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常见心理问题

2024-06-03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精选十篇)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 篇1

据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调查发现:近年来儿童中出现心理发展偏异, 障碍以及各种心理疾病的人数明显增加。哈尔滨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很多幼儿表现出自私、脾气暴躁、感情脆弱, 独立性差等不良个性特征。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3 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不尽人意。惊讶之余, 不得不反思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个样子?研究者认为,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首先对此负责。

二、原因分析

1. 家长错误教育观念

(1) 重智轻德。在重学历、重文凭的社会导向下, 家长对成才的理解趋于子女的智力开发, 对子女的智力培养从高从严, 施加压力急于求成, 盲目追求孩子一技之长, 忽略了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 重物质满足轻心理教育。一些家长误认为让孩子能最大限度地享受物质生活就是尽父母最大的责任, 殊不知这种片面的关怀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障碍。此外, 现实生活中, 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对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放大, 这容易导致孩子心理自卑。

(3) 家庭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一些家长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对孩子由“望子成龙”“盼女成风”演变为“逼子成龙、逼女成风”, 把教子成才仅与孩子个人前途、家庭荣誉联系在一起, 为国教子观念不强。

2. 家长错误教养方式

(1) 暴力型。一些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 采用命令、恐吓、惩罚等方法, 以粗暴手段将父母的意志强加于孩子, 这容易使幼儿形成有缺陷的个性。

(2) 溺爱型。父母关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但过分地爱, 陷入溺爱则是对子女的害。这种对子女无原则的溺爱, 会形成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意识、任性、叛逆的心理。

(3) 放任型。这种家长不关心子女的需要, 对孩子放任自流, 表现为:一类是无法教育子女, 父母工作繁忙, 无暇顾及子女, 尤其在农村, 父母外出打工, 子女由上一辈人看管, 因为上一辈人精力有限加之对隔代孩子的疼爱, 因而听之任之;另一类是无意识教育子女, 这些父母认为给孩子优越的物质生活就是对他们负责

(4) 矛盾型。矛盾的教育, 会使子女无所适从, 教育影响相互抵消。现实生活中, 其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中父辈与祖辈对儿孙的要求不一致。老人对孙辈容易迁就、溺爱, 使用传统的老方法教育儿孙;二是在同辈人中, 夫妻双方在教育子女时态度、言行相悖, 夫妻双方一个唱“黑脸”, 一个唱“红脸”, 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令孩子的思想混乱。还有一类是自身相互矛同级段的主题相同, 幼儿经过系列活动后, 会对活动的主题有更深的了解, 对活动的内容有更深的体验, 幼儿的综合能力会大大提高。这样, 既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共享, 又使全园的“自主游戏”活动成为一个动态系统, 发挥了整体优化的功能。

在自主游戏中, 教师要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 独立自主地选择游戏。教师做到“放”“导”结合, 努力促进幼儿的自主盾, 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说一套, 做一套。

(5) 包办型。家长往往不顾子女的要求、意志和情绪, 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 或是对子女提出过高的要求, 把孩子困在自己的身边;或是对他们过度保护和干涉, 采用禁止、限制和替代包办的教育方式, 其结果使得子女独立能力较差、自卑、人际交往能力弱, 出现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障碍、叛逆等一些不良现象。

三、对策

基于以上原因分析, 家长必须从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上加以改进,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协同幼儿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真正趋利避害,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1. 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1)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科学化。 (1) 淡化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 (2)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要合乎实际。 (3) 重视培养子女良好的意志和性格。 (4) 注意对独生子女的全面发展教育, 打好基础, 不必过早定向。

(2)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1) 关注子女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2) 鼓励子女的正常交往活动。

2. 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

(1) 恰当培养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父母要恰当地把握对孩子的关爱, 对于他们过分要求应当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拒绝, 同时还要结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有意识地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培养青少年独立、坚强的个性。

(2) 保护子女自尊进行适当地说服教育。家长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子女施以影响, 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3) 以身作则, 家长教育要一致。家长是子女最直接的模仿对象, 家长要做到言而有信、言行一致, 时刻注意以身作则。如果言行有误, 应立即纠正, 积极消除不良影响, 这样才能在子女心目中树立威信, 更好地教育孩子。

(4) 奖惩得当, 评价公正。表扬奖励与惩罚批评都是家长对子女思想与品行的教育。评价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是否公正合理, 因此家长要注意公正合理地运用奖惩。

(5)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首先, 父母应努力维护健康的婚姻生活,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其次, 家长应有健康的心理,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形成正确的育儿理念。最后, 家教态度要适当, 鼓励子女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 引导他们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向他人多学习, 逐步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识。

(6) 增强家庭互动。家庭成员之间要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来相聚, 在相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量”更要注重“质”, 给予家长、幼儿充分表达与投入的空间。

(昆山市花桥花溪幼儿园)

性, 注意培养幼儿良好个性, 使他们能主动探索知识, 形成良好的习惯。游戏对每个幼儿个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让我们创设最优化的环境, 适合于幼儿发展的活动空间, 让幼儿园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游戏乐园。

幼儿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本站推荐) 篇2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曾国

前话:

1、只是本人的一孔之见,必有纰漏

一个前提观念 

2、班级授课制度的缺点、委屈各位。

幼儿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综合

对幼儿心理特点的基本认知:

儿童心理的典型特点:

1、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 

2、个性初具雏形

3、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无意性

一、幼儿心理健康常见问题

1、入园焦虑

2、行为矫正:攻击性行为

3、教师对于儿童个性的认知偏差而造成的问题

一、幼儿心理健康常见问题 

4、注意力不集中。: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要让他们多做旋转性的运动。

5、性格不合群。

首先体现为胆小,上了幼儿园不适应,上课不敢发言,经常被打,但又不敢喊人。另一种体现则相反,就是爱打人、挠人、咬人。

解决方法:对于胆子小的孩子,就让他经常去蹦床,以锻炼胆量。对于爱打人的小朋友,就要让他们多练习挤压式触觉。打人是因为他有皮肤饥渴症,在寻求一种压力,因此很多爱打人的孩子,其实在你打他几下后,他就不打人了,身上舒服了。因此,可以通过游泳运动,让水的压力来挤压他,还可以多给他拥抱。洗完澡以后拿毛巾把他卷起来,卷完后压他一下,这叫挤压式触觉训练,把他的压力给他传进去。

6、、语言问题上有两个极端,一是到年龄了不说话,譬如两岁半了还不说话,要不然就是话多,不听别人的话,自己喋喋不休地说。还有就是抽动症,不停眨眼睛,耸鼻子。

解决方法:这些表现都与身体协调性不够好有关。身体协调性就是大脑对自己所有肌肉的感觉传递进来,然后再指挥他去及时行动。而有这些特征的孩子需要多训练身体的协调性。

举例:如何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 幼儿偏差行为的矫正

改变儿童的行为有三种手段:(权力控制、说理、撤除关爱)、相关父母的教养方式:民主型、溺爱型、权威型、冷漠型、放任型。

幼儿个性的基本认知: 性格

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易冲动自制力差、模仿性强易受暗示

 气质 是最早出现,变化最慢

儿童心理对于我们的教育启示:

无意注意要求高超的教学技巧 集中两种注意,表演性的夸张性的教学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无意注意的高度发达要求上课时不要注目处理儿童,提要求要具体直接。兴趣多直接兴趣,无意记忆要求渗透教学,无意想象要求潜移默化,游戏性教学,好模仿性要求我们正面教学,正确认识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教育是领先于儿童还是追随儿童的的身心发展?

