检查

人表现和协

进行测量,包

查,对观测成质量,以及个

员互相配合检和教师检

务的精度和根据完成任作情况 人表现与协作情况 测设精度、个人表现与协作情况

采用项目教学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思考,学习兴趣高,互动性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本课程的综合测量实训,完全采用项目教学法完成,其训练任务更完整,环节更多,内容更复杂,需要的时间更长。任务目标是模拟一个较完整的测量项目,进行指定地面范围控制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场地的地形图测绘,在图上布置建筑物,并将其测设到实地上。在两周的时间中,只在实训开始前集中1-2个小时,布置工作任务和明确实训要求,其余时间主要由学生分组完成测量任务。

综合测量实训也是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基本步骤进行。学生首先要熟悉现场,熟悉相关规范和要求;决定完成任务的方式和途径;据此制定工作计划,对每天的工作分工做好安排;然后实施具体的测量工作,在工作过程及最后阶段,均需注意观测成果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返工重测;任务完成后,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个人成绩的评价。

教师主要是布置任务,督促检查、适时指导、认真总结和评定成绩。学生的自主性很高,都能自觉地甚至你追我赶地完成实训,测量知识与操作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在工作作风、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等方面也得到了煅炼。

3.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设计了一个多层次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1)测量仪器操作实训。在各个学习阶段,都进行测量仪器操作的实训,实际测量工作用什么仪器,就练什么仪器,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测量仪器工具,特别是全站仪的使用。

(2)测量项目模拟实训。采用项目教学法,实际测量工作怎么做,就模拟怎么做。先是逐个工作任务的模拟实训,然后是综合性的模拟实训,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整个测量工作过程。

(3)真实施工测量实训。在校园内建立“真题实作”实验楼,即按1:1的比例反复建造一座建筑物,学生可以进行轴线测设和引测、基础放线测量、标高测设、轴线投测和二层楼面弹线等常用施工测量项目的训练,测量配合施工,流程和要求与真实工程相同,使学生体验真实的测量项目。

(4)工地测量和社会实践。在“测量放线强化实训”中,安排学生到工地现场学习测量技术,老师或工地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测量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学生身临复杂的施工现场环境,印象更加深刻。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加测量实践活动。从2006年起,结合广西区团委组织的高校学生“三下乡”活动,每年暑假到各地农村测绘地形图,满足当地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需要。其中2006年带领60名学生到南宁和百色测绘地形图,2007年带领65名学生到桂林和百色测绘地形图,2008年带领24名学生到象州县测绘地形图。学生不但测量技术得到提高,而且在社会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上述四个层次呈递进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测量仪器 操作实训

水准测量

水准仪 经纬仪 钢 尺 全站仪 激光铅垂仪 激光扫平仪

角度测量 距离测量 导线计算 场地测量 定位测量 高程测设 轴线放样 轴线投测

工学结合四个层次关系图

轴线放样 基础测量 高程测设 轴线投测 楼面弹线

工地测量 “三下乡 测量活动”

测量项目 模拟实训

真实施工 测量实训

工地测量 社会实践

4.采用“双证书”教学模式

测量教学实践改革 篇6

关键词: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

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此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学到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从设计、施工到管理等技术的进步和日趋完善以及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工程测量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内容

由于我院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资源的整合,实践教学的内容有所变动。目前,实践教学任务包括:水准仪、经纬仪、平板仪、全站仪等的结构和使用。测量实训项目包括:普通水准测量,三、四等水准测量,角度观测,钢尺量距,视距测量,导线测量,小平板仪测图,测定建筑物高度,极坐标法放样点位,建筑物放样,曲线测设,沉降观测,全站仪综合实训等。

二、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校内实训项目与企业需求脱轨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主要讲授测绘的内容和技能,而建筑企业需要的是学生施工放样的技能,这与教学要求相反、与工程实际需求相反。但这并没有引起制订教学计划和任课教师的重视,他们现在仍然用以往的教学大纲内容授课,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而现阶段并没有改进实训项目。

2.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关的,现阶段教师在上课时以完成实训项目为目的,没有能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实际任务,实训项目枯燥乏味,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3.考核重结果,轻过程

本课程在我院以试卷考试评定成绩为主,综合成绩偏重于理论,操作能力重视不够,实训只注重于成果的提交,而忽略了学生的操作过程,这使得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过分重视实训数据的计算,甚至出现抄袭作业的现象。