教育是改造儿童还是顺应儿童?(是存天理,灭人欲?)

我们关注孩子什么的发展:

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

儿童教育的两个基本原则

儿童教育的量力性原则

儿童教育的正面性原则:如 皮格马力翁效应的理解

(一)吮吸手指

如果在2~3岁阶段偶然出现这一现象,持续时间不长,是正常的。3岁后小儿与外界接触增加,手开始作为接触周围事物的主要工具,吮手现象就会自然消失。但如果学龄前期仍存在难以克服的吮吸手指的行为,或已引起牙齿咬颌不良等口腔方面的问题时,应视为异常。

原因:环境因素与心理冲突。如周围环境单调,没有小朋友作伴,孤独而没有成人爱抚。

治疗:早期生理性者,纠正不良喂养习惯,定时喂养,有充分的时间与环境接触和游戏;吸吮手指时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不要强行限制,以免加重小儿的逆反心理。吸吮明显者,可以在手指上涂上苦味或辣味剂,严重者可以采用行为治疗,国外采用金属颚槽放置口腔半年。

二、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测查中表明,“焦虑”、“偏执”、“人际关系敏感”是普遍存在于幼儿教师中的主要心理问题。

关注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

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

成因:

1、教师职业的本身高压力属性

2、来自社会环境的因素:如收入、社会认同、社会地位、职业声望、家长误解 

3、幼儿园管理方的职业要求: 文案工作、职业发展、不完善的教师评价 

4、教师本身的承压容忍度:教师个性、教师的专业素质、人际关系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

一、外部环境:

首先全社会都要为幼儿教师营造重视幼儿教师工作、支持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氛围

其次,幼儿园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帮助教师确定自己的目标,提供教师学习深造的机会,建设民主、平等的幼儿园精神环境。

二、教师自身的心理保健(一)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调查发现,热爱幼教工作的教师百分之百的都认为自己能胜任幼儿工作的,而对幼教工作缺乏热情的教师中有33%的人觉得工作有点力不从心,有11.5%的人觉得工作很吃力。幼儿教师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正确、理性的认识,(二)要改变工作方法。因为幼儿教师时时面临教育对象、内容和情境的差异和变化,所以我们可以把幼教工作当作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来做,也只有把幼教工作当作创造性的工作来做,这项工作才会有吸引力,才会充满乐趣; 教师的心理保健

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努力形成自己的职业特长。在调查中发现,那些对工作总是充满热情,并有强烈的职业自豪感的幼儿教师,有75.3%是因为她们在幼儿教育工作方面有自己的特长,比如有些教师在语言、计算、美术、音乐等教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长;有些教师则在幼儿教育研究方面有自己的特长,论文经常在园、市、省里获奖,并且时不时还有论文发表在报刊杂志上。这些教师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职业特长,在园里园外就有了不可替代的位置,所以工作的自豪感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要努力为自己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调查表明,有13.8%的幼儿教师不喜欢幼儿教工作是因为工作单位里人际关系不如意,而喜欢幼教工作的教师中则有64.7%不愿意离开幼教工作岗位是因为舍不得单位的那种融洽的人缘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做好工作,热爱工作,以及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的,而良好人际关系的开创还得靠自己去开创,比如多和同事、领导沟通交流,多帮助别人,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多些宽容,多些接纳等等。

四、要学会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

心中有积郁,要学会宣泄,及时适度的宣泄会使得我们的日子变得轻松些。跑步游泳、写作阅读、唱歌跳舞、逛街购物……当你不舒服的时候,这些都是很好的宣泄方法。极度悲伤时,不妨大哭一场,这更是有益身心。

幼儿常见行为问题的家庭成因分析 篇3

关键词:幼儿 行为问题 家庭

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家庭关系的好坏、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教育态度等都直接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尽管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幼儿自身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原因,也有幼儿园和社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在研究幼儿行为问题成因时,常常都追溯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因此,探讨幼儿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关系对防止幼儿行为问题有着重大意义。

一、幼儿行为问题概述

幼儿行为问题是属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变异,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障碍的异常行为表现,是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上都超过其年龄段、社会道德所允许范围的异常行为,不仅包括遗尿、挑食、夜惊、抽动、多动等一般行为问题,还包括暴力行为、违纪行为等品行障碍。这些行为问题不但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可能导致其成人后社会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的发生。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幼儿行为问题通常指幼儿的不良行为,如:攻击行为、说谎行为、吮吸手指、害羞多动等。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也会对幼儿的形象以及日后的发展构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幼儿期常见的行为问题一般有如下几种:

1、退缩行为:退缩行为指在无特殊原因的情况下表现为特别胆小、害怕、不愿意与周围的小朋友交往,遇到陌生人或进入陌生的环境就会胆怯、退缩甚至哭闹。当送这类幼儿上幼儿园时,这种行为表现得更加突出,他们会拒绝入园,或者明显地表现出不喜欢说话、不喜欢和他人交往,总处于被动地位而缺乏积极主动性。

2、不良习惯:不良习惯经常表现为吸吮手指、咬指甲、挖鼻孔、用手抓饭吃、睡觉不脱衣服、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方便、咬衣襟、有的则表现为经常摆弄生殖器等,这些习惯在幼儿身上将会持续往复的出现。

3、过度焦虑:有过度焦虑行为问题的幼儿常表现为对外界事物反应较为敏感,对生人或环境表现出胆怯或惶恐不安。这类幼儿常给人感觉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较为内向,总是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己将要面对的事。

4、攻击或辱骂行为:这类行为的幼儿常表现为对同伴习惯性攻击或辱骂,脾气暴躁、发作时异常激动,还会用力掷东西、哭骂、动手打人或其他发泄愤怒的过火行为。

5、撒谎行为:有撒谎行为的幼儿常表现为把某些事物偏离事实而根据自己想象的情节表达出来,谋求表现自我或有习惯性戏弄别人的嗜好。其目的都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达到某种动机,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从而得到某种安慰。

6、多动症:“多动症”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症,其主要行为特征是:活动多而杂乱,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易控制、行为冲动不考虑后果;运动时协调性差,有知觉、语言、记忆的障碍,特殊学习困难,不良行为(好顶嘴、霸道、纪律性差等)。

7、违纪行为:违纪行为是指幼儿习惯性的或无意识的违反规章制度,以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具体表现为侵犯他人的行为,过度亲昵行为,盲目反权威行为,冲突纷争行为等。

二、幼儿行为问题的家庭成因分析

家庭因素对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的教养态度与方式、家长素养等方面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家庭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一般是指家庭的人口结构或家庭人口的组成,家庭结构的健全性、完整性、稳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现代社会,离婚率急剧增长,单亲家庭很普遍,幼儿如果生活在家庭结构不完整或有变动的家庭环境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照顾,甚至被忽视,缺少欢乐和睦的家庭气氛,接触的语言简单、贫乏,甚至是粗俗的语言,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容易使幼儿产生孤独、不合群、暴躁等行为问题。

(二)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造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家庭气氛融洽,孩子安全感强,有利于心理发展;反之家庭矛盾性大则易致孩子产生焦虑、紧张、自卑、消极等不良影响。经过人们不断的分析研究发现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道德性、组织性好,则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低;而家庭的矛盾性高,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也高。再者家庭成员之间常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譬如夫妻常常相互争吵、打骂孩子等会对儿童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可能会增加儿童各种行为问题发生率,尤其易导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抑郁症状。总之,家庭气氛的好坏是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相关因素。

(三)家长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一般可分为宽松型、严格型和说服型。经研究发现,前两种方式均不利于儿童心理行为的正常发育。据了解,少年犯罪者的父母经常使用嘲笑和体罚即严格型的教养方式。身体遭虐待的儿童在与同龄人玩耍中,比同龄人有更多的攻击、打架、卑劣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且在学校有更多的违纪现象、破坏性行为。父母对子女过分严厉,非打即骂,也会使孩子脾气暴躁、对人粗野无礼或羞怯、说谎等。反之,若对幼儿过分溺爱,百依百顺,任其所为,放纵不羁也会使其形成自我中心,蛮横不逊,喜怒不定,骄、娇、自私等的行为问题。因此家庭的教养态度和方式也是影响幼儿行为问题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家长素养

父母的文化素养、心理素养决定了他们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构成了对儿童抚养的基础。许多研究都证实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家庭,其子女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家庭,其子女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就低。因为父母的文化素养越高,就会越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同时在幼儿的学习上也能较好地给予指导。从心理素养方面说,父母的心理障碍常会投射到孩子心灵上,造成孩子的行为问题。幼儿在心理或生理上的某些病态往往可以在其父母的精神状态中找到原因。

三、纠正幼儿行为问题的措施及建议

(一)提升家长自身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家长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心理、文化、道德和教育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才能使孩子适应国际化、全球化激烈竞争的发展需要。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第一,未育的父母可参加育前培训,学习如何科学育儿,已育的父母可以参加育儿学校,学习科学育儿经验;第二,不能无条件的满足幼儿,对幼儿的期望要合理,不能给幼儿施加过大压力或养成幼儿任性、霸道的习惯;第三,不能盲目的教育幼儿,要依据科学理论对幼儿实施教育,防止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第四,家庭与家庭之间可以组织“家庭互动会”彼此评价对方的育儿方法,以提高科学育儿的能力;第五,家庭可以多让幼儿独立参加旅游活动、社团活动等。

(二)加强家园合作

解决幼儿行为问题必须加强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使家园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预防、纠正和减少幼儿的行为问题。我国幼教专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教师与家长要建立和谐伙伴关系,经常保持双向沟通,使托幼机构和家庭的教育能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首先,家长要根据老师的要求督促幼儿的行为,使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要注意观察幼儿行为,及时有效地把幼儿在家里出现的行为问题反馈给老师,积极采取措施,对幼儿进行及时有效地教育;其次,在幼儿园里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育活动,如:家教园地、家教沙龙、家长开放日等。家园双方相互商讨、沟通取得共识,更好的实现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再次,组织家长会,围绕如何纠正和预防幼儿行为问题进行讨论,可以让有经验的家长谈谈教育幼儿的体会,或请家长观看幼儿行为规范方面的录象,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刘全礼著.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2]高月梅 张泓.幼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二版。

[3]李生兰著.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第一版。

[4](英)谢弗(Shaffer.H.R)著.王莉译:儿童心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浅谈幼儿常见健康保健问题 篇4

幼儿期儿童行走和语言能力增强, 自主性和独立性不断发展。但在发育过程中, 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幼儿保健常见问题可分为二大方面:身体健康保健问题及心里健康保健问题。现将幼儿保健常见问题报告如下。

1幼儿身体健康保健问题

可分为营养、日常生活、预防疾病三方面。

1.1 幼儿营养问题

幼儿生长发育仍相当快, 应注意供给足够的能量和优质蛋白。管理好儿童膳食, 食物品种多样, 注意营养成分的搭配, 保证按量供给。每月一次营养计算并分析, 要做好饮食卫生及餐具消毒。制定合理的进餐时间和次数, 幼儿进餐提倡定时定点定量, 各餐合理热能, 供给分配, 以保证幼儿生长发育需要。遵守开饭时间, 不宜提早或推迟, 做好餐前准备, 餐后管理工作。成人自己要注意不挑食、不偏食, 为儿童树立好榜样。

1.2 日常生活

由于幼儿的自理能力不断增加, 家长在日常照顾中应注意既要促进孩子的独立性也要保证安全和卫生。幼儿期应开始口腔的保健。早期可用软布轻轻清洁幼儿牙齿表面, 逐渐改用软毛牙刷。3岁后应能在父母的监督下自己刷牙。为保护牙齿应少吃易致龋齿的食物, 如糖果等。家长要经带幼儿做定期口腔检查。幼儿衣着应宽松、保暖、轻便以易于小儿活动, 颜色应鲜艳。幼儿的睡眠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早期幼儿每晚可睡12 h, 白天小睡2次, 幼儿末期每晚可睡10~11 h, 白天小睡1次。睡眠习惯养成后尽量不要任意变动。幼儿睡前常需有人陪伴, 或带一个喜欢的玩具上床, 以使他们有安全感。大小便训练是幼儿期的主要保健工作之一。18~24个月时, 使幼儿能够理解应在什么时间和地方排泄。此时幼儿也愿意学习控制大小便以取悦父母。在大小便训练过程中, 家长应注意多采用赞赏和鼓励的方法, 训练失败时不要表示失望或责备。家长还要适时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鼓励和帮助小儿自己进食、洗手, 3岁左右学习穿脱衣服、系鞋带、整理自己的用物等 [1]。

1.3 预防疾病

按年龄和季节完成防疫部门布置的预防接种工作。及时了解社会疫情, 采取措施进行消毒、预防。对社会上季节性流行疾病, 做到早预防, 降低幼儿发病率。加强体格锻炼, 增强儿童体质, 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加强预防接种和防病工作。定期为幼儿做健康检查, 进行生长发育系统监测。