4.仪器设备需进行更新

工程测量实训室部分旧仪器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施工需要,如:DS3型手动水准仪与DJ6型光学经纬仪,在对点、读数与记录时特别容易出错,现在的施工现场已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仪器,随着科技的发展,施工中常用的先进仪器应进入课堂,这些仪器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法

1.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新旧仪器的更换,虽然及时调整实训项目,但与企业所需有一定差距,针对这些差距,学院组织专业教师编制符合人才市场要求的实训项目,主要增加全站仪施工放样、工程识图放样、沉降观测、GPS项目等项目,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接轨。

2.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学校按企业需求培养学生,师生共同参与到工程实践中,消除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脱节。同时,校企合作开发实训项目,配备相应的实训设备,这样对学院仪器设备的引进也起到了导向作用。

3.建立稳定、规范的实训场地

为检验学生的实训成果,建立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建筑物定位放样、曲线施工放样、土石方计算等符合测量规范的校内、外实训场地,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也保证了实训的效果。

4.改革考核方法

针对工程测量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我院应对该课程的考试方法进行以下调整:平时成绩占20%,实训成绩占50%,笔试占30%,在考试内容上重点考查学生应用测量知识的能力。这样的考试方式,即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又考虑了学习的结果,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师应是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即高学历和高技能。

以上是我对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实践教学改革最终目标,必须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这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通过艰苦努力,不断创新,开拓进取,勇于实践,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玉国,海然.“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10(3).

[2]郑秀梅,刘晓丹,付丽艳.“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应用.中国电力教育,2010(1).

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篇7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浪潮中崛起的一个新的教育类型,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是把“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创业精神”确立为高职教育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高层次的技能型实用人才。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可以承担实践性和技术较强的岗位职责。且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工程测量是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因此我们对《工程测量》课进行大胆的实践教学的改革探讨。

一、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突破口

根据高职教学理念,基于在工作过程中的课程开发,《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突破口选择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普通高教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构成,是以发展学科为导向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它的特点是强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而高职教育则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突出技能培训,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占比重较大,并且实验、实习、实训是单独设课。课程编排按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需要,即边学边干;或边干边学。

(二)编制科学、合理的教材及实践教学大纲

要发展高职教育,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思想、观念,提高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认识有多高,行动就有多自觉。在深化改革、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编写了与高职教育相匹配的教材《工程测量》与《工程测量实践教学讲义》已经正式出版投入使用。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必须要突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并体现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测量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编制出科学、合理的教材和实践教学大纲才能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确定合理的实训项目

实践教学内容的主体是实训项目,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仪器不断应用于工程建设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岗位对人才的需要、密切测量技能与工程的联系,必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内容的培养,基于这种思想,对原有的课间实训项目进行了改革,严格常规项目的训练,增加适应新技术的技能训练项目,在综合实训中增加了与工程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

1. 课间实训项目的设置。

仪器的使用和测量方法是每位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测量中必备的技能,因此要求学生必须严格规范训练,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今全站仪已成为工程项目中的主要测量设备,在建筑物的定位测量中被广泛应用,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增加了全站仪的认识与使用、并注重用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法测设曲线等课间实训项目。

2. 综合实训内容的安排。

学生毕业后在建筑工地从事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工作,而建筑施工测量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满足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使学生能够将工程测量与建筑施工两部分知识有效融合起来,为此我们利用在帽儿山的综合实训增加了地形图测绘,并拟建一个建筑物,然后在地面相应测设出建筑物位置控制桩。

(四)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法

实训项目的改革还必须有新的实践教学方法与之相配合,在实践教学上,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指导思想,在实物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多媒体教学方法,建立开放性实训室,使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

1. 注重课堂教学和课间实训的紧密衔接。

根据课程实训时间的安排,致使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完成后不能及时进行课间实训,时间间隔过长,使得学生在课间实训中不能很好地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导致实训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计划安排好课间实训课,尽可能做到课堂教学与课间实训教学紧密衔接。

2. 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到实践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每次课间实训的要求和步骤更加明确、清晰、直观,从而加大了技能操作练习的时间,提高了课间实训的效果。

3. 建立开放性实训室来弥补课间实训教学的不足。

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开放的内容和时间及实训室必须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以外进行实践操作,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五)在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工作态度和团队意识