2幼儿心里健康保健问题

抗拒入园:刚上幼儿园的幼儿因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 加上有些家长平时的溺爱或娇纵, 对外交往过少, 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群体生活等, 都会使幼儿对入园感到陌生和不适应, 甚至有些幼儿会对新环境感到恐惧。孤独: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部分幼儿有可能因为自小缺少玩伴而养成喜欢独处的习惯, 不合群或拒绝接受其他孩子的亲近。要善于观察与揣摩幼儿的心理状态, 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摸他、温暖他、激励他。由于经验和能力的限制, 幼儿经常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这是幼儿心理发展所必需经历的过程, 同时也是正常现象。如果我们以成人的标准去苛求幼儿, 那么幼儿将被置于一种无形的压力之中, 这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也不利于他们创造力的发展。

3讨论

幼儿保健工作是一项直接影响到幼儿身心健康的工作, 为了使这项工作更加科学更加规范地进行, 让每个幼儿都有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不断地积累成功的经验对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有着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 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让幼儿在每一步都能领会, 使幼儿不断地获得进步, 进而增强其自信心, 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做好保健工作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 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幼儿入园常见问题解答 篇5

一、孩子初入幼儿园需要办什么手续?

两周岁以上的孩子在初入幼儿园时,家长须带孩子先去新华区妇幼保健院体检。然后携带体检报告和家长的身份证、孩子的照片来幼儿园办入园手续,同时需要交纳押金和物品费,领取幼儿园统一尺寸的床单、被罩、枕套等,回家为孩子准备好被褥后就可以带孩子入园。

二、孩子刚入园,一般都要哭泣一段时间,为什么?

孩子刚入幼儿园时,由于离开与他(她)朝夕相处的家长,一般都会产生分离焦虑和不安全感,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有的哭的时间长,有的哭的时间短,一般在一周到两周之间,家长不必担心,耐心坚持一段时间就好了。

三、孩子在幼儿园明明吃饭了,为什么回家还要吃,是在幼儿园没吃饱吗? 孩子在幼儿园生活,都是按规定时间就餐。幼儿园按照孩子的生理特点,进行科学配餐,优先保障营养。有的孩子在家吃零食较多,影响了孩子吃正餐。刚入园的孩子,暂时不适应 幼儿园的就餐规律,不能正常就餐,回家后就饿了,就会找零食吃。这种情况,需要家长配合,适当限制孩子的零食。另外,由于孩子小,正在长身体,活动量大,又频繁;幼儿园晚饭较早,一般在下午4—5点钟,孩子离园后,玩一到两小时正好碰到家里吃晚饭,自然又饿了,肯定还要吃。孩子慢慢长大,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就好了。

四、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会经常有一些抓伤或擦伤?

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较多,家长过分疼爱甚至溺爱孩子,事事依着孩子。而孩子进入幼儿园后,与其他小朋友共同过集体生活。孩子们在一块儿玩,不会像成人一样循规蹈矩,彼此身体接触较多;有些教学和游戏活动也要求跑跑跳跳的,孩子较小,身体协调能力较差,有时候偶尔受些小伤就避免不了。孩子必须多活动才能对其成长更有利。当然,幼儿园老师会时刻注意孩子的安全,尽量减少磕碰。

五、幼儿园为什么时常调换老师?

家长不希望经常调换孩子的当班老师,幼儿园肯定也不会故调换老师的岗1

位。调换老师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新老交替。幼儿园大都是女老师,原来的老师由于结婚、生孩子,或者其它的事情,就会辞职或被辞退,幼儿园就会安排其他老师接替工作。二是孩子升班。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孩子升班后,老师一般不会随孩子升班,仍会带原来的班级。因为有的老师自身的气质、性格特点比较适合带中班或小班。其实我园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幼教专业毕业,他们会很快熟悉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家长尽可放心。

六、孩子天天午睡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孩子由于天性好动,在幼儿园会有很多游戏活动,但孩子的体力是有限的,所以孩子在幼儿园必须午睡两个小时。有的孩子不习惯午睡,老师会照顾孩子慢慢习惯。另外,通过午睡可以让孩子恢复精力和体力,调整生理新陈代谢,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俗话说,休息好才能学习好。

七、有的孩子为什么不睡午觉?

孩子不睡午觉一般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孩子从小跟家长长大,按照大人的生活规律作息,如:早晨起得晚,中午不休息、晚上睡得晚,这种情况需要在幼儿园里适应一段时间,孩子自然就适应了。但家长一定要克服一些困难,让孩子早起,按时上幼儿园。另一种是,无论采取什么办法孩子总是无法入睡,这种情况建议看看医生。

八、有的孩子在家特别淘气,来到幼儿园却很听话,为什么呢?

孩子虽然小,但他毕竟有了一定认识能力,在家里,家长如果什么都顺着他(她),也就是所谓“过分溺爱”孩子,尤其是一些隔辈老人带孩子,孩子就会放纵自己,逐步提高自己的要求,如果家长不加以限制,孩子就会越来越淘气。孩子在幼儿园过得是集体生活,老师对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要求,按照幼儿园的一日常规作息制度活动,时间一长,孩子形成了习惯,就会自觉服从管理,这时孩子就形成了“秩序感”。

九、孩子自己不会吃饭,老师可以帮着喂吗?

刚入园的孩子,有的自己不会吃饭,这主要是在家长喂饭形成的习惯。其实健康的孩子两周岁后就会完全有能力自己吃饭,但一些家长认识不到,也不去尝试让孩子自己吃饭,孩子入园后,老师会正确引导幼儿使用餐具、吃饭,一般孩子十天左右就会学会。除幼儿身体不舒服的外,其他孩子是不允许老师帮着喂

饭的。

十、个别孩子为什么在幼儿园会尿裤子、尿床?尤其是午休时。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 篇6

一、当前幼儿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

现在仍然有很多幼儿教师坚持采用原有的语言教学的方法,幼儿在语言学习活动中只能靠老师的书本灌输,老师也多是单方面的教一些理论型知识,而不是教给孩子们一些学习语言的好办法,这样灌输的方式只能让我们的幼儿产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这种被动式的语言教学方式只能将幼儿的主动探索的能力扼杀掉,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幼儿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对幼儿潜在语言开发的能力也远远不能达到我们教育的目标。

2.教学实践与理论脱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很少会将我们幼儿教师的课上传授的语言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实践中,我们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对于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案例也不够丰富,这就导致相当多的幼儿缺乏语言实践,导致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也不强。

3.教学目标不强

大多数的幼儿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只是为了教而教,在课堂上也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或者很少使用当前学前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方法为幼儿语言教育增加新的血液。同时我们一些幼儿教师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不足,同时不能将幼儿语言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就间接影响了幼儿学习语言技能的效果。

二、幼儿课堂语言教学的策略思考

1.创设宽松的语言运用情境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发现大量的语境因素主要是通过幼儿的模仿来学习的,让孩子在一个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他将会学到相应的语言。例如,想让孩子学普通话,应该让孩子常常处于语言是普通话的环境中;想让孩子学习的礼遇,就应让他经常听到有礼貌的话。

2.让幼儿学会倾听

倾听是沟通的基础,与人交谈,如果连对方在讲什么都不知道,那怎么去交谈呢?所以我们应该让幼儿先去学会倾听。幼儿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让孩子们学会倾听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明白前因后果。

聆听是沟通的重要基础,是与人交谈重要手段之一,即使是幼儿自己在讲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让他多听听别的小伙伴是怎么说的,或许对幼儿的语言能力的提升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先去学习如何倾听。学前教育理论研究表明,让孩子学会倾听是最好的方式,这能让他们了解其原因和效果。

3.选择合适的内容

在儿童的语言学习中,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师应从儿童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广而浅地选择教育内容。比如,小班可选择“我的家”“扮演爸爸、妈妈”“玩具展览”;中班可选择“能干的手”“有趣的书”;大班可选择“生活中的数字现象”“钱币”等。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因此,在幼儿园里,我们在选择内容方面一定要适合幼儿,这样才能让他们有能力去尝试“说”,让他们的说话有所进步。

4.让幼儿“创造性”的去说

教师可以运用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形象的课件让幼儿观察,让他们根据看到的内容按一定的语言结构进行表达。如在户外自由活动时,可以让孩子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学校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指导幼儿观察图片或特设情景中人物的某个行为表现后,可以让他们讲讲“谁在什么时间、地点干什么”。

我们可以将具体的行为与说联系起来,在做中诱发幼儿说的愿望,在说中进行语言表达的练习,使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幼儿在可做的范围内进行语言表达,从而锻炼幼儿的分析、概括能力。

5.用故事引导

故事是小孩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它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深深地吸引着幼儿,讲故事是对幼儿进行教育和训练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不过还得根据幼儿的年龄来选择适合其理解能力的故事。讲完故事后,还得让幼儿努力复述内容大意,这样子既可以使学生增加记忆力,又可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这对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和严密性也是一种较好的训练。

6.让幼儿多看书

幼儿阶段的记忆特点是无意记忆占优势,年龄越小越明显,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幼儿有着极强的无意识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如果家长能经常带孩子去书店或去图书馆走走看看,让孩子多看看一些“小人书”,即使孩子看不懂,家长也可以帮他解释。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对提高幼儿的语言修养和今后的语言创作是极其有利的。

总之,对幼儿来说,语言是发展的基础,应让他们了解语言在交流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并根据一些简单的情境,来调节语言使用方式和礼貌程度,以适合不同听者和角色特征的需要,向更高级的语言意识形态领域靠拢。幼儿教育者们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才能让孩子在语言中不断学习进步。

(作者单位:河南省上蔡县蔡都镇幼儿园)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 篇7

幼儿园期间的学习和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开发、习惯养成和后续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幼儿园期间的教育教学, 可以帮助逐渐脱离父母并学会在集体的环境中生活, 慢慢养成独立性。通过幼儿教师适当的培养和教育, 可以使儿童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促进幼龄儿童对生活和社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目前大多数幼儿园的教师和教育体系都相对比较完善, 给予幼儿的教育效果也相对较好, 但仍存在部分常见问题, 通过对相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和提高, 可以对幼儿园教育的教学质量进行更好的提高和改善。

2. 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 教师权威性过重, 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在日常幼儿的教育过程中, 部分教师因为幼儿的年龄较小, 缺乏自我意识和判断辨别能力, 在日常教学内容和过程中成为了主要的制定者, 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忽略了学生的真正诉求和个体差异。这导致幼儿在日常教学中缺乏参与, 大多数情况下仅仅是服从。同时教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人数众多难免良莠不齐。部分教师对细致的幼儿教育研究的少, 教育观念落后, 教育中缺乏自我反思。有时候班上状况不令人满意时, 教师往往把原因归结为幼儿常规意识不足、自控能力不够、不尊重老师等, 却忽略了可能是老师自身存在一定的问题, 缺乏自省。

(2) 教育过程中部分内容不利于幼儿个性发展

幼儿期间的教育是幼儿习惯和个性养成的关键时期, 良好的教育和培养, 可以为幼儿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幼儿教育过程中,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是一项重要的课程。但是小孩子自身控制能力差, 且自我约束意识不强, 在日常行为中可能会出现与教师要求不符的言行。部分老师在面对不合理言行的时候, 处理方式过于简单粗暴, 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其实正常的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 这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该用更加缓和、合理的教育方式慢慢诱导孩子, 让他们在简单、欢快的气氛中学会知识和习惯的养成, 这样更加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

(3) 部分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常规教育应该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而且在一日活动的许多环节都需要教师去发现和把握常规教育的契机。可是, 有的教师却不善于发现或不会把握住这些契机, 他们大多是这样完成常规教育的:首先对相关教育内容进行介绍和说明, 接着是不断地提要求, 最后通过监督和惩罚的方式来对所教授内容进行强化。过于生硬和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接受的意愿不强烈, 常规只需要幼儿被动地遵守它, 而不会主动地落实到他们的行动中。

3. 幼儿园常规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 教育内容的制定中更多结合学生意见

教学内容的制定和方式选择过程中, 除了要考虑方便教师管理幼儿, 由教师为主导来制定意外, 应主动引导幼儿参与规范的制定和讨论。通过幼儿的参与, 来形成良好的常规。规范在日常教育工作中针对可能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 有针对性地进行逐步修改, 以使规范更加合理。

(2) 教育内容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幼儿园的课堂上, 常常会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且学习精力不够集中, 但是当在游戏课堂上大多数同学都会表现得神采奕奕, 欢声笑语不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主要是因为幼儿园的授课过程中过多地从大人和教师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去按教师的理解设置和开设相关课程, 没有从幼儿的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世界。教师应该通过采取措施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提高上来, 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教育和学习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 丰富幼儿教学的日常教育形式和方式

树立优秀学习榜样, 促进学生向上。在小学生心中, 榜样和典型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 大多数小学生会以榜样作为自己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表现, 在学生中树立表现优秀的榜样, 让学生们都能以此作为学习的目标。另外, 教师也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和教育工作中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切实让自己能成为学生们的榜样, 这样也可以对学生们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丰富和增加课堂的授课形式和方式, 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知识。讲故事: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进行讲述, 如通过讲相关的寓言故事, 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情景表演:在表演中渗透教育内容, 如通过观看动画片等小学生喜欢的节目, 针对节目内容让学生们对片中人物的行为进行分析, 和讨论, 辨别言行的正确性。另外, 可以开展游戏教学, 进行角色扮演, 使幼儿在角色表演中受到教育。

参考文献

[1]凌志华.浅谈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师, 2012, (03) .