测量工作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测量数据必须保持真实性,在工程建设中尤为重要。因此在平时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就要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测量工作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必须和其他人密切合作完成,要求在平时的实践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强化学生的素质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操作能力考核

操作能力考核是《工程测量》课程考试中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理论知识向实际动手能力的转化,关系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目标的实现。在操作能力的考核中,要求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不仅要考核学生对测量仪器的操作能力以及测量方法掌握的程度等,而且要考核学生对施工测量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结束语

《工程测量》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是一项长期、综合的任务,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和不断的创新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要摸索新的教学方法,开阔思路,启发思维,促进《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的发展,培养出更多能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专业人才。

摘要:本文阐述了实践教学是工程测量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实践教学对工程测量课的教学效果提高起重要作用,并通过实训项目、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工程测量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公差配合与测量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篇8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精密制造业(航空、航天、汽车制造业等)的发展,推动了测量技术(它集光学、电子、传感器、图像、制造及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腾飞。目标就是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精确的测量结果。而目前我们所采用的教材以及教学设备还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首先是教材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属于本科的压缩版,内容的设计与编排上还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束缚,“陈述性知识”比较多,“过程性知识”比较少,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教学与能力培养目标不协调,从而使高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其次实验设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实验室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科学地利用。为使学科教学跟上时代步伐,既要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还要将相关学科进行合理地整合,尽量减少各个课程中的内容重复性。

2 教学改革的意义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现代制造业,质量控制、数控机床操作、数控编程、三坐标测量等生产一线岗位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目前,各高等职业院校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正从单纯的专业技术知识教育向综合能力培养教育转变。从就业形势来看,随着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2.1 教学内容改革

公差配合与测量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学改革应遵循一个导向: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优化教学内容;两个尺度:以“必需、够用”和“先进、前沿”为度;三个针对:教学内容针对岗位任职要求,针对各个专业特点,针对后续课程学习要求;四个能力: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沟通的能力。不盲目追求系统性,淡化烦琐的论证推导,注重公式、定理、定论的实践应用,按照项目教学法设计教学内容,内容上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兼顾理论和实践内容的同时,避免“全”而“深”的面面俱到,使教学尽量体现新知识和新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独立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2.2 教学方法改革

2.2.1 因地制宜激发兴趣

公差配合与测量学科交叉性强、综合应用性强。该课程一般是与钳工、车工实训和铣工实训同步进行,因此在讲到与实习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时,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巧妙地创设情境,注重新旧知识联系,促进知识迁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螺纹测量时就用学生加工过的零件进行测量和误差分析,判断其合格性,让学生充分了解测量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它是产品质量的保证。从而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引导他们深入而浅出,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从“教”达到“不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将《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点串联成珠,促进知识的迁移和链接,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着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2.2.2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

本课程主要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由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研讨并精心设计教学项目,所有内容都围绕着真实项目(齿轮油泵)展开。按教学内容需要将齿轮油泵的零件和部件又细分为各个小项目。在教学项目的设计上遵循“操作从简单到复杂、被测零件精度从低到高,测量任务从单一到综合”的思路,例如:绪论部分-互换性与标准件的认知,就通过学生拆卸油泵来了解标准件的种类以及互换性的条件(当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的标准件也很多,但为什么能互换却知之甚少)。再如:公差与配合这个章节的内容,如果纯粹理论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设计时采用学生在大一测绘过的齿轮油泵,分小组让学生自行拆卸齿轮油泵中的齿轮轴,让学生自己感受在拆卸轴承、拆卸平键、拆卸齿轮过程中对松紧程度感觉对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总结配合的三种类型。通过自己动手亲身经历,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角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今后独立从事产品质量检测岗位的工作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能力区别,给予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即在同一实验场地、同一时间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本课程在教学中普遍采用分小组开展教学活动,分小组承接任务,分小组进行测量方案研讨,分小组数据统计,分小组进行汇报成果。在各小组中有组织者,有分工,有合作。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能充分发挥了“学生共同体”的作用。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责任心以及团队意识。为实现“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2.3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其权重系数占整个课程的50%,实验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深化,实验既是学生系统学习测量知识和技术的开端,也是后续其他课程的基础,对培养学生自己用实验手段去发现,观察,分析,验证,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项目化教学为实验教学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实验内容对接岗位工作任务,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基于真实产品(即项目),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在真实工作环境,完成实验任务。适应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发展需要。以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科学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突出了技能训练,学做合一。通过重复的“工作过程”步骤,最终实现教学过程“手把手、放开手、育巧手、手脑并用”。通过积极地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探索,真正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