[2]何幼华.幼儿园特色教育思考[J].学前教育, 2013, (03) .

[3]王艳华.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快乐阅读, 2013, (01) .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 篇8

1 幼儿园安全管理

1.1 安全管理的概念

安全管理, 主要是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 同时, 又是保证生产处于最佳安全状态的根本环节。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安全组织管理, 场地与设施管理, 行为控制和安全技术管理四个方面, 分别是对生产中的人、物、环境的行为与状态, 进行具体的管理与控制。

1.2 幼儿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幼儿园的安全是根本, 只有在其安全之上, 才能谈的上国家教育, 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因此幼儿园的安全管理直接关系到师生的健康和安全, 是国家教育教学秩序稳定和教育自身发展的保证, 也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 幼儿园安全管理常见问题

2.1 幼儿自身安全意识差

幼儿园需要将幼儿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而安全意识是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处于一个身心不成熟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 幼儿的神经比较脆弱, 运动水平低, 容易发生摔倒等事故。且幼儿对于外界事情较好奇, 但又分不清外界事物是否安全, 因此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2.2 家庭教育过于保护

现在更多的都是独生子女, 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 所以当孩子因为好奇想去尝试某一样事物时, 父母更多的是阻止, 保护。这样就容易忽视对幼儿的独立能力的培养和安全教育, 从而一旦孩子出现安全事故, 父母和孩子的反应都是惊慌失措。

2.3 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尽管我国在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但在真正实施过程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其效果会发生偏差。例如:一些城镇没有建立具体监管部门;幼儿园没有具体的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操作性差等等, 从而导致了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在本质上发生问题, 埋下隐患。

2.4 偏重知识理论的灌输

很多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工作内容就是让幼师对幼儿灌溉“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的思想, 从而忽略了对幼儿的逃生教育和避难技巧的实训训练。这种被动式的灌输式教育, 让幼儿学完过后经过一段时间, 又会发生类似事故。因此如果不加以实践、锻炼和巩固, 幼儿是不会对突发的安全事故做出正确的第一反应。

2.5 设施设备的落后

尽管在国家支持下, 但还是有较多地区的实际情况较为落后的。因此该地区的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就会大打折扣。又或者, 因为个人利益, 很多幼儿园领导为了钱私自挪用公款。这些都会让幼儿园的建筑物、设施设备的安全系数降低。

此外, 幼儿园因开放时间久, 导致各种基础设施老化, 达不到标准, 甚至存在重大安全问题。比如说:滑滑梯、秋千、木马等。其次, 很多幼儿园的走廊和楼梯间都比较窄小, 在下课期间容易发生踩踏事件, 或是从教学楼翻滚下去等安全事故。

3 幼儿园安全管理实际案例

3.1 教师擅离职守事件

某幼儿园午睡前, 教师在活动室督促幼儿收拾游戏材料, 而先进去的几位幼儿玩耍时不小心摔倒, 但教师检查后没有发现外伤, 没有异常反应, 便安抚入睡。下午时, 另一位教师在该幼儿穿衣服时发现其右肩处红肿, 便立即送往医院检查。

以上说明:该教师在事故发生后, 对于幼儿的伤后处理方式过于随意, 不具有基本的医疗知识。

3.2 外来人员接送

在11月27日4岁的一位小女孩被陌生人从重庆市的某幼儿园带走, 摧残的浑身是伤。据获悉, 在今年的5月24日下午5点左右, 该女孩父亲去接女儿时没有接到。找到值班老师询问, 而老师也一脸茫然。后经过老师回忆和查询后, 才得知该女孩在尚未放学时, 被一位自称“叔叔”的男子接走。类似于这种安全事故已经屡见不鲜了, 且发生频率是非常高的。

分析:幼儿园的管理失职, 接送制度有漏洞。其次是教师缺乏责任心和警惕性。不管是家长直接接送, 还是接送卡接送发放等, 都存在一定问题。再加上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不严格, 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3.3 低价猪肉引发的中毒事件

在2008年10月15日, 邯郸市某民办幼儿园的部分孩子出现了发烧、肚子痛、呕吐等现象。且患上以上现象的孩子也在明显的增多, 因此幼儿园领导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按照指示, 立即将孩子带到亿元检查治疗。经过调查后, 才知道是吃的猪肉带有病菌才引发的安全事故。而起原因就是幼儿园食堂的采购人员为了贪图小便宜, 买了不新鲜的猪肉。

因此可以知道:幼儿园的食品安全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也占有一定位置, 食品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往往因为管理者的卫生知识不足或是法制观念不强等原因, 就会造成幼儿中毒事件经常性的发生。

4 幼儿园安全管理解决措施

4.1 监理安全管理制度, 对设施进行安全检查

首先最基本的处理方案就是需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并制定出一系列相关的安全紧急处理方案。将安全责任落实到领导, 教师、职工等每一个人身上, 成立相关工作小组, 专门负责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工作。此外, 对于自身幼儿园的设施设备等建筑物都需要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 确保器械和设备万无一失, 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

4.2 加强安全意识, 提高卫生安全管理

不管是幼儿还是教师, 或者是领导本身, 都需要不断的加强安全意识、安全管理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保护幼儿的安全是幼儿园和其教职工的主要职责, 因此先要让教职工树立一个安全工作在先的观念, 加大安全工作教育的力度, 将其融入到生活的时时刻刻中。进而为幼儿营造一个安全、和谐、温馨的生活花剑和心理环境。

同时, 在幼儿饮食方面, 其相关的人员需要有健康证和专业上岗证书才能够就业。每天要确保做到食物留样工作, 认真检查食品是否符合卫生安全条件, 合理的安排幼儿的营养饮食, 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4.3 开展丰富的安全教育活动

为了能够及时的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幼儿园和教师应该时常举办一些小型的活动, 让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例如:角色扮演, 情景模拟等, 让幼儿掌握一些处理危险的简单方法;熟知各种标志和求救电话;掌握一些简单的安全技巧;利用图片、谈话或讲故事等形式, 让幼儿体验安全知识。

5 结语

安全是幼儿园的职责, 保护幼儿安全是幼儿园安全管理和教师的重任。因此, 为了防范于未然, 要加强幼儿自身安全意识, 提升教师的安全责任感, 完善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而在教育幼儿关于安全知识方面, 要不仅仅让幼儿知道事物的安全与否, 更重要的是教会和培养幼儿面对危险时, 知道如何解决危险, 保护自己。

参考文献

[1]冯存萍.当前幼儿园安全教育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公司第五幼儿园, 2011.