3 评价方式的改革

本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过程评价、课程设计的答辩评价和终结评价(见表1)。

考核内容是基于综合能力的考核与评价,包括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考评。考核采用教师测评、小组组长考核、学生自评、互评与答辩相结合的考核形式,注重过程考核,强调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4 结束语

测量教学实践改革 篇9

近年来, 由于测量新仪器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得传统的控制测量设备和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测量作业要求;再者, 全国现在也在全面实施教学改革。这对工程控制测量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受到挑战。为此, 我们需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以便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以适应社会的需求[2]。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对该课程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材编写分析

目前, 高职高专院校采用的控制测量教材种类较少, 大多数院校使用的是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的《控制测量学》, 该教材在全面性方面有较明显的优点, 但该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 而且也存在篇幅较大、内容过时等缺陷[3]。因此, 在教材编写和修订时, 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仪器的先进性和方法的实用性

教材应充分反映现代控制测量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进展, 重点介绍当前控制测量中普遍使用的先进测量仪器和先进技术 (比如DINI03水准仪、测量机器人及GPS) , 对于过时的仪器和方法 (比如光学仪器) 仅作简要介绍, 有些陈旧的设备和方法仅需提及而不作介绍。

教材中所介绍的仪器设备和测量方法应是实际工作中所使用的。因此, 不仅要介绍基本的原理, 而且要介绍实际工作中的步骤、方法、注意点, 以及该方法的适用场合, 达到使学生会用、管用和够用的要求[4]。

2.内容的简洁性和综合性

目前, 大多数控制测量教材的篇幅较大, 教材用了很大的篇幅在介绍传统的、过时的仪器、作业方法和流程, 学生在阅读时难以掌握重点和难点, 特别是没有重点掌握当今先进的测量新技术。再者, 各个学校也在压缩该课程的课时量, 我校由原来的96课时调整到现在的78课时, 因此, 教材的篇幅也应适当地缩减。

教材不仅要反映各种工程领域普遍采用的测量技术, 同时也应介绍各类工程中特殊的测量理论和技术 (比如高铁测量方面的CPⅢ的建立等) , 使教材在内容上做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结合, 在工程形式上也能做到全面覆盖目前的主要工程类型。

3.内容编排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 所采用的教材内容编写一方面没有形成系统性, 内容零乱, 使学生学完之后比较迷茫。另一方面是没有按照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进行内容的编写[5]。鉴于此, 作者将控制测量教材内容主要分四部分编排如右上图1所示。对于每个项目下面还细分了多种不同的任务。

控制测量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应用性学科, 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理论。因此, 在教材的编写中, 应该注重实践过程的描写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以工程实例来说明技术方法的原理和工作流程。

4.以项目为导向, 突出教材的个性

目前, 控制测量教材虽然较少, 但在使用的几本教材在内容和编排上差别不大, 而且全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 有些学校已经在编写这方面的教材, 但改动也不大, 特色也不鲜明, 有些只是将原来的章节改成情境和子情境, 换了名称而已。因此, 有必要对教材的个性和特色进行一些探讨, 以形成适合行动导向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本文作者结合实际工作任务, 以不同的控制测量项目为载体, 对教材进行了全面改革。