[2]邵宇, 傅永曙.浅谈幼儿园安全管理[J].幼儿学习网, 2013.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婴幼儿预防接种患儿106例。其中男55例, 女51例。年龄1~4岁, 平均2.5岁, 均出现不良反应。

1.2 预防接种常见反应

1.2.1 异常反应预防

婴幼儿预防接种后, 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这个时候应该进行疾病预防, 首先工作人员要告诉婴幼儿的家长, 在注射预防针过后要注意加强护理, 首先不要让孩子跑跳过多, 不要洗澡, 注意多休息。然后注意打针部位的保护和清洁, 不要让孩子用手抓。应该多给孩子喝开水, 不要让孩子吃刺激性食物, 同时家长注意观察孩子接种后的反应。预防接种一定要在婴幼儿身体健康的时候接种, 不要让患病的孩子接种。

1.2.2 反应观察

预防接种后的婴幼儿常会出现一般反应、加重反应和异常反应, 一般反应指由于疫苗本身固有的特性所引起的, 全身表现一般为:轻度、中度或重度发热, 同时伴有眩晕、头痛、烦躁、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综合征状, 局部表现一般为疼痛、红肿浸润等, 一般不会超过5 cm, 在24~48 h逐渐消失。加重反应是指在一般反应的基础上, 发生较重的反应, 在采取一定的措施后可以消退的反应。异常反应与发生反应的婴幼儿的体质有关, 其临床表现、反应性质和一般反应不同, 同时反应程度比较严重, 需要及时处理。

1.3 预防接种护理体会

1.3.1 常规护理

工作人员在给婴幼儿接种疫苗前应该认真观察婴幼儿的面色、精神状态是否正常, 皮肤上是否有严重湿疹、水痘及异常皮疹等情况。同时要询问幼儿家长, 孩子是否有腹泻、感冒、发热等症状, 如出现上述症状或其他接种禁忌证的时候, 不能给幼儿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后, 要注意打针部位局部皮肤的清洁, 不要让孩子洗澡, 防止局部感染。同时让孩子增加休息时间, 多喝水, 可以多陪孩子玩耍, 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 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一般反应期。

1.3.2 特殊护理

(1) 发热及胃肠反应护理:出现轻度或中度发热, 但是没有其他不适症状的患儿, 应该多喝热水并适当休息, 注意保暖, 及时更换衣物。饮食应该选择易消化且清淡的食物, 同时应该多补充菜汁、果汁, 不要随便使用降温的药物, 如出现其他不适反应, 应该及时就医。 (2) 接种卡介苗的护理:卡介苗是活疫苗的一种, 怕光怕热。工作人员在注射时要摇匀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规程, 同时准确掌握注射位置及剂量。注射后要告知婴幼儿家长, 2周之内局部容易出现的不良反应为红肿、硬结、溃疡、化脓、结痂等。家长应该注意观察, 并经常给孩子更换内衣裤, 不要对注射部位实行任何处理措施, 如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应及时就医。 (3) 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的护理: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是需要口服的疫苗, 有怕热的特性, 工作人员要告诉婴幼儿家属用凉水送服或者直接吞服, 不可用温水。对于月龄小的婴儿, 可以将糖丸疫苗碾碎, 加入凉开水中, 待完全溶化后吃下。有些婴幼儿会出现呕吐的症状, 可以先服少量凉开水, 待婴幼儿适应后再服。在服用糖丸的前后半小时内, 不要给婴幼儿吃热的食物。如果孩子有腹泻的症状出现, 应该暂停服用。

2 结果

本组婴幼儿预防接种患儿106例经过异常反应预防、反应观察、常规护理和特殊护理, 显效59例 (55.66%) , 有效37例 (34.90%) , 无效10例 (9.44%) , 总有效率90.56%。

3 讨论

预防接种是指用各种类毒素、菌苗或者疫苗, 注射到婴幼儿体内, 使婴幼儿增强一定的抗病能力。我院工作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发现, 预防接种后, 小儿常会出现一些反应, 其中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这种情况下, 工作人员应该指导婴幼儿家长对孩子进行护理。有些孩子出现一般反应或者加重反应, 这两种反应不需要特殊治疗或护理, 家长对孩子进行简单的家庭护理就可以逐渐痊愈。对于发热及胃肠反应、接种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的婴幼儿应该采取特殊的护理, 注意发热及胃肠不适的婴幼儿应该多食用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 接种卡介苗的婴幼儿要准确掌握注射位置及剂量, 家长应该经常给孩子更换内衣等。在口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的护理过程中, 应该使用凉开水送服, 不能使用热水或温水, 防止影响药效, 同时需注意, 孩子有腹泻的症状出现时, 应该暂停服用[1,2,3,4]。我院经过对预防接种患儿的异常反应预防、反应观察、常规护理和特殊护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减少了患儿的痛苦, 增加了患儿及家属对工作人员信任, 提高了患儿康复的比例, 减少了感染率, 使患儿家庭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实践证明, 护理措施有效可行,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讨论婴幼儿预防接种常见的反应及护理体会和指导对策。方法 对婴幼儿预防接种患儿实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预防、反应观察、常规护理和特殊护理。结果 本组婴幼儿预防接种患儿106例, 显效59例 (55.66%) , 有效37例 (34.90%) , 无效10例 (9.44%) , 总有效率90.56%。结论 加强对婴幼儿预防接种常见反应的观察和护理, 可以减少患儿的疼痛, 增加患儿家庭的生活质量, 实践证明, 护理措施有效可行, 对预防接种的患儿影响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婴幼儿,预防接种,反应,护理

参考文献

[1]杨连清.婴幼儿预防接种后常见反应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3) :45.

[2]陈伟平.护理干预对婴幼儿预防接种后体格检查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7) :148.

[3]李素华.舒适护理在婴幼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09, 7 (18) :19.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 篇10

关键词:婴幼儿,预防接种,反应,护理,策略

预防接种通常是把人工培养生产的细菌、病毒或者是其他的生物制品经过一定生物技术处理使其灭活或者减毒, 再接种到健康正常人的机体内, 从而使接受接种的患者对某一种疾病或者某几种疾病产生抗体和特异性免疫, 降低了发病概率。因此, 预防接种对于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婴幼儿小, 身体发育不完善, 抵抗力低, 所以预防接种对他们而言意义更为巨大。现在我国对婴幼儿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原则[1]。其中有一类免费的疫苗称为计划内疫苗, 包括周岁之内的基础免疫和以后的预防接种, 严格规定了孩子出生后必须接种。另外的一种疫苗是不提供免费的接种, 是国家计划之外的一种疫苗, 通常是有选择性的接种, 考虑的因素有孩子的身体状况、各个地区的相关状况等等。在接种疫苗的婴幼儿当中, 一部分会出现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 通常表现为局部性的不良反应和全身性的不良反应, 同时偶尔也会出现异常反应[2]。原因是一种病毒性的蛋白或者其他的抗原物虽然经过某些手段已经灭活或减毒, 但是对身体还未发育完善的婴幼儿仍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所以, 在预防接种后会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对预防接种常见反应预防、反应观察、常规护理和特殊护理策略都十分重要, 我院对婴幼儿预防接种常见反应进行护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婴幼儿预防接种患儿105例。其中男55例, 女50例。年龄1~4岁, 平均2.5岁, 均出现不良反应。

1.2 预防接种常见反应

1.2.1 一般反应:

一般反应是指在对婴幼儿预防接种后随之发生的由疫苗药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 主要症状为儿童接种24 h左右出现体温升高37~38.5℃之间持续12 d同时伴有轻微头痛、乏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病状[3]。还有对疫苗反应特别敏感的婴幼儿及体质较弱或在预防接种前已患感冒或其他疾病处于潜伏期者均可出现体温升高一般不需特别治疗。

1.2.2 异常反应预防:

婴幼儿预防接种后, 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这个时候应该进行疾病预防, 首先工作人员要告诉婴幼儿的家长, 在注射预防针过后要注意加强护理, 首先不要让孩子跑跳过多, 不要洗澡, 注意多休息。然后注意打针部位的保护和清洁, 不要让孩子用手抓。应该多给孩子喝开水, 不要让孩子吃刺激性食物, 同时家长注意观察孩子接种后的反应。预防接种一定要在婴幼儿身体健康的时候接种, 不要让患病的孩子接种。

1.2.3 反应观察:

由于疫苗药物本身固有的特性, 因此在接种后婴幼儿通常会出现3种反应, 包括一般反应、加重反应和较少发生的异常反应。全身表现一般为:轻度、中度或重度发热, 同时伴有眩晕、头痛、烦躁、周身不适、食欲缺乏等综合征状, 局部表现一般为疼痛、红肿浸润等, 一般不会超过5 cm, 在24~48 h逐渐消失[4]。加重反应是指在一般反应的基础上, 发生较重的反应, 在采取一定的措施后可以消退的反应。异常反应与发生反应的婴幼儿的体质有关, 由于其临床表现、反应性质和一般反应有很大的差别, 病情表现比较严重, 需要及时对症处理。

1.3 预防接种护理策略

1.3.1 常规护理:

工作人员在给婴幼儿接种疫苗前应该认真观察婴幼儿的面色、精神状态是否正常, 皮肤上是否有严重湿疹、水痘及异常皮疹等情况。同时要询问幼儿家长, 孩子是否有腹泻、感冒、发热等症状, 如出现上述症状或其他接种禁忌证的时候, 不能给幼儿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后, 要注意打针部位局部皮肤的清洁, 不要让孩子洗澡, 防止局部感染。同时让孩子增加休息时间, 多喝水, 可以多陪孩子玩耍, 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 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一般反应期。

1.3.2 特殊护理:

(1) 发热及胃肠反应护理:出现轻度或中度发热, 但是没有其他不适症状的患儿, 应该多喝热水并适当休息, 注意保暖, 及时更换衣物。饮食应该选择易消化且清淡的食物, 同时应该多补充菜汁、果汁, 不要随便使用降温的药物, 如出现其他不适反应, 应该及时就医。 (2) 接种卡介苗的护理[5]:卡介苗是活疫苗的一种, 怕光怕热。工作人员在注射时要摇匀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规程, 同时准确掌握注射位置及剂量。注射后要告知婴幼儿家长, 2周之内局部容易出现的不良反应为红肿、硬结、溃疡、化脓、结痂等。家长应该注意观察, 并经常给孩子更换内衣裤, 不要对注射部位实行任何处理措施, 如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应及时就医。 (3) 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的护理: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是需要口服的疫苗, 有怕热的特性, 工作人员要告诉婴幼儿家属用凉水送服或者直接吞服, 不可用温水。对于月龄小的婴儿, 可以将糖丸疫苗碾碎, 加入凉开水中, 待完全溶化后吃下。有些婴幼儿会出现呕吐的症状, 可以先服少量凉开水, 待婴幼儿适应后再服。在服用糖丸的前后半小时内, 不要给婴幼儿吃热的食物。如果孩子有腹泻的症状出现, 应该暂停服用。

2 结果

本组婴幼儿预防接种患儿105例经过异常反应预防、反应观察、常规护理和特殊护理策略, 显效58例 (55.23%) , 有效36例 (34.28%) , 无效10例 (9.52%) , 总有效率89.51%。

3 讨论

目前生物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 疫苗的种类当中联合疫苗数目也越来越多, 同时不良反应在预防接种后也逐渐增加[6]。在实际的接种婴幼儿中, 由于个体的差异, 也只有少部分的接种婴幼儿会出现不良反应。个体的因素是不可避免的, 但要特别注意其他的诱发因素。因此, 家长和预防接种人员在接种前要尽量避免这些危险因素, 例如不要在小儿生病期间接种疫苗, 要熟知相关疫苗的禁忌证, 再者接种时要避开孩子紧张等不良情绪状态, 尽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要对接种人员严格要求, 接种时必须做到操作认真、准确、专业。另外对于婴幼儿在接种之后出现不良反应, 不要惊慌, 要做到对症护理。总之, 加强婴幼儿预防接种之后不良反应的监测和观察, 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 积极认真地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 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对婴幼儿的伤害, 这样既对预防接种的安全性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还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7]。我院工作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发现, 预防接种后, 小儿出现一些反应, 其中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这种情况下, 工作人员应该指导婴幼儿家长对孩子进行护理。有些孩子出现一般反应或者加重反应, 这两种反应不需要特殊治疗或护理, 家长对孩子进行简单的家庭护理就可以逐渐痊愈。对于发热及胃肠反应、接种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的婴幼儿应该采取特殊的护理, 注意发热及胃肠不适的婴幼儿应该多食用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8], 接种卡介苗的婴幼儿要准确掌握注射位置及剂量, 家长应该经常给孩子更换内衣等。在口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的护理过程中, 应该使用凉开水送服, 不能使用热水或温水, 防止影响药效, 同时需注意, 孩子有腹泻的症状出现时, 应该暂停服用[9]。我院经过对预防接种患儿的异常反应预防、反应观察、常规护理和特殊护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减少了患儿的痛苦, 增加了患儿及家属对工作人员信任, 提高了患儿康复的比例, 减少了感染率, 使患儿家庭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实践证明, 护理措施有效可行,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连清.婴幼儿预防接种后常见反应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3) :45.

[2]陈伟平.护理干预对婴幼儿预防接种后体格检查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7) :148.

[3]李素华.舒适护理在婴幼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09, 7 (18) :19.

[4]杨书娟.婴幼儿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护理[J].河北医药, 2010, 32 (16) :89.

[5]付丹凤.预防接种副反应分析及护理对策[J].海南医学2010, 21 (5) :143-144.

[6]翟雪林.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48例分析及护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 2011, 18 (6) :190.

[7]杨书娟.婴幼儿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护理[J].河北医药, 2010, 32 (1) :2287.

[8]林涛.预防接种后护理之浅见[J].护理论坛, 2009, 4 (6) :10.

上一篇:就业率公布体系下一篇:建筑设计的意义与方法