教学方法分析探讨

教学方法是教育理论现实化的形式, 是教育理论在教学活动及其过程中的体现[6]。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作为理论与实践的纽带, 一方面使教育理论现实化、实践化;另一方面, 又使教育理论通过教学方法的实施对实践起指导作用。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教学效益是密不可分的。要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需要从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本门课程, 并能自觉适应新技术对本课程提出的新要求。为了这个目的, 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同时考虑采取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发挥主体作用, 要能时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1.以工程实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在于教师讲的好坏或者多少, 关键在于教师的授课方法是否对学生有吸引力, 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者控制测量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为生产实际服务, 要理论联系实际。因此, 笔者在控制测量教学中, 注重将现场工程实例以图片、视频的方式来讲解控制测量知识在国民经济建设各个领域的应用。比如:京沪高铁控制网复测、加密;青藏铁路勘测设计阶段控制网的建立工作等, 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 让学生讨论控制测量在交通工程、建筑工程等建设中的作用。抽取小组代表发言, 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以多种教学方式, 活跃学习气氛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学生, 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 课堂上教师要少讲, 应以学生为主体, 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习法等等, 来活跃学习气氛。教师应根据课程的内容, 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 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又可以保证教学效果。比如, 对于控制网的布设方面内容, 可先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控制网布设的要求及注意事项有哪些?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某些工程上控制网布设的特点和控制网图, 并安排学生在实训基地做测图控制网布设实习。这里就使用了问题教学法、演示法和实习法三种方法。这些内容需要教师事先作好授课计划, 以便在教学中有序地开展。通过笔者实践, 这些多样的教学方式效果非常好, 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同时也受到系部领导的肯定。

3.师生交流, 相互促进

教师在课后要善于总结, 查找不足,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向学生多提供一些相关的测量论坛和测量仪器网站, 利用互联网让学生及时了解测量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在课后之余, 教师应与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过的知识、存在的问题以及测量新动向, 从而使师生从中受益,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考核方式分析

工程控制测量这门课程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 因此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而且考核内容过于依赖教材, 导致学生只注意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从而忽略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 因此有必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6]。笔者研究制订了如下图2所示的考核方式, 并制作了小组自查评价表、小组互查评价表及教师对小组评价表, 里面分别设置了打分项目。现以二等水准测量这一任务为例, 仅列出教师对小组评价表如表1所示。

结束语

工程控制测量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工程测量专业的主要课程, 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因此, 应该根据该课程的特点, 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这几个方面对这门课作系统的改革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措施, 这在笔者的改革尝试中已经得到了证实。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比以前更加扎实, 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明显的改善。这也为我们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开了个好头。

摘要:笔者对“工程控制测量”课程从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表明, 其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得了显著效果。

关键词:工程控制测量,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国华.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0) :73-75.

[2]岳建平, 方露.“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测绘通报, 2011 (1) :91-93.

[3]谭衢霖等.工程测量课程研究性教学研究与实践[J].测绘通报, 2010 (12) :69-72.

[4]岳迎春等.控制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地理空间信息, 2009 (4) :151-153.

[5]岳建平, 方露.“测量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测绘通报, 2008 (10) :76-77.

测量教学实践改革 篇10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 明确了实践教学在独立学院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种教学形式, 实践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创新精神形成等方面是其他教学形式无法替代的。本文拟以测量学实践教学为例, 说明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的思路, 探讨如何推进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改革。

1 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独立学院基本上都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但实践教学的效果往往不甚理想, 独立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甚至不如一些高职、技专院校的学生, 从而被残酷的就业市场所排斥。下面就以测量学实践教学为例探讨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1) 师资受限, 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由于独立学院是依托于母体院校的教学资源, 因此在师资力量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不能最大限度地分享母体学校的资源, 其所安排的实践教学不管是从时间还是实验仪器都难以满足真正的需求。测量学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验、课间实习和集中教学实习三个基本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包括测量的三项基本工作 (高程、角度、距离测量) 及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测设、数字测量等基本内容。但由于种种原因, 很多课程包括测量学在内的非主流专业基础课总学时数被压缩, 实践学时数也相应地减少, 使得实践性很强的测量学课程减少了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测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理论水平的高低, 不能代替实践能力的强弱。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教材侧重的影响, 采用“满堂灌”的教学形式, 只注重于理论教学, 而忽视实验教学, 比例一般在3∶1~4∶1, 形成理论和实验比例倒置的现象, 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独立学院没有专门的测量实验室, 器数量所限, 只能教师给学生做演示用, 学生独立操作的机会较少。这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直接影响用人单位对培养学校教学质量的质疑。

(2) 实践环节仿真性不够, 与生产实际脱节。

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测量学教学实验和实习都是在校内进行, 没有固定的实验场地, 都是临时指定一个地方让学生做实验, 没有已知控制点, 没有必要的检核条件, 学生实验的正确与否无法检核;由于受教材内容和实验设备的限制, 实验仍以光学仪器为主, 内容陈旧、方法简单, 而且各种仪器的实验都是随机的, 实验结果不能共用, 不能体现各种仪器之间的联系, 同时浪费了实验时间。使实验不能与理论有机的联系起来, 不能理解实验的目的和实际意义, 从而失去实验兴趣。没有专门的实习实训基地, 这样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 学生暑期实践和毕业实习过于形式化, 在实习过程中无法深入了解实习单位的实际运作, 也不能发现问题, 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实践教学内容单一, 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长期以来, 测量学实践教学不外乎几个内容:角度、高差、距离测量以及综合实习, 都基本上以模拟为主, 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有效激发, 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2 改进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思考

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离不开实践教学的雨露滋润。如何让实践教学的培养功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如何在构建合理知识结构的同时, 实现对知识的升华并形成能力, 是当前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环节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 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1) 改革培养计划,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从测量学来看, 实践教学主要分两部分, 一是教学实验, 二是综合实习。教学实验是在教学过程中, 对各种仪器的功能、使用和测量方法进行的独立实验, 主要是掌握各种仪器的操作、使用和观测方法。综合实习是在教学结束后进行的集中实习, 主要是掌握各种仪器联合测图的方法, 运用测量基本知识综合解决生产中的具体问题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在保证学生理论知识学时的前提下, 根据专业特点, 适当提高实践教学时间, 将目前生产上常用的仪器内容集中讲深、讲透;增加实验时间, 制订实验目标, 优化实验内容, 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比例达到或接近1∶1,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验中得到升华,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一般来讲, 非测绘专业要安排5次左右的实验教学内容, 2周左右的实习内容;测绘专业要安排5~8次的实验教学内容, 一个月左右的实习, 并且最好与生产实践结合来实现训练效果。

(2) 走出校门, 参与生产实际, 把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教学实习内容也应与科研、生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师可利用一些机会, 带学生去野外完成科研任务。如暑假期间, 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数字化测图的科研项目, 一方面, 通过这样的科研项目学生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其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 教师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为今后的教学增加丰富的经验。教师还可根据生产实际调整教学内容, 加大新技术、新仪器在教学中的比重。

目前测量学科正朝着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实践教学内容应充分考虑内容的基础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教学中应加强测绘新技术、新成果在学科中的应用, 取消或者弱化某些传统而又逐渐被淘汰的实验项目, 如小平板仪测图、钢尺量距、求积仪测面积等, 增加电子经纬仪测角、GPS控制测量、光电测距、全站仪数字测图等实验实习项目,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及时的更新, 这样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就能马上适应。

(3) 改进实践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率。可通过改进实践教学模式, 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在完成必修的课程后根据实际情况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 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操作, 独立完成实践, 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和质量。

进行实验室开放式管理,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进行实践操作, 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这样一方面可使实验仪器得到充分的利用,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本在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给学生主动获取实践知识与发挥潜在的能力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应给予他们更多的独立思维空间和不断摸索创新的条件。考虑到课时的限制, 讲解和示范操作之后, 留给学生的时间较少, 实验室应该在时间、场地、设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开放,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做实验, 巩固所学知识。对于实验仪器的使用, 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参阅说明书掌握使用方法, 对精密设备的管理可采取向学生开放, 教师监管的方法, 以利于学生掌握现代化的测量技术, 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4) 改革考核模式, 加大实验操作考核力度。测量学在考核时往往只重视理论部分的考核, 而实践教学部分不单独进行考核, 只是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考核, 这样学生重视不够, 也起不到检验的目的。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测量课程, 应将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单列分开, 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特点。实践技能考核以平时实验报告和实际操作两部分组成。制定规范的技能考核项目、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 采用单人实际操作方式进行, 根据完成的时间、准确性给出成绩, 对考核不合格的应限期加强训练并给予补考机会。将考核成绩作为学生推荐就业的重要依据, 这种考试方式的改革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从制度上加大实践技能培养的力度, 保证测量学的教学质量。

3 结 论

实践教学是独立学院的特色教学, 更是独立学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和前提。因此, 独立学院改革和加强实践教学应成为目前独立学院教学工作的重点和学院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高雁鸣.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8 (3) .

[2]伍一.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建设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 2006 (1) .

[3]曹军, 张拥华, 刘绍勤.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 (宏观教育研究) , 2007 (5) .

上一篇:工会监督下一篇:参与式教学法实施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